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仿照老北京的春节写一篇作文(通用20篇)

重阳节,秋风送来的节日,她带来的不仅是节日,还有浓浓的敬老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征文,欢迎大家阅读!

浏览

7631

作文

63

老北京春节习俗

全文共 402 字

+ 加入清单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一顶新毡帽!”老北京人过年,一般从“腊八”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后。旧时北京的一首民谣中说:老婆老婆你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

腊月初八,家家熬腊八粥,传说这天为佛祖得道之日。当年释迦牟尼用钵化缘,化得五谷杂粮充饥,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每年的腊月初八也用多种米、豆熬粥供佛。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这天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灶仪式,人们在灶君神像前供上关东糖、清水和秣草,送灶君爷“上天”。人们如此尊重这位灶君,是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祭灶之后,人们开始准备过年。家家都要彻底清扫,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门上贴门神,门框上贴春联,门楣上挂“挂笺”,门前插芝麻秸,屋内窗上贴剪纸,墙上贴年画。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北京的春节记叙作文

全文共 1047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新的一年的象征,是千家万户团聚的时刻,是为过去的一年画上圆满的句号。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会以最隆重的方式度过这个特殊的节日,而北京也不例外。

北京过年的第一件大事是储备。在过年期间,市中心会开放农展馆,就是为了迎接春节而给人们设定的一个购物场所。卖的都是一些传统的节日食品、用品,以及给亲朋好友拜年时的礼品。这些东西真可谓是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缭乱。红彤彤的灯笼和门联,绿色的植物,色彩斑斓的水果,闪着油光的烤鸭等等,样样齐全,都具有最原始的老北京味儿。

第二件大事就是腊八。最基本的就是调味料。北京会吃腊八蒜,统称蒜醋。是将蒜泡进醋里用罐头的形式腌制而成的。这种蒜醋是不能当下吃的,要提前泡着,初一时和饺子一块吃。泡好的腊八蒜色如翡翠,晶莹光泽,而且还去了辛味和辣味。泡过蒜的醋也会更鲜美,让人更有食欲。然后就是腊八粥,腊八粥也叫八宝粥,是因为这种粥会加入八种豆和米而得名。八宝粥会放糖,所以八宝粥也很受小孩子的欢迎。

第三件大事就是过小年。小年时孩子们都要吃麻糖,麻糖有球形和圆柱形两种,散发着独特的香味,甜而不腻。这一天还要喝酸奶,原味的老北京酸奶,又稠又纯,入口即化。还有我最爱吃的芒果和蓝莓酸奶,这类酸奶上会放有果冻和果酱,还会有一些切块的水果粒,让酸奶丰富了许多。

第四件大事就是包饺子。在北京,家家都一定要吃饺子。我们家有五种馅儿的饺子:第一种是羊肉胡萝卜的,是希望新的一年红红火火;第二种是白菜猪肉的,是希望新的一年清清白白;第三种是玉米猪肉的,金黄饱满的玉米就像过去用的元宝,所以是希望新的一年财源滚滚;第四种是韭菜的,绿色的蔬菜象征健康,新的一年要身强体壮;第五种是糯米冰糖的,这种饺子一锅里只有一个,谁吃了谁就甜甜蜜蜜。个别的饺子里还会包上一些不同面值的硬币或是瓜子、花生等坚果,吃到的人则会一年幸运。

第五件大事就是放烟花。除夕晚上七点起,城市就开始热闹起来了。烟花爆竹的声音就开始响起,五彩缤纷的烟花直入云霄又仙女散花似的从天而降,真是让人羡慕。不断的清脆的声响整个晚上都在我耳旁回荡……终于临近钟声敲响,我也可以自己放烟花了。十二点整,我把圆筒形的爆竹点燃了,“噼啪”、“噼啪”,它开始不停地旋转,“咻”地一声一个火星飞上了天,快到让人看不清,“嘭”,它在天上炸开,烟雾弥漫四周,那震耳欲聋的声响吓得我不敢动弹。那一刻的我是那么激动,那么被震撼!

当春节进入了残灯末庙,一切又恢复了以往的规律。当过去的一年向我们挥手告别,空气中只剩下了转瞬即逝的热闹后的一片寂静与沉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北京的春节日记600字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按照往常的规矩,盐城的春节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家家户户开始忙活,开始为那激动人心的春节做准备。

腊月开始,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掸尘,腌咸肉咸鱼,灌香肠……这些任务可都是除夕前要完成的。

孩子们忙过年,第一件事就是买过年吃的零食:糖果、薯片、饼干、坚果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男孩子们还要买爆竹:擦的,点的,看的,玩的等等,形形色色,应有尽有。女孩子呢,则是再买一些饰品。

孩子们紧张,大人也紧张。他们必须在过年前买好新衣服,准备过年的吃喝用品。

腊月二十四是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祭灶神。天一黑,鞭炮声就响起来了,人们在灶神像前点上蜡烛,摆上一圈食物。这就是祭灶神的.流程。

除夕眨眼就到了。家家户户赶做年夜饭,到处都是切菜的声响;到处都是美食的香味;到处都是鞭炮的火花。屋外贴上红红的对联,屋里贴上大大的福字。每一间房屋都焕然一新,喜气洋洋。年夜饭开始了。屋子里传出了人们把酒言欢的说笑声。这顿年夜饭,在外学习、打工的人都要赶回来,所以,年夜饭也是团圆的象征。这一夜,整座城市都是在灯火通宵中度过的。几乎没有人睡觉,大家都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守岁。

大年初一和除夕截然不同,除夕,人们都待在家中与亲人团圆。而大年初一人们就忙活起来了。他们开始踏出门户,互相拜年,走亲访友。前一天还冷冷清清空无一人的大街,这一天已经挤满了人。

转眼间就到了元宵节,人们该上学的上学,该上班的上班。元宵节,也就是吃一碗汤圆罢了。盐城的春节,就在这一碗汤圆中结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仿写北京的春节作文

全文共 816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国最为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身为南宁人的我,深知家乡过春节的习俗。

除夕前一日的腊月二十九,叫“小除夕”,家里会摆上小酒宴,亲友往来拜访叫“别岁”。

除夕夜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这天晚上我们一家人要做三件事情:祭祀、吃年夜饭、守岁。我们在春节总不会忘记自己家中已故的先人。每到这时我们会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我们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除夕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南宁人过年,除了年夜饭之外,大年初一的早餐也是非常讲究。为了新年有个好兆头,大人小孩在大年初一都是不允许睡懒觉的。不管除夕夜玩得多晚,大年初一早上我们八点多就得起床,向父母、长辈问好,说一些祝福的话语,之后长辈就会给晚辈利市。九点多一家子要坐在一起吃新年早餐。新年的早餐有年糕、粽子、粉利、生菜和汤圆等。

正月初二是南宁人窜门拜年的日子。所谓窜门拜年,是指去亲戚好友家拜访、贺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正月初三,爸爸妈妈会带着我回外公外婆家。我们一家人必须在晚饭前赶到,否则便是不吉利。

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中的一个热闹喜庆的节日。这一天,家家都会吃汤圆,我们也不例外。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球形,可以汤煮、油炸、蒸食,可荤可素,风味各异,象征着团圆美满之意。晚饭过后,便可以到各个地方赏灯。赏灯的地方有栩栩如生的蝴蝶灯、活泼可爱的小猪灯、又圆又大的西瓜灯、凌空欲飞的嫦娥奔月灯、顽皮有趣的老鼠灯……但最惹人喜爱的还数憨厚可爱的小牛灯了。这些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的花灯,有纸糊的、金属的、纱纺的、塑料的,各式各样,设计新颖。

过了正月十五,新年也就算过去了。我们把对新年的留念藏在心里,期待着下一个春节的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北京的春节

全文共 855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们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所以因地而异各地春节习俗也各有千秋,就北京地区来说。

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如果那年我能在北京过春节那该多爽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老北京中的“三味”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有老规矩,老规矩有老味道。

在每一个北京的家庭中,这些老规矩时时刻刻地回响在孩子们的耳畔。这规矩中没有大道理,有的只是一种对立身行事的提醒。可对每个孩子而言,老规矩就是他们成长的模具,让人温润光泽;而对每个大人而言,老规矩中的字字句句都有“三味”。

一是“情味”。老北京最讲情义,也最重感情,自然在教育中要透漏出人情练达。“做人要懂礼尚往来,不能太小气”“借了别人东西要知道还,知道感谢,再借才不难”,这些耳熟能详的话总提醒着我们心中要含情,做人才不“硬”。懂得尊重别人的感情,学会建立情感的纽带,一个人才活得从容不迫。整个北京城,就是在这份“情味”的笼罩下,显得温润,显得温暖,显得温情。

二是“礼味”。北京人很重视家庭教育中的明礼。“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做客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一切都是要构建“礼”的社会。长辈是亲人,该有的礼数不能少;外人再亲近,又不能由着性子不讲礼貌。这便是北京人,纵然有情,不可少礼。如果说情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那么礼便是这桥梁的根根基柱。有礼,社会方治,立身方正。孔子云“不知礼,无以立。”正是这个道理。

三是“德味”。一个人长大总要持家行事,老规矩中自然要求“忠厚传世,勤俭持家”,自然告诫“俭以养德”。人人都希望孩子能顶立门户,那么这从小的教育,就是注重对德行的培养。其实,这是经邦济世的大教育。一个人有德行,家便能顺;每个人有德行,国便能兴。

情味,礼味,德味,实质是有情,明礼,养德,这寄托着每一个北京家庭对下一代的殷切期盼,也蕴藏着每一个华夏儿女对社会和谐、国家兴盛的深深祝福。

老规矩中的三味,是北京味,是人味。在此作诗一首:回望老规矩,重品北京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老北京的春节风俗

全文共 982 字

+ 加入清单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风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风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结尾: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风俗真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北京的春节作文600字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有过过春节吧?春节是热热闹闹的节日,我是非常喜欢过春节。今年的春节,是在老家过的。

正月二十,我们的餐桌上摆满了食物,一共摆满了四桌。红的红绿的绿。我们几个小孩子看见那么多美食,都流出了口水,准备大吃一顿。这就是所谓的年饭。当然,年饭主要不是吃,而是一种热闹的形式。我们几个孩子刚吃完年饭,就迫不及待的跑去外面买小鞭炮玩。

到了正月二十一,就是拜年的时候,简单地说就是向大人问声好,然后像大人“索取”红包。如果你认识的亲戚非常之多,那你就发财了。

正月二十二,这天要忙起来了,第一个项目就是去山上拜祖宗,拜祖宗的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拿着几根“香”去,也可以直接拜,还可以烧钱作纪念。我拿着一大沓冥币,拿上打火机。一千亿一张。我拿了很多,然后烧掉了,这种感觉就是爽。

接着,我们还拿出长鞭炮出来燃放,一个大叔燃放以后,漫不经心的走出来,随后听见:“啪啪啪…”的声响,还有一些小孩捂着耳朵,但还是流露出了笑容。从山上爬下来,这一折腾,可累了。我睡的很香。

正月二十三上午,也就是除夕这年,要贴新对联。带着一锅糯米胶(烹饪出来的那种),走遍屋子,把旧对联撕下来,然后贴上新的,我负责撕下旧的。虽然这个工作简单,但也不能乱撕,要对整齐,然后撕下来,不然的话就会撕成不规则形状,贴不上新对联。

除夕晚上。我们每家每户都要放烟花,我们也开始放了。有一位大叔叼着烟摆好烟花,不紧不慢的燃放了。我连忙把耳套带上,这才开始了“节目”。在持续了3秒后,一束火花直速上升,在空中爆发出一条条彩带,接着又是一束火花冲上天,在许多烟花同时上升时,天空立刻映出焕然一新的景色……

直到看完春晚,我们才休息,这一天真累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北京的春节习俗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习俗,一些人可能只熟悉自己家乡的,却对外地的一窍不通。北京的习俗可是很有意思的哦……

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腊月八日为王侯腊,家家煮果粥。都在前一日备好米和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塘、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挂元,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洗净器皿,终夜经营,到天明时粥熟。除祀祖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核桃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老北京的春节习俗1000字

全文共 975 字

+ 加入清单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日子。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老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老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老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老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老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北京春节游记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寒假,爸爸妈妈为了锻炼我的独立生活能力,希望我参加汴梁晚报校园记者北京冬令营活动,我听说后,高兴而又爽快地同意了。

1月27日晚上九点,我坐上车,与爸爸妈妈挥手告别,离开了开封,踏上了去北京的路程。

到达北京后,我们去了很多的地方,有风光秀丽的颐和园,有像公园一样的北大校园,有鱼的世界的海洋馆,有有趣的科技馆,有看不到尽头的万里长城,还有金碧辉煌的故宫。其中,最好玩、最有意思的地方要数海洋馆了。

那天,我们来到海洋馆,只见鱼儿们在巨大的透明的水缸中快活地游来游去,那里的海生物有很多种,都姿态优美地浮在水中,它们有电鳗、海鳝、海参、水母、小丑鱼、海葵、珊瑚等等等等。

我们还在海洋馆中见到了胖乎乎的企鹅。企鹅走路时摇摇摆摆的,像一个个醉汉子,游泳时它们的速度却十分快,比鹅划水的速度要快得多,真是太奇妙了。

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海底隧道,透过玻璃,你可以看到头顶上的大鲨鱼自在地游来游去,看着可真是令人胆战心惊呢!但,不时会有很多五颜六色的漂亮小鱼在你身边游过来游过去,好像自己真的在海底一样,让你感到很有意思,好玩极了。

参加这次冬令营我还认识了好多的朋友,我们约定,长大了一定要到北京上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北京的春节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了。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到年底,蒜就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

到了腊月十九日,学生们开始放年假了。他们第一件事是上街买爆竹和玩具,贴近年根就去赶集买年画了到了除夕可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通宵灯火,鞭炮声彻夜不绝。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

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可以骑毛驴,看美景,还能买到春节特有的玩具。

元宵一上市,春节的高潮就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人们还会吃元宵,预示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短小的篇幅,质朴的文风,却原汁原味地反映出了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怎能不让读者于新春佳节同喜同乐呢?

[北京的春节优秀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北京的春节作文

全文共 928 字

+ 加入清单

花,是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围成一朵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不一样的节日风俗而提到节日风俗,我首先会想到逛庙会,逛庙会這北京风俗相信大家已经久仰大名了,但真正见识过的估计也不多,那就让我带领大家去观赏這一有趣的民俗。

大年初一,北京城内城外寺院都举办庙会,庙会是大型的集市。大清早,庙门外小摊便吆喝起来,一条街被挤得水泄不通,满怀的好心情,漫步走进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此年的生肖物,绒毛的、瓷的、玉的琳琅满目,使人眼花缭乱。玲珑剔透的玩意儿排放在货柜上,整齐有序,很是吸人眼球。

参观完精致的工艺品,便来到食品一条街准备饱餐一顿,這里四处飘香,十里之外也能闻着香味赶来。食品街的都是小吃,聚集了八方美味,光是看看,都已经口水三尺玩累了,就到這里来,品味各色佳肴,定是舒服!听闻北京集市的阿里巴巴羊肉串味美、肉肥,我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找了几家老手,一连要了十几串,坐在小椅上边吃边看看繁市,好不快活,羊肉串真好吃,一连的羊肉串下肚,都还不过瘾,谁叫北京的小吃色香味全呢?

吃饱喝足,随我往前继续观赏,一路小跑,便来到儿童天地,這里有小孩玩耍的各种有奖游戏,也有新年才推出的稀有玩具,“打靶”、“绵羊拉车”、“力劈华山”,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庙会游戏有的刺激,有的有趣,无不让人张大嘴巴睁大眼睛,大饱眼福, 其乐无穷,我虽然没玩(感觉忒幼稚!)但這些活动却让无数的小孩子欢天喜地。

玩够了,告别游乐场,随我一同去听“国粹”,用心去感受文化的真谛 。不早早赶到演出戏场,那还真是难以看到台上演员的表演,剧场是十里八层被文艺爱好者围得水泄不通。這儿的节目丰富多彩,层出不穷,有京剧、评剧、相声、小品、哑剧等,一个连一个,让台下的观众过足了瘾,熟悉的哼上两曲,不懂的,也用手在空中上下比划,跟着旋律,摇头晃脑,享受京剧的音韵,小品的欢快。演完一出,拍手声响遍了整个场地,久久回荡在庙会的上空。

我东蹦西跳,早已汗如雨下,却也乐在其中,虽然没有鞭炮的喜庆,但也不失节日的气氛,反而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老庙会,新庙会,东西南北大聚会,它有它的独特风韵,它有它的热闹。祖国孕育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风五十六枝花,各色千秋,可老北京的风情,却让我为之一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写老北京的春节的作文500字

全文共 488 字

+ 加入清单

写老北京春节的作文500字 老北京的春节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了。 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到年底,蒜就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 到了腊月十九日,学生们开始放年假了。他们第一件事是上街买爆竹和玩具,贴近年根就去赶集买年画了。 到了除夕可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通宵灯火,鞭炮声彻夜不绝。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 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可以骑毛驴,看美景,还能买到春节特有的玩具。 元宵一上市,春节的高潮就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人们还会吃元宵,预示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全文共 997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春节习俗的作文: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北京春节游记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假期的一天,我们凌晨四点起床,坐汽车赶到长城。在车上,导游对我们说:“八达岭长城的人国庆期间肯定很多,昨天我们一个社的导游到了晚上11点才回家,因为堵车很严重。那我们改变一下行程,就换成到居庸关长城吧!”车子行驶了大约2个小时,我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长城想一条巨龙在山岭上盘绕,雄伟壮观。

爸爸还告诉我一个民间传说:秦始皇时期,秦始皇逼迫老百姓来修建长城,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也被征去修长城,不少人都累死了。冬天的时候,孟姜女怕丈夫冷,就带棉衣去看望他,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孟姜女来到了修建长城的地方,可是从别人的口中得知,范喜良也累死了。孟姜女很伤心,痛苦了几天几夜,就把长城哭倒了。

我和爸爸兴高采烈的沿着石阶向前走,看见一个大门,上面书写着:“天下第一雄关”,就是指居庸关了。我们开始爬长城了,长城的台阶好高呀,大部分的台阶都被人踩凹了下去,因为来的人实在太多了。我看到了一块碑,上面是毛主席写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几个字,爸爸还给我在这里照了一张相呢!我一鼓作气,一下子就爬了好几个垛口。在高高的烽火台上,我看见了有射箭用的洞口,爸爸说,要是发现了敌人,就在烽火台上点燃烟火,发送消息,让大家做好准备。我最后终于爬不动了,爸爸后来鼓励了我,我想到课文中《天都峰》的小朋友和老爷爷都能爬上去,我怎么不能呢?后来我爬到了长城的最顶端,我骄傲地对着底下喊:“我登上长城啦!”爸爸在长城上给我买了一个纪念卡,上面写着“我登上了长城”,而且还刻有我的名字和登长城的时间。我要保留这段美好的记忆!从此以后,我就是“好汉”了,干什么事情都不服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北京春节游记

全文共 1039 字

+ 加入清单

乘火车:今天晚上,爸爸、妈妈和我还有哥哥乘900路车到城站火车站坐火车到我国的首都北京去游玩。我们一家人乘坐的火车是T32次22:10杭州开往北京的特快列车。到了22:00,我紧跟着爸爸妈妈上火车。过了十分钟,从我耳边响起“呜”——的一声。“火车开了,火车开了”我不停的叫着。我坐在座位上,看着窗户外面。不知不觉,我就躺在爸爸妈妈的身上睡着了。第二天早晨5:30,我醒了。吃完了早饭,我到别的车厢里玩。刚走到窗前,我的脚步停了下来。我发现这里的房子和杭州的房子大不相同。这里的房子又矮又小,而且只有一层楼。我们杭州的房子又高又大,有很多层楼。时间很快,没过多久就到徐州了。中午饭我就吃了一点面包,喝了点饮料。朝窗外望去,我看见了黄色的玉米、金色的谷子、朝着太阳的向日葵、迎着风儿轻轻飘动的大白杨。看着,看着,我困了,就躺在椅子上睡着了。等我醒来,就快要到终点站北京了。过了二十几分钟,火车进站了。我随着人群的走动跟着爸爸妈妈下了火车,走出了火车站。

游北海公园:今天,妈妈很早就去开会了。我和爸爸还有哥哥去北海公园玩。我们走到天安门的时候,毛主席纪念堂的队伍是望也望不到头,像一条长龙似的。我们过了马路,一直往前走,到了四叉路口,向右转了个弯,再直走就到北海公园了。我们一走进公园,就看见了好几盆荷花,上面还滚动着早上的露珠。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粉里透白的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还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的马上就要破裂似的。我们沿着河边一直走,看见河里有很多游人在划船,爸爸对我说:“我们们也去划船吧!”我说:“好呀。”因为要划船,所以爸爸带我到食品店去买东西。一走进食品店,我就眼花缭乱,里面好像什么东西都有,有汉堡包、饼干、饮料、巧克力、糖果等许多好吃的食品。我叫爸爸给我买汉堡包。爸爸买了两个汉堡包和两瓶矿泉水。我们走到划船售票处看了一下,发现划船要三四百块呢!结果我们只好不划了。我看见山上有一座白塔,就抬起脚步往上面走去。我还看见在白塔的前后两侧都有两个大炮。我再往下走。一阵风吹来,柳树轻轻飘荡,小花和小草手牵着手左右摇摆。这时候,我有点饿了,就把刚才买来的汉堡包给了哥哥一个,另外一个我自己吃掉了。吃完汉堡包后,我想回去了,爸爸就带我和哥哥回宾馆了。吃了午饭,我们回宾馆睡了一觉。下午,我和爸爸、哥哥去科技馆接妈妈。正巧,在路上碰见了妈妈。晚上,我们就高高兴兴的回宾馆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北京的春节作文

全文共 581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莱州,我们这里的春节习俗可谓五花八门,听我介绍一下吧!

在腊八那天,家家户户都熬腊八粥,那是把农民一年辛辛苦苦收获的各种豆类米类放入锅中熬。那粥色味俱全、热气腾腾,让人忍不住就想上去尝一口,在大饱口福之余让我们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有了腊八粥,当然缺不了腊八蒜,腊八蒜是用醋泡制而成,等到过年的时候蒜泡成了翡翠绿,醋也酸甜可口了,蘸着饺子一定会让人想多吃几个。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我家那边都会大扫除一次,让人有着焕然一新的感觉。到了晚上,鞭炮声也会响起,噼里啪啦,象征来年红火。

除夕那天,我们会贴对联。中午,父母忙着做午饭,鸡鸭鱼肉样样不缺,还要准备过年的饺子,饺子馅五花八门,有的里面放钱象征着来年发财,有的糖象征着甜甜蜜蜜……到了晚上,我们会放鞭炮,左邻右舍,鞭炮声不间断。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饺子,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到了正月初一,我们在四面八方传来的爆竹声中起床,爸爸到外面放鞭炮,妈妈在里面下饺子,饺子做好了,我们开始吃饺子,饺子十分香,再沾上点腊八醋,让人大饱口福,吃饱了,到邻居家,朋友家,亲戚家拜年,下午召集亲朋好友,唠嗑聊天。

元宵节到了,早上,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糯米元宵盛了上来。到了晚上,处处张灯结彩,我们开始了逛花灯,猜灯谜,猜中了,就会送一些精美的小礼品,让我更加起劲。

这就是我的家乡莱州的春节习俗,欢迎你到我的家乡想体会浓浓的年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北京的春节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北京是个大城市,是我国的首都,但是,它也和我们一样,过着热闹非凡的春节

农历腊月三十为一年的除夕。过去,老北京大多数人家常年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下,是一定要上供的。供品五花八门,有油炸的面食、月饼点心、苹果柑橘、什锦果脯、黄白年糕、饺子馒头,真是应有尽有。除了供品之外,供桌上还摆着香炉等供品,供桌前面的地面上摆着蒲团,行礼跪拜的时候用。

据说,年三十晚上到初一大清早,诸神要下界来考察人间的善恶,这些神里面有财神、土地爷诸位,腊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的灶王爷也在此时回到人间,继续做他的“一家之主”。这时候,人们都要恭恭敬敬,谨慎行事,还要烧香磕头,请诸位神仙在新的一年里多多关照。

年三十晚上,是老北京人最有滋味的一段时光。先是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享受一年中最为丰盛的吃食。菜肴中大多是炖鱼、炖肉、炖鸡、丸子、扣肉之类的肉食,也有清新爽口的凉菜,比如:用蔓菁、大红袍萝卜做成的辣菜,还有糖辣白菜、芥末墩什么的。主食则以饺子为主,一般是用羊肉白菜或猪肉韭菜做馅儿。吃饺子时,决忘不了拿“腊八醋”当调料。在所有的节日里,“年三十”要算是老北京最忙活也是最乐呵的一天了。

北京的春节过得真热闹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仿写北京的春节作文

全文共 1123 字

+ 加入清单

过年了,年前的大雪冻不住大街小巷里热闹的鞭炮声,人们的脸上都荡漾着愉快的笑容。说起过年,免不了提到吃。对于吃,杭州人更是妙“手”生“花”。

大年三十夜,杭州人家里一般都备有几只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猪大肠叫做常常顺利;鱼圆肉圆称为团团圆圆;鲞头煮肉就是有想头;春饼裹肉丝暗指银包金丝;黄豆牙叫如意菜;落花生叫长生果;黄菱肉、藕、荸荠、红枣四物并煮美其名曰有富,杭州话藕的谐音为有,黄菱肉形似元宝,音形相加等于有富。吃完年夜饭,来看看杭州人过年的活动吧:杭州过年的娱乐活动大致有锣鼓、纸鸢、龙灯和花爆4种。所谓锣鼓又称年锣鼓,在大锣大鼓之外,加上脆鼓、小锣和竹板。

年锣鼓在正月初五之内,多为商家所用,另外,年锣鼓还有为其它娱乐活动喧染助兴的功能。杭州人对各式年锣鼓有自己的说法:只闻其声不闻其词的取名为元宵鼓、招财鼓、雨夹雪和七五三;既闻其声又听其词的叫做十番、风云会和丝弦锣鼓;既无节奏又无言词的杭州人统称为乱劈柴。所谓纸鸢就是“鹞儿”。鹞儿用细竹为骨,制成飞禽形状,用纸或绢粘在上面,穿上线迎风放飞。杭州人向来心灵手巧,鹞儿的形状多彩多姿,有蜈蚣形、蝴蝶形、美人形、月亮形、星形等等;还有以竹为笛,把它绑在鹞儿的头上,使风声入笛,其声如筝,这种类型的鹞儿才是风筝。另外,过去杭州人还别出新裁地用很长的纸条,粘在小竹圈上,套在线中,等到鹞儿放到高处,将竹圈和纸条附线迎风而上,被杭州人称作灯鹞。

龙灯的涵义比较宽泛,说小了它是用纸或绢蒙成各种形状,能够为燃烛避风的灯罩;说大了它就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灯会的统称。原先杭州的船灯,一般以细木为骨,扎成船的形状,再蒙上皮纸或嵌上玻璃;还有马儿灯,用细竹扎成马的形状,但没有四条腿,用纸糊上,分为前后两截,每截当中点燃一支蜡烛,分别系在儿童前后身上,象骑马的样子;再有走马灯,灯中竖以麦秸,秸下插在细钉当中,灯的上面是纸制的风车,四边挂着纸剪的人和马,用烛烟驱动风车,旋转灯上的人马。走马灯和船灯,只能悬挂不能行动,而其他形状的灯则可以随龙灯大队一起喧闹于大街小巷之间。花爆就是烟花和爆竹的总称。最大的称烟火,要在空旷处搭架引放,以看烟花流荧为主;其次是花筒,小大由之,老少咸宜,点燃后既听其声又观其形;再次是炮杖,尤为少儿所喜,燃放后只为听其惊心动魄的一响。那时候杭州百姓燃放的花爆,多为花筒,比较著名的有在木盆中施放的金盆闹月、在池塘河溪中施放的水老鼠,以及不受地形限制,各到各处都可施放的九龙取水、二龙戏珠、白鹅生蛋、老鹳弹霞等等。

一方水土酿就一方习俗。老杭州的过年习俗,反映了杭州人随缘、达观、仗义、机敏、幽默以及热爱生活、知书识礼、乐趣自取的一方民风,这实在是杭州人的福气。

[仿写北京春节作文两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