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京剧三娘教子剧本内容【合集20篇】

《只缘感君一回顾:千古第一情痴元稹的诗与情》以元稹流传于世的诗词作为切入点,通过五十多首脍炙人口、广泛流传于世的诗词,用散文体小说的创作方式,演绎其至情至性、充满悲欢离合的传奇人生。这里开学吧为你们整理了京剧三娘教子剧本内容优秀作文,欢迎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浏览

982

作文

1000

2024年全国两会精神传达内容提纲

全文共 5010 字

+ 加入清单

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发达国家尚未完全走出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中复苏状况最好的美国,经济增速也远低于危机前发达国家3%-3.5%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欧元区、日本的表现则更加糟糕。在此情况下,同时期金砖国家和亚洲出口导向型高收入、高表现经济体的经济也都巨幅下滑并且情况比中国严重。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0%,这一成果来之不易。

第一点 : 国有企业是企业 , 也是一种组织

科斯1937年的著名的文章《企业的性质》指出,在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内部来进行经济活动,与由市场分工来完成经济活动,是相对的两种形式。采用哪一种形式,取决于企业内部的组织成本和市场上交易费用的相对比较。在市场上,通过分工、交易进行生产,有交易费用;在企业内部生产,可以节约这些交易费用,但是企业自身运行会产生组织成本。当企业逐渐扩大,进行了纵向一体化扩展之后,组织成本上升很快,超过了市场上的交易费用,那么企业就不能再扩大了,企业的边界也就确定了。

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体系,也就是所谓的“国家-超级公司”,是一个巨大的组织,这个超级公司内部的组织成本太高,所以苏联式的全盘计划经济体系,走不通,必须要从组织移交给市场。中国的国有企业,走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组织成本也非常高,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所有权缺位、内部人控制、公司治理差等等,也可以看成为组织成本攀升到了一定的程度,因此不得不进行改革。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大规模的国企改制,把大量原本由国企来进行的经济活动和生产,转向市场、转向由民营企业来生产,就是为了克服这些组织成本。这也就是产权改革的逻辑。

当然了,在现实中,关于国企如何改革,政府不会仅仅考虑效率,还有其他考虑。毕竟,政府有自己的战略目标,需要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或者说要控制所谓的战略性行业的制高点。制高点这个词,是列宁在1922年11月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的。他认为在政府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把控所有的经济活动,那么就要选择其中比较重要的,所以要“占领经济领域战略制高点”。这个观点提出之后,各国群起效仿,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在历史上都试图通过控制经济命脉来实现战略目标,例如,英国艾德礼政府,法国戴高乐政府,等等。战略性行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范畴,通常包括例如石化、钢铁、核工业、兵器工业、民航,甚至是航运、电信、煤炭、市政设施等。

所以我想说的第一点逻辑,就是当国有经济的组织成本太高的时候,就会从国有转为交给市场,这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说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现。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是国有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改制变成民营企业,也可能是民营企业参股国有企业,来改善公司治理、降低国企的组织成本。但是在现实中,出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也就是“控制制高点”的考虑,计划经济、国有经济在战略性行业中,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没有进行产权改革。

在近期国企改革的文件中,产权改革的逻辑体现在2015年8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根据国有资本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把国有企业划分为不同类别,分类改革、分类监管、分类考核。以前,曾经有的主张按照企业市场化程度分,分为垄断类和竞争类;有的主张按照国有资本职能分,分为收益性和公益性;有的主张按照企业的产品服务分,分为一般竞争类、特定功能类、公共服务类。而2015年这个文件,就把国有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商业类中又分为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以及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这两种。处于充分竞争的行业的,要实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积极引入其他国有资本或各类非国有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国有资本可以控股,也可以参股,也也就是遵循着产权改革这一逻辑。但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虽然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竞争,但要保持国有资本控股地位。而公益类国有企业主要采取国有独资形式。后面这两类企业,就因为战略考虑,没有服从产权改革的逻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这七大行业,其中一些在传统上被认为是战略性行业,是制高点行业,是要由国家绝对控制的。而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在这些行业也要实质性的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说明原来认为是战略行业的,未必有那么强的战略性;保持绝对国有,可能带来比较大的效率损失,所以还是要进行产权改革。《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凡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要允许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进入;凡向外资开放的行业和领域,都要向民间资本开放;凡影响市场公平竞争的不合理行为,都要坚决制止,这体现了产权改革的逻辑,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第二点:是对于那些不交给市场、继续由政府控制的经济活动,也就是对继续保持国有产权的企业而言,要尽量降低其组织成本,降低政府和国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委托-代理问题造成的低效

关于政府如何管理经济活动,这方面比较经典的思想,是哈耶克的分权思想,他认为经济活动常常是自组织的,会形成自发秩序,分散的经济行为主体掌握了很多独特的信息,也就所谓“地方信息”(local information)。因为距离远、沟通不方便,中央很难获取和处理这些信息。哈耶克在1945年经典文章《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中指出,要充分利用这些“地方信息”,就要分权,也就是让掌握地方信息的基层来做决策。

对国企而言,如果说彻底的分权是把国有企业彻底剥离、移交给市场,那么部分的分权至少是在政府内部往下分权,分权给地方政府。也就是说要尽量属地管理。这方面的改革经验就是国企的下放。上世纪末,在“抓大放小”的思路下,一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国企改制,同时国企的下放也很普遍。比如说把央企下放给省国资委,让这些企业成为省属企业。举例来说,中央要管理北京的央企,可能还相对容易;但是要管理外地的国企,在信息的获取、沟通,以及监管方面,都存在困难。对上海的国企、对广东的国企而言,中央在管理过程中,信息成本越来越大。那么把这些外地的、离北京距离远的地方的央企,下放成为省企,实行属地管理,省国资委更容易了解企业信息,能更好的进行监管。同样,省国资委管理省属国企的时候,也有信息问题、有距离问题,也就存在进一步把省属企业下放给各市各县,进行属地管理的做法。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中国进行政府机构改革,撤销了很多工业部委,比如煤炭部、冶金工业部、化工部、机械工业部等,这些部委下辖的企业也就被下放给了地方。在2004年成立国资委之后,所辖的央企业经过多次下放,逐渐减少,最后留下了100多家。国企的下放,是对地方的分权,体现了从“条条管理”转变成“块块管理”的特点,大大的降低了信息成本,激发了地方的积极性。

但在这方面,一直以来都存在分权不彻底的问题,包括国务院国资委和地方国资委的关系问题。一方面,要尊重下级国资委的出资人权利,地方国资委首先是向地方政府负责,地方要负起监管地方国企的责任,毕竟地方信息掌握在基层手里;但另一方面,国务院国资委又要加强国资系统的“垂直指导监督”,这就往往会代替或者干预下级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就容易把地方国有经济的“块块”重新变成“条条”,与不能根据企业所在的具体环境采取对策,管理上僵化,管的太死。

所以我想说的第二点逻辑,就是当政府继续保持控制对国有企业的控制,保持国有股权的情况下,也要分权给地方政府,注意利用地方信息、发挥属地管理的效果。国务院国资委应该集中于央企的监管。

第三点:是在给定一级国资委管一级企业的前提下,在具体管理上,要少干预企业的具体经营决策

当前的国资监管还是剥夺了企业的很多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将国企变成了国资委的下属。以2017年最新颁布的《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为例,央企需要每年送审年度投资计划;在做出投资决策后不能马上实施,需要国资委审核;投资项目中途变更的,还必须上报国资委。在这种监管体系下,国资委实际上变成了一个超级董事会,成了央企的大脑。然而,国资委作为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复杂多变的信息的掌控能力肯定不如企业经理人,后者能够迅速处理复杂多变的信息,自主权应该得到保证。在国企的监管上,如果监管太细、分别制定各种详细的考核目标,本质上就类似一种精细的计划,就容易重蹈计划经济的问题。

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的出现,使得信息沟通越来越容易。那么这些技术进步,是不是就能够让精细的计划管理、监管成为可能?关于大数据,待会儿沈艳老师会专门讲到。小数据通常具有结构化的特征,在使用中比较透明、容易处理。而大数据作为经济活动的衍生信息,包含了不少冗余信息,夸大或瞒报的现象隐藏的会更深,这对于分析和处理的要求肯定更高。所以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大数据的出现,反而增大了信息处理的难度。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经出现过一次著名的“计划经济大论战”,一方是奥地利学派,另一方是奥斯卡·兰格,兰格相信,借助于更好的计算机,政府中的计划者是可以同时确定现代工业化社会中数百万种产品的需求状况和生产制造能力的,因此可以精确地计算出数百万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替代看不见得手的市场机制。在当时论战中,兰格也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中央计划经济充满了信心,认为计算机可以让计划无孔不入,实现资源配置的效果。我想,上个世纪计算机第一次出现带来的震撼,肯定不亚于今天大数据、云计算所带来的震撼。但不变的一点,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信息的难题不可能靠技术解决。说到底,信息采集的再多,最终也需要人来理解,需要人来决策。管理中的委托代理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本质上是人的激励问题,而人的激励问题本质上是机制设计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所以,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不能缓解国有企业监管中的信息成本问题。

所以我想说的第三点逻辑,就是从信息的角度讲,各级国资委管理国企,应该给企业更多的自主权,发挥企业的信息优势。国资监管应该弱化过程监管,着重于业绩考核,就象高校的学术委员会一样,对教授如何做研究不做指导(当然也无法指导),而是根据研究成果对教授进行考核。

第四点:是国有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

国企在前几年国进民退的浪潮中大幅扩张,收购了很多民营企业,以控股股份公司的方式形成了大量的企业集团。实际上,登记注册类型为股份公司的企业,相当大的一部分其实是实质上的国有企业。当前,很多国企都有5个层级,子公司、孙公司、曾孙公司、玄孙公司,央企下辖的法人企业数量很多都有上千家。这么复杂的架构,一方面强化了行政性,比如子公司是厅级、孙公司是处级,每一个公司、每一个岗位都有对应的行政级别,这就强化了行政层级在企业中的角色。另一方面,信息在大型企业集团中的传播也就大打折扣,增加了管理难度、降低了效率。有研究发现,通常来说,低层级的企业效率更高,但是资产的增速更慢,这说明层级低的企业可能更灵活,但是其积累的资源、利润也被高层级的母公司拿走了。在国企集团中,用行政级别来配置资源,容易形成扭曲。

所以我说的第四点逻辑,就是从组织架构、从信息的角度出发,在国企内部应该压减法人企业的数量、压缩管理层级。这一点在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中有体现。今年两会期间的记者会上,国资委负责人也提到,经过改革,中央企业减了2730个法人,使管理层级缩小,管理穿透能力增强,这是值得肯定的。

另外,在国企的重组方面,行政化色彩比较浓;尤其是跨省的远距离兼并,使得决策权集中,但那些分散在各地的公司,在兼并之后常常难以协调,并出现信息沟通的困难,同时兼并往往还强化了垄断。从信息和组织的角度来看,国企兼并不应该强行推行、不应该为了兼并而兼并。兼并当然可以更好地统筹协调产能布局,减少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但可能强化官僚化的组织架构,在形成巨无霸企业的同时,也因为信息问题效率低下。在今年两会期间的记者会上,国资委负责人提到“兼并重组后的融合很重要,重组不仅要资本合、资源合、组织合,更要做到理念合、战略合、管理合,在物理变化的基础上加快化学反应。”这句话强调了组织架构需要理顺、需要融合的重要性。

简单的总结一下。从组织结构、从信息的角度看,国企改革应该用分权的思路,减少行政干预,更充分的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更充分的利用地方信息、更充分的利用企业掌握的分离的信息,从而提高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相声《对对联儿》剧本

全文共 1384 字

+ 加入清单

甲乙上

甲:多日不见,打电话总是关机,到什么地方去了?

乙:这几天,自己封闭自己,关在书斋里,潜心研究,什么人都不见。

甲:研究的是什么重大课题?

乙:对联。

甲:对联?对联有什么研究?

乙:对联是汉语独一无二的文学形式。源远流长,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是文学艺术百花园中一朵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春之草。

甲:这倒是不错。我看祖国的名山大川,古迹寺庙,亭台楼阁,过春节,婚丧喜事,学校商店 ,没有一处不用对联的。

乙:你说得不错。即使送礼,也有人送对联的。我国的对联遗产丰富,需要我们深入地系统地研究 。

甲:你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埋头研究,究竟研究出一些什么名堂?可不可以介绍介绍?

乙:我经过几十个小时的研究,发现对联虽然十分地复杂,其实他的原则就那么几条。我现在就敲一点给你尝尝。

甲:请讲,我洗耳恭听。

乙:第一条是,上下联的相对部分词性必须相同,语法结构应该相同;比如 说,上联是吃饭,下联就要烹茶。吃是动词,饭是名词,烹是动词,茶是名词。吃饭是动宾 结构,烹茶也是动宾结构。

第二条是上下联相对部分声调必须相反,仄声字对平声字,平声字对仄声字。如吃饭是仄仄,烹茶就是平平。

第三条是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同。

总之一句话,上下联必须工力悉敌,旗鼓相

当,相反相成,等量齐观

甲:敬聆指教!单单理论,我还不怎么明白,是否跟我们来几个实例?

乙:光说不练是假把式,我们来演练一番。

甲:我出上联,你来对下联。

乙:就这样办。开始!

甲:开始!从简单到复杂。豆。

乙:油。

甲:两碟。

乙:一瓯。

甲:两碟豆。

乙:一瓯油。

甲:我说都是“两蝶斗。”

乙:我对的是“一鸥游。”

甲:花间两蝶斗。

乙:水上一鸥游。

甲:我说都是“厨中两碟豆。”

乙:我对的是“桌上一瓯油。”

甲:月。

乙:风。

甲:明月。

乙:清风。

甲:旧时明月。

乙:当代清风。

甲:今人不见旧时明月。

乙:古哲难吹当代清风。

甲:旧时明月文章好。

乙:当代清风花卉迷。

甲:石蒜。

乙:玉荷。

甲:山间石蒜。

乙:湖上玉荷。

甲:山间石蒜媚。

乙:湖上玉荷香。

甲:问鼎。

乙:移樽。

甲:弄笛。

乙:弹琴。

甲:倚楼人弄笛。

乙:映月客弹琴。

甲:蝉琴。

乙:蛙鼓。

甲:蝉琴新院落。

乙:蛙鼓旧池塘。

甲:桃叶渡。

乙:木兰舟。

甲:春来桃叶渡。

乙:秋上木兰舟。

甲:饱食聊摊饭。

乙:安眠懒著书。

甲:我说渔人,举网捞明月。

乙:移蓬卧晚风。

甲:江湖双桂棹。

乙:风雨一蓑衣。

甲:一回酒渴思吞海。

乙:几度诗狂欲上天。

甲: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乙: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

甲:闭门推出窗前月。

乙:荡桨划开水底天。

甲:两个黄鹂鸣翠柳。

乙:一行白鹭拨清波。

甲: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乙:东当典,西当典,东西当典当东西。

甲: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

乙: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山川。

甲:山重水复。

乙:柳暗花明。

甲:守株待兔。

乙:缘木求鱼。

甲:瓜熟蒂落。

乙:水到渠成。

甲:白米白鸡啼白昼。

乙:黄村黄犬吠黄昏。

甲:六尺丝绦,三尺系腰三尺挂。

乙:一床锦被,半床遮体半床寒。

甲:小憩新荷重。我说的是蜻蜓。

乙:潜停弱草低。

甲:月来满地水。

乙:日出一湖金。

甲:博园博客皆文士。

乙:学院学员俱艺人。

甲:夕阳无限好。

乙:新月特殊清。

甲:羚羊挂角。

乙:老马识途。

甲:尝新即止。

乙:见好就收。

甲:随手出题。

乙:任心答案。

甲:平生喜作对。

乙:一贯好成联。

甲:平生喜作对,不爱跟人做对。

乙:一贯好成联,也欣与彼结联。

甲:且听下回分解。

乙:还邀异日交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内容评述

全文共 1109 字

+ 加入清单

全诗共写了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写康桥之美。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清荇、榆荫下的一谭,构成了一幅宁静、秀美的大自然的画面。在世人的眼中,康桥美得如同“西天的云彩”。事实上,康桥的自然景观固然美,但并非天下第一、举世无双。这种景色在英国、在欧洲、在中国其他地方也能找到。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独钟、深深眷恋呢?恐怕有两个原因。第一,康桥之美是与诗人在此生活过的美好青春回忆交融在一起的,并因诗人必须离去天各一方而更加在其心目中增添价值。第二,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自然景观因人文氛围而更显其美。因此,诗人描画的自然美的背后有知识之美、智慧之美的支撑。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康桥在诗人心目中是西方文化的象征,也是诗人信念与理想的象征。总之,康桥之美不能单从自然景物的客观方面去理解,他应该是客观景物与诗人个人经历、主观情感甚至政治文化理念的一种契合。

其次是写出了诗人的心绪之乱。在平和舒缓的抒情基调中,诗人的内心世界其实是不平静的,甚至是多种感情因素混合与交织的,难以弥平现实和梦想之间的冲突。当然,这种纷乱的思绪在诗中的表现是通过意象的象征和暗示的语言含蓄的表达的。“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的形象是变幻不定的,心头的感觉是波动荡漾的,暗示出心境的不平静。“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萍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彩虹是诗人“理想”即“梦”的象征,但它竟被“揉碎”在“沉淀”,这是诗人心绪之乱的主要投射的象征性写照。结合诗人对中国现状的不满、反感与消沉的思想情绪,可以体察到他那种热情衰退、理想幻灭、愁思欲罢不能、情怀欲舒难展的心绪。

再次是写离别之怅,康桥曾寄托着诗人多少美好的回忆,多少甜蜜的梦想,多少青春的岁月。正如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问中所说的:“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种甜蜜的洗礼,……我敢说的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界是康桥帮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一句话,康桥是诗人知识启蒙和精神承认的地方。由此,再别康桥,那种惆怅迷惘之感,那种孤寂凄然之情,油然萌动于其心而难以解脱。所以,“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这个曾有过热血沸腾之时的战士,曾在“五四”的战旗下宣传过西方人道主义原则、主张个性解放思想的民主青年,曾抨击过封建军阀统治、吐露过对劳动大众的情感和对革命志士的敬意的诗人,在信仰难以实现、挫折接踵而来的阶段,那和布尔乔亚的软弱性的暴露,那种知识分子多愁善感的心绪的萌动,人们是可以体会和理解的。沉浸在惜别、眷恋与追忆之中,叹息着对中国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梦的破碎的悲观,这正是《再别康桥》中贯穿始终的情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文学剧本的写作格式

全文共 2523 字

+ 加入清单

文学剧本是电视剧的基础,由剧作者完成,是未来电视剧的框架,对未来电视剧的主题、人物、情节、结构以及风格等作出明确规定。

就篇幅而言,一般情况下每集电视剧的长度加上片头片尾播映时间大约五十分钟,写成剧本大约一万五千字到两万字之间,包含的场景多则七十到一百以上,少则十几个乃至几个场景。也有较长的,如最近播映的韩国电视连续剧《爱情是什么》,每集长度达九十分钟以上。有些系列短剧,每集长度不过二十多分钟,写成剧本也不过六七千字左右。

在对剧本的要求上,剧作者与导演视角总是有所区别,剧作者往往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希望剧本有更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导演看重的是可拍性,注重剧本的情节和结构,讲究视觉效果,其文学色彩在拍摄中往往会被剥离开去,剧作者与导演对剧本的不同要求,也就形成了两种文学剧本样式,一种偏重文学性,另一种则偏重镜头感。

1、偏重文学性的剧本

特点:

(1)剧本不但是可供拍摄的(习惯上称为“可拍性” ),而且也很注意文字语言的修辞和文采。它既为导演拍摄提供了基础,又能成为一种普通读者阅读的文字读物。

(2)往往以场景的时空变化来划分剧本的文字段落,但不在每次时空转换的时候标明时间、地点之类,而是通过对情节的描述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3)不对拍摄技术作明确的规定(比如注明什么“特写” 、“推” 、“淡出” 之类),而是通过对艺术形象的直接描写把内容暗示出来。

[示例一]

1921年1月的一天,午后。

伦敦,泰唔士河畔,码头上。

冬天的伦敦,细雨中,浓雾渐渐散开,但湿气还是时时扑面而来。接船的人群中,徐志摩身着深灰色长大衣,外裹一件雨衣,戴着礼帽,衣领也都翻立起来。他右手挎着一把长柄雨伞,左手捧着一束鲜花。一旁,站着刘叔和,也是一身御寒的衣着。

一会儿,一辆黑色小车驶近,停下,陈西滢从车窗内探出头来,抬手向徐志摩打了个招呼:“志摩,我先去把车停好。” 说完,小车慢慢向停车场驶去。

停好了车,陈西滢向着徐志摩、刘叔和走来。

徐志摩:“来,来,西滢兄!叔和,这位就是陈西滢先生,说好了今天介绍你们见面的。”

刘叔和走向陈西滢:“久仰,久仰!志摩早就说了,

您是大名鼎鼎的吴稚老、吴稚晖老先生的外甥!”

陈西滢:“叔和兄的大名,我陈西滢也早就如雷贯耳了。今日相识,十分荣幸。”

徐志摩:“好了好了,都那么客气做什么?以后,大家还要互相关照才是。”

刘椒和:“我们也算得上‘同是天涯沦落人‘了。

不,这话不对,志摩的家眷一会儿就到,他不算沦落人了,不与我们为伍了!”

2、偏重于镜头的剧本

特点:

(1)编剧把提供导演拍摄作为自己唯一的责任和目的,并不准备使自己的剧本成为一种文字读物。因此,多采用对动作或画面的直接白描,不追求文采,无可读性。

(2)以场景(有时甚至细致到以镜头)来划分文字的自然段落。在每段之首专用一行文字标明场(或镜)号,场面发生的地点、时间等等。

[示例二]

(1)校园(外日)

俯看,浓郁的树木,古色古香的建筑。

越过大片树林,看见一片湖水。

湖光粼粼,杨柳依依。

湖畔的长椅上,相依相偎的恋人,埋头读书的学生。

对面,几幢红砖大楼,由远而近。

(2)机房(内日)

齐雪竹坐在电脑前,专注地看着着电脑屏幕。

细长的手指在键盘上熟练地跳动着。

屏幕上出现一行行英文字母。

齐雪竹看着屏幕低声念着。

字幕:齐小姐:我们已于4月16日收到您寄的电子邮件,您在信中回绝了我校给您提供的入学机会及奖学金,对此我们深表遗憾并祝您好运……

齐雪竹呆呆地看着屏幕,抬起双手,插进自己头发里,摇着头,痛苦而困惑,喃喃自语:天啦,这到底怎么回事……

声音越来越大,在大楼里回响。

(3)教室(内日)

萧锋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侃侃而谈:……在我看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包含了中国人全部的道德理念。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想得到的,别人肯定也不想得到。譬如说……

呼机的响声。萧锋住口,皱着眉头往下看着。

台下,学生们回头看着,目光集中一个学生身上。

学生满脸通红,低头把呼机关上。

萧锋淡然一笑:譬如说,假如你是个老师,此刻站在讲台上讲课的是你,那你肯定不希望听到这种声音。

教室里又响起了呼机声。

萧锋停住嘴,皱起眉头,看着底下的学生:谁的呼机?肯不能关掉?

学生相互看着,有人摸出呼机来看着。

萧锋神色严厉:把呼机都给我关掉!

有学生笑着:老师,是您的呼机!

萧锋伸手往腰间一摸,把呼机拿出来看了看,尴尬地笑了笑:哦,对不起!

学生们看着萧锋,哄笑。

(3)经常明确地从技术上规定拍摄的方法,甚至详细地对摄制组的其他创作人员(导、演、摄、录、美——)也作出许多的较为具体的指示。

[示例三]

(1)外景。泰晤士河口,日落。风在尖声呼啸,宛如鬼啸。远景。小男孩匹普沿着河口岸边跑来,他沿着弯曲的小道跑向摄影机,摄影机用跟摇镜头拍摄。小道旁边竖着一个把犯人尸体示众的绞架,匹普经过绞架时抬头看了一眼。渐化。

(2)外景。教堂墓地,匹普的中景。他拿着一束冬青枝,爬过倒塌的石墙。当他从墓地和老坟旁边走过时,摄影机跟着他摇向右方。他走向其中一块墓碑,在它面前跪下,摄影机继续摇拍——现在是他的中景。

(3)中景。匹普跪在坟前,风还在呼啸。匹普拔掉一棵凋谢的蔷薇丢在一旁,又重新拍好土,然后把那束冬青枝放在坟顶工靠近有字的墓碑旁。树枝的折裂声。

(二)分镜头剧本写作格式

亦称导演剧本或导演台本,是导演案头工作的集中表现,是将电视剧的文学内容分切成一系列可以摄制的镜头的一种剧本。

导演对文学剧本进行分析、研究以后,将未来电视剧中准备塑造的声画结合的形象,通过分镜头的方式诉诸文字,就成为分镜头剧本。内容包括镜头号、景别、摄法、画面内容、台词、音乐、音响效果、镜头长度等项目。分镜头剧本是导演对电视剧全面设计和构思的篮图,是摄制组统一创作思想,开展工作的主要依据,它有利于保证摄制工作的计划性。

我们把[示例二]改写成分镜头剧本,从中体验一下两种剧本的不同差异,也可看出编剧与导演不同的视角。

(三)完成台本

完成台本被称为镜头纪录本。是在整部影片拍完后,由场记完成的工作。任务是把拍成并定了稿的影片中一切技术、艺术内容,原原本本地纪录下来,并详细写明每个镜头的英尺数。它的格式与分镜头剧本基本相同,但对场景只作简略提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活动内容

全文共 948 字

+ 加入清单

在《劳动最光荣》乐曲声中,主持人走上讲台。

主持人:《劳动最光荣》主题队会现在开始!请听歌曲《好妈妈》。

全班同学听录音。

主持人:我们的妈妈白天工作了一天,晚上回到家还得干家务活,确实很辛苦。作为子女,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妈妈呢?

同学甲:我们应帮妈妈整理房间。[小学教学设计网=www.XXJXSJ.cn=]

同学乙:我们应帮助妈妈抹桌,扫地。

同学丙:我们应帮助妈妈洗衣服,做饭。

主持人:大家说得都很好。假如今天我们的妈妈也来参加这次班会,一定很高兴,大家说是吗?

全班同学(齐):是!

主持人:那么我们就一定不要让妈妈失望,要说到做到。

全班同学(齐):对,说到做到。

主持人:下面我们看个小品,看看小品中的这位同学是怎么做的。

表演小品《帮妈妈做饭》。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主持人: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说明小品中的这位同学做法很正确。我们要向她学习,做个爱劳动的孩子。下面请看舞蹈《劳动最有滋味》。

学生表演舞蹈。

主持人:谁上来为大家讲讲你所知道的劳动者的故事?

学生上台讲故事。

主持人: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劳动创造了人类的幸福生活。我们来看看伟人是怎么说的。

(投影仪出示名人名言)

(齐读)劳动是幸福之文。——富兰克林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劳动创造世界。——马克思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进行劳动技能进赛。现在请组织委员宣布竞赛规则。

组织委员:(1)服从裁判,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以计时的秒数为序排出前三名。(2)遵守比赛时间。(3)遵守赛场纪律。

文体委员:(举起第一个竞赛项目牌)

快速穿衣

文体委员:各小队选手上台,把外衣、外裤、鞋、袜脱掉。准备。完成时间;2分钟

计时员:(吹哨)“嘟——(时间到)”

(参赛队员紧张地穿衣、裤、袜、鞋……)

计时员:(吹哨)“嘟——(时间到)”

裁判评定,宣布第一名名单。

(接下来按同样的步骤进行“钉钮扣和摆用品”的比赛)

主持人:现在给获奖者发奖。(奏颁奖曲)

主持人:通过比赛,可以看出获奖同学动作非常熟练,说明他们平时经常做家务活。他们既帮助了爸爸,妈妈,同时自己又学会了许多本领。动作不熟练的同学,还需加倍努力。同学们,原我们把勤巧精神发扬下去,在劳动中接受锻炼,成为生活的小能手,成为父母的画稿帮手。

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年俗手抄报内容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因为我的家乡在东北,所以我今天来给大家说说东北过年的习俗。

1.包好运饺子:过年的时候家家都包饺子,可是咱东北的饺子不同,据说、以前时候的好运饺子是在包饺子的时候把1个①元的硬币包在几个普普通通的饺子里面,现在人们为了卫生常常用水果硬糖来代替硬币,据说、谁吃到了好运饺子在新的一年里就会有好运。(在我们家常常都是我吃到的,因为硬糖是会化的,只要看那个饺子的外皮有糖就行了。)

2. 年夜饭后吃冻梨:因为东北的冬天很冷,有零下13~20度,所以有的时候会吧秋梨和柿子放到外面去冰冻,冰冻后的梨和柿子真是别有一番风味,而为什么要在年夜饭后吃冻梨呢?因为冻梨又能解酒、解油腻。

3.年三十点长寿灯

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5..正月不剪头

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6.初一初二不扫地

在东北,上了年纪(65)的老人都有这样一个说法,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不扫地,就是不愿将好运气、财气扫走。所以只有等着到了初三才可以扫地

这就是我们东北过年的规章制度,怎么样很有趣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内容简介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单亲女孩迪伦,15岁的世界一片狼藉.....与母亲总是无话可说,在学校里经常受到同学的捉弄,唯一谈得来的好友也因为转学离开了。这一切都让迪伦感到无比痛苦。

她决定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然而,路上突发交通事故。等她拼命爬出火车残骸之后,却惊恐地发现,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而眼前,竟是一片荒原。

此时,迪伦看到不远处的山坡上一个男孩的身影。

男孩将她带离了事故现场。但是,迪伦很快意识到,男孩并不是偶然出现的路人,他似乎是特意在此等候。

命运,从他们相遇的那刻开始,发生了无法预料的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主要内容

全文共 1747 字

+ 加入清单

悼念伯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大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谈《水浒传》

就在伯父逝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总要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吃晚饭的时候,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人物故事。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健康了就好,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笑谈“碰壁”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救助车夫

有一天黄昏,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在一边扔着。

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怎么了?”爸爸问他。

“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扎进脚底了。疼得厉害,回不了家啦!”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去,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出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脚里的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那个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手和脚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他怎么能光着脚在路上拉车呢?

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关心女佣

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他家的佣女仆阿三。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后来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她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她说:“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主要内容

全文共 248 字

+ 加入清单

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一、确立准确的内容

全文共 380 字

+ 加入清单

看到作文题目后,应该写些什么,被曝是所有命题作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思维的发散:具体到考场作文,京翰一对一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①把握话题作文,仔细审题,充分利用作文题中的提示性语言,来获得写作内容

②围绕话题展开多层次联想,多角度拓展写作内容。

A、类似联想:由话题出发,联想到与话题同类或相似的事物,从而确定写作的内容。

B、内敛式联想:给宽泛型话题添加一些限制成分,缩小话题的外延,明确写作范围。

C、逆反式联想:从话题的反面着手,确定写作的范围和内容。

D、虚实转换联想:有些作文话题往往是从缤纷繁杂的现象中抽象出来的一些概念,既有虚的一面,也有实的一面。

2、思维的归纳:即表现内容的确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京翰中考语文教师邹老师提醒大家注意两点:

①要写自己熟悉的内容;

②要写自己能驾驭的内容:由同学们的认知水平、思想深度乃至于语言表达能力所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曹操死后,曹匹称帝。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魏为晋,建立晋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雷锋日记大概内容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这本《雷锋日记》,令我感触最深的是雷锋叔在自己的日记中写的这句简短却折射出他朴实而伟大的品质:“今后要少说多做。”

雷锋叔叔说到做到了:大年初一主动去车站帮忙,为老太太找座位,为旅客倒水。放弃节日的休息时间,为人民做了好事,虽然很累,但他感到十分幸福。

我不由得想起了放假前的一件事情:那天老师有事,吩咐作为班长的我管理班级的纪律卫生情况。快放学了,我叫同学们去捡地面,正常是组长倒垃圾,我看组长提着垃圾桶很吃力,却没有去帮助他。如今,看了《雷锋的日记》,我的脸在灼热般的出火,想一想真是脸红那!我应该像雷锋叔叔那样,永远记住那两句话: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

今后,我要多做些日常的、平凡的、细小的事,少说漂亮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姚渡的春,夏,秋,冬作文训练设计的内容

全文共 2250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内容

写自己家乡四季的景色。

【课时】

一节课。

【教学目的】

1、了解写好景色的基础知识。

2、用心感受,练习写作姚渡的春,夏,秋,冬,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教学设计

一、导语

1、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你们已经经历了十几个这种周而复始的变化。季节的体验一定给你留下了许多挥之不去的记忆。

每个人的性格和经历不同,对四季的感受也千差万别。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呢 请我们的同学带上你所画的季节之图来描述一下这个季节的美景。(1:30)

(生放图片后进行描述,春季两人,夏季两人,秋季两人,冬季两人)

2、春季,姚渡是桃花盛开的地方,桃花山上到处色彩斑斓;夏季,树木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毗河水涨,浩浩荡荡,一泻千里;秋季,沉甸甸的稻穗和飘香的水果,映着农民灿烂的笑容;冬季,如薄纱般的轻雾笼罩大地,一切都是那样的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姚渡似乎在仙境中一样同学们,姚渡的四季美吗?(生答)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写姚渡的春,夏,秋,冬。(多媒体课题)(1:30)

二、组织讨论

要写姚渡的四季,要刻画姚渡的美景,那我们就必须知道:(多媒体)

怎样才能写好景?请大家认真思考后回答:

1、引导学生思考,发言。

2、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边讲边多媒体答案,学生记笔记。)(5:00)

⑴ 要细致观察:(多媒体)

① 抓住景物的特征:(多媒体)

不同的景物,形状,色彩,光泽,声响等特征千差万别,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季节的同一景物,其形态也不一样;高山,平原,荒漠,其景致也各不相同;即使是风,霜,雨,雪,江南和塞北也风格迥异,因此,要写出姚渡的美景,就必须细致地观察,抓住姚渡特有的风景来进行描绘。

② 确定观察点:(多媒体)

如果你要观察的景色范围较小,你可以站在一个固定的高处观察,可以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等等都行,这叫定点观察法。(多媒体)

如果你要观察的景色范围太大,而你要刻画的是整个范围的美景,你就可以采用移步换景法(多媒体)(这有点像武侠小说里面的武功),也就是边走边观察,因为你在走动,所以你观察的景致在不断变化,故名移步换景法。在走动中,如果有某一处景物很特别,很美丽,那你也可停下来进行定点观察。

⑵ 写作中应该注意:(多媒体)

① 按一定的顺序来描写:(多媒体)

写作顺序指从什么写起,依次写什么,怎样结束,这些都应该在动笔之前写好。写景的顺序要符合表达的需要。可以按定点观察的顺序来写,也可用移步换景的顺序来写。

② 写好情与理:(多媒体)

情,就是作者见到景物时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多媒体)如喜,怒,哀,乐,忧,思,盼等等不同的体验;理,就是作者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眼前景中得到的启示或所感受到的道理。(多媒体)

写情写理,应该真诚,自然地借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所怀之情或所悟之理,避免生硬造作。

三、例文借鉴

下面所选的文章是初中生的优秀作文,请大家认真地分析:这篇作文好在何处 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地方 并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姚渡之_________的作文。(多媒体/放录音)

家乡的景物(片断)

我的家乡是地道的山区。这里虽然不是景色迷人的仙境,却也能吸引远方的来客,让他们看到一幅笔墨凝重的水墨山水画。朋友,你可有兴趣到这儿来旅游观光?

沿着石块垒成的山间小径往前走,一片苍翠首先映入你的眼帘。那是茂盛的毛竹林,密密麻麻,层层叠叠,一眼望不到边际。石峰间壁,溪水两岸,小径左右,茅屋前后,到处都是毛竹。它是山里人的聚宝盆。每逢赶集的时候,这石块铺就的山间小径上,便充满了欢笑。

穿过茂盛的毛竹林,走完这段山间小径,你就来到我们的霞岭冲。远处,出现了一座座白墙红瓦的住宅,脚下蜿蜒的小溪哗啦啦地欢唱。溪水清澈见底,水底的石子和蓝天上的白云盛在起。渴了,掬一捧溪水喝下去,甜丝丝的。热了,掬一捧溪水洗洗脸,全身都觉得清爽。小溪穿山绕石,向前流淌,平静处如银河泻光,湍急处像飞珠溅出,发出抑扬顿挫的铮铮声。每到晚上,溪水声伴合着虫鸣蛙唱,浑然形成绝妙的旋律。

从霞岭冲下坡,再走一段平坦的大路,你就到郑家湾了。这里四周仍然是层层青山环绕,中间却是一片丘陵起伏的农田。你要是在秋季来到这里,就可以看到片片成熟的晚稻,像一片片金黄色的地毯,铺在起伏的丘陵下。水稻之外,就是黄豆了。在收获时节,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挂满了一把把豆角,甚至房前屋后的树梢上也挂满了豆角。当蓝色的炊烟在薄暮中升起时,清风就会送来阵阵炒豆香,你无论走到哪一家,憨厚纯朴的山民都会拿香甜的炒豆来招待你,接着便是一碗浓郁的热茶,一支常德牌香烟,一杯芳香的烧酒。你不必拘谨,不必客气,尽可以一边吃,一边和主人天南海北地闲聊。晚饭后,借山民一席铺位,好好睡一大觉,明天再去领略山区风光。

朋友,你愿到我们家乡湖南湘潭来旅游观光吗?我们真诚地欢迎你。

(多媒体)

1、本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从山外写到山里;

2、作者还抓住了地域特征,描述了众多有突出特征的家乡景物:毛竹林,山间小径,蜿蜒的小溪,白墙红瓦的民宅,青山环绕的农田,房前屋后树梢上的豆角充分展示了山区的优美风光,也表现出小作者对家乡的无限热爱的情感。

3、文章结尾处与开头相照应,用导游者的口气欢迎人们参观,读了使人倍感亲切。

四、欣赏完这篇文章,我们同学可能也学到了一些描写景物的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写姚渡之________的一个片断,注意:抓住那个季节的主要景物来写。

五、生练习写作

六、请同学们把写好的片断念给其他同学欣赏

生念完后,教师进行简单评论。

七、下来后将你所写的片断扩展成一篇作文后,交给我欣赏

八、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论证分析具体内容指向供参考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

2、依法治国理念(法律规则)。如:网络随意发帖;恶意占用公用电话;旅游不守法规;不孝不尊敬长辈;恶作剧导致违法;不准守交通规则;考试作弊,参与欺诈活动等。

3、中国传统文化。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价值观或人生观。

4、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对创新与传统的思辨、热爱科学、勇 于探究、追求真理、积极实践,关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设题。如:“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创新与传统”“山寨与创新”等?

5、人性主题:即是反映与人的精神活动或行为有关的感情或思想。(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

比如:爱、坚强、执著、追求、宽容、包容、诚信、真诚、善良、友善、团结、高洁、帮助、自由、平淡、美、简单、尊重、伟大、深刻、平和、理智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京剧初二英语作文

全文共 870 字

+ 加入清单

Now let me say something about Beijing Opera. Beijing Opera is very popular in China. It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00 years. During the reign of the Qianlong emperor in the Qing dynasty, Qianlong had a interest in the local opera. In 1790, to celebrate his eightieth birthday, he summoned opera troupes from different places to perform for him in Beijing. Four famous troupes from Anhui province remained in Beijing after the celebration. In 1828, A Hubei troupe came to Beijing and often performed together with the Anhui troupes. The two types of singing mixed together and gradually a new type came into being known as Beijing Opera. Now is the performance. I hope you will like it.

现在让我说关于京剧。京剧在中国很受欢迎。它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在清朝乾隆年间,乾隆对地方剧有兴趣。1790,为了庆祝他的八十岁生日,他从不同的地方戏曲剧团召唤到北京为他表演。来自安徽省的四个剧团表演完后留在了北京。1828年,一个湖北剧团来到北京,经常与安徽剧团一起演出。两种唱法混合在一起,逐渐成了一种新的类型被称为京剧。现在京剧就要开始了。我希望你会喜欢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丑小鸭的主要内容

全文共 237 字

+ 加入清单

《丑小鸭》相信每个读过它的人会对其主要内容概要有自己不同的概括,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就跟大家整理了丑小鸭主要内容,不足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

丑小鸭是被鸭妈妈从特大蛋里孵出来的,但很丑,谁都不喜欢他,被许多鸭子和动物欺负。他无奈离开了爸爸妈妈,独自流浪,遇到狂风暴雨、猛狮、猎狗……但丑小鸭没有畏惧,他顽强拼搏,努力学习……最终,人们突然发现,丑小鸭变成了世界上最美丽的白天鹅!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但实现梦想,要经过拼搏,努力,奋斗,《丑小鸭》就是告诉了孩子们这样一个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狗年春联内容精选集锦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上联:汝南鸡唱夸盛世,

下联:黄耳犬奔报升平。

横批:啼喜旺福

上联:雄鸡颂德全民福

下联:义犬承功万业兴

横批:惠泽流长

上联:年开送喜金毛犬

下联:腊破迎祥玉絮春

横批 :瑞象龙光

上联:啼晨报晓春满地

下联:护院佑安福临门

横批:平安祥和

上联:冬冰四海贪婪去

下联:春染千峰灿烂来

横批:除旧布新

上联:新时代行新思想;

下联:大舞台有大作为。

横批:一展宏图

上联:与云为伴留都市

下联:思雪挥毫画故乡。

横批:乐在其中

上联:鸡犬相闻昌国运;

下联:和衷共济振家声。

模批:春满人间

上联:金鸡竹叶真至美

下联:玉犬梅花每翻新

横批:更上层楼

上联:鸡留竹叶交旨去

下联:犬踏梅花报春来

横批:辞旧迎新

上联:啼破冰霜开淑景

下联:吠升日月证初心

横批:家国情怀

上联:鸡化鹤全球艳羡

下联:犬归家一梦宁馨

横批:国盛民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感恩节手抄报内容:感恩节的习俗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

初时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各州临时决定,直到美国独立后,感恩节才成为全国性的节日。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凡,人们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城乡市镇到处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学校和商店也都按规定放假休息。孩子们还模仿当年印第安人的模样穿上离奇古怪的服装,画上脸谱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散居在他乡外地的家人也会回家过节,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鸡,并且对家人说:“谢谢!”。感恩节后,学校会让同学们画一张感恩节的画,大部分学生都画的是火鸡。同时,好客的美国人也忘不掉这一天邀请好友、单身汉或远离家乡的人共度佳节。从18世纪起,美国就开始出现一种给贫穷人家送一篮子食物的风俗。

感恩节购物已经成为了美国人的习俗。疯狂的购物月从感恩节的次日(星期五)开始,这一天即被称为Black Friday(黑色星期五)。从感恩节到圣诞节这一个月,美国零售业总销售额能占到全年的1/3强,是各个商家传统的打折促销旺季。

每年一度的总统放生火鸡仪式始于1947年杜鲁门总统当政时期,但实际上这个传统仪式可以追溯到美国内战林肯总统当政的时期,林肯的儿子闯入议会,要求赦免一只名叫杰克的宠物火鸡,这只火鸡将成为感恩节大餐。

另外,感恩节宴会后,有些家庭还常常做些传统游戏。第一次感恩节,人们进行了跳舞比赛等许多娱乐活动,其中有些一直流传至今。比如蔓越桔竞赛、玉米游戏、南瓜赛跑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择天记的小说内容介绍

全文共 975 字

+ 加入清单

《择天记》于2014年5月[1] 28日正式在腾讯文学连载,是著名网文作家猫腻加盟腾讯文学后的首部作品。

讲述了十四岁的少年孤儿陈长生为治病改命离开自己的师父,带着一纸婚约来到人世间,历经重重磨练,最终成长为逆天强者的故事。

内容简介:

择是选择。这是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三千世界,满天神魔,手握道卷,掌天下天上一应事。

太始元年,有神石自太空飞来,分散落在人间,其中落在东土大陆的神石,上面镌刻着奇怪的图腾,人因观其图腾而悟道,后立国教。数千年后,十四岁的少年孤儿陈长生,为治病改命离开自己的师父,带着一纸婚约来到京都,从而开启了一个逆天强者的崛起征程。

到了京都,才发现自己只是一盘棋里最微弱的棋子,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棋子,是甘愿成为棋盘第一个死亡的棋子,还是跳出棋盘与天地斗一斗。

择天记,古有天子,替天行道,行的什么道,统治之道,御人之道,愚民之道,杀戮之道。大周天海圣后,逆天改命,杀戮至亲,帐下周通,大开杀戒,冤案无数。魔君、白帝概莫能外。

其实,世上没有天,天即是道,择天记,择道也。

陈长生不仅是要择自己的道,还要帮天下择道。他不仅要完成自己逆天改命的壮举,还要担负起教宗的责任,负责教化众生,建立新的道。什么道,仁道。

陈长生行的是仁道。

君不见周园里,人类修行者受魔族迫害,纷纷受伤倒地,陈长生和徐有容不顾门派之别,身份尊卑,救死扶伤,行大义,做大事,不拘于小节,不纠缠于与其他门派的个人恩怨。这是真正的白衣天使啊,大周的活雷锋啊。

周元里,在陈长生和徐有容面临魔族南客追杀的情境下,虽只萍水相逢,但两人相互搀扶,不抛弃,不放弃,这是一种怎样的一种令人激动而荡气回肠的爱情啊。

陈长生,命不久矣,却名长生,为的是逆天改命。他没有去找所谓的捷径,数十年如一日,勤练不辍,苦心诣志。我忽然想起了两句古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正好概括长生兄弟。

从魔域雪原到大周的一路追杀,是体现人性的最好画面。人性的猜忌,尔虞我诈,爱恨情仇,在长生 面前,都是浮云,他行的是仁道,他要保护好苏离这个辈分很高,又很讨厌的家伙,即便舍身取义,最终促成了南北河流,避免了因为南北合流而产生的腥风血雨。仁者无敌。

正如徐有容评价陈长生的那样:你是一个好人,同样陈长生对徐有容的评价也是:你也是一个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内容扩展:思家的句子

全文共 3033 字

+ 加入清单

1、漫步乡间绿荫小道,春意正浓。我听见了,听见了新生的嫩叶在倾诉着对树梢的感激--这正是一个美好的时节。嫩叶也探透了我的心绪,唤来了微风掠起我的思忆--、没有距离,便没有思念。当轮船的汽笛拉响,当火车汽笛长鸣,当汽车的轮子开始转动,当飞机冲出跑道腾空而起,思念便开始了。也正是因为有了思念,才有了久别重逢的欢畅,才有了意外邂逅的惊喜,才有了亲友相聚时的举杯庆贺。

2、家乡的味道藏在那美丽的景色里。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挺拔的松树,还有一棵是美丽的桂花树。桂花的香味和松树的顽强的精神,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我爱家乡。

3、家是永远也看不厌的风景,家是永远也断不了的过去;家是岸,家是墙,家是靠着的肩膀。或者家仅仅是父母望你的双眼。家更是一个永远说不完而又古老的故事。现在,一提到“家”这个字,我的心就特别温暖,眼睛就想流泪。

4、故乡的河流,静静地拥有她岁月的安谧,河边上的小林子,安稳地望着对面的小河。白青青的河畔,传来频频蛙鼓的声音,蜻蜓在河中央轻轻飞舞,一脚下去,点醒了正在沉睡的河水。河面上成群结队的野鸭,在河水里欢快地嬉闹。

5、我思念家乡的那条河,它记载了我的成长足迹,也记载了父母对我的厚爱,它承载着我太多的记忆,忘不了孩提时父亲常常抱我来到河边,给我讲述关于河的故事;忘不了上学时母亲常常在河边目送我上学,叮咛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忘不了祖母常常在河边望眼欲穿,盼望我常回家看看。河水川流不息,潺潺地唱着乡村古老的歌谣,这歌声飘进我的耳朵,不管走到哪里,只要听到那种铮铮的流水声,我就觉得我的故乡很近了,仿佛就在昨天,仿佛就在眼前。

6、我很思念,因为我有一个美丽的故乡;我很思念,因为我有一个美丽的回忆;我很思念,因为我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我很快乐,因为我有一个美丽的梦想;我很快乐,因为我有一朵美丽的云彩;我很快乐,因为我清澈如秋水般的思念。

7、我身在这繁华大都市里,数着满街的高楼大厦,心里牵挂的却全是故乡,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细心回想故乡的山山水水,才发现原来身在故乡的日子里从未曾留意过故乡的一切,故乡的美,故乡的纯,故乡的真,我都视而不见。

8、宁静,致远。我对故乡的感受,如今在城市我只感到堕落和麻木。而只有心绪飞向故乡,才能感受那用温馨。她是我不能亵赎的唯美。我的过去,是平凡但是那样的温馨。我知道只有在那才是我心灵得到慰藉的的地方。未来不是能猜测的,我只想感受故乡的温情。唯美的画意啊!

9、我怀念那每顿馋人的晚饭后清雅的淡茶香,因为是父亲泡的;我回味那纯白棉袄中羼夹的馨馨阳光味儿,因为是母亲灌注的;我自笑于父亲踢毽子给我看时傻傻地摔了一跤;我回眸于母亲留我一人在家时不忘叮嘱的眼神。

10、思念是一种幸福的忧伤,是一种甜蜜的惆怅,是一种温馨的痛苦。思念是对昨日悠长的沉湎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正是在不尽的思念中,人的感情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11、模糊的月色,暗淡的疏星,勾起我无尽的思念,心中油然而生的酸楚,化作满腔的真情,乘着萧瑟的晚风,飘入那神圣的地方--家。家是倚在门后的雨伞,常常被我忽略,可当离开它的时候,才发觉自己是多么需要它的庇护,多么爱它。

12、思念在朗月下,思念在黄昏里,思念在秋雨中,美丽的景致,更易勾动人思念的情怀。美丽的景致,也更衬托出那些苍凉的美。

13、家是抚慰心灵的双手。到了中学,独立自主成了我们追求的方向。一星期的校园生活,看似平静,却隐藏着尖锐锋利的暗箭。同学之间的矛盾,老师误会后的责骂,令我们的心一次次支离破碎。当我们拾起散落一地的碎片,踏着铃声蹒跚回到家中,父母亲切的安慰像强力的黏合剂,将破碎的心重新粘合。那毫无纹路的粘合后的痕,也被家这双温情的手抚平。

14、因为思念,月光被注入了人类浓郁的感情。月亮弯的时候,思念也弯,月亮圆的时候,思念也圆,不论月亮是弯是圆,思念是一首皎洁的诗。思念可以让你流泪,思念也可以让你含笑。不论你是哭着思念,还是笑着思念,在思念的时候,你都会心无旁骛。的确,思念也是一种纯净。

15、归去的落叶将呼唤着对风的依恋堕入尘土,泥土将它的泪水珍藏一地,在矿藏中孕育着新的生机。思念在等待中疯长,故乡的情在等待中蔓延。眼前飘浮着一浪一浪金黄色的波浪,那是麦苗成熟的风韵。低头聆听麦苗在土地里粗重的喘息,听风在庄稼地里窃窃私语,村民们心里充满了欣慰和安谧。

16、我思念家乡的那座高山,主峰直插云霄,把家乡的天撑得高远深邃。它四季长青,绿树成荫,十分清幽。山稔花开时,满山遍野都点缀着粉红色的花朵,繁星点点,煞是好看;山稔果熟时,令人垂涎三尺,更逗得孩子们满山乱跑,其实,我喜欢家乡的山,是因为我人生的底色就是山的本色,我个性里就有山的影子和山的秉性。我向往家乡的山,是因为它像故乡人一样勤劳、率真,清晨捧着日出,给朝霞以亮丽;傍晚守侯日落,给晚霞以辉煌。我崇拜家乡的山,是因为它像父亲一样忠厚、坚强,有着父亲挺拔的脊梁,宽敞的胸膛。“站起来就是一座山”。

17、故乡的人是热情的,每当从乡亲们的家门前走过,乡亲们总会热情地和你打着招呼或拉你入屋叨叨家常。家里没有年轻劳动力的老人家,村子里的小伙子总是义无反顾地帮他们照料地里的庄稼,替他们把水缸里的水挑得满满的。乡亲们用纯朴的热情互相帮助,互相照顾,没有任何的企图,没有任何的杂念,只凭着一股热情的劲头走向你的身边。

18、夜,愈加深沉,思念仍无止境的飘散,隐隐约约仿佛看见家的影子,被我的思念拉长成一条绵绵的线,牵动我的心,令我依赖,让我爱恋。

19、我思念的故乡,当我凝视窗外迷茫飘渺的雨丝,听着优美、动人的乐曲,我的心被带回了你的身边。曾经触摸到土地的灵魂,我知道,这时的我身处在地球东半部的黄土高坡上。在坡上的空地里,我席地而坐,风从身边吹过,吹走了我身上的尘埃,吹走了我全部的忧伤和欢乐。我开始静静地沉思,心灵便有了一种超俗的意念。身处在原地的时候,没有细心体会,那是因为心早就被轻风吹向远处,可现在回想起来,心灵深处一片的平静。

20、我思念家乡的那条山路。崎岖而又蜿蜒。那条山路有母亲守候的牵挂,有乡亲盼望的视线,也有游子依依回望的目光,更有我的欢乐、向往与追求,当然也有过我的梦幻与彷徨。小时候常常望着那条山路发呆,不知它通向何方,更不知重重大山之外是什么模样。于是便常常幻想有一天能长出一双翅膀,飞过万水千山,看一看山外的世界。如今,终于天堑变通途,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条水泥大道,故乡的父老乡亲再也用不着在斗折蛇行的羊肠小道上苦苦挣扎了。

21、我思念着的故乡,如果我的心是故乡放飞的一只鸽子,那我温暖的窝一定是你----我的故乡。秋色如水,春光明媚,冬夜里的星空,夏日里的炽热,都是我深深的思念。故乡的一棵树、一片土、一朵云、一团雾、一阵风、一滴雨、都在我的眼前浮现。经过弯曲的小路,来到河边的林子,我捡起了落在地上的一片黄叶。看着这片落叶,我把它顺手藏在了岁月的抽屉里,等待新生的机会。

22、家乡的味道藏在那快乐的时光里。每当我回到家乡,都有几个好朋友来陪我玩,我们玩我们喜欢的游戏。那一刻快乐的时光,我永远无法忘记。

23、望望天空,下着淅浙沥沥的小雨,我看着这一滴一滴雨珠,心中有种涌上来的冲动,汇成一句诗是李白的一句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4、每当我回想家乡的美景,想到家乡的人美、家乡的物美、景色更美。那里有许许多多在城市所见不到的小鸟,虽然没有名胜古迹,可是一排排的绿树苍竹构成了绿色的海洋,沁人心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电影文学剧本的写作基础

全文共 10062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剧本,包括着三种不同的剧本,即电影文学剧本、电影分镜头剧本和电影完成台本。小编收集了电影剧本的写作基础。欢迎阅读。

电影剧本,包括着三种不同的剧本,即电影文学剧本、电影分镜头剧本和电影完成台本。今天,几乎任何一部发行放映了的国产影片都同时拥有这三种剧本。就一部影片所拥有的这三种剧本的内容而言,是大致一样的,但它们是由影片不同职务的创作人员完成的,而且在影片制作的不同阶段上出现,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一 、电影文学剧本

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活动,是一部影片总体创作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它是由电影编剧来完成的。在影片的全部创作人员中,编剧是第一个接触生活素材的人,是他最先从生活中获得启示、灵感、冲动和思想,对素材进行分析、选择、加工、提炼,使之成为一部影片特定的题材,构思出人物和情节,并组织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格局,设计出与内容相应的艺术形式的。

电影文学剧本是电影的基础,它对未来影片的主题、人物、情节、结构、以及风格、样式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导演在把一个电影文学剧本实现在银幕上的时候,对上述内容通常是无法作根本改动的。例如他不可能把在文学剧本中本来是顺序讲下来的故事改成插叙或回叙式的结构;他也不可能把一个喜剧剧本导演成一部悲剧。除非在拍摄之前他重新改写电影文学剧本,而这样的作法反而更加说明文学剧本乃"一剧之本"了。

电影文学剧本是一部影片成功的保障。一个导演只是在拥有一个好剧本之后才有可能组织创作班子,展开他的工作;一个电影厂的领导部门只有在审定了电影文学剧本并对它的思想艺术质量做出充分估价之后,才有可能下达生产命令,投放摄制经费。

二 、电影分镜头剧本

又常被称为导演台本或导演剧本。

电影是由一个个场景和一个个镜头组成的。导演在拿到满意的文学剧本之后,就要作一些更为具体细致的拍摄计划,比如这一段戏用多少镜头拍,这些镜头是从什么角度、什么距离、什么方式(推、拉、摇、移……等)去拍。在这个剧本中,哪些戏可以在同一个景里拍摄?哪些戏可以在同一个季节里拍摄?等等。所有这一切,在文学剧本中通常规定的并不是十分明确,有些问题甚至根本不去规定它(例如不规定拍摄的镜位、景别),所以导演要以电影文学剧本为依据,在电影分镜头剧本中把它们制定出来。只有这样,摄制组全体人员才能根据分镜头剧本的十分具体的指示,着手自己的工作。

分镜头剧本的写作方式因导演的习惯而不同。有的导演喜欢自己单独来干,有的导演则喜欢同它的主要创作人员(摄影师、美工师、录音师、化妆师、道具师……)一齐讨论研究,最终把它制定下来。

三、 完成台本

又常被称作镜头记录本。这是在整部影片拍完之后,由场记完成的工作。导演在拍片过程中并不总是按照分镜头剧本进行。他经常灵机一动地改变自己在分镜头剧本中订下的方案,作一些增删改动。完成台本的任务就是把拍成并定了稿的影片中一切技术、艺术内容,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并详细写明每个镜头的呎数。每卖出一个影片拷贝,都附上一册完成台本。这样,电影理论工作者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研究资料,比如通过它与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的对比,看看其间作了哪些改动,琢磨一下改动的原由。电影放映部门可以根据它对拷贝作检查,看看它的损坏程度,并据此进行修复。最后,我想说明一点:在口语中,我们又常常习惯地把电影文学剧本简称为电影剧本。在这本书中,我们也认同这种习惯式的说法,把电影文学剧本称为电影剧本

电影剧本的文字形式

可以肯定地说,电影剧本不象写信或打电报那样有个固定的文字形式。它的文字形式甚至比话剧剧本更自由。譬如话剧剧本大约总是先在起首写上时间,地点,人物表之类,然后再写内容----台词,和写在台词缝隙里,用括号括起来的情景说明。电影剧本却没有这一套成规。一个电影剧作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习惯或剧本内容的需要,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文字形式。在此,我只能根据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把电影剧本的文字形式粗分为两大类。

一 、可读性较强的剧本

这种类型的剧本在苏联和我国较为流行。它们的文字形式大都有如下几个特点:(1)剧本不但是可供拍摄的(习惯上称为"可拍性"),而且也很注意文字语言的修辞和文采。它既为导演拍摄提供了基础,又能成为一种普通读者直接阅读欣赏的文字读物。例如《甲午风云》、《红色娘子军》、《归心似箭》、《巴山夜雨》等等;我国已经翻译出版的苏联电影剧本《夏伯阳》、《红莓》、《恋人曲》等等,即便作为读物阅读,它们所给予人的审美快感也不亚于小说。(2)往往以场景的时空变化来划分剧本的文字段落,但不在每次时空转换的时候标明时间,地点之类。而是通过对情节的描述自然而然地把那些内容体现出来。这样就可以使读者在阅读时保持住情绪的连贯性,不被"5.县城火车站。寒冷的冬夜。"之类的文字打断。例如《夏伯阳》中的这一段:

小县城的火车站上,停着客车。司令部车厢的车窗里,灯火辉煌。传来断续的铜号声,火车头调度的汽笛声,缓冲器的铿锵声,挂车员的口笛声…… 在司令部华丽的车厢里,一个穿着卡别列夫中尉军服的军官站在一大幅标着战线的地图前面。

如果按照镜头记录式剧本的写法,这两段前边都会标明时间,地点,比如第二段文字起首可能专用一行文字写上:"6.司令部车厢内景。夜。" 甚至有这样一些剧本,编剧为了不打断读者在阅读时情绪上的连贯性,索性不以场景的时空转换来划分文字的段落,而是以情节发展相对完整的阶段来划分。例如美国电影剧本《克莱默夫妇》在同一文字自然段落中写下了一系列不同时空中发生的场面:先写父亲特德带儿子在公园里玩,同女邻居聊天,再写他在办公室给儿子打电话的情景,而后又写俩人一同在家中用晚餐…… (3) 不对拍摄技术作明确的规定(比如注明什么"特写"、"推"、"淡出"之类),而是通过对艺术形象的直接描写把那些内容暗示出来。例如苏联电影剧本《应该为她辩护》(又译《辩护词》)的开头这样写道:

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站着一位面目清秀的青年,他身体斜倚、臂肘撑住铁栅栏,正在等待什么人。我们从裁缝店里偷偷地注视着他,仔细地打量他,简直出了神。那女裁缝干脆凑在玻璃窗前看。后来,她终于转过身来对我说:

这段文字虽未写明用什么具体方法拍摄,但有经验的导演却不难想象出摄影机的拍摄位置。例如被我加了着重号的那句话,暗示出摄影机是由屋内对准街窗方向拍摄的,而且会出现女裁缝的近景。最后一句则暗示出境头里该出现正试穿衣服的女主角了。这样的写法有一定的好处,它可以使导演能动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也不使读者因被那些技术术语干扰而破坏了阅读时的情绪。

二、 可读性不强的剧本

这类剧本在西方国家和日本比较流行。它们大致有如下几个正好与前一类相反的特点:(1)编剧把提供导演拍摄作为自己唯一的责任和目的,并不准备使自己的剧本成为一种文字读物。因此,多采用对动作或画面的直接白描,不追求文采,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可读性。例如日本影片《裸岛》的剧本:

2. 黎明

海还在沉睡。

人也在沉睡。

晨雾中传来橹声。

一只小舢板靠近岸边。

船上有一对贫苦农民夫妇,那是千太和阿丰。

千太是个三十五、六岁动作笨拙的矮胖汉子。

阿丰是个二十六、七岁,脸色微黑肩膀很窄的妇女。

船上放着四只木桶。

两人各自用扁担挑起木桶,走上岸边。

象这样的剧本,普通读者是读不出什么味道来的。(2)以场景(有时甚至细致到以镜头)来划分文字的自然段落。在每段之首专用一行文字标明场(或镜)号,场面发生的地点、时间等等。例如上面列举过的《裸岛》中的那段文字,一开始就标明了场号和时间:"2.黎明"。后面的段落又有标明地点的,如:"22.梯田"、"23.干旱的大地"。而"24.海滩上的松球"就写下了镜头内容,这一文字段落是一个仅仅包括一个空镜头的场面。(3)这类剧本经常明确地从技术上规定拍摄的方法,甚至详细地对摄制组的其他创作人员(导、演、摄、录、美……)也做出许多的较为具体的指示。例如法国电影剧本《广岛之恋》开头的这一段文字的描写:电影开始时,两对赤裸裸的肩膀一点一点地显现出来。我们能看到的只有这两对肩膀拥抱在一起---头部和臀部都在画外,上面好像布满了灰尘、雨水、露珠或汗水,随便什么都可以。主要是让我们感到这些露珠和汗水都是被飘向远方、逐渐消散的"蘑菇云"污染过的。

剧作者在这段文字里十分明确地在拍摄方法上、镜头的距离上、画面构图上、人物造型上提出了技术方面的要求。由于这类剧本看上去较接近于导演的分镜头剧本,故而人们又常常称其为镜头记录式剧本或技术剧本等等。

当然,这两种不同文字形式的剧本的划分只是相对而言的,有很多剧本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它们既追求文字语言的文采,又在必要的时候对摄法作一些简要的提示。这种剧本在今天的我国是较为普遍的,《祝福》就采用了这种文字形式。我见过不少初学者采用镜头记录式剧本的写法,行文之间加入了很多技术术语,诸如"特写" 、"淡出"、"推"、"拉"之类。由于他们尚未弄懂那些导演术语的内涵和使用时的逻辑根据,而仅仅是为了装点自己的剧本,让人读来似乎很有点象个电影剧本似的,其实,那些术语常常让内行人看了以后不免皱眉摇头,有时甚至感到有些画蛇添足。例如有个青年写道:"一缕轻烟从铜烟锅上冉冉升起(特写)。"其实,稍有点电影常识的人看了这句话就知是个特写镜头,这时再标明"特写",就显得多余了。

我以为,初学者不宜采用镜头记录式剧本的文字形式。那种文体应建立在你对电影的导演和制作知识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基础之上,没有这个基础反倒会弄巧成拙的。

03 小说和电影剧本的不同?

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况:一些颇有水平的小说家对写电影剧本发生了兴趣,但在他们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之后,写出的东西却常常无法拍摄,或者即使拍摄了也不是什么好作品。这使他们非常恼火,因为若把这部分生命用来写小说,成果要比这大得多。于是他们乘兴而来,扫兴而去,从此以后再也不敢轻易地去写什么电影剧本,并告诫别的小说家也不要去写电影剧本。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

原来,小说和电影剧本虽说都是用笔在纸上写故事,但叙事的方法、手段和构思的规律却是有差别的。写小说和电影剧本虽说都需要运用形象思维,但电影的形象思维特殊一些,它叫做电影思维。这种思维要求剧作者在构思的时候,时时刻刻站在摄影师的立场和视点展开艺术想象。他的脑海里总是张挂着一个银幕,构思中的一切生活都只能在这个四方框框里出现。这就好像戏剧家在构思的时候,脑海里总有一个舞台是一个道理。我们知道,凡是出现在电影银幕上的一切内容都是十分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如果一辆车迎面驶来,那就一定是一辆汽车或是一辆火车,不可能又是汽车又是火车或随便什么车。这一特点与小说相去甚远,小说的文字描写需通过读者头脑中的想象才能变成形象。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不同的读者就可能想象出不同长相的贾宝玉来。但一旦把《红楼梦》拍成电影,贾宝玉就只能是具体地由一位演员扮演的贾宝玉了。正因为电影有这么个特点,所以电影思维也就要比小说思维更为避虚就实。

比方说肖像描写吧,你写"一人走来,四十多岁年纪,一看便知是个善良和气、讨人喜欢的人。"这就不符合电影剧本避虚就实的要求。因为"善良和气、讨人喜欢"只是对性格抽象的、虚泛的形容,导演无法得知这些性格是具体通过什么形象一看便知的。你不如这么写:"一个人走来,四十多岁年纪,胖乎乎的脸上带着一种颇有感染力的心满意足的微笑,他不断对身边走过的人点头打招呼,那些熟人们---不论年长年轻--都亲切地拍拍他的肩,拉拉他的手,甚至刮刮他的后脑勺。"当然,这不一定是段好文字,但至少它是可拍的。

小说家企图通过文字描写使读者对人物外表特征有个正确的想象,往往需要对肖像作十分细致入微的描绘。有时,这种肖像描写甚至是连篇累牍的。电影剧本中的肖像描写虽求具体,但又不能过于繁杂琐细,因为一个人物的造型最终还要由导演、演员、化妆师、服装师等一系列创作人员的合作实现在银幕上,规定得过于具体是没多大意义的,只需抓住关键性的、能从某一侧面反射出人物个性特征的细节具体地描写出来就行了。

电影剧本中的景物描写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语言尽可能简洁,但又绝不能虚泛、抽象。比如,"夜,甜蜜而温柔的夜。"这样的写法就要不得。你必须把"甜蜜而温柔"这层意思通过视听形象表露出来才行。比如你可以写:"街道旁的垂柳隐退到暮色里,街灯向路面喷洒下金红色柔美的光,一辆洒水车从街上缓缓驰过,湿湿的路面便映出灯光,象是闪光的河。一对情侣相偎而来、飘然而去。晚风里远远传来隐约的圆舞曲声……"这样,你就通过具体的视听形象所体现出的舒缓的节奏和韵律,把那种"甜蜜而温柔"的情绪传导出来了。

在一部电影剧本中,最重要的还是写好人物的行动。电影剧本中的行动描写与小说中的行动描写之间的差异也许是最突出的。小说家写人物行动,常常用很多抽象的语言直接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却不一定直接描写这些内心活动是通过怎样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的。现在,我信手从中篇小说《万元户主和猫》中摘来这样一段:他家的大花猫病得厉害。按理说,他不能去开会,要想办法抓紧诊猫病。但他怕人家说他装大、装阔,发了财就喊不动了。他之所以能混到眼下这步田地,当初离不开干部们呢。人在得意的时候,引人注目的时候,千万不可傲慢哩。

第一句就不符合电影的要求。在电影剧本中不能只写"猫病得厉害",要具体写出"厉害"成什么样子才行,否则就等于把编剧的责任推给了导演。后面的句子就更无法拍了,他们都是写对人物内心矛盾的直接介绍,至于这时的人物是站着还是蹲着?是坐在炕沿上叹气还是准备出门?我们一概不得而知。当然,机械地要求电影剧本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具体的形象也是不对的。其实,在不少时候,编剧对自己设计的人物动作加上一些解释,也是必要的和允许的。例如《裸岛》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11. 村里的路上

阿丰挑着空木桶边走边向来往的行人恭敬地行礼。因为阿丰一家在村里所处的地位低于村里所有的人,所以不得不走向对方恭敬地行礼。

"因为……"后面的这句话,就是对阿丰前边行为的解释性语言。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解释性语言与小说中直接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语言不一样。它有一个重要的存在前提,即这种解释是依附于具体的动作描写的,是能通过那个动作表现出来的。创作者之所以写入这类句子,一定是他认为有必要让导演和演员知道自己前边写下那个动作的用意,以使他们更好地把那层意思通过动作表现出来。比如上边这一例中,如果不作解释,"阿丰对人行礼"这个动作的意义可能会被导演和演员忽视。经编剧一解释,他们得知剧作者如此设计的苦心,在表现这个动作时就会掌握恰到好处的心理依据,通过行礼表现出因地位低下而露出的卑谦来。但又要注意,如果导演和演员通过行动描写完全可以看出人物做出这些行动的内心动机和内心依据,编剧如再用一些话语把它们解释一番,就是不必要的了。电影剧本的行动描写还不允许小说中常见的那种对动作过程的"虚处理"。例如,"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兰兰已长成了大姑娘。""他找遍了大街小巷,可就是寻不见小佳佳。""他夜以继日一连苦战三天,终于攻克了最后一道技术难关。"这些句子都是无法直接搬上银幕的。例如中间那一句,除非你把他写成这样:

"人群熙攘的公园里,他焦急地寻找、呼唤着小佳佳。

街头,他焦急地向警察询问。

他在百货商店里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地寻找着……

他精疲力竭地坐在街头一家商店的台阶上。

电影剧本与小说的又一不同之处是它不允许写入视、听以外的内容,比如肤觉、味觉、嗅觉等。"他和她走在一起,她身上散发出的香味使他迷醉。""脸孔开始象针扎般发痛。"这些句子如果出现在小说里不算稀奇,可是一旦你把它们写入电影剧本,人家就会说你是外行,因为再高明的导演也不可能把它们表现清楚。

最难办的是,小说作者只管写他要写的一切,完全不必顾及自己与被表现的对象之间的距离和角度之类的问题,而一个电影剧作家却不能这样,在他头脑中出现的不再是随心所欲的漫无边际的生活场景,而是一个又一个有着具体的方位、具体的视句和拍摄方法的镜头。他在稿纸上写下的,实际就是在他的大脑银幕上由这一个个镜头组成的影片。而这部影片的包括导演、表演、摄影、剪辑等等一切制作过程,都是由剧作者一个人预先在自己的大脑中完成的。一个人的文字表达能力再强,如果没有这种电影思维,写出的东西也往往只能读,不能拍。我们从下面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例一:"车身上,北京开往C市直快的白牌。"

也许,我们在小说中写什么"M君"、"S市"尚无不可,但如果表现在银幕上,这块牌子莫非写成"北京--C"吗?这不是苛求,这暴露出作者在写它的时候头脑里没有画面感觉,而这对写电影剧本的人来说是至关紧要的。

例二:"在场的三人,眼光对视着。"

如果我们在写的时候考虑到了演员的表演,就会发现,要么是其中一人与另外两人对视着,要么是其中两人对视着,而第三人左右地观察他们。三人对视是不可能表演的。

例三:"从海边吹来一阵风,吹动了果实累累的树枝。真奇怪,这棵被无花果树紧紧环绕起来的苹果树上有多少个苹果成熟了啊!累累的苹果!你看!这面是粉红色的,那面是金黄色的,仿佛被太阳射透了似的。本可以靠近来看它们,糟糕的是,大石头叠成的围墙挡住了我们。"

从表面上看,这段文字描写下的形象都是十分具体的,但由于作者缺乏电影场面调度的知识,仍然无法拍摄。作者详细地描述了苹果的两面颜色和"被太阳射透了似的"形象,要想把它表现出来除非使用近景拍摄。然而,作者又告诉我们这苹果是被一圈无花果树环绕着的(且不说这环绕不好表现),无花果树挡住了镜头的视线。何况在最后一句里,作者又一次否定了我们靠近拍摄的可能性,让"大石头叠成的围墙挡住了我们"。

综上所述,一个电影剧作家的电影思维水平是建立在他对电影总体制作工艺的全面了解之上的,而这就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小说家已经习惯于不受限制地在纸上纵横驰骋,他不习惯把目光限制在镜头的取景框里,不习惯以镜头组接的方式来结构自己的作品,所以才会出现作家害怕写电影剧本的情形。

04 "人"是银幕形象的主题核心

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一、人与环境

任何一部电影剧作都少不了对环境景物的描写。那么,什么样的景物描写才算得上是好的呢?标准很简单,就看那描写是否为塑造人物提供了有利条件或者直接成为人物思想情绪的体现者。从这点来看,倒与我国古典诗词有某些相似之处。在古诗里常有对景物的描写,但最终那描写要落在人的身上。例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前边写景的句子都在最后一句上找到了归宿。电影剧作中成功的景物描写也是如此。例如《城南旧事》的结尾处,影片充分发挥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台湾义地里,灰色的坟茔静卧于凄凄芳草之中,一团一团火红的栌叶在秋风中瑟索,霜天里传来乌鸦苍凉的叫声,再伴之以令人神伤的音乐,这一切构成了义地特有的情调。在此,剧作者显然不是在单纯地描绘美丽的秋天景色。对于全剧来说,这里是一个情绪高潮:英子长大了,经历了人世不少风雨了,她的性格至此已有较大的发展。她再不是那个无忧无虑,只知道唱"小麻雀"的小姑娘了。除了快乐之外,她明白了世间还有许多不平和痛苦,她学会了忧伤。影片结尾的这一系列景物描写,恰恰是通过画面的内涵、色调、节奏和韵律,将小英子那种与亲人(死去的父亲和离去的宋妈)、也是与自己的童年告别时那种凄切的离愁和怅惘的心绪外观化了。它折射出小英子的性格和情感,因而也才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使观众能从这景物描写之中对人生思索和品味一些什么……

由此可见,在剧本中景物是没有独立存在的意义的。离开了人,景物写得再美,也会令人生厌。这种毛病在今天的国产影片里还是较为普遍的。一些影片中的景物描写很多,也很美,但它们仍无法吸引观众。说到底,就因为人们在欣赏不同艺术的时候是采取不同标准,提出不同要求的。欣赏话剧,没有人会抱怨听不到唱腔:欣赏歌剧,听不到好的歌曲就不行了。观众欣赏电影,要看的就是人生--人的社会生活和人的命运。如果要看风景,他们就会去看摄影展览或风光旅游片去了。我们很多初学编剧的同志往往不懂这一点,片面地追求景物描写的文词华美,却忽视了多写人于人的关系,这是不对的。

二 、人与动物

确实,有不少影片直接描写人与动物的关系。例如苏联影片《白比姆,黑耳朵》中很详尽地写了一条狗的生活经历。表面上看,这部影片主要描写对象是条狗,但实际上剧作者正是通过这条狗在人类中的种种遭遇,揭示了苏联社会之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同人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的道德情操。又如美国影片《大白鲨》用了很多的篇幅来写鲨鱼的凶猛残暴,从片名看,大白鲨成了影片的主角,而人倒反而成了辅助因素似的。其实不是这么回事。从头到尾,这部影片的诱人魅力都仅仅来自一个原因:观众在为剧中人物的命运担忧。他们关心的是,在突然降临的灾难面前各种人物的性格反映,以及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他们期待着人能战胜这一灾难。如果这部影片不是以这些"人的问题"为核心的,这部影片就与电视系列片《动物世界》没有多大区别了。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是一部纯粹以动物为描写对象的影片又怎么以"人"为核心呢?这样的影片确实是有的,比如日本影片《狐狸的故事》,美国影片《海鸥乔那森》,前者只写狐狸,后者只写海鸥。其实,如果我们细心对它们分析一下,便会发现它们实际上是寓言式的。其中的动物分明是人的化身,是拟人化了的。剧作者赋予它们的是人的思想情感,社会本质和社会关系,它们的生活就象征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因此,也就寄托着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如果不是这样,这些影片就与普通科教片无异了。

三 、人与技术

我曾听说这样一件事,有个同志写了一个反映炼钢工人的剧本给故事片厂送去,编辑看过之后却把它转到科教片厂去了。因为那个剧本把主要的精力用来描写炼钢的技术问题,却忘了塑造人物,忘了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致编辑误以为它是部有关如何炼钢的科教片脚本。可以设想,一旦把这样的剧本拍摄下来,其结果会怎么样。

在故事片剧本中遇到技术问题的时候,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绕开它。比如你写石油战线的故事,其中写到井喷,你就没有必要通过人物之口详细讲解井喷的原因,只要暗示出它将造成的严重后果就行了。因为观众要看的是井喷以后人们的不同表现,而不想听那一大堆技术术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充分地认识到:电影剧作家应时时刻刻把自己创作的目光对准人,他所感兴趣的只能是和人物的性格揭示有直接关系的事物,与此无关的他都不屑一顾。

05 性格

所谓性格,即指一个人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构成性格的因素是很复杂的,研究性格心理学的专家们经常要用大量的文字去分析、推论、总结、归纳它们。我们学习编剧的人在构思人物性格的时候更多地是从形象思维的角度出发的。没有必要象心理学家那样去一一剖析人物性格的构成因素。真那样去做,反而会把一个生动活泼的艺术创作弄得冷漠、机械。所以,我们只要从主要的方面把握人物的性格就行了。

在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中,最主要的莫过于"倾向性"和"气质"这两个因素。一场大火燃烧起来了,烈焰正在吞噬着国家的财产。面对此情,有的人公而忘私、奋勇救火,有的人则贪生怕死、逃之夭夭。决定人们采取不同态度的,就是性格中的倾向性。所谓倾向性,即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立场、政治态度等等。它是性格结构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人的行为的目的、意志、情感、生活计划,以及他的生活积极性的程度。很显然,性格结构中的倾向性是后天形成的。它的成因与人的社会经历、遭遇、家庭、阶级地位、出身、教育、职业……等等一系列社会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一场大火燃烧起来了,两个人都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心想着保护国家财产。但其中一人简单鲁莽,一下子冲进火海,反被烈火烧伤;另一人从容冷静、机智灵活,采取了有效措施。这两人的倾向性是相近的,这时决定他们行为方式不同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性格结构中的气质(当然,还有其他因素,比如对于救火知识是否了解熟悉)。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脾气火爆、容易激动;有的人沉静稳重、动作迟缓;有的人性情脆弱、内向娴静等等。这就是不同的气质表现。气质受先天影响很大,但是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和自然条件不断改变着人的生理素质,所以人的气质也会有所改变。

在人的性格中,倾向性和气质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不能错误地以为人的这一些行为取决于他的倾向性,而那一些行为取决于他的气质。人的任何行为都同时受着两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并同时体现着这两个因素。我们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不仅要写人物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人物怎么做,而这些都是由人物性格中的倾向性、气质以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气质等等虽然不能改变人的倾向性,却能使倾向性呈现出丰富的个性色彩。

文艺作品中真正活生生的人物性格,是丰富复杂的,也是千差万别的。我在这里着重讲了"倾向性"和"气质",并不是说只注意这两个因素就够了。要从多方面去把握性格的各种因素和复杂表现,才能创造出独特的、丰富的人,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