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五大发展理念PPT(汇总19篇)

生活在伟大的国家里,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去成长,让自己能够配得上更优秀的事物,让自己成为中国发展的最好见证者和创造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五大发展理念PPT,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浏览

6563

作文

131

党员学习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全文共 1225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城镇新增就业5000人以上。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中站区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凝心聚力、转型攻坚、争创一流、绿色发展’总要求,围绕‘实力中站、绿色中站、活力中站、幸福中站’总目标和‘加强党的建设、推进科学发展、创新社会治理、争创一流业绩、建设美丽中站’总思路,突出‘强二优三、转型发展、持续求进、城乡一体’,着力打造西部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现代商贸物流区、生态休闲产业区发展载体,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和精细化工新材料两大产业集群,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全省、全市前列。”日前,中站区委书记王付举谈及今年的新思路、新打算开门见山。

围绕协调发展,构建产业新格局。坚持以现代服务业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以特色商业区多元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融合发展、休闲养生旅游业快速发展为方向,强力推进西部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现代商贸物流区、生态休闲产业区协调发展,重点抓好总投资超30亿元的物流金融港、电商小镇、西部工业原料城等项目建设,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

围绕创新驱动,释放发展新活力。制订创新规划,大力引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协助多氟多、佰利联争创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新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创新投融资模式,完善银行、保险、信托、证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组织体系,引导企业加快上市和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步伐。

围绕开放招商,增强转型新动能。坚持“五个一”招商工作法,注重新业态新模式招商,开展产业链招商、协会商会招商、定向招商、法人招商,力争在引进全国500强企业上实现突破,全年引进市外资金100亿元以上。健全完善项目推进和服务机制,加快电动汽车动力总成产业园、风神轮胎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中原绿色环保涂料产业园、氟化工产业园、食品产业园等六大特色园区建设,培育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和精细化工新材料两大产业集群。

围绕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新城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抓好“山、水、园、林”生态体系建设,深入开展“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和市容整治工程,持续开展北山环境治理;继续抓好大沙河湿地公园和新河源头治理两大水系工程,推进白马门河湿地及人民路引水工程建设;实施城市及集聚区绿化工程,全面完成南水北调主干渠两侧及2000亩太行山绿化工程。

围绕共建共享,增进群众新福祉。认真落实“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民生责任,增加民生支出,办好惠民实事,加快6所农村学校操场改造、区人民医院综合病房楼、区120急救指挥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等文教卫生项目建设,深化“平安中站”建设工作,打造安居乐业的幸福中站。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全文共 6581 字

+ 加入清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创造了“中国奇迹”,同时也出现了“成长中的烦恼”,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凸显。东部沿海率先发展与西部一些地区相对落后并存,流光溢彩的都市与偏僻落后的乡村同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与社会文明程度还不匹配,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融合发展有待深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的是“全面”。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着眼破解发展不平衡的难题,提出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这是奏响全面发展“协奏曲”的战略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一、协调是发展的节律

“唱和如一,宫商协调。”这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中的一句名言。讲的是,唱声与和声必须统一,宫音和商音相互协调,才能演奏出美妙和谐的音乐。发展也是如此,只有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协调一致、相得益彰,才能持续健康、行稳致远。

所谓“协调发展”,通俗地说,就是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对于协调发展问题,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曾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

这些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对协调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中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发展不协调、不全面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不平衡等矛盾比较突出。

——区域发展差距明显。30多年来,各地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长,但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公共服务还远没有达到均衡水平。比如,2014年东部的上海、北京、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超过了4万元大关,而西部的甘肃、西藏、新疆刚超过2万元,差距十分明显。

——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比如,改革开放后城乡收入差距曾一度缩小,198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82∶1,但后来又有所拉大,2009年达到3.33∶1,2014年仍为2.92∶1。又比如,在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保障方面的历史欠账还很多。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匹配。在物质财富快速增长的同时,一些地方精神文化生活仍然比较贫乏,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比较严重,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有待加强。目前,军民融合发展不够充分,还存在思想观念跟不上、顶层统筹统管不够、融合领域范围较窄、融合质量效益有待提高等问题,导致军民资源共享不足。

茫茫九脉流中国,纵横当有凌云笔。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任务,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没有进展,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

国际经验也表明,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往往因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不全面而逐渐显现和加深。如果处理不好,任其延续,就会阻碍经济发展,加剧社会矛盾,甚至会诱发社会动荡。这也告诉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发展不协调问题,防止“木桶效应”,避免使今天的“短板”变成明天的“陷阱”。

二、区域协调“大合唱”

2014年7月,联合国开发署发布的《2014年人类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中国首次从“中等人类发展指数”国家,迈入“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的行列。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我们还应看到,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仍然突出。这样的问题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在许多国家广泛存在的现象,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全面历史地分析。造成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有自然原因,各地区自然环境迥异,发展条件差别较大;有历史原因,有些地方历史欠账太多,底子比较薄;有政策原因,特定时期内我国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某些地区进行政策倾斜;等等。只有把原因搞准,我们才能有效应对、综合施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目的就在于破解我国区域发展难题,为促进协调发展“充电蓄力”。

实施总体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在于按照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的思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今后我们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巩固拓展发展成果。同时,还要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发展格局,与“四大板块”对接联动,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结构单一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发展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必须加大扶持力度,让这些地区尽快发展起来。

培育增长极。国际经验表明,核心地区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带动功能,如北美城市群、德国鲁尔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等。目前,我国已有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哈长等城市群,初步形成了多个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下一步的关键,就是要在加强城市群内部基础设施网络化和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的基础上,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强化城市群内部功能整合,提升城市群的整体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劳动力、土地、资源、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以生产要素禀赋而论,不同区域各有长短。扭转区域发展不平衡局面,必须坚决破除各种体制障碍和政策壁垒,深化资源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促进经济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空间顺畅流动与合理配置。同时,积极引导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更多地向中西部流动,增强落后地区内在发展动力。

三、城市农村“比翼飞”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改革从农村起步,开启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序幕。但30多年后,广大农村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城乡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是全面的小康。今天,城乡居民同在奔小康的路上,必须携手并进、共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全国13亿多人的百年小康梦想。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有条件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因此,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部署,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按照常住人口计算,我国目前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5%,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5亿。但要看到,这7.5亿人口中有2.5亿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常住人口,他们在城镇还不能平等享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今后最重要的是,紧紧抓住“以人为核心”这个关键,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抓好“五件事”,即就业、住房、医疗、社会保障、教育,让农业转移人口在这五个领域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加快“三挂钩”,即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挂钩、中央基建投资安排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总之一句话,就是要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城之后住得下、留得住、过得好。

促进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最近十几年,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轨道,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纷纷涌向城市,造成了城乡资源要素不平衡的状态,加剧了城乡二元对立。下一步要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积极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动员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方面人才下乡进村,直接为农村服务。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不仅要缩小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而且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这方面,我们将着重加快形成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明确政府职责,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使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倾斜,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四、“两个文明”两手硬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总括和结晶。纵观古今、放眼中外,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汉唐盛世、康乾盛世,还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曾经创造了强盛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代表那个时代辉煌的精神文明。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也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确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并自觉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这些年来,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多样化、差异化特征日益明显,但一些地方精神文明生活仍然比较贫乏,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这种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一手软”情况,使我国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应对这些挑战、尽快扭转这种局面,我们的社会发展就会走弯路,全面小康也很难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需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需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用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精神纽带。精神文明建设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进一步落细落小落实,在叫响做实上下功夫,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媒体的作用,运用公益广告等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育。坚持从家庭、学校、企业、农村和机关抓起,大力培育传承优良家风、校训、企业精神和乡贤文化,打造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载体。善于运用榜样带动,大力宣传推广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广泛开展学习先进典型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积土成山的劲头、扎扎实实的工作,促进形成13亿多中国人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精神世界。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血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难题提供有益启示。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挖掘和研究阐发优秀成果,提炼蕴含其中的精神和价值,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延续我们的历史文脉。同时,着力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广泛开展教育普及活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重视和发展民间文化,展示中华文化之美,使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用文化产品传承文明成果。文化产品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推出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发展文化产业,既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文化产品的传播渗透能力极强,影响甚至塑造着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必须从根本上把好“方向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推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还要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强文化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五、军民融合“道路宽”

2015年9月3日,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中国。就在这一天,中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一场规模宏大、振奋人心的大阅兵。这场大阅兵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中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也体现了人民军队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强决心。

2000多年前的政治家商鞅有句名言,“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古今中外国家、民族兴替沉浮的历史证明,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物质基础。如何处理经济与国防的关系,是任何一个大国、一个执政党在治国实践中都会遇到的课题,这也是一个事关国之兴衰、民之福祉的战略问题。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从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先后提出军民兼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的重要思想,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之路。

坚持军民融合发展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也是我国实现安全与发展、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必然选择。国防建设绝不是纯消耗性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得好,不仅产生军事效益,还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美国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我国的“两弹一星”、“神舟”飞天、“嫦娥”探月等都是很好的例证。

在强国强军新的征程上,我们党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提出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做好军民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最大限度发掘融合发展这个潜力点、增长点,从而培育出发展的新动力,打开发展的新空间,为强国强军提供强大的战略支撑。

健全军民融合体制。目前,军民融合发展工作主要由国家和军队相关部门分领域组织实施,面临不少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存在“多头提需求、分散搞对接、各自抓建设”的状况。要解决这个问题,“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要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三个体系”。目的就是要建立国家和各地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强化国家主体责任,发挥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实现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通过制定资金保障、利益补偿、优惠扶持等政策,拆除军地之间、部门之间利益固化的藩篱,增强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动重点领域军民融合发展。这是军民融合发展的关键抓手,也是带引领性的任务。“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领域推出一批重大项目和举措。我们已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深海高技术发展专项规划(2009—2020年)》等,将发展军民结合海洋技术作为重要内容。以“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代表的一大批科研成果,在国防和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产生了重大效应。下一步,要着力打破二元分离架构,坚持统放结合,坚持技术、人才共享和基础设施共建共用。认真总结推广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试点经验,选择若干地区,持续加大投入、搞好扶持,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升级。

密切军政军民团结。“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军政军民关系融洽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政治基础,也是可靠保证。地方要积极支持国防建设和军队改革,军地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良好局面,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军队要践行根本宗旨,积极支援地方建设,参与重点工程、生态环保、扶贫开发和社会事业,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任务。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下好“十三五”时期全国发展的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决战制胜的要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阶段,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补齐短板中增强发展后劲,使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协调发展,我们就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写下更加恢宏的新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全文共 1196 字

+ 加入清单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对新的发展理念认识得越清晰、越深入,我们落实的行动就会更坚决、更迅速。“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和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五大发展理念不是纯粹的理论推演,它既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们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是现实问题倒逼的结果。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经济发展在“量”上成了大块头,但创新能力不强,体制机制不活却是“阿喀琉斯之踵”;经过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积弊已久,不注重整体效能“木桶短板”效应就会愈加显现;资源约束已经日益趋紧,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人民心头之患,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刻不容缓;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外开放水平不提升,深度、广度不拓展,就无法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好“蛋糕”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解决好公平正义的问题,才能避免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现实一再警醒我们,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是别无他途的战略选择。发展理念不更新,发展的路就会越走越窄;形势不等人,问题不等人,机遇也不等人,早一步补齐发展的短板,早一步破解发展的难题,我们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别无他途的战略选择,要求我们有自觉践行、落地生根的紧迫感。经济下行的压力大了,如果拘泥于“速度情结”,就容易对粗放的发展方式恋恋不舍,忍不住“穿着新鞋走老路”;转型出现了阵痛,如果顶不住压力,陷入了“换挡焦虑”,就会不自觉地放宽“绿色决定生死”的底线。向前走,不回头,彻底摆脱路径依赖,让新的发展理念深入骨髓,是发展打开新境界、迈上新台阶的唯一出路。

别无他途的战略选择,要求我们有直面问题、除旧布新的责任担当。没有一帆风顺的转型,也没有不痛不痒的蝶变。无论是以创新驱动发展,还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都需要一往无前的壮士断腕、勇于舍弃。冲着问题去,问题才不会“积重难返”;走出“舒适地带”,抓住时机进行战略性调整、结构性改革,是顺势应时、解决问题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直面矛盾,并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三十多年改革发展的历程,就是不断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新问题的过程。今天,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别无他途。

思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高度。看准“华山一条路”,我们就会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激发破立结合、革故鼎新的改革创新;把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作为刚性的要求,我们就能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笃定实干,让发展的航船“直挂云帆济沧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全文共 772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宜昌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组织召开全体干部职工会议,局党组书记、局长传达了全省新闻出版广电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新常态、新作为、新业绩”的要求,全面贯彻中央、省委的主要精神,落实省局各项重点工作安排,全面部署我市2016年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工作。

一、构建八大工作体系。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努力构建核心价值引领、公共服务、精品生产创作、全民阅读、现代传播、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市场管理、人才队伍、制度创新八大体系,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

二、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全面推进“三峡之星”广播电视塔、滨江文化产业园、五峰文化广电创意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组织实施中央无线地面数字电视工程,加快推进高山无线台站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完成市级电视节目县市区覆盖第三期工程建设,全面完成“村村响”“户户通”建设任务。

三、推动三项重点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工作,建设“读书之城”,丰富“十进一创”活动,开展评先争优活动,表彰一批“书香县(市)”、“书香机关”、“书香校园”,努力建设读书之城。积极推进农家书屋提质增效,开展“书香门第·耕读人家”主题活动,做好出版物补充更新和重点文献发行工作。

二是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农家书屋建设与管理,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使用率。继续实施“村村响”农村智能广播网工程,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下沉,全力推动“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促公平”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

三是深入开展新闻出版广电市场综合管理。扎实开展“扫黄打非”,强化各类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视听节目网站行业监管,加强报刊审读工作,规范新闻报刊出版发行秩序,加强印刷复制发行行业和内部资料出版物监管,积极推进著作权登记,加强版权执法监管,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领导干部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全文共 3546 字

+ 加入清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如何贯彻这五大发展理念,难点和重点在哪里?记者约请多位专家进行解读。

坚持创新发展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全会公报中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对加快发展动力转换,实现规模速度型发展向质量效率型发展转换,从而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实现创新发展,就要引导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围绕创新发展优化配置,引导创新资源向创新活动集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创造新供给,释放新的市场需求,从而形成发展新动力。

实现创新发展,就要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形成若干在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区,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施《中国制造二〇二五》,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动以提高生产率为核心的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区域增长极和经济增长点。

实现创新发展,就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努力取得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使创新深度融入经济发展之中。

实现创新发展,根本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有利于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创新潜能充分释放的体制环境。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矫正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扭曲,增强企业创新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执法力度。

坚持协调发展

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协调发展”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理念,也是我们要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

协调发展的核心是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各个时期一些重大关系的研究。公报明确提出了需要处理的一些重大关系,重点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等。其实协调发展的内涵还有很多,如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关系,经济结构中一、二、三产业的关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关键也在农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相比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又是中国当下薄弱的一环。这次公报中提出了“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因此,必须着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未来的公共财政应向农村、向贫困地区更多倾斜,公共资源的配置要更多向基层倾斜。

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今后将更注重大区域的协调发展,这也是公报中所说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通过跨区域的协调发展,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当前实施的“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都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资源要素在更宽的范围内优化配置的举措。

坚持绿色发展

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最近一段时间,生态文明领域的文件紧密出台,但生态文明不可能一天建成,必须脚踏实地。公报中绿色发展的内容,是全面落实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在表述上保持了“十一五”“十二五”以来的一贯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虽然这些表述耳熟能详,看似不新,实际上反映了党中央坚定不移的决心。内容也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渐进性,把握了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有的放矢、非常务实。

同时,创新发展中的“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协调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可承载”,开发发展中的“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参与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内容,实际上都是绿色发展的外延,真正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各个方面,形成五位一体的新格局。

环境质量众所关注。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要求中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还是绿色发展部分的“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新提法、新表达都让人眼前一亮。“十三五”期间环境状况将面临转折,这对于处在快速发展转型中的我国将是巨大的挑战。

以绿色发展为途径,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公报给出了许多有效的手段和工具,比如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等。

坚持开放发展

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项改革全面推进。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我们应该坚持开放发展,以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

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需要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外商投资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在外贸方面,要努力提升外贸竞争力,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外贸提质增效升级等。

开放发展要“东中西协调,陆海统筹”,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公报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将来,沿海地区要通过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打造开放新高地;通过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培育沿边开放新支点。

在国际市场上,企业有竞争力才有话语权。在开放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外贸为例,中国是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我们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新时期的开放发展,应该注重以创新驱动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核心,推动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坚持共享发展

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全会公报提出,要坚持共享发展,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是我们在发展理念上的重要提升,也是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需求。

实现共享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意味着我们今后将更加注重人自身的发展。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些都是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来的。

实现共享发展,关键在于要解决一些重大矛盾问题。目前,我国65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比例已经超过10%,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针对此,这次全会对生育政策作出调整。这一举措无疑能从长远上增加劳动力供给规模、改善社会人口和家庭结构,更加积极有效地应对老龄化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

加快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难点所在。全会提出,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指明了今后改革要坚守的原则,那就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初次分配要更加凸显公平。

实现共享发展,需要在经济社会两个领域同步发力。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这是经济问题;但是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普及高中教育等又是社会问题。只有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让人们在经济和社会两个维度上都有“获得感”,共享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党员干部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

全文共 5581 字

+ 加入清单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建议的精髓和主线,也是本次全会的亮点和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有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正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建议突出理念先行、理念引领,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核心,在谋篇布局上突破了既往和常规。坚持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但是我们还不是经济强国、创新大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没有创新发展,我们就难以摆脱过多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难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6日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就明确指出,老常态的路子、简单粗放的发展路子难以为继了。他借用一句流行词说:“也不能那么任性了,否则靠什么可持续发展?”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道路、新模式,不断寻求新增长点和驱动力,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为国家的兴旺发达提供不竭动力。

科技创新是强国之基。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我们必须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更多放在创新上,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创新拓宽道路。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我们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根基,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培育发展新动力;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坚持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自2010年开始,我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认为,“过去是美国打喷嚏全球经济就感冒,现在还应该加上中国一打喷嚏,全球经济也感冒”。但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经济增长也不完全等于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发展质量、效益和后劲亟待提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和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等矛盾仍很突出,这些既会使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也成为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短板。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建议所作的说明中特别强调,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他还以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为例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经济增长,建成不分地域、不分群体、不分层级、不分民族的全面小康。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兼顾各方,均衡全局。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创新;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特别要着眼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推动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提升。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协调的理念贯穿于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之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坚持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和自然和谐问题。绿色化作为一种生产方式,要求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求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体现了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它集中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思想,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胜之道。

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人类的共识、全球的使命,也是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持续大力推进的一项重要事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措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强度、力度有目共睹。2015年初,被称“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实施。对于“美丽中国”“绿色化”的一系列探索,联合国副秘书长阿奇姆·施泰纳如此评价:“中国在生态文明这个领域中,不仅是给自己,而且也给世界一个机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朝着绿色经济的转型。”

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仍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恶化及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搞不好还可能演变成社会政治问题。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环境就是民生,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我们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共享,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格局,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坚持开放发展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当前,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空前紧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与形势要求相比,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还不够高,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需要加快弥补。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封闭没有出路,开放才能发展。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芝麻开门,这门已经开了你就关不上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乃大势所趋,中国顺应了这样一个时代潮流,坚定不移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他还说,现在“不是要不要开放的问题,而是怎么使我们的开放水平更高的问题”。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我国经济正在实行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已经出现了市场、资源能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积极参与地区、国际合作和竞争,坚持内外需并重、进出口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重,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

在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与世界其他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中国将继续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地惠及世界,寓中国发展于世界发展繁荣之中。

在制定国际经贸规则、推进全球经济治理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加快推进建设“一带一路”、设立亚投行等重大战略部署;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使之更加公平公正;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维护自由、开放、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利益;要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坚持共享发展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越做越大,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但是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人民群众在这方面的意见也比较突出。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既需要把“蛋糕”越做越大,也需要把“蛋糕”越分越公平。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我们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充分调动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国家发展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

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要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通过持续发展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多有效需求。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特别关注和关心困难群众,坚持精准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扶危济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要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五大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必须牢固树立,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坚持这五大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将深刻改变我国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格局、发展力量,深刻影响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也将深刻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推动建立更为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全文共 809 字

+ 加入清单

不知不觉,步入2016年已近半个月的时间。市委七届九次全会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赶超发展。时间不等人,赶超发展使命在肩,时不我待。全市上下要雷厉风行、分秒必争,以“一天也不耽搁、一刻也不松懈”的饱满干劲投入到赶超发展的各项工作中。

去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团结奋斗、顽强拼搏,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保持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党建全面加强的良好态势,成绩有目共睹。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短板”与差距。还应该深刻认识到,加快发展始终是湖州的主题,赶超发展是湖州当前面临的最紧迫任务。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危机感,只争朝夕,奋力赶超。

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当前,在国家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但同时,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机遇很可能稍纵即逝。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慢一拍就很可能与良机失之交臂。要想在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抢抓“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新机遇,对接省里重点培育的七大万亿级产业中赢得先机,唯有拿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快马加鞭、奋力赶超。

古人有句话:“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十三五”的蓝图已绘就,新一年的任务已明确,肩负赶超的目标,落实发展的重任,容不得我们半点迟疑,各级各部门必须发扬“马上办”的作风,发扬深入具体的作风,发扬勇争一流的作风,迅速行动起来,尽可能地把工作往前想、往前排、往前赶,做到目标再细化、任务再分解、措施再落实,排定时序、挂图作战、开足马力,以最快的速度展开新一年的各项工作,为实现赶超发展营造“漂石”之势。

责任和使命催人奋进,机遇和挑战激励前行。全市上下要树立起强烈的“时不我待、使命在我、慢进则退”的赶超意识,一着不让地做好新一年的各项工作,奋力开创湖州赶超发展新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全文共 5023 字

+ 加入清单

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时代发展的关键,位居今日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提到首要位置,指明了我国发展的方向和要求,代表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体现了我们党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深化。用以创新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时代发展,必将带来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强劲动力。

创新发展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创新立足传统、突破传统,依托现实、推动变革。创新居于什么位置?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同志对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崭新概括,具有重大意义。

今日世界,发展面临的最大矛盾仍是供需矛盾,尤其是资源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的矛盾。随着人口越来越多,需求越来越大,需求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成为世界主题、世界潮流、世界趋势。谁都知道创新重要,但究竟重要到什么程度,把它放在什么位置,怎样定位,却见仁见智。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对国家民族发展根本的深刻体认,在我国几千年治国理政思想史上是第一次,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放眼今日世界,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如此极端重要位置,放在制订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理念的首要位置,也是极为少见的。

面对今日世界,只有把创新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大势。当今之世,一个国家走在世界发展前列,根本靠创新;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本靠创新。现在,世界范围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信息科技、生物科技、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世界大国都在积极强化创新部署,如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我国创新底子薄、创新力量相对不足,赶超世界创新大国的难度不小。这种情况下,是把创新放在核心位置还是一般位置,结果大不一样。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定决心和历史担当,是党中央在我国发展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决策,凝聚的是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持续发展的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就能紧扣世界创新发展脉搏,顺应世界创新发展大势,赶上世界创新发展脚步,从后发到先发、从跟跑到领跑,引领世界创新发展潮流。

纵观中国,只有把创新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促进国家长治久安、民族永续发展。现代国家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竞争,根本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国家强,创新久则国家持续强盛。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但科技创新这个主轴一直在旋转、在发力,支撑着经济发展,引导着社会走向。一些欧美国家抓住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等重大机遇,跃升为世界大国和世界强国。相形之下,因一次次错过世界科技革命浪潮,我国由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沦为落后挨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历史的教训、民族的悲哀。我们必须充分吸收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立足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现实挑战,确立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已成为决定我国发展前途命运的关键、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关键。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仅可以巩固已有发展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能够推动国家持续健康发展、民族和谐发展,在更好基础、更高层次上,更有信心、更有决心、更有能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立足全局,只有把创新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实现认识把握创新规律的新飞跃,促进各项事业向更高层次迈进。理念具有根本性、整体性和长久性,理念变化将带来根本变化、整体变化和长远变化。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然给发展全局带来根本变化、整体变化、长远变化。通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中国发展史,不仅一直存在创新规律,而且一直受创新规律支配。创新的本质特征在于革故鼎新,在政治上主要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在经济上主要是提高传统生产要素的效率、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形成新的要素组合,为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在思想文化上主要是弘扬传统精华、克服传统弊端,提出新思想、新观念、新学说、新风尚,创立新体系、新学派、新方法、新文风。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就能使全党对创新规律的认识把握达到新境界,使各行各业对创新规律的认识把握达到新高度,推动我国发展全局发生根本变化、整体变化和长远变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经济强国、创新大国,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把创新发展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核心位置”与“第一动力”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等重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新的理论的最新成果,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决定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面貌。创新尤其是全面创新是涉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全要素、全系统、全方位变革。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对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全局具有深刻影响、强大推力。思想理论创新属“脑动力”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也是各类创新活动的思想灵魂和方法来源。制度创新属“原动力”创新,是持续创新的保障,能够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也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核心是国家治理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科技创新属“主动力”创新,是全面创新的重中之重。文化创新本质上是“软实力”创新,培植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基础,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这四大创新标识出我国发展的创新思路、创新方向。当前,创新发展致力于促进我国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不难想象,这四大创新连同其他方面创新一起“发力”、一起“给力”,我国发展全局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一个什么样的面貌。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决定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现代发展的一大特点是,自然资源越用越少,创新要素越用越多。我国经济规模虽然很大,但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少,走以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为主导的传统发展之路已行不通,必须依靠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走创新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避免出现“阿喀琉斯之踵”现象。当前,我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说到底归因于创新乏力、创新不足。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好,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也罢,离开创新都没有出路,都寸步难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创造新常态下的新优势,根本出路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急迫问题;才能增强我国发展能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开拓广阔空间,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决定我国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能力和实力。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各类创新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创新。创新能否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关键在科技创新;创新能否解决当前需求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持续增加要素有效供给并形成高效组合,不断提高生产力,关键也在科技创新。习近平同志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现在,我国需要高端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但引不进、买不来,只能靠我们自己创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这两个“更多”、一个“创新驱动”、一个“先发优势”、一个“引领型发展”,成为未来五年创新发展的指标性要求。这就需要依靠创新汇聚融合高端要素,培育我国经济发展新动力;依靠创新培育发展高端产业,构建我国经济发展新优势;依靠创新打造形成创新高地,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新空间;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树立战略和前沿导向,推动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技术突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加快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坚持全球视野,推进开放创新,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支撑。

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把创新发展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功能作用,归根结底依靠上下同心、全社会一起努力,推动创新发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树立崇尚创新的发展观。理念引领观念,观念引导行动。树立崇尚创新的发展观,要求我们把认识和行动凝聚到创新发展上,形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共识。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更加注重抓宏观、抓战略、抓前瞻、抓基础、抓环境、抓监督,在政策制定、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中,把科技创新等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优先考虑;加大投入,提高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和使用效率,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创新,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方投入的新格局,扩大创新创业投资规模。要求强化创新的法治保障,培育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增强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要求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和我们每一个人摒弃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创新发展的思路做法,用创新发展理念解决发展问题、挖掘发展潜力、培植发展优势、开拓发展境界。

把人才作为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创新驱动归根到底是人才驱动,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为此,应推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更加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大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让他们充分释放创新发展的才能和潜能。

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崇尚创新,国家才有光明前景,社会才能充满活力。创新发展是全民参与、全民推动的宏伟事业。弘扬创新文化,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冒尖的创新精神,使创新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价值导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习惯。激活民间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最大程度地释放全社会创新潜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也是富于创新创造精神的。只要中国人民心往创新上想、劲往创新上使,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亿万人民的创新创造中梦想成真、梦圆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两学一做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民政”一头连着“民”,一头连着“政”,“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是民政工作宗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在落实“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尤其要将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到每个目标、每项工作、每条举措当中,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共享感。

发挥基本民生保障兜底作用。主动牵头组织实施“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精准扶贫,到2018年实现对失去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兜底脱贫。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主动牵头推进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

发挥社会治理创新骨干作用。加快乡镇区划调整改革步伐,力争今年6月底前并村工作到位,在符合条件的市县积极开展撤县设市(区),加快社区治理和服务管理创新,深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大力推进社会组织、社区建设和社会工作“三社联动”。

发挥基本公共服务支撑作用。制定出台发展社区居家养老制度,大力推进殡葬改革,加快发展适度普惠福利事业。主动推进供给侧改革,运用“互联网+”手段,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提供服务。

发挥民政发展规划引领作用。编制实施民政“十三五”规划,大力推进实施 “10大体系建设”、“13大重点工程”,实现“16项核心指标”,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贡献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全文共 1422 字

+ 加入清单

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体坚持、一体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握指成拳形成突围合力,才能推动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古人有言,“提纲而众目张,振领而群毛理”。提纲挈领、把握关键,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新开局要有新作为,以什么样的理念引领发展,以什么样的方式推进改革,至关重要。

“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的讲话,再次凸显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性作用,也为我们在新的一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指明了方向。今年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就是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总指南、总抓手;今年的改革任务和重点,就是要在统筹贯彻新的发展理念上有新突破、新进展。

思想的高度决定了行动的高度。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凝聚着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五大发展理念是价值层面的思想引领;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五大发展理念是实践层面的行动指南。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挥棒落实各项改革发展任务,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方法论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我们才能克难前进、臻于新境。

用好这个指挥棒,就要有“除旧布新”的改革勇气。越是对旧事物有依赖,越是会阻碍新事物的成长壮大。譬如“速度情结”,如果拘泥在高速增长中,难免会放松甚至忽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转型任务,就难以实现发展方式和发展质量的超越。没有不痛不痒的蝶变,也没有一帆风顺的转型,要实现壮丽新目标,就必须走出“舒适地带”、摆脱“路径依赖”。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

用好这个指挥棒,就要有“直面问题”的责任担当。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贯穿着鲜明的问题导向。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挥棒,就要直面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决城乡、区域、“四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坚持协调发展是基本思路。化解商品房高库存,必须推进创新发展,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脱贫攻坚时不我待,有赖坚持共享发展,拒绝等靠要、图虚名。冲着问题去,问题才不会积重难返,跨越追赶的“机会窗口”才不会转瞬即逝。“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抓住时机进行战略性调整、结构性改革,是顺势应时、对焦问题的必然选择。

用好这个指挥棒,就要有“一体贯彻”的系统思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统一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在实践中不可分割,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正如专家指出的,五中全会《建议》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提,正是五大发展理念统筹一致的新意所在。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体坚持、一体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握指成拳形成突围合力,才能推动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前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但幸福不会从天降”。因循守旧必然无所成就,顺势而为才能大有作为。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挥棒,扎实笃定地办,驰而不息地干,我们一定可以书写出属于2016的新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发展理念方面

全文共 861 字

+ 加入清单

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全会强调,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全会还强调,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此外,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令计划、周本顺、杨栋梁、朱明国、王敏、陈川平、仇和、杨卫泽、潘逸阳、余远辉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之前作出的给予令计划、周本顺、杨栋梁、朱明国、王敏、陈川平、仇和、杨卫泽、潘逸阳、余远辉开除党籍的处分。

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就是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把《建议》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落到实处。>>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全文)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人大学习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全文共 5361 字

+ 加入清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造性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五大发展理念体现着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贯穿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因而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做好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同样要做好新时期的人大工作,谋划新一年工作思路,也必须以这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

一是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促使人大工作与时俱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种创新不仅包括传统的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而且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要做好新时期的人大工作首先要注重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重在机制创新,不断完善县乡人大工作机制。2016年是贯彻落实中央18号文件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转发《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发[2015] 18号),是做好新时期人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此,我们要着眼于全面贯彻落实好文件精神,着眼于切实解决当前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眼于切实发挥县乡人大和人大代表的作用,完善县乡人大工作机制,做好三个围绕:围绕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积极推进人大法定职权的有效行使;围绕充分发挥基层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健全代表工作机制;围绕进一步完善基层人大的履职机制,切实加强县乡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建设。以此,进一步解决好县乡人大工作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问题,促进县乡人大工作更加规范、更具活力、更有成效。

2、创新工作方法,做好人大换届工作。2016年是基层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之年,任务重、要求高、工作量大。选举工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要平稳有序做好基层代表换届选举工作,既要依法选举,认真按照新修订的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严格代表的基本条件和结构规定,把好代表的入口关、选举的“组织关”和全过程的“监督关”,又要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工作方法,使代表总体结构更加合理、代表个体综合素质更高,为更好地依法履职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助推创新驱动,让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更加充沛。党中央提出的创新驱动与全球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形成历史的交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我们人大要大力支持推动创新驱动的战略决策,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创新驱动的能力,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让更多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快速成长,让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更加充沛。

二是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促使人大法定的职权落到实处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做好新时期的人大工作,必须协调人大职能的发挥。目前人大四大职权的运用不大协调,监督权和人事任免权应用得较好,重大事项决定权没有很好运用,立法权设区市人大首次拥有。新时期人大工作要坚持职权法定、程序法定的原则,充分运用好人大所拥有的四大职权,立好法、管好事、选好人。

1、用好立法权,切实担当起设区市人大立法权的重任。新修订的《立法法》赋予设区市人大立法权,这对设区市的人大来说是件大事,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我们要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建立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深化立法项目公开征求意见和逐项论证评估制度,立法中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不断提高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为求取法规的最大社会公约数,要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机制,拓展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以广泛听取民意,其中要特别注重发挥人大代表参与起草立法工作,充分体现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的理念。

2016年是设区市人大立法权的开局之年,首部法规群众关注度高,要注重拟立法规的普惠性和导向性,所立法规要于法周延、于事简便,体现人民性、公正性、可操作性与权威性。

2、用好重大事项决定权,认真关注、审议、通过“十三五”规划。重大事项事关当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是宪法赋予人大的一项神圣的职权,对于没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来说,重大事项决定权相当于“低规格的立法权”。如果说当前的改革进入了攻坚期,人大履职也进入了攻坚期,在人大的四大职权中,重大事项决定权普遍履行得不够到位,没有达到宪法所设定的要求。为更好地从制度上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理念,推动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各级人大常委会要积极探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施行办法,明确“重大事项”的界定、范围及运作程序,更好地理顺党委决策权、人大决定权和政府行政权的关系,健全依法决策机制,缩少人大“实际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落差。

审议通过“十三五”规划是人大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因而做好“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和审议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各级人大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此关注“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审议“十三五”规划的内容,使所制定的规划能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具有较强的战略性、针对性和操作性。

3、完善监督权和人事任免权,提高监督和任免工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长期的人大监督中,偏重于柔性监督,刚性监督不足,存在权力行使不到位或放弃权力的现象。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今后要充分运好各种监督方式,对事关全局的重大事项决定,如承办者落实不力,群众反响大,影响面广,人大要通过质询程序,对相关单位及人员进行问责,追究负责人相应责任,必要时实行特定问题调查,起动撤职、罢免等相关程序,强化刚性监督。通过强有力的监督手段,既解决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又解决面对新形势不适应、不会为、不善为的问题,更好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在人事任免权,要把握好各个环节,任前要进一步完善拟提任领导干部法律考试,科学设置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法律内容;任中要做好表态发言;任后,要落实好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必须公开向宪法宣誓,以增强其履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政府部门“一把手”的年终述职,由书面述职向口头述职转变,并做好述职评议。

三是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进一步促使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绿色发展,旨在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为此,人大要进一步推进生态保护工作。

1、转变发展理念,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发展理念从开始的“用绿水青山去换取金山银山”向“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发展理念转变,现如今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三个阶段发展理念的转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和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适度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对待生态文明的基本态度和理念决定发展的理念,更制约发展的质量与前景。我们人大要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的新增长点,实现提质增效、生态良好的发展,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蓝天永驻。

2、 加强环境执法检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执法检查是人大履行监督职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保障法律法规实施、实现依法治理的重要途径。在新的一年里要加强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的检查,要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惩处各类环境犯罪行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为提高执法检查的质量,人大干部平时要带头学法,为开展执法检查做好法律知识储备,讲究法言法语,使自己在检查中能较好把握难点和关键,对相关执法部门提出准确的整改意见,事后还要加强对检查意见的督办,时时从法律角度思考问题,处处遵从法律,形成用法治思维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3、持续环保专题询问,对环境整治情况实行“回头看”。专题询问,往往是百姓关心的热点,政府工作的难点,人大关注的重点。近几年来,各地人大对水环境整治、雾霾治理进行专题询问,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环境整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届末要进行一次回头看,人大要通过深入调研,找准环境整治工作的薄弱环节,促使相关部门及时弥补整治工作中的短板,进一步提高环境整治的整体水平。

四是树立开放发展的理念,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开放是一个地方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这种开放的理念体现了联系的、发展的哲学思维,也贯彻于人大的工作之中。

1、加强“两个联系”,进一步树立人民的主体地位。人大工作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而要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人大代表是党和国家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因而,要进一步完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联络站”和代表制度、代表联系选民制度,从而形成委员—代表—选民之间的沟通链条,构建了国家权力机关与群众联系的渠道。

同时,完善代表小组监督县(市、区)部门的制度,如果说代表联络站是发挥代表在“点”上的作用,那么,代表小组是发挥代表在“线”上的作用,“点”和“线”的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代表应有的作用。

2、加强“两级联动”,合力推动重点、难点问题的破解。对民生重点、难点问题的破解,只有市、县两级人大联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而要做好人大工作需要有一个开放的意识,注重上下合作,以形成整体效应。

同时要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对人大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如专题询问时请公民代表参加,媒体向公众即时报道,使人大工作更加透明开放;专题询问后,发动公众参与,在全社会形成对热点难点问题齐抓共管的氛围。

3、关注“两个大局”,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目前各地经济处于增速换挡、动力转换的转型调整期。人大工作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推动政府在“十三五”时期,主动融入国家大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在新常态下,进一步加强对国际和国内开放的力度,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丰富对外开放的内涵,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增红利,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深化合作交流中促进共赢发展,为本地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五是树立共享发展的理念,推进社会公平正义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的理念,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人大要守住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推动“一府两院”努力创造平安和谐、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真正让群众安居乐业,享有幸福生活,通过共享发展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结合人大工作,着重做好三方面的监督。

1、加强财政监督,让财权在阳光下运行。财是政之基,政是财之本。随着政府职能转变,财政预算职能由传统的收支工具向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的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稳定经济的职能转变。公共财政的背后是民主财政,对如何民主理财,浙江温岭市人大作了积极的探索。其“参与式预算”,将民主恳谈与预算审查结合起来,融合了代议制民主和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把政府性收支包括债务全部纳入人大监督视野,逐步把“财权”关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铁笼,实现预算全口径、参与全方位、监督全过程的“亮丽转身”,让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2、加强司法监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司法监督是人大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的主体是以法官、检察员为主的司法人员。司法公正说到底是司法人员的公正。而司法人员无论是法院的“法官”还是检察院的“检察官”都是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对其进行履职评议,是人大对司法监督的应有之义。两官履职评议,落脚点是要触及灵魂,推动工作,旨在加强“两院”队伍整体建设,提高了“两官”整体办案水平和能力。

3、加强民生监督,让全体人民都有幸福感和获得感。民生问题,事关社会的稳定,一方面,监督政府增加社会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的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另一方面,要了解基层群众的所需所盼,推动政府部门有效解决。与此同时要督促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主题主旨相通、目标指向一致,说到底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体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彰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两学一做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

全文共 3945 字

+ 加入清单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树立新发展理念,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由谁享有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才能无往而不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一步步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形势提出的治本之策。当前,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日益迫切。面对这种新变化新情况,再坚持粗放发展模式、简单地追求增长速度,显然行不通,必须确立新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来的战略指引。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只有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才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只有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才能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只有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只有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才能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总是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适时提出相应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引领和指导发展实践。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每一次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的创新和完善,都推动实现了发展的新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新的发展实践,深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在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布局、发展保障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发展理念,体现了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悉,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

3.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新发展理念,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要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是难以做到的。坚持创新发展,是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新形势下,协调发展具有一些新特点。比如,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实现高水平发展;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协调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协调发展就是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就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要看到现在搞开放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同以往有很大不同,总体上有利因素更多,但也面临更深层次的风险挑战: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但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依然任重道远;世界经济逐渐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但还没有找到全面复苏的新引擎;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全文共 2939 字

+ 加入清单

五大发展理念是关于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就要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自觉用于指导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升基层党建水平。

坚持创新发展,突出解决难题破解不够的问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长期以来,广大基层党务工作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破解了不少实践难题,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不断提高了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但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广大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着创新不足、办法不多的问题。把创新发展理念运用到基层党建工作中,需要突出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端正创新的指导思想。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不是急于提新口号,不是盲目跟风赶时髦,更不是搞形式主义。创新应当弃形式光鲜之表,务解决问题之本,应当为解决难题找出实实在在的办法、措施。从这个意义上说,能推动工作落实就是创新,能真正解决问题就是创新。二是基层党建的动力不足问题。党建工作存在具体责任不明,压力层层递减,工作推一推才动一动,责任感、主动性不强等问题。必须将党建工作的外在压力转化为内驱动力,激发起基层党务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够主动为党分忧,经常自我加压,“不用扬鞭自奋蹄”。三是基层党建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比如,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如何处置不合格党员,如何选准选好村支部书记,如何有效开展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如何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等等,迫切需要运用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从根本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坚持协调发展,突出解决工作统筹不够的问题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和主观努力的不同,基层党建也存在比较明显的不平衡、不协调状况。从经济与党建的关系看,一些地方重经济发展,轻党建工作,发展成就实打实,党建成果空对空;从基层党建不同领域看,党政机关、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的工作状况有的好于国有企业、中小学校和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从基层党建同类领域看,上级机关好于基层机关,高等学校好于中小学校,国有企业好于民营企业;从基层党建地域情况看,不同地域的党建工作虽然各有千秋,但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同一地域既有许多工作出色的好典型,也有不少软弱涣散的拖后腿。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坚持协调发展。一要压实工作责任。通过建立责任明确、措施具体、考核清晰、问责严格的党建工作责任制,真正把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来抓。二要注重统筹协调。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及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督办落实作用,提高基层党组织书记统筹工作、沟通协调的能力和水平,重大工作统一部署,重要资源统筹使用,考核验收统一组织,避免政出多门,浪费人力物力,增加基层负担。三要切实补齐短板。扎实开展结对共建、结对帮扶活动,通过选派优秀第一书记,让富济贫、好带差、强帮弱,尽快使软弱涣散党组织的工作跟上来、好起来,不让一个地方落伍,不让麻绳最细处断裂。

坚持绿色发展,突出解决中心紧抓不够的问题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在基层党建工作中,有时存在着口号多实干少、制度多管用少、检查多落实少、投入多收获少等问题,一任一个法,一年一个调,工作走马灯,群众看花眼,看似很热闹,实则效果差。基层党建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革除大呼隆号召、空泛化要求、粗放式落实、零星般收获的弊端,树立集约、简约、节约的理念,始终紧抓中心,抓住要领,以最小的人力和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效益。一要统筹全局突出中心。围绕增强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功能作用,围绕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围绕群众最关心最希望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选准主攻方向,突出工作中心。不搞跟风跑马,不搞繁琐哲学,不让基层应接不暇,无所适从。二要持之以恒抓好中心。中心任务确定之后,就要咬定中心不放松,抓住关键不放手,持之以恒抓落实,不达目的不罢休。不能四面出击什么都抓,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能跑题偏题,要集中力量,持续用力,攻坚克难,抓出成效。三要着力增强制度保障。要抓住基层党组织的关键要素,围绕组织怎么建,党员怎么管,学习怎么抓,保障怎么强,扶贫怎么帮,群众怎么富等基本问题,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

坚持开放发展,突出解决群众参与不够的问题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基层党建工作要坚持开放发展,必须彻底打破体内循环、自我封闭、自娱自乐的怪圈,坚决纠正一些地方把群众参与当点缀、把群众代表当陪衬、把群众意见当摆设的错误做法,明确参与程序,细化参与途径,不断拓展参与领域,提高参与实效,使群众深度融入基层党建工作。当前,尤其要破除群众参与的障碍壁垒,给群众参与创造便利条件。首先,要健全群众参与机制。进一步探索建立相关制度,切实保障群众参与的权利。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赋予群众参与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选择权。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情况,建立健全群众参与党内民主协商、党务公开、党务监督的各项制度,让群众有说话的地方、有参与的条件、有监督的权利,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对于损害群众参与权利、违反群众参与制度的行为,要严肃查处、坚决纠正。其次,要全面加强党务公开。顺应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民主热情,凡属要求公开的事项和党员、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除依照法律法规需要保密外,能公开的全部公开。按照服务大局、促进发展、依法依规、真实公正、积极稳妥、注重实效的原则,通过会议、活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让广大群众及时参与党的活动,使广大群众耳更聪、心更明、眼更亮。

坚持共享发展,突出解决成果惠民不够的问题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用共享发展的要求衡量,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着成果惠民不够的问题。只有让党建成果惠及最大多数群众,才能汇集起全社会的磅礴力量,党才能执好政。要通过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让广大群众了解国家大势、社会走势,掌握各项方针政策,使他们能够分清是非,明辨美丑,正确判断和处理生产生活中的各项事务,共享思想建设成果,让群众的眼睛亮起来。通过参与选择村级带头人,参与基层民主政治生活,加强群众的生产经营技能培训,让群众能够在四化同步、大众创业中闯出一片天地,共享组织建设成果,让群众的技能多起来。通过参与监督,毫不放松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让群众不再受到不良作风的干扰,真正享受到社会的公正正义,心情舒畅,和谐稳定,共享作风建设成果,让群众的心气顺起来。通过发动群众反腐,加强农村“三资”管理,保护集体利益不受侵害,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使每一分钱都用在为群众谋利益、脱贫致富奔小康上,共享反腐倡廉建设成果,让群众的生活富起来。通过参与涉及基层事务的各项制度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为群众的合法权利提供政治保障、政策保障、司法保障,共享制度建设成果,让群众的保障强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

全文共 1096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以来,城固县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进项目建设,着力优化服务促进工业发展,做活农业和旅游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首季“开门红”。一季度,实现生产总值35.8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9亿元、财政总收入1.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5%、20.5%和42.8%。该县瞄准中省市政策趋向,在抓“大项目、好项目”上狠下功夫。积极推行县级领导包抓责任制,不断完善重大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将任务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人。建立督查通报制度,加大项目跟踪落实力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研究推进情况、现场解决存在问题。截至一季度末,69个重点项目开工50个,完成投资18亿元。25个市定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6.5亿元。汉中航空零组件制造、光荣炉料公司余热发电等18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建设,108国道过境段改造、阳安二线建设等项目加快推进。围绕优势资源和六大产业集群策划包装项目60余个,实施招商引资项目54个,总投资187.65亿元,到位资金17.97亿元。精心筛选设立PPP项目库,共储备项目55个,总投资170.93亿元。

推行工业经济发展目标考核激励机制,强化监测分析,制定“一企一策”扶持方案,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强化园区建设力度,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汉中航空智慧新城“三路两厂”建设加快推进,落实支持工业促销稳产保增长政策措施,54户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6.69亿元,实现增加值18.2亿元,其中县属规上工业完成总产值32.7亿元,同比增长36.1%。大力实施质量兴县和品牌带动战略,抓好小微企业梯队培育,在全县范围内筛选出100户符合产业导向、具备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对其精准分类大力支持培育。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寻求战略合作和产销对接,实现转型升级。继续拓展小微企业“助保贷”融资业务,缓解企业融资难题。一季度,新发展私营企业26户、个体工商户316户。

围绕“农业倍增”目标,大力推进19个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完成投资4612万元,加速土地、设施、科技等要素聚集,推动园区与资本结合、与龙头企业结合、与生产大户结合、与专业合作组织结合,提高园区集约化、科技化、产业化水平。加快扩张主导产业规模,全面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加大干部包抓、技术服务、示范推广力度,促进柑橘、生猪、中药材等八大主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加快旅游特色名镇、旅游示范村和星级农家乐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大发展。前3个月,全县共接待游客124.2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6.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14%、17.9%。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全文共 5113 字

+ 加入清单

悄然间日历已翻过了新的一页,中国正式踏入了“十三五”历史新征程。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也是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后一个五年“收官”规划。

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将引领中国向全面小康目标冲刺,为补齐发展短板奋力攻坚。

自2008年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日益复杂,且面临许多新特征、新情况和新趋势,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回落、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之中。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问题也日益突出,与中央所倡导的“五大发展理念”不相适应,与广大民众对未来发展的热切期待有较大差距。

这些难题复杂胶着,但却是未来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任务,更是“十三五”时期全国各地各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在“五大发展理念”视角下,重新审视、衡量自身存在的发展短板,才能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对策。

用“五大发展理念”重新

审视发展短板

从全国面上来看,首当其冲的发展短板,便是结构性长期失衡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这个问题,在全国很多省份都普遍存在,困扰着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动力转换。具体表现为六大失衡。

一是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最终消费率严重偏低,投资率偏高;最终消费支出中政府消费率偏高,居民消费率偏低,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较大。

二是内需与外需结构失衡:贸易依存度相对较高、贸易顺差持续大幅度增长,外汇储备规模不断累积。

三是产业结构失衡: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资源配置效率不断下降。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竞争力弱。第二产业大而不强,重化工倾向严重,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力,且耗费大量资源、能源,对环境造成了大量损害,多个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对提高经济效率非常关键的第三产业比重长期偏低,发展缓慢。

四是要素结构失衡: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减少,占总人口比重明显下降;储蓄率下降导致资本要素供给下降。

五是城乡结构失衡:城乡一体化进展缓慢,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社会保障、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劳动力等要素还没有完全实现自由流动。

六是区域结构失衡:全国生产力布局的市场化程度有待提升,生产力布局与主体功能区规划之间有待衔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七是收入分配结构失衡:以市场为主导的初次分配体制不规范,劳动者报酬偏低;以政府为主导的再分配体系不完善,税收的调节力度有限,社会保障水平偏低。

结构性失衡之外,短板还有不少。

其一,体制性改革进展缓慢。在战略谋划特别是顶层设计方面,以及政府职能转变、收入分配、财税、金融、资源环境、社会保障、国有企业、对外开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存在大量深层次的或严重滞后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体制机制痼疾与上述结构性问题相互缠绕、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

其二,创新能力滞后引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降。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创新体系存在重大缺陷,技术引进的“外溢效应”正在减弱,很多因素导致我无法继续在引进、模仿基础上进行创新,企业创新仍处于跟随模仿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缺失,科技创新能力难以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

其三,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增强。土地的边际增量供给已消耗殆尽,能源资源的硬约束也在日益加剧,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雾霾、饮用水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等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对生产形成硬约束,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外部性”。

其四,民生需求还未得到充分满足。普通民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改善,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人民群众所关心的教育、就业、住房、收入、社保、医疗、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及城市安全等重大民生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政府部门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在数量、质量以及公平性等方面,都应大幅提升。

供给侧改革是为“关窍”

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将有助于解决上述经济失衡,弥补发展短板。其核心和关键,是转换经济治理思路,打破需求管理路径依赖,着力从供给侧发力,进一步破除供给约束、释放增长潜力、探寻增长新动能。

近期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具体来看,以下五个方面应成为下一阶段推动供给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着力点。这对于各地理清改革思路,“对症下药”弥补短板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

第一,释放改革红利,充分发挥四大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改革对去杠杆、降成本、控风险、提效率以及经济增长的重大牵引作用。

抓实抓好国有企业改革,可以有效地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切实改变国有企业财政预算软约束现状,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能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同时,重视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民企进入垄断领域,落实负面清单制度,将极大地激发民间资本活力,提升资本回报率,通过制度变革促进自由竞争,提高社会资金形成和配置效率。

未来财税体制改革应以推动税制改革为突破口,逐渐降低间接税的比重,建立和完善以居民财产、行为为课税对象的直接税税制。

全面推进金融改革,需要尽快解除金融抑制,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解决我国金融市场长期存在的结构失衡、功能不全和“金融抑制”明显等突出问题,以便更好地发挥金融体系深度动员社会资本、提高储蓄率的作用,从根本上增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能力。

考虑到淘汰落后产能、压缩企业杠杆率、清理“僵尸企业”等结构调整的力度将不断加大,过程仍将漫长,有可能造成大批国企员工下岗失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与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变动,不断提高工资和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低保等保障标准及其政策受益面,竭尽全力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

第二,给企业更大力度的减税减负让利,发挥税收政策作为需求侧政策和供给侧改革连接点的作用。

从经济转型需要和居民诉求来看,我国的宏观税负显然偏高,仍有下调空间。从学理上讲,在经济下行期,减税是重要的逆周期调节工具。对企业、居民和政府,都是利大于弊。

尽管目前实行全面减税似乎条件并不完全具备,但针对居民个人、小微企业、成长性企业和新兴企业更大力度的减免税,坚决杜绝违法征收“过头税”,真正帮助企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不合理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等,则是切实可行和迫在眉睫的。此外,还需进一步合并相关税种,减少消费环节税负,真正为居民创业、为企业创新减税让利、松绑减负,以激发微观经济活力。

第三,更多运用市场化机制,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调整和完善产业政策,改善国内竞争环境。

在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中,核心和关键是去产能。产能过剩这一“毒瘤”一日不除,中国经济一日难以走上持续健康发展之路。从中长期供给侧角度考虑,去产能需强调行政力量与市场手段并举。

在更多运用市场化机制的同时,应将去产能与“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行业规划、政策、标准的引导和约束作用。进一步严格市场准入管理,加强产业政策的调控和引导,从源头上堵住落后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还离不开做大增量、培育新兴产业,应积极引导资源投向有发展前景的行业,推动增长方式向集约化转型。

从开放的角度看,可借助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扩大对外投资,拓展相关国际需求,深化国际产能合作,输出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能。对政府而言,转变政府职能和政绩考核导向,也有利于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和不当干预。

此外,要做好鼓励产业升级的加法,将目前倾斜发展特定部门的产业政策,如对新兴产业实施的创新研究、环保节能的奖励措施,逐步完善成为长期、综合性和普适性的创新与竞争激励机制,避免未来一窝蜂投资而出现产能过剩。

一方面,着力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大规模技术改造投资,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进行深度融合,使更多中低端产业升级为中高端产业。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发展分享经济,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努力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助推实体经济尽快实现转型升级。

第四,释放创新红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技术进步,真正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转变。

实践证明,我国原有的发展动力已明显退化,再依靠简单扩大劳动力和其他要素投入来驱动发展的路子已经行不通,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加强创新,提升要素投入的综合效率,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因此,未来应紧紧围绕营造公平宽松的竞争环境、强化金融支持、建立市场利益导向机制、提供资金便利和税费减免、激励创新成果转化、完善科研教育体系、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人才培养和流动、推动开放创新、加强统筹协调等多方面来转变发展思路,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第五,继续释放和创造人口新红利,着重培育人力资本红利。面对当前低生育率的弊端和潜在危害,亟需释放劳动力的双重红利,通过优化劳动力配置,弥补由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生产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的趋势。既注重提高劳动力参与率,改善劳动力结构;又强调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人力资本。

通过调整生育政策,从限制人口数量转向鼓励生育与提升人口素质并重,增加年轻人口的生育率、扭转持续低生育率局面,这是着眼长远又利在当下的刻不容缓的战略性举措。加快城镇化步伐,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对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束缚,促进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动。通过提升教育质量、加强培训等措施,加大对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特别是要更加重视对活劳动的投入,激励其开展创新。

培育新动能为“补短板”加力

“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失衡、发展动力日益减弱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诸多短板所提出的,是对“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的深刻表述,也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成功发展经验的高度概括,更是对“新常态”下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和我国发展规律的全新认识,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对此,全国各省区市都应站在更高层面加以理解,并将其贯彻在各地的“十三五”规划之中。

创新发展,意味着未来增长方式将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意味着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只有靠创新才能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未来创新将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加强创新,将有效提升要素投入的综合效率,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协调发展,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意味着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强调协调,将有助于解决我国长期面临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通过弥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从中拓宽发展空间、寻求发展后劲,推动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与精神、经济与国防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实现中国全方位的均衡协调发展,从而真正推动中国向软硬实力兼具的大国迈进。

绿色发展,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核心是处理好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把生态环保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坚持绿色发展,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推动产业结构从过度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中低端向更多依靠技术和服务的中高端提升。“十三五”时期,必须通过坚持绿色发展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来应对压力,缓解资源环境的约束。

开放发展,在新形势下有新的更为丰富的内涵。它意味着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既要巩固传统的货物贸易,还要拓展到投资、装备产能的国际合作等领域;意味着在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时,要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意味着未来的开放,要为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为国际组织提供必要的资金、人员、软件和硬件等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更加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共享发展,体现的是包容性,蕴含着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人本思想。它要求我们的发展,要涵盖全体人民,全力做好补齐民生及社会事业短板这篇大文章,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通过发展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坚持共享发展,还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并且可持续的长效发展机制和协调机制,以激发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共同享有的积极性,推动解决民生领域的相关问题。

“十三五”时期,全国各地各部门都应当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根本引领,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全新动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位弥补发展短板,确保中国经济顺利度过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和阵痛期,实现全面小康的郑重承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全文共 5951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来,在网络社交媒体中兴起“晒天气”的风潮:每有蓝天白云,微信朋友圈大都会被“天空蓝”刷屏;每遇雾霾天,“吐槽”大大增加,不少网友说“我也是醉了”。可见,空气质量好坏变得格外引人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我们该怎样留住更多蓝天,创造舒适宜居的生态环境呢?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可以说,坚持绿色发展,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绿色是发展的底色

绿色,大自然最常见的颜色之一,常被喻为生命色、环保色。绿色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国古代就十分强调对自然的尊重,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观点,这些认识反映了古人对绿色发展的朴素看法,至今仍给人以深刻启示。

绿色发展也是世界潮流。早在2008年,联合国就倡导世界各国推行“绿色新政”。世界许多国家都把绿色发展作为重要国家发展战略。如美国出台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日本推出“绿色发展战略”,把绿色增长的重点放在发展节能和可再生能源上;韩国提出“低碳绿色增进”的经济振兴战略,依靠发展绿色环保技术,实现节能减排、增加就业、创造经济发展新动力等政策目标。2015年11月30日—12月11日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也将全球气候治理的理念进一步确定为低碳绿色发展。在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道路势在必行。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先后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强调要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写入“十三五”规划建议,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责任担当,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深邃思考。

我国资源状况需要绿色发展。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紧张,人均耕地面积、淡水资源、森林面积分别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8%和12.8%,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长期以来,我国生产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加剧了环境约束,越来越成为制约发展质量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缓解我国资源紧张的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环境形势需要绿色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2014年,在全国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161个城市中,有145个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许多城市常常被雾霾笼罩。水污染依然严重,在主要河流、湖泊设置的968个水质监测点的监测数据表明,有近四成水体被污染。镉、砷、铅、铬、汞等重金属污染严重,成为土壤中长期存在的“毒瘤”。“美丽中国”已经难以承受环境破坏之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

我国发展阶段需要绿色发展。“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污染呈现上升趋势,如果采取有效措施,就会达到峰值,经过拐点之后,环境污染程度会逐渐下降。从我国发展阶段来看,经过长期快速发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再不刹车就可能跌入“环境陷阱”。能否顺利越过这个坎,绿色发展就是关键抉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绿色发展。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环境恶化了,人们整天生活在雾霾中,见不到蓝天白云,那也算不上幸福,是得不偿失的。只有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使中华大地呈现出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的美丽景象。

二、功能定位谋划好

国土是绿色发展的空间载体。国土空间就如同一个家,需要分出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和储藏室等,让不同的区域承载不同的功能,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生态则生态,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2010年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把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明确了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各类主体功能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是主体功能不同、开发方式不同、保护内容不同、发展首要任务不同、国家支持重点不同。

建设主体功能区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几年来,在主体功能定位方面,我们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仍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大力加以推进。

推进“多规合一”。规划落实最怕不统一,各顾各的“一亩三分地”。中央出台主体功能区规划后,截至2014年12月,各地区都发布了本地区的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图和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目录,目的就是把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图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各主体功能区合成一张图、形成一个统一目录。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这样一来,各地区发展有方向,各类政策有遵循,社会监督起来也有依据。

加强政策配套。没有政策配套,再好的规划也难以落到实处。主体功能区建设要谱写出美丽乐章,必须健全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等配套政策,引导各类主体功能区把激励政策与限制、禁止性政策相结合,把开发和保护相结合,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谋发展,约束不合理的空间开发行为。比如,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优化开发区域,要求其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发展,防治“城市病”。

完善生态补偿。“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限制和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作出了牺牲,付出机会成本,因此要对其进行生态补偿。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开发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流域上游与下游通过自愿协商,采取资金补偿、对口帮扶、人才支持、协作开发等措施,实施横向生态补偿。完善生态保护财力转移支付制度,增加公共财政对生态补偿的投入,积极探索社会化、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使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回报。

三、低碳循环可持续

2015年,受财政部等部门新能源汽车优惠政策的刺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火爆程度超出预期。从几年前少人问津到今天渐入佳境,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和接受。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后几年,随着政策效果逐渐显现,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新能源汽车的“华丽转身”,是我国推动产业低碳循环发展的一个亮点。

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是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使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我国的低碳循环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在一些地方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作为一种较新的发展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十三五”规划建议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对低碳循环发展作出了明确部署,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总的要求是,要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时,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让低碳循环发展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建立现代能源体系。合理的能源结构和较高的能源效率是现代能源体系的两个基本特征。目前,我国能源结构还很不合理,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过高,2014年的煤炭消费比重高达66%,能源利用方式粗放,综合能源效率不足40%,比发达国家低15%~20%,如不改变,我国的能源供应将难以持续。我们将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要求,加快能源技术创新,推动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主动控制碳排放。实行低碳发展,核心就是降低发展的“碳依赖”。当前,我国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还处于比较高的阶段,实现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目标,需要以更大的力度和更强的措施,加强对高能耗行业能耗的管控,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同时,还要推动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鼓励绿色出行,降低人均碳排放量。

发展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形象地说,就是“变废为宝”,把废弃物真正转换为有用的东西。目前,我国能源资源需求呈刚性增长,废弃物产生量不断增加。据测算,仅城市生活垃圾,年清运量就有1.71亿吨,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极为迫切。“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四、资源利用高效化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源泉和条件。如果资源短缺,或者资源枯竭,将极大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人类都无法生存。

目前,我国水资源空间匹配性差,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缺水。水资源如此,其他资源亦然。一个时期以来,土地、能源、水资源等普遍吃紧,资源利用陆续亮起红灯,资源约束加剧,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形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强调要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以切实的措施破解我国资源环境面临的难题,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2014年,我国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4 项考核指标均达到年度控制目标。今后要继续守住用水总量、用水强度、节水标准“三条红线”,咬定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放松,合理制定水价,编制节水规划,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国家地下水监测系统,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确保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

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我国虽幅员辽阔,但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要缓解这一矛盾,必须通过优化土地使用,调整建设用地结构,降低工业用地比例,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积极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坚持产能为本、保育优先、保障安全,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耕地休养生息,保持可持续发展。

强化能源利用市场机制作用。市场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最有效的手段。长期以来,由于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权限模糊,以市场为导向的初始分配制度不健全,造成资源使用价格严重扭曲。为此,“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让资源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

倡导全民节约社会风尚。节约资源人人有责。如果我们平均每人每年节约1度电,全国每年可节约13亿多度电,相当于节约了52万吨标准煤、520万吨净水,减少了35.36万吨碳粉尘、129.61万吨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倡导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浪费,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习惯。

五、环境治理出重拳

2015年的第一天,期盼已久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提出了对环境污染“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等狠招,成为治理污染的“钢牙利齿”,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环保法。环境保护部手握治污重典“强势环保”,公开约谈20多个城市的市长、叫停小南海水电站……中国环保制度将会更加严格。

由于历史积累的问题较多,我国资源环境形势严峻,存在环境质量差、生态受损严重、风险隐患高等问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和瓶颈制约。“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的要求,强调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实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环境质量指标。

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空气、水、土壤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近年来,空气、水、土壤污染严重,甚至触目惊心,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今后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战役。力争到2020年,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程度减少;水环境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环境治理需要联防联控、齐抓共管,跨区域、跨流域、跨领域联合作战,充分发挥多污染物综合治理的协同效应和区域流域的共治效应,推动形成改善环境质量的整体效果。

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保护环境不仅要治理已有的污染,更要减少甚至杜绝产生新的污染,否则就会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怪圈。下一步最重要的是用好污染减排这一重要手段,在继续实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的基础上,增加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实施区域性、流域性、行业性差别化总量控制指标。深入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到2020年,全国所有县城和重点镇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县城、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5%、95%左右。

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治理环境必须在完善制度上下功夫。“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通过扎紧制度的笼子,更好地保证天蓝地绿水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还对我国环保管理体制作出一项重大改革,就是提出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从体制上增强环境执法的统一性、权威性、有效性,让环保执法队伍真正强起来。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保护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屏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只有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让山更绿、水更清、林更密、田更肥、湖更美,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想才不再遥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党员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

全文共 3308 字

+ 加入清单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破解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这是我们党推进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事业获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必须直接奔着当下的问题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把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深入分析我国现阶段发展环境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并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些新的理念的提出,是实践的呼唤、现实的要求,也是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同时也贯穿着强烈发展意识和问题导向,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才能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强烈的发展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首要任务。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经济社会发展到了新阶段,也会迎来新问题。面对新的发展问题,提出新的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是推动发展实践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立足于基本国情,把握社会的主要矛盾,着眼于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盼,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国家和社会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已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坚定信念,也成为整个社会的最大共识。空前的快速发展,带来欣欣向荣的局面,但同时也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要让中国变成一个更加强盛的国家,让13亿多人都过上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难题依在,任重道远,还需要我们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

从我国发展的进程来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城乡区域发展还很不平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还没有完成;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但还有大量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存在;社会事业发展有明显进步,但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高的认识,但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发展现阶段难以避免的,有的是发展方式和发展观念上的偏差造成的,有的是因体制机制不完善导致的,也有的是长期遗留没有及时得到解决加剧的。

从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来说,我们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形势。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发展有了更大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和挑战,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明显增多。中国发展同世界发展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面对中国的和平崛起,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的戒心增大,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发展也产生一些疑虑和担忧。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围绕资源、能源、技术、人才也展开日趋激烈的竞争。这些国际问题同国内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使中国的发展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挑战。

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要赢得发展的主动和优势,增强自身发展的竞争力和抗击力,就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用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思路,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

内涵丰富的新理念新举措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丰富了发展的内涵,拓展了发展的视野,明确了发展的新要求。这些新的理念,集中体现着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经验,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同时也充分表现出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目标的自省自信。新的发展理念,为我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更清晰的思路和更明确的路径,是我们引领发展新常态、开创发展新局面的基本遵循。

这五大发展理念,紧密联系、相互贯通,是一个系统性协同性的整体。其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发展新体制,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激发调动全社会的创新激情。其二,协调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协调发展,要着力推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推进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增强发展整体性。其三,绿色是永续发展的条件。坚持绿色发展,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也是破解我国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要求。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其四,开放是促进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之源。坚持开放发展,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不断拓展发展空间,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其五,共享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坚持共享发展,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体现着发展目标和问题的统一、全面与重点的结合,国内和国际的统筹。这些理念,既遵循着经济规律、自然规律,也遵循着社会规律,是科学发展的集中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的集中体现。坚持和贯彻这些理念,有助于把中国的发展带入一个新阶段,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贯彻落实的关键和保障

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必须有认识上的提高。要按照新的发展理念,去认识什么是发展,去思考怎样发展。我们是在一个新的起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我们的认识和观念也必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要改变那种主要把劳动力以及投资作为发展驱动要素的做法,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促进新的发展;改变那种重城市轻农村、重经济轻社会、重物质轻精神等发展倾向,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提高发展的平衡性;改变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局面;提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认识,更好地促进发展的内外联动;改变那种为发展而发展、见物不见人的情况,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着眼点。没有认识上的提高,没有观念上的转变,新的发展理念的落实就会大打折扣。

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新举措。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重在实践,贵在实效,必须要有切实的举措、具体的措施。其总的要求就是,要从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为出发点,探索和完善符合实际的新办法、新措施,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当前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人们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应立足于当前、考虑长远,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只有采取更加有力的新措施,确定符合各地实际的发展规划,才能使新的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并体现在改革发展的各个环节,体现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

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机制作保障。制度也就是做事的规程,它的作用就在于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总结以往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许多事说得挺好,但落实得不好。这其中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缺少制度保障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要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形成贯彻落实新理念的长效机制。这不仅是现实的需要,也是长远的要求。加强制度建设,还要抓好制度的贯彻落实。很多时候,规章制度之所以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执行不力、落实不够,导致好的制度形同虚设。制度机制问题不解决,单靠思想作风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

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必须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就是我们党的执政骨干,是我们党大政方针的执行者、落实者。领导干部对新的发展理念的认识和把握程度,直接影响到新的发展理念的落实程度。领导干部应努力把新的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个人所担负的责任,要有明确的认识。只有增强贯彻落实的责任感、使命感,才能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的意识和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如何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心得

全文共 2490 字

+ 加入清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进入“十三五”时期以来改革的主攻方向和重要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供给侧改革,已成为通辽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参与变革、主动变革、承受变革,需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培育和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最大限度地释放全市发展潜能,才能协力摆脱困境,夺取追赶超越的新成效。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驱动力

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史。特别是近年来,通辽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人才强市工程,有效带动了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但是如果放在全球竞争的大背景下,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放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来审视,通辽市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渐趋乏力、渐成瓶颈。“打破”才能得生机,“取直”才能后发赶超。为此,推进创新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能有效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水平,能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新的竞争优势,大大减少增长动力转换“青黄不接”的时间,从而更好适应新常态。一是积极培育发展新动力。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挖掘新的投资领域和投资需求;优化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发挥出口战略,提高通辽市产业在出口市场的地位。二是加强平台建设。加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建立一批院士专家站、博士专家站、建设工程技术研究院、工程实验室,创办各类科技创业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三是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整体性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升发展整体效能、推进事业全面进步的有力保障。十二五时期,通辽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00亿元,年均增长10.9%,位居自治区前列。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相关领域的制度改革与制度供给滞后,导致多重矛盾叠加形成的深层次结构问题。因此,必须要坚持协调发展,全面、系统、协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建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在推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北部“霍扎”、南部“四点一带”协同发展,促进中部“两区一县”融合发展,塑造主体功能约束有效、资源环境可承载、经济优势互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的通辽发展新格局。二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服务力度,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壮大县域经济。三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完善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推进文化改革创新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强市。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可持续性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通辽的品牌所在、优势所在,也是百姓的福祉所在、关切所在。这些年我们大力推进生态保护、污染治理和城乡环境改善,成效总体是显著的。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当前通辽市仍有部分地区的生态问题比较严重,群众要求进一步加大环境改善的呼声还很高。因此,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在注重需求侧创新升级的同时,开辟供给侧改革的新境界。要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将生态文明的理念、目标、任务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到各级各类规划和各项工作中,坚持从生产和生活两头入手、治理和保护两手齐抓、约束和激励两端发力,下大力气狠抓生态环境中的薄弱环节治理,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四、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联动性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集聚高端要素、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然要求。目前,通辽市对外开放的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利用开放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集聚创新要素、推进创新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要想在下一步发展中乘势而上、弯道超车,必须大力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一是深化国内区域合作。抓住国家新一轮支持东北加快发展的机遇,深度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东北制造业配套基地、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推进与京津冀地区合作,加强与周边盟市合作,实现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区域发展。二是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开放招商,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利用国际国内市场、资源的效率和效益,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增强通辽经济发展的联动性。

五、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公平性

社会公平、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和本质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必须坚持社会公平、人民共享的价值导向,使全体人民在公平发展和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通辽在民生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促进共享的同时更要调动各方面共建的积极性,在保障大多数、提升平均数的同时更要关注极少数,确保民生建设能够走在自治区前列。因此,坚持共享发展,必须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建立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一是落实好“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脱贫措施,精细化到每一户每一人,做到因户施策、因为施策,确保2017年底消除绝对贫困。二是落实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保障城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三是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同时要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全文共 9872 字

+ 加入清单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其重大意义正如全会所指出,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影响将十分深远。

●创新发展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全面”的重要保证,是提升发展整体效能、推进事业全面进步的有力保障;绿色发展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是中国基于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历史总结,也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

●当下的广东,正在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热潮,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的使命感紧迫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将要来得强烈。在广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关口,需要我们深入领会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努力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如期将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变成南粤大地的壮丽现实。

伟大的时代注定要有思想的阳光去照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了!这是在历史的指针指向“十三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这个重要关口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历经30余年艰苦奋斗,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空前提高,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图景已渐行渐近。全会明确了今后五年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即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这是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冲锋号!

恩格斯曾经指出:“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时代脉搏、洞察发展大势,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围绕发展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具有高度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特点,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其重大意义正如全会所指出,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影响将十分深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习近平主席今年9月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指出:“对各国人民而言,发展寄托着生存和希望,象征着尊严和权利。”尽管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第一要务。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进一步说,对于当代中国来说,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发展,而在于怎样发展,如何找到正确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着力点。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做先导,才能破解发展难题、补上发展短板、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从而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从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到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这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把握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规律性不断深入,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更高境界、更深层次的发展迈进,为中华民族开启更为广阔、更加光明、更加灿烂的前景。

当下的广东,正在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热潮,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的使命感紧迫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将要来得强烈。在这个重要历史关口,广东如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需要我们深入领会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努力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如期将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变成南粤大地的壮丽现实。

一 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决定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反复强调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创新,不仅成为当代中国的高频词,而且内涵愈加深厚,外延愈加宽广。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全会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既是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内涵的进一步升华和深化,同时已超越科技层面,使创新进入了理论、制度、文化等综合层面;创新不仅是对科技工作者的明确要求,更是对全党全社会提出的紧迫任务。同时,全会从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高度,鲜明突出地把创新摆在发展理念的首位,具有指引方向的重大意义。

值得指出的是,这种认识的深化,本身就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党的十八大之后不久,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时就强调,要继续大胆探索、扎实工作,坚定不移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专门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研讨,要求全党全社会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广东要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凤凰涅槃。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两院院士大会开幕会上,指出“要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就外延而言,从科技创新的单轮驱动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多轮驱动,创新的范围愈加广阔;从内涵来看,创新逐渐提高到发展第一动力的核心位置,成为“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核心要素。

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现实坐标上,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从国内看,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必须依靠创新发展,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有效破解产能严重过剩、资源环境约束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难题,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从全球范围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发达国家正在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这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有紧紧依靠创新驱动,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抓住和用好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等七个方面,明确了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为未来五年创新发展提供了路线图。按照这一路线图,既要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又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既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又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既要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又要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贯彻全会精神,广东要按照路线图,进一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扎实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完善落实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政策举措,率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与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创新发展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

二 协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十八届五中全会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协调发展理念,旨在补齐发展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统一,是立足长远、谋划全局的战略考量,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由于欠账过多、基础薄弱,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意义更加凸显、要求更加紧迫。”在云南、陕西、贵州等省调研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协调发展问题,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升国家软实力,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总书记还指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经济的多元化会带来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设好,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从不同角度指出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短板所在,也深刻阐明了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表明了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坚定决心。

协调发展因应发展失衡和不可持续而生,是发展实际倒逼而来,也是因时而动、应势而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选择。“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创造世界瞩目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在时刻关注和破解伴随而来的成长烦恼——从区域差距到城乡差距,再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同步,等等。这暴露出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更催生着发展理念与方式的深刻转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协调发展意味着弥补短板和薄弱环节,并从中拓宽发展空间、寻求发展后劲,实现全方位的均衡协调发展,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增强发展整体性和协调性。与全国一样,广东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也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诸多问题,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都需要坚定不移继续推进转变发展模式、协调发展等战略举措。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要在协调发展上交出合格答卷,这是一项紧迫而光荣的任务。

“唱和如一,宫商协调。”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全会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四个方面阐述了协调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有助于我们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涵。即既要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又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既要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又要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全面”的重要保证,是提升发展整体效能、推进事业全面进步的有力保障。

三 绿色,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十八届五中全会从“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出发,把绿色发展理念摆在突出位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针对性,对纠正“唯GDP”式粗放型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要求:“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在云南洱海边,习近总书记叮嘱“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要永驻人间;在北京APEC会议上,坦言每天早上都要看看北京雾霾小了没有;在全国人大江西代表团,又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从生态文明建设到绿色发展理念,既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也是引领中国长远发展的执政理念和战略谋划。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在快车道上驰骋了几十年的中国经济社会列车,相伴而来的还有雾霾频发、城市拥堵、河流污染、湖泊萎缩、生态脆弱等危机。如果不能引起足够重视,这些危机将越来越成为制约发展质量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切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部署,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6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既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又要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既要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又要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既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贯彻全会精神,实现绿色发展,广东必须彻底告别简单以GDP论英雄的传统政绩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守住生态底线,让南粤大地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绿色发展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

四 开放,是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应然选择。

“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全球视野思考中国发展问题,提出开放发展理念,既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的立场,也揭示了“中国经济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内在共赢逻辑。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已为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实践所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近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美国西雅图与中美企业家座谈时强调,“中国的开放大门就像阿里巴巴‘芝麻开门’一样,开开了就关不上了”;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中国对外开放不断走向深入,这既包括中国打开大门吸引外资,也包括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投资”;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讲话,对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对外开放的提质增效、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今天的中国,已经前所未有地与世界融合在一起。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资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发展牵动世界目光,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但当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当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社会一度担心中国开放的大门会不会收窄,事实证明,中国对外开放不仅没有收窄,相反力度还越来越大。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的发展奇迹得益于对外开放,那么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对外开放只会进一步扩大,没有任何理由改变。中国的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本国策,必将伴随着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全过程;中国的开放也不是独善其身,而是互利共赢,志在打造包容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中国将因开放发展而充满活力,世界也将因中国开放发展而更加美好。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广东积累了丰富的开放发展经验,收获了丰厚的“开放红利”,在新一轮开放热潮中,必须继续发挥地缘等各种优势,奋楫争先。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坚持开放发展,才能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才能更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促进各国共同繁荣发展。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要求,既要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又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既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又要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既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又要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既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又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开放发展是中国基于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历史总结,也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五 共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

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共享发展”的部署安排,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每一项安排都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息息相关,不仅回应了全社会关切,更体现了制度安排的延续性、科学性、优越性。

“天地之大,黎元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果呈现出中国政治制度的巨大优势: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12年11月,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我们的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共享发展就是要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追求以民富优先,带动国家进一步发展。回顾过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7800美元左右,2013年减少贫困人口1650万人,2014年减少1232万人,连续两年完成了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这些都彰显了我们党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由国富、国强向民富的进一步转变正在路上。

尽管成绩斐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分配不公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还比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现行标准下全国还有7000万贫困人口,要想完成2020年全部脱贫摘帽的目标,任务还很艰巨。民生建设担子重是现实,对于广东来说,如何推动粤东西北地区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如何让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共享发展成果,压力不小。但是压力再大,广东也要按照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集中力量补齐社会民生事业、生态环境、区域协调发展等短板,同时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1亿多广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以来就提出的发展目标,经过多年努力,如今已进入最后决胜阶段。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规划深刻体现出“全面”二字,对就业、收入、社保、食品安全、人口均衡发展等问题一字不落,给出了各项硬指标,显示了中央完成这一目标的信心和决心,我们一定要拿出“决不让一个地区掉队”的勇气,将“不断为人民造福”的热情,镌刻在时代新的年轮上,让共享体面而富有尊严的生活化为实际,生长在每一寸国土上。

为时代的伟大的目标服务,是不朽的。

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的帷幕已经拉开。新形势催生新理念,新理念呼唤新实践,新的征程时不我待。全面小康的美好蓝图、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需要靠我们每一个人为之奉献。广东广大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昂扬斗志,结合广东实际,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率先”,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率先”而如琢如磨、接力拼搏,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广东新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