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历史纪录片《信仰》观后感(汇编20篇)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这段近550年的动荡岁月,演绎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确立。下面是历史纪录片《信仰》观后感,欢迎参考阅读!

浏览

500

作文

783

纪录片为了和平教师观后感

全文共 98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他们用宝贵的生命,顽强的毅力,视死如归的精神换来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贪于玩乐,虚度光阴呢?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肩负起我们的责任。好好学习,掌握渊博的知识,学习先进的技能,树立责任感,具有凝聚力,时刻准备着报效祖国,成为最有用的人。我很喜欢林肯说过的一句话“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

古往今来,有无数像志愿军战士那样的人,在祖国危难时刻不惧艰险,挺身而出。而今天,在中国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有一个名字,每一次听到都会觉着有了他就有了主心骨,就会满怀希望,就看到了光明,他就是钟南山院士,我们敬爱的钟爷爷,一位84岁高龄的老人。他曾在17年前击退了肆虐的非典。如今,国难当头,他肩负着全民族的希望,义无反顾奔赴武汉,与病毒赛跑,与生命赛跑。自己扛住危险,把安全带给全国人民。他是伟大的“逆行者”;他是全国人民的定心剂;他是我们的超级英雄,坚定而无敌。

可是我们的钟爷爷也会累,国之危难让他忧心忡忡,艰巨的工作让他满是疲惫。我在网络上看到了这样一张图片:在赶往武汉的列车上我们敬爱的钟老睡着了,灯光照着他早已花白的头发,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眉头紧锁。他的眼镜还架在脸上,电脑屏幕仍然是工作状态。这张图片,让全国人民心疼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年迈的他如此超负荷的工作呢?当然是钟老的爱国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才是我们应该去学习,去敬佩的偶像。我们应该心怀和钟老一样的信仰:爱国。

富裕、无忧的生活,让现代中学生的我们迷失了自己,不知道到底学习是为了什么?今天,我们的偶像用实际行动为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了国家,为了国家面临危险时,我们有能力尽自己的一份力,这才是我们学习的信仰,也是我们每个人存在的意义。

目标再远大,也要从小事做起。我们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耐心整理好每一条笔记,勤奋背好每一篇课文,严谨对待每一道题……前有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有我们“为中华之安全而读书”。刻苦学习,终有一日我们也能像我们的偶像那样报效祖国。

他们是楷模,是榜样,是真正的英雄,值得我们永远敬佩和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纪录片榜样观后感

全文共 737 字

+ 加入清单

26日晚,我在新闻联播里听闻八点钟将在央视一套播出由中央组织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节目《榜样》,便期待着这台节目的播出。

《榜样》这台节目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主题,以“向榜样看齐、做合格党员”为主线,邀请部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到场,通过典型访谈、老党员现场讲述、先进事迹再现等形式,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为民实干担当、勤勉敬业奉献的精神风采。

比如退休军官苗振水,工作几十年本应在京享受退休后生活,却担当起了河南固始县驻京党工委书记,为固始县的流动党员撑起一个家,为农民工党员和老乡服务。源于对党和家乡的感情他每天奔走在北京的各个角落,经过实地调研创新流动党建工作,使流动党建从无序到有序,从无为到有为,凝聚起32个党支部的力量,为在京农民工的发展及家乡精准扶贫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再比如教书育人楷模支月英,从19岁考上教师选择宜春最偏远的小山村任教,一干36年,直到退休从未离开。她在节目现场说,她有很多次离开山村学校教学岗位的机会但她都谢绝了。她说,“我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坚守,而是因为我不坚守就没有希望”。作为一名南昌姑娘,一个外地人,她始终不愿舍弃深山里的孩子。她在艰苦的环境里为山里孩子上课,阴雨天接送他们上下学,无数次拿自己的工资给困难家庭的孩子买书···她把一生最好的时光献给了深山里的两代人。

还有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服务器研发带头人王恩东,又有被誉为“工人院士”的中国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技师李万君,更有94岁还奋战在手术台前的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

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中的榜样,作为一名普通党员,看到这台节目深受鼓舞和感动。两学 一做,就是要学习“榜样”的事迹和精神,向榜样看齐,做合格党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

全文共 1574 字

+ 加入清单

“士不可不弘毅”,弘毅塑造和承载了璀璨的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也成就了“士”厚重的人生。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明得失,从纪录片中看对历史的回顾、对人物的剖析,最深切的感悟就是要以弘毅承载厚重的生命。

一、立本:明死生之大,秉允公弘毅之志

《哈姆雷特》中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之所以能成为名句,正因为它道出了对人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此之为“明死生之大”。有了信仰,就有了内心的骄傲和精神的充实,就有了人之为人、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魂”;有了坚定的信仰,才不会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迷失,才能经受住大风大浪的考验,才能不为名利所累、做到“功藏于无名”,哪怕被史书错记、经口错传,仍然能坦然乐观、问心无愧。

《述志令》中,曹操坦白、直率、恳切地表达了以平定天下、恢复统一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成就巍巍中华五千年的,正是这种“允公”的深沉正大,正是无数仁人烈士“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责任担当。回顾历史,只有“为公”方能被人民和历史所认可,方能塑造可为传续之“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首,修身首先要立志,只有内心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信仰,才会在任何时候都有一个公心,思想和行为也就不会只局限于当下或某一域,也就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二、持中:守仁义之道,担允能为民之责

韩山韩江韩公祠,苏堤白堤都江堰,是百姓对为民有为的纪念。曹操《军谯令》中的“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虽不事雕琢,尤令人感心动魄。唯时常深入社会底层而不仅仅是基层,去亲身感受民众艰难之处,才能使人不失恻隐之心;只有克勤克俭,才能使自己不陷入享乐的泥沼而忽略百姓之苦;也只有心怀仁慈努力营造包容、公正、和谐的环境才能弘扬正气,为民增福祉。

范仲淹说,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只有勇于担当才能有为,担当才能获得人民和历史的认可,才可以让人的生命变得厚重。而“智圆行方、经邦济世”之能是担当的基础,唯有自强不息,知行合一,以更宽阔的视野,更深远的谋划,不断提高自己辩证地认识世界、处理关系、服务社会的能力,才能避免走错方向,更好地服务人民,更有效地提高社会的科学、公正、幸福水平,才能被历史所铭记。

三、慎小:知忧患之常,葆坦荡淡泊之心

心里坦荡方能正道直行。孙嘉淦、张廷玉等人,之所以能三朝为官,颇有作为,就是因为他们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始终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始终秉一颗公心做事,才使自己远离结党营私之祸,将更多的时间和生命贡献给社会和历史。始终保持面对政治风浪的忧患意识、保持如履薄冰之心,守规矩、讲纪律,必须成为为政者的行为底线和基本操守。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只有始终保持清心寡欲、淡泊之心,才能给自己穿上不被声色犬马侵蚀的“铁布衫”。而只有经常深入底层,经常审视资源匮乏的触目惊心,才能在生活中始终保持节俭,用行为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清廉操守。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乡土、对弱势群体有着天然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读书后,渐而形成了坚定的信仰:希望能为成就更加科学、公正、美好的社会奉献自己的一生。工作后,从最基层的山区志愿服务到不同级别、地区的职能部门,从未敢忘一个社会公民的匹夫之责,一名普通公务人员肩上的重担。全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面对市政设施、公益场所、机关大楼,目睹街上的流浪汉、超市中的价格标签变化,会不由自主想到其存在的意义,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社会目标、需要什么样的相应政策,和怎样的落实体系来达成。进一步学习后,“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和“智圆行方、经邦济世”的训语更加鞭策自己要刻苦学习和磨练,以期有生之年在“善身”之后能为“济天下”贡献绵薄之力。

Beyond的《农民》说“踏雪过山双脚虽渐老,但靠两手一切达到”。自此,仍将以弘毅厚重自警自强,一往无前,愈挫愈奋,但求不虚度年华,但求无愧于乡亲,无愧于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为你而歌》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62 字

+ 加入清单

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事业,这就是我观看《为你而歌》后最深刻的感想。

张进来一位普通的农村干部,在深山沟里带领村民治富,远近闻名,成效显著。

李银环一个特教老师,爱事业,爱岗位,爱孩子,愿把一生奉献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让板结的土地长出绿草,开出鲜花,结出硕果。

董学法一个普通的外来务工人员,有着不平凡的作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互助友爱。

刘永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认可,用辛勤劳动的汗水为住户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展现着新时期一个平凡的基层共产党员的风采。

他们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在为自己的理想辛勤耕耘,他们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他们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感染着我,只有高尚的情操,才能做到像他们那样,也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像他们那样忘我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才能像他们那样在面临困难和危险的时候,要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奋不顾身,挺身而出。在物质利益面前,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公私分明,克已奉公,方便让给群众,困难留给自己。

我作为一名林业工作者,做就要做出名堂,做出味道。我决心以英雄模范为榜样,树立甘愿吃亏、不怕吃苦、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生观、价值观。时刻牢记林业工作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时刻把林业工作与我区的生态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树立生态立区的观念。

作为书记我更要虚心向模范人物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充实自己,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真心实意地想着群众,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处处关心群众疾苦,切实为群众谋利益,甘心情愿地做群众的知心朋友。

在平凡的岗位可以有不平凡的业绩,平凡的人可以有不平凡贡献。在林业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我要以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的条件要求自己,不动摇自己的信念,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纪录片永不懈怠的斗争观后感

全文共 1702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来,广东省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反腐败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多位因严重贪腐、违纪违法而落马官员首次讲述他们的忏悔和反思。下面谈谈我观看《永不懈怠斗争》后的心得体会:

一是震撼。在看这部专题片时,我的心情不能平静。片中以大量的事实展现了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严重问题。公款吃喝,消极腐败现象十分严重。在现实生活中,形式主义比比皆是,如一些领导干部风光作秀,挂横幅、登台面、上镜头;不解决实际的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歪风盛行;干部下基层调研中走马观花;更有一些地方搞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搞虚报浮夸的假政绩,搞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形式主义作祟结出的恶果只能由群众来“埋单”。官僚主义的主要表现是一些干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现实,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或心中无数或视而不见,麻木不仁、置若罔闻。一些干部官气十足,唯我独尊,专横跋扈,听不得不同意见。一些干部遇事推诿、怕担责任,办事拖拉、敷衍塞责,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还有一些干部,眼里只有领导没有群众,对上曲意逢迎,对下吆五喝六。享乐主义的思想与党的宗旨背道而驰。他们认为“理想是空的,政治是假的,吃喝玩乐才是真”。他们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追求吃得好、玩得痛快、住得舒服,享受所谓的“人间乐趣”。为了追求“舒适”目标,有的人不惜铤而走险,大肆索贿受贿,最终沦为人民的罪人,奢靡之风盛行,在一些干部心中,艰苦奋斗已渐行渐远,群众观念日渐模糊,甚至完全淡忘。有的干部要求超规格接待,住豪华酒店,吃山珍海味,喝美酒佳酿。有的干部在高档场所、名山秀水流连忘返、乐不思蜀。还有的地方财政经费也敢拿来乱花,甚至扶贫款项也敢拿来挥霍,奢靡之风之盛、之甚让人瞠目结舌,这些已经关乎我党的生死存亡。

二是鼓舞。习总书记说:“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加大了反腐的力度,令人振奋,令人鼓舞。特别是那些不可一世的大老虎,也难逃法网。徐才厚、周永康、令计划之流曾经高高在上,挥霍着百姓的民脂民膏,其奢靡腐化程度令人瞠目结舌。我们每天打开电脑,就会看到那些高官要员纷纷触电落马,“表哥”,“房姐”等让那些腐败分子浮出水面,接受民众的监督和法律的严惩。变化是最扎实的答卷,事实是最有力的证明。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精神上补了"钙","四风"得到有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症结难点得到突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探索出了有效途径,以转作风改作风为重点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树立,党心民心进一步凝聚,形成了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三是反思。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的大党,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必须坚持从严治党,才能使党始终成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坚强领导核心。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内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腐败分子无处藏身。

四是决心。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总结了"六个必须"的经验;就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这是我们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的行动指南。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讲话精神落到实处,才能开创党的作风全面纯洁的新局面,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今后工作中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打好党风廉政建设这场硬仗,以好的作风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大明宫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06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纪录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黑白影像的单调叙事,沉重繁复的历史刻画,甚至呆板灰色的人物显现。昨晚,作为成都新浪观影团的幸运团员,观看了由金铁木执导的史诗纪录片《大明宫》,不由得惊呼赞叹。片中全面展现了唐朝近三百年由盛到衰的宏大历史,逼真呈现了当时世界最大宫殿的全景面貌,细致刻画了唐代几位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个性,让人有穿越时空回到一千三百年前的恍然隔世的感觉--梦回唐朝。

影片以大明宫的修造缘由、选位布置、格局分布、宫殿结构、内饰装潢、使用功效、兴衰变迁等多个角度来表现这个占地五千亩,有五百个足球场大小的,当时也是人类史上世界最大的皇家宫殿。查阅相关资料以后得知,大明宫是北京故宫的3、5倍、凡尔赛宫的3倍、克里姆林宫的12倍、卢浮宫的13倍。从以上数据也可以想象她的宏伟巨大,完全是人类建筑史上不朽的传说。为了重现这座皇家宫殿,导演金铁木请来好莱坞的顶尖特效制作公司--电影《指环王》的特效团队,以及在亚洲数字视觉展示领域中技术先进的水晶石特效制作团队,用了三维特效技术,对大明宫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影像上的重建,整部影片仅特效画面就占了一半以上。耗时两年斥资近亿元,将唐代长安城、大明宫含元殿、麟德殿、丹凤门等只在史书上出现的建筑重现银幕。

而这部片真正的主角就是历史。内容从玄武门之变开始,讲述了唐朝建立之初的政治动荡,再到唐高宗天下清平的贞观之治以后唐朝近三百年围绕着大明宫几乎所有重要的政治事件、战争甚至娱乐文化事件。其中最为着重描写了武后称帝、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甘露之变、黄巢起义等。将大唐盛世的所有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举、扩张、交流等方方面面做了全面的讲述。在历史人物中也着力刻画了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杨贵妃、李白等重要角色,把人们心中著名历史人物的形象表现得更为鲜活逼真。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影片还对唐代历史当中的一些细节也给予呈现:武则天主政、贵妃沐浴、千里送荔枝等。让整个影片显得更有故事性,场景表现更完美。可以说这部影片完全是一部真实细致的唐代历史教科书。

整部影片长90分钟,可以说不但让观众了解到唐朝盛世的真实历史,而且逼真的3D特效,宏大的场景展现,美轮美奂的建筑,都让观众感受到了一场美妙的视觉盛宴。

当然,如果真要挑刺的话,可能很多观众会对瘦版的杨贵妃有所质疑,呵呵。但是在这个流行骨感美的新潮社会,恐怕导演也考虑了更多的现代流行因素,给杨玉环减肥了。

最后,要感谢该片的著名导演金铁木,感谢制作团队奉献如此绝妙的电影!感谢新浪观影团给予我和朋友这次观影的机会!感谢轻轻笑的热情工作!衷心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回望梁启超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40 字

+ 加入清单

他是最黑暗地狱底层有血有泪有志气的一位满身创伤的青年,他也屡次想象陈天华那样跳海而死。但他坚决相信中国不会亡,所以他虽然处在全然无望中,却始终在挣扎奋斗。如果说孙中山先生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则梁启超便是民主思想的先行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署饮冰子、饮冰室主人、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广东新会人。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著名学者,梁启超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次年访康有为,被这为今文经学大师所折服,于是依毅然退出学海堂,从学康三年,自称“生平知有学自兹始”。戊戌政变后,出亡日本,广读西书。1902年创《新民丛报》。

其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学贯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一生著述等身,总约千万余字,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饮冰室合集》较称完备。

1912年回国,1918-1920年旅欧,回国后不遗余力地从事讲学和著述,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史”、“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东西交流史”等。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主要著作收入《饮冰室文集》。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1929年病逝。

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年感人纪录片《含泪活着》观后感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这部纪录片是华人导演张丽玲《我的留学生活系列纪录片》的收山之作,它凝聚了张丽玲和摄制组10年的心血。十年间,他们奔走于日本、中国、美国,记录了丁尚彪一家三口天各一方的生活。就像张丽玲导演所说的,他们只是想把来自生活的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 在拍摄过程中,从他们的身上得到了很多启示、感动,得到很多勇气和力量。

该片2006年曾在日本富士电视台播出,一举创系当时全日本最高收视记录。2009年,当主创者张丽玲都已渐渐淡忘这部作品的时候,一名普通的日本大学生中村俊喜却意外地“发现”了它。当时,正因就业而苦恼的中村始终想不明白,“人,到底为什么活着”。当他偶然在网络上看完这部《含泪活着》之后,内心豁然开朗,“这么好的作品不应该埋没,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怀着这个想法,22岁的中村开始独自游说电影公司。在他的努力下,一笔三千万日元的投资帮助电视作品《含泪活着》走进电影院。从2009年11月底上映起,这部名为《含泪活着》的电影,几乎场场爆满,由于观众数量大大超过预计人数,该片由原来的中型放映厅,转到大型放映厅,上映场次和时间更是一加再加。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信仰观后感

全文共 1651 字

+ 加入清单

“生命,需要一个支点,正因生命很脆弱。生命一经有了支点,就会强劲起来,就会挺拔和旺盛起来。”信仰是党员干部最基础、最重要、最给力的“生命支点”。共产党人的信仰之灯长明,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党的事业才能不断创造辉煌。

近日,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纪录片生动的故事、先进的典型、感人的细节,触动着、启示着、鼓舞着每一名党员干部,又一次夯实了他们的“生命支点”。

信仰,于民族是凝聚民心的精神,于政党是政党精神的旗帜,于国家是国家意志的核心。于人,则是人生行为的支柱,是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持有。无论哪个时代、哪个社会,每个人都会有着自己这样或那样的信仰,有的信神,有的信佛,有的信教,可谓五花八门、名目繁多。

共产党人从来不缺少信仰。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当然不会信仰那些神灵尤物。共产党人有着人类最崇高的信仰,那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种信仰是共产党人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思想基础,是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无论是在战争年代的牺牲,还是在建设时期的奉献、在平淡工作的坚守,都是他们对信仰的真实写照。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用不一样的行动诠释着共产党人坚定信仰、践行信仰的共同主题。

然而,在价值多元化、社会物质化、经济市场化的这天,有些人迷失了信仰。近年来,一些党员干部在金钱、权力、美色等糖衣炮弹的诱惑下相继“落马”。当他们身陷囹圄之时,都会在忏悔书中写到,由于自己放松了学习和思想改造致使理想信念淡化,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最终导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党员干部迟到的忏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的变质是从信仰缺失开始的。失去了应有的信仰,就如失去灵魂的躯体,如行尸走兽。他们的失足,也足以让每一位党员干部自警自省。

支点一:信仰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人无信不立,党无信不诚。《信仰》故事中的革命先烈之因此永垂不朽、成为人们的精神偶像,就在于他们对信仰的赤诚,甚至为了信仰能够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用信仰立身做事,可歌可欧。为官先要做人。党员干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首先就要立身正。身正最根本的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从焦裕禄到杨善洲,从孔繁森到王彦生,支撑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辉煌人生的正是坚定的理想信念。而一些干部之因此犯错误,恰恰是正因内心深处的理想信念出了偏差。共产党人只能一个心眼,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决不能搞“三心二意”,否则,就会出问题,甚至步入迷途走向犯罪。

支点二:信仰是干事创业的力量源泉。人无信不力。人的力量的强大并不来自于强健的体魄,而是来自坚强的信仰。《信仰》故事中的主人翁之因此能够带领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丰功伟绩,关键在于他们用自己的信仰感染别人,用自己的行动带领别人,积聚一切向上向善的力量,产生了共产党人信仰的“云效应”。然而现实中,有些领导干部没有群众效应,说话无人听、办事无人跟,究其原因,就在于自身信仰出了问题,得不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因而,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务必坚定信仰,释放信仰的热量和能量,传递、倍增、扎根信仰的巨大力量,构成上下干事创业的蓬勃生机。

支点三:信仰是价值取向的平衡点。人活着就要有个价值取向。没有信仰,价值取向就会偏离。党员干部不是神仙,作为“社会人”存在,也会有物质利益需求。如果信仰不坚定,就会在思想上左右摇摆,进而抵挡不住各种诱惑。当前,大多数共产党员的信仰是坚定的,理想是崇高的。但是,也有一些党员干部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滋生和膨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归根结底还是信仰模糊、信仰缺失所致。

人生如屋,信仰如柱。坚定信仰,是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职责。《信仰》是一面镜子,将激励着每一个人奋力前行。生命也许短暂而脆弱。“为了信仰奋斗终身”。在生命的长度、宽度和厚度之间,我们不放下长度,但是更要拓展宽度、增加厚度,让生命支点更加坚实,让生命轨迹更加完美。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战争影片《不许动》观后感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不许动》看完之后,我非常感慨,曾几何时,悠悠抗日战儿在战火的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曾几何时,中华民族沉陷在水深火热的煎熬之中;曾几何时,中国土地上出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生离死别,清末,虎视眈眈的帝国主义窥视着中华土地,挥兵入侵“杀光,烧光,抢光”三光政策,惨无人道的毁害着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生死相隔是当时中国发生的最常不过的事情了。血与泪的清洗,使得东方雄狮戛然苏醒,践踏和屈辱使得东方雄狮一阵怒吼,雄狮站了起来,在风中站了起来,威武风发的气魄令人魂飞胆丧。百团大战,历时5个多月,志四方的青年少儿粉碎了敌军所谓的“以铁路为主,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破坏铁路474公里和公路1502公里,火车站37个,隧道11个。俘虏了日伪军不计其数,这一个个数字使中国成功成为必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靖国神社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3087 字

+ 加入清单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前夕,在伦敦的电影电视艺术学院看了李缨的纪录片《靖国神社》,感到这是一部内涵深刻、视角多元、引人思考和寻味的电影。观这部电影的感觉是“品”多于“看”,可谓静水深流,而以下几点令人印象深刻:

1.虽然此片表面的镜头链接连接看似松散,但内在的逻辑结构却相当缜密清晰。电影的主线是靖国刀,从电影一开始刀剑的特写镜头就已经开门见山地点明正题,此后靖国刀从始至终在影片中进行穿连,使影片的内在逻辑主题有机地构成一体。

将靖国刀作为靖国神社的主体形象统领贯穿全片,是李纓的一种准确和精到构思和选择。正如电影开篇字幕所言:靖国刀是靖国神社的神体,即靖国神社供奉军人的精神载体。虽然“靖国”的“靖”字是平安及和平之意,但刀剑本身的反和平意义表明着一种对“军国”而非“靖国”的主义上的追求。此处,作者把剑作为靖国神社的一种直观的精神象征,直接点破了靖国神社裹在在神道教宗教外衣里的内在精神实质。所以,用刀剑这一道具将靖国神社这种复杂的历史人文现象的精神实质视觉化,是影片作者视觉构思中成功的精彩部分。

2.记录片在起承转合的逻辑上有清晰的结构。在素材情节的安排上,作品开篇就指出靖国神社是刀剑文化,然后,让素材中人物的感情逐步激发,把各界人物对靖国神社的观点和感情都表现出来,这些素材的选择有内在观点上的代表性(尤其是日本右翼方面表现得非常明显),影片中后部分日本反对参拜青年被殴的场面引出的激烈气氛逐渐推向高潮,而在结尾的高潮部分的历史照片的切换中,作者对全篇做了一个提纲挈领的总结:天皇跨刀的镜头,日本军挥刀砍人的镜头等,表明靖国神社刀剑文化的侵略性精神的实质和某些内在关系,这个结尾与开篇的刀剑扣合而形成完整的一体。总之,影片在逻辑的结构和节奏上是比较缜密的。

3.这部影片虽然片名是《靖国神社》,即景素材中也都是与靖国神社有关联的人和事,但影片表达的精神张力和画外内涵却远不止于靖国神社本身,实际上,靖国神社本身也只是一个道具和影像,这个道具和影像所折射出来的,是日本的人文、历史、社会、政治、伦理、信仰、民族情感等诸多方面重要的现实、状态和表现。它表明了一种全景式的社会思考,这种思考明确指向了靖国神社与日本文化深层的历史和现实联系。

能将靖国神社的问题进行与日本文化的精神世界方面进行联接、思考和发掘,是本片的精彩之处。尽管这种思考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不是一部短短记录片所能成功承载的,但这种把日本军国主义造成的那些事件向其母体的人文和精神源头处延伸,就表明了一种对问题的更本质的部分的认知和点醒。这是此电影的一个重要之点。

4.纪录片对靖国神社采用了一种更全景式的客观表现方式,这样受众可以全面了解日本真实的现状,如在影片中我们看到日本老人抱怨现在的日本的教育界和日本年轻人已经忘记或没有了靖国神社的精神时,我们就可以感到那种刀剑精神在日本文化圈内并非是日本人精神空间的全部,而日本本身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甚至以为日本大妈认为天皇应受到责备。当我们看到与靖国神社产生关联的不同立场的人们各自宣泄着各自的感情,各自阐述着各自的理由时,是非曲直就在观众的眼中自然明朗了。

5.电影的客观呈示的方式似乎易于使人感觉作者没有在片中表露自己的观点,而这种感觉应含有两个层次上的误读:在一个层次上,可以说那种课堂讲课式的直白表露并非好的方式,而组织好素材让受众自己悟到结论才是纪录片表达观点的最佳形式;而在第二个层次上,作者之所以不能明确表示出自己的观点,正是因为要全面地展示出各种观点也正是影片的目的之一,因为在倾听不同甚至完全对立人群的声音,才会使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和思考整个问题,而各种观点的组合,才是靖国神社本身真实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精神的生态环境的复杂和多面性全貌,而看清全貌才是理性思考和分析的起点。

此外,与此点有关的还有:在中日韩围绕靖国神社的博弈中,之外的西方世界常常似乎是第三者,而这个纪录片似乎正是以常常顾及到第三者的眼光拍摄的。所以,这种方式对受日本侵害程度较少的其他人来说,应能展现出更大的效应和说服力。我们从众多西方评论家的评论中就能看到电影运用的这一方式的成功。

从记录电影的技巧来看,看似无观点的电影有时是传播说服力观点的最佳形式,而看似无明显倾向的电影是阐释内在倾向性的最佳方式。李缨虽为中国人,但片中并未过多运用中国本身的元素(尽管这种元素颇多),这种不是把重点放在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揭露(这样做的人已经很多),而是放在对这些那些问题用冷静的历史哲学观去思考和剖析上,所以能有更广泛深刻的效果。

6.在素材的选择上可以时时看到作者独具匠心,如美国人在神社内支持小泉参拜的那个镜头,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隐含着许多的信息。从日本人与美国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到日美同盟之间那些挥之不去的深刻隔阂:广岛原子弹的日本记忆、珍珠港的美国记忆,金融危机日本人对美国的抱怨等。当美国在冷战大格局上偏袒日本,并而使日本的靖国神社以宗教的形式躲过被取缔的命运的时候,日美之间就有着那种爱恨交加的关系,而镜头中用这一场景,准确无误地彰显出这一关系的真实写照;此镜头看似突兀,实则回味无穷。

另一个例子是92岁的制刀匠,片中的他不仅作为一个人,而且是日本和日本人内心的某种符号:日本在国际外承认侵略和战犯,在国内则常常暧昧地予以否定,日本首相表面上说参拜为了和平之间与靖国神社的刀剑精神之间矛盾心态,我们从当铸剑老人被问到这些问题时的那种暧昧、模棱两可、欲说还休、有口难言的态度中得到真切的实感。这些正是日本这正是日本当代社会、政治、人文等文化和精神中的深刻内在矛盾的展现。对此,许多人认为作者过于难为了这个老人,其实,此处正是画龙点睛之处:日本对待历史问题的那种暧昧、自知理亏等等都被明确地表现出来了。而在这个意义上,老人只是日本的某种符号。

还有一个例子,如最后镜头中一个从冷寂的神社到灯火辉煌的日本大都市夜景的转换性对比,让人感慨神社与当今的时代和现实社会有多么强烈的反差。

可以说,这部经十年磨砺的作品,素材并不是随意的选择,随处体现着匠心独运。

7. 这部电影对受众群来说有以下意义: 对受害国的人们来说,这种思考能使他们明白为什么日本能至今还保留着在这种状态,所以在看待这些问题时要有更多的理性而不是感性的反应,这对发展双方关系是健康的和有积极意义的。

对中韩之外的其他人民来说,可以看到靖国神社并不是中国、韩国等受害国家与日本的民族问题,而是人类的正义、战争、和平、以及如何面向人类未来而创造更美好的精神空间的人类善恶的普遍问题。

对日本观众来说,把民族精神空间中的那些激情和非理性的方面更多转向理性的思考,照出自身矛盾的事实逻辑和解决方法,这正是影片的张力所在。

8. 当一部作品完成后,作品本身就有自己而非全然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客观记录的方式的最好之处,就是许多镜头本身已经不是作者本身思想的载体,本身的含义比作者拍摄或剪接时有更大的信息含量,有更多的作品自身的话外之音。如果我们对作品细读,或可悟出作者的这种客观记录方式中保留保留着的那些重要深刻的信息。

9.尽管影片中仍存有一些值得进一步精化之处,但李缨毕竟用镜头向当今世界提出靖国神社方面深层的问题和联想,这些问题和联想远远大于和广于靖国神社本身,如靖国神社是否宗教?而既然刀剑文化是其精神实质,而这些精神在过去的世纪中已产生出那些怵目惊心的黑暗,那么在未来,这种刀剑文化的精神的存在还会催生出什么呢?日本将如何直面自身在社会、文化、天皇制度、神道教、政治、信仰、理性精神逻辑的矛盾呢?影片的画外之音或可引发出无尽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

全文共 684 字

+ 加入清单

“我走过许多地方,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在新疆这块美丽富饶的热土上,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新疆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俗等备受中外游客的青睐,新疆吸引着天下人的目光,同时也促进了新疆旅游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就拿新疆的水果来说吧:哈密瓜、葡萄、石榴……。最好吃的就要数葡萄了。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有许多不同的品种,有无核白、马奶子,玫瑰香……颜色也有许多种,有紫色、黑色、绿色……一串串葡萄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晶莹剔透,仿佛一串串嫩绿的水晶挂在枝藤上。每年的8月20日吐鲁番葡萄节,会引来许多中外游客前来观光。

再说一说新疆的风味小吃吧!在国际大巴扎的小吃街里有馕,烤肉、烤包子、烤全羊……这些都是新疆的风味小吃,香飘满街,每当有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时,都会忍不住停下脚步,到小吃摊上买来一些品尝。

再说一说新疆的民族吧,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有维吾尔族,回族,汉族,东乡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塔吉克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各民族都是热情好客的。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们就是这样的。假如当你来到哈萨克族朋友毡房中,品尝到醇香的奶茶时,你就会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我们新疆还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区,如火焰山,托木尔峰,天池,喀纳斯,那拉提大草原……个个都是风景如画的地方。你若亲临于此,定会感到自己仿佛在仙境中行走。可谓是美景胜收眼底。

这就是美丽的新疆,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世界人的目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发展成祖国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如果你想亲眼目睹,就请到新疆来,热情好客的新疆人民在欢迎你的到来。这就是我美丽的家乡——新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抗战历史题材影片《诱狼》观后感

全文共 763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电影《诱狼》的故事情节,给人的感觉与独立第2混成旅团作战并消灭阿部规秀的似乎是曾雍雅的游击第3支队——影片名《诱狼》即暗指曾雍雅的谐名“狼诱子”。实际上,曾雍雅的游击第3支队只是充当诱饵的作用。阿部规秀的职务为“蒙疆驻屯军”最高司令官,名头挺吓人,其实只辖5个独立步兵大队(5个步兵营,也就相当于是一个加强团团长),管辖着涞源、蔚县、怀来三个(县)警备区(等于是一个地区专员)。每个警备区驻守一个独立大队,另外两个随独立第2混成旅团司令部驻守张家口。黄土岭战役八路军投入兵力为聂荣臻为司令员的晋察冀军区所属第一军分区的第1、2、3团,第25团,曾雍雅的游击第3支队(杨成武的第一军分区实际上也就是晋察冀军区的主力),第3军分区的第2团,第120师的特务团共7个团,按每团2000人计算,约在一万多人。据战史记载,黄土岭战役八路军经6天战斗,仅以伤亡500人的轻微代价,消灭日军1500人——实际毙伤日军122人(其中战死83人,负伤49人,八路军伤亡在1000人左右。——见1939年11月18日日本驻蒙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给陆军大臣細俊六的报告 摘自《军事历史》2011年第2期“关于陆军中将阿部规秀战死之报告”)。

独立第2混成旅团共辖5个步兵大队(营),5000人兵力。黄土岭战役阿部规秀并非投入其全部兵力,而是投入其中第2、第4大队两个大队即5000人中的1500人,占其总兵力的不到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的兵力需要留守涞源、蔚县、怀来三个警备区。黄土岭战役八路军只为自卫反击,粉碎日军的“肃正”,保卫根据地,并非主力决战。在来年的百团大战的东团堡战斗中,面对百余日军,同样是杨成武第一军分区主力数千人历经三天苦战,伤亡数百人。况且黄土岭战役,日军1500人的大部队,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坦克,仅经6日战斗,竟能够全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望长城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85 字

+ 加入清单

过了多年后再回看这个页面,发现看过的人很少,很是遗憾。看过不少国内的纪录片,我认为是中国最好的纪录片之一。

如果用几个词语来形容,我会选择真实、自然、亲切、乡土气息,那种朴素的人文视点令人动容。拍摄于21年前的记录片,现在看来有些粗糙,但它有种内在力量打动了我。我喜欢穿插在片子当中的陕北民歌,更喜欢片中出现的许许多多普通人的形象和片段。它虽然是关于长城的记录片,但却没有忘记捕捉人们的生活状态,毫不吝啬的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大量的镜头。而他们在面对镜头时,也一扫拘谨和僵硬,谈吐朴实自然,摄影机虽然跟踪拍摄,但却能让人忘了它的存在,想必影片背后有一段相当长的沟通过程。

在华山脚下的韩城司马迁祠,一个修鞋的老汉和主持人交谈的场面,让我忍俊不禁:"这里没有长城嘛,这里主要就是一个司马迁。我们这地方文人多一些。上了死牛坡,秀才比驴多。"主持人没听清后面这句,询问的时候,老汉埋怨他说:"怎么没听清啊,还是拍电视的呐,连那么几句话都记不住--"然后乐呵呵的笑了,主持人也哈哈大笑。我好久没在电视节目中看到这样融洽、自然的采访场景了。这种与群众真正打成一片、不分你我,不端架子的采访风格是我所喜欢的。

临洮教地理的孙老师也让我感动。为了找到秦长城的西端,孙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己调查了近20年、把周围地区都跑了个遍,家里桌上摆满了各种地图,地上堆满了寻找过程中发现的秦代器物。过去普遍认为岷县是秦长城西端的起点,但孙老师经过不懈的实地调查,确认临洮三十里铺才是真正的起点。

还有带主持人上土龙岗的农妇和她的女儿、司马迁祠"讲古"的老人、临洮中学一脸灿烂笑容的孩子们、拨开长城梁夯土的老乡、用手讲价的地毯市场的年轻人-- 出现在镜头里的每个人都那么亲切、实在。主持人也一样,如果不是他质朴、真诚、风趣(有时候还挺可爱)的采访作风,我想这部片子带给我们的感受会逊色许多。这个主持人叫做焦建成,一副西北汉子的爽朗、憨厚模样,这部片子播出后很多人喜欢他。查了下,他竟然是出生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纳达齐牛录乡的锡伯族人,也有自己的blog。现在年近50了,还在cctv工作,只是很少出境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共青团历史观后感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这次认真而又系统的学习,我对增强共青团员意识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习和思考后,使自己对如何开展学习,为什么要学习,如何增强共青团员意识及今后在工作中如何体现共青团员意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更好开展今后的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也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不断增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党缔造和培养了共青团。__年前,在中国革命汹涌澎湃的洪流中,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关怀和领导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宣告成立。这是20世纪中国革命史和青年运动史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青年运动蓬勃发展的必然结果。__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青年站在时代的前列,不屈不

挠的奋斗,历经艰辛地求索,创造了令世人赞叹的业绩,涌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模范群体。中国共青团跟着党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奋斗之路,中国共青团始终围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团结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广阔舞台上为祖国和人民积极贡献力量;始终按照党的要求培养和教育青年,使一代又一代青年在人民群众奋斗的洪流中锻炼成长;始终把最广大青年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使我们不断发展的事业有了强大的有生力量。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青团不愧为党的忠良助手和后备军,不愧为党联系青年的牢固桥梁和纽带。中国共青团跟着党在前进中不断发展壮大,共青团是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在当今时代,也是青年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校。共青团的全部奋斗都在实践着一个真理,也就是必须永远跟着党走。今天,我们正奋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历史的抉择观后感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发挥优秀党员教育电视片的宣传教育作用,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3月27日,在大队党支部书记何斌同志的组织下,我们全体党员、职工共计17人观看了党员教育电视片《历史抉择》,此片讲述的是广汉市向阳镇在全国第一个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挂上“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中所经历的种种曲折和困难,从此揭开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序幕的故事,该片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德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时期,推进农村改革的历史篇章,诠释了德阳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敢于担当、敢为人先的先锋精神,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观影后,大家积极发言,认真讨论,纷纷表示,通过观看《历史的抉择》这部专题教育影片,我们深切地感觉到那时的中国人民迫切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更加坚定了不改革就要落后挨打的思想认识。现在的我们更要以切实的行动,创新的思维模式,认真学习,踏实工作,提高技能,为把德阳早日建设成为成都国际化大都市北部新城,实现德阳未来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纪录片《见证》观后感精选范文

全文共 853 字

+ 加入清单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题记

熙熙攘攘人流中,危险警种当响起,所有人手执欲望朝着“生命”前进,却忽而眼里染起一抹白或红或蓝,总之是世上最美的颜色,你想要追及,却蓦地看见他们如飞蛾扑火般泯灭在危险之中,烈火中的笑颜如花绽放。

刀出鞘,剑上弦,逆行战卫国。可曾见到,在那兵祸连捷的抗日时期,无数英雄志士冒着枪林弹雨,闯入那刀光剑影之中。他们不惧危险,不畏困难,在那只为自己的小人之中,他们逆流而上,挥刀于那滚下来的漫漫岩石,将其破碎,再在那无数粉渣之中夺取耀眼胜利光芒,刘胡兰,杨靖宇,王小二还有千千万万个闪耀夺目的名字,前仆后继的为我大中华铺出一条胜利之路!此刻,他们就是世上最美的逆行者,永恒如钻石般璀璨在每个人的心中。

手寸铁,心满御,逆行动山摇。汶川大地震显真情,迎着碎石,踏着崩裂,心无旁骛,只想迸发生命的光彩,让那萎靡的花朵重现耀眼夺目的一幕,谭千秋,普普通通人民教师,做出伟伟大大事!在所有人争相夺门而出去安全地域时,在他将要离危险而去时,学生的微弱的呼喊使他怔住了神情,一面是家人团聚,一面是生之道义,他毅然逆人们而行,以生命相抵实现了人生大义。不怕,不惧,英雄怎相忘?

疫病行,白衣行,逆行国无双。在春冬相交之时,新型冠状病毒爆发,疫情肆虐,人心惶惶。他们毅然踏上征程,至此,他们危险相依,辛苦为伴,他们身着白衣,心却有锦缎,在白衣逆行中,国土已无双,钟南山老院士义无反顾奔赴前线,医务人员更以生命相随。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们是真正的大侠,令人高山景行,肃然起敬。

他们,在危险中逆行,不为自己,只为祖国兴隆昌盛,无不是林则徐所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倘若天下安乐,我等愿渔樵耕读、江湖浪迹。倘若盛世将倾,深渊在侧,我辈当万死以赴,他们用一生履行着如此的誓言,无论是那战争时代,还是那安静平和时期,他们永远是最美逆行者――为国而生,为国而死,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以命相抵,终生效力!

为众人抱薪者,必为众人所铭记,因为你们,我们不怕,因为你们,我们相信,中国必将盘踞于世界之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纪录片《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1952 字

+ 加入清单

6天下来,随着一集一集的深入,孔子的一生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用孔子在《论语》中自己的话来概括就是:“吾十有五而立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曾经的疑问:“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而不是同为圣人的老子、孟子、庄子......?”在脑海中有了答案,也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一句话;“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孔子精通礼乐,胸怀天下,毕生致力于推行“周公之礼、文王之道”,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磨难,但却以其高尚的品德、高深的学问给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宝贵精神财富。16集电视记录片《孔子》看完了,在感叹孔子伟大的同时,带给我更多的还是感动。

首先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孔子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位好母亲、多位好老师加上自身的谦虚、聪颖、勤奋和努力成就了孔子的道德和学问。孔子办私学,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有德、有才、报效祖国的君子,而且“有教无类”,所以才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后人难以启及成就。孔子小有名气之后,适逢齐景公携大夫一行到访鲁国,孔子一试身手,设计了令人无不震惊的精彩礼仪迎接齐景公一行,展示了周朝礼乐使天下太平昌盛的画面。孔子博学多才,精通礼乐,携助季孙大夫出色地完成了迎宾之礼,展示了了不起的才华,崇敬之心不禁油然而生。

看完《孔子》我们知道因为周公制礼作乐、身体力行而且讲求美好的道德,所以天下才出现了周朝数百年的安定昌盛。孔子胸怀天下,发现唯有周礼才最适合治理当今天下,休止天下动乱,而且指岀导致天下动乱不止的根本原因是“周礼不兴,礼崩乐坏”,出现了“君王、诸侯、大夫、士人、百姓的违礼之争”,而孔子认为只有各自的奋争合乎于“礼”,才能休止天下动乱,实现天下太平昌盛。

孔子预知了真理大道,至鲁定公时得到重用,官至上卿大夫。“齐鲁盟会”更是展示了孔子杰出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才能,“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孔子事先安排左右司马带百辆兵车随同鲁君一起参加盟会,因准备充分,使得孔子在盟会时随机应变,镇定自若,一举粉碎了齐景公欲劫持鲁君的阴谋。

孔子以周礼为准,倡行仁德,宽猛相济,鲁国虽尚未归仁,但周礼已经恢复,君臣各依名分,父子亲孝,兄弟和睦,夫妻随顺,君王亦贤明通理,讲信重义谦让求人已成为国家风尚,虽有兵车征战,却是为匡正天下,就如文王周公一样达到“天下小康”。 《孔子》看到这里,一直以来对孔子的模糊认识也渐渐清晰起来,“落后的、腐朽的、糟粕”这样的词语无疑是圣贤教育断了近200年的无知的产物。记得蔡礼旭在55集《群书治要360》的讲座里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人不学习不知义啊!”也让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特别是习主席提出倡导学习1949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次全会上的讲话《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亦是真理大道,永远都不会过时。重温这篇经典名著,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沿着毛主席总结的结论前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指日可待!

记录片《孔子》中最让我伤感、最让我敬佩的是孔子为推行治国大道携弟子一行,不畏艰险,周游列国,在外漂泊14年,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困难和遭遇,比如陈蔡之地,绝粮绝路,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当时已是忍饥挨饿多日,却又招致狂风骤雨,使孔子及其弟子几陷绝境,但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孔子在全天下推行“仁德与礼治”的决心没有丝毫动摇,风雨过后却令人振奋地与弟子们一起弹唱《诗经》,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关关雎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孔子及其弟子坚守大道,无论何时都没有放弃和降低自己的志向。此时弟子颜回道出了孔子的心声:“天下不容夫子之道的高深,高深的夫子之道不为世人所接受,不是夫子之过,而是天下执政者的过错啊”!

记录片《孔子》看到最后我们知道了孔子一生中追求的最高理想亦是仁德之道的最高目标,被称之为大同。孔子说:“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人不只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只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有各自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大同世界!” 这就是圣人的思想境界,现在回想起来,用“万世师表、至圣先师”来形容孔子真是最恰当不过了。此时弟子冉求的话也在我的耳边响起:“如果把夫子喻成大河,我们至多是河中的水滴,如果喻成高山,我们至多是山中的石砾,是上天使他成为难以启及的圣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近期有空的时候,好好的看了一下中央电视台2006年11月播出的12集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感触良多!

500年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国,美国风起云涌,先后成为世界大国。

葡萄牙王子以国家组织的航海发展,西班牙女王卖掉王冠上的珍珠来支持哥伦布并最终发现新大陆,荷兰的资本运作下的经济崛起,英国奠定了现代国家典范,法国以文化思想创新独尔不群,德国在300多个分裂的小国家中实现精神的统一,19世纪已全面推行国民素质教育,日本从世界学生励精图治经济跃居全球第二,俄国在拥有世界五分之一的版图上发动的工业化进程举世瞩目,美国则用118年成就世界第一强国,在科技创新的同时,将“无匮乏的自由”纳入人权……500年间,大国在相互的注视,冲突,融合中,让历史照亮了未来!

这部片子给了我太多的启迪与思考,建议没看过的师友去看看,用片中的一句长句作为结语:

忽视过去的人,在未来行程里,只是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匆匆过客;忽视过去的国家,面对未来不会有成熟的选择,甚至有迷失方向的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哪里有炎热的太阳,哪里有热情的老乡,哪里有青青的大草原,哪里有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哪里有全国最大的风力发电站……我们全家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新疆。正如歌中所唱的“新疆是个好地方呀,青山绿水好风光……不到新疆你真遗憾。”

有雅兰地貌之称的“魔鬼城”中,被千年风吹日晒的沙丘已经变成了一座座雄伟的艺术品,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瞧,那儿有一只孔雀正展开它那美丽的尾巴,光顾着欣赏自己美丽的身姿,它还没发现有一只雄鹰正死死地盯着它呢……它们那么坚固,那么逼真,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他们赞不绝口,连称:“中国的新疆是那么引人注目!”

在闻名天下的葡萄沟,随手摘下一颗葡萄,“嗯,甜甜的,凉丝丝的,真好吃呀!”外国游人竖起了大拇指。葡萄干你爱吃吗?就算你不爱吃,吃了葡萄沟的葡萄干,保证你吃了还想吃。为了让大家都能吃上好吃的葡萄与葡萄干,这儿的葡萄树一棵接着一棵,树枝弯弯曲曲的爬满葡萄架,为游客撑起了一个绿色天然长廊。树上的叶子,绿油油的,茂盛的很。在“魔鬼城”中还是火辣辣的太阳,仿佛也受到了感染,温柔了许多。若是你在长廊下休息乘凉,喝着老乡们自制的果肉酸奶,宛若踩在云端,舒服、惬意极了。

你相信吗?在去塞里木湖的路上,烈日当空,路两边的山上,常年积雪不化,真是太神奇了!美丽的塞里木湖,湖水蓝得见底、云彩白得透亮,一块块彩石、一只只绵羊、一棵棵小树,让我的心一直偎在她的旁边。

伊犁草原更是美上加美,草密密麻麻的,像一块绿色的大毯子铺在地上。大草原上,骑着骏马奔驰的小伙子哼着歌,不时地吆喝几句;牛羊也悠闲地走起了“猫步”,样子真可爱;蒲公英在风的带动下,漫天飞舞,顽皮地跑到游客们的脸上、身上。这不正是一幅活的画!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新疆只是其中的一座城市,只有你亲身去体会美丽的伊犁草原、去品尝葡萄沟香甜的瓜果、去奇异的“魔鬼城”寻找奥秘、去感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你不得不为之叹服——新疆是个好地方,中国是个好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300字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国家记忆》主要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等。

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梦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国1949》将播出1-5集,通过查找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采访诸多专家、学者和亲历者,节目展现了1949年中国政局的变化、解放战争的进展、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以及当时的中国国情状况。

这五集分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进北平》、《从香山到中南海》、《定都北平》、《揭秘开国大典》五集,节目通过讲述这一时期各个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勾画出半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为寻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艰辛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