0

七夕情人的来历精品20篇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一起来欣赏七夕情人的来历吧!这里是开学吧给同学们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七夕情人的来历优秀作文,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浏览

2850

作文

937

中秋节的来历作文500字

全文共 414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中午,吴爷爷来我们家给我讲中秋节的故事。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中秋节夜晚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故人赋予月亮有很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

传说中,远古时代,有一天,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只烤得大地冒烟,河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不久后羿娶了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便向王母求得一包长生不死药。此事被恶人蓬蒙得知,趁后羿不在时闯入内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危急之时,嫦娥只好一口吞下不死药。嫦娥吞下药,身子立即飘离地面,向天飞去,最后飞落在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中秋之夜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元宵节来历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唐宋清明,元宵节成了年节中重要的民众娱乐活动。墨客骚人,常吟诗作画,作为增添雅兴。今天,元宵放灯、观灯,仍是中国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俗娱乐活动。特别是近几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可它究竟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名间传统的庆典元宵节。俗称“灯节”。旧习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盛况空前。届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深闺淑女,均可破常规,顺习俗。制灯玩耍,出游嬉闹。

唐宋清明,元宵节成了年节中重要的民众娱乐活动。墨客骚人,常吟诗作画,作为增添雅兴。今天,元宵放灯、观灯,仍是中国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俗娱乐活动。特别是近几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可它究竟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在1983年出版的《中国年节》中认为:“到了汉明永定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汉明帝为了提倡佛法,命令在元宵节点灯,以表示对佛法的尊敬。”

这就是元宵节的来源。我喜欢元宵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金蛋树的来历典故

全文共 1996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在一座村庄里,住着母子俩。儿子名叫明子,聪明英俊,热爱劳动。可明子家里很穷,最大的财富就是一只聪明的小黄鸟。

明子和小彩相亲相爱,后来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纪。明子妈亲自来到小彩家提亲,小彩妈嫌明子家穷,故意出了个难题:“只要明子能拿到西天如来佛头上的三根金头发,我就同意把小彩嫁给他!”

明子知道了,坚决地说:“既然她提了条件,那我就去西天走一趟,去拿三根金头发来!”明子还请求小彩等他三年,小彩同意了。

明子和小黄鸟一起出发,翻山越岭一路往西走。这天黄昏,明子他们来到一座村庄,发现这儿的人们晚上点着灯在田里干活,觉得很奇怪。一位老大爷说:“本来这儿一切都很正常,可几年前,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一只金鸡鸟,它白天睡觉,晚上啼叫,让我们没法休息。我们只好跟它一样,白天睡觉,晚上干活。你不是要到西天去吗?求你问问如来佛,怎么治这金鸡鸟?”明子答应了。

又翻过了一座山,明子来到另一座村庄。这儿的庄稼长得很好,可人都很瘦,明子觉得很奇怪。一位老婆婆说:“本来我们的生活过得挺好,可从海那边飞来了一对凤凰,每天来这儿吃米,吃完了我们全部的粮食。村里人想用弓箭射它们,可它们飞来时金光闪闪,刺得人眼花,非但没射着,还糟蹋了庄稼田。你不是要到西天去吗?求你问问如来佛,怎么治这对凤凰?”明子答应了。

明子和小黄鸟来到海边,想找一条船摆渡。摆渡的人告诉他:“本来这儿风平浪静,不知怎么回事,最近这海里来了一个怪物,每天都搅得这儿翻江倒海,船都没法行驶了。你不是要到西天去吗?求你问问如来佛,怎么治这个怪物?”明子又答应了。

好不容易过了海,上岸后的明子继续往西,走了很久,终于到达了西天极乐世界。他直奔如来佛居住的地方,可守门的两个和尚告诉他,如来佛正在讲经,最快也得三年才能讲完。

明子很快想了个主意。一会儿,小黄鸟忽地飞起来,飞到那两个和尚的头顶。两个和尚便来捉鸟,明子趁机溜进了大门,来到巨大的讲经堂里。明子认出,那个又高又大的菩萨就是如来佛。明子悄悄绕到如来佛的后面,纵身一跃,猴子似的跳到了如来佛的肩头,再爬到他的头顶。

如来佛太高大了,根本没感觉到有人已经爬到了自己的头顶,等到明子在动手拔头发了,他才感觉到像蚊子叮似的疼。他问:“谁叮我呀?”明子灵机一动,回答:“是山那边会唱歌的金鸡鸟。”如来佛心不在焉地说:“我要用金头发缚住你。”明子又拔了一根,如来佛又问:“谁又叮我呀?”明子回答:“是山这边老吃人庄稼的凤凰。”如来佛仍旧心不在焉地说:“我要用金头发缚住你。”明子再拔了一根,如来佛再问:“谁还在叮我呀?”明子回答:“我是海里的……”没等明子说完,如来佛就高高地举起了手。明子赶紧从他头顶跳下来,拿着那三根金头发逃出老远。小黄鸟很快跟上了他。

明子回到海边,把一根金头发的一头放进海里,只见金头发马上变得很长,像金蛇似的在水里游来游去,钓上来一个人身鱼尾的鲛人。鲛人恳求明子说:“从此我再也不兴风作浪了,只要你放了我,以后你有什么困难,只要在有水的地方叫我三声,我就会来的。”明子便放了它。从此,大海重又变得风平浪静。

明子回到山这边的小村庄,正巧碰着凤凰飞来吃米。明子拿出一根金头发,金头发马上变得很长,发出闪电般耀眼的光芒,刺花了凤凰的眼睛。明子又一甩金头发,把凤凰绑了起来。凤凰恳求明子说:“从此我们再也不来这儿吃米了,只要你放了我们,以后你有什么困难,只要拿着这两只金蛋,对着金蛋叫我们三声,我们就会给你十块金子十块银子。”明子便放了它们。从此,凤凰果真再也不来吃米了。

明子又回到山那边的小村庄。晚上,那只金鸡鸟又出来大声啼叫。明子拿出一根金头发,金头发马上变得很长,发出闪电般耀眼的光芒,刺花了金鸡鸟的眼睛,捉住了它。金鸡鸟恳求明子说:“以后我再也不在晚上啼叫了。如果你放了我,我就跟你回去,只要你每天给我吃三粒金米,我就每天给你生三个金蛋。”明子带走了它。那儿的人们非常感谢明子。

时间正好过去三年,明子回到了家里。看到三根金头发,小彩妈十分惊讶,可她又提出了新的条件。她还要明子再拿出一斗珍珠和一大堆金银财宝,但这根本难不住明子。

明子在水里呼唤鲛人,鲛人很快替明子弄来了一斗珍珠。

明子对着金蛋大叫,十块金子十块银子就出现在他的面前。

明子给金鸡鸟喂了三粒金米,金鸡鸟就给他生了三个金蛋。

这下子,小彩妈傻眼了,逼着明子把所有宝贝都拿出来。为了小彩,明子把金鸡鸟、凤凰蛋都给了她。不料,贪心的小彩妈逼着金鸡鸟大吃金米,想让金鸡鸟生出更多金蛋来。金鸡鸟想逃,不小心打烂了凤凰蛋。小彩妈举着棍子去追,结果又把金鸡鸟打死了。鲛人弄来的珍珠在小彩妈的手里也都化成了水。

小彩妈急坏了,干脆吃下了给金鸡鸟吃的金米,很快胀死了。

明子赶来,发现什么都没了,非常伤心。他把小彩妈和金鸡鸟、凤凰蛋都埋在一起。不久,那儿长出了一棵大,结出的果实很像金蛋,味道还挺鲜美。人们把这果实称为“金蛋”。

这就是金蛋树的来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元旦来历作文

全文共 741 字

+ 加入清单

元有开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 )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西历的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年法,确认新年(元旦)为我国的法定节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法定假日摘要部分,以下是详细内容:

年公历的1月1日,人们称它为元旦,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汉语里,元是开始,也就是第一;旦是一天或早晨的意思,两字合称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了。但这从一开始就并不是固定的。

在历法上,人们习惯称地球绕太阳转1周为1年。但是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转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所以一年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为规定的,这就造成了各种历法的不一致。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因为他们多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公历。但也有一些国家和民族由于本地的历法传统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季节气候的不同,因而他们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样,这也使得这个世界多姿多彩,更显民族的特色了。

[元旦来历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清明节的来历

全文共 307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重耳在外流浪19年,介子推一直跟着,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要给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就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名字来历作文300字

全文共 372 字

+ 加入清单

你们想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不知道吧!我叫谭晓姗,你们想知道我的名字来历吗?哈哈……那我就告诉你吧!

因为我爷爷、爸爸姓谭,所以我们随爸爸姓,我们三姐妹中两个姐姐的名字中间都有一个“晓”字,两个姐姐分别叫:谭晓艺、谭晓轩。所以呢我的名字也有这个“晓,”“姗”字呢是因为我在三姐妹当中最小,排行第三,所以妈妈给我用了一个姗,其实我知道这个“姗”还有一个成语就是“姗姗来迟”,可能爸妈盼了很久才盼来我这个小调皮吧。我名字的来历就这么简单,你们觉得有趣吗?

妈妈总是喜欢叫我们三姐妹“大爷”、“二爷”、“三爷”。我们三姐妹放学一回来就要跟妈妈报道:“妈妈我回来了。”要是我没回家的话,妈妈就会说:“咦?谁谁,那‘三爷’还没有回来呀?”

那你的名字是不是和我一样,有着有趣的故事呢?大家快来说一下自己名字的来历吧!一定也很有趣吧!我很想知道哦大家也都想知道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作文压岁钱的来历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此时中国传统佳节“春节”又已来临,又到了我最开心、最盼望的节日! 因为可以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又有压岁钱,还可以放鞭炮,学习了一年终于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了,大人其实和小孩一样都希望过春节,因为,他们干活辛苦了整整一年,终于也该轻松地休息一下了。

每年的“除夕”,我们全家都会到奶奶家过。爸爸妈妈通常会带许多好吃的、用的去孝敬爷爷奶奶,而爷爷奶奶也早已备好好菜饮料等着我们。我们全家人围在一起热热闹闹,吃火锅、涮羊肉、说笑话……爷爷奶奶会关切地询问我的学习成绩和生活,还会给我一个喜庆的“压岁包”! 过春节就往往少不了这个习俗:走亲戚收发压岁钱,当我手中拿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姑姑阿姨所发的压岁钱时,嘴乐得都笑开了花。 大年初一早上,我坐在沙发上从口袋里拿出红包,这时,一张张崭新的百元大钞出现在我的眼前。我连忙一张一张地数了起来,一百、两百、三百……哇!整整六百元啊!“我爱你”,说着,我的嘴和百元大钞来了个零距离接触。心里美滋滋的:啊!这下我发财了!但这些钱该怎么用呢?是买玩具?买吃的?还是……?这时妈妈走了过来:“瞧你高兴的。”我忙说:“妈妈我帮您买衣服吧。”妈妈说:“我的衣服够穿了,你还是自己打算吧。”我想压岁钱虽然来得很容易,可我绝对不能乱花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七夕夜》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水雾升腾起了晦涩的基调

小山如刺猬蜷缩 提示我防备

来源于外界的一切伤害

迷蒙的夜空下迷蒙的郁郁而行

我想起一位侗族女孩

她有织女织就的明眸善睐

如山水画中走出的不施粉黛

恍惚中她依在身旁,我轻轻地叫她的名字

经年的香烟熏出了的喑哑的嗓

她不知我回了家乡

她不懂男人的忧伤会穿透岁月

或许她已遗忘了我这听见花落声会哭的男人

街边的屋里有人吹响洞箫

如歌如泣,吹出弦月,如弓

瞄准争先恐后的喜鹊托起的桥

牛郎和织女今夜相会了么

桥上绚丽的虹屏蔽了王母娘娘似箭镞般的目光

天空静止了

时光静止了

爱情也静止

我却渴望倒流,如倒回磁带

偶尔掠过一阵微风

是牛郎已升天衣炔飘动的么

我恍然已是七夕的夜晚

这是

有情人口水和泪水交流的夜晚

夜宵摊老板不怕城管的夜晚

衣服名包钻戒消耗信用卡的夜晚

而我,独行孤寂的路上

听渐行渐远的笑声

人到中年

不知今夕是何夕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写过年的来历作文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世界清洁地球日的来历说明文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清洁日又名世界清洁地球日,英文为Clean Up the World Weekend (CUW Weekend),是全球性清洁活动,是由澳大利亚的国际环保组织Clean Up the World的伊恩基南发起,时间是定在9月的第三个周末,现为全球最重要的环境保护活动之一,每年全世界有超过125个国家、4000万人参加这个活动。2006年的世界清洁日活动时间为9月15日至17日3天。也有参与组织和个人把每年的9月14日作为活动时间。

每年的9月14日是“世界清洁地球日”。地球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废料和生活垃圾的日渐增多,地球有限的自净能力己难以承受日渐沉重的压力。为了保持地球家园的清新宜人,大家要从我做起,不乱扔杂物,减少能源污染,维护地球的清洁。这就是确定世界清洁地球日的意义。

地球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废料和生活垃圾的日渐增多,地球有限的自净能力己难以承受日渐沉重的压力。例如我们常用的泡沫快餐饭盒,由于它不能自行分解,对于地球来说,就是一种永远无法消除的“白色污染”。又如,我们日常用的汽油、柴油等燃料,也是污染地球环境的元凶之一。

以下是某些生活废弃物在自然界停留的时间:烟头:1-5年,羊毛织物:1-5年,橘子皮:2年,尼龙织物:30-40年,皮革:50年,易拉罐:80-100年,塑料:100-200年,玻璃:1000年。为了保持地球家园的清新宜人,大家要从我做起,不乱扔杂物,减少能源污染,维护地球的清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七夕夜的作文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猜不准是夏趁花开的一瞬间还是莺飞的那一刹那跨过了季节的门槛。夏的气息太浓了,春间地上吐出的欣绿也不知不觉浓了好些,继而有些绿得发黑,炎热的大地再也不能闻到温馨的花香和花间嗡嗡采蜜的蜜蜂了。看到的却是灼灼炎日,心中有一丝惆怅,一缕聒噪的游丝,彷惶着……

我徘徊于小镇中,没有“佳期如梦”的感觉,虽然今天是“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之日,可又如词人所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呢?我有点发笑:人生不就是如此吗?只要做好了自己本能的那一份,又还有何遗憾了?”可我……我放纵自己的足音,漫游在黄昏中小巧而喧嚣的小城,小城依旧还是小城,小城依旧有着它那些懒惰的城民,七夕?这个季节容不下我,我的步子再也不能随同摇滚的音符空灵起舞,是因为空气中增加的香味还是空气依旧那么粘稠么?还是……

我本不该有愁,这古人早就有诗云:少年不知愁滋味。可是想到自己现在这样子,想到以前常常背起诺言的自己,心中泛起的又何止是一缕愁情?

但我没有泪。

时间,在我无声的脚步里逝去,我努力地迎合着喜悦,把自己那份“天真”从我身体中拭去,暮色一浪一浪,不知不觉又到了家门前,想起《红楼梦》中的种种,这也许是素女给我的考验吧!毕竟我还有时间去争取自己的命运。

[关于七夕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七夕的来历作文

全文共 722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又叫 “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之为乞巧市。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那时乞巧市场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简直成了人的海洋,七夕节是古人最为喜庆的节日。

七夕节还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有关。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与一头老牛相依为伴。老牛感其善待,面授计谋,教他如何娶织女为妻。有一天,众仙女们到银河沐浴,藏在暗中的牛郎突然拿走了织女的五彩衣。惊惶失措的众仙女穿衣飞,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和女过着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的幸福生活,一年后织女生了龙凤胎。老牛临死之前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遇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老牛埋在山坡上。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织女和牛郎成亲之事,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着一双儿女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织女,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挥,昔日清浅的银河霎时间变得浊浪滔天,将牛郎织女隔在银河两边。从此,牛郎织女眼泪汪汪,隔河相望。后来王母娘娘准许每逢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于是人间喜鹊飞上天空为牛郎织女搭桥,谓之鹊桥会。据说在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名字的来历作文500字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名字就像大自然给自己的称号,让自己的生活方便起来。名字就像就像用一支什么东西都擦不掉的笔写在了你的脑门上。谁的名字后面都有一个小故事,我的当然也有,下面就让我给大家讲讲我名字后面的故事吧!

那天我出生以后,爷爷就一直想,给我起什么名字,爷爷想啊想时不时抬头凝视着蓝天,好像想让老天爷给我起一个好听的名字。突然爷爷眼前冒出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我名字的起源,这个故事就是:从前,有一个人叫翻峰,他是一个有勇有谋+力气大的人。他住在一个小村子里,这里一向都很和谐,可是在不久前有一条巨龙霸占了天空让村民不见光阴。这时翻峰说:“我要到珠穆朗玛峰去杀死恶龙。”说完便去了那里, 经过重重危险终于到了那里,(而且还获得了青法剑和九天凤凰)翻峰骑着九天凤凰找巨龙,找着以后,二话不说便开打,打了九百九十九回合以后巨龙被翻峰打败了。回到村子以后,村子里的人都称他为王,翻峰又说:“我以后要好好保护蓝天。”就成了“王卫天!”所以我的名字就叫王卫天。

爷爷奶奶,我一定会好好的保卫祖国的蓝天。

[名字的来历作文5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七夕的作文700字:七夕之夜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徒步烟柳,欲揽清流,撷两轮明月,照亮心沟。

——题记

一•画

初秋月下,柳叶未发;

夏末溪旁,幽舟待划;

谦谦君子,心中藏话;

窈窕淑女,豆蔻年华;

七月七日,月老亭下;

相约子时,溪上莲花;

莲子莲藕,情窦出芽;

君子船尾,姑娘舟头;

流溪泛舟,嬉闹无忧;

月下老人,独掩其首;

莲起莲落,此子昏朽。

二•书

七月初七,心心相依。愿借诗人的韵律,描绘缘聚的情景;愿随画家的笔迹,寻找相爱的意境。

可是,诗人的多愁善感,记叙了少女的闺怨;画家的郁郁寡欢,描绘的尽是柳败花残。也难怪,意流笔底,情寄画中。睹物思情,触景伤心。谁叫今七夕,今夜本该相聚。

徒有花前月下,更让思念如麻。

曾设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可怎知,今夜七夕,月老竟已悄然睡下……

百鸟收闹,鹊未归巢,相约天上地下,共建一弯恋桥。何以名之美,何以名之壮,唯爱能解。

三•棋

今生对弈,下相聚离别之情。

来世话语,说天上人间之意。

四•琴

三两声弦,拨弄久违的心田,靡靡之音,倾诉几缕幽怨。

茫茫天河,光行千年,琴声夹杂的哀怨,河的对面能否听见。

是天神们的聪耳不闻,还是他们不懂世间情缘。竟让这么相爱的彼此隔此天堑,若想见面,苦等一年。

众神无欲,月老无心。也许正是他的无心之失,造就了这一段旷世奇缘。

但是,尽管这段恋情惊世骇俗,也不能逃脱命运的玩弄,到最后,终究要向命运低头。彼此将怨恨与痛苦忍受。等到七月初七,将一切的愤怒混合着思念一起泪流。

在这天夜里,没有月老的身影,因为这一切的一切,纵然他无愧于天地,但他必将自责于其心。所以,在此相聚之日,他选择悄然睡去。

后记: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命运在转瞬见碰撞火花,生命在刹那间绽放华美。让沉睡世间的真情重新被唤醒,并给予尊重。将世间的污浊静静的拭去,换取人世间的一次静美!

爱,承载梦想;爱,实现渴望;爱,缔造和谐。

所以我希望世间每个人都拥有爱,并且希望我们能够用爱缔造出一个和谐的世界。

虽然,爱并不单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端午节的来历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端午节,我们全家在吃粽子,看得这么好吃的粽子,我问爸爸:“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爸爸说:“这是一个传说,你自己上网找找。”

吃过饭,我就上网去查,原来是这样: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援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蓝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公元278年,秦国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秦国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传说屈原死后,百姓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的还拿出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因此,在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屈原。

我把查到的传说说给了爸爸听,爸爸夸奖我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腊八粥的来历和变化

全文共 2803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腊八粥来历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成佛之前曾经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苦行,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后,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12月8日成道,称为“佛成道节”。佛寺在这天举行诵经,并效法成道前牧女贡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做粥供佛。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我国腊八粥的来历,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

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腊月节,农历十二月,人们习惯称为“腊月”。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下令将每年十二月改称为“腊月”。而“腊”这一词到汉代才正式出现。这才是真正腊八粥的来历。

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的原因:《祀记》上面解释:“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与“蜡”相似,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了。

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腊八粥也是腊月的一种习俗,腊八粥的来历也由此而来了。

【腊八粥的故事】

传说一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传说二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他结业下山时饿得头昏眼花,瘫倒在尼莲河畔。有个放牛女子挤出牛奶用钵盂端给他喝,把他救活了。后来教徒们为了纪念释迎得道和纪念搭救佛祖的放牛女子,就在这天供佛、斋僧和施舍贫民。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传说三

早先年,有这么一个四口之家,老两口和两个儿子。老两口非常勤快,一年到头干着地里的庄稼活。春耕夏锄秋收,兢兢业业奔日子。家里存的各样粮食是大囤满、小囤流。他们家院里还有棵大枣树,老两口精心培育,结出的枣又脆又甜,拿到集上去卖,能卖好多好多银钱,小日子过得挺富裕。

老两口紧紧巴巴地奔日子,就为给两个儿子娶上媳妇。

眼看儿子一天天都到了该娶媳妇的岁数了,老两口也都老的不行了,老父亲临死的时候嘱咐哥俩儿好好种庄稼;老母亲临死的时候嘱咐哥俩儿好好保养院里的枣树,攒钱存粮留着娶媳妇。

四口之家现在光剩下哥儿俩过日子了。哥哥看到这大囤满小囤流的粮食,对弟弟说:“咱们有这么多的粮食,够了,今年歇一年吧!”

弟弟说:“今年这枣树也不当紧了,反正咱们也不缺枣吃。”

就这样,哥儿俩越来越懒,越来越馋。光知道一年一年吃喝玩乐,没几年就把粮食吃完了,院里的枣树呢,结的枣也一年不如一年了。

这年到了腊月初八,家里实在没有什么可吃的了,怎么办呢?哥哥找了一把小扫帚,弟弟拿来一个小簸箕,到先前盛粮食的大囤底、小囤缝里扫呀扫的,从这里扫来一把黄米粒,从那里寻出一把红豆来,就这样,杂粮五谷各凑几把,数量不多,样数可不少,最后又搜出几枚干红枣,放到锅里一齐煮了起来。煮好了,哥俩吃起这五谷杂粮凑合起来的粥,两双眼对望,才记起父母临死前说的话,后悔极了。哥俩尝到了懒的苦头,败子回头,第二年就都勤快了起来,像他们的父母一样,不几年就又过上了好日子,娶了媳妇,有了孩子。

为了记取懒的教训,叫人千万别忘了勤快节俭地过日子,从那以后,每逢农历腊月初八那天,人们就吃用五谷杂粮混在一起熬成的粥,因为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所以人们都叫“腊八粥” 。

煮腊八粥,看起来好像是在处理饮食的问题,其实在制作腊八粥的过程当中,也是在让我们体会如何做事做人。吃腊八粥的意义,除了有纪念佛陀夜睹明星成道开悟的意义,还有:温暖、圆满、和谐、吉祥、健康、合作、营养、淡泊、方便、感恩、欢喜(以粥代茶)、结缘等意义。天津民俗在腊八前一晚,善男信女捻豆做粥,每捻一豆,曰结缘豆。因此做一诗:“喜到初八腊月天,门前舍豆俗相沿,信士弟子熬粥夜,善念佛声结善缘。”

现在的腊八粥的配料是依个人口味而定的,一般的有大米、花生、绿豆、红豆、莲子等。其他还有自选辅料的扁豆、红枣、桂圆、山药、百合,枸杞子、薏米、小米、其他豆类、红枣等。

【腊八粥的做法】

传统的甜吃腊八粥做法。

腊八粥的做法一:

材料:糯米100克、小红豆100克、葡萄干、花生仁、莲子、红枣、桂圆干、松子各50克、砂糖300克

1、糯米洗净,浸泡一个晚上,小红豆洗净,浸泡约4小时。

2、小红豆、莲子、花生仁放入锅内加水,煮到七分熟加入糯米,再加入红枣、桂圆干,要用调羹不停的搅动,熟时再拌入松子、葡萄干及砂糖300克即可。

腊八粥的做法二:

材料:花生: 40克,黄豆:40克,薏仁: 40克,红豆 : 40克,红枣:6--8个,莲子: 15克,桂圆肉: 30克,糖:1/2杯,水:10杯

1、花生、黄豆、薏仁、红豆洗净后泡水4*6小 时。

2、放入锅中加水10杯、将豆子煮至软熟。

3、糯米洗净加入红枣煮约25分钟,将煮熟之豆 子及桂圆一起加入熬煮约20分钟,入糖煮开可熄火。

咸腊八粥做法,咸法中有豆制品、肉丁或腊肠。

腊八粥的做法三:

材料:小米、玉米、黄豆、绿豆、红豆各2汤匙;配料:碎猪肉约100克,莲子、栗子数粒,盐少许。

先把各种豆类在冷水里浸30分钟,滤干;莲子去心,栗子去皮;水烧滚,先将豆类放入煮约15分钟,再放入其他材料,水再滚后用慢火煮约45分钟即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中秋节来历作文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团聚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和水果,真幸福啊!

夜幕降临,皎洁的月光铺满了大地。月亮像一个大月饼,高高挂在天空中。人们为了纪念嫦娥,把农历八月十五日定为中秋节。当天晚上,我把灯笼挂满了阳台,奶奶把一张大桌子放在阳台,把月饼、柚子、杨桃、柿子、香蕉、栗子,还有我最爱吃的石螺摆满了桌子。我一边吃东西,一边赏月。我还仿佛看到月亮上的嫦娥和小兔在玩耍呢!大人们围坐在桌子旁,边吃东西边聊天,小朋友拿着灯笼在旁边团团转,充满了欢乐的气息。

中秋节真是一个充满欢乐和团圆的节日啊!我看着月亮,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李白写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秋节趣味灯谜的来历

全文共 726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佳节,家人团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事件很美好的事情。然后一起到庙会上去猜灯谜。大家可知道中秋为什么要猜谜?下面为大家讲解关于中秋节猜灯谜的由来:

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糯米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也是一样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节日。吃月饼也是过节的另一种风俗习惯,每年的这个节日都会有很多人在网上进行月饼团购、月饼批发,将它们送给自己最喜爱的人。故月饼乃寓意团圆之意,直到后来月饼制作的方法是由唐朝引进之后便广为流传至今,月饼的品种直到今日也不计其数,月饼的品牌也发展的迅速,尤其是玫瑰月饼,它的制作工艺堪称精湛,不仅做出来的口感好,它也是给我们带来全家团聚在一起赏月的喜悦之情,在赏月时,人们都会有很多的活动要做,例如:猜灯谜、看电视等。

灯谜是中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从隋唐时期随着诗歌的兴盛,猜灯谜也不断地浮出各家各户,并成为一种宠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我国的灯谜源远流长,是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的智慧和结晶,它源于生活,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智力活动游戏,也用于生活,它也吸引着天南地北各行各业的爱好者,启迪智慧的同时又获得了美妙的喜悦之情,增长人们的见识。

从宋代开始,一些知识分子常在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之夜将谜条粘贴在各种花灯之上,吸引路人来猜出灯谜的答案,因此,“灯谜”就是由宋代引进而来。到清朝以后,谜风更盛,为了发扬灯谜一事曾涌现了很多猜谜的人才。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直到辛亥革命之后,灯谜被分为南宗北派的两种不同的风格。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艺术下,谜猜谜做的灯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直到后来灯谜的活动更加蓬勃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全文共 7583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起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花灯寄寓

民间在除夕供奉老天爷时要设立“天地堂”。人们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棚里面小桌上立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摆着香炉、供品,还挂着一盏灯笼,灯笼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据说姜太公当年封神时,别人都封了,就是忘记了封自己,自己没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爷坐在一起。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有一种“光明灯”,在岁末年初时,把灯笼放在寺庙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顺利。也有农家在田间立长竹竿挂上一盏灯“照田蚕”,观察火色以预测一年的水旱情况,以期丰年。“放天灯”,来由是过去人们在躲避盗匪侵袭而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灯为互报平安的信号。由于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其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传说唐太宗李世民鼓励读书,民间都把小孩送上学。入学的第一个节目叫“开灯”,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灯带到学校去,请一位博学的老先生点起来,象征前途光明。从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后开学,因此开学的花灯,也成了“上元节”的点缀。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各种花灯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盛大,民族特色越来越浓,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为五天;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因为灯期不同,所以最初张灯的那天叫“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阑灯”。也有叫“神灯”、“人灯”、“鬼灯”之说。十四日夜为“神灯”,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日夜叫“人灯”,放在门窗、床第、几案等处,用来避除蝎虫;十六日夜为“鬼灯”,放在丘墓、原野,为了游魂得到可以脱离鬼域。上祈天意,下护苍生,神人鬼畜,无所遗漏。

元宵赏灯诗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牶“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牶“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牶“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元宵话灯联

元宵张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元宵灯节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活动,其中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届时君臣百姓都去看灯、猜谜语,文人们则饮酒、赋诗、答对。其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北宋时,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联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指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传说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谈得颇投机。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喜,遂赐他为状元。

元宵话灯谜

灯谜在春秋时代就有,那时叫“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南宋时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灯谜。南宋后,赏花灯、猜灯谜让元宵节的气氛热闹而温馨。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传统灯谜的制作讲求一定的格式,需运用巧思才可以制出十分高妙的灯谜,是中国独创的文学艺术。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笼别致风趣,耐人寻味。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们也出谜联,让大家猜一猜。大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猜谜。

元宵节习俗

汉族

张灯结彩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各地同胞欢度元宵节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舞龙灯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今年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压岁钱的来历优秀作文

全文共 945 字

+ 加入清单

压岁钱来历

你们一定都很喜欢春节,因为春节大人们会给我们许多压岁钱。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压岁钱的来历吧!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妖叫“祟”,它每到大年三十,就作恶多端。当小孩熟睡时,它就去摸小孩子的头,小孩子一开始会哇哇大哭,过一会儿,头就发热,变成傻子,甚至会死亡。但这个名叫“祟”的小妖怕光,所以在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都点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有一对老夫妻,他们年老得子,把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心肝宝贝。有一次年三十,他们拿出8枚铜钱逗小孩子玩耍,小孩子玩累了,就躺下睡着了。那对老夫妻便把8枚铜钱放进红袋子里,放到孩子的枕头旁,夫妻俩也不敢合眼。半夜,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蜡烛,“祟”来了。它来到枕头旁,刚想去摸小孩子的头,突然,那个口袋射出了万道金光,吓得“祟”屁滚尿流,落荒而逃。原来那八个铜钱是八个神仙变的。第二天,那对夫妻把这件事告诉全村人,从此以后,大家学着做,“祟”再也不敢来了,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因为“祟”与“岁”谐音,就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久而久之,大年三十发压岁钱就这样变成了文化传统,它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美好祝福,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

扩展阅读

除夕之夜,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压岁钱。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就叫“守祟”。

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于是这件事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压岁钱的来历优秀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圣诞节的来历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圣诞节快乐!知道吗圣诞节还有来历呢!

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从12月24日于翌年1月6日为圣诞节节期。节日期间,各国基督教徒都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可以和新年相提并论,类似西方似我国过春节。

耶稣的出生是有一段故事的,耶稣是因着圣灵成孕,由童女马利亚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不要因为马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把那孩子起名为“耶稣”,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来。

当马利亚快要临盘的时候,罗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恒务必申报户籍。约瑟和马利亚只好遵命。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昏,无奈两人未能找到旅馆渡宿,只有一个马棚可以暂住。就在这时,耶稣要出生了!於是马利亚唯有在马槽上,生下耶稣。后人为纪念耶稣的诞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为圣诞节,年年望弥撒,纪念耶稣的出世。

圣诞节便是于十二月二十五日纪念耶稣的诞生,但真实的诞生日就没有人知道了。

今天就是圣诞节,祝你做个好梦,晚安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