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论语》读后感怎么写(推荐20篇)

浏览

4386

作文

121

论语读后感2000字

全文共 1550 字

+ 加入清单

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可以说孔子的思想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也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般行为准则。

虽然在秦始皇那个时候有“炆书坑儒”,打打打急了《论语》的传播,可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遥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当我们拿着一本《论语》看时,可能刚开始觉得只是几句简单的话罢了,可是细细品读,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这些只是概括性的结论而已,事实上,孔子对待不同的人,对于它们就有不同的解释,这才是最有意思的,孔子主张因材施教,这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也很是用的,另外,《论语》中叶降到了教学相长,循循诱导。

《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作为学生,我们都应熟悉了这些,“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话,我们差不多都会说,可是我们真能做到的又有几个,那就“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吧。

我不想说《论语》你必须去读,但我们确实需要去读,它就是我们的精神营养品,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如果缺少营养就会影响到健康,而《论语》正是会影响我们一生的难得之物。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高中论语十二章读后感精选

全文共 991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论语》如同沙漠中的绿洲一样,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内心平和,在炎炎夏日中收获一丝清凉。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的性格,让我们能更加平和地对待工作中的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作为一名实习生,在公司总部机关人力资源部实习的这段时间让我感触良多。首先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公司快速紧张的工作节奏。从公司领导到每一个同事,都在为“振兴华北”的共同目标努力奋斗,同事们虽然劳累但是充满了信心,这信心是对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信心,是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信心。

其次,让我深感震撼的是大家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每天坚持学习。局副总经理、华北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程文彬曾在加强总部机关作风建设会议上指出:勤于学习,学无止境。程文彬在强调对标学习和开放性学习的同时,强调“系统内、部门内要互相学习,年轻人向老同志学,老同志互相学,学习的氛围一定要建立起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公司众多优秀的同事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对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就告诉大家要想办好事情,就一定要做好准备,公司组织的“书香大讲堂”、经验交流分享会等学习活动,虽然和大家目前的岗位工作没有直接的联系,“短期收益”不明显,但日积月累,就会获得“长期收益”。

《论语》中讲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想读好这本书,就必须学会运用这句话。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在一起,做一个会思考问题的员工,做一个有悟性的员工。这样,更有利于自己的快速成长和进步。

于丹老师讲到:“《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尽管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但只要我们坚持阅读经典,并且在生活中不断践行“忠恕之道”,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最基本的做人做事准则,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热情为大家提供帮助,提升自我,尊重他人,那么不管外界的变化多么复杂,我们都能收获内心的平静和愉悦。

《论语》最让人感动的是其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孔子是一个讲求孝道的人。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如果问大家是否知道父母的年纪,相信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脱口而出,父母总在不知不觉间老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太忙,从来都不是理由,别找借口,也别留遗憾,放下手头的事情,给爸妈发个短信、拨个电话,聊聊家常。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论语读后感

全文共 1913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经典传世之作《论语》,包罗万象,令人无一不回味无穷,否则,何以留芳千古,为世人所称道呢?

《论语》之所以称得上是经典,是因为它将中国的国宝级别的人物——孔丘,所言所行完完全全的记录了下来,真正的讲述了中国千年以来所传承的正统学派的真谛,而且,其中大部分还被现代华夏儿女所沿用着,不失为历经风霜而留其真谛。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 (《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论语》讲学: 《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学习。 学,不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人若是只懂得嘴尖皮厚腹中空的话,蛮不讲理,一无是处,那么,这个人就在这个世界上只起到了绿叶的作用——衬托红花。《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个铁铮铮的事实,人要学习。 首先要有兴趣,再者就需要恰当的方法,最后,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动力。

《论语》讲孝: 孝道,在中国古代至今天都占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在这部着作之中,也毫无疑问的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人不孝则非正人君子,此类人鲜矣,《论语》大概一半左右都牵扯到了这个“孝”字,正因如此,后被公认为百家之正统的儒家学派把孝道推广的非常广泛,巩固了孝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论语》讲政:政治,自古以来一直才是世界上真正占据主要地位的事,论语中对待政治,主讲一个子——仁。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但不知为何,儒家的政道并未被自古以来的各大王朝用于主要政道,实是一件痛苦之事。《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记叙了千年以前我国大学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成为我国的四书五经之一,其经典语句被我们流传至今,可为宗矣。《论语》其实并不仅仅的记录了孔子以人的言行,还有许多的是他弟子的言行,他的弟子无一不亦包揽群书,通晓古今,人品正道,更有天赋异禀的弟子,在我眼中,他们的成就决不亚于孔子。

《论语》讲友: 人存世上,什么是最不可缺少的?朋友!这一点论语中就讲述了许多,交友儒雅,友人高尚,就是一种激励自己向上的方法,《论语》讲交的朋友要比自己强,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奋发向上,成为人中之龙。

儒家思想正是这种思想的代表,凡事不可偏激,也不可太淡薄,所以我们正需要一个态度去对待这些无法分化的特别明确的事情,那就是中庸之道。

《论语》作为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对于我们来讲实在是太重要了,对于它,世人也抱着神圣的态度去品读,也是我们华夏五千年历史的一大见证,也是历史上不可动摇的一部分,被世人所称道,《论语》不朽!

这仅仅是我这一段时间的小小见解,谈的不一定全面,也不够具体,可能也有一些偏及。但我在日后一定会按照论语所教的去做,谦虚谨慎,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平时我会时常温故论语的,我从内心喜欢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高中论语十二章读后感精选

全文共 984 字

+ 加入清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当我朗诵起《论语》时,都会感叹古人的智慧。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经历过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书法、皮影、戏剧等,数不胜数。

《论语》是众多父母要求孩子阅读的书籍,可见《论语》多么受重视。当然,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三年级时,妈妈不辞辛劳地把我送到椒江去读《论语》,天天读,一天读六小时。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但我却渐渐喜欢上了《论语》,因为它能使我感觉到古人的智慧。一句句论语,是孔子一生做人的道理,他告诉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不能和小人一样”;一句句论语,是孔子总结出来的学习道理,他告诉我们“学了的知识要巩固复习,这样也可以当老师了”;一句句论语,是孔子让我们明白做人要有礼貌的道理,“礼仪要能够斟酌损益最可贵”……《论语》可以读得抑扬顿挫,也可以读得有声有色,总之,读《论语》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其中,我最喜欢“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阔坦然,而小人,也就是没有品德的人,却每日烦恼缠身。它告诉我,要做君子不做小人,难道有人想做每日烦恼缠身的人吗?不会有的。这也使我想起曾经历过的一件事。

一个中午,我们班邱同学小心翼翼地拿着水杯,放在我的桌子上,拧开杯盖。只见他将水倒进杯盖里,不知怎么就洒在了我的练习本上,湿了一大片。我一下子怒了,对他喊道:“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毛手毛脚的。”等会儿练字时,墨水写到上面就会染开,根本看不清字迹,老师评等级时就会差一等。我心中的怒火越烧越猛,真想发泄一下。我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了目标——邱同学!我想要好好“教训”他,于是,气势汹汹地向他走去,正要向他开启“唠叨”模式时,心中却蹦出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不行,我要做君子,我要包容他,不然《论语》就白读了。我慢慢压下心头怒火,回到了座位上。

如今,《唐诗》、《论语》、《大学》等这些中国经典著作已经流传到了国外,外国人很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有些国家甚至建起了孔子学院。外国小孩都背起了中国古代文学著作,那我们身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人,是否更应该捧起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更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阅读《论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阅读《论语》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论语高二读后感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

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2 或前551——前479)。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这本书流传至今,历经了2000多年。我不由得大吃一惊,心想:历经两千多年的书,想必也有它的独特之处吧,要不然它也不会这么著名。

我又一次翻开书,开始细细的品味了。

我看见论语上有这么一句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

是啊,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短处,反之,每个人也都有长处。所以,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更进一步。

我忽然想到了五年级时,我们班里有几个人写的字蛮漂亮的,我十分羡慕,就有时候会去练练字,但是没过两个月就渐渐淡忘了,后来索性就不练了。

直到六年级下册时,我才又下定决心练字了,因为虽然不算特别难看,可是有时候考试时会因为写的不清楚而白白扣分。我就慢慢地开始把字形矫正过来,可是写那些字的时候特别费力,常常写了一会儿就手酸的要命,但是我每当这时候,就会想起别人那好看的字,暗暗鼓励自己,渐渐地,渐渐地,我写的时候就越来越顺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孔子的论语读后感

全文共 3211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订的《论语》中保存,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璀璨的宝石。现如今在全国上下掀起了再学国学经典的热潮,当然,《论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孔子的思想的影响力使我们不容忽视。虽经千年,但其中的教育思想、和谐思想、仁者爱人的思想以及君子等各方面的思想不仅对古代的中国还是现代社会,乃至是其他国家的思想文化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论语》中对于学习的看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为文也。”(公冶长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中人之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之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学而不及,有恐失也。”(泰伯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有教无类。”(卫灵公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篇)“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篇)孔子的学习思想分析要结合他所处时代背景来看。他之所以被成为伟大的教育家,一方面是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同时他还认为学习要“时习之”、“不耻下问”,也就是说学习者对于学习的态度要端正。虽然“有教无类”的概念现在的人们都很熟悉,但是在孔子那个时代被提出则成了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大突破。孔子对人十分谦逊,相传孔子曾拜比自己小的学者为师,而孔子的弟子颜渊的年纪也比孔子大许多,可见,孔子对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理解并没有局限于时代,这一点十分不易。孔子站在岸边感叹时间如流水般飞快逝去,告诫自己和弟子们要珍惜时间学习。同时,他认为学习应当处于一种乐知的状态才会是学习者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一点犹如现代社会所提出的要培养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一样,很有先见之明。并非每个人都是“生而知之”,孔子总结自己可以取得成就的经验就在于“敏而好学”,借此来教育自己的弟子应当努力勤奋。孔子的弟子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其“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足可见孔子对于学习者的严格要求。此外,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所教授的内容也不一样,即用“因人而异”的方法。比如说,子张和颜渊在问到孔子关于“仁”的问题时,孔子就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孔子还认为诗、乐对人有一定的教化作用,例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弥之事父,远之事君;多事鱼鸟兽草木之名。”等,在当代,我们又一次掀起了学习国学的热潮,同样是认识到它们是我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其教化作用仍有一定的意义所在。

其次,再来看看孔子对于君子的看法。“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生,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篇)“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欲讷言而敏于行。”(里仁篇)“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篇)“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篇)“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篇)在《论语》中,有很大篇幅叙述了孔子的君子思想。孔子认为,所谓君子,就应当有文、有义、有道、有思、有礼。有文,即有学问,要敏而好学,以礼为之,天资聪慧固然可贵,但后天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君子要“文质彬彬”;有义,即要“以义为质”,行之以礼,对待别人要诚信,友好;有道,即有自身的行为方式和方法,勇于追求真理,为了自身修养品德的提高而不断完善自己;有思,即有自己的独到思想,孔子认为君子当有九思:看了要考虑清楚、听后要考虑明白、神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谈要考虑是否忠诚、做事要考虑是否谨慎、怀疑要考虑是否询问、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力是要考虑是否符合义;有礼,即对待别人要有礼貌,行为要符合礼。做到以上几点,应该称得上是君子了吧!再看孔子的君子之道,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就应当是人们对于自己的行为要有一定得约束,懂得进退的尺度以及不断完善自身。敏和明是孔子君子思想的核心,当代社会亦是如此,虽然有健全的法制制度,但还是会有一些不遵守法制的人出现,可以说现代的社会就像是一个大染缸,有的人能够做到在庞杂的关系中保持着冷静的态度,可以分辨出正确和错误,即做到敏和明,那么这样的人还称不上是君子那谁是呢?

第三,简要分析一下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仁”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在,因而在《论语》中有一定重要地位。例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篇)“唯仁者能好人,焉得知?”(里仁篇)什么样的人才是仁者?孔子作出了明确的答案:“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篇)同时,孔子又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泰伯篇)贤者要将仁作为己任,树立远大的目标,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仁在这里成为了人们实现自己理想和愿望的催化剂。仲弓问孔子如何做到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篇)对待别人要小心谨慎如同宾客一般,心中没有怨恨,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句可谓是经典的名句,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闪现光辉,至今为人们所熟知,它所体现的思想核心就是“仁”。“仁者爱人”的思想我们都很熟悉,短短四个字,我想其中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其一,要做仁者,就应当学会关爱别人;其二,作为仁者,就要有相应的高尚品质,爱人就是最好的表现;其三,爱人,可以理解为友好的与周围的共处,这四个字无疑又是在教我们交友的方法。“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篇)益友如纯良的美酒,愈品愈浓,和这样的人交往,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品德,去除内心的杂念,“良师益友”这样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因此要多多结交这样的人。此外,孔子认为能做到恭敬、宽容、诚信、聪敏、慈惠这五种品德的人也就可以称得上是仁者了。

最后,看看孔子的为政思想。首先,孔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施行仁政,用之义以礼,从而赢得民心,国家取得长治久安。“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篇)即君以礼博得臣之忠。“民无信不立。”(颜渊篇)体现出了孔子“民”的思想,和唐太宗李世民所做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孔子认为治国要先正礼:“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子路篇)为政要遵礼、爱民、施仁义、教化民众。在孔子对子张的问话中回答能够做到五美、摒弃四恶的人就可以为政了。(五美:君子惠而不费、自身劳苦但没有怨言、有欲望但不贪求、胸怀宽广但不傲慢、威严但不凶狠;四恶:不先教导就处罚,是虐待、不告诫就要成就,,是暴、初始慢待突然严格,是贼、出手吝啬,是小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论语读后感400字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学完了《论语》十二章,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些感悟与心得,下面我就来谈谈《论语》带给我的心得。

《论语》中记载的很多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这对不乐于学习的我来说提供了前进的方向。正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样。我正处于“好之者”与“乐之者”之间。我虽有兴趣,但不够浓厚。我需要仔细地挖掘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从中得到百草园般的乐趣,成为一个“乐之者”。

《论语》还提醒了我一点。就是学思结合。光只爱好学习可不行,那样只是擅长考试。我们还需要思考。做到既不罔也不殆。

会学习很重要。,学会做人也很重要。“人不知不愠,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这些都是《论语》教给我做人的知识。就拿一个例子来说。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因为回到中国娶了与自己年龄相差悬殊的妻子被国人诋毁。他不生气也不反驳,以自己的行动更改了国人对他的看法。这才是一个值得被世人尊敬的君子啊。

《论语》这本儒家经典让我明白如何学习与做人,我要按照经典持续做下去,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国学经典《论语》读后感作文800字

全文共 880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育。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1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1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

《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个特别讲信念的人。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就是这么简单。《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论语》读后感800字

全文共 998 字

+ 加入清单

我觉得,在道德方面,东方更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来讲的,也讲不出来。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总是言传身教,因材之异而施教。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弟子体会到什么是“仁”。或许后来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传弟子为了能让后人能够受到如师在侧般的指导,才从先师的生活中截出一个个片断,整理出一部《论语》。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到来,各种西方学说陆续传入中国,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甚至连长期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幸免。在阅读了一个学期的《论语》这部书后,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儒学的根,即孔子的《论语》说起。《论语》大概包括的以下几种思想,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别加以介绍。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半部《论语》平天下!”孔子那睿智闪光的语言光照古今!就连后世的文人墨客、平常百姓受其深远的影响也不胜枚举!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道理是: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这不正是君子的品德吗?孔子说的这句深刻而又蕴含哲理的话,告诉人们修养是如此的重要。修养好像花儿在寂静中开放,成功的果子在光明里结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高中论语十二章读后感精选

全文共 1010 字

+ 加入清单

当我翻开那本厚重而又不厚实的泛着浓厚的油墨气息的千古佳文时,我再一次的,被震撼了!

论语》是记录孔子以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其内容,涉及政治、教育、礼乐、处世等等,是儒家文化基础所在。它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东亚乃至欧洲也有重大影响,是中外人士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读之作。

打开《论语》,我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空隧道,孔子留下了许多使我们对生活,对学习永久反思,并值得我们借鉴的文字。他的言行深及学习,孝道,德行,为政。使我惊叹不已!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孔子的快乐人生观!

其实,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论语》中说到,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夏就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接受下来。每个人相对与他人都有不如他人的地方,或者某天不如意的事情“砰”地降临在你的身上。如去年的地震中的青海玉树人,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甘肃舟曲人。他们(她们)有的瞬间失去了父母、儿女、兄妹等亲人;有的瞬间失去了熟悉的家园,这时要他们(她们)用怎么的心态来面对?!天灾,人们无法预见、有时又无法避免。在天灾已经发生时,只有去接受它。不要过分地纠缠在里面,整日呼天抢地,这只会加重你的苦痛,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

然而,我们的第二个人生态度就是尽自己的可能、用自己的能力做事去弥补遇到的遗憾。灾害已发生、悲剧已上演、迅速地正确面对这些困苦,思考如何去减少损失、重新站起来。此时,支持我们站起来的是内心的淡定与坦然。《论语。宪问》中谈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如果你心怀很敞亮,内心很仁厚,你就有一种坦然的勇敢,去直面你的悲痛与遗憾。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悲痛是难免的,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我们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我们才会活的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如何做人,是一个终生的课题。《论语》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是一座思想的宝库。认真地研读,细心地体会,努力地实践。我们的境界必将得以提升,我们的人生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变化。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今后,我还要更加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的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美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论语》读后感作文800字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是一部举世闻名的国学经典,许多人崇尚它“和为贵”的处世哲学,而我,则更迷恋它对理想的追随。

确实,整部《论语》都隐约的从礼仪、为政、学习等方面体现着对理想的追求。在《论语》里,有一大段还特别描述了它。子路、曾皙、冉求、公西华和老师——孔子在谈理想。子路抢先一步,急忙道出了自己的理想:给我一个很大的国家,但兵荒马乱、礼乐崩坏,我用三五年的时间,就能把敌人赶走,而且人人都举止高尚,成为一个礼仪之邦。冉求在老师叫他之后慢慢地说道:给我三五十里地,那里也有战争,给我三年时间,我就能把国家重归和平,但我可不敢把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变成礼仪之邦。他们的态度可谓一个比一个谦逊,到了公西华,他说他只想做一个帮助实行礼仪的道士。最后,孔子叫到了一直在专心弹琴的曾皙,只听琴声渐轻,“当”一声,乐曲结束,曾皙坐了起来,说道:在万物复苏的春季,我带上朋友、妻子还有一群孩子,到刚开冻的河里去洗澡,然后去唱歌跳舞,之后,就唱着歌回家。这时,一直不发话的老师说:“我同意曾皙的观点。”老师私下里又对曾皙说:“他们三个人的理想太不切实际:子路如此性急,肯定治理不好一个礼仪之邦;冉求虽说是三五十里地,但也是一个国家,有人民群众,有政府;公西华只是想做一个道士,但礼仪的事太大太重要了,非君子不能做呀。而曾皙的理想,不宏大但最接近人生的起点,最重要的是,他倾听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是啊,我记得苹果之父——乔布斯说过: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追随人的内心心灵和直觉的勇气,因为心灵会告诉你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现在,许多人很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都在为别人而活。现在还有多少人在仰望星空?有多少人感受着四季的更替?有多少人会去倾听花开的声音?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活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不应该只有一颗冰冷的心。那么,就多去看看大自然吧,这时,你会全身上下都充满了能量。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你会很快乐。所以,就请你停下疾行的脚步,等一等落在后面的那份纯真、那份快乐,去寻找真正的理想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论语读后感

全文共 819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可以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前途。时间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时间老人对每个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样的时间内,人们的收获却不同。所以我始终相信“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珍惜他‘”这句话。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为他们知道时间是宝贵的。如果你会把握时间,你就会把握生命,你才不会虚度人生,如果你虚度人生,那么在你虚度的一分一秒的时间里,你可能不会感觉到什么,然而有一天你去计算,你会觉得浪费的时间可以干很多你没时间干的事情。这时,有的人懊恼,有的人想祢弥补,但这是无济于事的。俗话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你不想自己以后后悔,那么现在你就要珍惜时间。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时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与朋友约会,他站在桥头一边等一边在纸上写着,雨淋湿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觉。朋友来了满怀歉意的说“不好意思,耽误了你宝贵的时间。”爱因斯坦却兴奋地说:“我非常有意义地度过了这段时间,因为在这些时候我又想起了一个出色的想法。”时间是宝贵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流走。你是想把它当作日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后只留下一个生锈的日历夹吗?因此我坚信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论语读后感800字

全文共 2017 字

+ 加入清单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

这段经文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意思是孔子说:“一个有德行的士君子应该矜持、庄重,而不会与别人争斗;会和谐的与人相处,而不会结党营私。”

这段经文中孔子讲了一个士君子应该何以处众的道理。矜,是矜持、庄重、严肃的意思,这是一种很高的人格境界。如果一个人能达到矜,必是德行人格厚重,境界智慧高深,常人无法比拟的。这种人非常坦然,因其人正心正,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不卑不亢,所以在面临一些重大事件时会显得很泰然。而正是这种时候,人需要进行冷静的思考和选择。能够做到“矜”的人,无论天大的事,都会坦然面对,不会轻浮焦躁。故圣人云:“临大节而不可夺”。

相反,小人则不泰不矜,狂妄自大,自以为是,喜好彰显表现,每当大事来临之际,却显得焦躁不安,无所适从,不堪一击。故孔子云:“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此之谓也。

争,是争执、争斗的意思。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精神的核心便是争,是博弈与争夺。不论过程手段,只在乎最后的结果,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理念,有害于道,会破坏社会政治秩序。而如今的中国正是这种情况,拜金主义严重,人们为了达到目标和盈利,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其原因便是近百年来,受到西方资主义的文化入侵。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把竞争博弈作为社会生产和发展的推动力,才导致这一后果。

西方资本主义强调竞争,西方国家也因此博得国际政治和军事上的地位。但这仅仅是它的文化硬实力,在其硬实力背后有文化软实力支撑,那便是西方的信抑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西方清教徒认为经商是上帝给予他的使命,因此,经商便有了神圣的合法性。无论从事政治事务还是经商,这都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正因为这样,西方才会出现比尔盖茨这种赚了一辈子的钱,最后全部奉献给了社会的伟大企业家。这都归结于一个文明的文化软实力,而我们只学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硬实力,没有学到他们的软实力。所以才导致这么多的负面结果。

当然,西方的软实力我们也学不来,因为软实力要符合地域人文,也就是历史文化的合法性。因为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人文,每个文明都会有适合于自身的政治制度,而这种政治制度一旦更换历史文化背景便不能发挥原有的功效。就如同热带植物到了高原地带生存不了。所以我们才要制定出符合于华夏文明和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儒家讲“体用不二”,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中体西用”的不对之处。

群,是群体、群众。这里指与人相处得很好,很和谐和睦,很容易相处共事。孔子云:“君子易事而难悦也”,君子虽然很好共事相处,但却难以取悦。因为君子的德行远在常人之上,能辩是非,明善恶。通常,小人在行事时,为了能讨领导喜欢,给予他更好的机会与利益,便会对上司领导进行谄媚、拍马和贿赂。而很多领导上司也是小人德行,乐于接受。在利益面前,固然原形毕露。

曾有人举了一个例子来讽刺如今的中国人:一个百货大楼的电梯坏了,老板便要找人把它修好。中国人、印度人和德国人都想来接活。印度人报价3000;德国人说:“我们材料和技术好”,因此报价5000”;而中国人却以10000元的天价接下了这个活。原因是这个中国人找到了项目负责人说:“5000给你,2000给我,剩下3000交给那个印度人做”。

由此可看出,小人如果居于上位,政治便会腐败,国家便会不得而治。君子则刚好相反,不论多大的利益摆在他面前,只要不符合于义,不符合于道,都不会取一分一厘。故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亦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哪怕符合于道,取了,首先想到的也是天下苍生而不是自己。故范仲淹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之谓也。所以,一个君子圣贤的人格德行和胸怀都可以从这方面体现出来。

由此观之,一个国家必须要君子与贤臣在位,方能和谐大同,长治久安。故孔子云:“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又云:“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天下无所措手足。”此乃治国之道,不可不知也。

党,就是党羽,这里指在政治中和社会上结为同党,谋利谋私。结党,便是奸诈的小人为了更好的谋得利益,集结起来,互相私助营利,作恶偏袒。为君者管理国家时,必定要注意朝中结党结派,互袒互利的情况发生。因为一旦这样,贪官污吏的势力便会强大,政治便会腐败至极。而在政治上,如果有小人之党,便应有君子之朋出现相与之抗衡。而为人君者,必当明是非善恶,分清小人之党和君子之朋,并把小人之党铲除于朝,天下方能大治。《朋党论》云:“故为人君者,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从这段可以看出,一个君子为人处事的智慧。只有矜而不争,才能时刻保持严谨,庄重坦然,才能临大节不夺,不怒而威;才能与人和睦相处,别人才愿意和你交往。只有群而不党,才能在互补中不断提升自己,才能不受不良之友的影响和误导,从而趋善远恶。如此,才是君子之为,圣贤之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论语的读后感作文300字

全文共 372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好需要养成三个好习惯——不懂就要问;勤奋;其次就是有一个能使自己努力,有带动性的座右铭。

座右铭非常关键!一个好的座右铭可使人一生受益非浅,可使人终身奋发向上,我非常喜欢我的座右铭——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习而时常温习,不也快乐 么?孔子说的多好呀,不足十个字的反问句,却详细的说了要如何学习。

实际上我的座右铭出自的书——《论语》里面还有很多的名言,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都教育人们如何为人处事,影响了千万人。举一个事实:我国犯罪率最低的地 方就是孔子的故乡。

让我们再次回到我的座右铭上,它对我的影响非常大!自从我读了《论语》,知道了这句话,使用它当我的座右铭后,我就把这句话牢记在心,从而养成了良好 的复习习惯,因此今年我的成绩有所提高。

所以,我建议大家在《论语》中找一句自己喜欢的话当你的座右铭。只要你用心去读,座右铭就会发出“神奇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论语读后感

全文共 1414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云,今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果不其然,于丹仅仅是写了读完《论语》后的一点心得,就在整个中国好好火了一把!这个暑假,小生有幸能去详尽的阅读一番。

《心得》里的字里行间无不说明——《论语》是为这个世界而生的,其告诉人们的每一个道理,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从一定的方面来说,是具有色彩和温度的,色彩在于它传授给别人的精髓,温度在于它给予给别人的光明。

那么,我即便不知道作者对于“色彩”的定义。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色彩。所谓“没有色彩”,无非是灰色。灰色的色彩感不强,可以视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时又是最具普通性的色彩,因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我也更不知道作者对于“温度”的定义。但是,任何人不可能没有温度。所谓“没有温度”,无非是23摄氏度。即便这是一个模糊的数字,但同时又是人体感觉到最舒适的温度。

无论是色彩也好,温度也罢,但当一个人表现出来时,那是他的激情!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为之奋斗,是一件“加好佳”的事情,关键在于你如何将你手中的风筝——放飞,让线加长,加长,再加长!

中央电视台曾经拍过一个名为“我有一个理想!”的公益广告。在我看来,这是一件积极向上的事情。人嘛,活着就不要憋着!在《论语》中,孔子问过自己的四位弟子,他们的志向,各有不同之处,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把它大声地说出来,好事啊!

在现实生活中同样也是这样的。假使有两个朋友,他们平时形影不离,有一天因为一点小矛盾便闹翻了,绝交吗?两个人总舍不下多年来的感情,和好!于是两人都准备向对方道歉。在途中,两人相遇了,他们笑了,紧紧地抱在了一起。他们没有说出来?不,心灵的沟通已经将这个不算是理想的理想,完全的化解了。诚然,我完全同意他们这样的做法,有话,别憋在心里!

有些人,每天看着那些经理或是董事之类的人,总是用羡慕的眼光,大家彼此彼此嘛,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过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他们也是经过巨大的努力才得到人们的认可,毕竟阳光总在风雨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不错!我相信只要自己曾经努力过,人生就会有闪光点,留下美好的回忆,成功那只是你路过的一个车站。

的确!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

不过,话又说回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诶,善哉,善哉。这个世界终归是由有实力的人来主宰的。有本事,甭管是驴是马,你拿出来溜溜嘛!至此,为百家呼吁之中一道!

当我读完《于丹论语心得》的时候,已经入夜。它显出了它独有的特点——寂静,可是我的心情却再也不能平静了,感受颇深的。于是立即记录了下来:当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候,人感觉到希望的一抹——天地人之道;不论人的距离,心与心之间的桥梁,是无行的,不是无固的——心灵之道;天气的晴转多云,你的笑容依就是那么的光辉灿烂——处世之道;善良、理智、恒心、合群,这四流一一显露——君子之道;在我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我看见好多只手……——交友之道;人的出生,已经是一个梦想的诞生,而那个人便有了新的想法——理想之道;走过的,无法回头,还是抬抬头向远处看吧——人生之道。

道是自己选的,路是自己走的,驾驭它祝您一路走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论语》读后感优秀作文800字

全文共 843 字

+ 加入清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论语》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来自孔子的著作《论语》,而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它在我成长的路上指引了我很多的方向,也教会我许多道理。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告诉了我对父母一定要孝顺,要谨遵父母的教诲。“巧言令色,鲜矣仁。”不要做一个花言巧语,虚伪的人,要做言行一致的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做人要有信用,不能出尔反尔。“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对人也要仁德,礼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吿诉了我孔子他从小便有远大的志向,坚持不懈地学习,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都是对人的基本要求,做人的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让我知道学习不仅仅是学,还要学会思考,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收获很多的知识。两样少了一样,都会让学习变的学习变的枯燥乏味,没有兴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要常常复习回顾以前的知识,进行理解、掌握。

《论语》教会了我许多,孔子的那些话语让我历历在目,深深铭记于心,对我来说,《论语》中的每句话都是座右铭,指导我前进的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论语的读后感作文300字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我读了论语这本书中说的: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尼,小车无月,其何以行之哉?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做人就要做一个守信用的人,要说 话算数。

就比如我家吧。有一次,我考试考了一百分,爸爸非常高兴,我说:爸爸,我考了一百分你不带我去哪玩一天,爸爸毫不忧郁的答应了,说下一星期天我带你去 云台山玩,我高兴的不得了。因为我从来没有去过云台山,时间过的如流水一般,转眼间到了星期天。我迫不急待的去问爸爸什么时候去,爸爸说:今天太忙了,没 有时间,改日吧!我的心霎时间由高兴到难过。我说:爸爸你不想去,就别说,说出去话就如泼出去的水,要说到做到。

妈妈下班了,我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妈妈爸爸说了一顿,妈妈说爸爸做的不对,答应小孩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能演而不信。

虽然这次我没去云台山,但是让我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在这里,我想对我们班的同学说,做为一名好学生,更要诚实守信,善于勤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高中论语十二章读后感通用

全文共 1074 字

+ 加入清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摇头晃脑地背诵着《论语》。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论语》是两千五百年前的经典语录,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句话看上去十分平常,我却认为它就是一条真理,因为我有着深刻的体会呢!

有一天夜晚,我在家里做奥数班的预习作业,我的人在书桌旁,可心早已飞到电脑桌旁去了;嘴里虽然念着:“5X+3y=34,X+y=10……”脑子里其实是想着等一会儿怎么把游戏打通关。都怪妈妈,游戏玩到一半就不让我玩了,非逼着我预习奥数班的作业。我不停地抖动着手中的笔。书桌摸起来十分不舒服,凉凉的、滑滑的。我的心不在焉地盯着窗户,窗外黑黑的,平时皎洁明亮的月亮在今天也显得特别无趣。

我已经没有心思再做题目了,便与爸爸说:“爸!我做好预习作业了,去玩会儿电脑!OK?”

“都懂了吗?”卧房里传来老爸粗重的声音,“一定要认真预习,有些题目老师可能一带而过,不会仔细讲的。你只有理解了考试才能考好。

“哦,知道了。”我不耐烦地回答道,心里却嘀咕着:怎么那么烦的,真是。

“2x+3y=50,3y+3z=54,那么x、y各是几?”老师枯燥地讲着方程式,我却一点不懂。窗外吹来一阵清风,感觉很凉快。耳边想起一阵嗡嗡嗡的声音,像蜜蜂一样。我迷迷糊糊的上完了课。

“开始考试了,请大家准备好。”这下惨了!!不会考这种枯燥的x、y吧!我还没弄懂呢!试卷发下来了,白纸上黑色的字显得极不协调,我能看懂每一个字,却不懂怎样解。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这可怎么办??我手里捏着笔,黏黏的,全是汗了。绿色的铅笔闪着诡异的光,好像在嘲笑我:“谁叫你不懂装懂,这就是后果,哈哈,知道错了吧!晚了!”可想而之,我这次考试考得很差

爸爸知道后,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不懂就是不懂,不能因为想做别的事而违心地说:‘我明白了’、‘我知道了’在学习上如此以后在工作上也如此。”“哦。”我似懂非懂地说。爸爸笑着说:“这次考试对你来说,就是这个道理的最好验证。”

随着年龄的增长,《论语》中许多的精髓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当中,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校的校本课程里编辑了《论语》的经典语句,让我们诵读。二零零八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也出自《论语》。

《论语》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现在,我时刻提醒着自己做一个人格修养完备的人。让我们共同把这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思想精华继续发扬光大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论语》读后感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了《论语》中好几段,下面,我来说一下其中一句中的含义吧。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向他好的方面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应该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在生活中,我们要谦虚,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要想他的优点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取长补短,相得宜彰。比如说:我们班的某些同学的学习不好,但他的体育好,画画的好,就应该向他这方面学习。某些同学体育不好,但学习好,写字好。向他写字,读书学习。我的跳绳跳得好,琴弹得好,但是胆子小,不敢上台朗诵,应该向胆子大的,声音大的同学学习。及时改掉自己的缺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论语高中读后感

全文共 800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欢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并且乐此不疲,一向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十分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欢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异常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啊。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

以上是我学习《论语》后的一点感受,经过这次学习我才明白自我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狭窄,让我有一种“人生处处尽学问,世间人人是我师”的感觉。今后,我必须要多看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我的文学修养。本次学习,真的使我受益匪浅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