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3140

作文

1000

四面楚歌的成语故事及网评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四面楚歌的故事

楚汉争霸时期,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80后励志网点评】: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该好好做人,脚踏实地地做事,才能免遭“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好大喜功成语故事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hào dà xǐ gōng

【出处】昔者汉之武帝,好大而喜功。  宋·罗泌《路史·前纪》卷四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屠,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  《新唐书·太宗纪赞》

【解释】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人浮夸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好高骛远、沽名钓誉

【相反词】稳扎稳打、脚踏实地、老成持重

【同韵词】年老龙钟、置身其中、声如洪钟、一洗而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允执厥中、水楔不通、自始自终、原始察终、旌旗蔽空。

【年代】古代

【日文】手柄をあせっ大きな仕事をしたがる

【法语】avidedegrandeuretdesuccès

【俄文】люитьвеличиеислáву

成语故事】汉武帝时北方的匈奴又向汉室要求和亲,汉武帝采纳王恢的假和亲的意见,就派卫青、李广、霍去病等大将军率军攻打匈奴,又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汉武帝是一个想做大事、统一天下的人,国家渐渐强大起来。

【成语举例】你在人前夸大嘴,说我怎样的好大喜功。  郭沫若《屈原》第二幕

【成语造句】

◎ 好大喜功!结局是栽了跟斗,给赶下台。

◎ 没料到刘主任好大喜功,早在林业局誓师大会上夸下海口,削减指标就等于釜底抽薪。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豁达先生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豁达先生

成语拼音:hu dá xiān shēng

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人的心胸。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指人心胸坦荡,头脑清醒。

成语来源:《子不语》:“此处向不平静,自豁达先生过后,永无为祟者。”

成语造句:他被人公称为豁达先生。

豁达先生的成语故事

孝廉蔡魏公对人讲鬼有三技:一迷、二遮、三吓。他列举他的表弟豁达先生遇鬼的故事。豁达先生晚上路过西乡,看到一个涂脂擦粉的女人跟着他走,后又上前拦住他,继而又变成披头散发、血流满面的恶鬼吓他,他始终不怕,鬼拿他没辙。

豁字开头的成语

豁达先生

包含有豁字的成语

豁达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天下无双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

黄香是湖北江夏人,母亲早死了,父亲是个小官员,父子二 人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清苦。黄香知书达理,对父亲十分孝敬,在 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把床上、枕上的席子扇凉,让父亲睡得舒服 些;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先钻进被窝,把被子温热一点,再请父亲睡 下。因此父亲更爱护他,帮助他学习许多知识。

黄香长大以后,做了官。在他当魏郡太守期间,有一次遭到水 灾,当地的百姓被洪水冲得无家可归,没吃没穿。黄香拿出自己的俸 禄和家产,分给了受灾的百姓。因为黄香幼年时期勤奋好学,知识渊 博,对父亲又十分孝敬,所以博得了许多人的赞美。当时在京城里流 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出处《史记·信陵君列传》

始吾闻夫人弟公于天下无双

释义 天下没有第二个,独一无二。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迅雷不及掩耳六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曹操进攻黄河流域的马超和韩遂,把马超打败。马超要求割地求和,曹操不答应,占领渭口后修筑工事后,表面答应议和,暗中养精蓄锐,接着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马超突然袭击,将丝毫没有防范的马超打得大败而逃。

【出处】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六韬·龙韬·军势》

【解释】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用法】作定语、分句;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相近词】出其不意

【反义词】蜗行牛步

【成语造句】

◎ 我们对于这种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都有些气愤,虽则我们都很镇定。

◎ 这个迅雷不及掩耳的逮捕行动,使林学武惊得目瞪口呆,感到万分奇怪。

◎ 战士们小群多路,交替前进,四面包围,勇猛冲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扑上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青云直上的出处与成语故事

全文共 955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

《史记》。

在战国期间,魏国的范雎非常有才华,只是因为家里太穷,无人引荐,只好委屈在中大夫须贾的府里当差。

一次,须贾奉魏昭王之命前往齐国,范雎竭力争取,终于一同去了。他们在齐国待了好长时间,与齐襄王谈的事情始终落实不下来。齐襄王发现魏国的来人里,范雎虽然官不大,口才却很好,很具有说服力,出于欣赏,齐襄王就赏赐给他黄金若干,好酒几坛,范雎哪敢接受,这可是非同小可的大事啊!

须贾听说此事后,认定范雎透露了魏国的秘密给齐襄王。回国后,就把这件事向相国魏齐作了报告。魏齐十分恼火。命令下人打断范雎的肋骨,打落他的门牙,之后把他扔到厕所里,是死是活,听天由命。

范雎在看守的好心帮助下,逃离了厕所,在一个隐蔽的地方改名换姓躲了起来。范雎就以张禄为自己的名字,时刻在寻找着出人头地的机会。不久,机会来了。秦昭王派王稽出使魏国,去看看有无什么人才。范雎在别人的引荐之下,随王稽到了秦国。

范雎凭自己的聪明才能,很快就让秦昭王另眼相看了,并得到了重任。后来,范雎竟然做了相国。

那时,战争连续发生。魏国听说秦国要攻打自己和韩国,便派须贾前往秦国请和。须贾及魏国人也不知道现在的张禄就是范雎。范雎听到了这件事后,暗自庆幸,报复须贾的计划早已经拟好了。

须贾一行人到达秦国之后,范雎便派人查明他的住处。然后,他身穿带补丁的衣服,孤身一人来到须贾的驿馆。须贾见到他之后,大吃一惊,他认为范雎早就死了呢。见范雎到了这个地步,想想当初自己所做的事,须贾不禁心存怜悯,连忙派人送他一些粗布衣服,并请他吃了一顿。吃完饭后,他们二人便谈论起秦国相国张禄。范雎谎称自家主人认识张禄,可以替须贾引荐。

范雎带着须贾直奔相国府。府里的人见相国回来了,赶紧退让走开,神情间怀着敬畏之色。直至到了内厅大门口时,须贾才豁然开朗,为何范雎一路不必下马车,张禄就是范雎。这下子可把须贾吓得魂飞魄散,赶紧脱掉衣服跪在地上,连滚带爬蹭到范雎面前,请求饶命。

须贾磕着头,连称“该死”,并发誓说:“小人怎么也想不到您能冲着青天一直上升。从此以后,我不敢读天下的书,更不敢过问天下的政治了。小人罪大恶极,怎样处置就在大人您嘴里了,小人该死啊!”

范雎数落了他的三大罪状。并念在他送自己衣服,以及过去情谊的分上,饶了须贾一死。

释义

青云直上其意思是比喻人直线上升到显眼的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居安思危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全文共 827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jū ān sī wēi

【出处】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襄公十一年》

解释】居: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劝诫人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常备不懈、安不忘危、防患未然

【反义词】高枕无忧、及时行乐、刀枪入库

【押韵词】光棍不吃眼前亏、心若寒灰、笑语指麾、权重秩卑、蓬闾生辉、折矩周规、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播弄是非、败兴而归、众毁所归

【年代】古代

【语文同步】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魏徽《谏太宗十宗疏》高中二册·课文·23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宋等12国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只好向晋国求和。郑国给晋国送去金钱珠宝美女等。晋悼公就把贡品分给大臣享乐。魏绛劝谏晋悼公不要只图享乐,要居安思危。晋悼公认为他言之有理,就采纳他的建议

【成语示列】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回

【成语例句】

◎ 源头不通而希望流水长远,根本不固而希望树木茂盛,德义不厚而希望国家安定,我虽愚笨,也知道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担负着重任,处于天下最高的地位,如不能居安思危,力戒奢侈,励行节俭,这就象砍断树根却要求树木茂盛,堵塞源泉却要流水长远一样。

◎ 《周易》全篇贯穿的忧患意识,就是要人们"居安思危"。

◎ "练会夜间抢修车辆,保证战时汽车开得动!"这是保养场民兵连居安思危、苦练硬功夫的又一课题。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铁石心肠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5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在平时形容人无情的时候都喜欢用铁石心肠,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铁石心肠的成语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释义

心肠像铁和石头一样坚硬。形容人不容易被感情所打动。

故事出处

《隋书·敬肃传》:“称肃曰:‘心如铁石,老而弥笃。’”

出处译文

(薛道衡)评价敬肃说:“他的心肠如同铁石一样坚硬,办事非常老练。”

成语故事:

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将父亲害死,迫不及待地登上帝位。他当上皇帝后,命令负责检察工作的司隶大夫薛道衡对天下所有官员进行考察。薛道衡这个人非常认真,经过一番细心的考察后,他向炀帝禀报了对众位大臣的评价。

他评价颍川郡宰敬肃说:“心如铁石,老而弥笃。”意思是说他的心肠如同铁石一样坚硬,办事非常老练,对皇帝忠心耿耿。隋炀帝听后很高兴,从此特别喜爱敬肃。

朝中宠臣宇文述的家乡就在颍川。宇文述对颍川的父母官总是加以笼络,当然也不会不理敬肃。他经常写信给敬肃,请敬肃给他帮忙,保护他在家乡的亲戚朋友。敬肃是个刚直之人,怎会接受这种笼络?他每次收到书信后,根本不拆开来看,而是直接退给送信人。送信人害怕宇文述责怪他办事不力,没敢向宇文述如实禀报。

宇文述的亲戚朋友以为本地官员都畏惧他们,就在颍川肆意胡为,欺压百姓。敬肃将他们的罪行调查清楚后,不顾及宇文述的情面,将他们全都抓入监狱。宇文述得知这个消息,非常生气,从此恨透了敬肃,常常在隋炀帝面前进谗言,说敬肃不是个好官。

隋炀帝本来想提升敬肃为太守,让他充分发挥才能,可是宇文述一再反对,他心中就犹豫起来。经过左思右想,隋炀帝终于打消了重用敬肃的打算,而是重用了一班无耻的小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成语疾风扫落叶的故事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jí fēng sǎo luò yè

【出处】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三国志·魏志·辛毗传》

【解释】疾:猛烈。比喻力量强大、行动迅速,象暴风扫除落叶一样。

【用法】作宾语;比喻力量强大,进展迅速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疾风劲草、疾风扫秋叶

【押韵词】险陂倾侧、献计献策、盐香风色、喜见于色、水光山色、时时刻刻、风驰电掣、辄作数日恶、如泉赴壑、人心难测、......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前秦皇帝苻坚实行严厉统治,加强前秦的军事实力,先后消灭了前燕、前凉、代国,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并占领东晋的部分土地。383年,他不顾文武百官的反对,认为打东晋是疾风扫落叶一般,亲率90万大军进攻东晋,结果惨败身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嫦娥奔月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cháng é bèn yuè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天空中有10个太阳同时出来,大地被烤成焦土,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了9个太阳,西天的王母娘娘奖赏他长生不老的仙药。他的妻子嫦娥趁后羿不注意时偷吃了这些药,突然她就成仙飞向天宫,王母娘娘惩罚她,让她在广寒宫里思过。

【典故】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 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

【释义】嫦娥:月宫仙子;奔:投向。嫦娥投向月亮。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飞向月球

【成语造句】

◎ 第一部短片是关于嫦娥奔月的历史考察,影片把人们视野带到了五千年前的中国大地。

◎ 说古有新闻而今之新闻实出古之新闻,便无异于说汽车源于木牛流马,飞机来自嫦娥奔月。

◎ 尹高山毫不思索地说:"这有什么好说?,象嫦娥奔月那样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成语入吾彀中故事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彀,音构,原来是张弓的意思,这里借用为牢笼、圈套及就范的意思,入吾彀中即是进入我的圈中了之意。例如一个捉麻雀的人,用稻彀放在罗网下来引诱麻雀,当麻雀飞下来正在啄食稻彀,那人把罗套网一抽,将麻雀网住,便说:这麻雀入吾彀中了。又如一个人想笼络某甲。用种种手段令某甲对他好感、颂伤他,直至某甲死心塌地约为他利用时,他便可说:某甲已入吾彀中矣!

这句成语原出于五代时王定保所著的唐摭言这是一部记述唐代贡举制度及杂事的书,其中记述之详,一般史志所不及。据书中记载,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私自去视察御史府(考试进士的地方),看到许多新智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得很的说道: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这句话就是说:天下的有为青年,都已进入了我的圈套了!李世民是唐代的开国元勋,文才武略,都很出众,到他自己接帝位后,更是在中国历史上取得一次大统一,他的声威。远及域外,他不但雄才大略,而在为人方面,也很善运用权谋,不然,他也不会无意中说出入吾彀中那样的话来了。这句成语运用时,一般都是将它用在形容那些并不十分冠面堂皇的事情上,举凡运用拢络手段,设下各种圈套而达到目的时,便可说入吾彀中、入他彀中或入其彀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成语故事精选读后感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这本书,内容丰富,平且配有插图,使我更容易理解。

里面的成语故事有300多条,例如有不可救药,爱屋及乌,初出茅庐,南柯一梦……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黔驴技穷》,故事讲的是在古时候,贵州这地方没有毛驴,有一个人就从其他地方呆了一头毛驴来到贵州,并且把它放在山底下,当地的老虎看见驴子长得比自己还高大,以为是什么怪物,不敢接近它,只是藏在树林深处偷看。有一天,老虎正在偷看驴子,驴子突然大叫一声,老虎以为驴子发怒了,要咬自己,吓得赶紧逃走了,后来,老虎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驴子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便一步步靠近驴子,驴子大怒,并用蹄子踢它,这时,老虎终于看透了驴子,原来驴子的本领不过如此啊!于是,跳起来把驴子吃掉了。这个故事比喻只有一点本领也用完了。所以,我们在做事情时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必须要经过长时间观察和深入了解,才能获得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成语故事典故不翼而飞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有一年秦王派大将王稽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一连攻了十七个月,也攻不下城池。

王稽非常烦恼,有个名叫庄的人向王稽献计说:“你如果犒赏部下,就可以鼓舞他们的斗志,邯郸攻破是有希望的。”

王稽不耐烦地说:“我是统帅,只知道服从国王的命令,别的事情管不了那么多。”

庄并没有被王稽的不耐烦而吓退,他继续说道:“你这样讲不太对。即使是父亲给儿子下命令,有的可行,有的就不可行。……我看你一味媚上欺下,独断专行,轻视士兵已经很久了。我听说,假如有三个人谎称老虎来了,那么听的人就会信以为真;如果有十个人合力弯一个木槌,就能把木槌弄弯;如果大家都口传消息,要求你改变指挥方法,这消息没有翅膀也会飞得很远。这说明众部下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你还是赏赐一下你的将士们吧!”

可是,王稽还是听不进庄的意见。

几天之后秦军果然发生叛乱,严重地影响了战事的顺利进行,秦王很是恼怒,就把王稽处死了。

不翼而飞这个成语较多形容东西突然不见了,看完今天的故事后大家知道它的另一层含义了吗?它也可以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故事中的王稽不听信士兵庄的建议,奖励士兵们这个消息传播的很快,几天后秦军发生叛乱,严重影响战事的顺利进行,最后秦王恼羞成怒处死了王稽。

这个成语教育小朋友们,要争做一个好孩子,这样佳名以飞快的速度传播出去,大家都会喜欢并且尊重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耿耿于怀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耿耿于怀

【汉语拼音】gěng gěng yú huái

【近义词】:时刻不忘、念兹在兹、记忆犹新

【反义词】:若无其事、九霄云外、置若罔闻

【成语出处】《诗经·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成语解释】耿耿:有心事的样子。不能忘怀,牵萦于心。

【耿耿于怀造句】 上次我没有满足他的无理要求,他一直耿耿于怀。

【耿耿于怀的成语故事

《诗经·邶风·柏舟》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黑暗,奸臣当权,而仁人志士却遭遇小人迫害的诗歌。诗篇首章节以河中漂流的柏舟起兴来表达心中的不安和隐忧,第二第三章节写自己无所依靠,但是依然会维持尊严与原则,不会屈服于黑势力,四、五章节以顿足捶胸的姿态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与无奈,非亲身体会这能表达的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有寓言故事的成语集锦

全文共 1233 字

+ 加入清单

1、无价之宝:无法估价的宝物。指极珍贵的东西。

2、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3、有名无实:光有空名,实际上并不是那样。

4、下笔成章:一挥动笔就写成文章。形容写文思敏捷。

5、以管窥天:管:竹管;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通过竹管子的孔看天。比喻见闻狭隘或看事片面。

6、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7、羽毛未丰:丰:丰满。指小鸟没长成,身上的毛还很稀疏。比喻年纪轻,经历少,不成熟或力量还不够强大。

8、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9、异军突起:异军:另外一支军队。比喻一支新生力量突然出现。

10、以强凌弱:仗着自己强大就欺侮弱者。

11、饮醇自醉:醇:浓酒。比喻与宽厚人交,不觉心醉。

12、一鸣惊人: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13、有备无患:患:祸患,灾难。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14、休戚相关: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15、饮鸩止渴: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16、一发千钧:发:头发;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危险得好象千钧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17、亡羊补牢: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18、庄周梦蝶: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19、一鼓作气: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0、危如累卵:比喻形势非常危险,如同堆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

21、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22、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23、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4、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25、一日千里: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展极快。

26、朽木不雕:朽坏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上进,无法成材。

27、兴高采烈: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28、刎颈之交: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29、一傅众咻:傅:教导;咻:喧闹。一个人教导,众人吵闹干扰。比喻不能有什么成就。

30、一木难支:大楼将要倒塌,不是一根木头能够支撑得住的。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依山傍水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依山傍水

【汉语拼音】yī shān bàng shuǐ

【近义词】:倚山傍水

【反义词】:不毛之地

【成语出处】宋·叶适《安集两淮申省状》:“奔迸渡江求活者几二十万家,而依山傍水相保聚以自固者亦几二十万家。”

【成语解释】依:依靠。傍:靠,靠近。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岭和水流。指地理位置很好,褒义词。

【依山傍水造句】风景区内,依山傍水,环境优美。

【依山傍水的成语故事

叶适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年)五月初九(5月26日)出生在温州瑞安县城南门望江桥一带,叶氏祖籍处州(今浙江丽水地区)龙泉县,在叶适的曾祖叶公济时方徙居瑞安。

叶适的少年时代,家境贫困。“自处州龙泉徙于瑞安,贫蒉三世矣”。其父叶光祖,字显之,性情开朗,有大志而未入仕途,以教书为业。母亲杜氏嫁到叶家的那一年,正逢水灾,家中器物被大水冲尽,自此更为艰难,居无定址,先后迁过二十一处,“穷居如是二十余年”。杜氏生于瑞安,勤劳贤慧,善于教子,她对童年时代的叶适影响很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秦始皇的历史成语故事

全文共 1053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秦始皇修建了很多的宫殿,单单咸阳的周围就建有二百七十多座,行宫在关外有四百多座,关内三百多座。下面一起来欣赏秦始皇有关成语故事吧~

秦始皇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树立起一块新的里程碑,其功绩是伟大的。但是,秦始皇横征暴敛,农民被迫把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上交赋税,还要负担沉重的遥役,被征去修阿房宫、陵墓、筑长城达200多万人。秦始皇的暴政,给自己种下了覆灭的恶果。 在中华大地这个历史舞台上,上下五千年中来去匆匆走过了许多位风云人物。秦始皇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留下了重重脚印的一位。他从父亲秦庄襄王手中接过了秦国先公先王传下来的统一六国事业的接力棒,奋力拚搏,终于跑到了终点,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的秦帝国。

离奇身世

战国末期,各国之间的争斗异常激烈。秦是当时的七雄之一,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听取了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把进攻的矛头先对准了邻近的韩国和魏国,而和较远的赵国联合。遵照当时的惯例,两国互换人质以示真诚。秦国派到赵国的是秦始皇的父亲子楚,子楚是秦昭王的孙子,即太子安国君(秦始皇的爷爷)的儿子。子楚的母亲夏姬不被安国君宠爱,子楚又在安国君二十多个儿子中排在中间,不是长子,所以地位很低,挑选人质时便选中了他,于是他便作为了人质送往赵国那里居住了。

当时,阳翟有个叫吕不韦的大富商经过赵国国都邯郸时,遇到了子楚,吕不韦是个善于投机钻营的人,一遇到子楚便觉得“奇货可居”,打起了要利用他来赚取功名利禄的算盘,于是便倾心结纳。子楚身在异国他乡,备感孤独寂寞,现在竟有人如此关心自己,不仅令他感激万分,于是两人渐渐成为好朋友。

吕不韦决定想方设法让子楚不但能够回到秦国,而且还要在秦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他做了一系列精心的策划——他很熟悉当时秦国的内幕,知道安国君虽然最宠爱华阳夫人,但是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于是他便打定主意要让华阳夫人过继子楚为子,那么以后在太子安国君即位后,子楚也就是太子了呐,自己肯定会利用特殊的政治资本赚来无数的钱财。

于是,吕不韦拿出千金送给子楚,让他广交朋友,他自己则带着大批奇珍异宝,去了秦国。到了秦国之后,他首先找到了华阳夫人的姐姐啊。吕不韦施展口才了,说子楚如何贤达,如何聪慧,广交天下朋友,富有大志。虽然身处异乡,但天天想念安国君和华阳夫人,有时思念得都泪流满面。吕不韦又劝说华阳夫人的姐姐去游说华阳夫人,让她尽早在众公子中过继一个,并立为储君,不然等到自己年老色衰的那天,有何依靠呢?现在子楚在赵国做人质,日夜思念太子和夫人,何不趁此机会,立子楚为嫡嗣,这样子楚必感恩不尽,夫人也就终身有靠了呢,何乐而不为啊?

虽然深受太子宠爱,但无子嗣一直是华阳夫人耿耿于怀的心事,经姐姐一番游说,华阳夫人欣然同意了吕不韦的主张,于是她便利用安国君的宠爱,说服了他立子楚为继承人。

从此,子楚的处境和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给了子楚足够的钱财,还让吕不韦做他的师长,扶助子楚。 而吕不韦与子楚的交情也越加深厚,他们一起期盼着子楚回国做太子,准备以后继承王位的那一天早点到来。

吕不韦是个深谋远虑的人,此时他已经开始为将来依靠子楚在秦国大展宏图做准备了,他先是不惜重金买来邯郸的一位名歌妓赵姬为妾,等她怀孕之后,吕不韦就对她说:“我打算谋取秦国的天下,现在子楚在赵国做人质,尚未娶妻,我打算将你送给他,因为他以后必定要回到秦国,也必定会登基,等他去世之后,我们的儿子就必定会被当作子楚的子嗣,继承王位了,那么秦的天下不就是我们的了吗?”赵姬答应了。

于是吕不韦便刻意制造了个机会让子楚与赵姬见面,子楚一见赵姬,便立刻被绰约多姿、风情万种的赵姬迷住了,吕不韦便借机“慷慨”地把美人拱手相让,而美人已怀有孩子的事却隐匿不提。不明就里、感激万分的子楚当即表示若他日后为秦王,必与吕不韦共享富贵。

子楚得到赵姬之后,与赵姬日夕绸缪,八个月后,赵姬生下了一个儿子了,子楚也就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因孩子出生之日恰好是农历正月元旦,因此取名为正,后来就改为政,又因为出生在赵国,所以就叫赵政。

三年后秦赵失和,邯郸被围,赵国在秦国围攻时想杀死子楚,结果吕不韦重金贿赂了守城门的官员,于是子楚才得以逃出了邯郸城,跑回秦国。赵政和母亲在外祖母家的掩护下,逃过了杀身之祸。

子楚回到秦国见了华阳夫人就哭着诉说多年离别的思念之情,因为华阳夫人本是楚女,所以子楚就特地改穿楚服。华阳夫人激动不已,对子楚说:“我本是楚人,你能曲体我心意,我愿养你为子。”于是子楚便拜只比他大三岁没有子嗣的太子妃华阳夫人为母了。从此早晚问安,格外殷勤。

六年后,公元前215年,秦昭襄王死,安国君即位,这就是秦孝文王,华阳夫人立为王后,子楚立为太子。此时,秦国和赵国的关系也恢复到以前的友好状态,秦始皇和母亲得以回到秦国。秦孝文王在位时间很短,先是为父亲服丧一年,正式即位后仅仅三天便死了。于是子楚即位为秦王,就是秦庄襄王,尊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姬为夏太后,立赵姬为王后,赵政为嗣子,这时的赵政因为回到了秦国,因此已改成了国姓嬴,改名为嬴政。子楚没有违背当初的诺言,不但让吕不韦做了相国,而且还封他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还拥有上万名家僮,吕不韦终于靠投机实现了自己的夙愿。

因为子楚过着糜乱的宫闱生活,精血耗尽元气大伤,即位四年之后便中风身亡,年仅三十六岁。于是公元前247年,刚13岁的嬴政便登上了秦王的宝座啊,因为年幼,便由太后赵姬听政,国事都委任吕不韦,称为“仲父”。

发奋图强吞六国

当年赵姬与吕不韦的感情就非常好,现在虽然做了太后,地位尊贵,但守寡时间一长,耐不住深宫寂寞,便和吕不韦又重新走到了一起。可是,随着嬴政一天一天地长大,吕不韦惟恐败露了,引来杀身之祸,于是便给自己找了个替身,他向赵姬推荐了嫪毐,让嫪毐冒充宦官进宫,入宫服侍赵姬。从此赵姬与嫪毐在后宫朝夕贪欢,不久赵姬就怀孕了。嫪毐与赵姬密商,买通卜人,假称宫中不利母后,应该迁居避祸。嬴政不知有诈,就请母后徙往雍宫。从此母子不在一处,不必顾忌,以至于赵姬连生两个男婴,嬴政均不知晓,反而在母亲的要求下,封嫪毐为长信侯,赐他数千奴婢,食邑山阳。

这样,在嬴政的身边有了两个对他政权构成威胁的人:一个是吕不韦,一个就是嫪毐。在秦王八年,即公元前239年,嬴政满二十一岁,依照秦国的旧制,第二年要举行加冠礼,然后就可以亲政了。而吕不韦和嫪毐却在此时向他,尤其是嫪毐则依仗赵姬的势力,私自分土封侯,甚至私下与赵姬密谋,打算将他们的私生子,立为嗣王。可是嬴政在挑衅面前是不动声色的,而是按计划举行了加冠礼,暗地里却在寻找机会,铲除威胁。

嫪毐虽然威权日盛,但毕竟是个市井小人,得意时难免会忘乎所以,有一天,他与一个大臣饮酒,喝得酩酊大醉,便与之起了口角,嫪毐叱骂对方说:“我是秦王的假父,你敢与我斗嘴?你难道有眼无珠,不识高下么?”那位大臣不甘心受辱,便将这些话告诉了嬴政。嬴政听到此等消息,不禁勃然大怒,立刻秘密派人暗中调查。后来得到密报,说嫪毐本不是阉人啊,确与太后有通奸且生子的丑事。嫪毐得知消息后,不甘坐以待毙,便伪造诏书想乘机叛乱,杀掉嬴政,结果被早有防备的秦始皇平息。嫪毐被捉,最后被五马分尸,诛灭三族了。他的同党被诛杀的有二十多人,牵连的多达四千多家。赵太后和嫪毐生的两个私生子也被杀,赵太后则被软禁起来,最后经过群臣的劝说,嬴政才亲自把母亲接回咸阳。

吕不韦因送假太监进宫伴太后,犯下欺君之罪,本当连坐,因念他侍奉先王有功,功罪相抵,被免去相国职衔,勒令去河南乡下闲置。吕不韦在河南住了一年多,山东各诸侯国,多派遣使问讯,使者络绎不绝。这件事被嬴政知道后,为了防止他谋变,嬴政就派人给吕不韦送去绝命书,信中对吕不韦大加斥责:“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却能封土洛阳,食邑十万?你和秦国又有什么亲缘,却得到仲父的称号?你快给我滚到西蜀去吧!” 吕不韦看完书信,长叹数声,几乎泪下。他想如果告知嬴政自己是他的生父,那么性格暴戾高傲的嬴政,为了不让家丑暴露,肯定不会放过自己,可是如果去了西蜀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想来想去,他觉得不如就此自尽,免得受苦。便取了鸩酒,勉强吞下,顷刻间毙命。几年后赵姬也死了,赵姬死后,嬴政把母亲悄悄埋在了子楚的陵墓中。

至此,嬴政可以说是清除了对自己政权构成威胁的所有对手,于是他便开始对六国采取了军事行动。在嬴政手下,有一批很有才干的文臣武将,在他们的辅佐下,嬴政采取了远交近攻,集中兵力,先易后难,中间突破,后扫两翼,最后灭齐的方针。在执行中又及时抓住可乘之机。灵活机动地变通主攻方向,在军事进攻的同时,配合以政治上的分化瓦解,两者结合,得心应手,加速了统一的进程,前后用了十年的时间灭掉了六国,统一了中国。

最先灭掉的就是韩国,秦王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韩国割地称臣,也没能挽救败亡的命运。三年后,秦国俘虏了韩王,灭掉了韩国;然后秦国攻打赵国,俘虏了赵王,公子嘉逃到了代郡,称代王。到秦王二十五年,代王也被俘,赵最后灭亡。

在秦王二十年,大将王翦领兵攻燕。在易水西面秦兵打败了燕、代联军。攻占了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燕王向辽东方向出逃。后来,燕王只得杀死了曾经派荆轲刺杀秦王的太子丹,把他的头献给秦军求和。到秦王二十五年,燕国最后的一个王——喜被俘获,燕国也被灭了。同时,魏国也被秦军灭掉的。

秦王二十三年,攻打楚国的秦军因为兵力太少,被楚军打败。秦王又派老将王翦出征,并听从他的建议,给了六十万重兵,结果呢,王翦用了三年时间,终于拿下了楚国了啊。

最后灭掉的是齐国。在秦国先后对其他五国用兵时,齐国不但袖手旁观,而且和秦国结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前途和其他五国一样。因此,齐国没有做任何战争准备。等到秦王二十六年,五国都被灭掉后,齐国这才派兵准备抵御秦国,并和秦国断交,但为时已晚。秦国大将王贲在最终灭掉燕国后,领兵大举南下,一战俘获了齐王。从此以后,春秋战国以后在中国大地上形成的诸侯争霸,连年混战局面结束了呢,六国统一于秦。秦的疆域异常辽阔,北到长城和阴山,南到南越,即现在的岭南地区,秦还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进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陇西,东则延伸到了辽东。

这时,嬴政才三十九岁。

实行改革建帝国

统一六国以后,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将皇和帝并称为“皇帝”,因而称自己为始皇帝,意即从他开始,从此以后,中国历代君主均称皇帝。羸政称始皇,意即从他开始,他的后世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传之无穷。他推行了一整套维护统一封建帝国的改革措施,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秦始皇认为必须由皇帝来掌握全国的政权,不能再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各管一地,致使最后诸侯各自独立,中央无法控制,这才导致了天下大乱。 于是他废除了自殷、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即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有两个名称,一是县令(万户以上),一是县长(万户以下)。县以下依次是乡、亭、里、什、伍,是一种准军事化的管理体制,基层百姓五家为一个单位,由伍长负责。什则由十家组成,由什长负责。

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帮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则是最高的军政长官,负责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是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皇帝的诏令一般由御史大夫转交给丞相去执行。

三公的下面是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负责传达皇帝命令,以及皇帝的警卫;卫尉,就是宫廷的警卫首领,负责皇帝住所的日常守卫;太仆,主要工作是负责侍从皇帝,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掌管全国的司法事务,负责审理重案要案;典客,负责国家的外交事务,同时负责内部少数民族的事务;宗正则是专门管理皇室事务的官员;治粟内史,管理中央财政,并负责全国的税收工作;少府是皇帝个人的财政官员,管理归皇帝私有的山泽湖泊和宫廷手工业。

秦朝对于官吏的管理是很严格的,制定了很多处罚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样享有特权,而是加重处罚。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办事效率极高。对于官吏要求很严,必须通晓法律,但也给了很高的地位。

这样从中央到地方,一切权利均集中于皇帝,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的君主统治。

除了政治体制改革外,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集权统治。

为了保卫北方领土,他让大将蒙恬率军北防匈奴,并把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以抵御匈奴的袭击,秦的长城西起甘肃岷山,东到辽东,共一万多里,号称“万里长城”。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世界奇迹之一。

秦始皇还下令修建官道,即弛道。以咸阳为中心,共修成三条,一条向北通到了内蒙;一条通向东面的河北和山东,直到海边;一条向南,通两湖和江苏。弛道宽达五十步,两旁每三丈远就种一棵青松树。弛道的建立,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政令的及时传达。

为了根绝先前六国后裔的反叛行动,秦始皇将后裔贵族们连同富豪等12万余户,一律迁到了咸阳附近,这样便于监视,同时也繁荣了都城的经济。

同时,秦始皇还改革并统一了原来混乱的度量衡和货币,汉字也得到了统一,以秦小篆为全国通用文字,这大大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

苛政猛于虎焚书又坑儒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志满意骄,凶暴残忍,酷法严刑。无休无止地征调赋税和夫役,修长城、建宫殿、筑陵寝、开边戍守使刚刚脱离战乱之苦的广大农民,又陷于疲于奔命的劳役之中。

秦始皇很喜欢六国华丽的宫殿,所以,每当灭掉一个国家,他都要让人将宫殿的图画下来,然后在咸阳照样仿造。秦始皇修建了很多的宫殿,单单咸阳的周围就建有二百七十多座,行宫在关外有四百多座,关内三百多座。在这些宫殿中,最大最有名的还是阿房宫。因为在秦末已经被项羽烧毁,所以其规模究竟有多大,现在无法估计,但根据历史记载,光阿房宫前殿的东西就宽达五百步,大约相当于七百米。南北有五十丈,相当于一百一十五米。殿的门用磁石砌成,主要是用来防止人带兵器行刺。在殿门前排列着十二个铜人,即用没收民间兵器熔铸而成的那十二个铜人。但在秦始皇死在出巡的路上时,阿房宫还没有建成,这个巨大的工程,每年都要调用民工七十万人。

另一个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骊山墓,每年也用工七十多万人。加上其他的用工,如修建长城,修弛道,常年的兵役征发,致使秦朝每年服役的人达三万之多,男子征发不足使用,有时还要征发女子。

为了聚集财富以供自己竟然大兴土木的,秦始皇就制定了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本来按照传统,人们都主张和长辈同住,以便尽孝,而秦始皇则要成家的男子和父母分居了,这样国家可以按照户数多收赋税。

秦始皇的暴政导致民怨沸腾,为了防止老百姓对自己的反叛,秦始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秦法仅死刑就分为戮、腰斩、车裂、坑(活埋)、 凿颠(凿破头脑)、抽胁、枭首,并推行连坐法和族诛,这些严重刑法的实施,就是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严酷的法律,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老百姓动不动就触犯了法律,处罚当然就相当严厉,常将人的脚砍断,造成大量的残废人。原来百姓渴望统一,结束无休止的战争,是想从此过上安宁的日子,现在秦的暴政让他们失望至极,秦的民心丧失是它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以残暴著称的封建统治者。焚书坑儒是他最骇人听闻、震烁古今的暴行之一,数千年来受到千夫所指,众口所矢,几乎妇孺皆知,被称作知识文化和知识分子在中国遭受的首次大规模的浩劫。

秦始皇由于实行严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满,纷纷指责秦始皇。丞相李斯主张严厉镇压这些胆大妄为的士人,他给秦始皇写了一封奏疏,要求进行焚书。即除了《秦记》之外的所有史书一律烧毁,全国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经书及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统一烧毁。敢再违抗命令,议论政事的人一律处死。如果官吏知情隐瞒不报,也和藏书的人同等治罪。除了少数史书之外,其他的最后只留下了关于农业、卜筮和医药的书籍。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见,下令全国进行焚书,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清洗,和法律一样是秦朝暴政的集中体现。

在秦统一之前,秦王政对人才的意见可以说是相当重视。但这些是他为了实现其至高无上的统一目标而暂时将其暴戾的一面掩藏。现在统一大业已经实现了,他暴戾的性格便不再掩藏,也没必要掩藏了。因此有人敢批评他,挑战他的权威,秦始皇便不能容忍了。当时很多人对秦始皇的暴政怨愤异常,对他不利的言论遍布天下。这使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国各地追查,最后抓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一块押到骊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杀,也就是活埋。因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后人称为“坑儒”。他还将不少人流放,长子扶苏劝阻他,也被他外放到边疆。

向东求仙寿终归西

秦始皇非常迷信,有一次他因风水受阻而不能渡湘水,归罪湘君女神作崇,于是遣发3000囚徒,去砍伐山上的树木以资报复。

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后,他为了能永居帝位,幻想成神成仙。最初他想皇帝的宝座由他一家独坐,要“传之万世”。但传之万世还不如他自己坐万世更惬意,于是他便迷信成仙,妄想长生不死,于是就千方百计地寻求仙丹妙药。他听信了当时著名的方士,徐福、卢生、韩终、石生、侯公等人的欺骗,多次入海求仙,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了。秦始皇后来率领百官群臣到泰山封禅,五次大规模的出巡,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劳民伤财,虽有向天下人炫耀自己文治武功的目的,但到东海寻求长生不死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为了找到神仙,求得仙药,秦始皇的出巡总是到海边去,因为他听说神仙总是在海边出现。到碣石(现在的河北昌黎)一次,到成山(现在山东成山角)两次,到琅邪和之罘三次,就是因为这些地方传说是神仙常来登陆的地点。每到一个地方,秦始皇都要派很多的方士去求仙找药,著名的徐福东渡日本就是秦始皇所派,为秦始皇去求采“长生不死”之药的。

为了兴建阿房宫和骊山墓,秦始皇从全国各地共征发了七十多万民工,耗费了无数的钱财物资,因而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到公元前211年,在东郡(今河南濮阳一带)就发生了一起咒骂秦始皇的严重事件。那一年,有颗陨石落到了东郡,有人因为痛恨秦始皇,就在上面偷偷地刻了七个字:“始皇帝死而地分”。这件事传到京城,可把秦始皇气坏了。他马上派御史大夫到东郡去,追查是谁在陨石上刻的字。御史大夫在那里追查了许多天,始终没有查到一点儿线索。秦始皇非常生气,索性下令把陨石附近的老百姓全都抓起来杀了。

秦始皇本来就迷信,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就更加疑神疑鬼,整天是坐卧不安。后来,他找来卜筮令,给自己算了一卦,卜筮令对他说:“陛下今年犯了点儿灾星,不太吉利,只有搬家或者到外边去巡游,才能消灾免祸。”秦始皇听了卜筮令的话,就决定到东方去巡游。秦始皇大规模的巡游一共有五次,这也是最后一次。

公元前120年,秦始皇率领大队人马外出巡游。他从都城咸阳出发,直奔南方的云梦(现在的洪湖和洞庭湖地区),并到九嶷山祭祀了祖先舜。接着,乘船东进,在丹阳(现在安徽当涂)上岸,到了钱塘(现在浙江杭州),又向西渡江登会稽山,祭祀了治水的大禹,然后刻石于会稽山。下山后,从吴中(现在江苏吴县)北上,继续他的求仙之旅。为了能见到神仙,秦始皇一直是沿着海边北上,但总是一无所获,最后,失望的秦始皇只得往回返,没想到到达平原津(现在山东平原县)时,由于旅途劳顿、身体疲惫加上高温等因素,使得秦始皇一病不起,随行的赵高、李斯和胡亥等人知道秦始皇时日不多,但因为秦始皇忌讳说“死”字,所以没有人敢向他问身后的国事如何安排。随着病情越来越重,秦始皇也知道自己已日薄西山,活不了多久。他这时想到了死后的皇位继承问题,便想到了老成持重富有政治头脑的长子扶苏,想让扶苏继位,可是此时扶苏因提出反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而被派往北方监军,于是秦始皇让随侍的中车府令赵高赐公子扶苏书信,叫他速回咸阳,守候丧葬,准备即位。书信好后,赵高却迟迟不出发,藏在手中。当出行的车队到沙丘(今河北平乡)时,秦始皇就断了最后一口气。秦始皇死时仅五十岁,他在秦王位共二十五年,称皇帝十二年,总共三十七年。

为了防止秦始皇的儿子们争夺皇位而导致天下大乱,丞相李斯封锁了消息,将秦始皇的尸首放在车里继续向咸阳赶路,但热天中尸体开始腐烂,散发出臭气,为了掩盖,李斯让每辆车上都装了一石鲍鱼,用鱼臭掩盖尸体的腐臭。

赵高是个宦官,他的父母都是秦国的罪人,据说是秦统一战争中灭赵时的俘虏。赵父受秦宫刑,母亲是官奴婢。赵母在秦宫中生下赵高兄弟几人,都是生而为奴。后来秦始皇听说赵高身强力壮,懂点“狱法”,提拔他作了中车府令,是专管宫廷乘舆车与印信、墨书的宦官头儿,秦始皇还命令赵高教自己的小儿子胡亥学习法律。赵高始终以坐上皇帝的宝座为目的,可是无奈他无法左右活着时的秦始皇。现在秦始皇死了,对他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于是他决定假传遗诏,一步一步实施他篡权夺位的计谋。为了拉拢李斯,他竟借扶苏不喜欢李斯的事实来蛊惑李斯和他一起篡改了诏书,让胡亥继承了皇位。同时,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扶苏为子不孝,让他自杀,不得违抗。在得到扶苏自杀的消息以后,胡亥、赵高、李斯这才命令车队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阳。

秦二世即位后,残暴的统治不在其父亲之下,仅仅三年,不但秦二世被赵高所杀,秦的江山也在风雨中分崩离析,秦始皇想传到千代万代的王朝仅到二世便结束了。

秦陵之谜

秦始皇死后被葬在骊山墓中。墓高有五十丈,像座山陵一样。皇帝原来的墓都是依山而建,所以叫陵墓,后来,皇帝的墓不都依山而建,而是建成山丘一样高,所以,“陵”除了指小山外,就是指皇帝的墓了。按照规定,皇帝的墓可以建九丈高,但至高无上的皇帝陵墓总是超过这个高度。至于百姓的墓,不但要称为“坟”,还限制在三尺以下,否则就是触犯法律,要受处罚。其他大臣们的坟墓也有规格限制,不能随便超越。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北临渭水。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初即位就开始修建陵墓,直至公元前210年入葬,陵墓的修建工程长达37年,用工最多时达70余万人。陵墓的封上呈平顶的四方锥体,底部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高115米。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部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高76米。陵墓的周围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75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均四面有门,并有门网建筑。

陵墓建得很豪华,因为墓室很深,有泉水渗进,为了阻止泉水,便用铜汁浇铸。墓顶则用无数珠宝镶嵌,做成日月星辰的样子,底部用水银做成江河湖海的样子。墓室里还有文武百官排列两边。一切都仿照在世时的样子。为了防止偷盗破坏,墓中遍设机关,如有人进入,弓箭会自动发射。

秦始皇陵周围陪葬坑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例如秦兵马俑坑,自1974年被发现以来,引起国内外考古学者、历史学者以及广大旅游者的高度重视和浓厚兴趣。兵马俑坑建造规模宏大,埋藏的文物丰富、精湛,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秦兵马俑坑布局严整,结构奇特,布成军阵的陶人或着铠甲,或披战袍,手持矛、戈、戟等兵器,姿态神情各异,显示出各自不同的身份、兵种、性格、可谓如生。由于兵马俑坑建造近于秦始皇陵,因此自发掘以来,国内外学者一般都认为,这是秦始皇的陪葬坑。也就是说,这支装备齐全、威武雄壮的兵马俑队伍,是守护黄泉之下的秦始皇。……这些陶俑的数量如此巨大,仅被发掘出土的就近万个,且它们真实而规范,又带有不同的个性。兵马俑在流传至今的任何史书中都毫无记载,可以说是连蛛丝马迹都没有,实在很令史家惭愧。

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后来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现。

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葬丰富著称于世,一九六一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七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留有这座神秘莫测的皇家陵园。

中国古代帝王均立后,秦始皇却未曾立皇后,致使秦始皇陵园内一墓独尊,没有皇后墓。秦人在秦孝公(公元前4世纪)以后对于立后和立太子之事已制度化,秦国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各种国家制度已臻完善,秦统一中国后更全面建立了各种制度,并定出了皇帝的正妻为皇后、母亲为皇太后的制度。但是秦始皇帝始终没有设立皇后,这成为令人费解的千古之谜。

秦始皇陵在今陕西省临潼县成城东五公里外,南靠骊山,北临渭水,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一座帝王陵墓。陵墓的朝向为坐西向东,这是一个奇特的布局。众所周知,我国古代以朝南的位置为尊,帝王即位常称“南面称孤”,这“南面”也就是面朝南的意思。历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统一天下的秦始皇,为什么愿意坐西向东呢?一种意见认为,秦始皇生前派谴徐福东渡黄海,寻觅蓬莱、瀛洲诸仙境,又多次亲自出巡,对东海仙境十分向往。可惜徐福一去杳无音信,回归无期,使始皇帝亲临仙境的愿望如同泡影,这不能不成为秦始皇晚年的一大遗憾。即使生前得不到长生之药,死后也要面朝东方,以求神仙引渡而达天国。于是秦始皇建造了这坐西向东的陵墓。

而对于秦始皇的死亡原因,长期以来史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说死于疾病,一说死于非命,这两种观点,至今尚无定论,不过,人们对解开此谜充满信心,因为据考察,秦始皇陵没受破坏,秦始皇遗体尚在,而且墓中大量的水银形成的水银蒸汽对遗体有冷凝防腐作用,待秦始皇陵发掘之时,不仅秦始皇死亡之谜可以解开,而且还可能看到秦始皇入葬时的遗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狐假虎威续写成语故事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很久以前,在一座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威风凛凛的老虎。有一天,老虎的肚子饿了,就四处找食物。可巧,他碰到了一只狐狸。老虎就扑了上去,把狐狸抓住了。

当狐狸被扑倒在地下后,眼看逃不掉了,就故作冷静地说:“住口!老虎,你好大的胆子,连我也敢吃,我可告诉你,我是老天爷派来的百兽之王,是来管理你们的。你若是吃了我,看老天爷会怎么收拾你!”

听了他的话,老虎愣住了,想了一会儿,不相信地说到:“瞧你瘦弱的小身板,没有一点力量,说自己是百兽之王,你怎么统领百兽呢?”狐狸却说:“我可是靠智慧而非力量成为百兽之王的。不过,你要是不相信,就跟我到森林里去转一转,自然就明白了。”老虎心想:反正你也跑不掉,跟你到森林里走一趟又如何,看你有怎样的能耐。

他就跟着狐狸来到森林里。狐狸让老虎走在前面,老虎想自己全身都是肌肉,动物一定都会怕自己,可是大家看到它,却都当没看见一样,老虎很纳闷,因为以前小动物们都非常害怕他。正在这时,狐狸跳了出来,动物们看见了狐狸这个干巴巴的小身板,却都是撒腿就跑。老虎很是吃惊,他问狐狸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狐狸告诉他:“这是因为以前我都是跟在你的身后,动物其实并不是因为你才跑的,而是因为我。只是今天我一个不小心,叫你碰上了。”于是老虎真的相信了狐狸是百兽之王,他害怕老天爷会对他刚刚想要吃了狐狸的行为做出惩罚,慌忙逃走了。

而在他走后,小动物们却又都从树丛里钻了出来,叽叽喳喳的围在狐狸身边。原来,这一切,都是聪明的狐狸所设下的圈套!狐狸假借着老天爷的威势,狠狠地打击了老虎的威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期期艾艾成语故事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

形容口吃的人吐词重复,说话不流利。

出处:

“期期”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艾艾”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故事

据史书记载,汉初有个大将军叫周昌,他为人正直,敢于进谏,只是有些口吃。周昌跟随刘邦入关破秦,担任中尉,后升为御史大夫。当时,刘邦平定天下已久,政治平和,便想废长立幼,废掉太子刘盈。这个举措无疑会给刚安定的汉朝带来一次大动荡,而且自古以来废长立幼都会留下几世争位的局面。周昌坚决反对刘邦的做法,可因为口吃,表达意思很吃力,最后索性脱下官帽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意思是:“我虽不善言辞,但是知道此事不能这么办,如果陛下想废除太子,我就不服从您的命令了。”他这一结巴逗笑了满朝的文武百官,连刘邦也跟着笑了,于是这件事暂且被搁一边。

三国时期,魏国有个大将叫邓艾。邓艾作战勇猛,无人能敌,但他也有口吃的毛病,常常把自己的名字说成“艾……艾”。一次,晋文王和他开玩笑说:“你总是说‘艾……艾’,到底有几个艾呀?”邓艾很巧妙地利用《论语·微子》中的一个典故回答说:“凤兮凤兮,难道不是一个凤?”后来,人们就用“期期艾艾”这个成语来形容人说话不流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幼儿成语故事参考

全文共 2637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高枕无忧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叫孟尝君的人,他在家里养了三千个门客,孟尝君把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种等级。上等的门客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鱼大肉,出门的时候还有车子可以坐;中等的门客每天只有吃到鱼和菜;下等的门客每天吃到的就只有蔬菜而已。

有一天,孟尝君的朋友介绍一个名叫冯谖(xuān)的人到孟尝君家,孟尝君问他的朋友:“这个叫冯谖的人有什么专长呀?”朋友想了很久说:“好像没什么专长耶!”孟尝君听了之后,就不怎么理会冯谖,家里的佣人看到孟尝君不理会冯谖,以为主人瞧不起冯谖,便纷纷把冯谖当下等的门客招待。冯谖心里很不高兴,天天发牢骚:“既然大家都瞧不起我,我干脆离开算了!”孟尝君知道以后,就把冯谖由下等的门客升为上等的门客,还送给冯谖的母亲吃的和用的东西,冯谖心想:“孟尝君对我这么好,我一定要找机会报答他!”

有一次,冯谖自愿替孟尝君到薛地去收租讨债,结果不但没有把租子收回来,反而假装是孟尝君下的命令,把收租的契约烧掉了。薛地百姓以为是孟尝君让他那样做的,所以对孟尝君非常感激。后来,孟尝君被齐王免去了官职,只好回到薛地,却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孟尝君这才明白冯谖烧契约的目的。冯谖声称薛地所有欠孟尝君钱的人不用还钱,替孟尝君买了个“义”的好名声!

过了不久,冯谖又对孟尝君说:“一只兔子要有三个洞藏身,才能免除被猎人猎杀的危险。您现在住在薛地,就好像兔子只有一个洞,是很危险的!万一齐国国君对您不满意要杀您,您连其他躲的地方都没有呢!所以,您现在还不能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孟尝君一听:“那我该怎么办呢?”冯谖回答说:“这件事就交给我去办!我会让您像狡兔一样,有三个安全的洞藏身!”

于是,冯谖就跑去找梁国的国君梁惠王,告诉梁惠王孟尝君非常能干,梁惠王听了之后立刻派人带着一千斤黄金、一百辆马车去请孟尝君到梁国做相国。接下来,冯谖抢在使者前面回到薛地,建议孟尝君不要接受梁国的聘请。因此,梁国的使者跑了三趟,都没有把孟尝君请去。梁国聘请孟尝君的消息传到了齐国,齐国国君马上慌张起来,赶快用隆重的礼节请孟尝君回去齐国仍做相国。

冯谖又建议孟尝君向齐王请求赐给他先王传下来的祭器,让他把祭器放在薛地,并建立庙宗,这样就可以保证薛地的安全了。等到薛地的宗庙建成时,冯谖就对孟尝君说:“现在三窟已经完成,从今天起,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此成语故事可与“狡兔三窟”的典故进行对照阅读。

——《战国策·齐策四》

削足适履

春秋时期,有一次楚灵王亲自率领战车千乘,雄兵10万,征伐蔡国。这次出征非常顺利。楚灵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弃疾留守蔡国,全权处理那里的军政要务,然后点齐10万大军继续推进,准备一举灭掉徐国。

楚灵王的这个弟弟弃疾,不但品质不端,而且野心极大,不甘心仅仅充当蔡国这个小小地方的首脑,常常为此而闷闷不乐。

弃疾手下有个叫朝吴的谋士,这个人非常工于心计。有一天,他试探道:“现在灵王率军出征在外,国内一定空虚,你不妨在此时引兵回国,杀掉灵王的儿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决朝政,将来当上国君还成什么问题吗!”

弃疾听了朝吴的话,引兵返楚国,杀死灵王的儿子,立哥哥的另一个儿子子午为国君。楚灵王在征讨途中闻知国内有变,儿子被弟弟杀死,顿时心寒,想想活在世上没有意思,就上吊自杀了。在国内的弃疾知道楚灵王死了,马上威逼子午自杀,自立为王,他就是臭名昭着的楚平王。

另一个故事是:晋献公宠爱骊姬,对她的话真是言听计从。骊姬提出要将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齐立为太子,晋献公满口答应,并将原来的太子,自己亲生的儿子申生杀害了。骊姬将这两件事做完了,但心中还是深感不踏实,因为晋献公还有重耳和夷吾两个儿子。此时,这两个儿子也都已经成人,骊姬觉得这对奚齐将来继承王位都是极大的威胁,便建议杀了重耳和夷吾兄弟俩,晋献公竟欣然同意。但他们的密谋被一位正直的大臣探听到,立即转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听说后,立即分头跑到国外避难去了。

《淮南子·说林训》的作者刘安评论这两件事说:“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意思是说,听信坏人的唆使,使父子、兄弟自相残杀,就好比是砍去脚指头去适应鞋的大小一样。这种做法是非常愚蠢的。

——《淮南子·说林训》

南橘北枳

晏婴,字平仲,也称晏子,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是春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曾经辅助齐灵公、庄公、景公。景公时为相,辅政长达四十余年,既是三朝元老,也是齐国一代名相。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但足智多谋,为官清廉,敢于犯颜直谏,匡正国君之谬;生性敏捷,能言善辩,奉命出使他国,临危不俱,从不让国家受辱。

晏婴第一次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婴善于言辞,便对身旁的谋士说:“晏婴在齐国是有名的能言善辩之人。现在要来楚国,我想当众羞辱他一番,让齐国人知道我们的厉害,挫一下齐国的锐气。你们看有什么好办法?”大臣们左思右想,终子想出了一个羞辱晏婴的办法。

晏婴来了,楚王设宴款待。酒浓之时,差役押着一个被缚之人来见楚王,楚王装模作样地问:“这人犯了什么罪?”差役连忙问答说:“这个人来自齐国,到我们楚国偷东西被我们抓到了。”楚王回过头去看着晏婴,故意装作很惊讶地说:“啊,难道齐国人都喜欢偷东西吗?”

晏婴早就看出楚王是在演戏,于是站起来,不慌不忙地对楚王说:“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时就结出甘甜的橘子,如果将其移栽到淮河以北,结的果实就变成又酸又苦的枳了。同种植物所结果实的味道却大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水土不同的缘故啊!大王殿上的这个人在齐国时不偷盗,到了楚国后却学会了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会使人变成盗贼么?”一席话噎得楚王是张口结舌,面红耳赤,最终只好赔笑收场。

时隔不久,晏婴再次奉命出使楚国。楚王还记得上次宴会上晏婴让自己难堪的事,就想伺机报复。他知道晏婴身材矮小,于是就派人在城门的旁边开了一个狗洞大小的门,等晏婴来的时候就不开城门而让晏婴走那个小门,想要以此来羞辱他。晏婴来到城门前看到这种情景,知道是楚王故意羞辱自己,就对前来迎接的楚国大臣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走狗洞,我现在出使的是楚国,为什么也要走狗洞呢?”楚王羞怒极了。无奈之下打开大门,以礼接待了晏婴。

晏婴临危不惧,凭借自己的机智和三寸不烂之舌把想要侮辱自己的楚王反驳得哑口无言,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和荣誉。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前倨后恭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840 字

+ 加入清单

前倨后恭就是指先傲慢无礼,后来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对同一个人十分恭敬,下面一起来看看前倨后恭的成语故事

成语释义

原先傲慢,后来恭顺。形容前后态度截然不同。倨:傲慢。

故事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出处译文

苏秦的嫂子则伏在地上,规规矩矩地拜了四拜,向苏秦承认自己当年的错误。苏秦笑着对嫂子说:“嫂嫂,你以前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对我又这样谦卑,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他是一位着名的策略家,非常聪明。

苏秦曾经到秦国去游说,向秦王陈说天下大势,显示自己的才华。可是秦王有眼无珠,觉得他没什么才能,只会夸夸其谈。

回到家中,他的父母、兄嫂,甚至是妻子都觉得他这辈子不会有出息,没有一个人瞧得起他。特别是他的嫂嫂,经常白眼相向,对他冷言冷语,骂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并说若是他这种人都能出人头地,这个世界就太怪了。

苏秦非常生气,于是发愤苦读,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当中。后来,他研究出一套“合纵”之术,就是联合六国,合起来对付秦国。他先去游说燕王,很快得到赏识,拜为当朝相国。后来,他又奉命到赵国游说,又被赵王欣赏,挂了相国之印。再往后,他又去其他四国洽谈联合事宜。其他四国早被强秦欺负苦了,见到苏秦的主张可行,就都封他为相国。

这样一来,苏秦就挂了六国相印,成为权倾天下之人。有一次,他去楚国议论国事,经过家乡洛阳。他父母知道了,就将庭院打扫干净,摆下酒席,并率领全家人,到三十里之外迎接他。他的妻子、兄弟只顾低着头,看都不敢看他。他的嫂子则伏在地上,规规矩矩地拜了四拜,向苏秦承认自己当年的错误。

苏秦笑了笑,对嫂子说:“嫂嫂,你以前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对我又这样谦卑,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他嫂嫂又惭愧又害怕,对他说:“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你现在地位高、金钱多啊!”

苏秦听了,不由叹息了一声,说:“同样是一个苏秦,富贵时亲戚们惧怕我,贫贱时连父母也瞧不起我。人世间不以贫贱富贵对待别人的,又有几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