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奥运冠军李雯雯的故事通用19篇

每一个人的成长故事中,都充满了喜、怒、哀、乐,小编收集了成长的故事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5192

作文

77

奥运冠军杜丽令人感动的故事

全文共 2391 字

+ 加入清单

2004年8月14日,在雅典奥运会女子气步枪决赛中,杜丽在关键的最后一枪中,击败一路领先的俄罗斯名将加尔金娜,为中国赢得了本届奥运会的首枚金牌。

佳音传开,各地记者蜂拥杜丽的家乡进行采访。在杜丽的父母家中,记者提出要看看杜丽过去获奖的奖杯,奖牌和老照片,居然看不到;杜丽作客新浪网时,为什么反复说她感谢外公和外婆?

原来,在奥运冠军杜丽的背后,有着家庭破裂给她带来的不幸童年,有着她对外公外婆的特殊情感。

2004年8月15日上午10时,记者赶到800公里外的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采访,走进了该县公安局家属院2号楼1单元201室杜丽父母的家中。

杜家两居室的屋里被全国各路云集的记者挤得凌乱不堪,杜丽父母兴奋得脸上写满了疲惫和困顿。

“没什么好说的,杜丽只不过是幸运罢了。”谈及夺冠的女儿,62岁的杜兆祥说得更多的就是这么一句话。

“冠军的父母是否太谦虚了。”记者心中感叹着,便提出看一看杜丽过去的荣誉证书和奖牌。

其父杜兆祥一愣,旋即说道:“杜丽虽然好胜,但却不爱表现自己,过去的荣誉不能代表什么,她的目标是将来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她的所有奖杯,奖牌都带走了。”

看看问不出鲜活的幕后新闻,记者走出了杜家。

站在沂源县公安局大门口,一位30岁左右的摩的车主戛然一声停在了记者的面前,说给他100元报料费,带记者去见杜丽的外公和外婆。

76岁的齐登云和74岁的谢家美两位老人热情而激动,在外孙女杜丽夺冠后遭到冷遇的老人猛然间见到记者,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两人先把杜丽珍藏的各种奖杯,奖牌和证书的小木箱打开,让记者翻看其外孙女那半箱荣誉,又抱出杜丽几本各个时期的相册,让记者一睹杜丽的飒爽英姿。

记者惊喜中备感愕然,杜丽的外婆谢家美说:”杜丽是跟着我长大的,她的家庭很不幸福,她的童年太苦了。“

杜丽出生在1982年3月5日。杜丽以前本不姓杜,原名石芳芳。究其原因,缘于其母亲的一场婚变。

7岁那年春天,正上小学一年级的杜丽一天放学回到家,见母亲正坐在地上哭。她”哇“一声跑过去抱住母亲问原因。母亲告诉她,父亲嫌弃她是个女孩,想再结婚,不要她们娘俩了。

难以想象杜丽幼小的心灵当时是怎样承受这种变故的。

后来,齐元珍和石某离了婚。跟了母亲的杜丽把”石芳芳“改为”齐芳芳“。虽然母亲每月从父亲那里领取生活费,杜丽却从此与父亲陌如路人。

离婚不久,齐元珍调到县食品公司,领着女儿搬到县城的娘家。从此,杜丽在县实验小学读书,长时间吃住在外婆家中。

12岁那年,齐元珍和杜兆祥结了婚,并搬到县公安局家属院。杜兆祥把杜丽原先的“齐芳芳”改为“杜丽”。杜丽对继父不经她同意私自更改自己的姓名异常恼火,曾多次对外公说要改过来。

正在苦恼之时,杜丽发现了一个好玩的地方------射击培训班。

一个星期天,杜丽闲逛到了县射击培训班。隔着大门,她看到一群和她年龄相仿的少男少女举枪练瞄准,立即被吸引了。

当晚,杜丽告诉外婆,她想学射击。外婆做不了主,打电话叫来女儿。齐元珍不同意。正在母女俩争执不下时,齐登云从外面回到了家。他听女儿和外孙女说完,当即拍板道:“我支持芳芳学习射击。”随后,老人给齐元珍分析说,杜丽学习不是太好,即使将来考上大学,也不一定能有建树,让她学习射击,说不定日后还能得奥运冠军哩。

9年后的今日,杜丽外公的预言所幸言中,可想齐登云老人是多么的兴奋啊!

在赴雅典奥运前的6月底,杜丽一个人特意悄悄地回到沂源县外婆家中住了两天。

“这是孩子自那年6月份哭着从沂源去北京后今年第一次回家。“外婆说着话,竟哭了起来。

原来,2002年杜丽获得了亚运3金后,沂源县特意开了表彰大会,并奖励2万元现金。会上,由于杜丽要发言,就把现金递给了同台受表彰的母亲,不料被旁边的杜兆祥拿走。

散会后,杜丽问继父要2万元现金,杜兆祥不给,说当年她上市体校曾给她过4000元学费。杜丽说你当年只给了3900元,还想让我给你打欠条,我早还你了。杜兆祥无奈只好把钱交给了杜丽,却窝了一肚子气。

杜丽让外婆把2万元钱代自己存下并保管后,临走的前一天,她和舅家表妹一起特意到母亲家告别。那天,天气很热,杜丽顺手把空调打开。一边的杜兆祥见状说:”开空调要用电,电是钱买来的。“

”用不了几个钱。”杜丽说。“一分钱也是***挣来的!”杜兆祥说。

杜丽不再说话。杜兆祥自己炒了盘花生米,猛喝了半瓶白酒后,开始骂杜丽和她母亲,内容不堪入耳。齐元珍劝了几句,招来杜兆祥一顿毒打。杜丽上前帮忙,也被打。闻讯赶来的杜丽的舅和姨们制止了施暴的杜兆祥,杜丽和母亲回到了外婆家。

第二天上午,杜丽临走前,想起了金牌仍在杜兆祥家,就让舅舅和母亲去取。不料门锁已被杜兆祥换下。

杜丽情急之下报了警。亚运冠军的金牌被藏不是小事,沂源县公安局局长在劝说杜兆祥无效的情况下,动用了3位消防兵,架起云梯破窗而入帮杜丽取出了金牌。

那次,杜丽走得很伤心,一路哭哭啼啼,以至于春节也没有回家过年。赴雅典参加奥运会前,,杜丽回到沂源后没有再登杜兆祥的门,并劝母亲与杜离婚,想把自己的姓名改过来,但遭到母亲的拒绝。最后,杜丽向母亲提出:“如果我得了冠军后,你一定要到外婆家来庆贺。”

事实上,8月14日下午奥运女子10米气步枪开赛前,齐元珍不愿回母亲家,而是和当地记者在杜家观看了比赛。杜丽夺得首金后,淄博市及沂源县的领导到杜丽家庆贺,被杜丽的启蒙教练周士兵领到了杜兆祥家。随即,当地企业赠送的壁挂彩电,电脑及国际直播电话也都送给了杜兆祥。杜兆祥面对央视记者侃侃而谈,很是风光。

不料,远在雅典的杜丽通过央视第4频道看到这一切后,立即把电话打给外公家,询问是怎么一回事。当得知原因后,杜丽又把电话打给启蒙教练周士兵表示不满。

“杜丽自小就敢恨敢爱。”采访快结束时,谈及外孙女杜丽的性格,齐登云老人如是说。是的,有恨才有爱,敢爱敢恨真英雄。杜丽,这位奥运冠军,她的童年遭遇不幸比别人更多,所以她的成功更令人深思,更令人佩服!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奥运摔跤冠军王娇背后付出的故事

全文共 1597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冠军的背后总有些不同寻常之处,王娇同样如此,1988年,王娇出生在沈阳市苏家屯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透过电视镜头,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平常的家庭院落,而就是这个平常百姓家,父母淳朴的思维,造就出了一个奥运冠军。

王娇13岁的时候,被苏家屯区体校柔道教练王永波相中。王永波非常看重王娇简,尽管王娇自己却并没有任何感觉,认为自己当时就是喜欢体育,至于搞什么项目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就这样王娇就“稀里糊涂”地进了柔道队。由于当时正赶上辽宁省女子摔跤队教练路海选材,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永波向她提起找到了一个好苗子,路海立即前往苏家屯考察王娇,于是王娇就从柔道队来到了摔跤队。

无论是柔道,还是摔跤,父母都给予了肯定和支持,这点是走向成功的必然基础。我们经常说:家和万事兴。一家人信念上拧成一股劲,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王娇非常能吃苦,训练也非常刻苦。路海教练在谈到王娇入队后的表现时这样评价。而专门负责队员生活和管理的领队康士华则表示王娇非常有个性,像男孩子一样能吃苦,从来不因为训练艰苦而流泪,身上破了一道口子、流点血都不在乎。透过这个现象,我们不得不分析到今天一个严峻的问题,独生子女性格磨砺的问题,像王娇这个年龄,更多的孩子在享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事事都是由父母的精心安排,自己却失去了锻炼自我的空间,所失去的,还有原本属于自己打拼的天地。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今天懂得其中内涵的又有几个?

不得不感谢教练们在教育这些孩子们所付出的艰辛。王娇曾经摔断陪训教练的肋骨,我们不得不为这些执着于工作的教练们说声辛苦了,你们为了国家、为了下一代的体育事业发展,付出了太多。

通过艰辛的训练, 2004年王娇转攻72公斤级,并且进入国家青年队,此后她连续三年取得全国冠军,并在2005年夺得亚洲锦标赛冠军和世界锦标赛第五名。十运会上,王娇不负众望,击败吉林选手马柏灵,为辽宁省摘取当届全运会的第一金。一个人开始收获成果的时候,更多的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这样才符合创造人生目标的真谛。2007年世界青年锦标赛,王娇一路以大比分取胜,在决赛中对阵俄罗斯名将叶卡捷琳娜-布金娜,同样赢得十分轻松干脆利落地取得冠军,展示了突出的力量和技术。

奥运会上,我们不得不说的是教练路海。在北京,王娇死死地将保加利亚对手压在身下,而千里之外的沈阳苏家屯十里河镇五里街村,她的母亲双手在胸前紧紧地握着。路海在决赛前给王娇母亲打电话,说“母女连心,你不要有焦急的心态,你平静下来,王娇在这边也会有一个好的状态”。我不知道路海教练读没有读过周易,也不知道陆海教练知道不知道什么叫全息感应,但无疑,母女连心,这个理论是成立的。如同我上面列述的“家和万事兴”一样,只有一种良好的心态,远在千里的女儿也可以感应到的。

在这儿,我不得不提到我们家乡的美女杜丽,在辛巳日(8月9日)的第一场比赛时,无知愚昧的地方政府邀请杜丽的父母作为嘉宾进行现场直播,殊不知杜丽乳名“芳芳”,在辛巳日已经失去了天时;而把其父母在场直播,实际上就相当于“押”定了这块金牌非杜丽莫属,无疑,其父母的心态是忐忑不安的,人和的感应也失去;只有一个地利,还有什么好的发挥吗?我们看当天的新浪奥运报道:杜丽父母无语女儿丢金启蒙教练对副项仍有信心-------第一枪过后,周士兵(启蒙教练)就好像有了不祥的预感,直呼这不是杜丽的正常水平,不可置疑,我们给予创造的太多外在因素,也直接影响了一枚金牌的丢失。虽然我们淄博美女杜丽在接下来比赛中依旧拿到了金牌,但我们却从这些琐碎的细节中看到外部因素影响内部环境的现象。

王娇不负众望取得了北京奥运会自由式摔跤女子72公斤级冠军。在这儿,我觉得应该感激陆海教练,感激养育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努力,加上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终于成就了冠军的梦想。同时也预祝在全运会上卫冕,夺得世锦赛冠军,朝自己的大满贯目标迈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世界围棋冠军柯洁背后的故事

全文共 109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人机大战前,众说纷纭。古力说,赢一盘可能性10%;聂卫平说,能赢一盘就是烧香了;柯洁自己说,一直在备战秘密招数。可惜首盘对决,柯洁以失败收场。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柯洁是浙江丽水人,出生于1997年,十二年前他就是从丽水棋院起步,走进围棋世界。当柯洁夺冠后,我们第一时间联系上了丽水棋院的老师,院长李守胜自豪地回忆,12月9日的那场决赛柯洁胜得相当漂亮。

丽水棋院院长 李守胜:他基本上就是有把控局面的能力,原来还在纠缠着,输赢看不清,现在就是说虽然优势没有特别大,但是一直控制这个局面,就是他的实力比对手可能略强一点,他可以掌控局面了。

周宗强,柯洁围棋的启蒙老师,他的思绪则飘回了2003年8月的一天。他清楚记得,那天他的棋友柯国凡带着自己6岁半的儿子柯洁来找他学棋。起初柯洁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天赋,但时间一久,柯洁对围棋的热爱以及学棋的自觉性让他刮目相看。

柯洁围棋启蒙老师 周宗强:比如我们这里做习题,其他小朋友完全要靠鼓励奖励来做的,但是柯洁没有,完全是非常自觉的。

除了学习自觉,柯洁从小表现出的好胜心也让周宗强印象深刻。

柯洁围棋启蒙老师 周宗强:有次他找到我们现在的李院长,李老师下棋,他输了,然后就拉住李老师的裤子不放他走,一定要赢一盘回去才让他走。

一年半后,棋艺进步神速的柯洁让丽水棋院的老师们汗颜,他们建议柯洁去寻找更为专业的老师。

丽水棋院院长 李守胜:刚开始我们差不多要让他九颗左右,等一年半之后,我是跟他有这个约定的,你跟我分先下五番棋,你如果能打败我,你可以到北京去,你如果打不败我你继续留在丽水。然后他三比二打败了我。

将向个人第三个世界冠军冲刺

后来,柯洁进入北京聂卫平围棋道场深造,他的围棋之路也逐步走上了“快车道”。

得知他再次获得世界冠军,我们记者也联系上了身处北京的柯洁,对他进行了电话专访。谈起前几天跟时越的那场决赛,柯洁坦言,其实并没有大家看到的那么顺利。

电话采访:

围棋世界冠军 柯洁:一直很复杂吧,后来他出现了一个小失误。

柯洁抓住了对手的失误,乘胜追击,一举拿下了比赛。今年年底,柯洁还将在梦百合杯世界围棋公开赛决赛中迎战韩国选手李世石,向他年内的第三个世界冠军发起冲刺。

电话采访:

围棋世界冠军 柯洁:本来之前我对时越的战绩是不太好的,这次战胜了他之后,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时越对李世石的战绩也是特别好的,基本没输过,我把时越战胜了,我又没怎么输,我觉得战胜李世石比之前的信心要大很多。

年仅18岁的柯洁从入段、少儿世界冠军、再到青年世界冠军,到如今的两次成人赛世界冠军,他用一个个冠军奖杯证明了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奥运比赛:首位00后奥运冠军诞生

全文共 1203 字

+ 加入清单

出生于2001年2月的任茜,当日与大她两岁的队友司雅杰一起出击10米台金牌。两人都是首次参加奥运会,相较而言,更早进入国家队的司雅杰明显更多大赛经历,而任茜却吸引着更多关注的目光。

关注中国跳水队的人不难发觉,年纪更小的任茜绝对不是“梦之队”掌门人周继红派来的双保险“副将”。

这位阅人无数的中国跳水界核心人物,此前曾不止一次流露出对于这名15岁少女的赞赏。早在喀山世锦赛前,周继红就曾罕见地高调点评,“任茜参加的比赛并不多,是近两年涌现的苗子,但是动作很漂亮,姿态,入水效果,身材都非常漂亮,她的动作规格很高。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期望她能有很好的表现。”

然而那一次任茜发挥不佳,这位被给与高度关注的“梦之队”新人在喀山最终摘银,冠军被朝鲜黑马夺走。坐等“梦之队”珍宝级新人放异彩的看客们只好抱憾而归,感叹机缘未到。

周继红亦引以为憾,专门在总结中指出,“心理上还需要历练,任茜没有跳出训练水平,非常遗憾”。

再战里约,周继红对任茜的表现依旧心心念念,“我希望她能把平时很高的训练水平拿出来,这对新人不容易,但希望她能有亮眼表现”。

从预赛到半决赛,任茜发挥较为平稳,不同于以往中国队较为小巧的跳台新人,15岁的她身材颀长,动作舒展大气。比赛中,她有高质量的完成,但也有失误轮次,最终位列第三晋级决赛,队友司雅杰占据头名。

决赛中,周继红口中从动作到身材都“非常漂亮”,“规格很高”的任茜终于不负恩师赞誉——从第3轮开始,便以极高的得分获得领先。任茜在这场比赛中做到了完美,现场转播很快发现了这场比赛是场异常丰盛的视觉大餐,转播镜头甚至不放弃捕捉任茜每一次动作的手指间和脚趾尖……而事实证明,任茜对得起这样的特写,从准备到空中,到入水,所有的细节和慢动作对观众而言都是视觉享受。

任茜的表现超越了比赛,这是一场完美的表演。

最终,任茜以领先队友将近20分的成绩夺得金牌。她最后3轮的动作,更是向全世界“图说”了何为“梦之队”的“高规格”与“漂亮”。

周继红赛后并未接受媒体采访,但她非常兴奋,新人任茜此番完美的“亮功底儿”,早在这位掌门人的期许之中。

任茜当日在自己的首届奥运会上赢得了自己的首枚世界大赛金牌,这不仅是她的一个开始,对于中国军团而言,00后选手的天下将也从这枚金牌开始。

这位跳台上动作精准到手指脚尖的15岁姑娘在领奖后被中外媒体团团包围,眼中一派喜悦懵懂。

“我大概7、8岁时候开始有这个梦想,拿奥运会金牌”,“比赛对我而言最困难就是心态吧,今天的比赛我把握好了,就是不去多想,不能紧张”。

尚小的年纪、出色的天资,加上当日的完美表现,一向敏感的媒体很快感觉到任茜不可限量的未来,但这位新科冠军却不以为意,“生活会有变化吗?我没想过,可能会吧,但我不知道,只是经过这场比赛,我会对自己更有信心”。

任茜甚至流露出对自己的担心,“我太高了,万一长得太高恐怕会影响训练”,“但是只要能练得动,我不会放弃的”,她旋即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年乒乓球奥运冠军丁宁的人生故事

全文共 7444 字

+ 加入清单

丁宁出生在一个体育之家,父母以前都是黑龙江省队的专业运动员,爸爸搞速滑,妈妈打篮球。1985年,爸爸退役后到了大庆,在石油化工总厂改行做了材料员。两年后,妈妈追随爱情也来到这里,在厂里文体活动中心体育馆当篮球教练。1991年,他们的爱情结晶丁宁出世了,女儿遗传了父母的体育基因,不仅表现在运动天赋上,还包括一些运动员必备的性格,比如坚强、好强像妈妈,忍耐、大度像爸爸。妈妈在自己运动生涯最巅峰时。曾任黑龙江女篮队长,在场上担任组织后卫,那时她最大的理想就是打进国家队,然而腿伤将这一梦想无情地击碎。于是,女儿身上承载着妈妈未竟的梦想,在培养丁宁的道路上.妈妈更像是一个总舵手,始终把握着方向。

丁宁的乒乓球之路是从妈妈单位业余乒乓球班开始的。最初只是想给从幼儿园放学的小丁宁找个玩的地方.顺便练练灵活性,妈妈打算等她再长高点,让她练篮球。可没想到女儿很快就迷恋上了小小银球,练了不到半年就成了那些孩子中打得最好的。既然女儿喜欢打球,妈妈就把她送到更正规一点的少年宫乒乓球班。到了那里才发现丁宁的水平实在业余,可练了一年,她又咸了那里打得最好的。老师说,无论从反应还是身体素质,丁宁都是块搞体育的料。本来就有意让女儿走体育这条路的妈妈开始认真地为她筹划未来。第一步就是送女儿到更专业一点的大庆体校,可当时体校教练拒绝了基本功不扎实、动作不规范的丁宁。随后的日子。妈妈依旧每周日带丁宁到少年宫打两个小时乒乓球。一次打比赛,在场上丁宁连喊带叫,那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让体校教练刮目相看。1997年,丁宁进入大庆体校。1998年在辽宁鞍山举办“娃娃杯”比赛,爸爸妈妈一起去观战。团体赛中丁宁打得一塌糊涂,妈妈就跟她说,如果你这么打,以后就别打球了。一听说不让自己打球,小丁宁哇地一声就哭了。看到妈妈不像在跟自己开玩笑,她便一边抹眼泪一边表态说:“如果这次单打真打不好,我就不打球去上学。”在单打比赛中,丁宁势如破竹,一路闯进决赛。她决赛的对手在此前的团体赛中。丁宁已连输两次,可在女单决赛中,丁宁笑到了最后。看到孩子如此喜欢乒乓球,比赛中感觉又好,父母终于下决心让女儿走上了乒乓球之略。

搞了二十几年体育,妈妈深谙“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尽管她视丁宁为掌上明珠,在吃穿止,只要条件允许都会给女儿最好的。但在训练上,妈妈却从来不惯着丁宁。有时训练中丁宁动作过大,摔倒或磕碰,妈妈即使正在边上坐着看训练,也会装作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更不用说上去扶她。“女孩嘛,如果你上去一扶,肯定贴你怀里,这疼那疼,一上午的球不用练了。”所以,丁宁似乎也习惯了妈妈的“冷酷”,每当这种情况,她都会自己起来继续训练。在妈妈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丁宁在大庆体校训练时挥拍子砸到了眉骨,当时就裂开一个口子,血顺着流下来,教练赶忙把她送到医务室。可妈妈赶到后,并没有接丁宁回家,而是让她坚持完成训练。听到女儿跟其他队员说:“在打球上,我妈可狠了。别想得到她的同情,练球最重要。”妈妈心里涌上一阵酸楚,“我怎么能不心疼呢?我是疼在心里,但不会表露出来。我当过运动员,本身就比较坚强,我告诉自己:必须挺住。如果我挺不住,孩子怎么办,”

周围朋友都说,为了让女儿练球,丁宁妈简直“走火入魔”了。妈妈不会打乒乓球,但她买了一袋子球,想着只要把球发过去,能让丁宁打一下就行。一次,为了让丁宁多练一个小时,妈妈陪她去球馆。当时球馆里一片漆黑,妈妈摸黑找到电闸,跟拽着自己衣角的丁宁说,你往外站,便伸手推闸。等灯亮了,她才发现球馆刚装修完的墙壁上有很多电线还裸露在外面,一下子腿都软了,至今想起来仍觉得后怕。可推闸的那一霎那,妈妈满脑子想的都是“我要让女儿练球”。为了拢人陪丁宁练球,妈妈那些会打球的同学几乎让她找了个遍。这么多年,她放弃了很多工作机会,安心做篮球教练,也是冲着时间自由,可以更好照顾女儿。“其实,孩子开始学东西时,不在于孩子坚持,而是家长能否坚持住。任何小孩学东西时间一长,都会感觉腻味,想退缩,丁宁也有过。我记得刚到少年宫打球时,因为教练太厉害,她就不想去,我说老师会到家里找你,有一次她跟我说,咱们躲到假山后面去,别回家,这样教练就找不到我了。我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关键要看如何去挖掘。有些孩子学东西容易半途而废,再加上家长随便孩子自己,久而久之他们一旦遇到困难,就只会退缩,这样学什么都学不成。”妈妈说。

后来,在体校同一年龄组甚至大一点年龄组的男女孩中,丁宁都打第一。人往高处走,既然给女儿选择了体育这条路,下一个目标便是黑龙江省队。可当时丁宁只有8岁,省队从来没招过这么小的孩子。那时候,妈妈想如果交点钱能让孩子练,她都愿意。但最终没能成行。省队教练劝她说,现在孩子太小,你别太着急。可成功永远不是等来的,要靠自己去争取。妈妈深知:如果现在不能让女儿在一个更高水平的环境下训练,她会停止进步,将来可能会多走一些弯路。“当时身边也有些打球孩子的家长跟我说,你觉得你家丁宁在黑龙江算不错的,可到了辽宁就会有种自卑感,那边打球好的孩子太多了。我就有种不服气的感觉,在我心里丁宁就是最棒的。”1999年底到2000年初全国优秀苗子集训,妈妈抱着长见识、开阔视野的目的,带着丁宁自费去辽宁参加集训,在那里待了整整一个月,她仍然想方设法地找人陪丁宁练球。东北的冬天天寒地冻,为了让丁宁多练几次球,妈妈每晚都会接送她到练球的地方,那份辛苦至今仍历历在目。

丁宁在比赛中旺盛的斗志和气势让很多教练颇为欣赏,其中就包括北京什刹海体校的甄九祥教练,他同样被丁宁妈妈的执著感动,便建议孩子考什刹海。 “运动员打到一定程度,就必须往上走。早就听说什刹海体校好,既然进不了省队,我就想让丁宁试着考考什海。”在决定去北京前,丁宁还在辽宁省队训练了一个星期。“当肘女队主教练谷振江挺喜欢丁宁的,开玩笑说辽宁孩子走了很多,我们也要引进‘外援’丁宁就留在辽宁吧。其实,辽宁并不缺左手,而且很多跟丁宁年龄相当的孩子水平都不在她之下,但我始终觉得谷教练的话是对丁宁的一种肯定。“因为机会来之不易,便格外珍惜。在辽宁省队训练的那一个星期里,妈妈陪丁宁从早晨8点一直练到中年,在楼下小卖部买袋牛奶和面包,就算解决了午饭,然后下午接着练。一天训练下来,丁宁累得都走不动路,妈妈就背着她一步步往回走。有时看着在自己背上熟睡的女儿,妈妈会默默流泪。

带丁宁去考什刹海前,很多人都问过妈妈同一个问题:“这么小的孩子,你舍得把她一个人扔在那么远的地方吗?”妈妈的回答是:“我自己本身是搞体育的,我相信我有这样的承受能力,既然孩子走上体育这条路,孩子和家长都必须学会承受体育带给他们的痛苦,不吃苦是不可能出成绩的。”

当被告知丁宁可以留在什刹海,而且跟北京孩子一样交费时,妈妈激动得给朋友打了一圈电话,分享这一喜讯,没想到后面还有更好的机会等着丁宁。当时北京队也在招人,周树森、刘世旭和万芳芳都相中了这个充满灵气的孩子,在什刹海练了一天,丁宁就到了北京队,而且费用全免。“当时周指导非常大胆地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各种打法的运动员,在那拨孩子中丁宁排倒数第二,可教练们都非常爱才,从丁宁第一天八队起,就在她身上倾注心血。当时万芳芳教练刚从浙江调到北京,手里就丁宁一个队员,就像管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样,10岁的丁宁就离开了大庆的家,在北京队开始了自己的乒乓生涯。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担忧。在千里之外的家中,妈妈对于女儿的思念之情更是难以言述。尤其到了周六周日队里放假,北京的孩子全回家了,房间里只剩下丁宁孤零零的一个人。每每想到这些,妈妈的心就隐隐作痛。每次从北京看女儿回去,别人一跟她提孩子,妈妈的眼泪唰就卞来了,弄得人家莫名其妙。”身边朋友都说我狠心,可天底下哪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要想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比别人付出得多。丁宁具备—定的运动天赋。但还需要后天努力。“所以,即使进了北京队,妈妈仍然想尽一切办法带丁宁找球练。”周六周日休息,有家长在北京体育大学联系了一块场地让孩子练球,我让人家把丁宁也带上,我交球台费。暗练的钱也我出。从北京队到体育大学,开车两个多小时。当时7、8月份,我们坐的吉普车没空调。丁宁在我怀里睡着了,我俩不停地流汗,等到了地方,我腿上全湿透了。晚上练完再打车回先农坛,50多块钱,那时候也不把钱当钱,只要有人陪丁宁打球就行。

在北京队的三年。丁宁不仅球技长了,同时也学会了自立。一次妈妈去北京看她,教练讲笑话似的讲起丁宁刚来时洗衣服的故事。当时队里没有洗衣机。每天训练换下来的短衣短裤只能靠手洗。10岁的丁宁哪里会洗衣服,她便想了一个办法:穿着短衣短裤站在淋浴下透,然后拿肥皂往身上抹,就在自己身上搓,再脱下来冲。妈妈听了以后,无论如何也笑不出来。那时候,每隔二十多天,爸爸妈妈就会去北京看丁宁一次。肥皂没洗干净留下自印的短衣短裤装了满满一皮箱,只能再重洗一遍。平时穿的外套上油和灰都腻在一起,那时北京队条件不好,没有热水。妈妈把衣服浸在冰凉的水里使劲搓,搓得两只手上起满了泡。“孩子采就是为了练球,只要她的球技在这里能得到提高,能成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吃住这些条件我根本没考虑过,冻不到饿不坏就行了。”刚来北京时,丁宁才1.46米的个儿,不知不觉间,她一点点长高,长大。变得独立;她可以自己去逛新世界,一个人吃顿自助餐。

2000年刚到北京队时,丁宁成绩排倒数第二,大约两年时间,她就进入前三名,这让妈妈喜出望外。丁宁打进了国家二队,又给了妈妈一个惊喜。大年初六到国家队报到,前一天晚上,妈妈跟丁宁深谈了一次。“国家队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那里竞争更加激烈。现在进国家队对你是件好事,也是一种压力。你的球龄不长,以前你是靠天赋,意志品质和拼劲在打球,真正实力上的东西并没到那个份上,所以进了国家队后,你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爸爸妈妈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我们不指望你为家里赚万贯家产。养儿育女是父母应该做的,所以为你付出的辛苦都不算啥,而我们能为你做的都做了,剩下的路只能靠你自己去走。爸妈不要求你非打到哪个程度,但我相信只要把过程做好,结果是水到渠成的。这么多年你的努力只有你自己知道,别对不起自己。”听了妈妈这番话,丁宁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说:“妈,你放心,我会努力的,我知道自己挺幸运的。”

2005年1月,丁宁通过升降级比赛打进一队。妈妈发短信给丁宁:“妈妈好幸福,你是上帝赐给妈妈的最好礼物。妈妈真的很自豪,你要加油,要努力。”

最让妈妈欣慰的是女儿能理解她的一片苦心,而且非常听话。丁宁的下蹲式发球在比赛中屡建奇功,可这种发球对腿部力量要求高,练起来很辛苦。尤其随着丁宁个子长高,一蹲一起对膝关节的磨损非常大。妈妈就要求丁宁每天在房间里做静力练习以增强腿部力量。每天打电话时都会问她:“今天练了吗?”

2005年10月,打完无锡全运会团体赛,丁宁回家了。除了一家三口尽享天伦之乐,妈妈还让丁宁做东请曾经陪她打过球的人一起吃了顿饭。妈妈跟丁宁说,你现在也挣工资了,这顿饭你来请,也算是对大家的一点回报。在对丁宁的教育上,妈妈一直灌输:人要知恩图报,要学会感恩。“现在如果丁宁赢球,我不会想这球赢了她会怎么样,而是幸好没辜负教练。从进北京队第一天起,教练就把她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给她创造一切机会,我觉得孩子只能拿成绩来回报教练。”妈妈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好在孩子争气,没辜负大家。”

施之皓说:“虽然丁宁没赢几场球,但她一直很拼。”

2005年10月的全运会团体赛,丁宁大放异彩,不仅为自己拼下第一个国内大赛的冠军,也拼出了第一次打访欧的机会。德国站的第一天,丁宁单双打都折在削球手的拍下,单打首轮负于白俄罗斯的削球手帕夫洛维奇,双打第三轮输给一对韩国削球。做场外的吴敬平给了她这样一句评价:场上应变还行,但实力(打削球)确实不够。

到了瑞典站,16进8碰加宁娜,丁宁心里暗暗发狠:要么别让我碰到削球,既然碰到,就一定要有突破。丁宁说自己是靠生拼,赢下比赛。

能闯入八强,对于第一次访欧的丁宁来说,算是个不错的成绩。可访欧回来打了三场超级联赛,她却两次在第5场中负于对手,一次跟孙晋,一次对福原爱。“说实话,我挺紧张的,毕竟是第5场,可在场上就是没有比赛感觉,这可能也是自己真实水平的体现。因为联赛不像大赛,大家打得都很放松,这时候就体现出自己能力不到位了。”

跟随北京队去打世界青少年锦标赛前,当时的主管教练李隼特意找丁宁谈了次话:“这次比赛你一定要拼起来,不能认为是北京队带你去打,就没有压力,可以随便打。你这个球不拼,你以为能赢谁啊?”到了奥地利,无论团体、单打还是双打,每场比赛前丁宁都用李指导的话来提醒自己,一举斩获三枚金牌。“2004年在二队时,一年打了三次亚军。尽管这次最后单打决赛对彭雪,对手不是太强,但终于打了一个冠军,还是挺兴奋的。”人生正因为有了许多这样的第一次,才变得丰富而精彩。

世青赛捧冠的喜悦劲还没过,队内大循环就给了丁宁当头一棒。“大循环前,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打进前14,想着如果发挥好了,没准还能进前8。可毕竟队内是打实力,没有绝对实力根本站不住。”第一天上午一场没赢,打得丁宁直发蒙,在前两天的9场比赛中,她只赢了一场,当时感觉整个天都塌下来了。“一次比赛打不好算什么,只要你有这个拼劲,就具备当一名优秀运动员的条件。”任国强教练的一席话让几乎绝望的丁宁又重新燃起了希望。“我到任指导这组后,他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相信你一定行。”这句话也许在平时听来很普通,但在这时候,却给了丁宁极大的鼓舞,她把教练的信任看作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

丁宁说,自己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这么输过球了,感觉怎么打也赢不了,就连平时跟她有的打的常晨晨、王珊、贾君,她也都输了。“有心态的原因。但即使心态再好,如果没东西,也只能挨打。可能在自己打得好的时候,就算技术上存在一定问题,但比赛中那一刹那,可能就摆脱了。但在大循环中,这些技术上的问题一下子全都显现出来了。我反手漏洞很明显,很多人都打同一个战术,可自己就是没办法摆脱。”尽管如此,对每场比赛,每个球,丁宁仍然不会轻易放弃。“已经打到这份上,也没办法,就只能尽自己最大努力,打好每一个球。当时就想,如果我一直努力,肯定会有奇迹出现,也许眼前的困难就是对我的考验,在不经意的时候,奇迹就降临了。”虽然,丁宁的努力并没有换来奇迹的发生,但她却从努力的过程中收获了对于运动员而言,最可贵的东西——顽强的意志品质。比赛结束后全队集合,主教练施之皓点评说:“虽然丁宁没赢几场球,但她一直很拼。”有时失败比成功更可贵,就在于它能让人清醒,催人奋进。“通过这次比赛,自己总结了很多东西,尽量在冬训中改正这些问题,做好准备跟二队打交流。压力肯定有,不可能说不紧张,但还是要摆正心态。现在就把这当成是一种锻炼,大家都要经历的,没准多经历几次就成熟了。即使我打交流,下到了二队,如果真能踏下心来好好练,我相信等我再上一队的时候,实力各方面都会更强。”

“直通不来梅”队内选拔赛时,丁宁只能坐在场边看比赛。她拿个小本在做技术统计,问她是教练布置的吗?她摇了摇头。“机会随时都有,关键要看你有没有实力。就算教练给你机会,如果你不具备实力,不是毁自己吗?我现在正处于累积实力的阶段,我相信只要积累到一定程度,机会自然会找到你。就算没有机会,自己也可以创造出机会。现在每个人的目标都是2008年奥运会,但名额只有3个,我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到时候就算打不上,我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后备中比较闪亮的一个,至少奔着主力阵容去啊。”丁宁说。“我不属于野心特大的那种人,除非身边有个人做到了,我才想着自己也要做到。”人只有自己成就自己,但一个强大的对手、一个学习的榜样都会化作前进道路上的一种动力。丁宁无疑是幸运的,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有这样的对手和榜样。

在比赛中,丁宁的下蹲式发球还有一段故事。当初日本队来北京,有个打怪胶的女孩不仅握板方式不同,而且发球抛得很高,似乎两面晃着发,这让北京队的队员觉得很新鲜,万芳芳教练就鼓励大家学习这种发球。“当时大伙都在学,恨不得直板也这么发。我可能感觉好点,练得就是跟她们不太一样。我侧着发,能发出拱的(球)。”更难得的是丁宁把这种发球一直坚持下来了。“刚开始练真受不了,练两个小时发球,第二天腿基本上动不了。有些人练练,又练其它发球了,而我一直坚持下来,后来组合成套路,逐渐成了自己技术的一部分。”在这段经历中,丁宁说一定要感谢一个人,就是当时在北京队的队友杨小馨。“我们那批中,就我俩特较劲,她反手长胶,我在队里总是赢不了她,老打第2。”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头上来了,丁宁跟杨小馨飙上了劲。只要杨小馨加班,丁宁即使本来不想练,也会去加班,比着看谁更能练。“她绑沙袋,我也要绑,她练到六点半,我就要练到六点三十五。小孩的时候也不觉得累,就是想着一定要赢她。”当年两个水火不容的“死对头”如今已变成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已经去了法国的杨小馨经常会跟丁宁煲电话粥,聊起当年较劲的一幕幕,一个说:“那时候,我真服了你,只要看你在练,我就得逼自己练。”另一个则说:“你以为我想啊?可看你练,我心里就不平衡。”然后两个人哈哈大笑。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对手的存在,才让丁宁不知疲倦地练。“我不属于野心特大的那种人,太容易满足。除非身边有个人做到了,我才想着自己也要做到。”同一批的刘诗雯率先打上一队,这给了丁宁极大的刺激,而她的想法很简单:不应该跟别人差得太远。

“从全运会预赛到决赛这半年中,包括中间打超级联赛,看张怡宁姐、郭焱姐在场上打比赛,尤其全运会决赛时,她们顽强的意志品质,对乒乓球的执着和理解,都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给我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跟她们相比,我的自觉性和对球的钻研远远不够。”平时训练完,郭焱总会拽着丁宁一起再去练练力量。“有时候累得真不想练了,可看到郭焱姐都在练,我就想:我这么小,有什么理由不练呢?”全运会女团8进4对江苏队那场比赛给丁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3场我跟范瑛打,我打削球确实不好,但那场球我没有做到每球必争。特别是看到第5场郭焱姐跟孙晋打的时候,觉得特悲壮。那天郭焱姐身体不舒服,在场上落后很多,打得连滚带爬的,可她一直在拼。可自己好像随随便便就输掉了,没有为团队尽一份力。”郭焱用行动给丁宁上了的一课,能生活在这样一个集体中,丁宁觉得自己太幸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年里约竞走奥运冠军王镇历经坎坷的故事

全文共 1687 字

+ 加入清单

出生于黑龙江省绥化市的王镇2005年起开始练习竞走,2010年王镇被意大利外教达米拉诺选中,正式进入国家队。之后一年他就开始在大赛中崭露头角,赛季初连续获得两站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的冠军,并于2011年8月的大邱世锦赛上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的首个大赛。

在大邱王镇从比赛一开始就紧跟俄罗斯世锦赛奥运会双料冠军波尔钦,但由于体能分配不均在最后两公里处崩盘,最终仅名列男子20公里第四。“大赛经验不足”是时任中国竞走队领队蒲志强对王镇的评价。

2012年王镇展现出了良好的竞技状态,在3月的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太仓站中创造了1小时17分36秒的亚洲纪录。伦敦奥运会前他被视为中国队在男子20公里项目中冲击金牌的最大希望。然而当时只有20岁的王镇再一次犯下了体力分配不均的错误,最终只摘得一枚铜牌。金牌被队友陈定取得。

“其实伦敦奥运会上拿到一块铜牌也挺高兴的,毕竟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王镇回忆说。“比完赛之后,教练达米拉诺说要请我吃饭,吃饭过程中他就一直在跟我道歉,觉得是他的战术安排和训练中有没做好的地方,才让我丢了金牌。”

“但是我知道,没拿金牌是我自己的问题,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跟战术也没有关系,我感觉那时我就是太紧张,想法特别多,比赛之前热身的时候心里就是慌的,”王镇说。

最终那顿饭是王镇结的账。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怎么能让教练请我吃饭呢?必须我请他吃饭!”这次师徒二人开诚布公的交流也让两人的关系更加紧密,目标更加明确。王镇当时就下定决心,2013年的莫斯科世锦赛上,要用一枚金牌去证明自己。

这一年,王镇依旧保持了很高的竞技水平。世锦赛决赛当天,他也是信心满满,10公里之后就开始加速,从大集团中脱颖而出一路领先。但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仅仅领走了3公里,王镇就吃满三张卡被裁判罚下。最终本土作战的俄罗斯选手伊万诺夫获得冠军。

这次失利对王镇打击很大,要知道技术动作的规范一直是达米拉诺训练的重点,王镇自己也对技术充满自信,师从意大利人后他还从未在比赛中被罚下过。

由于感觉自己受到了裁判不公正的待遇,王镇从委屈不满最终发展为萌生退役。莫斯科世锦赛结束之后,王镇离开国家队,回到自己的老家,并且一呆就是7个月。

“当时我已经打算不再练竞走了,打算自己做点小生意,开个小超市什么的,”谈到当时的意气用事,王镇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最终经过田管中心主任杜兆才的耐心开导劝说,2014年王镇回到了国家队,不过此时的他相比半年多之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王镇回家期间体重增加了很多,每天必须控制饮食降体重,另一方面,他在家里与相恋两年的女友结婚,从一个单身汉变成重任在肩的丈夫。

刚回到队里的时候王镇的体重是75公斤,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他把体重降到60公斤左右。每天几十公里的大运动量训练,顿顿却只敢吃个半饱,王镇就这样生生坚持了过来。

“现在想想那会真的是天天挨饿、顿顿挨饿,”王镇笑着说。

除了训练更加刻苦,王镇在比赛中也变得更加成熟老练。复出后的王镇一改之前喜欢早早加速领走的比赛风格,更多的时候选择藏身大集团保存实力,适当的时候再发力冲击。这样的战术能够让王镇后程崩盘的风险降到最低。但在2015年的北京田径世锦赛上,王镇还是因为冲动断送了金牌。

“我没有按照教练布置的那样,冲最后5公里,最后7公里我就走出去了,因为前半程感觉非常好,7公里也是我的兴奋点。但没想到我冲出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跟着我,最终没控制好。现在看如果冲5公里,应该能把优势保持到最后,”北京世锦赛上再次在最后两公里被超越的王镇赛后这样说。虽然获得一枚银牌,但他的脸上写满了失落。

每一次大赛中的失利对于王镇而言都像一块拼图碎片,如今王镇终于将这张名叫“比赛经验” 的拼图完成。于是在12日的比赛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王镇始终淡定地走在跟随集团中,任谁加速领走都不跟随。最后三公里,蓄势已久的他终于迈开脚步开始加速,在取得领先后牢牢将优势保持到终点。

夺冠后的王镇没有狂喜,也没有流泪,而是轻松平静地接受着采访。因为他知道这枚金牌应该是属于他的,毕竟之前已经交出了几笔昂贵的“学费”,毕竟备战奥运的四年里他付出了太多太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里约奥运赛作文:00后奥运冠军

全文共 802 字

+ 加入清单

再战里约,周继红对任茜的表现依旧心心念念,“我希望她能把平时很高的训练水平拿出来,这对新人不容易,但希望她能有亮眼表现”。

从预赛到半决赛,任茜发挥较为平稳,不同于以往中国队较为小巧的跳台新人,15岁的她身材颀长,动作舒展大气。比赛中,她有高质量的完成,但也有失误轮次,最终位列第三晋级决赛,队友司雅杰占据头名。

决赛中,周继红口中从动作到身材都“非常漂亮”,“规格很高”的任茜终于不负恩师赞誉——从第3轮开始,便以极高的得分获得领先。任茜在这场比赛中做到了完美,现场转播很快发现了这场比赛是场异常丰盛的视觉大餐,转播镜头甚至不放弃捕捉任茜每一次动作的手指间和脚趾尖……而事实证明,任茜对得起这样的特写,从准备到空中,到入水,所有的细节和慢动作对观众而言都是视觉享受。

任茜的表现超越了比赛,这是一场完美的表演。

最终,任茜以领先队友将近20分的成绩夺得金牌。她最后3轮的动作,更是向全世界“图说”了何为“梦之队”的“高规格”与“漂亮”。

周继红赛后并未接受媒体采访,但她非常兴奋,新人任茜此番完美的“亮功底儿”,早在这位掌门人的期许之中。

任茜当日在自己的首届奥运会上赢得了自己的首枚世界大赛金牌,这不仅是她的一个开始,对于中国军团而言,00后选手的天下将也从这枚金牌开始。

这位跳台上动作精准到手指脚尖的15岁姑娘在领奖后被中外媒体团团包围,眼中一派喜悦懵懂。

“我大概7、8岁时候开始有这个梦想,拿奥运会金牌”,“比赛对我而言最困难就是心态吧,今天的比赛我把握好了,就是不去多想,不能紧张”。

尚小的年纪、出色的天资,加上当日的完美表现,一向敏感的媒体很快感觉到任茜不可限量的未来,但这位新科冠军却不以为意,“生活会有变化吗?我没想过,可能会吧,但我不知道,只是经过这场比赛,我会对自己更有信心”。

任茜甚至流露出对自己的担心,“我太高了,万一长得太高恐怕会影响训练”,“但是只要能练得动,我不会放弃的”,她旋即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奥运冠军带给我们的启示作文

全文共 1930 字

+ 加入清单

当一个个奥运冠军走上领奖台的时候,他们收获的是鲜花和掌声,是巨大的成就感和为国争光的自豪感、荣誉感。作为普通的观众,除了享受比赛的精彩之外,我职业性地对“冠军是如何练就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博尔特打破了男子百米、两百米世界记录的时候,当菲尔普斯历史性地获得八枚金牌的时候,人们往往会用夸张的言语,如“他们来自火星”,来说明他们自身所具备的天赋是夺冠的根本原因。

的确,个人素质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美国心理学家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存在七种智能,即语言、数理、空间、音乐、运动、社交和自知,而每个人的擅长是不同的。如你在运动方面的能力倾向不具备优势,走上奥运冠军领奖台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因此,在冠军之路上,“苗子”的发现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这就需要科学选材。菲尔普斯天生一双巨大的手掌和脚掌,就像鸭蹼那样便于划水;他的肩膀宽阔,上身修长,腿却很短。这种在游泳运动中很占优势的身材,在陆地上却显得有点笨拙了,他甚至会在走路时摔倒。而且菲尔普斯小时候曾遭受多动症的烦恼,他在水中的时候才感到惬意。

让我们从游泳冠军回到现实工作来。有很多人在社交智能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但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或者物质利益的考虑,硬是向行政管理岗位发展。也有很多人明明在社交方面有天赋,而在数理方面很差,却非要从事研究性质的工作。发现自己的潜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即便我们成不了世界冠军,也会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更有成就、更加轻松自如一些。

对一个组织来说,在配置人才时,也要尽量科学地考察候选人的潜能和岗位匹配度。尽管培训的力量很大,但有些素质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选拔出来的,如积极心态、悟性、合作性、系统思维能力等。有人对丽兹卡尔顿酒店员工的微笑十分感兴趣,就问总裁:你们是如何训练员工微笑的啊?总裁说:微笑的员工不是训练出来的,是选出来的。

在奥运会上,那些比赛成绩明显高出对手一大截的运动员,绝大多数是因为天赋方面的明显优势。如博尔特就是天才的大腿型运动员,美国的《体育画报》曾经这样评价说:“历史上最擅长利用大腿的两名短跑运动员就是100米的博尔特和200米的约翰逊,前者有恐怖的步幅,后者有神奇的步频。”刻苦努力和科学训练能够提高运动成绩,但会存在“天花板”效应,运动员所能够达到的成绩是有局限性的。

没有一个取得奥运冠军的运动员不是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从而逐渐提高成绩的,即便是天赋异禀者。作为业余体育爱好者,在运动中锻炼身体、放松心情,是一件惬意的事情。但是,如果每天都在训练,而且是高强度的训练,又要克服种种伤病和压力,运动就不一定是一件令人愉快的放松活动了。如菲尔普斯,他能够忍受“比世界上其他任何游泳运动员所经受的都要更‘魔鬼’的训练”。他每天的训练量都接近16000米至18000米,每周训练7天(其中6天每天至少6小时),圣诞节时也不间断,这样的日子从他14岁时就已经开始。

在成为冠军的路上,他们之所以能够坚持不懈,一定是有一个梦想在支撑着。这个梦想就是成为奥运冠军。正是这样一个梦想的支撑,运动员们放弃眼前可能的享受,而在刻苦训练中体验成长。菲尔普斯的感受是:最大的奇迹就是一切都有可能,只要你敢去梦想。

即便是像博尔特这样的天赋异禀的运动员,身体条件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他的身高有1.96米,不利于起跑时的反应速度,他的爆发力也不是最好。但经过精心、刻苦的训练,博尔特弥补了自己的短板,并把后程加速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最重要的是拥有梦想,拥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激情和热爱。和奥运冠军不同,我们大多数人不需要成为世界顶尖高手,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成就自己的梦想。这就更需要努力,而不是天赋。著有《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经典管理名著的大师柯林斯发现,实现从平庸到伟大跨越的公司,都有“刺猬理念”—或者简单地说,就是专业化。它们问自己三个问题:你对什么最有热情?你做什么可能做到世界最佳?什么驱动你的经济引擎?他谈到:“成就伟业是困难的,一路上会有很多艰辛,如果不是从热爱开始,如果动力不是来自内心深处,一旦遇到艰难险阻,或者取得小小成功,你就容易停步不前。对我来说,热爱就像是内在的小小的永动机,永不停止。我为什么要停止?我太热爱它了,尽管确实很难。”

作为组织,应设法让成员对工作充满热情,并为之不懈奋斗,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员工和组织只签订经济性质的绩效契约,是不能达到上述状态的。只有建立在互信基础上的心理契约,才能使员工持久地、自觉地坚守岗位,追逐自己的职业梦想。

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组织,取得辉煌成就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机遇,但是,天赋和梦想是最根本的要素。二者如能实现完美结合,那么,奥运冠军就是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射击项目冠军李对红的故事资料

全文共 552 字

+ 加入清单

1、 李对红是一名军人,有一个孪生姐姐,二人同时是军区神XX。

2、 因为长年练习射击,导致颈椎椎管狭小和小关节错位、腰脱严重,发病的时候,躺在床上不能动,衣服穿不上,脱衣服也要人帮忙。

3、 雅典奥运会后,她的爱人因心脏病突发,过早离开人世,让她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近两年,成绩发挥不稳定,让她更感到无助和委屈。但在2005年1月,她还是回到了国家队。

4、 失去丈夫的她更渴望亲人的支持和帮助。在南京日报的帮助下,她与失散多年的伯父一家终于顺利见面,再次找到遗失的亲情,她的内心终于又充盈了温暖。。

田径项目冠军王军霞的故事资料

1、 做运动员是要吃苦的。为了钟爱的体育事业,王军霞付出了许多许多。在参加93年世锦赛时,她的哥哥因车祸去世,家人怕影响她的成绩一直隐瞒情况。

2、 做运动员她又尝到了甘甜。在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获得冠军的她身披国旗绕场一周,向世界露出灿烂的笑容,她被人们誉为“东方神鹿”,那时的她最美。

3、 退役后,去上大学只因为需要,从未想过文凭。基础差,功课憋得她心急火燎,嘴上起泡。走在路上,回到家里,嘴里仍然嘟囔着英语单词儿。

4、 当母亲,幸福欣慰。由于工作原因不能经常与儿子在一起,无尽的思念都化成梦境:有一天她做了个梦,梦见打了儿子,孩子还过来安慰她,睡梦中,她早已泪流满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名人故事:丘索维金娜再战2024年里约奥运

全文共 1230 字

+ 加入清单

体操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和其他项目相比是非常短暂的,在体操项目中,大多数运动员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很少有体操运动员能够参加两次甚至三次以上的奥运会,不过,现年41岁的乌兹别克斯坦运动员奥克萨娜•丘索维金娜今年却是第七次参加奥运会,她1992年首次代表独联体参加奥运会,至今已经是奥运会的七朝元老。

据路透社8月7日报道,丘索维金娜一直保持着干瘦的身材,以便和那些更年轻的体操选手竞争——后者可能比她17岁的儿子阿利舍尔还要小。7日在参加了女子体操资格赛后,丘索维金娜开玩笑地说:“如果我比赛的时候,评委打分能够考虑年龄因素那就太好了!”

报道称,在里约奥运会赛场上,这位有史以来年龄最大的体操运动员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当场上的司仪以“活着的传奇”来介绍丘索维金娜时,现场观众响起了一片欢呼喝彩声。

丘索维金娜穿着一身粉白色闪亮的体操服,开始进行自己跳马的第一跳,落地时的微微一跳基本没有影响到情绪,15.166分的成绩证明她来里约奥运会不仅仅是以史上最高龄体操运动员的身份来打酱油的。在进行第二跳时,她的手臂肌肉展现无遗,得到了14.833分。两跳过后,丘索维金娜拿到了14.999的平均分。

在职业生涯中曾代表苏联、独联体、德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出战的丘索维金娜表示:“我真的很喜欢这项运动,我喜欢能够给大家带来快乐,我喜欢走上体操场为观众和我的粉丝们表演。”当记者问到她如何评价自己的表现时,丘索维金娜说:“我还活着,我很好,这意味着一切都好。”

报道称,虽然丘索维金娜并不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什么特别的,不过和她同时代的1996年奥运会冠军克丽•斯特鲁格却觉得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她说:“能够在这样的年龄保持这样的身材,需要在饮食方面严格控制,这很不容易。与这些年轻人竞争只会变得越来越困难,但她做到了。”

斯特鲁格表示:“她有一个孩子,要不停地穿上体操服、保持这样的身材,这么多年来还要一直承受这项运动带来的冲击,我不知道她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丘索维金娜有着坎坷的过去。她1998年同乌兹别克斯坦摔跤运动员克帕诺夫结婚,然后两人共同参加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2年,2岁的儿子阿利舍罹患癌症,前往德国科隆就医,这是促成丘索维金娜加入德国国籍的重要原因。

丘索维金娜当年在国际体联允许她为德国比赛后表示:“作出加入德国队的决定并不容易,过去几年发生在家里的事情是我到德国的重要原因。如果没有德国体操界人士的帮助,我的儿子可能早就离开人世了。我别无选择,为了支付我儿子治病的高额费用,我必须努力工作。”

多年以来,体操既是丘索维金娜的生活依赖,也是她展示人生故事的舞台。20年,丘索维金娜犹如女子体操的一颗恒星,光芒未必最亮,但一定存在,可以依靠,可以指引向。

对于自己的家庭,丘索维金娜更是起到了这种支撑作用,她曾对儿子阿利舍说过:“你未痊愈,我不敢老”。这句母子情深的话,不知曾让多少人感动和铭记。这是一位执著的选手,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更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身患重症的他成了奥运冠军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李樟煜平时特别喜欢笑,给人很有亲和力的感觉,也很倔强,很爱钻,喜欢通过QQ和别人交谈。“我徒弟啊平时很好动,让他一直坐是坐不住的,尽管话说不清楚,但很喜欢说话。”李樟煜的师傅说。“我既把他当朋友,又当自己的孩子,他喜欢做什么,尽量支持他,这次拿了冠军,我替他高兴。”李樟煜跟了陈师傅一年左右就去自行车集训了,还经常发短信问候陈师傅,并向陈师傅报平安。

“李樟煜,好样的!”“李樟煜,我们要向你学习!”“没想到奥运冠军离我们这么近,奥运冠军也可以就在我们身边。”在李樟煜成为奥运冠军后,他的同事们纷纷议论和赞叹。

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他们也不只是梦想着能自食其力,同样渴望着有一技之长,更希望有一天能站在更大的舞台,在更多的人面前展现自己。李樟煜也不例外。2007年,为备战杭州市残疾人青少年田径、游泳锦标赛,临市残联通过乡镇(街道)、福利企业报名、组织赛前集训的方式,选拔组织了20名残疾人青少年组成了代表队参加了这次比赛。李樟煜是其中一位,参加了田径项目的比赛,并获得一个第二名、二个第三名的成绩,初次展露了他的运动天赋,引起了教练的注意,当年就被入选杭州市残联体育集训队。2009年,为备战第八届全国残运会,李樟煜被入选浙江省残疾人自行车队。经过几年的刻苦训练,他在自行车项目中暂露头角,并快速成长起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一直站到了奥运会最高的奖台上,让无数人为之惊叹不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年里约残奥会冠军茅经典逐梦路上的故事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茅经典,1995年出生于江苏省的一个普通家庭,现为体育学院2014级商特本班学生, 2009年获得全国残疾人乒乓球女子单打TT9级别金牌、2009年取得约旦亚洲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女子tt8级单打冠军、2010年获得广州残疾人亚运会乒乓球女子tt8级单打冠军、2011年获得香港亚洲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女子tt8级单打冠军、2012年获得伦敦残奥会乒乓球冠军、2013年获得北京亚洲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冠军、2014年获得世界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冠军、国际乒联之星最佳女子残疾人运动员奖提名、2015年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女子乒乓球单打冠军,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四优秀青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称号。年仅19岁的她用自己的拼搏和努力诠释了什么叫做青春和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年里约奥运郎平创造奇迹的故事

全文共 203 字

+ 加入清单

在逆转战胜东道主巴西之前,几乎没有人看好这支中国女排。面对全场嘘声和不可一世的对手,中国队用一记扣杀终结比赛,挺进里约奥运会四强。

8月19日,中国女排再接再厉,3比1战胜荷兰挺进决赛同时报了小组赛一箭之仇。

有人说,没有郎平,就没有这支“长脸”的中国女排。是的,在中国体育史上,几乎从来没有一个人能连续30多年受大众喜爱。她在球员时代的五连冠带领中国女排走上世界之巅;执教以后再次率领中国女排重回排坛顶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奥运冠军孙杨的励志故事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孙杨在泳池里霸气十足,平时生活中,他却是个心思细腻的大男生。

“练游泳,与其说是练孩子,不如说是练家长。”孙爸爸对此别有一番感受。体校4年,妈妈每天放学接孙杨,送他去训练;爸爸下班后在家烧饭做菜,确保他一回家就能吃上热菜热饭。到了省队,妈妈拿出积蓄买了一辆车,只为每天能将煲好的汤送给郊区训练的儿子。每逢比赛,父母总是尽量出席。尤其是妈妈,不仅帮着料理后勤,还是儿子最信赖的心理医生。

“父母为我不知花费多少心血与汗水,不仅仅在物质上满足我,更给了我世上最无私的关心和爱护。”即使身在国外,孙杨也要每天打两三次电话与父母联络,“因为有了他们的教育、引导和扶持,我才能一路顺利,保持自信。”

感恩,孙杨当然不会忘了恩师。“朱教练带我8年,每当遇到困难时,朱导总是用他平实的语言鼓励我,带我迈过一道道坎。”

在澳大利亚训练时,看着师父一人身兼教练、厨师、司机等多重角色,孙杨心里很不是滋味。“朱导本来就身体不好,为了我们那么辛苦,待我们就像自己的儿女。”除了更努力训练,不让教练失望,孙杨平时会给师父递水,分担点琐事,“他的爱,我要用更多爱来回报。”

对于外教丹尼斯,孙杨有种特殊的情感。他觉得,跟这位澳大利亚人训练,更有激情和冲劲。每次离开,孙杨都会给丹尼斯写一封感谢信,或送上一份小礼物表达谢意。

即使是分开多年的启蒙教练,孙杨也依然挂念。朱颖至今还保存着孙杨送给她的一瓶千纸鹤。“孙杨还是像小时候一样,很简单、很善良,也很‘黏人’。”朱颖笑着说,“跟他妈妈,跟我,都是一样。遇到什么困难,安慰他几句,他很快就释然,不会把什么都憋在心里。”

伦敦奥运会,孙杨更值得期待。他说:“我会游得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劳丽诗:淘宝店主,前奥运冠军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7月,一位前奥运冠军的长微博被广为流传:《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文章描述自己为什么辞掉公职,开启淘宝店,自力更生--"可以不华丽,但必须转身。"

中国的明星们正热衷于在淘宝开店,但在他们当中,26岁的劳丽诗显得尤为坚决。这位昔日的奥运跳水冠军彻底告别了自己的体育生涯,也没有选择体育管理这样的职业,而是专心打理自己的淘宝小店。现在,经过几个月的试水,现在她的淘宝小店已经慢慢走上正轨,截至目前,交易信誉为两钻。

现在,有非常多的中国明星都选择在淘宝上体验新的生活方式,在"淘宝星店",已经有326位影视、音乐、时尚、文化的名人进驻,他们在这里和"粉丝"互动,影响力变得更为"亲切"。

延伸阅读:劳丽诗的淘宝创业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乒乓球项目冠军乔红的故事资料

全文共 695 字

+ 加入清单

1、 红出生在武汉市被人们称之为“世界冠军的摇篮”的体育强区。7岁开始打球,良好的体育氛围,为她成为奥运会冠军奠定了基础。

2、乔红小时候学习成绩很好,老师说她能上外语学院。但启蒙教练说她悟性好,将来一定能练出名堂。母亲希望她读书,父亲希望她打球。最终父亲让她承诺在完成好学习任务的同时打球。

3、 儿时,在一次区级比赛中,乔红比分领先,眼看冠军就要到手,但老师和教练提出让乔红把冠军让给对手,因为对手马上就要小学毕业,这场比赛要给她留下小学阶段最美好的回忆。年幼的乔红不能理解,当场就哭了起来,但最终还是让出了冠军。

4、 成人后,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双打决赛时,她带伤上阵,激烈的争夺让她腿伤难耐,汗水淋漓,但她依然拼斗凶狠,终于和邓亚萍一起夺得女子双打金牌。

体操项目冠军李小双的故事资料

1、 李小双和孪生兄弟李大双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6岁时,家人让他俩选择体操只是为了减轻经济负担。10岁时,爷爷挑着担子送二人到了省队。

2、 小双训练十分刻苦,为了拉韧带,教练自己压在他细嫩的腿上,他却不掉泪,直至过关。为了练单杠,他磨破了双手 ,鲜血染红了单杠。

3、 但命运却一直捉弄这个小伙子。两次被国家队拒绝。进入后也不被重视,为此,小双心想十一届亚运会一定要让教练看看自己的本领,并最终如愿夺得自由操个人金牌。

4、 1991年开始,命运再次捉弄他。他身体多次受伤,在测试三周新动作时,摔成轻微脑震荡。接着,在世锦赛上发挥失常,被挤出决赛圈。但他没有退缩,在巴塞罗那奥运会队友连续失利的情况下,他不负众望,大胆使用“后空翻三周”,为中国体操队在巴塞罗那奥运会夺得了唯一的一块体操金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年里约奥运跳水冠军吴敏霞的夺冠背后的故事

全文共 3129 字

+ 加入清单

真牛,中国跳水队的花旦吴敏霞兑现了里约的承诺中:不留遗憾,实现新突破。她终于夺得了职业生涯中奥运第五块金牌,超越郭晶晶、伏明霞等昔日的“跳水女皇”,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跳水界有史以来取得金牌和奖牌总数最多的女子选手。今天小编就来分享2016年里约奥运跳水冠军吴敏霞夺冠背后的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2016年里约奥运跳水冠军吴敏霞夺冠背后的故事

夺冠之后的感慨

夺冠后,吴敏霞满脸笑容:“今天的比赛太短了,我都没来得及享受呢。室外比赛的不确定因素非常多,困难也非常多,但是我们有坚定的信念。”

对于自己超越郭晶晶的纪录成为传奇人物,吴敏霞并不在意:“郭晶晶对我的成长非常重要,帮助非常大,她在比赛和生活中照顾我,让我慢慢成长起来。不管我是否在成绩上超越她,她一直是我的郭姐,这一点从来不会变。”

作为30岁的老将,吴敏霞透露:“中国跳水的成功关键在于起点一直都比较高,我们这些后辈要更努力去付出,把前辈的精神延续下去。我们的团队非常团结,一起为了共同的梦想和目标去努力。”

“我没想过要坚持这么久,确实挺不容易的,要克服年龄、思想和身体上的各种压力。”说起自己所经历的困难,吴敏霞不愿谈太多。但事实上,作为一个身体条件并无优势,甚至伤病缠身的老队员,坚持对她来讲意味着更多的痛苦和汗水。

“当然想过放弃,想过好多次呢,”吴敏霞笑言,“可这是我的梦想,如果放弃,之前的努力就可惜了。现在拿到了金牌就觉得努力是值得的,但我也曾犹豫过,尤其是在身体已经透支的时候。我脚伤以后,如果不是教练和团队的帮助,我肯定坚持不到今天。”

这位看似柔弱的上海姑娘实则性子倔强,意志顽强。“我的性格非常要强,所以才会一直坚持到现在,因为还没有中国运动员在30岁站上(奥运会跳水)这个舞台,我和秦凯都非常不容易,我们一直相互鼓励。今天我跳出了自己的水平,有这样一个结果很开心。”

吴敏霞把这次制胜的因素归结为两个人的团结,“今天两个人能够同心协力,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在整场比赛发挥得那么出色,我们真的很棒!”谈及以后,她还没有想太多,“我实在是太累了,只想好好放松一下。接下来,先给队友的比赛加油,然后我会再重新学习、接触其他东西,希望能继续为中国体育出一份力。”

吴敏霞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时才18岁,不过,她那时更多的是当师姐郭晶晶的配角。后来,在长达12年的人生历程中,她经历了上海世锦赛和伦敦奥运会并夺得单人桂冠的辉煌,直到现在的里约奥运会,终于成就了属于自己的传奇。“我应该挺伟大的。”吴敏霞笑言。

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也为吴敏霞欢呼:“吴敏霞是一个伟大的运动员,我为她骄傲!”

周继红对吴敏霞不吝惜赞美之词:“作为一个老将,奥运四朝元老,吴敏霞从12岁进入国家队,一直坚持到现在。即将年满31岁的女运动员,真的非常不容易。在这个年龄,她面对这样的身体条件还能够坚持,并且保持这么高的水准,非常难得。她浑身都是伤病,时刻都在和伤病做斗争,非常不容易。我祝贺她,为她感到骄傲,为中国跳水队感到骄傲。”

逐渐痊愈的伤口

作为女子能在跳坛坚持到31岁的,在国家女子跳水队中吴敏霞是唯一的一个。即便是封为皇后的郭晶晶也在30岁之前退出跳坛。那些与吴敏霞同时代的队友和比她年轻的队员很多早已销声匿迹。是能吃苦、不服输和勇于追求的精神令31岁的吴敏霞坚持了下来。在这期间吴敏所经历伤病的痛若和心灵上的创伤是外人所不知道和不能体验得到的。

还有一道伤口未痊愈

吴敏霞一直被先天贫血和先天性胯、髋关节的突出折磨着。吴敏霞在国家队的主管教练刘恒林透露其血色素刚过10克,“这个血色素量对一个搞竞技体育的人来说实在太少了,而且她又是先天性胯、髋关节的突出,导致她训练一过量,胯部就会收不回来,且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严重,她的腰、腿到处都有伤……”但吴敏霞一直坚持着,为的只是她的梦想。

拉伤肌肉的针炙治疗,给大腿扎下一针

吴敏霞就是用这样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创,以及伤痕、泪水创造着她的人生历史和传奇。看到她那伤痕累累的真实记录(图片),让每一个人无不为之感到动容和心酸。

在16日轻松拿下跳水世界杯女子双人三米板冠军之后,阔别上海许久的吴敏霞终于回到了她最初的根——上海东亚跳水俱乐部。熟悉的水池,熟悉的跳板,甚至是熟悉的饭堂,每一个细节都勾起了吴敏霞无限回忆。从1998年离开俱乐部前往国家队后,她对于上海的记忆几乎都是在这里一点点累积的,如今,过去的片段如画面般铺展开,上海小囡一下子好像又回到了当年那个梦想开始的地方。

获金牌“反哺”斯诺克球台

“霞姐!霞姐!”昨天上午10点,当吴敏霞刚刚踏入上海游泳馆的跳水训练池这边,孩子们就立刻激动了起来。去年这个时候,因为备战全运会,吴敏霞曾和小队员们一起训练过两个月,直到今天,她依然能清楚叫出不少孩子的名字。

冰清、玉洁是一对双胞胎,相似的面孔和高高的个子在队伍里分外惹眼,吴敏霞一下子就认出了她们,三个人亲昵地拥抱了一下,好像是久别重逢的姐妹。冰清、玉洁说,每次霞姐来都会和大家聊一些动作的细节,就好像是大姐姐一样让人安心。吴敏霞听了笑着说:都快30岁了还什么大姐姐啊,阿姨还差不多啊!

这话让现场的人一下子都笑了出来,好像那个原本活泼的上海小囡一下子回来了。

事实上,这么多年国家队的磨砺,从未改变过吴敏霞什么,她甚至更怀念当年在这里的童年,或许,当真的触及儿时的梦想之后,在回望时才会回味着一路的滋味。

现在东亚跳水俱乐部总教练余晓玲是看着吴敏霞长大的,她告诉记者,22楼饭堂里有一件吴敏霞留下的大纪念品,是一个标准尺寸的斯诺克球台。这是吴敏霞2004年拿到首枚奥运金牌后给队里的礼物,说起这份礼物,吴敏霞一下子笑出来。她说,那时她还在雅典,队里的王天凌给她打电话,开玩笑说她现在应该是“反哺”的时候啦。没想到,吴敏霞咨询了一番意见后,自掏腰包给队里添了这个娱乐设施。

韧性和坚持成就一代名将

现在的“霞姐”已然成为上海跳水的金字招牌,就在女子双人三米板拿下世界杯桂冠当天,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给了吴敏霞一个新的封号——上海韧度。这是继姚明的上海高度、刘翔的上海速度之后,又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新名号。而这样一个“韧”字,恰好也精确体现出吴敏霞的个性。

昨天,走在熟悉的跳水池边,吴敏霞想起了很多当年的故事,她说自己最初在这里并不起眼,个子小小的,身体也不好,要不是骨子里的那股子韧性和坚持,她可能今时今日不会站在这里,“真的,今天看到队里那么多小队员,能够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在这里训练时的感受,在这里受过伤、流过泪,大家一起聊天时候开心的那种场景,自己这一路走过来的路,很多东西都值得我去回忆。”

在跳水俱乐部搬到22楼后,吴敏霞住在2216号房,昨天去的时候不巧,因为住在里面的小队员还在训练没有回来,门被反锁了。吴敏霞在门口站了许久,好似在回想着自己当年从这个房间欢快跑出去的画面。出神了许久,她才笑着对身旁的余晓玲教练说,不想不知道,这都是好几年前的事情啦。

1985年出生的吴敏霞即将迈入三十岁,就在采访前她还偷偷地笑着说,双人三米板比赛当天,她才知道队里给她报小了一岁,就这个小细节,让她偷乐了半天,好像真的年轻了一岁一样,但现在想来,当时的开心还真是有些傻乎乎的味道。

对于年龄的恐惧是每个运动员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只是吴敏霞要好一些,她已经拥有了可以拥有的一切,而现在,她只是在寻找接下去的生活,到底该走哪条路。

说起退役的话题,吴敏霞好像又找回了一姐的范儿,她说自己是个“专一”的人,这份专一不是指感情,而是对于跳水的执着。“既然选择了这里,那我还是会继续下去。如果我真的到退役这一天,我会先深造一下,然后再挖掘潜力,看看自己适合走一条怎样的路。”只是她强调说,这条路的终点,应该不会离开跳水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奥运冠军的故事:我们至爱的孩子

全文共 5375 字

+ 加入清单

2012年7月28日,伦敦奥运会拉开帷幕。奥运赛场上,产生了一枚又一枚金牌,一个又一个奥运冠军。每一个冠军站在领奖台上,都引发人们无数的艳羡和感慨。然而鲜花和光环的背后,不仅仅是他们的汗水和泪水,更有一个个默默无闻坚定支持他们的父亲母亲。

当别的孩子依偎在父母身边撒娇时,他们的父母却要忍着长年无法见面的想念之苦;当他们的父母忍受病痛折磨时,却仍要瞒着孩子,不愿他们为自己担心;而当他们身处非议与指责的风口浪尖时,仍是父母坚定地站在他们身后,为他们疗伤,成为他们安歇的港湾。

这就是奥运英雄的父母,他们比一般的父母付出更多,舍弃更多,唯一希望得到的,就是孩子能够健康、开心地生活。 本期,我们特别搜集和整理了多位奥运英雄和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让我们看看,到底是怎样的付出与割舍,才成就了一个个优秀的运动员…… “他努力了,如果有一天他不再优秀,希望大家可以原谅他” 起跑—跨越—摔倒,伦敦碗110米栏比赛现场突然发生的一切,让刘学根夫妇有些措手不及。三联阅读3lian.com/zl/转载请保留

“翔翔……”妻子吉粉花情不自禁唤出儿子刘翔的小名,随即,眼泪汹涌而出。而刘学根指间的香烟掉在了地上…… 这一天是2012年8月7日,上午10点45分,身在伦敦的刘学根夫妇正在观看儿子的比赛,但儿子却又出“状况”了。

4年前,同样是在110米栏的比赛现场,儿子因伤退赛。后面的故事,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错愕、同情、口水、质疑和谩骂久久未能平息。儿子退赛后的第12小时,刘学根见到了他,他正趴在一张平板椅上做治疗,表情痛苦。刘学根走上去,拍拍他的后背,儿子回头看了父亲一眼,又把头深埋下去,仿佛在抽泣。没有交流,但刘学根知道,这将是他们一家人难眠的夜晚。

如今,4年过去了,刘翔竟然摔倒在比赛现场。想想上次儿子埋头哭泣的情景,刘学根突然有些害怕去面对。可这么多年,儿子其实已经很努力了,刘学根觉得,于心来说,该是无愧的。

北京奥运会退赛后,有一段时间,刘翔曾对自己的运动生涯有过重新的思考,他与刘学根进行过一次长谈:“爸,我不想练了,退役算了。”少顷,他又开始分析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利弊。看在眼里的刘学根明白儿子承受的压力和他心里的苦闷,这让做父亲的他心里沉甸甸的。

最终,刘翔还是选择了“一条压力更大的路,他没有回头”,从来不愿挨刀的他给教练孙海平打了个电话:“师傅,我想彻底治好这个伤,我决定手术。”那一刻,刘学根看到了儿子眼神中的坚定,同时又有些心酸:“我只是个平凡的父亲,想给孩子最好的呵护,让他不受伤害。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我却做不到。” 经过伤后107天漫长等待,刘翔前往休斯敦进行手术。

“小家伙特别开心,他知道自己会完全康复,所以他刚才还抱拳谢谢所有人。”刘学根和所有前往送行的人一样,期待手术能够让儿子的伤病彻底治愈,也能够去除他心里的阴影。 母亲吉粉花怕是最高兴的人,“我盼望这天已经很久了。终于可以天天和儿子在一起了……”号称和儿子穿的是母子装的吉粉花,将赴美全程陪同儿子。手术时间定得匆忙,决定让吉粉花陪同前往是一周前才决定的,“为了陪儿子,再大困难、再多的事情我都能扔下。” 吉粉花的箱子里有不少东西是为儿子准备的,八角、桂皮、各种煲汤的中药材以及瓶瓶罐罐的调料……为了当好“大厨”,吉粉花很是下了一番苦心。她心疼儿子,更珍惜这朝夕相处的日子。 吉粉花疼爱儿子,当年,就是因为心疼,她不赞同儿子练体育。“翔翔的成绩一直是班里前三名,我觉得今后考个名牌大学没什么问题。”作为传统的上海女子,平平安安地同家人过一生,曾是吉粉花最大的幸福。

最初,高难度和高运动量的训练让小刘翔经常练到吐,晚上躺在床上,膝盖内侧被栏架磕破的伤口总会隐隐作痛。一次比赛中的意外扭伤,令吉粉花下定决心让儿子做回“正常人”。不久后,刘翔背着书包,离开了训练基地。但教练孙海平不忍心看到刘翔这样一名大有前途的运动员,半途而废。

“那天雨很大,我领着翔翔到孙海平教练给联系的华山医院去看膝伤。刚一下车,就看到孙教练打着伞在车站接我们,他还忙着帮我们办复查手续……”就这样,孙海平用他的真心唤回了一颗明日之星。

就像当年父母给刘翔取名的寓意,刘翔真的“展翅高飞”了,2002年,他在釜山亚运会中拿到金牌。那时,刘翔和父母还住在上海真北路的弄堂里,老邻居们张罗着在居委会摆了两桌庆功酒。每家出一个菜,懂电工的还在门口拉上两盏小灯,二三十个人在一块儿喝着老酒、吃着小菜、谈论着刘翔。“现在,要见到刘翔,难啊!从小看着他长大,那时候我们就觉得他是个懂事又有出息的孩子,老刘真是好福气。”那场面,仍令刘学根和吉粉花难以忘怀。

老刘的确是“好福气”,刘翔之后多次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不俗的成绩。可外人看到的都是刘翔给刘学根夫妇带来的荣耀,谁又能真正体会到,夫妇俩这些年对儿子的牵肠挂肚,还有那种荣誉里夹杂着的担忧与心疼。

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质疑、讽刺、辱骂的口水曾让退赛的刘翔一度身处漩涡之中,刘学根夫妇跟着儿子,一起承受了太多。 “现在刘翔是国家的儿子,等奥运会后才能还给我。如果有一天刘翔不再优秀,希望大家可以原谅他。”吉粉花面对媒体曾说出这样的话,让人心疼又心酸。

4年过去了,脚伤时好时坏的刘翔“能否最终走到理想的结局,没有人知道”,这是教练孙海平的忐忑,也是刘学根夫妇的忐忑,但他们却发现,相比周围的人,儿子的决心越发坚定起来。

2009年9月20日,刘翔在上海黄金大奖赛上以13秒15的成绩夺得亚军,宣告自己的归来;2010年初的多哈室内世锦赛,脚伤的反复让刘翔和师傅始终处于无奈的状态,但他还是告诉所有人自己夺冠的决心没有丢;室内赛战绩不佳的刘翔在上海钻石联赛同样没有出色的表现,13秒40的成绩第一次不敌队友史冬鹏。然而,在随后的广州亚运会上,当人们以为刘翔雄风不再时,他又以13秒09夺冠。 为了能够回到巅峰,很多人难以想象刘翔的付出。他在2011年室内赛季结束后,又选择了更改起跑方式,从八步改为七步上栏。“这是一次赌博,但是刘翔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丝机会。”

在刘翔摔倒在伦敦奥运赛场之后,吉粉花做客国内某网站访谈时,说:“他已经努力了,希望大家都要原谅他。”这是一个母亲的偏袒吗?不,它应该是藏在一个母亲内心最深处的“心里话”,她要的不是冠军,而是一个健康快乐的儿子。

8年,坚守善意的谎言

“人生的路线图完全取决于自己内心的选择,什么样的路线都要靠自己去走完!”吴敏霞在微博个人介绍中写下这样一行文字,为梦想她坚持了又一个4年。但她怎么会知道,为了她的梦想,父母竟将“善意的谎言”坚持了8年。用父亲吴珏明的话说:这是让孩子放心的最好方式,毕竟,孩子也不容易。

从2004年参加雅典奥运会开始,吴敏霞已经连续3次入选奥运跳水队阵容,这是这个家庭最引以为豪的事情。但吴珏明夫妇一想到女儿一个人扛着那么多事情,心里总会不自觉地疼。“妹妹懂事,电话里总是只讲好的,有时明明碰到困难,也会告诉我们一切都好。世上哪个做父母的不担心孩子?但她既然不说,我们也不问,只是嘱咐几句,尤其要她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妹妹”是全家人对吴敏霞的昵称。

父母都非常爱这个懂事的孩子。这些年,虽然吴敏霞回家的日子屈指可数,可父母还是把家中唯一一间朝南的卧房留给了她。舒服的公主床、宽敞的大衣柜,还有飘窗外一览无余的好风景,每天都在苦等主人回家。卧室里,除了一张放大的肖像照片,其余的装饰品就是吴敏霞亲手绣制的十字绣。床头正中央,一个绣有“感恩母亲”的抱枕是吴敏霞送给妈妈的礼物。每次看到这些十字绣,妈妈就像看到了她。

在朝南的书房里,吴珏明专门请人订做了一排展示柜。隔着玻璃,满满的奖牌和奖杯承载着吴敏霞跳水生涯的荣光,每一件都是一段故事。女儿不常回来,吴珏明就时常到荣誉柜前看一看,那里记载着女儿这些年走过的路。 为了能让吴敏霞全身心地进行训练和比赛,吴珏明夫妇很少跟女儿说家里的事,女儿已经那么懂事,他们又怎么忍心再给她添负担。

有一次,吴珏明因为身体不适住进了医院,夫妻俩商量好要对女儿“封锁”消息。可吴敏霞几次打电话回家都是妈妈接电话,而爸爸不是“加班”就是“工作应酬”,吴敏霞最终拨通爸爸的手机。躺在病床上的吴钰明强打精神,说自己“正在外面忙”,听父亲在电话那端平安无事,吴敏霞这才安了心。

这样的“虚惊”不止一次。吴敏霞的外公外婆去世的时候,吴珏明也没有告诉女儿,“可孩子好像有预感一样,打来电话问我们老人好不好,我们只能硬着头皮说‘好好好、一切都没有问题’。” 不仅如此,就连8年前自己患了乳腺肿瘤,一直都在化疗的事实,母亲朱金妹也没有告诉吴敏霞,只是说自己得了乳腺增生。

当真相变成一种伤害的时候,我们便没有第二种选择。吴珏明夫妇也是如此,他们只能一次又一次选择“谎言”。这着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但吴珏明夫妇坚持了8年。 吴珏明说,这些年家里人都养成了24小时开机的习惯,无论任何时候,他们都会把手机带在身边,生怕漏掉了吴敏霞的电话。“其实妹妹电话打得不算太多,她训练忙,也怕说多了我们会担心,这些我们都明白。但只要联系,我们都开心。”

伦敦奥运会之前,吴敏霞胯骨关节的伤势有反复的迹象,每天都要接受针灸治疗,她打电话的频率更少了。吴珏明知道,女儿是怕他们担心。那段日子,吴珏明总觉得心里有什么事情放不下,对他而言,和金牌相比,女儿的身体才是第一位的。

2012年5月的一个下午,吴敏霞意外地回了趟家,是为了参加一次会议。吴珏明只记得,女儿回家倒头就睡。几个小时后,又收拾好行李出发了。一直到送女儿出门,夫妇俩什么也没有问,嘴边有好多话都被硬生生咽了回去,他们怕问多了给女儿添负担。女儿走后,吴珏明打开电脑在女儿的微博上找寻蛛丝马迹,尽管知道找到的希望不大,但他还是想去看看,就图一个心安。 7月24日抵达伦敦后,吴珏明夫妇被赞助商带着看了不少景点,但一路上,却有些心不在焉,他们心里一直想着女儿。有几次,走到某个景点的时候,吴珏明就想:如果女儿在身边该多好。但随即他就笑起了自己,这么多年,他们早已经明白,女儿并不完全属于他们,“享受天伦之乐这种事情,我不去想更不敢想”。 伦敦时间8月6日,吴敏霞在女子三米跳板决赛中发挥出色,以414分的成绩摘得奥运冠军奖牌。与此同时,她也得知了父母8年来所坚守的“善意谎言”。

“谎言”背后的无奈大概只有吴珏明夫妇自己懂,但他们始终相信:这是让孩子放心的最好方式。

分离,让思念和等待成为主题

分离,要么让人依依不舍,要么让思念更加浓重。对于这些长年封闭训练的运动员来说,与家人的分离是必然的事,并且一分就很久…… 这是60多岁的李相民第一次出国,他要去见两年未曾谋面的女儿。他拾掇好割下不久的麦子,从河南省平顶山市的一个乡村出发,目的地是伦敦。他的第五个女儿李雪英首次代表中国,参加举重女子58公斤级的比赛。李相民的四女儿李雪久也曾是举重世界冠军,后来因为伤病,没能参加奥运会。

“姐妹俩都一样,比赛之前从来不给家里打电话,怕家里担心。她们感情好,有什么事,雪英都会跟姐姐说。” 2012年的全国锦标赛上,李雪英以超世锦赛冠军13公斤的优异成绩夺冠,并拿到了伦敦奥运会的入场券。姐姐未能实现的梦想,在李雪英身上变成了现实,这大概就叫梦想的延续吧,这让一家人都感到欣慰。 李相民已经有1年多没有见到小女儿了,只在一个月前通过一次电话。电话里,女儿告诉他:“没什么事你们就别给我打了,我有事或者想你们了,就会给你们打电话。”平时,李雪英几乎一直关机。李相民不敢给女儿打,怕影响她的训练。

李雪英知道,“父母其实也挺想给我打电话的,却一直没打,能够忍到这个份儿上,我也只有靠出好成绩来回报他们了。”7月31日,李雪英破奥运纪录,以总成绩246公斤在58公斤级女举项目上勇争桂冠,摘中国第8金!

赛后,李相民接受采访时,一谈到女儿便热泪盈眶。“我们家雪英已经快两年没有回过家了,却一直往家里寄钱。”当被问及最想跟女儿说什么时,李相民声音哽咽着说:“闺女,赶紧回家吧,爸爸不需要你寄钱,就希望能见到你。” 也许只有老人自己知道,思念在心里潜藏了多久? 伦敦当地时间7月31日晚,奥运会男子举重69公斤级决赛中,林清峰为中国再拿下一块金牌。

今年23岁的林清峰出生在厦门一个清贫之家,父亲林志仁是搬运工,母亲叶雀则做钟点工。林清峰每次试举之前,母亲叶雀就会默默地站起来,走到客厅旁小屋的神龛前“拜拜”(闽南语,拜神),为儿子祈福。

林清峰夺冠后,几个月来都吃不好睡不好的叶雀兴奋不已,她在家里等着儿子,希望儿子能早点回来,为他做顿好吃的。因为每次看到儿子为了保持体重吃得很少,连“喝水都只敢用舌尖轻触”,她就特别心痛。

而林志仁除了要杀鸡宰鸭好好庆祝一番之外,还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让全家人补照一张“全家福”。林清峰练习举重这10年来,和家人聚少离多;最长一次有6年半没有见面,以至于在第十届“全运会”比赛时,林志仁竟然没有认出上场的是自己的儿子。 照一张全家福本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它却成了林志仁的心愿,不难想象,这心愿里装着多少林志仁对儿子的想念。

这些冠军们与家人的故事,带给我们很多感动。冠军的运动员生涯会结束,但亲情故事却永远不会终止,因为在父母眼中,他们不仅仅是冠军,更是自己最亲最爱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奥运游泳冠军孙杨泪水背后的故事

全文共 1707 字

+ 加入清单

孙杨哭了,孙杨又哭了。在拿到1500米男子自由泳的金牌后,这个杭州小伙子在众多记者面前又流下了眼泪。眼泪一直伴随这孙杨,从年少到成熟,从默默无闻到世界冠军。或许只有熟悉孙杨的人,才了解他为什么会又一次流泪,在成为奥运冠军之前,孙杨实在付出了太多。

提前跳下水的时候,孙杨自己也吓了一跳,他不敢想像自己没有夺冠,更不能想像自己失去参加比赛的资格。

孙杨为着枚金牌付出了很多,在他的心里,1500米显然要比400米自由泳更有把握。为了获得好成绩,孙杨几次和教练朱志根去澳大利亚训练,在那边的生活条件肯定没有国内好,但孙杨坚持住了。除了朱志根,澳大利亚教练丹尼斯是另一个知道孙杨吃了多少苦的人,所以在获得冠军后,他也冲向了正在一旁的担任澳大利亚队教练的丹尼斯,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

“大清早,那么冷的水,他就要跳下去。有时候受伤,打了封闭还要游。”谈到孙杨的付出,妈妈杨明显得很心疼。在很多时候,孙杨4点半就要起来去训练,这个时候大多数人正在睡觉。感冒生病了,为了怕尿检出问题,只能靠喝水来恢复,这些付出,是很多人都看不到的。

“要想当冠军,就要付出,孙杨他们真的放弃了很多同龄人能够享受的乐趣,才有了今天的收获。得冠军容易,守冠军难,如果他想继续当冠军,现在要付出比以前更多的。”省体育局副局长吕林说。

正因为想起了自己的付出,孙杨才会为自己的不容易流泪。孙杨还用自己的成绩回击了这些天外界对中国游泳的质疑:“不是美国人就比中国人有优越性,我们与他们相比并不差,中国人不比任何人差。”——这是扬眉吐气后的流泪。

虽然已经被整个世界关注,但你不能否认孙杨还是一个大男孩。在登上领奖台的时候,孙杨甚至会做上一个鬼脸,而他的俏皮也让他拥有了更多的粉丝。

在我和孙杨打交道的过程中,就发现这真是一个没什么心计的孩子。他会因为看见你手上的一件东西,非常认真的问东西的由来,就像一个喜欢问十万个为什么的小孩。和自己的队友,孙杨则非常喜欢开玩笑。汪顺是他最好的哥们之一,训练结束的时候,孙杨就会东拉一下西扯一下的占汪顺的便宜,而“吃亏”的汪顺也会去拉回来,两人就开始玩了起来……

我曾经和孙杨开玩笑说,喜欢毛绒类的玩具。没想到有一天,孙杨突然排了沙发上放满毛绒玩具的照片,还在微博上@了我,说让我看一下他有这么多的玩具——真的是童心未泯。

正因为还是一个孩子,当孙杨实现了自己理想的时候,他不会去掩饰,而是选择用泪水表现了自己的兴奋……

1500米自由泳是孙杨拿金牌把握最大的一个项目,但似乎“调皮”的孙杨要制造点悬念,孙杨在发令枪响前就跳进了水里。中国时候所有的人心都揪了起来,大家都在问:孙杨回被取消资格吗?

好在最终裁判认为,是现场太吵影响了孙杨的判断,允许孙杨重新参加比赛。这个时候,在看台上的孙杨妈妈杨明站了起来,把手指方在嘴边,示意观众们安静下来,好让孙杨在比赛的时候听清楚发令枪。

终于,孙杨拿到了冠军,孙杨妈妈和孙杨爸爸激动的挥舞着双手,这个时候孙杨的手指也指向了看台,赛后他透露说:“我是在向爸爸妈妈打招呼,真的很感谢这些年他们对我的培养。”杨明在现场刻意的想保持镇定,但当聊起孙杨训练的辛苦时,杨明的声音还是哽咽起来:“我真的知道他的辛苦。澳大利亚训练的时候,看了真是心疼啊!”

比赛结束后,浙江的媒体在孙杨爸爸妈妈经常走的那个出口等待,想再问他们几句,但一直没有看到。我随后就到另几个出口去寻找,最终终于在一家商店的门口看见了孙杨的爸爸妈妈。“你也在啊?”看见我,杨明远远的就打起了招呼。为了给孙杨带来好运气,孙杨爸爸妈妈都穿着大红色的衣服。

“我最近几天都和孙杨见面了,他的情绪不错,比较有信心的。”杨明说:“不过那次(抢跳)真是吓了我一跳,因为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当时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好在最后的结果不错,我见到孙杨爸爸妈妈的时候,边上还有几个他们的朋友,后来了解到他们是朴泰恒的爸爸妈妈。虽然游泳池里是对手,媒体也在炒作两人的比拼,但其实大家关系都不错,家长们相互之间也是朋友。

“朴泰恒在说,他们听到枪响后,都没有跳,就孙杨跳了。他们对这个事情也感到蛮奇怪的。现场太吵了,真怪不得孙杨,这个时候谁都注意力很集中的。”杨明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名人故事:冠军郭跃和她的“魔鬼父亲”

全文共 422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郭跃她成为国际乒联创办总决赛以来,闯进决赛年龄最小的选手,也是中国年轻选手中的领军人物。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人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2007年5月26日,在第49届世乒赛女单决赛中,19岁的小将郭跃成为了世乒赛新科冠军。“假小子”郭跃因为成名太快,心态失衡的她曾一度成为“问题少女”,是她的父亲郭向生用智慧和爱带她走出心灵的沼泽,书写了今天的辉煌……

魔鬼父亲”慈爱深沉,乒乓奇才横空出世

郭跃1988年7月17日出生在辽宁鞍山市,父亲郭向生是一家工厂的工人。郭跃7岁那年,乒坛名将王涛去郭向生所在的工厂参观。郭向生拉着郭跃的手来到王涛面前,诚恳地说:“我女儿特别喜欢打乒乓球,您能不能和她打两局,指点指点她?”王涛把郭跃上下打量了一番,发现这个小姑娘精神十足,而且一点儿也不怯场,爱怜地拍拍郭跃的肩,然后和她打了起来。

那时的郭跃根本不知道王涛是世界冠军,因此一点儿也不紧张,打得有板有眼。打完后,王涛对郭向生意味深长地说:“这孩子是棵打乒乓球的好苗子,你要好好培养她。”

就是王涛的这一番话,改变了郭跃的人生走向。以前,郭向生让女儿打乒乓球,只是业余玩玩,让孩子强身健体;现在,他改变了想法,他要让女儿接受正规训练,将来也当世界冠军!

回到家,郭向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妻子并不同意:“中国打乒乓球的那么多,要想打出来太难了。”郭跃扯着妈妈的衣服,哀求说:“妈,我能吃苦,什么都不怕,我要当世界冠军。”见丈夫和女儿态度如此坚决,郭跃的妈妈不再说什么。

就这样,郭向生带着郭跃踏上了一条铺满荆棘的乒乓球之路。为了加大郭跃手腕击球的力量,郭向生特意请人给她打造了一副两公斤重的铁球拍,让女儿握着铁球拍练球。用铁球拍打球与木球拍完全不一样,没几天,她握拍的左手虎口和手掌就磨出了血泡,只要一用力挥拍,殷红的血就渗出来,郭跃痛得眼泪汪汪。

回到家,郭妈妈看见女儿的左手掌血肉模糊,心疼得直掉眼泪,夫妇俩用温水为女儿清洗伤口,然后涂上碘酒,再用纱布包上。第二天下午,郭向生又去鞍山第二小学接女儿,然后带着她去继续练球。

经过一年多的训练,郭跃的水平有了大幅提高,郭向生已经不是她的对手,在这种情况下,他将女儿送进鞍山市体校,让她一边上学,一边练球。

为了了解女儿的训练情况,郭向生与体校教练保持着密切联系。一次,教练告诉郭向生,郭跃打球很有灵气,但就是没有耐心。双休日,郭跃回到家,郭向生一早就把女儿叫起来,带着她去跑步。跑了一程后,见郭跃没有跟上,他在路边等候,等到郭跃气喘吁吁地赶上来,他又迈开腿接着跑,不让女儿休息……

中午,太阳火辣辣的,为了培养女儿的意志品质,郭向生“命令” 郭跃在太阳下站一个小时。不一会儿,郭跃就浑身大汗淋漓,衣服都湿透了。一旁的郭向生心如刀割,他也不想扮演魔鬼父亲的角色啊,可不这样严格要求女儿,行吗?

1998年,因为表现出色,10岁的郭跃进入辽宁省女子乒乓球队。前世界冠军朱香云担任她的主管教练,在她的指点下,郭跃的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2000年,在全国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上,12岁的郭跃一举夺得冠军,当时的国家乒乓球主教练蔡振华正在物色苗子,见郭跃打球虎虎生威,兴奋地说:“这小丫头打法超前,而且脑子活,很难得,应该把她破格提拔到国家队来。”就这样,才12岁的郭跃幸运地进入了国家队!

少年成名好轻狂,女儿的“蜕变”父亲的痛

国家乒乓球队人才济济,尤其是王楠、张怡宁等大腕,更是让郭跃高不可攀。每次队内比赛,她都是最后一名。

那段时间,郭跃心情特别郁闷,而且自卑,一走进训练馆,她就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一个月后,郭跃实在坚持不住了,在电话里带着哭腔对郭向生说:“爸,这里的人都比我厉害,我不想打球了。”

女儿的话让郭向生心里很不是滋味,女儿才12岁,同龄的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呢,女儿却要在竞争那么激烈的环境里生活,不适应在所难免。郭向生没有责怪女儿,在电话里一边安慰郭跃,一边鼓励她坚持下去。当天夜里,他给郭跃写了一封信:

“孩子,爸爸给你讲个故事。一天,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重又硬的壳?蜗牛妈妈说,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所以要这个壳保护。小蜗牛又问,毛毛虫没有骨头,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重又硬的壳?蜗牛妈妈回答说:因为毛毛虫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佑它。小蜗牛又问:蚯蚓没有骨头,也变不成蝴蝶,它为什么不背这么重的壳?蜗牛妈妈说,因为大地会保护它呀。这时,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太可怜了,天空大地都不保护我们。蜗牛妈妈安慰小蜗牛:所以我们不靠天,不靠地,我们靠自己……孩子,你就是故事里的这只小蜗牛,一切都要靠自己!”

父亲讲的寓言故事,让郭跃的心渐渐平静下来。此后,郭向生经常在电话里和女儿谈心,他告诫女儿,要想队友不小瞧自己,最好的办法是用实力追赶超越她们;要想成为世界冠军,只有靠自己辛勤的努力和拼搏……

郭向生循循善诱的开导,驱散了郭跃心头的阴霾。她摆正心态,一心一意投入到训练中。每天,队里规定的训练时间结束后,别人都回到宿舍休息,郭跃还一个人留在训练馆练习发球;晚上别人早早地上床睡觉了,她还在暗自琢磨战术……

灵气加上刻苦训练,让郭跃很快脱颖而出,成绩不断提高。打乒乓球的天赋和优势又逐渐显现出来,并不断取得优异成绩。2002年,在希腊举行的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中,14岁的郭跃获得亚军,轰动世界乒坛;2004年雅典奥运会,郭跃夺得女双铜牌,这年底,在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中,16岁的郭跃一举夺得女单冠军。

郭跃的出色表现,让球迷和媒体对她赞不绝口。有的说她“左手横握球拍弧圈结合快攻”打法,将引领女子乒乓球界的新潮流;有的说她将来一定是继王楠、张怡宁后,世界“一姐”的第一人选;还有的干脆宣称郭跃就是中国乒乓球未来的希望,她在不久的将来肯定独霸一方……

纷至沓来的赞誉,让这个青涩的小女孩应接不暇,她的心态开始失衡,变得有些飘飘然。训练时,她不再像以前那么勤奋刻苦,也不再用心琢磨技战术,开始迷恋上网玩游戏。

这年6月,全国乒超联赛打响,王楠、郭跃所在的辽宁本钢女乒俱乐部引进了日本名将福原爱,圈内人和球迷都认为本钢女乒是夺冠的大热门。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作为主力的郭跃竟然不可思议地连败4场,最后借口有伤在身,干脆放弃了比赛,导致夺冠呼声最高的本钢女乒竟为保级而苦战。

女儿的这些表现,郭向生都看在眼里,心里特别着急,他多次去俱乐部看望郭跃,希望她不要骄傲。每次,郭跃都这样回答父亲:“我已经长大了,一切事情都会自己处理。”女儿这个样子,让郭向生很痛心。他不明白,短短几年,女儿为什么由一个勤奋上进的好女孩,变成了“问题少女”。

不久,在德国不莱梅举行的世乒赛团体赛决赛中,郭跃意外负于中国香港队帖雅娜,那也是中国队在决赛中丢失的惟一一分。这依然没有让郭跃引起重视,在她看来,输一场球没有什么。回国后,教练组经过认真讨论,一致觉得以目前郭跃的状态,已经不合适在国家队,否则会把其他队员带坏,决定将她“遣送”回辽宁省队,让她去那里好好“反省”。

改造女儿用心良苦,“雪藏”归来一飞冲天

从乔红教练那里得知女儿将会被遣送回辽宁省队,郭向生一下子心乱如麻。他知道,一旦女儿被退回辽宁队,她的心态和状态会发生很大改变,也许她会就此沉沦下去。心急如焚的郭向生找到辽宁省体育局领导。体育局领导知道一个优秀运动员的成长,必须经历坎坷和曲折,才能达到顶峰。于是他们立即赶到北京,与国家队教练组沟通,经过百般努力,国家队勉强同意留下郭跃。

郭跃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女孩,国家队勉强让她留下来,这让她很没面子。心结没有解开,她训练一直没有找到状态。为了刺激郭跃,教练组决定将她“雪藏”一段时间,这年的国际乒联举办的新加坡、日本等站的公开赛,以及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的世界杯女子乒乓球赛,郭跃都无缘参加,在国家队被边缘化,连训练都没有教练指导。

由于郭跃很长时间没有在大赛中露面,于是外界开始对她无端猜测,有的媒体报道说现在国家队之所以不重用她,是因为她在谈恋爱;有的说她嫌奖金少,耍大牌,国家队处罚她……这些无中生有的谣传,让郭跃常常在黑夜里泪流满面。

在这种情况下,郭向生火速赶到北京,出现在视线里的郭跃让他大吃一惊,女儿又黑又瘦,而且精神状态很差,眼里不时流露出忧伤和落寞。郭向生想,如果女儿这种低迷颓废的状态得不到及时调整,也许她真的就被毁了,必须给女儿换个环境,让她好好调整心情。于是郭向生找到主教练施之皓,表示想带郭跃回老家住一段时间,让她“改造”好了再回来。

带着郭跃回到鞍山后,为了转移她的注意力,郭向生和妻子都不在女儿面前谈起乒乓球。年迈的奶奶让郭跃给她梳头,爷爷让孙女给自己捶背。两位老人像两个老顽童,乐呵呵的情绪把郭跃也感染了……

为了让郭跃彻底摆脱心灵上的阴霾,几天后,郭向生夫妇带着女儿去了鞍山乡下的亲戚家。初秋的鞍山乡下溪水潺潺,空气清新,田园风光美丽如画,这让久居都市的郭跃感到从未有过的惬意和舒畅。

几天后,郭向生夫妇带着女儿回到了鞍山,夫妇俩发动郭跃在省队的教练朱香云来劝解女儿。朱教练告诉郭跃:“你看,你的师姐王楠也不是一帆风顺。你今年才18岁,挺过去了,还有很多机会可以证明自己……”

郭跃的心结就这样渐渐被父母和教练解开了。那天早晨,郭跃早早起来到外面锻炼身体,满头大汗地回到家后,笑着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我想归队,好长时间没有摸球拍,我手都痒了。”女儿的话让郭向生夫妇沉甸甸的心彻底轻松下来。

回到国家队后,郭跃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时候,队里安排孔令辉担任郭跃的主管教练,在孔令辉的指点下,郭跃的女子技术男性化有了很大的提高,状态也越来越好。

2007年5月下旬,第49届世乒赛在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市举行。5月26日,郭跃和王励勤配合夺得了混双冠军,在颁奖仪式前,坐在家里看电视的郭向生见女儿还在和王励勤讨论战术,非常欣慰:女儿现在真的成熟、稳重了。

在接下来的女单决赛中,郭跃与同是鞍山籍的队友李晓霞争夺冠军,郭跃以大比分1:3落后的局面下,上演惊天逆转,最终以4:3战胜队友,夺得女单冠军。

19岁的郭跃成了新科世界冠军,郭向生非常高兴,当即打电话向女儿表示祝贺,并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从走下领奖台那一刻开始,荣誉已经属于过去,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听了父亲的话,郭跃不停地点头。她知道自己的目标在一年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那时,她要为祖国再争荣誉,把金灿灿的金牌献给父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