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七夕情人的来历推荐20篇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一起来欣赏七夕情人的来历吧!这里是开学吧给同学们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七夕情人的来历优秀作文,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浏览

2980

作文

937

三年级作文过年的来历

全文共 241 字

+ 加入清单

在今天晚上是除夕夜,明天就是春节,春节也叫过年,为什么春节也叫过年呢?

传说,从前有一个怪物,它的名字叫“年”,“年”每年都到村里来,吃村民的贡品,如果村民不给“年”贡品,它就把村民的全家人都吃了。村民没有办法,只好把家里最好、最多的食品拿给它吃。“年”吃得非常高兴。有一年“年”又来了,它看见村民们在放烟花,村民们本来想给“年”一个烟花大典,谁知“年”一听爆竹声,一看闪亮的烟花,就吓的魂飞四散,跑的无影无踪,今后,这天就叫过年,村民就放烟花、点烟火,放贡品,来庆祝胜利,合家团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关于除夕的来历作文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除夕转眼来临。人们欢天喜地准备年货。

那么,你知道除夕的来历吗?

传说古时候,有一只怪兽叫做夕。每逢大年三十就到人间糟蹋庄稼、吃掉牛羊、危害百姓。百姓们苦不堪言但也无计可施。

有一位叫做年的兄弟在天宫中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气愤。他决定下凡间为民除害。大年三十,除夕即将来临,年从天而降,他来到夕出没的地方,站在大街上。只见大街上空荡荡的,鸦雀无声,原来,大家都躲在家里,紧闭门窗。这时,从远处传来了沉重的脚步声,夕来了,它一边走一边发出一声声可怕的吼叫声,震得地动山摇。

人们躲在屋里瑟瑟发抖说时迟,那时快,年抽出一条红绸,朝夕挥去,夕一见红绸,吓得呆立原地,动也不动。英勇无畏的年又拿出了鞭炮,点燃了用力扔到夕的脚下嗤鞭炮的导火线闪着亮光,嘣嘣嘣鞭炮发出一阵阵巨响,碎纸片弹飞满天,夕哪见得过这个架势,吓得撒腿就跑。

从此,夕再不敢再来滋事了。

年终于为民除了害。人们纷纷从家长狂奔而出,敲锣打鼓,来宣泄心中的狂喜。

[关于除夕的来历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元宵节的来历

全文共 2194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元宵节来历,民间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传说一: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 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 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 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 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 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 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 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 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传说二:则和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的个性既善良又风趣。如果宫 里有谁得罪了汉武帝,总要靠东方朔来讲情。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汉武帝觉得有点无聊,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 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的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 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 她进宫以后,就再没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 加的思念家人。她想,既然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还不如一死了之,于是 才来投井。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非常的同情她,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 让她和家人团聚。这一天,东方朔出宫后,便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 。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 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个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 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你们若看到一个骑粉色银驴的红衣姑娘,马上跪地哀求。那姑娘便说:“我是领旨来烧长安的。玉帝还要站在 南天门上观看。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汉武帝一看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 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 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汤圆。万岁焚香上 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六晚 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六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 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六日长安城里张 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双亲、妹妹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 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 月十六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传说三: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有增加了戏曲表演。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 “橘灯 ”、 “绢灯 ”、 “五彩羊皮灯 ”、 “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一百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横生。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元宵分实心和带馅两种。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桂花酒酿元宵、以肉馅、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葱、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劳、长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于七夕你来入梦作文

全文共 1217 字

+ 加入清单

分手一年我又见到了你,在今天这个秋雨纷飘的立秋,在七夕的前一天,你来入梦,你对我说过,假如有一天你我丢了,我会在七夕前一天去看你,看你胖了瘦了,看你是笑着哭着,看你在吸烟喝酒,还是在写小说,我知道你是一个守信的女人。

梦的背景是天鹅湖一样的纯蓝,那蓝好像融入了蓝天和湖泊最原始的蓝色,那么安静恬淡,那么婉约甜美,一如你的嘴角挂着的微笑,可以穿透最厚重的时间。

我们几个人坐着几辆铁轱辘马车,你和我坐在一起,那马的棕毛也是蓝色的,就连喷出来的气息也是蓝色的,你穿着一件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浅黄色布裙,裙子下面有带穗的下摆,脚上没有穿鞋,你的每一件衣服我都熟悉,事实上你一年四季也就一两件衣服,每次我们见面,我总是说给你买件衣服吧,你说不用,给你自己买吧,你是一个男人,天天出门在外,给菁菁晨晨买吧,她们正是爱美的年龄,我知道你不是装的,在我们爱的最深的时候,你抚摸着我冬天出去赶会冻得红肿的手,泪水扑簌簌掉下来,你说我不想让你赶更赶会做生意受罪,要不我出去挣钱吧,我来养活你,我用手擦去你滑腻的泪水,说傻闺女,你出去会干什么,弱不禁风,又没有技术,你脱口而出,我做小姐也要养活你,说完你脸红了,我哭了。

马车粼粼走在一个林荫道上,不知道要去哪里,你不问,我也不说,如同以前我们见面,你总是乖巧的跟着我,像一个乖巧的小蝴蝶一样跟着我飞,我们认识的第二年七夕,你带着孩子,我们在漯河汽车站,我有点不好意思把从一个美丽娇羞如玫瑰的女孩子手里,买了一束娇艳惹火的玫瑰花,当我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手里的玫瑰花若隐若现,你的目光闪出炙热惊喜幸福的目光,我把玫瑰花递给你,好像递给你一个奥运火炬一样,你轻轻的亲了我一口,那么多人,还有你女儿四岁纯然的目光,你说长这么大,第一次有人在情人节送花,这句话让我幸福心疼,我爱的女人怎么可能没有人送花给她,我说以后年年七夕我送花给你,你说一言为定。

走着走着我们两个好像去了一个很大的屋子,你在翻看我的空间,你问我这个是谁,那个是谁,脸上的表情好像下雨一样,我问你,前面两辆马车上坐着的男孩子是你的男朋友,你点点头,然后对我说他对我很好,我们准备结婚,我一下子感到一种石头落入湖底的痛感,如同我们最后藕断丝连的两年,最后我忍痛离开你,因为我什么也不能给你,除了一个好看不能吃的爱情,你需要一个真正的男人疼你爱你,爱不是自私,而是一种共同的幸福。

我最后给你一个信封,好像要你交给你认识的一个人,里面还有二百块钱,你站起来的时候,我很想抱抱你,像以前那样,但是我没有勇气去抱你身上的陌生,你给我整整衣领对我说,以后少抽烟,酒也少喝,喝了你又喊肚子疼,我不在你身边,你也不寂寞,你那么多姐姐妹妹亲你,然后你飘然出门,外面马车粼粼,你已经不见了踪影。

两年,或者一年没有你的音信,我依然很想你,依然很爱你,认识你的姐姐妹妹依然有时候问我,你的柔儿呢,我不知道你在哪里,但是我每年七夕在梦里等你,如同牛郎织女。

[关于七夕你来入梦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尔邦节的来历说明

全文共 791 字

+ 加入清单

大约公元前2000多年,生活在今日巴勒基坦希伯伦一带的先知伊布拉欣,他是一位诚实的人,一生遵守他的誓言,为了信仰安拉独一,放弃了古老的祖传宗教信仰和荣华富贵,他冒火刑之险,走上流亡之途,耗尽了青春年华,致力宣扬安拉的正教——命人行好,止人干歹。在他已到八十六岁时,非常渴望能有一个儿子。安拉满足了他的要求,赐予他一儿子,取名“伊斯玛仪”。为此,他非常感谢安拉赐予他的恩惠,十分喜爱自己的儿子伊斯玛仪,希望他成年后能为安拉的正教和人类社会做出点贡献。

在经历许多的患难之后,伊布拉欣又接受安拉对他的一项考验,以此来证明他对安拉的爱,是否超越了他对周围事物之爱,这个考验就是要他将晚年所得之独子献祭牺牲。伊布拉欣坚定地接受了安拉对他的考验,他对自己的爱子伊斯玛仪说道:“‘我的孩子啊!我确己梦见牺牲你;你考虑一下怎样对待’,他说:‘我的父亲啊!假如安拉意欲,你将发现我是忍耐的。’当他们两人服从了,他把他的前额按下去时,我呼叫他说:‘伊布拉欣啊!你确己实践梦境了’。我就这样报赏做好事的人,这确是一个明显的考验。我以一个大的牺牲救赎了他,我使他(享誉)于后代之中,安宁在伊布拉欣上。”(37 :102-109)

为此易布拉欣将儿子带到麦加附近的米娜山上,正当举刀宰杀儿子时,天使哲伯衣勒奉安拉之命降临,送来一只黑头抵羊以代替牺牲。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和感谢安拉,先知穆罕默德圣人继承了这一传统,列为朝觐功课礼仪之一。教法规定:凡经济条件宽裕的穆斯林,每年都要举行宰牲礼仪。朝觐者在10月10日举行宰牲。其他各国各地区的穆斯林在10日至12日宰牲,期限为3天。超逾期限宰牲无效。穆圣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时。安拉降示:“我确己赐你多福,故你应当为你的主而礼拜,并宰牲”(108: 1-2)。穆圣顺从主命,效仿伊布拉欣宰牲献主,于伊斯兰教历之年(公元633年)定每年的12月10日为会礼,即今古尔邦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全文共 879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世界通行的历法是阳历,而华人计历更多采用“农历”,“农历”又称“夏历”,对应于“阳历”又称“阴历”,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观念了,进入战国,魏国人石申编制了一张包括二十八星宿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运行关系的星图表,这是全世界第一张星图表,标志着中国的天文学走入一个新时代。

阳历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计算,这一周一共是 365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为方便以 365 天做为一年,每隔四年设一个闰月,使原本 28 天的二月增加为 29 天。

阴历则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作为计算单位,这个周期大致是 29 天 12 小时 44 分 4 秒左右,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真正的阴历一年只有 354 天,比阳历少 11 天,为了使它能够符合天气冷热变化的周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个月,称为“闰月”,所以我国古时就有“十三月”的名称,后来又用“19年7闰”的方法来设定闰月。目前在科学指导下,闰月设置就更精确了。

为了充分反映季节气候的变化,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这二十四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指出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长短,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和总结的结果,对农事耕作具有相当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一般更适用于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自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几千年以来,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立秋的来历和习俗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从北回归线向南返回期间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预示着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在唐朝以前,立秋当日,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这在《礼祀·月令》、《后汉书·祭祀志》、《新唐书·礼乐志》等书中都有记载。

而在民间,立秋节这天的习俗是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过了一个夏天,人消瘦了还是长胖了。如果称出来的结果是瘦了,那自然要借着“贴秋膘”的名义大吃大喝了。

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这时刮的风不同于暑天的热风,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早晨会有雾气产生;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了。

尽管古谚说“立秋之日凉风至”,不过,并不是说秋天就已经到了。在气象学上,当连续5天日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入秋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别极大,入秋的日期也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通常在8月中旬入秋;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大多从9月中旬开始;9月底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时,已快到新年元旦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二月初二吃豆子的来历_400字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二月初二的时候,妈妈说:“你知道为什么二月初二要吃豆子吗?”“不知道。”我说,“妈妈,您就告诉我吧!”“好啊!”妈妈说,“我就给你说吧。”

妈妈给我说了,你们知道二月初二吃豆子的来历吗?还是我告诉你吧:

相传当年女皇武则天自主周朝,玉帝就下旨龙王三年不许在周朝芭围内下雨。龙王心慈,不忍心见生灵受苦,就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大怒,将它压于山下,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季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晒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像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都爆玉米花,龙王知道这是老百姓在救它,就向玉帝大声喊:“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无法,只好放了龙王。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炒豆子。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以示吉祥。

你们还知道二月初二为什么吃豆子了吗?你们还知道其他节日的来历吗?你们还知道其他节日的来历吗?如果知道的话,记得给我说一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圣诞节的来历与习俗作文

全文共 788 字

+ 加入清单

彩灯闪烁迎圣诞,纯洁烛光懂双眸。大家看到这句诗,会想到什么呢?彩灯?蜡烛?眼睛?都不是。看到这句诗,我会想到—圣诞节!一个充满童话气息的圣诞节。

相信大家对”圣诞“都不陌生,但是,大家知道”圣诞节“是怎么来的吗?圣诞节有什么习俗吗?提到这几个问题,一定没有多少人能答得出来,现在,我就来给大家讲解讲解吧:

圣诞节本身是一个宗教节,用来庆祝耶稣的诞辰,因而又名耶诞节,位于每年12月25日,这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那为什么西方把12月25日定为圣诞节呢?这是因为在5世纪中叶由教会规定的。公元354年,在“菲洛卡连”日历中第一次写明12月25日是耶稣的生日,到5世纪西方普遍接受了这个日期为圣诞节;圣诞节有什么习俗呢?在西方

国家里,圣诞节也是一个家庭团聚和喜庆的节日,通常会装扮圣诞树,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圣诞树一般是用杉柏之类的常绿树做成,象征生命长存。树上装饰着各种灯烛、彩花、玩具、星星,挂上各种圣诞礼物。圣诞之夜,人们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尽情欢乐。我们也渐渐的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外面的服装店什么的,都在外面摆上圣诞树或者圣诞老人,加以装饰.喜庆。提到圣诞节,大家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圣诞老人,那所谓的“圣诞老人”,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圣诞老人”,是在西方文化与传说中的一位神话人物,在圣诞节前夕会发送礼物给小孩子。在英籍美国人的传统中,圣诞老人总是快活的在圣诞前夜乘着驯鹿拉的雪橇到来,他从烟囱爬进屋内,留下给孩子们的礼物,并吃掉孩子们为他留下的食物。而在我们这里,根本没有什么“圣诞老人”,而收到的“礼物”,也只是父母们送给孩子们的。一些孩子可能会当真,这也反应了一些孩子心里的纯真,美好的童心。

其实,圣诞节真的很美好,哪怕没有收到一份圣诞礼物,哪怕有时不开心,沮丧过,但是看到朋友们脸上灿烂的微笑,听到朋友或亲人的一句问候,都是一种美。在这里,祝大家:圣诞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开斋节的来历

全文共 739 字

+ 加入清单

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习惯称它为“‘莱麦丹月”。这一月,回族等穆斯林在东方发白前,吃饱喝足,东方发晓后至太阳落山前,禁止行房事,断绝一切饮食。斋戒是伊斯兰教规定的每个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功”之一。

斋戒期满,就是回族等民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棗开斋节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土尔”的意译。开斋节在各地尽管称谓不同,但实际上就是一个规模盛大、礼仪隆重的节日。在开斋节前夕,首先要做好扫尘、理发等清洁工作。凡在外面工作的、做买卖的、出差的回族,都要提前赶回家中。

开斋节要过三天。回族从第一天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内院外和巷道厕所,给人一个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成年回族个个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小孩子也都个个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光亮亮的。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棗清真寺,节日里也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地方还专门布置一番,悬挂“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横标和彩灯。大约到了早晨八点以后(有的地方以敲响会礼钟声为准),回族群众个个腋下夹个毯子和小拜毡,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汇集到清真寺。有的地方因参加会礼的回民达万人之多,清真寺容纳不下,就另选择一个地势平坦、宽敞干净的场地。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回族群众铺下毯子或小拜毡,脱下鞋子,老老少少自动向西方跪成很整齐的行列。立即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方向叩拜。

这种会礼比平时主麻日的聚礼要隆重得多,即使刮风下雨也无所畏惧,情绪仍很高涨。会礼中,放眼望去,白帽耀眼,犹如一片银河。礼拜后,回族群众齐向阿訇道安,接着全体互说“色俩目”(和平、平安、安宁)问候。整个会礼结束后,由阿匐带领游祖坟,念锁儿(古兰经选读),追悼亡人。然后恭贺节日,串亲访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清明节的来历

全文共 248 字

+ 加入清单

话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重耳没有了力气,站不起来,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做了一碗肉汤,重耳喝了以后,体力好了。

十九年以后,重耳做了国君,重赏了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了介子推。有人劝介子推面君讨赏,他最鄙视这种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跑到山上去了。

重耳听说后,就想把介子推从山上拉下来,可山上树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烟把他熏下来,结果介子推死了,还留下了一x书是:“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

所以这天就是清明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寒食节来历

全文共 684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的前一天,俗称‘寒食节’,这一天,一般的人都不去上坟扫墓,说什么:“这天上坟,烧化的纸钱,逝去的先人收不到”,至于这句话的真假,我也没有必要去探究与考证。不过据我所知:‘所谓寒食,即冷食,就是这一天不能生火做饭,这一天,人们只能用冷水就干粮以充饥。据说这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一位名叫介子推的人。

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其实早已被人们所熟知。

传说春秋时期晋国,因为内乱,晋公子重耳因遭追杀而出逃,与其追随者一路餐风露宿,忍饥挨饿,最困难时竟以树皮草根维持生命,这时有一位追随者名叫介子推的人,将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煮汤给晋公子重耳吃,这使晋公子重耳十分地感动。

十几年后,晋公子重耳终于获得了回国并当上了晋国国君即晋文公。晋公子重耳回国做了晋文公后,有一次,他大赏追随他的群臣时,却把介子推给忘了。后经一位名叫解张的人,因鸣不平而将此事变相地告诉了晋文公。晋文公就率领大臣们去请介子推前来领赏。而介子推不但不去领赏,反而背着自己的母亲跑到一座叫绵山的山上躲避。晋文公于是就组织很多人上山寻找也未能找到,但得知介子推是孝子时,就下令放火烧山,认为介子推为了救母,一定会下山的,谁知烧山三日,也未见介子推背母下山,后发现其母子二人都被烧死在一棵枯死的柳树之下。为此,晋文公大悔,就为介子推立庙纪念。当时,晋国国人,因为介子推是死于火,都不忍心生火,犹其是烧山那天正是清明的前一天,更是不愿生火,以冷水就食,名叫冷食即是以后称之为寒食。

写到此,我不由得想到介子推这个人,真是一心为公不谋私利,不说当时晋国国人,为之而禁火,就是我们现在的人,听到介子推的故事,是不是可以少点什么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全文共 1763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礼俗,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渐褪去,而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中秋节的演变过程中,古老的礼俗与众多神话传说及中华传统文化中其他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重要节庆。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围绕着月宫的一系列神话,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它们给月宫挂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绚丽的光环,使之充满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赏月宴饮之俗已颇为盛行。从流传下来的众多描写中秋的诗句中,可以看到当时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话与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节可能已成为固定的节日。不过,当时中秋节似乎还是以赏月和玩月为主,还没有在民间广泛流行。

中秋节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间盛行应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等节庆活动蔚然成风。明清时期,中秋始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准备瓜果月饼,“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饼必须是圆的,瓜果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神和玉兔捣药等图案。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个成员。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人们互相馈赠月饼表达良好祝愿,很多人家还要设宴赏月,一片佳节盛况。

明清以来,中秋节日益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仅全国各地,甚至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和东南亚等地逐渐传播开来。在赏月、吃月饼等活动的基础上,各地还逐渐发展出“卖兔儿爷”、“树中秋”、“舞火龙”、“走月亮”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使得中秋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更加迷人。

中秋节习俗

围绕着中秋节,自古以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风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习俗。

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据说唐朝时期已经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但是月饼作为食品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则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传说元末,人们还利用月饼来传递反元信息,说明当时月饼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清时期,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和现在的月饼已颇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更加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还分成平式、苏式、广式、台式等不同风味。月饼作为吉祥、团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赏月

我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习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之外,不同地区的人们也都根据自己的地域传统和社会风情来欢庆中秋,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风俗。如南方许多地区盛行中秋赏桂和观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儿爷,此外还有广州的树中秋、安徽一带的烧塔、香港的舞火龙等等,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习俗,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和习俗

全文共 199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农历的二月初二,是老京城流传至今的一个“节令”。不但京城这样,全中国和全世界的华人也仍保留着这个“讲儿”。

民间传说着二月初一龙睁眼,二月初二龙抬头,二月初三龙出汗。自打年下前后,“春打六九头”的那会儿,老街旧坊碰面就一准念叨着“二月二”这个日子,念叨着“二月二”这个日子口的讲儿、礼儿和令儿。冬仨月的“委冬儿”,着实的让憋屈在小屋里的老老少少心里慌慌、痒痒。

说了,沉睡在泥土里的龙都闲不住、睡不着了,那这人还等什么?那就别闷儿在屋里聊闲篇,到屋外透透气吧!论讲儿、论礼儿、论说道的老人们听着“惊蛰”的雷声震动着大八櫈小八櫈的窗户纸沙沙地响动,开始编排着、告诉着还是“孩子芽儿”的晚生后辈龙是啥模样,龙是咋样睁开双眼,龙是咋样抬头威风,龙是咋样出汗翻身!

在这个当口,家里主事的女人们,抢在二月初一的头里儿,为家里老老少少脱掉了一头的冬装忙碌。按照老礼儿,初一到初三不能做活儿,不能动用剪刀和针头线脑儿。善良的女人们,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头几天儿就喊着唬着,全家上上下下的人千万别动刀剪之物,甚至背着家里的老小,把忌讳的东西一堆儿的收了起来。甭管您有多急有多恼、有多要紧,从那老太太嘴里铁定是套不出来东西搁哪儿,逼急了,老太太恼了,会不论秧子的一通怒骂:“动那家什干吗,你就不怕扎瞎了龙眼?划破了龙皮?”再逼急了,她老人家会赌气说:“我哪,都藏在耗子窟窿里了,你找去吧!”您说,您有辙吗?那耗子会说话吗?

棉裤变夹裤,棉袄变夹袄,真难为了家里主事儿的娘儿们,一家子七八口子,刚过完年下,还没缓过劲来,就又忙活着赶在二月二头里换季,甭说,起早搭夜、点灯熬油是跑不了的事儿!

说句心里话儿,说句实在话儿,这老娘儿们对过二月二的事儿忒揪细。

都说“二月二打房梁,蝎子游蚓(蜈蚣)不下墙”。

古老的旧京城,四合院的房子都该有着几百年的年候儿了,老旧的屋,为寻暖的虫虫蚁蚁提供了地方儿,谁不怕在屋里呆得好好的,房梁上掉下了东西,就算是掉下个蝎拉虎子(壁虎),也够您吓掉魂儿的。敲打着,嘟囔着,敲醒了梁上的活物,是让您挪挪地方,别睡过头儿一机灵掉下来!“二月二扫锅底,省柴省火不费米”。

老辈子的京城睡炕烧柴锅,一冬儿下来,取暖做饭烧火的树叶、柴火和烟煤,会把锅底沾上很厚的黑灰,趁着这节令的时会儿,大扫除一回也不是个坏事,至于费米不费,那估摸着是为了说着顺口,您家人口多,把个锅底扫薄了,也是该吃多少一点也不能少!“二月二扫炕席,清清爽爽到年底”。

冬天儿的炕,咋说也比外面露天地儿里暖和,这炕缝里、炕的犄角旮旯、炕被的下头,保不齐藏着钱串子(百足虫)、潮虫什么的。老头老太太时不时地吓唬那些不懂事、还小的小子丫头们,数落着这虫子爬这钻那的玄乎话,为的是震唬住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敢上手玩儿的孩儿。不过这二月二之后,虫子们活泛起来,万一被它们叮了咬了,大年初儿的,咋说咋是晦气。有两种虫子必须在这会儿消灭,那就是在墙壁、明柱缝里、炕被破棉絮里躲着冬眠不醒的土鳖和臭虫,别看它们一个是饿得没了样儿,一个是饿成了两层皮,别信它,它们可是活着有气呢,过一两个月,那土鳖,公的带着翅膀飞,母的跑得快了去了。那臭虫,变着法儿的在后半夜爬到人身上吸血,吃成一个个黄豆粒大小鼓溜溜的小红灯笼。早已不提倡的六六粉,是它们致命的克星。

“二月二”这里面的妈妈论儿、讲儿、礼儿真是太多了,老人们却喜欢得没完没了,年轻人也喜欢得乐乐颠颠,要不咋会在龙年里添了那许多的龙子龙孙呢!

其实,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老百姓不就是找个事儿说事儿吗。再说了,吃好了才能说着有劲儿,有说道儿。

农历的正月二十三,吃完年下的最后一顿荤汤荤菜,就该盘算着二月二咋过了。

正月里,甭管您家有多少鸡鸭鱼肉,省着吃也好,费着吃也罢,到二十三这天儿,麻利儿的得“打扫”干净,想是图个吉利?或是天热了起来留不住了?反正说不清这事儿。但是有一桩,您可得想明白,二月二没几天就到了,那天吃啥,年年咋过,不用想都明摆着。

“二月二,龙抬头”,既说了,就得为这龙添彩儿不是,为啥先说吃,吃好了,身子骨硬实才能腾飞。您瞧着吧,老娘儿们们,把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

元宵,是龙眼睛;面条,是龙须子;褡裢火烧,是龙舌头;饺子,是龙耳朵;薄饼,是龙皮;米饭,是龙子;馒头,是龙蛋。最让人不解的是,摆上几对鸡爪,愣说是龙爪。助兴的菜有:芥菜缨炒黄豆嘴儿,芥菜的谐音是“借财”,黄豆嘴儿(不是黄豆芽)代表“金豆”;老腌儿鸡蛋切开流油儿,叫“财源滚滚来”;上一盘豆腐,取个名儿叫“兜福”;特地留下的白菜头,把叶整个剥开洗净,用来把桌上的菜、饭包起来捧着吃,这叫“包财”。吃着“包财”千万别说散喽,使劲捧着吃图个好说头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七夕的来历作文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七夕情人节,将真心告诉王母,王母命我们相守一生;将爱恋告诉牛郎织女,他们祝我们天长地久;将故事告诉丘比特,丘比特传递:爱你不是承诺,是誓言。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 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感恩节的来历

全文共 846 字

+ 加入清单

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後,活下来的移民只剩50来人。基于“来者是客”的信念与习俗,印第安人给这些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并且教导他们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等等生存方法。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来自欧陆的新移民逐渐习惯了在当地的生存方式。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欧陆新移民邀请印第安人一同感谢上天的赐予。在当前广为人知的感恩节版本里,往往只强调双方的友好关系以及欢乐庆贺的气氛;但也有许多人指出,只一味强调感恩节的快乐以及友好对印第安人并不公平。因为这样容易让人们倾向忘记后续对印第安人的剥削与屠杀的历史。许多人认为,美国第一个感恩节就是印第安人与新移民第一次齐聚感谢上天赐予的那一天。但是,对许多印第安人来说,这并不是第一次人们齐聚一堂感谢上天的经验。对于一些新英格兰的印第安人来说,他们早有感恩节庆的存在。这些印第安人一年举行六次感恩节庆,他们依照不同时节举行感恩的仪式。在秋季收成时节举行的感恩仪式,对于这些印第安人来说,是他们一年中的第五次感恩节庆。一般人所知的“感恩节的由来”,事实上是第一次欧洲的新移民与印第安人一同感谢上天赐与的那一天,而非所谓“美国的第一个感恩节”。

第一次欧洲新移民与印第安人一同庆贺的感恩节延续了三天,双方也同意了一个和平、友好的协议:印第安人欢迎他们在其中一块原属印第安人的土地上建造属于新移民自己的村庄。这个时刻原本是双方友谊逐渐巩固的开始,但不幸的是,友好的关系并没有持续太久。由于不再像以前一样需要印第安人的援助,一些新移民慢慢淡忘了他们一开始遭受的困难以及受到的帮助;再加上更多新移民不断的涌入,双方的不信任感逐渐升高,摩擦产生越来越多;一些新移民甚至不容忍印第安人的宗教信仰,试图教导、说服印第安人他们的信仰是不正确的。许多的摩擦与冲突导致了后来的“菲力浦国王之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我名字的来历作文600字

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名字叫杨力,人如其名,我的力量很大,身强力壮,大家给我取了个绰号叫“杨大力”。

现在大家都起三个字的名字了,两个字越来越少了。爸爸给我妹妹起的名字都是三个字的名字。我曾经也想取个三个字的名字,但是爸爸不允许,因为我的名字是有来历的。

小时候,爸爸就对我说过“杨姓”由来以久,最早出于西周王族“唐叔虞”。杨姓也出了很多英雄人物,有赫赫有名的抗辽名将“杨家将”,有抗日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有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还有我国最厉害的歼——20的总设计师“杨伟”……

。提起我的名是家里的一个笑谈,爸爸在闲聊的时候笑着对我说:“爸爸叫杨能,你叫杨力,先有‘能’再有‘力’,所以合并在一起是‘能力’。爸爸的名字是外祖母取得,能是一种能量,给人力量,无所不能,我给你取名杨力,‘能力,能力’,希望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爸爸更强,更有知识,各方面都有能力,长大后做一个有能力的人,为国家建设贡献。”每次说完,爸爸就会疼爱地摸着我的头。

我长大上了学以后,爸爸说起我名字的另一个来历。

“‘一力降十会’是指一个力气大的人,可以战胜十个会武艺的人。比喻在绝对实力面前,其它算计都没用,这就是你名字的另一层意思。爸爸希望你要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学知识,学本领,绝不能偷懒取巧。”

我想:可我现在的“力”只是“力大无穷”,而爸爸表达的“能力”的“力”,我却没有,我还做得不够好,我要做一个有能力的人。

这就是我名字的来历,我喜欢我的名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小年节日的由来|来历

全文共 375 字

+ 加入清单

由来一:传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经常给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人间的坏话。在很短的时间内,玉皇大帝就收到了他的很多张密报,说人间要谋反天庭。

玉帝看后大怒,立即召见三尸神,命他把说玉帝坏话的人家墙上写上他们的罪行,再让蜘蛛结张大网,挂在屋檐下。玉帝又命王灵官除夕之夜下界,凡见到三尸神做了记号的人家,就满门抄斩。三尸神见阴谋将要得逞,自己可以独占美好的人间了,就飞快下凡,将每户人家的墙上都做了记号。

灶君发现了三尸神的阴谋,急忙找来各家的灶王爷商量对策:从送灶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等王灵官大年夜奉旨下界察看时,发现家家户户都很干净,没有任何标记,百姓安分守己,辛勤劳动。玉帝从王灵官和灶君嘴里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怒火万丈,将三尸神永押于牢。

从此,心地善良的灶君受到大家的拥戴,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二十四扫尘也随之成为民间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除夕的来历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关于年的由来,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压岁钱的来历作文400字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你们一定都很喜欢春节,因为春节大人们会给我们许多压岁钱。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压岁钱的来历吧!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妖叫“祟”,它每到大年三十,就作恶多端。当小孩熟睡时,它就去摸小孩子的头,小孩子一开始会哇哇大哭,过一会儿,头就发热,变成傻子,甚至会死亡。但这个名叫“祟”的小妖怕光,所以在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都点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有一对老夫妻,他们年老得子,把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心肝宝贝。有一次年三十,他们拿出8枚铜钱逗小孩子玩耍,小孩子玩累了,就躺下睡着了。那对老夫妻便把8枚铜钱放进红袋子里,放到孩子的枕头旁,夫妻俩也不敢合眼。半夜,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蜡烛,“祟”来了。它来到枕头旁,刚想去摸小孩子的头,突然,那个口袋射出了万道金光,吓得“祟”屁滚尿流,落荒而逃。原来那八个铜钱是八个神仙变的。第二天,那对夫妻把这件事告诉全村人,从此以后,大家学着做,“祟”再也不敢来了,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因为“祟”与“岁”谐音,就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久而久之,大年三十发压岁钱就这样变成了文化传统,它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美好祝福,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元旦的来历

全文共 66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想起一件事:我什么节日的来历都知道,就是不知道元旦节的来历。于是我便上网查了查。

来历是: 元旦,《书·舜典》中叫“元日”,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称为元,初一为旦。

“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巅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字,“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即“元旦”。

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的情景。

所以,现在的元旦是公历的1月1日,春节是原来农历的元旦即农历的正月初一。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相对应地,春节被称为“旧历年”、“阴历年”。

原来元旦节有这么大的“秘密”,以后我要多看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