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舂节风俗作文【经典20篇】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在每年农历的七月除七,也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为此小编为你们收集了舂节风俗作文优秀作文,欢迎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浏览

3958

作文

1000

家乡的风俗春节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莒国历史,源远流长,这里的春节必然会随着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而丰富多彩。

记忆中的春节从腊月中旬就开始了,大家纷纷忙着看望亲朋好友,乐不可支。临近小年,大家又开始购买糖果、柿饼等年货,等腊月二十三晚上祭祀神仙,尤其是灶王爷。过完小年,人们就见缝插针地打扫房间,将自己的家收拾得一尘不染。

盼星星,盼月亮,久违的除夕终于到来了。这天,我总是先帮助爸爸把各种福字贴好,接着便能随心所欲地玩耍了。夜幕逐渐降临,妈妈端上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饭菜,整整齐齐地摆上六只酒杯和六双筷子,姥姥倒上三分之一的白酒,倒三次,间隔约五分钟,说是先让神仙来吃。姥姥到阳台烧事先叠好的宝和打好的纸,我则给天底下各路神仙,家里的观音老母、灶王爷、财神爷烧香。大家一起磕头,以示尊重,祈求保佑。

神仙们吃完,我们一边看着春晚,一边相互敬酒,共享年夜饭。在精彩春晚的陪伴下,不知不觉就到了十二点,爸爸下楼放鞭,妈妈去煮水饺,我再把香烧一遍,吃几个饺子,倒头就睡。

一觉醒来,便是大年初一。先祝福家人一句“新年好”,穿上崭新的衣服,给长辈磕头拜年,说吉祥话,长辈就赠与红包。接下来的几天,无非就是拜年、待客,春节忙碌的影子也渐渐远去了。

年年岁岁,我们一如既往地过一年一度的春节,累并快乐着。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过年风俗作文300字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快过春节时,也就是家家开始忙碌的时候,准备年货,买鞭炮,买灯笼,贴对联……过年的气氛也越来越浓,那些急促的、欢腾的、零零碎碎、像炒豆又像鼓点的鞭炮声也带来了节日的喜庆。节日的彩灯,一闪一闪的彩灯像盛开的鲜花。大街上熙熙攘攘,繁华热闹,空气中散发着鞭炮的火药味儿,人人都穿着节日盛装,个个喜气洋洋。

每年的对联都是我和妈妈一起贴的,今年也不例外,买好对联,拿到一处宽阔的地方,先对好,然后贴到门上,红彤彤,透漏着节日的气氛,看到就莫名的喜悦。

孩子们老早就换上新衣,买好了鞭炮,在院子里因兴奋而发疯似的乱跑、乱叫着新年到来的祝福语。糖果,水果,五颜六色的蔬菜,缤纷多彩的着装,让人心头暖暖,幸福满满。

最最令我难忘的是与父母一起守岁,一起聊天,聊生活,聊理想,聊失败,聊愿望,此时仿佛又不仅仅是我的父母,他们是我的朋友,我的导师,我的支持者……,家,给我最大的力量,来年我一定会更加努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四川过年风俗作文

全文共 892 字

+ 加入清单

新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节日。这一年中的新年中国的人民们都在欢欢喜喜的度过!虽然每个家乡过得方式不同,但欢乐却在他们心中荡漾!

按照咱们这个四川老家的话,家家户户都会买来许多吃的、喝的、用的。学校还会让小朋友们放假,让小朋友在一起欢乐的玩耍,大人们也忙来忙去的,真是一个繁荣的节日!

一转眼,咱们家乡新年除夕夜也到了。

当天晚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舅公、舅婆、舅舅、舅妈都来到了我家,还有许多邻居家的小孩也来我家玩,我家都快成了一个繁华的市场了!首先来我家的亲戚,以及邻居家的小孩都在我家等着吃父亲母亲烧的一桌好菜。大人呢在闲谈;小孩们在打电脑。

不一会儿,菜烧好了。咱们来到餐桌前,开始吃了。呀,菜太丰富了。有红烧牛肉、番茄寿司、蟹柳面、炒年糕、麻辣豆腐汤,和炒鱿鱼……。我尝了一口红烧牛肉,真好吃,太棒了!这时我觉得有点口渴,就用勺子舀了一口汤,不好了,我的喉咙要遭殃了,太辣了!我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全桌的人都哈哈大笑,说:“这是麻辣味的汤。”我恍然大悟。接着父亲就对我说:“年糕年糕,年年高。儿子你吃一口年糕吧。”话音未落,只见父亲夹了一块年糕给我吃。这是,奶奶就对父亲说:“儿子,你家一口鱼吃吧!祝你年年有余!”我又只见父亲夹了一口鱼吃。

吃完团圆饭咱们看了一下闹钟,已经8:00了新年联欢晚会要开始了。全家人围在一起看电视,边谈谈家常,边观看精彩的节目,不时传来阵阵笑声,好一派其乐融融的家族

孩子们都在为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祈祷,希望祈祷的人能长命百岁!

亲戚们在我家待了一会儿,我就得到了许多压岁钱,我得到的钱却来越多,一下子就得到了1000元。母亲叫我不要说压岁钱,但亲戚们却硬要给我,我也装了一副不要的模样,但我心里却想要。等母亲阻止不了亲戚给我压岁钱时,我却拿着钱笑眯眯的走到了卧室。

大年初一天刚亮,连续不断的鞭炮声一响发出“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吵死了,把我从睡梦中唤醒。男女老少都换上新装!大家都子享受新年的沐浴!新年里,红包是红的,鞭炮是红的,灯笼是红的,对联也是红的。这真是一个红色的兔年,希望大家的生活也能过的红红火火。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感受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

全文共 1107 字

+ 加入清单

每逢除夕的下午,我便沉浸在一片其乐融融中;每逢除夕的晚上,我便沉溺于饺子的飘香中;每逢除夕的深夜,我便沐浴在人间烟火中……家乡的除夕,没有城市的繁华喧嚣,却处处饱含着朴素的静好祥和。

除夕的下午,可谓是这个洛阳小县城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街巷上,老旧得有些落魄的白墙黑瓦被红红的对联所装饰;超市里、肉铺那儿,总是排着长队;细细一听每家院子里,总是传来七大姑八大姨的一嗓子。外婆把几斤重的饺子肉馅放进铁缸子里,一股脑儿放上许多豆瓣酱,撒上几把佐料,不仅要放葱,还要放蒜,嫌味儿还不够重,再把堆成小山似的姜混进去。这可不只是洛阳人的口味重,其实也是他们与众不同的豪迈,就和流经洛阳的黄河一样,他们并不清澈见底,混杂着泥土黄沙,但也是这红尘中的烟火纷乱、鱼龙混杂让他们有了独一无二的豪爽、包容与开放。

馅料已做好,厨房里的浓郁的香味再也困不住,整个院子都是香味。把一大袋面粉倒进另一个大铁缸,放入适量温水,直接下手,把面柔和成型,一大盆软软的、糯糯的面就展现在眼前,随之而来的是一股醇厚的面香。面团白得像瓷,两种香味在空气中相拥相撞,最朴素的食材,在乡里人手中跟变戏法一样,用手一揉,就成功诠释了什么是色香味俱全。

要说什么最有技术含量,那就是包饺子了。因为要做够一家人吃的,所以外婆通常都要找好几个帮手哩!一个小厨房,黑压压的挤了五六个人,跟上街赶集似的,每个人边包饺子,边聊天,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外婆把一大缸子的馅料分了家,放到三个大碗里,做成了萝卜馅的、韭菜馅的、虾仁馅的;外公在用擀面杖擀饺子皮,每一块面皮都是又大又薄;妈妈、大姨二姨都在包饺子,挑起馅放在饺子皮中间,还不忘捞一勺辣子油,手指一动,馅与饺子皮相融合,面皮变得有了颜色,就像一位隐士,落入凡尘,就体会到了人间疾苦,也尝到了甘甜。也是同理,再不近人情的异乡客,来到这个小城镇,也会沉浸在那红红火火的辣椒油的香味中,被它如火般的热情俘虏了真心,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这烟火人间。经历了寒风的人,总喜欢这样的光明炽热。

冒着白烟的一盘盘饺子端上了桌,轻轻一吹,一咬,一咽,那种美味,迎合着白烟袅袅,恐怕是分不清梦境与现实,但味蕾感受到的满足却是肯定的答案——这是真实,要相信饺子的美味,人间的美好。

除夕的最后一刻,也是压轴之时。提前来到房顶上,看到的是黑夜作幕布,万家灯火为点缀的喧嚣人间。最后的一秒,烟花在空中接二连三地绽放,五彩斑斓。即使一片漆黑,也仍会有每家的灯火充数,和烟火照亮这个小城镇,把黑夜充作白天。

生活依旧如此循环,除夕的白天依然忙碌,夜晚仍旧明亮。月亮与落霞亲吻,来到人间漫步,得以见证这个小城镇豪放、炽热、温暖的除夕。我便如此沦陷于家乡的除夕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春节的风俗优秀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是洛阳,那里有许多习俗,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祭奠死去的亲人,但这里有一个习俗由来已久——那就是贴对联。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因为它象征着团圆。有一个传说说道:春节时,有一个名叫年的怪兽来抢东西,但有一个老爷爷知道,年怕红色的东西,于是,每逢春节,我们便在门口贴红色的对联,穿红色的衣服,放鞭炮,以防年来侵袭。

2007年的时候,我就和家人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

那天晚上,妈妈,姑姑煮饺子,我和爸爸妹妹便到门口贴对联。我双手紧握对联,妹妹拿着胶水,爸爸带着我们来到了门口。爸爸喊:“胶水!”妹妹赶紧递上去,他又喊:“对联!”我抽了一张给他,只见他一手拿胶水,一手拿对联,把胶水往对联上一挤,“啪”的一声,拍上门框,又照葫芦画瓢,将另一张也拍了上去。然后,甩着大手进去了,边走边喊:“贴——好——了——!”听爸爸这么一喊,大家都跑来看,可在“欣赏”了爸爸的“作品”后,大家捧腹大笑,笑完后,妈妈告诉他:“你贴反了!”爸爸疑惑不解的问:“怎么贴反了?”“对联分上下联和横批两部分,上联贴右边,下联贴左边,横批贴中间,你看你是不是贴反了?”姑姑回答。爸爸看了看,赶紧揭下来,重新贴,之后我们一起吃饺子,看电视,一个美好而又甜蜜的春节就这样过去了。

这一次过春节,我不仅知道了对联应该怎么贴,还领略了中国传统的源远流长,连贴一张小小的对联也有讲究。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汉族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2155 字

+ 加入清单

汉族风俗习惯作文(一)

饮茶: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汉族的风俗习惯作文(二)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米酒,又叫酒酿,甜酒。旧时叫“醴”。用糯米酿制,是汉族传统的特产酒。

酒不仅是能满足提神、解除疲劳、医用等生理需要的饮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它在汉族长期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社会,它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这种仪式中它起着沟通人神的媒体作用。在汉族的重要节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备品。汉族有句俗话,无酒不成宴。酒可以助兴,可以增加欢乐的气氛,至今还在不少地区流行的饮酒时的“猜拳”、酒令”、“酒曲”等活动,既是一种饮酒习俗,又是一种民族游艺和民间智慧,它具有活跃气氛,()消除酒力,显示和锻炼智力等多种功能。有些饮酒活动形成独特的文化习俗,例如汉族中广泛流传的除夕饮屠苏酒,端午节饮雄黄酒,重阳节饮菊花酒等等,蕴含着汉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观念,至今仍为人们称道。酒是汉族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会活动中传达感情,增强联系的一种媒介。在汉族许多地区,姑娘出嫁临行前要饮别亲酒,新郎新娘入洞房要饮交杯酒等等。所有这些饮酒习俗,都是汉族过去和现在饮食和生活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

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乐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的风俗习惯作文(三)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民族风习,我处在汉族家庭里,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汉族的民放风俗吧!

汉族是五十六人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自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族饮食中的习俗有“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粘糕,吃粘糕的习俗。另外,汉族地区过年的宴席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盛传不衰。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朋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农历二月初二吃猪头,咬蚕豆,结婚庆典中喝交杯酒,闹洞房。老人过寿时吃寿桃、寿糕、长寿面,都是节日习俗中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个朵民族之花,虽然每个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但是我始终爱着我的民族,不管别的民族再好,我还是爱它。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湖南春节的风俗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湖南农村的春节有许多的风俗,不信,你听!

“耍花灯”是其中最有趣的一个,他还是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呢!

每到新年前,人们都用双手造出四角形,五角形,八角形……形状各异的花灯,外面糊上五颜六色的彩纸,再画上人们虔诚崇拜的财神爷、千手观音、土地爷等各种人物,还有的人画上民间传说中给人民带来吉祥的五羊开泰、龙凤呈祥、猛虎添翼等动物。

新年一到,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后,人们拿着各自精心制作的花灯,点上一支明亮的蜡烛,聚集在村头的晒谷坪上,二十来盏花灯,把晒谷坪照得如同白昼,在领头人的带领下,敲锣打鼓,排着队举着发亮的花灯,走向一家的堂屋里,听到锣鼓声,主人赶紧点着鞭炮,劈里啪啦,迎接花灯队走进自己的堂屋里,在主人的心里,走进来的不仅仅是花灯队,而是带来了乡亲们的祝福,象征着新年的吉祥和财运。花灯队穿梭在堂屋里,伴随着锣鼓声,花灯队表演着各种动作,堂屋里充满了欢乐和喜气。表演结束后,花灯队又向另一户人家走去,这时,主人忙从怀里掏出一个红包,递给了花灯队的领头人。

我跟随着花灯队走了一户又一户,直至深夜。这是一个多么愉快的夜晚,我在湖南农村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家乡的风俗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明白,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这一天,大家都要看花灯,猜灯谜,而我的家乡—歙县汪满田的花灯可是别有特色哟!

说那里的花灯很有特色,因为它们大都是由竹架子骨在内,糊纸于外,加以形象逼真的绘画与色彩点缀共同组成的各式各样的鱼儿。花灯为何都是纸鱼儿呢?传说由来以久,老人们说,古时火神总是来烧房子,人们损失了许多的财产,为了驱赶火神,人们就把花灯都做成鱼的形状,并带着如同真的大纸鱼绕着村子转。火神看见鱼,以为整个村子里有好多水,就不再敢来烧房子了。以后,人们就年年做鱼,戏鱼,以求平安。

每逢正月十五晚七点,花灯会便开始了。瞧!只见那天空中出现了许多烟花,有的金光闪闪,似一座金桥横空而架;有的五彩斑斓,升上天空呼啦开出各色的花朵…,各种烟花争奇斗艳,让人目不暇接。之后,真正的主角上场了!一个个头能装下两三个小孩的巨大纸鱼游来了,它的身体里有几十枝甚至上百枝红蜡烛,把路面照得亮堂堂的。在鱼队前,一个汉子拿着一个火把引路,十几个壮汉抬着一个“巨无霸”鱼缓缓地走来。“巨无霸”鱼摇头摆尾的,似乎在向人们问好,人们欢呼着挥手表示欢迎。紧随其后又是几条大鱼儿,后头跟着一条条可爱的小纸鱼欢快地游着,不时地互相亲昵着。小纸鱼的主人可是我们孩子,花灯会上也随之增加了几分童趣。

鱼队的中间杂着敲着铜锣,打着大鼓的大人,声音震耳欲聋,使花灯会更显热闹。几个淘气的小男孩跟着他们的爸爸和爷爷,举着燃完的烟花剩下的杆儿做成的小小火把,走在鱼队的最终面,来回跑着,乐着。鱼队走到另外的地方,又该烟花炮竹上场了,“叭”,这儿的炮竹响了,“轰”那边放烟花了,真不明白该看哪儿了呢!

元宵灯会“纸鱼儿”游,灯火通明喜乐洋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七夕节的风俗作文650字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七夕节,是每年牛郎织女相聚的日子。那片充满星星的夜,就是两人之间的银河。若隐若现的星星就像是要去搭鹊桥的喜鹊,那样一个美妙浪漫的爱情故事,那样一个唯美动人的画面,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七夕节的各种各样的风俗传统也同样吸引着我。

七夕风俗中流传时间最久、流传范围最广的当属“乞巧”。古人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十分重视。在七夕夜晚,年轻的姑娘、妇女们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们还要举行各种乞巧仪式,虔诚地乞求织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够得到美满爱情的姻缘巧配。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有名。

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极多,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年轻的女子对月穿针引线。在绍兴农村,七夕这一天,到了夜深人静之时,许多少女都会悄悄地躲在暗处,偷听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时说的悄悄话,俗称“听天语”。据说,凡是听到了他们相会时说的悄悄话的女子,日后必定能得到千年不渝的坚贞爱情。

在福建地区,许多人在七夕节时都要准备节日食品,让织女欣赏、品尝,祈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大伙儿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人们有的乞巧,也有的乞子、乞寿、祈求爱情等。古代时,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

民俗专家表示,种种趣味盎然的七夕习俗,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情感,也给我国的民间节日增添了丰富多样的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一说到端午节,我就想到了一首儿歌:“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也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五月节、龙舟节……端午节有很多习俗,听我来说一说吧!

端午节那天,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或窗户插艾蒿、挂菖蒲,用来驱蚊避邪保安康。

赛龙舟和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两大习俗。相传古代有一位爱国诗人屈原,他被奸人所害被流放。他在流放途中听到了他的国家快要灭亡了,悲愤交加,投入汨罗江自杀了。老百姓为了不让鱼虾吃他的遗体,于是就把糯米团子扔到河里。从那以后,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就传承下来了。

粽子的形状很特别,有棱有角、口味应有尽有,比如咸肉馅的、香芋馅的、红枣馅的……吃起来软软糯糯,好吃极了。

端午节还有很多习俗,有戴长命缕、吃五黄、佩香囊等等。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好少年,要把这些习俗好好地传承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天津的春节风俗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天津是我的家乡,我生在天津,长在天津,我爱我的家乡_天津!

家乡的春节主要体现在饮食方面:在腊月初八那天,被称为”腊八”,在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在这一天也会泡腊八蒜,就是用醋泡蒜,这样久放也不会坏的!

在该过年的这几天,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过年时吃的,喝的,穿的以及用的,好在新年显示出焕然一新的形象!在这些天里,孩子们个个都开心的不得了:像男孩子们都买一些爆竹在新年里和大人们一起庆贺新年!而女孩子们买一些小礼品作为新年礼物!

在腊月二十三的时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小年”,这就意味着春节即将来临了!在这一天,鞭炮声处处都有,,这就是过年的象征吧_尽管还没到,但却有了过年的气息!这天,在街上,有一些卖糖的,就是现在孩子们所说的“糖瓜”又甜又黏的,小孩子们非常喜欢吃它们!

二十三一过去,就更忙了,家家户户都要把家里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过年吃的食物都准备充足!

在除夕这天,更是热闹的不得了。家家户户都在准备过年用的东西!人们都穿上了新衣,门外贴着福字,有正有倒,倒的福字意味着:福到了!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有守岁的习俗,鞭炮声总在耳边响起,这才是过年的气氛嘛_这么的热闹!

等到了正月初一那天_就是人们所说的春节。在那天,人们都去拜年了,给亲戚,给朋友……

在元宵节那天,又是春节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在那天,人们都在叫家里吃元宵呢!一家人其乐融融……

那天同样也是耳边总响起鞭炮声,小孩子们同样也燃放炮竹,只不过是那种小的花炮而已……

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到这天为止,春节也就这样在欢笑中不知不觉的度过了!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热闹的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家乡的风俗春节

全文共 668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烧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拜个年,一年一年保平安”,这首歌谣从古唱到今,传承着我们家乡的习俗和文化。

一走进腊月,家乡的年味更浓了。旧时的过年就是从八月初八开始,到按历年正月十五才结束,现在,亦是如此。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日。比较讲究的人家,每逢这天早上会吃“腊八粥”,泡“腊八蒜”,以示欢庆丰收,预祝来年五谷丰登。

喝完了香甜可口的“腊八粥”,吃完了泡得发绿的“腊八蒜”,在孩子们的期盼中,我们迎来了腊月二十三——小年,在这一天晚上,各家各户都在灶王神像勉强摆上糖瓜,山楂,柿饼,红枣,花生等,求灶君“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俗称“辞灶”。过了这一天,在外经商、打工、求学的游子心怀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开始陆续返家,一路上无数次想象见到亲人的激动场面。家中的亲人也怀着丰收的喜悦,开始陆续购买鸡鸭鱼肉、酒菜、香火、鞭炮等,称为“办年货”;蒸馒头、打米糕、出豆腐,称为“办年饭”,这些年饭可以一直吃到二月二。

初夕傍晚,全家老幼聚在一起,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共享天伦之乐,叫“辞岁”,然后大家将屋里堂外置办得灯火通明,通宵达旦,彻夜不眠,谓之“守岁”。等到大年初一,人人穿上崭新的衣服,走街串户,互致新年的祝福。从初二开始,人们开始盘算着走亲戚,侯客人。

迎来送往十几天,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人们纷纷走上街头,点花灯、放烟火、玩龙灯、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打腰鼓,尽情宣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就是家乡的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家乡的风俗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都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拿我最期盼的除夕说,各地都会有自己的一套风俗,我们温州自然也有一套独特的除夕的方式。

早上起来,大门就已经忙着买菜了—鱼、肉、年糕,多到目不暇接。菜场里也是人山人海,路上还能看到许多红灯笼,一片红火。接着便马上开始“掸新”,也就是大扫除,让整个家焕然一新,以此迎接新年。

到了下午,就是贴春联了。许多户人家都拿出准备好的新的红对联,换下贴了一年的老对联,既是辞旧迎新,又给人一种美好的向往,与对新年到来的期盼和喜悦。

大概三四点钟,丰盛的年夜饭就开始做了。先是准备十样冷菜,拿出晾晒好的酱油肉和蒸好的鸭舌等,用红色高脚碗盛,象征着“十全十美”和“步步高升”,并放上一片胡萝卜,以示讨彩。到了烧热菜的时候,爷爷奶奶与父母便一齐开始忙活,烧鱼的专门烧鱼,煮肉的一心煮肉。且这热菜也是很有讲究的,寓意着“年年有余”“年年高”的鱼或芋和年糕不必说,像红烧肉,金针鸡等通常也会出现在餐桌上。

五六点钟左右,年夜饭也开始了。十个冷盘陆续端上,放在冷盘中间,而年糕则往往是第一个。菜上齐,那红红的排骨和淡黄的咸鱼飘散着两种不同的香气,让人感到无比舒适。大人们也开始互相敬酒,祝贺对方“事业有成”“身体健康”等,小孩也在父母的催促下去敬了亲戚长辈,一片喜庆热闹。

吃饱喝足,春晚也拉开序幕,一家老小坐在屏幕前凝神观看,气氛融洽,时不时还在群里发个红包或是给远亲或是亲友送祝福,让喜庆通过网络也能传递。

一个多小时,小孩们便坐不住了,跑去放起了鞭炮。各色鞭炮发出光芒和声响,有的是“噼里啪啦”的炸出绚丽的火花,有的点起来没有美丽颜色,但爆炸威力响声却非常大……与其说是在玩,不如说是一场小型烟花秀。

终于到了零点,钟声一响,四面都传来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与滚滚浓烟,而天上则是各色烟花。望着眼前的一切,大家都沉浸在长大一岁的喜悦中。

除夕活动也至此大致结束了,有的人睡觉,也有人守岁至天明,早上大家便又开始忙着拜年。

温州的除夕别具一格,但他最吸引人的还不止于此,而是他的热闹,温暖和美好的亲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家乡春节风俗说明文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按照濮阳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说明这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候。

进入腊月中旬,大街上就陆陆续续出现了卖鞭炮的了。每家每户也陆陆续续的挂起了灯笼。一派喜庆的气氛。这时,孩子们是最高兴的了。学校已经放假了,大人们正忙着预备过年的吃的,穿的,喝的和用的东西,顾不上我们了。小伙伴们就疯玩了起来。有时家长给一些零花钱,就去买糖吃。现在的糖种类真叫那个多,可谓是应有尽有。从形状上说:有方形的,有圆形的,还有各种卡通人物形状的;从味道上讲:有果味的,有奶味的,有巧克力味的;颜色也很多。不管是从哪个方面,都能充分调动我们的味觉,让我们有想买的冲动。在假期里,我们还可以缠着家长给我买各种玩具。如:玩具飞机,玩具枪等等。

过了农历二十三后,年下气就越来越浓了。大街上人来人往,脸上都是喜气洋洋的。各家店铺也都是一片繁荣景象。特别是从食品店里飘出肉的香味儿,让人止步。我觉得过年真好!

除夕更加热闹,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终于可以歇歇了。一切该准备的东西都已准备好,只等上桌了。华灯初上,人们就吃过了大年除夕夜的团圆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观看中央电视台为全国人民准备的精神大餐----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其乐融融!到半夜十二点钟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好一个热闹的不眠夜!

大年初一,人们都早早的起来了,都穿着新衣服。走上街头,互相拜年,互相说着吉祥的话,祝福的话,一派和谐景象。

过完新年,眨眼又到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人们去大街上看舞龙舞狮表演,去文化广场猜灯谜,晚上去戚城公园看灯展。

过了元宵节,就到正月十七了。假期结束了。学生又回到了学校,家长又开始上班了。一切又进入了新的起点,努力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家乡特色风俗作文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老家在歙县许村,许村是以许家为“核心”的一个古村落,我就是许家的后代。

许家习俗中,最著名的就是“舞大刀”了。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许家中的“力之霸王”们,便举着把四米多高的“大刀”,走街串巷地舞上一通宵!许家怎么会有这种习俗呢?这个节日又是怎么被许家设立的呢?

这要从唐代开始说起,那时候,有一位许家的首领,名叫许远。他精通兵法,智勇双全,并创立了许家刀法。安史叛乱时,许远与援军主帅张巡一起奋勇抗战,保家卫国。他的许家刀法出神入化,使敌人闻风丧胆。在一次战斗中,许远身先士卒,身杀千人,最后因寡不敌众,与张巡一起英勇牺牲。为了让许家刀法不失传,也为了永远纪念这位英雄,每年正月十五,许村人都要舞大刀,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哦,差点儿忘了说正月十五傍晚时分的情景了,下午五时许,看热闹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聚集在高阳桥、大观亭、五马坊一带。大约半小时后,叽叽喳喳的人群突然静了下来,只见一把红色的大刀“砍”过来!密密麻麻的人群立即“砍”出一条道路,随后又跟在大刀的后面。兴奋的人群一起涌到河边的一块宽阔的场地上,精彩的演出开始了:各部门准备就绪,跟京剧差不多的音调响起,只见四个肌肉发达的壮汉涌上去,一人按住刀把,三人拉着系在刀背上的绳子,大刀开始倾斜,并迅速地转动,像有人在挥舞一般。一会儿,他们又将大刀挥上挥下,有时横割,有时斜砍,还有时来个“暴劈”。四米多长的大刀在他们手上真是“举重若轻”,在刀光闪闪中,我仿佛看到了许远当年挥舞大刀,杀敌如割草般的英雄身影……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大刀”又要转移演出,可惜母亲要拉我走了,我只好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大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家乡过年风俗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最有趣的就是春节。

按照家乡的习俗,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被家乡人称为小年,这日,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把房间的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还要杀羊杀猪用来祭灶。从这日起,人们就开始办年货了:买对联、买糖果......有些人家还要炸油果子。

到了除夕就更热闹了,家家都在包饺子,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门上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

这一日,出门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团员。到了晚上,鞭炮声彻夜不绝,人们还要看春节联欢晚会,吃年夜饭。

从大年初一到初十,是人们走亲访友的好日子。人们都要相互拜年,祝福亲朋好友来年快乐平安。

家里来了客人,大人们都要拿出好吃的东西来接待客人,小孩子们也很开心,因为他们可以收到压岁钱。

到了元宵节的时候,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鱼灯、有福娃灯、有火箭灯......。人们都从四面八方来涌来,围到广场上看烟花

各种各样的烟花将夜空装扮的更加绚丽多彩。

过了正月十六,春节就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风俗民情开封

全文共 1484 字

+ 加入清单

开封,古称汴梁,因城区内水道纵横、湖泊众多,素有“北方水城”之称。

古时开封曾数次被黄河淹没,使得古都开封地下3米至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国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构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观。开封城像宝塔一样层层叠压,而这里的街名,多数都有历史渊源。譬如棚板街,便是被洪水淹没后,积水积久不退,百姓用石板覆盖路面,故名“棚板街”。

繁华的中山路是开封城的中轴线,其地下8米处,正是北宋东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通衢大道——御街。中山路和御街之间,分别叠压着明代和清代的路面。这种“路摞路”的景观还意味着,从古代的都城到现代的城市,层层叠加起来的数座开封城,南北中轴线居然没有丝毫变动,这不仅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顽强向上的体现。

抛开历史的沉重与凝滞,开封显露出来的是一种平静与亲切,其实也是它的本色使然,越平和的心态越能够承载厚重的历史。

坐上人力的三轮车,穿越在窄窄的小巷子里,看着那青砖绿瓦,心想这里是否曾经走过一个环佩叮当的公主?那个公主是否也在灿烂的阳光下,脸上有光洁的笑容,真的不经风霜的纯洁啊!

在铁塔公园走走,古城墙边,塔影相映,逐波于湖上,别有风情。累了,乘坐古游舫,河水清澈,游鱼嬉戏——而著名的清明上河园一砖一瓦更是根据《清明上河图》修建,入清园,好似梦回千年。

穿越繁华的仿宋建筑的宋都御街,远远望去,龙亭犹如天上宫阙,气势雄伟壮观。行至街尽头处可见一个很大的广场,四周由108个石鼓与周围的街道分开,抬眼处,在幡旗飘飞处,就是龙亭公园的正门了。

二湖分列走廊左右。西边是杨家湖,传说是宋朝名将杨府旧址,东边是潘家湖,开封人认为是宋臣潘仁美府第旧址。传说杨家湖水色碧绿清澈,潘家湖混浊污臭,这是因为杨家将世代忠良而潘仁美是个奸臣。萧瑟秋风吹遍,换了几度人间,但往来的人们还是在讲述水清水浊的故事——要知道,对于开封人,忠奸之辨可是大义所在。

开封的老人都说,开封的灵气就在龙亭。1995年,龙亭因年久失修而地基出现塌陷,无数的老人落泪了,家家户户捐款的捐款,出力的出力,开封人呕心沥血,终于修复了那座令所有开封人动情与牵挂的龙亭。

铁塔原名开宝寺塔,矗立在开封市城内东北隅河南大学北边的夷山上,建于北宋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到现在已经将近千年。它可是开封市的标志性建筑,一向都有“天下第一塔”的美称。铁塔虽然名字里有铁,它可不是铁铸的塔,之所以叫铁塔,是因为它的外表全是用褐色的琉璃砖镶嵌而成。褐色的砖从远处看起来就像是铁的颜色,又加上塔的本身坚固异常,犹如铁铸一般,所以,老百姓都叫它“铁塔”。站在铁塔顶层,任眼前白云苍狗,看远处的开封城墙几经沧桑,观脚下的河南大学之人文气势,风过檐角,铜铃奏出仙乐,世间所有俗事都显得那么遥不可及。

开封又名“菊城”,每年10月25日至11月25日,大型的菊展都会成为古城一年一度的盛事。秋风送爽,整个城市都花团锦簇,暗香浮动。“谁将汴梁美景讴,菊花曼妙一城秋。可知卉木痴情物,与君同销万古愁。”伴着贯穿古城的浩荡水系,乘着古意犹存的画舫游船,听着夹岸的欢声笑语,赏着满城绽放的菊花,真可谓是“船在水中走,人在画里游”。

“小笼包子桶子鸡,汴梁西瓜红薯泥,鲤鱼焙面花生糕,泡桐青豆开封米。”好像开封每一亩土地都有特产,好像每一家店铺都有创意,香飘汴京,熏出汴京物产丰盈。传统名菜:鲤鱼焙面、套四宝、清汤东坡肉、白扒豆腐等。风味小吃:开封第一楼的灌汤小笼包、四门(回民居住区)的羊肉炕馍、桶子鸡、五香风干兔肉、黄焖鱼、锅贴、炒凉粉、冰糖熟梨、杏仁茶、江米切糕等。

[风俗民情开封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风俗习惯作文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过年了,我和爸爸、妈妈、叔叔、婶婶一起回老家和爹爹一起过年。爹爹给我讲了一个关于“年”的故事:从前,有一种叫“年”的怪物,头上有尖尖的角,嘴里有锋利的牙,非常可怕。它天天都骚扰人们,因此,它把天神惹怒了,于是天神把“年”封在山中,一年只许它出来一次。

人们都很害怕“年”,一到过年就想方设法提防“年”的攻击。有一年,“年”又出来了,这时有个人在“年”面前放鞭炮,把“年”吓得魂飞魄散,那人又拿出一些红纸,把“年”吓得落荒而逃。不久,人们发现了“年”的弱点:“年”怕响声,怕红色。从此,就形成了每年都放鞭炮、贴对联的风俗习惯。另外,一到过年,人人都去亲戚家拜年也是因为不想让亲戚家受到“年”的伤害。从此,也形成了这种风俗习惯。原来过年有这么多学问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湖南春节的风俗

全文共 893 字

+ 加入清单

湖南人认为春节是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俗称过年,它持续的时间最长。即从先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为止。

除夕与团年饭

大年三十夜守岁是湖南民间年俗之一,这晚,灶膛里的柴火通夜不灭,全家人相守欢聚到十二点以后。湘西苗族更有特色。每年三十傍晚,合家炒好香腊肉,做好酸鱼等佳肴,备好包谷烧酒,欢欢乐乐吃“团年饭”。但这时全家还不能入席。主人全副武装,手里操一支满面春风梭镖,独自躲进大门角落里,两眼不住窥伺寨外,以防野兽和外族来犯,要是朋友来了,主人跑出门外,将朋友拉进屋里,“高低”要吃一顿友好的团年饭,一道圈炉欢度除夕良宵。

吃团年饭多在三十夜,如株洲、长沙、永州;也有在天未亮的早上,如邵阳、娄底;也有在中午的,如衡阳。吃团年饭,全家大小围坐一桌聚餐,最长者最先尝菜,并要求不论大小桌上的每样菜都得下筷子,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渴一口酒,以讨吉利。桌上的菜多是有意思的。比如:鱼丸、肉丸象征团圆,萝卜意为好彩头,全鸡,“食鸡起家”,一些油炸食物,因为经过油煎火炸,以示“家运兴旺”,团年饭时,如果家里有外出来不及赶回,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摆上杯筷,甚至将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大小对他的思念。株洲、衡阳等地民间吃团年饭,蔬菜不用刀切碎,随便用手撕一下即可,吃时也不咬断,而是慢慢地吃进去,意为祝父母长寿。邵阳、怀化等地,吃团年饭时,不吃白菜,忌讳“一年白过了”。

小年与祭灶神

湖南不少地方有过小年的习俗,只是具体时间和隆重程度不同而已。过小年是“过年”的“开幕式”,从这天开始,喜庆的气氛持续到元宵。株洲等大部分地区视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益阳等地以二十三日为“小年”,而邵阳、娄底等地却以正月十五日为“小年”。衡阳及湘北地区较看重过小年,而株洲等地不太注重过小年。

湖南大部分地区都有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神的风俗。据说,灶王爷二十三日这天要上天言人善恶,因而祭灶这一天,家家要将灶台、几案、锅碗瓢盘打扫干干净净,在灶神像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在灶前供上糖果,全家大小要行礼许愿,希望灶神吃了以后,不说人们的坏话。这叫“送灶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我们的家乡风俗作文500字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每逢清明节,我们一家总会聚在一起吃饭,尤其爱吃青团。上至70岁的外公外婆,下到三四岁的小弟小妹,没有哪一个不爱吃青团。

青团,顾名思义,就是青色的小圆球,从外观上看就像是一颗绿色的宝石,圆滚滚,胖乎乎,叫人觉得它可爱。

我们姐妹几个,在清明节前总会帮着大人做青团,把艾草汁拌进糯米粉中,再包裹进自己喜欢的馅儿,揉成球状,蒸熟了就可以享用了。我们在做的时候,总忍不住要偷吃几个。妈妈见了,皱眉道:“咦,怎么少了几个青团?”每到这时,我们便躲进屋子里偷偷地笑。

等青团一上桌,我们便立刻伸手去抓,小弟小妹顾不得吃糖了,哭着要青团。平日里的什么淑女优雅,此时早就被我们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只一心想多吃点青团,一只手上拿着三四个青团,另一只手还在不停地抢着,等到别的菜都上齐了,我们一个个眼睁睁的望着大人们津津有味地吃着鸡鸭鱼肉,口水都要流下来了,可是青团已经塞到喉咙眼了,还能吃得下去吗?于是便在心里暗骂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吃那么多的青团。可是等到来年清明节时,我们见了青团还是会忍不住伸手去抢。

现在的我,看到街上有卖青团的,便会缠着妈妈给我买,可是等我吃到外面的青团时,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浙江的春节风俗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风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风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都不相同。

浙江的春节中,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家家要祭灶神。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农历腊月二十四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风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过了十二点就是大了一岁。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风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

这就是浙江的春节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