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朝三暮四是成语故事吗【20篇】

发蒙振落:把蒙在物体上的东西揭掉,把将要落的树叶摘下来。比喻事情很容易做到。小编收集了朝三暮四是成语故事吗,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浏览

4947

作文

1000

英文成语故事二:画蛇添足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 man in the state of Chu was offering a sacrifice(祭品) to his ancestors. After the ceremony, the man gave a beaker of wine to his servants.

The servants thought that there was not enought wine for all of them, and decided to each draw a picture of snake; the one who finished the picture first would get the wine.

One of them drew very rapidly. Seeing that the others were still busy drawing, he added feet to the snake.

At this moment, another man finished, snatched the beaker(烧杯,大口杯) and drank the wine, saying,"A snake doesnt have feet. How can you add feet to a snake?"

This idiom refers to ruining a venture by doing unnecessary and surplus things.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秋波盈盈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秋波盈盈

【汉语拼音】qiū bō yíng yíng

【近义词】:暗送秋波、千里命驾

【反义词】:冷眼相待

【成语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六回:“再看秋痕,早是秋波盈盈,默然不语。”

【成语解释】形容眼神饱含感情。

【秋波盈盈造句】车刚到站,她早已秋波盈盈,不停的诉说着相思之苦。

【秋波盈盈的成语故事

《花月痕》第六回:再看秋痕,早是秋波盈盈,默然不语。荷生便向群花说道:“站了好一会,今日太难为着二十瓣金莲了,请散开坐坐吧。”子慎便跟着说道:“两旁空椅,你们随意坐着。韩师爷是个怜香惜玉的人,再不拘你们的。”秋痕早轻移莲步,从东走向窗下花架傍一把小方椅那里去了。大家也有跟着走去的,也有向西窗下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成语中的名人故事集锦

全文共 3550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名人,万古流芳。古文,是汉语的原始形态,亦是中华文化之精华,而成语更是精华中的精华。一个成语,往往诠释着一位名人波澜壮阔的人生。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成语中的名人故事集锦,欢迎查看。

1、一鼓作气(曹刿 guì)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成语解释: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成语解释: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成语解释: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成语解释: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处:《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成语解释: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处:《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成语解释: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成语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成语解释: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成语解释: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成语解释: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成语解释: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成语解释: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成语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4、老当益壮(马援)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成语解释: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15、投笔从戎(班超)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成语解释: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16、暴殄天物(商王)

出处:《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成语解释: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17、暗渡陈仓(韩信)

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成语解释: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8、嗟来之食(黔敖)

出处:《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成语解释: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成语解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20、手不释卷(吕蒙)

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成语解释: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21、韦编三绝(孔子)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成语解释: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2、墨守成规(墨子)

出处: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成语解释: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处:《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成语解释: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安)

出处: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成语解释: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成语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26、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成语解释: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27、风声鹤唳(苻坚)

出处: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成语解释: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28、泰山北斗(韩愈)

出处:《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成语解释: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29、破釜沉舟(项羽)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成语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30、东窗事发(秦桧)

出处: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成语解释:比喻阴谋已败露。

31、程门立雪(程颐、杨时)

出处:《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成语解释: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32、司空见惯(刘禹锡)

出处: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成语解释: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33、梦笔生花(李白)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成语解释: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34、力透纸背(颜真卿)

出处: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成语解释: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35、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文与可)

出处: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

成语解释: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36、赤膊上阵(许褚)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成语解释: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37、马革裹尸(马援)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成语解释: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38、黄袍加身(赵匡胤)

出处:《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成语解释: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39、洛阳纸贵(左思)

出处:《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成语解释: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40、背水一战(韩信)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成语解释: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杯弓蛇影是成语故事吗

全文共 4007 字

+ 加入清单

杯弓蛇影是一个汉语词语,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杯弓蛇影的成语故事,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问题:杯弓蛇影是成语故事吗

答案:是

【成语】: 杯弓蛇影

【拼音】: bēi gōng shé yǐng

【解释】: 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成语出处】:

风俗通义·怪神

汉应劭《风俗通义·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请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於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腹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後郴因事过至宣家闚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还听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史将铃下侍徐扶辇载宣於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意遂解,甚夷怿,由是瘳平。”这个典故意思是说,客人见杯中弓影,以为是蛇在酒中,勉强喝下。即疑虑而生病,明白真相后,疑虑消失,沈疴顿愈,后遂用杯弓蛇影或弓影杯蛇,指因错觉而产生疑惧,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忧,清人黄遵宪《感事》诗:“金玦庞凉含隐痛,杯弓蛇影负奇冤。”赵翼《七十自述》诗:“水中见蟹犹生怒,杯底适蛇得不惊。”

晋书·乐广传

原文

杯弓蛇影(1)

乐广字彦辅,迁河南尹,尝(2)有亲客(3),久阔(4)不复来,广(5)问其故(22),答曰:“前在坐,蒙(6)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7),既饮而疾(8)。”于时(9)河南(10)听事(11)壁上有角(12),漆画作蛇(13)。广意(14)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15)?”答曰:“所见如初。”广乃(16)告其所以(17),客豁然(18)意解(19),沉疴(20)顿(21)愈(23)。

翻译

乐广字彦辅,在河南做官,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恶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当时,河南厅办公场所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乐广猜想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朋友心情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注释

(1)选自《晋书·乐广传》。《晋书》,唐代房玄龄等著,纪传体晋代史,共一百三十卷。《风俗通》一书也记有类似故事。

(2)尝:曾经。

(3)亲客:关系密切的朋友。

(4)久阔:久别不见。阔,阔别,离别,疏远。

(5)广:即乐(yuè)广,字彦辅,河南阳淯(yù)(今河南南阳附近)人。

(6)蒙:受,承蒙。承人厚意,表示感谢时常用的谦词。

(7)意甚恶(wù)之:心里十分厌恶它。恶,讨厌,憎恨;之,代词,指蛇。

(8)既饮而疾:喝下去以后,就生起病来了。疾,病,身体不舒适。

(9)于时:在那个时候,当时。

(10)河南:晋朝郡名,在今河南洛阳一带,是西晋首都所在。

(11)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

(12)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

(13)漆画作蛇:(在弓上)用漆在弓上画了蛇。

(14)意:意料,想。

(15)不(fǒu):同“否”。不,多用在表示疑问的句子末尾。

(16)乃:便

(17)所以:因由,原因。

(18)豁(huò)然:于此形容心怀舒畅。

(19)意解:心里的顾虑被打消

(20)沉疴(chén kē):久治不愈的病。疴,重病。

(21)顿:顿时,马上。

(22)故:原因。

(23)愈:恢复。

成语故事

关于这个故事,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有一年夏天,县令应郴请主簿(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杜宣饮酒。酒席设在厅堂里,北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由于光线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杜宣看了,以为是一条蛇在酒杯中蠕动,顿时冷汗涔涔。但县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请他来饮酒的,不敢不饮,所以硬着头皮喝了几口。仆人再斟时,他借故推却,起身告辞走了。

回到家里,杜宣越来越疑心刚才饮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随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动,觉得胸腹部疼痛异常,难以忍受,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家里人赶紧请大夫来诊治。但他服了许多药,病情还是不见好转。

过了几天,应郴有事到杜宣家中,问他怎么会闹病的。杜宣便讲了那天饮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应郴安慰他几句,就回家了。他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和思考,弄不明白杜宣酒杯里怎么会有蛇的。

突然,北墙上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结果发现,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细细观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

应郴马上命人用马车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里的影子,并说:“你说的杯中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没有其他什么怪东西。现在你可以放心了!”杜宣弄清原委后,疑虑立即消失,病也很快痊愈了。[3]

还有这么一说:晋朝有一个叫乐广的人,非常喜欢结交朋友,并经常请朋友到家里喝酒聊天。一天,乐广做了一桌子的好菜,宴请宾客,大厅中觥筹交错,异常热闹,大家猜拳行令,饮酒作乐。

一位客人正举杯痛饮,无意中瞥见杯中似有一条游动的小蛇,但碍于众多客人的情面,他硬着头皮把酒喝下。后来,他这位朋友没有说明原因就告辞离开了。这让乐广感到很纳闷:他为什么突然不喝酒就走了呢?

过了好几天,乐广一直没有见到这位朋友。乐广很想念他,于是就亲自登门去看他。谁知这位朋友已经病了好几天了,而且病得很厉害。乐广奇怪地问:“前几天喝酒的时候,你不是还好好的,怎么一下子就病得这么厉害了呢?”

刚开始这位朋友支支吾吾什么也不说,后来在乐广的再三追问下,这位朋友才说出实情:“那天你盛情招待我,本来大家喝得很高兴。我喝了几杯以后,突然发现我的酒杯里有一条蛇,而且还慢慢地蠕动。我当时感到很害怕,也觉得很恶心。但你的盛情难却,所以我勉强喝了那杯酒,然后就离开了。回到家里以后,我感到全身都不舒服,总觉得肚子里有一条小蛇。就这样,我一病不起了。”

乐广得知他的病情后,思前想后,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弯弓,他猜测这位朋友所说的蛇一定是倒映在酒杯中的弓影,于是,他再次把客人请到家中,邀朋友举杯,那人刚举起杯子,墙上弯弓的影子又映入杯中,宛如一条游动的小蛇,他惊得目瞪口呆,这时,乐广指着墙上挂着的弓,说:“都是它在作怪,杯中的蛇是这张弓的影子!”随后,乐广把弓从墙上取下来,杯中小蛇果然消失了。这位朋友恍然大悟,他开心地说:“噢,原来是这样啊,杯中的蛇竟然是墙上的弓的影子!”他的这位朋友疑窦顿开,压在心上的石头被搬掉,病也随之而愈。[4]

不管是哪种说法,都意在告诉人们这么一个道理,说明人在很多时候都是疑神疑鬼,自相惊扰的,而由这种怀疑和恐惧所引起的疾病,可以用“深思”的方法来解除其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使疾病消除,恢复健康。

成语寓意

主要批评

本文既嘲笑了那个被杯中蛇影吓得病倒的人,同时也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心病还须心药来医.乐广明白客人得的是心理疾病,所以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引导客人,对症状下药,使得病人“豁然意解,沉疴顿愈”。读这一故事要注意乐广问及朋友久别不复来的原因是:“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而想到“壁上有角,漆画作蛇”,想到“杯中蛇即角影也”,这是客人病因所在,治他的病必须针对这一病因。因而“复置酒于前处”让客人“所见如初”然后再告其所以,让客人自解其意,自治其病。“杯弓蛇影”这一成语由此而来,也作“蛇影杯弓”,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虚惊一场。

揭示道理

乐广的朋友被假象所迷惑,疑神疑鬼,差点儿送了命。乐广喜欢追根问底,注重调查研究,终于揭开了“杯弓蛇影”这个谜。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情的真相,求得正确解决的方法。同时也讽刺了在虚幻的现象面前疑神疑鬼、自相惊扰的人。

寓言拓展

在一个没人知道的大峡谷里,野生动物们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可是,有一天,一个偷猎队发现了这里,他们抓住大熊猫和金丝猴,想运回去贩卖。几个爱打抱不平的动物闻讯后,议论起这件事。小熊说:“我去喊几声,把那些偷猎者吓跑,抢回大熊猫、金丝猴。”小蛇说:“不!我去咬死那些坏蛋。”……

小狗听了它们的话,想了想,说:“大家听说过‘杯弓蛇影’这个成语故事吗?不如,跟他们……”如此这般,大家听了,都很赞成,催小蛇赶快上路。

小蛇趁偷猎者们喝酒喝得半醉的时候,悄悄爬进偷盗者队长的大酒杯里。他们喝着喝着,一个偷猎者说:“队长,你杯子里有条小蛇!”偷猎队长听了,不相信。另一个偷猎者也说:“真有一条像弓一样的小蛇。”

队长已经喝得醉醺醺了,一拍桌子,吼道:“你们别婆婆妈妈的。没看见弓和箭都挂在那儿吗?杯子里的是弓的影子!”他的队员对他说:“队长,你摇一下杯子,如果是影子,就不会动。”

盗猎队长摇了一下,小蛇赶紧一动不动。队长骂道:“我说是影子吧,你们不信。真扫我的酒兴,都睡觉去!”说完,他一仰头,把杯里的酒全部喝光,然后倒在床上呼呼大睡。

小蛇顺着酒水滑进盗猎队长的胃里,像孙悟空在妖精肚子里一样,使劲在队长的胃里跳舞,很快队长就被痛醒了。机智的小蛇就在队长肚子里和他谈判,让他放了金丝猴和大熊猫,否则它就一直在他肚子里跳舞,疼死他!队长忍受不了胃中的剧痛就放了捕获的珍贵动物们。

但是,当小蛇让他张开嘴出来的时候,队长心生一毒计:当小蛇爬出来的时候,使劲一磕牙,咬死它!谁知,小蛇早已料到队长有这么一招。它假装出来,探出头的时候又迅速缩了回去。队长狠狠一咬,没伤害到小蛇,反而把自己的门牙磕掉了,痛得他哇哇直叫,此时,小蛇迅速冲出他的嘴巴,溜进草丛不见了。

从此,盗猎队队长留下了一个后遗症,看见酒杯和弓箭就胃痛、牙痛,身体还瑟瑟发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不谋而合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谋:计议;商议;合:相合一致。事先没有商量过而彼此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成语出处晋 干宝《搜神记》第二卷:“二人之言,不谋而合。”

成语繁体不謀而合

成语简拼BMEH

成语注音ㄅㄨˋ ㄇㄡˊ ㄦˊ ㄏㄜ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不谋而合紧缩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动作、想法一致。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谋,不能读作“méi”。

成语辨形合,不能写作“和”。

成语辨析不谋而合和“不约而同”;都有“偶然一致”的意思 。但不谋而合的“合”多用来指见解、计划、理想等的相同;“不约而同”的“同”多指活动相同;有时也指心理活动。

近义词异口同声、殊途同归、不约而同

反义词众说纷纭、言人人殊、见仁见智

成语例子如磁石铁,不谋而合。(宋 苏轼《朱寿昌梁武忏赞偈》)

英语翻译happen to have the same view

日语翻译(意見などが)図(はか)ら一致(いっち)る,期(き)せし一致る

俄语翻译случáйное совпаéние мнéний

其他翻译ohne vorherige Absprache einer Meinung seintomber daccord sans sêtre concertés,sans consultation ou entente préalable

成语谜语巧遇;计分

成语歇后语磁石遇铁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关中地区大乱,军阀混战,韩遂与马腾各自争霸,曹操派钟繇去监督他们,命他们各派一子到京城做人质。后来马超韩遂等惶惶不安,决定共同对付曹操,推举韩遂为都督。韩遂的部将阎行反对起兵“现在关中各将不谋而同,好像老天命定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历史故事与成语故事2两败俱伤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陈轸(zhěn)的人。他非常聪明,遇事总是能想出很多好办法。有一次,他受到楚王的派遣,出使到秦国去。当时,韩、魏两国互相攻打,打了一年多,仍然没有分出胜负。秦惠王打算出兵干涉,可一时也拿不定主意。秦惠王知道陈轸很有见识,便向他请教。

于是,陈轸讲了卞(biàn)庄子刺虎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叫卞庄子的人看见两只老虎正要咬一头牛,卞庄子见了,马上拔出剑来,想冲过去与老虎搏斗。旁边的人劝他说:“这两只老虎正在争吃一头牛,争着争着就会互相撕咬,结果一定是小的被咬死,大的也会受伤。到那时,你再去刺杀那只受了伤的,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解决了。”卞庄子觉得这个人讲得很有道理,就远远地看着那两只老虎。不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互相打斗起来,小老虎被咬死了,大老虎也受了很重的伤。这时,卞庄子冲上去,刺死了受伤的大老虎,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消灭了。

陈轸讲完了这个故事,然后对秦惠王说:“现在韩、魏两国长期战争,最后必然是弱国灭亡,强国受到很大的打击。到时候如果您乘机把遭到削弱的强国打垮,不就一下子灭掉了两国吗?”秦惠王听从了陈轸的意见,果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便以“两败俱伤”作为成语,比喻斗争的双方都受到了损伤。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成语故事10则

全文共 451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中华悠久的历史,渊源的文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历史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1、太公钓鱼

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

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平易近民”本指政治上通俗简易。到了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huì),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就改成了“平易近人”。这样一改,意思也就变了,从指政治变成指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时也指文章风格浅显易懂。

3、千金一笑

西周末期,周幽王即位后,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周朝有个诸侯国叫褒(bāo)国,其国君见天子如此荒唐,就来规劝,幽王根本不听,反而把褒国国君关进大牢。

褒国国君的儿子洪德见父亲被关,非常焦急,就与母亲商量如何营救。他们听说幽王非常喜欢美女,就用重金买下一年轻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sì)”,教给她宫中礼仪,然后送给幽王。幽王见了大喜,于是下令放了褒国国君。

褒姒入宫后,很得幽王的宠爱,可是只有一件事不随心意,就是褒姒有个怪脾气,从来不笑。幽王下决心要让她笑一笑,于是贴出布告:谁能让新王后笑一笑,赏金一千。告示一出,一些人争相入宫。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说一些荒诞的笑话,可褒姒看了,听了,仍不露一丝笑容。幽王手下有个大臣叫虢(guó)石父,是个会拍马逢迎的坏家伙,他出了一个坏点子,叫做“烽火戏诸侯”。原来古时候,遇到敌情,主要靠烽火台报警。那些烽火台遍布各诸侯国,相邻的两座能互相看见。如果白天某处发现了敌情,就点燃晒干的狼粪,靠“狼烟”传递情报;如果是晚上,就点燃柴草,靠火光传递情报。这样一座传一座,用不了多长时间,消息传遍全国,各地诸侯就会率部队赶往京都,听候调遣。

幽王听了这个计谋,万分高兴,决定一试。一天,天气晴朗,幽王带着褒姒来到城楼顶上,登台远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幽王下令点燃烽火,顿时狼烟四起,直冲云天。远近诸侯看到烽火点燃,还以为敌国来犯,于是纷纷点齐兵马,向镐(hào)京奔来。他们赶到镐京城下,却看不到一个敌兵,只见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楼上喝酒看热闹。这下,可把褒姒给逗笑了。她笑幽王如此轻率行事,笑诸侯这样容易上当。褒姒一笑,幽王高兴了,马上给了虢石父千金的奖赏。那些诸侯可气坏了,知道受了愚弄,就大骂一气带兵回去了。

幽王对此并不在意,为睹褒姒笑脸,又多次玩此闹剧。不久,戎(róng)人发兵前来攻打镐京。幽王看到戎人真的打来了,赶紧派人去点烽火,向诸侯求救。可是这一次,诸侯们还以为天子与王后嬉戏,全都按兵不动。就这样,镐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骊山脚下,被杀掉了,褒姒被戎人抓走了。

成语“千金一笑”,形容美人的笑颜十分难得,价值千金。

4、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着名的琴师。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5、道不拾遗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6、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è),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xùn)私情。

7、志在四方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8、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9、病入膏(gāo)肓(huāng)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躲到肓的上面,你躲到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名医诊断后,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病入膏肓”这则成语,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10、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文言文的成语故事2:狐假虎威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翻译: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未能免俗成语故事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魏晋时期有七位名士,他们是嵇(jī)康、阮籍(ruǎnjí)、阮咸、山涛、向秀、王戎(róng)和刘剑。这七人常在嵇康家附近的一大片竹林里游玩饮酒,所以人称”竹林七贤”。这”七贤”在生活上都有一些怪脾气:放任随便,毫不注意仪容和身份。就拿其中的阮籍来说吧.他喝醉了酒就往地上一躺,也不管那地上干净不干净,往往好几天不醒。他听说步兵校尉衙门能够酿造美酒,就请求到那里去任职,以便痛痛快快地喝酒。所以人们根据他的官街,也称他”阮步兵”。阮咸是阮籍的侄子。叔侄也还都爱好音乐。际籍既能弹琴又能唱歌,阮咸琵琶弹得很好,又精通音律。他特别喜爱一种形似月琴的拔弦乐器,这种乐器据说是他发明的,所以后来被称为”阮咸”,简称”阮”。阮氏家族住在同一条街上。阮籍、阮咸叔侄俩在街的南面,阮氏其他兄弟住在街的北面。叔侄俩家境清贫,而街北面的阮氏兄弟却大都是富贵人。但是,阮籍和阮咸并不因人穷而志短。根据当地的习俗,每年七月六月,家家户户都要翻箱倒筐,把所有的衣物都拿出来晒一晒,以防止发霉虫蛀。街北的那些阮氏兄弟富有,穿的是绫罗绸缎,因此晒出来的衣服光彩夺目,看得人们眼花缭乱。阮咸看到对面庭院里挂满了衣服,便对叔叔说:”我们也拿些衣服去晒晒吧!”可是,他俩找来找去找不到什么衣服可晒,就把一条粗布的牛鼻裤子用竹竿串起来,高高地挂在庭院中。邻居见了,对阮咸说:”你还是不晒算了,这样的衣服晒出去太寒酸了!”阮咸回答说:”这是一种习俗,我们也不能不这样做呀!就让它这样晒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金针度人成语故事_300字

全文共 258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jīn zhēn dù rén

【出处】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金·元好问《论诗》诗

【解释】金针:比喻秘法,诀窍;度:通“渡”,越过,引伸为传授。把高明的方法传授给别人。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把高超的技艺传授给人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郑采娘从小聪明伶俐,心灵手巧,她的针线活、刺绣做得十分精巧。她七夕之夜设香案向织女祈祷,祈求做针线的绝活。当夜的梦中她见到织女送给她一枚金针,三天后可以得到绝技,然而她急不可待把到手的金针给弄飞了

【成语举例】用笔之活可作金针度人。  鲁迅《集外集拾遗·怀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成语故事5: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550年,北朝东魏大将军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退位,建立了北齐王朝。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有一年出现了日食,高洋担心自己的皇位不保,问一个亲信:“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去?”那亲信说:“陛下,这要怪王莽自己了:他没有把刘氏家族斩尽杀绝。”高洋马上又开了杀戒:把东魏姓元(原姓拓跋)的二十五家直系皇族700多人全部杀光,连婴儿也无一幸免。

消息传来,东魏的元姓都很害怕,他们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要保命的唯一办法,是请求高洋准许他们脱离元氏,改姓高氏。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他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投靠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死也不改姓。”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喻宁愿为气节牺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犬牙相错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quǎn yá xiāng cuò

【出处】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  《汉书·中山靖王传》

【解释】错:交叉,错杂。比喻交界线很曲折,象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也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领土等

【相近词】犬牙交错

【同韵词】三吐三握、夷然自若、背本趋末、惊心悲魄、不逢不若、含冰茹蘗、生功止过、互为因果、肃然危坐、动人心魄、......

成语故事】西汉刘邦分封诸侯,诸侯凭借自己的实力与中央抗衡,汉景帝时就爆发了“七王之乱”,汉景帝并没吸取教训,又给自己13个儿子分封属地。汉武帝想收回他们的领地,诸侯们说先王把封地分得犬牙交错就是让他们力保汉朝江山。

【成语示列】地体华离,犬牙相错。  章炳麟《论亚洲宜自为唇齿》

【成语造句】

◎ 古城墙上筑有许多犬牙相错的雉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成语故事之涸辙之鲋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 涸辙之鲋

【拼音】: hé zhé zhī fù

【解释】: 涸:干;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鲋:鲫鱼。水干了的车沟里的小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

【成语故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注释

贷――――借贷。

诺――――答应的声音。好、可以的意思。

哉――――文言语助词。呢、吗的意思。

激――――引导。

邑金―――封地上所得到的财产收入。

肆――――卖东西的铺子、商店。

评点

作者用十分简练的文笔,描绘出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揭示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诚心诚意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决不能只说大话,开空头支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坐井观天的成语故事续写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青蛙跳出井口一看,哇!天真高,真大呀!他又向四周望望,看见了清澈见底的小河,带有芬芳的鲜花和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的大雁。它低着头,红着脸,走到小鸟面前,对它说:“对不起!我……我太自以为是了。”小鸟说:“青蛙弟弟,我要告诉你,做任何事情都要多学多看,我看你最好搬个家……”还没等小鸟说完话,青蛙就叫起来:“好!好!好!这个主意可太好了,可0我把家搬到哪呢?”小鸟说:“那么你就把家搬到我们家附近的小河边吧。”青蛙一听,高兴地说:“好办法,好主意!因为我可以和你一起玩,还能看见美丽的大自然,多么好啊!我爸可没有感受到过这么快乐的生活。”从此,青蛙一直和小鸟过着幸福的生活。

过了几十年,青蛙变成了长着白胡子、白头发,拄着拐棍的老爷爷,小鸟也飞不动了,也变成了老爷爷。这时候小鸟问青蛙:“青蛙弟弟,你过得怎么样啊?”青蛙说:“谢谢你给我找了这么好的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成语疾风扫落叶的故事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jí fēng sǎo luò yè

【出处】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三国志·魏志·辛毗传》

【解释】疾:猛烈。比喻力量强大、行动迅速,象暴风扫除落叶一样。

【用法】作宾语;比喻力量强大,进展迅速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疾风劲草、疾风扫秋叶

【押韵词】险陂倾侧、献计献策、盐香风色、喜见于色、水光山色、时时刻刻、风驰电掣、辄作数日恶、如泉赴壑、人心难测、......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前秦皇帝苻坚实行严厉统治,加强前秦的军事实力,先后消灭了前燕、前凉、代国,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并占领东晋的部分土地。383年,他不顾文武百官的反对,认为打东晋是疾风扫落叶一般,亲率90万大军进攻东晋,结果惨败身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寓言故事的成语和道理:鞭长莫及

全文共 495 字

+ 加入清单

鲁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出使路上要经过宋国,楚庄王仗着国力强盛,要申舟不向宋国借路。申舟说:“如果不借路,宋国人会杀我。”

“宋国要是杀了你,我就派兵攻打他们。”楚庄王说。

果然,不向宋国借路的做法激怒了宋国。宋国君臣认为这是对本国的莫大侮辱,就杀了申舟。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气得暴跳如雷,立即发兵攻打宋国,一下子就把宋国的都城团团围住。

双方相持了几个月,楚军还是没有取胜。第二年春天,宋国派大夫乐婴齐到晋国去请求晋国派兵救援。晋景公想要发兵去救宋,国大夫伯宗说:“大王,我们不能出兵,古人有话说:‘鞭子虽然长不能打到马肚于上。’现在楚国强盛,正受到上天保佑,我们不能和楚相争。晋国虽然强大,可是能违反天意吗?俗话说:‘高高低低,都在心里’,江河湖泊中容纳有污泥浊水,山林草丛中暗藏有毒虫猛兽,洁白的美玉中隐藏有斑痕,晋国忍受一点耻辱,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您还是忍一忍吧。”

景公听了伯宗的话,停止发兵,改派大夫解扬去宋国,叫宋国不要投降,就说援兵已经出发,很快就要到了。

宋国人在城中极其艰苦地坚守了几个月,楚军攻打不下,最后同意宋国求和,并带走宋国大夫华元作为人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简短的成语故事精选汇总

全文共 613 字

+ 加入清单

汗流夹背

出处《汉书·杨敞传》

敝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浃背徒唯唯而已。

释义“浃”,湿透,出汗多,湿透脊梁。形容满身大汗。也形容极度惶恐或惭愧过度。

汉大将军霍光,是汉武帝的托孤重臣,辅佐八岁即位的汉昭帝执政,威势很重。霍光身边有个叫杨敞的人,行事谨小慎微,颇受霍光赏识,升至丞相职位,封为安平候。其实,杨敞为人懦弱无能,胆小怕事,根本不是当丞相的材料。公元前74年,年仅廿一岁的汉昭帝驾崩于未央宫,霍光与众臣商议,选了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作继承人。谁知刘贺继位后,经常宴饮歌舞,寻欢作乐。霍光听说后,忧心忡忡,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大司马田延年秘密商议,打算废掉刘贺,另立贤君。计议商定后,霍光派田延年告诉杨敞、以便共同行事。杨敞一听,顿时吓得汗流浃背,惊恐万分,只是含含糊糊,不置可否。杨敞的妻子,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女儿,颇有胆识。她见丈夫犹豫不决的样子,暗暗着急,趁田延年更衣走开时,上前劝丈夫说;“国家大事,岂能犹豫不决。大将军已有成议,你也应当速战速决,否则必然太难临头。”杨敞在房里来回酸步,却拿不定注意。正巧此时田延年回来,司马夫人回避不及,索性大大方方地与田延年相见,告知田延年,她丈夫愿意听从大将军的吩咐。田延年听了后高兴地告辞走了。田延年回报霍光,霍光十分满意,马上安排杨敞领众臣上表,奏请皇太后。第二天,杨敞与群臣遏见皇太后,陈述昌邑王不堪继承王位的原因。太后立即下诏废去刘贺,另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君,史称汉宣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成语故事之焚书坑儒

全文共 50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焚书坑儒

【拼音】: fén shū kēng rú

【解释】: 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成语故事】:

秦始皇憎恶儒生引用诗书来反对秦的法律,于是焚毁诗书,坑杀儒生,对中国文化带来极大的摧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博士淳于越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建议依据古制,封子弟功臣以为枝辅。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的现象,提出焚书的建议。秦始皇采纳其建议,下令除秦国的史书、博士官收藏的图书和百姓家藏的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凡列国史记、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等均限期交出焚烧。此外还规定偶语《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诛,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30日不烧,黥为城旦。

焚书对古代文化典籍造成极大的破坏。次年,为秦始皇寻觅长生不老仙药的方士侯生、卢生,因难以继续行骗,便以始皇贪于权势,未可为求仙药为由,相约逃亡。秦始皇闻讯大怒,认为儒生多以妖言惑乱黔首,于是下令御史案问诸生,受株连的儒生达460余人,全被活埋于咸阳。焚书坑儒暴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全文共 232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做棘子成。

有一天,棘子成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就够了,干麼还要有文彩呢?」

子贡说:「您这样说是不对的。四匹马拉的车子,也追不回已经说出口的话。本质和文彩是同样重要的。让我拿皮草来举例解释吧!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它们的区别,既在本质,也在文彩,如果把这两类兽皮,拔去上面有文彩的毛,那虎豹皮,看来就像犬羊皮了。」 子贡认为,说话要深思熟虑,因为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后人就用「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来表示说话算数,不能反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江郎才尽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源于《南史·江淹传》。江淹是南北朝时期的才子,幼年家境清贫,读起书来非常用功,诗文都做得非常好。由于他早期生活在社会的下层,能够接触到社会的真实生活,所以写出来的文章能够深刻地抒发忧谗畏讥和郁郁不乐的情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许多贫困知识分子共同的动荡不安的生活,道出了许多知识分子郁郁不得志的思想感情,所以他的作品能引起许多失意者的共鸣,从而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作家,人们称之为“江郎”。

后来,他的文才大不如前。他之所以才尽,是因为附南齐高帝萧道成等人,做了大官,成为南齐的“帮闲文人”,从此过着富贵荣华的生活。由于他的地位和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所以文思渐衰,写出的诗文当然平淡无味。后来,人们用“江郎才尽”来比喻才思减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下笔成章成语故事及释义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曹植,字子建,自幼聪明伶俐,喜欢诗、辞、歌、赋十几岁时就能诵读名篇数百,而且也非常会写文章。所以,很多人都称他是个“奇才”。”

曹操对自己儿子的才气也非常赏识,但又觉得很奇怪。有一次,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后,心里觉得曹植的文章确实写得不错,但也不免有些怀疑这文章是请入代写的。于是,曹操就把曹植叫到了跟前,认真地盘问道:“你的文章我看过了,写得不错,是不是请别人代你写的呀?”

曹植赶忙给父亲跪下,禀告道:“不是的,我能够言出为文,下笔成章,如果您不相信,可以当面考我,怎么能说我是请别人代写的呢?”曹操听了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说:“不是,那就好啊:”

不久,曹操在官城建造的铜雀台竣工了,就让几个儿子都上去看看,并叫他们每人都写出一篇辞赋来,试一试他们的文采。曹植拿起笔来就写,一会几工夫就写好了。这就充分证实了曹植自己说过的那句话:“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太祖尝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释义

一挥动笔,就写成文章。形客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很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