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朗读者第三季第一期的观后感(精彩20篇)

主要记述了海外的风光和奇闻异事,同时也抒发了她对祖国、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寄小读者好词好句,欢迎阅读。

浏览

6114

作文

181

第九期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1338 字

+ 加入清单

我想把自己写的这首诗朗诵给我的自行车,这辆我亲手组装的自行车已经陪伴了我整整2年,我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今日清晨6时多,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大二男生徐国清就赶到了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门前,成为央视"朗读亭"现身武汉后的第一位朗诵者。

"朗读亭"因央视文化栏目《朗读者》应运而生,目前它已走过了北京、广州、上海、杭州、西安等几大城市,今日是首次来到武汉。记者在武汉大学看到,这座高约3米的"朗读亭"外观古朴别致,内部有两个go pro摄像机以及一套完整的录音设备。朗读者进入后,只需要对着圆形的麦克风念出自己准备的内容即可。为了保障朗读者们在亭内不受干扰地释放情绪、忘我朗读,亭子外面的央视工作人员会遥控"雾化"设备,将亭子玻璃调整成毛玻璃状态。

很多《朗读者》的粉丝们昨日都是清晨七八点就赶到武汉大学,在亭子前面排起长龙。他们中有学生、教师,也有公务员、企业白领,尤以女性居多。等候的过程很枯燥,爱好者们却乐于享受,他们要么捧着一本书轻声吟读,要么互相交流,临时提高一下技巧和节奏。

央视《朗读者》外拍组有关负责人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在这么美丽的大学校园里朗诵,无疑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武汉人对于朗诵的热情也是令我们意外的,今天共有140余人登记要朗诵,这个数字在我们之前走过的几座城市里面也是位居前列的,一般来说,首日登记朗诵的人数都在120人左右。"

记者注意到,这些武汉的朗读者们在进入"朗读亭"前,还纷纷在登记表上写下自己的心声。"希望成为一生的朗读者","朗读,让心灵更加美","让人间充满真情和温暖",这些寄语满满都是正能量。

据介绍,这座充满爱和温暖的"朗读亭"今天还将继续在武汉大学等候朗读者们的到来,此后它还将在武汉"漂流"6天。从明日开始,"朗读亭"将先后到达汤湖图书馆、东湖屈原纪念馆行吟阁、西北湖广场,在这3个地点各对外开放2天。

每个朗读者都有自己的故事

献给朋友、父母、老师、家乡、董卿......今日,走进"朗读亭"的人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心愿。

来自江夏区大花岭小学三(7)班的李恩妮是昨日最小的朗读者,年仅8岁。昨天是上学时间,小恩妮却坚持要请假赶到武大朗诵。小恩妮的妈妈告诉记者:"她是一个很有追求的小女孩,每期《朗读者》必看,所以我想这个小小的愿望还是应该满足她。"

这一次,李恩妮的朗诵内容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徐鲁的散文《美丽的愿望》:"即使在平凡的日子里,也要有一些美丽的愿望......"她说,我想把这首诗献给妈妈,希望妈妈永远幸福。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今日春光明媚,陶晓辉女士把女儿送到武汉大学附属第二小学后,一时兴起到珞珈山走走,正好遇到了刚刚开放的"朗读亭",她便报名朗读了林徽因的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

"女儿在学校也算“诗词小达人”,她能够背诵五六百首古诗词。"陶女士透露,"我要把自己朗读的整个过程用手机录制下来,带回家放给女儿听,最近我们之间产生了些小矛盾,希望她能理解妈妈的爱。"

走进"朗读亭"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则是武大哲学学院大三学生凌佳薪期待已久的心愿,"我12岁时公开朗读的第一篇稿子是《荷叶.母亲》,十年过去了,我想体会一些不同的感觉,没想到,朗读到最后,我的情绪被彻底调动起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董卿朗读者青春观后感

全文共 1228 字

+ 加入清单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持续了十二期的2017年《朗读者》饕餮盛宴昨天晚上落下帷幕。连着十二周,每个周六的晚上,我最期待的事情就是与家人一起收看《朗读者》。对《朗读者》,我真的不忍说再见,然而又不得不说再见。

昨晚播出的《朗读者》第十二期的主题词是“青春”。主持人董卿一袭宽松的白色裙装潇洒飘逸,彰显知性女子的优雅美丽。她口吐莲花,如诗的开场白娓娓道来:“青春仿佛是一种宣言,它昭示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激情;青春是一种姿态,心有猛虎,细嗅蔷薇;青春是一种勇气,带着加速度在奔跑。渴望找到未来的答案。今天,就让我们在那些也许正青春,也许不再青春的人们身上,去感受青春永恒的魅力。”

我想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有那么一首歌,唱起那首歌,就会想起自己的青春。对于我们的父辈来说,那首歌可能是《我的祖国》《红梅赞》《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而对于很多成长在上一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人来说,那首歌就是《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青春无悔》。如今,当年唱着这些歌的白衣少年,早已褪去了青涩,今天的他又会怎样回忆起自己当年的岁月呢?朗读者老狼朗诵的《晃晃悠悠》就是献给我们的八十年代。

我们很多人都会觉得,诗歌是极其雅致的事情,甚至离我们的生活有点远,但是就有这样一位农村女性,长期生活在乡间,身体带有残疾,她却把那泥土中的生长,门墩上的期望,化作了最有力量的诗句。很多人把她比作中国的艾米莉·迪金森,但她却说不,她就是她,她是余秀华。她出生时因缺氧导致脑瘫,人生的疼痛和残缺成为她创作的心灵之源。她出版了诗集《月光落在左手》《摇摇晃晃的人间》等。她朗读的《给你》,是献给她曾经喜欢过的人和将来会来到生命中的更多的人。余秀华用最摇晃的步伐,写出了最坚定的诗句,那些诗句,就像阳光透过了水晶,折射出她的灵魂,她的光芒。

年轻时是才华横溢的美工、编剧,中年时是著名导演,内地的贺岁片之父,如今,他是中国商业电影的一面旗帜,今年六十岁分他,也来到现场,和我们一起分享他的青春感悟,他就是冯小刚。

北汽集团是《朗读者》独家冠名商,他们为朗读者赖敏、一舟夫妇提供出行车辆和胎儿跟踪检查的费用。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也以一个朗读者的身份出现在这期节目中。

2016年8月21日那天,在巴西里约,中国女排姑娘们在时隔十二年之后,又一次站在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这也是最年轻的一届中国女排姑娘,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四岁,她们开拓了中国女排的第三个黄金时代。而在这样一个让举国振奋喜悦的好成绩背后,有一个我们大家都熟悉难忘的名字——郎平。三十多年前,以她为代表的中国女排姑娘,以五连冠的成绩,让那一个时代留下了一个深刻的记忆。她们的青春,是奋斗的青春,是拼搏的青春,是荣誉和汗水交织的青春。

这些耄耋老人,心里永驻青春,散发着恒久的人格魅力。

有人说青春是那么美好,唯一的缺点就是消逝得太快,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拼尽全力,好好生活。感谢《朗读者》,让我们遇见这么多美好的人和事,期待明年再相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

全文共 414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周末我收看了央视第八期《朗读者》,这一期的主题词是勇气 。

就像茨威格所说,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一样,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拥有了改变的机会,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贝多芬的扼住命运的咽喉,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些勇气都彪炳在史册上,流传在故事里,而在我们这期节目当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文学史家樊锦诗,一位瘦弱的南方女子,从北大考古系毕业之后,她用了五十四年的时间坚守在大漠深处,而她为敦煌所做的一切也被季羡林先生誉为是功德无量。勇气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勇气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勇气是我们生命当中最鲜艳的一抹原色,很多的文字都在赞美着勇气,莎士比亚说有德必有勇,正直的人不会胆怯,试想一下,如果历史失去了勇气,那将失去改写的英雄,如果人生失去了勇气,那很多日子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位又一位朗读者身上的勇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年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或朗诵,不是突然热起来的,几十年来,它一直在这片土地上酝酿着。”上海图书馆会展中心主任吴敏说。上图朗诵团凝聚孙道临、秦怡、曹雷、童自荣等一批老艺术家,他们以练代学,与业余朗诵团员们同台演出,培养了一批朗诵会的常客。这个朗诵团如今已有50多名成员,除老艺术家外,更有律师、教师、企业家、记者、主持人等各行各业的朗诵爱好者,年龄最小的七八岁,最大的已90多岁。

与此同时,朗读也跨越艺术门类,进入沪上多种艺术场所。2012年,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创“诗歌来到美术馆”项目,邀请诗人与诗歌爱好者一起朗读,讲述诗歌背后的故事。在“诗歌的魔方——2015首届上海诗歌艺术节”上,欧阳江河等10位知名诗人嘉宾穿梭于淮海路上的“诗歌巴士”里,朗读作品,感受诗意萦绕的美妙瞬间。

欧阳江河说:“诗歌巴士很有创意。在双层巴士上,看着高楼和树叶,和外国诗人一起读着诗歌,我恍若身处另一个时空,这种恍惚感和移动感反而带来了诗歌的确定感,让我们感受到诗是真实存在的。”

朗读也可以成为一种纪念的方式。去年上海书展期间,巴金故居的钢琴第一次为来客奏响。诗人在琴声中,用朗诵“截句”的方式向大师致敬。“在今天的场合,我是一个文学少年,小时候很难想象,有一天能在巴金故居朗诵诗。”从西安专程赶来的诗人伊沙感慨万千。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朗读者告别观后感模板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一开始看到《朗读者》介绍,想起前不久才结束的同为董卿主持的诗词大会,心里念着这一定又会掀起收视狂潮。看到第一期前半部分,才想起了类似的节目《见字如面》。

今天不谈节目内容,谈现象。一股脑出现了一系列文化类节目让我们看到的是电视人在试图拯救现在趋近于数典忘祖的年青一代。不幸的是这个出发点本身隐藏的文化流逝之痛,而幸运的是从颇高的评价中看出这些电视人的努力没有白费。

用那句很老但很经典的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之于电视人和中国文化均是如此。当你看到满屏的真人秀和鲜肉,真的不会觉得被娱乐和综艺侵占太久的电视行业是在和互联网新媒体的博弈中垂死挣扎。是时候换换口味了,于是我们看到了《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

我们该被其包含的多样文化性而折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个星期,老师让我们观看了中央一套播出的《朗读者》节目。刚听老师说完,我很好奇,难道这个节目是一群人在朗读吗?那该多无聊呀!为什么老师会让我们看这种节目?

等看了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并不是我想的那样。嘉宾都是一些知名的人士,而他们的朗读,也不是平白无趣,而是发自内心,充满真情实意。当节目刚开始时,主持人董卿阿姨就简洁明了地告诉了我们第一期节目的主题:遇见。在我心中,遇见这个词是相当平常的,不就是一个人碰见另一个人吗?当我看到一个人时,我才发现遇见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他就是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他曾经想当宇航员,可是没能当选。这时他"遇见"了他的父亲,是他的父亲鼓励他,使他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他选择了新的行业,并且经过多番波折,当上了总裁。看完之后,我感慨万千:人生是多变的,但有许多人都因失败而沮丧。可他们都未曾想过,或许他们走另一条路,便可登上人生巅峰,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放弃,在一条路上跌倒不起。哪怕当不上白领,董事长什么的,只要勇于挑战,不畏失败,总有一条路适合自己。

通过这个节目,我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做人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cctv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据了解,未来几期节目中,航天英雄杨利伟、作家刘震云、配音演员乔榛,以及演员斯琴高娃、蒋雯丽、梅婷等人都将成为“朗读者”,分享他们喜欢的文字和故事,

其中说话略有口音的作家刘震云,成为朗读者中的“另类”。而董卿极力说服他来参加,并向他解释:“朗读的技巧、字正腔圆并非这个节目最想展现的,换句话说技巧不是核心,真情实感才是最打动观众的地方。”

董卿认为:“这个舞台属于每一个人,为所有人开放。你想说的话,你的情感,都可以从朗读的篇目中传递出来。”录制节目时,她为那些非专业的朗读者们传授经验:“随着音乐酝酿情绪,不要着急,你们读得都很好。”她还告诉观众:“你们的倾听很重要。如果你们给朗读者一个聚精会神的眼神,会让他们更有信心。你们读过情诗吗?没读过情诗的人生不完整,读过后你的人生会升华的。”

首播之后,来自好友和观众的反馈令她兴奋不已。董卿透露,娄乃鸣导演用了两个字儿来形容第一观感“惊了”,“就是完全没有套路的一个节目,哪里请来的大神。”她笑:“很多人通过濮存昕的朗读才知道,原来老舍(shě)是念老舍(shè),真是长知识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身为制作人,董卿直言文化类的节目难做:“我并不认为因为《中国诗词大会》或者《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今天中国文化类节目开始大火,或者说真的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另外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类节目真的是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的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朗读者家为主题的观后感

全文共 937 字

+ 加入清单

家,是一个有温度的词,不仅是休憩的港湾,也是对我们人生影响最深的地方。关于家,我们有着太多复杂的情感,也有太多值得分享的故事。今天晚上,《朗读者》以“家”为主题词,邀请到中国拳王邹市明一家四口与大家一起分享和“家”有关的故事。

邹明轩机智替弟弟解围

邹市明夫妻带着两个可爱的儿子一上台,主持人董卿形容这一家是“刚柔并济”。相比邹明轩的活泼,弟弟邹明皓则文静不少。看着弟弟发呆,董卿问皓皓想什么呢,哥哥机智回答“在想你漂亮不漂亮!”

朗读前,董卿与邹市明、冉莹颖一起聊起家庭生活点滴。一改平日火辣装扮的拳王妻子含情脉脉的说:“邹市明作为职业拳击运动员,会让我们的心很多时候都承受不了。其实我以前没有这么勇敢,有一场比赛缺席因为怀孕不能坐飞机,那场比赛结束后他就被送到医院,电话里他却是报喜不报忧。后来我决定与其听别人说,不如直接去现场,可以第一时间拥抱给他鼓励。”

对此,邹市明带着歉意表示:“我以前真的很害怕她看我比赛,结果那次他不去我反倒有点不习惯。现在比赛每回合休息的时候都会给她传递眼神我很好,每次我都能找到她的身影。”

对于带着两个儿子在现场助阵比赛,冉莹颖的解释是:“因为爸爸在家的时候很少,所以让他们知道爸爸是拳击手。”对此,邹市明特别补充说:“从小教育他们拳头是帮助人不是去欺负人的。”

现场失控无碍全家秀爱恩

在现场秀完恩爱后,一家人开始朗读起《我有多爱你》。虽然观众最终看到的录制效果相当完美,但在朗读完后却插播进了当时录制中出现的N多意外情况。

打断讲话、现场“斗殴”、完全“失控”……从来没有谁,能让主持了13届春晚的央视主持人董卿在自己的主场如此无可奈何。拳王邹市明带着妻子冉莹颖和两位可爱的小宝贝邹明轩、邹明皓,堪称组成了《朗读者》史上最“失控”的朗读团。然而两位精力旺盛的小“拳王”显然还没到对文字产生感情的年纪,游戏打闹才是他们目前最热爱的活动。

原本父母朗读,孩子配合表演的设计在小朋友们不断“抢戏”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一个游戏。连董卿都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们节目录制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最失控的一次。”不过紧接着“失控”,董卿又补充了一句“但是也是让我们觉得最快乐的一次”。

但不管怎样,丝毫不会影响到拳王邹市明的家庭幸福指数。《朗读者》只是他们一家的秀恩爱大舞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朗读者第七期主题观后感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似乎一夜之间,人们都从撕名牌的狂热爱好者变成了诗词歌赋和历史正剧的拥趸。无论综艺节目,还是电视剧,突然发生了一次风格上的逆转。《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刷爆朋友圈,《大明王朝1566》十年后复播被重新发现,惊为神作,《大秦帝国》引起的诸多热议与争议,这一切似乎都在证明着某种“正剧”的复兴。

看似巧合的背后其实有着深切的原因。政策的推动、大众接受美学的嬗变、文化心理的基础,都在这个时刻与那些节目的风格互相印证。这是娱乐至死的拐点,还是多元化选择的开端,或者只是附庸风雅的昙花一现?答案只能留给时间。

《朗读者》舞台上的董卿和春晚舞台上的董卿不太一样。她不再身穿华服,也不再把发髻高高竖起,她穿着一身浅粉色套装,搭配白色的丝质围巾。她所讲的那些话也不再是导演给她的主持人文稿,她开始讲她心里的话。这一次,她的身份是主持人兼制作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朗读者皱市明一家观后感

全文共 292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家,我们有着太多复杂的情感,也有太多值得分享的故事。今天晚上,《朗读者》以“家”为主题词,邀请到中国拳王邹市明一家四口与大家一起分享和“家”有关的故事。

邹市明夫妻带着两个可爱的儿子一上台,主持人董卿形容这一家是“刚柔并济”。相比邹明轩的活泼,弟弟邹明皓则文静不少。

原本父母朗读,孩子配合表演的设计在小朋友们不断“抢戏”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一个游戏。连董卿都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们节目录制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最失控的一次。”不过紧接着“失控”,董卿又补充了一句“但是也是让我们觉得最快乐的一次”。

但不管怎样,丝毫不会影响到拳王邹市明的家庭幸福指数。《朗读者》只是他们一家的秀恩爱大舞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779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定位为文化情感类节目,通过节目中嘉宾的朗读,让观众感受文学之美、声音之美和情感之美。

蒋雯丽分享与艾滋病患者“亲密”故事

从20xx年开始,蒋雯丽已经做了十五年的预防艾滋病宣传员了,她说当初只是有这样一个愿望,想做一些好事、善事,结果一做就是这么多年。蒋雯丽与先生顾长卫合作的电影《最爱》就是以艾滋病感染者为背景,而片中就是找了这群感染者来拍摄。在《朗读者》访谈中,蒋雯丽谈起了电影拍摄时的幕后故事:她要求剧组工作人员和艾滋病感染者们同吃同住。值得一提的是,今晚在《朗读者》的现场将会出现神秘嘉宾,让蒋雯丽感动不已。

“同桌妈妈”1x年陪读 儿子以朗读感恩母亲

除了蒋雯丽分享与艾滋病患者“亲密”故事外,另一位感动无数国人的“同桌妈妈”陶艳波也将和儿子杨乃斌一起走上《朗读者》的舞台201x中央台朗读者观后感201x中央台朗读者观后感。因为1x年坚持陪伴患有听力障碍的儿子杨乃斌读书,“同桌妈妈”陶艳波曾获评“感动中国”201x年度人物,。从无法说出一个词汇,到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杨乃斌1x年的学习生涯,全部都有母亲陪伴,这中间历尽艰辛,旁人无法想象。不过,陶艳波从未有过怨言,她说,“教育乃斌是我一辈子的职责。这是一个母亲会做的,为了孩子,一切都值得。只是坚持走的路比别人长一点。”

为了报答母亲的付出,在《朗读者》的舞台上,杨乃斌将朗读冰心的散文《不为什么》,“献给我的母亲,如果不是她16年的陪伴,可能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当所有人都想要放弃的时候,只有她还一直坚持,一直鼓励我。”他还分享说,之所以来到这个舞台,是因为这么多年,他都想跟妈妈说一声谢谢,但是一直没有好的表达方式。杨乃斌还推荐听障孩子以朗读作为康复训练,“对于一些听障孩子来说,这样的朗读相当于一次康复训练,是有实质帮助的,我小时候也每天都朗读训练。朗读对于听障孩子来说是有特殊的意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cctv朗读者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770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邀请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来到现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倾情演绎来自朗读者文学顾问团的国家顶级文学家、出版人、专家、学者精心挑选的经典美文。于2017年2月18日起,每周六、日晚八点档黄金时间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综艺频道联合播出。

周六黄金时间,我们又见《朗读者》,本期的主题是选择二字。选择是什么?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历练!演员、徐静蕾,作家麦家,他们的人生故事和朗读,隽永有致……耶鲁大学毕业而选择去当村官6年的秦玥飞;热爱汉字20年如一日的美国人理查德·西尔斯,叫人肃然起敬。最难忘的是山西临汾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那天地般博大的胸襟、无私无悔的奉献,更震撼了人的心灵深处,精神受到高尚的洗礼!

作者麦家著有有长篇小说《解密》、《风声》等。中国大陆首部谍战大片《风声》就是根据麦家同名小说改编上映的。成功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故事。在儿子青春期阶段,麦家感受到风暴般的青春躁动。他放弃一切高傲,选择陪理解和宽容,伴儿子一起度过青春期。

红丝带学校是国内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目前共有学生33人。作为红丝带学校的校长,郭小平十几年来把全部的爱放在这些一出生就遭遇不幸的孩子身上。他想让孩子们在这里接受治疗的同时也能安心接受与正常孩子一样的教育。他选择呵护与守望,为艾滋病儿童提供教育。

“汉字叔叔”理查德·希尔斯(RichardSears)。热爱汉字的他,用20多年时间、30万美元的个人积蓄,整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将5000个左右的汉字字源放到网上。他选择的是为汉字贡献所有。

秦玥飞毕业于耶鲁大学,现任湖南省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发起人。大学毕业时,秦玥飞选择回到祖国农村服务,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无悔的选择将青春留在基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第七集节目中,董卿邀请到“微博女王”姚晨、影视演员李立群、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著名作家王蒙、维和英雄、音乐剧译配程何等嘉宾,一同在朗读中分享那些有关“告别”的人生故事。

在我们的一生中,要告别的人有太多太多,大部分人印象最深的都是与至亲的告别。但对于姚晨来说,提起“告别”,她首先想到的却是那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14岁那年,姚晨就独自一人北上来到北京求学。二十多年来,在火车旅途中、在小影楼勤工俭学的过程中、在刚生完孩的那段时光里,姚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遇见与告别,结识了一波又一波陌生人。这些在姚晨生命中短暂出现的面孔到现在都时常出现在她的脑海中,现场姚晨坦言:“我觉得可能没有这些人,我的人生轨迹会被改写,会是另一番景象。”

当年报考北影之前,姚晨曾有一段时间无处可去,好在之前勤工俭学时认识的一位“胖姑娘”收留了她。直到现在,姚晨还记得那个名叫王栋的“胖姑娘”的小屋在北京六环外的一个远郊小村里,当时一进门,姚晨直接吓了一跳,“我觉得那个房间的宽度可能就这一张沙发这么宽吧,摆了一个木板,下面用一些东西垫起来,就是一张床。”

在那个现在看来甚至“不太适合人居住”的小屋里,姚晨和“胖姑娘”一起挤了一个月,“基本她睡就占了三分之二的床,然后我占了三分之一,趴在墙上睡。”虽然时隔多年,但谈起那段经历姚晨依然记忆犹新。对于这些虽是萍水相逢但却给她过无数温暖的陌生人,姚晨会选择为他们朗读怎样的文字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朗读者第十二期观后感

全文共 709 字

+ 加入清单

我非常认同董卿创办这个节目的初衷,我很微小的做过《言情录》这个节目,当时的目的,也是希望倡议“诗意的说人话”。至于董卿,相信她经过了央视这么多年的沉淀,以她一姐的地位,很难有让她心动的尝试。正如同崔永元,辞职,公益,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未必,会取到早年的节目成绩。但是于内心,他一定是满足的。正如同罗永浩说过:“做锤子科技的四年半,虽然是他遭遇最大的商业危机,却是他最快乐的四年半”。比起朱军的安逸和央视现在一些不知所云水准的青年主持人,董卿的这种尝试,是极为了不起的挑战。

青春的时候,你依靠的努力,得到了一些社会地位和认可,当你名气在身,你就应该思考,如何去为新的青年,和小到行业,大到时代和国家做些什么。

这才是一个有为青年的血性和灵魂,这才是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里的少年。

与此来说,董卿,也算得上是一个灵魂有趣的人。

只是我仍然想说,节目的创意是好的。但是在内容,还是需要很多的改良。比如董卿本身,在主持的腔调上,要更为放下她曾经主播的状态。我曾经说过大不敬的话,就是播音专业的学生,会在积累专业技巧的同时,剥夺自然的情感表达感觉。这是中国播音学最大的病灶。我并不反对播音练习的技巧,和口齿清晰。但是情感的真实,自然,始终是说话,最好的方式。比较而言,濮存昕作为老一辈的话剧名家,以他岁月的沉淀,和对人生的领悟,在朗读时,就多出更多长辈在身边读书的感觉。

至于那些素人,虽然有很多励志和社会辐射效应,但是朗读水准实在太低,这是很矛盾的一件事情。

你选择了社会新闻性,就会失去专业性。如果不考究这个问题,节目的人文影响力,就会大过节目本身的质量。比起《见字如面》明星效应的朗读,《朗读者》目前的尝试,仍然属于稚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朗读者第七期主题观后感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维和部队,一个庄重神圣的名称。无数的维和战士前往危险、贫瘠的地区守护世界的和平。2016年6月1日凌晨,中国驻马里维和部队遭到火箭弹袭击,三级士官申亮亮不幸遇难,年仅29岁,危险时刻发生在他们的身边。维和部队的战士们来到《朗读者》的舞台上将朗读献给他们的兄弟。

他是《士兵突击》里的高城,是《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张迷龙,是《我的兄弟叫顺溜》中的司令员陈大雷,他就是张国强。这次来到《朗读者》,他不是讲述自己的故事,而是为了维和部队战士们朗读。

离家与父母的告别,毕业与老师同学的告别,分手与恋人的告别,转身与陌生人的告别……这是生离;还有亲人、爱人、友人离世的告别,这是诀别。那些你还未说出口的告别,我们在这里倾听。本期主题词“告别”,说一说那些来不及说出的告别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

全文共 1255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说遇见是生命中最奇妙的缘分,那么陪伴就是生命中最温情的挚爱。

如约而至,我又走进了今晚的《朗读者》,倾听感悟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所拥有的相同的陪伴。今晚《朗读者》的主题是陪伴,看完了心里却久久难以平静。

陪伴,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很多类。今晚的陪伴,丰富、饱满、深情、纯粹、温馨,每一段都闪闪发光打动人心。父亲郑洪升陪伴郑渊洁一路写作,母亲陶艳波陪伴儿子杨乃斌求学十六年,蒋雯丽作为防艾大使陪伴艾滋病患者十四年,林兆铭五年时间独自陪伴受伤野生动物,妻子唐国妹陪伴丈夫乔榛共抗恶魔。每一段经历,每一个故事,每一种陪伴,都彰显着人性的光辉,都带给我深深的感动,而我想说的是这位母亲的陪伴。

杨乃斌八个月大的是失去了听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灾难。母亲陶艳波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幸福的生命,拒绝孩子上聋哑学校,从小学开始就带着小凳子成为儿子的同桌,陪着儿子上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毕业,十六年的同桌,十六年的母子陪伴,十六年的辛酸磨练,终于让儿子成为有用人才,让儿子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细腻、深沉、无私、坚韧。

这一段陪伴,看得我无法抑制地泪流不止,内心的感动和震撼无以言表。杨乃斌的朗读《不为什么》诠释了母亲十六年陪读的唯一理由,这个孩子是不幸的,他在那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听了,无声的世界里他该是多么的寂寞。可是,这个孩子又是幸运的,他有那么一位伟大坚强智慧的妈妈,作为他的耳朵让他听到了声音,让他学会了正常的表达,过上了像正常孩子一样的生活。成长,充满了坎坎坷坷艰辛磨难;成长,又有多少惊喜和欣慰。十六年来的种种滋味,也只有这对母子心里知道。

女人一旦成为母亲,就是同时拥有了菩萨心肠金刚之身,陶艳波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她会让多少人肃然起敬惭愧不已呢?

当妈妈的要不断学习,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反思,陪着孩子成长需要耐心和细心,也需要智慧和修养。我想,今后的我还得提高自身修养,因为这是一生德修行。

以前,我总想当妈不容易,但要努力当好。现在,我认识到了,仅仅是尽我所能还不够,而是要竭尽全力。

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是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的花绽放了,自己的那一颗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他她沐欲阳光风雨。如果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也不要着急,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朗读者》这档节目真的很值得看,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朗读者》,也是《朗读者》最有大的魅力。

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但愿我们的陪伴,是孩子一生最温暖的记忆。

倾听他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人生,这也是成长中的自修。

今晚的陪伴,让我为女儿写下这段话:

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陪伴,是最温暖的力量;陪伴,是最纯粹的关爱。

陪着你,愿你慢慢长大!

愿你——我的孩子,慢慢长大!妈妈愿意陪着你,陪着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朗读者观后感第3期400字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许多人的答案才决定说一些自己的观点。

任何事情都是开心最重要,可能题主面临两个开心与否的选择,

一是日本环境太压抑让题主已经感受到了不开心,

二是国内环境未知而可能或者必然遇到的不开心,

前者不开心的程度已知而且目前难以改变这种内心的抑郁,后者不开心的程度有待探索但是回国熟悉的环境可能很容易适应改变这种不开心,有投资必然有风险,如果把回国当做快乐的投资,收获是摆脱了日本苦闷的环境以及回到家人旁边,风险是工作的前景以及国民素质或者国内环境不适应等等等,但是事实上国内环境没有那么勾心斗角,薪水也是与个人能力挂钩……

能理解题主患得患失的心情,但是凡事都是小马过河,深浅每个人的说法不一,为什么不试着请一个长期的假期或者通过其它方式回国内生活一段时间再做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朗读者观后感第六期2024年

全文共 2183 字

+ 加入清单

央视习惯“煽情”,《艺术人生》、《感动中国》、《等着我》无一不充满了强烈的道德感召力,再加上策划环节的悉心布局,只要情感丰富的人,跟着节目思路走下去,想不哭也难。但有时也有点用力过度,容易入戏太深沉浸其中,难免露点马脚,在坊间起着适得其反的效果。

最近几年,在各大卫视娱乐和网络综艺的夹击下,央视也在尽可能地转型,其《出彩中国人》、《中国好歌曲》等新节目都在努力地证明他们在接地气,在跟卫视和网络做正面竞争。但是可能由于根子上的血统的原因,身段始终放得不是那么自如,就算是搞笑也始终有种“就怕你不笑,所以我得想办法胳肢你”的味道,而努力打造的“一哥”、“一姐”们,跟站在前排的综艺主持人们对比,似乎还是缺点儿什么。

所以,还是索性退回去好了。《朗读者》的横空出世丝毫不会让人惊奇,习惯了一个套路的东西,在旧习惯的牵引下,很容易回到原有的轨道。而这次,不光踏对了电视节目的节奏,也踩对了移动互联网传播的鼓点。

一眼望去,《朗读者》是一档成功的节目,分析起来大抵无非以下几点:定位精准,宏观上跟对了政府推动全民阅读的政策导向,也符合教育人民群众的党媒定位;制作精良,主持人董卿多年的个人品牌积累,兼制作人的双重身份,完全给了这档节目足够的赋能,再加上华美的殿堂级陈设和社会名流的参与,足够吸睛;情感丰富,处处可见策划团队的功力,在嘉宾选择、话题设置、美文选择等流程中,既有着强烈央视风格的情感表达,也有着明星效应下的金句、爆料等适应网络传播的衍生品,比如濮存昕的往事、刘震云的初恋。

但是,这些就够了吗?于节目本身来看是足够了,广告、收视率、网络点播量都非常可观,再加上媒体公关带来的口碑,可以说各方面都做得非常成功。然而,对于一个复杂的社会来说,明显不够。

在我看来,《朗读者》这类节目,对情感的定位与前两年流行的爆款“暖男文”的感情支点一样不堪一击。这种节目的流行,也暗合了网络传播需要以那些似是而非的情感,来呼应一些浅显的感情表达和道德诉求。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去中心化的碎片化阅读,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消解了传统主流话语的影响,不再包裹在各种传统叙事里面,但有一利必有一弊,个人的情感诉求很容易被不断出现的同质化的东西吸进去,就如一个黑洞一般,所见所思都是自己的兴趣点。机器算法们的发明者和驱动者们也深谙此道,利用人性的这个弱点,来兜售自己的产品。《朗读者》这类节目,大体上是这几种文化形态媾和的产物,利用一种情感诉求来不断吸引人,也是把成功者的故事换个形式重新呈现出来。本质上,是一种变形的成功学崇拜。

探讨这个节目,无坚不摧的利器是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里面现成的结论俯拾皆是,至于这种策划周密的节目,一句话就可以消解掉:“ 好……现在 常被用于广播和电视的新闻节目,目的在于指出我们刚刚看到或听到的东西同我们将要看到或听到的东西毫无关系。”——这句话如果是枪的话,《朗读者》就是依样画好的靶子,每期美轮美奂的节目都是由几个故事穿起来的,主持人的表达方式也类似于“好……现在”的样子。虽然节目制作方在努力寻找各种主题,如“遇见”、“陪伴”、“礼物”等等,但是你能在濮存昕的故事和柳传志的家信中找到哪些逻辑自洽、能在王学圻朗读的《平凡的世界》和柯洁朗读的《哈利·波特》中找到哪些相通之处吗?不能。假设节目组把孙少安和哈利·波特放在一起类比,哈迷们十之八九会表示不满。这种节目,本质上还是一种碎片化的表达。利用某时某刻的观点触达,制造瞬间的感动。而被电视驯化多年的观众们,也熟悉这个套路,懂得彼此配合,“看电视的时候,观众很少需要把上一时间段的思想或情绪带到下一个时间段。”

退回到节目名字,《朗读者》这个名字,最初让人想到的是同名的德国小说及其改编而成的电影《生死朗读》,这个负责而又引人思考的悲剧,讲述男孩米夏和女人汉娜之间充满激情的忘年恋,而故事的深层含义则是近代德国人对于历史、暴行与原罪的自我鞭笞式的反思,引发读者对第三帝国历史、人性、代际关系等层面的反思。而小说中对罪责和法律公正性的探讨是作者关注的焦点。作者本哈德·施林克在谈及小说《朗读者》时表示:“《朗读者》不是关于纳粹或者屠犹的。它是一本关于战后一代和战争一代之间关系的书,关于罪责。”

长久以来,各种各样的数据和观点都在佐证着一个观点:中国人不读书。似乎手机阅读、视频、网络文学带来的是一个让人闹心的“美丽新世界”。比不读书更加可怕的是碎片化的阅读对人思考的消磨,用书的语句来填充中国人的碎片化时间,促使中国人思考,并且培养形成感召力,让中国人养成阅读习惯。这个节目在对外的定位中,宣称“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大抵上还是板起脸来教导群氓的姿态,意思是你们得多读书啊。

听来更像是天方夜谭。且不说目前播出的五期节目里面选取的书单,大部分都在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阅读必读书目的范围之内,且所有的文本定位都在于有板有眼地展示似水柔情,而那些真正能够带来思考的书目,是不可能走进来的,比如对时代对历史的反思性文字,是电视本身拒绝的,也是节目背后的有形之手所排斥的。而这种配合着灯光、音乐、故事和美人的阅读形式,跟读书的本义也是相去甚远的。读书本是一件私事,这里面有寻找情感共鸣的需要,有思考的意义,也可以有生存的需求。大庭广众之下,即使拿着羊皮卷、宋版书,性质更多地也不是读书,只是表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董卿朗读者青春观后感

全文共 687 字

+ 加入清单

曾几何时,提起文化类综艺,总是会给人以“小众”的印象。一些节目即便质量不差也难以引发全民热潮。然而近几个月来,央视《朗读者》却凭借强势的表现颠覆了大家的想象。从“遇见”到“陪伴”及至“眼泪”“第一次”……之前十一期不同主题的朗读为观众带来了几十篇美好的文章和朗读者背后的故事,也引发了现象级的讨论。今晚,《朗读者》即将迎来本季的最后一期节目。在这场以“青春”为主题的朗读中,翻译家屠岸、歌手老狼、导演冯小刚、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青春偶像王源等嘉宾将共同现身一起致敬青春。

电影青春 冯小刚:《红楼梦》曾是童年阴影

节目中,冯小刚坦言小时候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星期五机关食堂买电影票然后去礼堂看电影,冯小刚至今还记得自己看过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戏曲版《红楼梦》,年幼的他还不理解电影中穿着古装的人在干什么说什么,只觉得十分害怕,甚至看到一半就落荒而逃,于是《红楼梦》也在他童年的心里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热血青春 郎平:年轻时靠流泪释放压力

32年前,郎平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块金牌,也创造了堪称奇迹的五连冠历史。里约奥运会后,不少媒体报道了郎平为女排主攻手朱婷缓解压力的细节。对于22岁的朱婷来说,作为队里的重要得分点,重大比赛前的压力足以压垮一个人,而郎平的信任给了她极大的力量来对抗这份压力。而在32年前,同样是主攻得分手的郎平,面对东道主承受的压力丝毫不弱于朱婷。节目中,谈起这段经历,郎平坦言:“当年的比赛规则还不同,如果主攻一旦发挥不好就失误率很高,所以压力很大,也不敢找队友说,一说大家压力都挺大。所以我自己去找袁导聊聊,聊得流眼泪了,我是一个特别爱哭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

全文共 1279 字

+ 加入清单

日前,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在央视播出,获得了观众的一致点赞。《中国诗词大会》让大家看到了董卿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此次董卿则转型担任了《朗读者》的制片人。节目播出后,董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朗读者》首播的成绩让董卿十分兴奋,"大家的关注给我们带来了鼓舞"。

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与《中国诗词大会》相似,《朗读者》也是央视倾力打造的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这一次,"才女董卿"再次发力,请来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经典作品中,给大家调制了一碗"文化鸡汤"。

谈起节目的制作初衷,董卿说,她在这个行业已经做了22年,已经到了去做一档自己真正喜爱的节目的时候,"再加上我个人的兴趣爱好吧,因为我本身对文学的确是很感兴趣,《朗读者》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

从主持人转型为制作人,董卿坦言,这档节目对自己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撞击灵魂的力量;嘉宾的选择标准与一般的综艺节目截然不同,"朗读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情绪感染力。据了解,在已经结束的录制中,很多嘉宾的动情朗读让全场震撼,斯琴高娃朗读的《写给母亲》更是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素人带来惊喜感动

在首期节目中,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等嘉宾带来了各自的生活情感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嘉宾方面,《朗读者》采用"明星 素人"的方式。董卿说:"起初考虑的是全明星阵容,但后来我们发现,明星已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比较难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而普通人或者说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真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能给人带来惊喜和感动的一些人生经历和感悟,所以我们坚定地采用了星素结合的方式。"

董卿表示,首期节目中,来自四川的"鲜花山谷"夫妇让她觉得节目效果达到了自己的预期,"我们都没有想到,一对很普通的夫妻还能有如此真挚、美好、单纯的一种生活,他们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想象"。

老百姓同样能看懂

今年春节档,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走红荧屏,此次的《朗读者》也是文化类节目,这是否意味着文化类节目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对此董卿直言道:"文化类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中国诗词大会》或《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中国文化类节目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但起码这是一个风向标,大家的关注给我们带来了鼓舞。"

在董卿看来,文化类节目需要更精心的设计。节目制作之初,很多人担心老百姓看不懂这个节目。节目播出后,董卿难掩兴奋之情,给记者分享了她刚刚收到的各方反馈意见。董卿说,96岁的大翻译家许渊冲是本期节目中文化含金量最高的嘉宾,也是离普通老百姓生活比较远的一位嘉宾,但他的讲述引起了观众的普遍共鸣、关注和赞赏。"许老先生的情难自禁和他的可爱、执著,是真正打动人的地方。"董卿说,"对于这档节目,我的好朋友娄乃鸣导演告诉我,第一观感两个字--惊了,哪里请来的大神,在不经意间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朗读者汪明荃罗家英夫妇观后感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孩子来说,勇气能让你收获成长,而对于成年人来说,勇气更多时候被用来收获爱。从1987年认识到现在,汪明荃罗家英相识相恋了整整30年。两人谈了22年的恋爱,直到2009年,61岁的“阿姐”汪明荃才和62岁的罗家英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注册结婚。在《朗读者》的现场,汪明荃坦言这是她做过的最有勇气的事:“因为我们俩单身了很久,然后在六十岁的时候才决定结婚,我觉得这实在需要很大的勇气。

普通人或许很难理解汪明荃和罗家英之间的情感,与外界的猜想有所不同,虽然两人相恋了那么久,但其实在结婚之前,他们一直都是分开住的,各自保持着各自的生活。而在持续了几十年这样的“分居恋爱”后,突然要住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家庭,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两人的生活理念和性格其实很不相同。

现场汪明荃“吐槽”罗家英:“我这个人喜欢干净整洁,他就东西扔的到处都是。”罗家英也忍不住腹诽:“她是个大女人,我也是个大男人,不晓得谁听谁的。”现场这样的斗嘴小插曲几乎伴随着整个访谈,一会罗家英说:“吵不过她们,她们说的都是歪理。”阿姐立刻反击:“现在看的主要都是女观众,你要小心。”于是罗家英只好败下阵来,灰溜溜地表示“不说了,喝茶”,可爱的表现令场面显得温情至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