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故事的意思(精彩20篇)

从作文的写作字数来分,作文可以分为限字作文和非限字作文。教育部的新课程标准在学生作文的字数上有了一定的要求,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文字中写出非同寻常的好作文,必须要在“想”上下功夫。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故事的意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浏览

1579

作文

1000

不稂不莠成语故事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bù láng bù yǒu

【出处】既坚既好,不稂不莠。 《诗经·小雅·大田》

【释义】稂:狼尾草;莠:狗尾草。本指禾苗中中无野草。后比喻人不成才,没出息。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没有发展前途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不郎不秀

【押韵词】永传不朽、捉衿见肘、吹唇唱吼、狗咬狗、移花换柳、余香满口、留犂挠酒、糖舌蜜口、摧枯拉朽、拉家带口。

【年代】古代

【英文】neitherfish,fleshnorfowl

成语故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有一首反映西周农事生活的诗篇《大田》,诗人抒发风调雨顺带来丰收的喜悦心情:“谷粒长了皮壳,长得坚实完好,没有稂草莠草。除去青虫、丝虫等虫害,不让它祸害我的庄稼。稷神有灵,快把它们投进大火。”

【成语示例】第一要他自己学好才好;不然,不稂不莠的,反耽误了人家女孩儿,岂不可惜。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四回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三年级成语故事

全文共 503 字

+ 加入清单

晋代的是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白头如新的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解释】:白头:头发白了;新:新交。指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邹阳有一次因为受人诬陷,被梁孝王关进监牢,准备处死。邹阳十分激愤,他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了一封信,信中列举事实说明:“待人真诚就不会被人怀疑,纯粹是一句空话。”

他写道:“荆轲冒死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可是太子丹还一度怀疑他胆小畏惧,不敢立即出发。卞和将宝玉献给楚王,可是楚王硬说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脚。李斯尽力辅助秦始皇执政,使秦国富强,结果被秦二世处死。所以谚语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双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头发都白了,也还是像刚认识时一样;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会像老朋友一样。”

梁孝王读了邹阳的信后,很受感动,立即把他释放,并做为贵宾接待。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成语七步之才的故事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七步之才

【拼音】:qī bù zhī cái

【解释】:有七步成诗才能。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

【成语故事】:

曹植是曹操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同母弟弟。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有非凡的文学才华。曹操曾几次打算把他立为魏世子,继承自己的事业。曹操第二个儿子曹丕一心想当魏世子,一些拥护他的人一再在曹操面前说他的好话,最后终于促使曹操改变主意,立曹丕为魏世子。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曹丕想尽方法使曹操对曹植反感。曹植生性随便,不注意遵守禁令,几次遭到曹操处罚,从而没有机会使曹 操改变对他的看法。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继任丞相。 就在这一年,曹丕废献帝自立为帝(即魏文帝)。

曹丕称帝后,借口曹植在父丧期间礼仪不当,把他拿下问罪。这罪犯得很重,当时要被处死。在审问的时候,曹丕指责他仗自己有才学,故意蔑视礼法,接着说:“父亲在世时,常夸你的诗文,我一直怀疑有人为你代笔。今天限你六步成诗一首,如若不成,休怪我问你死罪!” 曹植点点头,说:“请皇上赐题。” “就以兄弟为题,但不许出现兄弟二字。”

曹植略一思付,便迈开脚步,走一步吟一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要煮豆子作豆鼓,抱来豆梗当柴烧。豆梗在锅下呼呼燃烧,豆子在锅里被煮得又哭又叫:“咱俩都是一条根上长出来的,为什么这样狠心地煮我不轻饶?”

曹植吟完,正好走了七步。曹丕听了,羞愧难当,免去了他的死罪,将他贬为安乡侯,曹植七步成诗的事很快传开,人们也因此而称赞他有“七步之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小学生简短寓言成语故事

全文共 856 字

+ 加入清单

(一)【买椟还珠】

传说楚国有个珠宝商到郑国去卖珍珠,为了吸引顾客,他做一个很漂亮的用名贵木料做成的盒子,匣子还镶嵌着宝石和翡翠,看起来十分华贵。一个郑国的买主抱着珍珠匣子便以高价买下,打开匣子取出珍珠还给楚国商人。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二)【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

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三)【拔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四)【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五)【黔驴技穷】

从前贵州一带没有毛驴,有一个好事者从北方运来一头毛驴放到山脚下吃草,山上的老虎发现了这个怪物,开始只有远远的望着,然后慢慢地靠近毛驴,被毛驴大叫吓了一跳,最后发现毛驴只能用蹄踢,再也没有别的本事就跳上去饱餐一顿。

黔:今贵州省一带;技:技能;穷:尽。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画蛇添足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936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huà shé tiān zú [Pinyin]: huà shé tiān zú

[释义]画蛇时添上脚。喻指徒劳无益;多此一举。 [Interpretation] Add feet when drawing snakes.Yu refers to futile; more than this.

[语出]汉·刘向《战国策·齐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不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无其酒。” [Yuye] Han Liu Xiang "Warring States Policy · Qi Gu": "Chu has a temple; gives him a giving up to wine.Drink more than drinking; please paint a snake; drink the first person to drink.Snake Cheng; seizing his cricket: Snakes are not enough; Zi Anneng is enough. Then drink its wine.

[正音]添;不能读作“tiǎn”。 [orthopedic] add; cannot be read as "tiǎn".

[辨形]添;不能写作“填”。 [discern] add; cannot write "fill".

[近义]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synonyms]

[反义]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Antonym] The finishing touch is just right

[用法]用来形容不应该做的多余的事。含贬义。一般作宾语。 [Usage] used to describe extra things that should not be done.Contains derogatory.Generally as an object.

[结构]连动式。 [Structure] Connecting.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疾风扫落叶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疾风落叶

成语拼音:jí fēng sǎo lu yè

成语用法:作宾语;比喻力量强大,进展迅速。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疾:急速,猛烈。比喻力量强大,进展迅速,所向无阻。

成语来源: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七年》:“以吾出晋,校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

成语造句: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28章:“五路大军以疾风扫落叶之势,从九月十日到十月十三日一个月的大进军里……”

疾风扫落叶的成语故事

前秦皇帝苻坚实行严厉统治,加强前秦的军事实力,先后消灭了前燕、前凉、代国,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并占领东晋的部分土地。383年,他不顾文武百官的反对,认为打东晋是疾风扫落叶一般,亲率90万大军进攻东晋,结果惨败身亡。

疾字开头的成语

疾雷不及 疾风扫落 疾恶好善 疾风知劲 疾风扫秋

包含有疾字的成语

痛心疾首 疾风扫秋 讳疾忌医 疾风知劲 疾恶好善 疾风扫落 疾雷不及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好大喜功成语故事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hào dà xǐ gōng

【出处】昔者汉之武帝,好大而喜功。  宋·罗泌《路史·前纪》卷四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屠,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  《新唐书·太宗纪赞》

【解释】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人浮夸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好高骛远、沽名钓誉

【相反词】稳扎稳打、脚踏实地、老成持重

【同韵词】年老龙钟、置身其中、声如洪钟、一洗而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允执厥中、水楔不通、自始自终、原始察终、旌旗蔽空。

【年代】古代

【日文】手柄をあせっ大きな仕事をしたがる

【法语】avidedegrandeuretdesuccès

【俄文】люитьвеличиеислáву

成语故事】汉武帝时北方的匈奴又向汉室要求和亲,汉武帝采纳王恢的假和亲的意见,就派卫青、李广、霍去病等大将军率军攻打匈奴,又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汉武帝是一个想做大事、统一天下的人,国家渐渐强大起来。

【成语举例】你在人前夸大嘴,说我怎样的好大喜功。  郭沫若《屈原》第二幕

【成语造句】

◎ 好大喜功!结局是栽了跟斗,给赶下台。

◎ 没料到刘主任好大喜功,早在林业局誓师大会上夸下海口,削减指标就等于釜底抽薪。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成语故事大义灭亲

全文共 622 字

+ 加入清单

大义灭亲

出处:《左传隐公四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

文言文原文: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 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蜡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 ,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 陈人执之,而请涖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涖杀州吁于濮、石 腊使其宰懦羊肩涖杀石厚于陈。

君子曰:石腊,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译文

鲁隐公四年的春天,卫国的州吁杀了卫桓公,自己当上了国君。

州吁无法安定卫国的民心,于是石厚便向石碏请教安定君位的方法。石碏说能朝见周天子,君位就能安定了。石厚问:怎么才能朝见周天子呢?石能答道陈桓公现在正受周天子宠 信,陈国和卫国的关系又和睦,如果去朝见陈桓公,求他向周天 子请命,就一定能办到。石厚跟随州吁去到陈国。石碏派人告诉 陈国说:卫国地方狭小,我年纪老迈,没有什么作为了。来的那两个人正是杀害我们国君的凶手,敢请趁机设法处置他们。陈国人将州吁和石厚抓住,并到卫国请人来处置。这年九月,卫国派遣右宰丑前去,在濮地杀了州吁。石碏又派自己的家臣懦羊肩前去,在陈国杀了石厚。

君子说:石碏真是一位纯粹正直的巨子。他痛恨州吁,把石厚也一起杀了。大义灭亲,大概就是说的这种事情吧!

想一想

1.石厚和石碏是什么关系?

2.大义灭亲讲的是谁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完璧归赵成语故事

全文共 1477 字

+ 加入清单

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完璧归赵成语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完璧归赵[ wán bì guī zhào ]

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 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例 句

1. 这些书我看过之后一定会~,请你放心。

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国大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呐?要不答应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们商量。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又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美女们去看。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有毛病,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我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宾馆去休息。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

就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直到今天,人们谈起这段故事来,还对蔺相如的英勇行为翘大拇指哩。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成语故事精选读后感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书是知识的海洋,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这个寒假我读了、这两本书,我十分喜欢,因为这本书看起来个性有意思,我们的学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成语,有些成语的字我认识了,也学会用了,却不明白它们从何而来,比如"朝三暮四"这个成语,这个寒假,我向妈妈提出了这个问题。妈妈让我到成语故事里去寻找答案。

带着疑问,我打开了书,哈哈,这下它们的来历我全明白了!我就说一下"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来历吧,古时候有一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因为他养的猴子很贪食,所以他想了一个办法来教训猴子。

一天,他对猴子说:"明天给你们吃栗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猴子听了发起怒来,他又说:"好吧,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听了,高兴得翻跟头,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老人变换了手法。

"朝三暮四"的来历是不是很搞笑?够幽默搞笑吧!而且,看完这本书后,我学会了许多以前不会的成语,更了解了它们的来历。在今后的说话写作运用上都会有许多的帮忙,我今后做事必须要一心一意,不能朝三暮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成语故事作文600字

全文共 596 字

+ 加入清单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在和村,住着一个哑巴,他是一个很固执的人。

有一天,村长的孙子过满月,把全村的人都请过去吃满月宴。哑巴也来了,到了村长家,哑巴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包东西,就想知道这里面包的是什么?哑巴伸手扒开纸包,想一探究竟。

快手二嫂一把夺下哑巴手里的黄连,连连摆手,连喊带叫:“哑巴,这是黄连,苦得很!”好奇的哑巴才不理那套呢:“不让吃我偏吃!”又把二嫂手里的黄连抢到自己手里。

旁边的人看哑巴那副傻傻的样子,也跟着大声喊:“这不是吃的,这是入药用的药材,你不能吃。”俗话说,十聋九哑。也就是说,十个聋子里面有九个是不会说话的。是啊,哑巴怎么听得见呢?但他看到众人阻拦的样子,犟劲又上来了,“哇哇”叫着,仿佛在说:“我偏吃,我偏吃,你们算老几?管得着吗?”众目睽睽之下,哑巴把黄连塞进了嘴里。

黄连到了嘴里,但哑巴并没有嚼。他想:“不行,不行,万一真的不能吃,把我毒死怎么办呀?”思忖了一会儿,哑巴动了动腮帮子,跃跃欲试。

村长抓住他的手,连比带划地命令他:“放下,黄连可是天下最苦的东西,你小子也敢吃!”哑巴一看村长生气了,反而坏笑起来,边笑边大嚼起来。

这下可不得了,刚嚼两口,哑巴的脸都痛苦得变形了,呲牙咧嘴,吐着舌头,不停地往外哈气,用手扇嘴边的苦气,想要把黄连的苦味都扇走似的。那捶胸顿足的样子,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旁人见了连连摇头,叹道:“唉,这可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简短的成语故事精选汇总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八面威风

“八面威风

这个成语来源于元.郑德辉《三战吕布》,托赖着真天子百灵威助,大将军八面威风

元朝末年,封建朝廷愈加腐败,各地农民纷纷举起义旗,反抗元朝的统治。这时朱元璋已经领兵攻下安徽和阳,准备继续南下。

在过年那天,他与大将徐达,同乘一条小船,从长江北岸渡过长江。船主是对老夫妻,船夫知道船上坐着的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便高声喊看号子向他庆贺说:“圣天子六龙护驾,大将军八面威风

朱元璋明白这是祝贺帝王的话,心里非常高兴,便和徐达轻轻地踢着脚,互相表达庆贺之意。

后来朱元璋统一全国,建立了明朝,他成为历史上闻名的皇帝明太祖。明太祖找到当年的船夫,给了他封赏,又将他那只小船涂上朱红颜色,表示有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雅人深致成语故事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yǎ rén shēn zhì

【出处】纡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解释】雅:高雅,高尚;致:情趣。人品高尚,情趣深远。原是赞赏《诗经·大雅》的作者有深刻的见解。后形容人的言谈举止不俗。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的言谈举止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雅人清致

【同韵词】夸父逐日、流芳百世、干霄蔽日、饱食终日、清天白日、造谤生事、瞻云就日、专权恣肆、青藜学士、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谢安与子侄们聚会,问他们《毛诗》中最精彩的句子。谢玄说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安则称赞“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说该句包含着高雅人的情致。

【成语举例】雅人深致,使见者意消;与骂座灌夫,自别是一流人物。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成语故事拔苗助长读后感200字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期间,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成语故事书,我在里面学到了很多成语。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成语故事是《拔苗助长》。

从前,有一个农夫他是个急性子,老是担心自己的禾苗长的不够快,于是他就把禾苗一棵一棵拔高了。第二天早上,他的儿子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不会得到成功。故事里的农夫就犯了这样一个思维错误。我们在学习中也应该避免犯这样的.错误,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是有一个过程的,就像种禾苗一样,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踏踏实实的学习,最后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我还学会了如何使用这个成语造句: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了《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故事

书中讲的是:东汉未年,刘备去为了统一天下,成就霸业。就去拜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却外出郊游,不在家,刘备只好失望的回去了。

后来,刘备又去拜访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又外出闲游,张飞本不想再来,见诸葛亮不在,便气呼呼地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又失望的回去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食,准备三度造访诸葛亮。

于是便动身再次拜访诸葛亮,到了草庐外,只见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便一直在屋外耐心的等待。

刘备的诚意,终于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愿意出马辅佐他,打败敌军。

读了《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故事之后,让我明白了:去拜访别人,必须有一颗诚恳之心。这样,才会有回报。我们学习也是一样,只有我们认认真真的听好每一堂课,把所学的知识要点充分掌握住,按时完成布置得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最好自己能独立完成,检查自己真正学会了多少知识内容,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水分,到了考试的时候,才能考出好的成绩。如果,平时学习马马虎虎,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就会靠的成绩很差。所以,我们要用《三顾茅庐》的态度去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半途而废的成语故事及寓意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 是一个知书达理的贤慧女子。

有一天,乐羊子在回家的路上捡到一块金子,心 里很高兴。

回到家里,他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妻子,并把金 子拿给妻子看。他的妻子看了看金子,又看看乐羊 子,然后温和地对他说:“我从前听人说‘壮士不饮盗泉之水,廉洁的人不食嗟来之食’。路上捡来的金子, 怎么可以拿回家来呢?”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很受感动,就把那块金子 又扔回到原来的那个地方。

第二年,乐羊子离开家人到了一个很远很远的 地方,去拜师求学以增强谋生的本领。

有一天,他的妻子正在家中织布,乐羊子突然回 到家中,他的妻子很惊讶地间:“你的学业这么快就 完成了?”

乐羊子呐呐地说:“学业还没有完成,可是我在 外画,天天想念你,所以回来看看。”

他的妻子听了以后,转身拿起织机上的一把剪 刀,哼哼几下把织布机上已经织好了的布剪成了两 段,乐羊子忙上前阻挡,他的妻子就对他说:“这织布 机上的布,是一丝丝地累积起尺、成丈、成匹,是长期 辛劳的结果,现在我把它剪断了,就等于前功尽弃, 白白浪费了时间。你读书求学,不是也和我纺线织布 一个道理吗?”

乐羊子被妻子的话所感动,于是又立刻离开了 家,继续拜师求学。

几年后,乐羊子终于完成学业,然后寸返回家乡 看望妻子。他的妻子高兴地站在门口迎接满载而归 的丈夫。

半途而废故事:比喻事业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食宿相兼成语故事

全文共 367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shí sù xiāng jiān

【典故】齐人有女,二人求之。……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两袒,怪问其故。云:‘欲东家食,西家宿。’ 汉·应劭《风俗通·两袒》

【释义】比喻幻想同时实现两个互相矛盾的目标。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两者兼顾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东食西宿

【同韵词】拭目以观、三风十愆、罪恶迷天、朝四暮三、道键禅关、食为民天、看风使帆、罪莫大焉、尸禄素飡、致命一餐。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齐国有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东西两家公子同时来求婚,东家公子很富有但相貌丑陋,西家公子是一个英俊的穷书生,姑娘的父母很为难,叫姑娘自己定夺,她说两个都愿意嫁,白天在东家吃饭,晚上去西家睡觉,食宿兼顾。

【成语示例】盾矛互陷多奇疾,食宿相兼乏好方。 清·钱谦益《甲子秋北上渡淮寄里中游好》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成语故事《卧薪尝胆》第二课时教案

全文共 1001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课文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明白只有胜不骄、败不馁,才有取得最终胜利的道理。

3、有感情地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成语故事-——《卧薪尝胆》。(读题)

2、“卧薪”是什么意思?“尝胆”是什么意思?

3、过渡:越王勾践贵为一国之君,不享受荣华富贵,却每天睡柴草、尝苦胆,这是为什么呢?周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穿越时空,到春秋战国时期那烽烟四起的古战场上去看一看。

(二)学习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指名朗读课文1—4自然段。

2、学习第一段。

快速自读第一段,完成填空:

_________想征服_________,___________就强大起来,成为霸主。

3、学习第二段。

(1)两国国君都有称霸的决心,所以发生了会稽之战,越国惨败,越王勾践和几千残兵败将被围困在会稽,这时勾践作出一个什么决定?

(2)理解“万般无奈”的含义,并指导学生读好这种心情。

(3)为了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勾践向吴王求和,为了不让吴王起疑,甘愿和夫人一起去吴国为奴。但他报仇雪很的心思并没有瞒得过吴国的谋臣们,他们纷纷——(引读第二段)

4、学习第三段。

(1)勾践夫妇在吴国过的什么日子呢?轻读第三段,用笔画出描写他们生活的句子,读一读。

(2)完成填空:

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_____________,住进了___________,给吴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尽了屈辱。

(3)根据收集的资料,描述勾践夫妇还受了什么苦,什么耻辱?讲完后用四个字概括填在横线上。

完成填空:

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_____________,住进了___________,给吴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尽了屈辱。

5、学习第四段。

(1)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回国后他是怎样生活的呢?看图说话。

(2)你们看勾践的表情,想一想,每次尝苦胆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3)勾践是怎么做的呢?有感情地读课文。

(4)你还知道勾践做了那些事吗?给大家介绍一下。

6、正因为勾践有坚定的报仇决心和行动,所以——(引读第五段)

(三)、讲故事。

提示:1、熟读课文;

2、加入适当的语言、表情、动作和收集的小资料,可以让你的故事更吸引人。

(四)、课后作业。

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父母或周围的朋友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神鬼不觉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神鬼不觉

【汉语拼音】shén guǐ bù jiǎo

【近义词】:神鬼不知、神鬼不测、神鬼难测、神鬼莫测

【反义词】:众所周知 、昭然若揭 、有目共睹、 尽人皆知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成语出处】

三国演义˙第二十回:“陛下可制衣一领,取玉带一条,密赐董承;却于带衬内缝一密诏以赐之,令到家见诏,可以昼夜画策;神鬼不觉矣。”

【成语解释】形容极秘密,连鬼神都无法察觉。亦作“神鬼不知”。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事物等

【神鬼不觉造句】

1. 我们神鬼不觉地打开门。

2. 这事儿得神鬼不觉。

3. 许多电视节目甚至神鬼不觉红到了国外。

4. 神鬼不觉,你看起来依旧完美。

【神鬼不觉的成语故事

昼夜指白天黑夜,喻马不停蹄,就是连日不断的筹划计策。密诏是在带衬里的,就是衣袋里。衣服都是一层一层的材料做的,就好比羽绒服外层是那啥光滑的,里面有羽毛。古代的衣服虽然不是羽绒服但里面也能塞东西的,塞玩再把衣服缝好,当然要看不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高材捷足成语故事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gāo cái jié zú

【典故】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史记·淮阴侯列传》

【释义】高材:才能高;捷足:迈步快。形容人才能出众,行事敏捷。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人才能出众

【近义词】高才捷足

【同韵词】西窗剪烛、尺籍伍符、乞丐之徒、不修边幅、阴险歹毒、人心似铁,官法如炉、舌战群儒、理冤摘伏、老弱妇孺、焚书坑儒。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刘邦与项羽争夺王位一直不分胜负,韩信可以与他们三分鼎足,蒯通劝他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只有高材捷足者先得之。”韩信却选择了帮助刘邦,结果被吕后骗进长乐宫杀害。韩信到临死时才后悔没听蒯通的话。

【成语示例】有力量者十二首都作也可;不能的作一首也可。高材捷足者为尊。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