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理直气壮是不是褒义词热门20篇

万象更新指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那么理直气壮是不是褒义词?下面小编为您解答。

浏览

3749

作文

920

其他常见的褒义词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一、 描写人的品质:

平易近人  宽宏大度  冰清玉洁  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

废寝忘食   大义凛然   临危不俱  光明磊落  不屈不挠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二、 描写人的智慧:

料事如神  足智多谋  融会贯通  学贯中西

博古通今   才华横溢  出类拔萃  博大精深

集思广益  举一反三

三、 描写人物仪态、风貌:

憨态可掬  文质彬彬  风度翩翩  相貌堂堂  落落大方

斗志昂扬  意气风发  威风凛凛  容光焕发  神采奕奕

四、 描写人物神情、情绪:

悠然自得  眉飞色舞  喜笑颜开  神采奕奕  欣喜若狂

呆若木鸡  喜出望外  垂头丧气  无动于衷  勃然大怒

五、 描写人的口才:

能说会道  巧舌如簧  能言善辩  滔滔不绝  伶牙俐齿

出口成章  语惊四座  娓娓而谈  妙语连珠  口若悬河

六、含有人体器官的成语

眼高手低  目瞪口呆  胸无点墨  头重脚轻  手足轻深

口是心非  手疾眼快  手疾眼快   耳闻目睹  头破血流

眉清目秀  袖手傍观  口出不逊  手无缚鸡之力

七、 描写人物动作:

走马观花  欢呼雀跃  扶老携幼  手舞足蹈

促膝谈心   前俯后仰  奔走相告  跋山涉水

前赴后继  张牙舞爪

八、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心旷神怡   心平气和   目不转睛   呆若木鸡

眉开眼笑   愁眉苦脸   愁眉紧锁    目瞪口呆

垂头丧气   嬉皮笑脸

九、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

一身正气  临危不惧  光明磊落  堂堂正正  大智大勇

力挽狂澜  急中生智  仰不愧天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张冠李戴是不是褒义词

全文共 360 字

+ 加入清单

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一、成语解释

【成语】: 张冠李戴

【拼音】: zhāng guān lǐ dài

【解释】: 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拼音代码】: zgld

【近义词】:破绽百出、似是而非

【反义词】:无可非议、毫厘不爽

【歇后语】: 张三的帽子给李四

【灯谜】:乱扣帽子;错把李逵当张顺

【用法】: 作谓语、状语;指弄错了对象

【英文】: put Zhangs hat on Lis head

二、成语典故

【出处】: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举例造句】: 但老船夫却作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 ★沈从文《边城》十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空前绝后是褒义词吗?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空前绝后褒义词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一、成语基本信息

【成语】空前绝后

【色彩】褒义

【读音】kōng qián jué hòu

【释义】指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也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

二、成语造句

1、万里长城的建造是空前绝后的。

2、那次运动会的规模空前绝后。

3、大家心目中的诸葛亮,是位空前绝后的军师。

4、王先生此次将价值数亿元家產捐出来的义行,当是空前绝后的了。

5、九一一大地震造成的损失,可谓空前绝后。

6、那一年的地震可谓空前绝后,巨大的震动使附近几个小城镇都受到了波及.

7、在音乐史上,莫札特是空前绝后的音乐天才。

8、我们共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空前绝后的伟大事业。

9、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行程二万五千里,胜利到达陕北,这一壮举,堪称空前绝后,史无前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赶鸭子上架是褒义词吗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褒义词

[成语解释]比喻强迫去做能力达不到的事情。

[典故出处]高阳《母子君臣》:“那当然,这不是赶鸭子上架的事。再说,我也识得轻重,你放心好了。”

[ 近义词 ]打鸭子上架

[成语举例] 那当然,这不是赶鸭子上架的事。再说,我也识得轻重,你放心好了。(高阳《母子君臣》)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分句;比喻强迫去做能力达不到的事情

[成语结构]复句式

[产生年代]现代

[英文翻译]Make somebody do what is entirely beyond him just as driving a duck onto a perch.

[赶鸭子上架是褒义词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不拘一格是褒义词吗?

全文共 372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不拘一格褒义词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一、成语基本信息

【成语】不拘一格

【色彩】褒义

【读音】bù jū yī gé

【释义】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二、成语造句

1、他大胆打破规矩,不拘一格地创作新体裁小说。

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3、他在生意场上应变无方,不拘一格,所以左右逢源,发展得很快。

4、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能构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5、远眺国际网络,网站排版多变,美观大方,不拘一格。

6、这款汽车的设计不拘一格,即美观大方,又舒适。

7、他认为必须不拘一格、破格选才。

8、玻璃餐桌则时尚新潮,不拘一格。

9、汉高祖刘邦不拘一格的重用人才,在于项羽的对抗中最终功成名就,只是在治理朝政时没有能够做到精兵简政。

10、鲁迅先生的杂文,挥洒自如,不拘一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趋之若鹜不是褒义词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趋之若鹜是贬义词

【拼音】: qū zhī ruò wù

【解释】: 趋:快走;鹜:野鸭。象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

【出处】: 《明史·萧如薰传》:“如薰亦能诗,士趋之若鹜,宾客常满。”

【举例造句】: 京外的官员,那个不趋之若鹜呢!(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

【拼音代码】: qzrw

【近义词】: 如蝇逐臭、如蚁附膻、趋之如骛

【反义词】: 敬而远之、无人问津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竞相追逐

【英文】: go run mad about (after,for,on) something like a duck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爱憎分明褒义词贬义词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爱憎分明褒义词,形容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体现了个人或组织及团队的立场、观点与人生追求。出自续范亭《延安五老》诗:“爱憎分明是本色,疾恶如仇不宽恕。”

一、爱憎分明的意思:

【成语】: 爱憎分明

【拼音】: ài zēng fēn míng

【解释】: 憎:恨。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

【出处】: 续范亭《延安五老》诗:“爱憎分明是本色,疾恶如仇不宽恕。”

【近义词】: 泾渭分明、旗帜鲜明

【反义词】: 暧昧不明、爱憎无常

【灯谜】: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对人和物喜爱

【英文】: love and hate is very clearly

【举例造句】: 他一向是爱憎分明,疾恶如仇。

二、憎爱分明的意思:

【成语】: 憎爱分明

【拼音】: zēng ài fēn míng

【解释】: 憎:恨。恨什么,爱什么,界限清楚,态度鲜明。

【出处】: 周恩来《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有关蛇的褒义词有哪些

全文共 651 字

+ 加入清单

蛇灰蚓线:比喻有相应的线索可循。

蛇雀之报:指大蛇衔明珠、黄雀衔白环报恩的故事。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以药封之,蛇乃能行,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谓之隋侯珠、明月珠。见《淮南子·览冥训》汉高诱注、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杨宝幼时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宝救之养百余日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以白环四枚相报,并云当使其子孙洁白,位登三事,有如此环。见《后汉书·杨震传》李贤注引《续齐谐记》。后以“蛇雀之报”为报恩的典故。

笔走龙蛇:喻文笔纵放,挥洒自如。

蛇行鳞潜:比喻行动极为谨慎隐蔽 。

蛇行鼠步:形容胆小谨慎 。

拨草寻蛇:①比喻执意寻找。②比喻招惹恶人自找麻烦 。

草蛇灰线: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 。

蝉蜕蛇解:①如蝉脱壳,如龙蛇换皮。比喻解脱而进入更高境界。②后世道教多以指羽化成仙。

打草惊蛇:喻惩彼戒此。语本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也惊。’为好事者口实焉。”《里语证实·打草惊蛇》引《续常谈》作“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注云:“言汝诉主簿贪贿如打草,则我为蛇之被惊知戒矣。”后用以喻作事泄密而惊动对方 。

打蛇打七寸:比喻做事把握住关键,才易于制胜 。

斗折蛇行:形容道路、河流等曲折蜿蜒 。

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比喻面临危急,当弃小以全大。语本《史记·田儋列传》:“蝮螫手则斩手,螫足则斩足。何者?为害於身也。”

惊蛇入草:形容书法活泼有力。

龙蛇飞动:形容书法笔势遒劲生动。

走蚓惊蛇:形容矫健迅捷的笔势。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雄韬伟略是褒义词吗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雄韬伟略,褒义词,比喻非凡的才能和谋略。

一、词语解释

雄韬伟略:xióng tāo wěi lüè

【释义】:雄:宏大,借喻杰出的或强有力的人;伟:盛大;韬、略:策略计谋;雄韬伟略的意思是指具有杰出的超乎常人的策略和计谋(的人),比喻非凡的才能和谋略。

二、成语造句:

1.诸葛亮是一个有雄韬伟略的人

三、详细解释:

明 杨守陈 《重锓诚意伯文集序》:“其讜言谹议,牖道天衷;伟略奇谋,指授羣帅者,鼎彝勒之,汗青书之,四方尚能道之。” 清 叶廷琯 《吹网录·石林奏议宋本》:“自 建炎 绍兴 以后,出入中外二十年间,伟略英謨,已灿然具备於是集。” 欧阳山 《三家巷》八:“我看还是大家努力仕途,发抒伟略,凭着咱们的才干,掌握着政府的实权,把 中国 造成世界一等强国,恐怕容易得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含腻字的褒义词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含腻字的褒义词分享给大家,含腻字的褒义词,你收集了多少个,一起来看看吧。

腻抹 腻柳

腻粉 腻歪

脂腻 柔腻

绮腻 起腻

腻人 腻壤

腻理 腻语

腻友 腻子

腻秽 腻滞

腻泽 腻缝

腻糊 腻心

腻玉 腻旗

腻虫 腻味

腻香 油腻

莹腻 污腻

温腻 垢腻

丰腻 烦腻

肥腻 楚腻

腻烦 腻垢

抹腻 腻云

苦腻 洁腻

津腻 余腻

郁腻 云腻

乌腻 香腻

细腻 腥腻

厌腻 尘腻

潮腻 白腻

懊腻 润腻

膻腻 生腻

宿腻 刷腻

松腻 甜腻腻

油腻腻 脂腻气

黄腻腻 腻得得

撒腻滞 腻滞滞

腻颜帢 滑腻腻

稔稔腻腻 豪苏腻柳

靡颜腻理 捻捻腻腻

痴云腻雨 窝窝腻腻

[含腻字的褒义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脚踏实地是褒义词吗

全文共 1249 字

+ 加入清单

脚踏实地褒义词,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一、释义

读音:jiǎo tà shí dì

英译: be down-to-earth [亦作(come) down to earth]

解释: 比喻做事踏实、实事求是、认真、自信不虚浮。

出处: 宋·邵伯温《闻见前录》第18卷:“公尝问康节曰:某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例: 袁鹰《悲欢·飞》:“他不是脱离现实的幻想家,不是侃侃议论的空谈家,他是~的战斗者。”

歇后语: 穿没底的鞋;踩着石头过河

近义词: 足履实地

反义词: 好高骛远

灯谜: 跳伞着陆

二、成语来源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保守的,但在史学方面的成就是辉煌的。他主编的《资治通鉴》同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学史上的两颗明珠,至今仍为世人所推崇。

《资治通鉴》记载了上起战国周烈王、下至五代周世宗的1362年的历史,全书294卷,还有考异、目录各30卷。其规模之大,令人叹服。

司马光为编定《资治通鉴》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宋神宗允许他借阅"集贤"、"昭文"、"史馆"三大书库的所有书籍,并特许可借阅"龙图阁、天章阁及秘阁"的藏书。宋神宗还将自己私藏的二千四百余卷书献出来,供司马光参考。除此之外,司马光还参阅了大量的野史、谱录、正集、别集、墓志等资料,共222种,计三千多万字。

司马光学风严谨,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为自己规定,每三天修改一卷。一卷史稿四丈长,平均一天修改一丈多,若遇事耽误了,事后必须补上。每天晚上他总是让老仆人先睡,自己点上蜡烛工作到深夜,第二天凌晨又起身继续工作。天天如此,十九年如一日。夜里,他怕因困乏睡过了头,便让人用圆木做了个枕头,木枕光滑,稍稍一动,头即落枕, 人便惊醒。后人称此枕为 "警枕"。司马光的住处,夏天闷热,无法工作,司马光便让人在屋子里挖一个大坑,砌成一间地下室。地下室冬暖夏凉,成了他编书的好地方。而当时的大官僚王宣徽每到夏天便到他名园的高楼上避暑享受, 人们笑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司马光修改过的书稿堆满了整整两间屋子。书法家黄庭坚曾看过其中的几百卷,发现这些书稿全部是用工笔楷书写成的, 没有一个草字。

司马光曾问他的好友邵雍:"你看我是怎样一个人?"邵回答说:"君实,脚踏实地人也"。意思是说司马光研究学问,勤奋刻苦,踏实认真。这就是 "脚踏实地"成语的来源。

司马光为编写《资治通鉴》用了19年时间,开始编写时,司马光48岁,编完时,已是66岁的老人了。这19年,司马光"秉烛至深夜,警枕破黎明。长期的伏案工作,耗尽了他的心血,刚过60岁,他使视力衰退,牙齿脱落,面容樵惮。《资治通鉴》写成后,还没等出版,司马光便与世长辞了。为了悼念这位伟大的史学家,皇帝宋哲宗亲自临丧,并下旨为他举行隆重的官葬。他家乡山西夏县的人们为纪念他,特为他建了墓碑亭,树起一块巨碑,这块巨碑连同底座高达九米,比帝王神道碑和墓碑还要高大。碑额刻有宋哲宗的御篆“忠清粹德之碑”字样,大文学家苏东坡为其撰写了碑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目光短浅是褒义词

全文共 223 字

+ 加入清单

目光短浅的意思是眼光不远,见识不深。形容缺乏远见。近义词是鼠目寸光,所以是一个贬义词。

一、成语释义

【成语】: 目光短浅

【拼音】: mù guāng duǎn qiǎn

【解释】: 缺乏远见卓识的、只顾眼前利益的性质或状态。

【举例造句】: 他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

【近义词】: 鼠目寸光

【反义词】: 深谋远虑

【歇后语】: 耗子的眼镜;抬头只看帽沿

【灯谜】: 山沟里的田鸡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缺乏远见

【英文】: shortsightedness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蓄谋已久是褒义词吗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蓄谋已久,指为了某件事情谋划了很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解释蓄谋已久是不是褒义词,欢迎阅读。

【词性】贬义。

【注音】xù móu yǐ jiǔ

【解释】蓄:等待;谋:谋划。对某件事情等待、谋划了很长时间。含贬义。

【同韵词】星驰电走、郦寄卖友、琅琅上口、归正邱首、良质美手、得未尝有、卜数只偶、邂逅不偶、垂饵虎口、左右手、......

【成语示例】由于清廷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进一步促成了列强瓜分中国之势,英国趁机将蓄谋已久的“香港拓界”付诸实施。 霍达《补天裂·后记》

【成语例句】

◎ 这两段话里用了"魑魅魍魉"、"牛鬼蛇神"、"分庭抗礼"、"取而代之"、"招兵买马"等成语,就不只是讲得极其形象,而且是极其深刻的揭露了右派分子的蓄谋已久企图使资本主义复辟,让社会主义垮台的反动政治阴谋,并表现了我们对于这一小撮害群之马极端蔑视的阶级感情,这比用一般的语词就更具有表现力、说服力和战斗力。

◎ 我们至今难以确定那天的事是一次意外,还是谁蓄谋已久的计划。

◎ 当天下午,学生会就如同蓄谋已久般地跳了出来,利用它那一套完整的却一直没派上用场的体系,一下子就把全校师生无从排遣没有方向的热情给调动起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踉踉跄跄是褒义词吗

全文共 979 字

+ 加入清单

踉踉跄跄是指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的意思。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头重脚轻,对明月眼红面赤;前合后仰,趁清风东倒西歪。踉踉跄跄上山来,似当风之鹤;摆摆摇摇回寺去,如出水之龟。”作状语;形容走路的样子。下面是踉踉跄跄是褒义词吗,欢迎参考阅读!

读音: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

《说岳全传》

结构:重叠

褒贬:中性词

英文:staggering

成语释义

走路不稳。走路歪歪斜斜的样子。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头重脚轻,对明月眼红面赤;前合后仰,趁清风东倒西歪。踉踉跄跄上山来,似当风之鹤;摆摆摇摇回寺去,如出水之龟。”

示例

1.他因为患小儿麻痹症走起路来~的。

2.他~、跌跌爬爬地往家走(金波《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3.看他那~的样子,一定是喝醉了。

用法

联合式;作状语;形容走路的样子

反义词

健步如飞,四平八稳,稳稳当当。

近义词

跌跌撞撞,左摇右晃,晃晃悠悠,摇摇晃晃

踉踉跄跄造句

1. 老人拄着拐杖,踉踉跄跄地来到医院。

2. 武松提着哨棒,踉踉跄跄走上景阳冈。

3. 他看见一个人踉踉跄跄地走了出去。

4. 他喝多了酒,脚步踉踉跄跄的。

5. 踉踉跄跄不是一个男人应该有的表现。

6. 当他停了这个消息之后就踉踉跄跄得走回到寝室来了。

7. 看到你踉踉跄跄的走过来我就知道没有什么好事。

8. 我真心的看不起你这种踉踉跄跄的行为。

9. 他喝醉了酒,踉踉跄跄走出屋去。

10. 他喝醉了酒,走路踉踉跄跄的,你把他扶回家吧。

11. 走了好久,他才踉踉跄跄地走进公司所设的临时办公处。

12. 从远处踉踉跄跄地走来一个人,他手中握着一把扇子,另一手拿着一个酒瓶,嘴里嘟囔着不清不楚的话。

13. 雨后,醉鬼踉踉跄跄的走在泥泞的街道上。

14. 或者更糟糕的是,先是从一个拥堵的队伍心烦意乱、踉踉跄跄地排到另一个,接着盲人摸象一般捡回自己的鞋子、皮带、包包、电脑和别的零碎东西。

15. 你看那人走路踉踉跄跄。

16. 风夹着大雨扑面而来,她使劲向前躬着身子,抓紧伞,进一步,退半步,踉踉跄跄地向前走着。

17. 星期天我和妈妈去爬山,走走停停,一步一步到了山顶,我拉着老妈的手,用力跳上了山顶观景台,踉踉跄跄地半跑半走到了栏杆边,在喘息声中眺望远方。

18. 当我骑车经过一段两旁都种满高高的甘蔗林时,四周寂寥无人,忽然,看见了一位老伯正挑着大袋废品踉踉跄跄地走在马路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枉费心机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费心机:白白地耗费心思。枉:白白地;心机:心思;计谋。出自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0回:“枉费心机空费力,雪消春水一场空。”含贬义。

一、词语释义

【拼音】: wǎng fèi xīn jī

【解释】: 枉:白白地,徒然。白费心思。

【出处】: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你使这般科段,敢可也枉用心机。”

【举例造句】: 枉费心机空费力,雪消春水一场空。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回

【近义词】: 挖空心思、费尽心机、枉费心思

【反义词】: 行之有效

【歇后语】: 水豆腐搭桥;井里捞月亮

【灯谜】: 鸭子抱蛋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白费心思

二、词语辨析

正音:枉(wǎng),不能读作“wāng”。

辨形:费,不能写作“废”。

辨析:“枉费心机”和“费尽心机”都含有千方百计去谋算的意思。但“枉费心机”指白费心思,结果是失败或落空;“费尽心机”指用尽了心思,成败不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艰苦奋斗褒义词

全文共 1376 字

+ 加入清单

【自强不息】: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齐心并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亦作“齐心同力”、“朋心合力”、“齐心协力”、“齐心合力”。

【惊人之举】:值得赞叹的、令人惊奇的、好像超出人的能力或努力所达到的事情。

【身体力行】:身:亲身;体:体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得失在人】:指人生的胜利失败就取决于本人的努力与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德一心】:德:心意。大家一条心,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再接再砺】:接:交战;砺:磨快,引申为奋勉。指继续努力奋斗,坚持不懈,一次比一次更英勇顽强。

【孜孜不懈】:勤勉努力,毫不懈怠。

【学如登山】:学习象登山一样。比喻要努力攀登,逐步提高。

【同德一心】:指全心全意为共同目标努力。

【咬紧牙关】:尽最大努力忍受痛苦或克服困难。

【甘贫苦节】:甘:自愿;贫:穷苦;苦:尽力地,有耐心地。情愿过贫困的生活,也努力保持忠贞的气节。

【一心一力】:犹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事在人为】: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

【孜孜不辍】:勤勉从事,努力专一,不肯停息。

【久坐地厚】:比喻在某一职位上长期磨炼努力,地位自然安定稳固。

【求人不如求己】:仰求别人,不如自己努力。

【铁杵磨成针】: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将铁棒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百无一成】:百:一切。形容一切的努力和作为没有一样成功,即毫无成就。

【孳孳不息】:孳孳:同“孜孜”,努力不懈的样子。形容工作勤奋,努力不懈。

【再接再厉】:接:接战;厉:磨快,引伸为奋勉,努力。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

【乐事劝功】:指乐于从事所业,努力获得成效。

【滴水穿石】:水不断下滴,可以闹穿石头。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节俭力行】:指生活俭朴,又肯努力躬行。

【同心一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同“同心协力”。

【听天由命】:由:听从,随顺。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也比喻碰机会,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协力同心】: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艰苦奋斗。

【乐天任命】:犹言听天由命。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也比喻碰机会,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齐心协力】: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同力协契】:犹言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赶不上前面的,却超过了后面的。这是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话。有时也用来劝人要知足。

【九转功成】:转:循环变华。原为道家语,指炼得九转金丹。后常比喻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而终于获得成功。

【前功尽灭】:功:功劳;尽:完全;灭:废弃。以前的功劳全部废弃。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

【并心同力】:想法一致,共同努力。同“同心协力”。

【逆水行舟】:逆着水流的方向行船。比喻不努力就要后退,要艰苦奋斗的拼搏。

【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奋勇向前】:奋发而努力鼓起勇气朝前方挺进。

【朝夕不倦】:朝:早晨。早晚都不懈怠。形容勤奋努力,孜孜不倦。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顶天立地是褒义词吗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顶天立地是指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是一个褒义词

【成语】: 顶天立地

【拼音】: dǐng tiān lì dì

【近义词】: 英姿勃勃、威风凛凛、气概不凡

【反义词】: 瞻前顾后

【歇后语】: 六点钟的分时针;南天门上长大树

【灯谜】: 最高的个子

【用法】: 作谓语、定语、补语;多用于男人

【英文】: of indomitable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六:“汝等诸人,个个顶天立地。”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一折:“我韩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

【举例造句】: 先生是楚国的栋梁,是顶天立地的柱石。 ★郭沫若《屈原》第三幕

【描写顶天立地的成语】:

【撑天拄地】:犹言顶天立地。

【顶天踵地】:犹言顶天立地。指生存于天地之间。

【立地擎天】:擎:往上托举。顶天立地。形容英雄气慨。

【摩乾轧坤】:乾、坤:天、地;轧:压。指顶天立地。

【磨乾轧坤】:乾:天;轧:碾压;坤:地。磨着天,擦着地。形容顶天立地,十分高大。

【通天达地】:犹言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

【柱天踏地】:指顶天立地的事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文武双全是褒义词吗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文武双全褒义词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一、成语基本信息

【成语】文武双全

【色彩】褒义

【拼音】wén wǔ shuāng quán

【出处】《旧唐书·李光弼传》:“蕴孙、吴之略、有文武之才。”

【基本解释】文:文才;武:武艺。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

二、成语造句

1 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建伟业,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展宏图。言语简寡,在我可以少悔,在人可以少怨。

2 在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徐大哥以他料事如神和文武双全的才能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可,大家喜笑颜开的迎接他。

3 只见他握笔在手,文武双全,一篇题词一挥而就。

4 你出去转告他,就说:你这个人造谣生事,认为自己文武双全,戴着那顶古理古怪的帽子,腰里系着牛皮带,整天喋喋不休,胡说一通。

5 不动手打你,你就不知道我其实文武双全。

6 我不打你,你就不知道我文武双全。

7 平时骂你就算了,非要等我打你,才知道我文武双全!

8 老子不揍你,你知不道我文武双全。

9 古希腊伊利斯国王为了给自己的女儿挑选一个文武双全的驸马,提出应选者必须和自己比赛战车。

10 国际宽容日。宽容新标准:文武双全:文能下得厨房,武能出得厅堂;胸襟宽广: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可走马。愿你能文能武、胸襟宽广、荣辱不惊、福寿无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含褒义词的四字成语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

褒义词是情感词语的一种,俗名“好字眼儿”,又称“褒词”。凡含有赞赏、嘉许、褒扬、奖掖、喜爱、尊敬、美好、吉祥等感情色彩意义上的词,就是褒义词,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含褒义词的四字成语,仅供参考。

长相骏雅,身付异秉,才思敏捷,过目不忘,十年寒窗,博学多才,见多识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武双全

雄韬伟略,谈吐不凡,谈笑风声,高谈阔论,眉飞色舞,运筹帷幄,言简意赅,完美无缺,一针见血,远见卓识

义正词严,一气呵成,大显神通,出口成章,出类拔萃,出神入化,万古流芳,一本正经,一箭双雕,长篇大论

功德无量,力排众议,力挽狂澜,气贯长虹,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坚韧不拔,身体力行,空前绝后,视死如归

英姿焕发,奉公守法,艰苦奋斗,忠贞不渝,舍己为人,大公无私,一尘不染,一鸣惊人,叱诧风云,排山倒海

惊涛骇浪,雷霆万钧,惊心动魄,横扫千军,惊天动地,见缝插针,无孔不入,千篇一律,口诛笔伐,文从字顺

十全十美,无懈可击,无与伦比,励精图治,壮志凌云,高瞻远瞩,忍辱负重,盖世无双,龙飞凤舞,一丝不苟

身兼数职,日理万机,明察秋毫,英明果断,分身有术,孜孜不倦

[含褒义词的四字成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表现感情色彩的褒义词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1.凤毛麟角:指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

2.重整旗鼓:指失败后,重新聚集力量再干。

3.同心同德: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

4.气冲霄汉:常形容大无畏的气概和精神。

5.蔚然成风:形容美好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

6.侃侃而谈:说话有根有据,从容不迫。

7.死得其所: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8.功成身退:功业建成后引身而退。

9.殚精竭虑:形容用尽心思。

10.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11.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不错。

12.口若悬河:形容能说会辩,说起来没个完。

13.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

14.龙凤呈祥:指吉庆之事。

15.彪炳史册:某个人的功绩、名声很高,照耀了史书。

16.雨后春笋: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

17.无微不至: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18.毁家纾难: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

19.虚怀若谷: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20.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

21.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22.名不虚传:指实在很好,不是徒有虚名。

23.别出机杼:指写作另辟途径,能够创新。

24.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25.有口无心:嘴上说了,心里可没那样想。指不是有心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时事论据:让座是美德不是义务

全文共 2191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来,让座事件频频发生,大家要青春的就是让座不是义务,而是一种美德

24日,杭州一位小伙因没给抱着孩子的年轻夫妇让座,被扇了5个耳光。近日,济南一位母亲带3岁的孩子坐公交车时,同样没人给她让座,她一怒之下竟扇了一名男乘客一个耳光,并称“是替你妈妈教育你”。类似事件频出不穷,不禁要人想问,“同样是买票上车,凭啥要逼我让座”。

乘客买票上车,就是向公共客运公司购买服务,事实上构成客运服务合同。乘车时支付了相同的票款,就拥有相同的权利。只要乘车时买票了,就有资格坐(特殊座下面另行讨论)。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明确规定乘客在公交车上要给他人让座,给他人让座并不是必须的,更不能强制逼迫别人给你让座。在公交车上主动为需要得到帮助的特殊乘客让座,只能说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个人美德,而并不是社会公德,不必将此加诸于整个社会。

但对于让座的夸奖是不是谬赏?答案是否定的。谬赏主义出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里面的一句话,“不能谬赏,不要滥罚”。谬 赏主义的通俗理解是,把本来应该的事情加以拔高,使其具有道德感召力,也会为整个社会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中国法律并没规定年轻人有让座的义务,让座本来就 不是“应该的事情”,既然让座了,就应该得到夸奖,而且让座者更应得到被让座者的感谢。既然让座不是义务,乘客就享有做出让座或者不让座行为的权利,包括身强体壮的年轻人。让座是一种美德,但仅仅因为不让座没能彰显助人的美德,就对不让座的行为进行舆论谴责,这是将权利与义务混淆,更是滥用道德,也正是这 种对道德的滥用,才导致部分人认为“别人让座天经地义”、“我是弱势群体,我就该得到座位”。

让座是美德,但不让座不代表道德沦丧。就譬如施舍是慈善,但不施舍不代表就一定穷凶极恶一样。即便是一个健康的公民,即便是只有短短几站路的车程,只要不乐意——哪怕是突然的心情不好,甚至无须任何理由,都可以保有不让座的尊严与自由。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在《论自由》一书中指出,“只要不涉及侵害他人的自由,个人(成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其他人和社会都不得干涉。”

长久以来,对于事物的评判标准越来越简单化,任何事物似乎只有善恶对错的“二元对立”,道德的对面就一定是不道德,忽略了中间的灰色地带。也正是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才让公众认为不让普通座是一个道德问题,让座是道德的,那么不让座肯定是不道德的,如果没让座,那就是社会冷漠、道德沦丧,甚至会搬出“国民劣根性”大谈特谈。熟不知,不让座是买票上车的权利与自由,让座是将自己的权益让渡给别人,不让也一点错没有。

上文提到,乘 客买票上车,就是向公共客运公司购买服务,事实上构成客运服务合同。既然构成合同,那么双方就应该合同协议。据建设部颁布的《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管理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应该在客运车辆内设置老、弱、病、残、孕专用座位。各地乘车规则各有不同,但都没有对老弱病残孕专座的特殊规定。 可以说“老弱病残孕专座”是在公交资源尚且稀缺的情况下为“老、弱、病、残、孕”让出来的一部分权利。在正常情况下,身体健康且没有任何不适的青年人如果占据则应该要让出老弱病残孕专座。

然而,“老、弱、病、残、孕”只有老、孕和明显的残疾比较好判断,弱和病则难以判断。如24日 在杭州公交车上被扇了五个耳光的年轻小伙,就是腿部有残疾,虽然从外表看不出来,但他坐在那里完全没有问题。即使是身体健康的青年人,在感到不适的情况下,也有权利去坐,只要声明自己不适,更可以理直气壮地表示自己可以不让座。在台湾乘坐地铁的时候,年轻人身体不适,可以向地铁站申请爱心标签,即可乘坐爱心专座,无需让座,也没人谴责。

道德首先是自律的,道德不该他律。每个人对于事情的看法观点不同,对于一件事进行怎样的道德评价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对于道德感不如自己的人,只能警惕,不能对其进行公审或使用暴力。现实中更为可悲的是,部分人”用孙子的标准要求自己,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别人做的稍有不好,就会挥舞着“道德的大棒”严厉呵斥,甚至大打出手。

打人者的逻辑在于,面对老弱病残孕者,让座是一种基本的素质和美德,在“口头教育”没能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动手”就成了必然的正义的选择。看上去,暴力的目的是为了拯救道德,为了正义。然而熟不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只不过是将道德踩在脚下,为了拯救道德而采取的暴力是对道德的损害更大。你可以谴责对方,但不能使用暴力,以道德的名义施予暴力是在耍流氓。

让不让座,这是个人道德问题,只能靠引导,不能强迫。不让座,就出手打人,这是强盗逻辑。德国思想家阿伦特在《论暴力》一书中写道:“暴力的理性在于它对某个短期目标的合理追求,但暴力并不是这个目标之所以合理的理由。暴力也不会提升人们对这一目标的认同。”简言之,暴力解决不了让座问题,更不会提升人们对于“他人必须为你让座”这一诉求的认同。

道德本该是提升自我的明灯,不该是呵斥别人的鞭子。暴力维护不了更解决不了道德的问题。离开了道德准则,使用用暴力解决,已经超出了道德的范畴,更是对道德的亵渎与曲解。依靠强制和暴力来维护道德,只不过是将道德作为自己私欲的遮羞布,最终无益于道德维护。

没人让座,不会道德沦丧,只有先尊重不让座的权利与自由,而后才有让座的道德善意。那些挥舞着“道德的大棒”随意呵斥他人、滥用暴力的人,只不过是将道德作为自己私欲的遮羞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