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ld not connect to memcache and try to use file cache now!
彝族民风民俗的 - 开学吧

0

各民族的民风民俗文化(20篇)

美德,是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结晶,它源自生活又融入生活,小编收集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6202

作文

759

彝族民风民俗的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火把节又称“东方的狂欢节”,是彝族的节日,过火把节的还有白族,纳西族,基诺族等。

时间是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将会进行“三天三夜的狂欢活动”。

第一天:祭火。

一般由寨子里地位最高,最受尊敬的.人在山上进行祈求,祭祀,杀鸡宰牛羊,然后用最原始的方法获取火种,进行保存,等到第二天。

第二天:传火。

白天会赶集,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选美比赛,歌舞表演等。晚上,由当地地位高的人一起用取来的火种点燃事先准备好的主火把,然后每家人在主火把处取火,进行游街仪式,随后就是火把狂欢,一起撒火把,跳左脚舞。

第三天:送火

期盼来年会带来好运,丰收。下午回召集所有男人,不管老少,聚集在一起吃饭,代表火把节的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五年级民风民俗作文600字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是一个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传统的风俗,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中国春节的民风民俗

民俗之一――贴春联。帖春联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节的前的几天,街上就挤满了大声叫卖-春联的小贩。摆在摊子上的春联更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

民俗之二――帖窗花。中国剪纸艺术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也是我国一种优美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流传至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

民俗之三――年画。除了在门口贴春联、挂门神,在窗户上贴窗花,欣赏年画也是春节的一件大事。这一张张年画为家家户户增添了几分和谐安详的气息。

民俗之四――压岁钱。说来说去,还是得回到春节孩子们最期盼的一件事上,那就是发压岁钱了。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在大年三十的时候害人。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也有人在孩子的枕头下面放压岁钱,保护孩子。在明清时代,“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给压岁钱虽好,沿袭了传统,也表现了长辈们对下一代的深深的期盼。

这就是中国传统春节的民风民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介绍民风民俗的作文老家的婚礼

全文共 630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老家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大柘镇塘根村,那里的婚礼风俗习惯非常传统,近似于影视中的古代婚礼。

新娘一到,新郎家就“噼里啪啦”燃起鞭炮.“呜里哇啦”吹响唢呐,热闹极了。吹唢呐的有七八个人,节奏欢快,铿锵有力,高亢明亮,那场面用语占真是无法形容。你瞧,从花轿里走下来一位大姐姐,接着一位老婆婆马上扶她走进大厅,新郎早已在那恭候多时啦。那老婆婆拿来一根红绸带,让新郎,新娘握在手中。司仪大喊一声“肃静”,整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司仪清了清嗓子,喊道:“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旁人立刻端上来一盘食盐和一盆山石,寓意他们夫妻的婚姻海誓山盟。咦,这时大家的目光怎么都投向一个小男孩身上?原来那个小男孩正向新郎、新娘献I二两个红彤彤的鸡蛋,鸡蛋寓意早生贵子,这两个鸡蛋寄托了亲人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

接下来该是敬茶的时候了,新郎、新娘端起伴娘托盘中香味浓郁的茶,走向父母,恭恭敬敬地把手中的茶敬给他们。父母高高兴兴地接过茶,一面细细地品味着,…面从怀里掏出一个大红包递给新人,这又是长辈对他们和和睦睦、白头到老的衷心期盼。

“送入洞房!”司仪大喊一声。顿时整个大厅人声鼎沸,新郎、新娘在众人的笑声中走向自己的快乐天地。房门前,摆放着两盆生机勃勃的石竹,寓这对新人的生活蒸蒸日I二、和和美美。窗户贴满了大大小小的喜字。床上的被褥,枕头焕然一新,希望这对新人在新的生活中能有更好的发展,在人生中再添一幅美丽的画卷。

老家的婚礼习俗可真寓意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500字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张海霞。最近,我特别喜欢收集一些民俗节日的资料。看得我真是心里痒痒,想要与大家好好的分享。这不,我已经都整理好,做成“大盘点”。什么?你们不服气?好,那我现在就给你们好好地介绍一下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在漫长的历史中,也拥有特殊的节日。在德昂族,这些特殊的节日不足为奇,竟然在特殊的节日中还包含着更加特殊的民风民俗呢!

历史悠久的德昂族,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风俗,不论酒席上菜肴有多少,都要用新鲜的蔬菜做一碗没有味道的素菜,然后再端一小蝶辣椒水,蘸着辣椒水吃。听着听着,爱吃辣的我,口水都流下来。这样吃,别具风味,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热情的民族。彝族的火把节也在全国颇负盛名,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它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连白族、纳西族、基诺族等都过火把节呢!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当我想象起彝族火把节的热闹,不由充满憧憬……

各民族的民风民俗使我领略许多民族气息,也让我更加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民风民俗

全文共 930 字

+ 加入清单

花,是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围成一朵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不一样的节日风俗而提到节日风俗,我首先会想到逛庙会,逛庙会这北京风俗相信大家已经久仰大名了,但真正见识过的估计也不多,那就让我带领大家去观赏这一有趣的民俗

大年初一,北京城内城外寺院都举办庙会,庙会是大型的集市。大清早,庙门外小摊便吆喝起来,一条街被挤得水泄不通,满怀的好心情,漫步走进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此年的生肖物,绒毛的、瓷的、玉的琳琅满目,使人眼花缭乱。玲珑剔透的玩意儿排放在货柜上,整齐有序,很是吸人眼球。

参观完精致的工艺品,便来到食品一条街准备饱餐一顿,这里四处飘香,十里之外也能闻着香味赶来。食品街的都是小吃,聚集了八方美味,光是看看,都已经口水三尺玩累了,就到这里来,品味各色佳肴,定是舒服!听闻北京集市的阿里巴巴羊肉串味美、肉肥,我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找了几家老手,一连要了十几串,坐在小椅上边吃边看看繁市,好不快活,羊肉串真好吃,一连的羊肉串下肚,都还不过瘾,谁叫北京的小吃色香味全呢?

吃饱喝足,随我往前继续观赏,一路小跑,便来到儿童天地,这里有小孩玩耍的各种有奖游戏,也有新年才推出的稀有玩具,“气枪打靶”、“绵羊拉车”、“力劈华山”,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庙会游戏有的刺激,有的有趣,无不让人张大嘴巴睁大眼睛,大饱眼福, 其乐无穷,我

虽然没玩(感觉忒幼稚!)但这些活动却让无数的小孩子欢天喜地。

玩够了,告别游乐场,随我一同去听“国粹”,用心去感受文化的真谛 。不早早赶到演出戏场,那还真是难以看到台上演员的表演,剧场是十里八层被文艺爱好者围得水泄不通。这儿的节目丰富多彩,层出不穷,有京剧、评剧、相声、小品、哑剧等,一个连一个,让台下的观众过足了瘾,熟悉的哼上两曲,不懂的,也用手在空中上下比划,跟着旋律,摇头晃脑,享受京剧的音韵,小品的欢快。演完一出,拍手声响遍了整个场地,久久回荡在庙会的上空。

我东蹦西跳,早已汗如雨下,却也乐在其中,虽然没有鞭炮的喜庆,但也不失节日的气氛,反而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老庙会,新庙会,东西南北大聚会,它有它的独特风韵,它有它的热闹。祖国孕育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风五十六枝花,各色千秋,可老北京的风情,却让我为之一爽!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清明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392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那一天,天空下着蒙蒙细雨,我和爸爸、妈妈、姑姑、堂哥一起回老家给爷爷扫墓。路上,我们看见一丛丛紫色的野花铺满田野。妈妈说:“这真是一座天然的花园!”快到老家了,我忽然想起了杜牧写的一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踏着泥泞的山路,我们来到了爷爷的墓地。我急着冲上前,没想到脚下一滑,摔了一跤,满身都是泥。姑姑笑着说:“你呀,正好给爷爷拜上一拜。”我们开始祭扫。爸爸把一张张纸用小石子压在墓碑上,接着清理杂草。我和妈妈、堂哥去捡干树枝,然后把捡来的干树枝分成两堆,放上纸钱。姑姑忙着把一道道贡品摆上。一切准备就绪,姑姑点燃了纸钱,又点了几支香,分给我们。我们先拜天地,再拜土地公公,最后给爷爷鞠躬。拜完了,姑姑还站在爷爷的墓前,嘴里念念有词。最后,爸爸点燃了一串鞭炮,红色的碎纸屑漫天飞舞,好像仙女散花。

扫完墓,我们收拾好贡品,等纸钱完全烧成灰烬,才离开了爷爷的墓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山西民风民俗的

全文共 2540 字

+ 加入清单

山西从北往南,地杰人灵,民风古朴,民俗各异,那可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怎可一语而概之?只是择段讲来,大家开心一笑吧。

讲故事一:洪洞民俗三月三接姑姑

一个神话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它有一个好的故事内核;一个美好的故事,能演绎出一曲千古神话,比如农历三月三洪洞的“接姑姑”活动就是这样……

一条弯弯曲曲的汾河,顺着山势穿过洪洞,在低窄的谷底,分割出河东、河西两块高地。河东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住着娥皇、女英两位少女。两位少女的父亲叫尧,当时已八十多岁,白胡子老长,是当时的天子。但天子也有不如意的事,这就是自己六十多岁才生出的两个宝贝女儿渐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尧经过仔细甄别“档案”,决定对一个叫做舜的青年进行考察。

舜在河西头住着。河西山丘相连、地脊民穷,舜自然是个穷后生。因为生母早逝,家里除了小妹,人人都不喜欢他,特别是他的后母和弟弟象,总想谋害他、独吞家产。他却毫无怨言,以仁爱之心感化家人。以德治天下的尧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不由对身边的人感叹道:以仁报毒,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于是决定把两个女儿都嫁给舜。

在历山上种地的舜,听到这个消息后,当然高兴的不得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尧这个老头太古板,信奉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道理,虽然让他白捡了两个美女,却不给女儿一点陪嫁,就打发女儿去了他家,更不用说给他个一官半职了;而是让他继续在历山上面朝黄土背朝天。舜心里并没有什么不乐意,还是带着两个漂亮的妻子在历山继续过种地的苦日子。但让他更没想到的是,娥皇、女英两位妻子,虽然出生于皇家,高贵无比,却并不高傲,除了在妻子名分上也不免俗的争过大、小外,还是贤慧的很,两人一过门,就脱掉皇家冠服、换上农家布衣,二话没说,就和他一道下地干活、操持家务了,更了不起的是,她们还关心民间疾苦,平时平易近人,急时扶危济困,几年过去后,两人脸晒黑了、手变粗了,和一般农家妇女没什么两样了,此时的舜,在两位妻子的帮助下,把他“承包”的历山治理的井井有条,已成了河西当地冒尖的富裕户、模范户。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舜和两位妻子致富后不忘乡亲,经常帮助周围百姓,就连当时死活看不上舜的家里人也和他们搞好了关系,使舜的声望直线上升,河东的人都愿意迁移到河西居住,这时候尧看时机到了,于是就名正言顺地提拔舜为接班人,还把他扶上马,又送了一程……

而河东、河西的百姓,不仅为他们当地出了两个天子而自豪,更为娥皇、女英两女下嫁的贤慧所感动,故以其后辈自豪,争相敬奉。鉴于尧籍羊獬,舜籍历山,自尧女嫁舜以后,两地便结成了联姻亲眷。历山人称舜为爷爷,称娥皇、女英为娘娘。羊獬人称舜为姑父,称娥皇、女英为姑母。河东、河西两边以亲戚形式走动,于是洪洞后世就有了三月三接姑姑的民俗,一直流传至今……

讲故事二:山西婚姻禁忌趣谈

在民俗中,婚姻是合两姓之好,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大事。婚姻的好坏,对于当事人的一生幸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婚姻的禁忌颇多。比如中国古代有同姓不婚的禁忌,特别是乱禁忌在世界各国都非常严格。在中国人眼里,乱不仅伤天害理,且为禽兽不如的行为。再婚禁忌也很严格。这里我们只谈常见的有关婚礼方面的一些禁忌。

相亲时如有盆碗等物摔碎,被认为是十分不吉利的,说明二人无缘颇为忌讳。打碎器皿有分、碎、烂、折的表述,而这些语言对于婚姻,对于生命均非好事,故其他一些庄重正式的场合,人们都有此忌。

晋南闻喜在结婚的当日,男女双方在饮食中忌带荤、不准吃猪肉,据说如果吃荤两人便不能白头偕老,中途夭折死亡。而河津一带却与此恰恰相反,结婚当天必须杀猪并以猪头祭祖宗,供奉于祖宗牌位前。同时,还要用扫帚蘸着猪的热血在洞房的墙上划几个“十”字,有辟邪之意。

在晋中一带,新郎到岳父家迎接新娘时,一定要“偷”一个茶杯,所谓偷,就是女方看见也不能说,茶杯是一定要让新郎带上的,且必须完整带回,不得破损。否则,对于新郎新娘的婚姻有某种不祥的预兆。这里似乎是说日后待新娘要象对待这个杯子一样,小心爱护,好好照顾,珍惜珍爱。

在汾阳,新郎不偷茶杯而要输两个水碗,当地俗语叫做zhunzhun,因为有“偷两 zhun zhun,快抱孙孙”之说,所以偷碗被赋予了抱孙子的含义。

新娘离开娘家时,过去要坐轿子,在雁北和吕梁的山区中人们常常乘一种颇有特色的“骡驮轿”,坐轿子是一定要挂上弓、箭和镜子的,现在这些习俗都已逐渐消失。但在很多地方,母亲还是要给女儿一面铜镜或现在样式新颖的镜子带上。它的用途并非用来梳妆打扮,是为了在路上避邪驱凶的。

山西很多地方,接新娘时,新郎往往要送一幅墨镜给女方戴上,似乎是取代了以前的红布盖头。而新人来回最忌走自己已走过的路,以避走回头路之嫌,当然也不能走办丧事人走过的路。

盖头与墨镜的作用都是避免与鬼神等不祥之物直接面向。婚礼队伍也怕中途通上如狗群打架,疯人病人等,怕冲了“花套”与喜庆,是不吉利的征兆 。碰上了是要倒霉的 ,以后不是妻死便是夫亡,要不就是多灾多难。这是任何一个结婚人家所不愿意看到的。结婚这一天也忌讳谈论什么与死、病有关的事情,也忌天气时阴时晴,人们总是把这些事情联想到婚姻的命运。

在一个村子里如果有两家办喜事,人们都忌落在后面。因一般再婚者山西方言称后婚,所以不愿意落个“后”字。而且也忌两结婚者相遇,偶而相遇则要交换所戴的鲜花或者手绢,这样才算吉利。

晋南一带,对于相同时间里村里同时举行婚事和丧事是极力回避的,办喜事者尤为不悦。迎亲的队伍也忌途中遇上诸如十字路口 、水井 、碾子、石头等物,如果避犹不及,则须用红布盖住,或用白石灰划线圈住。

而在吕梁、汾阳一带,迎亲队伍如果在半路与送葬队伍相遇,对于结婚者来说还是个好兆头,是吉利祥和的。也许是红白喜事都是喜吧,人们并无此忌,双方互扔钢嘣儿以示招呼。

新娘下轿后,有属相相克的人都要回避,以免对人对已之不吉。在五台县,厨师们还要把菜刀插入菜板底边,锁起厨房,全部回避。据说,厨师是新娘下车时相犯的主要对象,而菜刀更是不可示之于外的。此外,在新娘被接到婆家后,要在嫂嫂的陪伴下更换所有的衣服,换下来的衣服一般不再穿着回娘家,特别是鞋子是绝对不能再穿回娘家去,否则对于娘家兄弟极为不利。这似乎可以作为“嫁出去的女儿,拨出去的水”的注脚。

[有关描写山西民风民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民风民俗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苗族的历史悠久,四川、贵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当作自己的祖先。传说蚩尤是“九黎”之君,在5000年前,九黎部落与黄帝部落冲突,败而退出黄河下游,占据长江中、下游。逐渐形成“三苗”。公元前2世纪后,苗族先民大部分已迁至湘、鄂、川、黔等地。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纪从广西去的士兵。

苗族最大的节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后举行一次。斗牛是苗族喜爱的一项活动,每年正月、端阳、火把、中秋等佳节都要举行。此外还有踩鼓、赛马、摔跤、斗马、斗鸟等活动。苗族喜爱歌舞,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喜欢的的著名乐器,大的长一、二丈,小的只八、九寸。具有民族特色的芦笙舞流行于贵州、四川、云南等地。跳舞时,往往几百人用大大小小的芦笙吹着同一曲调跳舞。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

苗族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艺术,有大量的优美诗歌和传说故事流传至今。“飞歌”享有盛名。乐器主要有:芦笙、木鼓、皮鼓、铜鼓最富盛名。

无论是谁只要去过苗族,就会让你流连忘返,舍不得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藏族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从西藏回来的大舅舅给我讲一些奇异的西藏的民风民俗

大舅舅说,刚到那儿,就碰到了从前的同学,于是同学把他带到家里。让他看两个缸里的东西,让他猜猜藏了几年,后来答案是十年以上,大舅大吃一惊,我也听得一愣一愣的。更好玩的是酥油茶。酥油,是把牛羊奶倒到木桶里用木榛快速搅拌,让油脂从奶汁里分离出来,酥油在藏族里是视为圣物的。原来是供奉佛祖用的,现在加入牛奶,砖茶等一起煮,其味道浓郁,妙不可言,酥油茶一家与另一家的煮法都不一样,但都是同样的浓郁。味道让人想起温暖的太阳,坐在藏族人的热炕上,一杯接一杯的喝酥油茶,是一件非常舒适的事。

大舅舅后来跟我说,西藏其实还有一个民俗,那就是哈达。藏族人是一个非常重礼节的民族。他们给远到而来的客人奉上白色的哈达,会让客人吃鸡大腿,因为这是让客人充满脚力的象征。

藏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不管男女老少,都是身着五颜六色的服装,在藏族女的更是美丽,头上身上各穿着艳丽。西藏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为她身上有勤劳能干的藏族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民风民俗的500字学生作文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有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肯定都有它独特的风俗习惯。在我美丽的家乡上海,就有许多不同的习俗。其中,元宵节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在我的家乡,总是特别重视元宵节。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都吃元宵。因为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圆就意味着团团圆圆,它能够祈福家人团聚,每天都能幸福圆满。

吃完元宵,接下来就是元宵节的高潮部分。要表演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耍龙灯等元宵节特有的节目。在表演时,每一个观众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都被表演所吸引了。

说起元宵节,最负盛名的便是观花灯、猜灯谜了。在元宵节那天晚上,每天街上都张灯结彩,处处显示出元宵节特有的气氛。就像《东京梦华录》中说的那样: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热闹的气氛足以形成一条河流,让所有看到的人们都跟他们一起欢呼起来。

正月十五之夜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观月。正如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中提到:“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一边欣赏着天空中美丽的月亮,一边看着人们欢庆元宵佳节的样子,此时还有谁能坐得住呢?赶紧出来和人们一起庆祝象征美满的元宵佳节。

啊!这是一派多么祥和、热闹的景象啊!这就是我家乡最独一无二的习俗。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我爱我的家乡,爱家乡独有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湖南民风民俗作文500字左右

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民俗民风也随着地域的差异而有着很大的区别。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区别很大的民俗传统。

我的家乡在湖南,一个文化底蕴很浓的地方。在我的家乡有着很多独特的风俗人情。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地方的风俗习惯已经被淡化了,然而倘若你来到湖南,特别是在湖南朴实的农村,你便可以感受到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了。

在我的家乡湖南就是一个保留着独特风俗的地区。每逢喜事,照湖南人热情的性子,都会在自家院子里用木板搭一个戏台子,请艺人来家里唱湖南著名的花鼓戏。在屋里摆上大圆桌,请亲戚邻居到家里吃饭看戏,摆大圆桌象征团圆,祥和的寓意。桌上不会摆太多碗菜,但是每一碗都内容丰富,我们叫它“杂味菜”是当地最有名的菜之一,菜里有香肠,木耳,豆干……这种菜虽不及“淮扬菜”那样精致,却能从这道粗犷豪迈的家常菜中吃出农家独有天然朴素的风情,也别有一翻风味。

在农村,吃自己种的菜和大米,很少去买东西,房子也是自己家盖的。我们住的房子都是由爷爷奶奶年轻时用汗水夯筑起来的,红砖,黑瓦是我们那儿房子最大的特征。我们家有两层楼,上面睡觉,下面吃饭,格局简单。那不像城市里的房屋,闪闪发亮,富丽堂皇。那都是用天然的土砌成的,走进去就嗅到一种清香的泥土味,有种能让人返璞归真的独特气息。

大人们听到韵味十足的腔调也跟着哼起来,小孩们则在桌上的大碗里聚精会神地挑着香肠,一幅多么热闹祥和的画面!戏听完了菜吃完了,客人主人依依惜别,临走前主人总会向客人递上一块腊肉,肉熏得红通通的,这里面装着的是湖南人热情好客的美好情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襄阳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清晨,虎头山出现一轮红日,仲宣楼迎来第一缕阳光,汉江粼粼金光倒映着古城墙,这美丽如画的风景,就是我的家乡——襄阳

襄阳是一座有着28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她紧靠汉江两岸,被人们誉为汉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在汉江明珠上成长的孩子,我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我的家乡之所以如此美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汉江母亲河的装扮。

襄阳的美丽,汉江功不可没。襄阳尤如一条龙,汉江就是一双明眸,没有了眼睛,襄阳就没有了神韵。人们常说黄河是“祖国的母亲河”,在我眼中,汉江可以与其相媲美。汉江虽说没有黄河的波涛汹涌,却拥有一份安详与静谧;汉江虽说没有黄河的波澜壮阔,却凝聚一份清澈与淡泊;汉江虽说没有黄河的雄奇险峻,却给人一种文雅与秀美的感觉。汉江母亲河教会她的儿女以友爱、平和的心态去做事、做人,教会他们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美丽的襄阳,还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历史名人——伍子胥、刘秀、诸葛亮……他们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许多文人墨客也在襄阳流连忘返,并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创造了灿烂的荆楚文化。

襄阳是如此美丽,作为一个襄阳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我相信,在襄阳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古城襄阳一定会变得更加光彩夺目。面对美丽的襄阳,我愿唱出这世界上最美的赞歌:襄阳秀美传四海,九省通衢居要塞。土地肥腴气候适,人文荟萃多楚才。改革开放三十载,经济腾飞震内外。中部崛起鼓声起,飞跃发展指日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民风民俗作文400字

全文共 873 字

+ 加入清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傣族不得不说的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傣族。傣族又称摆夷族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民居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民居大有不同。傣族的居民建筑以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具或其他物品。傣族人的服饰也很有特色。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女子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傣族的小吃也有当地的特色。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傣族还有许多特色烧烤如,香茅草烤鱼,是一道傣族风味菜。一般先将洗净的鱼裹上味道芬芳的香茅草,然后置于火上烧烤,烤后鱼香四溢。真是让人垂涎挂齿!傣族最重要的节日要数泼水节了,泼水节其实是傣族的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清明节前后举行。泼水节的时候,如果被水泼的越湿,被水泼得越多,就代表你收到的祝福就越多。一盆盆水代表着一盆盆的祝福。这就是傣族,它是我国一个传统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写开封民风民俗的

全文共 968 字

+ 加入清单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为我国民间祭灶节,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为灶王爷饯行。

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有关民风的作文:开封的民风习俗有关民风的作文:开封的民风习俗。于今开封仍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往这一天,开封还有诸多旧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业封门”、“说书封板”、“讨饭的封棍”等,诸如此类。而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现在除夕,开封人仍沿袭以往许多好的习俗。除夕之夜虽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亲友,看电视,猜迷语,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团聚一堂,互相勉励,总结一年来收获,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学习计划。"守岁"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当午夜的钟声响过,人们争放第一挂鞭炮,这又意味着开封人开启未来的决心和干劲。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换新衣,洗涮完毕,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开封"早拜年,晚拜寿"的习惯,初一午后,拜年活动即告结束有关民风的作文:开封的民风习俗作文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时初二,开封城关四乡,鞭炮声、鸣笛声、哨子声响成一片,骡马大车往来穿梭,络绎不绝。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开封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湖北过年民风民俗

全文共 1181 字

+ 加入清单

“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在湖北,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有民谣云:“二十三,送灯盏;二十四,剔鱼刺;二十五,敲大鼓;二十六,福猪肉;二十七,除脏迹;二十八,福鸡鸭;二十九,家家有。”一直和农耕文化息息相关的中国年,不管在物资短缺年代还是经济发达时期,从来都是人们渴盼的特殊节日。

湖北省群艺馆研究员、《楚风楚俗》等湖北风俗画册的拍摄者吴志坚感慨,“龙凤呈祥、高跷龙灯、海马、赶象、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在浓郁的荆风楚韵中,那些最古老而淳朴的湖北年俗,实在让人大开眼界!” “谈年饭”边吃边聊迎新年 武汉早期的居民大多是明末清初由周边地区(沔阳、汉阳、黄陂、孝感等地)迁入的,因此,武汉的过年习俗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除了要收拾屋子,换春联,贴门神,过小年时要请灶神,除夕这天,男人还要将水缸挑满,这叫“福水长流,子孙富足”,女人要在之前做好全家人的新鞋,这叫“过年穿新鞋,喜事一起来”。等到了年三十这天,全家欢聚一堂吃上一顿丰盛的“谈年饭”(如今多称为“团年饭”)。

武汉的年夜饭,一般要上“三全”(全鸡、全鸭、全鱼)、“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开饭时间多在天黑之前,有的家庭一直吃到转钟,表示“越吃越亮”,既然是“谈年”,还得边吃饭边聊天,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互表祝福。 湖北过春节习俗还有哪些呢? 除夕夜漫山遍野“点坟灯” 在湖北江汉平原上,特别是农村地区,每到除夕夜来临之前,人们习惯给已故的亲人“上坟灯”,也叫“送灯亮”。就是把好吃好喝的送到祖坟上,再点上蜡烛祭祖。不过,这种风俗在很多地方已淡化。

最让吴志坚难忘的,是到湖北十堰郧西县“上坟灯”的经历,有一年,他还特意带儿子一起去郧西过年。 十五晚“赶毛狗”唱“灯歌” “耍毛狗,耍毛狗,耍到你家灶门口……”在湖北的鄂西土家族中至今还流传着“赶毛狗”的歌谣。毛狗就是狐狸。它原来和人是朋友,但却常偷鸡吃。激怒人类放火烧了它的老窝。从此就有了正月十五晚放爆竹烧草竹赶毛狗的风俗。“赶毛狗”的风俗非常古老,最早可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据说,只有赶走了毛狗才会六畜平安,田地不长杂草。 “利川灯歌”起源于利川市柏杨一带,距今有上百年历史。利川灯歌中的众多民歌和古老的竹枝歌一脉相承,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艺术价值。有记载从清朝开始,群众逢年过节、喜庆集会、玩龙船时都要唱灯歌,现在知名的“龙船调”前身就是利川灯歌。

目前,《利川灯歌》已经成功进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而在龙船调的故乡利川,正月十五晚,还有唱“灯歌”的风俗。一到十五的晚上,当地农民就会组成几十人的队伍,高举着扎成龙形的花灯,走街串巷,经过谁家门口,谁家就放鞭炮,几热闹。如果队伍停在了谁家门口,就会开始唱“灯歌”,周围会唱的人都会跟着唱……

通过以上对于湖北过春节习俗介绍,大家记下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民风民俗作文250字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武陟,哪里有美丽的公园,有四大怀药,有着丰富的文化知识,蕴养着我们一个个祖国的花朵!

每逢过年,我们的家乡最有年味,下面接大家介绍介绍我们家乡的春节!

过年习俗:

1、年初一早上5点起床,吃饺子(年三十已包好),放鞭炮,不让拿刀、剪刀,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而且规矩很多!

2、最重要的就是拜年了,走亲访友,把祝福声传遍大街小巷!让大家感受到过年的习俗!

3、在大年三十的下午大家都开始贴春联,有的还是家里年长的老人写的,而且很有文艺感哦!

这就是我们武陟县的春节,很有年味吧!所以我爱我的家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彝族的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我盼了好久的,终于盼来了火把节。今年的火把节是怎样的呢?一起去看看吧!

在彝海公园里,天刚黑就已经准备要开始祭祀活动了,人们用最古老的钻木取火方式来点燃今年的圣火,太阳女举着火把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她们举高火把点燃了七星灯同时也点燃了火堆。七星灯被点燃后礼花也绽放了。渐渐的礼花形成了一个火堆的形状,仿佛在为彝族火把节的一切欢呼。在夜晚,人们围着大大小小的火堆,跳起了左脚舞。大大小小的炎堆挨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巨大的火龙在左右移动着跳舞,它好像在呼唤着人们,让人们一起来跳舞。听,音乐响起了,三弦弹起了,人们唱起来了,大伙欢快极了,小朋友们跳起来了。在这里人们围成了大大小小的圈子。这里管你认识不认识都拉着手并着肩,在一起舞蹈。这么隆重的场面当然也少下了我了,我左边拉着大姐姐右边拉着小弟弟,虽然下怎么会跳,但还是跟着节奏跳着、唱着。

在桃源湖,音乐喷泉开始了。在喷泉里露虹灯亮着,把水花照得五彩缤纷。水花时快时慢、时粗时细。有时像小松鼠左蹦右跳,有时像小鹿在跑步,有时像兔子在和乌龟赛跑,还有时像小姑娘在翩翩起舞。

火把节很快就结束了。我还没有玩够呢!我真希望一年有很多个火把节,这样我就看更多的精彩节目表演 。

[彝族的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民俗民风春节作文400字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有很多的`风俗,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其实在这些节日里我最喜欢的还是过春节

在我的家乡,春节是一年中最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为它是新的一年中的开始,所以春节我们就会办的很热闹。一般春节的前几天我们一家人就会老家,然后,再去买一些过年用的东西。

我们一家共有十几口人,所以干起活来很快,也很热闹,一点也不感觉累。还不到一天的功夫,我们就把所有的是都安排妥当了。第二天,我们几个小孩一起去街上买烟花,我们逛了一天买了很多的烟花。距离过年还有两天,我们总觉得时间过的太慢。终于,打了大年三十,我们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包起了饺子,有好多种口味的。我奶奶包的饺子是最好吃的。到了傍晚该下饺子了,但是小饺子之前要先放鞭炮,这是我们老家的风俗。一会饺子熟了我们就开吃了,我们吃这自己亲手包的饺子真香。到了晚上我们全家人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开开心心的。

到了大年初一早晨就会起得很早,四、五点就得起床,然后还得吃饺子,吃完饺子就去拜年了。我们挨家挨户的去拜年,当然我们也可以拿到压岁钱。不知不觉中一上午就过去,在中午我们一家人还要在一起吃一个团圆饭。大家在一起很开心,难的在一起一次。新的一年我们都该更加努力的做好自己的事。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作文800字

全文共 866 字

+ 加入清单

正值出游季节,我来到西安,感受历史文化之美。

抵达西安,我乘车前往入住的酒店。即使被“关”在车里,窗外的风景也仿佛叙述着历史风云。当然,还有那自我上车以来就喋喋不休的司机。外地来的吧?玩几天啊?想好去哪儿了吗?我跟你讲,我们西安有……这种炮击般的对话,使我不得不开始同他攀谈起来,到最后甚至连他的住所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第二天,我见到了这次带团的导游。她生得肥胖,本地人,自称自己有“唐朝遗风”。她讲话时不需要扩音器便足以让所有人清晰地听到讲解。旅途中,她与我们讲解经过的名胜美景,原本她瓮声瓮气的声音也变得单薄、变得沙哑起来,但却也丝毫无法阻挡她情感的宣泄。到达目的地时,感觉自己仿佛被灌输了西安千年的历史。看到古木,想到不再是它的高大挺拔,而是历经的历史沧桑。那些陈述、传播着西安历史风韵的人们,或许就是西安的根吧。

来到秦兵马俑,导游姐姐暂时离开了我们,调来了一位年轻的讲解员。她大学毕业不久,就毅然决然来到这里研究秦兵马俑的文化。通过这种讲解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她对兵马俑文化的记忆,还能在游客的疑问中反复思索,得到新的认知。进入馆内,除了黑压压的人群便是那古朴庄重的兵马俑了。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土黄色的外壳沉积着千年的沧桑。笔直的身躯和那坚定的目光也在告诉人们曾经的辉煌。如果将它们放大几倍,便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精细的雕刻:装甲的鳞片、手指的纹路还有栩栩如生的姿态,彰显着古代技艺的精湛。在它们其中,也有停留或穿行着的“兵马俑”们。布满灰尘的头发,被一层细沙覆盖的镜片、早已被泥土沾染的大衣,讲解员激动地介绍着他们。这些人才是我们能亲眼看到兵马俑的功臣!由于出土的兵马俑氧化速度快,土层不稳定,这些文物保护者们就需要不停地对其进行维护。他们来来回回在兵马俑中穿梭,迈着同急救人员一样紧张的步伐,抢救者这些“临危”的病员。对他们而言,身上沾染的泥土就是病人的血迹。是的,他们是文化的先锋,是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根。

如果说,文化是当今社会的根基,那这些为文化而奉献的人们,便是根上的每一根根须,每一个维持和参与其生命活动的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描写民风民俗的初中

全文共 1016 字

+ 加入清单

基诺族的衣裙,用本民族特意纺织的衣裳布与裙子布缝制,衣裙上的花纹图案,在织布时就作过了巧妙安排,凡是可织出来的图案均在织布时织在布上。因此,布料有上衣布和裙子布之分,一般不可混用。传统的服装,以白色和黑色为基本色调,因纺织工艺落后,所织棉布缺乏紧密、光滑之感,近似麻布。基诺族酷爱刺绣花纹图案,无认男装女装都爱用横、直彩条和几何形图案装饰。男子上衣是无领、无扣的对襟衫,用织有纵横交错的彩色条格白布缝制。上衣的胸部以上部分强有彩色条格,横向彩条色彩斑斓,极为显眼。衣服背部中央乡中有一个6寸见方的图案,四周配有放射性线条,开如一朵葵花。

但又有太阳放光之状。基诺语称这一图案为“波罗阿波”,有太阳花与月亮花之意。衣襟边沿、袖根部、肘部和袖口等部位,都镶有数道术为显眼的横向彩条。白底上衣,被特意织上的图案和红、黄、蓝、黑相间的彩条装饰成一件色彩鲜明的花衣。

男裤为阔裆肥裤管白裤,裤脚边沿同样镶有横向红、黑、白三色相间彩条。宽大的裤腰两侧各开一道3寸长的口子,缝有一块四方形黑布。白裤在腹前打折,用缀有彩色缨穗的腰带扎系于腰部。男子头上蓄有三撮长发,用1米多长的黑色头巾包头。小腿上缠有裹脚布。男子衣服厚实宽松,穿在身上,增强了男人的壮实、强悍英姿。女子用织有彩条,再加绣图案的布片束胸。上衣色调多为青色、黑色、无领、对襟,着意用红、黄、黑、白彩色横条装饰衣襟边沿和衣袖手旁观。

但凡女子,老幼均系长及膝盖,上端白、下端黑的开合围裙,裙沿上镶红条作饰,于腹前开合系于腰间。成年女子头戴织有纵向彩条的尖顶三角形白布帽,两侧帽角下垂披于肩头,额头部位的帽沿外翻,开若一保尖顶白色筲箕扣在后脑勺上。未婚女好挽发于脑后,已婚妇女挽发于胶额上方。女子着装,简朴中透出素雅,使基诺族姑娘显得楚楚动人。

基诺族服装的鲜明特点是用彩条装饰袖管和衣襟边沿及后背。人们以彩条饰衣,据说与天上彩虹有关。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对基诺族男女死相恋难分难舍。一个穷凶极恶的富家公子见那姑娘美丽无比,顿生歹意,用计抢走姑娘,逼其成婚。姑娘不从,被打得遍体鳞伤,死去活来。她的恋人历尽万苦千辛,救出姑娘。俩人逃离虎口不处,富家公子带人追来,年轻伙子腿中数箭,倒在地上。

大灾临头多时,天空中出现了几道彩虹缠住这对恋人,放出七彩光芒逼退了富家公子,一对恋人在彩虹环绕之中腾空而起,升上空中……。因此后人在缝制衣服时,便用彩条暗寓彩虹,以求吉祥免灾。

[描写民风民俗初中作文四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