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说明文阅读方法讲解视频【精品20篇】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以下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说明文阅读方法讲解视频,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6660

作文

195

说明文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1.下定义:简洁明了的概括说明对象的内涵本质,使说明文章更严密科学严谨.

2.作诠释:对事物进行解释说明,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理解.

3.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其作用是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4.列数字:列举数字进行说明.其作用是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5.打比方:用修辞方法中的明喻、暗喻来生动形象说明,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6.作比较:一个事物跟另一个事物做比,以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7.引用: 引用别人的话或资料原文,加强被说明事物的理论依据的真实性.

8.分类别:把一个大的范围分为一个个小的范围,把复杂的事物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小的事物来说明.其作用是使说明条理清楚.

9.摹状貌: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10.列图表:画出图表,可使说明内容直观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说明文的三种说明方法

全文共 1046 字

+ 加入清单

说明文有的是以时间为序,有的是以空间为序;有的由现象写到本质,有的由主写到次;小编收集了说明文三种说明方法,欢迎阅读。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如:

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马克思五十多岁时开始学俄文,六个月后,他就能津津有味地阅读著名诗人与作家普希金、果戈里和谢德林等人的原文著作了。这是由于语言知识丰富,能够通晓很多现代和古代的语言的缘故。

这段文章要说明的是:年龄稍大,记忆力不一定就差。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先提供了实验结果,又分析了原因。到此为止,未尝不可,但不够具体,也缺乏说服力,于是,又举出了一个实例:马克思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只用六个月时间便精通了俄语。这样一来,内容具体了,说服力增强了。

说明文中的举事例的说明方法和议论文中的例证法,都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但二者又有区别。议论文中的事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说明文的事例,是用来介绍知识的。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运用分类别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用同一个标准,以免产生重叠交叉的现象。例如:“图书馆的藏书有中国的、古典的、外国的、科技的、文学的、现代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这里用了不只一个标准,所以表达不清。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

这样,每次分类只用一个标准,就眉目清楚了。

有的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也属于分类别。

注意,运用分类别方法,所列举的种类不能有遗漏。

(3)列数据。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长城说明文阅读题

全文共 1647 字

+ 加入清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819题。(共8分)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其中北京长城不仅是整个长城的缩影,更是整个长城的精华部分。它好像一个横着的英文字母C,呈半环状环绕在北京北部、东北和西北三面。从东到西包括6个区段:平谷、密云、怀柔、昌平、延庆、门头沟,全长629公里。

②提到长城,人们往往首先把它和秦始皇联系起来,似乎他建造的长城是最早的,实际上北京地区长城建得更早,公元前283年,燕昭王29年,为抵御匈奴,燕国修筑了燕北长城。先秦燕国、秦汉、北魏和明代,这四个时代北京长城都在持续建设中,特别是在后来明代修建的长城中,经过徐达、戚继光两代名将的重点建设,北京长城建设得最完备。开国功臣徐达大将军主持重修了居庸关、司马台关、古北口关、慕田峪、黄花镇等长城关塞。1569年开始,抗倭名将戚继光担任蓟州总兵15年,护卫京师,他改建长城,呕心沥血,使北京段长城成为万里长城中建筑最坚固的黄金地段。

③北京长城主要分布在京北燕山山脉带和京西太行山脉一带,这些地方高山深谷,断崖险关,这就使得北京长城地势险要,构造复杂,变化多端。位于怀柔的慕田峪长城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墙体两面都树起高大垛口,可以两面御敌。密云境内的司马台长城分东西两线伸展蔓延,东线长城建在刀削斧劈似的山脊上,仅在2.7公里间,从海拔295米骤然升至986米,东线长城犹如一条巨龙从湖水中腾空飞起,直指云端。更为难得的是在千米山峰之巅竟密布15座敌楼。

④明清两代皇城、皇宫、皇陵,都距北京长城不过几十公里,所以北京长城是护卫京城等要地的最后一道重要防线,具有很强的防御能力。位于延庆县军都山关沟的八达岭,自古就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春秋战国时期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扰,在此曾修筑长城。明代为了加强防御,对八达岭长城进行了长达八十余年的修建,使其成为城关相连、墩堡相望、重城护卫、烽火报警的严密防御体系。

⑤北京长城的自然景观还特别丰富多彩。慕田峪长城,春天群芳争艳,夏天满目苍翠,秋天五彩缤纷,冬天雪挂枝头。

⑥今天,北京的多处长城已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景区,中外游客登上长城,可以尽情欣赏长城雄伟壮观的景象。

18.阅读第②⑤段,概括说明北京长城都有哪些特征。(4分)

答:

19.阅读下面材料,简要说明哪些内容分别印证或补充说明了北京长城的特征。(4分)

【材料】

金山岭长城东起望京楼,西至龙峪口,全长10.5公里。明代爱国名将戚继光主持修建,建成了一道城关相连、敌楼相望、重城护卫、射界交叉、烽火报警的防御体系,提高了总体防御能力。从修造艺术上来看,它也别具风格,仅敌台的建造形式就有方楼、圆楼、扁楼、拐角楼;箭窗楼也分为三孔楼、四孔楼、五孔楼不等。

在八达岭水关长城西南侧,建有中华文化名人雕塑纪念园,这座纪念园是八达岭长城一处弥足珍贵的人文景观。园内安放着冰心、茅盾、叶圣陶、夏衍、田汉、吴文藻等9位文化名人的骨灰、遗物和雕塑。其中冰心和吴文藻夫妇之墓在一座与长城相临的小山顶上,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无墓地和墓碑,仅有一座8吨重的汉白玉浮雕头像。长城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了这些文化名人灵魂的栖息地,而这样的人文景观也增加了长城的文化内蕴。

(1) 印证了北京长城具有 的特征。

(2) 补充说明了北京长城又具有 的特征; 补充说明了北京长城还具有 的特征。

答案:

18.答案要点:①建造最早,建设得最完备、(最坚固);②地势险要,构造复杂,变化多端;

③是护卫京城等地的最后一道重要防线,防御能力强;④自然景观丰富。(共4分。共4点,每点1分)

19.答案:

(1)金山岭长城的防御体系 作为护卫京城等地最后一道重要防线,防御能力强

(2)金山岭长城一些建筑的建造形式 修造艺术别具风格 中华文化名人雕塑纪念园这样的人文景观 文化内蕴丰厚 (共4分。共6空,第1、2空各1分;第36空各0.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蓝莓》高三说明文阅读训练

全文共 1766 字

+ 加入清单

在国内,提起蓝莓,许多人的第一直觉就是“草莓”“蛋糕”“果冻”等类似的水果或其它蓝莓味的食品。调查发现,90%以上中国人没吃过或不了解蓝莓。

买过蓝莓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非常昂贵的水果。确实,蓝莓鲜果在国际市场上售价昂贵,每500克价格为10美元左右,而在2009年7月,蓝莓鲜果在上海家乐福的零售价为每公斤270.4元。

资料显示,国外许多机构都非常重视蓝莓:自2000年开始,美国教育部将蓝莓列为中小学生保护眼睛的营养配餐食品,要求每人每周至少食用一杯蓝莓鲜果或加工品;在日本,人们把蓝莓视为“聪明之果”,中小学生已从昔日“每天一杯牛奶、提高一代人体质”,转为“每天一袋蓝莓、聪明一代人大脑”;二战时期,英国空军每天都食蓝莓果酱,投弹准确率大大提高。“在微明中能清楚地看到东西”,美国军方供给特种部队,作为改善视力、增强夜战能力的特殊食品。

蓝莓果实单果重平均2克,最大5克,果实呈蓝色并有一层白色果粉,果肉细腻,种子极小,清淡芳香,为一鲜食佳品。蓝莓富含VC、VE、VA、SOD、花青素、食用纤维等其他品种少有的特殊成分以及丰富的钾、铁、锌、锰等微量元素。而根据美国Tufts大学的分析,在40种具有抗氧化效力的蔬菜和水果中,蓝莓的花青素含量排名第一。

维生素C和维生素E、SOD对于抗衰老、美容养颜的作用已众所周知。蓝莓中还富含珍贵的花青素。花青素能够修复受伤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是纯天然的抗衰老营养补充剂,经研究证明是当今人类发现最有效的抗氧化剂,在欧洲被称为“口服的皮肤化妆品”,能清除体内有害的自由基,防止皮肤皱纹的提早生成,减少皮肤病和波纹,甚至消除疤痕、祛除色斑、美白肌肤,并且使皮肤长期光滑,富有弹性。花青素的抗氧化性能比维生素E高五十倍,比维生素C高二百倍。它对人体的生物有效性是百分之百,服用后二十分钟就能在血液中检测到。与其它的抗氧化剂不同的是,花青素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保护大脑和神经系统。

据美国、日本、欧洲科学家研究,经常食用蓝莓制品,还可明显地增强视力,消除眼睛疲劳。

日本生物医学博士中川和宏撰文:医学临床报告显示,蓝莓中的花青素可以促进视网膜细胞中的视紫质再生,预防近视,增进视力。多伦多大学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医学博士沃科教授研究证实,蓝莓能预防近视和各类眼疾。

除了清除氧自由基、提高视力、抗氧化、抗袁老、美容养颜之外,蓝莓还可以延缓脑神经衰老、提高记忆力的功效、加固血管、改善循环、改善睡眠、延缓记忆力衰退、预防心脏病、预防癌症,被人们视为“超级水果”“万能水果”!

据悉,中国饮料龙头企业娃哈哈已将目光投准这个“万能水果”,推出了含蓝莓果汁的冰红茶饮品。此番推出蓝莓冰红茶,正是看到了蓝莓的健康功效。

(选自2010年4月22日“中国新闻网健康频道”,有改动)

6.下面有关花青素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花青素能够修复受伤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是纯天然的抗衰老营养补充剂。

B.花青素能消除体内有害的自由基、防止皮肤皱纹的提早生成,减少皮肤病和波纹,甚至消除疤痕、祛除色斑、美白肌肤,并且使皮肤长期光滑,富有弹性。

C.花青素可以促进视网膜中的视紫质再生,预防近视,增进视力。

D.花青素的抗氧化性能比维生索E高五十倍,比维生素C高二百倍。

7.国外许书机构都非常重视蓝莓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维生素C和维生素E、SOD对抗衰老、美容养颜有作用。

B.蓝莓具有可以延缓脑神经衰老、提高记忆力的功效、加固血管、改善循环、改善睡眠、延缓记能力衰退、预防心脏病、预防癌症。

C.经常食用蓝莓制品,可明显地增强视力,消除眼睛疲劳。

D.蓝莓中的花青素可以促进视网膜细胞中的视紫质再生,预防近视,增进视力。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内外蓝莓鲜果都价格昂贵,要像“草莓”“蛋糕”“果冻”等水果那样走入寻常百姓家是不可能的。

B.根据国外的科学研究知道,可以经常食用蓝莓,以增强视力,消除眼睛疲劳。

C.蓝莓中的花青素可以促进视网膜细胞中的视紫质再生,摄取足够的花青索就可以治疗近视。

D.蓝莓被人们视为“超级水果”“万能水果”是因为它的健康功效大,因此可以大量服食蓝莓。

参考答案:

6.D(没有讲述花青素的功能,只是在做比较)

7.A(从文中看国外机构…服食”没有依据,因果关系不成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说明文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

全文共 5637 字

+ 加入清单

常见说明方法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和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比作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语文说明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一、说明文知识概说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述事理。说明文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均属于说明文。

(一)说明文分类

根据说明对象不同分:

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旨在说明事因、物因。

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特征(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P根据

根据表达方式和写作目的分:

1、平实性说明文——语言平实

2、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

(二)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

(三)说明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b

(四)说明文常见的结构。M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f:

(五)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二、梳理说明文中经常出现的考点、考查类型及答题对策。

考点之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特征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之三:说明顺序

[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到次、原因到结果、现象到本质、特征到用途、一般到个别(特殊)、概括到具体、整体到局部、总到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①的说明顺序对②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①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②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考点之四:说明方法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摹状貌、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11.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答题方式: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考点之五: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能还是不能)。(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5]: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指示代词如“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①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一般往前找)。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②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示代词所在的句子中读一读,看是否合适。

【牢记】总之,无数次的考试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什么文体的阅读题,我们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文章中找到答案,说明文也不例外。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现象。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ü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ü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次序安排(照应论点);?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论证方法 (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 议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说明文阅读训练:向我们身边的热岛宣战

全文共 2063 字

+ 加入清单

①去年美国遭遇百年未遇的暖冬,人们说这是全球变暖的结果;今年美国遭遇百年未遇的严寒,人们又说这是全球变暖引起的。笔者无意质疑专家们的断言,只是感慨,气候变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

②当我们谈论全球气候变化的时候,指的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这一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密切关注。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之所以感到春天的短暂和夏日的漫长,之所以在夏天遭遇如此多的极端高温天气,温室效应只是可能的原因之一。冯京的背后站着马凉①,热岛效应其实是更为直接的因素。

③所谓热岛效应,指的是由于人为原因,改变了城市地表温度、湿度、空气对流等因素,进而引起城市小气候变化的现象。其原因有三:一是与农村相比,城市里水泥森林般的建筑群和密密麻麻的柏油和水泥路面,更能够吸热和升温,从而使城市地区能够更快升温,并向四周辐射。二是城市使用了较周边地区更多的能源,形成了更多的热源。城市不停地运行,其方方面面就在源源不断地消耗能源并产生废热。三是城区的大气污染,更高浓度的气溶胶微粒为城市盖上了厚厚的棉被,为城市保温。三项因素的叠加,使城市的温度显著高于周边农村地区,故称之为热岛。

④如果退回去30年,地理书会告诉我们,长江流域有三大火炉,分别是重庆、武汉和南京。上海由于东临大海,火炉美誉与之无关。但就在这30年里,上海的人口从不足千万上升至2400万,城市建设面积从600平方千米增加至3000平方千米,能源消费则从约1000万吨标准煤上升至2.2亿吨。伴随着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不仅加入了火炉的队列,而且名列前茅。传统三大火炉近年来极端高温的记录与上海相比,后者已不落下风。这是加强版的温水煮青蛙,锅里的上海人自己在不停地往灶膛里添加柴火,越来越多的汽车、电器和机器使上海愈加热气腾腾。

⑤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面临的暖冬、短春和酷暑,究竟是温室效应的产物,还是热岛效应的结果,抑或是二者的叠加?笔者相信后者。由此引发的问题是,我们应该认真地将这二者的作用区分开。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实践中有将这二者混淆的倾向:不管发生了什么,全球气候变化似乎都是最好的替罪羊。而实际情况是,以热岛效应来解释徐家汇②的今天与30年前的差别,似乎更有说服力。

⑥那么,为什么要如此较真,非要将这两种效应区分开来?最重要的理由来自生态保护的实践。全球气候变化是大尺度的,要求世界各国的协同努力,而且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应对的措施需要在国际政治平台上谈判解决。多少年来,国际气候谈判进展缓慢,政治家和专家们挥洒口水所取得的,只是一地鸡毛。而热岛效应是小尺度的,是一座城市自己的事情。

⑦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首先就是尽可能地少用能源,进而少排放废热。措施包括向外转移高耗能产业并淘汰落后产业;推进楼宇节能改造并通过合理的能源管理降低各类楼宇的能耗;排堵保畅,发展公共交通并鼓励人们尽可能少使用私家车;以及养成合理的生活方式,节约生活用能。其次是缓解或降低柏油和水泥地面的暴露面积,增加绿化尤其是林荫在城市的比重。再次是遏制城市的过度扩张,保护农村,并在空间上优化乡村与城市组团的关系。最后是有效控制大气污染。

⑧遏制热岛效应的多数措施同时也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最重要的是,热岛效应的强弱决定于我们自己。所以,与其关注国际气候政治的口水仗,还不如实实在在地向我们身边的热岛宣战

(摘编自《科学画报》)

【注】①马凉:民谚有错把冯京当马凉之说,意思是张冠李戴。②徐家汇: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的西南部,是上海市著名的商业中心。

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①段用百年未遇一词,强调了美国连续两年先后遭遇到的暖冬与严寒是十分极端与罕见的。

B.第③段先解释了什么是热岛效应,然后主要通过与农村地区的比较,说明了城市地区温度上升的原因。.

C.第⑥段以一地鸡毛概括国际气候谈判的结果,说明谈判进展缓慢,批评了政治家和专家们的不作为。

D.第⑦段列举缓解热岛效应的措施,呼应了第③段,进一步说明了热岛效应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E.文章运用下定义、列数据、分类别等说明方法,既让读者获得了科学知识,也使文章的表达更加科学准确。

14.气候变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5.请根据全文,探析这是加强版的温水煮青蛙这句话的含意。(6分

13.(5分)

C E(C.批评了政治家和专家们的不作为有误。E.分类别有误。)(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14.(4分)

【要点】①形象地指出人们过多地把极端天气的出现归咎于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②引出下文对温室效应与热岛效应的探讨(引出下文对全球变暖原因的探讨)。(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15.(6分)

【要点】①上海成为火炉的过程更不为人所察觉,结果更为出人意料。②高耗能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大规模的城市扩张会逐渐并悄然改变城市小气候,给人们带来更大的伤害。③像上海这样高耗能和现代化程度高的城市,气候问题更严重,更应向身边的热岛宣战并付诸行动。(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第三点3分;意思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说明文阅读训练:太空拥堵挑战人类智慧

全文共 1567 字

+ 加入清单

①美国东部时间2月10日上午11时55分(北京时间11日零时55分),美国一颗私营商用通信卫星和俄罗斯一颗报废的军用通信卫星在太空相撞,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发生完整的在轨卫星在太空相撞。根据美俄双方透露的消息,卫星相撞位置在西伯利亚北部上空790至805公里处。

②美国国防部的太空监测网最早发现了相撞事件,并开始追踪两大块碎片云。美国宇航局轨道碎片项目首席科学家尼古拉斯·约翰逊说:这是两个完整的航天器首次意外相撞。这是糟糕的一天。管理太空监测网的美军战略司令部发言人查理·德雷说:我们正在跟踪太空碎片,它们对其它卫星造成了威胁。美国宇航局说,在两颗卫星中,美方卫星是1997年发射的铱33商用通信卫星,重约560公斤;俄方卫星重900多公斤,已停止运转,上面没有移动控制系统。

③俄罗斯航天兵第一副司令亚库申12日确认,与美方铱33卫星相撞的是俄罗斯于1993年发射的宇宙2251军用通信卫星。据亚库申介绍,由俄罗斯航天兵负责监控的宇宙2251军用通信卫星自1995年起就已停止使用。目前,俄航天兵太空控制系统正在密切跟踪俄美卫星相撞后产生的碎片,这些碎片可能分布在高度从500公里到1300公里的太空。

④美国铱卫星公司发表声明确认了相撞事件,并称铱卫星已经被毁。该公司称,这是一起概率很低的太空事件,对通信服务造成的影响有限,公司正迅速采取措施把损失减少到最小。铱卫星公司管理着一个有66颗近地卫星的网络,主要向全球提供移动语音和数据服务,美国国防部是其最大客户之一。声明说,整个服务系统目前运转正常,在30天内将用另一颗轨道上的卫星来取代被撞毁的卫星。

⑤美国宇航局科学家约翰逊介绍说,每年都有废旧的航天器和火箭结构在太空解体,但过去20年来只发生过3起较小的撞击事件,从来没有发生过两颗完整的卫星相撞。有关方面正在评估卫星碎片是否对其它卫星和国际空间站造成影响。国际空间站在距地球大约354公里的轨道上运行,现有两名美国宇航员和一名俄罗斯宇航员服役,他们的安全引起各方关注。约翰逊说,两块碎片云中只有很小一部分能降落到国际空间站的轨道上,我们相信撞击事件给国际空间站增加的风险非常非常小,但是碎片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和一些地球观测卫星的威胁更大,因为它们在更高的轨道上运行,距撞击后产生的碎片更近。俄罗斯航天署新闻秘书沃罗比约夫则表示,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卫星碎片不会对国际空间站的安全造成威胁。

⑥科学家目前还无法确认卫星相撞后产生的碎片大小和数量。美国休斯敦航天中心的太空碎片专家马克·马特尼说,他们目前已经监测到了数十个碎片,但随着进一步的监控和计算,碎片的数量可能多达数百个。如果将细小的碎片也计算在内,碎片总量将达数千个。

⑦随着人类太空探索的不断深入,太空环境所发生的变化也对雄心勃勃的人类提出了新的挑战

9.文章标题中的太空拥堵主要指什么?(2分)

10.第③段中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1.下面句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分)

美国休斯敦航天中心的太空碎片专家马克·马特尼说,他们目前已经监测到了数十个碎片,但随着进一步的监控和计算,碎片的数量可能多达数百个。

12.文末说随着人类太空探索的不断深入,太空环境所发生的变化也对雄心勃勃的人类提出了新的挑战。假如你是这一领域的首席科学家,将如何应对这一挑战?谈谈你的设想。(3分)

参考答案:

9.随着各国开发太空的竞争,太空航天器械数量剧增,太空垃圾也数量惊人,这些都使得太空中存在巨大危险。

10.列数字,准确说明相撞情况以及危害的严重。

11.因为太空情况的不明确所以很多未知因素,这些词语使文章语言更科学严谨准确。

12.首先联合各国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太空开发,使之进入有序状态;同时,组织相关国家进行技术攻坚,进行太空垃圾清扫,消除障碍危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说明文的十种方法

全文共 879 字

+ 加入清单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那么说明文的十种方法是什么?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1、举例子

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情或事物变得通俗易懂,让人信服。

2、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3、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4、列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的了解事物的特征。

5、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6、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用这个方法,可以使抽象复杂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7、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和描写要区分开,两者虽一样,不过是在不同的文体中的。)

8、引用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9、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帮助读者掌握特征,头绪分明。

10、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语文说明文阅读的答题格式

全文共 2814 字

+ 加入清单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题型一: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形象具体的说明了xx事物的xx特点

列数字:具体准确有说服力的说明了xx事物的xx特点

打比方:生动形象的说明了xx事物的xx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介绍了)xx事物,使文章具有条理性 下定义:简明,周密,科学准确的说明了(介绍了)xx事物,具有权威性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题型二:分析某词能否去掉

“大概、八成、差不多、可能、有可能、也许、容易、大约??”等词是起限制的作用,表示(词的具体意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果去掉,所说内容就绝对化了,与事实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有研究表明,有资料显示,据专家,学者说????”等词强调了是经过(研究,调查,权威专家所说)的事实,具有权威性,容易使读者信服,所以不能去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权威性。

“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等词在时间上加以限制,说明时间(到现在,不会太久??+具体内容),去掉就不符合事实了,所以不能去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无论,一旦,都,必然,一定??”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xx特点)是确定的,是无一例外的,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xx特点

题型三:分析说明对象

一般先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若用了比喻,那就要看它的本体是什么,答题时要答本体,不能答喻体

若题目不是说明对象,就要自己总结,介绍性质、形态、用途??之类的是说明事物

介绍概念、原理、规律、??是事理说明

题型四:分析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在段首句有明确的方位,时间的词就是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若是层层递进、关联紧密的就是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有从整体到部分、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主要道次要、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具体用了哪一种或哪几种要具体分析

题型五:分析说明文的结构

总分式:总分,分总和总分总

递进式,用于现象到本质的事理说明

连贯式,并列式,用于时间、空间的说明

题型六:分析文章中添加xx传说(神话)的作用

生动形象的介绍了(被说明对象)的xx特点,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给(被说明对象)增添了美感和神奇色彩

生动形象的介绍了(被说明对象)的xx特点,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给(被说明对象)增添了美感和神奇色彩

题型七:分析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描写:生动形象具体,使xx(被说明的对象)更准确,更好懂。使读者容易理解,体现了被说明对象的xx特点

议论:(通常是事理说明文)点名了这样做(被说明的事理)的原因

抒情(通常是事理说明文)抒发作者对xx(事物或事理)的xx感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

题型八:分析某段或某句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因为(xx段,xx句)是按照人们认识(被说明对象)的(逻辑顺序、时间、空间)来安排说明的,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调换就不符合人们认识(被说明对象)的客观规律了

题型九:分析开头引用故事的作用

形象生动的说明(揭示)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或(引出被说明的对象),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题型十:分析甲词能不能换成乙词

(通常情况下)不能,甲词比乙词更能说明+具体内容+的准确性,换成乙词就不如甲那么准确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十一:分析非主要说明对象的作用

(非主要说明对象)是(主要说明对象)的(基础,原因??等等+具体内容) 以便于读者更清楚地了解(主要说明对象),很自然的引出(主要说明对象) 题型十二:分析文章中使用通俗易懂、幽默的词语的作用

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说明了(被说明对象)的xx特点,使深刻的道理简单化。便于读者理解。

题型十三::分析文章生动形象的题目的作用

点名说明对象,点名说明对象的作用,引出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学趣味

题型十四:分析某段(某句)能不能删去

(通常情况下)不能,这句话的意思是(+具体内容),它交代了(被说明对象)的xx特点,使说明文的结构严谨

题型十五: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题型十六: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第三,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一般来说,答案的检索区间应在命题点的附近,如第1题答案在第1段或第2段。找对应句更重要了,可以说找到了对应的句子,就基本上找到了答案。比较选项找出差异是最后一步,即完成答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事理说明文阅读方法

全文共 3750 字

+ 加入清单

事理说明文复习什么、如何复习,大家都知道。可为什么会出现有些人复习效果好,另一些人却不尽人意的情况呢?究其原因,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复习过程中是否有“深度”的思考!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事理说明文阅读方法,欢迎大家阅读。

一、 归纳说明中心,要着眼:为什么是这样的

说明文必须围绕中心进行说明。说明文的中心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事理说明文是阐明抽象事理的,这种说明文主要说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内部关系或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等,其特征常常隐藏于内,须从性质、原理、功用、成因等着手把握。即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要使读者不仅了解事物“是这样的”,而且要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以课文为例,要归纳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的中心,就必须从成因的角度揭示花“红”的原因。

归纳事理说明文的中心既要着眼从全文去整体感知内容,也要重视对重点语段的整体概括与理解,抓准揭示事理的中心句与关键句。

题例:阅读《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第四段,请辨别出造成沙漠中出现“魔鬼的海”现象的原因。下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时候有魔鬼在作怪。

B. 沙漠里根本就没有光怪陆离的现象,这是古人的错觉。

C. 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

D. 地面温度比空气温度高许多。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理解与把握事理的能力。要准确提取信息,首先要读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要求在文章中对相关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和归纳整合,在甄别信息的“真”“伪”时,要排除那些属于“现象”的信息和“不科学”的信息,在追问“为什么”的过程中,作出准确的判断。这样,我们很快就能抓住“这样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这句话,准确作出选C的正确判断。

归纳事理说明文的中心,除了抓住文章中的中心句(通常出现在语段的开头或结尾)外,读懂文章、熟知文章内容也是关键。

二、 分析说明顺序,要理顺:内在关系是怎样的

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与逻辑顺序。说明顺序是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和不同要求来选择的。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事物的性质、原理、功用、成因等,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主要运用逻辑顺序(有时也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相结合)。逻辑顺序有很多,如: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从假设到证明等等。时间顺序主要表现为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或事物的生产、工作过程。空间顺序主要表现为上→下、左→右、前→后、远→近、内→外等。无论是哪种说明顺序,我们都必须通过句与句、段与段的内在联系去把握。

题例:根据说明内容,写出活版印刷的简要工作流程。(《活板》)

这道题目意在弄清活字印刷术的工作顺序。我们要通过对选文语句之间关系的分析,抓住“其法”“欲印”“用讫”等关键词语,理清其工作展开的过程:制字——制版——排版——印刷——拆版。

1. 要分析中心句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说明文的层次或段落中都有表明中心意思的中心句。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再概括其要点。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再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先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然后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看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以课文《叫三声夸克》为例,如果抓住“物理学家在研究物质结构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个类似的问题:最里面是什么?”“还有比质子和中子更小的结构吗?”“J粒子是不是第四种夸克?”“难道就没有一个自由金子吗?”“物质的最小结构就是夸克吗?盒子里还有盒子吗?”等把问题不断引向深入的句子,联系起来思考,全文的逻辑顺序就十分明晰了。

2. 要重视标志词、句的提示功能。

说明文的三种顺序各有不同的标志词,如表时间顺序的时间词、表空间顺序的方位词、表逻辑顺序的内在关系词等。抓住它们,判别文章的说明顺序就比较容易了。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第二至七段在介绍花红的内部原因时就用了“首先”“还需要”“还有”这些表逻辑顺序的标志词。

有些起过渡或总结作用的句子也能对文章的说明顺序起到提示作用。

题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工培育的成果”可以说成“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人工培育的成果,更是大自然的杰作”吗?(《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这道题提示我们:课文解释花红的原因是按照从“自然选择”到“人工选择”的整体思路安排的,这是由古到今的纵向说明顺序,而且“是……更是……”句式体现的是递进的关系,因此不能调换。

三、 指认说明方法,要突出:具体作用是什么

判断文章的说明方法比较容易,复习时抓住常见说明方法的定义去理解即可。讲出说明方法的具体作用稍难,因此,复习的重点要放在这一部分。只要明白任何说明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使说明对象的特征更加清楚、让说明的事理更加明了,再结合具体的说明内容,抓住语境中的重要信息,讲清其表达上的具体作用就不难了。

题例:阅读《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第二段,说说作者以“从前有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其具体作用是什么?

各种说明方法都有其不同的作用。如:下定义能增强文章的科学性、严密性,简明扼要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举例子能把事理说明得明白、易懂;分类别可以使文章内容条理清晰明白;列数字能准确、严密地说明事物或事理;作比较能使被说明对象特征更加突出;打比方能化抽象为具体,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摹状貌的主要作用是使说明生动形象等等。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表达作用都可以套用这些话呢?显然不行。因为任何说明方法都是针对具体的说明内容而言的,完全套用这些话,就失去了针对性。做这道题时首先应找出例子,然后在语境中筛选出它说明了哪些具体特征或事理。抓住这个信息后,说明方法的作用就明确了。原来,作者把千百年的认识史浓缩为一个人的故事,是为了说明知识越多越感到自己的无知,从而把事理介绍得通俗而生动,富有趣味。

课本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原子核本身却十分微小,大约10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于一个原子的直径。”这里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精确地说明原子核十分微小。

四、 赏析语言特色,要思考:准确、严密在哪里

准确、严密、科学、简明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把话说得恰如其分、符合客观实际是对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这往往体现在文中一些表时间、表数量、表程度、表范围的词上,还表现在一些插入语或关联词上。因此,分析、体会这些词语是如何准确地说明事物的形态、性质、成因和功能等,将有助于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1. 要体会精确、肯定的语言。

题例(1):“昆虫参与自然选择,造成各种不同的植物,也造成各种不同的花色”中的“参与”能换成“主导”吗?为什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这道题目就要求从“参与”“主导”的表意程度上去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造成各种不同植物和花色的原因有很多种,昆虫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决定性的,“参与”一词科学地说明了昆虫在这个过程中所起到的应有的作用,如果用“主导”就与客观实际不符了。“参与”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题例(2):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严密,请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A. 自古以来都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了。(《叫三声夸克》)

B. 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体会语言的表达作用,同样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进行,要突出针对性。“都”,强调自古以来人们的共同认识,说明“原子是不可再分割的”这一认识根深蒂固。“仅”,说明人工选择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却大大加速了花形、花色的变化过程,突出了人工选择的优越性。

2. 要特别注意那些看似模糊、不确定的词语。

这些词语也是语言运用准确、严密的体现。课本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题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A. 基于长期的经验,我似乎发现,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处于这种境地:知识越浅薄的人,愈想夸夸其谈;相反,学识丰富倒使人在判断某些新事物时,变得非常优柔寡断。(《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B. 沙漠在此处已紧逼黄河岸边,沙高约一百米,沙坡面南坐北,中呈凹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似乎”和“约”都不可以删除,因为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似乎”表明“我”的发现是无意识地形成的,从朦胧的感觉而逐步清晰,删去后就没了这层意思。“约一百米”表明这是目测、猜想的结果,作者并没有经过严密的测量,“约”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与严密。

五、 关注表达方式,要牢记:服务的宗旨什么

一般来说,说明文中的记叙、描写、议论都是服务于说明的。记叙,能使事理过程具体清楚;描写,能使事物形象、生动;议论,能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复习时,要牢记表达方式的运用目的,关注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特定作用。

题例:阅读“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但他笃信还会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像的方法”选段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细致记述他寻蝉的发声原理的过程?(《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由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我们在思考记叙的作用时,就应该从这种表达方式对说明事理的作用这个角度去探寻原因。这样,我们就不难明了:细致记述是为了表现他的探索精神,突出“科学无止境,而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这一事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答问题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答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诸点: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我向学生说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

所谓“持之有理”就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能说一个道道来,或谓之“自圆其说”。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同时学生要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介绍

全文共 3764 字

+ 加入清单

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就是说明文,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一、说明文的分类:

1.事物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是什么?]

2.事理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二、把握说明对象:

1.看标题

2.看首尾段

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

4.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5.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对象。

如《苏州园林》,说明 “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格式:介绍了_____的____.)

如:《死海不死》,科学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 " 海水的咸度很高 " 。

6.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

①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②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

③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概括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三、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1.找原词原句。

若没有,则:

2.注意段意、中心句。

四、常见的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A.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1.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2.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例如:“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4.列数字:(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6.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B.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 特点

5、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画图表:直观形象说明了…。

8、作诠解: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9、摹状貌: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C.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

1.答清每种说明方法各自的表达上的作用,

2.答清具体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内容,即:表达+说明内容。

五、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顺序:文章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要看说明的对象。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

(按时间的先后来进行说明,多用于说明具体事物和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

2.空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

(按事物的空间位置,即事物的表里、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和方位等来进行说明。)

这种顺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建筑物的结构和介绍参观建筑物的过程之类的文章。

3.逻辑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

(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顺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

① 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

② 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 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

④ 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 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

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

六、说明文的结构:

(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线索)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4)总分式: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

七、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性和严密性。

中心词语/修饰、限制性词语/关联词/代词

①抓关键性的中心语,主要是抓那些运用准确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鉴别出它们的同义词,在语境中领悟其用语的准确性。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例如:准确地使用了“……不但……而……”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的优越性。同时,用递进的句式还进一步突出了……这一实用效果。}

1.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

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可能、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词。

2.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

{?主要指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短语是如何恰如其分地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中心语句的。}

常见题型:

1. 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

题型为: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概括某一段的说明内容。

①用原文回答:(要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

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

②无适合的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 “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

2. 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题型为:某段或某句用了哪种(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

(要明确概念,辨清各种说明方法)。

3. 考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删掉这个词语后……”

①解释句意的变化。(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

②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换后(删掉)意思变为……,与实际/原意不符/,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4. 考查指示代词或有指示意义的词语的具体指代内容。

答这一类型题时一般是往前找,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最有效的得分方法是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与指代词语替换,符合文意便是正确的答案。

5.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说明内容),使读者_____________。

6.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题型: ××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7. 题型: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体现自己的价值观)。

8. 题型: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①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9. 题型: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10. 题型: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答:森林能够有效的净化空气和降低噪声。

10. 题型:发散创新: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或拟标语。

技法指导: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11. 题型:给文段补充一个过渡句:

主要是结合上段的内容来考虑,方法是抓住上段说明的内容,以设问句的形式提出“为什么会(要)……呢?”这就能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12. 题型:问前后的内容(所介绍的对象)是否矛盾:

从内容和角度这两方面思考,就能说出是否矛盾了。

13. 题型:根据说明的内容,怎样理清选文的思路:

技法指导: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然后,再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清其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因为有的是采用总分式,有的是总分总式,还有的又是分总式),就能说出其思路了。

14. 题型: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这有何作用:

答题方式:开头:①引出说明的对象。

段中:②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

③使说明的事物更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考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考点

全文共 770 字

+ 加入清单

常见的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理解

2、对说明方法的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品析。

7、对段的表达作用的理解和分析。

8、对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特点的体会。

9、进行与文段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达。

下面就以几个考点为例作以分析。

(一)整体感知说明内容,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说明文,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总是说明的核心。阅读事物说明文,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抓住了事物的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阅读事理说明文,要抓住被说明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发展的根本属性的东西,去理解事理的本质特征,要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从中理解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也可以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和关键性词语,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特征,要想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还应注意文章在说明事物或事理过程中,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注意各个部分与被说明对象之间的联系,有些事物或事理可能不只具有一方面的特征,还要注意各个部分与事物特征之间的联系,再经过自己认真的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二)理解文章的层次关系,明确说明顺序

阅读说明文,理清文章的层次关系,明确说明的线索是进一步掌握说明顺序地关键一环。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而逻辑顺序又可分为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空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时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逻辑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的本质的说明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漫谈读书方法说明文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一、通读,掌握复述要领。

首先要做到通读。在这基础上,握好知识结构,准确地掌握知识的点(要点、重点、难点、疑点)、线(主线)、面(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从知识的点、线、面入手,将其融汇成一体,才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读书的过程中,要注意多思考、多质疑,调动自己的思维活动,培养思维能力。

(1)递进法。读书时时常问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看书的时候应多以这样的方式去试试,长期坚持使用这样的方法可以逐步深入理解知识,有助于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逆推法。即对某一知识进行逆向思考,反过来提出若干问题。培养从不同角度,灵活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

(3)发散法。即抓住一个中心内容四周发散性思考,可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这种方法可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提高多侧面、多角度解答问题的能力。

(4)比较法。书上有很多相近、相似、相反的内容,把它们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比较,有利于分清它们的异同,更好地把握知识。这种方法可以引起读书兴趣,促使人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独立见解的能力。

三、笔记,提高阅读能力

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笔记,不仅可以帮助积累资料,而且还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巩固记忆,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做好读书笔记,不仅是提高读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锻炼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上述三种读书方法,是我在体会和学习中获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说明文的10种说明方法

全文共 878 字

+ 加入清单

说明文是属于文章体裁的一种,与记叙文、议论文相比较,它有着自己的文体特征。说明文主要是给人以认识的一种文体。说明文主要有十大说明方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说明文的10种说明方法:

举例子。

就是举出实例说明事物,为了说明某一事理,举出相应的例子使读者加以理解。

作用:有利于读者对事理的认识和理解。

打比方。

即我们常用的比喻的修辞方法。在说明文中不叫比喻,而叫作“打比方”。

作用:同”比喻“修辞手法作用一样,它使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分类别。

即按照事物的性质、形状、体积等特征把事物和事理分成若干类来进行说明。

作用:它使说明的事物或事理更有条理性。

列数字。

顾名思义就是用数字来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

作用:把事物特征描述得更加的精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作比较。

通常为了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都会拿其它事物来与它作比较,使要说明的事物特征更加突出。

作用:能够突出所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地位等。

画图表。

画图表是说明文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也就是用图表的形式表示事物的相关特征。

作用:使读者更直观的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方便理解并记忆。

摹状物。

对说明对象形象、外貌特征详细的描叙。

作用:它能把说明对象的特征详细的描述出来,使它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引资料。

就是引用名人名言、诗歌、典故、谚语等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作用:使文章具有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文采和可读性。

下定义和作诠释。

这两种说明方法较难区分。

下定义:是对说明事物做简洁扼要的归纳。

作诠释:解释说明事物事理的特点。

作用都是:能帮助读者了解某个概念或事物。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

下定义的语言要求比作诠释语言要求更严格。

下定义要求完整的解释某个概念,并且主语和宾语能倒过来说,例如“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我们也可以说成“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这则是下定义。

作诠释虽也要能简明的说明某个事物,但它的主语和宾语是不能倒过来的。例如“常青树,是一种绿色植物。”但我们不能说“绿色植物是常青树”。

注意事项

说明方法是说明阅读中常考的考点,需要学会判断说明方法和熟记说明方法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高中语文以情感阅读促写作的方法探究

全文共 2580 字

+ 加入清单

翻开学生的作文本,许多学生生拉硬拽,无奈无味文字都会干巴巴的挤在眼前。例如:《洗衣服》许多孩子会写:我吧衣服泡在水盆里,放上水,再放一小勺洗衣粉,等十五分钟后开始洗。先使劲搓衣领,然后又在搓板上用力揉衣服。最后,打来清水把衣服投一遍晾在绳子上。三年纪是这样洗,到了五年级还是这样洗。由此就很让人怀疑他是否真的洗过一件衣服。而好多份几乎千篇一律的文字,则大多来自同一本参考书籍。

每每看到这些令人颇觉乏味的文字,都会是那个无奈与心痛:孩子们为什么会写得这样空洞?为什么写得这样难受呢?难倒只是缺乏细致的观察吗?难倒只是缺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吗?不,不是的。归根结底学生不愿写,写不出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内心缺少了一种感情,一种对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关爱之情。没有了这种情感,面对本来丰富多彩的生活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切都变成了过眼云烟,对生活的感应力、认知力降低。其直接结果就是每次作文总是先为;写什么;而苦恼。

纵观历代名家名篇:屈原满腔悲愤做《天问》;陆游忧国忧民写《示儿》;杜甫欣喜若狂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李白激情洋溢绘庐山瀑布。鲁迅先生笔锋犀利,无所畏惧,一篇篇恰似战斗檄文的作品至今依然是读者的首选。它们哪一篇不是作者情之所致,心之所致,而文之所致呢?因此我认为培养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感,提高生活认知力,激发出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让一簇簇心灵火花烁烁闪耀是成就学生作品的一大要素。

那么如何培养内在情感,提高生活认知力,激发写作欲望呢?

借用诗人杜甫的两句诗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即把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从学生身边信手拈来,开展朋友式的聊天活动,让学生在&ldqu;感知&rdqu;,(即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ldqu;感觉&rdqu;(即对所见所闻进行的浅显的评议)&ldqu;感悟&rdqu;(即透过现象看本质时所发表的比较深刻的见解)这三步曲中不知不觉地有话可说,有话愿说,有话会说,让一吐为快方觉舒畅地情感逐渐注满身心。

点评他人感悟,体验作者的创作激情,加强身心体验。

1. 以《穷人》一课为例。

《穷人》一课描绘了桑娜与丈夫不顾家境贫寒,生活艰难,依然抱养了邻居家的两个孤儿,与自家五个孩子一并抚养的故事。学生们认真阅读,并着重体会作者对女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以及对主人公语言的描写,从而明确作者的感悟皆来自于穷人们那些无私,善良的表现。

2. 入文想象,体验作者的创作激情。

在第一步体会的基础上,让学生们变成作者走进桑娜的家去看一看,然后谈谈自己的感想,再和渔夫出海打鱼,说说自己的体会。此举意在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桑娜一家生活多么艰难,多么危险,最后让学生们想象自己是桑娜,是渔夫,去做一做它们的善举……在想象中,学生们慢慢体会到作者不仅仅是感觉到穷人善良就下笔的,而是在深刻体味到穷人们不顾自身苦难而忘我奉献的伟大精神时迸发出无限创作激情才成就此文的。与此同时,学生们也才会心旌激荡了。

如果说文中作者的创作激情对学生们是一种引领性的培养,那么生活中实践性培养、激发应是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认知能力,调动无限创作情感的必经之路。

点评身边琐碎,触动生活认知,调动写作热情。

生活中,每个人由于成长环境、机遇有所不同,生活色彩也就浓淡不一。但它与人心灵情感的充实与否并不成正比。也就是说,在平凡的生活中,依旧可以拥有一颗充实的心,一份洋溢的情。关键是如何拥有。是主动觅寻,还是被动逐波?当然选前者。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促动学生在生活的海洋中能够主动地游起来,且勇于追潮头,敢于立潮头,乐于领潮头。即能够树立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观点,升华自己的观点。这种观点就是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就是学生们的创作激情。

1. 随即点评身边小事,帮助树立正确认识。

一位同学在作文中提到曾经和他人为了好玩而一起爬墙头的事情,最后告诉大家千万要注意安全,别做危险的游戏。经过大家再三思议,觉得只是为了好玩而去爬墙头,不仅危险,而且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是违反小学生行为规范的。还有的说应该学习创造一些有益的游戏,如果真想勇敢一次,不妨请解放军叔叔帮忙,指导……总之,同学们都认为应该做文明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大家的提议下,这位同学除了把爬墙时的危险动作描写更准确外,而且写出了爬墙的一些心理,细节等。如:骑在墙头上,开始还美得高举两手挥舞,忽然往下一看,呀,真高啊!心一下子怦怦跳起来,两手紧紧抓住墙头,腿也一下子夹紧了墙壁,身上热烘烘的……结尾修改后写成:这回不文明的大行动可把我害惨了,同学们可别学我呀!

可见,帮助学生点评身边琐事,自由认知,引导提高,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悟生活的积极意义,从而激发出学生高昂的写作热情,使作文更好地水到渠成。

2. 固定跟踪,积累看法。

以校园生活为例。学校是学生们重要的生活空间之一,与老师、同学、教室、校园的相处时间可谓长矣。感觉应是既熟悉又陌生。

说熟悉是因为每天相见,是自己身边的人与物,自然就多了一份亲切,说陌生是因为对人与物的喜爱与信任是需要培养的,所以也就多了一份生疏。然而正是这些熟悉的陌生人、陌生物,会成为激发学生跟踪议论的好题材、兴奋点。让学生去寻找那些人或物固有的特点及变化,然后抓住对人或物的外在感知,记录下自己的感觉乃至感悟。按捺不住之时讲给大家听。同学们边听边议,良好的创作情绪由此逐渐酝酿,慢慢生成……

例如要写《可爱的校园》时,发动学生先列举出校园从内到外的新颖、独特风景。大家看到校园的美,心旷神怡中感悟出这是师生辛勤劳动的结果,并且应该好好爱护。还有的同学能够认识到:人多力量大,人心齐泰山移,努力付出就会有美好的收获,收获是快乐的,更要好好珍惜。有了这些感悟,当学生再提笔时,不再是生搬硬套一份喜爱之情,而是凭着一份激动的心情去夸窗明几净,整齐有序,活泼美丽的校园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叶圣陶先生说:识得深切,写出来当然亲切;识得浅薄,写出来不免浅薄。一无所知,硬要写也没法写出。因此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周围事物的价值,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应是引领学生们走入作文大门的重要一步。而且通过帮助学生点评生活,可以直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进行人与人交往教育,社会道德教育,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等等,使作文与育人紧密结合,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全文共 1016 字

+ 加入清单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说明文叙述方法2数据揭示法

全文共 855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数据揭示法,就是通过列数字来揭示事物和事理的特征和本质,使人获得具体清晰的印象。在说明文中,说到这个东西很大,那个东西很多,光用语言文字来说,有时无法说清楚,而一用数字表达出来,就一清二楚了。运用科学的数据来说明事物、事理或知识,并揭示其特征和本质,具有明显和优势和权威性。

在说明中,运用数据揭示法,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运用确数说明,即用确实的数据来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这种数据,可以包括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等,一是一,二是二,不笼统,不模糊,给人以确切实在的印象。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在说明赵州桥和卢沟桥时,用的都是确数说明:赵州桥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这两段文字,涉及七个数据,整数四个,小数三个,其中含两个区间数。这些都是确数,具体说明了桥的长度,宽度,拱圆的个数和长度,精确实在,使人对这两座石拱桥有个整体印象,从而揭示了事物的形象特征。

二是运用约数说明,即用大约的数据来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这种数据只有大概的说法,不绝对限死,不完全定实,形式上用大约左右多余等词语与之配合,使数据给人以大概的印象,但同样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也是为了说明的需要。请看下面两篇说明文中的几个例句:①《地球是圆的吗》:北极地区的大地水准面比参考扁球体要高出10米左右,南极地区则要凹进去30米左右。②《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目前,我国还只有少数的单机,而美国的计算机的终端约有50万台,西欧十几个国家共有40多万台,日本也有10多万台。这两个例句都用约数说明,但用约形式不同,例①以左右配合,在比较中说明了北极大地水准面的高度和南极大地水准面的凹度;例②四个约数,一个用约,一个用几,两个用多,分别说明了有关国家计算机的台数和西欧有计算机的国家数。

运用数据说明要注意两点,一是对确数要反复核实,力求准确无误和来源可靠;二是对约数要尽可能地减少误差,同时要把握住大约左右以上等词语的配合用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说明文阅读方法有哪些

全文共 3936 字

+ 加入清单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看,说明文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增大。其难度也在逐年提高。下面为同学们整理了说明文阅读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说明文是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语文测试必考的一种文体。所以,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掌握说明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对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和复习备考效率非常重要。

不论命题者如何出题,同学们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掌握说明文解题的方法与技巧,明白说明文答题程序,都是能够顺利答题的。笔者结合近几年说明文阅读的考点及题型,提供一些答题方法与技巧。

一、如何找到“说明对象”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其考查类型:“这篇文章(或段落)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二、如何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对此类题目,首先,应找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其次,在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时,要分析文章结构,找出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例1:阅读下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宋代白玉蟾在《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的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是想说明……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长安则早已姹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在《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其中,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就是以上三段文字的第一句: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三、如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经常出现的考点,其类型如下:

1.直接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列图表、引用说明)的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例2:发达国家对使用后的塑料曾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作用是用具体事实说明“白色污染”难以根除。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例3:人工消雾有三种方法。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三是人工扰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气空中混合,促使雾滴蒸发而消失。

上面文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人工消雾的三种方法。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例4:地壳可以大致比作一个鸭蛋的外壳;再往里是地幔,就好像鸭蛋的蛋清;最里面是地核,就好像鸭蛋的蛋黄。

上面文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给人以清晰准确的认识。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例5:空气中臭氧水平提高到0.05 ppm,入院就医人数平均上升7%~10%。

上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说明了臭氧浓度过高对人体的危害。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例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绿色塑料”下一个定义。

所谓“绿色塑料”,并不是指绿颜色的塑料,而是指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具体地说,就是指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一定的功效后能迅速自行降解,与自然环境同化的一类聚合物。因为它对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被称为“绿色塑料”。

解析:绿色塑料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功效后,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语。引用说明应用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如何分析“说明的顺序”

考点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一: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结构,多用在说明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南西北中等。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局部、总—分。

对策二: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五、如何分析“说明的语言”

分析“说明的语言”首先要了解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科学)、风格(平实、生动)。

知识要点: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即生动说明还是平实说明。

类型1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格式: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例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通常”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海啸通常是由震源在海底下50 公里以内、里氏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产生的震荡波引起的。

解析:“通常”表明这只是一般情况,说明除了地震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可以引起海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8: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

解析:“一丝”说明变化之小,但即使是如此小的变化对动植物来说也是灾难性的。

类型2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或不符合实际。

类型3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示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示估计;“多”“有余”等表示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 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语,并体会。

对策:找出准确性的词语,然后说明其作用。找词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2)找有模糊数据的句子;(3)找使用限制词语的句子。

类型5 指示代词的含义。

类型:“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对策:找指示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离其最近的一句话。要注意有时指代的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例9:巴西生物工程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发现,蝗虫在飞行时具有一种能躲避其他动物体的特殊功能,据介绍,科研人员正在根据蝗虫的这一特殊技能,着手研制开发车用行驶监视装置,以帮助减少公路上日益频繁的撞车事故。

文中的“这一特殊技能“是指什么样的技能?

解析:这一特殊技能指蝗虫在飞行时具有一种能躲避其他动物体的特殊功能。

六、如何概括“说明文中的信息”

类型:概括提炼相关信息。

对策:(1)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用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2)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3)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有复杂内容的文章。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

七、如何分析“文段的作用”

类型:说明某段或某句的作用。

对策: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两个。

(1)对文章的结构、内容有何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或前文。有时文段在文章的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八、如何分析中心句

类型1 直接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对策:在开头结尾或中间找,个别的在文段中间。

类型2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示序次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九、如何解答拓展题型

类型: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等。

对策: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库存,按文章所介绍的事物的特征去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关于《植物的花香》的说明文阅读

全文共 741 字

+ 加入清单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2—17题。

(1)植物的花香有着许多作用。

(2)植物的花有香味是为了传宗接代。植物花朵为了引诱昆虫前来授粉,不仅呈现各种艳丽夺目的色彩,还会散发各种迷人的花香。于是引来蜂蝶竞相采蜜,正所谓“蜂争粉蕊蝶分香”。结果,花粉黏附在昆虫的身上,随着昆虫的飞行迁移而四处落户安家了。

(3)香花内部有一个专门制造香味的“工厂”——油细胞,这个“工厂”里的产品就是令人心醉的芳香油。这种芳香油除了散发香味,吸引昆虫传粉外,它的蒸气还可以减少花瓣中水分的蒸发,形成一层“保护衣”,使植物免受白天的强烈日晒和夜晚的寒气侵袭。

(4)植物的花的香味除了有益于自身的生长繁衍,大多数还有益于人类。香气能刺激人的呼吸中枢,从而促进人体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由于大脑供氧充足,因此能使人保持较长时间旺盛的精力。此外,香味信息能够深刻地留在人的记忆中,刺激嗅觉,使人的记忆增强。

(5)利用花香来保健和防病,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医圣华佗,曾用丁香等制成小巧玲珑的香囊,悬挂在室内,用以防治肺结核、吐泻等疾病。古代民间把金银花放入枕内,用来去头痛,降血压,同时还有消炎止咳的作用。

(6)不同的花香,能引起人们的不同感受。如桂花 的香味使人疲劳顿消;菊花的香味使人思维清晰。不过,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有些花香也会给人带来副作用。如百合、兰花的浓香,会引起眩晕和瞬时的迟钝。

12.给加点字注音。

繁衍 瞬 时

13.本文的说明内容是 。

14.第(4)段说花香“有益于人类”是从哪两个方面说的?(每方面六个字以内)

答:① ②

15.第(4)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的作用是 。

16.植物的花香“大多数还有益于人类”中的“大多数”为什么不能删掉?

答:

17.第(5)段中列举了两个例子,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说明的写作方法:如何写出优秀的说明文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一是介绍某件工艺品,必须把握其特点。

《核舟记》开头一段便将民间艺人王叔远的雕刻技艺评价为“奇巧”,点明其雕刻技艺的总特点为“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并由此引出说明对象核舟。在对核舟予以具体解说之后,作者发出“技亦灵怪矣哉”的赞叹,不仅照应文章开头,也进一步突出核舟的雕刻特点。

二是对工艺品各个部分的介绍要着眼于全局,服从于整体,要充分突出其总特点。

三是要确定一条合理而清晰的说明顺序。先整体后局部,先主要部分后次要部分,或由前到后,或自上而下,或由外到内等。

《核舟记》在二至五段具体介绍核舟时,便是按先中间(船舱)后两端(船头、舟尾)、先主要部分(船头)后次要部分(舟尾、舟背)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层次分明,便于读者理解。

四是观察要仔细,揣摩要深入,遣词用句要能准确描述说明对象的特点。

《核舟记》对人物情态的描绘逼真而生动,便是得益于观察之仔细及动词选用之恰当。如描绘船头三人用“执”、“抚”、“指”、“现”、“袒”、“露”、“矫”、“卧”、“诎”、“竖”、“倚”等动词。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使得人物形象逼真、活泼生动而充满生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能够通过对人物细微神态的仔细观察,深入揣摩,合理想象,准确揭示人物的情感、心理,使人物更加生动传神,使这篇工艺品说明文更生动具体,更富有情趣。如由鲁直右手指卷等动作揣摩出他“如有所语”的情境;由舟尾楫左者“左手抚炉”、“视端容寂”揣摩出他“若听茶声然”的平静心态。

课本中,介绍各种不同对象的说明文不少,这些说明文有共同之处,也因说明对象不同而有不同之处。如果认真阅读,细加揣摩,这对我们学写介绍各种不同说明对象的说明文会大有帮助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