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有关于孔子的成语故事优秀20篇

褒义词是情感词语的一种,俗名“好字眼儿”,又称“褒词”。那么,有关于孔子的成语故事有哪些?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于孔子的成语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浏览

5644

作文

1000

南柯一梦的成语故事与解释

全文共 1130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朗星疏,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天色晚了,亲友们都陆陆续续地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

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了名。考了三场,文章写得十分顺手。等到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居然名列榜首。紧接着皇帝进行面试。皇帝见淳于棼长得英俊潇洒,又很有才气,非常喜爱,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状元郎成了驸马郎,一时京城传为美谈,好有面子。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于棼勤政爱民,经常到属地内调查研究,检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洁有效,当地百姓大为称赞。三十年过去了,淳于棼的政绩已是全国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几次想把淳于棼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后,都纷纷涌上街头,挡住太守的马车,强行挽留他在南柯继任。淳于棼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他的政绩,就赏给他许多金银财宝,以示奖励。

有一年,擅萝国派兵侵犯大槐国,大槐国的将军们奉命迎敌,不料几次都被敌兵打得大败。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官员们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人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呆若木鸡,你看我,我看你,都手足无措。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时养尊处优,享尽荣华富贵,一旦国家有事,却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贪生怕死,要你们有什么用?”

这时宰相想起了政绩突出的南柯太守淳于棼,于是向皇帝推荐。皇帝立刻下令,调淳于棼统率全国的精锐兵力与敌军作战。

淳于棼接到皇帝的命令,立即领兵出征。可是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军刚一交战,就被打得一败涂地,手下兵马损失惨重,他自己也险些当了俘虏。皇帝得知消息,非常失望,下令撤掉淳于棼的一切职务,贬为平民,遣送回老家。淳于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就这样付诸东流,羞愤难当,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他按梦境寻找大槐国,原来就是大槐树下的一个蚂蚁洞,一群蚂蚁正居住在那里。

——《南柯太守传》

【求解驿站】指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南柯,朝南的树枝。

【活学活用】本来打算“五一”时去西安看兵马俑,如今看来,只是~而已。

【妙语点拨】美梦易醒。看荣华眨眼般疾,更疾如南柯一梦。淳于棼梦中享尽荣华富贵,统帅全国精锐兵力,好不威风。可是,梦醒后终究是一场空。这启示我们,梦想固然妙不可言,但倘若缺乏实实在在的行动,也是难以品尝到实实在在的美味。

【近义】黄粱美梦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文言文的成语故事1:曾子杀彘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翻译: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

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现实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滴水穿石成语故事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dī shuǐ chuān shí

【出处】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释义】水不断下滴,可以闹穿石头。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用法】作谓语、状语;比喻坚持就是胜利

【结构】兼语式

【相近词】铁杵磨针

【反义词】半途而废、浅尝辄止

【同韵词】绝妙好词、事核言直、好言甘辞、与世长辞、一诺无辞、万口一辞、天值地值、一文不值、高掌远蹠、众口一词。

【年代】古代

【谜语】屋檐下的石洞

【德语】steterTropfenhǒhltdenStein

【日文】雨垂(あまた)れが石(いし)を穿(うが)つ

【法文】àforcedepatienceonarriveàtout

【俄语】кáпляпокáплеикáменьолит

成语故事】宋朝崇阳县令张乖崖为官清廉,铁面无私。一次见县衙管理铁库的库吏从钱库里偷了一文钱,张乖崖认为数量虽小但性质严重,必须严惩。该官吏不服,张乖崖判他死刑并在判决书上写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成语示例】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应该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爱势贪财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爱势贪财

成语拼音:ài shì tān cái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为人。

实用性:一般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近代

成语解释:爱慕权势,贪图钱财。

成语来源: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谁知那张家父母如此爱势贪财,却养了一个知义多情的女儿,闻得父母退了前夫,他便一条麻绳悄悄的自缢了。”

爱势贪财的成语故事

王熙凤背着太太她们为守备与张家调停婚约之争,张家父母见贾府派人来调停,自然爱势贪财,就把以前的婚约退掉,没想到他的女儿是个烈女,就自缢身亡。原婚约的男方守备之子听说金哥自缢,也投河而尽,让张李两家人财两空,凤姐坐得3000两银子。

爱字开头的成语

爱势贪财    爱屋及乌

包含有爱字的成语

爱屋及乌    爱势贪财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五年级成语小故事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下面,讲一个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啦。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咳嗽俅三天干粮,然后传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我家里有很多书,我最喜欢的书是《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里讲了很多成语故事,每个故事很简短,但道理很深,也让我学了不少知识。

书中我最喜欢的成语是“闻鸡起舞”,讲的是,东晋有个叫祖逖的人,他小时候不爱读书,爱贪玩,长大后觉得自己没学问,不能报效自己的祖国,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想为国家做贡献。他有一个好朋友叫刘琨,他们俩感情深厚,经常吃睡在一起,他们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都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有一天半夜里,祖逖在梦中突然听到公鸡的叫声,于是用脚把刘琨踢醒,问他:“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要不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吧?”刘琨听了之后也同意了。于是以后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一年又一年,从不间断。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文武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后来他们两个人都成了将军,实现了他们报效国家的愿望。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体会到,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要半途而废,说到做到,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鸿雁传书的由来成语故事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汉武帝时汉廷与匈奴之间常有战事。有一次,匈奴派使者前来求和,并把扣留的汉朝使者放了回来。汉武帝为了回应匈奴的善举,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一干人等出使匈奴,没想到却出了意外。

单(chán)于想逼迫苏武投降,苏武说:“要我投降,除非海枯石烂,日从西升。”他宁死不屈,举刀自刎,经过抢救才幸免于难。苏武随后被单于流放到北海无人区牧羊。苏武一个人在冰天雪地里放羊,万般艰辛。没有粮食,他就挖田鼠藏在洞里的食物充饥;口渴了就抓把雪吞下解渴。唯一和他做伴的就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这时汉昭帝已继位,匈奴老国王也已驾崩,换了新单于,汉匈议和,汉人和匈奴人通婚。汉昭帝遂派使者前往匈奴,要求放苏武回去,单于谎称苏武已经死去,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当汉昭帝第二次派使者到匈奴时,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设法买通了禁卒,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还活着、正在北海牧羊的消息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就不应该欺骗汉朝。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牧羊,你怎么说他死了呢?”单于听后大为震惊,以为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鸿雁也替他传送消息了。他无法再抵赖,只能向汉使道歉,把苏武放了回来。

这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随着故事的流传,鸿雁传书也广为人知,并逐渐演化为传信的象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蔡邕知音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47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

“蔡邕知音”比喻精通音律。

出处

此典出自《后汉书·蔡邕传》。

故事

蔡邕是东汉的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河南把县南)人。他喜好辞章、数术、天文,对音律也非常精通,并且善于弹琴。汉桓帝时期,中常侍徐璜等五侯专权,作威作福。他们听说蔡邕善于弹琴,就向桓帝打了个招呼,叫陈留太守命令蔡邕去给徐璜等人弹琴。蔡邕无可奈何,只好跟随使者走到偃师,就声称自己病了,于是又回到家乡陈留。他闲居避世,很少与人交往。

当初,蔡邕在陈留时,一个邻人请他去喝酒。等到蔡邕去时,其他的客人已经喝了一阵子,正处于兴致勃勃之际。有一个客人在屏风后边弹琴,蔡邕走到门口悄悄地听了一会儿说:“唉,用音乐召唤我而有杀戮之意,这是为什么呢?”于是,他就返回去了。奉命请蔡邕的人告诉主人说:“蔡君刚才来了,可是到了门口又返回去了。”蔡邕一向深受乡里人的尊重,主人急忙追上蔡邕,问他为什么又返回去了,蔡邕就将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主人和客人们听了,都疑惑不解。弹琴的人说:“我刚才弹奏琴弦时,看见一只螳螂正要扑向一只鸣叫的知了;知了将飞而未飞,螳螂准备进攻,对着知了忽进忽退。我当时心中一动,担心螳螂放过了知了。难道这就是蔡君说的杀戮之心,并且在琴音中流露了出来,被蔡君辨识出来了吗?”蔡邕微微一笑,说:“这完全称得上是杀戮之心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成语温良恭俭让的故事

全文共 646 字

+ 加入清单

这则成语出自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注音】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

【典故】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

【解释】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态度温和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温良俭让、温良恭俭

【押韵词】名德重望、遣兵调将、装模做样、跳跃纸上、千形万状、花街柳巷、人不可貌相、殊形诡状、直截了当、一蛇吞象、......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子禹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

【成语举例】物有本来,事有终始,以温良恭俭让之德,五者乃圣德光辉。 明·无名氏《孟母三移》第二折

【其它使用】

◎ 我倒希望能跟她学坏,这样就不用辛辛苦苦地做你温良恭俭让的老婆了。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开卷有益成语故事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开卷有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这个成语来源于《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成语中的名人故事集锦

全文共 3550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名人,万古流芳。古文,是汉语的原始形态,亦是中华文化之精华,而成语更是精华中的精华。一个成语,往往诠释着一位名人波澜壮阔的人生。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成语中的名人故事集锦,欢迎查看。

1、一鼓作气(曹刿 guì)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成语解释: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成语解释: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成语解释: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成语解释: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处:《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成语解释: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处:《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成语解释: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成语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成语解释: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成语解释: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成语解释: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成语解释: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成语解释: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成语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4、老当益壮(马援)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成语解释: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15、投笔从戎(班超)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成语解释: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16、暴殄天物(商王)

出处:《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成语解释: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17、暗渡陈仓(韩信)

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成语解释: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8、嗟来之食(黔敖)

出处:《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成语解释: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成语解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20、手不释卷(吕蒙)

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成语解释: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21、韦编三绝(孔子)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成语解释: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2、墨守成规(墨子)

出处: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成语解释: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处:《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成语解释: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安)

出处: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成语解释: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成语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26、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成语解释: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27、风声鹤唳(苻坚)

出处: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成语解释: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28、泰山北斗(韩愈)

出处:《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成语解释: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29、破釜沉舟(项羽)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成语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30、东窗事发(秦桧)

出处: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成语解释:比喻阴谋已败露。

31、程门立雪(程颐、杨时)

出处:《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成语解释: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32、司空见惯(刘禹锡)

出处: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成语解释: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33、梦笔生花(李白)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成语解释: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34、力透纸背(颜真卿)

出处: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成语解释: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35、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文与可)

出处: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

成语解释: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36、赤膊上阵(许褚)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成语解释: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37、马革裹尸(马援)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成语解释: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38、黄袍加身(赵匡胤)

出处:《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成语解释: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39、洛阳纸贵(左思)

出处:《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成语解释: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40、背水一战(韩信)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成语解释: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成语故事《南辕北辙》中英文版

全文共 724 字

+ 加入清单

Going South by Driving the Chariot North

Once a man wanted to go to the south, but his carriage was heading north. A passer-by asked him:"If you are going to south, why is your chariot heading north?" The ma answered, "My horse is good at running, My driver is highly skilled at driving a carriage, ad I have enough money."The man didint consider that the direction might be wrong; the better his conditions were, ther further he was away from his destination.

The idiom derived froim this story indicates that ones action was the opposite effect to ones intention.

南辕北辙

从前有个人要到南方去,他坐的车子却向北方行驶。过路人说:“你去南方,车子怎么向北行驶呢?”他回答说:“我的马很能跑路,我的车夫驾车的技术也很高明,加上我又带了充足的路费。”这个人没有考虑到,方向弄反了,他的条件越好,离他要取得地方就越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南辕北辙”。比喻一个人的行动和他的目的正好相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四字成语寓言故事大全:断织教子

全文共 777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有一个很伟大的学问家孟子。他小时候,他的妈妈为了让他能接受到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孟子小时候的故事

他三岁时父亲就死了,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为给孟子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搬过三次家。

起初,孟母为给孟子的父亲守墓,就居住在离墓地很近的地方,后来,她发现孟子老玩一些丧葬、痛哭的游戏。孟母很是担心,觉得这个地方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就带着孟子离开了,将家搬到一条街上住下。可过了段时间,孟母发现新搬的家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给孟子解释了几次搬家的原因后,孟子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从此,他走上了勤学苦读的道路。尽管如此,他也跟别的小孩子一样,有贪玩的天性。

有一天,逃学的孟子背着书包假装从学堂回家。母亲叫他过来,问:“娘织的布好不好?”“好啊。”孟子正在奇怪母亲为什么问这个,却见母亲一声不吭地拿出一把锋利的剪刀,将织成的一段布“咔嚓,咔嚓”剪成两段。

孟子更是奇怪了,便问母亲:“为什么要剪断布匹?”孟母解释说:“一个人的求学就如同织布,现在只学一半便停下来不学,与在织布机上剪断布匹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断织督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又惧的鲜明印象,从此他日夜勤学不息,再也不贪玩了。

孟子十五岁时,孔子的孙子孔极,在曲阜(fù)教书,孟母便鼓励孟子到曲阜求学。从此,他开始正式接受到儒学的精髓,在孔极门下埋头读书。经过不断的努力,他成了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有《孟子》七篇流传下来,是儒家经典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127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入木三分的主人公简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生长于江苏无锡,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后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其书法师承卫夫人、钟繇。王羲之无真迹传世。著名的《兰亭集序》等帖,皆为后人临摹。

成语故事入木三分的典故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成语故事入木三分的启示

王羲之的字写得好,虽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的结果。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摹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这种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勤奋好学的精神,使王羲之达到了这种入木三分的书法最高境界!小朋友们要向他学习,坚持不懈,天天向上精神哦!

成语故事入木三分的延伸

【发音】rù mù sān fēn

【出处】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诗句: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评价《聊斋志异》

【解释】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三分等于1厘米) 深。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文章或见解深刻、透彻。

【近义词】力透纸背、铁画银钩

【反义词】略见一斑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成语举例】鲁迅不但“入木三分”的揭露了旧的“蒙童读物”对儿童毒害,为“打掉毒害小儿的药饵”作出了贡献,而且对新的儿童读物的创作,也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同时他自己曾亲自搜集儿歌,翻译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科学小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简短的成语故事精选汇总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自惭形秽

出处《世说新语·容止》

骡骑王武于;是卫玠之舅,隽爽有风姿,见玠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释义“惭”,惭愧;“形秽”,丑陋,不体面。因为自己在某一方不如别人而有一种惭愧的`感觉。

故事晋朝时候,有个骠骑将军名叫王济,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很有风度。虽然是个提刀弄枪的军人,但平时读书论经,才学很好,在城里也颇有名声。有一年,王济的外甥卫玠母子前来投靠王济。王济一见卫玠如此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简直惊呆了。他对卫母说:“人家都说我相貌漂亮过人,现在与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块与明珠宝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难看了!”过了几天,王济带着卫玠,骑着马去拜见亲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见卫玠的人都以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争着围观,你挤我拥。几乎哄动了全城。好不容易到了亲戚家,亲友们想了解一下卫万玠以外貌漂亮,学问是否出众,便坚持要他讲解玄理。卫玠推辞不了,便讲了起来。讲的时间不长,听的人却没有一个不称赞他讲得精深透彻的。人们嘻笑着说:“看来,你们三王抵不上卫家的一个儿郎啊!”王济说:“是啊,和我这外甥一起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发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英文成语故事一:朝三暮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 man in the state of song raised monkeys. the monkeys could understand what he said.

as the man became poor, he wanted to reduce the monkeys food. he first suggested that he give them three acorns(橡子) in the morning and four acorns in the evening.

thereupon, the monkeys protested angrily. then their owner said, "how about four in the morning and three in the evening?" the monkeys were satisfied with that.

this idiom originally meant to befool others with tricks. later it is used to mean to keep changing ones mind.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不死之药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bù sǐ zhī yào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有人把长生不死的药献给荆王门官拿进去时,守门卫士得知是长生不死的药就自己吃了下去。荆王十分气愤,要杀掉这个卫士,卫士托人向荆王说情,说自己是为大王试验这药的效果。荆王也就放弃杀他的念头。

【典故】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说林上》

【释义】长生不死的药。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长生不死的药

【近义词】不死药

【成语举例】世界上没有不死之药。

【成语举例】

◎ 世界上没有不死之药。

◎ 公元前二一五年,秦始皇首次出巡到旧燕国海滨,就听信了方士燕人卢生等人的话,派遣卢生去求羡门、高誓等仙人,派遣韩终、侯公、石生等去求仙人不死之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春秋战国历史成语故事4:三令五申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名叫孙武,他写出了《孙子兵法》这部重要的军事巨著。他带着这部著作到吴国去见吴王,吴王看过以后,对孙武还不完全相信,便说:是不是可以用少量的军来试试你的兵法?孙武说:可以。吴王又问:用妇女试试可以吗?孙武也答应了。

于是,吴王召集了一百八十名宫女,请孙武训练。孙武将这些宫女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妃子为队长。队伍站好后,孙武就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左转、向右转吗?宫女们回答:知道。随后孙武搬出杀人的刑具,即三令五申之,即三番五次地说明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行的命令。宫女们从来没有受过军事训练,听到命令后不但没有执行,反而大笑起来。孙武严肃地说道: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于是,他又将刚才的一番话详尽地向她们解释了一番。然后,他再次击鼓,发出向左行进的命令。宫女们仍然只是笑而不执行命令。孙武便命令行刑士兵将两个队长推出去斩首。

吴王忙派人前去讲情。可是,孙武说: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说完就将两个队长斩首了。宫女们严肃起来,所有动作都能按照号令认真去做了。

后来,人们用三令五申来表示三番五次地命令、告诫。申,申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铁石心肠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铁石心肠这个成语来源于《陏书·敬肃传》。

公元604年,隋朝太子杨广杀死其父隋文帝即位,史称隋炀帝。炀帝登基后,就命负责检察工作的司隶大夫薛道衡对天下官员进行一次考察。

薛道衡经过一番调查了解,最后向炀帝作了禀报。他对卫州司马敬肃的评语是“心如铁石,老而弥笃”,意思是心肠像铁石一样坚硬,办事老练而又忠诚老实e从此,炀帝对敬肃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宇文述的家乡在卫州,那里属于敬肃管辖。宇文述不时命人送书信给敬肃,表面上是笼络关系,实际上是要敬肃保护他在家乡的亲朋。

宇文述的书信每次送到敬肃那里,敬肃总是不拆开就退给送信人。送信人不敢把实情禀报宇文述,以致宇文述一直以为敬肃领了他的情,不敢得罪他家乡的亲朋。

那些亲朋依仗朝中宇文述的保护,为所欲为,鱼肉百姓。受害的百姓忍无可忍,向敬肃告发。敬肃派人査清事实后,并不顾及他们是宇文述的亲朋,-一捉拿归案,依法严厉惩处。

宇文述得知这个情况后,对敬肃怀恨在心,便一再在陏炀帝面前说敬肃的坏话=>隋炀帝本想升任敬肃为太守,因宇文述竭力反对,最后也就只好作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朝三暮四的成语解释及故事

全文共 697 字

+ 加入清单

朝三暮四故事

从前,宋国有个老头儿,很喜欢猴子,他家里养了一大群。时间长了,他能了解猴子的脾气秉性,猴子也能听懂他说的话。老头儿愈发喜欢了,宁愿减少全家的口粮,也要让猴子吃饱。

由于猴子的食量太大,老头儿家里的存粮一天比一天少了。他想限定一下猴子吃食的数量。就向猴子宣布:“从今天早饭起,你们吃的橡实要定量,早上三个,晚上四个,怎么样,够了吧?”猴子听了一个个都呲牙咧嘴,乱蹦乱跳,显出很不满意的神色。老头儿见猴子嫌少,就重新宣布:“既然你们嫌少,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样总够了吧?”猴子听说早上从三个变为四个,都以为是增加了橡实的数量,一个个摇头摆尾,伏在地上,咧着大嘴直乐。

朝三暮四的寓意

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变为早上四个、晚上三个,总数还是七个,猴子却高兴得眉开眼笑,以为吃的东西增多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整体,要看本质,不要被不同的形式迷惑。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批评反复无常的行为。

朝三暮四文言文

宋有狙公者①,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②,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③,充狙之欲④。

俄而匮焉⑤,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⑥:“与若芧⑦,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列子》

朝三暮四的意思

①狙公——养猴子的人。狙(jū),猴子。

②解——理解,懂得。

③损——减少。家口——家中人口。这里指家中人口的食粮。

④充——满足。

⑤俄而——不久。匮(kuì)——贫乏。

⑥诳(kuáng)——欺骗。

⑦若——你,你们。芧(xù)——橡树的果实。

朝三暮四打一生肖

其实看了原文,大家应该也知道谜底了把,答案就是"猴"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晨钟暮鼓成语故事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洛阳附近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在长约一公里山崖上,共雕刻佛像近十万尊,艺术水平最高的是奉先寺,寺内供奉的是卢舍那佛,高17米。杜甫作《游龙门奉先寺》描写僧侣的晨钟暮鼓生活:“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典故】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唐·李咸用《山中》诗

【释义】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令人警悟的话

【近义词】暮鼓晨钟

元朝的败亡,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政治黑暗,民族歧视和政治压迫政策。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局不稳,皇帝大多不理国政,贪图享受,腐化至极,经臣钩心斗角,欺上瞒下,朝廷横征暴敛,经济越来越衰,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各地农民起义,指向元朝。元朝在历史潮流面前衰亡。

元朝中期频繁更换皇帝,仅在1307年(大德十一年)至1333年(元统元年)就更换36个皇帝,在位都很短。全由权臣摆弄下诏或颁布诏令。皇帝成为傀儡,不能决策大事。宫廷纷争连续不断,尔虞我诈时时出现。再加上经济落后,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原地区农民尤其悲惨,饥寒交迫,其严重程度已达到再也不能忍受的地步。这样,人民群众被迫起来反抗,农民举行起义,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将矛头指向元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