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盲目带来死亡的哲理故事(精选20篇)

人人都有不同的成长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盲目带来死亡的哲理故事,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浏览

1945

作文

1000

哲理小故事

全文共 760 字

+ 加入清单

一、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

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事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人一个只能做一件事,懂抓重点,才是真正的人才。

二、一只乌鸦坐在树上,整天无所事事。一只小兔子看见乌鸦,就问:“我能象你一样整天坐在那里,什么事也不干吗?”乌鸦答道:“当然啦,为什么不呢?”于是,兔子便坐在树下,开始休息。突然,一只狐狸出现了。狐狸跳向兔子……并把它给吃了。

这个的寓意是……要想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你必须坐(做)得非常非常高。

三、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要一个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我们要选择接触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从而更好的创造自己的将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拒绝被诱惑的智慧哲理故事

全文共 1520 字

+ 加入清单

汉朝初期,因连年战乱,各种物资都很缺乏,尤其是马匹,据说连皇帝出门都凑不够四匹颜色一样的马,大臣们就更不用说了,直接坐牛车上班,让家里马匹成群的匈奴人笑话了好多年。

这天,有个人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一匹千里马,神俊非凡,一天跑个一千里跟玩儿似的。这人一寻思,这么高贵的马,当然得献给最高贵的人,谁最高贵呢?当然是当今圣上。于是,这人就把马牵到了皇宫门口,想献给汉文帝。

汉文帝听说后,就带着文武百官出来看马。这一看不要紧,文武百官立刻炸开了锅,纷纷表示只有当今圣上才配得上这匹马,只要骑上了这匹千里马,国家的发展就会一日千里,繁荣富强指日可待……

在此起彼伏的马屁声中,汉文帝慢悠悠地说:“我骑马出门的时候,前面有仪仗队,后面有护卫队,一天最多走五十里路,我骑这样的千里马有什么用呢?你们难道想让我一个人在前面跑?”

汉文帝这番话一出,文武百官顿时安静了下来。是啊,皇帝出行可不比老百姓,一天走多少里路是有规定的,要这样日行千里的马实在没用。或许有人还会惋惜——毕竟是难得一见的千里马啊!但现实是,东西再好你也用不上,又有什么意义呢?

汉文帝明白这个道理,后来的“文景之治”也就顺理成章了。

一千年后,到了宋朝初期,同样发生了一件事。

当时有个人得到了一面宝镜,据说能照两百里。至于怎么照两百里,我没见过,不敢妄加揣测,总之就是一面难得一见的宝镜。有了宝贝,自然要把它利益最大化,这个人一合计,当今世上最有权力的人除了皇帝就是宰相吕蒙正,皇帝家里什么都有,也不会在乎这面镜子,那就献给吕大宰相吧。

吕蒙正出身贫寒,从小跟老妈住在破窑里,没见过什么宝贝,出于好奇,就让人把那人请了进来。那人一看有戏,忙把宝镜双手献给吕大宰相。吕蒙正端着宝镜看了半天,又把宝镜还给了那人。

那人一愣,小心翼翼地问宝镜怎么样,吕蒙正说:“好是好,不过我用不上啊!”

那人忙问为什么,吕蒙正哈哈一笑,说:“我这张脸也就一个碟子大,哪儿用得了照两百里的镜子?”

那人还不甘心,又说:“就算用不上,摆在家里也好啊!”吕蒙正淡淡一笑,说:“我从小身无余财,现在当了官也是两袖清风,让我养成了只买用得上的东西的习惯,用不上的东西再好也跟我没关系。”

“就算用不上,摆在家里也好啊!”——这样的想法想必也是大多数人的共同想法,确实很难破,吕大宰相的话堪称经典,但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几十年后,同样的事在另一位北宋名相王安石身上又演绎了一回。

那天,一个地方官神秘兮兮地走进王安石的办公室,站在那儿也不说话。王安石正忙着批改公文,也没理他。

过了一会儿,砚台里的墨干了,王安石刚要起身去添点儿水,地方官突然凑过来,神秘兮兮地说:“大人工作这么忙,还要给砚台添水,多麻烦啊,要是有一个砚台不用添水,哈一口气就能自动出水,那该多方便呀!”

王安石笑道:“世上哪有这样的砚台?”

地方官忙从兜里掏出一块砚台,说:“大人,这就是那方宝砚,墨干了也不用加水,哈一口气就行了。”说完,张开大嘴哈了一下,果然从砚台里慢慢渗出水来。然后,地方官贱兮兮地望着王安石。

王安石没好意思看他那张贱兮兮的大脸,出去从外面提了一桶水进来,问他:“你说这桶水值多少钱?”

地方官轻蔑地说:“一桶水能值几个钱?”

王安石说:“就是啊,那个砚台就算能哈出一担水来,又能值几个钱呢?”地方官贱兮兮的大脸沉了下来。

王安石的应对有点偷梁换柱,但意思是明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方砚台是个宝贝,但实际上又有什么用呢?添点儿水而已,举手之劳,实在没必要非得“宝砚”不可。

三个故事一脉相承,把“有用”和“没用”诠释得干脆透彻。当年古希腊大哲人苏格拉底路过集市时,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感慨道:“原来世上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所有人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流浪汉与老法师的人生哲理故事

全文共 659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年轻的流浪汉从小就失去了双亲,他一直四处流浪以乞讨为生,常常遭受欺凌污辱,饱尝了人间的酸楚。

有一天,他无意中来到了明月寺,只见寺院里香客不断,人来人往;檀香馥郁,香火缭绕,佛光普照。

流浪汉在寺院里徘徊踌躇,心灵不安。一位老法师瞧见他心神恍惚、愁眉苦脸的情形,便将他带到了禅房里。

老法师满面慈祥地问道:“孩子,你来寺院是否也来求佛?你爱佛吗?”

流浪汉神情冷漠道:“我无意中走进了寺院,并非来求佛,我也不爱佛,我恨一切。”

老法师说道:“恨只能毁掉一切,爱才能开启一切。”

流浪汉说道:“师父,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看尽了人间的冷眼旁观,受尽了人间的欺凌污辱。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爱,只知道一切是恨;我从来没有过爱,只有过恨。我多少次绝望,无数次想到过自杀,今天见到您,才感觉到一点人间爱的温情暖意。”

老法师说道:“孩子,你跟佛有缘,你就做我的弟子吧!让爱进驻你的心灵。”

于是,流浪汉虔诚地跪拜在地,叩拜老法师为师。

老法师双手扶起了流浪汉,尔后满怀深情地说:“徒儿,你一定要铭记——让爱进驻心灵,让爱开创一切;你一定要坚信——有爱的地方,一定有神;有神的地方,一定有灵;有灵的地方,一定有慧;有慧的地方,一定有光;有光的地方,一定有福。”

流浪汉时时感恩老法师的深情厚爱,他专心致志地跟随老法师修行求道,最终成了一位得道的高僧。

多年以后,老法师已经圆寂了,流浪汉脑海中时常浮现师父慈善博爱的形象,心中一直铭刻着师父的深情教诲。

流浪汉每当收徒时,便谆谆教导弟子道:“恨只能毁掉一切,爱才能开启一切!恨只能毁灭人生,爱才能成就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观棋哲理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两人对弈,数人观棋。对弈者棋艺高下分明,连着三局,艺低者皆败北。其间,除一老者外,余观棋者均不断支招,或向艺高者进言、或向艺低者献策。

赢者渐喜形于色;对手显得急躁,连出错招儿。此时,老者开言:“赢者勿喜,是未逢对手;输者勿燥,若知输因便能赢”。虽是言棋、意在棋外。

篇后语: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是言实践者失败后,从中悟出了道理,再用来指导实践,为后一步的成功创造了基础条件。

所以,失败本身并不可怕,如果不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而重蹈覆辙才真正可怕。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也令失败难晋成功之母。何故如此?盖因失败后虽有思考,但因再次实践时缺乏灵活、机动性,不善权变,反受经验之累,致使从上次失败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却促成了新的失败。这是更可怕的。

弈棋如此、很多社会实践亦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两位掌门人春天的故事哲理散文

全文共 2340 字

+ 加入清单

两位掌门人春天故事

程颐: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朱熹: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两首诗很短,只有28字。可能和现在的QQ个性签名或者微型博客差不多。加上程朱二人的身份,可以算是名人博客了。两首诗一直流传到现在。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读书的,但是一般人读书就先背古诗;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学很多的古诗,但是每个读古诗的人都先学《千家诗》;也有很多人连《千家诗》都没有念完,但是都是从前两首开始的,于是这两首诗歌便成为普及文化中的普及文化,众人皆知的文化。如果宋朝有博客或者个性签名,这两篇博文回复的人,转帖的,浏览的,恐怕是个天文数字。

这样的两首诗可以用“异曲同工”来总结。程颐与朱熹,中国历史特别是哲学史上首屈一指的两位大哲学家,思想家。有着同样的专业,同样的思想基础,也应该有同样的生活,同样的爱好。他们都喜欢春游,都喜欢吟诗,具体就体现在这两首异曲同工的诗歌上面。

程颐的《春日偶成》记述了他在春天里发生的一件趣事。“云淡风清”的中午,他“傍花随柳”在河边散步。他的欢乐远远超过身边同龄人所能表现的程度,于是听见了“偷闲学少年”的旁白。

朱熹的《春日》通过描绘泗水河畔的景色,发出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高度概括。

两首诗都是春天生活的描绘,是游记,或者日记。都是大学者在外面散步时候的散记。或者是观察,或者是思考,或者是感悟。表现了学者的风范。在相似的爱好中,可以看见彼此统一的人格还有相互支持的思想体系。

于是有人开始探究诗作的原委。首先作为日记应该知道它们创作的确切时间。“春日”是立春那一天吗?可能是的,但也有可能不是。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两首诗歌都是春天写下的。但是春天,特别是中国传统的春天,都是立春开始的。立春在这里即使不能当作确切的日期,也能算一个参考的日期,参考的时刻。在两位哲人一味地爱春,爱走,爱水之中可以看到更多属于智慧的属性。

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智者动,仁者寿,智者乐”。仁,是孔子思想中的人生最高境界,但是并不能说明“智”就不如仁。仁是一种人格的量度,智是智力的量度。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现在人说的智商。智力量表是很多的,而且也相对权威,像威克斯勒,像比奈西门量表,在很多地方仍然作为智力的依据。但是人格量表虽然有,发展却比智力量表慢得多了。现在还是只能描述,不能比较。所以也不能说程朱二人就不仁,但是可以看到他们是真正的智者。智者的诗,也就应该用智者的眼光来看。

程颐诗歌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善用了类对偶的手法,“云淡风轻”写出了当时的环境,“近午天”点出来写作或者活动的时间。“傍花随柳”写出了游览路上的景色,也简单的交代了游览的路程。这两句话的信息含量之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程颐了简洁的诗歌还创造了两个成语,用来表示环境,景色,乃至是社会的气氛,可以说是很了不起的。因为写诗容易,写成语难。在诗歌中创造成语的人屈指可数的,而在一首随意的“偶成”中,一篇类似于现在的微博类似于现在的心情的文章,日记的文章里面创造了两个成语,那不是高智商是什么?

朱熹的诗歌可能没有创造那么多的成语,但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也是众人皆知的句子。他的“万紫千红总是春”不仅仅是一句抽象的总结,“万紫千红”也具体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什么是景色?什么是视觉?其实人是看不到真正的物质的。看到的只是颜色。但是朱熹写的就是颜色!而且还有精确的数字说明,同时一句多义,不得不让人佩服。他们写的都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环境,却能让所有的人在春天的时候想起这样的诗歌,这是他们的高超归纳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当然,相同的专业同样的环境,也展示了不同的人生。

相比之下,朱熹的诗歌在时间跨度上比较大。“一时新”中可以体现出来。要知道,事物平时都是量变的,外面的景物也是。第二天去看第三天去看和第一天去看到的景物肯定差不多。即使有一天叶子全打落了,还能见到地上的落叶呢。但是五天就是一侯,十天就是一旬,十五天就是一气,三十天就是一月。这样量变就积累了,变成质变了。“一时新”体现的就是这种质变。可以看得出朱熹有段时间没有出门了。起码得五天吧,快一个星期了。但是程颐是经常出门的,至少在诗歌中体现是这样。“云淡风轻“天天有,晴天,春天,都是这样。

其他的差别也就从这一点中来。也许是因为少出门吧,朱熹的散步是叫做“寻芳”的。他看春风是“等闲”地。朱熹的时间比较充足。但是程颐的“傍花随柳”是“偷闲”的。似乎就很紧张了,一会儿花过了,一会儿柳过了。可能又匆匆忙忙回家搞科研去了。“偷闲学少年”除了说他太高兴了,有没有可能是说他走得太快了呢?可能是因为朱熹出去的少,所以一次在外面的时间多,程颐出去的经常,所以一次就要不停地赶回来。

同时程颐出门是有伴儿的,至少是“粉丝”。否则没有人知道他多少岁,没有人会说他学少年。但是朱熹肯定是一个人。也许是一个人吧,他的思考就远一些了他敢用“总是”的词语来说他看到的东西。但是程颐呢,只用了“将谓偷闲学少年”,意思是说他的是别人的话呢,不是自己的,更加不是客观的东西。

在这两个即是好友又是关注友人的个性签名里面,我们看到了许多对于自然的热爱,关于哲学人生的思考。

程颐朱熹是宋明程朱理学的创始人,在江湖上也能算上是“掌门人”了。他们的个性签名也好,微博也好,也展示了掌门人应有的气度和胸襟。

他们写的都是日记,但是因为写了春天一日里面所有关于春天的特性,变成了咏春的作品;他们写的都是个人的感受,但是因为这样的感受包含了太多的普遍现象,成为了真实的哲理;他们写的都是身边的景物,但是因为景物包含了所有地方的春天,于是成了春天的故事。这也许就是王国维眼中的“大事业,大文章,大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八个哲理小故事

全文共 2211 字

+ 加入清单

1.《出门》

古时候,有两个兄弟各自带着一只行李箱出远门。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将兄弟俩都压得 喘不过气来。他们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了又换左手。忽然,大哥停了下来,在路边买了一根扁担,将两个行李箱一左一右挂在扁担上。他挑起两个箱子上路,反倒觉得轻松了很多。

【学习啦】心得:在我们人生的大道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我们是不是都知道,在前进的道路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己铺路?

2.《所长无用》

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他想迁到越国去。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为什么?”“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 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心得: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就必须适合社会环境需要。如果脱离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得需要,决定自己的行动,更好去发挥自己的专长。

3.《鱼王的儿子》

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个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

心得: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4.《袋鼠与笼子》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心得:事有“本末、“轻重、“缓急,关门是本,加高笼子是末,舍本而逐末,当然就不得要领了。

5.《用人之道》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心得: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6.《曲突徒薪》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做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没有作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后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但并没有请当初建议他将木材移走,烟囱改曲的人。

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天也不用准备筵席,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现在论功行赏,原先给你建议的人没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却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顿时省悟,赶紧去邀请当初给予建议的那个客人来吃酒。

心得:预防重于治疗,能防患于未然之前,更胜于治乱于已成之后。

7.《扁鹊的医术》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 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 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心得: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8.《救人》

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上尉忽然发现一架敌机向阵地俯冲下来。照常理,发现敌机俯冲时要毫不犹豫地卧倒。可上尉并没有立刻卧倒,他发现离他四五米远处有一个 小战士还站在哪儿。他顾不上多想,一个鱼跃飞身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了身下。此时一声巨响,飞溅起来的泥土纷纷落在他们的身上。上尉拍拍身上的尘土,回头一 看,顿时惊呆了: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成了一个大坑。

心得: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哲理小故事二、《所长无用》

全文共 219 字

+ 加入清单

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他想迁到越国去。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为什么?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 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学习啦】心得: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就必须适合社会环境需要。如果脱离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得需要,决定自己的行动,更好去发挥自己的专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有关中学生哲理故事

全文共 775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作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了,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作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于是毫不考虑地就给了他一块布,当作换洗用的衣服。

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猫之后,他又想到了: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这样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只母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他找了一个可怜的流浪汉,于是就带着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山中居住,帮他照顾乳牛。

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跟修道者抱怨:“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修道者想一想也是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也许是半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这其实正是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故事,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远都不能满足。而真正可悲的是:人是绝对不愁为自己的欲望找不到借口的。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争取财富,却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越来越少人住在家里;开发了很多新药,却健康不在;有很多食物,却无营养可言;到月球去然后回来,却发现过个街到邻居家有多么困难;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内心世界一无所知;拥有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最多的自由,但一点也不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我们越来越懒于思考哲理故事

全文共 1530 字

+ 加入清单

前不久,我的家人因为热播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引发争论。一方认为,参加节目的人都是真心实意的,嘉宾的一言一行,都是真情流露;而另一方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演戏,从对白到结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我自然是站在后者的立场。

欧美国家很早就流行“真人秀”节目,鲜有人会把“真人秀”当真。即便它标榜“真人”,终归只是一场“秀”而已。欣赏“真人秀”时,人们的正常审美心理本来应该与欣赏话剧一样,明知它是假的,还是投入其中,与演员同哭同笑,而在表演结束时,即抽身戏外。

令我纳闷的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坚信“非诚勿扰”这样的节目是真实的呢?答案正如日本管理学大师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会》一书中提出的:电视等媒体,正在把人们引向“低智商社会”的深渊。

不容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现代社会的“集体智商”,确实大不如前。许多人感叹:现在的中学生相当于过去的小学生,大学生相当于中学生,研究生相当于大学生;20世纪80年代的畅销书,是尼采和萨特的书,而现在的畅销书,是一些内容简单、即可见效的励志书;看于丹《论语心得》的人比看《论语》的人多得多。

假如于丹早生一百年,她的《论语心得》绝对火不起来,那时候有太多人直接读《论语》。其实,从于丹那里,我们便很可得知“低智商社会”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人们懒于思考,希望有人把思考后的答案,直接告诉他们。

大前研一举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例子。在超级市场里。每位顾客都养成了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习惯。这便是一种明显依赖他人思考的行为。人们不会去验证所购买的商品是否真的变质了,而一味听从几个数字的摆布。

当一股“流行”大潮袭来时,大部分人表现出来的是毫无理由的追捧。不管适不适合自己,社会上九成的女人都在穿黑丝袜。当一个叫张悟本的人走上电视,推销他的“绿豆食疗法”时,很多人都在以每天数斤的量猛吃绿豆,坚信这样可以使身体健康。

或者,随便跳出一个“经济学家”大喊“房价要涨了、股价要涨了”的时候,大家都把钱砸向市场;而当另一个“经济学家”发出完全相反的声音时,大家又死死攥着手中的钱。

有一种假说认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电视、游戏、网络等新媒介的出现,人类大脑接收到的信息量在飞速增长,由于接收了更多的刺激,大脑会变得更加灵活。事实恰恰相反,“低智商社会”中的人拒绝思考。他们觉得每一位亮相媒体的-人都是“专家”,所以他们说的话肯定都是正确的,他们信任别人远胜于信任自己。

除了要怪罪媒体对大众的“低智商”化误导以外,教育亦难辞其咎。我们都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都做过试卷。有没有发现,试卷里的选择题和判断题远远多于问答题?更有甚者,有的老师会教你如何在完全看不懂题目的情况下光凭对几个答案的分析,即可选出正确答案。而这,就是“低智商社会”心理模式的滥觞。

社会的精英阶层,正是在这样的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的。现代教育已完全沦为一种“技能”。一些人虽然不会思考,但因为具有熟练的技能,还是能被知名大学、一流政府部门和大企业选中。久而久之,知名大学变得不再“知名”,一流政府部门和大企业也变得不再“一流”了。

“教育”一词在英文里有“引导”之意。是故,所谓教育其实是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可在传统意义上,教育具有居高临下的意味。我来“教”你,我来“育”你,学生成了被动的一方: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老师成了“生产者”,而学生成了“消费者”。

大前研一说:“政府一直以来都是把‘生产者’摆在比‘消费者’更高的位置上。”这就好比一个厨子说:“我不管你想吃什么,反正我烧什么你都必须吃掉。”久而久之,吃饭的人也懒得去想下一顿该吃什么,·反正能填饱肚子不挨饿就成。

思考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一个国家的国民如果没有吃苦的精神,这个国家就会丧失创新的能力,逐步走向衰退,终无立锥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经典哲理故事

全文共 1133 字

+ 加入清单

世上没有办不成的事,只有不会办事的人。一个会办事的人,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轻松自如地驾驭人生局面,凡事逢凶化吉,把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们可以计算一下,会办事与不会办事之间的差别到底有多大?是毫厘之差,还是差之千里?或许没有人能对此具体地下结论,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给会办事的人准备的,如财富、地位、名誉和一切与幸福沾边的东西,都被社会上一把无形的尺子拨到了会办事的人的一边,而不会办事的人大都被置于对各种利益可望不可及的境遇。

其实,会不会办事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任何人所办过的任何一件事,其成功的过程都有借鉴的价值。一件事办不办得成,不是看你有多大的企盼和多大的热情,而是看你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技巧、用什么手段。

古今成大事者,无不具备智慧的头脑,娴熟的办事技巧。愿读者朋友们通过本书更好地掌握办事的技巧,从而使自己在社会上获得名誉,在政治上取得地位,在经济上赚得财富,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在爱情上找到美满,在人生中找到幸福。

多努力一点,提高自己的办事能力

磨刀不误砍柴工”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一句谚语。这里所说的“磨刀”就是修炼自己各方面的功力,提高办事能力和效率。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办事效率有高低。对大多数人来讲,最头痛的问题就是———自己缺乏能力,想多做事,但常常是力不从心,半途而废。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必须提高自己的能力,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专项上。结果会怎样?结果你会发现自己突然强大起来了,做成了自己想做的事。这就是“多努力一点”的成事之道。

渥沦?哈特葛伦在年轻时曾是一名挖沙工人,长年累月的劳作使他萌发了必须要成就自己的人生事业的欲望———想成为研究南非树蛙的专家。按照哈特葛伦所受的教育,本来他不具备这方面的才能,但他从196x年开始,就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了研究的专项上。他每天都收集150个标本,共做了大约300万字的笔记,终于找到了南非树蛙的生活规律,并从这些蛙类身上提取了世界上极为罕见的一种能预防皮肤伤病的药物,从而一举成名,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并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他曾经问过一位年轻人是否了解南非树蛙,年轻人坦白地说,不知道。

博士诚恳地说:“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每天花5分钟的时间阅读相关资料,这样,5年内你就会成为最懂南非树蛙的人,成为这一领域中最具权威的人。”

年轻人当时未置可否,但他后来却常常想起博士的这番话,觉得这番话真的道出了许多人生哲理。这位年轻人开始像博士一样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专项上,终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的名字叫伍迪?艾伦。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每天投资5分钟的时间(与5个钟头的时间相比实在是少之又少),努力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哲理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这几天,我看了一本名叫《中外哲理故事》的书。在这本书里,有许多有名气的人励志而又不怕困难的故事。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我还有一个苹果》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说,在北欧的瑞典,有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人,名叫斯坦利·库尔茨。他本是一名医生,但对沙漠探险情有独钟,曾多次深入沙漠探险。有一次,斯坦利·库尔茨试图穿越撒哈拉大沙漠,但不幸的是,他遭遇了一场铺天盖地的风暴。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瞬间使他一无所有:向导不见了,驼群不见了,水和食物都不见了。斯坦利恐惧极了。

绝望的那一刻,他下意识的把手伸进了口袋,竟意外的发现,口袋里还有一个苹果。斯坦利坚信自己手上的苹果,凭着还有一个苹果的信念和求生的意志,终于走出了撒哈拉大沙漠。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在困境面前,我们一定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去坚持最初的自己,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隐藏着一颗“苹果”,鼓励我们从沮丧和消沉中走出来,走向美好的未来。

现在的中国还在慢慢的发展中,和其他一些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且还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只要我们都怀有“苹果”的信念,总有一天会赶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守行为的哲理故事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从影数十年,不红,到处诉苦:“我从不迟到,亦不早退,听话,公司叫做什么,便做什么,至今尚未名成利就,何故?”

大有天无眼之感。

未红,先骄,是致命伤;不红,不骄,却不计分,光是不迟到不早退,绝无可能造就一位明星,单单听话、服从,甚至不足以成为一位优秀公务员。

做任何一个行业,都得在岗位上有所表现,既红、不骄、不迟到、不早退、敬业乐业、有衣食,那才是高手。

职业写作人,不脱稿就算尽了责任?非也非也,此乃最基本的入行条件,切勿以为天天交稿就是对编者读者恩重如山、皇恩浩荡。

内容才是最最最重要的一环,能人所不能者,地位才能稳固。稿德稿质,缺一不可。

伴侣变了心,常听到有一方哭诉:“我做错了什么?”同样的逻辑:不错,是不够的,有人做得更好,略差的便遭淘汰,理所当然。

什么时势了,光是守行为,便想拿功勋?没有这种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哲理小故事:不要尽力要借力

全文共 941 字

+ 加入清单

(一)每个人都喜欢成功,却又时常感觉自己力不从心。相信每个人都有同感。

一个小男孩在院子里搬一块石头,父亲在旁边鼓励:“孩子,只要你全力以赴,一定搬得起来!”但是石头太重,最终孩子也没能搬起来。他告诉父亲:“石头太重,我已经用尽全力了!”父亲说:“你没有用尽全力。”小男孩不解,父亲微笑着说:“因为我在你旁边,你都没有请求我的帮助!”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那个小男孩。判断一件事情能不能做到,往往是看自己的能力够不够。其实一件事情结果的达成,谁又规定只能用自己的能力呢?很多成功者并不是他的能力有多强,而是他能整合更多的资源。我们也把这个叫“借力”。

(二)三国时候的诸葛亮是“借力”用得最好的人之一。

有一天,周瑜对诸葛亮说:“你3天之内,给我打造10万支箭来。”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葛亮还是满口答应。为什么?打造不出可以借嘛!他跟曹操说“我想杀你,借我10万支箭好吗?”你肯定会说曹操除非脑子进水了才会答应。

曹操脑子没进水,他真的借给诸葛亮10万支箭。在一个大雾蒙蒙的早上,诸葛亮派出几千艘木船,船上扎满了稻草,佯装攻打曹营的样子。曹操一看诸葛亮你真的要杀我呀,我先用箭射死你,命令所有的弓箭手万箭齐发,结果箭一支支射到了船的稻草上。不到一个时辰,诸葛亮就收到曹操送来的10多万支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草船借箭”的故事

谁说借力只能面向“我的同事、我的朋友、我的亲人”,有时候你的竞争对手也是很好的借力对象。突破“我”的局限,世界才会更宽广。

(三)讲一个国外的故事。

英国大英图书馆,是世界上著名的图书馆,里面的藏书非常丰富。有一次,图书馆要搬家,也就是说从旧馆要搬到新馆去,结果一算,搬运费要几百万,根本就没有这么多钱。怎么办?有人给馆长出了个注意。

图书馆在报上登了一个广告:从即日开始,每个市民可以免费从大英图书馆借10本书。结果,许多市民蜂拥而至,没几天,就把图书馆的书借光了。书借出去了,怎么还呢?大家给我还到新馆来。就这样,图书馆借用大家的力量搬了一次家。

你肯定也想像大英图书馆那样“四两拨千斤”。如果你能发现自己的“四两之力”(图书),并且敢于把“四两之力”用出去(免费借阅),一切就都不是问题。给予,有时也是一种借力。

借力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放下过去别太执著的哲理故事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邻居老李,喜欢把路边的铁钉捡回家。多年过去,他捡了两大箱铁钉。他老婆想把它们当废品卖了,老李死活不同意:“我把这些铁钉收藏起来,说不定有朝一日能用得上。”事实上,他捡的那两箱铁钉,一次也没派上用场。

很多人都舍不得丢掉旧物,有的还爱捡拾别人丢弃的旧物与垃圾,总想着有一天用得上。强迫收藏旧物令人困惑。

好友谈过一次失败的恋爱,可她仍然固执地留着恋爱时的种种物品,比如他送的小礼物、他写给她的情书、她和他的几百张合照等。大部分人结束一段恋情,同时也会销毁那段恋情留下的痕迹,以便整理好心情再出发。但好友没有这么做,她固执地怀念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时光,和那个已经不会回头的人。

很多人都放不下往日的快乐,以此来逃避现实的不幸与挫折。强迫怀念旧情令人痛苦。

传说有种小虫子,喜欢负重,一路上见到什么东西都往自己身上背。结果它背着东西往高处爬的时候,摔死了……有时候我们太执著了,难免形成各种强迫症,让自己走不出困境,就像那只爱负重的小虫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从故事中看哲理

全文共 1502 字

+ 加入清单

看笑话中的人生哲理

1、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注: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

2、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

(注: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3、有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其中一位导游连声抱歉,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诸位先生,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注:虽是同样的情况,然而不同的意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思想是何等奇妙的事,如何去想,决定权在你。)

4、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他们将来的志愿是当小丑。中国的老师斥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外国的老师则会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

(注:身为长辈的我们,不但容易要求多于鼓励,更狭窄的界定了成功的定义。)

5、有一个欧巴桑在首饰店里看到二只一模一样的手环。一个标价五百五十元,另一个却只标价二百五十元。她大为心喜,立刻买下二百五十元的手环,得意洋洋的走出店门。临出去前,听到里面的店员悄悄对另一个店员说:「看吧,这一招屡试不爽。」

(注:试探如饵,可以轻而易举的使许多人显露出贪婪的本性,然而那常常是吃亏受骗的开始。)

6、乞丐:「能不能给我一百块钱?」路人:「我只有八十块钱。」 乞丐:「那你就欠我二十块钱吧」

(注:有些人总以为是上苍欠他的,老觉得老天爷给的不够多、不够好,贪婪之欲早已取代了感恩之心。)

7、在故宫博物院中,有一个太太不耐烦地对她先生说:「我说你为甚么走得这么慢。原来你老是停下来看这些东西。」

(注:有人只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狂奔,结果失去了观看两旁美丽花朵的机会。)

张三越想越纳闷,也越想越气,于是他也摇下车窗回头大骂:"你才是猪!"才刚骂完,他便迎头撞上一群过马路的猪。

(注:不要错误的诠释别人的好意,那只会让自己吃亏,并且使别人受辱。在不明所以之前,先学会按捺情绪,耐心观察,以免事后生发悔意。)

8、后生可畏

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

爸爸回答:"当然啦!

小男孩问:"电灯是谁发明的?"

爸爸:"是爱迪生。

小男孩又问:"那爱迪生的爸爸怎麽没有发明电灯?

(注:很奇怪,喜欢倚老卖老的人,特别容易栽跟斗。权威往往只是一个经不起考验的空壳子,尤其在现今这个多元开放的时代。)

9、不必紧张

小明洗澡时不小心吞下一小块肥皂,他的妈妈慌慌张张地打电话向家庭医生求助,医生说:"我现在还有几个病人在,可能要半小时后才能赶过去。

小明妈妈说:"在你来前,我该做什么?"

医生说:"给小明喝一杯白开水,然后用力跳一跳,你就可以让小明用嘴巴吹泡泡消磨时间了。

(注:放轻松些,生活何必太紧张?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何不坦然自在的面对。担心不如宽心,穷紧张不如穷开心。)

10、钥匙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注: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关怀,才能把自己变成一只细腻的钥匙,进入别人的心中,了解别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人要会质疑的哲理故事_500字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多年来,一位太太一直在抱怨另一位太太的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瞧,外面院子里挂着的衣服上总是有污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洗这些衣服……"

直到有一天,一个眼光敏锐的朋友来到她家,发现不是对面太太的衣服不干净。

细心的朋友拿起抹布,擦了擦女士窗户上的灰渍,说:“看,这不是很干净吗?”

原来,是自己家的窗户脏了。

当一个人发现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找别人的错误,而很少有人第一时间去反省自己。

一个人发现别人的错误远比发现自己的错误要简单,批评别人也远比自我批评要有动力。

人要有质疑精神,更要有自疑精神。如果一个人犯了错,却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是一味地指责和抱怨别人,那么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激化矛盾。

自我批评是一种精神,“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只有擦去心灵窗户上的灰尘,我们才能更客观、更准确地看到外面的世界,而不会因为眼睛不亮、心不清而扭曲我们的认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蝗虫与小青虫的哲理小故事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祖父用纸给我做过一条长龙。长龙的腹腔仅仅只能容纳几只蝗虫,投放进去,它们都在里面死了,无一幸免!

祖父说:“蝗虫性子太躁,除了挣扎,它们没想过用嘴巴去咬破长龙,也不知道一直向前可以从另一端爬出来。因而,尽管它有铁钳般的嘴壳和锯齿一般的大腿,也无济于事。”

当祖父把几只同样大小的青虫从龙头放进去,然后关上龙头,奇迹出现了:仅仅几分钟,小青虫们就一一地从龙尾爬了出来。

人生经常会遭受到来自外部的打击。但这些打击究竟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最终决定权掌握在你手中。

许多人走不出人生各个不同阶段或大或小的阴影。

并非因为他们的个人条件比别人要差多远,而是因为他们没有耐心找准一个方向,一步步地向前,直到眼前出现新的光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四个老婆哲理故事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天,释迦牟尼给他的几个弟子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商人娶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既伶俐又可爱,陪在他身边,像影子一样跟随他;第二个老婆是他从外地抢来的,她格外美丽,让人羡慕;第三个老婆整天打理他的日常琐事,让他不用为生活操心;第四个老婆是最忙的,但是他不知道她整天都在忙什么,他几乎忘记了她的存在。

商人要出远门了,旅途十分辛苦,所以他要选一个老婆陪伴自己。

第一个老婆说:“我才不陪你呢,你自己去吧!”第二个老婆说:“是你把我抢来的,我又不是情愿嫁给你的,我也不去!”第三个老婆说:“我不能忍受路途的风餐露宿之苦,所以我最多送你到城郊!”第四个老婆说:“无论你到哪里我都会跟着你,因为你是我的主人。”商人感叹:“到了关键时刻还是我的第四个老婆好!”于是他就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他的长途跋涉。

释迦牟尼说:“你们明白了吗?这四个老婆就是你们自己!”

第一个老婆指的是肉体,人死后肉体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金钱,许多人为了金钱辛劳了一辈子,死后却不能带走,无非是水中捞月;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生前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开的;第四个老婆是指个人的天性,你可以不在乎它,但是它却永远在乎你,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它永远不会背叛你,它永远跟随你。

禅思禅悟:人的肉体、所拥有的金钱以及亲情关系,都是人们所需要精心维护的,也是最终将与人分离的。只有天性才会永远与你相随,伴你左右。因为无论何时何地,是贫穷还是富贵,我们都应当维护好自己的天性,永远记得“我是谁,我将成为怎样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正能量哲理小故事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陌路人18年赡养情谊

李昌女与谢阿婆本是不相干的陌路人。18年前,李昌女给一个上门乞讨的流浪老人递了碗饭,那个老人就是命运多舛的谢阿婆。谢阿婆遭遇了种种生活变故,家徒四壁,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她在75岁时绝望地离家流浪。绝处逢生,她在流浪路上遇到了李昌女,李昌女收留了她。18年中,谢阿婆两次病危,走到生命的边缘,李昌女总是不离不弃,把谢阿婆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一时的缘分铸成了永恒的情谊。

李昌女是一个家境并不宽裕的普通农妇,上有老下有小,日子过得并不轻松。18年中,她为了凑钱给谢阿婆看病,甚至只能克扣自家孩子的肉钱。如今,李昌女每天悉心照顾谢阿婆,她的最大心愿是能把谢阿婆的腿治好,可是10万元的治疗费对李昌女来说是个天文数字,让她整天发愁。

全国老龄办20xx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已达49.7%。在大都市,有些人回家看望、照顾父母已是奢侈行为,像李昌女那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更显得弥足珍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守住快乐恒久的生活哲理故事

全文共 84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几个同乘一辆车,去参加某海滨城市举办的会议。

一路上,我们慨叹这些年来的人事变化。王说,他的一个同事,原来和他在同一张桌子办公,现在已经升任部门主任,出入有车,前呼后拥,风光无限。李说,他的同学,父亲是煤矿主,毕业之后连工作也没找,就直接进了父亲的煤矿。现在开名车,买别墅,出入富贵场所,派头十足。

一直在旁边不说话的司机师傅,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我的一个司机朋友,也在一家单位给领导开车。他总觉得当司机地位低没出路,一心想着往上爬。他挖空心思讨好领导,逢年过节也不忘给领导意思意思。果然,他伺候的领导,在调离单位的时候,给他谋了一个职位,他如愿以偿地做了官,虽然是中层,虽然是副手,但他心满意足。

第一年,他周旋于上司与下级之间,心力交瘁,没有过过一天舒心日子。

第二年,已经坐稳位置的他,禁不住花花世界的诱惑,有了另外的恋情,又一天到晚周旋在妻子和情人之间。那些日子,他想的最多也最让他心烦的事,便是如何同妻子把婚离掉。

第三年,因为他和妻子的矛盾,父亲重病,他辗转于各大医院之间,女儿也开始不认他做爸爸。众叛亲离的他,日子过得有些凄惨。

第四年,单位领导班子重组,他四处奔走,想让自己留在职位上,但结果未能如愿。

第五年,不做领导的他,也不甘心再当司机,只好从这家单位出去。

师傅讲到这里,不无感慨地说,我的这位朋友没有当领导的时候,生活得平平稳稳,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过得简单而又快乐。可是现在,背负着深深愧疚的他,人憔悴了许多,也黯淡了许多。

尘世中,有两只杯子,一只是用来盛平淡生活的,一只是用来装喧嚣的欲望。有的人一生沉静淡然,即使拥有的只是半杯水,也能安享平淡生活的美好,然而,更多人的心思和目光都集中在第二只杯子上,他们也许不知道,沸腾的水漫溢出来,最终是会烫伤自己的。

听着师傅的故事,那一刻,我突然想,我们拼尽全力得来的东西,也许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也许要求我们的并不多,离我们也并不遥远。那尘世的屋檐下平静而温馨的生活,或许,才是我们最终需要的清淡、快乐恒久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真正的自己哲理故事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一所寺院的监院师父,参加法眼禅师的法会,法眼禅师问:“你参加我的法会有多久了?”

监院说:“我参加禅师的法会已经有三年之久。”

法眼:“为何不特别到我的丈室来问我佛法呢?”

监院:“不瞒禅师,我已从青峰禅师处领悟了佛法。”

法眼:“你是根据哪些话领悟了佛法呢?”

监院:“我曾问青峰禅师说:‘学佛法的人,怎样才能认识真正自己?’青峰禅师回答我说:‘丙丁童子来求火。’”

法眼:“说得好。但是,你并不可能真正了解这句话的含意吧!”

监院:“丙丁属火,以火求火,这就是说凡事要反求诸己。”

法眼:“如果佛教是这么简单的话,就不会从佛陀传承到今日了。”

监院听后,非常气愤,认为禅师藐视了自己,便离开了法眼禅师。

中途他想:“禅师是个博学多闻的人,他对我的忠告,一定自有其道理。”

于是他又返回原处,向法眼禅师忏悔,再次问道:“学佛的人真正的自己是什么?”

法眼:“丙丁童子来求火。”监院闻言,突然有所领悟。

启示:同样的一句话,有两种不同的层次,可能有更多的层次。对于真理,不要钻牛角尖,“反求诸己”固然重要,广为通达更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