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红楼梦一千论文(汇总20篇)

浏览

1993

作文

1000

红楼梦人物作文

全文共 1312 字

+ 加入清单

林黛玉是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因母亲去世,又无亲生兄弟姊妹作伴,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诗礼名族之裔”其实是贾政为儿女择亲时所强调的,林黛玉的出身可谓既有“钟鼎之家”的尊贵,又不乏“书香之族”的高雅。林如海四十岁时,仅有的一个三岁之子死了,因膝下无子,只有嫡妻贾氏生了女儿黛玉,爱如珍宝。

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母亲去世后黛玉进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不久父亲病故,她便长住贾府,逐渐与宝玉相知相爱。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 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他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王夫人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最后泪尽而逝。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又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的诗句,为何?就是因为太注重细节了吧,到头来竟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

可惜了,红颜薄命。

林黛玉毕竟是单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丽,结局如何,林黛玉没有贾宝玉那样乐观自信。她担心着“不知将来如何”,更多的是预感到这爱情的悲剧结局。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林黛玉正是在将爱情发展成为婚姻上碰到了更大的威胁,也更加显得无能为力。

林黛玉的小心眼儿,尖齿利牙,得罪了周围好多人,失去了友军。除了宝玉和贴身丫头紫鹃之外,贾府上下没有人关心她,也没有谁替她着想。她还处处不饶人,别人不敢说的话,她偏说。如宝玉和袭人的暧昧关系,大观园中无人不知,但谁也怕捅破这层纸,只有黛玉敢一语道破,对袭人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她的性格孤傲,如他对王夫人的心腹、怡红院中的内奸,竟一点也不顾忌,直率的惊人。封建蒙昧主义最野蛮的地方,往往对人的个性施以暴虐和残害,人性发展加以束缚。在这里,真实的个性存在本身就是叛逆。

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至此,她的叛逆性格到了高峰。一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便深深铭刻在读者心中,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浅谈初中作文训练中语言的锤炼论文

全文共 5769 字

+ 加入清单

摘要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一篇好的文章就必须要有好的语言,而好的语言是要经过锤炼的。本文针对农村初中学生作文词穷文乏的现状,介绍在作文开头、文段、结尾三方面进行的语言锤炼实践探索,以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关键词

语言 锤炼 成功

作文教学过程中有种感觉,我们农村初中学生所写的作文醒目者寡,平庸者众;令人昏昏欲睡的多,让人拍案叫绝的少;大多数作文总是不能上档次。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学生词汇贫乏,语言平淡,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较差所致。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托尔斯泰也将“文学语言”比喻为一种“神奇的电波”。这都说明了语言在文章写作中是十分重要的。任何思想和情景的表达都离不开语言,一切文章也都要靠语言来支撑、充实和装饰。

一篇好的文章就必须要有好的语言,然而好的语言是要经过锤炼的。那么,怎样才能锤炼好一篇作文的语言?一方面靠的是语言功底,这需要有丰富的语言积淀,即所谓“厚积薄发”;另一方面则要靠语言表达技巧,比如一篇文章如何开头才能更有吸引力,如何结尾才更能引人回味,一个人如何去描写才更形象逼真,一件事如何叙述才更生动感人,一段景物描写如何修饰才更精彩等等。当然这些一应具备很难,我们不妨采用变整为散,逐个击破的做法,分项进行序列化的训练,让学生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分别在文头、文中、文尾逐个突破。

一、锤炼开头,引人入胜

古人把文章开头称为“凤头”,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漂亮,如春云初展,鲜花含露,叫人一见倾心。高尔基曾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古今中外的那些名作家笔下的精彩开头不都是千锤百炼出来的吗?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很重视作品的开头,如《战争与和平》的开头,他先后经过15次的反复修改,才感到满意。宋代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原本开头写道:“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云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后来经过推敲,最后改成了“环滁皆山也”一句。可谓言简意赅!茅盾的《白杨礼赞》一开头就触及题旨:“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朱自清《背影》的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即点明要叙事件,不多加修饰,给人以干净、明快、一气呵出之感。

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一句话开头”,堪称“凤头”。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反复揣摩,然后动笔锤炼自己的作文开头,使之言简意赅,精辟点题。

比如写“眼睛”的文章,可以这样开头:“在他的世界里,没有五彩缤纷,只有黑暗。”

也可以这样开头:“岁月匆匆,带走了多少往事,淡漠了多少记忆,但这双眼睛却始终印在我的脑海里。”再可以这样开头:“外在的眼睛看到的是秋风中秋叶的衰败与凄凉,而心灵的眼睛感受到的却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高尚。”

再如写“父母的爱”这类作文,可以这样开头:“父母给予了我生命,也给予了我爱。”也可以这样开头:“很多时候,父母的爱就像那天空划过的飞鸟——时常到来而又不留痕迹。”

甚至还可以这样开头:“我与父爱同行。”

诸如以上这样的开头,都简洁明了,引人入胜:或直接式,或点题式,或交代式,或回忆式,或渲染式,或引用式,或写景烘托式,有仿写也有创作,总之应是怎么吸引读者就怎么开头。

二、锤炼文句,言约意丰

精彩生动的作文中间被喻为“猪肚”,其实名篇佳作,绝非通篇精美,它们之所以出“名”称“佳”,也只是一个或几个精彩的片断。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他原来写了20多个事例,后几经筛选锤炼,最终只留下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例。因此,写好文章的技巧就是要精心筛选出几个最精彩且最具代表性的事例或片断来。这种片断、事例或浓墨重彩、精雕细琢,或饱含深情、抒发感慨,或画龙点睛、提示哲理,看似短,但“磁力”大,它往往能像闪光的珍珠一样博得读者的青睐。那么,我们如何将这些片断写得精彩而生动呢?我以为,一般可以从字词、细节、修辞等多个方面着手。

1、锤炼字词,入目三分。王安石的代表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该句中的“绿”字,诗人一改再改。最初用“到”,后改成“过”,又改成“入”,接着又改成“满”,先后改了十多次,最后才定为“绿”。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这个“绿”字还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鲁迅先生写儿时记忆中百草园的自然景观,有形容词诸如“碧绿”“高大”“光滑”“肥胖”“轻捷”等,也有动词诸如“低唱”“弹琴”“缠络”“喷出”等,使“百草园”真正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的“乐园”。清人贺贻在《诗筏》中谈到:“炼字炼句,诗家小乘,然出于名手,皆臻化境,盖名手炼句炼字如执杖化龙,蜿蜒腾跃,一句之灵,能使全篇皆活,一字之警,能使全句皆奇。”可见,字炼到极好处,即能刻画细腻,入木三分。

基于这点,我要求学生在写作文时注重关键字词的斟酌运用。譬如,学生写王奶奶痛失儿子时“用手堵住了泪水”,其中的“堵住”就挺有份量的,这是学生在讨论时把“擦拭”“揩干”等词淘汰掉之后优选出来的。

2、锤炼细节,形象生动。细节,顾名思义,是指细小的环境或情节。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因此,在文章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就应该学会对细节进行描写。朱自清在《背影》中就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上,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细节描写抓住了“蹒跚”、“探”、“攀”、“缩”、“微倾”这些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买橘子的艰辛和对我深沉的爱。

如《孔乙己》中的一段肖像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段描写,抓住了“长衫”这一典型细节,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一个穷困潦倒的迂腐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也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愚弄和摧残。

经过这样的点拨和回顾学习,学生已不难领会细节描写的“真谛”了,于是乎他们渐渐地也能写出精彩的细节来:

如“我抖擞地站在起跑线上,紧盯着狭窄跑道上属于我的那一条线,自己给自己鼓气,想着:我一定会第一个冲向终点的。”

如“终于,花蕾尖上不知不觉裂开了一个小孔,接着,小孔缓缓地张开,然后花瓣一片片地逐渐舒展开来。那一片片花瓣象是水晶雕成的,连一条条花脉都看得清清楚楚;花心洁白柔嫩,花边透出了一层鹅黄。”

3、锤炼动词,凸显个性。前苏联作家托尔斯泰曾经指出:“语言艺术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动词是文章活的灵魂,动词运用得妙,就能准确地反映出形象特征,给人一种浮雕感,能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能增强文章的精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使文章富有文采,令人耳目一新。如:《孔乙己》中“他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本来就很穷,只有“九文大钱”,却偏偏要一个一个地“排”在柜台上。正是这个“排”字,淋漓尽致地“排”出孔乙己穷酸、迂腐、好炫耀的性格特征。如《百草园》中以“扫开、露出、支、撒、系、牵、看、拉、罩”九个动词写出了在冬天百草园里捕鸟的技巧和乐趣。

既然视野中有这么多典范的动作,我们不妨指导学生,让他们了解动作描写及其特殊的表达作用。这样,学生往往能在尝到甜头之后而跃跃欲试,只一个“堵”字,不仅写出了王奶奶的泪水之多,痛苦之深,还表现出了王奶奶的坚强,多传神的动作描写啊!

有学生写了活动课拿体育器材的情景:“活动课开始了,同学们奔向体育器材室,我也挤了进去,抢了一副乒乓球拍,冲向乒乓球台。”其中的“挤”、“抢”、“冲”形象地表现了“我”抢乒乓球台的着急心理。

也有学生这样写自己晚起床了而赶着上学的情景:“我翻身下床,拽过衣服,拖着鞋子,抽出牙刷,挤上牙膏,胡乱捣鼓了几下,又迅速扯下毛巾,冲脸上涂了两把,然后飞快地拎起书包,夺门而出。”10个形象贴切的动作将自己怕迟到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4、锤炼语言,体现身份。著名作家老舍说:“要知道,对话是人物性格的‘声音’,性格各殊,谈吐亦异。”这说明了语言是反映人物性格的钥匙。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一个秀才与县官、财主、流浪汉四人在庙里躲雪。秀才望着纷纷扬扬的大雪,诗兴大发,吟道:“大雪落地似鹅毛。”县官不忘为皇帝歌功颂德,乘兴接了一句:“正是皇家瑞气。”财主不缺吃,不愁穿,把下雪看作是乐事就摇头晃脑地接了第三句:“再下三年何妨?”当时,流浪汉饥寒交迫,一听就火冒三丈,大声骂道:“放你娘的屁!”瞧这即兴“吟诵”的四句诗多自然,既有雅俗之分,符合身份,又真实地反映出了他们不相同的思想感情。

当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时,他们都在捧腹大笑中了解到人物语言的特点及其写作要求,并开始付诸行动。在评改作文时,学生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作文中一些人物的语言不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如:八岁的小孩对爸爸说:“你给我好好听着,下班就回家,不准喝酒打牌……”八岁的小孩会这样说吗?这显然不符合孩童的身份和心理,没有达到个性化的要求。

5、锤炼修辞,亮人眼目。孔子云:“情欲言,辞欲巧。”修辞是语言的“魔水”,恰当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增强文学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使语言生动、形象,文采斐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对比等手法,把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刻画得出神入化,老舍把在暴雨下拉完车回到家的骆驼祥子比作“风雨中的树叶”,鲁迅则把《故乡》里那个尖酸刻薄的杨二嫂喻为“细脚零丁的圆规”,又在《藤野先生》中对于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说“实在标志极了”。简直活灵活现!

受名家点睛之笔的感召,有学生用拟人笔法描绘出了落叶:“秋天的树叶在其生命终止时,最后去亲吻那曾经给了他生命的土地。”使得“落叶”不再是普通的自然现象,而是生命历程中最能动人心弦的一幕。也有学生用排比手法写出了时间的无情:“时间就像流水一样消逝着,带走了我的童年,带走了我的快乐,也带走了我的希望。”可见修辞在作文中的巧妙运用,不仅可以使作文富有文采,而且可以使全文富有美感,真正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效果。

6、锤炼句式,妙趣横生。孔子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文章要讲究语言美,没有韵味的语言,就难以传播,难以赢得读者的眼球。语言的韵味与句式有很大的关系,不同句式交错运用,读起来就会跌宕起伏,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变通句式句法,舍繁就简,能使文中的语言精练、活泼起来。如“又考砸了,我在失望中苦恼”一句,经调整而成:“又考砸了,我在失望中苦恼,我在苦恼中失望。”只将后句做了换序并重复的技术处理,就大大增添了语言的韵味。又如“我呆呆地望着窗外,只见长长的雨丝不断地飘落”,一学生顺手换一下语序,再略作修改,就变成“雨丝不断地飘落。雨丝长,秋思更长!”真是情景交融,韵味横生。

三、锤炼结尾,意味深长

简短而有力的结尾,人们称之为“豹尾”。明代学者谢榛说:“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的确,好的文章结尾能够产生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唤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让读者沉浸在文章的境界之中,久久回味。鲁迅先生《论雷锋塔的倒掉》的结尾“活该”,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茅盾的《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等等,都是“千锤百炼”的典范。

在训练中我们要让学生在对比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结尾时,要么呼应开头(或题目),使首尾一贯;要么画龙点睛使主题升华;要么卒章显志,点明主题;要么留有余地,令人回味。做到简洁扣题,精采有力,让自己的感情、主张等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强调,让人回味无穷。

在作文教学中,我采撷了这样一些还不错的结尾: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同时有着简单和不简单,问题是我们该追求什么样的简单和不简单。朋友,你说呢?”作者巧妙地提出了“该追求什么样的简单和不简单”的重大命题,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启示着人们作出正确的抉择,引人深思,催人警醒。(提问式结尾)

“无论在人生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永远不会放弃,做一个生活的强者!”——这就是我的承诺。作者非常明确地表达出“我的承诺”,既紧扣文题,又揭示出文章的主旨,可谓卒章显志,曲终奏雅。(点题式结尾)

如一篇学生习作《门o钥匙》的结尾写到“我捏着钥匙,伸过手去开那扇紧锁的门,钥匙刚一触到门―—啊,门竟然没锁!原来我一直认为紧锁的门,根本就是开着的。”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大大增强了文章的魅力,使读者在意外之余多了一些理智的思考。(悬念式结尾)

古人云:“一篇之妙,在乎落句。”一个精秒的结尾,会使全篇大放异彩,熠熠生辉。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鸟儿的嘤啼学会了唱歌”。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探索,写作文,不论是话题作文,还是命题、半命题作文,都可以通过分项逐一进行专题训练,达到锤炼语言的效果。无论在平时的写作中,还是在考场作文中,都能经常看到好文章,心里得到了些许的安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使学生都能成为一个驾驭文字的高手,字字用得恰切,用得巧妙,就必须进行语言的锤炼。谁不知,在于谦的笔下,石灰历经千锤百炼,方显出它洁白有用的身躯;在刘禹锡笔下,沙粒经过千淘万漉,才成其为金。人生经历千难万险,方能体现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在我们的笔下,文章的语言一旦经过千锤百炼,就能绽放出文采的鲜花来。

参考文献:

[1]陈晓洁《走出“文采”的误区——谈语言的锤炼》2006—03

[2]李培林《爱在语言破碎处》(《教师博览》2008—07)

[3]宋家运《作文语言训练方略》(《语文学刊》2005—06)

[4]焦先华《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新语文》2007—02)

[5]高强《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积累》(《河北教育(教学版)》2006—5)

[6]李力《炼字艺术管窥》(《教学文摘》2006—10)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红楼梦》读书笔记400字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是一部超越时空的巨著,作者曹雪芹颇具传奇色彩,在他的笔下一个豪门大家族由盛转衰,其中的各各故事耐人寻味,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宝玉,黛玉的真挚爱情更令人唏嘘不断,不敢妄作评论只愿说说我读后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其中重要的部分我觉得除了写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纯洁爱情。

最主要的是写女人,一个个形象都已经印入我的脑海,不禁浮想联翩。在这部小说里面我最喜欢的是晴雯,她才貌出众,敢爱敢恨,性格率真,口 交犀利,嫉恶如仇,真乃女中豪杰啊!但是却引起贾府公子的不满恼恨,最后被逐出大观园,病死家中,不禁让人潸然泪下。金陵十二钗,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尤二姐、尤三姐、的悲剧故事,尤三姐为了爱情,情愿献出自己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尤二姐贪慕虚荣嫁给贾琏做二房,王熙凤的狡猾奸诈,心狠手辣的她逼死了尤二姐,甚至连死都没有一个墓碑。赢春大丫鬟思棋与潘右安从下就相互恋爱,最后却都为了爱情献出了生命,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命运感叹唏嘘。黛玉葬花的柔情几人知? 愿爱情少一些悲剧,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议论文教学论文

全文共 3197 字

+ 加入清单

初中议论文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议论文教学论文,欢迎来参考!

重点是因为搞好议论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为难点,是因为初中一、二年级教材里议论文篇目较少,到了初三,只有两个单元的议论文,如果照本宣科,很难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关于议论文的一般知识。加上近年来人们对于议论文考试中重文本理解分析、轻文体常识记忆的要求,使得部分教师对于议论文教学感到无从下手,学生学起来也是满头雾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议论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深入浅出,系统讲解议论文一般常识,使学生对这种文体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轻文体常识记忆并不是不要讲文体常识。一种知识的学习,一项技术的掌握,都离不开对其基本常识的熟练掌握,熟练到了如指掌不假思索的程度,才能得心应手。如同学习汉语拼音要熟悉声母韵母,学习汉字书法要熟悉基本笔画、笔顺一样。这种熟悉不是记忆式的熟悉,而是眼见而心应的直接反映。议论文教学也是一样,其基本知识也是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如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一般论证的方法)例证法、理证法、对比证法、比喻证法)等。再如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标题的一般形式等,也应让学生熟练地掌握。

熟悉这些基本常识,不是靠对这些术语的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在议论文的讲解中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这就不是单靠课本中的几篇议论文的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要找一些课外的议论文让学生大量地阅读,在阅读中领悟,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记忆,在阅读中掌握。

指导学生阅读议论文,首先要让学生读懂文章,而读懂文章的基本标准是领会文章的中心论点。因此,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议论文教学中最基本的一点。怎样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呢?首先,教师必须了解议论文的一般规律。其一般规律是什么呢?就文章的形成方面来说,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且用事实或道理证明自己观点和主张的正确;就其文章的内容来说,是作者提出问题、提出论点,用一定的论证方法来论证;就其文章的结构来说,是绪论——本论——结论。

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作者是丁肇中教授,他在美国大学工作时发现一些中国学生不知道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就此问题,作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在文中,作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用大量的事实和道理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分析本文的结构,属于典型的绪论、本论、结论的形式。文章的1、2自然段是本文的绪论部分,提出问题,提出论点;3~12自然段及13自然段的前几个层次是本论部分,深入地分析了问题,论证了论点;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结论部分,向中国学生提出希望。指导学生明白了议论文的这一规律,通过一定篇目的阅读练习,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地把握一般议论文的论点了。

由上面的规律可以看出,论题(问题)是议论文的基础,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灵魂依附于基础。任何一篇议论文的论点,都是以一个特定的论题为基础的,没有论题,论点则无从产生;同样,不提论点,只把问题摆出来,即使堆砌的再多,也不能称其为议论文。由此还可以知道作为议论文重要组成部分的标题,为什么多有两种情况,一是提示文章的论点,二是提示文章的论题,文章的论点和论题也多在开头部分提出。了解议论文的这一特点,也有利于对文章论点准确地把握。

把握了议论文的论点,还要弄清文本使用了什么样的论据,是怎样论证的。论据的形式一般有两种: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人类生活的典型事例和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一般议论文中运用的事实论据多是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和自然界中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现象。因为这些事例和现象为人们所熟知,所以作为论据更具有说服力。如梁启超撰写的《敬业与乐业》一文,就用了唐朝百丈禅师的例子来证明论点;丁肇中撰写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用明朝明的例子从反方面证明论点;等等。道理论据包括名人名言、格言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理等。《敬业与乐业》一文中作者多次运用孔子的话来证明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作者用儒家经典著作《大学》里的话来提出论点等,都是运用了名人名言的效应。

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点和论据靠论证联系起来。可以说,一篇议论文除了标题之外,从头至尾都是一个论证的过程。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初中议论文教学中,一般多用到4种方法:例证法、理证法、对比证法、比喻证法。例证法即是用事实证明论点,理证法即是用道理证明论点,在议论文中这是两种最基本的证法。对比证法是把两个不同的事例有时是一反一正的两个事例,或者是两种道理抑或一对一错的两种道理放在一起对比着论证。它是以例证法或理证法为基础的,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开篇即用两个实例的对比得出论点。这是用事例对比着进行论证,以例证法为基础;《鱼我所欲也》一文中也有几处对比论证,而这种对比是两种不同观点或道理进行对比,以理证法为基础。可见对比证法不过是把两种不同的事例或道理放在一起对比着论证罢了。比喻证法其实是一种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只是讲法不同,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的道理讲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一些。还有一种所谓的引证法,即引名言证法,其实就是理证法的一种不同说法。另外还有类比证法、归谬法、抓矛盾证法等,在初中议论文里不常见到,这里不再讨论。

2 让学生认识议论文

从表达观点、驳斥观点的角度来看,议论文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类型。立论主要阐述自己的观点,驳论先驳斥对方的观点,而后再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初中课本里,《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属于驳论,其余的议论文都是立论。虽然有些文章有驳斥不同观点的地方,但只属于一个小小的局部,从整体来看仍属于立论。从文章应用的场合来看,有讲话、发言阐述自己观点的一类,有专门写文章阐述自己观点的一类。在这一类文章里面,有典型的议论文,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等;有杂谈(包括杂文)一类,如培根的《谈读书》、马南村的《不求甚解》、鲁迅的《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等。另外,还有一种表达观点、说明道理、劝说别人接受意见的书信也属于议论文。像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用大量的篇幅讲了一个有声有色的故事。但通篇看来,主要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的,所以也属于议论文。还有一类文章开头提出一种观点,接着只讲一个故事,稍加议论最后结尾。因为主要是为了讲明道理的,所以现在的一些辅导教材、参考资料和有些试卷上也把其归为议论文,如《守住自信》这篇短文。看来可以这样概括:主要是为了阐明观点、说明道理的文章,都属于议论文。明白了这一点,区分议论文和其他文体就不是难事。

3 有些术语称谓在议论文中与在记叙文、说明文中的区别

在语文这门学科里,有些术语称谓,在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里都有不同的名字,比较容易混淆,需要加以区别。如“比喻”这种手法,在议论文中叫做比喻论证,在说明文中叫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在记叙文中叫做比喻的修辞方法。再如“对比”这种手法,在议论文中叫做对比论证,在说明文中叫做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记叙文中叫做对比的修辞方法。这些术语和称谓的不同叫法,很容易让学生混淆。如果让学生分析问题的时候和本文的文体联系起来,就不容易弄错。

总之,学生对议论文的一般常识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熟悉程度,才能像庖丁解牛一样,对议论文从“所见无非牛者”到“未尝见全牛”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分析起来,“游刃有余”。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对议论文形式上一些肤浅的分析,重点的还是要指导学生深刻地理解、认真分析文章论点和论证的内容,发掘其中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思想内涵,从中受到教益,或者对其进行批判,汲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并指导学生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练习写一些议论文,以提高认识和分析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红楼梦读后感300字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以贾府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讲述了贾宝玉、薛宝钗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贾府由元春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书中有两位女子非提不可,一个是林黛玉,另一个是薛宝钗。林黛玉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满腹才华,可贾宝玉偏偏就喜欢她。但因为黛玉从小体弱多病,所以王熙凤便骗宝玉与宝钗成亲,黛玉听闻后直吐鲜血,不住地流泪,她真得好恨宝玉。宝玉的新房与黛玉的病房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悲一边喜;一边哭泣一边欢笑;一边冷清一边热闹。我读到悲处悲,读到喜处更悲,我恨不得立刻,钻到书里告诉宝玉那不是黛玉,不是的啊!林黛玉的哭,恨已经无济于事,她带着无奈走完了这一生。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许死对黛玉来说是一种解脱,至少之后贾家败落她没有受到更大的痛苦。读到最后我只想说为什么!为什么结局会是这样!傻傻的我本以为结局会是宝玉和黛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是啊!王子和公主只是童话故事里才有,这样悲惨的结局,确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使多少人留下惋惜之泪。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1000字

全文共 1150 字

+ 加入清单

龙,一个多么神奇和有魔力的名字。龙为何物?早在《说文解字》中就有:“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龙图腾是华夏文明的象征,它的形象在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中逐渐丰满起来。人们普遍认为龙“角似鹿、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而龙图腾形成的原因,一种说法源自黄帝的釜山合符。《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蚩尤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这次“合符”不仅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还从原来各部落的图腾上各取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新的动物形象——龙。从此中原大地上就有了共同的龙图腾,因而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

我国的龙文化源远流长。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C”形青玉龙,具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辽宁阜新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出土的红石堆塑龙,证明了中国龙文化至少已有八千年的历史;安徽凌家滩白玉龙、浙江余杭瑶山白玉龙……它们造型独特、形势优美,无不展现着龙图腾对我国上古时期文化的深刻影响。

随着朝代的建立和更替,龙又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经久不衰。皇帝自称是“真龙天子”,借龙树立威信,以此获得百姓的爱戴与支持。天子更是身着“龙袍”,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心。龙也象征着皇权,逐渐活跃于宫廷建筑中,坐龙、二龙戏珠、龙生九子图等,连建筑大门门环的基座上,都有着龙的身影。龙的形象无处不在。作为中国礼制的核心用来划分等级制度的龙形纹,在北京紫禁城的装饰雕刻中也有很多表现形式,如观龙池、宁寿宫前的琉璃龙纹影壁,无论是木质镂空还是浮雕,都彰显着这座古代建筑群的庄严与大气。

龙不仅是皇权的象征,它还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文化生活中的节日习俗譬如端午节的划龙舟、春节的舞龙以及剪纸上各种龙的形象层出不穷;而文化习俗,“鱼跃龙门”、“龙翔风跃”、“龙翔风翥”、“飞龙在天”等成语同样寄托着人们美好祝愿;在民间传说、文学作品中,龙被奉为神兽,能乘云驾雾,兴云布雨……闻粽香四溢,听鼓乐震天,品文化精髓,“龙”不再仅仅是高高在上权力的象征,它不再专属于统治者,它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了千家万户。

经过岁月的沉淀,作为华夏文明的图腾,龙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着敢于创新、锐意进取、乐于包容,它是黄帝、炎帝一统华夏的威严;它是尧舜心怀天下苍生的仁善;它是秦始皇一扫六合、挥剑决云的气势。它是李白斗酒诗三百、东坡“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气,它又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英雄气概。它是虎门销烟的烈火,是武昌起义第一声枪声,是南湖荡漾的红船,是天安门前升起的五星红旗,是华夏子孙念念不忘的初心。

朋友,让正处于二十一世纪的我们走近中国龙图腾,走进它的精神内涵,勇于攀登,为国家、为时代,谱写出一曲激昂向上的生命之歌!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红楼梦歇后语大全

全文共 871 字

+ 加入清单

正白旗的曹雪芹——真个别。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红楼梦歇后语大全,欢迎阅读。

1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

2贾宝玉的丫环——喜(袭)人

3王熙凤害死尤二姐——心狠手毒

4刘姥姥出大观园——满载而归

5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

6大观园里哭贾母---------各有各的伤心事

7贾宝玉住在小西屋——到哪儿说哪儿

8正白旗的曹雪芹——真个别

9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自掩苦处(第7回 焦大)

10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第16回 王熙凤)

11借剑杀人——不露痕迹(第16回 王熙凤)

12引风吹火——费力不多(第16回 王熙凤)

13站干岸——-不沾事(湿)(第16回 王熙凤)

14推倒油瓶不扶——懒到家了(第16回 王熙凤)

15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第25回 彩霞)

16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第26回 红玉)

17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第19回 李嬷嬷 )

18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扣了环了(第30回 王熙凤)

19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第30回 金钏)

20九国贩骆驼的——到处兜揽生意(第46回 鸳鸯)

21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第46回 鸳鸯)

22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第46回 鸳鸯)

23黄柏木作磐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第53回 贾珍)

24聋子放炮仗——散了(第54回 王熙凤)

25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儿(第60回 芳官)

26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第61回 柳氏)

27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第65回 尤三姐)

28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第65回 尤三姐)

29耗子尾巴上长疮——多少脓血儿(第68回 王熙凤)

30顶梁骨走了真魂——吓得要命(第68回 王熙凤)

31锯了嘴子的葫芦——没口齿(第68回 王熙凤)

32小葱拌豆腐——清的清白的白(第74回 王夫人)

33可着头做帽子——要一点富余也不能(第75回 鸳鸯)

34羊群里跑出骆驼来了——就只你大(第88回 贾母)

35含着骨头露着肉——吞吞吐吐(第88回 王熙凤)

36焦了尾巴稍子——绝后(第117回 众人 )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红楼梦读后感600字左右

全文共 941 字

+ 加入清单

我曾听过,他最喜欢品读《红楼梦》:红楼梦的最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落败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了没落,适当反抗也捍卫自己利益必须的。以悲剧做结尾的中国古典并不多见。

我不明白---说的意思,于是我带着好奇的心又重新走进了《红楼梦》的世界。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哪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确实如此我们必须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初日本侵略我们,我们如果不站起来反抗那么也不会有现在的新中国。所以我呼吁大家适当的反抗是必然,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红楼梦》读后感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

全文共 2017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得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其意白见。但碍于《水浒》、《三国》等从牙牙学语起就阅读,再读已无多大意义。无奈之中,捧起那“石头”硬啃起来,倒别有一番“胭脂”味。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只是单单一本爱情小说所能概括。作者为写此书,寒窗几十载,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整部书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怪不得至今还有许多红学家专门研究此宝。此书所现之人情世故,_是非,在今天都屡见不鲜内涵之深,可真谓看一遍两遍不少,读十遍八遍不多。对于我精读此书是对吾之文学素养起巩固、提高,以致于升华之用,大有相见恨晚之情。

其次,这也是一部悲剧,我细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大凡流传下来的,几乎无一例外全是悲剧。从卡西莫多到宝玉,从羊脂球到阿Q,以致于今日泰坦尼克中的杰克和露丝,都是悲剧人物。正义战胜_只能在动画片中存在,没有哪朝哪代的赞歌流传下来。特别是中国的《水浒》、《三国》、《红楼》都遵循着开业艰难后,强劲攀升,接着平稳走势,最后直线下跌的原则。这又恰与工商管理硕士MBA教程中所描述的一般产品发展规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的规律又仿佛与此紧密相连。一种文明当其跃上顶峰就必将走向衰亡。的确,照现在的环境发展,人类终究有个尽头,难道这是宇宙亘古不变的定理吗?难道这是继柏拉图哲学中“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一定”理论之后,又一种新模式。待以后

有时间再细细思考此问题,作个中国的苏格拉低。

第三,我以为程伟元、高鹗的续写不成功。虽基本符合上面的曲线原则,没有生搬硬套强加于前文之嫌,但终究是焊接产物。他俩根据原作的暗示,追踪前80回的情节,完成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安排了其他一系列人物的命运结局,使《红楼梦》成了一部完整的书,从而推动了《红》在社会的传播,扩大了它的影响。可是,后40回写了宝玉中举和家业复兴,违背曹雪芹的原旨;在人物描写和情节构思方面有一些歪曲和庸俗的笔墨,和曹雪芹的原著有很大距离,近来又有人写了后40回,竭力鼓吹完美,但再怎么样也只能阿里基斯追乌龟,红楼梦的后40回将是一个永远的迷。

第四,也就是《红楼梦》鲜明的人物形象。就拿王熙凤这个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来说,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目光四射,手腕灵活日理万机,指挥若定。宁国府秦可卿的丧事,特意邀请她去主持操办,她一去就看出宁国府的五大弊端,并提出一整套治理整顿措施。王熙凤威重令行,旁若无人,形成“脂粉须眉齐却步,更无一个是能人”的局面。这位王夫人的内侄女争强好胜、追慕虚荣,具有很强的权势欲。贾府这位年轻俊俏,素有“凤辣子”之称的女当家伶牙俐齿,处处讨贾母、王夫人的欢喜,曲意奉承,插科打浑,无所不至。总之,王熙凤是一个集漂亮、聪明。能干、贪婪、狠毒于一身的复杂形象。作者还按照生活的逻辑,表现人物,阐发主题的需要,对众多的辅助人物作了精心的安排,使每个辅助人物不但具有自身的意义,而且能体现出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来。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范例。刘姥姥的一进大观园安排在小说的第六回,当时情节尚未充分展开,作者借刘姥姥这一辅助人物,从社会最底层这样一个视角,来写贾府的显赫气派。通过刘姥姥这样一个乡下的穷老婆子的眼睛,写出了凤姐的虚骄、矜持。刘姥姥第二次进入大观园的时候,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之间的关系正处在微妙的阶段,贾府在表面上正处于繁花似锦的时期。作者将刘姥姥和贾母这样两个地位悬殊的老太太作了巧妙的对比。贾母趁此机会极大的满足了自己的优越感;刘姥姥则为了讨得一些封赏,心甘情愿的出乖露丑,充当老爷太太、少爷小姐的笑料。刘姥姥第三次进大观园时,贾府大势已去,刘姥姥救了巧姐。这样,刘姥姥无意中成了贾府盛极而衰的见证人。

最后,还是说说它的艺术成就,鲁迅曾经指出:“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所谓的“都打破了”指的是“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以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梦》没有把人物写某种思想或性格的化身,更没有把人物当作说教的工具。作者以细腻的笔墨展现了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关系为中心线索,同时展开贵族大家庭的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写。在紧紧抓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恋爱、婚姻悲剧的同时,展开广阔的社会环境描写,从而写出了产生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

其实,关于红楼梦中可论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我才刚究出些皮毛而已。譬如今年《读者》第七期的丫鬟问题,还值得再好好深挖,但碍于自己阅历浅薄,知识贫乏,无奈只得就此搁笔。再不赘述,还恭请学姐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循循善诱,多多指教,吴达自当感激不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红楼梦》读后感学生作文

全文共 432 字

+ 加入清单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期中味?两个世纪以前,曹雪芹经历了由“锦衣纨绔,饫甘厌肥”到“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生活,在贫病交加的境况下,离开了那个“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社会,寂寞地死去。死时,琴剑在壁,“新妇飘零”,留给后人的还有一笔丰富的精神财产,这就是他用血和泪凝成的伟大大作品梦——《红楼梦》。

《红楼梦》的主要内容虽然是写林黛玉、贾宝玉、薜宝钗的恋爱、婚姻故事,但完全打破了才子佳人之作的固定模式,贾宝玉和林黛玉并不是才子佳人,而是为世不俗的封建判逆者。而薜宝钗虽然是符合“德言工貌”标准的窈窕淑女,但是作者笔下的她也没有逃过悲剧角色;不但没有被安排和贾宝玉“一见钟情”,也没有和贾宝玉“私定终生”的情节,而且还没有给予她和贾宝玉“夫贵妻荣”的爱情故事,也是起源于他们俩同样的背叛封建主义的思想和他们一致蔑视功名利禄,反对封建正统思想,而且他们的爱是封建叛逆的爱,所以最后一定被封建家长所扼杀。

《红楼梦》正是写了这种人生有用的物品毁灭的悲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红楼梦》读书笔记六百字左右

全文共 2056 字

+ 加入清单

初读《红楼梦》,那时还小,被一群复杂的人物关系搞得晕头转向,始终提不起多大的兴致。后来,才被曹公精到的文笔和新奇的构思所感染。

在所有的人物中,我还是衷情与黛玉——红楼梦第一女主角。如果说宝钗是敦厚温婉的牡丹,无疑黛玉便是那风流灵巧的芙蓉,黛玉的魅力更是她那尽情绽放生命的美。她不似宝钗,醉心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界,拼命的压抑自己,“人谓?愚,自云守拙”。不错,宝钗赢了世界,但也输了自己。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赞宝钗,她性格温和,待人宽厚,不会像黛玉毫无防备的说些俏皮话打趣人。一回诗社螃蟹宴,让湘云死心塌地的喜爱这个宝姐姐;金钏儿死后的那一番宽心话和几身新衣裳,在王夫人跟前做足了人情;哥哥运回来的土特产也是人情分子,连赵姨娘都一口一个“宝姑娘好”逢人便说。贾府上下被她笼络了个遍,更不必提宝玉。一有空儿便会仕途经济的劝导他;贾妃赐的红麝串,宝玉瞧都没瞧一眼,她早已“羞笼”;宝玉午睡的空儿,便坐在“侍妾”的位置上摇扇绣鸳鸯,谁曾想宝玉睡梦中一语惊人,凉了她的心。话不投机半句多,她偏不知自己“贤妻良母”的作为,宝玉已对她有些许厌烦,男一号她终究笼络不到。

还有一人更不为宝钗所笼络,那就是精明沉着的贾母。时间已经慢慢将她的聪明沉淀成智慧。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贾母领众人逛园子,来到衡芜苑,“雪洞一般”,宝钗定会暗自得意:但我多简谱,一色器物全无。不过这也太过了一点,贾母不高兴了。贾母素来非常有品位,极具诗意。知道“软烟罗”,听戏要隔着水声,凸碧堂赏月只需吹笛的远远吹来,更不必提她自己的房子装饰考究了。见了这雪洞,心中会想:你一年轻姑娘就这样一素到底,我老太太年纪一大把合着该住马棚了?相比之下,潇湘馆的清幽雅致更让她倾心。月洞窗上笼着薄纱,上面挂着回念诗的鹦鹉,窗外千杆翠竹曳曳,屋内还有大雁居住,书香,木香,云雾缭绕,好一派诗意生活!连贾政元妃也赞,所有的居所唯潇湘馆最佳!

有一个场景令我难忘。宝玉在怡红院养棒伤,围了一屋子的人。宝玉有心,引着贾母夸黛玉,贾母却夸起了宝钗!这贾母着实聪明,她这样说:我们家四个女孩,都比不上宝丫头。无疑这是指“元迎探惜”四姐妹。元春可是贤德妃,你宝钗进京就是为了待选宫女,到现在每个影儿,谁不知是落选了?撇开不谈但是社会的黑暗,到底你比不上元春,夸得人心里脸上都过不去。啧啧,凤姐也自叹弗如啊!

纵观全书,宝钗的一生,落得个“贤德”美名。他有人缘儿,性情好,看似比黛玉快活,其实不然。黛玉一生虽短,却如一枝怒放的芙蓉,尽情享受了生命,享受了爱情。她的陨落,不应该是高鹗所写的“焚稿断痴情”,应如刘心武所写的,沉湖而归,这比葬花埋冢更富有诗意。宝钗的一生苦极累极,无论如何却也抓不住宝玉的爱情。宝黛二人,有前世的灌溉恩,今生的还泪情,他们是天上的仙姝神明,相比宝钗却是凡夫俗子,她赢了婚姻,却也输了爱情。其可悲亦为群芳之首!

“黛”为古代女子纹眉之物,此为眉饰,风流别致;而“钗”为古代女子别发之品,彼为头饰,雍容华贵。然而在判词中“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命运着实太不眷顾宝钗!为何不写“金钗雪里埋”,偏用一“簪”字?翻开字典便知,二者同为头饰,而钗为两股,簪只有一条,预示着宝钗自始至终也只孤独一人,而那两湾?烟眉,却也始终是一双!

#178435《红楼梦》读书笔记六百字左右6 #178435 "Red Mansion Dream" readingNote 600 words 600 words 6

自从读过红楼梦以后我发现这本书太悲痛了,我发现红楼梦里边的人物太苦了,比如林黛玉,自小就失去了自己的母亲,来到自己的外婆家,而且她还有一种病,这种病就像是永远也好不了一样,在我的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段林黛玉初见贾宝玉的那个时间,还有很多公子姑娘在一个地方文思作画,还有就是林黛玉写的诗句,林黛玉通过傻大姐知道贾宝玉今天结婚和贾宝玉发现洞房花烛后的人不是林黛玉,而且林黛玉在自己洞房花烛那段时间烧掉了自己和林黛玉一起写过的诗,和林黛玉四千是那么的伤心痛苦内心是什么感觉?

不知道为什么自从看见红楼梦自己总是觉得最后林黛玉应该和贾宝玉在一起的,我真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曹雪芹到底是糊写的还是在这世上真的有那么一件事,为什么零待遇和贾宝玉就不能作梁山伯和祝英台一样,就算死了,但是最后他们两也能一起化成蝴蝶一起飞走。

说实话,读前面一点我对这本书还感兴趣,快要读完这本书的一半我就不感兴趣了,要不是我想看一看后面的结果是怎么样的,我才不会去看这本书,但是看完这本书就好像是我们的人生一样,有酸甜苦辣,就是黛玉酸就是林黛玉吃那些姑娘们的酸一样很不舒服,甜就是林黛玉和贾宝玉俩人在一起作诗,苦就是贾宝玉和那些姑娘们在一起把林黛玉一个人扔在那里看着他们一个个欢快高兴的笑脸。

我希望我的人生不要和贾宝玉和林黛玉一样痛苦,两个人没有在一起,我想起然后两个人有缘人又不能在一起,所以要是我,我不会吧太多感情放在爱情上面。

所以最后读后感是这本书不能说不好看,也不能说好看。所以随大家看不看都不关我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红楼梦》读后感启发

全文共 684 字

+ 加入清单

我在闲暇时间读了中国经典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写的《红楼梦》。读着《红楼梦》我的心就像扔进水中的石头一样沉浸了下去,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让我意犹未尽。

这本《红楼梦》为我们讲解述了一个大家族从荣华富贵到家族败落的“生命”过程,中间也夹杂着悲惨的爱情故事传说,读着让人伤心,又回味无穷……

这个故事传说的波折很大:而故事传说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这几位:有深明大义的贾母,有溺爱孩子的王夫人,有雷厉风行爱耍小聪明的王熙凤(凤姐),有爱哭,软弱,但是纯洁的林黛玉,还有为人正直,而且聪明善良的平儿。

故事传说中的环节是一环扣一环,读的过程让人回味无穷。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一篇:——宝玉凤姐遭到了别人的陷害,故事传说的起因是这样的。原来赵姨娘和贾环,马道婆都比较悔恨凤姐和宝玉。一次贾环进荣府,去探望宝玉,在他接近宝玉时,邪恶的念头在他心头一闪,他心生一计,想用身上的蜡烛泼到宝玉身上,因此,他便装作不小心抬凳子碰到蜡烛,把蜡油全泼到了宝玉身上,很快宝玉的脸上就长了一串儿水泡,我不由得想,这个贾环怎么这么恶毒啊?哎!

还有一次,赵姨娘进府,走的路上碰到了宝玉的娘马道婆,赵姨娘把自己十分恨宝玉和凤姐的事说了出来,马道婆婆听了后马上说,可以杀了他们,之后凤姐也被害的天天拿着刀看鸡杀鸡,看人杀人。最后两人累的都睡了几天没醒,王夫人只好请圣僧来,圣僧拿着宝玉的玉念了一会儿,三十三天后宝玉才能正常活动被移至怡红院,我读到这里,心想,这个马道婆真是太恶毒了,我好同情宝玉和凤姐啊!

后面还有多章节,每章都栩栩如生,生动形象,读完《红楼梦》后,我收获丰富,红楼梦让我体会到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炎凉世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红楼梦》有感笔记

全文共 488 字

+ 加入清单

一本对我们有益的书,会使我们终身收益。我最喜欢读《红楼梦》。

我书柜里的书都被我看了好几遍了,没意思了,我就到书店去选书。选择来选去,选了《红楼梦》。回到家,我很快就囫囵吞枣地看了几回,越看越入迷,这就像是在看电影,又像是身临其境。

时间老人却加快了他那匆忙的步伐,我才看到第十一回:蒙龙恩盖造省亲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妈妈就让我睡觉了。我还看得不过瘾呢!突然灵机一动,我可以把书藏在床上呀!于是,我飞快地上床假装睡觉,然后打开手电筒。可光把整个房间都照亮,我连忙用被子蒙住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尽管大汗淋漓,可还看得如痴如醉。妈妈似乎发现了,不时进来查房,不过我都逃过了。书里的人物开心,我也偷笑;他们伤心,我也伤心……我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几个星期后,我终于看到了结局,心满意足了,却又为主人公林黛玉、贾宝玉而叹息。我真希望能改变他们的结局。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曹雪芹。这部著作是他呕心沥血、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写成的。《红楼梦》这本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写出了那时因思想封建造成的悲剧。写得是那样生动感人。我从中学到了不少写作方法。

一本好书会使人终身受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作为高考生物学科命题素材研究论文

全文共 8525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高考命题素材并以此为命题起点,符合新课程高考“能力立意”的要求,不仅有利于提高试题命制的科学性、权威性、公平性及时效性,也有利于提高命题效率和命题质量。笔者及所在团队经过四年的实践与尝试,试图以科技论文为试题素材背景,探索高考生物学科命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以期为构建新课程高考命题技术规范和模式,进而深化高考生物学科命题改革提供有益经验。

一、高考生物学科命题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高考命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考命题包括考试内容规范表和试题规划表的制定,试题的编写及全卷试题修订和组配;1]狭义的指试题的编写,包括材料的选择、问题的设计与命题的表达三个环节。本文讨论狭义上的命题。试题规划表是命题专家根据考试内容规范表的需要事先制定的命题规范文件,命题教师应根据试题规范表开展具体的试题编制工作,期间应经过材料选择、问题设计、命题表达等阶段。其中,材料选取既是命题的起点,也是命题的关键,将直接影响和决定后续工作的开展;问题设计是命题的核心,科学思维是生物学问题设计的主线;命题表达是命题技术的体现和命题质量的深化。三者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均已成为当前编制高考试题的挑战和亟须规范的问题。

问题一:材料选取的挑战。随着高考命题权的下放,高考生物学科命题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受到极大的重视,尤其是试题本身的科学性被认为是评判合格试题的重要指标之一。科学性为生物学科命题素材的选取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即题干背景的来源和表达必须是真实、可靠、无歧义的。此外,高考生物学科命题应突出能力立意,公平性、科学性成为材料选取的难题。

问题二:问题设计的挑战。问题设计的出发点旨在考查考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新课程高考更注重能力立意。生物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生物学科活动(知识学习、实验操作、生活实践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固却不容易或不能被直接观测的一种心理特质。高考要考查和测量此类“隐蔽”目标,必须设置一定的情境刺激考生产生认知,通过考生的外显行为判断其思维或能力水平。问题设计还包括难度设计、区分度设计、参考答案设计等。显然,问题的设计是否恰当,能否起到刺激考生应试思维等问题,都是对命题者的极大考验。

问题三:命题表达的挑战。审视近几年全国高考生物试题,命题人员的试题编制技术日趋成熟,但也伴随着诸多问题,或题干信息冗余,或表述含糊不清,或表达存在歧义。诸如此类欠规范的命题表达方式严重影响了命题的质量。同时,后现代主义推崇者对高考命题工作提出自由化、个性化及人文关怀等要求,对命题表达环节也是一大挑战。

二、科技论文作为高考生物学科命题素材的理性思考

(-)科技论文的发展评述与内涵释析

科技论文起源于17世纪6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英国皇家学会创办的世界第一本学术期刊《哲学汇刊》。该刊集合了牛顿、伽利略等科学家的前沿性成果。18世纪至19世纪,随着多种自然科学类期刊的迅速增长,科技论文的内容几近覆盖科学的所有领域。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兴起使科技期刊的网络化检索变得十分强大,我国也形成了以中国期刊网、万方期刊网等为代表的期刊集群。2003年教育部成立的“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因此具有学术论文的基本特性。中国国家标准GB7713—87明确指出:“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做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美国生物学编辑协会认为,科技论文必须“易于人们的感官接受、本质上持久、不加限制地为科学界所使用,并能为一种或多种公认的二级情报源所选用”。

由此可见,本质上,科技论文以学术理论为依据,以新思想或新进展为核心,以实验数据为例证,以书面语言为载体。在内容上必须具有科学性、创新性、权威性,在表述上必须具有准确性、严肃性和逻辑性。作为报道、交流、存储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科技论文是科技发展的总结,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都在应用科技论文所表达的科技成果。

(二)选用科技论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长期以来,高考命题或选择中学教材、中学教辅、大学教材及课外资料(报纸、参考书等)作为命题背景材料,或选择已有题目进行改编,也有少部分试题是命题专家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直接设计。这类传统选材方式在命题实践中存在许多纰漏,易在科学性、公平性、时效性,甚至安全保密性方面产生问题。以科技论文为试题背景的命题方式与传统选材有本质区别,不仅能提高试题各项属性水平,还能提高命题质量和命题效率。现将传统选材与科技论文选材方式进行比较(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科技论文选材具有许多优势,选用科技论文进行高考生物学科命题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分析

其一,保证了试题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时效性。科学性是评价高考试题的一项重要指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中学教辅、课外资料、旧题改编等方式无法比拟的。试题中引用的任何数据乃至成题后的文字表述,取自具有国家法定权威或专业权威的公开出版物[6],命题者往往心里很“坦然”。在此基础上,命题专家凭借自身专业技术对论文作出准确的评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避免高考试题公布后可能产生的各类负面影响。生物科技高速发展,试题应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应用生物学科技论文命制高考试题从根本上保证了试题内容的时效性,体现科学实践与教育教学的统一。

其二,体现了高考的公平性。若选材来自中学教材、中学教辅或是旧题改编,做过类似题目的考生自然受益,一方面产生不公平,另一方面进一步激发考生和教师的“题海战术”意识,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高校教材原本是_个良好的命题素材来源,只是由于经过多年的命题实践应用,特别是自分省自主命题以来,每年都要有十几套高考卷结果出现命题者辛辛苦苦命制出来的考题,一经检索才发现,早就有相似的考题了。而科技论文选材却可以有效避免此类情况发生,生命科学每年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巨大,海量的选材要能“撞上”是很困难的。这样不仅体现了选材公平,也能有效避免“撞题”。另外,高考命题前的资料准备是高考涉密内容,往往慎之又慎,若能将“海量”的科技论文替代有限的材料,岂不解决了安全保密问题?实践证明,这—做法在某些通过临时抽调命题专家入围命题组的省份,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安全措施。

其三,体现能力立意。高考试题强调能力考查。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才能考查其能力水平。[7]应用科技论文作为背景材料更易实现考核目标能力化,因为,大量生物学科技论文的特质就是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带有生物实验论证类的论文,不仅具有科学的、最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还有翔实的实验数据。而以中学教材等作为背景材料只会偏重考查知识目标,不利于能力立意。

其四,提高命题效率和命题质量。论文通常是以过程性方式呈现生物学实验研究成果,具有问题的提出、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数据及实验结果的讨论等,这与新课程强调的探究性学习是—致的。以科技论文作为命题起点,命题者具有呈现试题的科学思路和方法,同时免去一些对科学性疑问的论证,提高了命题效率。试题以图表、文字、数据等多样化的形式呈现,不仅体现了试题所蕴含的科学素养,也使卷面更加活泼、美观,提高试题的命题质量。

2.可行性分析

首先,持续、大量更新的

生物科技论文

相关信息

浅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设计管理与协调:全国浅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两项重要技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二十四讲加入世贸组试谈对当前全国农家乐开发热潮的反思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海外投资的方式选择参加全国首次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体会蓝桥杯全国软件设计与创业大赛举办生物安全国际法律制度研究全国票据法修改研讨会综述全国政协科技提案

和各种引文数据库为科技论文的选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高中生物学考查内容涉及生物学_级学科下的12个二级学科,同时可扩展到农、林、牧、医、渔等各个生命科学领域。编制如此广泛的生命科学高考试题,仅取自传统素材显得远远不够。丰富的论文来源和便捷的检索系统可以彻底改变命题者“江郎才尽”的窘境。

其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简称“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为“选用科技论文作为试题素材”这项新举措提供了改革的科学依据。基于新课程高考的改革的大背景,选用科技论文不仅体现了生物科学素养,也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统一。

再次,大规模教育考试理论决定了将科技论文改编为局考试题是可行的。局考试题的本质是根据选拔人才的目的,按照一定的要求,通过考生解答问题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推测考生具备某一心理特征(知识、能力)的程度。基于科学性的保证,对科技论文素材进行基于考试测量要求的适当改编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丰富、灵活的命题技巧和命题手段是其重要的保证。

三、基于科技论文背景的高考生物命题实践

基于以上讨论,高考生物命题亟待构建一套基于科技论文背景的命题模式。2009年以来,本课题组开展了相关研究,并进行了四次高考命题实践,初步总结了一套基于科技论文背景的高考生物科命题解决方案。下面分别从三个维度讨论以科技论文为命题起点的尝试。

(一)材料选取的维度

1.背景材料的选择

理论分析:选择科技论文作为试题背景,在—定程度上保证了试题背景材料的科学性、权威性。考虑到科技论文在试题命制中的特殊用途,选择的科技论文应进行如下三个方面的有效性判定:(1)选择近期发表的较高水平的科技论文,以保证材料的科学性和时效性;(2)所选论文应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研究,以考查考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所选论文主题词应与考试大纲“生物知识内容表”中的“II”?要求一致,以突出考查考生对生物学核心知识体系的掌握,体现生物科学素养。

操作方法一:选择近期发表的较高水平的科技论文。一般来说,应检索来自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ScienceCitationDatabase,简称CSCD)的论文。CSCD内容丰富、结构科学、数据准确。收录有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上百种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以2010年全国高考福建生物卷第26题第I小题(简称“2010福建高考26—I题”)为例,试题背景选自“几种环境因子对高生物量赤潮甲藻——东海原甲藻光合作用的影响”(《海洋科学》2009年第12期)一文,是关于我国东海海洋污染中赤潮发生机理的研究,该题以“东海原甲藻引发我国东海赤潮”为情境,考查被试在真实背景中的知识迁移能力,涉及社会领域和学术领域的热点话题,所选背景材料角度新颖。

操作方法三:结合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生物知识内容表”中的II层次要求。考试大纲对考查内容界定了层次要求。实际操作中应以II层次要求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一般来说,不用I层次关键词,但不代表I层次内容不作考查,而是在II层次主干知识和能力考查中常常可以衍生出对I层次的考查,体现试题对生物学核心知识的考查。如细胞代谢中“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关键词为“光合作用速率”和“环境”,由此检索到《几种环境因子对高生物量赤潮甲藻——东海原甲藻光合作用的影响》一文,编制试题时,可以衍生考查I层次的考点:赤潮的根本原因海水富营养化。

2.试题情境的设置

理论分析:生物科技论文的撰写框架包括实验材料和方法、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讨论和总结等。由于科学研究是一项原理复杂、步骤繁琐、技术含量高的工作,论文表述的实验原理和步骤等可能涉及许多生物学科的专业性或前沿性内容,如信号通路、重组人白细胞介素、基因敲除等;呈现的数据大多经过SAS、SPSS等统计软件处理,如呈现的图表常常涉及^(显著性差异)、置信区间、姑(极显著)等统计学词汇或符号。我们将这些或是超纲或是不必在考查中出现的内容称为冗余信息,冗余信息会干扰考生正常答题思维,影响试题的信度和效度,甚至造成严重的系统测量误差。

操作方法一:简化复杂实验条件、方法的表述,以通俗易懂的文字高度概括复杂的实验原理

和步骤,体现实验条件的简约性。[9]例如,2011福建高考26—I题以“选取若干实验小鼠,随机分成4组”替代原文中“实验动物C57纯系雄性小鼠,18?20g,购自中国医科大学动物室’’、“动物模型及分组,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等复杂的实验步骤,使考生对试题情境不感到陌生,能致力于核心问题的解答,从而保证试题的公平性和可读性,提高试题的效度。

操作方法二:剔除冗余信息,简化图表数据。生物学经常涉及实验图表数据,简化图表数据或对图表进行特殊处理变得非常必要。例如,2011福建高考26—I题,试题省略置信区间,以实验的样本平均值又代替总体平均值将实验检测处理方法省略,直接以“细胞凋亡相对值”替代;剔除差异显著性分析,默认实验数据均有差异显著性。以上处理,都是为了帮助考生快速从题干中获取与测量目标相关的信息,实现试题考查的目的。再如,2010福建高考26—I题,论文用散点图和回归线描述东海原甲藻光合作用随温度变化,由于高中没有对散点图作考试要求,试题剔除散点图这一冗余信息,直接以回归线呈现。当然,剔除和简化的操作应以科学性为前提,操作的手法往往就是用大概念笼统地描述小概念。例如,以“染色体变异”替代“染色体桥、微核、染色体断片”等超纲词语。

操作方法三:可对试题必须呈现的超纲内容做信息补充。例如,2009年全国高考山东生物卷第2题的题干是“细胞分化是奢侈基因选择表达的结果。下列属于奢侈基因的是()”。“奢侈基因”是考生未曾接触过的新名词,此处极易干扰、迷惑考生的思维,增加考生在高考考场上的心理压力,造成考生答题思维上的“眩晕”。若能在题干中提供“奢侈基因”的名词解释,将转化阻碍考生答题的瓶颈,避免超纲嫌疑,利于考生答题。

(二)问题设计的维度

1.认知水平和能力布局

理论分析:通常一道实验探究题可以设计3?5个小问题,考查考生对多个生物学事实的认知水平和多种生物学能力。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是由抽象到具体、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问题设计的认知水平应由易到难、步步深入,考查能力测量目标的层次也应逐步提高,从而将相对独立的小题通过一个完整的问题链串联起来,形成一道有序的完整题目。1D]

操作方法一:将低层次的认知水平前置,高层次的认知水平后置,逐步形成认知的梯度布局。布卢姆(BiS.Bloom,1956)等将学生在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大类。[11]问题设计时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承受度,操作上可按照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编排不同认知水平的问题。

操作方法二:将低端能力前置、高端能力后置,逐步形成能力梯度布局。可按照考试大纲对生物学科能力要求的编排顺序,首先考查理解能力,其次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或获取信息能力,最后考查综合运用能力。如2011福建高考26—I题由四道独立的问题组成,四个小问题依次考查考生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形成能力的梯度布局。

2.基于能力立意的问题设计

理论分析:新课程高考倡导以能力立意为主导,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的命题思想。能力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能力的核心是思维。因此,高考试题的问题设计应强调在新情境中考查考生科学思维的品质,多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中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应用等迁移能力,少考查考生对知识的单纯记忆。设计的问题要结合题干背景材料,牵涉的知识应用要宽广,解题思路要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操作方法一:运用新情境,产生新问题。取材于科技论文的题干资料是考生尚未接触过的材料,可赋予这些材料新意以引申出新问题。例如,2011福建高考26—I题呈现的实验数据只有三组,将原论文的第四组数据隐藏,并设计成问题:“设置第四组实验的目的是(),要求考生通过对比分析第三组实验数据,分析设计第四组实验的意图。一方面考查考生实验与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操作方法二:围绕问题核心,尽可能延伸拓展多个知识点。2011福建局考26—I题是一道典型的实验探究题,以核辐射诱导细胞凋亡为切入点,融合考查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物质、细胞凋亡、诱变育种等多个跨模块、综合性知识。显然,试题不是单纯考查被试的记忆情况,也考查被试在复杂背景下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命题表达的维度

1.信息呈现的控制

理论分析:信息量过多过少都可能增加考生阅读负担,使部分考生思维无法产生趋同反应,影响试题的难度、信度和效度,特别是对答题毫无帮助的冗余信息更是如此。

操作方法一:从字数上控制试题信息量。试题信息包含题干信息和答案信息,设置与答案信息相当的题干信息量,有助于提高考生答题效率,同时提高试题与测量目标的相关程度。一般来说,可以依据该题所占分值来确定题干的字数以及答题的字数。统计近些年各地高考卷相似题型的字数,并将其作为信息量控制的参考是常常采用的有效办法。

操作方法二:采用文字和图表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信息。生物科学往往以生物绘图或图表方式呈现科学研究方法或成果。试题应尽可能采用图表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倡导理科科学思维和习惯,另一方面有效缩减阅读量,使考生读题更加准确,试题的直观性和美观性都得到较大的改善。例如,2011福建高考26—II题采用表格的方式呈现高中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染色方法,其字数要比纯文字表达少得多,且更直观、准确。

2.语言表达的限定

理论分析:措辞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考生思维瓶颈,影响考生正常思维,不利于考生真实能力的体现。那些以增加试题难度为目的,采用增加阅读量或刁钻古怪、模棱两可的表述方式并不可取。此外,具有歧义的表述难以使考生达到趋同思维,可能导致考生答题不全面、不准确,且使答案多样化,加大阅卷难度。

操作方法一:修改模棱两可的表述方式,使试题清晰、明确。例如,2009年福建高考生物卷第27题第4小题:“以有氰、高茎与无氰、矮茎两个能稳定遗传的牧草为亲本,通过杂交育种,可能无法获得既无氰也无产氰糖苷的高茎牧草。请以遗传图解简要说明”,其中的“可能无法获得既无氰也无产氰糖苷的”,表述过于晦涩、模棱两可。一般来说,遗传育种常常是为了获得生产上需要的品种,但这里设问却是“可能无法获得”,导致许多考生无法理解题意,只好将各种情况的杂交组合都写出来。该小题抽样实测难度为0.16,与预测值相距甚远。

操作方法二:对于有歧义的表述应加入限定词。应用科技论文为背景命题,在题干表述上常常会出现与中学生物教学不一致的提法,可能来自较新的生物学研究方法,也可能来自生物学实践与中学生物教学理论的脱节,这时就需要对有歧义的表述加入必要的限定词。例如,2010福建高考26—I题增加了“净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一呼吸速率”的表述,因为高中生物学教材(人教版)中未提及“净光合速率”,从而避免产生歧义。

3.人文气息的渗透

理论分析:后现代主义对高考命题工作提出了自由化、个性化、人文关怀等要求。命题者应加强对考生的考场人文关怀,力求试题的叙述和设问方式贴近考生的思维习惯,保证考生一直拥有轻松、激励的应试心态。要努力避免刻意“挖陷阱”式的命题方式,有效保护考生正常的考场应试思维。

操作方法一:贴近考生思维,避免突兀设问。例如,仔细斟酌2011福建高考26—I题第

(1)小题和(3)小题的表述,其中“已知IL一18是一种淋巴因子”与“与第③组相比”看似多余,实际是为了引导被试顺利作答;审视第

(2)小题和第(4)小题的题目要求,其中“从(组别)两组数据可知”和“其特点是(至少答出两点)”,两处填空后均用括号补充说明,是为了贴近考生思维,减少答题失误。

操作方法二:积极保护考生应试思维。例如,在命制2011福建局考生物卷第5题时,选项设置回避了“雌:雄=2=1”的选项,确保已经掌握相关知识的考生有机会重新进行审题,进而得出“雌:雄=4=1”的正确答案,保护考生应试思维,体现考场人文关怀。

综上所述,基于科技论文背景的高考生物命题模式绝不是简单的素材选择问题,当前分省命题发展的特殊时期,其本质应是深化高考内容与形式改革的问题。因为,基于科技论文背景的高考命题提供的不仅是命题的起点,也是一套适应新时期、新课程高考的命题技术规范。可以相信,这种命题模式、命题技术规范对于物理、化学,乃至地理、数学等学科都有一定程度的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红楼梦》有感笔记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

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最新高中红楼梦读书笔记

全文共 978 字

+ 加入清单

我喜欢《红楼梦》,喜欢它营造的那个“女儿国”,喜欢它那朦朦胧胧的情感世界,喜欢它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第一次翻开,揭起“红楼”一角,就见香烟缭绕,朦朦胧胧中,一位秉绝代娇容,赋稀世俊美的佳人正拨弦而唱红楼一曲,凄凉婉转、哀怨愁叠,刹时落红成阵,人似离魂。

金陵一钗的林黛玉不单有古代美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容貌,更有着令人惊叹的才华。潇湘馆清幽的环境,书房的格调凸显出她的高雅脱俗,加上有咳血的毛病,使她呈现出腮红压倒桃花的美态,就是这样一位病西施在母亲逝世后迈着三寸金莲一步步走入了爱情的牢笼——大观园,虽然我还是个中学生,不应对此作太多的感想但我还是对她的结局深表惋惜。贾府中的男子数不胜数,但她爱上的偏偏是个多情的种子——贾宝玉,这是她人生悲剧的开始。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绛珠仙草,一个是五彩石,为了还泪,一个化为女体,到人间为他倾注毕生的泪水,泪干了,也就香消玉陨了,这注定了林黛玉的悲剧。但上苍既然让她还泪,何必让两人一见便“似曾相识”,又何必再介入什么“木石前盟”,“金玉良姻”。

林黛玉的情是专一的,她的心中只有宝哥哥一个,不再会正眼看其他任何一个男子,而贾宝玉不同,身边佳人如云,虽然心中也只有林妹妹一个,但却还流连着其他的女子,一个才貌可比黛玉有着金锁的薛宝钗,一个咬舌可爱有着金麒麟的史湘云……“都道都是金玉良缘”难道注定两人此生无缘?宝哥哥在黛玉心中的重要地位,使她有时也会“争风吃醋”耍耍一番嘴皮使她在众人心目中显得孤高自傲、尖酸刻薄,没有薛宝钗那样平易近人,但又有谁真正了解她内心那番寂寞,痛楚。

林黛玉不会像薛宝钗那样提醒贾宝玉多涉及仕途,她没有那种封建的旧思想理念,她是一个敢爱、敢恨、敢做、敢说的人,她追求的是另一种浪漫的境界。她的爱溢于言表,淋漓尽致。跟宝玉一起读《西厢记》,日夜守候在生病的宝玉床前……所以在宝玉心中黛玉更被认定是此生的知己,但她的行为在当时看来是一种“不向上”的表现,再加上身子带病,贾府的“家长们”就更加认为薛宝钗是贾宝玉的配偶,这便引出了一出“掉包计”,林黛玉也在这出戏中“香魂一缕随风去”。

“女子无才便是德”。要说错,那么一开始的“似曾相识是”一个“错”,黛玉的才华是一个错,当时封建社会的背景更是一个错。

掩卷沉思,为黛玉悲剧感慨之余,心中突然豁然开朗,其实这只是一个红楼“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红楼梦》读书笔记600字精选

全文共 577 字

+ 加入清单

浓浓的书香味,深深的宝黛情,无论是这封建制度下缠绵千古的爱恋,还是在开放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皆是情深缘浅,岁月截止了它们的发展,却吹不走它们曾存在的事实。

起初认为这只是部写封建社会家族兴亡的书,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免关注到那“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王熙凤可算是贾府里最懂贾老太太心思的人,甚是讨贾老太太的欢喜,与宝玉及其他姐姐妹妹比起来她算是孝敬长辈的了。能够把贾府这样一个大家族的出出入入管理的井井有条让人佩服。虽然贾琏不大成才,但她依旧恪守妇道,对于姐妹们开诗社什么的也极热心。她,就是这样一位疾恶如仇,干练的当家人。

待读了第二遍,第三遍,慢慢读懂了深深的宝黛情。脑海里回响着林黛玉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那种悲到心底,挣脱不了的伤感,就像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的痛,诗,是她精神的寄托,是她情绪的表现。她那柔弱的背影令人疼惜,她的一颦一笑又是那么的迷人。她心比天高却做不到像莲的“出淤泥而不染”依旧无法自拔地爱上了宝玉,她似乎不应是这个世界的人,最后香消玉陨。若说那贾老太太是很疼惜黛玉的,却也不然。她铁石心肠地将他俩分割开来,这大概都归功于封建社会的传统理念吧!导致宝玉最后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一部《红楼梦》,一个大观园的故事,惹的多少人为它泪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红楼梦》学生读后感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作品,它是四大名著之首,内容都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亡盛衰。

贾府的著名人物有贾宝玉,贾探春,贾迎春等众多人物;史家有史湘云;,王家有王熙凤、贾母;薛家有薛宝钗、薛潘等。

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个人非常要好,天天在一起玩,贾宝玉结婚时以为新娘是林黛玉,没想到是薛宝钗,林黛玉是被气死的。这是小说第19章林黛玉含恨而始终,内容说的是那天林黛玉病得很严重,平时最疼爱黛玉的贾母却不放在心上,因为薛宝钗和贾宝玉结婚了,心思都在他们心上,第2天宝玉知道黛玉病得很严重,就去看黛玉,可谁知黛玉已经快不行了,她在临死前跟宝玉没说几句就气死了。

林黛玉的离世和贾宝玉结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是热闹非凡的结婚典礼,一边是无人问津的凄惨泪人。

曹雪芹给我们带来了一部充满悲凉的小说,林黛玉病死,贾母去世,还有宁国府被抄,这一幕幕凄凉的文字,让我们知道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含意,也让我们看到了封建时期各大家族的.衰败没落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关于自然科学小论文的作文

全文共 753 字

+ 加入清单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星球,之所以它会显得这样美丽,是因为那复杂多样的生物链使它富有生机,富有力量。但是,如果我们的生物链被毁坏,那在这无穷无尽的宇宙中还是否可以找到这颗美丽的星球呢?

从古到今,世界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相互依赖,共同存亡的,因此,1927年时,英国动物学家埃尔顿首次提出了这个名词“生物链”。那究竟什么是生物链呢?通俗地讲,就是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互相提供食物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链条关系。而这,在生态学上就被称为生物链。

生物链的毁坏,首先是因为它的自然原因。,就比如,如果一种有毒物质被被草吸收,虽然含毒量浓度很低,不影响草的生长,但兔子吃草后有毒物质很难排泄,当因为它经常吃草,有毒物质会逐渐在它体内积累,而鹰吃大量的兔子,有毒物质会在鹰体内进一步积累。因此食物链有累积和放大的效应。

美国国鸟白头鹰之所以面临灭绝,并不是被人捕杀,而是因为有害化学物质DDT逐步在其体内积累,导致生下的蛋皆是软壳,无法孵化。

由此可见,一个物种灭绝,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其物种数量的变化,因此食物链对环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生物链的毁坏,还因为人类的参与。也许,在许多人心中,我们所做的种种行为都是在保护那一些动物,但是,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却起了“越帮越忙”的反效果,1907年美国人在开巴高原所做的事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家可能也看过,《狼图腾》的作者姜戎先生几乎是用他自己亲身的经历,以人与狼、狼与食草动物、动物与草原的故事,诉说着古老的蒙古草原生物链怎样被人的贪婪和欲望,人的愚昧和武断一节一节地破坏掉。而这,也是不可否定的现实。人类为了自己的私心,不断猎杀动物,不断毁坏生物,严重导致了生物链的毁坏。

综上所述,生物链的毁坏,是因为它的自然原因,还因为人类的任意参与。

[关于自然科学论文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红楼梦经典名著读后感作文

全文共 444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读了一本学校里下发的漂流书:《红楼梦》。这本书是由曹雪芹创作的,彭程改编的举世闻名的历史书籍。

书中描写了许多的人物,有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还有林黛玉等……这些众多的人物,各有各的性格,有温柔的,有固执的,还有暴躁的……讲述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感人,文笔细腻,语言风趣,人物众多,各有其貌,内容丰富。

书中的贾宝玉是一个又聪明又贪玩的孩子,他十分天真,可是他和楚楚可怜的林黛玉缠绵爱情是那么悲惨,令人痛心。写出了当时的社会太黑暗,太腐朽,对封建社会的深恶痛绝。想想我们现在的社会真好,没有他们那时的封建,而且现在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更要认真、努力,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为社会奉献一份力,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书中的王熙凤是个泼辣货,虽然机关算尽,可最终难逃覆灭的下场。更让我懂得了做坏事是没有好下场的,我们要做一个好孩子,在做事前要想一想是对还是错,该做还是不该做。

读了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待自己的优点要坚持,缺点一定要改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