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牧羊人典故(实用20篇)

南柯一梦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牧羊人典故,欢迎阅读。

浏览

4081

作文

1000

兵不厌诈历史典故

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兵不厌诈告诉我们,其实有时候诚信并非灵丹妙药。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兵不厌诈历史典故,一起来看一下吧。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难一》。

【释义】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比喻在战争中要善于用计迷惑对方,也就是说,对敌人不能太讲诚信,要使敌人防不胜防。

【历史典故】

汉安帝在位期间,羌族部落经常侵扰汉朝边境,有一次竟然把汉朝的武都郡包围了起来,汉安帝忙任命虞诩率军抵抗羌军。虞诩率人连夜赶往武都郡,部队到达陈仓、崤谷一带时,被大批羌军阻挡。虞诩见此情形,忙下令部队停止前行,然后大造声势,说朝廷派的大军随后就到,到时就对羌军前后夹击。羌军不知是计,便兵分四路抢掠粮草。虞诩见羌军分散开来,就抓住时机,突破羌军的防线,继续向武都郡进发。

虞诩命令军队全速前进,每天行军一百多里,命令各队士兵第一天挖两个灶坑,并且以后逐日增加一倍。将领不解其意,问他说:“孙膑领兵作战,每天减灶以迷惑敌军;兵法说每日行军三十里,可确保安全。我们每日加灶,一天行百里,都不合先人的规矩啊!”

虞诩回答说:“用兵打仗要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策略。羌军人多势众,士气高昂,我们不能与之硬拼。如果我们行动缓慢,必会被羌军赶上。兵不厌诈,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当年孙膑减灶,是为了佯装弱小;如今我们加灶,是为了佯装强大。”

羌军见汉军每日加灶,以为汉军的兵力正在不断增加,就不敢继续紧追其后,虞诩的军队才能安全地进入武都郡。虞诩又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作战,大败羌军,使动荡的武都郡最终安定下来。

【成长心语】

诚信是我们想要追求的最美好的人际关系状态,但我们也无法避免会遭遇诡诈。讨厌诡诈而平平实实行事,是君子的本色;但不识诡诈陷入别人的奸谋中,是要被人讥笑的,更严重的还有可能会对自己产生威胁。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我们,不应该总是沉浸在诚信的“乌托邦”中,应认清现实,以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看待世间的诡诈,自己固然不能成为实施诡诈的始作俑者,但最起码也要保证自己不沦为诡诈的牺牲品。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三戏海龙王的神话典故

全文共 1220 字

+ 加入清单

东海洋上有个岛,岛上有个村庄叫鲁家村。很早以前,这个村子里住着十几户姓鲁的庄稼人。他们种着一些依海傍山的碗头地,在海里捉些沙蟹鱼虾,勉强过着日子。岛上天旱少雨,人们只好杀猪宰羊,到村外的龙王庙去求雨。倘若龙王高兴,赐一点雨水,种田人方能得到一点好收成。这样年年供猪献羊,也把人们闹苦了。这一年又遇大旱,人们生活不下去,便陆续离乡背井,外出谋生,最后只剩下鲁大一家。

鲁大夫妇俩有两个儿子。老婆说:

“鲁大呀!山上的草根也焦了,树皮也软了,我们还是逃命去吧!”

“不!我想想办法。”鲁大说:“马上要开春下种了,季节不能错过。”

第二天,鲁大来到龙王庙,只见庙堂坍了一个屋角。端坐在上的海龙王,头面身腰布满蜿蛛网,供桌也破了,当中有一个像头一般大的洞。鲁大走到龙王像跟前,作了个揖说:

“龙王呀!只怪你不通人情,弄得如今门庭冷落,香火全无,连个扫扫地、挥惮灰尘的人也没有。要是你能下一场大雨,让我今年秋天丰收,我许你一场大戏。你不稀罕人家用全猪全羊供你,我就供你一个活人头,你看好不好?如好,我们一言为定,今朝就降雨。”

鲁大说完就回家准备农具去了。

龙王庙内,这天当值的是蟹精。他听了鲁大一番话不敢延迟,忙回水晶宫向龙王禀告。龙王捋着龙须沉吟起来:猪羊鸡鸭,山珍海味,我样样都吃过,这新鲜的活人头,倒值得一尝。况且这几年弄得我庙宇不整,香火不续,合该趁此机会兴旺起来。于是招来风婆、雷公,带了虾兵蟹将到鲁家村来布雨。

再说鲁大回到家中整理农具。将近中午,一声惊雷,顿时大雨直泼而来。这雨势,好似东海潮涨万顷浪,天河决口水倾泻。

雨过天晴,鲁大忙着耕耘播种。龙王为了尝人头味道,也暗中帮忙,叫虾兵蟹将在鲁大田中施肥除虫。禾苗日窜夜长,到收获季节,稻谷一片金黄,如碎金铺满地。鲁大则忙着收割,整场翻晒。龙王稳稳地等着人头上供。

直到大年三十,鲁大才拿了一把扫帚来到龙王庙。龙王见他空手而来,心里正疑惑,只见鲁大作揖道:

“龙王呀!我们有约在先,我许你一场大戏,一个活人头,今天我带来了,请先看戏,再吃人头。”

说罢,便手执扫帚,在庙内手舞足蹈,前翻后滚地着实戏闹了一番,弄得庙内尘土飞扬。龙王正想发怒,转而一想:算了,可能他请不到戏班子,胡乱代替。还是等着尝人头吧!

鲁大舞毕,便丢开扫帚,笑嘻嘻来到供桌前面说道:

“现在请龙王吃人头!”

说着,便趴到供桌下面,把头从供桌的破洞里钻出来。龙王见供桌上突然冒出一颗人头,好不惊奇,想吃,又不知如何下手。四面一看,连把刀子也不见,想想只有用手撕。就伸出一双枯瘦如柴、指甲三寸长的龙爪,向鲁大的头抓去。鲁大一见,忙着把头一缩,笑谜谜地从桌底下钻了出来:

“龙王啊:你戏也看了,头也尝了。我呢!愿也还了。我们互不亏欠,望来年再照顾照顾。”

说完,拿起扫帚,扬长而去。把龙王气得龙眼圆睁,龙须倒竖:

“好你个穷小子,胆敢捉弄大王,还想要我来年照顾呢?我要你颗粒无收,才解我心头之恨。”

他吩咐蟹精:

“到来年,鲁大的田里只准其长根,不使其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历史典故精选:贾人渡河_800字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人看来,“商”和“贾”的语意无大差别,都是贸易的意思;但在古时候,“商”和“贾”在经营方式上却有所不同,所谓少卖为“商”走卖为“贾”。从一个地方买进,到另一个地方卖出,用这种方式做生意的人叫贾人。

从前有个贾人,在河南办了一批货,取水路贩往外地销售。船在河中顺风行驶,忽然浓云密布,狂风骤起,大雨倾盆,河水陡涨。贾人走出船仓查看货物,一股大浪袭向船头,把贾人拍落水中。贾人在水中挣扎呼喊:“救命呀!”

一个渔夫听到喊声,急急忙忙把船摇过来救人。贾人看到渔夫,大声喊道:“快来救我,我给你一百两白银。”

渔夫把贾人救起来,送进船仓,贾人换好了衣服,拿出十两银子送给渔夫,说:“拿去吧,这十两银子够你辛苦半年了。”

渔夫不接银子,看着贾人说:“刚才你在水中许诺说给一百两银子,而不是十两。”

贾人满脸不高兴地说:“你这人也太不知足了,你一天打鱼能挣几文钱?现在一下子捞了十两银子,不少了。”

渔夫说:“事是这么回事,理却不是这个理。你刚才不许诺给一百两银子,我也会救你一命,但你既然说给一百两,我希望你不要失信。”

贾人摇摇头,踱进船仓,不再理会渔夫,渔夫长长叹口气,回到渔船。

一年后,贾人又办了批货,碰巧在河中与渔夫相遇。两个人都想起了去年那次不愉快的分手。贾人说:“我给了你十两银子,你为什么不用来当本钱,做点小生意,何苦风里雨里挣这份辛苦钱?”

渔夫来不及答话,贾人的船触上礁石,船仓进水,船渐渐下沉。贾人急得团团转,大声对渔夫说:“快来救我,这次我给你三百两银子,保证不失信。”

渔夫摇橹从贾人旁边划过去,回头不紧不慢地说:“喊信得过你的人来救命吧,我不要你的银子,可也不救你这种无信无义人的命。”

很快,贾人随着沉船在滔滔河水中消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舍生取义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69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舍生取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舍生取义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拼音]shě shēng qǔ yì

[释义]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处]《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原文】

鱼我所欲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通"避",下同)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通“德”感激)我与(通"欤"语气助词)?乡(xiàng通:向"过去,从前.下同)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荀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翻译】

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着给别人吃,乞丐因轻视而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匈奴人来攻城。友人对巨伯说:“我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乞求活命,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来的吗?”等到贼兵到了,问荀巨伯:“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友人生了重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他的生命!”匈奴人听了相互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竟攻入了一个讲道义的国家!”于是调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已得到保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典故故事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辅助十三岁的皇帝曹髦,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多久,司马师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软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典故】高贵乡公卒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释义】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人所共知的野心

【近义词】路人皆知

【成语例句】

◎ 袁世凯帝制自为,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了。

[历史典故:司马昭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哲理的经典故事

全文共 730 字

+ 加入清单

春天,鸟先生用干草和泥土筑了个又大又结实的鸟窝,鸟太太就蹲在窝里孵她的蛋宝宝。

一天,一个鸟蛋“骨碌”动了一下,呀,是宝宝快要出生了?鸟太太忙起身看那个鸟蛋。“天哪!”鸟太太惊叫起来,原来鸟窝里长出了一棵小树苗,叶子绿绿的、肥肥的,正一个劲地往上窜呢!鸟太太孵出了一棵树!这消息一下传开了。

“快把它砍掉,要不,它会把你们的鸟窝撑破的。”螳螂先生扛着大刀赶来了。

鸟先生接过大刀就要砍小树苗。

“可怜的小苗苗,瞧它长得多好呀!”鸟太太扑上去拦住了鸟先生。

“那你们就得搬家,你们的鸟窝很快就要被它戳出个大窟窿的。”甲虫先生开来了大卡车准备帮鸟先生一家运东西。

可鸟先生说什么也不愿离开他辛辛苦苦筑的窝。

树苗一个劲地往上长,眼看就要把鸟窝撑破了。

“要不,咱们把这小树挪个地方。”鸟先生、鸟太太同时想出了个好办法。

螳螂先生和甲虫先生捋起袖管就动手搬树了。

“可不能碰坏了我筑的窝。”鸟先生叮嘱着。

“也不许碰坏了我孵的蛋宝宝!”鸟太太赶快加了一句。

于是,小树苗连同它根上的土一起被大家轻手轻脚地从鸟窝里搬了下来,种到了地里。鸟太太又去孵她的蛋宝宝了。

这时,一个鸟蛋又“骨碌”动了一下。。。“哎呀,又要孵出一棵了。”鸟先生叫起来。

鸟太太瞪了鸟先生一眼:“我哪能老孵出树来.这回,准是我们的宝宝要出生了。”可不,这回鸟太太一连孵出了四个鸟宝宝,鸟先生成了四个鸟宝宝的爸爸了。

在鸟先生、鸟太太的精心照顾下,鸟宝宝和小树苗一起长大了。当四只小鸟学会飞的时候,这棵从鸟窝里搬出来的树上开出了粉红色的花。呀,这是一棵漂亮的合欢树。

鸟先生一拍脑门说:“嗨!我就是用合欢树下的泥土筑的鸟窝呀!”

当春天又来时,这棵合欢树上出现了四个新的鸟窝。这四个新筑的鸟窝里还会长出小树来吗?这,可说不准啰...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典故:花无百日红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huā wú bǎi rì hóng

【成语故事】宋江杀了阎婆惜后投靠有钱有势的柴进,柴进特别款待他,他喝酒到深夜起身去上厕所碰到武松。武松破口大骂,旁人告诉武松他是大官人最红的客官,武松大发感慨:人无千日好,无百日红。他们同去见柴进,相识后成为要好的朋友。

【出处】几曾见柳有千年绿,花都说有百日红,枉费春工。 元·谷子敬《城南柳》第二折

【解释】花不能长开不败。比喻好景不长。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青春易逝

【相近词】人无千日好

【成语示列】正是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 明·罗贯中《平妖传》第十二回

[历史典故:花无百日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金蛋树的来历典故

全文共 1996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在一座村庄里,住着母子俩。儿子名叫明子,聪明英俊,热爱劳动。可明子家里很穷,最大的财富就是一只聪明的小黄鸟。

明子和小彩相亲相爱,后来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纪。明子妈亲自来到小彩家提亲,小彩妈嫌明子家穷,故意出了个难题:“只要明子能拿到西天如来佛头上的三根金头发,我就同意把小彩嫁给他!”

明子知道了,坚决地说:“既然她提了条件,那我就去西天走一趟,去拿三根金头发来!”明子还请求小彩等他三年,小彩同意了。

明子和小黄鸟一起出发,翻山越岭一路往西走。这天黄昏,明子他们来到一座村庄,发现这儿的人们晚上点着灯在田里干活,觉得很奇怪。一位老大爷说:“本来这儿一切都很正常,可几年前,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一只金鸡鸟,它白天睡觉,晚上啼叫,让我们没法休息。我们只好跟它一样,白天睡觉,晚上干活。你不是要到西天去吗?求你问问如来佛,怎么治这金鸡鸟?”明子答应了。

又翻过了一座山,明子来到另一座村庄。这儿的庄稼长得很好,可人都很瘦,明子觉得很奇怪。一位老婆婆说:“本来我们的生活过得挺好,可从海那边飞来了一对凤凰,每天来这儿吃米,吃完了我们全部的粮食。村里人想用弓箭射它们,可它们飞来时金光闪闪,刺得人眼花,非但没射着,还糟蹋了庄稼田。你不是要到西天去吗?求你问问如来佛,怎么治这对凤凰?”明子答应了。

明子和小黄鸟来到海边,想找一条船摆渡。摆渡的人告诉他:“本来这儿风平浪静,不知怎么回事,最近这海里来了一个怪物,每天都搅得这儿翻江倒海,船都没法行驶了。你不是要到西天去吗?求你问问如来佛,怎么治这个怪物?”明子又答应了。

好不容易过了海,上岸后的明子继续往西,走了很久,终于到达了西天极乐世界。他直奔如来佛居住的地方,可守门的两个和尚告诉他,如来佛正在讲经,最快也得三年才能讲完。

明子很快想了个主意。一会儿,小黄鸟忽地飞起来,飞到那两个和尚的头顶。两个和尚便来捉鸟,明子趁机溜进了大门,来到巨大的讲经堂里。明子认出,那个又高又大的菩萨就是如来佛。明子悄悄绕到如来佛的后面,纵身一跃,猴子似的跳到了如来佛的肩头,再爬到他的头顶。

如来佛太高大了,根本没感觉到有人已经爬到了自己的头顶,等到明子在动手拔头发了,他才感觉到像蚊子叮似的疼。他问:“谁叮我呀?”明子灵机一动,回答:“是山那边会唱歌的金鸡鸟。”如来佛心不在焉地说:“我要用金头发缚住你。”明子又拔了一根,如来佛又问:“谁又叮我呀?”明子回答:“是山这边老吃人庄稼的凤凰。”如来佛仍旧心不在焉地说:“我要用金头发缚住你。”明子再拔了一根,如来佛再问:“谁还在叮我呀?”明子回答:“我是海里的……”没等明子说完,如来佛就高高地举起了手。明子赶紧从他头顶跳下来,拿着那三根金头发逃出老远。小黄鸟很快跟上了他。

明子回到海边,把一根金头发的一头放进海里,只见金头发马上变得很长,像金蛇似的在水里游来游去,钓上来一个人身鱼尾的鲛人。鲛人恳求明子说:“从此我再也不兴风作浪了,只要你放了我,以后你有什么困难,只要在有水的地方叫我三声,我就会来的。”明子便放了它。从此,大海重又变得风平浪静。

明子回到山这边的小村庄,正巧碰着凤凰飞来吃米。明子拿出一根金头发,金头发马上变得很长,发出闪电般耀眼的光芒,刺花了凤凰的眼睛。明子又一甩金头发,把凤凰绑了起来。凤凰恳求明子说:“从此我们再也不来这儿吃米了,只要你放了我们,以后你有什么困难,只要拿着这两只金蛋,对着金蛋叫我们三声,我们就会给你十块金子十块银子。”明子便放了它们。从此,凤凰果真再也不来吃米了。

明子又回到山那边的小村庄。晚上,那只金鸡鸟又出来大声啼叫。明子拿出一根金头发,金头发马上变得很长,发出闪电般耀眼的光芒,刺花了金鸡鸟的眼睛,捉住了它。金鸡鸟恳求明子说:“以后我再也不在晚上啼叫了。如果你放了我,我就跟你回去,只要你每天给我吃三粒金米,我就每天给你生三个金蛋。”明子带走了它。那儿的人们非常感谢明子。

时间正好过去三年,明子回到了家里。看到三根金头发,小彩妈十分惊讶,可她又提出了新的条件。她还要明子再拿出一斗珍珠和一大堆金银财宝,但这根本难不住明子。

明子在水里呼唤鲛人,鲛人很快替明子弄来了一斗珍珠。

明子对着金蛋大叫,十块金子十块银子就出现在他的面前。

明子给金鸡鸟喂了三粒金米,金鸡鸟就给他生了三个金蛋。

这下子,小彩妈傻眼了,逼着明子把所有宝贝都拿出来。为了小彩,明子把金鸡鸟、凤凰蛋都给了她。不料,贪心的小彩妈逼着金鸡鸟大吃金米,想让金鸡鸟生出更多金蛋来。金鸡鸟想逃,不小心打烂了凤凰蛋。小彩妈举着棍子去追,结果又把金鸡鸟打死了。鲛人弄来的珍珠在小彩妈的手里也都化成了水。

小彩妈急坏了,干脆吃下了给金鸡鸟吃的金米,很快胀死了。

明子赶来,发现什么都没了,非常伤心。他把小彩妈和金鸡鸟、凤凰蛋都埋在一起。不久,那儿长出了一棵大,结出的果实很像金蛋,味道还挺鲜美。人们把这果实称为“金蛋”。

这就是金蛋树的来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经典故事英语作文:聪明的公鸡

全文共 869 字

+ 加入清单

One morning a fox saw a cock. He thought, "This is my breakfast." He came up to the cock and said," I know you can sing very well. Can you sing for me?" The cock was glad.He closes his eyes and began to sing.The fox saw that and caught him in his mouth and carried him away. The people in the field saw the fox. They cried, "Look, look! The fox is carrying the cock away." The cock said to the fox, "Mr Fox,do you understand? The people say you are carrying their cock away. Tell them it is yours. Not theirs." The fox opened his mouth and said, "The cock is mine,not yours."Just then the cock ran away from the fox and fled into the tree.

一天早上,一只狐狸看到了一只公鸡。他想:这是我的早餐。 他朝公鸡走来,对他说:“我知道,你能唱得非常好听,你能唱 给我听么?”公鸡很高兴。他闭上眼睛开始唱歌。狐狸看到这些 抓住它放到自己的嘴里走了。 在田地里的人们看到了狐狸。 大喊大叫:“看,看!狐狸抓住公鸡逃走了。”公鸡对狐狸说:“狐 狸先生,你能理解么?人们认为你叼走了公鸡。告诉他们这是你 的,不是他们的。” 狐狸张开她的嘴说:“公鸡是我的,不是你们的。”就在那时,公鸡逃离了狐狸的嘴巴,跑到了树底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典故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李白虽然自幼聪明过人,但并不是个能持之以恒做完一件事的孩子,每次遇到困难,就会退缩。有一次,他觉得手中的书枯燥无味并且深奥难懂,于是便跑出去闲逛。在河边,他看见一位老婆婆手拿一根粗大的铁棒在磨刀石上不停地磨,神情专注,他就奇怪地问:“您磨大铁棒干什么?”

“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老婆婆把脸上的汗水擦了擦,依然认真地磨着铁棒。

李白一听哈哈笑起来,说:“这么粗的一根铁棒,你哪年哪月才能把它磨成一根针呢?”

老婆婆慈祥地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很困难。可我每天不停地磨,总有一天,会把它磨成针。孩子,只要工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听完这番话,一下子明白过来,只要有恒心,什么事都能做成,读书也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优秀经典故事:胖墩的夏天

全文共 136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故事能够带给人不一样的想法,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这个夏天胖墩只做了两件事——拔草和去村头。胖墩在做这两件事的时候,7岁的妹妹杏儿总像个跟屁虫贴在身后,寸步不离。有时候让胖墩很烦,走着走着就猛地回头来狠瞪妹妹:“跟你说多少次了别跟着我,别跟着我,你怎么又跟来了!”杏儿听后不吱声,只是笑,嘴角露出一个小酒窝。胖墩没有法子,赌气跑起来,像一只小马驹在田野里撒欢,不一会儿身后就传来妹妹的焦急喊声:“哥哥,哥哥,等等我……”

拔草是因为春季里奶奶买回来一只小羊。奶奶对胖墩说,好好喂羊,卖了钱,就给你买支钢笔。胖墩听后眼睛一下子亮起来,问,真的?奶奶肯定地点点头。胖墩高兴地跳起来。胖墩自从上了三年级,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支钢笔,像同学亮亮那样有一支通体银白,笔尖金灿灿的,写出字来细细的钢笔。那是亮亮爸打工回家送给亮亮的礼物,在村头小卖部买的。让胖墩看得眼睛火辣辣地疼,心里酸酸的。

胖墩每天去村头是瞧路上来来往往的汽车,每辆车在村头停下来,胖墩都会仔细地一遍遍在人群里寻找,盼望着爸爸妈妈能出现在眼前。虽然每次都是失望而归,却让他乐此不疲。

这天中午,尽管太阳喷着火,胖墩还是和往常一样,又去了村头。一辆车开来了,突然停了下来,胖墩忙跑过去,寻找着爸爸妈妈。

“胖墩,又在等你爸爸妈妈?可得看仔细了。”村头开小卖部的老板王秃子看见胖墩,摇着大蒲扇,光着膀子过来打趣。

“没,没……没有。”胖墩的脸突然红了起来,有点心事被揭穿后的难为情,眼却还是一眨不眨地盯着来来往往的人群。

“哥哥,我饿。”身旁的妹妹拉拉胖墩的衣服,喊道。胖墩扭了几下身子,挣脱了妹妹的手说:“不急,咱就回家。”

“别看了,回家吧。”王秃子摸了摸杏儿的头,叹口气。扭头回小卖部去了。

车上的人下完了,汽车大喘了口气,从屁股后冒出股白烟开走了。胖墩望着远去的汽车,愣了好长一会儿才回过神,回头拉起妹妹的手,来到小卖部。那支钢笔,阳光下亮得刺眼,胖墩控制着自己想去摸摸的欲望。

“王叔,走了。“胖墩像往常一样有礼貌。

“好,胖墩,又想爸爸妈妈了。”王秃子正在忙,头也不抬地问。

“没有。”胖墩连忙否认,可能是实在有些憋不住了,想了想又问:“王叔你说,我爸爸妈妈怎么就不回来呢?都三年了。”

“说不好,唉,说不好!”王秃子还是头也不抬,又没有来由地叹口气。

“王叔再见。”胖墩拉起妹妹转身就走。

“回来。”王秃子却叫住了胖墩,又四下翻着摊子的货。“咦,怎么那支白色的钢笔找不到了?”

“我们没有拿,真没有拿。”胖墩连忙说,又望望妹妹,杏儿也摇摇头。

“可这里就我们仨人啊?”在又找了一遍仍没有找到后,王秃子抬起头来,一脸严肃地说:“胖墩,我知道你想要那支钢笔,都盯好久了。可怎么着也不能学偷啊!”

“我没有,我真没有……”

“哼!没有偷?怎么好好的笔一转眼不见了?还不快给我拿出来。”王秃子恼怒地说:“你爸爸为什么不回来?是出去打工手脚不干净,判刑了,你妈也改嫁了。真是的,大人会偷小孩也会偷,上梁不正下梁歪!”

“你……你血口喷人,我爸爸就回来,会回来的。我……我和你拼了。”胖墩听后嚎叫着向王秃子扑了过去,身后传来妹妹杏儿惊恐的哭声……

第二天是立秋,胖墩失踪了,同时失踪的还有杏儿。在他留给奶奶的信中,歪歪扭扭地写着:“我们要去找爸爸妈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历史典故成语故事7:狡兔三窟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代,齐国有位叫孟尝君的人,家中豢(huàn)养着许多门客。在这些门客中,有位叫冯谖(xuān)的人,常常一住就是很长一段时间,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讨债,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把债券(quàn)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心里充满感激。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才能。直到这时候,不多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这样才能在紧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睡觉,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重要官职。可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梁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cí)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

成语“狡兔三窟”,意思是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窟。比喻藏身的地方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纸上谈兵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59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 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不食无主之梨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不食无主之梨的历史典故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原则,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不食无主之梨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食无主之梨:为原则而生的人

【出处】《元史·许衡传》。

【释义】不吃无人看管的梨。比喻一个人能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恪守自己的行为和操守。

【历史典故】

南宋末年有一个年轻人名叫许衡,因聪明勤奋而在当地颇为知名。一次,许衡独自赶路,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天,烈日像火球一样炙烤着大地。许衡由于长时间赶路而汗流浃背,口干舌燥。走着走着,他遇到了几个商贩在一棵大树下乘凉,那帮商贩也都又热又渴,但却没有水。

这时,远处走来一个人,他怀里捧着一堆梨子说:“前面有梨树,大家快去摘来解渴。”商贩们一听,赶忙收拾东西去摘梨,许衡却没动。

有个商贩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不去摘梨呢?”

许衡问道:“梨树的主人在吗?”

商贩们都说:“梨树的主人不在,但天气这么热,摘几个梨解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许衡认真地说:“梨树现在虽然没有主人看管,难道我们自己的心也没有约束吗?我心有约束,不是自己的东西,又没经主人允许,我是绝不会去偷的。”

商贩们不理会许衡,纷纷去摘梨。许衡见状,只好无奈地独自走了,他忍着炎热和口渴继续赶路。而那些吃到梨的商贩们则纷纷讥笑他是个愚人,不懂得变通。

许衡恪守自己的原则,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坚持刻苦学习,终于成为宋末元初著名的学者。

【成长心语】

人需要自律,需要有原则。一个没有原则的人成不了大事。人只有时时检讨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欲望,才能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获得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不断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唐玄宗亲试李泌历史典故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728年,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全国神童选拔,唐玄宗李隆基亲自登台观看。城楼下设有高坐,供神童们登台答辩。只见一位叫员俶的九岁孩子率先登台,舌战群童,击败了所有的对手。

唐玄宗非常高兴,将员俶叫到身边问:“还有比你更聪明的孩子吗?”员俶回答说他的表弟李泌年方七岁,才学比自己更高。玄宗立刻派人飞马把李泌接来。这时玄宗正与燕公张说对弈,便让张说以象棋为题,试试李泌的才学。张说出句道:“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李泌稍假思索即对:“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玄宗听后觉得答得别致,寓意深刻,连忙把李泌抱在怀里说:“因为你年纪还小,如果七岁封官,不利于才智的发展。”接着又嘱咐李泌的父母要用心教子,使其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后来,李泌确实不负众望,大展经纶,成为肃宗、代宗、德宗三个朝代实际上的宰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欲擒故纵历史典故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欲擒故纵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其中也是有着典故的。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欲擒故纵历史典故,一起来看一下吧。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

【释义】欲:想要;擒:捕捉;故:故意;纵:放开。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历史典故】

东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但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于是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石勒派门客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给王浚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王浚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叫游统的部下,伺机反叛王浚,并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首级送给王浚,让王浚大为感动。

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民怨沸腾,军心浮动,便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哪里会想到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

【成长心语】

欲擒故纵是对待暂时强大的对手的有效策略,本意在攻击,却故意表现出顺从,使对手解除对自己的防备,等其陷于不利时再出招,就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欲擒故纵中的“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他就会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麻痹敌人,慢慢地、渗透式地使敌人丧失警惕,松懈斗志,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神笔马良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90 字

+ 加入清单

听人家说,从前,有个孩子名字叫良。

父亲母亲早就死了,靠他自己打柴、割草过日子。他从小喜欢学画,可是,他连一支笔也没有啊!

一天,他走过一个学馆门口,看见学馆里的教师,拿着一支笔,正在画画。他不自觉地走了进去,对教师说:“我很想学画,借给我一支笔可以吗?”教师瞪了他一眼,“呸!”一口唾沫啐在他脸上,骂道:“穷娃子想拿笔,还想学画?做梦啦!”说完,就将他撵出大门来。马良是个有志气的孩子,他说:“偏不相信,怎么穷孩子连画也不能学了!”

从此,他下决心学画,每天用心苦练。他到山上打柴时,就折一根树枝,在沙地上学着描飞鸟。他到河边割草时,就用草根蘸蘸河水,在岸石上学着描游鱼。晚上,回到家里,拿了一块木炭,在窑洞的壁上,又把白天描过的东西,一件一件再画一遍。没有笔,他照样学画画。

一年一年地过去,马良学画从没有一天间断过。他的窑洞四壁,画上叠画,麻麻花花全是画了。当然,进步也很快,真是画起的鸟就差不会叫了,画起的鱼就差不会游了。一回,他在村口画了只小母鸡,村口的上空就成天有老鹰打转。一回,他在山后画了只黑毛狼,吓得牛羊不敢在山后吃有一个晚上,马良躺在窑洞里,因为他整天地干活、学画,已经很疲倦,一躺下来,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窑洞里亮起了一阵五彩的光芒,来了个白胡子的老人,把一支笔送给他:“这是一支神笔,要好好用它!”马良接过来一看,那笔金光灿灿的;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他喜得蹦起来:“谢谢你,老爷爷,……”马良的话没有说完,白胡子老人已经不见了。

马良一惊,就醒过来,揉揉眼睛,原来是个梦呢!可又不是梦啊!那支笔不是很好地在自己的手里吗!

他十分高兴,就奔了出来,挨家挨户去敲门,把伙伴都叫醒,告诉他们:“我有支笔啦!”这时才半夜哩!他用笔画了一只鸟,鸟扑扑翅膀,飞到天上去,对他喊喊喳喳地唱起歌来。他用笔画了一条鱼,鱼弯弯尾巴,游进水里去,对他一摇一摆地跳起舞来。他乐极了,说:“这神笔,多好呀!”马良有了这支神笔,天天替村里的穷人画画:谁家没有犁耙,他就给他画犁耙;谁家没有耕牛,他就给他画耕牛;谁家没有水车,他就给他画水车;谁家没有石磨,他就给他画石磨……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很快地传进了邻近村里一个大财主的耳朵。这财主,就派两个家了来把他抓去,逼他画画。

马良年纪虽小,却生来是个硬性子。他看透有钱人的坏心肠,任凭财主怎样哄他、吓他,要他画个金元宝,他就是不肯画。财主就把他关在一间马厩里,也不给他饭吃。

傍晚,雪纷纷扬扬地落着,地上已经积起了厚厚一层。财主想,马良这一下不是饿死,也准冻死了。他走过马厩门口,只见门缝里透出红红的亮光,还闻到一股香喷喷的味道。他觉得奇怪,凑近眼去,往门缝里一张,啊!马良不但没有死,而且还烧起了一个大火炉,一面烤着火,一面正吃着热烘烘的饼子呢!财主知道,这火炉和饼子,一定是马良用神笔画的,就气呼呼地去叫家丁来,要他们把马良杀死,夺下那支神笔。十多个凶猛的家丁,冲进了马厩,却不见马良,只见东面墙壁上,靠着一架梯子。马良趁着天黑,攀上这梯子,翻墙走了。财主急忙攀上梯子去追,没爬上三步,就摔下来了。原来,这梯是马良用神笔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孟母择邻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51 字

+ 加入清单

孟母择邻告诉了我们,父母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强大支持与后盾。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孟母择邻的典故,一起来看一下吧。

【出处】(西汉)刘向《列女传》。

【释义】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以防他学坏。形容慈母严格要求子女,教育有方。

历史典故】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但是,孟子小时候,也和一般孩子一样,很顽皮,很贪玩,不愿学习,整天和小朋友打打闹闹。他的母亲为了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花了很多的心血。

一开始孟子一家居住在墓地附近,儿时的孟子还不明事,不知什么是该学的,什么是不该学的。看到邻居们都以替人办丧事谋生,他也觉得新鲜,每日和一群小孩子在一起,嬉戏玩闹,也学着吹吹打打,打幡送丧,挖坑埋棺。孟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知道不能责怪邻里,他们就以此为生,但如果长久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孩子学到的也只有这些,长大了又能有什么作为呢?她深深地感到,这里绝非是自己想让儿子增长知识的地方,于是就搬家住到一个集市旁边。

集市之中每天都很热闹,各种叫卖之声不绝于耳,孟子又开始学着大人的样子玩沿街叫卖游戏。孟母又开始心急如焚了。她深知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不能让自己的儿子从小就在这种地方成长。她叹息道:“这里也不是我理想中要让孩子成长的地方。”于是她又一次带着孟子搬了家。这一次搬到了一所学校旁边住了下来,孟子则学着大人的样子,模仿效法各种礼仪,孟母这才长舒了口气,觉得这次的选择是正确的,从此在这里居住下来,并对孟子倾心教诲,终使其成才。

【成长心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说明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成长和生活的重要性。孟母明白这个道理,为了给孟子创造最好的成长环境,不惜三次搬家。父母是你的第一任老师。在父母的熏陶感染下,你的乐趣、潜能、才华才有可能被激发,你的人格也可能得到很好的塑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历史典故:第一女皇武则天

全文共 2032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登上皇帝宝座的女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第一女皇武则天,欢迎阅读!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做了又一件震动朝野的事,那就是他执意废掉了原来的皇后王氏,改立他宠爱的武昭仪为皇后。这位武昭仪后来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则天是她退位后,唐中宗给她上的尊号,也是她死后的谥号。

武则天十四岁时,被唐太宗召入宫,封为才人(唐代一种妃嫔的称号),赐号武媚。她称帝后,又特地造了一个“瞾”字作为自己的名字,表示日月当空的意思。

唐太宗病死后,武则天等妃嫔被遣送到感业寺当尼姑。高宗李治在当太子时,就在太宗宫中见过武则天,彼此倾心。高宗即位后,有一天到感业寺拜佛,与武则天再次相见。武则天一面跪接,一面禁不住哭泣起来。高宗很感动,就想找机会把她接入宫中。

高宗的皇后王氏性情高傲,对上不肯奉承皇帝,对下人也不知体贴,再加上没有生育皇子,已被冷落多年。高宗的淑妃萧氏生有一子,封雍王,深受皇帝宠爱。当时后妃之间的争斗越演越激烈。王皇后知道高宗思念武氏,就想利用武则天来打击萧淑妃。她派人让武则天留起头发,后来又把武则天接进宫中。高宗见了正合心意,就将武则天封为昭仪,越来越宠爱她。

武则天从小就聪明,有智谋。当年她被征召入宫时,母亲为她送别,哭得很伤心。武则天却神色自若地说:“我去见皇帝怎知不是福分呢,何必像小儿女那样悲伤。”她母亲倒不好意思再哭了。武则天还有很好的文史知识修养,爱好文学、书法。她出众的才华,使得只知道为争宠而争斗的皇后、淑妃,在她面前相形见绌。高宗便产生了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的心思。

高宗知道,改立皇后是件大事,必须听取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老臣的意见,因为他们是太宗临终时托付过后事的顾命大臣。为此,他还亲自到长孙无忌家去说明心愿。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坚决反对,他们认为王皇后出身名门,是太宗皇帝为李治迎娶的,不能轻易废掉;就是要改立皇后,也应当从名门望族中选择更好的女子。武则天的父亲,当年只是一个木材商人,只是因

他们的意见,代表的是士族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武则天代表的则是庶族地主阶级。从南北朝以后,士族地主阶级的势力就在不断跌落,庶族地主阶级的势力则在不断上升。而唐高宗当时又想摆脱顾命大臣对他的控制,这就使他必然要依靠有才干的,但是庶族出身的武则天。

一天,属于元老派的李入朝觐见高宗。高宗便问他:“朕想立武昭仪为皇后,可是褚遂良很固执,坚持认为不可。他是顾命大臣,事情弄到这样,该怎么办?”

李回答说:“改立皇后是陛下的家务事,何必去问外人!”

听了李的回答,李治便下定了改立皇后的决心。公元655年,高宗李治下诏,将王皇后和萧淑妃都废为庶人,打入冷宫;将武则天封为皇后;又将那些反对此事的大臣或诛杀,或放逐,连他的舅父、顾命大臣长孙无忌也被逼自杀。

高宗在公元660年以后,头晕病日益加重,使他不能正常地处理朝政。武则天对政治很有兴趣,而且权力欲也很强,因此百官的奏章常由她代批。从此以后,武则天便参与国政。她极力树立自己的权威,不久就凌驾于高宗之上。高宗心里很不痛快,西台侍郎上官仪便对高宗说:“皇后专权,有失民心,请陛下废黜她。”高宗就让上官仪起草废后的诏书。

不料,此事立刻被人通报给武则天。武则天闻讯赶来,厉声责问高宗。高宗吓得把责任一古脑儿推在上官仪身上。不久,武则天就找了一个罪名,杀掉了上官仪。

从此以后,高宗上朝,武后垂帘并坐。不论大小政事,都由武后说了算。公元674年,高宗称天x,武后称天后,朝廷内外,将他们二人并称为“二圣”。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亡。武则天先立儿子李显为帝,就是唐中宗。但中宗只是个傀儡,所有朝廷大事都由武则天说了算。中宗很不甘心,便自作主张,把皇后的父亲从小小的参军提升为刺史,并打算再把他提升为侍中。

武则天对此十分愤怒,立刻把中宗贬为庐陵王,另立豫王李旦为帝。但只过了半年多,她又把睿宗李旦废了,改元为光宅,亲自掌握朝政,并重用武氏家族。武则天随便地废立皇帝,是对封建社会男权的挑战,也是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不能容忍的;加上武氏家族仗着她的势力横行霸道,李唐皇族人人自危,因此引起一些人公开反对她。

先是徐敬业、骆宾王等人在扬州揭竿而起,他们公开提出口号:****武太后专权,拥护李显复位。不几天就聚集了十万之众,攻占了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淮阴等地。为了号召全国响应,作为唐代着名文学家的骆宾王,还亲笔写了讨伐武则天的檄文。这篇檄文是一篇文采飞扬、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颂。檄文中,有些文字把武则天责骂得非常厉害,但武则天看了以后却赞不绝口。她不仅不生气,反而认为朝廷没能任用骆宾王,实在是“宰相之过”。由此可见这位女皇帝的胸襟肚量。

武则天派大将军李孝逸,率领三十万大军,镇压了徐敬业。此后又有唐宗室诸王起兵,反对武则天,但也被武则天镇压了。

公元690年九月,武则天将国号改为周,自己加尊号“圣神皇帝”。就这样,她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登上皇帝宝座的女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传说典故

全文共 2196 字

+ 加入清单

在淮河边上曾经住着一个教书的先生,名字叫丰,他的妻子在生产时难产死去了,因为害怕再娶回的女子会对儿子不好,加上教书的收入并不丰厚,丰一直就没再娶,自己带着儿子过活。他的儿子名叫象,因为没有母爱,父亲教书又无暇照管,所以他非常顽皮,父亲可怜象没有娘亲,大事小事都依着他,更是舍不得打骂,象于是变得好吃懒做又自私。

有一年的深秋,丰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一条在寒风中蜷曲成一团不停发抖的小花蛇,样子十分可怜。丰同情这条没爹娘疼的小花蛇,于是小心地将蛇捧起来,放入袖笼中给它取暖,后来干脆带回了家。

儿子象也十分喜欢这条蛇,还经常去田里捉青蛙来给它吃。得到父子俩精心的喂养,小花蛇长得飞快,食量也越来越大,光是捉青蛙已经不能喂饱它了。于是丰决定将花蛇放生到芦苇荡子里去。跟父子俩生活了十几年,花蛇十分舍不得离开,但是它知道丰已经年老,象又好吃懒做,父子俩的生活已经一落千丈,自己更是无处安身,只得离去。花蛇向丰连连点头,拜谢过主人的养育之恩,就游入芦苇荡中不见了。

一年又一年,丰越来越老,他担心儿子日后的生活,多次对他说:“父亲已经老了,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你去学点本事吧,以后能够自食其力。”

象每次听了都不以为然,对丰说:“父亲,俗话说船到桥头自然直,你就放心吧。”看到儿子这个样子,丰很为自己当初的宠溺后悔,常常摇头叹息说:“养不教,父之过啊。”

几年后丰生病去世了。象没有钱安葬父亲,邻居们念着丰是一个好人,就纷纷帮忙,为丰安排了后事。象变成了孤零零的一个人,他一直不学无术,又好吃懒做,很快就发现生活变得越发艰难起来。为了活下去,他开始变卖家产,稍微值点钱的东西慢慢都被他卖光了,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眼看冬天要到了,象连件棉衣都没有,他哆哆嗦嗦地蜷在被窝里,家里又没有食物。象难过得在被窝里大哭,一边哭,一边埋怨父亲留下的家产怎么那么少。

正哭着,一阵“沙沙”声传来了,紧接着门开了,卷进了一阵寒风。象吓了一跳,以为有小偷进来了,他把头蒙在被窝里,一边哭一边说:“你要拿什么就拿吧,这个家里除了房子,没什么是值钱的,你拿走了也没用。”说完继续放声大哭。忽然,好像有人在拍他的床,象伸出头来一看,这哪里是小偷,分明是一条巨大的花蛇盘在他的床前,象吓得差点晕过去。待他回过神来仔细一看,那巨大的花蛇居然在流眼泪。

象想起来了,这不是以前放生到芦苇荡子里的那条花蛇吗?

象说:“花蛇呀,你怎么回来了?难道你也找不到吃的了吗?”花蛇摇摇头。

“那你到底怎么了?”象又问。

花蛇一边流泪,一边开口说话了:“你们父子俩救过我的命,又养我十多年,我一直心怀感恩,我知道你现在过得很痛苦,我不能不帮你啊。”

象连忙问:“什么?你要帮我?你怎么帮我啊?你只是一条蛇而已。”

花蛇说:“我的眼睛已经变成了夜明珠,你拿刀来挖下一只,就可以换几百两白银,一辈子都用不完了。”

象听了,一下子从床上跳起来,拿了一把刀,但是浑身打颤下不了手。花蛇说:“别怕,你就挖我的左眼吧。”象鼓起勇气,一刀挖下去,花蛇的左眼珠蹦了出来,喷出的血溅了象一身。花蛇疼得在地上翻来滚去,喘着气说:“象,你好自为之吧,我走了。”

象洗干净花蛇的眼珠,深深地揣进怀里,来到了城里最大的药店。柜台里的小伙计一问,居然有人说是来卖夜明珠的,吓得赶紧把掌柜的找来了。掌柜的拿着夜明珠翻来覆去地看,连连称赞:“这可是真的夜明珠啊,一看就是上品!”再一看,卖珠子的是个冷得直打哆嗦的毛头小伙子,于是不相信地问:“这是你的?这种稀罕之物你是从哪里得来的?”

象傲慢地说:“这的确是我的,有什么好稀奇的?”接着把自己家里养蛇、放蛇,蛇又回来报恩之事说给掌柜听了,那人听了连连称奇。

掌柜眯着眼睛说:“小兄弟,看来那条蛇真是成精了,一颗眼珠都能如此珍贵,要是取来它的蛇胆,那不就是价值连城了?”象没好气地说:“这可不行,取了蛇胆,蛇不就没命了吗?”一番讨价还价后,掌柜给了象二百两白银,买下了夜明珠,象美滋滋地回家了。

象有了钱,又开始挥霍起来,天天出入赌场、妓院和酒馆,人人都知道象出手阔绰,一见到他就眉开眼笑。象经常嘲笑自己的老爹丰,傻里傻气地辛苦了一辈子,什么福也没享过。

好日子总是过得飞快,一晃几年一过,象的钱越来越少,无法大手大脚地花钱了。象很是怀念花天酒地的日子,于是想起了药店掌柜曾经说过的事情,如果有价值连城的蛇胆,不就又能潇洒地过日子了吗?

有一天,象喝醉了,一摇一晃向芦苇荡走去,想要去找花蛇。可是芦苇荡那么大,花蛇在哪里呢?但是如果找不到花蛇,取不到蛇胆,今后的日子就悲惨了。象找了一会儿,干脆在芦苇荡边放声大叫:“花蛇!我是象!”

花蛇听到了象的呼叫,于是穿过芦苇,来到了象面前。象喜出望外,跟花蛇要它的蛇胆,花蛇一听,唯一的右眼流下了泪,非常痛心地说:“象啊,你要我的胆,不就是要我的命吗?”

象理直气壮地说:“没有你的胆,我可怎么过活呢?”花蛇连连叹息道:“几年前我忍痛给你的那只眼,换来的几百两白银应该可以用一辈子,可你挥霍无度,又贪得无厌,这回我帮不了你,你走吧。”说完不愿再看象,低下了头。

象看花蛇低下头,觉得这是个绝好的机会,急忙从怀里掏出刀子,要一刀砍死花蛇。花蛇一惊,躲开了刀子,见到象竟然做出这样的事来,气得浑身发颤,张开大嘴,轻轻一吸,刮起了一阵大风,象挣扎着想逃走,却还是被吸进了花蛇的嘴里。花蛇把象一口吞进了腹中,消失在芦苇荡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三从四德的典故

全文共 684 字

+ 加入清单

三从四德”,是一种中国古代女性的道德规范,是为适应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顺从、跟从”之意,而是“辅佐、辅助”的意思。(《仪礼·丧服·子夏传》)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即“三从四德”。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言、容、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言”,要有知识修养,言辞恰当,语言得体;其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最后是“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周礼·天官·九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