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秋战国典故故事(通用20篇)

一张照片,一段回忆。我们在照片里定格的瞬间,成为永恒。照片里的故事很精彩,我们带着回忆慢慢追寻。接下来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春秋战国典故故事优秀作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浏览

1274

作文

160

成语故事典故

全文共 5486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故事来理解成语的意义更容易学会成语,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成语故事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阿斗太子

意思是:阿斗:三国蜀汉刘备之子刘禅的小名。此人庸碌无能,虽有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兴蜀汉。指懦弱无能的人。

阿匼取容

意思是:阿匼:一味迎合的样子。一味巴结别人以求得他们的喜欢。

扼臂啮指

战国时期,曾子一个人他外出打柴,家里来了客人找他,曾母左等右盼不见他回来,客人急着要回去。曾母就使劲扼住自己的手臂直到疼痛难忍为止,曾子立即感到手臂痛,立即丢掉柴禾跑回家问母亲有什么事,母亲告诉他有客人在找他

意思是:扼:用力掐;啮:咬。掐胳膊,咬手指。形容母子心灵相互感应。

二竖为灾

意思是:竖:小子;二竖:指病魔。比喻疾病缠身。

二桃三士

春秋时期,齐国有三个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居功自傲,蛮不讲理,相国晏婴担心他们会闹事而影响国家安危,建议齐景公赐两个桃子让他们三人论功而食,结果他们有勇无谋,因争吃桃子纷纷自杀身亡

意思是:士:武士。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比喻借刀杀人。

二五耦

晋献公时期,晋国内部矛盾很尖锐,斗争很激烈。晋献公的妾骊姬勾结献公所宠幸的梁五和东关憵五,替自己的儿子夺取君位。当时人称之为“二五耦”

意思是:耦:两人耕地,比喻朋比为奸。比喻狼狈为奸。

二者必居其一

意思是:居:占。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

东家之丘

意思是:比喻不认识身边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彘肩斗酒

意思是:语本《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乡立,瞋目视项王……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

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之乎者也

出处: 《湘山野录》 (太祖)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 对曰:“语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释义: 讥讽文人咬文嚼字,不讲实际。

故事: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当上皇帝以后,准备拓展外城。

他来到朱雀门前,抬头看见门额上写着“朱雀之门”四个字,觉得别扭,就问身旁的大臣赵普:“为什么不写‘朱雀门’三个字,偏写‘朱雀之门,四个字?多用一个‘之’字有什么用呢?”赵普告诉他说:“这是 把‘之’字作为语助词用的。”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这些虚字,能助得什么事情啊!”   后来,在民间便流传一句谚语:“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出国留学网为您提供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月下老人

唐朝时候,有一为名叫韦固的人,有一次,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里。

一天晚上,韦固在街上闲逛,看到月光之下有一各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里翻一本又大又厚的书,而他身编则放着一个装满了红色绳子的大布袋。

韦固很好奇的过去问他说:“老伯伯,请问你在看什么书呀!”

那老人回答说:“这是一本记载天下男女婚姻的书。”

韦固听了以后更加好奇,就再问说:“那你袋子里的红绳子,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老人微笑着对韦固说:“这些红绳是用来系夫妻的脚的,不管男女双方式仇人或距离很远,我只要用这些红绳系在他们的脚上,他们就一定会和好,并且结成夫妻。”

韦固听了,自然不会相信,以为老人是和他说着玩的,但是他对这古怪的老人,仍旧充满了好奇,当他想要在问他一些问题的时候,老人已经站起来,带着他的书和袋子,向米市走去,韦固也就跟着他走。

到了米市,他们看见一个盲妇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迎面走过来,老人便对韦固说:“这盲妇手里抱的小女还便是你将来的妻子。”

韦固听了很生气,以为老人故意开他玩笑,便叫佳奴去把那小女孩杀掉,看他将来还会不会成为自己的妻子。

家奴跑上前去,刺了女孩一刀以后,就立刻跑了。当韦固在要去找那老人算帐时,却已经不见他的踪影了。

光阴似箭,转眼十四年过去了,这时韦固以找到满意的对象,即将结婚。对方是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长得很漂亮,只是没间有一道疤痕。韦固觉得非常奇怪,于是便问他的岳父说:“为什么他的眉兼有疤痕呢?”

相州刺史听了以后便说:“说来令人气愤,十四年前在宋城,有一天保母陈氏抱着他从米市走过,有一个狂徒,竟然无缘无故的刺了她一刀,幸好没有生命危险,只留下这道伤疤,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呢!”

韦固听了,愣了一下,十四年前的那段往事迅速的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想:难道他就是自己命仆人刺杀的小女孩?于是便很紧张的追问说:“那保母是不是一个失明的盲妇?”

王泰看到女婿的脸色有意,且问得蹊跷,便反问他说:“不错,是个盲妇,可是,你怎么会知道呢?”

韦固证实了这各式时候,真是惊讶极了,一时间答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然后把十四年前在宋城,遇到月下老人的是,全盘说出。

王泰听了,也感到惊讶不已。

韦固这才明白月下老人的话,并非开玩笑,他们的姻缘真的是由神作主的。

因此夫妇两更加珍惜这段婚姻,过着恩爱的生活。

不久这件事传到宋城,当地的人为了纪念月下老人的出现,便把南店改为“订婚店”。

由于这个故事的流传,使得大家相信:男女结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红绳,加以撮合的,所以,后人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简称为“月老”。

约法三章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释义 “约”,协商,议定。“章’,条目。临时议定三条法令。比喻以 语言或文字规定出几条共同遵守的条款。

故事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 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 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 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 霸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 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 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 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 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 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 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羽毛未丰

出处《战国策。秦策—》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释义 “丰”,丰满。比喻势力还小,或常识、阅历尚浅。

故事 战国时洛阳人苏秦,年青时曾师从智者鬼谷子学习辩术 谋略。学习结束后,周游列国,希望有朝一日,他的治国谋略能获得 君王们的接纳。 秦是西方的大国。凭借有利的地理环境,发展农业,国力逐渐强 盛。但在当时,实国尚不能与其它大国抗衡。 苏寿秦这次远游秦国,是要说动秦王,与函谷关以东的—些国家 联合,同其他的国家联盟作较量。 但是秦惠王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而是说:“我们秦国现在就像 一只羽毛还没长全的小鸟,要想展翅高飞那是不行的。先生你迢迢 千里来到这里开导我,我很感激。至于称霸争帝的事,我希望在以后 的适当时机,再聆听你的高见。” 在秦国耗费了所有资财,上书十多次,但仍未说动秦王。苏泰无 奈,只得灰溜溜地离开秦国回家。这时的苏秦,也就犹如羽毛未丰的 小鸟,无法振翅飞于那动荡的政治舞台。

有志者事竟成

出处《后汉书·耿合传》

帝(刘秀)谓合曰:“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 有。久者事竟成也。”

释义“久”终于。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决心,事情,最终能成功。 也作“有志者事竟成。”

故事 有一次,刘秀派耿合去攻打占据山东青州十二郡的豪强张 步。张班兵强马壮,是耿合的一个劲敌。张步听说耿合率兵来攻。就 派大将军费邑等分兵把守历下、祝阿、临淄,准备迎击。耿合先攻下 祝阿,以后用计相继攻下历下和临淄。张步着急起来,亲自带兵反攻 临淄,于是在临淄城外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的大血战。在战斗中,耿 合大腿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断箭杆,带伤仍坚持战斗。 刘秀闻讯。亲自带兵前来支援。在援兵还未到达的时候,部将陈俊认 为张步兵力强大,建议暂时休战,等到援兵来后再发动进攻。可是耿 合却认为不能把困难留给别人,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耿合终于把 张步打得大败。几天后,刘秀来到临淄,慰劳军队。他在许多将官面 前夸奖耿合说: “过去韩信破历下开创基业,现在将军攻克祝阿,连战连捷,两 功相仿,从前你在南阳曾建议请求平定张步,我当时以为你口气太 大,恐怕难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啊!”

有恃无恐

出处《左传·俗公二十六年》

齐候曰:“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 命。”

释义 “恃”,倚仗,依靠;“恐”,恐惧,害怕。国有所依靠而无所顾 忌,无所畏惧。

故事 春秋时,中原霸主齐桓公死后,他的儿子齐孝公继承了王 位。 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夏天,鲁国遭到了严重的灾荒, 齐孝公乘人之危,亲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去讨伐鲁国。鲁 僖公得知消息,知道鲁军无法和齐军对抗,便派大夫展喜带着牛羊、 酒食去稿劳齐军。 这时,齐孝公的军队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展喜日夜兼程,在齐 鲁边界上遇到了齐孝公。展喜对齐孝公说; “我们鲁国的君王听说大王亲自到我国,特地派我前来慰劳贵 军。”“你们鲁国人感到害伯了吗?”齐孝公傲慢他说。 展喜是个能言善辩的人,他不卑不亢地回答说: “那些没有见识的人可能有些害伯,但我们鲁国的国君和大臣 们却一点也不害怕。” ’ 齐孝公听了,轻蔑他说: “你们鲁国国库空虚,老百姓家中缺粮,地里没有庄稼,连青草 也看不到,你们凭什么不感到害怕呢?” 展喜胸有成竹,不慌不忙他说:“我们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遗命。 当初,我们鲁国的祖先周公和齐国的祖先姜太公,忠心耿耿、同心协力地辅助成王,废寝忘食地治理国事,终于使天下大治。成王对他俩 十分感激,让他俩立下盟誓,告诫后代的子子孙孙,要世代友好,不 互相侵害,这都是有案可稽的: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友好,大王您怎么 会贸然废弃祖先盟约,进攻我们鲁国呢?我们正是依仗着这一点,才不害怕。” 齐孝公听了,感到展喜的活很有道理,就打消了讨伐的念头,班师回国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春秋战国时代典故集锦

全文共 10174 字

+ 加入清单

1.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8. 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9.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10.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11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12. 窃符救赵:

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13. 朝秦暮楚:

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14.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15.卧薪尝胆:

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16.爱媵贱女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儿怀赢给晋公子,准备了非常丰厚的嫁妆,光穿着有华丽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晋国时,晋国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个陪嫁的女妾抢回家去,却认为秦国的国主还不如女妾漂亮,而轻贱秦国的国主。

这是则故事是韩非借齐国传墨子学说的田鸠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时讲的一则故事。所举的“秦伯嫁女”一例与“买椟还珠”一起说明一种办事的道理,即切勿怀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后世常以此比喻办事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17.白虹贯日

出自《战国策·魏策四》:聂政是战国时韩国轵人,因为杀人避仇,逃到齐国,以屠宰为生。韩卿严遂与韩相韩傀有隙,想要报仇,听说聂政侠义勇为,便送黄金百镒做为聂政母亲的寿礼,并说明欲请聂政刺杀仇人之意。聂政以母亲尚在需要人奉养为由没有答应。后来聂政的母亲死后,聂政独行仗剑刺杀韩傀,碰上了白虹贯日的现象,刺中了韩哀侯,他自己也自杀身死。

白虹贯日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就是现在所说的日晕。古人迷信,常把此做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异兆,也附会为精诚上感天道。

18.毕万昌大

出自《左传·闵公元年》:春秋时,晋献公灭掉魏,把魏地赐给大臣毕万。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说:“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现在把魏地赏给毕万,是天意要启发他的后代,使其昌大。”后来,毕万的后代果然建立了战国时的魏国。

其实这些都是古人附会之说。后世就常以“毕万昌大”的典故指人后辈发扬,繁盛昌大。

19.抱冰握火

出自《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常常以艰苦的生活条件来磨砺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内修军政,外结诸侯,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

后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厉,也用指生活艰辛。

20.抱柱信

出自《庄子·盗跖》:屋生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相约于河桥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涨潮时都没有来,而尾生则宁愿抱梁柱而死都不愿失约。尾生忠于爱情,信守约誓,但头脑僵化,不知变故,故抱柱而死。

后以此为坚守信约的典故,特别多用于男女间的爱情信誓方面。

21.表里山河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时,晋楚决战之前,晋文公的谋臣,他也是晋文公的舅舅子犯劝文公参加决战,他认为即使仗打败了,凭太行山和黄河之险,也可固守无虞。原话为:“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指晋国外黄河而内太行山,地理形势使国防极为稳固),必无害也。”

后世常用“表里山河”说明地理国防之固。

而元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者,意踟蹰。中的“山河表里”即用此事,一方面说明潼关形势的险要;另一方面反衬诗人一路所见秦汉宫阙的破败,百姓处于战乱之际的无边苦难。

22.拜下风

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在秦晋韩原之战中,晋军大败,晋惠公被秦兵所俘获,晋大夫头发蓬乱下垂的拔帐随行。秦穆公劝说道,:“二三子何其担忧也!寡人准备请晋君去我秦国,岂敢太过分呢(这是表面上安慰晋国大夫等人的放话)?”晋大夫于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

实际上晋大夫这番话,是与秦穆公约誓,希望他说了话要算数。“下风”的意思就是你的诺言不仅天地共鉴,我们在下这些做臣子的也都听见了,希望你不要食言。

“拜下风”原是谦恭卑怯的举止,后逐渐又演化成“甘拜下风”的成语,用为甘居下列的自谦词。

23.背城借一

出自《左传·成公二年》:公元前五八九年,晋、鲁、卫三国的联军击败齐军后,齐顷公派大臣宾媚人(即国佐,曾主持齐国之政)带上贿赂去见晋军主帅却克,当晋方提出屈辱齐国的苛刻条件(必以萧同叔子就是齐侯之母为人质,并且将齐国境内田间的垄亩变成东西走向,这样道路、水渠都将成为东西方向,以便晋军的行动)时,宾媚人本着维护齐国尊严,坚决地加以拒绝,并准备决一死战(原话中为背城借一)。鲁、卫两军主将,都劝告却克与齐停战求和,晋终于放弃了继续进攻的主张,签订了盟约,齐国得以转危为安。

后来以“背城借一”表示誓与敌人决一死战。

24.班荆道故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时,楚国伍子胥的祖父伍举与蔡水师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儿子公孙归生是好朋友。伍举娶与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后,楚人皆言:“王子牟逃亡实为伍举护送之。”于是伍举也因受牵连而逃奔到郑国,然后准备到晋国去。恰在这时,公孙归生也将要去晋国,二人在郑国郊国相遇。他们“班荆(扯草铺地)相与食(坐在上面,一面吃东西),而言复故(一面攀谈返回楚国的事情)。

后以“班荆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话旧情。

出自《庄子·外物》 苌弘是春秋时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的大夫。刘氏与晋范氏世代通婚姻,在晋卿内讧中(所指为公元前490年即周敬王三十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苌弘曾帮助过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他,晋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苌弘杀死。苌弘死于蜀(今四川),蜀人感之,以柜盛放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及精诚之至也。

当然化碧之说为后人的演义。后来常以“苌弘化碧”来比喻忠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为国献身,忠烈精神长存。

像明末著名将领袁崇焕就有死后,鲜血化碧一说。

26.刺股

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游说秦王,上书上次,秦王没有采纳他的主张,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他伤感之余,刻苦自励,夜以继日的努力攻读。夜里读书至困欲睡时,就用锥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来,继续学习。这种勤苦自强的精神,历来被人称颂,成为旧时劝学的典型事例。

后世常以“刺股”用为勤苦读书、奋发自强的典故。

27.操刀伤锦

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想让自己的一个小臣尹何,担任私有领地的邑大夫的官职。因为郑子产是他晚年举荐而执政的,可能认为提拔尹何,子产不会反对。郑子产主张“学而后入政”,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坏,才是用人稳妥的办法;如果“以政学者”,那就是拿“政”去开玩笑,这是对“政”的不负责任,这将给“政”造成危害。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子产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锦不使人学制作比,阐明不可本末倒置。

以今天的眼光看,学而后作虽无可厚非,但干中求学,干也是学,也是不能偏的。

后人“操刀”“伤锦”合二为一,用来比喻才薄力单,难以预胜任。

28.楚幕有乌

出自〈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郑,郑国得到其他诸侯国家的援救,迫使楚军连夜撤退。楚军为了防止郑军及诸侯国援军的援救,军队于夜间悄悄撤走,却留下了空空的营幕作为掩护。军幕空虚,所以乌鸦才栖止在上面,郑国人由此判断出楚军营内的虚实,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

后来用这个典故,常指败退或军事力量的空虚。

29.丁公凿井

出自《吕氏春秋·察传》:春秋战国时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因为家中无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觉得这样一来,洗涤和取水就不需要专用一个人了,说是等于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有人听到这话后就把它传讹了,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后来就以此比喻以讹传讹,或主观主义凭空解释,把事情搞得颠倒悖谬。

30.大义灭亲

这个故事就比较有名了,在〈东周列国志〉上也有记载,不过我要讲的则是出自〈左传 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同与,就是一同处死的意思)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31.东施效颦

出自《庄子·天运》:说越国有一个绝色美女名叫西施。她长得非常漂亮,无论怎样打扮,一举一动都是美丽动人的。西施有个心口疼的毛病,犯病的时候,总是用手按着胸口,皱紧眉头。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来,疼得紧皱眉头,便不知不觉地用手按着胸口处,咧着嘴似笑非笑的。正巧,迎面走来一位叫东施的丑姑娘。东施看见西施皱着眉头,用手接着胸口在笑,觉得样子十分好看。于是,就照样模仿起来。东施本来没有胸口疼的毛病,却也用手按住胸口咧嘴笑,把眉头也照样紧皱起来,自以为这样就美丽了。村民们看到她一反常态的样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两眼,丑姑娘东施却以为人家喜欢上她了,于是她更加紧皱眉头咧开大嘴强笑,这一下,把别人都给吓跑了。

后以“东施效颦”来比喻“丑拙”盲目机械地效仿“美巧”,结果适得其反,闹出笑柄。

李白就有: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

32.呆若木鸡

《庄子·达生》: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子帮他训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

庄子用这个故事,愿意是指为了说明有些事情不必亶承天生自然之理,经过人为的训练,也能积习成性,达到改造“物”的目的。

但是传到了后世,却用“呆若木鸡”来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神态,则全用为贬义。

想想也真是好笑啊,这句成语的出处与现在的解释居然如此不着边啊。呵呵,古人也很有意思。

33.盗憎主人

出自《左传·成公十五年》:春秋时,晋伯宗(晋大夫孙伯纠之子)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讳,妻子常劝他说:“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好直言,必及于难。”后来伯宗果然因为结怨过多而被杀。

“盗憎主人”是说盗贼憎恨被他盗窃、抢劫的主人,后来就比喻坏人怨恨正直的人,无道恨有道,恶恨善,丑恨美,坏人恨好人。

34.得鱼忘筌

出自〈庄子·外物〉:庄子说:“筌(就是一种捕鱼的竹器)所以能捕到鱼,是因为得鱼而忘筌;蹄(捕兔的哭具)都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指语言,言词)所以在意(要表达的意思、事理),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人言哉(就是说深悟其道、专心致意却并不侈于言辞的人,其实难得,故庄子希望能找到这样的人和他交谈)!’”

庄子在这里以“得鱼忘筌”“得兔忘蹄”为比喻,并不从消极的意义上使用,承上启下,目的在于比照说明“得意忘言”的道理。

后世用“得鱼忘筌”却改变了原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在消极的意义上,比喻办事情一旦达到了目的,便把赖以达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抛弃。

可见这也是一个后世用意与出处不相符的成语。也不知是怎么传的。

35.断织(孟母继织)

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及〈列女传〉:孟子是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姓孟名轲,由于赏识渊博,道德高尚,被后世誉为“亚圣”。孟子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地位,与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关。孟子年幼时,他的母亲非常注重对他的教育。有一次,孟子由于贪玩而没有上学,他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当即拿起剪刀,割断正在织布的织线。孟子孝敬母亲,看到母亲如此生气,既害怕又难过。孟母看到儿子有悔改之意,就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你废弃学业像我剪断布线,一个人要专心读书,才会有知识,如果现在不用功读书,将来就一事无成。”从此以后,孟子发奋苦读,终于成为大学者。

后来就用“断织”为勉励努力求学,不可中道荒废的典故。此外人们也用断织来表示贤妇劝学。

唐代骆宾王的《上衮州张司启》里有这个典故:“加以承断织之慈训,得锐志于书林。”

另外一个有关断织的故事就是乐羊子妻劝其夫进学的故事,和孟母劝告孟子的形式大致相同。而且目的也都达到了。

36.高山流水

出自于战国时期,郑国列御寇的名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琴却只弹出了音符,却少了神韵,少了对音乐透彻理解,他的老师成连先生于是带他到蓬莱岛去找成连的老师方子春,以便给伯牙指导。伯牙来到浩瀚的大海,极目无边,波涛绚烂,而树木郁郁葱葱,飞鸟悲号,伯牙顿时心旷神怡,完全融入了对自然的陶醉之中,音随意转,琴随心动,一首《高山流水》自然的抚于琴上。同王羲之醉后作《兰亭序》一样,《高山流水》也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完全由作者随性而作,表达了作者最真挚的情感和最高的创作水平,堪称绝唱。

一天夜里,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不禁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弹得正是那一首《高山流水》,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伯牙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凡伯牙琴声所表达的,樵夫就能感受到,并发出同样的感叹,伯牙兴奋极了,二人融入了同一个世界,一个只有琴声的高雅世界。这个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二人成为知己。

后来,子期不幸去世,伯牙悲痛欲绝,认为子期是唯一能听懂他琴声的人,而现在这唯一的知己也离开了。于是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最心爱的琴,并终生不抚琴,以谢子期。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遂成千古绝唱!

37.天下无双

出自于《史记·魏公子列传》: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

长平之战,赵国残败,损失惨重。而秦国在长平之战后不久,就发动了对赵国首都邯郸的攻势,妄图一举拿下邯郸,灭亡赵国。赵国平原君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大军前往救援,但经不住秦王的威胁,命令部队带赵国边境停留下来。而魏信陵君决意救赵,遂盗得魏王兵符,杀死魏军首领,自己带领大军救援赵国,经过殊死战斗,打败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信陵君在胜利之后,因为盗兵符,杀大将的原因,不敢回国,便在赵国住了下来。公子在赵期间,礼贤下士,寻找藏匿在市井之间的能人志士,与他们结交。平原君甚为不解,故说了上面这句话。

大意是有看不起信陵君的意思,信陵君知道后,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平原君门下的门客也大约有一半的跑到信陵君门下去了。

总的说来,信陵军是四君子里面最礼贤下士的一个,也是最善良最具同情心的一个,他领导了山东六国的最后一次合纵伐秦,并取得胜利。应该说,用“天下无双”来形容他应该是不为过的。

38.高枕无忧

出自《战国策·齐策》: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冯谖是投奔田文的一个门客,在没有任何功劳的情况下,再三向田文提出丰厚的待遇,田文都满足了他。他后来担任了替田文向农民收租的任务,但是他却将所有的契约,免去了农民的负担,为田文在国民中赢得了好的名声,而在田文受到齐王怀疑的时候,田文封地的民众争相迎接。

而冯谖在这个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他通过让梁国重金聘用田文,从而使齐王害怕田文为梁国服务而使其国家强大,就命请田文为齐国相。于是田文在其后的十年间都在齐国为相。

《战国策》中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因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有很多地方都显得有一定的牵强,其可信性值得怀疑。《战国策·齐策》也是如此,有很多可疑之处,以上的事件未必没有添油加醋之嫌,具体的就不一一在此辨别了。

39.利令智昏

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司马迁在文末的评述中说:“鄙谚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负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长平一战之前,秦攻打韩,韩国的一部分土地与韩国本土失去了联系,这一块地就是上党地区,韩国便把它割让给秦国,以求苟且。但是上党的军民痛恨秦国,他们在冯亭的带领下要求向赵投降。

在赵国内部,关于是否接受冯亭的投降起了争议,一部分人认为,接受投降,必然引起秦国的恼怒,到时候,秦必定大举来攻打,这是赵国不愿意看到的。以平原君赵胜为首的一部分人则主张,上党地区是咽喉要地,且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何乐而不为。

赵国最终接受了上党的投降,并由此引发了战国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战争的结果就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

40.兵不厌诈

出自《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春秋时期,齐国自齐桓公称霸之后,因为后继不力,退出了霸主地位。在整个中华大地,一个新的霸主呼之欲出。而楚、秦、晋都是有力的争夺者。

这个时候,楚国与晋国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楚欲称霸必须向北进,而晋又如何肯向楚国低头。公元前633年。楚攻宋,宋虽然不失为一个二等强国,但也绝非是十七正盛的楚国的对手,宋向晋求救。

这个时候,晋国出了个公子重耳,他在王位的争夺中败下了阵来,无奈之余。晋国并未派出大军与楚国正面交锋,而是攻打了楚国的附庸国曹和卫。楚国于是派并前来与晋决战,战争初期,楚占据上风,晋却使用灵活的外交手段,使得秦齐皆助晋国。此时,楚成王见局势对己不利,便下令撤退。但是楚军主将子玉一心与晋决战,于是带领部队前来与晋军交战。

晋文公重耳当初争夺王位失利,被迫离开晋国落难他国的时候,一些小国却并不礼遇他,而楚王却给了盛情款待了他。楚王问重耳,如果他日你当上晋国国君,如何报答我?重耳恭敬的回答:如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出于此时),再与您交战。

晋国面队来势汹汹的楚军,就主动的退后了三舍的距离,到达城濮。晋军的主动后退起到了诱敌深入(这个词的典故应该是出自于毛泽东,而不是战国时期)的目的,也履行了当初重耳的诺言,可谓一石二鸟,得了便宜还卖了乖。

最终,晋在城濮大胜了楚军,战争的过程就不必讲了,大家都清楚。楚国完败,子玉继承了楚军主将在战败后自杀的传统,但也不能用“惨”字来形容楚国,毕竟楚军主力还在,并未太多的伤及筋骨。这一战确立了晋的霸主地位,楚国也并未完全退出霸主的争夺,但秦晋在此一段时间内成为争霸的主角。

兵不厌诈”近乎完美的表现在了整个大战过程中,这也是晋国的优良传统,也是“诈”的最完美最忠实的执行者,秦楚等国常常是其玩弄的对象,例如赵盾先迎秦军,以立襄公弟,后反悔,不迎接不说,反而派并攻打护送的秦军。晋之后,秦国人优良的学习传统得到了发挥,也在“诈”字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和氏壁、骗楚王入秦扣押等等,可谓学有所成;而楚国在“诈”字上自然比不上前两位了,吃亏当然也就是不计其数了。

41.马首是瞻

出自于:《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春秋时期,晋国作为中原大国,处于天下的政治中心和地理中心,其他大国如要称霸,必须要过晋国这一关,反之,如果晋国要确立其霸主地位,也必须击败其他的挑战者。所以,秦、楚都与晋国发生过多次的大规模战争,总的来说,各有胜负,任何一方都没有确立绝对的优势。

在周灵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的时候,晋国率领着其鲁、齐、宋、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及郑等附庸国向秦国发动进攻,并且一路打到了咸阳的附近。秦军的顽强的拒绝求和,并在泾水上下毒,联军伤亡不少。联军统帅荀偃于是下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意思就是说:“鸡鸣套车,填塞水井,铲平土灶,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前进”。但是联军并不是团结一气,各国军队只是拼凑起来的,并不齐心。栾黡首先就违抗命令,带领下军回国了。荀偃没有办法,也就只好下令诸侯军队全部撤离了秦国。

总的来说,荀偃大有破釜沉舟,团结一致,共同对秦军发动致命一击的决心,无奈,诸侯军队各怀鬼胎,哪能按照他的意思去办,失败是必然的结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乐不思蜀的历史典故故事

全文共 1947 字

+ 加入清单

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下面请欣赏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乐不思蜀相关典故内容。

乐不思蜀的意思

[释义] 蜀:指三国时蜀国。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语出] 清·王韬《淞隐漫录》:“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

[正音] 乐;不能读作“yuè”。

[辨形] 蜀;不能写作“属”。

[近义] 乐不可支 乐而忘返

[反义] 叶落归根 恋恋不舍

乐不思蜀的成语典故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用乐不思蜀造句

1) 而此时的龙文傲,根本不知道危险正在悄悄向他逼近,还是天天沉浸在温柔乡里,乐不思蜀。

2) 赵钢镚眼睛一亮,自己到摩洛哥都没有看到她,还以为她跟自己的老子双宿双飞乐不思蜀了呢,没想到这时候却是突然出现了。

3) 两人在船上谈谈说说,天南海北,流连忘返,不觉日已平西,小岛的阴影覆盖了这条石舫,这两个被美景被理想所陶醉的女孩子,乐不思蜀,把什么都忘了。

4) 特罗赛斯也是与艾尔玛等人会合,那满头大汉以及兴奋的神情,显然之前对战两名少将让他很是激动,若不是受大阵的影响,恐怕都乐不思蜀了。

5) 说真的,这云中客栈真是一流,光是这一道道闻之垂涎的美食,就足以让人乐不思蜀了。

6) 你到了外国,可不能乐不思蜀,忘记养育你的故乡故土啊!

7) 这个富翁到了纸醉金迷的巴黎后,便乐不思蜀,决定不再回香港了。

8) 久在北京的他有点乐不思蜀了。

9) 哪知他人到了外国,就乐不思蜀,连信都不写回来了。

10) 总统的演讲是对这种乐不思蜀的乐观主义当头一棒,他对澳大利亚领导人耳提面命,告诉他们一个令人不快的事实:美国的确中国当做主要战略对象,而且双方之间的角力正迅速升级。

11) 世界最大的一个对冲基金的研究主管称,最近是一个"乐不思蜀"的氛围,主流基金和对冲基金都采取同样的策略:从债券市场跳到股票市场,然后转向外汇市场,再转向新兴市场。

12) 他们已经出国玩了几天,竟然一点都不想家,简直乐不思蜀呢!

13) 有的人一到城里,狠快沉迷于五光十色中,乐不思蜀,早忘故乡事了。

14) 你到了国外,可别乐不思蜀,忘了我们。

15) 想不到他上台北后,就乐不思蜀,怎麽也不肯回来了。

16) 眼前景色如此优美,我都有点乐不思蜀,不想回去了。

17) 我们身负重任,来此办正事,怎能乐不思蜀?

18) 这里一到秋天枫红染遍群山,你休怪我滞留良久,乐不思蜀。

19) 我不会忘记责任,更不会乐不思蜀,一旦学成,就会返国。

20) 伴随着这些娱乐设施,林峰还真有点儿乐不思蜀的感觉,同时也和龙组的其他人拉近了不少关系,当然龙组里本来也有几个林峰认识的,都是刘家军校的。

21) 这小子,一下去还真有点乐不思蜀的意思了,不会是淹死了吧。

22) 金钱,美人,权力,应有尽有,保证你乐不思蜀永远活在快乐中。

23) 是啊,更好玩的,更刺激的,保证让你们乐不思蜀!

24) 在确定了自己的环境安全以后,潘浩倒也乐不思蜀,安心养起伤来。

25) 或许是因为认清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放弃当首席执行官或是在皇家学院展出画作的虚梦,学会即使身为分公司经理助理仍能心满意足,自己的画作即使在教堂游乐会展示亦能乐不思蜀。

26) 程勃棋走在田埂上,哼着自己改编过的甜咪咪,乐不思蜀。

27) 多日后,在国外玩的乐不思蜀的小娃娃们,在街头看到自己家大人时,一个个眼睛瞪的比驼铃还大,第一反应,那就是跑。

28) 难道,大宇宙神的位面就那么好么,让你乐不思蜀了。

29) 略有怨懑,几天的花天酒地下来,也只剩此间乐不思蜀了。

30) 我来找你啊,有这么漂亮的美女陪着,你乐不思蜀。

31) 刘弈这么一揉,就有些乐不思蜀了。

32) 慕容倩看杨易这段时间玩的有些乐不思蜀,提醒杨易并不是没有事情做。

33) 钟万仇沉迷几女之间,旦旦而伐,颇有几分乐不思蜀的味道。

34) 他后来解释道,他把自己当作一位专家,"与周边我的年龄群的大多数姑娘们经历恋爱与调情后",我乐不思蜀。

35) 理查森在受到如此款待之后,他开始更认真地着手写一本关于毕加索的传记,尽管他还总是能够敏锐地发现虚伪矫饰的地方,而且对人类的古怪与愚蠢的性情表示乐不思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周处除三害的典故故事:迷途知返的周处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毒已》)这段话的意思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极不寻常的景象,总是在那道途艰险而又僻远因而人迹罕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气的人是不可到达的。成功之本—— 立身之本,在于立志。

晋代的周处,年轻时性情避暴,逞强好斗,被乡里认为祸害。当时义兴河中有条蛟,山中有只白额虎,跟周处一样都侵害百姓,义兴人把它们叫做三害,而周处为害最为严重。有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其实是希望三害中只剩下一害。

周处立即去杀死了那只老虎,然后又跳进河里去斩蛟。那蛟有时浮在水上,有时沉入水中。周处穷追不舍,跟着它游了几十里路。过了3天3夜,同乡的人还不见周处回来,都认为周处死了,互相庆贺起来。不周处竟然把蛟也杀死了。

他回来以后,听到乡里人为他的死”而庆贺,才觉悟到自己被大家当作了祸害,决心改悔。于是他到吴郡去寻访当时的大文学家陆机和陆云,陆机不在家,只见到陆云。

周处把自己被人看作祸害的情形告诉了陆云,并且陈述了自己改正错误的愿望,但因年岁太大,担心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你的前途还很有希望。

再说,一个人怕就怕没有志向,有了志向,还怕美好的声誉不能传扬吗!”周处从此改过自勉,立志自新。“后仕晋,为御史中丞,”对贪官污吏多所弹劾。氐人齐万年反叛,周处率军平叛,斩首万级,“弦尽矢绝,左右劝退,处曰:‘此是吾授命之日。’遂战而殁。”终于“名标青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典故成语故事3:老马识途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齐桓公发兵攻打无终国。齐军胜利返回时,因为不熟悉地形,走进了一个峡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谋的齐国军师管仲对齐桓公说:“老马识途,无终国的马很多是从山戎弄来的,不如挑选几匹无终国的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兴许可以找到出去的路。”齐桓公虽然将信将疑,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就同意试一试。

于是管仲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大队人马跟在后头。几匹老马不慌不忙地走着,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来的路上。大家死里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谋。

从此,“老马识途”也成为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比喻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典故故事:不打不相识

全文共 671 字

+ 加入清单

宋江因犯案被发配到江州,遇到早就想结识他的戴宗。于是两 人一起进城,在一家酒店里喝酒。才饮得两三杯,又遇到李逵后来, 三人又到江边的琵琶亭酒馆去喝酒。 吃喝间,宋江嫌送来的鱼汤不甚好,叫酒保去做几碗新鲜鱼烧 的汤来醒酒。正好酒馆里没有新鲜鱼,于是李逵跳起来说:"我去渔船上讨两尾来与哥哥吃!"

戴宗怕他惹事,想叫酒保去取,但李逵一定要自己去。

李逵走到江边,对着渔人喝道:"你们船上活鱼把两条给我。"

一个渔人说:"渔主人不来,我们不敢开舱。"

李逵见渔人不拿鱼,便跳上一只船,顺手把竹笆蔑一拔。没想到 竹笆蔑是没有底的,只用它来拦鱼,他这一拔,就让鱼全跑了。李逵 一连放跑了好几条船上的鱼,惹怒了几十个打渔人。大家七手八脚 地拿竹篙来打李逵。李逵大怒,两手一架,早抢过五六条竹篙在手 里,一下子全扭断了。正在这时,绰号"浪里百条"的渔主人张顺来 了。张顺见李逵无理取闹,便与他交起手来。两人从船上打到江岸, 又从江岸打到江里。张顺水性极好,李逵不是他的对手。他将李逵按 在水里,李逵被呛得晕头转向,连声叫苦。

这时戴宗跑来,对张顺喊道:"足下先救了我这位兄弟,快上来 见见宋江!"

原来,张顺认得戴宗,平时又景仰宋江的大名,只是不曾拜识。 听戴宗一喊,急忙将李逵托上水面,游到江边,向宋江施礼。戴宗向 张顺介绍说:"这位是俺弟兄,名叫李逵。"

张顺道:"原来是李大哥,只是不曾相识!

李逵生气地说:"你呛得我好苦呀!

张顺笑道:"你也打得我好苦呀!

说完,两个人哈哈大笑。

戴宗说:"你们两个今天可做好兄弟了常言说:不打一声场不会相识。"几个人听了,都笑了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塞翁失马的典故,塞翁失马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736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淮南子·人问训》。

【释义】比喻得失无常,祸福相倚。

【历史典故

战国时期,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他们一家人以养为生,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群中,有一匹马不知什么原因,迷了路,回不来了。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跑来安慰他。塞翁却不以为意,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各位有心了。丢了一匹马,不是什么大的损失,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邻居们听了个个疑惑不解。没过几天,塞翁家的那匹迷途老马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邻居们听说了,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有远见。这时的塞翁却满脸愁容,他忧心忡忡地对众人说:“唉,白白得到了一匹马,谁知道会不会给我带来什么灾祸呢?”塞翁的话又让大家百思不得其解。

看到这匹胡人骑的骏马,塞翁的独子喜不自禁,天天骑马兜风。有一天,他因一时疏忽,竟从飞驰的马上掉了下来,命虽然保住了,但摔伤了一条腿。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前来慰问,塞翁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而塞翁的独子因为是个跛子,免服兵役,所以也得以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成长心语】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往往与福同在,福中往往潜伏着祸。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是坏事。正确地看待个人的得失,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人不应该为表面得到的而沾沾自喜,认识任何事物,应该认识其根本。得也应得到真的东西,不要为虚假的东西所迷惑。失去固然可惜,但也要看失去的是什么,如果是自身的缺点、问题,这样的失又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呢?将得失看淡一点,人生会更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高考论据素材:智慧人生的经典故事之断箭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做了将军,儿子还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拖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正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佩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果然,佩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类的欲望驱使着他呼地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我一直刳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可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把胜利寄托在一只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多么危险!

温馨提示:自己才是一只箭,若要它坚韧,若要它锋利,若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磨砺它,拯救它的都只有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大全

全文共 5468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典故不仅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还可以拓展我们的历史知识,很多成语就是从历史典故延伸出来的,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历史典故成语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声名狼藉

秦始皇在世时,十分信任大将蒙恬、蒙毅兄弟。朝中有一个大臣,名叫赵高,此人身体强壮,并对法律很有研究。秦始皇提拔他为中车府令,并命他当自己的小儿子胡亥的老师。

有一次,赵高因为受贿舞弊,犯了大罪,刚好蒙毅受理这个案件,蒙毅对赵高一向有不好的看法,就按照法律判处赵高死刑。可是,秦始皇却念赵高是个人才,并且教子有功,就赦免了他的罪,还为他恢复了官职。

赵高因此对蒙毅及其兄蒙恬大将军恨之入骨。后来秦始皇出宫巡游,在途中染疾病死。此时本应由公子扶苏即位,可赵高却乘机串通丞相李斯,立胡亥为秦二世,并用阴谋手段将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害死。

赵高掌握了朝廷大权后,对胡亥说:“先帝在世时本打算立你为太子,蒙毅不赞成。于是立了扶苏,我看定得除掉此人,否则会有后患。”胡亥听了,就把蒙毅抓起来,逼蒙毅自杀。

蒙毅知道自己逃不过劫难,便大骂了赵高一通,说道:“从前秦穆公杀了三位良臣殉葬,秦昭襄王杀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这四个国君都因杀了良臣,他们的名声在诸侯各国间非常坏。希望皇上要引以为戒,不要受奸臣的蒙蔽。”

说完,蒙毅自杀而亡。

画地为牢

相传在很久之前的社会里,人们都很自律,道德高尚,如果有人犯了错误,就在地上画个圈把他限制住以示惩罚,即使这样,哪怕他身边空无一人,他也决不会提前走出圈子半步.相传上古时刑律宽缓,在地上画圈,令罪人立圈中以示惩罚, 如后代的牢狱。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於鲜也。”

《武王伐纣平话》卷中:“扞姬昌呴画地为牢,刻木为吏;洽政恤民,囹圄皆空。”

《封神演义》第二三回:“文王曰:‘武吉既打死王相,理当抵命。’随即就在南门画地为牢,竖木为吏,将武吉禁于此间。”后比喻将行动限定在某种范围内,不得逾越。

拨云见日

由于杀了无赖牛二,杨志被发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

大名府留守梁中书很欣赏杨志,有心要抬举他,恐众人不服,下令在教场中演武,给杨志机会。杨志高兴的说:“小人武举出身,曾做过殿司制使。这十八般武艺,自小习学。今日蒙恩相抬举,如拨云见日一般。杨志若得寸进,当效衔环背鞍之报。”

杨志果然武艺高强,在教场打败了副牌军周谨,又和正牌军索超打得难解难分,看得众人喝彩,梁中书就将他们两个都提拔做了管军提辖使。

“拨云见日”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

(出自《水浒传》第十一、十二回)

厉兵秣马的故事

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杞子从郑国派人来告诉秦穆公说:“郑国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军队来,保管成功。”大臣蹇叔对秦穆公说:“调动大军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我们赶得精疲力乏,对方早就有了准备,不会有什么作为的。而且行军路线上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穆公不听,派大军东行。

秦军到了郑国的边境滑地,遇到郑国人弦高赶着十二头牛要到周朝集市去卖。弦高赶快让人回国报信,自己将牛献给秦军作犒劳,说:“我们大王听说你们要从这里路过,派我来犒劳你们,请不要嫌弃礼物轻薄。”

郑穆公得到弦高的消息,派人去查看,见杞子一伙正在整顿盔甲、磨兵器、喂马,便对他们说:“你们留在我们郑国时间也长了,我们国小物乏,听说你们就要离开,就请便吧!”杞子就逃了。秦军只好退了。

“厉兵秣马”形容准备战斗。

出自《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

望洋兴叹的成语故事

在古代,黄河之水滔滔不绝,灌溉着两岸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因此黄河被称为神河。

有一年,秋雨使所有的河流暴涨,百川都汇进了黄河,黄河变得更加汹涌而宽阔,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黄河河神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顺流而下,一直来到北海。他向东望去,却看不到北海的边际。于是河神收起了得意洋洋的表情,望着汪洋大海对北海海神感叹道:“原先我自高自大,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今天我看到你这样广大,无边无际,今天我要不来这里,我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的无知。”

北海海神说:“我在天地间也只是大山里的一个小石头,四海在天地间也就是粮仓中的一粒米,我又有什么广大的呢?”

“望洋兴叹”比喻因为自己力量太小而感到无可奈何。

(出自《庄子秋水》)

出人头地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被人们合称为“三苏”,而且都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苏轼小时候,天资聪颖,由于书读得多,字也认得多,再加上文章写得好,因而受到人们的称赞。在一片赞扬声中,苏轼不免有些飘飘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书房门上手书一联,以显示自己的才华,联文是:读尽人间书,识遍天下字。对联贴出之后,有一位老者专程来到苏家,向苏轼“求教”,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书上全是写着周朝时史籀创制的字。苏轼开始满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过书一看,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这对骄傲自满的苏轼是当头一棒,他顿时面红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没说什么,便含笑而去。苏轼这时才感到自己太骄傲了,于是将书房门前对联的上下联前各添了两个字,使思想境界为之升华,一幅具有远大抱负的对联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立志读尽天下书,发愤识遍天下字。”

此后,苏轼发奋读书。二十岁的时候,已学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苏辙一起参加了京城的考试。当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对当时文坛崇尚诡怪奇涩的文风很是反感,一律不加录取。当他看到一篇《刑赏忠厚论》时,十分高兴,便准备取为第一。由于试卷是密封的,欧阳修并不知道那文章是谁写的。他想了想,觉得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巩之外,可能不会有别人了。为了避嫌,欧阳修就把苏轼的卷子判为第二。等到发榜公布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写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巩,而是个叫苏轼的年轻人,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

欧阳修得知《刑赏忠厚论》不是他的弟子曾巩写的,而是初出茅庐的苏轼所写,心里觉得有点对不住苏轼,竟让他屈居第二。再看到苏轼以后送来的文章,篇篇才学横溢,更是赞叹不已。于是写信给当时声望颇高的梅尧臣说:“苏轼的文章实在是好,我应当让路,使他高出我一头。”成语“出人头地”就是由此而来的。当时听说此事的人都不以为然,认为欧阳修夸大了苏轼的才学,等以后他们看到了苏轼的文章以后才信服。

后来,苏轼得到欧阳修等文坛名流的指点,文章越来越好,后来果然出人头地,和欧阳修等人被后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宋史·苏轼传》

四面楚歌

公元前203年12月,韩信把兵马屯在垓(gāi,今安徽灵璧东南)下,布置了十面埋伏,要把霸王引到一个适当的地方,把他围困起来。韩信故意拿话去激霸王,让他气得鼻孔喷火,头顶冒烟才好。他编了四句话,叫士兵冲着楚营叫喊:“人心都背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

霸王率领十万大军一直冲到垓下,没碰着韩信,一看四面全是汉兵,楚军进入了重围。霸王带领人马只管向前冲,谁也抵挡不住。他见了韩信,更不肯放过。韩信一边作战,一边后退。霸王追赶了好几里地,杀散一批,又来了一批,杀出一层,还有一层。四面八方全是韩信“十面埋伏”的人。霸王转过身来,跑回垓下大营去了。

夜里,项羽听到周围汉营里的士兵唱的净是楚人的歌。“四面楚歌”的成语就是从这儿来的。

霸王吃惊不小,他说:“难道楚军都投降刘邦了,为什么汉营中的楚人这么多呢?”说着他就在营帐里喝起闷酒来。他留恋他宠爱的美人虞姬,她常常侍候在身边;还有那匹骑了五年的乌骓马。想到这儿,霸王再也忍不住了,他悲壮愤慨地唱起自己作的诗歌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的意思是:力气拔得起一座山,气魄压倒天下好汉,时运不利,乌骓马不肯走。马儿不跑怎么办,虞姬呀虞姬,你可怎么办。

项羽一连唱了几遍,虞姬跟着一块儿唱。他唱得流下几行眼泪,伺候他的人全都哭了,不忍心抬头看他。

霸王跨上乌骓,带着八百子弟兵,猛虎似的冲出去,突出重围,往南跑。他打算渡过淮河再往东去。霸王和八百子弟兵沿路杀散了汉兵。韩信、英布、周勃、樊哙他们分头追赶。霸王拍着乌骓,飞一样地直跑。等霸王渡过淮河,到了南岸,又跑了一程,就迷了道儿,不知道哪一条道儿可以通到彭城(今江苏徐州)。

项羽就向一个庄稼人问路。那个庄稼人不愿帮他,就说:“往左边儿走。”霸王跟一百多个子弟兵就往左跑下去,跑了一阵,连道儿也没了,前边只是一片水洼地。他们的马陷在泥泞里,连蹄子都不好拔出来。霸王这才知道受了骗,走错了道,赶紧拉转缰绳,再回到三岔路口,汉兵可已经追到了。

霸王往东南跑,到了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点了点人数,一共才二十八个骑兵,追上来的人马有好几千。霸王觉得没法脱身了,就带着二十八人上了山岗,对他们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八年了,亲身作战七十多次,战无不胜,成了天下霸王。今天在这儿被围,这是天数,不是我不会打仗。”

他把二十八个士兵分成四队,说:“我先杀他们一个大将。你们跑下去到东山下会齐。”他大喊一声,向一个汉将直冲过去,杀了一个汉将。

霸王到了东山下,那四队二十八个子弟兵全都到了。汉兵赶来,又展开血战。霸王专挑汉兵多的地方冲杀。他左刺右劈,又杀了汉军的一个都尉和不少士兵。汉军将士不敢逼近楚兵,远远地嚷着躲着。霸王点了点自己的人数,仅仅少了两个。

霸王杀退了汉兵,带着二十六个子弟兵一直往南,跑到了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亭长荡着一只小船等在那儿。他知道来的是霸王,就催他马上渡河。他说:“江东虽小,可也有一千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大王还可以在那边做王。这儿只有我这只船,请大王赶快渡过河去。”

霸王笑着对亭长说:“当初我跟江东子弟八千人渡过江来打天下,到今天他们全完了,我哪儿能一个人回去呢?就说江东父兄同情我,立我为王,我哪儿有脸见他们呐?”他接着又说:“这匹乌骓马,我最喜爱,曾经一天跑过一千里地。我舍不得把它杀了。我知道您是个忠厚长者,我很感激您一片好意,这匹马送给您。”

他和二十六个子弟都拿着短刀步行,跟汉兵交战。他们杀了许多汉兵,自己也一个一个地倒下。末了只剩下霸王一个人。他身上受了十几处伤,最后在乌江边拔剑自杀了。

折冲樽俎

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间,正值酒酣耳热,均有几分醉意之时,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头告诉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给客人。”范昭接过侍臣递给的酒,一饮而尽。晏婴在一旁把这一切看在眼中,厉声命令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依照当时的礼节,在酒席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为晏婴识破了。

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的时候,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了。”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现在去攻打齐国,绝对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敌人放弃进攻的打算,即现在“折冲樽俎”这个典故,就是来自晏婴的事迹。孔子称赞晏婴的外交表现说:“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机谋的真实写照。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因此,韩信首当其冲。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

公元前215年(汉高祖十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不过韩信等一类将领,自以为立有战功,应当割地称王,但从人民要求统一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割据者,即使希望战祸暂停也是不可能的。萧何协助刘邦臣,削除异己,客观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因为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这是汉高祖刘邦政治上的大成功,也是萧何辅佐刘邦做出的杰出贡献。

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所以民间就由这个故事概括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俚语。宋人洪迈的《容斋续笔》记录下这句话,并简单探讨了它的成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经典故事-猴子捞月亮英语作文

全文共 1112 字

+ 加入清单

One day,a little monkey is playing by the well.

He looks in the well and shouts,“Oh!My god!The moon has fallen into the well!”

An older monkeys runs over, takes a look,and says,“Goodness me!The moon is really in the water!”

And olderly monkey comes over.He is very surprised as well and cries out,“The moon is in the well.”

A group of monkeys run over to the well.

They look at the moon in the well and shout:“The moon did fall into the well!Come on!Letget it out!”

Then,the oldest monkey hangs on the tree up side down,with his feet on the branch.And he pulls the next monkeys feet with his hands.

All the other monkeys follow his suit.And they join each other one by one down to the moon in the well.

Just before they reach the moon,the oldest monkey raises his head and happens to see the moon in the sky.

He yells excitedly “Dont be so foolish!The moon is still in the sky!”

一天,有只小猴子在井边玩儿。

它往井里一瞧,高喊道:“噢!我的天!月亮掉到井里头啦!”

一只大猴子跑来一看,说,“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头啦!”

老猴子也跑过来。他也非常惊奇,喊道:“糟了,月亮掉在井里头了!”

一群猴子跑到井边来。

他们看到井里的月亮,喊道:“月亮掉在井里头啦!快来!让我们把它捞起来!”

然后,老猴子倒挂在大树上,拉住大猴子的脚。

其他的猴子一个个跟着,它们一只连着一只直到井里。

正好他们摸到月亮的时候,老猴子抬头发现月亮挂在天上呢。

它兴奋地大叫:“别蠢了!月亮还好好地挂在天上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成语故事之大义灭亲的典故

全文共 1169 字

+ 加入清单

大义灭亲出处

《左传隐公四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大义灭亲释义

为了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对犯罪的亲人不徇私情,使其受到应得的惩罚。

大义灭亲典故

春秋时,卫国的州吁弑兄篡国,无故兴师伐郑,闹得众叛亲离,人心不附。为了改变这种孤立困境,他与石厚商议对策,石厚说:“我父石碏(que鹊)做上卿时,人人服他,现告老在家,若能请他出来辅政,您的君位就稳了。”

州吁取出白璧一双,命石厚去聘请石碏。石错推托有病,坚决不肯入朝。州吁无奈,又命石厚去向石碏求教稳定君位的妙计,石碏说:“诸侯接位,应得周天子许可,只要他点头,众人就不能不服。”

石厚点点头说:“好主意!可就怕周天子不允,若有人从旁说情就好了。”石碏感到除恶的机会到了,就巧妙地说:“陈桓公与周天子很亲密,跟我们也有交情,你先去陈国,请他在周王面前周旋,然后再去朝见,还怕此事不成?”

石厚把父亲的主意告诉州吁,州吁听了拍手叫好。君臣俩带了厚礼,亲自来到陈国。陈桓公命大夫子铖接待他们。

子铖早已收到好友石碏的密信,要求他为民除害。他向陈桓公请示后,立即把州吁和石厚带到事先安排好的太庙。门首—蠢一块白W,上®鸯奢:“木忠木孝,羌德羌义者,不准入庙!”

州吁和石厚大吃一惊,问子铖立这牌子是什么意思。子铖说:“这是敝国先祖遗训,没有别的意思。”他们这才放心进庙。

到了庙堂,州吁刚要鞠躬行礼,站在陈桓公上首的子減大喝一声.捉拿試君乱国之贼!

话音刚落,两边武士立即上前捕捉。州吁先被逮住,石厚想拔佩剑,一时不能出鞘,只得用手格斗。左右伏兵一齐拥上,将石厚绑缚。

子铖拿出石碏的信,当众宣读:“外臣石错百拜致书陈侯:卫国不幸,出现弑兄篡权丑事,闹得众叛亲离,这都是州吁和石厚的罪孽。我老了,无力处治他们,只求贵国

秉持正义,为民除害

州吁和石厚这才知道中了石碏之计。陈桓公想把他雙轉神正法,子铖说:“且慢,石厚是石碏的亲儿子,我们坤不太好,还是通知卫国自己处置吧。”陈桓公吩咐把他俩分两处关押起来,一面派使者通知石碏。

使者来到卫国,石碏召集众大夫商议,大家一致If元老石碏作主。石碏果断地说:“他俩犯的都是死罪,应亨上派人去陈国执行!,,有位大臣说:“乱臣斧心,我愿去执法处斩州吁,不过从犯石厚还请从宽处理。

石碏大怒:“岂有此理!州吁的罪过全是我那个逆子造成的,你替他求情,岂不是疑我有舐犊之私?我纵有爱子之心,也不能顾私情而忘大义!不要多说,谁去执法?”

问了几声,没人响应。石碏气喘吁吁地说:“没人去执法?我老骨头自己去!”说罢拿起拐杖要走,几个家臣拦住他,表示愿意代劳。

家臣来到陈国,先斩了州吁。石厚央求说:“我虽该死,但求你们让我向父亲求个情。”家臣说:“我们是奉你父亲之命来执法的。”说罢,手起刀落,将石厚斩了。当时人们赞扬说:“石碏,纯臣也,……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300字

全文共 32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从小就爱听故事,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成语故事》,我一下就被它的内容吸引住了。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懂得了许多学习的道理。

“半途而废”这个故事让我深有感触。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东汉时,有个人叫乐羊子,在外出学习过程中想家了,就中途放弃学业回了老家。到家后,他的妻子听了他回家的原因,拿起一把剪刀,将织布机上未织完的布一刀剪断。乐羊子觉得剪断的布很可惜,妻子却说:“一匹布是一根根丝线积累起来的,我将它剪断,从前的努力就白费了。中断的学业又何尝不可惜呢?这和剪断织丝又有什么两样?”乐羊子听了,恍然大悟,又回到老师那,继续学习。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做事没有恒心,任务没完成就放弃。它让我明白了:学习不能中断,有的时候,你离成功也许只有一步之遥,你放弃了,是多么的可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和名著

全文共 1208 字

+ 加入清单

1、《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著名篇目《关雌》《氓》、《伐植》、《硕鼠》、《七月》。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列为五经之一。

2、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主要作品为《论语 》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诸子哲理散文,语录体,列为四书之一。

3、左丘明,鲁国史官。主要作品为《左传》,《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曹刿论战》、《曹崤论战》、《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等选自此书。我国第1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记载春秋时期史实,富有文学性。

4、孟子,名轲,宇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书由其弟子编辑。主要作品为《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儿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诸子哲理散文,四书之一。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5、列子,名御寇(圉寇),道家前辈。主要作品为《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愚公移山》出于此书。诸子哲理散文。

6、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7、荀子名况,字卿。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主要作品为《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等最有代表性。另作《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所影响。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 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韩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继承者。属诸子哲理散文。

8、韩非,法家集大成者。主要作品为《韩非子》全书55篇《扁鹘见蔡桓公》、《五蠹》、《南郭处士》等都出于此书。诸子哲理散文,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

9、吕不韦,秦相,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主要作品为《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共160篇《察今》、《察传》等出于此书。收入诸子哲理散文,杂家的代表著作。

10、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 《涉江》《哀郢》《橘颂》等9篇。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11、《故国策》33篇《荆轲刺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等都出于此书。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论辩时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文学常识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名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历史典故:臭豆腐的故事

全文共 1394 字

+ 加入清单

“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知算不算句俗话,但这世界上的许多事儿,确是在不经意间成就的。想必清朝的周希陶也没想到,他老人家重订的《增广贤文》里的“有意栽花花不放,无意插柳柳成荫”这句,成就了多少趣闻佳话和“该着的”话题。

常听些成就了事业的朋友讲,是如何如何的“无心插柳”的。比如,陪同学考戏剧学院,本主儿成了“舍哥儿”,陪着的这位却被人收入囊中了。今儿说起“无心插柳”的事儿。

记得老北京,家家户户别的不敢说都有,但酱豆腐、臭豆腐可都是必备看家的东西。用这两样夹窝头、夹烙饼、夹馒头或就米饭。在老年间,还有用臭豆腐当酱拌面的,那就叫“臭豆腐面”。但那时日子过的都紧,买臭豆腐很少成瓶儿、论罐儿的买,都是拿着碗或小碟儿,到副食店里论块儿买。买回家有稍微讲究点儿的,到吃的时候淋上几滴答香油,吃着不仅香味足,而且还能“保湿”。

到后来,家里的生活都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就都闻不得这股子味儿了,于是,酱豆腐还常常为人想起,而臭豆腐确有点被人搁脑后了。所以,昨天女儿一提,我也就赶紧顺坡下驴了,正好2比1,爱吃这口儿的胜出。

话还得说回来,开头咱们不是说了吗,“无心插柳柳成阴”这档子事儿。其实王致和的“臭豆腐”就是这么码子事儿。您听我往下说:

1669年,也是康熙八年,王致和今京“高考”而名落孙山,身上的盘缠也没了,便落难在京城的安徽会馆。王致和的父亲为维持生计在家里开了间豆腐房,打小王致和就跟他爹,便学手艺,便刻苦读书。有一年夏天,豆腐做多了没卖完,自己个又吃不完,仍了又可惜了的,弄不好夏天还会发霉。正在没折的当口,他想起家乡作腐乳的法儿。王致和灵机一动,找了个坛子,将剩豆腐切块,一层层码好,用盐腌起来。这事儿也就过去了。

天常日久,王致和还是边读书,边做豆腐生意。有一天,他忽然想起腌的那罐儿剩豆腐,边连忙把罐子找出了,开盖一闻,哇噻!一股臭气喷薄而出。定睛一瞧,当时白花花的豆腐片成了青灰色。用筷子夹出尝一口,味道还挺鲜美。于是便送给邻居品尝,街坊四邻的也是称赞不已。就这么着“王致和”的臭豆腐就流传开了。

说这么热闹,您大概听出“有意栽花花不放,无意插柳柳成荫”的意思了。您想啊,王致和当年刻苦攻读,但考场失意,而且是屡考屡,可谓“有意栽花花不放”了,但几块没卖出去的豆腐,却让他名传四方,而且流芳百世,这不是“无意插柳柳成荫”吗!

话说到这儿还不算完。王致合的臭豆腐在街坊四邻的口中传扬了名声,于是便前门外延寿寺街开了“王致和南酱园”。根据史料记载,至清朝末年,许多太监也竞相食用,甚至将臭豆腐列为“御膳”小菜之一。因臭豆腐的名称听起来不雅,于是皇上赐一名叫“青方”。

传说清末的时候,吃惯了海味山珍的慈禧太后好上了这口。御膳房每天要为慈禧准备一碟用炸好的花椒油烧过的臭豆腐,而且还必须是“王致和南酱园”的当天新货。慈禧怕下面人糊弄她,在一次在吃饭的时候,把一粒儿花椒藏在臭豆腐里。次日吃饭时,老太太拔开臭豆腐一瞅,头天藏的那粒儿花椒还在。甭说啊,这可能不是新货。慈禧太后向来眼里不揉沙子该打的打、该揍的揍、该罚的罚。从此,太监们便不敢再动歪心思,乖乖地到王致和的南酱园子买新货。预备着老太太随时示下。

臭豆腐闻着臭也好,吃着香也罢,毕竟这东西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吃的,您要真想吃,那就买上一瓶儿,回到家,关上门闷得蜜吧。等吃完了,您在开窗、刷牙漱口的散味儿,剩的冷不盯家里来个人,好象怎么着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个唯美文学典故背后的故事

全文共 1084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中国的文化,那一定是博大精深、悠远流长。中国古代文学更是名家辈出,灿若星河。在这些文学作品中诞生了不少名人趣事、名诗佳话,而其背后的典故却鲜有人知。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说说这五大文学典故中你或许不知道的故事

01破镜重圆

相传南朝陈太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于都市以谋晤合。

未几,陈果为隋所灭。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德言在约定的日期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02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

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这便是“倾国倾城”的由来。

03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

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别后不复再见,从而追念旧事的惆怅心情。

04两小无猜

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形容少男少女天真无邪,亲昵嬉戏的情状。又以“两小无猜”比喻幼you男幼you女天真纯洁,彼此相处融洽。如《聊斋志异·江城》:“翁有女,小字江城,与生同甲,时皆八九岁,两小无猜,日共嬉戏。”

05镜花水月

镜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虚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诗家常用以比喻朦胧空灵的意境。如南宋严羽以佛论诗,主张妙悟,他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明代谢臻论诗云:“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后人多以“镜花水月”比喻诗歌中不可言传的妙境。

在了解了这些文学典故背后的故事,你是不是对我国古典文学又平添了一分兴趣和自豪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励志名人经典故事:做自己的出版商

全文共 1210 字

+ 加入清单

阿曼达·霍金是美国明尼苏达州奥斯汀市的一位女孩,她自幼拥有讲故事的天赋。学会写字后,霍金就开始写故事,立志成为一名作家。

霍金喜欢独处,不爱说话,所以朋友不多。从小学开始,当她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游玩或举行派对的时候,她总是一个人呆在教室或家里默默地写作,有同学嘲笑她是个“木头人”,她不以为然。在上小学和初中的8年时间里,霍金写满了10多个又大又厚的笔记本。她曾将自己认为写得很好的故事投给了报社,但一篇也没能发表。在父母的鼓励下,她仍旧笔耕不辍。

读高中时,霍金完成了她的第一部小说,并信心满满地将小说邮寄给了50家出版社,结果没有一家愿意出版,这令她沮丧不已。就在霍金打算放弃的时候,她在书上看到了自己的偶像——美国著名歌手马克·霍普斯鼓励年轻人的一句话:“为了成功,多么执著都不过分!”这句话使她重新找回了奋斗的勇气。

高中毕业后,霍金进入一家社区大学读书,没念两年她就因父亲失业而辍学了。她先到一家餐厅洗盘子,后来又在残疾人之家当护工,月薪只有1500美元。拮据的生活并没有挡住她追求理想的脚步,工作之余,霍金用辛辛苦苦攒下的钱报了几个写作班,系统学习了写作理论。她还走访各大书店,阅读了大量的畅销书,以此来了解它们之所以畅销的原因。

经过深入分析,霍金发现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而吸血鬼、巨兽和僵尸等题材则是目前流行的元素。据此,她确定了自己新的写作方向,打算把各种“时髦”的元素都融进自己的作品里。霍金为自己列出了详细的写作计划,每天下班后,她都要写作到深夜。不到一年的时间,霍金创作出了6部小说,当她将这些作品邮寄给多家出版社后,还是石沉大海。

2010年4月,霍金在网上浏览新闻时,发现互联网上兴起了“自我出版”的热潮。所谓“自我出版”,是作者不通过传统出版系统发行自己的书,同时负责编辑、设计、定价等所有环节。这让霍金眼前一亮,于是,她运用网络数字出版系统制作了4部精美的电子书,并将之陆续上传到了亚马逊网上书店。

由于对自己的作品不够自信,同时也出于吸引读者的考虑,霍金将每本书定为0。99美元的超低价,而亚马逊网上书店的其他书,标价通常是每本9。99美元。喜爱吸血鬼、巨兽和僵尸等题材的读者,在亚马逊上搜寻这方面的小说时,一看霍金的小说定价才0。99美元,顿时就被吸引住了,试读后感觉不错便下载到了自己的阅读器里。读者阅读完霍金的一部小说后,感觉很合口味,于是就将她的其他小说给“包圆儿”了。

就这样,6个月过后,薄利竟然滚成了巨款,她的账户赚进了20多万美元。一年半后,霍金共售出100多万本电子书,收入高达200多万美元,而她也成了为数不多的在亚马逊上销售图书超过100万册的著名作家。《纽约时报》称她为继斯蒂芬妮·梅尔(吸血鬼小说《暮光之城》的作者)和J·K·罗琳(《哈利·波特》的作者)之后最令人激动的作家。

霍金在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说:“很多时候,当别人不给我们机会时,我们要学会自己创造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想象作文:狐狸和羊的经典故事

全文共 1046 字

+ 加入清单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草原上住着一只快乐的狐狸和一只看起来笨笨的羊,狐狸总是一副很快乐很高兴的样子。而羊每天却一副愁眉不展终日郁郁寡欢的样子。可偏偏这只快乐的狐狸爱上了这只笨笨的郁郁寡欢的羊。

狐狸希望羊能够和自己一样每天快快乐乐的,所以从那天起狐狸天天寻遍草原找那最鲜美的草儿给羊吃。这是它能想到的唯一能哄羊开心的办法。因为它觉得羊吃了他找到的鲜美的草儿心情也会变好点,就会变得快乐。一时间这个想法占满了狐狸的脑海,它只希望羊能够快乐起来和自己一样。

可是当狐狸满怀希望给羊送鲜草希望哄羊开心的时候,羊虽然每次都把狐狸送来的草儿吃的光光的。但是羊的心情却总是如往常一样,郁郁寡欢若有所思的摸样。

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不知道多少次了,狐狸依旧每天都按时给羊送鲜草,但是渐渐的没有了往日的快乐心情,最终狐狸发现它变得和羊一样郁郁寡欢了。狐狸累了,它坚持了这么久,它不明白羊为什么能够毫无所动,不曾为它改变一点。它不想再这样累下去了。便放弃了决定从此以后不再去给羊送鲜草了。

狐狸离开了羊,离开了它曾经执着的爱着的那只笨笨的羊。虽然有不舍和心痛但狐狸还是那么做了。毕竟它曾经也努力过所以没什么好后悔的。狐狸无怨无悔的离开了。羊每天习惯性的等着狐狸送鲜草,但是今天却迟迟不见狐狸的踪影。虽有疑虑但没多想,因为本能告诉羊它饿了!羊要自己去寻草吃了。来到草原羊才真正的知道草原真的很大很广阔,不觉心境也开阔了。心情似乎也有所好转了。

羊开始一边慢慢的欣赏着草原的风景,一边寻找着狐狸一直给它吃的那种草。可是羊找了许久却怎么也找不到狐狸给它吃的那种草。羊找的有点累了。来到了湖边喝了几口水就在湖边静静的坐了下来。脑海里不自觉的出现了狐狸那张随时都挂着笑容快乐的脸,羊开始想狐狸了。想狐狸回到自己的身边。它需要看见狐狸的笑容,羊发现自己好像爱上了快乐的狐狸,但是狐狸呢?狐狸去哪里了?羊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发了疯似的在草原上拼命的奔跑只为寻找那一抹熟悉的身影。不知道过了多久羊跑累了没有力气了,羊瘫软在地它终于明白狐狸不会回来了。以后再也见不到那熟悉的身影和那永远挂着笑容的脸了。自此以后羊要独自活下去了。再也没有狐狸的陪伴了。不会再有了!

狐狸心语:我曾经那么的爱你,寻遍草原为你找最鲜美的草儿给你这已经是我能给你最大的幸福了,可你依然是那么的无动于衷。我明白了是我给不了你更大的幸福所以我选择离开希望你能够幸福。

羊之心语:狐狸从你离开后,我已经反思过自己了。我很需要你希望你能够回来。如果你能够回来那就换我来爱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短小励志的名人经典故事:你真的想尽办法了吗?

全文共 717 字

+ 加入清单

在巴西的古镇上有一个贫穷的孩子,他3岁起就在街上擦皮鞋,父母东拼西凑总算让他读了小学。一日,他放学回家。在准备开门的时候,钥匙找不到了。返回学校去找,没有;去问同学,同学也都没见到。当时他的爸爸在贝伦码头,妈妈去了一个叫蒂若卡的地方,他们星期天才能回来,怎么办呢?于是他就用一张胸卡去捣那把锁,胸卡捣坏了,锁动也没动;后来他又找来一枚别针,想钩开那把锁,可是直到弄得满头大汗,也没有弄开;于是他转到房子的后面,想从窗子里爬进去,可是窗子是从里面关死的,不砸坏玻璃就无法进去。该怎么办呢?就在他准备爬上房顶,从天窗里跳进去的时候,邻居博尔巴先生看到了他。

“你想干什么?小伙子!”邻居问。

“我的钥匙丢了,我无法从门里进去了。”他沮丧地说。

“你就不能想点办法吗?”

“我已经想尽所有的办法。”他回答。

“不会吧!你没有想尽所有的办法,至少你没有请求我的帮助。”说着博尔巴从口袋里掏出钥匙,把门给打开了。小孩愣住了,原来,他妈妈在邻居家留了一把他们家的钥匙。

小孩读了5年小学就辍学了,12岁到洗染店当学徒,14岁进厂做工。在55岁时通过选举成了国家的元首。他就是巴西的第四十任总统卢拉。

一次,卢拉总统前往一个名叫卡巴的小镇视察,该镇的小学请他带领学生上一节早读课,由于邀请他的那个班有一个盲童,卢拉总统欣然同意。

卢拉总统领读的是一篇题为《我的第一任老师》的课文。读完后,他想鼓励一下那位身残志坚的小男孩,就在他走过去,用自己的脸颊贴近盲童的小脸时,盲童怯怯地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大胡子总统,您的第一任老师是谁?

卢拉总统深思了片刻说,我的第一任老师就是我小时候的邻居博尔巴先生。

当你无处可走,深感沮丧的时候,试着再问一下自己,“我真的想尽办法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成语故事鱼目混珠的典故

全文共 709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在街市上,住着一个名叫满意的人。有一次,他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办事,那地方在未经开发的荒蛮的南方。在一家绝不起眼的铺子里,他用身上所有的钱和带着的所有值钱的物品,买到一颗径长一寸的闻所未闻的大珍珠。回到家,满意用最好的材料做了一个盒子,上面镶嵌了金银和其他宝物,然后把那大珍珠放在里面,严密地收藏着。只在大的年节,他才拿出来给二三知己看。

满意有个邻居名叫寿量,也听到满意获得一颗大珍珠的事。看到别人谈论时脸上那种企慕之色,有好几次他都想把家里密藏的祖传大珍珠,拿出来同满意比一比。只是碍于祖宗“不可轻易示人”的遗训,这才作罢。

事有凑巧,不久两人都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卧床不起。四处问卜求医,古怪稀奇的东西吃了若干,只是病不见有任何起色。两家人家上上下下的人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还是一筹莫展。一日街上走来一个游方郎中,说能医治各种疑难杂症。也是病急乱投医,请到家里,郎中看了看病人,说这种病需要珍珠粉来合药,才能药到病除。他匆勿写了一个方子,就走了出去。可是满意说什么也不肯残损那颗稀世之珍,所以就只吃了方子上的药;寿星则忍痛吃了用家传珍珠粉合的药。

几天以后,游方郎中来到满意家问病况如何,满意如实以告,郎中说:“我能否看看你的珍宝?”满意打开盒子,那颗珍珠熠熠生辉,耀眼夺目。“果然是不世之珍!”郎中道,“你为什么不拿着它到外面更大的世界去展示它的风采呢?”

寿量告诉郎中,吃了药却没什么作用。“那么你把所用的珍珠给我看。”郎中说。于是,寿量挣扎着起身,拿出了珍珠。郎中一看,那所谓的“珍珠”暗淡无光,于是大笑着说:“这哪是什么珍珠?!这是海洋中一种大鱼的眼睛。真是鱼目混珠

哪能治好你的病啊!”寿量羞得面红耳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惊弓之鸟成语故事--战国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京台之下,看见有一只鸟从头顶上飞过。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飞着的鸟射下来。”“射箭能达到这样的功夫?”魏王问。更羸说道:“可以。”

说话间,有雁从东方飞来。当雁飞近时,只见更羸举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随着“咚”的一声响,正飞着的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便问更羸不用箭怎么将空中飞着的雁射下来的。更羸对魏王讲:“没什么,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你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呢?”魏王更加奇怪了。更羸继续对魏王说:“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更羸接着讲:“飞得慢是因为它身上的箭伤在作痛,叫得悲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又害怕。当听到弓弦声响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一使劲,本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疼痛难忍,再也飞不动了,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后来用“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惶恐不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按图索骥成语故事--春秋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秦国有个人叫孙阳,他一眼就能认出好马和坏马,人们把他叫“伯乐”。伯乐把自己认马的本领都写到叫《相马经》的书里,画上了各种马的图。伯乐的儿子很笨,却希望自己也能像父亲那么厉害。伯乐的儿子把《相马经》背得很熟,以为自己也有了认马的本领。一天,伯乐的儿子在路边看见了一只癞蛤蟆。他想起书上说额头隆起、眼睛明亮、有四个大蹄子的就是好马。“这家伙的额头隆起来,眼睛又大又亮,不正是一匹千里马么?”他想。他非常高兴,把癞蛤蟆抓回了家,对伯乐说:“快看,我找到了一匹好马!”伯乐哭笑不得,只好说:“你抓的马太爱跳了,不好骑啊!”

把癞蛤蟆误认为千里马,这是寓言作者的夸张。但是,在学习和工作中,死板教条,生搬硬套,以致闹出笑话,招致损失的事例,确实是经常见到的。前人传下来的书本知识,应该努力学习,虚心继承,但是,一定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切实验证、牢固掌握,并加以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态度。”按图索骥”这句成语一般既用来比喻办事机械、死板,广泛用于贬义词,也用来比喻按照线索寻找。后一种用法不含贬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