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钱学森话剧观后感经典19篇

大家看过舞台剧吗?看了孔子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我们可以看看下面哦!

浏览

6850

作文

101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977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第一朵“蘑菇云”的升起,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世纪,迎来了一个航空科技鼎盛的时代。

今天中午,我们坐在教室里观看了影片——《钱学森》。钱学森一个让人敬佩的名字,他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为中国的导弹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影片《钱学森》讲了:钱学森在美国留学,专门攻读科技研究,想着将来能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出一点绵薄之力。在美国,他勤奋苦读,学业成绩非常优秀。当他得知,中国解放了,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之情,急切地想回中国。他怕自己潜心研究的科技资料被美国人盗取,便用一把火给烧了。在临行前,美国人又将他逮捕了,几经波折,钱学森才回到中国。回来后,他不顾辛劳,整日都沉浸在科技研究上。终于,他发明出了核导弹、火箭……不愧为“中国航天之父”。

影片放完了,我却始终忘不了最后一个镜头:钱学森离开了人世,他为中国的强盛付出了自己的一辈子。回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但缺少了前辈们那种强烈的爱国热情。现在的我们,最主要的就是好好学习,心中永远装着祖国,长大后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出一份力!这样,我们以后才能昂首挺胸,自豪地告诉后人:“看,我们为中国作出了贡献,我们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中国,无愧于自己是一个炎黄子孙!”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认准目标,努力去做,终有一天,你会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10月19日下午,单位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观看中央宣传部、广电总局庆祝建党90周年重点推荐影片《钱学森》。该片讲述了我国伟大科学家,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出国、归国、报国的一生。影片场面宏伟壮观令人振奋,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通过观看影片,我深刻感受到新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之心,强国之梦。对老一辈科学家这种坚定信仰,不怕艰辛,自强不息,报效祖国的精神肃然起敬。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失去了信仰,对困难畏首畏脚,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而我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却在当时国内生活水平差,科研条件落后的时期,毅然放弃海外安逸优越的生活,不畏艰险回到祖国。一心不计得失地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出自己全部力量。这种高贵的精神品质值得现代所有人钦佩。现在社会经济基础建设发展了,物质丰富了,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在思想上更应该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每个人都应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怕艰辛,为了下一代的幸福生活,为了祖国的进一步强盛,做出更多努力,更多奉献。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钱学森观后感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读完这个故事,我感受到了钱学森的伟大。他为了回到自己的祖国,在美国受了很多苦,才达到了自己的心愿——回国,并在中国科技发展中做出伟大的贡献,特别是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发射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了回国,钱学森放弃了自己在美国的金钱、地位和荣誉。我想,只有深深爱国的人,才能做出这个举动啊!为了回国,他奋斗了整整五年。五年啊!对于一个没有意志的人来说随时都会放弃,随时都会改变,可他没有,一直怀着对祖国的挚爱,一直坚持着这种信念。确实,钱学森的这种执着的爱国之心是无人能比的。

说起钱学森,我想起了邱少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痛苦地忍受着烈火的煎熬,一直伏在地上一动不动,没有发出一声叫喊和呻吟,保证了潜伏部队胜利完成任务,可他自己却活活被烧死。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不痛苦吗?不思念家人吗?不思念他的战友吗?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了朝鲜人民,为了全中国人民,他舍己为人。他的死是值得的,是光荣的,是永远让我们怀念的。

读了钱学森的故事,也许你和我一样会被主人公那么炽热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打动。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再想一想我们自己,做事情只要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了,更不会举一反三。我以后要向像钱学森那样,好好读书,长大以后报效我们的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年话剧《干字碑》观后感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6月29日,由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联合策划,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和北方联合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创作生产的故事影片《毛丰美》在沈阳首映。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辛桂梓,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范卫平启动首映并与毛丰美同志的亲属以及数百名观众观看了影片首映。范卫平致辞。

《毛丰美》是一部着力塑造辽宁基层党员干部形象的主旋律影片,影片根据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丹东凤城大梨树村原党委书记毛丰美的生前事迹改编,再现了他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践行“干”字精神的感人事迹;高扬了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实干精神,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以及甘于奉献、严格自律的高尚情操。

该片由闫星华编剧,辽宁籍演员宋佳伦、梁琳琳领衔主演。影片创造性运用电影艺术语言,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聚合的呈现方式创新主旋律英模影片的表意风格,并点睛式穿插现实人物访谈影像以有效增强影片的叙事性和厚重感。

据悉,该片已被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列为向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献礼影片,将于7月1日在全国公映。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话剧《雨花台》观后感

全文共 941 字

+ 加入清单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讲过,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而当时牺牲在雨花台的烈士中有很多人也正是大好芳华,比如16岁的袁咨桐、17岁的石璞、17岁的曹顺标,还有恽代英、冷少农、许包野等等,当中还不乏有书香门第、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让他们为了同一个信仰----共产主义而无所畏惧,慷慨赴死?

即使在国民党暗无天日的监狱中,被敌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依旧心怀家国大义,没能让审讯者们从他们嘴里得到红色特工“宝尔”的真实身份,还把情报在层层封锁中传递给了党组织。为了共产主义,为了全天下的人,他们大义凛然地走向了雨花台,用自己微不足道的磷火焚烧了整个旧中国,烧出了一个新中国。这让我想起了诗人艾青的一首诗“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

两个小时聚精会神的观看,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次次的心灵冲击和洗礼,也不仅仅是对先贤英烈的事迹的一种瞻仰,更是一种关于当代青年的价值观的思考。现在的和谐社会,虽然不需要我们在行动上抛头颅、洒热血,但也不希望我们在思想上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但依旧需要我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担当的态度,对党组织和人民的忠诚等优良品质。至于如何奋发向上?我认为我们应该认真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充分抓住知行统一的辩证关系,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同时具备求真务实的思想与艰苦奋斗的理想。当然,我们更应该摒弃一些虚无主义、功利主义等的念头,千万不要成为钱理群教授口中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积极、纯洁、先进地向党组织靠拢。

5月6日,我们小组又去了雨花台烈士陵园,参观了很久。看到那些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群雕、忠魂亭等,我情难自已,也深深明白了我们今天的生活真的来之不易。英烈们为了我们今天美好生活,抛头颅洒热血,所以我们要格外珍惜当下美好和谐的生活,坚决拥护党中央的领导,使这种和平和谐的生活一直持续下去。同时我们需要认真学好自己的专业,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最后,也希望自己可以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这些雨花忠魂,是民族的脊梁,愿你我有明珠一颗,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优秀作文:钱学森的观后感

全文共 851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钱学森》这部电影。在电影中,我不仅对钱学森爷爷的事迹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解放前,钱学森在美国求学生活,一直过富足安稳的生活。当他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的消息时,这位海外赤子以满腔的爱国之心驱使他一定要回到祖国。这期间,他受到了屈辱,受得了监视,并且美国人以高薪来诱惑他,收买他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动摇不了他回国的决心。

钱学森是我国导弹,原子弹的开山鼻祖,他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了国防事业中。然而他为什么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一贫如洗的的祖国呢?正是因为他那颗爱国之心啊!即使美国人的威逼利诱、无数的挫折和失败,他都没有向美国人屈服,依然坚持着自己回国的信念。回国后,为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重托,他放下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带领所有人学习导弹技术。为了祖国复兴,而坚持在一线做指导工作为了中国的复兴而付出一生!他从不放弃,从不灰心。即使面对失败,他也从不责备,从不埋怨这也许就是他的伟大!而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深的思考:恐怕当今社会再也不会有钱学森这样的爱国奉献者了吧。因为现在人们的责任感越来越弱,总自以为是。为了自身的未来而学习,如果现在的青年以这样自我的思想走下去,为了钱财,为了国外优越的生活环境,而走出国门,那么我们的祖国将会再次变的弱小,再次受到别人的欺负,那么我们将再次失去尊严!

这部电影有一句话最为经典:有剑不用和没有宝剑是两码事。我深深地感动了,而原子弹和导弹就是我们的宝剑,但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要侵略其它国家,只是想好好地保护自己,因为我们国家和人民受过太多的苦了!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真正反思过是谁给你们带来幸福和自由?是在之前,有人争取过,努力过,付出过,牺牲过!如果你明白美好生活是有因前人呕心沥血,捐躯赴国而得到的,那你就会多一份自觉,多一份动力!即使无法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那你也曾经付出。所以请同学放下心中的一丝欲望,向钱学森爷爷致敬,为了祖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优秀作文:钱学森的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雨花台话剧观后感

全文共 900 字

+ 加入清单

艺术上是优美的,技术上精美,表演上接近完美。雨花台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但是表现了全中国的革命形势;时间背景是大革命失败和土地革命前期,却反映了百年来中国人民追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前仆后继的愿望和斗争;具体展现的人物不多,但是可以让我们看到革命形势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像“宝尔”这样优秀的地下工作者简直就是炸弹了。全剧遵循三一律(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所以戏剧冲突十分强烈,人物形象相当鲜活,情节特别生动,悲剧效果极其强烈。监狱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着黑暗的坑。

值得称赞的是,创作者机器巧妙地消解了过分的悲剧感。许包野和施滉“智斗”敌方两个情节,十分风趣;许包野和施滉梦中会见妻子的场面具有梦幻效果。这样,观众就可以从悲剧氛围抽身出来,转而进入感动中。在探监环节,许多革命者的家属都不能理解自己的亲人,极力劝解他们屈服于黑暗的现实,过自己的安稳日子。然而就有这么一位农妇,跨着一个篮子进来看望自己的儿子。她只是简单地问一句,儿子你做的事情是对的吗。儿子说是的并且是我必须做的。其实这意味着儿子坚决选择了死亡,母亲还是故作镇定的拿出一个梨子,说我带了你最喜欢吃的梨,我和你一起吃。说完就咬了一口,我立马流泪了。我旁边的一个男生更加是涕泗交流啊。我觉得这一场景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知识分子和工农的融合。因为有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革命过程中可能失去一些同志,最终的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这就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力量。从恽代英到刚刚“赤化”了的张班长身上都有一股正气:蔑视邪恶,坚韧不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觉得这就是诗经时代人们的刚健活泼精神。孔子当年编定诗经就是为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以恢复仁义礼智信的理想社会。我在这部话剧中就感受到了这样的理想精神!

《雨花台》话剧巡演作为庆祝建党95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之一,同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相结合,并纳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话剧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1906年,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成立,到今天已经110周年了。早期的话剧叫做“文明戏”,是同盟会进行革命宣传的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年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大型话剧《干字碑》观后感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10月14日上午,由市委组织部安排,街道组织社区专职副书记去朝阳人民大会堂观看由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反映大梨树村原党委书记毛丰美同志先进事迹的话剧干字碑》。

舞台上,演员们朴实细腻的表演,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台下的观众,许多人在不断地擦拭着泪水。

看完大型话剧《干字碑》后大家很受教育,让大家再一次重温了毛丰美同志的感人事迹,再一次体会了“干”字精神的实质。大家纷纷表示,在工作中,一定要向毛丰美同志学习,立足本职岗位,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为街道的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通过观看《干字碑》,我在思想认识上,对一名共产党人的追求和崇高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将以毛丰美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系群众、勤政为民、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坚持做老百姓的公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舞台剧话剧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孔子话剧,看完后我深有感触,本场话剧先从几个现代人的不良习惯开始,步步引入正题。孔子少年时目睹春秋时期鲁国的人们没有礼节,不注重礼貌,他非常深沉,于是立志重新建设鲁国的文化,恢复礼仪。经过他废寝忘食、专心致志的学习,终于成为了传播仁、义、礼、智、信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为了让更多的人成为有知识的学者,他开设学坛讲学,并起名为“杏坛”,教授六艺,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后来鲁齐联盟,面对齐国各种挑衅时孔子依靠智慧挽回了局面,并要回了被齐国强占的三座城池,后期由于鲁国内乱孔子开始了周游列国,回到故乡后著书立说直至病逝。

看完后我不仅知道了做人要谦虚,不要自满,不能因为一点成绩从而就骄傲,理解了“少而则倒、中而则立、满而则溢”的道理。

还懂得了做人要讲诚信,鲁国与齐国联盟时说好一国有难,必出援军,然而鲁国饱受战争苦难时,齐国不但没有出兵相助,还显现出很悠闲自得的样子,这样不讲诚信、失信于人的的国家以后谁还会和它联盟呢?

话剧《孔子》中还有很多深刻的道理,希望大家都来观看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话剧红旗渠观后感

全文共 694 字

+ 加入清单

故事发生在1959年,当时的林县人民身处深山,用水要用一天的时间上山去挑,十分艰苦。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杨贵同志担任总指挥负责修建水渠,历经千辛万苦,用了整整十年时间,终于让哗哗的漳河水流进了林县。

修建红旗渠需要勇气。杨贵知道修建风险很大,没有工具,没有资金,没有粮食,没有住宿,可能会有牺牲,可能会闹得人心惶惶,可能会有人反对……但他们没有退缩!他们有人,有思想,有办法,可以战胜一切艰难困苦。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粮食,自己挖;没有住宿,住山洞……就是这样的勇气,这样的坚强,红旗渠工程才能克服这些“拦路虎”。杨贵的勇气,还在于他的敢作敢当,为了给工人们吃上粮食,向检查组坦白了私自动用国库粮食的事,并且一人承担责任。多么令人感动的精神,并不是林县人的杨贵可以为这条红旗渠献出一切啊!

修建红旗渠需要全民参与。9岁的小吱吱跟随姑姑到工地为民工端水,为了红旗渠的早日修好,为了让工地的工人吃上饭,她独自走上上去挖野菜,结果不幸摔下悬崖。她短短一生的梦想,就是能洗上脸,抹上她的胭脂。“漳河水,你什么时候才能哗哗地流过来啊?姑姑,叔叔,你们修得快一点啊!你们没有吃的,我帮你们去挖野菜,野菜,我挖过,我找得到……”耳边每每响起她稚嫩的话语,我的心不禁一阵颤动。

正是这些人,他们互相激励,用血肉之躯汇成了红旗渠,他们自力更生,重新安排了林县的山河,他们用铁锹一铲一铲挖开大山,他们用锤子,一锤一锤凿出隧道,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勇敢,他们的奋不顾身,他们能为人民,为国家做出一切,这就是我们中华儿女们,这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需要这些英雄,他们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沉香救母话剧观后感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每天的生活都是幸福快乐,因为有我的好妈妈一直陪在我身边。妈妈白天辛勤工作,下班后也不休息,陪我玩耍,伴我读书,还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的生活。我觉得这些就是妈妈对我的爱吧。但是,在看完舞台剧《沉香救母》之后,我才发现母爱远不止于此,而我们对母亲的回报也永无止尽。

沉香是个不到十岁的少年,他的母亲是天上的神仙三圣母。有一天,他和朋友在野外采摘野果吃,却不小心吃到了剧毒的往生果。就在他命悬一线的时刻,妈妈找到了他,并施展法术把他救活。可是妈妈因为违反天条使用法术,而被判永远压在山下。失去母亲的沉香发愤图强、历尽万难,十几年来每天勤习武艺、遍访仙踪。他艰难的战胜了强敌,最后为了打破母亲身上的大山,他宁愿舍弃性命,用头撞破大山,终于和母亲幸福团聚。

我现在明白了,母亲的爱不论在日常小事,还是在生死关头,都永远陪伴着我们。我们也要孝敬关爱母亲,报答母亲无疆的爱,让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孝道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话剧茶馆观后感

全文共 1408 字

+ 加入清单

适逢购得DVD,有幸观看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茶馆》,特记下些许拙见。

一开场,整个舞台给我的感觉是非常压抑,混乱。茶馆的整齐有条的建筑没有了,支撑整个舞台的,是数根粗大的未经装饰的大木柱子,横七竖八是构建起来。老北京典型的窗户歪歪斜斜,门与窗的透视严重不对,整个舞台构架像是快要倒下来的样子。背景色是一个十分压抑不安全的灰黄色,很显现这个舞台十分明确地向观坐表达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多么的不合常理,贯穿整个戏的除了混乱,还是混乱。在艺术的角度上看,这是20世纪前期在欧美先后兴起的表现主义的处理手法。

第一幕茶馆的时代背景是维新变法失败后,应是《茶馆》在整场戏中最旺盛的时期,而眼前的茶馆依然是破落残旧,凌乱不堪的摆设,着眼见不着如何兴旺,但只闻吆喝声,欢谈畅饮声如雷鸣贯耳,演员在掌握角色人物上表演得十分到位,一副繁荣安乐的景象,这应是导演与舞台设计师有意安排的。

可在我个人认知里,根据整个剧的主旋律,是不太认同这样的舞美设计的。顾此失彼,是我对这场设计的最大感受。设计者的意图很明确,象征性舞台背景,淡化背景并把焦点放在逐个演员的精彩细节里,若处理得好可以使整幕剧绽放异彩。可偏偏在第一幕与第二幕里,东歪西倒的简陋舞台布景与刚阳有力的时代演员那种依存关系中却是十分突兀,布景是舞台中沉默的表演者,《茶馆》剧情越演越衰落,人物性格的热情棱角也因随着时代的冲涮被渐渐磨平,人变老了,灯光变暗了,风气变得更混乱了,而舞台布景从一开始的凌乱到最后也是凌乱,贯穿整体似乎是没有什么变化,不能跟随剧情发展,不能说是一个优秀的“哑剧演员”。

这些,皆因是对剧本整体的时代规则把握力度不够准确,演员在其中表演已经是很难和上调子,观众的感觉更是像被盲目地牵扯到不相关的信息里进而不能投入气氛中。随着演员的时光穿越,舞台一开始就“歪倒架构”决定舞台只能作很微小的变化,此时演员的表演就像完全是脱离了舞台的个人表演。直至最后一幕,曲终人定局,人物一个个黯然离散,最初混乱的社会没有改变,而是被更混乱的制度覆盖管制着,此刻歪斜的舞台与此刻的人物才突然有点豁然开朗,找到路子的感觉。一开始就十分压抑的舞台气氛,到最后也是十分压抑甚至更加压抑,其中没有什么变化,倘若音乐旋律上也没作一些亮点为剧中提亮的话,观众的感觉除了审美疲劳的累,剩下的就是沉重了。舞台设计的构思很优秀的,可是美中不足。

表现主义的处理手法,是要与灯光紧密结合的,没有了灯光的塑造,表现主义就很难迸发出其隐潜的创造力与表现力。《茶馆》剧本的创作形式决定了茶馆不必过多的灯光运用,不似莎士比亚剧作里,大段的读白大段的个人表演和多演区表演模式,莎剧无论在象征主义还是表现主义的舞台处理手法上都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而《茶馆》剧作最大意义是历史时代背景的刻画,所以《茶馆》在上述的舞台上才显突兀,火候不足。运用表现主义舞台构思老舍大师的《茶馆》,在分幕剧中,需用心琢磨。

全剧不长,却把维新变法失败后——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抗日战争胜利***横行的社会面貌通过人物的种种对话与关系中很巧妙地表露出来,不得不敬佩老舍先生的伟大。全剧不温不火,人物安排上恰到好处,语言形象对人物的刻画更是淋漓尽致。剧中出现了很多不党派不同社会立场的人,都最后都纷纷给了个结局,无论是悲,是喜,是庆幸,是失望,都还有下一代去延续上一代的角色,如此日转月异,茶馆退场了,时代与人物矛盾的纠结依然继续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年同名话剧电影《驴得水》观后感

全文共 2237 字

+ 加入清单

影片全程都在山路和窑洞间展开,一看就是小成本,也没有什么所谓的明星,但剧本和部分主演都已经经过了上百场小剧场演出的考验,正式开拍前的试排实排足足花费了四个月,相对于大部分国产片来说,完全称得上“没毛病”。

影片营造出了一种明显折射真实世界的荒诞,有时有些夸张,充满戏剧感。有的评论里提到了教育部特派员带枪的特权,在我看来也只是这整个荒诞剧情的一部分,并不违和。虽然电影感不强,却着实能够引出各种不同角度的解读,也是我认为影片最珍贵的部分。

除了显而易见的色情笑点,影片喜剧效果的主要来源是委曲求全,有点像是某些春晚小品的路子,以剧中人的窘态来搔观众的痒痒,其中的讽刺与控诉意味却常常戳得人生疼,处处透出无可奈何。

三民小学几个主要角色的塑造我觉得是整部电影中最耐看的地方,每个人的性格都很完整,几乎都能从生活中找到与其相似的人物,并且在前后的变化中也体现了同一性格特征的两面性。

在1500人厅里最招观众待见的张一曼,可能是中国影视作品中女权形象的巅峰了,绝对拥有自己的身体,以欢愉潇洒为信条,置世俗道德于不顾,你可以说她随性,也可以说她放荡,她活着只图自由快活,却为了自由快活搭上了命。她伤害铜匠不是发自真心,却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恶果。其实casual sex在欧美影视剧中是很常见的,但在中国,即便经历了几次几乎毁灭了文明的文化浩劫,儒家那套妇道却并没有消亡,以往这样的角色要么是将身体当作礼物或是交易筹码,要么是有未解的心病或难愈的创伤,再要么就是生活所迫,纯粹为了爽而随便睡的还真不多见,放映厅里的中传学生们为她倾倒,但我不知道他们其中有多少会和那些整天在微博上叫嚣“小三死全家"的暴民重叠。

裴魁山的主要特点是爱钱,可以是精打细算会过日子,也可以是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从前面帮着领导吃回扣的黑历史、计划为张一曼找工作,到后面买貂、讨好特派员,这一特点都贯穿始终。他对张一曼的好,既是一厢情愿的善意揣测,又是得不到就毁掉你的独占欲。有时像个好人让人心疼,有时又让人恨得牙痒痒。

周铁男最大的特点可能是真·嘴炮吧,本身就带着两面性:通常嘴上厉害的人,行动上都比较怂。而前后的对比更是明显,不敢和心上人告白,却敢于顶撞权威,被权威的力量威慑后,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胆怯懦弱,畏首畏尾。由此完全可以将先前的嘴炮理解为年轻的附属物,还没有被生活操过,不仅不知道嘴炮无用,更不知道嘴炮有可能导致的后果。

校长闺女孙佳相比铁男又更年轻,也可以说是更幼稚,这种幼稚不仅表现在能真心将一头驴当作朋友,还在于相信一切都应该分对错,讲道理。今天一把年纪的我,看到孙佳这样的孩子,觉得她蠢,轴,不听劝,光坏事,也是想起了当初的我,也和她一样执拗于明是非讨公道:错的就是错的,不管出于什么理由都是错的,因为看不到背后的无奈。只有小时候,父母老师才会跟孩子讲对错,创造一种世界黑白分明的假象,由着孩子慢慢长大,才自己渐渐悟出了那些灰色地带,才知道有些人有些事,就是特么不讲道理,才知道当初他们不说,只是怕吓死自己。“如果过去的就这么过去了,未来只会更糟。”小姑娘的一句话的确是全剧中最震撼我的。中国人总是乐观地面向未来,如孙校长的名言一般,但悲剧的是,未来常常是不乐观的,甚至就是充满黑色幽默的。

可能从电影本身来看,最悲催的是张一曼,但对我来说,铜匠和校长才是最具悲剧色彩的角色。

铜匠原本是类似“牲口”的人物,单纯善良没文化,有话直说,高兴了就唱歌,稀里糊涂就接受了文化的洗礼:被洗干净、被培训、被“睡服”,得了校长的几本书和一席话,又得了校长闺女的一个月辅导,能读书识字了,听起来也像是个知识分子了。他控诉教育的那一段甚至有些燃:他不再是单纯的动物,明白了受教育前,人们看不起他;让他接受教育,多半也是为了利用他,因此他也对教育报以最大的恶意。因缘际会成了文化人,却仍然没有摆脱牲口的本性:伤我了我就要让你死,谁有好处就跟着谁,不仅敢说还敢做,是个莽汉版的裴魁山。也许这就是对教育的最大讽刺,老师能教你知识,却教不会你做人,错误的教育方式,往往适得其反,没有文化积淀,懂再多也是个人渣。像极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能瞬间百度到一切,却将信息用作谩骂与欺诈的工具。

而校长则是令人心疼的乐天派,见过风浪,身段柔软,最知道委曲求全,却永远相信理想仅有一步之遥,只要保住了学校,就保住了希望,他的信条是办大事要不拘小节,为了理想,尊严可以不要。这样的人放在今天可能就是成功的创业者,相信相信的力量,能拉到投资,当然,也有可能混成传销头目,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也是挺模糊的。

以上这些,可都算不上坏人,但在利益、恐惧的驱使下,好人却能做出最让人寒心的事。

胸无点墨却又装腔作势的特派员是推动剧情的最重要因素,将以上所有人的性格特点都归于“知识分子的脾气”,言外之意即是由权与利驱动之外的人情事,不愿听“组织”的话,剪发、杀驴、说谎、装死,可以理解,但办不到是绝对不行的,你的脾气、你的良心、你的理想都不重要,权利部门捞到好处才是最重要的。他的存在代表着古往今来权力的面孔,惺惺作态,威逼利诱,无所不用,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可惜我是个悲观主义者,在我看来,最大的讽刺就是影片最后透出的希望:孙佳去了延安投奔大哥,暗示三民主义即将被新的力量取代。

然而我不知道相比影片所营造的那个时代,如今我们的世界又好到哪里去了。特派员也不过是换了名字,依旧充斥各行各业,占领每一个角落,决定着社会运作的一切规则,权力的交迭,又究竟改变了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话剧红旗渠观后感

全文共 1340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话剧红旗渠》,我有如下几点体会和感想:

一是要学习林县领导班子抢抓机遇的发展意识。林县县委决定开工修渠时,资金和物资并未全部到位。当县委书记杨贵被反对者黄副县长问到有无材料和钱的时候,他说:“有,不多,可我们有人——55万!”林县人再也不能忍受这样屈辱的生活——一生只洗三回脸:出生、结婚、死亡。要活命,要尊严地活命,这就是林县55万人最急切的愿望。谁能实现这个愿望,谁就是林县人民的英雄。杨贵看准群众诉求,利用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氛围,抓住机遇,大胆决策,最终彻底改变了林县干旱缺水的自然面貌。

眼下,全县、全镇也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渝万城际铁路动工建设,建成通车后从垫江县城到重庆主城只需半个小时,这必将给全县的产业、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影响。中国西部(重庆)钟表计时及精密加工产业园花落垫江桂溪,国家新一轮城镇化政策即将出台,也为全县全镇统筹城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机遇稍纵即逝,桂溪镇不能无动于衷、不紧不慢,而是要以只争朝夕的主人翁态度,抢抓机遇谋发展,抢抓时间研究新问题,全力做好服务县上重点项目的工作。

二是要学习林县人民不等不靠的创业精神。在修渠资金、物资、粮食都非常紧缺的情况下,林县人民“不讲客观、不讲条件”,自力更生,团结协作,呼啦啦15个公社的几万民工,自带工具,自带干粮,拉着大车,推着小车,一齐拥了上来,把通往工地的路全都堵死了,干部分段包干,“该炸的炸,该垒的垒,该挖的挖,该拆的拆……”机遇来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桂溪镇城区被县里划作规划区,要发展镇域经济存在一定的约束限制。新班子上任以来,确立了“商贸富镇、工业强镇、生态美镇、和谐稳镇”的发展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创造条件谋发展,目前“一园一区一基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现代商贸物流园完成策划设计,城北综合交易市场破土动工;城北工业集中区完成规划,建成园区道路500米、排水管网1250米,已入驻项目14个;百果园生态产业基地、天龙生态园等城郊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完成土地集中流转2000多亩。今年1-5月,我镇累计跟踪洽谈项目35个,签约项目11个,协议引资7.9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19亿元,同比增长127%。未来我们在发展中可能还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们要发扬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积极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解决问题,坚持下来就一定能够胜利!

三是要学习杨贵同志全心为群众着想的道德品质。为了给修渠工地开出一条路,村支书带头强拆占道的祖先祠堂,杨贵和乡亲们一起对着祖宗牌位下跪发誓,并特意叮嘱村支书要将拆下来的祠堂砖瓦和祖先牌位保护好,以便择址重建。为了让修渠民工吃顿饱饭,杨贵不惜冒着受处分甚至杀头的险,违规借用国家粮仓三万斤粮食。虽说违规是不对的,但正是因为杨贵有这份为群众殚精竭虑的心,所以群众才领他的情。

当前我镇征地拆迁任务繁重。全镇投入了近三分之一的人力搞征地拆迁,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仍有少数拆迁户不理解他为什么要为公共利益做牺牲,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耐心做群众思想工作,并按规定做好合理的补偿安置工作。还有的拆迁户封建思想严重,认为祖先坟墓动不得,这就需要我们拿出红旗渠破宗祠的勇气,坚决完成任务,同时要做好安抚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282 字

+ 加入清单

十分感谢豆瓣能够给我这次珍贵的机会,去中影电影院观看《钱学森》的提前观影活动。这次又遇到了上次帮我留票的那位美女,再次十分感谢她。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这句歌词出自当年红极一时的,张明敏先生在1984年春晚演唱的《我的中国心》。

1。作为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教授的一生为中国的航空和国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然而为什么他要放下美国那么好的生活条件,毅然选取回到国内,回到一个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作是一个农耕社会的新中国呢。正是因为他拥有着这样一个中国心!

2。即使被美国人软禁,即使已经失去了教授的职位和地位,即使有无数的美国间谍监视着他的私人生活,但他依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依然坚持着自我回国的信念和执着。

3。回国后,为了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托付的重任,为了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和航天事业,为了新中国亿万同胞的安全,他一向在坚持着科学研究。他放下了在美国时的一点点傲慢,坚持带领所有人学习导弹技术。他放下了和家人团聚的时光,坚持在前线指导工作。为我国的科研付出自我半生的心血和精力!

4。他从不放下每一次机会,也从不放下每一个人。即便是失败了,他都不会有任何的埋怨和指责。这也许就是他的伟大的另一面。

我想之所以原子弹能够成功,卫星能够发射。除了所有人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拥有像钱学森教授一样的那颗中国心。或许原子弹的威力是超级大的,但是无数个钱学森的能量是无限大。我们足以打败任何的,想要打扰我们安静的生活的狗屎和蠢蛋。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电影点评:

看完之后,我对这部影片赞不绝口。为什么这么说呢:

1。首先影片的片子不长,但是没有任何的糟粕,基本上全是精华。片子很连贯,一点也不拖沓,说明在剪辑这方面下了大功夫。(4个小时剪辑成98分钟)

2。其次,我觉得演员演的很不错。a。陈坤的眼神里充满了一种坚定和执着,是我觉得他最出彩的地方。像这种爱国题材的电影,最重要的是要跟当下的年轻人进行爱国教育,那么男主角一举一动能够给观众一种教育的好处?我觉得他做的很不错。起码让我感受到钱学森的那股毅力。b。张雨绮的表演也还算不错,个性是她说话的那语调和声音是我十分欣赏的。作为一个女高音歌唱家,又是理解过高等教育的,说话这方面肯定会有讲究。我觉得张雨绮就将这份独特的女高音的气质表达了出来。

3。最后我觉得影片十分出彩的地方就是各位领导人的口音。当然会有人问了,很多影片都是普通话,这部影片出现口音,是不是会有观众不理解?或许会有这种状况。但是你想想这些伟人领导,无论是毛主席、周总理或者是聂荣臻元帅,他们一旦说起方言来,是不是更有一种鼓舞人心的感觉。个性是林永健扮演的聂荣臻在发射导弹前的那次演讲,简直是太振奋人心了!我想这就是爱国教育影片就应有的效果!!

我想每个电影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只要能够让当下的青年人进行一次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争取让社会多些好事少点坏事的话,我想这个片子就是成功的!纪念钱老爷子,祝您一路走好!

PS:影片的最后才是真正的亮点。如此珍惜的视频,只有你到了影院才能观看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话剧《雨花台》观后感

全文共 2057 字

+ 加入清单

雨花台话剧巡演作为庆祝建党95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之一,同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相结合,并纳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话剧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1906年,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成立,到今天已经110周年了。早期的话剧叫做“文明戏”,是同盟会进行革命宣传的工具。

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想象的共同体》里面提到,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主要通过文艺进行想象。在观看话剧的时候,观众全身心投入戏剧演出,观众变成了演出的一部分,要配合这个演出。台上台下融为一体,相当于上课教育。现代化的精髓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把社会成员组织起来,高效地用一种思想统一去教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就在于其拥有严密的组织性。从话剧里,还有《红岩》的文艺作品里面,我们可以知道,即使在敌人的监牢里也存在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以至于可以在敌人眼皮底下“赤化”一个监狱警察班长。

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很重视领导文艺事业,以此来教育民众,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沈雁冰的弟弟沈泽民说过“文学者不过是民众的舌人,民众的意识的综合者,他用敏锐的同情,了澈被压迫者的欲求,苦痛,与愿望,用有力的文学替他们渲染出来。这在一方面,是民众的痛苦的慰藉,一方面却能使他们潜在的意识得到了具体的表现,把他们散漫的意志,统一凝聚起来。一个革命的文学者,实是民众生活情绪的组织者,这就是革命的文学家在这革命的时代中所能成就的事业。”

具体来说,中国共产党从来就很重视通过话剧来团结民众、教育民众、组织民众,从而从民众中获得澎湃的力量,实现革命的胜利。抗日战争期间,戏剧界人士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下汇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论是重庆、武汉、桂林这样的大后方,还是各个解放区和根据地, 抗战话剧运动都蓬勃发展。在这期间,涌现出了大批为抗战呐喊的戏剧界人士和鼓舞人心的戏剧作品,对唤起民众的爱国意识和一致对外、不做亡国奴的战斗情绪,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揭露日寇的罪行、反对外敌入侵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因此,话剧《雨花台》必将对我们产生极大的教育作用,让我们从中汲取力量,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革命精神,戮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凝聚磅礴的力量。

再者,我们可以看到早期中国共产党员几乎都是知识分子,早期的党员中不少还是北大出身的呢,而且有些人家境很好,收入很高。他们为什么要跟工农走在一起呢?他们为什么要追求共产主义呢?如果他们不参加革命,也许他们可以在大学里获得丰厚的收入,可以在海外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事实上这样的日子只是一种苟且。鲁迅先生当年在教育部工作,一个月赚300大洋。但是政府经常拖欠工资啊,有时候军阀打胜仗了,掠夺了一些钱回来,便部分支付教授们的工资,还得先到先得。这说明了国家不光明,谁的日子也难得安稳。同理,自己的国家羸弱,也难免在海外被人欺凌。当然他们战斗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知道中国的出路在于解决农民问题,解决土地问题;他们知道共产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契合点,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近代以来,自此中国陷入西方列强侵略的屈辱中,知识分子就开始前仆后继地探索救国之道。所以,当他们在监牢里各自阐述的理想,那也是近百年来仁人志士的共同理想和追求:为了天下人将来能过得更好。他们每努力一分,中国未来就更加光明一分。剧中国民党反动派认为共产党员违背了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是罪大恶极的。岂不知他们自己才是真正违背中山先生革命理想的背叛者。国共两党本来是合作的一家,在中山先生的旗帜下,同仇敌忾,发动革命打倒军阀除列强。但是在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就公然背弃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且大肆屠杀继续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正义人士。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山先生革命理想道义正统继承者,中国共产党才是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寻求民族独立的抗争的道义正统继承者,也是近代以来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领导者。然而,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忝然把自己当作政权的正统,疯狂压迫并屠杀革命的火种——中国共产党员。在这种情况下,剧中的许包野和施滉在听着肖斯塔科维奇,谈着普希金的时候,他们没有沉醉在浪漫的享受中,他们听到的是十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的欢呼,他们谈论的是最祖国最深沉的热爱和最美丽的想象。

然而许包野和施滉又是浪漫的。我觉得他们在梦幻中与各自的妻子相见真是神来之笔。革命者不是没有文化的,更不是冷酷无情的,革命者也是有着浪漫情怀和缠绵的爱恋的。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革命者是关注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疾苦的,他们是有良心的人,他们对国家和人民是多情的,所以他们也是心最软的人,最懂得浪漫的人,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心最软,骨头才是最硬的!

《雨花台》讲述了雨花台就义的烈士们为了信仰,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体现出来的信仰力量和人性光辉,从不同侧面歌颂了雨花英烈信仰至上、对党忠诚、舍生为民、勇于担当的崇高精神。我们应该铭记历史,崇尚英雄,传承和发扬雨花精神,更加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 更加坚定坚定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意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全文共 1348 字

+ 加入清单

在看这场电影之前,我对于钱学森的了解似乎只停留在“两弹一星”的丰功伟绩上,而在看这场电影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意识到是一个演员在演一步电影,而是在看一个叫钱学森的人如何渡过他光辉而又艰难的一生的,他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剧本,他也正是他自己人生戏的导演,在这场电影结束后,我才终于明白了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价值, 影片中赋予了钱学森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儒雅、安静、 耀眼、淡然、无私、坦荡、纯粹。更重要的,是他完美的诠释了“爱国”两个字的深刻含义。

钱学森——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所有的荣誉集于一身,被他“无情”的抛之脑后的是,加州理工大学的终身教授,美国优越的生活。他固执到回到中国过清贫的生活,当时的中国与美国比起来,就像现在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与居住豪华别墅的商人富豪,只为了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去完成自己的抱负,向中国实践自己的爱国之心。

影片中当看到第一颗原子弹的时候,他那孩子般纯真的笑打动了我,原来发自内心的笑容是那么的美,也许在钱学森身上用“美”并不贴切,但是我真得不知用什么词语来展现它。幕的开始与后面的接应的那一画面,也同样是卫星的发射成功,也同样是震撼人心的时刻,在所有人为之狂欢的时刻,却惟独他一人现出深邃的眼眸,那眼神似乎穿过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是因为成功对于他来说已经不足为奇了吗?是因为这种场面使他麻木了吗???这在电影中似乎没有讲到,我想他是在为我们中国担忧,为后人担忧吧。

生活在美国的几十年,他始终有一个目标,就是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将之用诸于中国,使中国变得像美国一样强大,他刻苦钻研,一步步的紧追知识的步伐,却时时刻刻的关注着中国的发展状况,当学有所成的时候,回国之心慢慢的侵袭着他,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回国。” 就这样被莫名的罪名加以软禁,失去自由,最后在周恩来总理多次的努力下,才使其终于返国。对于这种来之不易的机会,钱学森更加珍惜,回国后,教授航天知识,在这一部分,电影中有所体现,震动了我,因为那一刻让他回想起了在美国授课的情形,与此刻是截然不同的,从而引发了他对中国教育的思考。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结合做为一名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我有以下的几个方面的感悟。

当今的中国是一个正在苏醒的雄狮,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尽管GDP 的增长速度很快,仅次于美国,但是我们的人均值还是很低的,对于经济的发展我们并不一定要去追求有多么的快,虽然经济是我们生存的一个基础一个前提,但是我们应该追求有质量的提高,如果第一个人都怀着像钱学森同志一样的爱国之心去面对每一件事情,我们>和谐社会的步伐将会迈得更快,更稳,更好。

我们所有中国人所需要做的就是奉献自己的爱国之心,今天的中国, 走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 需要更多像钱学森那样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之上的人, 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做到像钱学森一样,但是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去为我们的国家做些事情,让我们的国家真正的强大起来,让自已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话剧《老汤》观后感示范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话剧老汤观后感

晚上,妈妈带我到河南省人民大会堂观看由范军主演的话剧《老汤》。我们提前一个小时到达那里,观众已经人山人海了,看来大家都很喜欢范军演的戏啊!

话剧《老汤》讲述的是一个诚实守信的故事:中原古镇一户姓罗的人家开着一家百年老字号的老汤烧鸡店,生意兴隆;由于罗家当家人罗小船没有及时对老汤这个招牌进行注册,结果让别人先注册了。于是,老罗一家人开始进行招牌争夺。罗家的儿媳妇爱财如命,在市场上购买廉价的死鸡,随后被对手店家的孙女苑思思曝光,造成老罗家的老汤招牌被砸。罗家全家人对乡亲们磕头谢罪,算是保住了自己的招牌。朴实善良的罗小船为了60年前的一句诺言,承受着无尽的痛苦和折磨,他寻觅、奔波了一辈子,终于在临死前把老汤秘方传授给了苑四爷的后人苑如意。

通过妈妈的讲解,我从剧中感受到了做人就要像罗小船那样诚实守信!看完《老汤》,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妈妈讲过的《狼来了!》这个故事,小牧童向山下农民撒了两次谎。当狼群真的来时,他的话再也没人相信了,正因为他的谎言,导致羊群被吃的后果。这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诚实守信的严重性。我觉得:人与人交往,只有真诚待人,才能与人建立友好的关系;只有诚信,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所以,我们应该从小树立言而有信,无信不立的观念,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话剧《生命如歌》观后感

全文共 1808 字

+ 加入清单

话剧生命如歌》,编剧王元平是一位部队的优秀剧作家,写过不少的剧本,可惜都没有看过。但是从看到的《生命如歌》想象,他的其他作品也不会逊色,因为从这个剧本已经看出了作者的功力不浅。当然,导演和舞美也为剧目增色不少,使全剧的艺术性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值得我省戏剧同行学习和借鉴。

《生命如歌》是表现老一代革命军人如何扎根边疆,将自己的青春岁月、后代子孙以至生命都奉献给边疆的故事,可以说是完整体现主旋律的话剧。但是这部体现主旋律的话剧却一反常态的不是带有政治味很浓的剧目,而是有非常感人和吸引人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优秀的作品,看起来给观众一种迥然不同的不一样的感觉。全剧围绕兵团老战士、年届九十高龄的陈旭刚的家事展开,但是没有把一些标语口号式的“豪言壮语”做为正面道理展示给我们,而是用充满激情的儿女情长和朴素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喜怒哀乐为我们表现了中国几代人之间的差距和代沟,既充满矛盾冲突,又有许多共同的思想感情,看起来令人感触颇深。剧目从一开始就为我们敞开了一位战士对党、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但是也深刻揭示了每个人都不会排除的对自己的亲人、对自己的子女的疼爱,更忘不了从小自己成长的家乡和故土。正因为他们能够舍弃自己的家乡故土,为国家和党的事业做出忘我的奉献,他们的所作所为才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无论陈旭刚还是他的老伴刘玉风包括他的儿子保国、卫国等子孙,尽管和父辈们有不同的社会理念和人生道路,但是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在他们身上获得的继承和发展。就连在美国长大的重孙子陈帅,虽说受的教育不同,但是也同样具有人类共同的、积极的思想观念,同样是中华优秀传统在不同文化中的体现,同样也预示着中华民族迟早要在世界产生影响的未来。正如陈旭刚同自己已经去世的儿子在冥冥之中的对话那样,对国家、对事业的忠诚是建立在对人的基本尊严和自由的基础之上的。陈旭刚的坚守和陈保国的离开都是为了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他们之间很难评价对与错,但是他们的理想和信念却始终没有分离,这也是《生命如歌》告诉我们的真谛。戏的结尾,为了给陈旭刚过九十岁的生日,大家把老爷子过去获得的奖章一个一个的挂在他的胸前,但是老爷子把最后一个奖章摘下来,别在了死去的儿子保国的遗物上,使观众禁不住流下眼泪。这枚奖章是他自己的,更是给自己儿子的,是对儿子为了家乡、为了国家的无私奉献的肯定和奖励,也是表现陈旭刚人生升华的表现。

该剧从头到尾充满了戏剧矛盾和戏剧冲突,但是又很难找到矛盾的对立双方,戏剧性完全依靠人物的性格和内心的追求表现,包括刘玉凤的扮演者李坤棉在内的几位演员表演都非常出色,都给观众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随着剧情的发展,几乎都是用富有个性的语言、内心的纠结而产生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台词,使人物性格升华并发展变化的。主要人物陈旭刚从开头对儿子离去的怨恨到对儿子的谅解,不是依靠什么冠冕堂皇的说教表现,而是内心激烈斗争的觉醒,这样就使人物的艺术震撼力发展到了极致。当我们看到陈旭刚面对当年拿走的那件羊皮袄发出自己内心对先自己而死去的儿子的埋怨时,何尝不是对他自己的悔恨和自责呢?这样塑造的人物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富有强烈人情味的父亲形象,而又没有丝毫损坏共产党员的英雄形象,这样的共产党员才是观众心目中、接地气的真正可亲可敬的形象,而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虚假的英雄形象。我们的舞台艺术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物,这样的艺术典型。

全剧的演出节奏也非常紧凑,编导用保国的死讯,恰到好处的把全剧的悬念感和观众的心紧紧的抓住了;保国的死讯被孙子揭穿之后又没有让观众把心放下,而是引起更大的担心和紧迫,这些都是该剧的艺术创作魅力所在。不过这个悬念感让一个孩子揭穿似乎轻了些,如果把规定情境铺垫的更扎实、更完善些,估计艺术效果会更好一些。我想作者在这里是想通过陈帅的行动表现我们同西方文化之间不同的地方,甚至是批评中国文化中不是那么积极的、开放的弱点,倒也情有可原,但是从全剧的戏剧性角度看,这个悬念让孩子来做,毕竟分量轻了些。如果这段情节是让陈旭刚先发现了那件羊皮大衣,自己出面让儿子出来揭穿悬念,是否戏剧性会更强,震撼力会更强烈些?当然,这仅是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未必准确。

总之,这是一部非常感人又富有极大正能量的好戏,希望省话剧院在今后的演出中能够再进一步修改提高,使该剧产生更为精彩的艺术魅力和演出效果。

更多热门观后感推荐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年同名话剧电影《驴得水》观后感

全文共 1166 字

+ 加入清单

荒诞”的驴得水

梁简文帝有训,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这句话,放在今天无疑仍是有道理的。

《驴得水》(以下简称《驴》)的荒诞与喜感,绝非是一个个包袱堆砌的产物。事实上,《驴》的叙事框架毫不哗众取宠,而是十足的四平八稳,很好地照顾到大众的审美层面。形式的温和及中规中矩,恰恰与内容的锋利及针砭时弊形成戏剧化的对比,如同一场暖阳春日下的葬礼,一次心平气和的谋杀,令人在毫无防备的情形下迎来一浪高过一浪的瞠目结舌,却也随即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的原型。

毕竟,荒诞也有自己的立身明哲——它决非无节制地滥想,而是乱中取真的隐喻。披着荒唐和怪诞的外衣,它用急弦快扫式的演奏震荡着人们混乱不清的内心。

“人性”的《驴得水》

纵向来看,《驴》的情节大纲可以放进中国两千年来任何一个时代背景中而不显得唐突。从这个角度出发,“人之初,性本善”只说透了真相前一半。

人性的诸多弱点,即便不读刘墉和卡内基,任谁也能大略道出一二。其中最可怕的情况,莫过于纯真的个体丧失了话语权,集体的共性思维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偏离,理想与现实出现了无法逾越的断层,所有行为准则都源于最原始的欲望。这时的你,还会坚守吗?

亨利•米勒在那部脏话连篇的《北回归线》中说过,人类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最终会让人成为一副空空的骨架。回过头来,还得去寻找失去的肉体——够绝望,也够真实。

“残酷”的《驴得水》

“看”这一动作,若足够动人或虐心,足以让一部作品不朽。

铁匠与张一曼的互动无疑是《驴》的一大亮点。两人在不同境况下一次次相互凝视,所承载的信息量实在过于巨大,令人浮想联翩、五味杂陈。当张一曼连甩自己十二记响亮耳光走向铁匠,此时的铁匠即便已心如死灰,想必也难以忘怀彼时的耳鬓厮磨与依依惜别吧。

整部戏最大的悲剧人物,该是校长的女儿佳佳——这一点从完场谢幕时的舞台及音乐处理上不难看出端倪。当所有人陷入疯狂的集体无意识当中,任何一缕清醒与悲悯都显得弥足珍贵。佳佳手提行李离开时,身为校长的父亲仅仅漠然回头说了句“常来信”,便又背过身去。这份冷漠与麻木,远比举枪恐吓的残暴更让人绝望。

“现实”的《驴得水》

“重新开始”,多数时候是一句自欺欺人的说辞。结尾处校长与三名老师的手重新叠在一起,再次喊出那句“改变国民的贫、愚、弱、私”,最终却顿成反讽。

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真正的墙从未被推到过,但那种想要破除一切藩篱的努力一直存在。正因这种努力,希望才会自始至终存在。

久而弥笃,万事心照。我们不必强求自己成就一片森林,但我们完全可以亲手去种一棵树。作为一部戏剧,《驴》当之无愧地做到了这一点。

结语

一个好的打字员未必能成为一名钢琴家,因为艺术最需要的不是准确,而是灵魂。《驴》的某些细节处理并非完美无瑕,但已足以令人回味悠长。批评也好,质疑也罢,最好还是来剧场亲身观摩后再下结论。至少,你可以对它做出一个较公平的否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话剧观后感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故事《见证》以一群北韩人在美国的生活为背景,围绕着对信仰以及成长展开了一系列故事。男主人翁是美籍北韩后裔,男主人公的父亲是一位神父。男主人公父亲一直希望孩子可以信奉,成为一个成功人士。而男主人公在种.种压迫之下,没有屈服,更在同样价值观念的HK的引导下,走上了自己认为的成长之路。在经历一系列挫折和成长的苦痛之后,男主人公重新对生活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父母也终于选择放手。他开始一段崭新的人生,不同于父母的需要不依靠上帝来寻求心理慰藉的精彩人生。

整部剧看下来我有几点非常有触动。当男主人公保尔遇见HK时,HK说:“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鸡,一种是老虎。你要做老虎,哪怕面临灭绝,也要有自己的态度和方式,要活得有尊严。”现在这个世界很多人迫于生存的种.种压力选择成为“鸡”,他们也许曾经不愿,但是最后还是成为了在笼子里没有自由任生活摆布的动物。而又有多少人仍愿意坚持自己的观点,做一只老虎,骄傲地尊严地活着?这让我不禁想起了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呵,这只猪其实和老虎一样勇敢,它们都是选择按照自己所想的方式过活,绝不愿意妥协。王小波曾经说:“我想我也许会遭遇虚无,但是我想我一辈子都不会妥协。”他们都是勇敢的人。现在又多少人还愿意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勇敢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不由让我感叹,这个世界上勇敢的人太少太少。连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成为这样的强者,还是随波逐流,和大多数人一样成为生活在生活牢笼里的无希望的“鸡”。正如保尔的父亲,他完全爱自己的儿子,他希望儿子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所以他来美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这真的没有错。但是他当真考虑过孩子保尔的感受么?这是孩子所希望的生活吗?所幸保尔一直在抗争,没有妥协于父母的安排之下。虽然保尔也遭受了一些成长的代价,但是最终是换来了父母的让步,还是让我觉得欣慰。但我不禁在想:为什么所有的事都必须要到了不可以回转的地步时,大家才会认清楚所谓的真谛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