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朗读者2021最新一期观后感(经典19篇)

导语:毫无疑问,今年的《朗读者》是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流,同时也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小编看第一期时,看片头的名著一页页翻过,那激动的心情是久久不能平息,我相信大家看了节目一定有所感想,下面小编带来《朗读者》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浏览

3545

作文

181

2024朗读者观后感500字

全文共 661 字

+ 加入清单

2月18日晚,央视综合频道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首播,首次担任制片人的董卿和她的团队在电视机前一起观看节目,看到节目受到广泛好评,她与团队高兴地欢呼起来,并将欢呼声通过总导演田梅的微信发到了媒体群里。之后,董卿在微信群里接受了来自全国数十家媒体记者的群访,回答大家关注的话题。

是什么契机,想到要制作这样一档文化节目?对于这个问题,董卿回答说:“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应该扛起文化大旗,承担文化传播的职责和使命,再加上我自己对文学很感兴趣,而且对人也感兴趣,《朗读者》其实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

《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受到好评如潮,是否意味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春天来了?董卿认为,这是风向标,让大家看到在真人秀或纯综艺节目霸屏的今天,还可以有更高的要求。

至于娱乐化氛围很重的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应该怎么突围?董卿回答说:“我们期待着整个社会大的环境有所改善。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是尽我们所能去做情感的共鸣,唤起大家对文学的认知和最温柔的一种记忆。”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播出后,节目组收到了很多反馈,一些观众关注到片尾曲是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的演唱,感觉这是意外之喜。另外还有观众发现了有趣的细节,通过濮存昕的朗读才知道,原来老舍不念老舍(shě)而是念老舍(shè)。导演娄乃鸣评价说:“用两个字儿来形容第一观感‘惊了’央视朗读者观后感500字央视朗读者观后感500字。完全没有套路的一个节目,在不经意间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说:“别具一格!慢下来,用朗读做电视,真是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朗读者观后感第3期400字

全文共 865 字

+ 加入清单

前晚,随着李云迪的钢琴伴奏,《朗读者》在安静的氛围中开播,6组嘉宾依次登台朗读。他们来自社会各界,有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有表演艺术家濮存昕,有企业家柳传志,有大众明星,也有普通夫妇。

一期节目,六组嘉宾、通过朗读六段文字,将六种不同的情感与人生体验如画卷般铺展于观众眼前。“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爱。”普通的夫妻对念着朱生豪的情诗,那一刻他们眼里只有彼此。“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濮存昕借老舍的《宗月大师》感怀曾经改变自己一生的人。“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张梓琳将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娓娓道来,表白的,是每个为人父母者对子女的一颗爱心。围绕第一期主题“遇见”,前晚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分享家书,让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随一幅幅深情画面潜入千家万户。

明星在观众的眼中去掉光环,以最平凡的状态示人,文字被以最朴素的朗读形式,诠释出深藏的情感、使命与价值——这大概是《朗读者》和其他节目最大的不同之处。

“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如一股清风唤醒了大众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脉搏。”首播期间及播出后,《朗读者》刷爆了微博、朋友圈等公众交流平台,普通观众好评不断。

“感动,感悟人生!”西安年近七旬的卫腊梅奶奶在朋友圈里这样感慨。豆瓣网友“miss pear”则说:“无意中看到这个,一下子被吸引,然后真的看得热泪盈眶。虽然是朗读,但更注重人,也因此让情感更深入内心。看许渊冲老先生那段我哭到不能自己,先生虽已96岁,心里依然住着一个少年,那般灿烂。可以感受到每一个朗读者都是那么热爱生活,读的字也因此鲜活感人。”

这档节目同样受到电视业内人士的关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在节目首播后的第一时间于微博发文点评:“满电视都是明星玩游戏,央视《朗读者》却别具一格, 慢下来 用朗读做电视,真是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家里人都兴致勃勃地边听边看边议论。《朗读者》证明着文化类节目未必 冷 ,央视文化综艺的集结今年将有新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朗读者第十期味道观后感

全文共 2002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总导演之一刘欣曾说,这不是一档读书节目,强调的是情感,不是孤立地读一篇文章,而是挖掘文章背后的人和事。

这项人类几乎天然习得的技能,因为电视节目《朗读者》的热播,被带到我们的面前。当我们在谈论朗读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王明军,近日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

《朗读者》总导演之一刘欣曾说,这不是一档读书节目,强调的是情感,不是孤立地读一篇文章,而是挖掘文章背后的人和事。看了节目,最打动王明军的不是濮存昕[微博]这些名人,而是那几个无国界医生的从容淡定,那对来自成都的普通夫妻的文艺生活,还有老翻译家的率真与深情――那些普通人。

王明军笑言,最初很担心节目会找一堆明星,变成明星朗诵会,现在看来多虑了。不过,他还是有些担心:“节目不能用力过猛,不要变成朗读版的‘艺术人生+感动中国’。朗诵是一个往里走、走向内心的过程,是个让人安静而自得的过程,而电视手段又不得不往外走,让更多人共鸣就不容易安静。当然,这样的节目,有总比没有好。”

节目组还在杭州设置了移动“朗读亭”。一天,一名75岁的老奶奶在亭子里读了老伴给她写的情书。那天是他们结婚50周年的纪念日,病床上的老伴用唯一能动的手,把圆珠笔绑在手臂上,用了两个小时,给妻子写了一封歪歪扭扭的情书。这份别人难以辨认的书信,老奶奶每一个字都背得出。走出朗读亭,她泪如雨下。

王明军说:“声音有色彩、有温度、有个性,能直扑人的心灵。声音的意义在于人类情感的唤起,营造一个更加鲜明的意象。朗读一定要回到具体的人、具体的故事。哪怕你不专业,读得不顺、有口音,但那是从你心里发出来的声音,与你的身体、生活结合在一起,与我们共处的语境产生共鸣。”

有一首歌这样唱:“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会让你心里记着我,就算日子匆匆过去我们曾走过。”歌声总有跨越时空的力量,唤起当年的情感。而在《朗读者》中,96岁的大翻译家许渊冲,讲到自己翻译的第一首诗是因为喜欢一个女同学时,依然露出少年般的笑容。

王明军说,听到一首歌,也许你会想起某个时代,但如果这首歌是某个人当年给你唱的,那就是你的私家记忆与时代记忆的交融。所以,同样的,我们读一篇文章,也能回忆想起当年读的时候,在你身边的那个人、那些事。

王明军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中国古代,文章一定是要读的,甚至“词”这种文学形式,本身就是为了唱;而像“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也说明了朗读的必然。而且,很多文章形式在诞生之初就是为了朗读,比如宣言、公告、诏书,“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古代,无论是关于祭祀还是战争的文章,都是要读出来的。

现在,我们从小学语文,顾名思义,语和文是连在一起的,而且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先语后文――先说话,再写字。只是到了更高年级,除了专业学生,考试只考写文章,朗读就被慢慢弱化,脱离了教育范畴。

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中,朗读变成了纯艺术活动,更多与艺术演出画上等号,不再是口说我心,而是变成了表演。以至于很多年轻人一听“朗读”,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些夸张的表演,“啊!母亲!”“啊!祖国!”

王明军说:“这用行里的话说,就是拿腔拿调。自诩专业的人,一上台,就自然地做出了抒情状、叙事状、激动状。当然,也许他是真激动,但因为有了‘腔调’,就削弱了个性。其实朗读离普通人不远,只是它展现出来的样子离我们远,形式主义带来疏离感。”

《见字如面》《朗读者》等节目的出现,重新定义了朗读。

王明军说:“让朗读重回我们的情感和生活,这是《朗读者》正在寻找和回归的方向,也是这类节目带来的意义,优秀节目的意义也在于引领和示范。对普通人来说,朗读可以随时发生,但在读的同时还要去听,多听一些好的作品,多看一些好的节目。”

至于什么是适合朗读的文章?王明军认为,这与每一个朗读者的认知阶段相关。同样一句“白日依山尽”,小学生和大学生都能读,只是大学生会有更广阔的意境和更深远的想象。王明军不认可壁垒鲜明地把各个年龄段分隔开来,“你怎么知道孩子不能听大人读的东西呢”?

欧阳夏丹读过一套“家庭背景声”,里面收录了罗素等多位名家的文章,关于哲学、艺术、科学、人类社会等。“声音是一种特别好的伴随状态。把这样的朗读作为背景声在家里放,给孩子听,孩子不一定能跟着读,也不一定能听懂,但听着听着,就会进入到他的脑海中,孩子也许会受到影响”。

现在,线上有《朗读者》等朗读节目的热播;线下,也有不少年轻人热衷参与各类独立书店、出版文化机构组织的朗读活动。

在王明军看来,这些活动并非只是大城市文艺青年的专属:“朗读是表达情感的方式,而情感不分年龄与身份。设想,一个打工者,辛苦了一天,突然收到从老家寄来的一封孩子的信,他轻轻读出来,一定会心潮起伏――这是我们人类所共有的感情。不同艺术形式的流行程度不能一概而论,朗读可能无法超越KTV,但随着我们阅读习惯、思维习惯、心理安静程度的增加,朗读会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并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央视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

昨晚首度“发声”的《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等嘉宾,在节目中,濮存昕第一个亮相,他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濮存昕感谢了一位医生,改变了他的命运。

濮存昕年少时曾患有腿疾,自尊心在小时候很强烈,他很盼望小学六年级快结束,离开这个学校,没人再叫他“濮瘸子”。没想到到了中学,“地不平”成了他的新外号。

以前濮存昕也会讲述他的这段经历,但是在《朗读者》中,他首次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人:荣国威医生。正是这位医生,帮助他扔掉了拐杖,让濮存昕拾起了自信。现在他可以骑马、打球、演戏,用更好的心态面对自己,都与和荣国威医生的遇见分不开。

柳传志畅谈因拙成巧的人生轨迹,高三时为何与成为百里挑一的飞行员的机会失之交臂。节目现场柳传志重现“父亲的演讲”,朗读儿子婚礼上的家信,“柳式家训”让观众深受启发。=张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举夺魁,当选世界小姐的决定性因素,并分享了为人母近一年的惊喜与感动。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还特别邀请了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从头到尾弹奏《朗读者》主旋律,成为一大亮点。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弹唱经典歌曲《匆匆》,充满了意境。以朗读和访谈为核心的节目内容,加上经典音乐艺术的组合,《朗读者》首期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董卿当制作人的开门红。

压轴出场的是曾翻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董卿在现场与许先生娓娓互动,许渊冲道出了曾用翻译林徽因诗词追求女同学的独家趣闻。已为中外文化传输做出杰出贡献的许渊冲老人,近百岁高龄每天依然坚持工作到凌晨3、4点,他活到老、学到老,永远用年轻人的心态努力工作,感动了观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年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时间4月8日,“体操王子”李宁参加了近来大热的央视节目《朗读者》,在节目中李宁朗诵了巴金的《做一个战士》。他表示“做一个战士”是帮助自己走出1988年汉城奥运会失利阴影的最重要元素。

李宁还在节目中谈到了自己的品牌出现危机的原因:“因为这个市场同质化太严重,不但是产品同质化,经营模式也同质化,我们希望把自己的产品做得更加运动、更加专业。那个之后我们需要放弃一些之前赚钱的(模式),改为一些更专业的,公司就是在这个阶段产生了亏损。”但是李宁随后从幕后再次走到台前,公司也开始扭亏为盈,李宁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勇气是最重要的。董卿又问道:“有人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越来越胆小,不像以前那样勇敢,您觉得呢?”李宁坚定地说:“有信心就会有勇气,因为有梦想就会有冲动!”

李宁在访谈中谈到了自己这么久以来的心路历程,他表示从运动员到商人,其实最需要的就是勇气。李宁甚至自嘲的表示,自己就是“无知者无畏”。

李宁随后在自己的微博中自嘲了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也重申是勇气在自己敢于面对一切低谷和挑战:“如果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回到28年前,我还是会选择做一名战士,真的战士,是敢于直面质疑,挑战自我,就像我,操着负分水平的普通话,就敢登上央视朗读者的演讲台,这就叫一切皆有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朗读者那一天观后感

全文共 712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江疏影这一期也是看点十足,让我们了解到一个不一样的江疏影,江疏影如今也是红红火火,她的成功和她的努力是离不开关系的,江疏影为什么会和胡歌分手?下面一起来看看江疏影的介绍。

2004年江疏影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考进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班。毕业后,她并没有像同学陈赫、郑恺那样立刻投入演艺事业。而是偏偏反其道行之,选择出国留学深造。节目中她坦言,当时做这个决定,身边出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但她坚定:“我想走属于我自己江疏影的路,这条路没有什么错误和正确,因为那是我的选择”。

留学的现实情况与江疏影想象的相差甚远。由于语言障碍,她从零开始学习英文,大多数人用一年时间便获得的MA,她却用了足足两年半的时间,期间付出的努力更是不胜枚举。由于选择的是经济学科,所以需要同时学好英文、经济以及数学,这三门她基本都是从头开始。江疏影淡淡地讲述那段往事:“当时有一本1000多页的经济学科书,对于我来说简直是天书,但又不想放弃,只能通过一个个查字典的方式在每个单词上面备注中文意思,最后把这本书成功‘拿下’,这本书至今都还保留着。”

除了学业上的困难,独自一人漂泊在外,身边没有熟悉的朋友,没有亲人陪伴的江疏影更被孤独感、无助感包围。一种情感的脆弱亦发明显,如果网络连接出问题,她就会控制不住地大哭起来。但庆幸的是,她都坚持了过来。随后她表示:“那段经历造就了现在的我,造就了我是有价值的,我和其他人不一样”。

也正是如此,江疏影在《花少3》的异国冒险旅途中,作为团队的“姐姐”担当,不仅承担起照顾队友的角色,更成为沟通协商的关键人物。遇事临危不乱,能够有序的逐一解决。在感情方面,也可以较好地协调队友间问题,成为了团队中的“定心丸”。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

全文共 1255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说遇见是生命中最奇妙的缘分,那么陪伴就是生命中最温情的挚爱。

如约而至,我又走进了今晚的《朗读者》,倾听感悟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所拥有的相同的陪伴。今晚《朗读者》的主题是陪伴,看完了心里却久久难以平静。

陪伴,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很多类。今晚的陪伴,丰富、饱满、深情、纯粹、温馨,每一段都闪闪发光打动人心。父亲郑洪升陪伴郑渊洁一路写作,母亲陶艳波陪伴儿子杨乃斌求学十六年,蒋雯丽作为防艾大使陪伴艾滋病患者十四年,林兆铭五年时间独自陪伴受伤野生动物,妻子唐国妹陪伴丈夫乔榛共抗恶魔。每一段经历,每一个故事,每一种陪伴,都彰显着人性的光辉,都带给我深深的感动,而我想说的是这位母亲的陪伴。

杨乃斌八个月大的是失去了听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灾难。母亲陶艳波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幸福的生命,拒绝孩子上聋哑学校,从小学开始就带着小凳子成为儿子的同桌,陪着儿子上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毕业,十六年的同桌,十六年的母子陪伴,十六年的辛酸磨练,终于让儿子成为有用人才,让儿子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细腻、深沉、无私、坚韧。

这一段陪伴,看得我无法抑制地泪流不止,内心的感动和震撼无以言表。杨乃斌的朗读《不为什么》诠释了母亲十六年陪读的唯一理由,这个孩子是不幸的,他在那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听了,无声的世界里他该是多么的寂寞。可是,这个孩子又是幸运的,他有那么一位伟大坚强智慧的妈妈,作为他的耳朵让他听到了声音,让他学会了正常的表达,过上了像正常孩子一样的生活。成长,充满了坎坎坷坷艰辛磨难;成长,又有多少惊喜和欣慰。十六年来的种种滋味,也只有这对母子心里知道。

女人一旦成为母亲,就是同时拥有了菩萨心肠金刚之身,陶艳波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她会让多少人肃然起敬惭愧不已呢?

当妈妈的要不断学习,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反思,陪着孩子成长需要耐心和细心,也需要智慧和修养。我想,今后的我还得提高自身修养,因为这是一生德修行。

以前,我总想当妈不容易,但要努力当好。现在,我认识到了,仅仅是尽我所能还不够,而是要竭尽全力。

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是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的花绽放了,自己的那一颗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他她沐欲阳光风雨。如果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也不要着急,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朗读者》这档节目真的很值得看,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朗读者》,也是《朗读者》最有大的魅力。

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但愿我们的陪伴,是孩子一生最温暖的记忆。

倾听他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人生,这也是成长中的自修。

今晚的陪伴,让我为女儿写下这段话:

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陪伴,是最温暖的力量;陪伴,是最纯粹的关爱。

陪着你,愿你慢慢长大!

愿你——我的孩子,慢慢长大!妈妈愿意陪着你,陪着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朗读者家为主题的观后感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新一期的《朗读者》中董卿就邀请来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潘际銮。

他是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学术权威,清华大学焊接专业的创始人。他参与解决了我国众多重大工程问题,我国第一条高铁、第一座自行建设的秦山核电站,都有他的功劳。他开创了高铁钢轨的焊接技术,为中国高铁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他担任了秦山核电站的唯一焊接顾问,为中国核电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如今,潘老研究成果价值早已超过千亿,可他却依然朴实得像个还在奋斗的青年人。90高龄的他,每天还骑着自行车到研究室上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在潘老与同侪们的共同奋斗下,当初那个任人欺凌的国家已经雄起于世界的东方,让整个世界为之瞩目。

当年那个立志要救国报国的少年,已经实现了他的诺言,却仍然精益求精,终身奋斗。

他们是民族的英雄,是时代的丰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我们终于告别了吭哧吭哧的绿皮车,乘坐着平稳舒适的高铁一日万里;我们终于不再担心临时停电,能坐在凉爽的空调房里惬意地工作生活;当我们由衷地感叹:“中国,牛!”,为祖国自豪的时候……

别忘了我们的英雄!

谢谢您!潘际銮先生!谢谢你们,中国的科学家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董卿朗读者青春观后感

全文共 1228 字

+ 加入清单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持续了十二期的2017年《朗读者》饕餮盛宴昨天晚上落下帷幕。连着十二周,每个周六的晚上,我最期待的事情就是与家人一起收看《朗读者》。对《朗读者》,我真的不忍说再见,然而又不得不说再见。

昨晚播出的《朗读者》第十二期的主题词是“青春”。主持人董卿一袭宽松的白色裙装潇洒飘逸,彰显知性女子的优雅美丽。她口吐莲花,如诗的开场白娓娓道来:“青春仿佛是一种宣言,它昭示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激情;青春是一种姿态,心有猛虎,细嗅蔷薇;青春是一种勇气,带着加速度在奔跑。渴望找到未来的答案。今天,就让我们在那些也许正青春,也许不再青春的人们身上,去感受青春永恒的魅力。”

我想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有那么一首歌,唱起那首歌,就会想起自己的青春。对于我们的父辈来说,那首歌可能是《我的祖国》《红梅赞》《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而对于很多成长在上一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人来说,那首歌就是《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青春无悔》。如今,当年唱着这些歌的白衣少年,早已褪去了青涩,今天的他又会怎样回忆起自己当年的岁月呢?朗读者老狼朗诵的《晃晃悠悠》就是献给我们的八十年代。

我们很多人都会觉得,诗歌是极其雅致的事情,甚至离我们的生活有点远,但是就有这样一位农村女性,长期生活在乡间,身体带有残疾,她却把那泥土中的生长,门墩上的期望,化作了最有力量的诗句。很多人把她比作中国的艾米莉·迪金森,但她却说不,她就是她,她是余秀华。她出生时因缺氧导致脑瘫,人生的疼痛和残缺成为她创作的心灵之源。她出版了诗集《月光落在左手》《摇摇晃晃的人间》等。她朗读的《给你》,是献给她曾经喜欢过的人和将来会来到生命中的更多的人。余秀华用最摇晃的步伐,写出了最坚定的诗句,那些诗句,就像阳光透过了水晶,折射出她的灵魂,她的光芒。

年轻时是才华横溢的美工、编剧,中年时是著名导演,内地的贺岁片之父,如今,他是中国商业电影的一面旗帜,今年六十岁分他,也来到现场,和我们一起分享他的青春感悟,他就是冯小刚。

北汽集团是《朗读者》独家冠名商,他们为朗读者赖敏、一舟夫妇提供出行车辆和胎儿跟踪检查的费用。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也以一个朗读者的身份出现在这期节目中。

2016年8月21日那天,在巴西里约,中国女排姑娘们在时隔十二年之后,又一次站在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这也是最年轻的一届中国女排姑娘,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四岁,她们开拓了中国女排的第三个黄金时代。而在这样一个让举国振奋喜悦的好成绩背后,有一个我们大家都熟悉难忘的名字——郎平。三十多年前,以她为代表的中国女排姑娘,以五连冠的成绩,让那一个时代留下了一个深刻的记忆。她们的青春,是奋斗的青春,是拼搏的青春,是荣誉和汗水交织的青春。

这些耄耋老人,心里永驻青春,散发着恒久的人格魅力。

有人说青春是那么美好,唯一的缺点就是消逝得太快,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拼尽全力,好好生活。感谢《朗读者》,让我们遇见这么多美好的人和事,期待明年再相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模板

全文共 820 字

+ 加入清单

前晚,随着李云迪的钢琴伴奏,董卿首次担任制作人的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播出。没有炫目的舞美,只有6组嘉宾安静的朗读声,节目首播便获得了豆瓣9.4分的高评。有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有艺术家濮存昕,有企业家柳传志,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围绕第一期主题“遇见”,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分享家书,让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随荧屏潜入千家万户。对于节目的首播成功,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真人秀或者纯综艺节目霸屏的今天,这给我们带来了不少鼓舞,也让我看到了文化类节目的风向标。

“我只愿意凭着这一点灵感的相通,时时带给彼此以慰藉,像流星的光辉,照耀我疲惫的梦寐,永远存一个安慰,纵然在别离的时候。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我们喜欢天南海北地旅游,后来走的地方多了,她也累了,就想稳定下来。她原本就喜欢花卉植物,聊天的时候她说要是有个自己的花园该多好,我只有一个想法,就算砸锅卖铁都要满足她,我一定要亲手为她种一个花园。”节目中,汉语之雅驯,文化之宽广,情感之丰厚,全都在节目不疾不徐的节奏中渐次打开。朗读引起了观众很多的共鸣、关注和赞赏,同时也展现出了朗读者们的可爱和执着。无论是明星还是素人,朗读者的真诚打动了无数人。也有不少观众在观看时发现很有趣的细节,濮存昕在提到老舍时一直在说老舍(shè),原来不是老舍(shě)是念老舍(shè)。

对于节目首播的成绩,董卿坦言:达到了我们(制作团队)的预期。在被问到为何采用“星素结合”的方式挑选朗读者时,董卿也直言不讳地表示:明星已经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很难或者说比较难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我们发现在普通人或者说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真的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够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感动的一些人生的经历和感悟,像这一期里面鲜花山谷那对夫妇,就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一种我们都没有想到的普通夫妻,还能够有如此真挚、美好、单纯的一种生活,给我们大家带来了无限的想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

全文共 1279 字

+ 加入清单

日前,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在央视播出,获得了观众的一致点赞。《中国诗词大会》让大家看到了董卿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此次董卿则转型担任了《朗读者》的制片人。节目播出后,董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朗读者》首播的成绩让董卿十分兴奋,"大家的关注给我们带来了鼓舞"。

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与《中国诗词大会》相似,《朗读者》也是央视倾力打造的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这一次,"才女董卿"再次发力,请来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经典作品中,给大家调制了一碗"文化鸡汤"。

谈起节目的制作初衷,董卿说,她在这个行业已经做了22年,已经到了去做一档自己真正喜爱的节目的时候,"再加上我个人的兴趣爱好吧,因为我本身对文学的确是很感兴趣,《朗读者》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

从主持人转型为制作人,董卿坦言,这档节目对自己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撞击灵魂的力量;嘉宾的选择标准与一般的综艺节目截然不同,"朗读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情绪感染力。据了解,在已经结束的录制中,很多嘉宾的动情朗读让全场震撼,斯琴高娃朗读的《写给母亲》更是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素人带来惊喜感动

在首期节目中,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等嘉宾带来了各自的生活情感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嘉宾方面,《朗读者》采用"明星 素人"的方式。董卿说:"起初考虑的是全明星阵容,但后来我们发现,明星已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比较难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而普通人或者说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真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能给人带来惊喜和感动的一些人生经历和感悟,所以我们坚定地采用了星素结合的方式。"

董卿表示,首期节目中,来自四川的"鲜花山谷"夫妇让她觉得节目效果达到了自己的预期,"我们都没有想到,一对很普通的夫妻还能有如此真挚、美好、单纯的一种生活,他们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想象"。

老百姓同样能看懂

今年春节档,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走红荧屏,此次的《朗读者》也是文化类节目,这是否意味着文化类节目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对此董卿直言道:"文化类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中国诗词大会》或《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中国文化类节目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但起码这是一个风向标,大家的关注给我们带来了鼓舞。"

在董卿看来,文化类节目需要更精心的设计。节目制作之初,很多人担心老百姓看不懂这个节目。节目播出后,董卿难掩兴奋之情,给记者分享了她刚刚收到的各方反馈意见。董卿说,96岁的大翻译家许渊冲是本期节目中文化含金量最高的嘉宾,也是离普通老百姓生活比较远的一位嘉宾,但他的讲述引起了观众的普遍共鸣、关注和赞赏。"许老先生的情难自禁和他的可爱、执著,是真正打动人的地方。"董卿说,"对于这档节目,我的好朋友娄乃鸣导演告诉我,第一观感两个字--惊了,哪里请来的大神,在不经意间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勇气

全文共 432 字

+ 加入清单

董卿形容,当初筹建《朗读者》之难是“一个念头在脑中,两页策划在手上,三个散兵起步,四处磕头化缘”,为此她和同事调侃“现在明白了吧,做制作人要学会低下你那已经习惯了高昂起来的头。”

除了钱,真正困难的还是“怎么样让文化节目引发大多数人的参与和共鸣。”为此,董卿和模式研发者以及国内的众多学者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去研究“《朗读者》谁来读?读什么?怎么读?”最后大家形成的共识是,朗读者的情感、所要朗读的文本的写作者的思想、听节目看节目的观众情感,这三种元素要和谐凝结,一定要凝结起来。

所以,观众看到:麦家很纠结地讲述完他和他父亲、他和他儿子这两代父子之间挣扎的故事之后,再来读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许渊冲老先生,他讲一个人一辈子重要的不是活过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之后再来读林徽因;得了罕见疾病的“企鹅人”夫妇,依然乐观、依然相爱、依然行走在路上,这样一对年轻人讲完他们的故事之后,再来读同样一直在路上的三毛……这个时候,文字的魅力就产生了叠加效应,充满了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朗读者观后感家

全文共 3357 字

+ 加入清单

去年过完春节,我发现儿子迟迟不提启程的事。我对自己说:“这不是你所期盼的嘛。再说了,儿子平时多累呀,常常是几个月不能休息一天,还要经常熬夜,在家多歇歇也是应该的。”渐渐地,我又有了新的推测,是不是儿子在恋家呢。

当我肯定了自己的判断的时候,我对儿子说:“歇够了,买票出发吧。”

天底下恐怕没有一个母亲不想让儿子在家多住些天,这对一个母亲来说是最大的幸福呀!可是我太了解自己的儿子了,他一定是不忍心说出要走的话,那就必须由我赶他出发。至今我都不敢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这几句话的时候我不敢面对儿子,说完之后我就赶紧离开去做其它事情了。

今年过完春节,我帮儿子收拾行李的时候,他说:“妈,你先别收拾嘛,我可以再歇几天呀。”我还是背对着儿子说:“已经歇透了,该出发了。”

六年前的夏天,办完了母亲的丧事,还和往常一样,我和小妹坐着同一趟列车,将要回到自己的家。

这趟车在郑州总是要停很长时间,每次都是我要等到车开了才肯离开,小妹也就下来,我们俩站在站台上,离别前的几十分钟对我们来说是那么地宝贵。

这次,小妹紧跟着我也走了下来。我们俩抱在一起痛哭起来,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了,站台上只剩下我们两个人了。我们仍旧紧紧地抱在了一起,仍旧啜泣着,谁也不肯松开。我和小妹谁也没有开口说话,但我们在各自的心里说着同样的话:“母亲没了,我们就没了家呀。”我们不敢盼望那些节假日了,因为从此我们的心空了,我们没有精神头了。脑海中不停地闪过那一幕又一幕,每每节假日还没到来,行囊已经打好,车票早已买好。手拉肩背一路小跑汇入那回家的人流中,旅途再怎么紧张,可这颗跳动的心是轻松愉快的呀!

以前我不相信迷信,经常劝她们不要去算卦。现在我相信了,很多事让我们只能用这种方法才能解释。

我不是心理学者,我的说法也许不被朋友们认同。我觉得心里的一种感觉不像一件事那样具体,随着时间会模糊,会找不到踪影的,可是将近三十年了,那种感觉,那种滋味在我的心里没有丝毫的淡化。那是在父亲去世前的几个月里,我的心莫名地揪得紧紧的,一种害怕和恐惧缠着我。那时候住着平房,家就在学校院里,夏天的夜里,星空是多么的美妙,可是从办公室走到家,我抬头看天上星星的时候,就想流泪,就有一种莫名的伤心。我常常想一个人躲到没人的地方,把想流的泪尽情地流个干净。直到几个月后,亲戚跑来送来父亲生病的消息,我悬着的那颗心才落回原位。事后我知道了,父亲在告诉我他要离开我们了。我后悔为什么没有去抓住这种感觉,为什么没有回到父亲身边亲眼看看他的身体有没有问题。

我们的母亲很了不起,在最困难的时候她能让十来口人的家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她到了天国之后,还照样能保护我们。

出殡的头天晚上,狂风过后,暴雨就下了起来。盛夏的夜让我们冻得瑟瑟发抖,把母亲的衣服找出来穿在了身上。雨下个不停,时大时小,直到天亮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们一家子帮忙的人一个个都打着雨伞过来了,三姐在灵棚前竖起一块儿转,并拱手作揖祈求老天爷将雨停下来,也没有管用。大概九点来钟,为母亲送行的亲戚也该来了。就在这个时候,雨停了,太阳出来了,红彤彤的。两个小时后,母亲沿着她生活了几十年的古老街道和乡亲们告别的时候,洋灰铺过的路面被雨水冲刷地干干净净。

下午,送走最后一个亲戚,我们坐在母亲生活过的屋里。就在这时,滂沱大雨又下了起来。那一定是母亲在挽留我们,就在这个曾经装满了我们欢声笑语的家里多停留一会儿吧,这里将成为我们的怀念!

接下来是为母亲烧七。二姐送走母亲后没有马上回北京,她和小女儿为母亲烧的三七。雨下得很大,地里非常泥泞。她们打着伞准备为母亲上香的时候,雨出奇地停了下来。她们没有马上离开,和母亲说说话,看着香即将燃完的时候,她们才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当她们走出了母亲安息的那块儿地,走到了大路上的时候,雨又下了起来。

那年的八月十五,不知为什么,我和小妹还是回了老家。到家后也许我们才清醒过来,我们只能到那个地方去找母亲了,去和母亲说话了。我们打着雨伞上了哥的车,到了地边雨就停了。

要为母亲做三周年纪念了,她的弟媳带领着我们这些人,冒着酷暑为母亲扎房子和一切家具。我们都十分担心,到了那一天,这样暴晒的天气,怎么好意思让亲戚们往地里去呢?就在头天下午,记得是三点多钟,我们做好了准备,要去给母亲送汤的时候,天上飘来了云彩。云彩越飘越多,遮住了太阳,随后吹来了丝丝凉风。大门外面的人跑回去告诉家里正在忙碌的人们,天阴了,凉快了,出去看看吧。母亲的弟媳说:“看你娘照应得多好。”还是那样,直到第二天亲戚们都走了之后,太阳才出来。

刚刚过去的这个清明节,我们按照计划回家祭奠父母。远在北京的二姐总是比我们早回来几天,做一些准备工作。这次二姐到火车站接上我和小妹,我们先去看望病榻上躺了三年的嫂子。没想到正赶上嫂子病危,她的儿女说早饭午饭都吃的很好,半个小时前一切还正常呢。我们坐在嫂子的面前,虽然她呼吸困难,不能说话。但她用目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想要交待的事都交待了。我们陪着嫂子度过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两个小时,别人都说这太巧了,偏偏我们回去了,就赶上了。我觉得嫂子冥冥之中是在心疼我们,她不忍心我们再跑一次。嫂子也是在等我们,她知道孩子们太小,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需要我们为孩子们长胆撑腰,来陪伴他们,安抚他们。嫂子更知道,三年来哥为了给她看病护理,已经身心俱疲,心力交瘁,只有我们才会陪着哥全力以赴为她办好后事。

当天下午远在长沙的大姐惦记着我和小妹的行程,2:42分她询问我们是否已经下车,已经到巩义了吧?我们下车后匆匆在赶路,没有看手机。到了侄女家,嫂子已经出现呼吸困难,亲人们都在场,难受,紧张,慌乱,一时忘了给大姐报平安。一个多小时的16:11分,我给大姐发了短信:“大姐,我们已经到家,嫂子现在很不好。”16:47分,二姐给大姐发了比较确切的短信:“姐,嫂子今晚准备回老家,就这两天。”

说来也巧,大姐的大儿媳妇春兰成天在外面跑,那天却刚好在家。接到信息,孝顺的儿媳妇不可能让72岁的大姐空着肚子去赶路,她一边给大姐做饭,一边通知胡滨赶快看票,只有高铁7:11分开车,大姐的大儿子胡滨赶到家是6:20分左右,从家到高铁站开车要40多分钟,这样算来,如果路上丝毫不耽误时间,可以跟上这趟高铁。事后大姐自豪地描述道:“当时下着雨,胡滨见空就往前跑,居然按预计的时间赶到车站了。滨去买票,我赶紧往前走。他买好票后追上我,拉着我一路小跑。我们到进站口已经开始检票了。”这一切让我想起了才女董卿的一句话:“如果你想做一件事,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下着雨的长沙街道居然没有堵车,不按规则往前跑别人居然没有意见。大姐坐的那趟高铁准时在10:58分到达郑州,二儿子奇伟就等在那里。大姐说奇伟也顺利地接到了她,现在我想这点也值得记录,因为我曾经见过接站不顺利的情况。大姐到达巩义将近夜里1点钟。72岁的大姐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家里睡上一个晚上,因为接下来的几天将是怎样的累,她是知道的,再加上嫂子已经走了。大姐没有那样做,儿子即便是再心疼也不敢说一声。大姐仅仅是将红色棉袄换下来,就又出门了,到芝田老家是深夜1点半钟。

守夜是儿女们的事,嫂子只有一双儿女,即使加上孝顺的儿媳妇,人也还是太少了,再加上他们都太年轻。我们姐妹就排了班,和孩子们共同为嫂子守夜。我们不仅是在告慰嫂子,也是在安慰孩子,陪护孩子,支撑孩子。尤其是大姐,白天她要为管事人把关,告诉他们为嫂子看病已经花去很多,该节俭的地方一定要节俭。晚上她一定还要轮班为嫂子守夜,我们怎么劝都不行,她说再看还能看几天呀!

我们家的孩子们也都从四面八方赶了回来,他们要亲自送一送妗妗。小博很让我难忘,她的女儿将近三岁,平时晚上不是妈妈陪着睡,就是姥姥二姐陪着才能睡觉。小博让自己的老公给女儿撒个慌,连夜买票就赶回来了。这不仅让我想起了几年前我的一个同事去世了,她平时为孙子做炸鸡自己从没舍得吃过,可孙子因为腿疼没有去火葬场送送奶奶,这个孙子已经是初中生了呀,更何况又不用徒步,我们都非常愤慨。小博从北京跑回来送的是她的妗妗,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呀!可这是他们惦记的家呀,家里的一切事都和他们息息相关,一切都阻挡不了他们回家的脚步。

我怎么会写下这些东西呢?家所包含的东西那么多,难道只有这些刻骨铭心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朗读者第五期第一次观后感

全文共 1264 字

+ 加入清单

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用诗一般的语言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也强调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成风化人”的重要作用cctv《朗读者》第五期第一次观后感cctv《朗读者》第五期第一次观后感。中央电视台开年推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节目以“一个人,一段文”,通过讲述中国故事,朗读经典美文,如春风拂面,细雨润物般,温暖着人们的心田,赢得受众与舆论的好评,成功塑造了文化节目的精神品格,树立了文化节目新的标杆。

如果要破解《朗读者》的创新密码,一个“情”字足矣。

用“热情”给“朗读者”最高的礼遇

朗读,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习惯,也是提升一个民族文化品格的重要途径。《朗读者》紧紧抓住“朗读”这种文化行为,在城市中,在人群中,寻找“更多想要倾诉的心灵”。

主持人董卿不仅仅走进北京人艺、走进国家图书馆,也会通过竖立在街头的“朗读亭”,倾听许许多多普通“朗读者”的声音。来自“朗读亭”里的声音有对亲情的表达,也有对友情、对爱情、对成长、对事业的表达。每一种表达,都是一种真挚的情感。

正如《朗读者》节目内五段故事,从价值观角度分析,有文艺家的感恩情怀,有无国界医生的奉献精神,有成功人士的家庭教育,有浪漫幸福的爱情承诺,有最美女神的亲情呵护,也有事业老人的毕生追求。这些“朗读者”的价值表达,都不是“喊叫”似的,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似的,观众用“眼泪”“掌声”,甚至“起立”来表达对“朗读者”的敬畏。

让“朗读者”得到最高的礼遇,给“朗读者”最体面的尊严。节目给“朗读者”最华丽、最宽广的“朗诵舞台”。节目给“朗读者”最顶级的音乐搭配,比如让钢琴王子李云迪现场演奏节目主旋律,邀请台湾民谣之父现场弹唱充满意境美的经典民谣,用吴彤的《笙歌》为濮存昕朗读的《宗月大师》配乐,形成“有故事的朗读者+经典美文+经典音乐”的跨界艺术融合。

用“真情”讲述“朗读者”最动人的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用真心,动真情。《朗读者》,朗读仅仅是一种节目形态,人是节目的核心,人物故事是节目内容的主体,情感是节目要表达的主旨所在。故事让《朗读者》更立体更饱满,情感让节目有血有肉,价值观表达和精神追求,让节目富有灵魂。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中通过主题词“遇见”,展示了五种不同的人生。也许人物嘉宾身上的标签是明星化的,权威化的,但他们的故事却是生活化的。

濮存昕讲述“改变命运的人和事”,不管是“濮瘸子”,还是“荣大夫”,还是老舍先生与宗月大师,濮存昕的成长经历、从艺经历、人生经历,就像一本书,值得人们去阅读cctv《朗读者》第五期第一次观后感中小学辅导

从阿富汗战火中走来的无国界医生,讲述战地接生经历,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感受到和平的珍贵和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感。柳传志讲述管理员工和管理亲人的区别,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鲜花山谷的一对恋人故事,让人感受到爱情承诺的力量。世界小姐的育女观给人天伦之乐般的柔软感。翻译大师许渊冲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事业观,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朗读者故乡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693 字

+ 加入清单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出自我国唐代诗人李白之手。每每读完这首诗,我都不禁浮想联翩。

窗外月光明亮,犹如霜花一样洁白。抬起头看着月亮,低下头却又深深思念自己的故乡,这样的心境,也许每个在外漂泊的人都曾经历过吧。今天老师和我们一起观看了一期《朗读者》节目,节目主题正是“故乡”。

一提到故乡,我的心立马就变得开阔起来了,记忆中的人和事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故乡远吗?不,他不远。故乡近吗?不,他也不近。故乡,其实就在我们的心里。正如节目开始时主持人董卿老师所说的那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是一份想念。“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那是一份亲近。“当有一天我们走得太久,走得太远,故乡,就像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我的心胸。”本期节目出场的第一位嘉宾是白岩松,他来自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他谈起自己的故乡时是这样说的:“我在故乡生活了17年才离开家上大学,后来我在北京生活了33年,可是即便是这样,当有人问起,我是来自于哪里的时候,我的回答还是,我来自内蒙。”

可能就是这样吧,故乡有一种魔力,于我也如此,我是从山上下来的,我的故乡在青山,虽然我只在那里生活了三年,但当有人问我来自于哪里?我仍会回答:“我来自青山。”在我模糊的记忆里,青山山清水秀,十分美丽。在我两三岁的时候,我们一家才在上店盖了房子搬过来居住,虽然我在镇上生活的时间比在青山生活的时间多得多,但我知道,我永远都是青山上下来的人,我的故乡就在青山。

我默默告诉自己,以后无论我会到哪里,在做什么,我决不会忘记我的故乡,我会一直记得那句话:“走得再远,也别忘了当初从哪儿出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朗读者第六期主题“眼泪”观后感

全文共 936 字

+ 加入清单

鸡年伊始,文化类节目火爆荧屏,文化类节目制造了令人欣慰的小高潮。实际上,从2013年至今,文化类综艺未曾缺席过。从2013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4年的《中国成语大会》,再到如今的《朗读者》,标志着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迎来了一个春天。《朗读者》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随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深入人心,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还会有更强劲的表现。如果我们能发挥出高度的文化智慧,必定还会出现更多现象级文化节目,让观众从中受益匪浅。

虽说,电视文化类节目要成功突围,还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善。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它让我看到了在真人秀独霸荧屏的今天,观众对文化类综艺节目也是有庞大需求的。要知道,内容庸俗、格调低下已成为很多电视综艺节目的一大通病。夸张代替真实,搞笑当作幽默,表象打败内涵,形而上的关怀让位于形而下的消费,综艺节目“繁花似锦”的背后是思想和艺术的“贫乏”。提起电视综艺,这些年一个“霸屏”的现象就是各种明星真人秀。起初,这类节目也曾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随着复制、模仿的节目越来越“滥”,就会令人感到审美疲劳。

尽管文化类综艺节目与娱乐性综艺节目之间并没有鸿沟,两者之间需要深度融合,核心价值都应该是专业素养与文化情感。但那些一味奔着庸俗、无聊而去,明星的矫揉造作、绯闻隐私成为卖点,甚至被煞有介事地过度解读的娱乐性综艺节目,裹挟着观众们眼球,让观众们的心灵逐渐变得麻木、粗糙、焦虑。综艺节目亟须重新接洽文化的源头活水,回归内心里最普通的情感悸动,在此语境下,正本清源的《朗读者》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走红可谓正逢其时。

应该说,《朗读者》等电视文化综艺节目的走红,说明观众并不是一味地“娱乐至死”,他们追求久违的纯净、美好、真诚、朴素,也充分说明,电视综艺节目亟须回归文化内涵之魂,才能真正赢得观众。在电视荧屏一片喧嚣的背景下,《朗读者》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回归”,赢得各类观众的一片叫好,充分说明人文内涵是综艺节目的灵魂,只有诉诸文化与情感,电视综艺节目才能焕发生命力,也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消费主义比较流行的当下,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依然旺盛。这一热点现象与当代国人强烈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读者理查德.希尔斯,一个热爱汉字的美国人,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汉字叔叔。

他对汉字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用了十年的时间来学习汉语,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建立了一个汉字库。为此,他倾尽所有,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他给大家朗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用以献给他2015年逝去的妈妈。他的中文水平,他的执着的追求,他的伟大成绩让中国人汗颜;他的选择,令人尊敬,令人膜拜。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是啊!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财富,和拥有多大的房子,最重要的是要拥有深厚的学识,和崇高的思想道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朗读者观后感第3期400字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许多人的答案才决定说一些自己的观点。

任何事情都是开心最重要,可能题主面临两个开心与否的选择,

一是日本环境太压抑让题主已经感受到了不开心,

二是国内环境未知而可能或者必然遇到的不开心,

前者不开心的程度已知而且目前难以改变这种内心的抑郁,后者不开心的程度有待探索但是回国熟悉的环境可能很容易适应改变这种不开心,有投资必然有风险,如果把回国当做快乐的投资,收获是摆脱了日本苦闷的环境以及回到家人旁边,风险是工作的前景以及国民素质或者国内环境不适应等等等,但是事实上国内环境没有那么勾心斗角,薪水也是与个人能力挂钩……

能理解题主患得患失的心情,但是凡事都是小马过河,深浅每个人的说法不一,为什么不试着请一个长期的假期或者通过其它方式回国内生活一段时间再做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朗读者董卿观后感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不,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这段作为《朗读者》的开场白,击在了每位观众的心里。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敬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这是这档节目的自白,也是出彩之处。重点放在挖掘人的百态——每位嘉宾带来的不是干巴巴的选取片段,而是自身的真实写照,自己的人生感悟。

既然名为“朗读者”,那让谁来朗诵就显得尤为重要。节目的嘉宾设置没有一味地追求大牌,而是采用“明星+素人”这样荤素搭配的巧妙结合。在2月18日第一期节目中,明星阵容包括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联想创始人柳传志、著名翻译大师许渊冲,还有鲜花夫妇周小林殷洁,无国界医生志愿者蒋励这样的普通人。

在节目设置中,更是看出了节目组的独具匠心。每一期设置一个主题,配上董卿的阐释,再选择相关联的嘉宾和朗读的作品。第一期的主题定为“遇见”,每位嘉宾都结合自己的故事选取最触动自己的一段文字进行朗读。还设置了开场曲的演奏和结尾的弹唱。此番用心在综艺节目中实在是少见。

央视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个星期,老师让我们观看了中央一套播出的《朗读者》节目。刚听老师说完,我很好奇,难道这个节目是一群人在朗读吗?那该多无聊呀!为什么老师会让我们看这种节目?

等看了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并不是我想的那样。嘉宾都是一些知名的人士,而他们的朗读,也不是平白无趣,而是发自内心,充满真情实意。当节目刚开始时,主持人董卿阿姨就简洁明了地告诉了我们第一期节目的主题:遇见。在我心中,遇见这个词是相当平常的,不就是一个人碰见另一个人吗?当我看到一个人时,我才发现遇见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他就是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他曾经想当宇航员,可是没能当选。这时他"遇见"了他的父亲,是他的父亲鼓励他,使他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他选择了新的行业,并且经过多番波折,当上了总裁。看完之后,我感慨万千:人生是多变的,但有许多人都因失败而沮丧。可他们都未曾想过,或许他们走另一条路,便可登上人生巅峰,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放弃,在一条路上跌倒不起。哪怕当不上白领,董事长什么的,只要勇于挑战,不畏失败,总有一条路适合自己。

通过这个节目,我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做人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