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有相关典故的成语故事(精选20篇)

浏览

6942

作文

1000

四面楚歌的成语故事及网评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四面楚歌的故事

楚汉争霸时期,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80后励志网点评】: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该好好做人,脚踏实地地做事,才能免遭“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不懂装懂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bù dǒng zhuāng dǒng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国军师诸葛亮用计气死魏国大将曹真,魏国大将司马懿奉命统领大军向祁山开来,诸葛亮派兵布好八卦阵,司马懿不懂破阵之法,硬着头皮派张虎、戴陵攻阵,全部被俘。蜀将关兴与姜维三面夹击,司马懿大败而归。

【典故】我妈也比他强呵,起码不像她不懂装懂。我最恨不懂装懂像她那样的老师。

王朔《我是你爸爸》

【释义】自己不懂却装作很精通的样子。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充内行

【近义词】强不知以为知

【其它使用】

◎ 他在他们教研室资历最深、职称最高,但他也没因此而不懂装懂、故弄玄虚,所以他得到同事和学生们的普遍尊敬。

◎ 绝不允许孩子们爱面子,不懂装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艰难险阻成语故事_500字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jiān nán xiǎn zǔ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励精图治,使晋国日益强大,准备挑战当时的霸主楚成王。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亲率大军进攻曹、卫小国,楚成王派大将子玉前去救援曹,告诫子玉说重耳在外流亡19年,什么艰难险阻都经历过,得小心对付。

【典故】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释义】险阻:危险和障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危险和障碍。

【用法】作宾语、定语;形容经历极为困难的境地

【相近词】荆棘载途、艰难曲折、险阻艰难

【反义词】一帆风顺、无往不利、万事亨通

【英文】difficu

【成语造句】

◎ 这是我们党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力量所在。

◎ 然而,自从你信仰共产主义以后,不论在什么样艰难险阻的环境下,你都坚贞不渝,从不动摇。

◎ 大马哈鱼可以说是在惊涛骇浪、艰难险阻的长途跋涉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 郑和帅舟师七下西洋,克服了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最后征服了海洋,但遗憾的是未能留下正式的文献资料。

◎ 长征,充满了艰难险阻、流血牺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成语曲高和寡的故事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以至于很少有人能理解或接受。

战国时,楚国大夫宋玉才能很高,但是他写的文章太深奥,许多人都看不懂。有些人因此不满,背后说他为人孤傲。楚王听到,就把他找来问道:“人们经常在后面议论你,对你不满意,是不是你的行为哪里不端正,要好好检讨一下!”宋玉非常聪明,而且能言善辨,回答说:“有一个人在市中心唱歌,他先是唱‘下里’、‘巴人’一类的通俗民谣,人们很熟悉,有几千人都跟着唱起来。后来,他唱起‘阳阿’、‘薤露’等意境较深一些的曲子,碉有几百人能跟着唱。后来,他开始唱‘阳春’、‘白雪’这些高深的曲子时,碉剩下几十人跟着唱。最后他唱起用商调、羽调和征调谱成的曲子时,人们都走开了,剩下两三个人能听懂,勉强跟着唱。可见,曲子越深,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宋玉用这个事例比喻自己的文章深奥,有些人看不懂,才会惹来他们的诽议。楚王听了这一番话,也就无话可说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豁达先生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豁达先生

成语拼音:hu dá xiān shēng

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人的心胸。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指人心胸坦荡,头脑清醒。

成语来源:《子不语》:“此处向不平静,自豁达先生过后,永无为祟者。”

成语造句:他被人公称为豁达先生。

豁达先生的成语故事

孝廉蔡魏公对人讲鬼有三技:一迷、二遮、三吓。他列举他的表弟豁达先生遇鬼的故事。豁达先生晚上路过西乡,看到一个涂脂擦粉的女人跟着他走,后又上前拦住他,继而又变成披头散发、血流满面的恶鬼吓他,他始终不怕,鬼拿他没辙。

豁字开头的成语

豁达先生

包含有豁字的成语

豁达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成语安步当车故事

全文共 1062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

曰:“蜀愿得归,晚食为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释义表示慢慢地走,当作坐车

故事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蜀。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召进宫来。颜蜀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行进。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颜蜀,走过来!”不料颜蜀还是一步不动,呼唤宣王说:“大王,走过来!”宣王听了很不高兴,左右的大臣见颜蜀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怎么行呢?”颜蜀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玉礼贤下士的好。”齐宣王恼怒他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蜀不假思索他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颜蜀神色自若他说:“当然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干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个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大臣们忙来解围:“颜蜀,过来!颜蜀,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一千辆战本)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

你们士人大卑鄙了!”颜蜀驳斥道:“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父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说:“我是自讨没趣。听了您的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希望您接受我为您的学生,今后您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饮食有肉吃,出门必有车乘,您夫人和子女个个会衣着华丽。”颜蜀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命我讲话的是您大王,而尽忠宣言的是我颜蜀。”颜蜀说罢,向宣王拜了两拜,就告辞前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典故成语故事3:老马识途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齐桓公发兵攻打无终国。齐军胜利返回时,因为不熟悉地形,走进了一个峡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谋的齐国军师管仲对齐桓公说:“老马识途,无终国的马很多是从山戎弄来的,不如挑选几匹无终国的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兴许可以找到出去的路。”齐桓公虽然将信将疑,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就同意试一试。

于是管仲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大队人马跟在后头。几匹老马不慌不忙地走着,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来的路上。大家死里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谋。

从此,“老马识途”也成为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比喻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人神共愤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rén shén gòng fèn

【典故】肆行暴虐,人神共愤,法令不容。

《旧唐书·于柚传》

【释义】人和神都愤恨。形容民愤极大。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极为愤怒

【近义词】民怨沸腾

【押韵词】熏风解愠、一方之任、更仆难尽、峥嵘轩峻、内外交困、抱才而困、低眉倒运、报仇雪恨、霞姿月韵、出纳之吝、......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湖州刺史于頔重修西湖灌溉工程,让百姓受益匪浅。他任苏州刺史时下令拆除神庙,破除迷信。他的政绩卓著,为人比较专横,死后唐宪宗赐号“厉”。他的儿子请唐穆宗改“厉”为“思”,太常博士王彦威说他肆行暴虐,人神共愤,法令不容。

【成语举例】恶已贯盈,人神共愤。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后起之秀的成语故事及释义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秀”,优秀的意思,表示后辈中的优秀者。这则成语也称 “后起之秀”。

东晋时,王忱(chen)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 推祟。

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 名文士拜访,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

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舅舅要他 俩交谈交谈。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他年龄比 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不 料,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张玄见 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对坐了一会,怏怏不乐地离去。

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中的优秀人才,你为什么不 好好与他谈谈?’’

王忱傲慢地回答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以来找我 谈谈嘛。”

范宁听了这话,倒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你这样风流俊逸,真 是后来的优秀人才。” ” 玉忱笑着回答说:“没有您这样的舅舅,哪来我这样的外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成语入吾彀中故事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彀,音构,原来是张弓的意思,这里借用为牢笼、圈套及就范的意思,入吾彀中即是进入我的圈中了之意。例如一个捉麻雀的人,用稻彀放在罗网下来引诱麻雀,当麻雀飞下来正在啄食稻彀,那人把罗套网一抽,将麻雀网住,便说:这麻雀入吾彀中了。又如一个人想笼络某甲。用种种手段令某甲对他好感、颂伤他,直至某甲死心塌地约为他利用时,他便可说:某甲已入吾彀中矣!

这句成语原出于五代时王定保所著的唐摭言这是一部记述唐代贡举制度及杂事的书,其中记述之详,一般史志所不及。据书中记载,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私自去视察御史府(考试进士的地方),看到许多新智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得很的说道: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这句话就是说:天下的有为青年,都已进入了我的圈套了!李世民是唐代的开国元勋,文才武略,都很出众,到他自己接帝位后,更是在中国历史上取得一次大统一,他的声威。远及域外,他不但雄才大略,而在为人方面,也很善运用权谋,不然,他也不会无意中说出入吾彀中那样的话来了。这句成语运用时,一般都是将它用在形容那些并不十分冠面堂皇的事情上,举凡运用拢络手段,设下各种圈套而达到目的时,便可说入吾彀中、入他彀中或入其彀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我不喜欢学成语,因为成语都是四个字,也不好理解。妈妈为此总生我气。

几天前,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成语故事》书,妈妈与你一起阅读此书,而且非常肯定的告诉我,你肯定会非常喜欢此书的,喜欢学成语的。今天妈妈抓我一起阅读《成语故事》书,翻开书妈妈给我一边读成语一边讲成语的故事,我发现里面有许多我没学过的成语和没有看过的故事。

让我难忘的是《专心致志》这一篇讲的是:两个人拜著名棋手弈秋为师,学棋的时候,认真地听讲,乙却心不在焉。结果,甲的棋艺越来越高,乙的棋艺还是一样。

弈秋语重声长地对两个学生说:“下棋如果不专心致志,也是学不好的!”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致至。

还有的故事是《愚公移山》的内容是: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还有许许多多精彩的故事……

没想到,我真的喜欢上了成语,原来每个成语都有一个精彩的世界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与春天有关的成语故事:阳春白雪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的一位文人。

楚王听别人说了他一些坏话,就把宋玉找来问道:“先生的行为恐怕有些不检点的地方吧!为什么许多人都对你不满意呢?”

宋玉答道:“先让我说件事吧!有一个歌唱家在京城歌唱。开始唱的是楚国最流行的民间歌曲《下里巴人》,这时有好几千人跟着唱。后来他又唱起比较高深的《阳阿薤(xiè)露》,跟着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当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阳春白雪》时,跟着唱的就仅有几十人了。最后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别和谐的最高级的歌曲,能跟着一块唱的人就仅仅几个人了。可见歌曲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

接着,宋玉又说:“文人之间也是一样。那些杰出的人物志向远大,行为高尚,怎能被一般人理解呢?我的情况正是这样啊!”

楚王听了宋玉这番狡辩,就没有再追问下去。

成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阳春白雪”后来就用来代表高雅的文艺作品,用“下里巴人”代表通俗浅近的文艺作品。这两个成语可以单独使用,也常常在一起对比地使用。

阳春白雪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yáng chūn bái xuě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解释】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用法】常跟“曲高和寡”连用。也常和“下里巴人”搭配使用;并多用来比喻脱离人民大众的文艺作品。一般作主语、宾语。

【近义词】曲高和寡、鲲鹏图南

【反义词】雅俗共赏、下里巴人

【例句】文艺既要普及,又要提高,群众熟悉的是“下里巴人”,但他们也需要“阳春白雪”。

春天有关的成语故事:阳春白雪点评

阳春白雪虽然被指高雅艺术,但古曲《阳春白雪》在很多书籍里被解题时,都称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很显然这是在"阳春白雪"四个字的字面上解题了。阳春白雪的典故和琴曲《阳春白雪》年代相隔太远,已无音乐上的关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解衣推食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jiě yī tuī shí

【出处】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史记·淮阴侯列传》

【解释】推:让。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用法】作谓语、宾语、分句;指爱惜人才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助人为乐、慷慨解囊

【同韵词】聪明正直、泛泛其词、鼎力扶持、顽钝固执、厚礼卑辞、迫切陈词、沽誉买直、各有所职、振振有辞、借故推辞。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手下的韩信因得不到重用就投靠刘邦。刘邦认为韩信是一个很好的人才,就把他的衣服送给韩信,还给韩信送去精美的食物、兵马。韩信带兵灭掉齐国。项羽派武涉去劝韩信自立为王,被韩信拒绝。

【成语示例】小生飘蓬浪迹,幸蒙令尊一见如故,解衣推食,恩已过甚。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伤风败俗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73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伤风败俗

成语拼音:shāng fēng bài sú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道德败坏的行为。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伤:损伤;败:败坏。指败坏社会风俗。多用来遣责道德败坏的行为。

成语来源:《魏书·游明根传附肇》:“肇,儒者,动存名教,直绳所举,莫非伤风败俗。”

成语造句:聂绀弩《探春论》:“其欺天害理,伤风败俗,无君无父,断子绝孙为何如乎!”

伤风败俗的成语故事

伤风败俗出处唐·韩愈《论佛骨表》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释义“伤”损伤。“败”败坏,败坏社会风气。常用于谴责不正当的行为。故事唐宪宗时,佛教盛行,连宪宗也笃信佛教。有一次,宪宗把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一块遗骨迎进宫内供奉。韩愈反对宪宗这一做法,特地写了《论佛骨表》,呈交给宪宗进行谏阻。在《论佛骨表》中,韩愈说:佛教是从外国传来的,中国古时候根本没有。尧、舜、禹等古代圣人不知道有什么佛教,但他们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他们在位的时间长,寿命也很长。佛教是从东汉明帝时期传人中国的,明帝在位只有18年,宋、齐、梁、陈和北魏后的各个朝代,对佛教无比信奉,但那些朝代的命都很短。就拿梁武帝来说吧,他祭相不用牲畜,自己不吃荤,还三次出家当和尚,结果还是被叛军包围,活活饿死。他本想求佛得到保佑,但却悲惨死去。现在,陛下把佛骨迎到宫里来供奉,使王公大臣们奔走施舍,浪费大量的财富。有的百姓愚昧无知,甚至发狂地烧的自己的身体,以表示自己对佛的虔诚。这败坏风俗的事,会被人们当作笑话四处传播,可不是一件小事啊!依我看来,应当把那块佛骨扔进水里或者投入火中才是!

伤字开头的成语

伤风败俗

包含有伤字的成语

伤风败俗    两败俱伤    两虎相斗    少壮不努    暗箭伤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拓展:贬义词相关成语

全文共 990 字

+ 加入清单

1、【完事大吉】形容事情结束了,或东西完蛋了(多含贬义)。

2、【鱼龙曼衍】原来指各种杂戏同时演出。后形容事物杂乱。也比喻变化很多(含贬义)。

3、【庄严宝相】佛教中称庄严的佛像。比喻某种人的真面目(含贬义)。

4、【自以为得计】得计:计谋得逞。自以为计谋很对很好了(含贬义)。

5、【猪突豨勇】豨:野猪。指拼命向前冲,不怕死的人(含贬义)。

6、【不逞之徒】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贬义)。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

7、【互相标榜】标榜:吹嘘,夸耀。互相称颂,互相吹嘘。多用贬义。

8、【敬若神明】神明:泛指神,像敬重神一样敬重对方。形容对某人或某物崇拜到了极点。多用作贬义。

9、【赳赳武夫】赳赳:勇武矫健的样子。武夫:武人,从军之人。勇武矫健的军人。后多含贬义,意指虽身强体壮,却头脑简单的军士。

10、【莫测高深】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指处世的态度、或说话、文章的内容(多不用在正面,带贬义)。

11、【奇装异服】比一般人衣着式样特异的服装(多含贬义)。

12、【如见肺肝】就象看透肺肝一样。比喻心里想些什么,人们看得清清楚楚(含贬义)。

13、【搔头弄姿】原指梳妆打扮。后形容女子卖弄姿色(含贬义)。

14、【市井之徒】徒:人(含贬义)。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15、【堂而皇之】形容公然毫不隐讳地(多含贬义)。

16、【唐哉皇哉】形容规模宏伟,气势盛大。也用于贬义,形容表面上庄严体面的样子。

17、【顺风转舵】随着风向转换舵位。比喻顺着情势改变态度(含贬义)。

18、【头面人物】指在社会上有较大名声或势力的人(多含贬义)。

19、【传风搧火】犹煽风点火。比喻鼓动别人做某种事。多用于贬义。

20、【大放厥辞】亦作“大放厥词”。①谓写出大量优美的辞章。②大发议论(今多含贬义)。

21、【故纸堆】指大量的古旧书籍、资料。含贬义。比喻人埋首研读古书,不知人情世故

22、【扫地俱尽】谓彻底干净,毫无存留。《汉书·魏豹田儋等传赞》:“用于贬义。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扫地俱尽矣。”《晋书·儒林传序》:“惟怀逮愍,丧乱弘多,衣冠礼乐,扫地俱尽。”《隋书·高祖纪下》:“圣人遗训,扫地俱尽,制礼作乐,今也其时。”

23、【十里洋场】①旧时上海的租界区域因外国人较多,洋货充斥,或称十里洋场;后因以借指旧上海市区。多含贬义。②泛指繁荣的市场。

24、【耍嘴皮子】指光说不做。也指卖弄口才(含贬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由寓言故事得到的成语三:献鸠放生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古来有句俗话:“行善积德”。这句话是劝人多做好事,多做善事。遇到灾荒年间,有些殷实人家为救那些饥寒交迫的灾民

民免于饿死,捐米赈灾,皆为积德之举。太平年间,将鱼、龟放游到江河水池,将鸟放飞到大自然,叫“放生”,皆为积善之行。后来,有人在大年初一这天,把捉来的鸟雀放生,名之曰“爱生灵”。

春秋时期,晋国建都邯郸。晋国有一个势焰熏天的大臣赵简子,他就喜欢在过年时让老百姓替他捉斑鸠鸟送到他府中,让他放生。大年初一这天,邯郸地方的老百姓能够破例地纷纷拥进赵简子的府第,他们都是来向赵简子进献斑鸠,好让赵简子放生的。赵简子非常高兴,对他们一个个都发给很优厚的赏赐。初一这天,从早到晚进献斑鸠的人络绎不绝。

赵简子的门客在一旁站了很久,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赵简子回答说:“大年初一放生,表示我对生灵的爱护,有仁慈之心嘛!”门客接着说:“您对生灵有如此的仁慈之心,这是难得的。不知大人您想到过没有:如果全国的老百姓知道大人您要拿斑鸠去放生,从而对斑鸠争先恐后地你追我捕,其结果被打死打伤的斑鸠一定是很多很多啊!您如果真的要放生,想救斑鸠一命,不如下道命令,禁止捕捉。像现在,您奖励老百姓捕捉这许多的斑鸠送给您,您再放生,那么大人您对斑鸠的仁慈确实还不能抵偿您对它们人为地造成的灾祸哩!”

赵简子听了门客的一席话,背着双手在府门里踱来踱去,仔细地思考了一阵子,默默地点了点头说:“对的。”这篇寓言揭露了某些人只讲形式,不讲效果,沽名钓誉,假仁假义的伪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马齿徒增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

的牙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现一般用于自谦,意思是年龄虽然增大了,但学问没有长进,事业没有成就,白白地度过了日子。

出处

战国·梁縠赤《梁传·僖縠公二年》。

故事

春秋时期,晋献公一心想要吞并虢国,但是攻伐虢国必定要经过虞国。晋献公怕虞国不肯轻易让路,这可是个大问题。

大夫荀息便对晋献公献策:“大王,依小臣之见,不如以骏马和美玉作为交换条件,贿赂虞王,以便向虞国借路。”晋献公没有做声,美玉和骏马是他的两样至宝,他实在有些舍不得。于是,荀息又说:“大王,骏马和美玉可以再夺回,而虢国却不可多得啊。”晋献公沉思半日,终于接受了大夫的意见。

虞王对晋国献来的美玉和骏马爱不释手,一口允诺为晋国攻打虢国让出一条路。于是晋国轻而易举地把虢国灭亡了。

但是,晋献公却一直闷闷不乐,荀息猜出了晋献公的心事,于是对晋献公说:“大王,小臣曾说过,‘骏马和美玉可以再夺回’,现在虞国对我们毫不设防,不如我们来个一网打尽,同时吞并虞国,夺回大王的两样至宝。”

晋献公同意。回师的路上,晋国果真又占领了虞国。荀息牵回骏马,手中捧着美玉走向前去,对晋献公说:“大王,美玉还是那块美玉,只是骏马的牙齿增长了。”(“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后人以此话引申出“马齿徒增”这句成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临危不顾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国派大将邓艾、钟会、诸葛绪联合灭蜀,蜀后主刘禅投降,大将姜维被迫投降,但他一心想恢复蜀国,鼓动钟会杀掉邓艾,然后准备出兵长安杀司马昭叛乱。部将夏侯和、羊琇、朱抚三人临危不顾,坚决反对钟会进行叛乱。

【出处】和、琇、抚皆抗不挠,拒会凶言,临危不顾。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留王传》

【解释】临:遇到;危:危险。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十分英勇

【结构】连动式

【相近词】临危不惧、临难不顾

【示例】思赴蹈于仁义,临危不顾,前哲所难。《周书·赵善传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成语鸿鹄之志的故事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hóng hú zhī zhì

【典故】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 《吕氏春秋·士容》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解释】鸿鹄: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志:志向。比喻远大志向。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大志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雄心壮志、胸怀大志

【反义词】碌碌无为、无所事事、胸无大志

【同韵词】审时度势、轨物范世、审慎从事、眼腰黄赤、连模拟事、无家无室、张扬其事、春山八字、知人下士、分内之事、......

【英语】highaspirations

【法文】grandidéal

【教学同步】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司马迁《陈涉世家》初中五册·课文·21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阳城雇农陈胜在劳作休息时说:各位兄弟,将来富贵了不能相互忘记。其他雇农笑他无知。陈胜叹气道:燕子与麻雀是不可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的。

【成语举例】大丈夫仗鸿鹄之志,据英杰之才。 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

【成语造句】

◎ 但是这个公司还是觉得张丽玲这个人挺有意思,一个弱女子竟然有这样的鸿鹄之志,他们可以帮助她联系电视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一日千里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84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一日千里

成语拼音:yī rì qiān lǐ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进展极快。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展极快。

成语来源:战国·宋·庄周《庄子·秋水》:“骐骥骅骝,—日而驰千里。”

成语造句:邹韬奋《抗战以来》:“他们的组织和工作更是一日千里,蒸蒸日上。”

一日千里的成语故事

出处:《史记·刺客列传》战国时期,燕国太子丹在赵国作人质时,与同在赵国、尚未做秦王的赢政相处良好。后来,赢政回国做了秦王,太子丹也在秦国做人质,赢政不但没有顾念旧情、加以特别照顾,反而处处冷待、刁难他,太子丹见此状况,便找了个机会,逃回了燕国。回国后,太子丹一直耿耿于杯,想报复赢政。但由于国家小,力量薄弱,难以实现自己复仇愿望。不久,秦国出兵攻打齐、楚、韩、魏、赵等国家,渐渐逼近了燕国。燕国国君害怕极了,太子丹也忧愁万分:就向他的老师鞠武求教能够阻挡秦国侵吞的好办法,鞠武说:“我有一个好朋友,名叫田光,他很机智,有谋略,你可跟商讨一下。”田光请来了,太子丹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并说“希望先生能替我们想个办法,抵挡秦国的侵吞。”田光听了,一言不发,拉着太子丹的手走到门外,指着拴在大树旁的马说:“这是一匹良种马。在壮年时、—天可以跑千里以上,等到它衰老时,劣马都可以跑在它的前面。您说这是为什么呢?”太子丹说:“那是因为它精力不行了。”“对呀!—现在您听说的关于我的情况,都还是我壮年的事,您不知道我已年老了,精力不行了。”田光停了停又接着说:“当然;虽然有关国家的大事我已无能为力,但我愿向您推荐一个人,我的好朋友荆坷,他能够承担这个重任。后来,太子丹结交了荆轲,派去行刺秦王,但最后行刺以失败告终。

一字开头的成语

一人得道 一去不复 一年被蛇 一年被蛇 一马不跨 一客不烦 一身是胆 一暴十寒 一丝不苟 一意孤行

包含有一字的成语

不以一眚 二者必居 分一杯羹 千夫诺诺 千羊之皮 一饭三遗 一文钱逼 一言为重 一言兴邦 一沐三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青州从事成语故事

全文共 460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世说新语·术解》。

意思:原用作美酒的隐语,后用指美酒。青州:古代州名。从事:古代州郡长官的僚属。

东晋大将桓温手下有个幕僚很善于鉴别酒,有酒就叫他先尝,尝到好酒,他就说“青州从事”,尝到差的他就说“平原督邮”。那是因为青州有个齐郡,平原有个鬲县。“青州从事”是说酒已到肚脐(谐“齐”);“平原督邮”是说酒还在胸腹间的横膈(谐“鬲”,本读lǐ,此处应读gé)膜上停留。

“从事”、“督邮”均为僚属一类的官名,这里是作为一种风趣的称呼。后遂把好酒称为“青州从事”。青钱学士

出处:《旧唐书·张荐传》。

意思:指屡试屡中的文人。

张荐的祖父、唐文学家张(zhuó)年轻时共八次应科举试,都考中甲级,两次授与长安尉,又升任鸿胪丞。共四次参加官员选拔,起草裁决文书和策问是吏部的第一名。当时一个员外郎名叫员(yǔn)半千的对人说:“张的文章就像青铜钱,一万次挑选一万次选中,从未听说他有落选退回的时候。”当时的文学界很重视他,把他看成是“青钱学士”。

后遂用“青钱学士”赞称屡试屡中者,用“青钱万选”称屡试屡中的文章或喻人之文辞出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