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苏州蒲公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经典九篇)

剪纸考验的是同学们的耐心,下面,开学吧小编为大家分享苏州蒲公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欢迎阅读!

浏览

452

作文

9

篇1:参观苏州文化展作文500字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到了!到了!”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时光里·新中国成立70周年苏州历史文化主题展”。

刚刚进入展厅,我便被一幅精妙绝伦的画卷吸引住了。这幅画卷墨笔丹青,如行云流水绕行笺,展瀚海崇山依旧颜,怎一个好字了得?画卷上的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幅《姑苏繁华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的作品,完成于1759年,画家徐杨整整画了24年。这幅画中“烟雨江南,天堂苏州”画出了苏州的美在于水的灵动、山的俊俏,四处可见小桥、流水、人家,山水如画、古色古香,商业繁茂。各种船只川流不息,人们经营着各种手工行业,如珠宝、鞋帽、凉席、乐器、盆景和丝绸……完整体现了古城苏州的市井风貌。旁边还有以前的黑白照片,虽然是黑白的,我还是能感受到里面的快乐与情感。

“快瞧,是跳房子!”这是一个是充满回忆的游戏,我想起了妈妈跟我说过她小时候玩的游戏就有跳房子,另外还有抛沙包、踢毽子、跳皮筋、丢手绢儿……这些都成了她们永久的回忆。我们现在的游戏,多半都被电子产品代替了,我希望大家都能少玩电子产品,多玩一些健康有意义的游戏,保护好我们的视力。

短暂的参观结束了,我收获满满,我佩服那些作者的才华,更了解到了文化中的奥妙,真是不虚此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国文化的传播优秀作文

全文共 2204 字

+ 加入清单

翻译、研究和传播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努力能够完成的。中国文化不仅属于中国人,中国文化的传播也不仅是中国人的事。

中国文化研究和传播平台陆续出现,国际化的研究团队也渐成为趋势,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有生力量。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对欧美较有影响的中国主题图书作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这些中国主题图书的作者,多是外籍人士,这意味着,在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其实往往并非中国人。

这不难理解。外国人的翻译、研究和介绍,更容易为其所在的社会所接受,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不但得益于他们语言和文化优势,同样得益于他们的文化身份和话语公信力。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三个月,美国人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让世界看到了这片古老而沉重的土地上蓬勃的生命力。斯诺的同胞费正清,其中国研究影响了西方学界乃至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态度,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观念,从而深刻影响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

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中,我们既需要呼吁培养像杨宪益那样大师级的文学翻译家,但是,又绝不能仅依赖于此,某种程度上说,汉学家可能更为重要。

然而,对于古老博大的中国文化而言,目前这样的汉学巨擘显得少之又少,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仍然显得有些局促和边缘。

汉学家越来越少了

在不久前的2009世界汉学大会上,会场里的一幕给记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来自世界各地的70多位汉学家,白发苍髯者占了多数,年轻学者则屈指可数。

这种印象频频得到印证。在德国学习工作过多年的方维规教授感慨道,近年来,欧洲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但大部分人是想同中国做生意。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化的人却越来越少,而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化的学者则凤毛麟角。

眼看着同事纷纷转行,德国汉学家顾彬近年来深深地感到自己所在领域的冷清。在他开始写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过程中,周围的很多人都劝他放弃,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主持编写了皇皇十卷本的《中国文学史》,有人甚至说,这也许是座学术“孤峰”。

瑞典汉学家施舟人对这种现象也颇有同感。他分析指出,“要达到一定的汉学水平,需要经过很多年的培训,如今西方的大学不再鼓励这种长期性的学术研究,甚至力图把它淘汰。即使是欧美的老牌大学,也尽量削减基础研究经费,转向时尚的管理与服务专业。这样,新的汉学传人很难造就,汉学这个规模不大但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曾有过很大作用的专业也很难继续存在。但愿这个不幸的结果不至于出现,这是许多老一代汉学家的希望。”

国际化团队日益受重视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学者饶宗颐在法国高等研究院做访问学者,恰逢法国政府出资筹备一个规模宏大的世界文化经典翻译项目。饶宗颐看到目录里的中国典籍只有《红楼梦》、《三国演义》时,年过六十的老人竟然落了泪:“我们完了,没有人知道我们的文化源头是‘五经’。”

这一幕触动了在场的施舟人。30多年后,施舟人成为中国国家汉办“‘五经’国际研究与翻译项目”的主持人,这个项目聘请了15个国家和地区的42位相关领域的杰出学者,计划在3 年半内首先推出英译本,其后将组织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等其他8 个语种的翻译。

与西方汉学研究的“釜底抽薪”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为了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国际化的研究平台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孔子学院合作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最近获得立项。该项目将推出“今日中国文学”英译丛书,同时在美国出版《今日中国文学》英文学术杂志。在这个项目团队中,资深的美国翻译家将成为重要的成员,而热爱中国文化的美国青年学者也将勇挑重担。

对青年汉学家的培养和支持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等多所高校成立了青年汉学家研修基地、国际汉语推广中心和师资培训中心,而这些项目无疑为青年汉学家的学术成长和研究工作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更多的资源。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翻译、研究和传播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努力能够完成的,中国文化不仅属于中国人,中国文化的传播也不仅是中国人的事。中国文化研究和传播平台陆续出现,国际化的研究团队也渐成趋势,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有生力量。

文化高度决定传播效果

如何促成汉学传人的培养呢?

施舟人表示,世界各地学中文的人虽多,但中文教学主要强调会话,大多数人的中国知识水平还有限,尤其对文言文掌握不够。学习中国文化必须具备良好的古文基础,翻译中文典籍更是如此。

作为传播主体的汉学家,仅有优越的客观条件还远远不够,顾彬用他自己的经验说明了这个道理。如果不是在青年时代偶然读到庞德翻译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他也许不会迷恋上中国文学,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汉学家顾彬。“40年来,我把爱奉献给了中国文学。”在近著序言中,顾彬写道。这句话并非煽情:心中没有持久的爱,谁会四十年如一日地坐冷板凳,研究中国文学这一德国大学的冷门学问?

施舟人认为,西方人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源于对中华文明的兴趣,是人文因素而非经济因素。同时,中国文化的传播也是世界文明的需要:“文化也如同生命物种,只有保存不同的文化基因,只有多重文化互相交流融合,才更有生命力,才能永远充满活力。”

一位中国专家表示,中国文化传播的效果不仅取决于传播的手段,它归根结底取决于我们文化自身所能达到的高度,取决于我们文化对于中国人乃至整个人类的价值,否则,我们的文化传播,就可能在“传播什么”上迷失。

[中国文化的传播优秀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娱乐当传播优秀文化作文800字

全文共 824 字

+ 加入清单

自古以来,娱乐文化的关系就是暧昧不清的,可以说,娱乐一直以来都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有如《诗经》,其实就是一本“歌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更是一首直白的情歌,但它的确是在传播文化。再如一些宋词,本就是写给歌妓弹唱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也难以将它单独划入文化或是娱乐的范畴。又如京剧,放在清朝实在跟我们今天的电视剧差不了多少,但它又的确是一国之粹。

可见,娱乐自古就是一种传播文化的载体。娱乐本是无所谓对错的。只是其传播的文化有有雅俗之分,高下之流,才招致了人们的不同评价。顾名思义,“娱乐”本身就是要“乐一乐”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些文化节目,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本就是一种娱乐,但为什么它非但不惹人厌烦,反而广受好评呢?因为它传播的是积极、向上的文化。而反观一些相亲节目,充斥着拜金主义的低俗文化,自然不会招人待见。朱子把《乐》放在五经之列,孔子亦有“风乎舞雩”的感叹,可见娱乐自古就作为文化的载体,是受到古圣先贤的认可的。只是,近几十年来,大众所接触到的娱乐,充斥着太多低俗文化,才长久以来受到有识之士的批驳。所以说,娱乐当传播优秀文化,这才是娱乐的立身之本。

那么,娱乐应当传播什么样的优秀文化呢?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认可“有前提的允许百家争鸣的文化”。“前提”是指原则上的大方向不能错,优秀文化是一定要摒弃腐朽与落后的因子的,在诚信、友爱这些大方向上是一定要坚持的。至于“允许百家争鸣”,就是指只要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因子,不管是来自东方还是西方,不管是源于古代还是现代,都应有其存在和交流的权利。当然,身为炎黄子孙,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自然是我们传播的首选。总而言之,这种优秀文化是一种健康、包容而融合的文化。这种文化才是娱乐所应传播的文化。离开了优秀文化,娱乐就难免不会落入低俗、谄媚之中,在沉沦中迷失了其真正的价值。

传播优秀文化,娱乐才有可能“返璞归真”,真正发挥其作为文化载体的积极功用,我们才能迎来一个现代版的礼乐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参观苏州历史文化作文500字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9月28日,老师带我们来到苏州现代传媒广场,参观“时光里,新中国成立70周年苏州历史文化主题展”。

这次活动主题是苏州历史文化,当然少不了一张张照片了,繁华的老街、七八十年代的居家生活……照片林集中展现了奋斗的苏州,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发生的巨变。

有一个场景令我记忆深刻。那是一辆老式自行车,两只脚在踏板上轻轻踏动,眼前会渐渐浮现出以前的大街小巷,孩子们拿着玩具互相追逐,大人们在小巷中和邻居唠唠家常、谈谈趣事,真是别有一番韵味呢!

再看看现在,玩的花样可多了!男孩子玩着新式小汽车、大恐龙;女孩子拿着芭比娃娃和朋友们玩得不亦乐乎。大人的娱乐方式就更多了,年轻人在手机上购物打牌,老人们也会在公园里下棋、跳广场舞、做运动。

又是一道长廊,我们好奇地走进去,这里展示了多项重大建设成果,其中有2000年1月10日苏州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5年7月1日沪宁城际高速铁路运营、2012年苏州实现了“四个百万亩”……

最后,我们到了“时光杂货铺”。里面有许多纪念品:羽毛毽子、沙包、铁皮青蛙……这些具有年代记忆的文创产品致谢了苏州发展。

今天,我感受到了时代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歇,祖国在前进,前进得更快;我们在努力,努力让祖国发展得更好、前进得更快,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难忘的苏州文化之旅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476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次温暖的旅程。虽然一月的江南,有点儿寒气袭人,但是一场纷飞的江南清雪,一座婉约的江南古城,却让我的心中充满了暖意。这是我和妈妈2018年伊始的第一次旅程—苏州之旅。

苏州,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个缥缈的仙境。也许是“红阑干畔,白粉墙头,桥影媚,橹声柔”的千古名句,也许是文学巨匠叶圣陶笔下“如在图画中”的《苏州园林》,也许是妈妈讲述曾经客居苏州“庭院深深,流水潺潺,清清爽爽,静静悠悠”的亲身感受,我对苏州充满了向往。踏着青石铺就的小桥,沿着乌篷船划过的古运河,我和妈妈走进了苏州,诗的神韵、画的风采,蓦然印入眼帘。

苏州园林是世界文化遗产。早就听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所以,来苏州必定要先看园林。我和妈妈不谋而合,直奔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走进古香古色的红漆大门,眼前遍布亭台楼榭、红墙绿瓦、参天古木、小桥流水……导游介绍:拙政园建于明代,虽然500年间,几易其主,但是园林风格依然延续至今。拙政园的名字,源于西晋文学家潘岳的《闲居赋》,根据其中的“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一句缩写而成,表现了隐士自谦之风。

漫步园中,移步换景,正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无不渗透着悠久的苏州传统文化。导游告诉我们:拙政园的整个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分为东园、西园、中园三个部分。东园名为“归田园居”,出自陶渊明的田园诗;西园名为“补园”,意为补充的园林吧。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我看到所有的亭台楼榭都是依水池而建,还有一些直接建在水中。因为是冬季,花木凋零,水面不仅显得有点儿冷清,还漂着点点枯枝败叶。但是,园中、池边游人络绎不绝,欢声笑语,给园林带来了无限的暖意和生机。池水的东西,两座山岛竦峙,遥遥相对,山间溪水流淌,溪上小桥横卧,让我不禁想起“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的名句。

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登上假山,来到了南岸著名的远香堂。这是一间四面厅,面阔三间。堂北的平台十分宽敞,居然没有一根柱子,视野非常开阔。站在堂中,四周的山光水色,尽收眼底。导游介绍,这里是夏季观赏荷花的胜地,远远就能闻到荷花的香气,所以取名“远香堂”。可惜现在是冬季,看不见盛开的荷花,只能平添了几分遐想。妈妈说下次等暑假再来,以弥补我的遗憾。我闭上眼睛,好像闻到了一股从荷塘飘过来的芳香,仿佛看到了一池绚丽的荷花,我神往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

我们从北侧走出远香堂,从高处俯瞰,发现山下有一座小亭子浮在水池面上,玉白的基座,绿色的飞檐,红色的柱子,就像池中一颗熠熠闪亮的明珠。我们乘兴穿过小桥,来到小岛。仔细观看,这座亭子叫做“荷风四面亭”。亭子的飞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柱子上的对联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冬日的荷风四面亭,虽然欣赏不到荷花,但却呈现着一种恬静、幽雅的美。

我忽然觉得奇怪,从拙政园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为什么园林的建造者这样喜欢荷花呢?导游娓娓道来:原来,拙政园的最早建造者是明朝正德初年的一位官吏,名叫王献臣。他为人疏朗俊杰,因为官场失意,卸任回乡,开始建造园林。他之所以如此喜欢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清高品格。看来拙政园的历史传统文化,很值得考究了。

苏州的风景名胜,何止一处拙政园?“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留园,“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沧浪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寒山寺……美丽的苏州,祖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我追寻着你的千年古韵、万种风情。啊!温暖的寒假之行,难忘的苏州文化之旅!明年,我还会再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苏州地方文化精品出版物”评选活动启事

全文共 961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推动苏州地方文化出版物出版,弘扬和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建设“书香苏州”,由苏州市文广新局、苏州市文联、苏州日报报业集团、苏州阅读节组委会办公室联合组织开展“苏州地方文化精品出版物”评选活动。本次活动由苏州市出版物编辑学会承办,苏州图书馆、苏州市新华书店、苏州书网协办。

经广大读者通过苏州书网推荐,并组织有关专家合议,现确定“苏州地方文化精品出版物”候选图书100种。本次评选活动将进入第二阶段,即读者投票评选。现将有关事项公布如下:

一、投票时间

2015年8月12日9时起,至2015年8月20日17时止。

二、投票方法

(一)纸质选票

读者可在苏州图书馆及各市、区图书馆,苏州城区、各市及吴江区有关书店服务台(附名录)领取选票,当场填写后投入票箱。

(二)网站投票

登陆www.suzhoubook.com苏州书网填写和提交选票。

(三)微信投票

通过“古吴轩城市书房”、“典范苏州”、“书香苏州”、“凤凰MALL”、“慢书房”等5个微信公众号投票。

三、推选图书种数

读者在100种候选图书中,各投票推选30种。活动组织方将组织专家评审组,在读者投票评选的基础上进行评审,最终评定“苏州地方文化精品出版物”入选图书(共30种)。

四、评选结果公布时间和方式

“苏州地方文化精品出版物”评选结果,将于2015年8月31日前通过有关报纸、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公布。

五、对入选图书编著者和出版单位的奖励

(1)对入选“苏州地方文化精品出版物”的编著者颁发入选证书;

(2)以入选图书为单位,对该书编著者奖励人民币1万元;

(3)对入选图书中排名前三种图书的出版单位及责任编辑,予以奖励。

“苏州地方文化精品出版物”纸质选票投票点

苏州图书馆 人民路858号

新华书店苏州书城 观前街166号

张家港市图书馆 人民东路5-2号

凤凰苏州书城 苏州大道西158号

常熟市图书馆 书院街27号

苏州古旧书店 人民路1222号

昆山市图书馆 前进中路353号

张家港书城 步行街55号

太仓市图书馆 上海东路100号

常熟书城 方塔街62号

吴江区图书馆 中山南路1979号

昆山书城 人民路49号

吴中区图书馆 文曲路303号

太仓书城 南洋广场H区

相城区图书馆 采莲路市民活动中心

吴江书城 永康路232号

姑苏区图书馆 西环路2115号

独墅湖图书馆 仁爱路258号

高新区图书馆 玉山路162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书院是传播文化的摇篮作文

全文共 2675 字

+ 加入清单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独特的文化机构,它介于官学和私学之间,集藏书、校书、读书、治学于一体,在中国悠久的教育史上,起到了补充官学,传承文明,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作用。书院是中国文人阶层读书治学、聚徒讲学、传播文化思想的场所,体现的是中国文人的品位和追求。

兴文县域内历史上曾经有凌霄、文印、和山三个书院,均建于清康熙年间,都同属于聚徒讲学,教化学子,传播文化思想的场所,清末更名为学堂或曰“高等小学堂”,为乡邦培养了众多有用之才。辛亥革命后学堂有更名为学校。

兴文自古就是物产丰沛、人文瑰美之地,读书人众多。古代先贤便有授书育人的情结,当年泸卫城最高学府“和山书院”就曾座落于这座小城的香水山麓。

和山书院北靠秀丽旖旎的香水山,南临绿波潋滟的宋江河,曾是古人的教育圣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据嘉庆《大清一统志》中《泸州直隶州》记载,康熙四十三(公元1704年),川南九姓长官司长官任嗣业捐田10亩,在九姓学宫之侧兴办起教育场所,广泛接纳平民子女就读,因九姓长官司境内有中和山,故以此为书院名,取名“和山书院”。嘉庆年间,九姓长官司长官任清又捐助田产10亩,将“和山书院”迁址于泸卫米市街(当时九姓长官司已属泸卫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因书院地址局限,日渐不能满足办学需要,分州刘启英(仲杰)约刘圣瑞等七人带头募捐,募得建筑经费一千四百余银两,并拨庙产集捐,合原有产业共有田租一百六十余石,遂另觅新址(即今兴文二中桂花厅),建屋三幢,后面扩入大片园地为书院所用。

“谬握丹铅四十春?金鱼犹未佩腰身?敢言磨蝎同韩子?终是镂冰似宋人?蛾术廿年永旧绪?鸡声五夜达清晨?长安卿相多头黑?莫傲义皇长苦辛”乾隆年间出版的《九姓司志》里收录了江安进士杨卓即兴写下的那首诗词《和山书院感怀示诸生》。幸而有进士当年的泼墨挥毫,后人才能在这字里行间依稀找寻书院丢失的记忆。

虽然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发展,书院(现今兴文二中)周围已是高楼林立,但走进书院深处的桂花厅,仍不禁与卷帙浩繁的四书五经联系起来,脑海中不时闪现出老夫子们的絮絮叨叨,及古代书生们摇头晃脑背诵古诗词的画面。徜徉于古老的院落,犹如走进了历史文化的最深处。

历经百年的书院正房在浓浓绿茵的掩映下,儒雅气息扑面而来。镂空雕刻的木窗精巧别致,推开那扇庄重典雅的木门,一块古朴厚重的石碑映入眼帘,细看碑高近两米,宽约九十公分,厚约十五公分。碑正中镌刻有“振兴文教”四个大字,每字长宽三十六公分,碑右刻“邑侯仲杰刘大老爷德政”,左刻“光绪甲申年间阖乡士民等公顷”。“光绪甲申年”几个字向世人诉述着悠悠的岁月、久远的往事,碑文表明了此碑乃功德碑,是当时泸卫人为感谢分州刘启英(仲杰)、刘圣瑞等人捐资迁建,铭刻碑石,以昭纪念。据说此碑还不知在何年曾被掩盖在墙里,后在拆除书院四合院围墙时,功德碑才得以重见天日,立于桂花厅仅存的北面正房内。

抬头静观,横梁上留下的文字居然还清晰可辨。据吴星寿、钟朝岳两位教师在1992年考察得之,正梁右端是“天开文运”,左端是“皇学昌明”;二梁右端是“钦□五品衔署学泸州分州督理□□□□刘启英”,左端是“钦赐花翎□□□特授泸州直隶九姓长官□□正堂任光阀”;三梁右端是“泸州直隶九姓乡儒学正堂辛亥科举人黄文江”,左端是“钦赐蓝翎署泸州营泸卫汛提标中营府乙卯科武举徐龙标”。

古色古香的门窗、刚劲有力的碑文以及梁上工整的字迹……一景一物足以令人心生敬畏,书院经年的底蕴和气度也由此可见一斑。

据当地老百姓口口相传,和山书院原是个布局精巧、错落有致的四合院。一座庄重典雅的大门楼,岿然矗立,门两边竖约二米五高的两条巨石做门坊,门楣上,“和山书院”四个大字,字迹秀逸、笔力遒劲。颔首远眺,正房与东、西、南房不在同一平面上,要高出三级台阶,几个庭院层层递进,庄严宏伟。左右静观,北房正房、左右耳房对称排列,主次分明。四合院的庭院正中有一木牌坊,上书四大字:“读书立品”,清贫乐道、品德为先的办学宗旨,体现了鲜明的育人特色。当年的书院,应该是古朴、清新又典雅、庄重,处处闪烁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艺术光彩。

从和山书院到兴文二中,时光匆匆走过了三百余年,当书院穿越历史的尘埃走向现代社会,相继以学堂、学校等不同面目在文化版图中“复活”时,它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又是另一番景象。

据民间史料记载,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废科举、兴学校,分州洪裕昆,奉命开办学校,札委士绅谢允升等八人,提取田产,以充经费,计提得田产五百余石,合书院旧产,共有田租七百数十石,旋就和山书院旧址酌加修茸,把校名改为“泸卫学堂”。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改校名为泸卫高等小学堂。宣统元年申请设中学,上级虽准,但因款项不足而搁置,改为“古宋县立高等小学堂”。1912年招了两个初中班,授以中学课程。次年省视学到县视察,其款未充,遂以该两班学生并入江安县立中学。民国十八年(1929年),古宋县政府提取马路捐一万元作开办费,征收粮税附加作经费,成立了古宋县立初级中学校。1939年,因参加省毕业会考,录取比例全省第一名,受到教育部嘉奖,特许毕业生连续三年免试升学,因此邻近县份(叙永、纳溪、兴文、江安)和云南威信镇雄等地学生,纷纷前来就读,学校盛极一时。1949年古宋解放后,政府将学校更名为古宋县初级中学。1959年学校改名为“四川省古宋中学校”。年底古宋并入叙永,学校改名“四川省叙永第二中学校”。1983年10月原属叙永的大坝、古宋、共乐三个区划辖兴文县,1984年学校更名“四川省兴文第二中学校”……

“学校即家庭,坐以春风,亲比三年慈母爱;酸辛皆别恨,思维化雨,梦回千里幼儿心。”不知是哪年校庆时,学生们送给母校的对联,每每读起来字字可见情真意切。

从书院那些斑驳的墙壁、古旧的楹联中,可以感受到曾经的士人留下的文学气息。这里仿佛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气场,能够清除内心的负面和消极情绪,疲惫时去和山书院内走走,内心就不再浮躁、压抑,心境自然而然就安宁下来。

书院周遭斑驳的树影婆娑依旧,曾经多少文人志士已经成为了逝去流年的碎影,但他们的精神仍代代相传,镌刻在每个莘莘学子的内心深处。

当年的和山书院,古朴、清新,典雅、庄重,处处闪烁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为了传承和弘扬和山书院精神,传播国学,发掘和繁荣乡土文化,以德育人,以文化人,让传统文化提升校园的精气神,期望以兴文二中为基地恢复并打造出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的现代文化相互交融相糅合,面向未来,传承崇新欣欣的《和山书院》,让具有三百年历史的书院重放异彩!

[书院是传播文化的摇篮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苏州吴文化,魅力无穷尽作文700字

全文共 768 字

+ 加入清单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更是人类发展进步的阶梯。有一句俗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们的城市,就是这句话中所提到的苏州

苏州,充满魅力的江南水乡,鱼米之乡,天下粮仓,也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水,可以说得上是苏州人的命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苏州总是那么一个静谧美好的地方,她是那样的美丽迷人,优美典雅。印象中,坐在苏州的小船上,慢慢悠悠地向河流漂去,随波逐流,飘过了小桥,飘过了竹林,飘过了人家,欣赏着池塘中美轮美奂的荷花荷叶,那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苏州区内的河流纵横交错,太湖,漕湖,淀山湖,澄湖……远远望去,简直就是水的世界,水的地图。水,使苏州发达了起来,利用水,他们有效地灌溉了农田,取得了较高的收益,造船技术也高端了起来。兴许是受到了水的影响,苏州人的性格也渐渐渗透了水的元素。他们是那样温婉柔和,笑容可掬,就连房屋也是一座连着一座,小巷一条连着一条,儒雅淡泊,不出风头,使得他们的文化——-吴文化也是那样的清新文雅。轻声细语的吴语是那样的灵动而不失细腻,亲切而不失优雅。他们从语言中抒发情感,语音细致,悦耳动听,仿佛就是一首歌,一门艺术,有人甚至夸张地说,"宁与苏州人吵架,不与宁波人说话。"可见它的魅力无穷。而从吴文化吴语,有延伸出了许多枝端————淳朴温柔,轻快细腻的吴歌,吴语;悠扬悦耳,清澄灵动的锡剧,昆剧,评弹等,是大众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并代代相传。

说起苏州的精致,那当数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了。苏州的私家园林很多,多半是一些隐退了的达官贵人用来修身养性的。竹林的清秀,假山的巍峨,庭院的静谧,组成了这一片小小的园林,浓妆淡抹,恬淡闲适,透露出些许世外桃源的感觉,身处闹市之中的你回到这里,定会被那股淡情儒雅的江南音韵所深深地吸引。

哦,这就是苏州,淡雅清秀,充满神韵,如诗如画;这就是我的家乡苏州,我爱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二:苏州古城中园林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苏州是一个具有二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随着现代文明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座古城由于众多的历史原因与问题,在“发展与保护”上己成为一对极为严重的刻不容缓的矛盾,然而“发展是硬道理、保护是软道理。”为了更快、更大、更强地将苏州古城建设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化、经济城市,故在苏州古城园林保护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上所产生的“发展与保护”问题,特向阁下管理领导者们建议如下:

苏州园林是苏州古城的精华,而目前所有苏州园林基本现状为:

1、是古城区内地势最低洼的区域之一,特别是暴雨季节,将严重影响“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游客的安全以及景点的正常开放;

2、水道不通,水池己成为死水,经常靠换自来水来维持园林池塘,严重影响名胜古迹和5A级景点这块牌子;

3、园林池塘皆无国际规范的防护栏,极大地危害了广大游客的生命安全;

4、消防上,苏州园林因年久,基本为明、清建筑,多为木结构,加上又没有消防通道,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极大影响,安全隐患重重。

5、许多园林每天要接纳好几千,甚至上万游客,但园林中鹅石小道有的1米都不到,己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