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不耻下问的名人故事有哪些(汇总20篇)

导语: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诚信的名言名句,欢迎查阅,谢谢!

浏览

6174

作文

1000

外国名人励志故事一:思考影响创造力

全文共 544 字

+ 加入清单

思考是创造一个世界的首要工作。

加缪斐塞司博士有一天午饭后坐在门前晒太阳,看见一只猫在阳光下安详地打着盹,很是悠闲。时间一分一分地流走,每隔一段时间,猫都会随着阳光的转移而不停地变换睡觉的场地。这一切在我们看来是那样的司空见惯,可是却唤起了斐塞司博士的好奇。猫为什么喜欢呆在阳光下呢?猫喜欢呆在阳光下,那么这说明光和热对它一定是有益的。那对人呢?对人是不是也同样有益?这个想法在斐塞司的脑子里闪了一下。这个一闪而过的想法,成为闻名世界的“日光疗法”的触发点。之后不久,日光疗法便在世界上诞生了。斐塞司博士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如果我们家的院里也有这么一只睡懒觉的猫,我们也看到它一次次地趋近阳光,我们是不是能像斐塞司博士那样去想问题呢?

1910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因病卧床休息。在闲得无聊的时间里,他茫然地看着墙上悬挂的一张世界地图。一天,他突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地形好像是互补的,南美大陆东部亚马逊河流域地区突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西海岸的刚果、几内亚陷入的部分正好对应,可以把它们完全拼合在一起。这个发现让魏格纳兴奋不已,这两个大陆是不是原先就是连在一起的?如果是的话,那又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分开了?魏格纳立即着手搜集大量的地质学、古生物学资料,终于推出了一个崭新的理论:大陆板块漂移说。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赵甸九岁识画值的名人故事_900字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明末清初,有个著名画家名叫赵甸,出生在一个艺术世家中。可到了他的父亲这一代,由于战争不断,时局混乱,民不聊生,连赵甸的父亲这样一个出名的画家,也只好以卖画为生。

赵甸小的时候,聪明伶俐,学文会背,学诗能吟,很得父母喜爱。正因为如此,家中虽然贫穷,但父母仍然省吃俭用,挤出钱来供他读书,期待时局稳定后,让他得个一官半职,光耀门庭。

赵甸学习经书很是刻苦,有独到见解,经常受到称赞。但他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又和画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在读经书的空隙,每见父亲作画,他总要在旁一边帮着研墨,一边细心观看,日积月累,也学会了画画。

赵甸九岁那年冬季的一天,父亲从外地求学回来,浑身是雪。母亲赶忙点火做饭,以给父亲暖暖身子。可她一掀缸,竟一粒米也没有了,便顺手拿了一幅画,让赵甸去集市上卖掉,买些米回来下锅。

赵甸冒雪来到集市上,把画打开一看,竟是一幅古画,价值连城,便急忙卷起,转了一圈,拿着一个空罂回到家中。

画没有卖掉,米没有换来,怎么向母亲交待?他灵机一动,便作了一首诗,取名为《古画》,进门念道:

吾家有古画,其价重连城,

不易街头米,归来雪满罂。

诗的意思是说,在这战乱的年代,米价昂贵,我家虽然有价值连城的古画,却连一粒米都没有换来,雪倒落满了罂中,真是可悲啊!

父亲听了,感到纳闷,心想,现在时局是乱,可我们赵氏家族的画,也不至于到了卖不出去的地步啊!于是,他把画接了过来,看看他拿去的是一幅什么画。

待他接过画来,打开一看,竟是自己保存了多年、从来不轻易拿出让别人欣赏的一幅古画,名字叫《送子天王图》,是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作品,不由得大惊失色;他又抬头望了望赵甸,只见赵甸微微笑着,向他做了个鬼脸。父亲这才一下子明白了,哈哈大笑道:“好诗,好诗!我们家出了这样的一个孩子,就是三天三夜挨冻受饿,又算得了什么呢?”

母亲看到他们父子这样的表情,也不由得乐了,她是在为他们父子之乐而乐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国名人故事

全文共 5326 字

+ 加入清单

接到乔羽的宝贝女儿国子的短信,我心里一动:多年不见,乔老爷和夫人佟琦,还有他们三个懂事的早已成家立业的孩子,现在怎么样了?国子在短信上说:“亲爱的妈咪,一切都好吧?9月12日上午9点在新闻大厦举办老爷子歌词研讨会,央视来录制现场,特请您作为嘉宾发言。您能来是我们全家人的愿望。请回复!爱您的国子。”

我立刻兴奋起来。这些年我年纪大了,过去常联系的朋友,渐渐地疏远了。而且,对方也一样,好像大家都躲在自己的世界里静静地老去。就连名气很大,过去经常抛头露面的人,比如乔羽乔老爷,也陷进了这个怪圈。想到此,我连忙给乔羽的女儿国子回短信:“亲爱的国子,我正盼望见到你们,谢谢你们全家人想到我,给我这个机会。你父亲乔老爷的歌词研讨会,我一定参加,雷打不动。”

但是,那天我还是食言了。问题出在我老眼昏花,把9月12日上午9点的研讨会,看成9月17日上午9点。偏偏在同一天同一时间,我还接到了冯牧先生逝世20周年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纪念活动的邀请,也指定我在会上发言。当我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深情追忆冯牧先生的时候,新闻大厦乔羽歌词研讨会给我安排的那把椅子,却让乔老爷全家人失望地空着。回到家再看国子的短信,我蒙了,不禁十万火急地向孩子道歉:“亲爱的国子,实在对不起,我把乔老爷的歌词研讨会误记成9月17号了!今天我去开完冯牧逝世20周年纪念会,再看你的短信,才发现我记错了日期。看来,我是真的老了,日子过得稀里糊涂。不过,老爷子的歌词有口皆碑,万众传唱,这比开任何研讨会都珍贵。而我不懂歌词艺术,即使参加研讨会也说不出什么来。但对老爷子及你们全家给我的情谊,我铭记在心。为此,我准备认认真真写一篇文章,倾心说说老爷子和你们全家人对我的关爱。”

笑眯眯的,那个几年前常在电视里出现的如同弥勒佛的乔老爷,没有多少人不知道。他写的歌词,可谓点石成金,广为流传,说他是中国歌词界的泰斗,是没有人持疑义的。不说他在“**”前为电影《祖国的花朵》写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为电影《上甘岭》写的插曲《我的祖国》早已家喻户晓,成了中国歌坛的经典,只说20世纪80年代后,乘着改革开放大潮,他写的《牡丹之歌》《爱我中华》《难忘今宵》《思念》《夕阳红》《说聊斋》等等,哪一首不风靡一时,久唱不衰?郭兰英、李谷一、彭丽媛、毛阿敏、宋祖英,这些在国内风光无限的一线歌手,都是唱着他的歌红起来的。不过,我如此强烈地想写写乔老爷,却不是因为他的歌词,而是因为他的为人,因为他对我的滴水之恩。中国有句老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我对他虽然没有涌泉相报之能,但涌泉相报之心还是有的。

乔老爷的滴水之恩那是40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比我大8岁的乔羽还年轻,才40出头。除了私下里,人们决不敢像现在那样开口闭口叫他乔老爷。既然叫了,他也会环顾左右,不敢答应。因为,那是个人鬼颠倒的年代,他和许多文艺界的著名人士一样,活得灰头土脸的。

清楚记得是1972年,“九一三”事件之后,我们这些因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北京的人,陆续回到北京。城里没有我们的窝了,都靠投亲访友过日子。我算幸运的,经胡华先生引荐,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容。这是我一生中最窘迫也最狼狈的时候:父亲的冤案没有平反,年迈的母亲下放在江西鲤鱼洲,不知何时是归期,三个孩子因我和丈夫的感情破裂而处在骨肉分离中。难以启齿的是,国家经济萧条,商品奇缺,买粮要粮票,买肉要肉票,买布要布票,还有煤球票、肥皂票、白菜票什么的。我带着两个孩子,不仅没有这些票证,即使有,也买不起。因为我很久没有领到工资了,口袋里几乎不名一文。为了不饿着两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自己忍饥挨饿,节衣缩食,连午饭都省了。外出很少坐公共汽车,多远的地方都走着去。偶尔也使坏心眼,自己做一张假月票,趁人多的时候挤上车,拿出来远远地向售票员晃一下。售票员通常半睡半醒地趴在台子上,看都不看一眼。古人说一文钱逼死英雄汉,我是真正尝到了被钱逼死的那种感觉。可是,我还死要面子,怕人们知道指着我的脊背说:看,贺龙的女儿落难了,到了这种地步!

那年七八月的一天,天非常热,脚下的柏油路都被晒软了。我去给住在西便门附近的一个同事送药,不知不觉走到我母亲下放前住过的西便门国务院宿舍附近。忽然,一个高大的身影立在我面前,随后听见那人对我说:“这不是捷生吗?大中午的,天这么热,你去干什么?”我茫然抬起头,眼睛一亮,认出对方是大音乐家郑律成。他和我母亲住在同一个院子的同一栋楼里,母亲下放前我们在楼道或路上遇见他,还有他后来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的夫人丁雪松,常打招呼。

“吃饭了吗?”郑律成在确定站在他面前的真是我之后,不等我回答,又问。我望着他苦笑笑说:“郑叔叔,我没有吃午饭的习惯了。”郑律成看见我这副落魄的样子,明白我处境不好,叹息一声说:“不吃午饭怎么行?走,我带你去吃。”说着,他拽着我的手不由分说往既定的路上走。我个子小,身体弱,拽在他手里没有任何分量,只能由他。这样勉强走了几步,他松开手,自己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

西便门国务院宿舍当年住着不少名人,有写过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的周而复,有截取过日本偷袭珍珠港情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立下大功的红色特工阎宝航……再就是郑律成,他大名鼎鼎,是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前身)的专业作曲家。整个院子里的人都知道他,不仅因为他是朝鲜人,还因为他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到了中国,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1937年,他背着从朝鲜带来的小提琴到达延安,投身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事业。就是在这个时候,他请女诗人莫耶作词,谱写了著名的《延安颂》;请公木作词,写了更著名的《八路军进行曲》(1988年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在中国当代音乐史上,与冼星海、聂耳和田汉齐名。抗战胜利后,经过中央特批,他带着曾是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女生队队长的妻子丁雪松回到了朝鲜,又写了朝鲜人民军军歌。要知道一个人能为两个国家的军歌作曲,在世界举世无双,因此享有“军歌之父”的美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经周总理批准并征得朝鲜金日成首相同意,他随在中国驻朝鲜大使馆任外交官的妻子丁雪松一起回国,正式加入中国籍。人们津津乐道的是,1943年他与丁雪松结婚后,上了抗日前线,怀着身孕而留在延安的丁雪松不慎在雪地上滑倒了,引起早产,生下一个女孩。孩子生下后因为没有奶,丁雪松把他从朝鲜辗转上海带来的那把心爱的小提琴卖了,换回一头刚下崽的母羊,每天给孩子挤羊奶喝,这才把孩子救活了。郑律成从前线回到延安,有感于他的那把提琴救了他的孩子,给孩子取名为郑小提。后来郑小提也成了音乐家,在总政歌舞团创作室任创作员,也和大家一样,在西便门国务院宿舍进进出出。

这是在十年“**”中,社会乱哄哄的,文艺团体像郑律成这样的大作曲家,都被打入另册。郑律成更因为历史复杂而受审查,要求他每天去团里报到,中午在那儿吃一顿样板饭。因为中央乐团是样板团,团里的饭也叫样板饭。那时他50多岁,身体很好,从西便门去地处和平里的单位路不算近,每天骑一辆破自行车来回。

那天郑律成没有骑自行车,看来不是去团里,也不是从团里回来,他说带我去吃午饭,可是,既不往他家里带,也没有往街边的小餐馆带,更不可能带我去路途遥远的样板团吃样板饭。当时在小餐馆吃饭也要用粮票,我猜想他家里不开火,上餐馆也囊中羞涩,不知这顿饭怎么吃,吃什么。因此,跟着他在烈日下走,沿路我犹豫不决,走不是,不走也不是。在我的记忆中,好像穿过了半个北京城。

当他带着我穿过大街小巷,敲开大柳树一个破败院落的一扇普普通通的门的时候,我才知道,他把我带到了他的好朋友乔羽家。

乔羽的名字对于我来说,太熟悉了,简直如雷贯耳。因为我也是文学青年,喜欢“**”前的电影、小说、诗歌和歌曲,唱过乔羽写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和《我的祖国》等电影插曲,还知道他是人人皆知的电影《红孩子》和《刘三姐》的编剧。在我心目中,这两项占一项就不得了了,而他两项都占了,太了不起了。

出现在我面前的乔羽,却不像我想象的那么高大,那么英俊。他个子不高,微胖,穿着一身颜色单调的衣服,才40多岁,但没有这个年纪的干练和锐气。让我感到奇怪的是,郑律成这么大一个音乐家来访,他也不特别热情,甚至有些无所适从。站在他身边明显高出他一头的妻子,反而气质高雅,衣着光鲜,头发梳得纹丝不乱;30多岁的人,还可以用亭亭玉立来形容。后来我才知道,乔羽从他工作的中国歌剧舞剧院下放在张家口,那天是偶尔回家的,碰巧被郑律成和我遇上了。而郑律成顺便带上我去找他,是给毛主席写了一封申诉信,反映他历史问题的清白,但他的汉字写得不好,想请乔羽给他抄一遍。

乔羽的妻子佟琦之所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她是满人,贵族出身,祖辈曾是朝廷的高级将领,人们在私下里都称她格格。据说顺治皇帝的佟妃,就出自他们家族。由于出身高贵,又有良好的家教,她言行和衣着与众不同,即使在那样极端的年代,也敢于标新立异,特立独行。在山东济宁故乡当过小学教员的乔羽,纯粹一介平民,1946年参加革命后,虽说上了晋冀鲁豫边区的北方大学,但那也是土大学。他之所以有今天,是一路吃苦耐劳走过来的。因此,当他站在佟琦身边,形成明显的对照,也因此他们戏剧性地过了一辈子。

看见大音乐家郑律成带着我在午饭时间走进家里,女主人佟琦表情木然,站在那儿不动,没有给我们做饭的意思。我又猜,她肯定有难言之隐,那时粮食定量,她家三个孩子,老大老二是男孩,正是胃口大开的年龄,多招待客人一顿饭,自己就得饿一顿。也是后来才知道,佟琦是中国文联医务室的医生,虽说有皇家血统,但她在单位仍属群众行列,再说,她的医生职业又是人们得罪不起的。因此,乔羽被下放了,她还能带着三个孩子留下来。但要管好这五口之家,她也得量力而出,精打细算。因为在文艺界听多了男女之间的风流韵事,她特别痛恨男人拈花惹草。

郑律成和乔羽坐在狭窄的客厅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我完全成了多余的人,那种气氛让我尴尬极了。郑律成突然意识到什么,指着里面的房间对乔羽说,老乔,我给你说几句话。两个人进去后,声音压得很低,嘀嘀咕咕一阵,乔羽冲着门外大喊,佟琦,你进来!女主人进去三两分钟,声音突然高起来:你个死老郑,有话怎么不早说呢?人家是公主啊!你看慢待她了。然后斩钉截铁地说,我出去买菜,割肉割肉!说话间,她已大步流星走回客厅,刚才还表情木然的脸春风荡漾。我惊惶地站起来,她风一样刮到我面前,压住我的两个肩膀说:你坐你坐,和老郑、老乔好好聊天,我去给你们割肉包饺子。

同样也是后来我才知道,郑律成和乔羽进到里屋,是向他解释,我并非佟琦痛恨的那种迎合男人拈花惹草的女人,而是贺龙元帅落难的大女儿。在命运上同样经历了颠簸的佟琦,听说我的身份和处境,大吃一惊,一股侠胆柔情油然而生,对我的态度突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我还未从愣怔中回过神来,她已经提上篮子去菜市场买菜了。当时乔羽的供给关系不在北京,她和三个孩子每月每人只有二两肉票,她一口气全买了。回到家,不要任何人沾手,一个人在厨房里丁丁当当包起饺子来。我进厨房去帮她,她举起两只沾满面粉的手,用臂弯把我推了出来,说请你都请不来,哪能让你动手呢?

这顿午饭,我是含着泪水吃完的。八两肉包出的饺子,乔羽和郑律成基本上是蜻蜓点水。两个人只顾对付乔羽从床底下搜出来的一瓶酒,你一杯我一杯,装出很陶醉的样子。佟琦则坐在我对面,痛惜地望着我,不断地催促说,吃啊吃啊,老郑老乔喝酒,你不管他们。她还说捷生,你父亲贺龙是开国元帅,国家的大功臣,不会整死就整死了,总有一天要给他平反昭雪。今后的日子会好起来的。郑律成和乔羽也附和说,是啊,是啊,苍天有眼,将来一定会还贺龙元帅公道。然后劝我想开一点,把心放宽,先把孩子养大,把难关渡过去,相信总有云开雾散的时候。

听着这些暖心暖肺的话,我真想趴在桌上,放声大哭。

从此,我和乔羽成了心心相印的朋友,和佟琦更是亲如姐妹,她叫我公主,我叫她格格,两个见面无话不说。他家的三个孩子,对我以妈妈相称。当然,我父亲的冤案也很快被澄清了。1975年6月9日,在父亲含冤逝世6周年之际,在中共中央召开的“贺龙同志骨灰安放仪式上,周总理抱病从医院赶来致悼词。20世纪80年代,我回到了部队,老伴李振军担任武警第一任政委。乔羽的小儿子乔方(歌曲《红旗飘飘》的词作者)中学毕业后,没有工作,我和老伴想尽办法把他招到了部队。

可惜郑律成没有活到让我报答的这一天。那是1976年12月,刚刚粉碎”**“,张家口复排反映我父亲领导南昌起义的京剧《八一风暴》,邀请南昌起义将领的亲属和孩子们去观摩,郑律成也在邀请之列。从张家口回来的第二天,12月7日,喜欢撒网捕鱼并写过《川江号子》的郑律成带着侄孙女银珠和6岁的外孙剑锋去昌平京杭大运河捕鱼,突发脑溢血,栽倒在河边。偏僻的运河边根本没有出租车,两个年幼的孩子边哭边艰难地把他弄到岸上,拦了一辆三轮车往昌平城里送。但终因耽搁太久,我们的大音乐家再也没有醒来。得到消息,乔老爷极度悲伤。几年后,他在矗立在八宝山郑律成墓前的墓志上写道:”郑律成同志是一位将自己的生命与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结为一体的革命家。人民是不朽的,律成同志的歌曲也是不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名人故事:彼得潘综合症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丹·基利也撰文描述了这样一个群体:"这类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这些彼得@潘们很爱玩也很好相处,但免不了也有不少孩子的弱点,如优柔寡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绝等。因此他们的行为同年龄很不相称,大多数情况下这无伤大雅,但总有一天,等他们突然明白生活原来并不如想像中那么称心如意时,已经太晚了。这些人就是"彼得·潘综合症"的患者,也就是一些不愿长大,拒绝成熟的人们。

1904年,彼得·潘诞生于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他的故事多次被搬上银幕。彼得·潘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但这毕竟只能出现在童话中,不能为现实所接受。"彼得·潘综合症"患者就是现实中的彼得·潘。成年人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和残酷倾轧,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装嫩",不愿成熟起来。但这种心态如果发展到极端,就被称为"彼得·潘综合症",被定性为一种心理疾病。

帮助患者摆脱"彼得·潘综合症"的最好办法是迫使他面对现实,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告诉他:"没人有义务承担你所应担负的责任;你要是不去银行交费,没人会帮你交;你睡着了,没人会把你叫醒……"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12则

全文共 2118 字

+ 加入清单

书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好朋友,我在书的海洋里漫游,从中得到了莫大的快乐,更使我的知识面也宽广了不少, 以下是“读书名人故事”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1.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伽利略好奇善问: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体比重等理论。

3.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

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4.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5.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6.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7.匡衡凿壁偷光

古时候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8.车胤囊萤映雪

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9.苏东坡

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10.悬梁刺股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11.范仲淹苦读的故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2.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雷锋名人小故事1:参加人民解放军

全文共 508 字

+ 加入清单

参军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初,新一年的征兵工作已经开始。雷锋心急如焚要求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但鉴于焦化厂的征兵名额有限,但是雷锋在工地的表现十分突出,领导都舍不得放他走,就不同意他报名。这可急坏了雷锋,他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人民武装部向余政委讲起自己的经历,表明他参军的志愿和决心。

就在武装部的余政委和工程兵派来的接兵的领导专门研究了雷锋的入伍问题的时候,认为他是苦孩子出身,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政治素质好,入伍动机明确,虽然身高1.54米,体重不足55公斤,身体条件差些,但他在农场开过拖拉机,在工厂开过推土机,多次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先进工作者。但是相信他入伍会成长得更快,最后勉为其难决定批准雷锋入伍。

一九六零年一月八日,雷锋领到了入伍通知书,随新兵一同由辽阳来到驻地营口市。他做为新兵代表在欢迎战友入伍大会上讲话。

雷锋所在团是有着光荣战争历史的部队,他决心以实际行动发扬优良传统。开饭时,他主动给大伙读报,宣传党的政策:休息时,他教大家唱歌,雷锋在这个大家庭里感受到无此的温暖,由于他身小臂力弱,开始练投手榴弹时不合格,他天不亮就消消地出去练习,十几天后,他终于和其他同志一样,在实弹学习中得到了优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名人小故事大全

全文共 348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古今中外,有很多著名的人,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们光鲜亮丽的一面,更要看到他们背后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名人小故事大全,欢迎大家参考!

【名人小故事篇一:孔子吃饭】

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真是饿极了。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

于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名人小故事篇二:王羲之练书法】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 "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 "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襄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票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郡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素之。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他为“东床快婿”,从此 "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名人小故事篇三:徐陵妙答】

陈国(为隋以前周代诸侯国)散骑常侍(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的官)徐陵出访隋国。隋文帝正在洛阳,赶忙选派朝官中机敏善辩者去接待。当时初夏已热。徐陵是陈地来的南方使者,隋官中有—人以此戏说徐陵道:“今天天气真热哪,大概是徐常侍带来的吧?”

徐陵笑答:“太妙了,想不到我到洛阳,使你们懂得了寒暑。”从官无对。

徐陵这年已75岁,又一官问他:“徐常侍高龄多少?”想以此发挥作些文章。

徐巧妙答道:“小于如来5岁,大于孔子2年。”众人都笑,隋文帝为朝官中无人能对深感耻辱。

【名人小故事篇四:阿基米德的故事】

公元前215年,罗马将领马塞拉斯率领大军,乘坐战舰来到了历史名城叙拉古城下,马塞拉斯以为小小的叙拉古城会不攻自破,听到罗马大军的显赫名声,城里的人还不开城投降?然而,问答罗马军队的是一阵阵密集可怕的镖箭和石头。

罗马人的小盾牌抵挡不住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石头,他们被打得丧魂落魄,争相逃命。突然,从城墙上伸出了无数巨大的起重机式的机械巨手,它们分别抓住罗马人的战船,把船吊在半空中摇来晃去,最后甩在海边的岩石上,或是把船重重地摔在海里。船毁人亡。马塞拉斯侥幸没有受伤,但惊恐万分,完全失去了刚来时的骄傲和狂妄,变得不知所借。最后只好下令撤退,把船开到安全地带。罗马军队死伤无数,被叙拉古人打得晕头转向。

可是,敌人在哪里呢?他们连影子也找不到。马塞拉斯最后感慨万千地对身边的士兵说:“怎么样?在这位几何学‘百手巨人’面前,我们只得放弃作战。他拿我们的战船当游戏扔着玩。在一刹那间,他向我们投射了这么多镖、箭和石块,他难道不比神话里的百手巨人还厉害吗?”马塞拉斯说的“百手巨人”是谁呢?原来,当时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在叙拉古城里住着一位人间奇才阿基米德。年过古稀的阿基米德是一位闻名于世的大科学家。

在保卫叙拉古城时,他动用了杠杆、滑轮、曲柄、螺杆和齿轮。他不仅用人力开动那些投射镖箭和石弹的机器,而且还利用风力和水力,利用有关平衡和重心的知识、曲线的知识和远距离使用作用力的知识等。难怪马塞拉斯不费劲地就找到了自己惨败的原因。当天晚上,马塞拉斯连夜逼近城墙。他以为阿斯米德的机器无法发挥作用了。

不料,阿斯米德早准备好了投石机之类的短距离器械,再次逼退了罗马军队的进攻。罗马人被惊吓得谈虎色变,一看到城墙上出现木梁或绳子,就抱头鼠窜,惊叫着跑开:“阿基米德来了。”阿基米德出生在叙拉古的贵族家庭,父亲是位天文学家。在父亲的影响下,阿斯米德从小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喜欢辩论。长大后飘洋过海到埃及的山历山大里亚求学。他向当时著名的科学家欧几里德的学生柯农学习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知识,最后通古博今,掌握了丰富的希腊文化遗产。

回到叙拉古后,他坚持和亚历山大里亚的学者们保持联系,交流科学研究成果。他继承了欧几里德证明定理时的严谨性,但他的才智和成就却远远高于欧几里德。他把数学研究和力学、机械学紧紧地联在一起,用数学研究力学和其它实际问题。保护叙拉古战役中的机械巨手和投石机等就是最生动的一个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知识就是力量”的真理。在亚历山大里亚求学期间,他经常到尼罗河畔散步,在久旱不雨的季节,他看到农人吃力地一桶一桶地把水从尼罗河提上来浇地,他便创造了一种螺旋提水器,通过螺杆的旋转把水从河里取上来,省了农人很大力气。它不仅沿用到今天,而且也是当代用于水中和空中的一切螺旋推进器的原始雏形。

【名人小故事篇五:徐悲鸿三请齐白石】

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藤扶梦访徐熙。

这是齐白石为赠与徐悲鸿的《月下寻归图》的题诗,由衷感激徐悲鸿“草庐三顾”的识拔之恩。

久慕其名

一九二九年秋,近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出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他深信只有优秀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为此用心物色遴选教授,意向聘请的第一人,便是齐白石。

齐白石少年习画,经半个世纪刻苦精勤不懈努力,终于跻身画坛大家之列,于一九二零年定居北京,专业卖画刻印。徐悲鸿一向十分赞赏他的人品画技,称他是真正的艺术大师。

两顾草庐不果

九月初的一天,徐悲鸿来到西单跨车胡同齐白石的寓所。问候过后,道明来意:“先生是扬名遐迩的画坛大师,想请您来艺术学院任教。”齐白石婉言辞谢:“承蒙徐院长看重,只是老朽年逾花甲,耳欠聪,目欠明,恕难应命,但只心领了。”

“高等院校的教授中,古稀之年还不少呢,齐先生老马识途,点拨指导,谁能及得上?正是大有用武之时。”徐悲鸿挽请说。

齐白石还是不答应:“教授责任重大,还是另请高明的为好,以免误人子弟。”

两天以后,徐悲鸿再次登门拜访,又是盛情邀请,齐白石又以年老为由推辞。冒雨三顾金石开

求贤若渴的徐悲鸿不愿就此放弃。百忙中三顾齐宅,而且是顶风冒雨而来,再次表敬爱之心,诚恳迫切相邀。齐白石感动之余,解释了“恕难应命”的真实原因:“年老体衰而外,是因为老朽木工出身,并未进过学堂,登台教授缺少经验,恐引教师非议,又恐顽皮学生捣蛋,连课都上不成。”

“齐先生的顾虑不无道理,但似可不必。”徐悲鸿情真意切道:“教授的资格,在于真才实学,不计出身如何。有些留过洋的不也是徒有虚名?齐先生融合传统写意和民间绘画的表现技巧,艺术风格独特。不但能教学生,也可教我徐悲鸿。”

“不敢,不敢,徐院长太谦逊了。”齐白石摇手不迭。

“事实正是这样,并非过谦。”徐悲鸿继而保证道:“齐先生上课时,不必做长篇的理论,只要作画示范稍加要领提示即可。开学之初,我陪着您上课,为您护驾。以防真有个别学生不守纪律。”

齐白石发自内心的感动,终于点头了:“那就试一试吧。”

开学那天,徐悲鸿亲自乘着马车把齐白石接到学校,向全校师生恭敬有加介绍了齐白石的高超造诣。又言出行随,为齐白石“护驾”。考虑到齐百石的确年事已高,徐悲鸿还给予多方照顾:入冬以后天气寒冷,给他在讲台边生个火炉;到了夏天,又给他装个电扇;刮风下雨,又派车接送往来。可谓无微不至。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一根手指撑起美丽人生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3247 字

+ 加入清单

2007年12月23日,风华正茂的平面设计师王甲被确诊为“渐冻人症”(肌肉萎缩侧索硬化症),这是与癌症并称的绝症,世界知名的科学家霍金就罹患此症。

王甲发病两年,先是说话模糊,进而失声以至吞咽困难,从左手握不紧杯子、步履艰难,逐渐扩展到右半身失去力气、全身肌肉萎缩……虽然承受犹如被逐渐冰冻的痛楚,但凭着一根力量尚存的手指,王甲坚守着挚爱的设计创作。

病着的穷人精神的富翁

在阳光弥漫的小房间里,王甲正聚精会神地观看心爱的NBA球赛。消瘦的身体几乎全部陷在座椅里,脚上一双红色的耐克鞋格外醒目。对面的墙壁上贴着几幅王甲患病前的照片,阳光俊朗。一幅海滩上的留影更有些炫耀地露出健硕的肌肉。

而此时王甲骨骼支棱的脸上,瘦得只剩下两只黑亮的眼睛,就靠着眼睛的眨动,我们开始了最简单的对话。聊到冬运会,“喜欢周扬吗?”王甲眼睛瞬时一亮,“东北老乡呢。”眼睛用力一眨,自然流露出对家乡人的骄傲。随口讲个笑话,王甲第一个笑了起来,愉快的神情让人很难想象面前的他是位绝症患者。

正聊着,王甲忽然开始不断地眨眼。母亲一次次猜测着,但仅凭眼神怎么也无法猜透他的用意。父亲也加入进来,一次次尝试,直到看到王甲眼皮上方不自主地抽动,母亲方明了,儿子是痒痒了。她一边给儿子搔痒,一边心疼地解释:“这是中药的副作用,前些日子满身都起了湿疹,那罪遭大了。”

终于,眼部的皮肤又舒展开了,王甲深深地叹了口气,有些歉意地看了妈妈一眼。

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已然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曾经几分钟就能轻松做好的一个设计更如悬崖高耸。头脑中那些精妙的图像、细腻的色彩,还有语言都难以精确传达的种种意蕴,只能靠眼神一点点示意鼠标移动到合适的位置,眨眼为“是”,不动则是“否”。千百次地猜测确认。当倾尽全力也无法将设计落实,王甲会紧紧咬牙,胸腔起伏,喉咙呜呜作响,如困兽犹斗。

就这样艰难地坚持着,王甲在病中完成各类设计作品近百件,见证了这个沉默的、重病着的青年内心涌动的社会关怀。他为5·12地震设计的两幅公益海报《泪》和《中国的脊梁》,被一家杂志选用。尽管生病后本不富裕的家庭经济更加窘迫,但王甲还是选择将赢得的3000元稿酬全部捐给了灾区。

一张站票开启“北漂”生涯

曾经,他是怀揣梦想、只身闯荡北京的“北漂”青年。2005年,一张站票,十多个小时的颠簸后,东北师范大学平面设计专业大三学生王甲来到首都寻觅实习和工作的机会。他只带了一个小包和不多的现金,就凭着初生牛犊的一股冲劲儿和年级第一的专业成绩,仅用3天时间就在一家知名的设计公司找到了工作。

在一间不足5平方米、楼梯犄角的三角形简陋地下室里,王甲开始了忙碌的“北漂”时光。从自在的大学生活一头扎进陌生艰苦的环境,王甲却觉得那段日子充实而愉快。

2006年6月,回校完成毕业设计后,王甲在2000人的面试中脱颖而出,进入中国印刷总公司的设计部工作。正是这个月,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宇宙的起源”主题讲座。彼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位天才物理学家患有的罕见疾病,与这个大男孩儿会有什么联系。

“他精力充沛,又追求完美,为了一个满意的设计可以说是不顾一切,通宵加班都是常事,常常一宿没睡早上用冷水洗把脸就又开始工作。”同事兼好友肖晋兴回忆道。在很多同事眼中,王甲属于单位很“醒目”的一位,有些“臭美”,衣着讲究,打篮球、踢足球都是健将级别的。同事陈普一次去王甲租住的房子,没有窗户的小房间里,王甲弹着吉他的迷人歌声让他印象格外深刻。

王甲身上也盛满了80后“北漂”的迷惘、奋斗和梦想。他曾在一年里搬了几处地下室,每天早晚都要在高峰时段拥挤的地铁里消耗不短的时光,努力想为父母搏一个更好的生活却难免有些急躁,对于爱情也是期待又抗拒。

幸运的是拥有一份心爱的工作,“一个鼠标,一杯茶,一支画笔,一个空白的本子,在一个看得见又摸不着的世界里打拼,在没有颜料的画室里进行创作,每天都觉得自己很匮乏,又很充实”。中国印刷总公司曾在法兰克福书展备受好评的中国风展厅、北京市卫生局曾贴满大街小巷的“预防流感接种疫苗”温情招贴都是他的得意之作。他还主持设计了中国印刷博物馆的数字馆。

像男人一样战斗下去

认识王甲的人,一开始都无法相信健壮如牛的他身体会出问题。发病前的一个月,他还在单位运动会上以100米12秒37的成绩赢得冠军。但从2007年9月开始,王甲开始感觉嗓子发堵,说话有些吃力,当时并没在意。到了10月末,连续几天,早上刷牙时牙缸都直接从左手脱落,走路也没力气,他这才想到去检查。

12月23日,王甲的病情确诊,肌肉萎缩侧索硬化症。绝症,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头脑始终清醒、感觉依旧敏锐,却要眼睁睁地看着身体的全部机能随肌肉萎缩逐渐丧失,直至无法吞咽、呼吸衰竭。

父亲几乎一夜白头,母亲急速地消瘦。王甲在短暂的崩溃后,选择坚强面对。“我愿意去创造个奇迹,这是我从小就喜欢做的事。死刑不是别人宣判的,往往是自己。我无疑成了父母最大的精神支柱,我不能倒下,我要用我的青春和爱点亮这个家庭,因为我是这个家的希望。”

确诊后,王甲仍坚持在治疗的同时继续工作。踉跄的步伐和夹杂手势的模糊话语常惹来诧异的目光,他总是淡淡地一笑而过。但随着病情恶化,4个月后,王甲不得不与公司解约。

王甲可称得上是最配合的病人,火灸、梅花针、拨筋……只要有一线希望,无论多苦、多遭罪,他都欣然接受。

熟悉王甲的亲友都感觉,过去那个热血沸腾有些毛躁的大男孩儿蜕变得坚定从容。母亲提起儿子,辛酸中带着骄傲。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经历情绪的低落,更何况是重病在身的王甲。实在烦躁或是难受了,他只能闭上双眼,紧咬牙关,自己和自己较劲儿。

尽管心态一直坚定乐观,顽疾还是以摧枯拉朽的方式,一点点吞噬了他青春健美的躯体。如今,全身瘫痪的他只剩下右手食指力量尚存。就凭着一根手指,王甲每日都要在电脑前操作几个小时,坚守着自己热爱的设计创作,追求完美的个性一如既往,一点儿细节不满意都要反复修改。

王甲打字的时候,母亲先将他推到电脑前,轮椅上放上特制的木板,再把右手放到鼠标上,为了将最有力气的右手食指固定在按键上,母亲和王甲来来回回地尝试着,一点点挪动着手指的位置。终于,鼠标发出“咔”的一声,王甲呼出一口气——他终于可以开始书写了。只见他的眼神在屏幕上缓缓移动着,母亲在一旁配合着移动鼠标,正确了,王甲就轻轻按下确定键。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20分钟后,屏幕上出现了如下的文字:“我每天都在盼望一天天好起来,可以照顾自己,报答我的父母,只要还能呼吸,决不放弃。”

“我被大爱包围”

“大甲好,叔叔阿姨好。”三位满带笑意的女孩儿走了进来,很自然地坐到王甲身边,开始关切地询问起来,并很自然地为他擦拭嘴角不时流出的口水。

其中一位姓沈的女孩儿介绍,她上周已经来过,这次又拉上合住的小姐妹。同是“北漂”的她们对于王甲之前的经历特别感同身受。“觉得他目标明确,很有理想,生病后这么大落差,一般人早就放弃了,他还一直坚持。”虽然交流起来很困难,但问起对王甲的印象,三人异口同声提到王甲的笑容:“他的笑特别灿烂,是那种由心而发对你的笑。”

还有一位,王甲称她为“虹妈妈”。自从一年多前从网络上了解到王甲,她就带着无微不至的关怀经常来到这个家,每周探访几次,为王甲喂饭、穿衣、擦洗、按摩,每次出门治疗,也由她负责接送。

有时候她和王甲母亲一起扶王甲起床——先用双臂支撑起他无力而沉重的躯体,再合力将其安置在椅子的合适位置,调整颈部靠垫,接着将手臂轻轻拉直,那份儿娴熟流畅只有在日复一日的照料中才培养得出来。

王甲母亲有两本日记,记满了每一位爱心人士的探访经过和捐助的钱物。她轻轻抚摸着日记本,动情地说:“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精神财富,那么多关爱也让我们更有信心。”

“你给我点滴甘露,我还你淡淡笑颜与坚定眼神。”心思细密的王甲牢记着每一份真情和温暖,并用独特的“设计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感恩。

最近,王甲每天花五六个小时整理资料,制作网页。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设立“渐冻人症”病人的专项基金,并为此努力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名人故事:少年总裁张伯宏

全文共 1411 字

+ 加入清单

少年张伯宏的履历表就像格林童话:当同龄人在为黑色中考焦头烂额时,15岁初中毕业的他远赴洛杉矶学习音乐制作;17岁“洋”装穿在身的他又回国,玩土得掉渣的音乐《北京土著》;在娱乐圈刚崭露头角,荣登中国TOP排行榜第一名时,他又华丽转身,18岁就成为上海一家网络游戏公司的CEO……

18岁音乐人总裁年薪7位数,海派的家庭,游走在娱乐圈和IT圈之间,这个唱RAP,迷恋网游,比韩寒更“韩寒”的新锐人物,具备了当下新偶像的所有元素。

可粉丝的尖叫博客的高点击率下属对他“张总”的称谓,都掩饰不了这个18岁少年的倦意。他时常觉得自己“老了”,已萌生退意。他“觉得人生什么时候就该做什么时候的事。18岁的孩子还是要在学校学习,否则以后的人生中会有很多缺憾。”

当盖茨50岁杨致远40岁陈天桥30岁时,这些吃着果冻长大的“80后”,已经夹着一本叫“互联网”的大课本匆匆上路了。他们用程序创造财富,他们的口号是:贩卖右脑!他们格式化了父辈的“左脑型企业”模式,颠覆了商业学院奉行的一些金科玉律,他们认为重要的已经不是资本,不是技术,不是经验,甚至不是知识,而是创意,儿童般的想象力,来自右脑的领悟力。

这些“愣头青”真的就用一根上网线获得了巨大财富:身价两亿的泡泡网CEO李想(生于1981年)身价过亿的康盛世界CEO戴志康(1981年)身价过亿的MySee总裁高燃(1981年),身价过亿的MaJoy总裁茅侃侃(1983年)……出生于1988年的张伯宏刷新了“80后”创业的纪录。

这个“双栖明星”的声名乍起也招致了很多质疑:一个初中毕业生“有个好创意”就能当上总裁?他是个花瓶,幕后有人“垂帘听政”?一个“所有收入都要交给妈妈”连自己钱包都管理不好的总裁,怎样管好他的公司?一个没有任何管理经验的少帅,怎样让从索尼盛大等成熟网络游戏公司中高薪挖来的员工心服口服?

这个孩子努力让自己显得不像一个孩子,在媒体上应付着各种冷言冷语。如今,他带领着他的团队正在开发网游“变形金刚”。

“为自由而战”也是他的追求。工作中处处显得大人样的他一不小心就泄露生活中的“小孩儿性情”:抓紧吃饭时间玩手机游戏,看到保时捷走不动路,把吃麦当劳说成吃世界500强,博客里把“什么”写成“啥米”。一边严肃地对媒体说“有没有女朋友是隐私问题”,一边在博客里一遍一遍地感叹,“我怎么还没有女朋友”。

如今,这个自由男孩醉心音乐,疲于复杂的人事,萌生去意。看着这个正在青春蝶变的少年,人们不禁想问:他所代表的一代少年总裁还能走多远?

巴菲特8岁炒股比尔盖茨休学创业,张伯宏18岁当总裁似乎也不算什么大新闻,尤其是在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网游对象越来越年轻化,投资人越来越看重对市场敏感青春逼人创意无限的先锋少年。当然,他们的短板就是稚嫩的人际交往空白的管理经验。正如张伯宏所说,“优势是我年轻,劣势就是太年轻了”。

正如狄更斯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些“一出生就遇上了市场经济,一长大就明白了国际化,一交流就用上了互联网”的80后,没有经受过意识形态的煎熬,没有传统的羁绊与包袱,更没有产权制度的困扰,他们比所有的前辈商人都要幸运,他们看上去一个个前程远大,不过他们即将面对的挑战和灾难都是前所未有的。

也许少年企业家们会失败,也许他们不等失败就又华丽地转身,辗转于下一场“秀”,花样年华里一切皆有可能。

“我这么年轻我怕谁啊?”也许只有这句《奋斗》的台词才直指他们的心底。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名人小时候的故事伏尔泰三岁背书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伏尔泰,一生创作过许多作品,涉及到政治、思想、哲学、文学、历史各个社会科学领域,仅在文学的范围内就写过杯具、喜剧、历史剧、散文剧、歌舞剧、史诗、哲学诗、讽刺诗、抒情诗、故事诗、小说等。

伏尔泰的父亲是一个公证人,家里摆放着很多书。伏尔泰很小的时候,就对书十分感兴趣。有一天,父亲从外面回家,发现幼小的伏尔泰一个人站在床上表演。只见他口中念念有词,随着不同的语气和声音的高低,变换着各种姿态。一会儿板着脸孔,声色俱厉;一会儿手舞足蹈,轻言婉语。父亲看到他脚下有一本书,原先是拉封丹的《寓言诗》。哦,小伏尔泰正在忘情地背诵着《寓言诗》中的故事呢。

父亲没有打断伏尔泰的表演,而是在一旁对照书本,发现孩子不仅仅背得十分准确,而且表演得十分动人,说明他不仅仅记住了故事的资料,而且对故事的情节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但是,伏尔泰毕竟只有3岁呀!怎样会有这么奇异的才能呢?他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了。父亲对小伏尔泰说:“孩子,你什么时候学会背诵的啊?能不能再背一个别的故事呢?”

小伏尔泰天真地说:“这个故事我是刚刚才看过的。”

“啊——”父亲更加惊讶了,“哦?那你能够再表演一次吗?”

小伏尔泰当着父亲的面儿,很快又看完了《寓言诗》中的另一个故事,之后又有声有色地背诵起来,居然能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高兴地把小伏尔泰从床上抱起来,搂在怀里,情不自禁地夸奖道:“乖孩子,真是太聪明了!”

读故事,悟道理

一些伟人自幼有着过人的天分。然而,仅靠天分就能获得成功,无异于天方夜谭。勤奋,永远是成功无法绕开的大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名人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212 字

+ 加入清单

车胤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资料,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齐,借它们的光不就能够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一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励志的古代名人故事

全文共 2108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玩具及现代小儿故事越来越丰富,名人故事与现在的小朋友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了,下面为大家分享了有关励志古代名人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1、欧阳修

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2、司马光

宋朝司马光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机智过人,勤奋好学。刚满二十岁即考上进士。他为官清廉,公务之余常利用时间读书,立志写一部通志,作为人们的借鉴。为了把握时间读书,他特意制作一个圆木枕头,枕头的妙用是睡觉时身子只要一翻动,它就会滚动,人也就惊醒了,可以继续研究学问,因此称"警枕"。每当司马光需休息时,便枕着"警枕",如此学习的结果,终于取得了成功,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

3、孙敬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4、苏秦

苏秦是洛阳人。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

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锥刺股",用来表示读书刻苦的精神。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5、宋濂

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着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6、孔子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7、匡衡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

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恩情不会随时间流逝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东北某地有个青年术匠,名叫张义。有一天他要去一个远离家乡的地方干活,不幸途中汽车起火,一时间车内烟火弥漫,乘客拼命拥向车门逃命,谁知车门紧闭不能打开,眼看一车人就要被活活烧死。情急之下,张义拿出工具箱里的铁锤狠砸车窗,霎时间把车窗玻璃砸个粉碎,乘客们纷纷从窗口跳将下去,他自己没有急于逃命,而是帮着把老人小孩扶上窗口放出宙外,直到最后他自己像一个火团似的滚下车来。眼看乘客们都已脱险,正庆幸间,忽然又听到有凄厉的哭叫声从浓烟滚滚的车里传出,原来还有个小孩在车上。张义不顾自己生命危险,腾身而起攀上车去,抱起小孩跃出窗外。几乎与此同时,“轰”的一声巨响,油箱爆炸了,车子被熊熊大火吞噬了……

膏年木匠救了一车25人的生命,他自己的头脸被烧伤,腰椎腿骨都受到了重伤。

这一幕舍生忘我的救人壮举并没有见诸媒体。原因是当时正值“文革”,社会混乱,这英勇救人的事迹没有得到报道。青年木匠最后拖着受伤的身躯和一张车站的表扬信回家。

时间过去了30年,青年木匠已经年过半百。因为家贫,当年的伤没能治好,成为一个丧失劳动力的残疾人,又无子女,孤苦伶仃。好心的人劝说他把亭迹公开出来,以期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帮助。无奈之下,他拿出那张皱巴巴的车站表扬信公开救人事实和现在的生活状况。电视台报道了这一事迹,很快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感谢信、慰问信纷纷向他飞来,当年被救的人来信感谢救命恩人,诉说30年来一直在寻找恩人想念恩人的情怀,有的还辗转千里来到恩人的家,当面谢恩。

最感动的是,那个当年最后被救出来的孩子,那时才9岁,现在巳是一个中年妇女了。她是眼前这位老英雄从火里抱出来的生命啊j她握着恩人的手紧紧不放,泪流满面:“恩人啊!让我像奉养亲生爹娘一样奉养你,你是我的再生父母……”那泣不成声断断续续的话语令在场的观众都为之动客落泪。

这一幕拜谢恩人的情景,让我看到了善良仁爱、知恩图报的人性闪闪发光,照耀人间。无论什么时代,恩情是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泯灭的,它在人的血脉里流淌着,永不干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名人成就故事有感

全文共 495 字

+ 加入清单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涌现出无数杰出的人物。他们是人类的精英;他们想熠熠升起的灿烂群星,发射出绮丽的光芒,照耀着人类,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影响着人类的进程。他们的存在,体现了人们的光荣,他们之所以所能成为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是因为他们从小受到了浓厚的文化熏陶,有健康的成长环境,加上他们天生聪颖,刻苦的学习精神,成为人类历史上闪动的精英。他们每一人的故事都是一本生动的、有趣的、神奇的教科书,让孩子们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从此有了远大的理想。

同样,中国这一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其漫长而曲折的历史中孕育了无数的仁者志士、之圣贤者。他们当中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运筹帷幄的军事家,有受万人敬仰的思想家,有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匠,有享誉全球的科学家……他们是历史转折时期的关键人物。

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外名人的奋斗史,也正如一面镜子,既照之了过去,也映视了未来,纵观中外名人的成功范例,我们发现这么多人正是以其不息的奋斗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才屹立于人类各行各业佼佼者的行列的。这是励志成功的读者们需要成功和借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1093 字

+ 加入清单

一饭千金

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这就是“一饭千金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名人故事素材

全文共 3045 字

+ 加入清单

想要写好议论文,就要在平时多点积累一些作文素材,而名人故事则是再好不过的素材了,下面是小编提供的名人故事素材,快来看看吧。

名人故事素材一、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生

卢嘉锡是我国著名化学家,他在20世纪30年代曾兼任福建省立夏中学数学教师。当时,有个学生故意拿了一道登在外国杂志上悬赏解答的数学题目为难卢嘉锡,但他并不介意,只是说:"我留着做做看,看能否解答出来。"经过一天多的精密计算,卢嘉锡把题答了出来。他向那位学生详细地介绍了解题的方法和具体过程。那个学生从心底佩服卢嘉锡的博学多才。卢嘉锡诚恳地对那位学生说:"我们闽南有句老话,叫做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生。我现在虽然是你的先生,但还有许多东西自己也不懂,要进一步学习。"

分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永远不要以为自己了解知道一切,否则你就是无知。

话题:"知与不知""谦虚"

名人故事素材二、李立三做自我批评

20世纪30年代,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时,推行"左"的路线,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后来,他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多次自我批评,还以自己为例教育别人。有一次在部队作报告,讲完那次路线错误后,他大声问听报告的人是不是都认识李立三,许多人说不认识,他指着自己说:"我就是李立三。希望你们从我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他的这种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使大家深受教育。

分析:面对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我批评,这是对别人的尊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负责。

话题:"正确对待错误""批评与自我批评""名人的勇气"

名人故事素材三、海子的寂寞

或许诗歌真是从寂寞中酿出来的,否则为什么所有的诗人都那么落寞?海子也不例外,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希望能与别人进行交流。有一次,海子在百无聊赖之际随意走进学校附近的一家餐馆。他对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毫无浪漫情趣的老板抬眼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位年轻人:长发凌乱,身材瘦小,落落寡欢,不修边幅,而且说话如此神经兮兮,就以为他脑瓜子是有些毛病的,便嘲讽地回答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海子无奈地耸了耸肩膀,默默地走出了餐馆,同时也走进了更深的寂寞。

分析: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与沟通。沟通源于寂寞,无法沟通,也就更加寂寞。

话题:"寂寞与沟通""交流与理解""冷漠是毒药"

名人故事素材四、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分析:"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言而无信则自取灭亡。话题:"人无信不立""诚信""证明"

名人故事素材五、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

季布,汉朝人,他以真诚守信著称于世。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意思是说,季布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分析:只有诚信待人者,才能被别人诚信相待。

话题:"诚信与人生""互助""诚信的价值"

名人故事素材六、李嘉诚亲自去接老师

香港著名的塑胶商、房地产巨商李嘉诚常常捐资助学。一次,他邀请汕头大学的一批教师来港并准备亲自去车站迎接。恰好此时他又接到通知,国家经贸部一位官员专程来港与他洽谈生意,请他去迎接。经过考虑,李嘉诚先生安排了别人去接经贸部官员,而自己还是去了火车站。由于火车晚点,他在车站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汕头大学的老师知道后感动地说:"这件事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李嘉诚先生对教育的诚心。他能舍命办教育,我们也应该努力去做。"

分析:商人捐资办学,不能沽名钓誉。李嘉诚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的言行一致。话题:"尊师重教""表率""做人与做事"

名人故事素材七、如此"廉洁"

据记载,窃国大盗袁世凯生活上奢侈腐化,但常常装出一副廉洁的样子。一次,他故意在吃饭时召见内阁成员,当大家来到他的住所时,只见他正端着一碗小米粥,就着一条红烧鲫鱼吃得津津有味,时而从一个佐料瓶往碗里倒些什么。内阁成员见了,都赞道:"总统生活这么俭朴,我辈值得仿效。"事后,卫士告诉大家,那是仿效不了的。总统吃的是西北上等小米,且都是一粒粒精心挑选出来的;那鲫鱼是有名的洪河鲫,为了保鲜,是专门放在猪油里从千里之外的河南运到京城的;就是那佐料,也是东北的千年老山参和鹿茸做成的。此言一出,众人哑然。

分析:欺世盗名者,往往是言行不一的小人。虚假面具总会被揭开的,其丑恶嘴脸,终究会大白于天下。

话题:"面具""贪婪""作秀"

名人故事素材八、经营人心

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点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门。但其赚钱后便搀杂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冷落。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来店进餐,李沙庚惊喜万分,恭请题写店名。郑板桥挥毫题定"李沙庚点心店"六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众人观看,但还是无人进餐。原来"心"字少写了一点,李沙庚请求补写一点。但郑板桥却说:"没有错啊,你以前生意兴隆,是因为心有了这一点,而今生意清淡,正因为心少了这一点。"李沙庚感悟,才知道经营人生的重要。从此以后,痛改前非,又一次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市场。

分析:人心是一笔无形资产,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巨大财富。对于企业、商家而言,经营人心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此事亦可看出郑板桥的智慧与幽默。

话题:"经营人心""诚信""名人的智慧"

名人故事素材九、买鞋子

珍妮发现一家鞋店挂着清仓甩卖的牌子,便走进去看看。蓦然她的眼光被一双红色的吊带凉鞋吸引住了。珍妮一试刚合脚,看看价格才17美元,太便宜了。珍妮满心欢喜地去收银台,收款员小姐看了看珍妮疑惑地说:"小姐,您真要花17美元买这双鞋?"珍妮很纳闷:"难道价钱不对,还差多少?""不,是这双鞋有问题。左边的比右边的大一码。可能是上回哪个顾客拿错了。我把它放在那儿并不准备卖,要不,我给您换一双,行吗?"珍妮细心一看,可不是嘛,左边的比右边的稍大一些,不过不仔细看是看不出的,顿时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分析:在商界中,除了要商品货真?

名人故事素材十、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

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作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过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斯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决心下定,就得奋力拼搏。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不服气,匆匆写了一部小说要超过人家,反遭失败。倔强的海明威爬起来再干,终于写出了小说《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

分析:是的,人是不能被打败的,只要我们心中有目标,有信念。即使过程艰幸,最终也能有所收获。

话题:"成功的曲折""永不言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励志的名人故事欣赏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有关励志名人故事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刺股悬梁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磕睡就会被扯醒。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凿壁偷光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读书。成语“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所讲的就是这几个故事。

墨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让事实教训你们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是个文武兼备的全才。他早年参加“复社”(明末一个文人结社组识)活动时,就注重锻炼身体,反对重文轻武。

当时,“复社”里有个名叫归庄的少年,与顾炎武同岁,不但精通兵法,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顾炎武与归庄朝夕相处,情投意合,两人经常在一起舞枪弄棍,十分自在。

可顾炎武和归庄的做法,却招来“复社”内部许多人的非议,有人竟公开辱骂他俩是“异端的狂生”。顾、归二人对此毫无畏惧。顾炎武针锋相对地说:“我就是要当那些无耻之徒的‘异端狂生’!”这样一来,就更加引起了那些人的仇视。他们知道顾、归二人人品才学都在自己之上,实在无懈可击,就采取了人身攻击的卑劣手段。顾炎武幼年时,因患天花病留下了后遗症,眼球上长了一层白膜,左眼视力也有些偏斜和迟钝。练武时,动作往往不够协调。那些庸夫俗子,竟然纠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将顾炎武围在中间,故意逗笑取乐:“请诸位注意看呀,这位武术大师的眼神有多么好看!”

说完,发出一阵怪笑。顾炎武冷眼相对,暗下决心!你们越是嘲笑,我越要练好武艺,让事实教训你们。从此,他不但更加努力地向归 庄学武,还主动找擅长武功的长辈请教。天长日久,他果然练得武艺高强,身体强健。许多青少年从他的实践中,也受到启发和教育,改变了重文轻武的旧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有关名人故事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交响乐指挥家小泽征尔胜于自信

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他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误,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还是不对。他觉得是乐谱有问题。

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坚持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是他错了。应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终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必须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先,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景下,能否坚持自我的正确主张。前两位参加决赛的指挥家虽然也发现了错误,但终因随声附和权威们的意见而被淘汰。小泽征尔却因充满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让人有启发的名人故事1:梦想是人生最甜的果子

全文共 1302 字

+ 加入清单

她出生在福建山城永安一个普通的穷人家庭,在山区里长大。小时候,她发现每次哥哥从山上回来,篮子里的果果都比其他伙伴多。她问哥哥为什么,哥哥用衣角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告诉她:“我在树上摘的和其他人的差不多,但下树后,其他人急着回家,而我会把树下、草里的每一个果果捡起来,这样就会得到更多一些了。捡起每一个小果果,拾到篮里的才是自己的。”她用清水洗去山果上的泥土,放进嘴里,真脆,真甜。“捡起每一个小果果,拾到篮里的才是自己的。” 这句话从此种到了她幼小的心灵中,慢慢向上吐芽,向下扎根。

1994年,初中毕业的她,考入福州师范艺术学校幼师美术班。在学校里,她努力地学好每一门课,她觉得这些课都是自己成功路上的一个个小果果。幼师毕业后,她的心中有了更大的梦想,毅然辞去幼儿教师的工作,选择了北漂。她租住在由潮湿的防空洞改成的地下室里。有时晚上下大雨,早上起来,鞋子就在水上漂着。最窘迫时,她一天只吃一包方便面,饿得直发晕。无论多么苦,她都没有哭过,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清楚地懂得,所有的苦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那个梦想:进入演艺圈,成为一个演员或导演。每一天,她都在为这个目标默默地努力。困窘中的她没有想过放弃,始终有坚定的信念在内心,梦想不灭,希望无垠。

天道酬勤,凭借扎实的根基和不懈的努力,她纵身一跃,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除了用心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外,她还经常去旁听表演系的课程,表演课、形体课、台词课,还有语文、政治、外语等必修的文化课,每一节课她都当成是一个个甜滋滋的山果果捡起来。为了学好英语,她一到暑假就去北京新东方英语学校苦学英语,她相信外语也是一个小果果,不管以后做什么,学好它,终究会用得着。

一有机会,她就去参与演戏,锻炼自己。不管角色大小、台词多寡,她都全心投入,把自己融入角色中。她觉得能演戏是命运的垂青,于是对每一个到手的角色都兢兢业业,这为她赢来了许多意外的加分和机会。命运之神终于将更多的青睐给了那个准备最充分的她。2005年11月2日,她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一行字:命运让我和“姐姐”狭路相逢,我终于踩着点儿了。这一年,她主演了著名导演顾长卫执导的影片《孔雀》。在《孔雀》里,她的角色是内心安静淡定却又为了爱情热烈奔跑的痴情“姐姐”。这部影片在参加柏林电影节时,她用一口流利的英语接受多家国外媒体的采访,无需翻译,毫不怯场。媒体兴奋地评价她为“章子怡之后又一个具有国际明星潜质的女孩”,有人甚至开始叫她“小章子怡”。她微笑处之,她知道出色的谈吐只不过是原来努力捡起来的一个果果对自己的回报而已。

一次次准备,一步步努力,捡起成功路上的一个个小果果,她开始成为大银幕上炙手可热的演员。她是《七剑》里灰头土脸的村姑,是《花腰新娘》里媚惑的彝族姑娘凤美,是《紫玉金砂》里的曾家大小姐,是《门徒》里鬼魅一般的吸毒者,是《证人》里能说一口流利粤语的律师,是《红河》里的智障少女小桃……

她就是张静初,这个而立之年的女子,外表虽然娇柔,内心却异常坚强,有梦想,肯坚持。谈到成功,张静初一脸微笑:“成功没有捷径,我只不过是在恰当的时间,及时将每一个果果捡起而已。对我来说,梦想才是人生最甜的果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全文共 967 字

+ 加入清单

大一统的中国刚刚缔造的时候,蒙恬没有机会去享受一个开国功臣应得的荣华,而是肩负着更艰巨的使命——北定匈奴。公元前221年,蒙恬率大军攻破齐都,实现了秦始皇梦寐以求的全国统一。正当咸阳城里欢庆胜利的时候,秦国北部边境传来匈奴频繁骚扰并大举南侵的消息。匈奴军队杀人放火,抢劫牲畜财物,边疆人民苦不堪言。这时,秦国刚刚统一,人心思定,军民厌战。蒙恬不顾连年征战的辛劳,接受命令“北逐戎狄”,收复河套一带。

面对匈奴的挑衅,秦始皇选择了蒙恬领兵出征。这里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时代的蒙恬长年在北方边境守卫,对匈奴的战法极其熟悉,这是那些长年征战中原的老将们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军里最富有进攻精神和野战能力的将领,秦朝其他将领打的多是中原地区的攻坚战,对于塞北草原上与匈奴的野战并无多少经验。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领30万能征善战的大军,日夜兼程赶赴边关。扎下大营后,他一边派人侦察敌情,一边亲自翻山越岭察看地形。第一次交战,就杀得匈奴人仰马翻,溃散草原。公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发了最具决定性的战争。蒙恬跟匈奴人在黄河以北,进行了几场战争,匈奴主力受重创。最后匈奴人被彻底打败,向无限的北边逃窜。史书上记载:匈奴人向北(逃窜)七百多余里。

蒙恬并没有辜负众望,一战定河套,打得匈奴魂飞魄散。贾谊也曾形容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正是对河套战役功业的称赞。后来中原再次大乱时,匈奴却不敢深入汉境,这不能不说与此战有很大关系。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齐,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宠,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当时号称“忠信”。其他诸将都不敢与他们争宠。

秦统一六国后,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自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阴山,设三十四县。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迁徙人民充实边县。其后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长城利用地形,籍着天险,设制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进。后受遣为秦始皇巡游天下开直道,从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西南)直达甘泉宫,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可惜没有修竣完工。蒙恬征战北疆十多年,威振匈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