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3024

作文

1000

中国名人故事: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全文共 710 字

+ 加入清单

他是一个平凡的维吾尔族汉子,外出务工,以卖烤羊肉串为生。然而,近十年的时间里,他却用辛苦积攒下的10多万元,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这个汉子,就是来自新疆的“草根慈善家”——阿里木。

阿里木是一个身材壮实的新疆汉子,生活十分简朴,20元的土布褂子,8元的布鞋,他一穿就是好几年。他喜欢吃水果,为了省钱,却总是挑快烂了的买,削掉坏的再吃。阿里木的饭食也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经常是一个馕(或两个馒头)外加一杯水就能打发。

这样的生活,阿里木却过得很满足。有人对他的行为表示很不理解,阿里木反问:“有很多钱快乐吗?我不觉得!我现在就是一个很快乐的人。把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才是物有所值。”

卖烤羊肉串的阿里木

“我读书不多,只会烤羊肉串,绝不能让那些贫困的孩子们和我一样。”

阿里木出生在新疆和静县的一个贫困家庭里,父亲是供销社职工,一家9口,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维持生活。读到高二时,家里实在供不下去了,懂事的阿里木选择了辍学参军。

长大后,历经生活艰辛的阿里木十分尊重文化教育,他的心里存有一个朴素的信念: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人的命运。他起早贪黑、省吃俭用,省下的钱全部用作慈善。

据当地报纸不完全统计,10年来,阿里木卖烤羊肉30多万串,利润10多万元,其中近八成捐给了贫困家庭的孩子。受他捐助的200多名孩子中,有10个孩子考上了大学。

阿里木和他资助的学生

“我喜欢卖羊肉串,我会继续卖我的羊肉串,去帮助更多的孩子上学。”

如今,阿里木已经当上了“阿里木餐饮印象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他开始谋划,要帮助家乡的年轻人创业、安家,让正宗的新疆羊肉串香飘内地。他琢磨着,用10年时间,在他生活的贵州毕节市建一所学校,让那里的留守儿童接受好的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关于孔子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679 字

+ 加入清单

1、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2、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

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3、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的办学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着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个。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笔直的竹杆,生来可做一支好箭。还读书干什么。孔子开导他说,读了书就有了学问,好比在竹箭尾部装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锋利的金属头,这样箭就更有用了。子路听孔子说得很有理,便拜孔子为师。

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里弹瑟。他人很刚勇,弹出的声音也像打仗一样充满着杀气。孔子是主张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觉得这声音不平和,不满意他说:他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瑟呢?

孔子的弟子听了老师这话,琢磨出这是老师对子路弹瑟作的不好的评论,对子路的看法顿时有了改变,言语中有些不尊敬。孔子知道后,就对大家解释说: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他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没有达到高深的境地。

4、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名人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206 字

+ 加入清单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就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个性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齐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传说中的圣王名人故事

全文共 2587 字

+ 加入清单

舜帝,三皇五帝之一,名重华,字都君;生于姚墟,故姚姓,今山东诸城市万家庄乡诸冯村人。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

个人生平: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史记》说舜名重华,晋代皇甫谧又说他字都君。舜又称虞舜,据说是国号有虞,按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有虞氏。还传说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名曰“重华”,字都君。

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傲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舜家境清贫,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他在历山(今地不详,一说即今永济县境内的中条山)耕耘种植,在雷泽{旧说即山东济阴境内的古雷夏泽)打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在寿丘(今地不详)制作家用器物,还到负夏(今地不详)做过小本生意,总之生计艰难,颠沛流离,为养家糊口而到处奔波。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舜得到了这些赏赐,瞽叟和象很是眼热,他们又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时间。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象说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分东西时要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把牛羊和仓房分给父母。象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舜去见他,象大吃一惊,老大不高兴,嘴里却说:“我思舜正郁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后来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进。尧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恺”,早有贤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恺”管教化;还有“四凶族”,即帝鸿氏的不才子浑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穷奇,颛顼氏的不才子梼杌、缙云氏的不才子饕餮,虽然恶名昭彰,但尧未能处置,舜将“四凶族”流放到边远荒蛮之地。这些措施的落实,显示出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干。

经过多方考验,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禅位于舜,《尚书》中称为舜“受终于文祖”。又传说是舜代替尧摄行天子之政,虽有天子之权,而无天子之号。与此二说差异甚大的一个传说是,舜将尧囚禁起来,还不让其子丹朱与他见而,舜自己做了天子,类似于后代的宫廷政变,篡权夺位。

舜执政以后,传说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动,一派励精图治的气象。他重新修订历法,又举行祭祀上帝、祭祀天地四时,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还把诸侯的信圭收集起来,再择定吉日,召见各地诸侯君长,举行隆重的典礼,重新颁发信圭。他即位的当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诸侯的改绩,明定赏罚,可见舜注意与地方的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传说中舜的治国方略还有一项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画出五种刑罚的形状,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办法代替肉刑,以示宽大。但又设鞭刑、扑刑、赎刑,特别是对不肯悔改的罪犯要严加惩治,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治水无功的鲧流放到羽山,坏人受到惩处,天下人心悦诚服。

按照《史记》所载传说,舜摄政28年,尧才去世。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那里,民间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不过,传说中舜的都城与尧的都城不在一个地方。据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引皇甫谧所说;“舜所营都,或云蒲坂。”蒲坂在唐代是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

尧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原已举用的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但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上述这些人都建树了辉煌的业绩,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尽心治理水患,身为表率,凿山通泽,疏导河流,终于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乐业。当比之时,“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故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据说舜在尧死之后,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称为“零陵”。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名人家教故事

全文共 2492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看得很多,但对于他作为父亲的事迹,却基本很少看到。其实鲁迅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教育儿子的方法非常值得借鉴。

鲁迅因擅写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有人就认为他一脸正气,为人严肃,缺少人情味。其实,鲁迅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他在家庭中,便是一位宽厚的丈夫,慈爱的父亲。因为有鲁迅充满父爱的艺术教育方法,海婴最终成才。

1、给孩子全部的爱。

鲁迅晚年得子,自然喜爱万分,鲁迅对海婴倾注了全部的父爱。每天深夜12时至凌晨2时,他一定要轻轻上楼,察看海婴的睡眠情况,帮忙盖好被子;孩子睡足就逗孩子玩,孩子倦了就抱起孩子,哼着催眠曲,把孩子送进梦乡;孩子病了,鲁迅更是彻夜守护。正如鲁迅妻子许广平所说的:“他是尽了很大的力量,努力分担那可能范围里的为父之责的。”

2、信守承诺,尊重孩子。

海婴渐渐长大了,鲁迅就有选择地带他去看电影。凡是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如《泰山之子》、《米老鼠》及世界风光类的影片,鲁迅常常带他去观看。一次,吃晚饭时,海婴听说饮誉世界的“海京伯”马戏团到上海演出,高兴得手舞足蹈。但鲁迅考虑到马戏团大多为猛兽表演,且在深夜临睡前,怕海婴受到惊吓,终于没有带他去看。海婴为此嚎啕大哭了一场。鲁迅第二天便耐心地对他说明了原因,答应别找机会,白天陪他去看。鲁迅在1933年10月20日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条记载:“午后同广平携海婴去海京伯兽苑。” 这件事给海婴印象很深,以后每提及此事,海婴就动情地说:“父亲对我如此真心的爱,使我认识到一个人如何才能当一个好父亲。”

3、理解孩子。

鲁迅把儿童看作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竭力反对两种因袭的错误教育方法:一种是粗暴压服的方法,对儿童非打即骂,使得儿童从小唯唯诺诺,低声下气,思想愚钝,目光呆滞,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其实这类孩子长大以后,“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另一种是娇生惯养的方法,任其跋扈,放任不管,使儿童在家里成了“小霸王”要什么给什么,待到将来走到社会,“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鲁迅提倡,对儿童要了解他们的心灵世界,懂得他们的兴趣和喜好。他曾经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有一天,鲁迅在家里请朋友吃饭,桌上摆了一盘鱼丸子,海婴面前也放了一小碟,他先夹了一个尝尝,觉得味道不新鲜,就嚷菜坏了。大家从大盘中拣来尝了尝,都说是新鲜的,以为是孩子瞎嚷,就不去理他。但鲁迅却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意见,把海婴碟子里的拣来尝了尝,果然味道变了,赶紧吐了出来。鲁迅说:“孩子说不新鲜,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4、要教导孩子。

鲁迅认为,对儿童要循循善诱,教给他们文化知识,使他们明辨事理。儿童天真活泼,喜欢游戏,有爱美的天性,大人要注意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求知欲。他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因此,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鲁迅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如果问题过于复杂,他就会说 “等你大一点读书了,书本和先生会告诉你的。”

5、让孩子游戏。

鲁迅曾经指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就是从孩子摆弄玩具中,根据儿童的.特点,引导,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促使其健康成材的。

鲁迅发现海婴从小对理工知识有兴趣,便给海婴买来一套木工工具的玩具。小海婴捧如至宝,常常用它敲敲打打,那认真的神态,俨然像一个小工程师在盖房子。鲁迅还常常带海婴到郊外去玩,欣赏清清的河水,鲜艳的野花,嫩绿的庄稼,追逐漂亮的蝴蝶,捕捉有趣的昆虫。野外的新鲜空气,滋润着海婴稚嫩的心田。一次,鲁迅好友瞿秋白送海婴一套苏联儿童玩具,这是一种类似积木的铁制玩具,有上百个金属零件,可以组装出各种各样的玩意儿,小到简单的翘翘板,大到复杂的起重机、飞机等。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在玩具盒上用娟秀的笔体,写明一共有多少零件,如何玩法。鲁迅和许广平慎重地对小海婴说:“这是何叔叔、何叔母从苏联带给你的,你可要格外爱惜。”小海婴迷上了“积铁”,一玩就是半天。他由玩“积铁”开始,迷上了理工技术,小小年纪,就能拆钟、修锁、装矿石收音机了。

出生在那个年代,却有如此先进而科学的育儿观念,鲁迅真是一位大师。

经风雨,见彩虹——李嘉诚的“父教”故事

1940年冬天,李嘉诚一家离井背乡,逃至香港。流离失所来到异地,是李嘉诚生命中第一次转折,也是他经历人间苦难的开始。香港,那是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初到香港的李嘉诚茫然了,举目看到世态炎凉,心里产生很多感想,童年时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天真被现实粉碎了。但是尽管有纠缠不清的困惑,李嘉诚并没有失望,没有失去信心,还是充满斗志地实现自己学业的理想。

在亲友们的帮助下,李嘉诚进入香港的中学继续初中学业,清一色的英语教材使李嘉诚内心复杂世界又添一份学业上的惶恐不安。虽然困难重重,但对于生性倔强、做事从不半途而废的李嘉诚来说,这是一次极好的应战。李嘉诚起早贪黑,抓住点滴时间补课,渐渐地,终于跟上了班里的学习进度。

然而正当李嘉诚踌躇满志、刻苦学习的时候,一个巨大的不幸降临到李氏一家人头上。父亲李云经因劳累过度不幸染上肺病,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拼命温习功课,他想让学业有好成绩使父亲高兴。贫病交加、卧床不起的父亲,视李嘉诚的学业比自己生命还重,他多次嘱咐李嘉诚千万别让为父的病情耽搁了学业。为了不使儿子失学,这个尊敬的父亲将自己的药钱存下来,供李嘉诚读书,由此以往,父亲的病愈来愈重,李嘉诚至今还记得,自己每次去医院给父亲送饭,父亲不是抱怨太多太好,就是将饭盒中的菜塞到李嘉诚的嘴里。

在如此生活重压下,李嘉诚仍然未放弃自己的理想,更加拼命学习,终于“后来者居上”,名列前茅。但是,父亲还是离他而去了。临终前,父亲喘息着,用尽力气抓住儿子的手,嘴里喃喃叮嘱李嘉诚要有勇气,好好做人,说:“阿诚,阿爸对不起你……”还在为自己优秀的儿子学业将从此中断而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包公教子的名人故事_2300字

全文共 2164 字

+ 加入清单

包公人称包青天,一生廉明清正,铁面无私,深受百姓爱戴。这年,包公告老还乡,他吩咐家人悄悄收拾了行囊,连夜雇了一条船,顺流而去。

走到半路,包公的船被一条大船追上。大船上下来一位身着簇新官服的少年,见了包公跪倒在地,说:“孩儿拜见父亲。”原来这少年是包公的二公子包催。今年包催上京应试,中了金榜三甲,被委任为县令,即刻上任。走到半路,包催得知父亲告老还乡,便赶来相送。

包公见了很高兴,说:“你与为父正是顺路,咱们不妨一同乘船上路,也省下一半路费。”

包催只好打发走自己乘坐的官船,与包公同乘一条船前去赴任。路上,包公问起包催的为官之道,包催毫不含糊,说自己立志成为父亲那样的清官。包公沉吟道:“做清官可不容易啊!”

父子俩一路走,一路聊,不觉船行到清江口。一位渔翁听说包公告老还乡路经清江口,死活要送他一条清江鲫鱼。包公见渔翁态度坚决,只好收下,但悄悄吩咐下人临走时留下几钱银子,算是买鱼钱。

清江鲫鱼味美肉鲜,天下闻名。包公命下人拿去厨房炖上,不想过了半天,去厨房端鱼的下人慌里慌张地跑进来,说他刚才去厨房端鱼,不料却发现鲫鱼不知道被谁偷吃了,只剩下一堆鱼骨鱼刺。

包催一听,勃然大怒:“这一定是下人们馋嘴,偷吃了鲫鱼。”可是下人们都说自己没有偷吃。包催一时无法,望着包公。谁知包公却平静地说:“你身为县令,如果连一个偷鲫鱼的案子都断不清,还能去治理一方吗?”

包催面露羞色,他在船舱中踱了一会步,便命令下人们一一接受询问,要讲清在鲫鱼被窃的半炷香工夫里,他们都在哪里,有谁为证。结果,包催发现有三个人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一个是炖鱼的厨子,一个是丫鬟小柳儿,一个就是端鱼的下人。

厨子说他一直在厨房做菜,只在鱼快熟时离开了一小会去方便。丫鬟小柳儿则说她有些晕船,那会儿独自一人在船头透气。而端鱼的下人说自己一直侍侯在船舱外,去端鱼的时候发现鱼已经被人偷吃了。

包催一时犯了难,三人均有作案的时间:厨子可以利用他一个人在厨房的便利,从容偷鱼;丫鬟小柳儿有可能利用厨子出去方便的时候进厨房偷鱼;端鱼的下人更别说,他完全可以在端鱼的时候偷吃。包催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他思忖半天,想不出办法,一时性急,命令随从:“给我打,我看是他们的嘴巴硬,还是板子硬。”随从不顾三人的哀求,刚想举起板子下手,就听一声怒喝:“住手!”

只见包公黑着脸,怒气冲冲地走进来,他训斥包催:“我以为你有何高明手段,原来不过是严刑逼供、屈打成招。用板子审案的官全是昏官庸官,你连一件窃鱼案都要借助板子,以后如果遇到大案,岂不是每次都要动大刑?与其让你留下无数冤案,给我包家丢脸,还不如不去做这个县令。”说着,包公拿起包催的官印,就要丢进水里。

包催赶紧上前跪倒:“父亲,我错了,是我一时性急,请父亲放心,我在一天之内定要断清此案,否则我自己把官印归还朝廷,脱下官袍,回家种田。”

包公见包催言辞恳切,才收起怒气:“也好,就看你一天之内如何了断此案。”

包催来到厨房,翻看了盘中剩下的鱼骨,思忖半天,突然眼前一亮,急忙端着盘子来到包公房中,说:“父亲,我找到了一处疑点。”包公忙说:“说来听听。”

包催指着盘里的鱼骨说:“常人吃鱼时,要十分留心鱼刺,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鱼刺卡住喉咙。但是看看这个盘中,鱼刺根根不少,上面鱼肉皆无,鲫鱼被偷前后不过短短半炷香工夫,什么人有如此本事,能在眨眼间把这么大一条鲫鱼吃得干干净净、骨肉分明?这不是太奇怪了吗?我想,这盘子里的鱼根本不是渔翁送的清江鲫鱼,偷鱼的人一定是先把鲫鱼偷走,再用早先吃剩下的鱼骨冒充。”

包公听后,捋须点头说:“不错,你的洞察力还不差。”

包催说:“既然偷鱼的人还没机会吃掉鲫鱼,我想鱼一定还藏在船上。”他立即下令让随从搜船。不料把船翻了个遍,仍没有发现鲫鱼的影子,包催又被难住了。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然会被一条小小的鲫鱼弄得灰头土脸。包催心里烦恼,一不小心,打翻了一个砚台。这时正巧夫人进舱,见砚台翻倒在桌上,便问:“是哪个丫鬟如此粗心,打翻了夫君的砚台?真是该打。”

“夫人不用生气,砚台是我自己打翻的……”包催心不在焉地说着,突然,他脑海里仿佛划过一道闪电,心里一阵亮堂。

包催兴奋地赶到包公舱内,说:“父亲,我已经找到了偷鱼的人。”

“哦,是谁?”包公问。

包催微微一笑:“请父亲恕罪,那个偷鱼的人,就是父亲您。”

“为什么说是我?”包公饶有兴趣地问。

包催胸有成竹地说:“刚才我不小心打翻了一个砚台,夫人便怀疑是丫鬟打翻的,这使我想到,我们总是责怪下人犯错,却不想我们自己同样会犯错。其实鲫鱼失窃当时,除了三个下人,还有一个人也有作案的时间,这人就是父亲您。当时您曾经出去过一会,可我却根本没有怀疑您。搜船时,全船也只有父亲您一人身上没有被搜。而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父亲您穿的是宽袍大袖,平时您都是垂着袖子,可自从丢鱼后,父亲却一直把袖子拢在一起,因此我断定,鲫鱼一直都藏在父亲的袖子里。”

包公听完哈哈大笑:“不错,鲫鱼是我偷的。”说着,他垂下袖口,一条半熟的鲫鱼从袖子里掉了出来。

原来,包公见包催虽然志向远大,却有些纸上谈兵,夸夸其谈,于是他临时想了个主意来考验包催的断案能力。如果包催断不清此案,包公将会上书朝廷,收回包催的县令之职,免得天下又多一个昏官。

包催明白了父亲的苦心,上任后勤勉自爱,善治政事,终于成了像包公一样的清官。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名人故事介绍之艾迪·里肯贝克

全文共 1890 字

+ 加入清单

认为雕刻墓石的工作对身体有害,而摇身一变成为美国空军的杰出人物。一个怎么打都打不死,在25年间不畏任何危险向死亡挑战的男人——就是本篇故事的主人翁。他曾以会令人汗毛直竖的飞快速度驾驶跑车达200次以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仅1918年一年内就击毁26架德军战斗机,而他自己在敌人猛烈炮火攻击下,未曾受到丝毫伤害。

他就是在一次世界大战中以英勇出名的“无敌飞行队”指挥官——美国空军最杰出的人物艾迪。里肯贝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我担任澳洲空军杰出人物罗斯。史密斯爵士的秘书。史密斯爵士是第一位飞行到圣地耶路撒冷上空的人,同时也是首位绕行地球半周的人,其所获得的好评绝非任何人可比拟。艾迪。里肯贝克在人格上和史密斯先生十分相似,他们两人都是优秀的飞行家、勇敢的军人,在言谈及态度方面也都相当谦虚,看到他们的外表,实难以想像他们坐在机关枪前面,在空中夺取敌人生命的景象。

艾迪。里肯贝克在12岁之前,是个性情急躁、动作粗野的孩子,在当地的孩子间俨然以首领自居,经常领着一群小孩砸打路灯,几乎任何坏事都做尽了。但自他父亲逝世的那天起,少年艾迪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一个老头,“变成一个老头”这句话是他自己说的。

父亲逝世之后,他自认应该负起维持一家生计的责任,于是毅然地办理退学,到一家玻璃工厂工作,工资是一小时五分钱,每天要工作12小时,而且为节省车费一角,早上走7哩的路到工厂去,晚上同样地再走7哩回家。他下定决心,不论生活多么困难,都要熬下去,绝不能被任何事击败。

但工厂的工作实在太单调无聊了,他一心向往当个艺术家,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出心中的意念,因此就到夜校学习绘画,并到石刻店工作,雕刻大理石的天使等;他父亲墓碑上的文字,事实上就是艾迪自己刻的。后来,有人告诉他,从事石刻工作是相当危险的——据说吸入大理石粉沫会导致肺病。“我可不想这么早就死去,因此想找一份比较安全的工作。”他如此说道。

14岁时的某天早上——也就是命运之神降临的那个早上——当他正走在人行道上时,突然有部汽车从他身旁经过,他吃惊地停住脚步,睁大眼睛看着这部汽车。在俄亥州哥伦布市的马路上,怎么会有这种会发出咕嘟咕嘟声音的怪物呢?对他而言,命运之神就是坐着这部汽车降临到他身上的,他的人生从此有了决定性的转变。

15岁时,他终于在修车厂找到一份工作,虽然名为修车厂,事实上只是以前的出租马车店改造而成,他就在这儿学得驾驶技术。后来,他在自家的后院盖了工作棚,用手制工具制造自己所设计的汽车。当哥伦布市出现汽车工厂之后,他每周都到那儿要求厂方雇用,但每次都遭拒绝,最后终于忍不住直接找工厂负责人:“老板,你大概不知道,从今天起你们已多了一个员工,我会替你们清扫肮脏的地面,也愿跑腿办各种杂事,而且还会保养各种工具。”老板听到他这番话,不禁吃惊地瞪大眼睛。

他丝毫不在乎薪水的多少,只是希望能够学习到更多东西,将此视为一个起步。当他得到这份工作之后,就报名参加函授学校,热心地学习机械工程学,等待机会来临。

后来他果然顺利地升级,首先担任工匠职务,然后升为主任,接着又成为助理技士、修护员、业务员,最后终于成为分公司的经理。他又开始着迷于速度及冒险,赛车生活的刺激兴奋和观众的欢呼喝彩,都令他难以忘怀,若要从事这项冒险行为,过去的自己势难胜任,于是开始纠正自己天生急躁的个性,尽量培养自制心,并暗下决心,不论遭逢任何事情都要保持微笑。到后来,微笑竟成为他的注册商标。

赛车生活需要胆量,而且是钢铁般的胆量,他非常了解这一点,所以从不抽烟,也不喝酒,每晚10点准时就寝,25岁时,他终于成为名赛车选手。

但有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在他开车的30年期间,虽然行驶好几千万英里,却从未领过驾驶执照,即使现在,仍是无照驾驶者。许多人为了驾车平安,经常随身带着护身符,但他完全不信这一套,虽然有很多人送他兔掌、马蹄形物等据说能避邪的东西,但从未曾被派上用场。有一天,当他搭火车横越美国大陆时,干脆就把这些祈求驾车平安的护身符,从窗口扔到堪萨斯州的平原。当美国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时,艾迪。里肯贝克已是赛车界的偶像,他被分派到法国,担任潘生将军的司机。驾驶将军的座车并不适合他的冒险个性,他希望能直接参与战斗,于是申请担任战斗机的驾驶员。在18个月期间,他的功绩可谓美国空军之佼佼者,并从美、英、法三国获得许多勋章。

他把当时的经历详细地描述于一本厚达370页,情节极为紧凑的书中,若想一睹令人兴奋的空中激战,及死里逃生的惊险过程,你可以到图书馆找艾迪。里肯贝克这本名为《和特技航空队战斗》的书。在美国空军史上,从没有一本书如此令人兴奋着迷。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奥斯特洛夫斯基咬唇写书名人故事

全文共 769 字

+ 加入清单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本著作。

奥斯特洛夫斯基本人就是一块钢铁。

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贫苦的工人家庭。他从小丧父,十岁给地主放牛,继而当童工。生活的苦水洗亮了他的眼睛,在老布尔什维克的影响、教育下,他加入了共青团,参加了红军。

在部队,他是一位勇敢的战士。由于头部、腹部受伤,他不得不退役,参加到经济建设战线上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无论来到哪里,都是拚命工作。修铁路、防洪抢险,他都不顾已经受伤的身体,以致全身瘫痪。接着,又一次严重的打击发生了:二十四岁的时候,他的双眼失明!

躺在床上,什么都看不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并没有丧失前进的信心,生活的信心,和献身革命的信心。他决定:要拿起新的武器—笔,继续投入战斗,“藉此把我送回全线进攻的无产阶级的队伍里去。”

一九三O年,《钢快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开始写作了。身体瘫痪、双日失明的人,怎样动笔?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奥斯特洛夫斯墓躺在病床上,首先构思整部书的轮廓,并把每一章的每一细节想好。为了写好人物对话的句子,常常边背诵,边思索,好象自己同自己交谈一样。

有时,他口授,让人代写,因为他的手臂只有肘以下这一段能活动。有时,他白己写,办法是,先用纸皮做一个框子,然后用手摸着框子,在里面写,这样就能防止把两行字重叠在一起。框子是垫在一叠二三十页的自纸上的,这叠白纸用一个夹子夹着。

入夜了。被书中情节所激动的心潮还平静不下来,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接连写下去。他一页又一页地写着,写好一页,左手从夹子上抽下这一页,到天亮,他的爱人一看,已经落了满地的稿纸,她连忙收拾起来。这时,她看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嘴唇有一层淡淡的血痕。显然,这是为了抵抗病魔的折磨,他忍痛而咬出的。他就是这样度过许多个不眠之夜。

一九三四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正式出版了。这部以整个生命写成的书,鼓舞了好几代的青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留在北平抗日陈垣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2571 字

+ 加入清单

“七七事项”后不久,日军攻克北平。北京大年夜学、清华大年夜学南迁,大年夜批师生南下。当时陈垣老师没有南下,而是留在了北平。1945年9月3日,日本向中国降服佩服的第二天,辅仁大年夜学举行开学仪式。陈垣老师说:“辅仁大年夜学已有8年没有举行开学仪式,由于国旗拿不出来,国歌不能唱,以致措辞也要受到限定。日本攻克徐州时,逼迫各个黉舍都要庆祝,挂出伪满的旗,以是干脆就不举行开学仪式和不举行升旗。”当初为什么他不脱离北平呢?

一个缘故原由是辅仁大年夜学是德国教会办的,并没有南迁的盘算,陈垣老师假如南下,只能丢下辅仁大年夜学的师生,单身脱离北平。他是一位学者,脱离了他的大年夜批图书就无法进行事情。离不开辅仁大年夜学,离不开他北平的册本,这应该是一个缘故原由。

虽然自己没有脱离北平,但他对想要脱离北平的人,他的同伙、晚辈等,是很支持的。

陈垣老师留在北平,另一个紧张缘故原由是他感觉自己有责任留在北平。留在北平做什么?他为什么坚信自己要留在北平,而且要做很多工作,这要有坚决的信念。什么信念?

陈垣老师坚信日本的侵占肯定是要掉败的。他在抗战时期写了好几本书。这几本书既是学术著作,更紧张的是战争的著作。有一本书叫《南宋初河北新玄门考》,他说:“自永嘉(西晋的一个年号)以来,河北已经被外族侵陵好久了,但为什么着末中国会规复呢?中国的人口还越来越多呢?便是千百年来先夷易近困难培养而成的这么一种夷易近心。”当时他只能用中国历史上的夷易近族斗争来比喻抗日战斗,由于夷易近族斗争也是有长短之分的,也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的,是可以从中汲取履历教训的。这是第一点,他坚信侵占者是不能长久的。

别的,必要斟酌到现实。掉守区的人夷易近弗成能都跑到后方去,包括掉守区的常识分子也弗成能都跑到后方。掉守区必要有人坚持正气。陈垣老师觉得自己应该是在掉守区坚持正气的人。陈垣老师能留在掉守的北平,由于有一套理论、一套信念在支持着他。他留在北平便是要树立起一壁旗帜。当时他有两句话叫“君子心、端士习”,“君子心”便是正直民心,“端士习”,端也是正的意思,士是指常识分子。他要教导青年,劝说朋侪必然要维持夷易近族气节。

抗战时期陈垣老师在掉守区的北平做了三件大年夜事:第一件事,保持辅仁大年夜学;第二件事,教导门生;第三件事,以书斋做疆场,用纸笔做刀枪,写了一系列有战争性的著作。当时形势险恶,做这三件事是很不轻易的。

第一件事,举一个例子。1943年,日本一个着名的杂志《东洋史钻研》颁发了一篇文章,题目为《近日北京学界》。文章作者一方面讲,陈垣老师写了《明季滇黔佛教考》、《南宋初河北新玄门考》,“超人的生动”,而且他的一些门生追随他形成一种学风,异常壮不雅。然后,作者笔锋一转说:“辅仁近日遭到恶运,文学院院长沈兼士掉踪了(沈是当时国夷易近党地下事情的引导人,“掉踪”是躲避日本军警拘捕)。”文章接着写道:“往后甚盼望陈垣等之自重。”很显着,这是在幸灾乐祸之中带有吓唬之意。

辅仁大年夜学从1923年准备时开始,是由美国天主教本笃会主理的,派人、支持经费。到了1933年,本笃会经费呈现了问题,不能继承下去了。教皇就委托德国的圣言会来接办辅仁大年夜学。1937年“七七事项”,包括北京大年夜学、清华大年夜学等很多大年夜学南迁。在掉守区的北平,唯有两所大年夜学的学历获得当时国夷易近政府的承认,一个是燕京大年夜学,美国教会办的,另一个便是辅仁大年夜学,德国教会办的。1941年12月珍珠港事项,美日宣战,燕京大年夜学也办不下去了。这今后的北平,只有辅仁大年夜学一个黉舍能够继承办下去。这时门生有3000多人,是辅仁大年夜学的壮盛时期。黉舍主要的校务由教会代表、即校务长来主持。然则作为黉舍,必要有一壁旗帜,这面旗帜便是陈垣校长。假如没有陈垣校长,门生不会来,师长教师也调集不起来。陈垣校长要把辅仁这个阵地保持下来。辅仁大年夜学里面有共产党的地下组织。也有国夷易近党的地下组织,国夷易近党在北平的抗日据点就在设在辅仁大年夜学,当时有人说辅仁是抗日碉堡。共产党人和国夷易近党人合营斗争,都为抗日尽力。

第二件事,保持辅仁,是要使用这个阵地来教导门生,教导包括柴德赓、启功这样的中青年西席。在辅仁大年夜学,陈垣校长使用统统场合教导门生。1942年4月份,已经是抗战第五个岁首,辅仁每年有返校节,返校节按例开运动会。陈垣校长就在运动会上讲话,说:“本日不是开运动会么,我给大年夜家讲一个孔子开运动会的故事。”孔子怎么开运动会?《礼记》有一篇讲到孔子主持一次射箭比赛,让子路去把门,发布三种人不能参加本日的运动会:第一种是败军之将,不能很好保卫国家的;第二种是为对头服务的;第三种是认敌作父的。这三种人不能参加运动会。以是孔子发布第一条有人走掉落,第二条又有很多多少人走掉落,第三条又有人灰溜溜走掉落了。陈垣校长经由过程这样一个故事,警告当时在场的汉奸,教导门生把气节放在第一位。

陈垣校长也经由过程上课勉励门生。有一天他讲课,讲全祖望和另一位著论理学者杭世骏评论争论刘豫墓在什么地方。刘豫是金灭北宋后,作育的伪齐傀儡政权的头头。刘豫在北宋时做过济南知府,有人说刘豫的墓在济南,有的人说刘豫的墓在他的老家。然则陈垣说刘豫的墓究竟在什么地方并不紧张,紧张的是刘豫的后人,明明知道自己是刘豫的子孙,然则他却说自己先世不明。以是,陈垣校长说,一小我连自己的后人都不认他的话,这小我真是遗臭万年了。这也是对汉奸的警告。当时,在公共场所讲这些话是要冒风险的,但由于陈垣校长的名誉,日本人也不便明火执仗地找他麻烦。

第三件事,他以书斋做疆场,以纸笔做刀枪。抗战八年,陈垣校长一共写了七本有战争性的著作,是他平生中学术著作最丰硕的时期。这些书里面都是借着讲宗教、讲历史,用他的话来讲便是“斥汉奸,斥日寇,责当政”,这个“当政”便是不好好抵抗日本侵占,不好好整顿自己的政治确当权者。

这些著作不只在当时起了鼓舞民心的感化,而且直到本日,照样文史学者的必读书,频频重印。缘故原由就在于他的这些书都是颠末广泛网络材料、颠末严格考证写出来的,是有血有肉、有根有据、有针对性的著作。这就给我们以紧张的启示:义愤不能代替科学。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说,只有相符历史真实的著作,在反侵占战斗中才是最有战争力的著作,也才能成为不朽的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圣女贞德名人故事

全文共 686 字

+ 加入清单

贞德1412年出生在法国一个偏僻的村庄,当时正执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法国大片领土已被英国占领。此外,法国国内还爆发了内战,勃艮第公爵背叛了自己的祖国,站在了英国一边。英国国王亨利五世和法国国王查理六世于1422年相继去世后,继位的英国国王亨利六世还只是一个孩子。虽然英国宣称他同时拥有英国和法国的王冠,但法国王太子查理却不想放弃他的地位。

可是,他要想成为法国国王,就必须在兰斯举行加冕仪式,而这个地方已被英国占领。此时,贞德已经13岁了。。她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祈祷。她经常听到空中传来希奇的声音,并看到希奇的幻象。这个神秘的声音告诉她,她的使命就是重振法国,帮助王太子查理成为法国国王。为此,她必须着男装,执利刃,统率军队,冲锋陷阵。

一天,贞德外出归来,发现她的村庄已被英军蹂躏。她躲在柜中,目睹了英军杀害了她18岁的姐姐。这场悲剧后,她被送到邻村的叔叔家生活。谁也想不到这个纯真的小姑娘会作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来。可是这个不满20岁的少女,。却面对世界公布她将击败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并解放她的国家。17岁的她面见王太子查理,宣称她带来了上帝的意旨,要求查理给她一支军队去反抗英军。查理最终答应了她的要求。

两个月后,身披白甲的贞德率领她的军队在卢瓦尔河畔的战略要地奥尔良奇迹般地击败了英军。法军随后节节胜利,查理也最终如愿以偿地登上了法国国王的宝座。可是,贞德却在不久之后的一次战斗中被勃艮第人捉住并送给了对她恨之入骨的英国人。19岁的时候,她被判作女巫烧死。25年后,她被追授圣女的称号。

1920年,她又被封为圣徒,成为人们供奉的偶像。看来她注定将成为无休止争论的焦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名人哲理故事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周总理的幽默》

每一个人都有幽默的时候,只是在不好同的地方。就算是周总理,只是在不一样的地方。

一位记者问总理:“中国有没有妓  女?”不少人纳闷:怎们问这种问题?大家关注着周总理,周总理肯定的说:“有!”之后“中国的妓  女在台湾!”这一答,记者哑口无言。其实这是一个圈套,只要总理说:“没有”,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之后说“台湾有妓  女”,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位记者说:“中国人很喜爱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个性。正因我们中国人喜爱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爱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又不能在外交场合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哲理:有时候的幽默,能够用来玩,也能够用来维护尊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郭守敬借莲花漏名人故事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郭守敬是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水利学家和数学家。他十五岁那年,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他是武安天宁寺的和尚,法名子聪。此人深通天文、地理、算数和音律等多种学问,与郭守敬的父亲郭荣交情极深。

这天,两位老朋友坐到一起,又认真切磋起学问来了。子聪拿出一幅莲花漏的拓片,兴致勃勃地介绍道:“这是天圣莲花漏,宋仁宗天圣九年由燕肃创制而成,因其主要器皿都采用莲花、莲蓬和莲叶的形状,故名‘莲花漏’。

此漏设计精巧,计时甚准。可惜由于战乱,已经失传。我在一节被人打折的石碑上,偶然拓得此图,反复思索,不解其中奥秘。”

子聪的话,郭守敬一字不落地全听到了。他心想,自己虽然早就懂得了利用漏壶滴水计时的道理,也见到过不少玲珑精巧的漏壶。但这种别具一格的莲花漏,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啊!

想到这里,他忽然有了一个好主意,便壮着胆子对子聪说:“师父,这莲花漏的拓片请借我半月,一饱眼福。”

子聪深知郭守敬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便毫不犹豫地应允了。

半个月后,子聪来郭家取莲花漏拓片,一进堂屋,郭守敬就满面春风地迎了上来,嗓门高高地说:“师父,我摸到一些门道了。”接着,就头头是道他讲起莲花漏各部分的结构和用途,只说得子聪频频点头,啧啧赞叹:“善哉,贤侄真是神童!”

站在一旁的郭荣却直摆手说:“哪是什么神童!你走后,他整日厮守这图,又是写,又是画,还弄了些字针摆弄来摆弄去,瞧,才几天光景,他就人瘦一圈啦!”

子聪听了,更是感动,当即表示,愿带郭守敬去武安紫金山学经深造。

第二天,少年郭守敬胸怀壮志,离开了可爱的故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名人四字成语故事1:望梅止渴的故事

全文共 699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j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j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可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名人一些读书小故事

全文共 1696 字

+ 加入清单

马克思: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鲁迅: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诸葛亮: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

爱因斯坦: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华罗庚: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苏东坡: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况衡:况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孙敬: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车胤: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古今名人的爱国故事4:屈原爱国故事

全文共 281 字

+ 加入清单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 「博闻强志, 明於治乱, 娴於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候, 王甚任之」。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 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 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 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 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 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 屈原满怀悲愤, 落拓江湖,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 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 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 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名人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217 字

+ 加入清单

范仲淹苦读的故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明白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以前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之后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把儿时梦想坚持一百年名人故事

全文共 1183 字

+ 加入清单

恐怕很多人都已经记不清自己儿时梦想了吧?但有个女孩却一直坚持着自己儿时要做世界冠军的梦。为此,她每天都早早起床跑步,课余时间除了帮父母做家务就是参与各种体育活动。

后来,她不得不忙于学业;再后来,她又结婚、生子;然后要照顾孩子。孩子长大后,婆婆又瘫痪了,她又要照看婆婆。接下来,她又要照顾孙子……转眼间,她已经六十多岁了。总算没有什么让她分心的事情了,她又开始锻炼身体,想实现童年的梦想。她的丈夫开始总是笑她,说他没见过一个六十多岁的人还能当冠军的。后来他却被她的执著感动,开始全力支持她,并陪她一起锻炼。三年后,她参加了一项老年组的长跑比赛。本来就要实现她的冠军梦了,谁知就在她即将到达终点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她的手臂和脚踝都受伤了。与冠军失之交臂的她痛惜不已。

等伤好了,医生却警告她,以后不适合再参加长跑比赛了。她沮丧极了。多年的心血白费了。难道冠军梦就永远也实现不了了吗?这时,丈夫鼓励她说:”冠军有很多种,你做不了长跑比赛的冠军,可以做别的项目的冠军啊。“从此,她开始练习推铅球。

允许老年人参加的比赛并不多。七年后,她才等到了机会,报名参加了国外一场按年龄分组的铅球比赛。但就在出国前夕,她的丈夫突然病倒了。一边是等待了多年的得冠军的机会,一边是陪伴了自己大半生的丈夫,她最终放弃了比赛的机会。

多年后,她终于等到了世界大师锦标赛。这场大赛不仅包括铅球比赛,而且参赛选手的年龄不限,并按年龄分组比赛。不过,这项比赛却是在加拿大举办,离她的国家太远了。她的儿孙都不让她去。因为当时的她已经快八十岁了。虽然不能去,但她依然坚持锻炼。她坚信,自己有一天一定能当上冠军。

转眼,又二十多年过去了。2009年10月份,世界大师锦标赛终于在她的家乡举办了。来自全世界95个国家和地区的28292名”运动健将“参加了本届全球规模最大的体育赛事。虽然当时的她已经年过百岁,但没有人能再阻止她的冠军梦了。

那一天是10月10日,阳光明媚。她走上赛场后,举重若轻地捡起八斤多重的铅球放在肩头、深呼吸,然后用力一推,铅球飞出4米多远。这一整套流畅的动作让现场的观众们惊呼不已,都纷纷站起来给她鼓掌。她也凭此一举夺得了世界大师锦标赛女子100岁至104岁年龄组的铅球冠军。

记者问她:”您这么大年纪还能举得起这么重的铅球,真是令人惊叹。您是怎么锻炼的?“她骄傲地回答说:”我每周5天定期进行推举杠铃训练,我推举的杠铃足有80磅(约36.29公斤)。虽然我知道,只要我参赛就一定能获得冠军(在这个年龄段,能举得起这个重量,还能来这里参赛的人只有她一人),但那样对我来说太没意义了。我要向所有人证明,我不是靠幸运,而是靠实力夺取冠军的。“她的话赢来了众人热烈的鼓掌。

她就是澳大利亚的百岁老太――鲁思·弗里思。

一个将梦想坚持了百年的人,魔鬼也许可以阻挡她实现梦想的脚步,却无法阻挡她梦想成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发明家名人故事

全文共 661 字

+ 加入清单

早先印书,都是把书刻在整块整块的木板上印。听说师兄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印刷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倍,师弟们纷纷向师兄取经。

毕升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发明介绍给师弟们。

他先将细腻的胶泥制成小型方块,一个个刻上凸面反手字,用火烧硬,按照韵母分别放在木格子里。然后在一块铁板上铺上粘合剂(松香、蜡和纸灰),按照字句段落将一个个字印依次排放,再在四周围上铁框,用火加热。待粘合剂稍微冷却时,用平板把版面压平,完全冷却后就可以印了。印完后,把印版用火一烘,粘合剂熔化,拆下一个个活字,留着下次排版再用。

师弟们禁不住啧啧赞叹。一位小师弟说:“《大藏经》5000多卷,雕了13万块木板,一间屋子都装不下,花了多少年心血!如果用师兄的办法,几个月就能完成。师兄,你是怎么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的?”

“是我的两个儿子教我的!”毕升说。

“你儿子?怎么可能呢?他们只会‘过家家’。”

“你说对了!就靠这‘过家家’。”毕升笑着说,“去年清明前,我带着妻儿回乡祭祖。有一天,两个儿子玩过家家,用泥做成了锅、碗、桌、椅、猪、人,随心所欲地排来排去。我的眼前忽然一亮,当时我就想,我何不也来玩过家家:用泥刻成单字印章,不就可以随意排列,排成文章吗?哈哈!这不是儿子教我的吗?”

师兄弟们听了,也哈哈大笑起来。

“但是这过家家,谁家孩子都玩过,师兄们都看过,为什么偏偏只有你发明了活字印刷呢?”还是那位小师弟问道。

好一会,师傅开了口:“在你们师兄弟中,毕升最有心。他早就在琢磨提高工效的新方法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哦——!”师兄弟们茅塞顿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你不是超人名人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阿里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拳击运动员。在他18年的运动生涯中。一共打了61场比赛,创造了56胜5负的惊人纪录,其中有37场是击倒对手。面对阿里匪夷所思的赫赫战绩,人们实在想不出比“超人”更恰当的词汇来称颂他。在一片赞美声中,阿里也曾经有过飘飘然,以为自己真的是不同凡响的超人,幸好,有一位普普通通的空姐,及时地给他注射了一针清醒剂。

有一次,他乘坐一架芝加哥飞往拉斯维加斯的航班,飞机起飞时,空姐要求每位乘客系好自己的安全带,阿里自恃自己的特殊名望,并没有按照空姐的要求去做,空姐见状,便来到阿里的身边,再次要求他系好安全带。阿里有些自负地说道:“超人是不需要系安全带的。”这位空姐平静地微笑着对阿里说了一句足以让他清醒的话:“超人用得着坐飞机吗?”

阿里愣了一下。乖乖地系好了自己的安全带。阿里从此不再以超人自居。他知道,一个人,无论怎样杰出和卓越,他都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现代名人小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认识张海迪吗?张海迪小时候五岁时患上了脊髓管瘤,最后使得她高位截瘫。因为下身瘫痪,由此她总羡慕别的孩子,心灵非常痛苦、脆弱。在父母的鼓励下振作起来。1970年张海迪自修学医,后来又从事文学创作。

张海迪就是这样一个身残志坚,时刻为人民服务的人。 当张海迪心灵受到创伤时,张海迪并没放弃,在父母的鼓励下,她决心振作起来,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当我读到最后一句时,让我感受到只要有一颗坚强的心,生命绝对是美丽的。当一些患上严重的病时的人,他们根本不知道生命是如此美丽,不像张海迪一样那么乐观,只会终日想着,我的生命就要到此结束了……可张海迪决不会这样,她仍然那么乐观,做一个生活上与正常人一样的心去面对生活。

在人生的道路上是坎坷不平的,在遇到生命的折磨时决不退缩,一定要迎难而上。张海迪虽然下半身已瘫痪,但她并没能对生命放弃过,她用百折不挠的意志夺得了生命的光辉,使她感到生命是多么的美丽,似花儿展开花瓣时美丽;似薄公英漫天飞舞时美丽;以毛毛虫变成蝴蝶时美丽。有了生命,就有了希望。鲁迅曾说过:人之所以值得活下去,是因为有一个灿烂的将来,一种伟大而永久的自由。的确张海迪就是这样为自己的前途而付出,不想现在,只顾未来,张海迪不但坚强起来,而且学习刻苦,没想到一个双腿瘫痪而且总是会发病的她并没有被病魔打倒,而是更加努力学习。在生活中我们都要努力学习,像张海迪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人的生命往往就是那么美丽,生命美丽固然要像张海迪一样拥有一颗坚强的心!张海迪以坚强的生命为自己的人生创造一大笔“财富”。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从小必须锤力和培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华罗庚的聪明名人故事欣赏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华罗庚小时候,他的父亲开小杂货铺,家里穷得很。华罗庚一生下来就被装进一个箩筐里,顶上又盖一只箩筐。老人说这样可避邪消灾,所以给孩子起名为罗庚,很有些吉祥如意的意思。

华罗庚上学期间,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常常独出心裁,我行我素。而且把作业乱改一通,但这些并不能掩盖他的天资聪慧。华罗庚的数学天才大大超过了他的同学们。他上初中二年级时,教数学课的是法国留学生王维克。有一次王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几,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过了好半天,竟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王老师用眼扫视全班时,大部分学生都低着头,恐怕被老师喊起来回答。只有一个学生在桌上用笔紧张地算着。过了一会儿,这个学生果然举手要求回答了。他大声说:是二十三。王老师问:大家说他回答的对不对?教室里又是一片沉寂,同学们只是惊奇地看着站起来的那个学生,他就是很不起眼的华罗庚。王老师说:他答对了。接着老师告诉大家,这是我国古代算学经典之作的《孙子算经》里的一道名题。

在楚汉之争中,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还用这个方法点兵呢!西方数家尊称它为孙子定理。王老师一再表扬华罗庚是个好学的孩子,前途不可限量。从此,同学们对华罗庚刮目相看了。其实,这年才刚满14岁的华罗庚,根本没看过《孙子算经》。他完全是靠动脑筋,凭聪明才智计算出来的。王维克发现华罗庚是个数学天才后,不断地鼓励他、帮助他,一步一步把他领入数学王国。经过许多年的勤奋努力,他进了清华大学,又去了英国剑桥大学进修。华罗庚终于成了一名自学成材的大数学家,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