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党的历史优秀作文(20篇)

相信每一个朋友都听说过这句话:“拜倒在石榴群下.”至于“拜倒在石榴裙下”的来源,据说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有关的。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党的历史优秀作文,希望读者喜欢。

浏览

2729

作文

1000

传承历史文化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悠久绵长的历史长河淘洗了无数的文化遗产。北京的长城,故宫,西安的秦陵兵马俑,郭煌的莫高窟,玉门关,江浙的同里,乌镇自不必说,即便是开埠百年的上海滩的万国建筑,城隍老街的弄堂石路,哪一样不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足迹?

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我们就必须继承中国的文化,保护身边的文化足迹。记得央视的《实话实说》曾就一颗千年古榕该不该砍做过讨论,人们都从实用主义出发认为不能砍,唯独梁从诫先生说了一句:“想一想吧,它出生于李白的年代啊。”这句唯一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待千年古榕的话不禁令人深思,冯骥才先生也说:“没有心思写小说。”当里弄胡同被“罗马花园”“澳洲别墅”吞没时,他投身城市文物拯救中,使天津的估衣街得以保存,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的文化复兴便在这点滴之间。

同时我们的眼光也要放远,西方文明同样使全人类的文化瑰宝,我们也应传承。歌剧与京剧,卢浮宫和颐和园等,它们的地位是一样的,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必然向多元化发展,在承认不同时,更需要强调一个“和”字。一个现代人要了解各地的文化,进而尊重他人的文化,使筷子的握刀叉的互相尊重欣赏,这才是全人类的幸福。

当然,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离不开人们的慎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粨,中国封建传统中的三纲五常,忠君思想,西方的唯心,主义霸权主义作为人类文化思想遗产的负面代表,是要不得的。

时代在发展,一味抱着文化遗产终无所成的,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不生育不流产而等待一个英伟的“宁馨儿”终是不可得的,对待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仍需要创新,事实上,文化传承的过程本身就是创新过程,我们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时,必然受西方新思想的影响,新的文化便在我们手中诞生,历史是发展的,终有一天我们创造的也会成为未来的文化遗产,要让后人看到不断丰富的文化,我们不创新,更何待人?

我们必须明确,今天我们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传承文化是以现实与未来为目的的,过分脱离时代的文化终会被淘汰。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历史将记住南京大屠杀作文700字

全文共 726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记录了中国从兴盛到衰败,再从崛起到现在。但南京大屠杀这个事件使中国人民永远无法从脑海中抹去。

南京大屠杀是在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实施长达6个星期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历史留下最黑暗的一页,这段记忆也无法从我们记忆中抹去。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对当时中国首都南京的谋杀,是日本军在十分清醒和理智的状态下的屠杀。,这样的有目标的、有计划的屠杀是最要命的和最恐怖的。

我当时看过一段纪录片,写的是当时日军在向南京进行扫荡的时候是日军对杀害无辜百姓最多一段时间,纪录片中提日军扫荡都是突然袭击,而百姓又没有防备没有东躲西藏,没有感到危险意识,所以面对日军的突然袭击,对于他们都是束手无策的。人们对于这段历史事件都是用惨无人道,灭绝天性这些成语来形容,据纪录片中回忆,日本军队进入村庄就开始见人就杀或用火烧房子,活活把人烧死,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死者长达30多万人。

而更让人气愤的是日本人还把日本人还把历史教科书给篡改了,当时还在中国引起了很大轰动。在日本历史教科书上把“侵略中国”改成了“进出大陆,”在中小学生历史教科书上把“三光政策”改成了“迫使日本军队保证治安。”将“南京大屠杀”说成是“尚无定论,”把“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说成是“被迫应战。”大多教科书上关于南京大屠杀只描述了:12月占领南京,由于日军行动民众死伤多数,称为南京事件,并企图掩饰入侵后的屠城和慰安妇的问题,直叫人心寒与愤怒。我们中国这么一段令人心寒与国耻的事而在他们教科书里只有简单一段就给概括了。

过去的中国首都是那么令人向往,但战争令它变了模样,南京大屠杀将永远被我们记住,历史也将记住这一刻,勿忘国耻,国人争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后起之秀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91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范豫章谓王荆州,“卿风流逸望,真后来之秀。”

释义 “秀”,优秀的意思,表示后辈中的优秀者。这则成语也称 “后起之秀”。

故事 东晋时,王忱(chen)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 推祟。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 名文士拜访,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 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舅舅要他 俩交谈交谈。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他年龄比 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不 料,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张玄见 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对坐了一会,怏怏不乐地离去。 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中的优秀人才,你为什么不 好好与他谈谈?’’ 王忱傲慢地回答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以来找我 谈谈嘛。” 范宁听了这话,倒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你这样风流俊逸,真 是后来的优秀人才。” ” 玉忱笑着回答说:“没有您这样的舅舅,哪来我这样的外甥?”

高力士常被人看作一生的污点,也是高力士在戏台上被人描绘成丑角的主要原因,那就是他是否给李白脱过靴,并因此而陷害李白。

《唐才子传》描绘过一个生动的故事,说的是李白曾经骑着一头驴路过华阴县,冲撞了华阴县长官,县令喝问:你是谁啊?李白回答说:“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唐才子传》卷二)皇帝用他的手巾给我擦呕吐物,亲自为我调过羹汤,贵妃为我捧过砚台,高力士给我脱过靴子,天子门前我都被特许骑马,怎么到你这华阴县就不让骑驴了?县令听了吓得赶紧行礼:原来是李翰林。李白大笑而去。

故事很生动,但是这事儿是真是假呢?

记载高力士脱靴之事的主要有三条史料,分别是《唐国史补》《酉阳杂俎》和《旧唐书》。故事都大同小异,说李白在当翰林待诏的时候,经常喝酒,唐玄宗有一次召见李白,让他写诗,李白趁着酒兴,大笔一挥,写得兴致盎然,然后有点得意忘形了,举起脚来对高力士说:“脱靴!”高力士当然十分不愿意,可是想到这是皇帝喜欢的诗人,于是也就蹲下来给他脱了。后面的故事呢?三条史料都说唐玄宗一见李白这个做派,很不高兴,觉得李白举止轻佻,李白因此而失宠。

这三条史料内容相近,结果也类似,应该是有共同的史源。

其实我对此表示高度怀疑:李白不过是翰林待诏,这在当时仅是个供皇帝消遣的职位,他即便是醉了,是否就有胆量让高力士脱靴?李白看似性格狂放不羁,实际上是很小心翼翼的人,从他对待其他官僚的态度就能看出来,所以我认为他没有这个胆量。

另外,范传正给李白撰写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记述此事时说:“他日泛白莲池,公不在宴。皇欢既洽,召公作序。时公已被酒于翰苑中,仍命高将军扶以登舟,优宠如是。”他指出那一次李白的确喝醉了,皇帝命令高力士把他扶上船,没提到脱靴一事。这是墓碑,要比其他人的记述更可靠。

明人钟泰华《文苑四史》也对脱靴故事表示怀疑,认为所谓脱靴“恐出自稗官小说”,不可信。

既然脱靴之事尚且存疑,那么与此相关的所谓高力士陷害李白就是无稽之谈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历史的瞬间作文700字

全文共 699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是一条长河,有许多精彩的浪花;历史是一面铜镜,有许多精彩的微光;历史是一面歌剧,有许多精彩的高潮……历史虽早已过去,却影响着今天、明天。

军中四面楚歌,纵是孙武在世亦无力回天。虞姬骗过项羽的宝剑,自刎于他面前。一首《垓下歌》何等凄惨,昔日威风八面的西楚霸王今日竟这般无奈。他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扔掉了霸王枪,送出了乌骓马,自刎于乌江岸旁,鲜血映红了乌江水。那一瞬间,我读出了英雄的悲壮。

劈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关云长何等英勇;过五关,斩六将,淹七军,美髯公何等智勇;不料吕子明白衣渡江,奇袭荆州,只得败走麦城,汉寿侯何等悲惨。昔桃园结义,怎能投降变节,“动手吧!”,在屠刀落下的时刻,忠义的鲜血染红了朵朵桃花。那一瞬间,我读出了义士的不屈。

夕阳即将西下,一个人站在汨罗江畔,望着即将被攻破的国都,没有人能挡住嬴政麾下的几十万雄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年的豪言壮语尚未实现,为何付出却没有回报?“天要亡我楚国吗?”望着滔滔江水,大喊一声“再见了,祖国!”,不一会便消失在被夕阳映红的江水中,夕阳慢慢落下了。那一瞬间,我读出了忠臣慷慨赴死殉国的赤诚。

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三试刘备爱才之心。赤壁联吴,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一把烈火烧得魏、吴皆俱,两行浊泪映出武侯心声,蜀汉丞相忠武乡侯诸葛孔明,虽“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然前后出师遗表在,还有那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生何憾!在他闭上双眼的一刻,蜀汉的天塌了大半边。那一瞬间,我读出了有志之士实现抱负的信念与顽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那虽只是几个短短的瞬间,却让我受益终生,让我明白了短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我的历史老师

全文共 1604 字

+ 加入清单

在初中,一位历史老师以他渊博的常识曾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这一帮毛头小子,想来离现在应也有十几年的时光了。他姓黄,我们都称他为黄老师。

大家都说黄老师有点特别,其实就是有些“神经过敏”似的一个人,他不喜欢与人相处,总是特立独行。上完课夹起书就会骑上他的那辆早已是叮当作响的“宝马”,一转眼不见人影。但就在这样一个让他同事觉得“神经质”的人却很是受学生的欢迎。

历史课对于我们来说是让人提不起兴趣的一门课程,可在黄老师上来,我们个个却听得津津有味。他不会照本读书,而是每讲到一个章节或是一个历史事件时,他总能旁征博引,甚至把书本放在一边,把那个历史事件的精彩场面给我们讲述得绘声绘色,常常让我们如临其境。不知道是否由于黄老师的课,从那时起我到现在还对历史充满着好奇。

有时在课堂上,他还会语出惊人地评判起当时社会种种的不是,这在当时我们是很少能够从其他老师口中听到这些我们无法懂得的时事。有时听着听着大家会笑成一团,现在想想我们根本无法懂得什么是政治时事,只是笑笑。

而他的课,总让我们喜欢,不管怎么不爱读书的学生此时总也是两耳竖起。更让我们敬佩的是,他不但是教历史同时还会给我们传授地理知识。他做为一位历史老师竟对中国、世界的地理情况也是那么了如指掌。常常在历史课堂上他会结合着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给我们讲述着那里的地理、风土人情。一样,世界各地的地理情况他同样如数家珍。记得他曾给我们讲农村的“风水”,他说这“风水”简单来说说是要有风还要有水,这样的地方就是好地方……你们谁要看“风水”的,可以请他去,他保管给你看的“风水”一定是好风水。

当时我们好多人不明白,一位历史老师怎有这样深厚的地理知识?难道他也是学地理的,但他又为何教授历史?这常常是我们争论的话题……

但有时他也有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时候。记得一次教授中国现代史中的“文革”章节时,他却不再神采飞扬,一脸的暗淡,似乎还有些伤怀。有时讲着讲着他又会语出惊人,说些(对于当时的我们)有些奇怪和难以理解的话来。说到激动处,能记得他眼角的泪光。当时我们不知所以。

他还曾告诉我们他是一个农民教师,即做教师又做农民。他曾在课上给我们说,他能做各种各样农活,农民们能做的他也都能出色地完成。有时他竟还会教我们什么样的田地要种什么植物,怎样的田地需要下什么肥料……他还说他也曾上山去偷砍树木来换些油盐……听着他讲的这些故事,我们大伙儿是大笑一番,而他却依然侃侃而谈。此时我们不觉得他是历史老师,更像是一个老农在给我们讲他的经历……

随着年级的升高从各方面有了对黄老师的了解。原来黄老师是一所地质大学的高材生,他的理想就是能够走遍中国的山山水水。但历史有时会跟你开个小小的玩笑的,后来遇到了那一个让他总想不明白的特殊的历史时期——文革。

一次,他为了给他的同事说上两句公道话,他在参加地质勘测人作两年后,被带上一顶“帽子”后,被撤职返回老家开始另一种对地球的“勘测”工作——回家种田。他曾感到不平,但当时能向谁说去呢?我们许多同学当时也是无法读懂那段历史的,不明白为什么会让一个高材生回家“修理地球”。从一位高材生又到起点(对当时的人来说)总让人有些不知所措。

但历史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在文革结束后他曾带着的“帽子”也摘掉了,他满以为他又可以去实现他曾经的理想。但历史又再一次和他开了一次玩笑,安排他到自己家乡一所中学任历史老师。我不知他当时是否有过抗争,或者他也害怕了这种抗争。他或许在不情愿中走上了教书育人的岗位,或者他心甘情愿地接受了国家的安排,不然他为何能把历史还有地理讲得让他的学生们在许多年后仍记着他讲的课。他也许用另一种方式在实现着他的理想。

从农家小子到大学的高材生再到农民,最后又成了一位历史老师。对他来说,历史给他开一次玩笑,但历史又给了他另一种机会。在这样的机会中,我们有幸成为他的学生,我们能在他种种“奇怪”收获着“历史”,似乎他就是一部“历史”一个和国家历史相连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心得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回答的是树立什么理想、为谁树立理想的问题。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关乎青年健康成长的方向。青年有理想,就有正确前进方向和强大奋斗动力。祖国是青年心之所系、情之所归。热爱祖国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广大青年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个人发展容易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今天的青年一代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定理想信念,胸怀报国之志,为祖国奉献、为人民奋斗,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进一步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广阔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回答的是为了实现理想要怎么做的问题。担当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的担当奋斗,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我们才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才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青年一代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理想与奉献、使命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有人说他们是娇滴滴的一代,但现在看,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不怕苦、不怕牺牲。”“90后”青年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逆行而上”,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把青春书写在抗疫一线,交出了合格答卷。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故事与成语故事2两败俱伤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陈轸(zhěn)的人。他非常聪明,遇事总是能想出很多好办法。有一次,他受到楚王的派遣,出使到秦国去。当时,韩、魏两国互相攻打,打了一年多,仍然没有分出胜负。秦惠王打算出兵干涉,可一时也拿不定主意。秦惠王知道陈轸很有见识,便向他请教。

于是,陈轸讲了卞(biàn)庄子刺虎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叫卞庄子的人看见两只老虎正要咬一头牛,卞庄子见了,马上拔出剑来,想冲过去与老虎搏斗。旁边的人劝他说:“这两只老虎正在争吃一头牛,争着争着就会互相撕咬,结果一定是小的被咬死,大的也会受伤。到那时,你再去刺杀那只受了伤的,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解决了。”卞庄子觉得这个人讲得很有道理,就远远地看着那两只老虎。不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互相打斗起来,小老虎被咬死了,大老虎也受了很重的伤。这时,卞庄子冲上去,刺死了受伤的大老虎,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消灭了。

陈轸讲完了这个故事,然后对秦惠王说:“现在韩、魏两国长期战争,最后必然是弱国灭亡,强国受到很大的打击。到时候如果您乘机把遭到削弱的强国打垮,不就一下子灭掉了两国吗?”秦惠王听从了陈轸的意见,果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便以“两败俱伤”作为成语,比喻斗争的双方都受到了损伤。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行走在历史的回音中作文800字

全文共 743 字

+ 加入清单

拉响了沉重的铁钟,历史回音萦绕在我的耳畔,久久未曾散去……

——题记

独自一人走进幽深的大门,门边疯长的杂草已是数年未清,蔓到门槛上,绿的刺眼。门里头古色古香,弥漫着淡淡檀香的气息。一颗大榕树下挂着一盏铁钟,门上“杨氏祠堂”的牌匾泛着淡淡的金光,虽有些年头了,却格外显眼。历史的回音,回荡,回荡……

门内的小院是一片荒芜了的空地,细碎的树叶纷纷扬扬地飘落,地上积存了厚厚的一层。踩上那么一脚,“嘎吱”的响声清脆动听。那棵硕大的榕树,怕是年纪很大了吧!记得爷爷曾给我讲过,那是我们祖先栽下的,为的就是告诫子孙,只有时间才会沉淀出精华,才会孕育这一刻参天大树的雄伟。

走进了祠堂,扑鼻的是檀香的芳香,却浓的呛鼻。一切如几百年前一样,只不过中途修缮了几次,才不至于面目全非。这座小小的祠堂,与时间比赛,于是留下了道道沧桑。墙上有的是祖辈将军为国效力,英勇作战的风姿,镶嵌在“杨氏祖训”的一旁,激励后人奋发图强。耳畔响起了战士激昂的口号。烟火扬起,视线被纷扬的沙尘模糊,留下一片惘然,还有,一片惨烈……

这就是历史,属于我们自己一祖人的历史。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却在每个人的身上折射出当代的历史。我聆听着祖辈留下的淳淳教诲,指尖触过一道又一道历史的风霜伤痕,历史的回音便是我们祖上千古流传的佳音,萦绕耳畔。

迈出庭院,那盏古钟旁坠下一条粗绳,伸手一拉,浑厚的钟声敲击着我的心扉,如海浪抨击这岸边的礁石般清冽。

声音渐渐变小,却未消散,我行走在历史的回音中,既是行走在这不足一百平方的小祠堂中,而更多的是在历史的腥风血雨中洗涤了一次心灵。明白,忘记仇恨,是坦然;忘记祖祖辈辈曾经历的苦难,这是耻辱!我们无法忘怀,曾经的伤痛,难以言喻!我们只好用自己的拼搏来缅怀这一切的一切。

行走在历史的回音中,我,历经洗涤。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铭记历史迎接挑战日记

全文共 1804 字

+ 加入清单

朝鲜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半岛,缺乏战略纵深(犹如后来的伊拉克和阿富汗,实际上确实适合美国这样军队),19__年的6月25日,一个小时内在38线上信号弹从西海岸打到东海岸,李承晚的南朝鲜部队全线进攻,南朝鲜的部队中都有美国的顾问.至于是谁推动了这场战争的开局,我觉得不外乎是麦克阿瑟或者是苏联,因为如果南朝鲜统一北朝鲜,那么麦克阿瑟在他的军事生涯上几乎可以比作从珠穆朗玛峰达到了月球,而如果被朝鲜统一南朝鲜,那么苏联在远东完成了最完美布局,但美国当时的杜鲁门政府未必想打,当时美国的重点应该在欧洲,远东的布局已经是比较理想的状况了,只能是麦克阿瑟自私的想法,后来他的一些做法简直就是想把战争引入中国境内,并想用蒋介石的军队拉到朝鲜来打,这样的结果只会使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个时候的中国实际上还没有完全解决境内的安定,南方还在剿匪,进攻台湾打了败仗,基本没有空军和海军,当务之急是解放台湾,也不可能鼓动金日成(也没钱和装备去支援),后来仗打到那个程度,苏联没有派空军和地面部队,我直接怀疑是斯大林就是在利用中国人,包括19__年开始的解放战争中苏联人的作派,实在是龌龊,后来中苏决裂,真正是明智之举,避免了被苏联当枪使,做附庸国的下场都不会舒服.

战争的开局对北朝鲜的人民军很有利,经过几个月,几乎把南朝鲜李承晚的部队赶进了大海,苏联人支援的坦克部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个时候美国人的海陆空军队全面介入,直接体现了先进武器在当代战争中的作用,另外,麦克阿瑟的得意之作"仁川登陆"非常完美,大量人民军被包围、切割、消灭,侥幸逃脱的只能进入游击战状态。美国人乘胜追击,先头部队几乎看到了鸭绿江,这个时候,彭德怀领导的志愿军已经昼伏夜行地进入朝鲜战场,直到第一次战役,美国人的飞机居然没有发现大规模的中国军队,彭德怀充分利用了在解放战争中的优秀传统,前三次战役以巨大的伤亡取得了战略成功,之所以伤亡很大(整个朝鲜战争的伤亡是惊人的,中国到现在都没有公布真正的数字,我估计在50万),有几个原因,最重要的是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没有空军,后勤补给线几乎被美国人的空军完全封锁,在50年的冬天,在气温只有零下30度左右的情况下,中国人名志愿军很多没有棉衣棉鞋,吃的也很少,非战斗减员及其惊人,设想在那样的境地,打一场伏击,为了不让美国人的飞机发现,趴在雪地里一晚上,第二天开打的时候会有多少已经永远睡去?后勤补给这个问题一直贯穿了朝鲜战争,冻死的,饿死的,伤病不能得到治疗的.......麦克阿瑟下台后,继任的李奇微将军充分利用了中国军队这一弱点,他发现中国人的每次战役最多只能持续7天,为什么?后勤跟不上了。所以他的战术讲起来很简单:志愿军进攻时边打边退,等到第八天,全线反击,并且空投部队在交通线上包抄。这个发现成就了李奇微。

其次是武器的全面差距,没有防空炮火,没有空军海军打击美国人的后方,手中的武器都是日本人和蒋介石留下来的,弹药的规格也不一样,我觉得中国人凭借的是样:精神意志、人海战术、高明的战略战术!可以这么说,如果当时有美国人的武器装备,在50年冬季就可以解放整个朝鲜半岛,当时的武器装备以及朝鲜半岛特有的地理环境导致无法完全实现中国的军队指战员所熟悉的战略战术,朝鲜以山地居多,大多南北向,南北间的通道就那么几条,基本都在美国飞机的覆盖之下,白天不能打进攻,没办法对付飞机的轰炸和扫射,你要完成一次包抄,都得靠腿两条腿和美国人的坦克、装甲车、卡车赛跑,人家走公路,往往你还不敢走公路,得穿山越林的跑,这样,一场围歼战打成了追击战,有时候围住了还是拿不下来,因为缺少火炮支援,没有防空手段,作战效果比战术意图相差太远,伤亡还很大。

应该说整个战争的过程很复杂,在书中每每读到一些重要的地方感慨很多,一一写下来费时耗力,最后只留一点点想法:

1,朝鲜战争对中国最大的损失是失去了收复台湾的最佳时机,最后留下社会主义的北朝鲜,战略效果也是差强人意。

2,在朝鲜战争中发现了现代战争中后勤线的重要性,并且为此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那么在未来战争中,后勤补给需要怎么样运作?这很复杂,回头找本相关的书看看。

3,用前辈建国者的精神发展军事以及民用科技,网上的新闻讲现在国产战机用的发动机还都是进口的,都建国71年了,这不知道干什么吃的。

4,目前的南海局势,不妨打一场局部战争试试。

5,民族的确是有性格的,战争中最是一目了然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我的历史老师作文800字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刚进初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节历史课。因为我认识了一个从未见过的老师

老师长得不高,白白的,鼻梁上架了一副眼镜,显得很有书卷气。他自我介绍时,更是别具一格,开口就是“大家好!以后由我来教你们历史!“敝人姓宋”,相传还是贵族的后代呢!”听到这,全班哄堂大笑,我更是眼泪都笑出来了,心想:真不愧是历史老师,介绍都带有历史文学气息!之后一段时间,“敝人姓什么”也在学生之间传为佳话!不过,老师上课时动作更为“经典”!他两手撑讲台,身体前倾,一只腿在前,一只腿后伸,讲起话来摇头晃脑,真有点古代学生背论语时的样子!于是,一节课我都在笑声中度过。老师幽默风趣使我而感到自豪!

而宋老师跟别人不同的是,它具有创新思想!一般都是老师授课,不知哪天宋老师突发奇想让我们备课,我们叫苦连天,只好回家苦干。而我就得亲自制作幻灯片。到那天果然抽到我上去讲课。不过我还真得感谢老师,是他让我知道当老师的辛苦,同时也让我知道学历史的快乐,从而真正意义上的爱上历史!老师的创新使我们走进新的历史天地!我为这爱创新的老师感到自豪!

但其实最让我为之自豪的是老师的魅力呀!上他的课感到轻松、愉快,却能学到很多知识。比如老师老师讲一个课时,往往会告诉我们许多历史故事,还有不少从《史记》中的名言。他还会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况来发表言论。可我们也并不是听众,而是积极参与,这时班里就像是讨论会!每人脸上都笑得像朵似的!所以我觉得老师的魅力很大,有时我不认为他是老师,而是一个无所不谈的朋友。正因为这样,班上无一例外的都爱上了历史课,当然历史成绩也在全年级名列前茅呀!不止这样,我们都和老师到了称兄道弟的情份上。每次一到历史课,我们就会用幻灯片打出“欢迎发哥”的字样!每次老师一来就会笑,而我们也跟着一块儿大笑!所以我们为有这样一个魅力指数超过万点以上的老师感到自豪!

来到初中,我庆幸自己能遇到这样的老师,而不幸也许只能跟老师相处三年!不管怎样,我都永不忘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孝顺的历史典故:闵损芦衣救母

全文共 1037 字

+ 加入清单

学生阅读古代名人孝顺历史典故,有利于学习中国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闵损芦衣救母的历史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闵子的简介

闵子(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闵损,字子骞,尊称闵子,世以字行。生于鲁国萧邑,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之一。

闵子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1074年,济南太守李肃之在墓前建祠祭祀,由苏辙撰文、苏轼书写《齐州闵子祠记》的石碑,叙述了修建祠堂的经过。到明代,经历城人刘敕发集,捐资重修了闵子骞墓和祠,并在殿后修起了“讲学堂”的东西厢房“斋”和“芦花馆”。

闵损芦衣救母的故事

周朝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子骞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幸过世了。父亲娶了后妻,后妻又连续 生了两个弟弟。

人都有私心,因为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后母对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别,平时对子骞很不好。

严冬,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穿着保暖的棉花做的棉衣,两个小孩子就算是在户外玩耍小脸也是红扑扑的,可怜的子骞却裹在件单薄的芦花做成的衣服里。

数九寒天,寒风刺骨,子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色发紫。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子骞的父亲外出办事,要子骞驾车。冰天雪地,子骞身上芦苇做的衣服哪里能抵挡住冬天的严寒?双手被冻僵了,嘴唇冻紫了。一阵寒风吹过,子骞剧烈抖动的身体实在没法抓紧缰绳,一失手,驾车的辔鞍就掉了,这导致了马车发生很大的震动 。

坐在后面的父亲身体猛晃,很是生气,心想:这么大了连马车都驾不好,便要下车教训。正要斥骂时,突然发现子骞脸色发紫,浑身颤抖,很是奇怪,便上前拉开子骞的衣襟,顿时脸色大变,眼睛湿润。原来,子骞的“棉衣”里全都是一丝丝的芦苇絮,没有一片棉花的影子。

这样寒冷的天气,怎么能忍受的了呢?让孩子在三九天里受这样的冷冻这样的苦,是自己没有做到作父亲的责任啊!父亲更没想到,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这样恶劣,居然对一个孩子都如此狠毒。当即决定把妻子赶出门去。

子骞听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含泪抱着父亲说:“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可是如果母亲不在了,家里的三个孩子都要受凉挨饿了”, 他的这番话使父亲非常地感动,于是就不再赶他的后母了。

看到闵子骞一点都不怀恨于心,并为自己劝解,后母深受感动,她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相当的后悔,此后把子骞当成自己的小孩一样爱护。这便是著名的二十四孝中的芦衣救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历史典故:临池学书

全文共 1192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后汉书·张芝传》。

【释义】临:靠近,挨着;池:砚池;书:书法。指刻苦练习书法。

历史典故

东汉末年,敦煌酒泉这个地方,出了一个爱好书法的少年,名叫张芝。在他家附近有一个池塘,池塘边有一块很大的青石。由于家里贫穷,买不起纸,于是张芝每天早早起来,就以这块大青石为桌子练习书法。时间久了,大青石被他磨得平平的。

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白色长罩衫的宽大衣袖可用来练字,便脱下展平在上面写起字来。写满了一只,又换一只。后来,索性连前襟后背也展开弄平当纸来写字。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一件大长外罩衫上密密麻麻都写满了字。他抖着长衫,看着写满的字,很是高兴。他写的是当时流行的“章草”。他对自己练写的字挺满意,但想起要回家吃饭,就发了愁,怎么向父母交代呢?他怕父母生气,站在这里竟不敢回家。

他一转身,看见自己家屋旁的大池塘,一下有了主意。他拿着长衫跑到池塘边,把长衫浸在池塘里搓洗。结果,字迹倒是看不见了,可是白长衫变成了灰长衫。

他提着灰长衫回到了家,做好了挨训的准备。父母见他的长衫变成了灰色,便问他是怎么回事,张芝很诚实地说了实话。不料,父母听完不但没生气,反而夸他刻苦练字的精神。母亲当即把儿子的长衫拿过来浸在水盆里,重新搓洗。这以后,母亲找一些没用的布帛,给张芝练习书法用。

由于张芝的勤学苦练,他的书法进步很大。但他还不满足,认为不能总是模仿别人,书法同其他事物一样,也应当不断创新。他认真分析自己写过的字,这种字形结构和篆书、隶书等不同,很难记忆,许多笔画勾连不断,不便于拆开辨认。

他想,应该创造出一种易于辨认、易于书写的新书体。从此,他潜心研究、练写,为此花了许多精力,一直没有成功。但他并不甘心,无论做什么,他都思索新的字体。

有一次,他与友人在长江乘船航行。长江水奔腾不息,一泻千里的气势,触发了他的灵感。他终于克服了章草的弊端,创造出一种新的字体——今草。

今草摆脱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字体笔画形迹,使上下字之间的笔势自然牵连相通,既有章法,又有气势。字的偏旁则相互假借,其笔力纵横,形似神变而无极。这就是他受到浩瀚的长江自然景观的启迪而创造的字体。

后来,历代书法家们在今草的基础上又不断创新,最终成了所谓的“狂草”。

张芝的今草对后世历代书法家影响很大。人称张芝为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草圣”,并用“临池学书”来赞誉他。

【成长心语】

张芝不仅勤奋练字,还不断创新,自创了一种新的字体。那他创新的源泉是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知识。有了对知识的全面积累,有了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创新才可能实现。广泛而全面地猎取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万事始于学,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做好甚至创造性地做好应该做的事情。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学习当然也需要创新,它可以使人思路清晰、开阔,可以使你更聪明,不局限于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可以使人富于联想,理解能力增强,记忆更加深刻。而要做到创新,只有勤奋学习,别无他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陕西历史博物馆之行作文500字

全文共 508 字

+ 加入清单

天空万里无云,我的心情也像今天的天气一样灿烂。带着愉快的心情,开始了我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之行。

步入展厅的大门,一幅壮观的壁画便映入我的眼帘。气势磅礴的黄河好像要喷涌而下,似乎能够听听到滚滚的河水不断翻腾的声音。

战国出土的金怪兽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这个怪兽真是长得太奇怪了。它那两只长长的犄角分别有四个叉,每个叉上又好像是一个鹰的头,就连尾巴也是像这样的鹰头。怪兽低着头,长着像鹦鹉一样的嘴巴,那两只眼睛更像是鸟类的眼睛了。它的身上雕刻着一圈圈像云朵一样的图案,而四只蹄子就像是山羊的蹄子一样。

唐代是我国历史鼎盛时期,在历史博物馆里有很多出土的唐代文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鸳鸯莲瓣纹金碗”,那碗散发出金灿灿的光泽,十分耀眼,那层层叠叠的莲花瓣塑成一只碗的形象,碗的外壁上,每个莲花瓣里都有能工巧匠细细雕刻的各种怪兽,栩栩如生。听讲解员介绍说这金碗是在西安何家村出土的,非常珍贵。

这次博物馆之行,令我大开眼界,是一次文物知识的恶补,让我领略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历史文化,激起了我对历史的兴趣。博物馆,记载着历史,传承着文化,以后我要多去各种博物馆看看,多了解我们勤劳聪明的中国古代人民!多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走过历史的家门口作文

全文共 1024 字

+ 加入清单

在漫漫的人生路上,你与历史相遇过吗?你知道吗?历史可以很好看,也可以很好玩。

三皇五帝竞峥嵘,女儿武装俏玲珑。贵妃皇后掌天下,英雄不尽且从头。当中国人埋头苦读于历史课本的时候,当我们正纠结于历史上那些离我们十万八千里的名家将相的时候,我们为何不选择换个角度看历史?其实,有的时候,历史就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生活,也许会有勾心斗角,也许会有儿女情长,也许会有国仇家恨,也许会有君临城下。

不知不觉,走过了唐代。纵观中国历史五千年,武则天是唯一一位登基在位的正统女皇。古代中国,是一个父权夫权的固守封建礼教的国家,男权至上的准则似乎是天生的。可在这样的背景下,却有一位连历史都要对她肃然起敬的人。虽然先有吕后,后有慈禧那种一手遮天的女子,可那都是为了一己之私惑乱朝政。而武则天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稳定边疆、发展经济、打击世族大阀等等,开元盛世,盛唐的崛起,其中也有她的一份功劳,若不是她继承了唐太宗的政治观念与手段,光凭软弱的唐高宗,是绝对无法开创这种基业的。她是武媚娘,她是武才人,她亦是武则天,她的这一生,无法衡量。乾陵的那块无字碑也许便是她最好的印证,任何人都不能评价她,就连她自己都不可以。

跟随者历史的滚滚车轮,来到乾明元年(公元560年)三月二十一日,高长恭受封兰陵王。传说,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以威慑敌人,每每打仗都要带上狰狞的黄金面具,战无不胜,在战场上享有威名;传说,北齐兰陵王高长恭是个智勇双全、文武兼备的将领,以骁勇善战而闻名。史书上所记载,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但母亲却连姓氏都没有留下。史官揣测他的母亲肯定是一名卑贱的宫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非常讲究血统门第的士族年代,所以兰陵王虽然贵为帝胄皇孙,可是处境却十分尴尬。北齐和北周在邙山这个地方曾经有过一场恶战。北齐名将兰陵王率领500铁骑两次冲入敌阵,杀敌无数,史称邙山大捷。“人生妄区别,共尽同草木。何待雍门弹,令君泪盈匊。”

羽扇纶巾笑谈间的周郎,十三岁官拜水军都督,连乔家大女儿也倾了心;甘罗十二岁便为上卿,辅佐太子扶苏,可终究为二世胡亥做了嫁衣,大秦灭亡;握剑醉舞的美人虞姬红了大江两岸;沙场上力能举鼎的西楚霸王将丹露挥撒乌江。楚汉之争被项王用滚烫的鲜血画上了无奈的句号。

历史,总记录了一些模棱两可的东西,似乎有意不让我们走进去,站在历史的家门外,远远的看着历史家里发生的一切,可望不可及。或许,终归有一天,历史也会邀请我们去做客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将记住你作文

全文共 1079 字

+ 加入清单

翻开厚重的历史,你会发现,人类从来不缺少感恩的故事、感恩的箴言、感恩的追求。感恩,是人类基本的正直品质。感恩之河渊源流长,感恩的火炬更是代代相传。

公元16世纪末到17世纪。在苍茫的太平洋上,二百多名清教教徒正忍受着生死的考验,同时也祈祷着新大陆的出现。他们为了逃离欧洲大陆对异教徒的残害,不忍视教义的糟践,毅然踏上了风雨的旅途,他们在迷茫中坚韧,在困苦里执着,终于在两个月后到达美洲。在取得第一次收成后,他们用食品祭拜天地,感谢当地土著的帮助。后来,这天便成了一个世界性的节日——感恩节。在这个节日里,人们怀着崇敬的心去表达谢意,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社会。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者以诗的形式教会我们感恩,孟郊的《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告诉我们要感谢父母;李商隐的《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告诉我们要感谢老师;李白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中的“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告诉我们要感谢农民。在历史的长河中,感恩就是一根擎天柱,就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源泉,是人性之本。

韩信少时过着流落街头的日子,每天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幸得一位老婆婆的帮助而活了下来。后来他成为著名的将领,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过他帮助的老人,于是他亲自接回老人,像对待自己母亲一样对她。张骞怀着对汉武帝的感恩,毅然出使西域。他两次沦落匈奴,受尽折磨,忍辱负重却始终不忘肩头的使命,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他开辟了丝绸之路,名垂青史。灵辄曾沦落翳,饥饿难耐时宣子施他一饭之恩,正因如此灵辄而后不惜背叛晋灵公只为保宣子平安。黄香怀着对父亲感恩的心,在寒冷的冬夜里用身体为父亲暖和被子,在炎热的夏天里用蒲扇为父亲凉席驱蚊。

……

回顾历史,且看今朝。有许许多多典型的感恩例子就萦绕在我们身边,只要用心去想,用眼去看,用耳去听,又岂能体会不了呢?

美国有这样一位少女,在她只有十九个月大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但就是这样一位重度残疾的少女在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二十世纪美国十大偶像”之一。她曾在自传中写道:“我感谢大自然给予我阳光,我感谢父母给予我敏感的触觉,我感谢我的老师给予我美妙的知识……”正因为她有一颗感恩的心,将所有的不幸都看做一种恩赐,所以她比常人更加坚强,更加勇敢,以至后来成为世界闻名的文学家。她的名字叫海伦?凯特,海伦?凯特用她不幸而又幸福的一生教会了我们一个道理——人要学会感恩!

多少年来,因为感恩,人们在逆境中重生;因为感恩,生活才会精彩纷呈;因为感恩,社会变得和谐美好。人们将永远心存感恩,历史将永远铭刻着感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历史的温度作文600字

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温度

春暖花开,生机勃勃。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为了庆祝春日的到来,我们班里开展了“春暖花开诗词会”。

环节一:话说诗词

小主持们在台上开始介绍诗词的来历:“我们古诗唐朝时期最为鼎盛。一般为五言或七言绝句,句句押韵。古有“诗圣”杜子美,“诗仙”李太白。我们就是诗词里的大哥大。”“酒品你们?我们词为宋代昌盛,体裁多变,分词牌名,上阙,下阙,字数多变。古有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婉约派词人柳永、李清照。今有卫国英雄毛泽东。他们的词句句优美,无人不知晓。”“你俩快别争了,诗词离了谁都不行!”

环节二:飞花令

近几年的《中国诗词大会》一路爆红,其中飞花令更成为了大家的休闲游戏。大家分为四组,每组选一位代表,飞“春天”。小A:“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小B:“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小C:“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小A:“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我:“……”我词汇不足,甘拜下风。

环节三:感悟

最后由小丹总结:“诗词,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在书中,我们学习到“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奋斗;体会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惨;体会到“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的艰苦;“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怜爱……阅读诗句是我快乐,背诵诗词是我充实,新时代的人们应该静下心来品诗,感受来自历史的温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历史的作文高中600字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在不知不觉中,暑假已经过半。在上半个暑假中,我的历史一直是学得浑浑噩噩,但昨天返校时,历史老师的讲话让我找到了学习历史的方法。

首先在预习讲书时。讲历史知识点要讲究七要素:时间,人物,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影响。抓住这几点可以使你讲的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而且历史的每一课都有好几个知识点,这是我们要问自己:这几个知识点为什么要放一起呢?它们有什么关系呢?这样有助于我们贯出一条线来。

其次,在正式学习时,我们要讲究态度与方法。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学习历史时我们要以对待语数外的态度去对待它。勤奋努力,刻苦钻研才能学好历史。如果你对待它的态度不好,回头历史分数对你的态度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当然,方法也很重要。如果只是一味的去被背,那不仅消耗精力,而且不会有什么成果。学习历史要去理解,灵活变通,举一反三。毕竟历史是开卷考试,谁会给你出大白话呢?同时记笔记也十分重要。尽管记笔记有些麻烦,但它可以清楚地展现出每个知识点,以至于在考试时不会因为操作知识点而失分。

最后就是复习时,这里我有两条方。第一:如果时间充足,最好画一张简单的思维导图,记录一些重点。这样复习时看一下思维导图就一目了然了,不用在一页页的去翻书了。第二,复习时除了看书,也应翻翻之前写的试卷,因为有些题书上没有写,而试卷上却有。

既然有了方法,那我们就要付诸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有关中流击楫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01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晋书·祖逖传》。

【释义】中流:河流的中央;击:敲打;楫:船桨。渡河时在河流的中央拍打船桨。比喻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激昂之气。

历史典故

祖逖原本出身于西晋末年的北方大族,后来家道中落。在当时的乱世之中,祖逖带了几百乡亲来到淮河流域一带。在逃难的过程中,祖逖主动把自己的车马让给老弱有病的人,把自己的粮食、衣服也分给大家。乡亲们都十分敬重他。

不久,逃难的人群来到了泗口(今江苏靖江北)。这时,祖逖手下已经聚集了一批壮士。他们都是背井离乡的人。大家眼看着自己的家园被外族侵占,都很愤恨,见祖逖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就推选祖逖做了首领,希望祖逖带领他们早日打回家乡去。

当时,司马睿还没有即位做皇帝,祖逖曾劝说他领兵收复失地,司马睿当时并没有收复中原的打算,但听祖逖说得慷慨激昂,也不好推辞,就勉强答应了祖逖的请求,并派他做豫州(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拨给他一千个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匹布,但不给他战衣和兵器,还让他自己想办法集结士兵。

祖逖带着随同他一起来的几百乡亲,组成一支队伍,横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绝不再过这条大江!”他激昂的声调和豪壮的气概,使随行的壮士个个感动,人人激奋。

到了淮阴,祖逖停了下来,一面制造兵器,一面招兵买马,等到聚集了两千多人马后,才向北进发。当时,长江以北的不少豪强地主,趁中原大乱的机会,占据堡坞,互相争夺。祖逖说服他们停止内争,随他一起北伐,祖逖的威望越来越高。

祖逖的军队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复了许多失地。后来,祖逖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领土,许多敌军也陆续向祖逖投降。晋元帝即位后,觉得祖逖功劳太大,于是封他为镇西将军以节制其权力。

【成长心语】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说话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有始有终,绝不能半途而废。祖狄以他自己的微薄之力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实现了对自己、对众人的承诺。他也让我们领悟到了誓言的真谛,它不应该是一种决心,而应该是一种实际的行动与作为。当你想要许下誓言的时候,请先想想你真的愿意去做吗?你真的有能力去做吗?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去维护誓言的可信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历史将记住辛德勤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96 字

+ 加入清单

当你拯救一个人的生命,你就拯救了整个世界

——题记

在二战的硝烟中,德国纳粹攻占波兰以后,针对城中犹太人制定了一系列规定:犹太人必须佩戴袖标;犹太人只能在规定区域生活,不管富有还是贫困都必须搬到规定区域;只有证明自己是技术的工人的犹太人才能拿到蓝卡,才能工作……

奥斯卡·辛德勤,一名德国纳粹党员,同时也是一名精明的商人,依靠战争大发横财,而他所赚取得大笔财富,后来却拯救了1100名犹太人。他是与众不同的,其他人在杀戮而他却在救人。

纳粹上级下达屠杀犹太人的命令,犹太人区遭到了大屠杀,辛德勤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经过一系列挣扎以后,辛德勤打出了一份1100名犹太人的名单,借助自己强大的人际关系,贿赂官员,最终用自己的金钱卖下了1100名犹太人,他的工厂也由搪瓷工厂转化为军工厂,否则他们是不会把犹太人买给辛德勤,而其他犹太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被集体运往奥斯维辛。辛德勤将工人分成两列车运往自己故乡时,满载妇女孩子的火车被误运往奥斯维辛,辛德勤得知后立即前往奥斯维辛,再次通过贿赂军官将名单上的犹太人救出。军官对辛德勤说:“明天我这有一批更好的波兰人运来,我把波兰人给你如何?”辛德勤决然地说:“不,我只要名单上的人!”只有当你面对深渊时,你才会知道深渊有多恐惧!

在战争以德国纳粹失败的结果结束以后,辛德勤走进工厂,对犹太人说道:“德国已经投降,战争已经结束,在明天凌晨,你们将获得自由,你们可以离开这里去寻找你们的亲人,而我也要开始逃命,现在让我们默哀三分钟为你们死去的同胞……”当天夜里,犹太人拔下自己仅有的财产—一颗假牙,将金牙熔化做成一枚戒指。凌晨,辛德勤即将离开,所有犹太人来为他送行。这时,一名牧师拿出戒指和一封信:“这枚戒指是给你的,里面有用希伯语刻的一句话,这封信也是给你的,如果你在逃跑中不幸被埔,这封信或许可以帮你的忙,这里面解释了一切,并且也有我们所有人的签名。”这时辛德勤哭了出来,两行眼泪从脸上划过,哭着指着自己面前的车说:“我浪费了太多太多的钱,我明明可以卖了这辆车了换10个犹太人的,还有我这枚纳粹党章,纯金的,至少可以换两个人,当时我明明可以那样做,我为什么没有……”牧师扶着他说:“当你拯救一个人的生命你就拯救了整个世界,你已经拯救很多人了,你看,你救了我们这么多人!”……

辛德勤自己的军工厂在这期间没有制造出一颗合格的子弹,而他自己不但要承担工厂的损失还要承担工人的开支。奥斯卡·辛德勒跨越了种族,凭借自己的能力,拯救了1100名与自己非亲非故的犹太人的生命。奥斯卡·辛德勒一个拥有人性,良知、善良和正义,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平凡而又普通的人!

历史记住辛德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历史的短片作文800字

全文共 726 字

+ 加入清单

纵观历史,风云变幻,犹如一幕幕短片

第一幕

背景:曹操八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兵锋直指江南。

曹操:(向谋士)吾之八十万大军战于北方,水土不服,何不用铁链锁住战船,使其乘风破浪,而不失其战斗力?

谋士(大惊):大王万万不可,若用铁链锁住战船,孙刘联军一旦放火,船便一艘也逃不走啊。

曹操(大怒):现是冬天,刮的都是西北风,我军为西北,一旦放火便会烧着他们自己,怎会殃及我军?你是孙刘派来的间谍吧!推出去斩了!

结局:曹操遭受火攻,兵马折损大半,逃回江北。

这说明什么?骄傲轻敌,即使各方面优秀对方也会造成惨痛的失败。

第二幕

背景:韩国现代工业集团在二战期间承包了一座大桥的修建。由于战时物价上涨,不出两年,费用就让公司即将破产。

幕僚:总经理,公司就要破产了,大桥都没修好,要不放弃修建它吧!人家看到物价表,应该也会通情达理地原谅的。

总经理郑周永(大怒):怎么可以这样?我们已经答应人家要修建大桥?怎么能出尔反尔?

幕僚(无奈):可是,我们的资金不够啊!

郑周永(坚决):宁可赔本,宁可破产,也要按时按质把工程拿下来!

结局:郑周永的决定为公司树立了诚信的形象,生意越做越旺,一个一个地找上门来,靠的就是“守信”两字。

这说明什么?诚信是人之根本。只要拥有了诚信,你就可以安安稳稳地立足。

第三幕

背景:刘翔的跳高教练认为他跳高不太够格,而跨栏向他发出了邀请。

跨栏教练:刘翔,你的各项身体素质都非常适合于跳远,我敢打打赌,你会在跨栏上闯出一番天地的。

跳高教练:刘翔你就听他话吧。你的个头对于跳高来说还是矮了一点。

刘翔:好吧,我会继续努力的。

结局:刘翔在110米跨栏上获得佳绩,震惊了世界。

这又说明什么?当自己的一个梦想未必能实现时,应当学会放手,在另一片土地上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尊重历史初二作文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你说历史就像一幅油画,越远就看得越清楚,有白居易口舌成疮、手肘成肝的读书之图。有幸弃疾壮怀激烈、满腔热血的杀敌之图,有杜甫在进无门、困顿十年的流亡之图。历史,就犹如那双磨损的软底红棉鞋,在被时间磨损后,依旧保持着它的色泽,传递出血肉之躯的温热。从一幅幅油画中,我们似乎读懂了它的一部分,但历史远没那么简单,悠悠中华五千年历史,又岂是一朝一夕所能参透。

我说历史就像一首歌,有的人唱就好听,换个人唱就难听。面对南宋小朝廷一隅的无能,岳飞唱出了“臣子恨,何时灭”的悲壮之歌;而对江月日下的大唐王朝,看着千百万无家可归的黎明百姓,杜甫唱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之歌;面对“天子亲迎”的至尚礼遇,李白发出了“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嵩人”的自信之歌。历史的每一个音符,都诉说着一个个凄美动人的故事,聆听历史这首歌,我们了解的不仅仅是那些鲜活的人物和事迹,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道德修养。

他说历史像一面镜子,映出世间百态的镜子,屈原投身汩罗江,我们看到的是国破家亡百姓颠沛流离的伤感之景;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我们看到了“仪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千古教训;苏武出使,我们看到在北海风雪中的民族气节之花将万事不衰。这面镜子,比任何镜子都要明亮透明,从历史这面镜子中,我们不只看到过去,足可以看见未来。

或许,会有人说历史还像一本书,聪明的人以史为鉴,少走弯路,愚蠢的人视而不见,一再重复相同的错误,还有人说历史像一壶酒,会品的人如饮甘露,不懂的人如喝白开水……关于历史,这是一个我们永远也参不透的东西,你说,我说,他说……都只是一个角度一种想法,所以历史要求你,我,他一起努力,应我们对历史仅有的一些认识去感悟,领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