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ld not connect to memcache and try to use file cache now!
何郎傅粉的成语故事 - 开学吧

0

画龙点睛成语故事文字版(20篇)

导语:每一个人都需要成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画龙点睛成语故事文字版,欢迎阅读参考。

浏览

3414

作文

1000

何郎傅粉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何郎傅粉

成语拼音:hé láng fù fěn

成语用法:作宾语;指美男子。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傅粉:抹粉。原指何晏脸色白净,如同擦了粉一般。后指美男子。

成语来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

何郎傅粉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曹操的女婿何晏长得十分俊美,他经常涂脂抹粉。曹丕称帝后,想亲自检验一下何晏有多美,在一个烈日当空的中午,他请何晏在宫内喝酒,让他吃加辣的热鸡汤面。何晏一边吃,一边不停地擦汗。一碗面吃完,脸上的脂粉全部被擦干净了。

何字开头的成语

何郎傅粉

包含有何字的成语

无可奈何    成也萧何    干卿何事    欲加之罪    不知有汉    何郎傅粉    为虺弗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励志简短成语故事破釜沉舟

全文共 547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

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啦。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

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

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煮豆燃萁成语故事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的曹操有三个儿子,他看中了聪明的二儿子曹植,几次想立他为太子,这可惹恼大儿子曹丕,他对曹植嫉妒得牙根直痒痒。

到了公元220年,曹丕即帝位,史称魏文帝。虽然是自己当了皇帝,可他很怕曹植会有一天篡权,总想找个借口把他杀掉,以除心腹之患。这一天,曹丕想出了一个阴招。他把曹植找来,对他说:“听说你的诗写得很好。今天我要你以兄弟为题作一首诗,诗中不能出现兄弟二字,而且要在七步之内成诗,不然就以欺君之罪处死你!”

曹植眼含着热泪,还未走到七步,便满腔悲愤地吟出了著名的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这首诗,不由羞得面红耳赤,放过了弟弟。曹植虽然以自己的机敏逃过一劫,但此后他一再被贬,最后四十一岁时忧郁而死。

成语“煮豆燃萁”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萁,豆秸。比喻兄弟间或亲朋内的互相迫害、残杀。成语“七步之才”也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形容人思路敏捷,富有才华。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气喘吁吁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4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气喘吁吁

【汉语拼音】qì chuǎn xū xū

【近义词】:气喘如牛

【反义词】:心平气和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六回:“一眼看见喜媚乌云散乱,气喘吁吁。”

【成语解释】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

【气喘吁吁造句】 他一口气气喘吁吁跑到医院来看他的母亲。

【气喘吁吁的成语故事

话说比干将狐狸皮硝熟,造成一件袍袄,只候严冬进袍。此时九月,瞬息光阴,一如弹指,不觉时近仲冬;纣王同妲己宴乐於鹿台之上。那日只见彤云密布,凛烈朔风,乱舞梨花,乾坤银砌;纷纷瑞雪,通满朝歌。怎见得好雪?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平原督邮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píng yuán dū yóu

【典故】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

【释义】平原:古代地名;督邮:古代官名。劣酒、浊酒的隐语。

【用法】作宾语;指劣酒

【反义词】青州从事

【同韵词】分风劈流、啸侣命俦、砥柱中流、做刚做柔、晏婴之狐裘、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头上安头、鞭打快牛、赶浪头、丙吉问牛、......

成语故事】魏晋时期,桓温手下的一个主簿善于辨别酒的好坏,他把好酒叫做“青州从事”,因为青州有个齐郡,齐与脐同音,好酒力一直达到脐部。把次酒叫做“平原督邮”,因为平原郡有个鬲县,鬲与膈同音,次酒的酒力只能到达胸腹之间

【示例】尽是青州从事,那有平原督邮。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六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物不平则鸣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这则成语出自唐·韩愈《送孟东野序》。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注音】wù bù píng zé míng

【典故】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释义】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结构】紧缩式

【相近词】不平则鸣、不平而鸣

【押韵词】铁面无情、前言往行、匿迹隐形、坐享其成、操奇逐赢、四海昇平、摊书傲百城、持盈守成、冰壶玉衡、趔趄而行、......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文学家韩愈的学生孟东野熟读经史,很有才能,直到50岁才做溧阳县蔚,因而常抱怨自己怀才不遇。韩愈十分同情,并在孟赴任时写《送孟东野序》赠别:“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成语举例】怨不得芳官。自古说:物不平则鸣。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八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写一个成语故事作文700字

全文共 751 字

+ 加入清单

竹篮打水一场空

竹篮子小姐出了名的精致漂亮,纤细的竹篾编制而成的镂空花样,别提多美了,薄薄的竹篾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竹香,篮筐上的提手上包裹的红色布条,鲜艳夺目。

竹篮子小姐的邻居是锈迹斑斑的水桶大姐。竹篮子小姐自恃美貌,处处想占上风,压水桶一头。

这不,今天看到水桶大姐打了满满一桶水,心里很是嫉妒,非要和水桶比赛打水不可。

水井先生说:“竹篮子小姐,你和水桶比赛打水?可真不自量力呀!”竹篮子小姐不屑一顾:“哼!你以为我打不了水是吧?今天就让你开开眼。”

竹篮子小姐不由分说地跳进井里,井水“哗哗哗”地涌向竹篮子小姐那镂空的肚子里。竹篮子小姐得意洋洋地说:“看,我的肚子里满满的都是水。”竹篮子小姐顺着井绳向上爬,刚刚浮出水面,井水“哗哗哗”地从那镂空的肚子里漏了出来,竹篮子小姐的肚子瞬间空了。

水井先生岔着腰笑:“哈哈,漏了吧?来来来,水桶大姐,打一桶水给她瞧瞧!”老实的水桶大姐说:“算了吧,不比了,拿我的强项,跟竹篮子小姐的弱项比,没有什么意思。”可傲气的竹篮子小姐偏偏不认输:“丑水桶,你别走,咱们必须比一比!”水井先生和围观的人纷纷鼓励:“比一比,比一比!”

水桶大姐没有办法,只好打了满满的一桶水上来浇了菜地。竹篮子小姐二话没说,“扑通”一声,第二次跳进了井里,结果仍然是一滴水也没打上来。第三次、第四次……竹篮子小姐看到自己屡屡失败了,羞得满脸通红。

水井先生说:“你的肚皮是镂空的,根本存不住水。打水不是你的强项,不要再逞强了!”水桶大姐赶紧安慰她:“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虽说这次你失败了,但是其他方面你比我优秀很多,我还要向你学习呢!”竹篮子小姐频频点头:“以前是我错了,我不该瞧不起你。”

这件事过去很久了,比赛的事情人们已经忘了。不知道为什么,“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这句话却悄悄地流传开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驴鸣狗吠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lǘ míng gǒu fèi

成语故事】南北朝时期,温子升作《韩陵山寺碑》,庾信读其文而拓写其本,南朝人问庾信对北方的文士感觉如何?庾信回答说:“唯有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薛道衡、卢思道少解把笔,自余驴鸣犬吠,聒耳而已。”

【典故】惟有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自余驴鸣吠,聒耳而已。  唐·张鷟《朝野佥载》

【释义】如同驴叫狗咬一般。形容文字言语拙劣。

【用法】作宾语、定语;形容文章低劣

【近义词】驴鸣犬吠

【成语示列】先生曰,此乃驴鸣狗吠,何益于国家。  周作人《道义之事功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成语拼音:guā tián bù nà lǚ,lǐ xià

成语用法:作宾语、分句;比喻避嫌。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履:鞋;整:整理;冠:帽。经过瓜田,不可弯腰提鞋;经过李树下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

成语来源: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孟子》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君子‘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成语造句: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6卷:“第一家中母亲严谨,第二道不得‘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的成语故事

北齐时期,学识渊博的袁聿修做了博陵太守,他为官清廉,公私分明,不收取别人的钱物。有一次他去外地考察,路过兖州。老朋友兖州刺史邢邵拿出一匹当地生产的白色丝绸送他,他以考察地方官员注意瓜田李下之嫌婉拒朋友的好意。

瓜字开头的成语

瓜田不纳    瓜蔓抄    瓜田李下    瓜皮搭李    瓜代之期

包含有瓜字的成语

瓜代之期    瓜皮搭李    灌瓜之义    瓜田李下    瓜蔓抄    瓜田不纳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有关于蛇的成语故事:画蛇添足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楚国有一户人家,祭完祖宗以后,把一壶祭祀时用过的酒,赏给帮助办事的人喝。

办事的人很多,可是酒只有一壶,到底给谁喝呢?有人提议说:“各人都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画得像,就把这壶酒给谁喝。” 大家都认为这个办法很好。

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就把蛇画好了。这壶酒应该归他。可是,这时候,他看看别人都没有画好,就想再炫耀一下自己的能耐。他得意洋洋地说:“你们画得多慢啊,让我再画上几只蛇脚吧!”

他左手拿着酒壶,右手又开始给画好了的蛇添上脚。当他正在添足的时候,另一个人却把蛇画好了,而且立刻把酒壶夺了过去,说:“蛇是没有脚的,你怎么画上了脚?第一个画好蛇的是我,不是你哩!”

那人说完话,就心安理得地喝起酒来。

画蛇添足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huà shé tiān zú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解释】原意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用法】连动式,作宾语。

【近义词】多此一举、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反义词】恰到好处、画龙点睛

【例句】在作文章时,我们一定要详略得当,绝不能添枝加叶,画蛇添足。

关于蛇的成语故事:画蛇添足点评

画蛇添足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做事不能多此一举,因为可能会造成你失去一些东西。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要不然只会弄巧成拙,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贪天之功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96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经常听说"贪天之功,据为己有",下面小编就整理了关于贪天之功的成语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释义

把上天的功劳归于自己。比喻把别人的功绩算到自己身上。

故事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出处译文

偷人家东西尚且被称为盗贼,更何况贪取上天的功劳,把上天的功劳归为自己的功劳的人呢?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不但品德高尚,而且才能出众。由于骊姬的谗言迫害,他只得逃离祖国,四处漂泊。这样的生活他过了十九年。由于妻子姜氏和众谋臣的帮助,他虽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但为国出力的抱负始终没有被磨灭。

苍天不负苦心人,到了公元前636年,他终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晋文公即位以后,为了奖赏与自己同甘共苦的谋臣,对他们进行封赏,其中的很多人都得到了优厚的待遇。可是有一位谋臣介子推却被晋文公忘记了,既没有得到赏赐,职位也没有升迁。

在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一直在公子的鞍前马后效力,将他照顾得无微不至。有一次重耳没有饭吃,介子推为了让他吃顿饱饭,甚至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煮汤吃。他为重耳用尽了一片丹心,出了很大的力。

虽然重耳没有厚待介子推,但介子推品格很高,对此表现得毫无怨言。他不但没有向重耳伸手要官,反而认为自己没有受赏的资本。

当时,一些谋臣自恃对重耳有功,便居功自傲,看不起同僚。他对此非常气愤,便说:“公子能够当上国君,完全是上天的意思,可是那些在困难时期辅佐公子的人却以为是靠他们的力量,这不是欺骗别人么?偷人家东西尚且被称为盗贼,更何况贪取上天的功劳,把上天的功劳归为自己的功劳的人,这些人难道不是可耻之辈吗?”

介子推的母亲和亲戚、邻居都劝他向晋文公讨赏。但他不愿与朝中的那些世俗之人争名夺利。他还觉得官场污浊不堪,与其在官场里活受罪,还不如在家中编草鞋快活。

介子推的母亲见儿子的志趣如此高雅非常高兴,就决定和儿子到深山中隐居。介子推非常高兴,于是背着母亲直奔绵山(今山西沁源县西北),从此隐居深山,过着虽然清贫却无忧无虑的隐居生活。

晋文公得知介子推到绵山归隐,不再为他效力,心中非常后悔,就亲自到深山寻找,却总也找不到介子推。晋文公急了,他下令放火烧山,好逼迫介子推母子出山。介子推在山中生活得很好,怎肯再受官场的污染,就和母亲一起稳坐山中,任凭大火将他们吞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孙庞斗智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孙庞斗智

成语拼音:sūn páng du zhì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钩心斗角。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孙:孙膑,战国时齐国人;庞:庞涓,战国时魏国人。比喻各人都有心眼,彼此钩心斗角。

成语来源: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1回:“宁学管鲍分金,休仿孙庞斗智。”

成语造句:张平《抉择》:“底下可是孙庞斗智、龙虎相争。”

孙庞斗智的成语故事

孙宾和庞涓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后,庞涓辞师下山,任魏国上将军之职。翟向魏惠王举荐孙宾。庞涓忌妒,诬陷孙宾通齐,残忍地施以刖刑黥刑,又骗他录写《孙子兵法》十三篇,打算写完了杀害他。庞涓家丁暗告孙宾。孙宾装疯,使庞不防,后得齐国大臣救助,逃出魏国。孙宾至齐,被拜为军师之职,每一次用围魏救赵之计,在桂陵地方击败了庞涓统率的魏军。第二次,孙宾用减灶之计,将庞涓诱入马陵道,用乱箭将他射死。

孙字开头的成语

孙庞斗智

包含有孙字的成语

孙庞斗智    名落孙山    生子当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古貌古心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古貌古心

【汉语拼音】gǔ mào gǔ xīn

【近义词】:古道热肠

【反义词】:推陈出新

【成语出处】

1、唐·韩愈《孟生》诗:“孟生江海上,古貌又古心。”

2、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季苇萧迎了上去,见那人方巾阔服,古貌古心。

3、明·张岱《陶庵梦忆·濮仲谦雕刻》: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

【成语解释】形容外表和内心具有古人的风度。

【古貌古心造句】前面那位老人很怀旧,一副古貌古心的仪态,很是和蔼可亲。

【古貌古心的成语故事

《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次日早晨,一个人坐了轿子来拜,传进帖子,上写“年家眷同学弟宗姬顿首拜”。季苇萧迎了出去,见那人方巾阔服,古貌古心。进来坐下,季苇萧动问:“仙乡尊字?”那人道:“贱字穆庵,敝处湖广。一向在京,同谢茂秦先生馆于赵王家里。因返舍走走,在这里路过,闻知大名,特来进谒。有一个小照行乐,求大笔一题。将来还要带到南京去,遍请诸名公题咏。”季苇萧道:“先生大名,如雷灌耳。小弟献丑,真是弄斧班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蝇营狗苟成语故事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营:像苍蝇到处乱飞比喻某些小人得到名誉,到处钻营的意思。 苟:苟且,这里是不顾优容的意思。 比喻为了追逐好吃的东西,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像狗一样的不知羞耻。 (贬义词)

“蝇营”出自《诗经·小雅·青蝇》诗。诗共3节,每节都以“营营青蝇”开头,第一节四句:“营营青蝇,止于樊。恺悌 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形容往来频繁之状;青蝇,蝇类中最惹人厌恶的绿头苍蝇;樊,义同“藩”,即篱笆;恺悌,亦作“岂弟”,和乐平易之意,《左传·僖公十二年》: “《诗》曰‘恺悌君子,神所劳矣’”,杜预注“恺,乐也;悌,易也”。这四句大意是说,绿头苍蝇真讨厌,嗡嗡营营停在篱笆上面。和善明理的君子啊,决不可 听信谗言。 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诗人把播弄是非、颠倒黑白的小人比作“青蝇”,把谗佞小人为争逐名利无孔不入、不择手段的行为称之为“蝇营”,说卑鄙小人象营营往来的青蝇一般,讨厌之至,正人君子要警惕。

“狗苟”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送穷文》“蝇营狗苟,驱去复还”,他在“蝇营”之后添了“狗苟”二字,这个成语从此流传。《送穷文》是一篇颇有寓意的文章,文中说要送走五个穷鬼“智穷”“学穷”“文穷”“命穷”和“交穷”,“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兴讹造讪.....,蝇营狗苟,驱去复还”。狗苟,是形容苟且、贪婪下作、偷偷摸摸。“蝇营”和“狗苟”二字均同音相连,在字面上组合得较巧妙。“蝇营狗苟”一般都用来形容没有廉耻的卑污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宠辱不惊成语故事_2900字

全文共 2815 字

+ 加入清单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此为明代陈继儒所著《醉古堂剑扫》中的名联。《醉古堂剑扫》又名《幽窗小记》,是中国修身养性三大奇书之一。

这两句最早出在洪应明的《菜根谭》中。寥寥数语,深刻道出了对事对物、对名对利的平和淡泊态度,告诫世人,为人处世要视恩宠和失意如庭前花开花落般平常,不被惊扰牵制;把官场职位去留看作云卷云舒般平常,毫不在意。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就难了。人生得与失,无非名与利,对于“宠辱”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穷其一生追名逐利了,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何以见得?我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即是明证。古制中国,宦海沉浮,稍不留意,就会受到贬谪。被贬官失了宠,跌宕、孤苦,于是亲近自然,寄情山水,所以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很多古典优秀作品。等过了一段时间,时过境迁,皇上觉得被贬的人还不错,于是拨乱反正,重新恢复名誉,受贬的官员人品文品双全,随之载入史册,这就是所谓的贬官文化。所以说,能做到泰然以对、宠辱不惊绝非易事,宠辱不惊不是弱者和失败者无奈之下的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解嘲,不是消极的回避,也不是看破红尘,而是远离名利、远离喧嚣的一种坦然,一种从容,是一种达观、崇高的境界。宠辱不惊的人和事在历史上并不鲜见,这里讲述一个《唐书·卢承庆传》里的故事

话说隋朝末年,隋炀帝荒淫无度,天下大乱。当时唐国公李渊任太原郡太守,是太原郡行政和军事上的一把手。李渊对隋朝忠心耿耿,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眼见隋炀帝的统治日益残暴,隋朝江山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无可奈何之下,只好作出在太原起兵反隋、夺取天下的决定。当时幽州涿县人卢赤松,听说李渊兴兵反隋,便到霍邑迎见李渊。李渊反隋前,卢赤松任河东县令,先前就认识李渊。李渊兵到后,他立刻弃县迎接李渊,之后成为李渊的僚属,拜为行台兵部郎中。因卢赤松有呈献河东通路的功劳,而且与李渊关系密切,李渊建唐后,封卢赤松为范阳郡公。卢赤松有个儿子,叫卢承庆,长得相貌堂堂,仪态大方,又博学多才。卢赤松去世后,卢承庆年纪尚小,便继承了范阳郡公的爵位。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卢承庆被任为秦州参军。有一次上朝奏报河西军情,说得头头是道,很有见地,李世民不觉暗自赞叹称奇,认为他很善于言辞,于是提升他为考功员外郎。唐朝的考功员外郎为中央官吏中的要职,是隶属于吏部的官职,主要负责考察官员,相当于现在的中组部干部监督局副局长。卢承庆后又升至民部侍郎。

一次,李世民向他询问历朝历代户籍的事,卢承庆引经据典,从夏商、北周,一直说到隋朝,对人口的增加、减少以及其中的发展变化,说得非常具体详细,李世民对他大加赞赏。不久又委任他兼任检校兵部侍郎,掌管五品官的选用。卢承庆不接受这一升迁,推辞说:“选用官员的事情是尚书省的职责,我掌管是越权的。”李世民一听不高兴了,他奉行的是“为人君者,驱驾英才,推心待士”。于是就对卢承庆说:“我相信你,你为什么不相信自己呢?”得到唐太宗的信任,卢承庆又历任雍州别驾、尚书左丞。自始至终,卢承庆都很从容,并没有因得到升迁而沾沾自喜。

唐太宗驾崩后,唐高宗李治继位。由于权相褚遂良诬告,卢承庆被贬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永徽年间,褚遂良又指控他在雍州任上失职,为此获罪,被贬为简州司马。一年后,又转任洪州长史。卢承庆对褚遂良的弹劾很淡定,他认为,作为一个官员,主要是为国尽忠,官职是升是降并不影响自己为国效忠。由于自己老说实话得罪了皇上,因此获罪被贬出去做了简州司马,可当简州司马他一点没觉得窝火。

李治有风眩症,要去汝州温泉疗养一阵子,由于卢承庆为官清廉,做事认真,讲求实际,于是被提拔为汝州刺史,不久又召他回京任光禄卿。在度支尚书任上的卢承庆被授参知政事衔,为实质宰相。同年,因涉嫌谋反被流放的前宰相国舅长孙无忌进一步遭到指控,卢承庆和其他宰相李?、许敬宗、辛茂将、任雅相奉命调查。其中许敬宗是武皇后的党羽,也是调查的发起者,因此长孙无忌最终被迫>自杀。当年,卢承庆被授予高一级的宰相衔同中书门下三品。

显庆五年七月,出任宰相还不足一年的卢承庆,因对度支事务处理不当,在财政工作上出现了重大失误,因未能征足赋税受到御史台官员弹劾。高宗觉得此事不好处理,因为卢承庆是武后建议提拔的。武则天闻知后,请高宗按章办事,对大臣要功过两分清,不要看她的面子。于是,高宗下诏将卢承庆免职以示惩罚,后又考虑其才干起用为润州(今江苏镇江)刺史。卢承庆后又迁雍州长史,授银青光禄大夫,被任为刑部尚书。告老退休后,高宗授他金紫光禄大夫衔。

卢承庆死后,赠幽州都督,谥号“定”。临终时,他告诫他的儿子说:“死是必然的道理,就像每天有早上和晚上一样。我死后,用平时穿的衣服入殓,望日、朔日也不要用牲口祭奠我。不要用占卜的方式选择下葬的日子,陪葬的器物就是陶器漆器,棺木就用一般的木头。坟墓的高度能够审识就可以了,墓碑上写上任职和生卒年月就可以了,不写那些虚浮夸耀的言词。”

从卢承庆的遗言中可看出,卢承庆不仅清廉,而且是个对虚荣看得非常淡的人。在他任考功员外郎时曾遇到这样一件事。当时,考察官员有级别标准,先大体分成上中下,然后每一级再分成上中下,比如最好的是上上,差一点的是上中,以及中中、中下、下下之类。到年终考核时,卢承庆要奉命给下级官员评定等级。评定等级事关每位官员的仕途升迁,所以大家都非常紧张。在待考的官员中,有一个监督漕运的官员,此人在运粮食的过程中,由于翻船把不少粮食掉进了河里。因为运粮船沉没一事,卢承庆给那位运粮官评了个“中下级”,他对那个运粮官说:“你捅这么大娄子,没给你弄个下下就是照顾你的面子了。你把船都弄翻了,国家的粮食丢失了那么多,所以只能给你中下这么一个评价。”那位运粮官听后没有流露出半点不高兴的神情,一言不发退下了。

卢承庆很纳闷,我给他这么低的一个评价,他都没生气,说明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看来这人还真行,起码这个人有认错的表现,从这点上来讲,还是有责任心的,那就改个中中吧。

改成中中后,这个运粮官也没显得有什么高兴,依然没发表意见,既不说一句虚伪客套的感谢话,也没有激动的神色。卢承庆更纳闷了,心想,这个人可真绝啊,是升是降,他都能坦然面对,看来是个奇人,难得啊难得!卢承庆对他的反应表示赞赏,评为中上。

后来,卢承庆通过调查得知,那次船翻了,根本不是那个运粮官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是中途突然遇到大风,把粮船给吹翻了。卢承庆觉着冤枉人家了,于是又给那人的评定由中中改成了中上。

那个运粮官得知卢承庆给他的评定改成中上了,依然是一副坦然面对的样子,并没有因此而特别高兴。通过这件事,那个运粮官给卢承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卢承庆器重他高雅的气量,欣赏那人宽宏的气度,在以后的吏部考核时,就特别注意提拔他。

《增广贤文》有这样一句话:“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八尺。”只有想得开,才能抛弃贪欲,淡泊名利,轻松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六字成语故事:顾左右而言他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gù zuǒ yu ér yán tā

成语故事】齐宣王喜欢穷兵黩武,聚敛财物,上大夫封悦请孟子劝告齐宣王。孟子问齐宣王朋友受托而不尽责与官员不称职该怎么办,齐宣王回答道断交与撤职。当孟子问到君主对外用兵、对内敛财该怎么办?齐宣王东张西望而不回答。

【出处】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解释】看着两旁的人,说别的话。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

【用法】作谓语、分句;指有意避开主题而搪塞

【相近词】顾而言他

【成语造句】

◎ 判决宣布后,罗伯茨"博士"认为自己取得了胜利,宣称言论自由的原则得到了维护,但对法庭指他"虚假不实"的判语却讳莫如深,装聋作哑,对遗址的真伪则顾左右而言他。

◎ 我坐在路边的石头上,和"骑士"有一搭无一搭地顾左右而言他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指鹿为马-中国成语故事中英对照

全文共 3271 字

+ 加入清单

Calling a Stag a Horse 指鹿为

In the reign of Emperor the Second of the Qin Dynasty (221-207 B.C.), the prime minister Zhao Gao, obsessed with ambitions, was planning to usurp the throne day and night. But he did not know how many of the ministers in the court were allowed to be ordered about by him and how many of them were his opponents. So he thought out a way to test how high his prestige among the ministers was and also to find out who dared to oppose him.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One day when court was held, Zhao Gao let someone bring a stag to the court and, with a broad smile on his face, he said to Emperor the Second of the Qin Dynasty:"Your Majesty, here is a fine horse Im presenting to you." Looking at the animal, Emperor the Second thought that it was obviously a stag and that it couldnt be a horse. So he said smilingly to Zhao Gao:"Mister Prime Minister, you are wrong. This is a stay. Why do you say it is a horse?" Remaining calm, Zhao Gao said:"Will your Majesty please see more clearly? This really is a horse that covers a thousand li a day." Filled with suspicion, Emperor the Second looked at the stag again and said:"How can the antlers be grown on the head of a horse?" Turning around and pointing his finger at the ministers, Zhao Gao said in a loud voice:"if our Majesty do not believe me, you can ask the ministers."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The nonsense of Zhao Gao made the ministers totally at a lose, and they whispered to themselves: What tricks was Zhao Gao playing? Was it not obvious whether it was a stag or a horse? But when they saw the sinister smile on Zhao Gaos face and his two rolling eyes which were gazing at each of them, they suddenly understood his evil intentions.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Some of the ministers who were timid and yet had a sense of right eousness did not dare to say anything, because to tell lies would make their conscience uneasy and to tell the truth would mean that they would be persecuted by Zhao Gao later. Some ministers with a sense of justice persisted that it was a stag and not a horse. There were still some crafty and fawning ministers who followed Zhao Gao closely in ordinary times. They immediately voiced their support to Zhao Gao, saying to the emperor:"This really in a horse that covers a thousand li a day."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After the event, Zhao Gao punished by various means those ministers with a sense of justice who were not obedient to him, even with whole families of some of those ministers executed.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This story appears in "The Life of the First Emperor of the Qin Dynasty"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written by Sima Qian. From this story people have derived the set phrase "calling a stag a horse" to mean deliberately misrepresenting some thing and misleading the public.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真金不怕火炼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121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的电影《在烈火中永生》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又何止宁死不屈的江姐?其中在白公馆、渣滓洞的故事:革命者的狱中斗争,狱中的新年联欢活动,狱中绝食斗争的胜利,为龙光华烈士举行追悼会,江雪琴的从容就义,许云峰在地牢里同徐鹏飞的最后一次交锋,最后的武装越狱斗争……无一不让人感动。正所谓那一句老话——真金不怕火炼。

真金不怕火炼,语出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八回:“谁知你们真金不怕火,礼则礼,情则情,全无一毫苟且之心。”浩然《艳阳天》第一一五章:“乌云遮不住太阳,真金不怕火炼,东山坞永远会是太阳当空,永远是我们人民的天下!”这个成语用来说明真金虽然经历火炼,但是本色不变,比喻事物或人经得住任何考验。

成语的意思很是直白,老百姓中又作“真金不怕红炉火”,也是这个意思。不过,为什么说“真金不怕火”呢?这其中又蕴含着什么样的道理?

原来,黄金历来是贵重的重金属,并担任着货币的职能。人们发现用火烧就可以辨别出真假黄金。因为黄金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空气中灼烧不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假黄金的成分是药金、黄铜合金(Zn、Cu),而黄铜、药金化学性质都比黄金(Au)活泼,在空气中灼烧(高温)容易生成黑色的氧化铜(CuO)及灰色的氧化锌(ZnO)。而金的熔点较高,达1063℃,在一般的火焰中也不会熔化。因此,用高温灼烧,就能辨别真假黄金。

历史上,寻求长生不老的秘方和永恒不朽的黄金一直是人们、尤其是统治阶级的追求。中国古代应运而生了一种特殊方术——炼金术。炼金术,又称金丹术、炼丹术、点金术、黄白术。其内容非常复杂,中心目标是用人工方法制作既可以使人“长生不死”,又能用点金的神丹点化铜、铁等普通金属以转变为黄金和白银。由于中国古时有“成仙”的说法,所以炼丹术最先在中国诞生。炼丹家认为,人的肉体可以借助于某种神奇的药物而获得永生。“丹”原来指丹砂(即硫化汞),后来泛指被认为是“长生药”或“点金药”的各种药物。

长生不老当然是痴心妄想,不过在炼金的过程中,术师们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炼金术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化学的先驱。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生产也达到鼎盛时期。鼎本是煮肉汤和食品的器具,但这时人们就希望在鼎中也能炼出一些别的东西。传说秦穆公的女婿萧史就在宫中炼丹,他曾经炼成“飞雪丹”给秦穆公的女儿擦在脸上(实际上是炼成的铅粉)。他也许可以算是最早的化学家。

由于各种金属矿物都是由土中开采出来的,所以在五行生克学说中就有土生金的说法。于是当时就有一种设想,那就是认为矿物在土中会随时间而变化。例如认为雌黄千年后化为雄黄,雄黄千年后化为黄金。朱砂200年后变成青,再过300年后变成铅,再过200年成为银,最后再过200年化成金。能不能加速这种变化呢?这时就产生了夺天地造化之功的思想,企图在鼎中能做到“千年之气,一日而足,山泽之宝,七日而成”。于是就在鼎中放入各种药物,封闭后进行加热烧炼,以为可以炼出贵重的金银来,这样炼金术在战国末期就萌芽了。到了秦皇汉武时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炼金术就大大发展起来,这时不仅要由低贱的金属如铜、铁等制造出贵重的金、银来,还要为统治者修炼出吃了能长生不老的仙丹来。他们把人与物相类比,认为黄金和玉都是不朽不坏的,所以最好能由金和玉中提出精华来给人吃,于是就有“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的理论。这时炼丹家就希望能炼出一种名叫“金液”的神秘物质,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与普通物质配合就能变成黄金。

最早热衷于炼丹术的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他在他的宫中招集了方士千余人修炼金丹和表演特异功能,后来又编写了《淮南子》,提到了汞、丹砂、雄黄等药物。至景帝炼金风气流行,西汉末的王莽也喜神仙思想和炼丹术。另外,道教亦与炼丹术扯上关系,道教创办者张陵亦被称精通此术。

这一时期是炼丹兴起的时期,虽然真金没有炼出来,却制成了多种貌似黄银和白银的假金。更发现了许多种化学反应,最主要是铅、汞、硫、砷等之间的反应,还创造了各种炼丹仪器和提炼药品的方法。

到了东汉时期,魏伯阳编著了一部炼丹术的著作《参同契》,这是世界公认现存的最古老的炼丹书(外国现存的最老的炼金术著作是圣`马克书稿,是公元10世纪的抄本)。实际上,《参同契》是魏伯阳钻研总结了前人大量的炼丹书《火记六百篇》后总结的理论著作,他把物质分为阴阳两大类,提出要产生新物质必须阴阳配合,同类物质在一起是不会化合的。他还指出如果是“药物非种、分剂参差、失其纪纲”时,那就会“飞龟舞蛇,愈见乖张”,这实际是炼丹过程中发生爆炸的情况(这正是炼丹家发明火药的前奏)。

魏伯阳在书中记载了铅、汞、硫等的化合和分解的知识。但是魏伯阳有一大缺点,就是书中使用了各种隐语,例如“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鬼隐龙匿,莫知所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实际上,河上姹女是水银,水银加热就会蒸发(飞)不见了。要想固定水银,就要加入黄芽,黄芽就是硫黄,这时加热后就会生成红色的硫化汞,“望之类白,造之则朱”。这部《参同契》是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炼丹术的理论著作,从中可见当时火法炼丹已积累了大量经验性知识。

晋代炼丹家葛洪所著《抱朴子内篇》,对汉晋以来的炼丹术作了详细的记载和总结,他的炼丹术分为3个互相关联的部分:

(1)炼制万应灵丹,以为“仙道之极”。

(2)采集并加工制作长生药。这些药物包括矿物、动物性、植物性药物,认为它们能起到“令人身安命延”、“养性”和“除病”的作用。

(3)点化金银。用铜、铁等普通金属点化为黄金和白银,实际上是使用化学方法制成各种与金、银外貌相似的合金。

到了唐代,几乎各代皇帝都喜欢炼丹术,这时中国的炼金术发展到全盛时期,许多炼丹著作有了更实际的内容,也传往阿拉伯国家,促进了阿拉伯炼金术的发展。而阿拉伯炼金术后来又传入欧洲,几经演化发展,终于形成了现代科学的重要门类——化学。

现代化学Chemistry,源于阿拉伯炼金术AL-Kimiya。据曹元宇教授考证,这是源于中国金丹术中最重要的追求目的——金液。金液的泉州语言正是Kim-Ya,而泉州正是唐代最繁盛的通商口岸。而阿拉伯炼金术的鼻祖Geber(?~780年)就曾经著过一本名叫《东方的水银》的炼丹书。

去除古代炼金术中的迷信成分,它有着不少科学意义。首先,认识了一大批金属和非金属,并了解它们的性质。例如,对硫、汞、铅等元素作了十分透彻的研究,并用化学方法来提纯和鉴别它们。阿拉伯人写的《七十书》和《秘密书》等著作中,对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性能也作出较全面的论述。

其次,认识许多化合物以及这些化合物的反应。例如,炼金者拉齐著的《秘密书》,就将当时已知物质分成三大类:金属、非金属和矿类。当时人们已能了解的铁矿、氮化镁、硼砂、苛性钠、草木灰、食盐等不下数百种化合物及其性质,这些也同炼金活动有一定的关系。又如,我国炼丹家葛洪能察知铅在不同条件下,氧化成氧化铅、四氧化三铅和二氧化铅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欧的炼丹家在后期已发现硫酸、盐酸和碳酸钠、氢氧化钠等重要化合物。

再次,在实验技术上,不仅发明了许多仪器,如加热器、蒸馏瓶、坩埚等,而且掌握许多实验操作技术,如蒸发、过滤、蒸馏等。特别是提纯物质的技术的创立,这对研究物质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过,由于政治目的和社会意识形态,术士们始终把追求长生不老和点石成金作为最终目的,没有摆脱迷信思想的桎梏,也就未能向科学的道路上迈进,终没有诞生科学的化学。

海德格尔说得好,生命不过是终将死亡的人在世界上寻找栖居的过程。没有谁能永远占有美好的空间,长生不老从来只是神话。那么,在终将死亡的旅途中,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不用怕,毕竟——真金不怕火炼,不是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三年级成语故事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宋朝时候,有个叫孙山的读书人,他爱说笑话,被称为“滑稽才子”。有一年乡试(旧时在省城举行选举人的考试)又到了,孙山整理好行装,准备前去应考。临行前,邻村有人托孙山帮忙,带上他的儿子一同去省城应考。孙山答应了他的请求。他们来到省城,报了名,一同参加了考试。

发榜那天,孙山赶到张榜的地点。他挤在人群中,瞪着大眼睛,从头起一个一个名字往下看,可总是不见自己和乡邻那个孩子的名字。正当他灰心失望的时候,突然榜上最末的一个名字跳入眼帘,定睛细看正是“孙山”二字。他惊喜若狂,连连高呼:“我中了!我中了!”

孙山一时兴奋,决定当天就动身回乡,而邻村那孩子却无精打采,没有同行。孙山到家后,远亲近邻都赶来向他祝贺。邻村那个人也赶来问他:“我的儿子考中了吗?”孙山见他焦急的样子,没好直说,只是回赠了这样两句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周围的人乍一听,有点莫名其妙,但一琢磨,也就明白了。原来这两句诗是说,举人的最末一名是我孙山,你儿子的大名还在我孙山后面哩。

后来,人们把孙山这两句诗简化成“名落孙山”这个成语,比喻榜上无名,没被录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昏昏欲睡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昏昏欲睡

【汉语拼音】hūn hūn yù shuì

【近义词】:无精打采、昏头昏脑、萎靡不振

【反义词】:朝气勃勃、精神抖擞、生气勃勃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是秋入闱复落,邑邑不得志,颇思郎言,遂取前所指示者强读之,未至终篇,昏昏欲睡,心惶惑无以自主。”

【成语解释】昏昏沉沉,只想睡觉。形容极其疲劳或精神不振。

【昏昏欲睡造句】连着三天的加夜班工作,白天又要护理病人,小陈虽身强力壮,竟也飘飘然,昏昏欲睡,极度疲倦。

【昏昏欲睡的成语故事

这一年乡试的时候,贾奉雉赶考又落榜了。他心情郁闷很不得志,渐渐想起郎生说过的话,就拿出以前他所指出的那一两个人的文章来勉强阅读。可是还没读完,就先昏昏欲睡,心里疑惑,拿不定主意是不是按郎生说的办。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不郎不秀成语故事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bù láng bù xiù

【典故】元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沈尤之秀》

【释义】原指不高不下。后比喻不成材。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没有发展前途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不上不下、不稂不莠

【押韵词】阴山背后、纳污含垢、光前启后、黄皮刮瘦、大请大受、面壁虚构、双瞳如豆、黄雀在后、半新不旧、身操井臼。

【年代】古代

【英文】neitherfish,fleshnorfowl

【俄语】зауряный

成语故事】明朝时期,田艺蘅《留青札记》中记载:元朝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秀”是最高级别,“郎”是最下的,至明朝时称鄙人为“不郎不秀”,是指不高不下。良莠不齐就是不郎不秀,称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人。

【成语示例】一身无室无家,半世不郎不秀。 明·毕魏《竹叶舟·收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