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儒林外史读后感满分作文(精彩20篇)

当回忆延伸到昨天,用感慨和缅怀装饰它的珍贵,你不必为岁月匆匆流逝而感到惋惜。时间的作者始终都要撰写昨天的结局。可是,我们脚下的路没有终点……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路在脚下满分作文,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提供帮助。

浏览

1598

作文

133

儒林外史读后感

全文共 864 字

+ 加入清单

翻开《儒林外史》读完之后感觉在当今社会中,依然有着古代社会的剪影。只是人、事、物、时代变了,但人有的丑恶本质依然没有变,不禁让我感叹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吴敬梓是清代小说家,晚年自号“文木老人”,而他也是小说中的人物杜少卿的原型,是反对当代八股取士的先锋,也是世界级讽刺大师,每个人物在他笔下栩栩如生,简直就是现代社会的翻版。

小说痛批了见钱眼开的士人群体,如今社会也确实如作者笔下的文字生动形象,让我读后深有感触。这本书的每一个字,每一句,甚至连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带着与众不同的意味,几乎在每一回合,都有着社会生活的重影。的确,当王氏病重以后,严监生想“扶正”小妾,王氏家的两位“舅姥爷”王蓉和王德,起初“把脸木丧者不哼一声”,结果等严监生拿出来二百两银子,一人一百两收了之后,立刻喜形于色,义正言辞地拍着桌子道:“我们念书的人全在纲常上做功夫,就是做文章。代孔子说话,也不过是这个理”,说完就走,一点也不记得他们的妹妹,这一段情节,活生生地写出了这两位见钱眼开,虚伪嘴脸的丑恶灵魂。因为吴敬梓笔下的人物,让我又重新去了解和领悟社会中的“士人群体”。

我认为社会中的“士人群体”腐败无能,嫌贫爱富的形象太多,太多。如范进中举,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骂他,说他考试中了是因为别人可怜他,而不是自己凭借真本事得到的这千古一骂,紧接着戏剧般的,故事一转折,范进中举了,胡屠夫马上转变态度,对范进说好话,全然不顾丈人的脸面。接了范进的钱,嘴上还说不要不要,结果又抓得紧紧的,范进执意要给,胡屠夫如蒙大赦,赶紧把银子放到自己的腰包里,边塞边说范进的好话,说完之后笑眯眯的走了。由此便可以看出,胡屠夫爱财如命。吴敬梓在书中也写了些如胡屠夫一般的人物,如严监生与两根灯芯等等。

读完整本书后,我再次深刻的感受到社会上的一些“士人群体”,他们不同的外貌下隐藏了一个个如此相似的灵魂,让我深切体会到了认识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被蒙蔽。

生活中也有着这些人的翻版,他们或近或远,但在于你选择怎么做,应该追寻你最真实的自己,不该去阿谀奉承、趋炎附势。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格列佛游记》读后感满分

全文共 709 字

+ 加入清单

正所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我利用了暑假时间读了一本书——《格列佛游记》。读了这本书过后我受益匪浅。

他讲述的是一个叫格列佛的人,自述自己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的奇特经历。他先去的是小人国,那儿的人们身高仅六英尺,他一只手就能拖动整只舰队,一顿要吃一堆东西。在这个微缩的国度里,君主野心勃勃,大臣贪婪成性,和领国只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斗争,这些都反映英国当时无聊的政治斗争。

在大人国,把军火方法献给他并吹嘘说这些武器非常厉害,国王说这些发明者一定是恶魔天才。作者借国王之口痛斥了英国社会种种弊端。

在飞鸟国又有另一番经历。统治者不管人民,于是人民反抗,一直在抗拒直至最后妥协。国里的科学更是荒诞不经比如从黄瓜中提取阳光,把粪便还原成食物…最后来到了一个没有钱没有军队和警察,他与马主人多次交谈,但多次无用最后就失望的回家了。

这本书告诉我们不能贪婪无耻,也不要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发生斗争。这些都是作者把十八世纪的英国作为背景写的。

最近我的身边也发生了这样鸡毛蒜皮的小事。那一天我去表弟家玩,他的同学也去了,他的同学还把最新买的蜡笔带来了。表弟向他借了一支,用完后放在桌子上,可是蜡笔不小心滚到了地上,蜡笔断成了两段,表弟把蜡笔拿起来说:“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的蜡笔给弄断了,我不是故意的”。可他的同学却说:“我这个是限量版,你要赔我,快赔我,我不会原谅你的”。他还动手打了一下子我表弟。我当时就愤怒了。我说:“虽然你这是限量版,可是他也不是故意的,而且我昨天还在文具店看到你这一模一样的蜡笔了”。他们只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打了起来,在我看来事情并没有到这一步。

这就是我读过《格列佛游记》的所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儒林外史》优秀读后感300字

全文共 45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儒林外史》的书,它是作家吴敬梓笔下的代表作。

这本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动。有爱才如命的严监生;有苦读诗书的鲍文玺;有打秋风的张乡绅……

最吝啬的就是严监生,家财万贯,仆人众多,却格外的“节约”。家里一斤肉都不卖,有时候家中的的孩子实在忍不住了就拿来一两钱买熟肉来给孩子诱馋。有时候,今天的菜可以留到明天甚至到后天才吃完,他还格外克扣工人们的工资。有一次,他的弟弟严贡生因犯罪别追差,当巡捕来到严监生家里来搜查的时候,他才十分心疼的拿出一小串钱交给巡捕搪塞过去。他的正妻王氏死的时候他也十分心疼,心疼他少了一个精打心算的人。又恰逢他结婚,有几个人就乘着时机把他的金银首饰都偷了个精光。在他临死前,他还从被窝里伸出两个手指头,死死不放,为的是那灯盏里的那两斤还在燃烧的灯草。直到最后,赵氏挑掉了其中的一斤灯草,他才闭上眼睛一命呜呼了。

最可笑的是牛浦,因为一次机遇他遇到了牛布衣,牛布衣死后他盗其之诗,来进行贩卖,最终事情暴露逃亡。

《儒林外史》一部耐人寻味的书!《儒林外史》一部充满趣味的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儒林外史初中生读后感心得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书中的英雄好汉令我敬佩不已。

《儒林外史》这本书共有五十六回,写了近四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的故事。这一整本书

以写实、讽刺和批判性的笔调,写出了许多文人在科举制度伤害下的悲掺命运。在这个制度下士子文人性格扭曲,灵魂变得丑恶。他们可笑、可悲的虚伪与罪恶。同时,作者也热情歌颂了善良、公正与善良的人物,写出了作者对自己改良社会的美好理想。

书中,有些人和事总是让我无法忘怀。如范进,周进对做官如痴如醉,结果被折磨得人鬼难分。但中举后,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当了大官,别人对他们也越来越好。

其中有个叫匡超人,原先是一个很纯朴的青年,但是中了八股文的毒害以后,很快就堕落为一个坑蒙拐骗,甚至是出卖自己灵魂的恶少。其实,文人一旦中举成功,便会有许多人堕落为贪得无厌,毫无廉耻的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

这本书运用了讽刺的修辞手法,通过传神的描写,把要讽刺的对象或明或暗的变现出来,让我们读者去细细品读。作者只用了三言两语,就能把一个人的形象,性格,栩栩如生的描画出来。

另外,我建议你们去看看《儒林外史》,去看看贪官污吏的下场,去看看吝啬的严监生、阴险刁滑的严贡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儒林外史范进中举读后感

全文共 893 字

+ 加入清单

范进中举之后,邻里乡亲各个巴结他,还有那老岳父胡屠户也果真不干肉案板上的活了,也跟着范贤婿去享受天伦之乐!

可不是,范进早就搬进了张乡绅送的那间大宅子里去了。范大老爷仗着自己是个举人就很得意,总用高傲的眼神看待着这些平民百姓,在集市上随手乱拿商品,而且看见些穷人就很鄙弃,甚至吐口痰在跟前,真可谓是翻天覆地大变化阿。于是渐渐的和他们这群街坊邻居疏远了。

天有不测风云——报录人居然又来了,这回可不是什么大张旗鼓的来的。那么这些报录人又来干什么呢?范进却沾沾自喜的认为肯定是自己可以加官分爵了,高兴的合不拢嘴。范进吩咐下人送上百年好酒,端上几盘精致糕点,来伺候报录人…只见报录人沉默了一会,又深思熟虑了一番,说道:“范老爷…喔…不不不。范进,我们正式通知你,你没中举人,中举人的是隔壁村的那个范近,我们哥几个是看错名字了。没想到阿,真是对不住你啊!”范进震惊了一下,以为他们是开玩笑:“什么!你们到底说什么!我可是高中的举人阿,第七名的举人!”“那是隔壁村的那个范近了,我们是真的搞错了,真是抱歉阿,现在请将你的官帽等全部撤去。”那几个报录人说罢就强制范进摘下了官帽,还在衙门口贴了告示。

这下,范进可怎样了呢?范进呆若木鸡的坐在那,好像受到了惊吓一般。突然,范进大叫一声:“哈哈哈哈怎么可能我怎么可能不是举人呢!”然后,又似发了疯一样跑到了大街上。村人一个个早就看见了告示了,先前范进的猖狂行为早就引起了群众的不满,现在又加上范进这个官是搞错的,村人看到他就像过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于是,范进被砸的满脸臭鸡蛋,臭白菜,混身都是被乡亲砸的,无不蕴藏着一股令人厌倦而又恶心的气味…

话分两头,与此同时,范进一家老小也早早的被张乡绅赶出了大宅…沦落到了街头露宿…老太太顿时被气得懵了,没过几天就不幸死了…村人也出谋划策着赶他们出去,胡屠户整日骂着:“你这个恶心的败类,看看你,就不是中举的料,现在倒好了,村人还都赶我们出去了。我老脸都被你丢光了。”“你真是个窝囊废阿!”范进听着他的谩骂,一头雾水,因为他已经彻底疯了,怎么可能知道胡屠户在骂他呢。

最后的最后,范进一家子人被赶出了村,“浪迹天涯”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

全文共 1193 字

+ 加入清单

初识《儒林外史》是在看京剧《范进中举》之后。看完之后不觉惊异于作者的独具匠心,却没有领略导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开《儒林外史》浏览了整个故事之后。

《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终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简单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中举从范进身上来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终于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像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还有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官腔。甚至在为母亲守丧时,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仅仅是中举,不出两个月,什么房产、田地、金银、奴役,不请自来。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中举对胡屠户来说,也是意义非凡。对范进中举前要打要骂由着性子来,一旦中举后,因范进发疯让他打范进一巴掌,他却说:“(范进)虽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个势利小人的嘴脸清晰的勾画了出来,胡屠户就是那些满脑子也是功名,中了科举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还有那些乡绅,都在第一时间忙不迭的为范进送金送银,正是他们为政府传播科举毒推波助澜。跳出范进的故事,作者详细描写了临死伸着两指头,唯恐两个灯芯废油的严监生和强抢人猪,用云片糕当药讹诈船家的严贡生兄弟俩作为代表。

综上所述的人物,无一不受科举的毒害。事实上不只这些人。还有举着科举饭碗的名士们,还有科场屡屡落败的如看西湖风景都要挤出几句经典的马二先生之类的人。还有佛门弟子,一听胡屠户为女婿范进母亲做法师,屁滚尿流地马上安排起来。甚至是贾宝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鲁小姐受其父影响只认八股文,什么都以八股文马首是瞻,自己终日练习八股,后来因为丈夫对科举毫无兴趣,终日长叹。书中充斥着讽刺味,辛辣尖刻,这与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联系。

作者吴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败家子。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几次三番找他参加科举,他都不应。他的书桌下有八股细绳,每根下都有一个臭虫,一个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因为贫困无法取暖,他常邀请朋友绕成行走还“歌吟啸呼,相与应和”,并称其为“暖足”。这样的背景下,无怪乎书中描写如此地耐人寻味了。

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少有人提及科举这类的话,也没有了书中迂腐的现象。但是,我们常常看见家中老人为了让下下代的认凌晨排队报课外班,诸多考生因为中考高考日以继夜读书,有些考上的扔书庆贺,有些考不上的跳楼自杀。没有人为了什么“秀才”、“举人”磕头撞板,却有人为“硕士”、“博士”不择手段。很多人拿着文凭大吃大喝。不知以后是否还会有一本“儒林次史”来讽刺这个时代的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儒林外史》读后感

全文共 1109 字

+ 加入清单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在五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教学中需要了解这篇课文的出处及相关的背景介绍,在给学生布置读名著的任务时,我也随之认真读了读。这次的读书带有教学任务去读,在读中的思考也是围绕着教学中出现的相关细节。因为这节课在学校上语文研究课,对这部著作只是粗浅的了解。

在假期中,完全以一种放松的心情再次品读,感受颇深。对于这部清代封建小说,鲁迅曾有过如此的评价。“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对于此,但却也深有同感。“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一是立志,二是奋斗,三是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花卉的名笔。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对于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和官场的黑暗,儒林的堕落.作者感到非常的感叹和痛心.但作者同时也感到了自己做为一个民间学士,势单力薄的无奈.对此他不能抵抗,他只能选择叹息多余激情澎湃的斗争.吴敬梓用他的一枝老笔写尽了几百年儒林人士的悲痛叹息,写尽了作者一个一辈子盼望期许的盛世儒林.作者希望他能激起,所有正直文人的内心共鸣,重寻儒林的那条正洁古路.吴敬梓的 《儒林外史》的确堪称经典。

一卷《儒林外史》,道尽了百年士林的风云雨雪,辛酸苦叹。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儒林外史范进中举读后感

全文共 1881 字

+ 加入清单

当日范进手里拎一只鸡,插上草标,在集市上卖鸡,可时至晌午仍无人问津。范进心里越发着急:这鸡可关系到家人的温饱呀!突然间,他想起今天是出榜的日子,便去贴榜文的地方看了看。范进从头往下看,看到第七名时,猛然间看到了个“范迸”,但因“迸”字写得与“进”字几乎无差,而且后面再无“范进”的大名。范进自以为中了个举人,大叫道:“我中了!我中了!我终于中了!”周围看榜的人也都以为他中了,连忙来贺喜。却看见范进正在卖鸡,个个都抢着买。范进心想:既然已中了举人,这鸡还是别卖了吧!于是径自走回家,将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妻子。

消息传得真快,不久,范进的岳父大人——胡屠户便来拜访,提了七八斤肉,四五千钱,一口一个贤婿,一口一个老爷的。范进听了心烦,只望快点摆脱。这时,门外有人喊:“张乡绅到!”胡屠户听了,慌忙躲进屋里,不敢出来。

张乡绅原是举人出身,别号静斋。这一进屋,便道:“在下听说世先生高中,特来拜会。”说罢,与范进闲聊了几句,四周望了望,又说道:“世先生果真清贫。”于是从跟随的家仆手中拿了五十两银子赠与范进,并把一间三进三间的房子地契交与范进,又道:“小弟虽不十分富裕,但世兄弟有何困难,日后尽管找我!”范进听了,说:“怎敢怎敢,他日还望老先生多多照顾哩!”张乡绅听后,面露喜色,道:“哪里哪里,方才小弟在来的路上,听市井小民们道:‘世兄弟家有只可助人财源广进,官运亨通的老母鸡’,不知世好可否卖与在下?”范进听了,心想:不过是只下蛋的母鸡,竟被说得如此神奇,算了,卖他也无妨,倒还可以拉近关系。于是,范进道:“卖老先生又何妨呢?”张静斋听后,大喜:“来人,拿出五千两白银与范进老爷换鸡!”范进听后大惊:“五千两买只鸡!看来,这张乡绅在做知县时,不知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呢!”范进一时语噻,没有回答,张乡绅以为出得太少了,赶紧大叫来人,“不是五千两,是五万两白银”。随后,范进擅抖地收下钱,闲聊几句后,送走了张静斋。

到了举人受封之日,范进赶到省城。而点名之人发现多了一人,心生奇怪:“这是怎么回事?”于是便开始点名。当点到第七名,念出“范迸”时,范进傻了,连忙跑上前问:“不是‘范进’吗?怎的变成‘范迸’了?”经核实后,确实是“范迸”,范进被赶了出去,而出去后,范进思前想后,心理仍美滋滋的,嘻嘻,一次误会得了一幢房,五万多两白银,我倒也不亏,我的晚年倒也衣食无忧了!哈哈哈哈……可转念一想:张乡绅若知此事,绝不甘心,定会找我麻烦,我该怎么办呢……

果然,范进回家之后,还未坐定,张乡绅便来访。静斋一进门,便喊道:“范进,你个不识好歹的东西!说什么考了个举人,原来都是空穴来风!快把五万两白银和那张地契交出来!”范进连忙迎出去,道:“世兄弟,什么事惹得你如此生气?”张乡绅一听更气了:“你还跟我装傻?明明就是‘范迸’中了举人,你还硬说是你范进,弄得我吃力不讨好,我还你这只死母鸡,快还我那五万两银子和那一栋房子!”说罢,将母鸡丢在地上,伸手向范进要钱。范进略思片刻,将路上想好的话道出:“老先生,我们二人同在桑梓,又都为读书人,应了解读书人的苦衷。并且老先生也说过我家清贫,何不乘人之美,将那些钱物舍予在下?”张乡绅听后,火冒三丈,动手就要打范进,范进忙道:“大人不可如此不讲理,你情我愿的礼尚往来之物哪有归还之理?你敢打我,我便报官!”静斋听后,不屑一顾地说:“有胆量你就报啊!你有证人吗?我今天非但要打你,还要痛打你哩!来人,动手!”话音刚落,门外便出现几个彪形大汉,手执棍棒,虎视眈眈,朝范进扑了过来。过了一会,张乡绅才喊停手,之后几人便扬长而去,还恶狠狠地留下一句话:“改天再来找你算账!”剩下一个遍体鳞伤的范进。

在家养病期间,范进越想越气,加上家中老母一天一地的心情反差,得了病,体质越来越差,卧病在床,搅得本已年迈的范进更加心烦意乱,久久不能恢复。几天后,范进决定报官,

公堂上,张静斋依然要找出证人,范进左思右想,想起躲在房里的胡屠户,于是宣胡屠户。胡屠户上堂后,县令大人便问是否确有此事,屠户心想:我这烂忠厚没用的女婿反正也穷习惯了,没这几两银子倒也和从前没差,但得罪了这张府的老爷,可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还是说无此事罢了,大不了再提副大肠去补偿补偿我这女婿。于是,胡屠户道:“禀大人,并无此事,那钱和地契仅是张乡绅寄存在我女婿这的。”那公堂上的大人本也想巴结张乡绅,就将此案草草了结,将钱和地契还给张静斋后,打了范进八十大板便退堂了。

范进出衙门后,仰望苍穹,想着堂上岳父的行为,道:“罢了罢了,世风如此,何必强求?”完后,便手扶臀部,一瘸一拐地向家中走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儒林外史高中读后感

全文共 887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期间,我读了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作品被称为是“中国十八世纪一幅全景的风俗画”。

书中展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有不慕荣利、不随流俗,蔑视功名富贵的王冕;有悭吝成性,临死前还为两根灯芯伸手指的严贡生;有在范进中举前后表现的市侩嘴脸的胡屠户……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严贡生,他自称“为人率直”,实际上是个无恶不作的劣绅。迫使王小二和黄梦统二人去县衙喊冤。王小二的哥哥王大是个穷人,自家养了一头猪,这头猪错走到严家,严贡生却要王大江将猪买回去,不肯归还。为此,王大被严贡生的几个儿子把腿打折了。黄梦统写了张借约给严贡生,却没向他借钱,想要回借约,严贡生非但不归还反而要他还利息。知县老爷得知此事,愤怒不已,可此时严贡生早于灰溜溜的跑回省城去了。

与严贡生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甘露寺老僧,他毫无怨言的陪伴借住在寺中孤寂的牛布衣。在牛布衣病重时,老僧更无微不至地亲自照顾她,牛布衣病故后,他也和众乡邻共同料理后事。自此以后,老僧每晚都要到牛布衣柩前添些香,感情纯厚真挚,朴实无华,感人肺腑。

读罢,我思绪万千。一方面为严贡生整天横行乡里,狡诈无赖无恶不作而愤怒不已,同时也为甘露寺老僧为牛布衣的亲切照顾而感动不已,让我领悟到人间真情。这两个故事让我不由联想到曾经新闻里报道过的小月月的事件。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连续被不同的汽车辗轧了几次,路过的人却对此没有任何反应,最后还是一个拾荒阿婆抱起小月月前去救治。不幸的是由于伤势过重,小月月最后还是离开了人间。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惟独思想倒退了吗?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冷漠与吴敬梓笔下的严贡生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现在有的人会如此冷漠呢?是被利益和欲望冲昏了头脑吗?人们应当向甘露寺的老僧和拾荒的阿婆学习,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的我们应该积极为社会作贡献,与人相处时多宽容,乐于助人,做一个品学兼优的中学生。

读了《儒林外史》,我受益匪浅,既看到了人世间的假恶丑与真善美,又领悟到了人间的真情以及做人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儒林外史》读后感简短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了我国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写的《儒林外史》,看完后,我深有感触。

作者吴敬梓聪慧好学,但对官场举业深深不屑,所以没过几年祖上留下来的基业便被花得一干二净,到了晚年之际,无精子完成了这篇。著作这本书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典范,共56回,近200个人物。小说反映了康乾时期的人们对科举的追求,其中王冕,武书等人对官场并不感兴趣,坦荡磊落,帮助他人,而严监生,宋为富则爱财如命,冤枉他人,书中也不乏萧云仙,凤四爷侠这样肝义胆的人物。

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古代人对功名俸禄的追求,以及人们巴结官吏,买通法官的卑鄙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儒林外史》初中读后感作文

全文共 840 字

+ 加入清单

儒林外史》全书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为引子,接着写了周进、范进中举的故事。周进是个老童生,一生之中科举不得意,直混到给商人管帐的地步。在商人的资助下,他捐了个监生,又先后中了举,成了进士,官至广东学道。在南海主考时,他拔了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范进中举后,竟发了疯病,被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范进中举后,书中这样写:“他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灌醒过来,竟发了疯,一边叫‘我中了!’,一边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此时竟需要他平日害怕的胡屠夫打他一巴掌,他才清醒过来。”他周围的人在他考中前后也俨然两副嘴脸,其中尤以胡屠户表现得最为典型:先前的“现世宝穷鬼”一下子变成了“贤婿老爷”,连“尖嘴猴腮”也顿时变成了“体面的相貌”这个故事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及整个社会毒害之深。

《儒林外史》之所以广为流传,其主要优点有三:其一是小说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讽刺的矛头虽然直接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却始终使人感到人身上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是当时的科举制度造成的罪恶。比如像周进看见号板一头撞倒,范进听见中举忽然发疯,马二先生游西湖无心赏景,只是大嚼零食,留意于自己所选八股文的销路,都使人感到是那个社会造成的。其二是《儒林外史》在讽刺上并不排除夸张:像严监生临死为两根灯草不肯咽气,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其母快乐得一命呜呼都是。但作者的夸张并不使人感觉虚假,而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其三《儒林外史》的结构独特: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由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人物作陪衬,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着有关人物的隐去而结束。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揭露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毒害,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可救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儒林外史》读后感

全文共 1636 字

+ 加入清单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初识《儒林外史》是在看京剧《范进中举》之后。看完之后不觉惊异于作者的独具匠心,却没有领略导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开《儒林外史》浏览了整个故事之后。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但读书对这些人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荷花的名笔。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中举从范进身上来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终于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像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还有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官腔。甚至在为母亲守丧时,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仅仅是中举,不出两个月,什么房产、田地、金银、奴役,不请自来。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中举对胡屠户来说,也是意义非凡。对范进中举前要打要骂由着性子来,一旦中举后,因范进发疯让他打范进一巴掌,他却说:“(范进)虽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个势利小人的嘴脸清晰的勾画了出来,胡屠户就是那些满脑子也是功名,中了科举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还有那些乡绅,都在第一时间忙不迭的为范进送金送银,正是他们为政府传播科举毒推波助澜。跳出范进的故事,作者详细描写了临死伸着两指头,唯恐两个灯芯废油的严监生和强抢人猪,用云片糕当药讹诈船家的严贡生兄弟俩作为代表。

综上所述的人物,无一不受科举的毒害。事实上不只这些人。还有举着科举饭碗的名士们,还有科场屡屡落败的如看西湖风景都要挤出几句经典的马二先生之类的人。还有佛门弟子,一听胡屠户为女婿范进母亲做法师,屁滚尿流地马上安排起来。甚至是贾宝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鲁小姐受其父影响只认八股文,什么都以八股文马首是瞻,自己终日练习八股,后来因为丈夫对科举毫无兴趣,终日长叹。书中充斥着讽刺味,辛辣尖刻,这与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联系。

作者吴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败家子。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几次三番找他参加科举,他都不应。他的书桌下有八股细绳,每根下都有一个臭虫,一个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因为贫困无法取暖,他常邀请朋友绕成行走还“歌吟啸呼,相与应和”,并称其为“暖足”。这样的背景下,无怪乎书中描写如此地耐人寻味了。

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少有人提及科举这类的话,也没有了书中迂腐的现象。但是,我们常常看见家中老人为了让下下代的认凌晨排队报课外班,诸多考生因为中考高考日以继夜读书,有些考上的扔书庆贺,有些考不上的跳楼自杀。没有人为了什么“秀才”、“举人”磕头撞板,却有人为“硕士”、“博士”不择手段。很多人拿着文凭大吃大喝。不知以后是否还会有一本“儒林次史”来讽刺这个时代的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水浒传》读后感满分作文500字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水浒传是一部神奇又真实的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了受封建王朝压迫的农民起义军,反对官兵的轰轰烈烈的故事,其作者施耐庵用尽一身心血而写成,书中主要故事为梁山108位好汉为了反抗朝廷而干的事业,以及归顺朝廷后所立下的战功。

梁山最大头领宋江本是一个押司,后因杀了出尔反尔视财如命的王婆惜,被朝廷追杀,但因祖宗有吩咐,不准他落草为寇,故而迟迟不上梁山投奔,后因被官兵追得无路可逃,被逼无奈,只好上山投奔各位绿林好汉。

梁山大将林冲本乃80万禁军教头,因得罪了官人,被骗入白虎堂,坐了牢,后因押送的两位官人受了高俅的吩咐和钱财,打算在野猪林结果他,幸好花和尚鲁智深及时赶到,又用禅杖一刀劈断了一棵大松树,让二位官员一定好好照顾林冲,不然后果就会像这棵树一样。这才使林冲平安到达目的地后只得投奔了梁山,成为投奔梁山的第一人,后来梁山还招纳解珍、解宝、吴用、朱武、杨志、鲁智深、戴宗、李逵、孔亮等英雄豪杰,他们让官兵“百战百败”、“全军覆没”,还抢了官兵们的大小海鳅船。

书中主人公宋公明(宋江)一心想被朝廷招安,可两次都被梁山上有意见的兄弟破坏,第三次朝廷诚心诚意地收服他,后来梁山好汉为朝廷所用,被派去打方腊战斗中,108位好汉为了保宋江,都英雄地牺牲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军就这样被灭亡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儒林外史》优秀读后感300字

全文共 210 字

+ 加入清单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第一,突破传统说书体小说的叙事模式,进入文人书面化创作;第二,通过独特、鲜明的讽刺艺术成就反讽艺术的巅峰之作;第三,创造了新的小说结构形式--以思想贯穿的连环短篇结构。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讽刺艺术达到最高峰的一部巨著,也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的真实生动的描写,并涉及当时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让人深刻地认识当时的封建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儒林外史优秀读后感700字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儒林外史》把锋芒射向社会——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而且是客观的、写实的,此刻读来,仍感叹不已。

在当时认为学业高于一切,于是读书人便死作那些八股文,认为只要有了功名,便高人一等。于是隐藏在这种心理背后的丑态被折射了出来,君不见那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但是当他们考取了功名,真正为老百姓做事,当一个好官的又有几人呢?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能够通融;之后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灯,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力,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但与他们相比开头出现的王冕,中间出现风四老爹,结尾出现四大奇人。他们全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平头百姓。他们的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志,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构成鲜明对照。

而那些有钱的财主们却又为富不仁。贡生严致中是横行乡里的恶棍。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别人来讨,他竟行凶,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处讹诈,没有借给别人银子,却硬要人家偿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恐吓船家,赖掉了几文船钱。严监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谋夺兄弟家产,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

这林林总总的丑态也正说明了清朝黑暗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几百年后的这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得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格列佛游记》读后感满分

全文共 835 字

+ 加入清单

《畅游小人国》

暑假里,我读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文中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度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有趣的奇遇。游记中那些高大威猛的巨人,长相奇特的飞岛国居民,仁慈、诚实和友爱的慧马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小人国游记》中那群玩偶般的小人的故事。

小人国的环境非常优美。皇宫的四周有着让人赏心悦目的景致,周围的田野好像花园,圈起来的田地连起来,好像许多花床,田地间还夹杂着许多树木,整个城市就则像舞台中的布景。小人国其他地方的景致一定也不错,想必小人国有许多园林建造大师呢!

小人国的人非常聪敏。他们的数学家可以通过测量格列佛的身高,计算出格列佛身高和小人国居民身高的比例,得出格列佛的饭量最少是他们的1728倍,从而给格列佛提高充足而丰盛的食物。他们也可以只测量格列佛的大拇指就为格列佛做出了合身的衣服,因为他们知道拇指的两周是手腕的一周,脖颈也都按这一比例。

小人国的法律和风俗也很特别。在小人国里,一切背叛国家的罪行都将被处以最严厉的惩罚;欺诈被看做是比偷盗更严重的罪行,犯这种罪的人很少有不被判处死刑的。当然,小人国里可不止这些严酷的惩罚,因为在小人国,无论任何人,只要他能拿出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在73个月里严格遵守了法律,就可以享受一定的特权,获得一定的款项和荣誉头衔,是一个赏罚特别分明的国家。

小人国有这么多特点,其实最让我羡慕的还是小人国的教育。在小人国里,所有的孩子不论男女,一到20个月大,都要被送到公共学校里接受教育。学校分几种,适合不同地位,不同性别的孩子。那里的老师则经验丰富,会使孩子养成一种适合父母身份,又符合自身能力和爱好的生活方式。我特别想在小人国接受教育,如果这样我们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也就不用像现在这样每天有写不完的作业啦!

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也对小人国充满了向往?那就请和我一起跟随乔纳森·斯威夫特的脚步,阅读《格列佛游记》,畅游小人国吧,你一定会和我一样流连忘返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儒林外史》读后感

全文共 1290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财主临死之际,伸出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只管摇头不是。小妾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相信大家对这个故事一定是耳熟能详。自然,我也不例外。只可惜,我原以为这故事出自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苔》,读完巴尔扎克的小说后,我才知道是错了。就以为是出自《笑林广记》,谁知也没有。直到这次读《儒林外史》,才知这故事的真实出处。真可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严监生大名为严致和,因为是个监生,故得此名。严监生其实是个财主,家有十万多银子。但生性吝啬,书中写严监生对两个老舅说:“日逐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就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想想也真可怜,家有这么多钱,却抠门到如此地步,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也许有一种自虐的倾向。

然而,严监生的“抠”,却也自有其底线。

严监生有个哥哥,名为严致中,是一个市井无赖。因为有二件事,而将要吃官司,就“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卷卷行李一溜烟急走到省城去了”,将一大把的烂摊子丢给了弟弟,严监生无奈只得替这个没出息的兄长擦屁股,前后用去十几两银子,估计也是心痛到家了。为的是怕当官的“只拣有头发的抓”。严监生又是个“胆小有钱的人”,权衡利弊之后,只得化钱消灾了。“消灾”,也许就是严监生的“抠”的底线。

无独有偶,另一个世界级的“吝啬鬼”葛朗苔也有过类似的遭遇。葛朗苔的弟弟在巴黎破产后,他却要公证人通过商务裁判所来阻止破产清算,因为这会败坏他们这个姓氏的名誉,尤其是他本人的商誉。对此,他曾对其女儿说过一段十分精辟的话:“破产,就是偷窃,不过是法律保护的偷窃。人家相信纪尧姆·葛朗苔正直清白的名声,把可怜巴巴的几个饭钱交给他,他却统统败光了,只给人家留下两只眼睛流泪。破产的人比拦路的强盗还要坏,强盗抢你的东西,你可以自卫,他得冒丢脑袋的危险,而破产的人……总之,夏尔是臭了”。显然,葛朗苔是看不起破产的弟弟的所作所为的。最终,这个“屁股”也只有拿葛朗苔的钱去擦了。“信誉”,也许就是葛朗苔的“抠”的底线。

严监生与葛朗苔都是世界级的“吝啬鬼”,但他们也并不是一味地、盲目地“抠”,他们自有他们的底线,一旦触及这个底线,那么再多的钱,也许他们只得忍痛割爱了。还有另一个方面值得关注的,无论是严监生,还是葛朗苔,他们只是“抠”,但他们还算生财有道,取之合法,“不奸”,而且颇有几分恨“奸”,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是“奸人”的受害者。至少在这二个方面,比之如今有些毫无底线,又专搞官商勾结、坑蒙拐骗的奸商而言,无疑还是可取的。

世生万象。其实人的性格是及其复杂的。就说“抠”,有的人对自己和家人“抠”,对外“不抠”;有的人对外“抠”,对自己和家人“不抠”。这也许就是人性的多重性原故。

而象严监生、葛朗苔之流,“抠”出了境界,也给我们留下一个千古谈笑的话资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儒林外史》读后感简短

全文共 217 字

+ 加入清单

儒林外史》中最令人叹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某某),他本是一个事亲孝顺、勤奋好学的人,马某某先生也尽心尽力地帮助他,而匡超人却掉进了世俗的漩涡,又结识了潘三这样的坏人,他还帮着潘三干了两件坏事,当潘三被抓时,他马上和潘三断了联系,害怕官府查出自己来,这也是不正义之举。之后,他不但不学好,反而变得爱吹牛,对事不懂装懂,匡超人最终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视的一笑。匡超人本来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坏朋友,落得如此下场。令人感到可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儒林外史》初中生读后感心得

全文共 1045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或许都生活在一个虚伪的世界。小到像严贡生一样请个客套套近乎;大到像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之转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学会了怎么说话能让别人听着舒服,怎么避开事端。范进中举后,“不是亲戚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成名之前所见到的人和事大多才是最真实的,因为成功之后,有太多人想要从中捞一份利益、一段关系,抠下别人的金子往自己脸上贴,就像有了靠山。

范进中举前,本是兢兢业业,诚诚恳恳。忽然间咸鱼翻了个身,旁人先前的嘴脸全然消失不见,他被捧上一个宝座。而这眼前从天而降的暴富,恰巧也是他转变的开端,一点点蚕食着他的灵魂。虚伪的习惯,哪怕是一点点,都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的习惯。绕个弯几句花言巧语或是看似礼貌的寒暄、夸赞,都是如此。几千年前就是这样,几百年前还是这样,到了今天,就算到了未来,恐怕也还是这样,一成不变。真正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任何一个时代多多少少都要受到势力的压迫、乌合之众的威逼,要想改变这一点是很难的。

今日,世故圆滑的话就挂在嘴边,俗称‘情商高’。其实哪里是情商高,只是巧妙的避开冲突罢了。对于自己,这不就正是一种虚伪吗?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他在孩子身上看到了一种成年人身上没有的天真。有什么事情不会藏着掖着,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进了社会后,这理想变成了世外桃源,权力越往上层越容易出问题。这不必多说,古今都有例证。人活着本就单纯,不能坦诚地说话做事是很可悲的。我们嘲笑田园诗人故作清高,向往世外桃源,这不就是对这种现象的不忍心与回避吗?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这也是《儒林外史》所要表达的核心部分。吴敬梓一生就恰是经历了这些风风雨雨,构建了这么一个令人哑然失笑的社会图景。

吴敬梓年轻时是个标准的浪荡公子,在他23岁那年父亲去世,没有了约束,吴敬梓遂更加散漫,每日只是吃喝玩乐,而且不顾身份贵贱,什么贩夫走卒、街头混混、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俱引之为友。加之他生性豪爽,挥金如土,又不善理财,只几年光景,就把祖辈留下的产业败的差不多了,所以宗族的长辈兄弟都十分歧视他,唾骂他,进而又联起手来把他剩下的不多的财产也侵夺干净。最后他的土地卖光,房屋典净,奴仆也都逃散,从一个穿金戴银的富贵公子沦落成一个头顶蓝天、手握清风的穷光蛋,被乡里豪绅“传为子弟戒”。没有了生计,吴敬梓只好四处斋借,但亲朋故旧或将他拒之门外,或避于路途,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我觉得也只有亲身经历过这些的人,才能如此生动、尖锐地讽刺。大部分人已经很好地融于其中,被麻痹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格列佛游记》读后感满分

全文共 1608 字

+ 加入清单

《保有善良,学会处世》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翻开了《格列佛游记》,随着格列佛在大海开始了有趣的航行,我们游历小人国、巨人国、慧骃国,一起发现旅行的奇闻轶事……

1699年的5月4日,格列佛与威廉·普利查船长一起去往南太平洋一带航海。在航海中,船只遇到了风暴,在这险象环生的境况下,船员们都已丧生,只有格列佛一人幸运地还保持清醒,听天由命地游向岸边,不知不觉他竟然来到了小人国。一开始小人国的居民见到了他这个庞然大物,对他非常的戒备,把他用绳子捆上,一旦发现他有动静,便放箭射他。但格列佛一直温和待人,从不仗着自己力量大欺负当地的居民。对那里的国王也非常的尊敬,尽心尽力的为他们办事,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所以,他温文尔雅的举止博得了皇帝和朝臣们的欢心,也赢得了人民的广泛赞誉。因为在对敌作战时不顾自己被乱箭射的疼痛,英勇地把敌方的战舰全部拿下,获得了利立普特王国的最高头衔。但他从不骄傲,一直忠心耿耿,还说为保护皇帝万死不辞。在不莱夫斯库皇帝派来了求和的使者时,他仍然和气相对:不是颐指气使趾高气扬,而是一种人人平等的态度面对战败国的使者,这也使他受到了使者们和不莱夫斯库国家的尊敬。

虽然皇帝贪婪地希望格列佛抓住机会把其他的战舰也一网打尽,全部俘获,成为唯一的帝王。可格列佛并没有这么做,他公开大胆地申明∶“我永远不会为人所驱使,从而让一个自由勇敢的民族沦为奴隶。”

我认为这是一句很伟大的选择——格列佛如果帮助了皇帝消灭了不莱夫斯库王国,肯定会得到许许多多丰厚的奖赏。可他没有,他相信每个人都应拥有平等生活的权利。他不会因为自己的优势去帮助一个王国却让另外一个王国的无辜百姓遭到不幸。

由于利立普特皇帝在格列佛初来乍到时对他很好,让他不愁衣食,为他提供住所。他那知恩图报的心,让他决定要为利立浦特皇帝做些什么,以报答皇帝对他友好的照顾。但他前前后后也为王国做了不少事情,虽然遭到一些人暗地里的针对陷害,但他依旧未改初心,坚持做自己。

他是善良的,而且他一直善良,不因时势所迫改变立场,不因外界变化改变初衷。

游历了惊心动魄的小人国,格列佛终于回到了家中,可他并不满足,好像他生来就是为了航海而生,为探险而活。于是没多久,他又启航了。

这次的游历也并不顺利,几位同伴顺着船长放下的一条舢板下去取淡水,格列佛也随船前往,想看看那是什么地方。不料他却被阴差阳错的落在了岸上,来到了巨人国。他被一个当地的农夫捉住,发生了几件让他意外的事情。农夫一家非常好奇格列佛,聪慧的格列佛让巨人们明白他不会乱跑,便站起来慢吞吞的来回踱步,毕恭毕敬地朝他们鞠了一躬。开始这一家子都对他挺好,特别是农场主那个九岁的小女儿,教他说当地的语言,还给他做衣服,当他的“小保姆”。在巨人国里,大家都对格列佛尔感到好奇,于是农场主也趁机在他身上大捞了一把。格列佛也被农场主给压榨的疲惫不堪。后来他又被国王所重金买下,国王王后对他甚是喜爱,但是王后所宠爱的侏儒却一直针对他,认为他夺走了皇后对他的喜爱。他三番两次地捉弄格列佛,使得他苦不堪言。但格列佛开始还是在为他求情,没有让王后抛弃他,他的善良是他次次都成功脱险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读完此书,我不禁思考∶为什么格列佛能在小人国和巨人国中生存下来呢?为什么他还是毫发无伤呢?或许就是因为他的谦和有礼吧,他的善良吧,他的知足吧!他在小人国用自己强大的力量帮助比他身形小的多的多的百姓们,使他在日后也能很顺利的和他们交流。在巨人国面对一切困难不放弃,在险象迭生的境遇中保持理性的思维和善良的心,在任何时候都用自己的冷静去面对一切变故,用学识去保全自己,用教养去善意待人,从而获得尊重、获得惊叹、获得信任。他的彬彬有礼更是让他的经历更加出彩,我想任何一个人都不会讨厌一个谦和有礼且理性的年轻人吧!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社会的影子,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明白了为人处世的道理,更学会了待人接物的方式——永远保持善良的美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

全文共 1600 字

+ 加入清单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任用诙谐幽默而又笔触尖锐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场官一场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民间士林人士。通过对许多民间正直儒士的倾赞和对腐朽政客的鞭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改变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小说开篇描写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一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本书还揭露科举制度培养了一批庸才及贪一官污吏。如像进士王惠那样,他被任命为南昌知府后,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询问当地的治安如何,也不是去询问百姓的生活,更不是去询问案件的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本书中更生动地批判了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社会蛀虫,他们毒害着整个社会。如温州府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他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免被牵累,他逃到到杭州。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加诽、谤嘲笑,完全堕一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一兽。

本书不仅揭露科举制度使人堕一落,更批判了科举制度是封建礼教帮凶。如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刻守礼教纲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却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又对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而阻拦你?你就这样做罢。”八天以后,女儿穿着守孝的白色的衣服,绝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说:“死得好!死得好!”但事过之后,当他女儿的灵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突然感到了伤心。回家看见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离家外出散心。一路上,他悲悼女儿,凄凄惶惶,到了苏州虎丘,见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竟一下想起了穿着孝服殉夫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下来。

书中还列举了“范进中举”的事例:明朝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试不中,直到54岁才考中秀才,后又考取进士。范进中举之前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胡屠户也一反常态,一卷《儒林外史》,道尽了百年士林的风云雨雪,辛酸苦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