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创新类热门20篇

导语:中国老兵王琪被困印度54年的消息近日持续引发关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的时事素材,欢迎查阅,谢谢。

浏览

6108

作文

984

2024感动山西十大人物

全文共 513 字

+ 加入清单

5岁那年,孟佩杰被送给刘芳英抚养,8岁开始,面对家庭生活的变故,她便日复一日地照料养母,任劳任怨,不离不弃。2009年,孟佩杰被距离家乡百公里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录取后,她不放心养母,便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学。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百善孝为先”。通过本报的连续报道,孟佩杰的孝举感动了无数人,成为无数人学习的榜样。她本人也先后被评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大学生、中华慈孝人物、感动隰县十大人物等荣誉,被称为“最美的中国人”。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丁俊杰这样评价孟佩杰:孝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孟佩杰,付出的是孝心,赢得的是尊重,一个感动中国人的平凡女孩。

推选委员王振耀说:小小的年岁,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她的存在,是养母生存的勇气,更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

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陈玉芳道德于人,不仅是奉献,更是收获。朴实的她虽更在乎实打实做事,但荣誉亦代表了社会的一种认同,为她曾经的付出。朴实的她虽更在乎实打实做事,但荣誉亦代表了社会的一种认同,为她曾经的付出。甜,笑看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全文共 716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的力量是风的力量,轻轻荡涤着人的心灵,温暖而隽永。尽管获选的十大感动人物和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和职业背景,也在用不同的方式感动着别人,但在他们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共同的特质——震撼人心的真、善、美。正是这种令人震撼的力量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善良和社会的美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我们的社会注入了清新正能量。

他,日夜潜心于科学研究,废寝忘食;他,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书写量子通信的科学新篇章;他,悉心于自己的学生后辈,培养可造之才;他,为国锻造通信领域的超级科技。他就是东阳人——潘建伟。潘建伟,46岁,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将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网络。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潘建伟长期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对量子通信等研究有创新性贡献,是该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潘建伟有关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并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影响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其研究成果曾6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4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

还有奋不顾身,冲入火海的王峰,扎身山区的教师支月英等等,让我深受感动。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要向这些模范学习,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深入扎实开展课改,努力探讨三代导学案的使用方法,做一名合格的人们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1689 字

+ 加入清单

开头:当《感动中国》的熟悉旋律在耳边唱响,2月27日,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又一次润湿了我们的眼眶,用榜样的力量传递中华美德的正能量。

连续几年的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都会有为我国国防、军事做出巨大贡献的前辈,今年也一样。那位前辈就是——于敏,他用最好的年华专注做了一件事,尽管他的名字并非如雷贯耳,但他的事业却世人瞩目!他参与了研究氢弹,在当时,他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经验的核武器研究权威人士,还被其他国家的人嘲讽,而且他还有即将研究成功的原子弹,可就是在这种状况下他没有犹豫选取了毫无经验之谈的氢弹,他就是为了打破美国的核威胁和核垄断。他靠天分和勤奋为我国的氢弹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由于身体原因,89岁高龄的于敏没到领奖台。他的儿子于辛代为领奖。当主持人白岩松问:“当明白要把感动中国这个奖杯给爸爸的时候,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于辛回答:“他觉得他已经老了,他更期望年轻人去得到这个奖项,去激励人。”目前,89岁高龄的于敏仍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以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带给咨询和推荐。我想“淡泊名利”“宁静致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对他最好的写照吧。

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也有一位人物,他就是师昌绪。他研究出来的空心涡轮叶片,被业内称为航空发电机第一关键阶,我国成为第二个掌握这个技术的国家。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辞是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但2014年11月10日晨7时7分,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让我们为这位老人深深的鞠上一躬吧,感谢他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母爱是天底下最深的爱,陶艳波把此爱发挥到了极致。他的儿子杨乃彬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从此,陶艳波成了儿子的耳朵,成了儿子最好的同桌,这一同桌就是12年,她陪儿子从小学读到了中学,如今杨乃彬已成为成为了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学生,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的母亲啊。在颁奖典礼上她笑说道,我陪儿子读书都比当年我自己读书时都认真。因此感动中国给她的颁奖辞是: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48岁的陶艳波,辞职陪着失去听说潜力的儿子一齐上学,12年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

在郑州市二七社区有个和谐的老院落——陇海大院。在这个院子里有一个持续了39年的故事。二七区陇海大院居民高新海,1976年在农场插队时,突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随后,命运的打击接踵而来:1983年,家里的顶梁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亲患结肠癌;1997年,大哥患肺病;2005年,父亲患上老年痴呆;2008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继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当不幸开始笼罩这个家庭的时候,大院里的邻居们就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个自发构成的爱心群体自觉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洗澡、理发、上车下床……生病时,大家不分昼夜轮流在床前守候,至今38年从没间断。虽然这都是些小事,但是39年始终如一日的坚持下来就不再是一件小事!“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齐,就不再离开。陇海大院里的邻居,给了父母不在人世、高位截瘫的高新海一个家。”这是感动中国给予的颁奖辞。

除此之外还有在今年埃博拉病毒的救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医疗队,十三年如一日守护父亲的朱晓辉,像一名战士一样治疗麻风病的江西赣州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肖卿福,还有为我国新疆地区人命安定生活而坚持的木拉提?西日甫江,更有好心人“炎黄”——张纪清,“移民第一职责人”——赵久富,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

这些人物都用自己的行动甚至是一生诠释了“仁智礼义信”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正能量,让我们行动起来向这些人物学习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感动中国2024年度颁奖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评选日前正式启动,一家五代守望灯塔百年的叶中央家庭跻身前20。今天起,请您为可敬的“宁波守塔人”投上一票。

宁波日报去年曾发表长篇通讯《百年守望》(),深情讲述叶氏家族的故事。通讯中说:“一百多年过去了,海峡中来来回回的船只在变,守塔的人在变,始终不变的,是守塔人的情怀。”

出生于1940年的叶中央21岁正式上塔,辗转守护过浙东海域半洋、花鸟、白节山、鱼腥脑、菜花、七里屿、太平、大排山上的近十座灯塔,用闪烁的光亮温暖了一个个航道。在绵延一个多世纪里,他的祖父叶来荣,父亲叶阿岳,儿子叶静虎,孙子叶超群,都登上岛山点亮光明,刻写灯塔世家的“百年孤独”。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感动中国王锋的观后感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2月8日上午,在英雄王锋的家乡——方城县广阳镇古城村,村部里一派忙碌,村支书姚金岭正在准备村里晚上集体收看2016“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颁奖晚会的事宜。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王锋的怀念。

2016年5月18日,王锋三入火海救下20余名邻居,自己却被烧成重伤,当年10月1日,不幸在北京离世。英雄虽已离去,但他舍生取义的精神感动了中原大地、感动了全中国,王锋再次为“河南好人”书写下浓重的一笔。

侠肝义胆河南人再次感动中国,“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这是“感动中国”给予救火英雄王锋的颁奖辞。晚会录制现场,王锋的遗孀潘品接过了丈夫的奖杯,并再次表达了对社会各界的感激之情。

“代替王锋站在感动中国的领奖台,我悲喜交加,但更多的是为我的丈夫感到自豪,他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是全社会对他的支持和认可。”坚强的潘品说。

尽管对王锋的事迹早已经耳熟能详,但录制现场再次播放的短片还是让在场的观众感慨不已。当潘品出现在领奖台上,观众用热烈的掌声给予她敬意。

“看到王锋烧伤的那一幕,我心里还是猛地咯噔一下。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人性中最大的善良,令人敬佩。”观众张艺藐说。

王锋此次当选,已是河南人连续四年荣登“感动中国”领奖台。自2002年“感动中国”推出以来,河南人已15次站上这个舞台,“河南好人”的品牌愈加响亮。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感动中国人物张纪清的事迹介绍及颁奖词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他是江苏江阴市民张纪清,27年署名“炎黄”捐款,建敬老院、希望小学。

在“感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代表城市良心的符号,一是2006年度青岛的“微尘”,二是这一届的“炎黄”。

1987年,江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用于敬老院建设的捐款,捐款人署名“炎黄”,1000元的捐款金额几近于当时一个人一年的工资。此后27年间,贫困学生、希望小学、敬老院、地震灾区都陆续收到了署名“炎黄”的捐款。

“炎黄”到底是谁呢?当人们在大街上举着“寻找‘炎黄’”的牌子,当“炎黄”渐渐成为江阴的慈善符号,当代表爱心的“炎黄陈列馆”落成,“炎黄”本人却千呼万唤不出来。

2014年11月,有位叫张纪清的老人在邮局汇款时突然晕倒。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炎黄”!

今年74岁的张纪清出身清苦,曾是改革开放后镇上的首个万元户。这些年,为了多做善事,他的房子越换越小,从3间变成2间,又从2间变成1间。

“一不小心”暴露了身份,他还有点苦恼,“唉!没有隐藏好。”当别人为他的善举点赞时,他摇摇头:“这都是小事,能帮就帮一把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年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1035 字

+ 加入清单

假如今年的你39岁,丈夫病故、父母离世、无儿无女、身处异乡,你是选择庸庸碌碌虚度剩下的人生,还是在奋斗之中书写新的人生华章?39岁的张桂梅选择了化悲痛为力量,扎根小城华坪20余载,把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通过爱心倾注到当地的教育事业之中,带领1600多名贫困女学生走出大山,撒播下希望,用责任和担当书写了新时代的“小城大爱”故事传说。

爱心。“我要用有限的生命、有限的力量为孩子们多做点事。”朴实无华的语言下,蕴含着张桂梅对山区贫困学生最深沉的爱。她把家访当常态,10余万公里的山路被踩在脚下,成为1500多户家庭走访的“垫脚石”,为的就是减轻“山里人出趟门不容易”的负担,了解到每一个学生最真实的情况,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就是要把一颗爱心融化在群众的心田,尤其是对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

体,要通过日常生活、交往,和他们建立友情,从心底打破隔阂,详细了解掌握他们的真实意愿,在千方百计解决实际困难中,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坚定。“党员在,女高就有办下去的希望。”刚刚成立之初的华坪女高,师资紧缺、学生家底薄,被认为是一所“绝对办不下去的学校”。但张桂梅却不信这个“邪”,带着8名教师,其中6名党员,佩戴党徽上课,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把党员教师们内心的澎湃激情转化为坚定信念,造就了独特的

丽江华坪“女高精神”,华坪女高也逐渐成为当地学生、家长向往的学校,教育教学成绩日渐显著。张桂梅和学校的党员教师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成功需要无比坚定的信念,我们要从她身上汲取精神养分,对于选准了的方向、认准了的事,要敢抓敢管、敢作敢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奉献。面对接踵而至的各项荣誉,张桂梅始终保持着入党之初的那份初心,把自己微薄的工资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收养孤儿,把70多万元的奖金全部捐献给贫困山区,一条洗得褪了色的牛仔裤、一件很老气的花衬衫、一双旧旧的黑皮鞋、一副厚厚的近视眼镜,是伴随她多年的“行头”,生活十分清

苦。她所有的心思都奉献给了自己最热爱的教育事业。对她来说,“让最底层的百姓看到希望,让所有的孩子享受教育的公平”,奉献理所应当。面对“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华民族谋幸福”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以张桂梅这样的榜样为标杆,对标对表,学习她们身上无私奉献的品德与情怀,立足本职岗位,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一心一意干好每件工作,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做出我们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年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1176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我的眼泪湿了眼眶,作为一名支教结束已经返校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我深知基层工作的不易,她的故事更是基层工作者的一个缩影,我们都应该向文秀同志学习,学习她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学习她扎根基层、心系群众,学习她胸怀大爱、无私奉献,学习她立足平凡、追求崇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拼搏奋进。文秀走了,千千万万个文秀还在,每一个青年学子都要承担起光荣的历史使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投入时代的洪流中,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限度将自己投入到祖国伟大建设当中去。

通过学习“第一书记”黄文秀的事迹,让我明白了基层是艰苦的,只有心怀信仰,才能成芳华。努力、阳光、热情、真诚、有追求,是黄文秀留给所有人的印象,她用赤诚的初心,质朴的奉献融入贫困群众,担当起脱贫攻坚重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学习“第一书记”黄文秀不畏艰苦,奋勇向前的精神。只有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把一脉相承的信仰,奉献与牺牲的信念,化作迎难而上、登高行远的力量,铸成共产党人无私奉献、不负人民的魂。

看完黄文秀的视频,我感慨万分,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短暂的一生,为老百姓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践行了一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铿锵誓言犹在耳,壮志未酬泪满巾。文秀走了,带着百坭村的扶贫重任和群众的脱贫愿望、带着她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群众的无限深情,匆匆离去。在她短暂的生命里,用青春书写韶华印记,以信仰铺设脚下芬芳。虽然她走了,但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她用生命照亮的扶贫路,也将激励着千千万万扶贫干部不懈奋斗,继续前行!作为一名中共党员,黄文秀的精神永远值得我学习。在今后的支教之路上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祖国奉献自我的青春力量。

黄文秀同志勇挑重担,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本色,我们要学习她身上可贵的精神,努力学习、勤于实践、不懈奋斗,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外国语学院刘明晟同学表示,今天学习了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让我极为感动且备受鼓舞。在此向扶贫先锋致敬,向第一书记致敬。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投身西部热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的地方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贡献一份力量是我的理想和愿望。愿加入西部计划,同志愿者们携手共进,以前仆后继、一往无前的毅力和决心,助力党和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扎根西部,融入基层,深入脱贫攻坚战主战场,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己任,初心不改,努力奋斗,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做好扶贫工作,让国家放心、人民幸福,是所有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追求和目标。我也会在实践中不断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虚心学习,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和扎实的工作能力贡献青春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感动作文——“2024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礼”观后感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个社会上,总有一些令我们赞扬的人。每年的“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舞台,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事迹。在这个简单,而又充满意义的舞台上,闪耀的不是明星,而是一个个平凡的普通人。他们单薄的力量,却能迸发出如此令人敬佩的光芒,实在令人震惊。

在这些人中,有带领科研团队实现氢弹研究突破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放弃安逸生活坚持在贵州山区义务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孙丽娜夫妇,为南水北调做出巨大奉献的基层干部赵久富;默默捐款20余年从不留真名的普通市民张纪清;为了能让失聪的儿子接受正常教育,和儿子同桌16年的母亲陶艳波;打击暴恐分子嚣张气焰的新疆民警木拉提·西日甫江;对麻风病人不离不弃,守望麻风村数十年的医生肖卿福;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4年逝世的科学家师昌绪;接力帮助残疾邻居、创建美丽家园的居民大院陇海大院。

在这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这位为了让儿子接受正常教育,和他同桌6年的母亲。“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做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这是她的颁奖词。48岁的陶艳波,辞职陪着失去听说能力的儿子一起上学,12年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她则被亲切地称为“同桌妈妈”。这是多深沉的母爱,才能有12年的陪伴苦读。每天从早到晚,她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他一起学习,做他的老师、陪读,十二年如一日。我被这位伟大的母亲深深感动。

收看完这期节目后,内心随之涌上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无法言喻的人性的震撼。愿中国能有更多的平凡普通的好人好事,愿有更多的人能感动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我眼里的中国作文_人物作文2200字

全文共 2096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中小学的基础教育水平远不如我国,可是为什么能产生那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答案是:美国的大学教育很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善于调动个人学习研究的潜能,这对人才的发展和脱颖而出,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每次回到国内,都会有人问起我在美国读大学的感受,让我介绍一些美国大学教育方面的情况。说句实话,我虽然读了美国大学,但并未读过中国大学,因此难以对中美大学的教育情况进行很有见地的对比分析,何况近几年来国内大学教育的改革步伐很大,对此我又知之不多。因此只能凭自己的切身感受,对美国大学教育中可供国人借鉴之处,谈谈我的一孔之见。

首先美国大学在收本科生时就很有特点。学生们考取的往往是某某大学而非某某大学的某某专业。学生们主修哪种专业,并不是在入学前就已确定下来的,而是让你在这所学校学上一年后,再来选择。这种选择完全凭学生个人的专长、兴趣、爱好和未来择业的需要,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兴趣是入门的最好老师,只有学习你喜欢的专业,你才能找到学习上的感觉,激发起学习的热情,才肯钻研,才能出成绩。而且大学毕业后也很少有用非所学的情况发生。我之所以选择了主修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两个专业,也主要是自己对经济的兴趣和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

还有一点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大学生入学后是没有固定班级的。由于学生自选专业,并按规定的学科门类和学分要求自选课程、自选授课教师,因此班级是流动式的。班级学生的组合因课程的不同而变化,在一个班级里往往既有大一的,又有大四的,每个教学班的人员构成都是不同的。我把这样的组合称之为学生常换而老师不换型。比起中国大学从大一到大四不变的班级建制,这种班级由于人员不固定,缺少相对稳定的联系,从而也缺少同学间的深入了解和相互沟通,相互间很难培养起深厚的感情。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也符合美国社会对人个性化要求,完全由学生来主宰自己的学习行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能力。我感觉这种各自为战的独立式学习,虽有某些缺欠,但它给了学生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对于已经具有了自控能力的大学生来说,还是有利于个人的自由发展的。

美国大学的辅助教学活动丰富多彩,成龙配套。学校组织的各种类型的讨论课很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们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又可以相互学习交流。各种学生俱乐部活动内容生动活泼,刺激了个人志趣爱好的发展。各种学术讲座繁多,大都是美国学术界知名人物的报告,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美国学校的暑期比较长,一般在三个月左右。各种暑校办得十分红火,我就曾参加过日语暑校和商业暑校。暑校对申请入校学习的学生要进行考核、筛选,并不是多多益善。暑校收费昂贵,但也因人而异,像我这样的穷学生,还可以得到减免部分学费的优惠。暑校的教学和考试非常正规,在暑校学习的情况都有明确的记载,对将来个人的发展是重要的一笔。我参加日语暑校时,被评为最有成就的两名学生之一;我参加达特茅斯学院商业暑校的经历,也成为大学毕业后择业时用人单位的重要参考。

在中国人眼里,似乎美国学生不大用功,这完全是一种片面认识。应该说美国的中小学生比起中国学生来要自在得多,他们的课业负担很轻,所学的知识程度也较浅,可以说美国的基础教育远不如中国。但大学生则不同,学习压力比起中国大学生来,一点都不轻松。早就听说美国大学是入学容易毕业难,这一点我在米校四年的感受很深。一是课外作业特别多。老师讲课很精,大量的是让学生课外自己去阅读、思考、写文章,完成各类作业。而且平时学习与作业情况,老师要作为评价学生每学期总成绩的重要内容,学生们是一点也不敢怠慢的。二是考试特别多。各学科几乎每周都有考试,稍不留意,考试就会出麻烦,将影响到综合成绩的高低。在美国这几年,我感觉很苦。在中国读中学时就挨累,到美国读大学也未得闲,每天都学到后半夜一两点钟。而美国学生往往都学到凌晨四五点钟,甚至通宵。

美国的大学是分等级的。名牌大学不仅学费较高,而且学生质量也比较好。名牌大学学生的特点就是特别有志而勤奋。米校也是名牌大学,在这个学校当尖子很难,在哈佛大学就更难。美国的一般普及类大学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应该看到,美国是私有社会,它不会白白养人的。人们靠竞争生存,靠自己的能力生存。所以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培养起了什么事都靠自己的习惯,读大学也是靠自己打工、借款,很自立,他们从不依赖父母活一辈子。一次,我偶然问起一位美国男同学:“你的家在什么地方?”他说:“我没有家。”令我吃了一惊。后来我了解到,他们一旦长成大孩子,在没结婚成家之前,便认为自己没有家,这已成为一种理念。

还有一点,就是美国大学对教师水平或业绩的评估,非常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每逢期末,学生们都要为给自己授课的教师打分,如果大多数学生对教师不满意,就会直接导致教师下岗。所以,在美国大学任教是很有危机感的,如何既要讲好课,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并使学生满意,这的确是门学问。

来美国之前,我脑子里曾有个疑问:美国中小学校的基础教育那么差,为什么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读过四年大学之后,我找到了答案,这便是美国的大学教育很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善于调动个人学习研究的潜能,利于人才的发展和脱颖而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感动中国人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201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像一部荡气回肠的激情诗篇,走进了亿万观众的心灵,感受着质朴真诚的心声,让我们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赞叹致敬,更凝聚着民族的正能量,点燃着美好的中国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动中国人观后感600字,欢迎阅读!

昨天晚上坐在电视机前静静的看完《感动中国》,看完栏目,心中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引起我久久的思索。是什么样的情怀使他们造就了如此浩瀚宏阔的精神世界?走进他们,叩问自我,在感动中找寻本真。

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2007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2009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孩子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15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用心去看世界,浮沉过后,去发现细节的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全文共 5851 字

+ 加入清单

郭小平心里,更看重的不是院长头衔,而是红丝带小学校长的身份,与此相关的是一个让全世界为之动容的名词“艾滋病”。

2008年11月15日晚,郭小平带队,红丝带小学的3位老师和12名艾滋病儿童一起参加了中央电视台12·1世界艾滋病日主题晚会的现场录制,与他们一起排演这个节目的还有两位防艾大使:我国著名歌唱家彭丽媛老师和表演艺术家濮存昕老师,濮存昕老师还是这所特殊学校的名誉校长。节目录制前,他刚刚跟孩子们同桌吃了晚饭。

晚会现场,主持人把话筒给孩子们,让每个人说出自己的心愿时,孩子们的眼睛都是湿的。其中一个小女孩叫翠翠,上台后一直在流泪,声音哽咽地说以后想做一名护士;胖胖的高个姑娘叫盼盼,说自己想当一名舞蹈家;小男孩文慧则神情坚定地说自己的梦想是当一名医学家,攻克艾滋病!

孩子们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唤出全场所有人的眼泪,嘉宾哭了,主持人哭了,现场观众哭了,摄像师、灯光师的眼中也闪着泪花。我坐在观众席上,尽管上午刚采访了这些孩子,但还是忍不住再次为他们的命运流泪。郭小平说,想当医学家的小男孩特别聪明,特别爱读书。

想当舞蹈家的盼盼还为现场观众跳了一小段新疆舞,脸上绽放着羞涩的笑容。我在想,是什么让这些特殊的无辜的孩子,还能有梦想,有笑容?

台上,红丝带小学的名誉校长濮存昕正在把郭小平隆重介绍给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聚光灯下,郭小平穿着一件不入流的普通外套,有点风尘仆仆的感觉,看上去不像院长,倒更像一个父亲、一个乡村教师的形象。

医院里办小学,解决两代艾滋病人受教育问题的有效尝试在中国,所谓二代艾滋病人,主要是指通过母婴传播的艾滋儿童,这些儿童的父母是艾滋病人、或者仅一方是,这些孩子的艾滋身份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被注定。

2008年10月30日,一项由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支持的调查对外发布消息,在中国6个城市的成年人中,存在着对艾滋病感染者的严重歧视。30%的受访者认为感染艾滋病的儿童不应该被允许和其他孩子在同一所学校上学;将近65%的受访者不愿意和艾滋病感染者住在同一所房子里;48%的受访者不愿意与感染者一同用餐。

尽管这种歧视在中国是被禁止的,但是歧视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着艾滋病感染者的生活,并对艾滋病预防十分有害。

此次北京采访中记者看到,郭小平和他的助手李学军(临汾传染病医院院长助理)、刘美婷(红丝带小学音乐老师)、张新平(红丝带小学文化课老师),还有刘倩(红丝带小学生活老师),吃住行都与这些孩子们在一起。而刘倩本人既是志愿者,也是一名不幸的艾滋病毒感染者。郭小平对这些孩子的称呼是“我的娃们”。

郭小平:“对艾滋病宣传初期,见诸于媒体上的报道往往与道德、伦理的沦陷相关,从而造成人们的误解。实际上艾滋病患者被传染的渠道有三种:一是母婴,二是血液,还有就是性传播。在山西,通过性传播感染艾滋病的很少,多数艾滋病人是通过卖血和输血途径所传染。艾滋病患者首先是病人,应该给他们以起码的同情。但是媒体和社会往往忽略了这点。所以我认为,对艾滋病患者要做的不仅是治疗,更多的是关怀,这才是最主要的。比如这些艾滋病孤儿,还在母亲肚子里时,就染上了艾滋病病毒,成为血液传播的第二代受害者,这是一群命运坎坷,备受病痛折磨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社会的关怀,需要我们的正视,需要像健康孩子一样上课、游戏、生活。否则,一旦他们在冷眼和歧视中长大成人,将会对社会构成很大威胁,那时再想教育就晚了。”

采访中获悉,那个晚会上想当护士的小姑娘翠翠,刚来医院时患有强迫症,舌头伸出来总也收不回去。翠翠只在小学念了一年书,当时身边的同学都指着她说她有艾滋病,远远地躲着她,翠翠长时间被这种环境包围,所以性格很孤僻,不爱见生人。到病区几个月后,翠翠就不再吐舌头了,胆子也大起来。去年的“六一”儿童节前夕,我去红丝带小学采访时还看到了翠翠表演的舞蹈。

有数字显示,全球1/6的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和1/7的新发感染HIV是15岁以下的儿童。而在我国,据统计感染艾滋病的儿童大概有7万人。多么让人震惊的数字。相较之下,临汾红丝带小学的十几个孩子毫无疑问,当属这个群体中的幸运儿。他们成了医院的孩子,医院不仅为他们看病,还建了一所充满欢声笑语的小学。2006年,郭小平亲自领着他的“娃们”去看了北京天安门;2008年初,这些“娃们”在郭小平的张罗下,又飞到海南岛,圆了“看海梦”;今年的北京之行,郭小平去之前就想好了,要让娃们走进“鸟巢”和“水立方”。

郭小平:“关爱本身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群体。我们要教会他们怎么做人,要让他们从小就树立‘到我为止,不再传给别人的理念’。这些孩子很快就步入青春期了,他们要扰乱社会后果难料,所以现在必须接受教育,而且是特殊教育,要让他们知道将来如何生存。所以这些孩子的教育重点在道德,然后才是技能教育。如果我们不重视艾滋病第二代的教育,势必会出现第三代、第四代……非常可怕。在无疫苗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重视道德教育。

对艾滋病人的关心,不能心血来潮,哪怕一天只做一件事,就是花十来块钱买几根铅笔,几个面包,或是帮患者洗澡,都是关心他们的表现。像濮存昕老师,他对这些孩子的关心就非常真实,每年他都会给红丝带小学五万块钱,用于给孩子买衣服、或生活补助。只要有时间,他还会来临汾看看这些孩子,和他们一起吃顿饭,不是作秀,而是就坐在一个餐桌上同吃一盘菜。

艾滋防控这块必须有这样一批人努力的去做,才能让人类在最快的几十年或是几百年内控制艾滋病,否则的话,艾滋病一但爆发将完全不可收拾。”

绿色港湾模式,让艾滋病患者在“生产自救”的同时进行“心灵自救”

自1985年,中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到今天,23年过去了,官方数字报告的中国艾滋病感染者增长到约70万人。2007年,约有5万新发感染和2万与艾滋病相关的死亡。预计有12万到15万艾滋病感染者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疗,而目前仅有4万人接受该项治疗。这4万人中,就包括了先后在山西“绿色港湾”艾滋病区接受救治的1000多名艾滋病患者。

这是一篇北京媒体《新京报》的报道——

2004年6月,临汾传染病医院“绿色港湾”艾滋病区的全体医护人员涌入丁师傅爱人的病房。那天是他爱人的生日,医护人员专程买了一个大蛋糕,买了鲜花,还点上了生日蜡烛。

在“绿色港湾”,丁师傅的爱人第一次听到别人祝福她“生日快乐”。她特别开心,还唱了几首歌答谢大家。生日过后,丁师傅爱人的病情有所好转,心情也开朗多了。发现自己成了艾滋病毒感染者后,她还从来没笑过。“她有勇气活下去了。”丁师傅说。

大年三十的时候,丁师傅的爱人,还收到了郭小平送的100元红包。正月初一,几位患者及家属还吃到了医护人员包的饺子。

小患者苗苗最喜欢护士周亚琴,每次她下班回家的时候,苗苗都要拉住她的手,让她带好吃的。她每次上班,苗苗都会在大门口等她。周亚琴说,“苗苗把我当成他的亲人了。”

在患者眼里,院长郭小平从不穿白大褂,不戴口罩和手套。他平均一周来“绿色港湾”一次,每次都要坐到患者床前问寒问暖。“一点也不像领导,没有架子,很随和,就像熟人见面一样。”一个患者的母亲说。

为什么要给患者发红包呢?我把这个问题抛向郭小平。

郭小平:“我们要让患者感觉这里像一个家,所以取名为‘绿色港湾’。绿色寓意着生命,港湾就是家。得了这个病的患者思想压力都非常大,必须让他们乐观一点,鼓起生活的勇气,这样对治疗才有好处。从一开始,我们就非常重视艾滋病人的心理治疗。我们倡导医护人员和患者‘结对子’,医院其它病区的医护人员也会轮流到‘绿色港湾’值日,我们还号召医护人员在节假日和周末把艾滋病孤儿带回家,让这些娃们也能感受到家庭温暖。不少患者在‘绿色港湾’治疗后可以出院,却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

听上去,这个“绿色港湾”好像是艾滋病患者的世外桃园,但是据了解,“绿色港湾”模式一经媒体报道,就引起了争论,焦点在于是否应该对艾滋病人采取隔离措施。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它的创建人郭小平又是怎么想的呢?

郭小平:“是患者的贫困、心理压力和传染病医院的客观情况,构成了病区搬迁的理由。临汾市传染病医院是山西省4家艾滋病治疗定点医院之一,原来的艾滋病病区设在医院本部,艾滋病病人不敢出门活动,担心遇到熟人知道自己得了艾滋病;加之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力较低,在传染病医院易与其他传染病患者发生交叉感染。一旦交叉感染,艾滋病患者就很危险。很多患者过早死亡是因为并发症死亡,并不是因为艾滋病毒。

2004年7月,我们自筹150万元将以前的SARS隔离区改建成‘绿色港湾”将艾滋病患者全部转了过去。从2004年7月24日建成至今,该病区共收治艾滋病患者120多人次。该病区的艾滋病患者只需要负担生活费用,住宿、治疗都免费,患者可以自愿入院,来去自由。”

记者去过一次“绿色港湾”,在开满芍药花的田野上,离临汾市区大概十公里的车程。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形容成一个风光旖旎的田园式病区。一个患者告诉我:“在市里,别人都躲着我们,弄得我们都不敢出门。在这里,大家都是这个病,没有谁躲着我们走。我们还可以互相交流,有空还可以玩一玩。”来自病区的一份资料表明,来此地就诊的患者中,95%都是农民,每天的生活费对他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市内住院,他们每天都要到街上买饭吃。而在这里,院方盖了四个灶台,他们可以自己做饭。

2004年7月是“绿色港湾”开诊的日子,这里也被称之为“艾滋病人生产自救区”,患者在这里可以获得免费治疗,得到家庭般的看护,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他们的家属还可以通过为病区打工来维持生活。

在这里打扫卫生的、烧锅炉的、维修房屋的、种菜养猪的,都是患者家属。

丁师傅的妻子1997年5月在做一次手术时因输血感染艾滋病,6年后开始发病,住进临汾市传染病医院。当时传染病医院还没有向艾滋病患者提供免费治疗,住院一周,就花费1,000余元,只好出院。“我当时都绝望了。”丁师傅抹了抹眼角的泪。

2004年5月12日,丁师傅接到院长郭小平亲自打来的电话,说传染病医院现在对艾滋病患者实施免费治疗,希望他们能尽快到医院就治。

“我永远记得这一天。”丁师傅说,当时,他就挑上一些小麦,带了500元钱,带着妻子赶到了临汾市传染病医院,并随后到了“绿色港湾”,丁师傅还获得一份兼职工作————洗床单被罩、打扫卫生。天气变冷后,他又干上烧锅炉的活,每月 600元。此外,丁师傅还带领五六个病人在病区内的土地上种药材,院里也给每个人发放了相应的劳务费。

“绿色港湾”占地面积90亩,除1,500平方米的建筑及院落外,其余均是可耕地。去年,他们收获了3万余斤玉米,大部分都分给了医院的工作人员和患者及家属。大白菜也收获了不少,除当福利分发,留下自用部分外,其余的都卖掉了。丁师傅一家人吃的蔬菜,有很大一部分是自救区自产,都是免费的。

“绿色港湾”病区主任乔吉平说:“种植蔬菜和中药材,都是缓解经济压力的手段之一。去年,院方购买了150吨煤,用于烧锅炉取暖,医院的开支很大。而且医院不收患者一分钱,除国家免费提供的药物外,国家规定要收的床位费,医院也免了。”

我看到,这里共有36间病房,每间病房两个床位,带有独立的卫生间。此外还设立了治疗护理区、行政后勤区和被誉为全中国最有爱心的学校————红丝带小学。治疗护理区内除病房外,还为患者及其家属设有活动场所,如VCD娱乐活动室、图书室、乒乓球馆等,用于丰富患者及家属的文化生活。

实践中的困惑

郭小平:“最大的困惑是经费问题。“绿色港湾”虽然只是我们临汾传染病医院的一个病区,但却承担着全省差不多90%的艾滋病人救治工作。国家对艾滋病人的“四免一关怀”政策中,有一条是对农民和城镇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遗孤实行免费就学。也就是说,政府及国际基金组织所给予的援助多数用于艾滋病人的抗病毒药物治疗,而山西的艾滋病人几乎都是社会最底层的农民,本身就面临着温饱问题。比如红丝带小学的孩子,不少是孤儿,还是艾滋孤儿,他们的生活谁来负担?医院每年要往绿色港湾这个病区投100多万元,才能保证这里的正常开诊。在这里生活、工作和接受治疗的医护人员、病人和红丝带小学的孩子们眼前就面临着严峻的冬季取暖问题。建筑是当时搬迁时医院自筹资金建的临时过渡房,一直想盖新的住院部但是到现在资金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现在锅炉又坏了,要想解决又得一笔开支。大家都知道,艾滋病人最怕感冒,这么冷的天气,取暖问题解决不了,对他们的身体最不利。医院很困难,确实很困难。

对艾滋病人的诊断问题我也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我们国家把诊断的权利交给疾控中心,医院没权利诊断艾滋病。但是我觉得诊断和治疗也应该是医院的事情,而不应只由疾控中心来做,因为疾控中心没有行医权。今年我们医院就发生了一件事:一个病人在2005年通过疾控中心的血液化验报告,得出的结论是艾滋病患者,今年在我们医院要做一个胆囊手术,令人尴尬的是手术中发现,他体内的HIV为阴性!这下我们都着急了,一个标准复查两遍,最后送到本地疾控中心,结果都是阴性。现在这个检验已经通过省里送往北京,到现在还没有结果。病人很焦急,每天都要问我有没有结果,问自己到底是不是艾滋病患者。因此我觉得,关于艾滋病,现在存在检查、治疗和预防不衔接的问题。

再就是艾滋病的防治资金中,“防”大于“治”,治疗资金严重不足。国家每年的艾滋病防治资金大都用于预防。我们病区到目前为止已经接收艾滋病患者1,000多人,各项开支非常多,每年需要几百万元,但从建立至今,卫生部和省里提供的资金较少,我们的医护人员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经验的机会也很少,很难及时掌握艾滋病治疗和管理的前沿信息。我虽然管理着这个病区,却从来没有机会参加学术交流,更不要说其他医务人员了。

艾滋病人动手术难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今年,山西一个艾滋病患者因患子宫肌瘤要动手术,竟然没有医院敢接收她,后来还是在媒体的帮助下才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艾滋病人隐瞒病情,悄悄去综合性医院做手术,这样无疑会增加艾滋病在综合性医院的传染几率。如果国家能形成一套关怀、治疗、疏导病人的办法来规范艾滋病治疗,就为艾滋病治疗医院提供了指导。”

采访结束,郭小平忧心仲仲的表情,还一直在眼前闪动。他所创立的“绿色港湾”发端于医院工作人员的善良之心,很多工作靠每个人的主动奉献,这样的人文关怀具有多少可持续性?郭小平的艾滋救治实践是否还有创新空间?对此,我们充满期待。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感动中国观后感600字小学生

全文共 1796 字

+ 加入清单

钟南山院士,福建省厦门市人,1936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呼吸内科专家。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79至1981年公派英国进修。1984年被授予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5年后被指定为中央领导保健医生,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顾问、国际胸科协会特别会员、亚太地区执委会理事;同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1996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起任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副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会长、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医学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钟南山院士长期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和基础研究工作,是近10余年来推动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研究水平走向国际前沿的学术带头人。通过创制的“简易气道反应性测定法”及流行病学调查,他首次证实并完善了“隐藏型哮喘”的概念,该观点为联合国卫生组织撰写的《哮喘全球防治战略》所采用。通过研究对我国慢性咳嗽病因谱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他阐明了胃食道反流性咳嗽的气道神经炎症机制。他创制的“运动膈肌功能测定法”,首次证实即使早中期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COPD)病人也有60%存在蛋白—能量营养不良,制定了补充其基础耗能的校正公式。迄今为止,他主持完成了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863计划”、“十五”科技攻关、国际合作等1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在国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

Medicine、Lancet等国际权威刊物,被引用次数达438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广东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奖,吴杨特别贡献奖等20余项奖励。

钟南山院士献身医学教育事业。1992年至2002年担任广州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从医从教近50年,他辛勤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定期为实习生开设临床讲座,坚持每周一次全院性临床教学查房,融“教书育人”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了“奉献、开拓、钻研、合群”的“南山风格”和“学本领、学做人、强体魄”相统一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他提出了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五性”,即“对学习的自主性”、“对工作的创造性”、“对病人的责任性”、“对集体的合群性”和“对社会的适应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领学术新风,追踪学科前沿,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中。迄今为止,主持完成各级各类教学研究课题4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2部;培养硕士研究生31名、博士研究生30名,博士后4名。其中,2人获得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称号。许多研究生毕业后已经成为各自单位的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等。

作为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钟南山院士坚定地站在维护公共利益的立场,以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和胆识,坚持真理,敢于质疑,敢于追问,发出不同的声音,提出不同的判断。如在“非典”初期,他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以非凡的勇气质疑权威机构发布的不实消息,维护了科学的尊严,赢得了国人的敬重。在抗击SARS疫情中,钟南山院士带领团队率先投入战斗,主动要求收治危重SARS患者,积极倡导国际大协作,组织了广东省SARS防治研究,创建了“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无创通气,合理治疗并发症”的方法治疗危重SARS患者,获得了96.2%的国际最高存活率。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视患者如亲人的大医情怀,受到世人称赞,被誉为“抗非英雄”。

钟南山院士1990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1992年获得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称号;1993年受到广东省人民政府通令嘉奖;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3年,因抗击非典功勋卓著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荣记特等功、被广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抗非英雄”称号;再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选CCTV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同年荣获“中国医学基金会华源医德风范奖”。2004年,荣获全国卫生系统最高行政奖励“白求恩奖章”。2007年,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敬业贡献)奖。2008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获选中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入选“新中国成立60年来100位感动中国人物”。2010年领衔获得南粤功勋团队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68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钟南山爷爷,没有人不怀有敬爱之心。因为他有一腔赤子热诚,一身高超医术,一片赤胆忠心,他被民间称为“民族脊梁”。

我本不认为“逆行”是一个褒义词,逆的反义词是顺,“顺”才是人们喜欢的词,明知道不可为而为之,前方有危险,还要向前冲,谁喜欢呢?但钟南山爷爷是个例外!

新冠病毒十分可怕,如果被不幸染上,病毒就会慢慢吃掉你的肺,没有肺就不能呼吸,最后人就会缺氧而死,目前还没有可以预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钟南山爷爷说:“如果没有什么事,这段时间就呆在家里,不要出门,更不要去武汉。”

在武汉陷入危难时刻,在国家面临危险时刻,总需要勇往直前的逆行者,84岁高龄的钟南山爷爷不顾个人安危,奔波武汉,在一线奋战,以他的身份和年龄,都不用亲自忙碌,但他不怕,“逆行”一下子成了热词,让人感动,让人追捧。他工作了一天后在地铁餐车上疲备地睡着了。

钟南山爷爷说:“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从前是这样,今天还是这样。这是怎样的情怀?这不正是民族的大义,国家的脊梁才有的仁爱之心吗?

钟南山爷爷之所以受到大家的信任,不仅在于他舍身忘我的战斗精神,还在于他勇于说出真相,敢于告诉大家事实。他的逆行,改写了“非典”的结局,他的逆行正在一步步逼倒“新冠病毒”。他说:“在困难面前不能扯淡。”他的心中,有信念。

他承认自己也会错,发现错了,但他会保持冷静,遵守科学精神,敢于纠正。这比那些明知道自己错了,还讳莫如深,咬牙嘴硬的专家,不知道要高出多少!错了,就要承认并改正,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道理。

84岁的钟南山爷爷,有院士的担当,有战士的勇猛,有国士的威严,他有满腔责任为国为民,才让国人为之肃然起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1022 字

+ 加入清单

2月8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1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上,江西农村最美乡村教师代表支月英当选“201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平凡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们让我们由衷感动,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温暖心肺。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感动中国》,就为我们挖掘了一批榜样人物。这些榜样人物虽然平凡普通,但却提供了生命可以企及的高度,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指引。他们身上的勇敢、善良、担当、坚强,让13亿人民看到了人性中最美丽的光辉。

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36年的支月英,就深刻诠释了执着和奉献。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就曾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36年来,支月英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两代人。

“支姐姐”到“支妈妈”,变的是称呼,但不变的却是执着和奉献。她关爱孩子,资助贫困生,不让一个孩子辍学,更是展现了筑梦路上炎黄儿女的精气神。也不仅仅是支月英,不仅仅是评选出来的《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无数炎黄儿女为了心中的梦想,也正在日以继日善行义举,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融入工作、生活、学习中。

《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故事,都浸润着满满的真善美,都散发着暖暖的正能量。就以此次入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的十位榜样人物来说,其大都来自基层、出自平凡,却做出了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不平凡事情。他们的事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他们的精神可敬佩、可亲近、可学习,可谓13亿多人民群众学习的“精神富矿”。

凡人善举,小善大爱。将镜头笔端对准平民百姓,挖掘平凡人群中的不平凡故事,筑梦中国将更有动力。近几年来,江西就通过“江西好人”、“最美家庭”等评选,发掘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在这些来自于身边的典型引导下,民众自觉继承传统美德、弘扬时代道德,好人效应如同“滚雪球”般在我们的身边轮番滚动,推动了另一批好人群体的出现。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最美乡村教师代表支月英的感人事迹,让我们在寒冷冬日里更有暖意。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如盏盏明灯,点亮千家万户。这些榜样人物也激励着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把榜样力量化作精神动力,付诸工作实践,作出自身努力,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凝聚更多的正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71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观看了“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和“炎黄”张纪涛。

朱敏才,是中国外交官一位风度翩翩的一位官员,他在地球奔波,工作期间到了不少的城市。等到他退休后,人们以为朱敏才会回到北京,像老人一样与老伴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但现实却不是这样。在一个特殊的机遇后,朱敏才放弃了安逸的生活,与老伴孙丽娜一起当起了一名乡村教师。他们一起在教师这个岗位坚持了十年,期间帮助了许多孩子,他们的出现,使许多孩子改变了命运。但是,在这个时候,朱敏才老师因劳累过度而倒下了……他得了脑出血,倒在了教学的路上。幸运的是,在妻子和学生们的期待下,朱老师战胜了死神,可他清醒后,却还惦记着上课。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人啊!感动中国给予朱老师和孙老师五个字:为霞尚满天。是啊,他们宁愿为了乡村里的小孩子能学习,放弃了安逸的生活;他们宁愿住在丑陋的房屋,也不愿住豪华的房子……他们是为了什么?他们是为了让更多山区孩子走出大山,取得好成就!

在某个城市里,“炎黄”是大家熟悉的一个人的名称,但大家却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他常常出钱资助幼儿园、敬老院等机构。他使用“炎黄”这个名称来掩盖自己,自己却默默地资助他人。他的真名叫张纪涛。他与妻子住在一栋普通的房子中,他在暗地默默将自己的钱毫不吝啬地捐出,张老人一生也不知道捐赠了多少钱。感动中国给予了他五个字:涓涓见沧海。

我看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以及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没有这些默默为社会奉献的人,如果没有这些舍己为人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这些伟大的人,我敬佩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感动中国2024年度颁奖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985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感恩你我。爱传承,从没有终点,感恩前行,从不曾停歇。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举行了,我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些人物感动着、感动着。

从2003年的春月起,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我都坚持收看,认真地聆听着那些感人的故事,认真地品味着每一段颁奖词;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段故事,成为我前行中最为重要的催化剂、推动器。

非常感谢中央电视台为我们带来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暨颁奖典礼”,这是一档让人们体味感动、仰望崇高、陶冶情操、培植精神、塑造灵魂的好节目。我一发现他,就把他当做一个滋养自己心灵、软化自己感情、培育并保持自己有一颗能感动的心的好节目;事实上,我的这个想法在观赏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能得以实现。

至今还记得,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还在行进中,我就在感动中写下了“感动中国2008年度人物评选之感动”,记录下对于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彝族老师李桂林、陆建芬贤伉俪二人在天梯小学坚持十八年的感动。

每一次观赏“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是我灵魂得以洗礼、升华的时刻,我自己很清楚: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崇高的伟大的灵魂,都有着一种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这些崇高的灵魂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也是我这一辈子无法达到的;正如一位伟人曾经说过的那样:“一个人做的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仔细看看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中的“好人们”,那个不是做好人做好事十多年、几十年——陪聋哑儿子读书十六年的爱心妈妈陶艳波、帮助“发小”三十九年的陇海大院的哥们、默默捐款20余年从不留真名的张纪清、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辉等等。

每一次观赏“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是让我的心与情得以进一步软化、激发、培育和提升的好时刻;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的故事,让我的心更加温婉、温润,更能被感动、感化。至今,我还能有一颗似乎与年龄不符的能够感动的心;至今,我还有一些能够让自己骄傲的激情,我要感谢诸如“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之类的节目、影视剧和文学作品。我会很好地珍惜这些人物、这些故事带给我的精神滋养、文化陶冶,我会继续努力地让自己有一颗能够感动的心,有一份能够有一定热度的激情,思考每一天、努力每一天、快乐每一天、享受每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2024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的作文素材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只念过几年私塾的女人,在儿子6岁以前就教会他认3000个字,这个女子想必应有绝顶的聪明。杨振宁就是靠这样一个妈妈启蒙的。一个78岁的大科学家如此深情地回忆自己没有受过任何新式学堂教育的母亲,那情景让人感动

“我母亲1896年出生在安徽合肥,她小的时候还裹过脚,到了民国的时候,才又把脚放开了,所以她的脚不是三寸金莲,但那是一双变形了的脚,我每一次看见她的脚,都觉得非常难过。她念过几年私塾。我认识的头3000个字是母亲教会的,那时候父亲在芝加哥大学留学,只有我跟母亲住在一起。我认识了许多与我母亲一样的旧式妇女,我很佩服,她们受到了中国传统礼教的影响,而对于这些礼教,有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今天讲起来,有人会认为是愚忠愚孝,可是假如你抛开这个价值观,这个所谓愚忠愚孝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那么,到了比她年轻一辈的男人或者女人,我想这个坚强的意志,渐渐地没有了,这是因为整个世界都在向另一个方向走。所以你如果要问我,说我母亲除了养育我,除了教我3000个字,还给我留下了什么呢?我想,她留下的,是使我了解到有坚强意志的信念,是一种无比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完整版

全文共 106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2月14日晚8时,“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敬请观看。下面是yjbys作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点击进入>>20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

“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为:

热心公益的磨刀老人吴锦泉;

帮助宝贝回家的志愿者张宝艳、秦艳友夫妇;

带领女排重夺世界杯的中国女排 主教练郎平;

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徐立平;

琴弦上的放歌者阎肃;

促进民族团结的基层村干部买买提江·吾买尔;

鞠躬尽瘁的化缘校长莫振高;

中国首位获诺贝尔科 学奖的本土科学家屠呦呦;

奋不顾身拯救“东方之星”落水乘客的潜水员官东;

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王宽;

以及全体抗战老兵和爱国侨胞。

2月14日,“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将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晚8时播出。去年,由南国早报率先刊发,并引起全国极大关注的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已故校长莫振高,入选10名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据知情者透露,1月24日,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厅完成了“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晚会”的节目录制,10名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本人或者其代表,在晚会上获颁了年度感动中国奖杯。莫振高校长的妻子黄西彦老师,代表他领取了奖杯。

记者就此向都安县宣传部求证此事。一名负责人表示,莫校长确实当选了“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代表莫校长领奖的黄西彦老师和陪同人员,在节目录制完毕后于1月25日乘机离京,颁奖晚会预计将于2月14日晚播出。同时,莫校长的亲属和黄西彦老师也证实了此事。

莫振高生前是都安高中校长,他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用自己的微薄工资以及向社会各界募捐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近两万名贫困生圆了上学梦,被学生们亲切称为“校长爸爸”。2015年3月9日,59岁的莫振高因病离世,整个县城花圈被抢购一空,数万人自发前来祭奠和网上无数的追思。3月11日,南国早报刊发了题为《“莫爸爸”一路走好!》的独家报道,在广西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广西日报以及南国早报从3月18日开始,连续一周在重要版面推出莫振高事迹系列报道,引发广西各界学习莫振高事迹的热潮。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也纷纷赶往都安,对莫振高校长的事迹进行报道,引起全国关注。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从2002年开始举办的大型评选活动,每年都会评选出10位人物,被称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此前,由央视发起对2015年22位候选人的网络投票,莫振高的票数一路看涨,网络呼声很高。2016年1月19日12时截止投票时,他获得2305574票,票数位列前茅。

更多热门文章分享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1143 字

+ 加入清单

2月8日晚,《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中国科大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潘建伟作为“量子通讯的领跑者”成为“2016年感动中国的十大年度人物”之一。

颁奖典礼上播出了潘建伟院士为量子通讯事业奋斗的经历和故事,主持人对他进行了现场采访。《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予潘建伟院士的颁奖辞是: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潘建伟,1970年生于浙江东阳,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1987-1995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先后获理论物理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赴奥地利学习,1999年获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博士学位,1999-2001年在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入选中组部首批“千人计划”。201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9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

2016年8月16日,由潘建伟担任首席科学家、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

潘建伟长期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对量子通信等研究有创新性贡献,是该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潘建伟有关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并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影响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其研究成果曾6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4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

“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另外九位当选者分别为: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孙家栋、训练中壮烈牺牲的舰载机飞行员张超、三进火海舍己救人的王锋、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36年的支月英、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扎根农村的秦玥飞、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小平、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业绩的电焊工李万君、让众多患者挺直脊梁的好医生梁益建。此外,典礼上还向中国女排表达了特别致敬。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自2002年起,《感动中国》每年从社会各行各业推选出十位人物,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感动中国》秉承过去14年的传统不变,广泛吸纳观众意见,通过多种投票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群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感动中国2024年度颁奖盛典观后感

全文共 1931 字

+ 加入清单

2020年,我们度过极不平凡的一年。年初的病毒肆虐,武汉抗疫,全国动员,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赞歌。入汛以来,全国多支干流告急,在抗洪抢险一线筑起钢铁长城。这一年,是脱贫攻坚决胜年,无数基层干部冲锋在一线,只为全面小康不落一人;这一年,航天航空大放异彩,嫦娥五号、天问一号、北斗三号,科学强国,万众瞩目。

致敬英雄,无愧民族脊梁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近代史从来不乏民族英雄,抵御外侮、捍卫尊严,千千万万的国人展示着自己的民族气节。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更是用血肉之躯,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

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不良价值观的传入,许多人开始遗忘历史,甚至出现亵渎英雄的痛心举动。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小学生不谈革命先烈,只识游戏人物;不说祖国大事,只知明星八卦。如何帮助青少年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绝不是光靠学校教育和父母引导就行的,必须让全社会参与其中。

我们欣喜地看到,民族情怀,英雄崇拜正在培养。共和国的底色是红色,我们是决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的。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崇尚英雄、缅怀先烈,才能激扬英雄精神,砥砺家国情怀。要想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英雄人物、爱国主义的崇敬,就是最基本的民族认知。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保家卫国、舍生取义,英雄就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两弹一星程开甲、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导弹之父钱学森,航天英雄杨利伟、医者仁心屠呦呦、抗疫斗士钟南山,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人民英雄张定宇、战斗英雄王海、抗洪抢险陈陆、北斗之星谢军、当代愚公毛相林,他们的身上流淌着英雄的血脉。

平凡如斯,岂止大道至简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在我们的身边,也有着普普通通的感动。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人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心。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对亲人的关爱是我们最应该用心的。仁者爱人,人恒爱之,推己及人,大爱无疆,当我们把更多事情放在心上,那就是另外一种境界。

在江西南昌的一条小巷里,每到饭点就人流涌动。他们不是来逛街的,而是为了给亲属热饭和炒菜。一墙之隔的肿瘤医院里,有他们难舍的心中牵挂。为了给千里求医的人们家的温暖,万佐成、熊庚香夫妻俩,两米多宽的小小天地,为远方的陌生人,提供了家的庇佑。18年来不打烊,温暖烟火人间。

“有的病治不好,但能让病人吃好一些,遗憾也能少一些”。年近古稀的老人,舍弃了安稳的小本生意,选择在陋巷坚守希望。每天早上4点,夫妻俩早早备好炉火,等待着病友们翻炒家的味道。一家人的早点铺,变成了千百个家的厨房。迎来送往、春去秋来,也许没有人记得他们的名字,但是爱心厨房成为家的守候。

同样令人感动的,还有疫情期间温暖医护人员的快递员汪勇。以凡人之力,书写守护传奇,医护人员守护病人,平凡市民守护医者。当看到医护人员出行困难、防护不够的时候,汪勇也开始行动起来。尽管上有老、下有小,但是男儿担当让他不能停歇。坦诚相见、持之以恒,他的志愿者队伍是江城武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传道受业,满园桃李芬芳

用知识改变命运,要让山区的孩子也能接受教育——这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的承诺,也是她为之奋斗一生的努力。从2002年的四处奔波筹款,到2008年的学校正式招生,再到2011年起的高考连年优秀,张桂梅用女子柔弱,换来山区孩子明媚的春天。

每天早上5点,是她用喇叭唤醒孩子们的斗志昂扬;夜深人静的时候,是她默默守候着孩子们的安然入睡。走出大山,走向更远,折翼的天使才更要奋发。也许很少有人知道,今年63岁的张校长,没有任何积蓄,她把所有都捐献给了教育。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久病缠身的弱女子,站立成压不垮、击不倒的勇士。

把孩子送出大山,把希望播撒于社会,张校长也是张老师,张老师更是亲爱的妈妈。与她一样有着教育情怀的叶嘉莹,是已经期颐之年的大学教授。出身于书香世家,毕业于名牌大学,学贯古今,闻名中外。她是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是最美教师的学者。

究其一生,叶嘉莹都在为中国传统文化奔走。桃李天下,传承一家,大师风范,震古烁今。我们总说文化自信,民族认同,真正学习并教育出更多传承者,是叶教授矢志不渝的伟大事业。诗词古韵,名家论稿,为不懂诗的人开一扇窗,你就是诗词国度特别发亮的光点。为往圣继绝学,为华夏启民智,叶先生的风骨让人佩服。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正是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才能汇聚成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靠着每一份坚守和感动来实现的。最后,让我们再次把掌声送给英雄,送给奋斗努力的你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