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历史智谋故事成语热门20篇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想世界上的每一样东西都能给我们不一样的启发。下面将由小编为你带来历史智谋故事成语,希望大家能有所感悟。

浏览

2366

作文

1000

鹤吊陶母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鹤吊陶母

成语拼音:hè diào táo mǔ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吊丧。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白鹤吊唁陶侃之母。指吊丧。

成语来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忽有二客来吊,不哭而退,仪服鲜异,知非常人,遣随视之,但见双鹤冲天而去。”

成语造句:

鹤吊陶母的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孝廉范逵赴京上任,路过陶侃家。陶母剪下长发卖钱来招待客人,让范逵深受感动,就举荐陶侃为广州刺史。陶侃当官后,十分孝顺母亲。母亲去世时,陶侃在墓前守候,见两个衣着鲜艳的人来拜祭,他暗中察看,两人化鹤冲天而去。

鹤字开头的成语

鹤亦败道    鹤吊陶母    鹤立鸡群

包含有鹤字的成语

风声鹤唳    鹤立鸡群    风声鹤唳    骑鹤上扬    鹤吊陶母    鹤亦败道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成语故事:精忠报国

全文共 67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读:精忠报国是出自中国历史人物(南宋爱国名将岳飞)的典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精忠报国的主人公是:岳飞

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岳飞小时候家里非常穷,母亲用树枝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还鼓励他好好儿锻炼身体。岳飞勤奋好学,不但知识渊博,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

当时,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母亲鼓励儿子报效国家,并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孝顺的岳飞不敢忘记母亲的教诲,那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每次作战时,岳飞都会想起“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由于他勇猛善战,取得了很多战役的胜利,立了不少功劳,名声也传遍了大江南北。

岳飞还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英勇的抗金军队——“岳家军”。“岳家军”的士兵都严格遵守纪律,宁可自己忍受饥饿,也不敢打扰人民;晚上,如果借住在民家或商店,他们天一亮就起来,为主人打扫卫生,清洗餐具后才离去。“岳家军”的士气让金军闻风丧胆。金兵统帅长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在一次岳家军与金军的战役中,当岳家军追到距金兵大本营只有四十五里,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收复江山时,皇帝赵构怕岳飞打败金兵后,接回原先的皇帝,而自己的王位就保不了,因此和奸臣秦桧连发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退兵。秦桧还诬告岳飞谋反,将他关入监狱,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

岳飞死时只有三十九岁。他一生谨记母亲的教诲,即使在死的那一刻,也没有忘记母亲“精忠报国”四个字。

精忠报国是出自中国历史人物(南宋爱国名将岳飞)的典故。解释: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于闭关却扫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闭关却扫”表示不与外界来往。此典出自江淹《恨赋》:“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

东汉初年,有一位辞赋家叫冯衍,字敬通,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跟随刘玄一起作战。更始三年(公元25年),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投降,不久被绞死。刘玄死后,汉光武帝刘秀招降冯衍等人,并任命冯衍为曲阳县令。冯衍虽然才华出众,在曲阳令任上也立过功,但由于刘秀的一些大臣毁谤他,因此迟迟得不到升赏。

后来,冯衍升为司隶从事,但又由于与外戚相勾结而被罢免。罢官后,他回到故乡京兆杜陵,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由于社会炎凉,人生坎坷,仕途险恶,冯衍回乡后,闭门自守,不敢同亲戚朋友来往,最后潦倒而死。

南北朝时梁文学家江淹非常同情冯衍等人的遭遇,写了一篇《恨赋》以抒发自己的同情之心。赋中写到冯衍回乡后“闭关却扫,塞门不仕”,意思是说,闭上大门,扫除车迹,不与外界来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成语拔苗助长的故事由来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拔苗助长把禾苗拔起一点,来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坏事。若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阂其苗之不长而据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稿矣”。又作“框苗助长。”

宋国有一个性情急躁的人,这天他坐在自己的田边,望着刚刚栽下的矮小的幼苗发愁;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才长得高?忽然,他灵机一动;我何不帮它们生长?于是,他便下田忙活起来,至到天近黄昏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他掩饰不住心中的高兴得意地对家人说:“唉呀!今天可把我累惨了,不过呢,那些苗儿倒真的长高了不少!”他儿子一听:哟,居

然有这等好事。忙跑到田边一看,鼻子都快气歪了:那些刚栽下又被他父亲扯上来的苗儿们正歪歪倒倒地勉强立在土里,仿佛在对他控诉他老头子对它们的“热切关怀”。

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出自于《孟子·公孙丑上》。

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人嫌他地里的庄稼生长得太慢,就跑到地里把每棵禾苗都往上拔高了一些。他回到家以后,向家里的人说:“呵!今天我干得真是累啊!我己经帮助地里的禾苗长高起来了。”

他的儿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赶紧跑到地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开始枯萎了。

这以后,“拔苗助长”或就被人们用来讽刺不考虑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本来想把事情做好,却造成了不好的后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避实击虚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齐国著名的辩论家田巴,在徂丘、稷下一带跟人辩论。这个人能说会道,可以把历史的三皇五帝、春秋五霸统统骂倒。把截然不同的东西说成一模一样。他擅长一套巧妙的诡辩术,任你怎么会说也不是他的对手。

一天,年仅十二岁的鲁连来到田巴这里,说:“我听人家说过:‘厅堂上的污秽还没扫除干净的时候,就来不及清除郊野的杂草;刀光剑影在面前,用短武器交锋的时候,就顾不得防备远处射来的飞箭’。为什么呢?因为事情总得分个轻重缓急,首先要救急嘛。当前,楚国大军驻扎南阳,赵国军队攻打高唐,燕兵十万围困聊城,我国的形势十分危急,先生,您可有什么应急之计呢?”

田巴答道:“没有办法。”

鲁连说:“拿不出转危为安、救亡图存的办法,光说空话大话的人有什么价值呢?现在,我可以用计赶走南阳的楚兵、击退高唐的敌人,解除聊城的包围。真正的学者,就应该这样显示自己的才能啊!可您只会瞎吹,像猫头鹰的叫声一样,人们都讨厌极了,希望您以后少开口吧。”

田巴红着脸说:“知道了,知道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占山为王成语故事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 占:占据,霸占;王:统治者。占据山头,自称为王。比喻独霸一方,称王称霸

成语出处: 清·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69回:“第二件是我也不占山为王,不过是与你比并武艺,也就算完了。”

成语繁体: 占山為王

成语简拼: ZSWW

成语注音: ㄓˋ ㄕ ㄨㄟˊ ㄨㄤˊ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 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占山为王作谓语、定语;指称王称霸。

成语结构: 连动式成语

成语年代: 近代成语

成语例子: 金玉舟《赵匡胤》第三章:“结交了一帮苦兄难弟,占山为王的经历,从头到尾叙述了一遍。”

成语谜语: 山大王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望尘而拜成语故事

全文共 73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拼音]    wàng chén ér bài

[成语解释]    指迎候有权势的人,看见车扬起的尘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

[典故出处]    《晋书·潘岳传》:“与石崇等诌事贾谧,每侯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

成语故事

潘岳,字仁,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他擅长文赋,辞藻华美,与文豪陆机齐名,世称“潘陆”。

潘岳虽然才高八斗,可天生一副媚态贱骨。他喜好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与著名的富豪石崇一起巴结奉承权臣贾谧。贾谧是当时的国丈贾充之孙,皇后贾南风的侄子。当时的皇帝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这个昏君和隋炀帝、纣王这些人还不一样,他不是刚愎自用,而是心智不健全。

有一次,国家发生大灾荒,到处都是缺衣少粮的灾民,大臣禀告这件事情的时候,他竟然问:“百姓没有粮食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所以当时晋朝的政权实际上把持在后族贾氏手中,贾谧就凭仗祖父与姑母的势力,轻而易举地成为权倾朝野的重臣,也成为无数小人争相阿谀的对象。

潘岳与石崇和其他小人一样,想尽办法讨取贾谧的欢心。他们为表现其甘愿为奴的忠心,每次见到贾谧的车驾时,便对着车轮卷起的尘土叩拜行礼。潘岳的母亲对他的媚行很有看法,便规劝他说:“你已经做到黄门侍郎了,俸禄丰厚,应该知足了。可你为什么还是没完没了地阿谀奉承呢?难道就没有一点读书人的风骨吗?一旦贾氏失势,你后悔就来不及了。”潘岳将母亲的话当成耳旁风,照旧我行我素。

天有不测风云,晋朝的王族不甘心贾家一门把持朝政,就想办法打击后族的势力,培植司马氏的力量,这样朝廷内部出现了权力之争,而却迅速演变成了诸侯王之间的混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在动乱中,贾氏被赵王司马伦消灭,潘岳被指为贾氏党羽而处以极刑。这时潘岳想起母亲的话,觉得非常有道理,但是悔之晚矣。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迅雷不及掩耳六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曹操进攻黄河流域的马超和韩遂,把马超打败。马超要求割地求和,曹操不答应,占领渭口后修筑工事后,表面答应议和,暗中养精蓄锐,接着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马超突然袭击,将丝毫没有防范的马超打得大败而逃。

【出处】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六韬·龙韬·军势》

【解释】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用法】作定语、分句;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相近词】出其不意

【反义词】蜗行牛步

【成语造句】

◎ 我们对于这种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都有些气愤,虽则我们都很镇定。

◎ 这个迅雷不及掩耳的逮捕行动,使林学武惊得目瞪口呆,感到万分奇怪。

◎ 战士们小群多路,交替前进,四面包围,勇猛冲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扑上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眼中之刺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眼中之刺

【汉语拼音】yǎn zhōng zhi cì

【近义词】:眼中钉

【反义词】:掌上明珠、心肝宝贝

【成语出处】白居易母别子诗:“新人迎来旧人弃,堂上莲花眼中刺。”

【成语解释】眼里的一根刺。比喻非常讨厌的人。与“眼中钉”义同。

【眼中之刺造句】你为什么这么讨厌他,彷佛他是你的“眼中之刺”般。

【眼中之刺的成语故事

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只是男子的附属品,男人一旦有了新欢,旧妇就如敝屉一般被随意扔掉。本诗女主人公的丈夫是“骠骑大将军”,因“去年破虏”有功而升了官,皇帝“赐金二百万”,却给她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他丈夫“洛阳迎得如花人”,不但使她遭到遗弃,而且还迫使她和两个亲生的幼儿骨肉分离。她痛苦地说:“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这不仅是对喜新厌旧的官僚的深刻揭露,也是对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的有力控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八拜之交成语故事

全文共 1104 字

+ 加入清单

陈重和雷义,是东汉年间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两位品德高尚、舍己为人的君子。两人为至交密友,当时人们称颂道:“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事见《后汉书·独行列传》。后以“陈雷胶漆”比喻彼此友情极为深厚。元无名氏《鲠直张千替杀妻》楔子:“咱便似陈雷胶漆,你兄弟至死呵不相离。”

陈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年轻时与同郡雷义结为知交。两人一起研读《鲁诗》、《颜氏春秋》等经书,都是饱学之士。太守张云闻陈重之名,嘉许他的德才品行,举荐他为孝廉,陈重要把功名让给雷义,先后十余次向太守申请,张云不批准。第二年,雷义也被选拔为孝廉,两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职。同事中有一小吏家遭变故,举债负息钱数十万,债主天天上门索讨,小吏跪求暂缓,仍无法通融,欲诉诸官府,陈重得知后,便私下替他还债。小吏感恩戴德,登门拜谢,陈重若无其事地说:“这不是我做的,也许是与我同姓名的人代你偿还的吧!”始终不谈自己的恩德。有一次,一个同事告假回乡,忙中穿错了别人的一条裤子回去。失主怀疑是陈重拿走,陈重也不置申辩,而去买了一条新裤赔偿他。直到回乡奔丧的同事归来,才真相大白。

陈重与雷义两人同时官拜尚书郎,雷义因为代人受罪,被免了职。陈重也以身体有病为理由,辞职一同还乡。后来陈重复出,任细阳县令,颇有政绩,举措标新立异;又升任会稽郡太守,因为姐姐去世守丧,辞官离职;后又被司徒征召,官拜侍御史,卒于任上。

雷义,字仲公,豫章鄱阳人。初时任郡府功曹,举荐擢拔了很多德才兼备的人,却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雷义曾经救助过一个犯了死罪的人,使他减刑得以赡养一家老少。这个人为了感谢雷义的再造之恩,攒了两斤黄金送到雷家,以表寸心。雷义坚辞不受。这个人没法,只好趁雷义不在家时,暗暗把金子放在雷家老屋的天花板上。若干年后,雷义修葺房屋,翻开屋,才发现那两锭金子。但是送金子的人已过世,妻小也不知流落何方,无法退还。雷义便将这两斤黄金交付县曹,充入官库。雷义任尚书侍郎时,有一同僚因犯事,当受处罚,雷义为他分担责任,向上司上书申辩,愿意自己独担罪责。陈重闻知,弃职进京自陈曲衷,请求为雷义赎罪。后顺帝下诏,两人皆免官,并免予刑事处分。

雷义回乡又被举荐为秀才,雷义要把这功名让给陈重,刺史不批准。雷义就假装发狂,披头散发在街上替陈重奔走呼吁,而不去应命就职。因此遍乡里传颂他们两人的事迹,说道:胶和漆自认为融为一体,坚不可摧,还不如陈重与雷义,荣辱与共,生死相依。后来三府同时征召两人,雷义被任命为灌谒太守,让他持节督察诸郡国的风俗教化,他设席讲学,太守令长各级官员来听讲的有70多人。不久雷义官拜侍御史,授南顿令,卒于任上。

世人赞道:陈雷胶漆,肝胆相照;为官为民,政声载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嫦娥奔月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cháng é bèn yuè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天空中有10个太阳同时出来,大地被烤成焦土,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了9个太阳,西天的王母娘娘奖赏他长生不老的仙药。他的妻子嫦娥趁后羿不注意时偷吃了这些药,突然她就成仙飞向天宫,王母娘娘惩罚她,让她在广寒宫里思过。

【典故】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 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

【释义】嫦娥:月宫仙子;奔:投向。嫦娥投向月亮。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飞向月球

【成语造句】

◎ 第一部短片是关于嫦娥奔月的历史考察,影片把人们视野带到了五千年前的中国大地。

◎ 说古有新闻而今之新闻实出古之新闻,便无异于说汽车源于木牛流马,飞机来自嫦娥奔月。

◎ 尹高山毫不思索地说:"这有什么好说?,象嫦娥奔月那样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天下无双成语故事

全文共 41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拼音]    tiān xià wú shuāng

[成语解释]    天下找不出第二个。形容出类拔萃,独一无二。

[典故出处]    《史记·信陵君列传》:“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

成语故事

出处《史记 信陵君列传》始吾闻夫人弟公于天下无双释义天下没有第二个,独一无二。故事黄香是湖北江夏人,母亲早死了,父亲是个小官员,父子二人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清苦。黄香知书达理,对父亲十分孝敬,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把床上、枕上的席子扇凉,让父亲睡得舒服些;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先钻进被窝,把被子温热一点,再请父亲睡下。因此父亲更爱护他,帮助他学习许多知识。黄香长大以后,做了官。在他当魏郡太守期洌有一次遭到?灾,当地的百姓被洪水冲得无家可归,没吃没穿。黄香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家产,分给了受灾的百姓。因为黄香幼年时期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对父亲又十分孝敬,所以博得了许多人的赞美。当时在京城里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成语相濡以沫的故事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水干涸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出自《庄子·大宗师》。原文“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

《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呴:吐口水,吐沫。泉水干涸了,鱼就共同困处在陆地上,用湿气相互滋润,用唾沫相互沾湿,就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而自在。与其称誉尧(仁慈)而非难(nàn)桀(斗狠),就不如恩怨两忘而与大道化而为一。《庄子·天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泉干涸了,鱼共同困处在陆地上,用湿气来相互滋润,用唾沫相互沾湿,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而自在。但是在现实中,鱼是不可能出现相濡以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历史成语故事精选画饼充饥

全文共 213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有一个正直的文人叫卢毓(yù),在魏国做大官。

一次宫中选拔人才,官员们推荐了许多有名的人,魏国的皇帝说:“让卢毓来选人,我不要这些只有名声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名声就像画在墙上的饼,不可以拿来吃。”

卢毓建议皇帝选拔和考试相结合。从此,皇帝根据个人的实际能力来任命官员。卢毓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成语画饼充饥”就来自于皇帝所说的话。一开始,它指有名声而没本领的人。后来,人们用它来比喻以不切实际的空想来满足自己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泛泛之谈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泛泛之谈

【汉语拼音】fàn fàn zhī tán

【近义词】:泛泛其词、泛泛而论

【反义词】:一针见血、一语破的

【成语出处】孙犁《澹定集·辟栏说明》:“一切泛泛之谈,故弄玄虚,自我吹嘘之作,虽名家不收。”

【成语解释】泛泛:浮浅不深入。一般化地泛泛地谈谈。

【泛泛之谈造句】他的泛泛之谈让我如堕五里雾中。

【泛泛之谈的成语故事

《澹定集》是“文革”结束后,孙犁的第十本集子,原由百花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出版。对书名。《后记》中说:“友人有谓不祥者,我也曾想改一下,终以实事求是为好,故未动。”这一年的五月,作者偶感风寒,引起老年病,迄今卧床疗养已四年多,未再执笔为文。本集二十余万字,较之前九本,是两本的容量。小说三篇,“自传的成分多”;散文十篇,或记人或叙事或抒怀,对老战友陈肇、康濯的去世,深情悼念,“闻君之讣,老泪纵横”;杂文近二十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马入华山的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mǎ rù huá shān

成语故事】商朝末年,商纣王荒淫无度,百姓怨声载道。周武王率领大军把商都包围起来,商纣王登上鹿台放火自杀。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让士兵回家从事农业生产,把征用的牛全部退还,让全国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出处】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书·武成》

【解释】表示天下太平,不再打仗。

【用法】作定语;用于社会局面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马放南山、归马放牛

【同韵词】暗礁险滩、两脚居间、色胆包天、吹毛索瘢、燕婉之欢、浓荫蔽天、老鹤乘轩、斗酒百篇、情巧万端、一枕槐安

【成语示列】当今鹿台已散,离宫已遣,兵藏武库,马入华山。 北周·庚信《贺平邺都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损人益己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陆象先少年志高,才华出众,得到当时吏部侍郎吉顼的赏识,评价他为“才望高雅”,推荐他担任洛阳尉。陆象先清心寡欲,知足常乐,为官廉正,不喜欢趋炎附势。他认为为政不能靠刑罚树威,不能干这种损人益己的事。

【出处】为政者理则可矣,何必严刑树威。损人益己,恐非仁恕之道。《旧唐书·陆象先传》

【释义】损害别人,使自己得到好处。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损人利己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损人利己

【反义词】损己利物

【押韵词】各安生理、泰极而否、如椽之笔、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病不起、巴人下里、援疑质理、好事不出门,恶事扬千里、梦熊之喜、赤地千里、......

【成语举例】请不要干损人益己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壶中天地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云笈七籤·二十八治》。

离成都一千多里的地方,有一座云台山,相传那里是著名的道教圣地。

据道家书籍记栽,被尊为正一天师的张道陵,曾经带着三百七十名弟子来到云台山修行。不久,张天师看到道观没人管理,就派弟子张申为云台道观主持。在张申的悉心管理下,云台道观的香火越来越兴旺了。

当时有个名叫施存的人,一心学道,想成为一个长生不老的仙人。他听说云台山有张天师派驻的神仙壶公,便不远万里来到云台山向麥公学道。原来神仙壶公就是云台道观的主持张申,他所以称为神仙i公,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亊。

有一次,人们意外地发现,张申身上有一把酒壶,只要他念动咒语,壶中便会展现出日月星辰、蓝天大地、崇山峻岭、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等各种奇境。更令人惊奇的是,到了晚上,张申把宝壶放在地上,念了咒语后,便钻进壶里住宿,尽悄享受里面的神仙世界。他把壶中的天地称为“壶X”。所以,人们称他为“壶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无巧不成书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5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无巧不成书

【汉语拼音】wú qiǎo bù chéng shū

【近义词】:纯属巧合

【反义词】:大势所趋、不可避免、 百川归海

【成语出处】源自施耐庵写景阳岗武松打虎的故事

【成语解释】比喻事情十分凑巧。

【无巧不成书造句】真是无巧不成书,我又在他乡遇到了你。

【无巧不成书的成语故事】

无巧不成书源自施耐庵,相传,施耐庵在写景阳岗武松打虎这回书时,横也写不好,竖也写不好,总觉得肤浅,没有神气,真是伤透了脑筋。正当施耐庵十分苦闷的时候,书房外传来一阵吵闹声。施耐庵不由地放下笔,站起身来,信步到门口,往外一看,只见邻居阿巧正和一条狗在恶斗。阿巧喝醉了酒,袒着胸,露着背,向那条狗拳打脚踢;狗也不示弱,一会儿扑,一会儿掀,一会儿剪,冲着阿巧乱叫乱咬。忽然,狗朝阿巧一扑,阿巧闪身一让,顺势骑在狗背上一阵狠打,那条狗顿时动弹不得。施耐庵不禁看呆了,眼前似乎都是武松与虎搏斗的身影,刹那间,文如泉涌,施耐庵赶紧回到书房,一口气写下了名传千古的武松打虎。他把这件事告诉妻子,妻子笑着说:“真是无巧不成书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掩耳盗铃的成语故事大全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引导语: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掩耳盗铃

从前,有一个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还有一个爱占便宜的坏毛病。凡是 他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尽办法把它弄到手,甚至是去偷。有一次,他看中了一家大门上挂的铃铛。这只门的铃铛制作得十分精致, 好看,声音也很响亮。他想,怎么样才能弄到手呢?最后决定,把它偷走。 他知道,只要用手去碰这个铃铛,就会"叮零叮零"地响起来。门铃 一响,耳朵就会听到铃铛的响声,有了响声,就会被人发现了。那可就得不 到铃铛了。那怎么办呢?

他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认为,门铃一响,耳朵就会听见了 ,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听不见了么?于是,他自作聪明地采用这 个方法去偷门铃。 有一天晚上,他借着月光,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前。他伸手 向上摘铃铛,但是,门铃挂得太高了,怎么也够不着,他只好扫兴地回来了。 回到家,他又想该怎么办呢?

他想叫邻居聋子一起去偷铃铛,踩着他的肩膀就能够摘到铃铛了。 可是又怕别人不干,不和他一起偷东西,只好自己踩着凳子摘铃铛吧。 第二天晚上,他带着凳子,又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口。他踩 着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这只铃铛。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响了, 这家主人发觉后,就把他抓住了。因为别人的耳朵并没有被掩住,仍然能 够听到铃铛的响声。

故事就是这样了,到最后,他也没有得到铃铛,反而别抓了。

成语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为改变。有的人对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

全文共 642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成语是人类智慧与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与结晶。而成语故事是陪伴我们成长的朋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1:哀鸿遍野

解释: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游离失所的灾民。哀鸿:哀鸣的大雁.

《诗经·小雅》中有一篇题为《鸿雁》的诗。其中有两句是:“鸿雁于飞,哀呜嗷嗷。”

它的意思是说: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呻吟呼救的凄惨景象。

由于这两句诗,后来人们就把不得安居的难民叫作“哀鸿”;形容受难的人民极多,几乎到处都有,就说是“哀鸿遍野”或“遍地哀鸿”。

原诗中“哀呜嗷嗷”的“嗷嗷”两字,后来还常常用来形容啼饥叫饿的嘈杂之声,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给点吃的)”。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2:安如泰山

解释:安稳的像泰山一样。形容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关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bi)野心很大,对中央政权心怀怨望,暗中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和威信,巩固国家的统一。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策划叛乱。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进行阴谋活动。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 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历史上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这时,枚乘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这场叛乱只有三个月就彻底失败了。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枚乘因写了《上书谏吴王》,具有远见卓知而名声大振。

后来汉武帝即位,派人征召他进京做官,可惜他还没到京城,死于途中。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3:安然无恙

解释: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灾祸。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4:安步当车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

曰:“蜀愿得归,晚食为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 正以自虞。”

释义 表示慢慢地走,当作坐车

故事 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蜀。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 召进宫来。颜蜀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 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行进。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 “颜蜀,走过来!” 不料颜蜀还是一步不动,呼唤宣王说:“大王,走过来!” 宣王听了很不高兴,左右的大臣见颜蜀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 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 怎么行呢?” 颜蜀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 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 玉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他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 颜蜀不假思索他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 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 颜蜀神色自若他说:“当然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 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 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 他为万户侯,赏金干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 个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 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大臣们忙来解围:“颜蜀,过来! 颜蜀,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一千辆战本)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 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你们士人大 卑鄙了!” 颜蜀驳斥道:“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 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 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

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 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父要 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说:“我是自讨没趣。听了您的 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希望您接受我为您的学生,今后您 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饮食有肉吃,出门必有车乘,您夫人和子女 个个会衣着华丽。” 颜蜀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 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 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 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 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平 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命我讲话的 是您大王,而尽忠宣言的是我颜蜀。” 颜蜀说罢,向宣王拜了两拜,就告辞前去。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5:爱屋及乌

解释: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传说,殷商末代的商纣王是个穷奢极欲、残暴无道的昏君(参看《助纣为虐》)。“西伯”(西部诸侯之长)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因为反对纣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办法才得以出狱。当时,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周文王回到岐山后,下决心要推翻商朝的统治。他首先聘得军事家姜尚(即姜太公)为军师,积极练兵备战,又兼并了邻近的几个诸侯小国,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接着,又将都城东迁至丰邑(今陕西省户县附近),准备向东进军。可是,迁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儿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继续担任军师。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异母弟姬奭[shì ](即召公)是武王的两个得力助手。同时,武王还得到了其他几个诸侯的拥护。于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纣。大军在孟津(今河南孟县之南的一个黄河渡口)渡过黄河,向东北挺进,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因为商纣王已失尽人心,军队也多不愿为他送命,于是逃的逃、降的降,起义的起义,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纣王自杀,商朝就此灭亡。以后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称为周朝。

当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不能使局面稳定下来,武王心里还没有谱,因此有些担忧。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议。汉朝人刘向编撰的《说苑·贵法》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大意是说:周武王打败了殷商,召见姜太公,问道:“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太公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

原文中所谓“余胥”,是指地位最低下的小吏,奴隶主贵族的管家之类。(余,末等的意思;胥;胥吏。)

汉朝人伏胜编撰的《尚书大传·大战》里也有类似的记载: “纣死,武王惶惶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这段记载,与《说苑》所载内容相仿。不过“余胥”一词写作“胥余”,两者的含意也不一样。“胥余”已不属胥史等级,而是胥吏以外,比“余胥”更加低下的奴隶或刑徒了。例如商纣王时的“太师”箕子,因对纣王不满,被囚禁而装疯,甘当奴隶,所以《庄子》称他为“胥余”。

此外,《韩诗外传》、《六韬逸文》也都有关于周武王和姜太公上述那段谈话的记载,内容基本相同。由于这个传说,就产生了“爱屋及乌”这句成语。

我国自古流传一种迷信习俗,以为乌鸦是“不祥之鸟”,它落到谁家的屋上,谁家就要遭遇不幸。我国最古的一部诗歌集《诗经》的《小雅》部分,题为《正月》的一首诗里,就有“瞻乌爰止,于谁之家”。可见古人多厌恶乌鸦,而绝少有人爱它的。所谓“爱屋及乌”,是说:由于爱那个人,因而连他家屋上的乌鸦都不以为不祥,不觉得讨厌了。这句成语,一向被人们用作推爱的比喻。因为深爱某人,从而连带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或其他东西,就叫zuo“爱屋及乌”,或称这样的推爱为“屋乌之爱”。

唐代诗人杜甫在《奉赠射洪李四丈》(射洪,地名,在今四川;李四丈即李明甫)的诗中,开头两句是:“丈人屋上乌,人好乌亦好”。宋朝人周敦颐的《濂溪诗》中有:“怒移水中蟹,爱及屋上乌”。宋朝人陈师道的《简李伯益》诗中也有“时清视我门前雀,人好看君屋上乌。”都是用的“爱屋及乌”这个成语典故。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6: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公元316年,西晋王朝灭亡。公元357年,苻坚称大秦天王,灭前燕、前凉及代国,最终统一北方。在南方,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东晋王朝。东晋占有今汉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这样,形成了秦晋南北对峙的局面。

公元383年五月,苻坚不顾群臣反对,决意攻取东晋。八月,苻坚率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羽林军”三万余骑;前后千里,旌鼓相望,直逼东晋。苻坚骄狂地说,以此强兵百万,“投鞭可以断流”,何愁东晋不灭?晋武帝则采纳了谢安、桓冲等人的主张,坚决抵抗。他派将军谢石、谢玄等率兵八万沿淮河西进,以拒秦军;又派将军胡彬率领水军五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

同年十日十八日,秦军前锋攻占寿阳。胡彬所部水军走到半路,得知寿阳失守,退守硖石(在寿县西北二十五里〕。秦军为了阻挡晋军主力西进,又派兵五万进至洛涧(今安徽怀远县以南之洛水),并在洛口设置木栅,阻断淮河交通。胡彬因困守硖石,粮食用尽,处境十分艰难,写信要求谢石增援。不料胡彬的信被秦军进获。苻坚认为晋军兵力很少,粮食十分困难,应该抓紧进攻,遂把主力留在项城(今河南项城县境),带了八千骑兵赶到寿阳。苻坚先派尚书朱序到晋军劝降。朱序原来是东晋防守襄阳的将领,襄阳失守时被俘。朱序到晋军以后,不仅没有劝降,反而透露了秦军情况,并且建议说,如果秦兵百万全部到达,晋军难以抵抗,应趁它还没有到齐,迅速出击,打击它的前锋,大军就会溃散。

晋军将领谢石、谢玄听从了朱序的建议,于十一月派刘牢之率精兵五千进攻洛涧。刘牢之分兵一部到秦军侧后,断敌退路,亲自率兵强渡洛涧,夜袭秦军大营。秦军抵挡不住。主将梁成战死,五万秦兵大溃,抢渡淮水,淹死一万五千余人。洛涧的胜利,鼓舞了晋军的士气。晋军乘胜追击,一举推至淝水东岸,与秦兵隔河对峙。苻坚登上寿阳城头,望见东晋军队布阵严整,心中暗暗吃惊。又见淝水东面八公山上草木摇动,以为都是埋伏的晋兵,不由连连感叹:“此亦劲敌涧谓弱也”。

洛涧失利后,秦军沿着淝水西岸布阵,阻止晋军反攻。晋军将领谢玄派人对苻坚的弟弟苻融说;如果你把军队稍向后撤,让出一块地方,使晋军渡过淝水,两军一决胜负!秦军诸将都认为不能让晋军渡河,但符坚却说:可以稍退一步,等到晋军兵马渡河至一半时突然袭击,再用铁骑数十万攻击,一定可以取胜。于是苻融指挥秦军后撤。秦军本来内部不稳,这一撤,秦军以为前锋被打败了,顿时大乱,一溃千里,不可遏止。晋军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展开猛烈攻击。符坚中流箭,临阵斩苻融。晋军乘势迫击,秦军人马相踏,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其他军众弃甲,昼夜溃退,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是东晋追兵,草行露宿,饥寒交迫,死去十分之七八。及至洛阳,只剩下10余万人。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7:竭泽而渔

春秋时期,晋国为了援助宋国,和楚国在城淄(今山东淄县南)打了一仗。当时,论实力楚国占着明显的优势。晋文公见楚军来势汹汹,就问他的舅舅狐偃说:“楚兵多,我兵少,这一仗该怎样打才能取胜呢?”狐偃回答说:“我听说善于打仗的人,不厌欺诈。你就用欺诈的办法对付楚军好了。”

晋文公又去征求另一个大臣雍季,并把狐偃的话也告诉了他。雍季不大赞成这样做,就打了个比喻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蔽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意思是说:把池塘里的水弄干了才捉鱼,哪还有捉不到的?但到明年就没鱼可捉了;把山上的树林烧光了再去打猎,哪还有打不到的?但到明年就将会没有野兽可打了。欺诈的办法虽然可以偶尔用一下,但以后就不能再用,这不是长远之计啊!

当时也想不出更好地制胜楚军的办法的情况下,晋文公还是采用了狐偃的计谋,假借遵守自己流亡时向楚庄王许下的“退避三舍”的诺言之名,连续三次后撤,以避其锋芒,为自己选择了有利的时机和歼敌的地形;而楚军呢,见晋军一退再退,误以为晋文公胆怯,不敢与之交战,就紧逼不舍,结果被晋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这场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终以楚国的失败,其领兵大将成得臣被迫自杀而告结束。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出“竭泽而渔”的成语。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8:箪食壶浆

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事。公元前313年,燕王把燕国的政权交给了相国子之,然而,将军子被、太子平等均不服气,想杀掉子之。于是,子之率军反攻,杀了子被和太子平,燕国大乱,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这个时候,齐国军队趁机取得了燕国百姓的支持,只用了短短五十天的时间,就一举击败了燕国军队,攻占了燕国的大部分领土。

齐宣王非常得意,想借这个机会完全占领燕国,便对孟子说:“有人劝我占领燕国,而有人不同意我占领燕国。

我想,燕国并不比我们弱小,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胜利,光靠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这恐怕是天意吧!看来,天意是要我们吞并燕国,如果我们不这样做,上天恐怕要降下灾祸惩罚我们。我想,我们还是彻底占领燕国吧。你认为怎么样呢?”

孟子听完齐宣王的一番话,说:“占领不占领燕国,要看燕国老百姓是否欢迎我们。如果他们欢迎我们,那么可以占领。古人也有这么做的。比如武王灭商就是如此。如果燕国老百姓不欢迎我们,就坚决不能占领。古人也有这样做的。比如文王不灭商就是这道理。

现在,燕国老百姓用箪盛着吃的,用壶装着喝的,来欢迎齐国的军队,这还能有别的原因吗?无非是想结束原先那种水深火热的沉重生活。如果您占领了燕国,使水更深,火更热,老百姓就会避开这更为痛苦的日子,离您远远的,那么即使您占领了燕国,统治时间也不会太长的。”

“箪食壶浆”即从孟子的言辞中引申而来。此外,还引申出成语“水深火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