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长征的故事优秀作文实用四篇 作文(精选20篇)

贝多芬大家都知道他是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但是关于他耳聋有多少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是长征的故事优秀作文实用四篇 作文,欢迎阅读了解。

浏览

4479

作文

109

贺捷生与父亲贺龙的长征故事

全文共 1112 字

+ 加入清单

贺捷生:大家一想到贺龙这个名字,就和菜刀联系起来了,觉得他一定是很凶猛,很不讲道理,拿着菜刀就把人杀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的家乡湖南省桑植县白族自治乡是少数民族地区,大家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了,那时非常贫困。我的爷爷他生下来就是小儿麻痹,他种地有困难,靠编织、修理农具,给有钱人家做衣服生活,很穷困。我的家乡有一些风俗大家可能也不是太了解,那个地方男孩子要早成家立业,所以我父亲13岁就结婚了,结婚了不管你是大人孩子,只要你有老婆了,那你就必须是这个家的家长,要负起养活家人的重任。这样我父亲13岁就离开了他的亲娘,出外帮助亲戚运盐。当时我们家乡是没有盐的,都要到四川去运,那个时候也不像现在有高速公路,都是很小的山路,为了防身,父亲和运盐的乡亲们身上都要带着一把刀。

那一年因为气侯的原因,盐化得很厉害,损失很大。那个时候,盐税又很重。父亲他们运盐走到一个叫芭茅溪的地方,这个地方从军事角度来说,是一夫把关,万夫莫过,很险要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设立了一个盐卡,叫他们交税。父亲他们把所有的东西都交了,也凑不起这个盐税。官兵让他们把衣服脱了,用皮鞭狠抽他们一顿,还威胁说过三天要到家里收税。几个青年回家后,组织起来去反对盐税,这有了两把菜刀闹革命的传说。

1935年11月1日,贺捷生来到这个世界上,然而因为战乱出生不足20天的贺捷生便要岁部队进行长征。因此她也成为了出征大军中最小的成员。当到陕北时,1岁的小捷生又黄又瘦严重营养不良,后来林伯渠,花钱买了一只奶羊送给蹇先任,才让贺捷生的营养稍微有点跟上。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当时因为父母都有国家大事要做,于是将贺捷生送回老家。在湘西的山区,贫穷而潮湿,再加上逃荒避难,让贺捷生童年渗透了苦寒。再加上贺捷生先天就不足,后天又得不到良好的调养,她小小的身体,一直都没能好好的发育。

一直到1950年,贺龙和蹇先任才把贺捷生从湘西找回来,当时贺捷生已是一个患有严重关节炎、瘸着双腿的15岁少女了。

经过贺龙的栽培,贺捷生在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青海民族学院教书,在那里工作了5年。

贺捷生文革经历

而在文革时期,因为贺龙被迫害,致使贺捷生也难逃厄运,被关押在一个不知名的地方罚苦役劳改。原本就柔弱的贺捷生,在这里受尽了磨难,身体也慢慢跨了。不仅如此,贺捷生因白细胞锐减,全身长了大大小小的瘤子。

在贺龙死后,贺捷生的丈夫也因为受其牵连而被破坏致死,然而即便如此,她始终坚信自己的父亲是忠于党的。

贺捷生早年艰难的经历并没有让其失去活下去的欲望,文革结束后,她再次凭借自己的努力重头开始,如今已是我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同时也是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研究部部长,军旅作家。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

全文共 875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长征的历史已经过去七十年了,但是那一个个长征的故事却仿佛就在眼前,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虽然被蒋介石一次次围剿,但是我们的红军战士们并没有给他们打倒,于是他们进行了长征。

长征,它不仅是一次战略转移,更是一个对所有人的体能考验。长征的将士们都很勇敢他们过草地、爬冰山,因为没东西吃,途中伤亡了不少的人,当时他们先吃食物、没了再吃牛,牛吃光了再吃皮带、鞋底之类的东西,连一个小小的、难吃得不得了的马蹄子,他们都要吃三天,他们几乎把能吃的都吃了,但是没有一个人要放弃,这是多么伟大的一种精神啊!长征现在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虽然它是一项被迫的但也是成功的战略转移,它是新中国成立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我们现在能坐在这里学习,是长征中多少将士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现在红军长征已经结束,但是长征的道路并没有结束,我们应该学习长征精神,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轻言放弃,要努力拼搏、坚持到底,最后总会取得成功的。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不会再经历那段艰苦的历史,但是我们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只要我们用长征精神作引领,作榜样,那么什么困难都难不倒我们。记得有一次,我在家里做奥数的回家作业,前面一帆风顺,但到最后一道题时,我突然卡住了。我就一直坐在桌子前做啊做,想啊想,但是我就是不开窍,但我还是强忍着心中的怒火,继续做。

可是当我用了一个多小时把整整一张草稿纸正反两面密密麻麻地写满后却还是得出了个错误答案后,我再也忍不住了,我大叫,我大声抱怨出书的人,恨不得他早点死,我甚至想把家里的锅子和桌子之类的全部从窗口扔出去。但当我静下来时,我想到了红军的长征和他们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最后,我又用了一个小时,终于将那道题目给做出来了。也许克服困难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比起红军的那些翻雪山、走草地来,我这点挫折,这点痛苦又算什么呢?所以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不忘过去、努力学习那些长征中的将士吃苦耐劳和勇于拼搏的精神,继红军之后继续走好开创祖国美好的明天的这条长征路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的书信

全文共 872 字

+ 加入清单

1934年10月16日那是个难忘的日子,因为那天是红军离开江西根据地就开始25000里长征的日子.屈指一数已经过去了70年了.

在我心中,长征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红军翻山越岭,强渡江河.穿过草地,翻过雪山,最后才到达目的地---- 延安.长征的精神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他们坚定永不退缩的精神在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可能有些人会说红军不全是为了人民而战斗,而是为自己而战斗,因为有一些人去参加红军只是讨口饭吃罢了!但是你能解释这个让我刻骨铭心的故事吗? 红军长征路过云南时,有12位红军伤员被敌人抓住了.敌人说:“只要你们不当红军了,就可以放你们生路,不杀你们“.可是这几位红军战士个个坚强不屈、视死如归,敌人没有办法,就把红军伤员带到半山腰一个深不见底的地下河洞口,把前面两个伤员推到山洞里面,在后面的10位红军就说:“不用你们推,我们自己跳“,这仅仅只是为一口饭吃吗?

今天,我们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当年红军过雪山的时候,翻越雪山上的劳累加上高原气候的困乏,还有山巅雪暴卷起雪沫的危险.前有堵军,后有追兵,天上还有敌机,想到饿死掩埋在雪山上的红军,我不禁感慨万千,这种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抗争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精神是何等珍贵?这么坚强的红军遇到如此大的困难都没有退缩,我们生活在21世纪的小朋友们应该更加坚强,成为一个顶天立地,不怕困难的人!

现在学习长征精神的人们越来越多了,他们坚定,不怕困难得到了许多人多赞赏.比如说:今年无情的洪水吞没了湖南南边的各个良田,房屋,在这次洪水中许多干部为了转移群众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是灾区的人们没有气馁,他们相信只要坚强就能够让家园重建起来.

现在重庆发生了60年来罕见的旱灾,人民的财产损失过亿,大量农田干旱.重庆市长在蒸笼似的公交车上听取民意,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在灾区查看旱情.这些领导人不畏炎热来查看旱情,听取民意体现出长征精神不仅人民有,这些党领导人也具有.真是长征精神便满真个中国啊!

长征精神永不朽,让长征精神传便整个世界!新中国为了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做出了很大的帮助.人民继承了长征精神,这个精神将流传百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老红军战士陈映民的长征故事

全文共 7376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党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王明,几乎无人不知,可他的亲妹妹陈映民(王营)——一位坚强的老红军战士的传奇经历,却很少有人知道。由于王明的原因,让陈映民的人生充满了太多的曲折和悲伤。下面就由小编为你们带来老红军战士陈映民的长征故事,欢迎阅读。

老红军战士陈映民的长征故事

女红军陈映民,是金寨籍名人陈绍禹(王明)的胞妹,后在延安改名叫王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女红军,当年跟随红四方面军从大别山转战到大巴山,历经了三过草地的艰苦长征,之后又参加了西路军的苦征恶战,被俘后历尽艰辛、死里逃生。可是,由于其兄王明和张国焘问题的双重连累,她被历史的烟云尘封,至今仍然是鲜为人知。

一对同胞兄妹,人生历程却大不相同

陈绍禹和陈映民兄妹二人,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一户贫民家庭。父亲陈聘之幼时读过私塾,成年后当过学徒、店员,做过小本生意,还当过乡塾教师,没个固定职业,家境贫寒、生计艰难。但他望子成龙心切,数年间节衣缩食,东挪西凑,不惜一切地供养子女上学读书,尤其是供养陈绍禹上学读书。陈聘之夫妇都十分喜爱这个聪明机灵、勤奋上进、品学出众的好儿子,亲昵地呼唤他“禹子”,弟妹们也都叫他“禹子哥”。

然而,妹妹陈映民,却没有“禹子哥”这般幸运。陈映民生于1913年,与其兄年龄相差近10岁。这个小女孩出生时,她的大哥陈绍禹、大姐陈觉民、二哥陈绍伟,都一个接一个地成长起来,尽管家境很穷,但都同样受到爹妈的抚养和疼爱,并指望他们长大后改换门庭、光宗耀祖。而这降生恨晚的幺妹子,似乎成了个多余的,出生的第七天,爹妈就将她许给当地一户姓吕的农桑人家,做了这家长子吕绍文的童养媳。陈氏家境之贫苦,居然穷到把一个嗷嗷待哺的女婴给人家做了童养媳。

作为一个童养媳,陈映民后来参加红军干革命,并非是在“禹子哥”的影响和引导之下萌发、起步的,他们兄妹虽然同是共产党人,所走的道路却各自不同。陈映民所走的革命道路,是其兄陈绍禹从来就不曾经历和品味过的一条血染的道路……

陈映民在吕家做童养媳的时候,陈绍禹就已熟读儒学经典,15岁即离开家门,先后就读于河南省固始县志诚小学,六安县省立第三甲种农校,20岁考入国立武昌商科大学。1925年,陈绍禹加入共产党,同年10月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从此开始了崭露头角的革命生涯……而陈映民所许给的吕姓人家,公婆勤劳、朴实、厚道,吕绍文兄弟三人也都本分,全家人对她很好,老两口将她当作亲闺女一般看待。但因为家道贫寒,总是少吃没穿的,日子很不好过。

1926年,地处豫皖边界的金家寨,以及周边的乡镇村落,都热火朝天地闹起革命来,农民协会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不少地方还成立了农民自卫军,矛头直指土豪劣绅。陈映民和她的未婚夫吕绍文一起参加了农民协会,投入到农民革命运动的斗争行列。中共党员桂伯炎、袁继安等人,见她性情活泼,口才也好,就指定她担任妇女代表。从此,她就在党的领导下,到各地宣传革命道理。在党的领导下,她把妇女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妇女协作委员会,积极协同农民协会打土豪、捉劣绅。同时还把少年儿童组成童子团,配合农民自卫军站岗放哨查路条,防止坏人破坏。陈映民,当时只有十、三四岁,妇女们称呼她“小代表”,儿童团员都喊她“大团长”。陈映民的革命道路,就这样从她的故乡故土上起步,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奔走……

夫妻双双参加红军,危急关头抱着孩子征战

1928年,15岁的陈映民跟吕绍文结了婚。婚后,她照样从事妇女会和儿童团的工作。1929年立夏,豫皖边商(城)南举行革命暴动,她因身怀有孕以待分娩而没能参加。当时,她的大姐陈觉民参加了这次暴动,名声亦在豫皖边乡村传播开来……暴动成功后,陈觉民就被派到商城县斑竹园(今属金寨县),在朱氏祠堂举办妇女运动讲习班,并由她担任领导和教学工作。

在立夏暴动胜利的日子里,陈映民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叫吕美成。1929年5月26日,红军第三十二师首次攻占金家寨,守敌汪东阁民团溃逃而去。在婆婆的关照下,陈映民一边哺乳孩子,一边参加革命活动,发动和组织妇女为红军做军鞋,带头拥护红军队伍。同时,她还配合红军和游击队到各个民团据点了解情况。她在担任少先队指导员时,有一次和少先队队长皮定均(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外出,侦察到从金家寨逃跑的六安六区民团头子汪东阁的行踪,及时报告给红军和游击队,终于将这个反动分子以解决。

1930年,陈映民由皮定均介绍加入共青团,并担任六安六区五乡共青团支部书记。1931年春,她的孩子断奶后,交由婆婆照看抚养,她和丈夫吕绍文一起参加了红军,就近编入红四军第十二师,丈夫为战斗员,她当宣传员。同年,她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1932年10月,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由皖西经鄂东转向外线作战……

多事之秋,红军主力部队、地方游击部队,以及随军跑反逃难的苏区群众,如同潮水般由皖西涌向鄂东。当时,吕绍文和他的二弟吕绍武、三弟吕绍全,都离开了老家,随同红军队伍转移而去。陈映民二话没说,急忙抱上她三岁的儿子吕美成,跟在第十二师的队列里,随军征战……

最初在皖西境内。乘坐担架随军行动的第十二师师长陈赓,看见陈映民带着孩子行军,一路上比较辛苦,就让她跟随在师医院的队伍里,沿途也好帮助照应。沿途负责护理陈赓的医务人员,有医务主任陈保青,女护士何福祥、张茶清等人。陈映民带着孩子就跟这几位姐妹一起坚持行走。情况紧急时,陈赓就将孩子扶上他的担架,急奔猛走一阵子,以减轻陈映民的体力负担。晚上到了宿营地,大家在一起安营扎寨,吃饭休息,医护人员也帮忙照顾母子二人。

可是好景不长,红军一进入鄂东北根据地,敌情更加严重,部队也在加紧行动。由于孩子的严重拖累,红军在越过平汉铁路的月黑之夜,陈映民母子掉队了。她就尾随在后卫部队的后面,继续追赶队伍。渐渐地,又跟后卫部队拉开了距离,最后不得不跟着一群随军跑反的妇女们,不分昼夜地追赶部队。

随同“跑反队”追赶红军,途中却丢了孩子

这支最初由数百名老百姓自发形成的随军“跑反队”,由皖西北跑到鄂东北时,就剩下数十人了,沿途因饥渴和疾病掉队的不少。跨越平汉铁路时,仅剩下十七、八个人,大部分是没有什么拖累的青少年女性。名为“跑反队”,这时已完全改变了随军跑反逃难的性质,成为一支自觉地追赶红军、争当红军,一路上劝阻不住、驱赶不散,也拖不垮、累不死,并且誓与红军同生死、共存亡的女中豪杰--响当当的一群红色娘子军!

陈映民母子二人,当时就在这一群没有被编入红军序列的青年妇女中,和她们一起,一步不停地向前追赶……

路上,林月琴、刘伯兴两人,成为大家公认的义务领导者。刘伯兴身体很棒,胆子也壮,腰里别着一支驳壳枪,虽然没有子弹,却能给大伙壮胆。这个童养媳出身的女游击队员,自告奋勇充当警卫,宿营时招呼大伙睡在一起,轮流进行放哨。行军中,她叫大伙跟着她走,如果发现敌人,就叫大伙不要惊慌,看她的手势动作行动。林月琴因为有点文化,能说会道,就主动承担沿途的联络交涉工作。

林月琴、陈映民两人刚开始并不认识。林月琴曾在陈映民大姐陈觉民主持的妇女讲习班里学习过,所以她们在一起交谈时,林月琴讲到斑竹园妇女讲习班陈觉民的名字时,她们就认识了,相互间也感到特别亲热。对陈映民来说,这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沿途不仅有林月琴作伴,还能够帮助照看她的孩子。

1986年,林月琴撰文回忆说:“在我们这支跑反队伍中,还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女同志,她就是陈觉民的妹妹陈映民。我同她过去并不相识,但由于陈觉民这个关系,就感到亲热多了。当时,因为没有编入红军单位,我们还没有依靠,没有粮食供应,但大家对这个孩子都给予母亲般的关怀。行军中,我们轮流背着、抱着他。到了宿营地,便七手八脚地为他张罗奔忙,有的拾柴烧火做饭,有的帮忙照看孩子,有的去老乡家先给孩子要点吃的东西。尽管我们自己也饥肠辘辘,又渴又饿,十分疲劳,但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孩子。沿途的老乡们,看到我们这支妇女队伍还带着一个孩子,都表示惊奇和同情,有的说我们怪可怜的、挺辛苦的,有的还要我们把孩子留下。但是,孩子妈和我们都不同意。行军路上,的确十分艰苦、劳累,但我们决心依靠大家的力量,带好抚养好这个孩子。”

林月琴等人都很尽心尽力。尽管如此,最后还是没有看管好,孩子从众姐妹的眼皮底下丢失了。孩子是怎么丢失的,陈映民的回忆只是三言两语,说是在一次激烈战斗中,她“三岁的孩子吕美成丢失了”。而林月琴的回忆却截然不同,完全是另外一种情景。林月琴回忆说:

“那是在湖北境内,一天下午,大家都疲惫不堪。把孩子背在身上,或抱在怀里,就像铁块似的沉重,大家你传我,我传她,不断倒手替换。就在这时,有个农民打扮的老汉,当着我们说:你们都走累了,我来帮你们抱抱孩子吧!说着,便从一位姐妹手里接过孩子。一路上,他走得越来越快,我们紧撵慢撵,还是没有撵上。到了宿营地,我们分头到处寻找,都没有找着,孩子还是丢失了。陈映民伤心得很,痛哭不已,我们也都难过得直抹眼泪,并劝她不要过分伤心,要保重身体,坚持到底。……”

征途上丢失了亲生骨肉,陈映民内心十分痛苦,因战事紧张,她不能留下寻找孩子,在林月琴等人的劝说下,便又打起精神追赶队伍。红军在由枣阳向豫陕边转战途中,陈映民才赶上第十二师,与其丈夫吕绍文一起并肩行进。而林月琴、刘伯兴两人,当时也被收留在第七十三师政治部宣传队,正式回归到红军队伍之中。

就任省委妇女部副部长,又不幸地失去丈夫

随军入川后,陈映民调到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妇女宣传队,与陶万荣、廖赤见等人一起工作,当时驻扎在通江县毛浴镇。不久,她又被调到中共川陕省委从事地方工作。1933年6月,陈映民当选为中共川陕省委常委,并担任省委妇女部副部长,部长是姚明善。

陈映民回忆说:“在川北,男人大都吸毒成癖,丧失了劳动能力,只有做家务;妇女是主要劳动力,而且从小就做童养媳,受尽痛苦折磨,所以她们灾难深重,强烈渴望自身的解放。因此,妇女部的任务是很重的,既要宣传教育妇女,把她们组织起来,还要带领她们参加革命。后来在工、农、妇各协会中,妇女会员达30万人;在各级工农民主政府成员中,妇女占四分之一。

“妇女部的干部由我带领,经常深入农村了解情况,帮助群众搞生产,并和群众一起劳动。还组织妇女做军鞋、送军粮,支援前线,慰问部队。省委为了加强妇女工作,培养妇女干部,于1934年成立了妇女学校,由我兼任校长。当时共有900多名学员。训练毕业后,就分配到各个工作岗位上去,大都从事妇女工作。

“1933年3月,为了配合红军粉碎敌人的三路围攻,在通江县,红四方面军组了妇女独立营。同年12月,中共川陕省委召开了第三次党代会,大会号召全力以赴,动员群众参军参战,扩大红军队伍。为了贯彻党代会精神,我们妇女部于1934年3月8日,由我和姚明善在巴中主持召开了第二次妇代会。会后,即根据省委第三次党代会决议,以原妇女独立营为基础,在旺苍坝成立了妇女独立团,至1935年2月,扩充为红四方面军独立师。这支英雄的女红军队伍,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5年3月底、4月初,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从此开始了艰苦曲折的长征。当时,随军渡江的女红军约在3000名以上。

长征中,陈映民随同省委领导机关行动,仍担任妇女部副部长。1935年5月,曾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红军女将张琴秋,因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的整编方案未能实现,遂调任中共川陕省委妇女部部长。在张琴秋的领导下,陈映民的思想更加活跃,竭尽全力地从事本职工作。西渡嘉陵江后,红军每攻占一座县城,或驻扎一处乡镇,她就带领妇女部同志开展妇女工作,在当地组织妇女协会,建立县一级妇女部。四方面军到达雅安、天全、宝兴、芦山等县,她在组建各县妇女部的同时,先后还兼任过天全、芦山两县妇女部部长。1936年春,她从基层调回省委组织部,从事党的组织工作。

长征中,陈映民和她的丈夫吕绍文,虽说同在一个方面军,但却难得见上一面。据陈映民回忆,长征到达甘肃境内时,她的丈夫吕绍文英勇牺牲了。而那两个小叔子,二弟吕绍武(时任三十一师司号连连长)、三弟吕绍全(时任特务连排长),先后都在战斗中牺牲,为革命献身。

参加西路军艰苦征战,被俘后做苦工死里逃生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第五、九、三十军及总部机关和直属团队共2.18万人,奉中革军委命令渡过黄河,组成西路军,执行打通国际路线和在河西创建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当时,随军过河的女红军,约为一千七八百名。其中,来自大别山的女同志有张琴秋、陈映民、张茶清、陈保青、何福祥、陶万荣、廖赤见、曾广澜及其女儿蔡萍迹等10多人;还有来自井冈山的女红军王泉媛、吴仲廉、吴富莲等3人。除此之外,都是来自川陕苏区的女红军。

陈映民参加了西路军的艰苦征战。长征到达会宁时,部队进行整编,有不少女同志被集中编入妇女抗日先锋团(又称妇女团),全团3个营、9个连约1300人,团长王泉媛、政委吴富莲。陈映民当时在妇女团二营五连担任党支部书记,后兼任五连政治指导员。过河后,从一条山激战开始,经古浪、武威、永昌、山丹等地数十次大小战斗,直入河西走廊腹地。1936年12月底,董振堂率红五军先头部队占领临泽、高台,妇女团紧随其后进驻临泽县城(今蓼泉镇)。此时,马家军即以两万步骑兵围攻高台,红军与敌浴血苦战九昼夜,军长董振堂以下官兵3000人,大都壮烈牺牲、失散或被敌俘虏。接着,敌人又集中兵力围攻临泽,激战三昼夜,红军被迫实行突围。妇女团第一营在团长王泉媛带领下掩护总供给部、医院先行突围、撤退;第二营在团政治处主任华全双和营长何福祥带领下,随后向倪家营子进行转移。途中,沿着一条封冻的冰河行走,人和牲口接连不断在冰面上摔倒,在雪地里打滚,跌倒了又很难爬起,一步一滑十分艰难。陈映民回忆说,她们在冰河上走了一天一夜,饿了吃一把雪,渴了也吃一把雪。饥渴交迫之时,大家都顾不得什么了,只要能够往肚子里填的,都一概吞而食之。加之天寒地冻、漠风呼啸,一路上与敌恶战,更是苦不堪言。

继而经过倪家营子、三道流沟、梨园口等几番更加惨烈的苦战恶战,西路军损失惨重,仅剩下两三千人。妇女团也是死的死、伤的伤、失散的失散、被俘的被俘……建制已完全溃散。战至最后,团长王泉媛、政委吴富莲、参谋长彭玉茹、政治处主任华全双、团特派员曾广澜及其女儿蔡萍迹、团部秘书李开芬,以及营连干部何福祥、张茶清、陈映民、陶万荣等数十名女红军,全都被敌人俘虏。

陈映民被俘后,先在张掖关押了一些日子,后来,她跟张茶清、陶万荣等人,被押解到了青海省城西宁。陶万荣被分到马家军剧团当演员。陈映民和张茶清被分配到义源被服工厂,日夜不停做苦工。这个由马步芳开办的被服工厂,当时有四、五十名红军女战俘,她们吃住都在厂内,没有行动自由,如同囚徒一般。

张茶清是在血战高台战斗中头部负伤被敌俘虏的,当时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她曾这样回忆说:“在马匪军的监督下,我们没黑没白地给他们缝军衣、做子弹袋。夜里做活看不见,我去找厂长要灯,被厂长打了两个耳光。马匪军把我们当作战利品,动不动就到被服厂来拉人,去给他们当妻小、丫环。一天,来了一队伤兵,有缺胳膊断腿的,马匪军让伤兵排成一队,我们姐妹们排成一队,谁对着谁就跟谁走。有不愿意的就往死里打……”

灵活机动而又坚决果断的陈映民,在马步芳身边的一名汽车司机的帮助下,乘军车从马家军的魔窟里奔逃出来。逃离西宁后,几经颠沛流离,历尽艰辛,最后返回到离别五年之久的故乡。据史料记载:西路军失败后,约有3000名被俘、失散、流落的红军官兵,辗转千里返回到了原籍。

抗日爆发后,陈映民由武汉到延安,改名王营

1937年末或1938年初,陈映民和她的父亲陈聘之一起,由皖西老家来到武汉,直奔她的“禹子哥”而来。

陈映民见到她的“禹子哥”时,一种幸运、高兴、振奋、激动的心情,的确难以用语言形容。哥哥早已改名叫王明。

对于陈映民的工作安排,鉴于她担任过川陕省委妇女部副部长,董必武让她留在武汉,协同孟庆树(王时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妇女委员会委员兼长江局民运部妇委会主任)从事发动和组织妇女界的抗日救亡运动。可陈映民以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为由,认为自己不适合在大城市工作,因而向董必武提出让她到延安去。

1938年4月间,陈映民来到延安之日,恰是张国焘祭黄陵之后经由西安逃至武汉并发表声明脱离中共之时,革命圣地再一次掀起揭批和声讨张国焘的运动高潮。因为西路军的失败与张国焘路线紧紧捆绑在一起,原西路军回来的人,都得经过一番或几番政治审查。陈映民一进入中央党校,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参加声讨叛徒张国焘。当时,心惊胆战的陈映民,也许是急于想跟张国焘划清界限,以免遭到不必要的牵连,于是就改名换姓叫王营。

在延安,陈映民最初被分配在留守兵团经建处担任党总支组织委员,后在西北局西北总公司的一个分公司担任过保管员、出纳员、营业员。延安整风运动中,王明成了“左”、右倾错误路线的头号代表人物,追随其兄改名的陈映民,自然也受到连累。

解放战争时期,陈映民一直在后方负责保管财产,后在西北总公司担任出纳股长。1949年秋冬,随军南下到重庆,历任西南局土产公司人事科副科长,中草药材站人事科科长,重庆市江北区文化馆、剧团和剧场等三个单位的党支部书记。1983年离休时,她是重庆市水产公司人事科科长及公司党委组织委员。她的最高职务,再也没有超过中共川陕省委常委、妇女部副部长之职。

1939年,陈映民在延安与留守兵团经建处政委谢扶今结婚。“文革”期间,陈映民改名叫王营,被说成是追随王明路线的“铁证”。她一家都因王明问题受到连累,挨过批判斗争,家也被抄了。时任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副行长的谢扶今,1971年被整死。不仅如此,张国焘路线与西路军的失败,也没有放过早已划清界限并改了名字的王营。

“文革”中清理阶级队伍,陈映民因曾经被俘而成为“叛徒”、“逃兵”、“张国焘的走狗”。

“文革”结束后,她一家得以平反昭雪,儿女们都在重庆工作。更值得庆幸的是,1932年随军征战中丢失的孩子吕美成,45年后在河南被寻找到了。母子团圆,骨肉相亲,皆大欢喜。

被历史遗忘的女红军陈映民,从血与火的死尸堆里爬了出来,从数次失去亲人和改名换姓的痛苦折磨中挺了过来。回首往昔往事,她更觉今天的一切都来之不易,总以为她“这个昔日的童养媳”,晚年也很安乐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一位老班长在长征路上令人感动的故事

全文共 2661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长接受并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牺牲了自己的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位老班长在长征路上令人感动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一位老班长在长征路上令人感动的故事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因此得了肠胃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赶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饥饿威胁着我们。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这些天他比我们瘦得还厉害呢!

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尽管没加作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

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我们虽然还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比起光吃草根野菜来毕竟好多啦。可是老班长自己呢,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为什么不吃鱼啊?”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不,我全知道了。”我打断了他的话。

老班长转身朝两个小同志睡觉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可是,你也要爱惜自己啊!”

“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天才能走出去。熬过这二十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可是,你总该跟我们一起吃一点儿呀!”

“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我再也忍不住了,抢着说:“老班长,以后我帮你一起找,我看得见。”

“不,咱们不是早就分好工了吗?再说,你的病也不轻,不好好休息会支持不住的。”

我还坚持我的意见。老班长忽然严厉地说:“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每个搪瓷碗里只有小半条猫鱼,上面漂着一丁点儿野菜。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啦!”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接近草地的边了,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我还能勉强挺着走路,那两个小同志连直起腰来的力气也没有了。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我们就这样扶一段,搀一段,终于走到草地边上,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峰已经看得见了。

这天上午,老班长快活地说:“同志们,咱们在这儿停一下,好好弄点儿吃的,鼓一鼓劲,一口气走出草地去。”说罢,他就拿起鱼钩找水塘去了。

我们的精神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草,好像过节似的。但是过了好久,还不见老班长回来。我们四面寻找,最后在一个水塘旁边找到了他,他已经昏迷不醒了。

我们都着慌了。过雪山的时候有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战士用惊人的毅力支持着自己的生命,但是一倒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要挽救老班长,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赶快吃些东西。我们立即分了工,我去钓鱼,剩下的一个人照料老班长,一个人生火。

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可是越性急,鱼越不上钩。等了好久,好容易看到漂在水面的芦秆动了一下,赶紧扯起钓竿,总算钓上来一条两三寸长的小鱼。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

老班长用粗糙的手抚摸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

“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叫起来。但是老班长,他,他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

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红军长征的故事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74 字

+ 加入清单

儿时,伴着月色,听灶火噼里啪啦的声音和外婆爱讲的那些故事,是我童年里温暖而又美好的记忆。

那段时光让人难以忘怀。直到现在,我脑海中还清晰地记得,外婆说到她最尊敬的毛主席时总是挺起胸膛的样子,仿佛与有荣焉;外婆也说到建国初,人们在那个饥饿年代的混沌岁月时,总忍不住抬起粗砺、干裂的手,抹去眼角的泪花。我因为从未经历,也无法体会,但这些故事如同家常便饭,充实着我和外婆在一起的日子。

我最喜欢的是那个故事,那个小男孩不畏艰难,与红军战士们一起长征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外婆和我一样大时,从她的外祖母口中听到的。

红军在长征途中,曾帮助过许多人家,这个小男孩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他便立志加入红军。每天傍晚喂完家里仅有的那头猪,他就去村口的石墩处等着,盼着,希望哪天红军再路过时能带上他。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也不知道自己数过了多少的日落。

终于,在他十六岁那年,又有一批红军路过村子,男孩急切地跑过去,生怕错过了这次机会。他冲到红军队伍的前头,途中还打了几个趔趄,在大家疑惑不解的目光中,男孩目光坚定地望着最前头的连长道:“长官,让俺加入你们吧。”怕连长拒绝又赶忙说道,“俺很能吃苦的,平常家里的柴火都是俺一个人上山砍,再背下来。”连长在他希冀的目光中艰难说道:“小同志啊,你太小了,要不就再等几年吧。等长大了,你再加入我们吧!”“不!我等这一天好久了,我已经长大了……”

在男孩万般请求下,连长允许他加入了红军。男孩从家里飞快收拾好衣物就出来了,他怕慢一秒队伍就先走了。

行军速度很快。刚开始大家见他年龄小便多加照顾,可后面,日子一天比一天艰苦,大家都无心顾虑其他。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男孩从未落后过,更甚者,他每次都紧跟在排头的连长身后,最多也不过落下三四米。

夜晚,大家抵不住困意入睡时,男孩才会脱下鞋子。他鞋子早就破了,他在鞋里垫了一块硬纸片,纸片和他的脚粘在了一起,分离开后,只见纸片上满是血渍。值班的战友看了,又是心酸又是惊讶,谁能想得到这样一个弱小的男孩子,在受这么重的伤之后,一声不吭,走得还比他们这些久经风沙的人快。大家对男孩的态度逐渐开始变了,刚开始大家怜惜他,可如今队伍上下无不佩服他,大家开始赞扬这个男孩。男孩也从未放慢一丝步伐。一路走来,他竟真没抱怨过一句。

后来,男孩当了首长,也带领着队伍战斗,战士们无人不佩服他。

从小,我便敬佩奶奶口中的这个男孩,却是莫名佩服。渐渐长大,接触这个社会,我明白了我敬佩的是他的意志力。在这个不吃苦也能勉强生活的社会,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学习他的恒心,耐心,和谦虚。

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要成功,不吃苦,怎能成长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长征路上英子魂驻小虹桥的故事

全文共 1273 字

+ 加入清单

出征的队伍绵亘十几里,风萧马嘶秋冷,红军将士们行色悲壮。每次突破敌人的封锁线,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战斗队减员严重,而担架队却越来越长,任务也随之越来越艰巨。一个清瘦干练的姑娘穿梭在队伍里,像踩着风火轮似的,跑前跑后,安排抬担架的、照顾负伤的。这是她的职责,她是担架队队长。

据说她是自己从家里跑出来参加红军的,英子这个名字也是当兵后她自己取的。

20岁的她,已参加红军4年、入党3年麻利、果断、机智、勇敢的作风常让人忘了她是个姑娘。因此在长征前她受领了队长一职。临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权力,而是用性命兑现所有的责任。困难、问题、危险,接踵而来。

担架不够用,伤员有增无减!有的担架员受伤了,雇来的民工逃跑了。十几个担架被扔在路上,重伤员血污模糊地躺着,较轻一点的伤员发出阵阵痛苦的呻吟。触目的情景让她心如刀绞,血直往头上冲。年轻的队长杏眼瞪圆,咬着嘴唇,狠狠地说:“背也要背着走!”她对担架员的任务进行了分配,尽力找回逃走的民工,尽量安顿好每个伤员。

可安排到最后,再也匀不出担架和人来抬一个伤势严重、生命垂危的小战士了。看着前方的路,看着奄奄一息的小战士,英子决定背着他走。队员们反对,劝她留下这个伤员。

因为矮小、单薄的她看上去实在不堪重负,而且这个伤员伤势太重。可英子看着四周的荒山野岭,说:“丢下他,不就等于让他死吗。

决不能!”于是,再没有多说什么,她背着他在崎岖泥泞的路上,迈开了沉重的步子……伤员的手无力地搭在她的肩上,微弱地声音说:“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闻,薄薄的嘴唇坚强地抿起。是奇迹吗?弱小的她,背着比她高、比她重的战士,翻山越岭,竟然走过了许多路程。

而受伤的战士,也顽强地抗争着,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居然开始好转!一路辛苦,一路历险,一路化险为夷。担架队艰难而曲折地前进着。而英子却越来越瘦,她总是将少得可怜的食物分给担架员和伤员;她也越来越弱,她总是将金贵的盐和水送进战友的嘴里……

队伍来到山里的一座小桥时,仿佛春天正好等在这里,娇嫩的小花与新绿扑面而来。劳顿不堪的战士们愣了一下,然后,都恍然大悟似地停下脚步,深呼吸……

那个重伤的战士已经可以拄着棍子走了,也许是受了这美景的鼓励,他走到英子队长面前,说:“队长,我要编个花环给你!”英子笑了,那开心而生动的笑脸让人想起她也只是个孩子,她点点头回答:“嗯,好。”可接着又故意板起脸说:“但是,你现在还需要休息。”这是她一生中所说的最后一句话。

为了给伤员舀水喝,她坠到了桥下的河水里。她坠落的声音那么小,她甚至没有挣扎,就顺水飘去……一去七十年!白云苍狗,世事变迁。很多事情改变了,但有些故事永远不会褪色。

就像此刻——一个垂暮老人,站在小桥边,凝视远方。山青水碧、草青花艳,和平的阳光照耀大地。

他的眼睛湿润了,半晌才说:“不一样了,但又一点都没有变。”过了许久、许久,老人又开口说:“如果英子队长多吃一点东西,可能就能坚持下去,可能就……”老人缓缓地在草地上采来缤纷的野花,用颤抖的手认真地编起一个花环,轻轻挂在桥头……

1.博古李德在长征前夜想甩掉毛泽东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开学第一课:梁天文的长征故事

全文共 1310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已经94岁高龄的老红军梁天文来到现场,寻找自己当兵时政委的后人。今年已经104岁高龄的老红军秦华礼,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通信事业,前半生坚持通信建设,在艰难的红军长征途中,负责传递重要情报,后半生建设通信教育,培养了十几万通信人才。

1933年初梁天文在四川省巴中县(现巴中市),穿着自己的棉衣和草鞋参加了童子团。儿童团解散后,到卫生所里当了一名勤务员,卫生所跟着师部行动,14岁的梁天文被分给师首长杨政委(杨朝礼)当勤务员。长征途中,环境条件十分恶劣。

3年的时间里,杨政委既像个父亲一样照顾梁天文,同时作为一位老首长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坚强刚毅的革命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当年的小战士。

1937年2月,杨政委在梨园口作战时牺牲。杨政委的墓地被立在梨园口烈士陵墓,昔日的小战士想要寻找曾经无微不至照顾和教导自己的杨政委的后人,同他们一起祭奠缅怀烈士,祭奠英魂。今晚昔日的小战士能否找到杨政委的后人来共同缅怀他心中永远的首长呢?

梁天文是家里最小的孩子,1933年,受革命志士的感染,梁天文在四川老家加入了童子团,1935年,年仅13岁的梁天文成为一名勤务员,负责杨政委的饮食起居。杨政委待他如自己的孩子,二人同甘苦,共进退,为了减轻梁天文的负担,杨政委就和他共用一套生活器具。3年的时间里,杨政委既像个父亲一样照顾梁天文,同时作为一位老首长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坚强刚毅的革命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当年的小战士。

梁天文是家里最小的孩子,1933年,受革命志士的感染,梁天文在四川老家加入了童子团,1935年,年仅13岁的梁天文成为一名勤务员,负责杨政委的饮食起居。杨政委待他如自己的孩子,二人同甘苦,共进退,为了减轻梁天文的负担,杨政委就和他共用一套生活器具。3年的时间里,杨政委既像个父亲一样照顾梁天文,同时作为一位老首长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坚强刚毅的革命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当年的小战士。

杨政委的墓地被立在梨园口烈士陵墓,昔日的小战士想要寻找曾经无微不至照顾和教导自己的杨政委的后人,同他们一起祭奠缅怀烈士,祭奠英魂。今晚昔日的小战士能否找到杨政委的后人来共同缅怀他心中永远的首长呢?

非常遗憾,我们没能找到杨先烈后人的具体线索,但是我们帮您请来了三位红军的后人,对于寻找红军后代的事情,他们都很积极地参与。

我们还请到了两位同样参与过长征的老红军,三位老人站在一起,见证了一段80年前的光荣历史。今后,我们将沿着他们所走过的路,继续长征。

随后,我们找到了杨先烈的侄孙女,并促成了她们和梁天文的见面。梦随万里长征路,凭吊忠魂觅旧踪,梁天文终于实现了八十圆年未的梦。

1.2016年开学第一课:贺龙女儿贺捷生的长征故事

2.2016年《开学第一课》:“百折不挠”秦华礼的长征故事

3.2016年开学第一课:耿飚长征路上的故事

4.2016年《开学第一课》百岁老人秦华礼讲述红色故事

5.2016开学第一课:“独臂将军”贺炳炎的故事

6.2016开学第一课:贺龙女儿贺捷生的抗战故事

7.2016开学第一课:老红军胡正先的抗战故事

8.2016年开学第一课:神十航天员王亚平的成长故事

9.司号员“八斤半”的长征故事

10.老红军王承登被子弹打穿眼窝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

全文共 714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故事的耳濡目染下、在红军父辈性格的潜移默化下,卜谷家庭逐渐形成了清正廉洁、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红色家风。伯父从遵义到延安,从山西被敌机轰炸致双耳残疾到新中国成立后卸甲归田,康克清为伯父改名这件事,一直勉励着伯父每时每刻不忘共产党员的宗旨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为自己的名字作出最好的诠释。三年困难时期,伯父带头嚼野菜、咽糠团,主动为政府分忧。他说,比起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强多了。因为家中生活一直比较清苦,伯父就带领全家起早摸黑垦荒造田,粮食蔬菜基本自给,还在200多米长的河滩上栽种了千余棵树苗,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小树长大成林,成为家乡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种红色家风体现在卜谷身上尤其明显。卜谷说:“红色家风早已融入了血脉。”他一生所信奉的“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正是“清正廉洁”家风的传承。创作的《红军留下的孩子们》,作为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他曾前往北京3次、上海1次、福建3次,走遍赣南大地,且大都是自费采访。

那年,在得知兴国县池煜华70多年守望红军丈夫的事迹后,卜谷前往采访的途中,残疾的脚被绞在摩托车后轮里面,穿着的皮鞋被撕碎,钻心的痛使他晕了过去。在病床上躺了4个多月后,伤痛稍轻,卜谷便挣扎着再次踏上采访路。正是父辈们坚韧不拔的意志,激励卜谷采访池煜华八九次,写下《红军留下的女人们》一书,并与池煜华结下不解之缘,池煜华认卜谷为“儿子”。池煜华离世后,卜谷还赶往奔丧,在池煜华身上覆盖上一块大红被面,上书:“永远的池煜华妈妈”。

卜谷对一些青年文学爱好者给予帮助,引领他们走上红色创作之路。在广东务工的张桂明,就是在卜谷的帮助下走上红色创作之路的,最近他的红色题材长篇小说《金画眉》将出版发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假团长贺大彬的长征故事

全文共 952 字

+ 加入清单

来自四川的小伙子贺大彬,在长征时担任团部通讯员,工作虽然辛苦,但也有几件苦中作乐的事情让大家开怀。

部队到了成都西边的卢山县城边,横在大家面前的是一条河,桥被敌人拆掉了,部队前进受到了阻拦。周围的野草、树皮都被战士们吃光了,贺大彬饿得头晕目眩。就在一个山坡上,他发现了一个蜂窝,想也没想,上去就想抓一把蜂蜜吃,蜂蜜还没吃到,倒是成群的蜜蜂朝他飞来,结果满脸被蜜蜂蜇得都是包,眼睛肿得都睁不开。贺大彬只好气急败坏地往队伍中跑。回去战友们见了他,先吃了一惊,接着大笑起来,有人开玩笑说:“你吃什么好吃的了,一会儿不见就吃得这么胖?”

部队一休息就漫山遍野找吃的东西,经常组织人去山林里找野牛。有一次,大家好不容易抓到两头野牛,用绳子捆好,交给贺大彬看管。野牛力气大,使劲挣扎,好几次都把贺大彬拽倒在地,终于,其中一头趁贺大彬不注意,挣断绳子跑了。没有人责怪贺大彬,大家把剩下的一头杀掉煮了吃,一人分到二两牛肉和一小块牛皮。路上饿了就把牛皮拿出来嚼一嚼,一连两三天,把那块小牛皮嚼得像棉花套一样,才吃到肚里去。

长征途中,战斗经常发生。一次,他们在一个村子附近突然和敌人遭遇,考虑到自己人数太少,只好撤退,敌人紧追不舍。贺大彬和五个战友被困在一个山坡上,脱不了身。敌人喊话要他们投降,他们就趁机设了一计。两个战士原地瞄准敌人,准备好手榴弹,其他四个人放下枪一齐举手喊:“我们投降。”敌人一个连长带着一个班上来了,他们埋伏的两个同志一排枪结束了敌方连长,两颗手榴弹炸死3个敌人。

但到了天黑,敌人还是不退。他们就又设了一计:贺大彬在山头假装团长,另一个战士装营长,还有一个假装通讯员,另外三个战士散开监视敌人。

山上“团长”大声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

“通讯员”也大声反问:“你们是哪个部分?”

“团长”回答:“我们是红二团。”

“通讯员”马上报告:“前方发现敌情。”

于是“团长”命令,“一营从右边包围,二营一个连向左包围,四连从正面冲下去。”他们几个战士随即猛烈开火,把枪管都打红了,敌人一时搞不清情况,不敢进攻,犹豫再三,最后还是被吓跑了。

敌人跑了后,大家都舒了一口气,头上的汗也流个不停。幸亏贺大彬当时很镇静,如果演砸了,六个战士将全部命丧黄泉。回去,大家都知道了贺大彬的光荣事件,从此,他又多了一个名字:“贺团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红军长征的故事作文500字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他们不知道走过了多少危险的藻泽地,翻越了多少寒冷的雪山。饿了,就把皮带抽出来吃;渴了,就捧把雪喝;冷了,就依偎在一起取暖。

这本书里面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个故事讲述了1935年6月26日红军过大草地。这个草地是一片藻泽地。红军进入草地后,就不断有人陷进泥潭之中。一天,一个战士不小心掉进了泥潭,一个战士看见了,赶忙跑了过去,拿出枪想把他拉上来。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陪上了自己的性命。第五个人救了第四个人,可是还有三位同志却牺牲了。

你们看啊!红军叔叔们是多么有团队主义精神啊!只要有一个人碰到了危险或困难,其他同志们就会奋不顾身地去救他。要是我们都有了红军叔叔这种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这种好品质。菜场上就不会听见这种喧闹的吵架声;学校里也就不会发生这种搞分裂的事情;公交车上也不会发生这种抢座位的现象……

以前,同学们问我英语上的问题,我总是保密,不对他们公开。今天,我读了这本书,我深受启发。我要用自己的长处去帮助别人,为我们班级出一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老红军许义华难忘长征路上的故事

全文共 1414 字

+ 加入清单

“‘走出草地,革命到底’,这是先烈留给我们的‘口令’!”在漫漫的长征路上,无数人为实现革命理想献出了生命,这个口令就是许义华的五叔许庸远过草地时留下的最后遗言。

1934年11月,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红六军团解放了大庸县的岩口。初冬的下午,许义华背着砍来的山柴往家走。忽然,大哥许书生从后面赶上来,兴奋地说:“我到岩口卖柴,见到红军了!红军说话和气,和咱穷人是一家。你看,还送我两件衣服呢!”许书生说着,递给许义华一件:“这件不大,你穿正合适。”许义华看看自己身上那件补丁摞补丁的破褂子,望望红军送的七八成新的黑夹袄,心里一热,泪水止不住涌出眼眶。他都15岁了,还从没穿过这么好的衣服。

就在这一年,许义华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11月,他随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出发,开始长征。

许义华回忆说:“爬大雪山时,才到半山腰,体乏肚饥,寒风刺骨,加上空气稀薄,伤病员不断增加。部队首长把自己的骡马让给伤病号骑,年轻力壮的同志和首长们争着背伤病员的武器弹药。在艰苦的翻越中,不少同志失去了生命。”

过草地更是艰苦。每当忆起过草地时牺牲的战友,许义华都心痛不已。他说:“我亲眼看到一个骑枣红马的病号,一个趔趄陷入泥潭,我们奋力抢救,才把人拉上来。那匹马,我们拉断了缰绳也没救起来。我们班的唐宏阶,一脚踩虚掉进泥沼,我们只抓住了他的枪。”

五叔许庸远是许义华参加革命的领路人。

许义华说:“五叔见到我时,总用苦难家史激励我的革命意志。那天下午快到草地‘上海’———阿坝了,我不知吃什么中了毒,疼得直不起腰,每走一步都头晕目眩,非常吃力。

正在这时,看见远处有个掉队的,身披夹袄,步履艰难,走近一看,原来是五叔。只见他两条裤腿从膝盖以下已经磨成了碎布条,两只光脚踏在水草里,脓血顺腿直流。我鼻子一酸,强忍着眼泪问,‘怎么掉队了?’他吃力地回答,‘不要紧,我能赶上队伍……’我忙把自己剩下的半搪瓷碗青稞递给他,他吃了几口,又从沟里舀了一碗水喝下去,他神情稍好,便催我,‘行了,你走吧!你还有一班人,当班长的掉在后边怎么行?’我要扶着他走,他简直有点急了,‘快赶队伍去牎你现在不是一个普通的红军战士,而是共产党员!一定要走出草地,革命的路还长呢!’我给他拾了一根棍子拄着。

在他再三催促下,我一步一回头慢慢向前赶去。不一会儿,天色大变,雷电交加,一阵冰雹劈头盖脸落下来,砸在头上、身上生疼。我想起五叔,急忙掉头往回赶,终于在一条小河沟边,看到五叔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右手抓着那根棍子,左手护着放置文书材料的皮挎包。

我把他扶起靠在腿上,才看到他鼻口流血,已经停止了呼吸。我禁不住失声痛哭!不一会,收容队的几个同志赶来了,帮我料理五叔的后事。收容队的同志打开他的皮挎包,只见一摞纸的第一页上留着五叔的笔迹:‘今日口令……’”

往日的硝烟已经退去,但是长征的光辉越来越耀人眼目。许义华告诉我们,当年红军之所以能够从雪山草地那样的“绝地”走出来,就是因为胸怀共产主义理想的红军战士,具有顽强的艰苦奋斗作风和高度的团结友爱精神。

1.彭德怀长征路上杀大黑骡子的故事

2.长征路上刘先与宋志刚的感人故事

3.司号员“八斤半”的长征故事

4.老红军王承登被子弹打穿眼窝的故事

5.任思忠草地里过鬼门关的长征故事

6.假团长贺大彬的长征故事

7.刘忠将军谈湘江之战的长征故事

8.老红军王玉清难忘长征那些年的故事

9.杨献珍难忘长征生死路的故事

10.刘发祥与湘江战役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长征路上刘先与宋志刚的感人故事

全文共 2263 字

+ 加入清单

宋志刚同志是江西兴国人,共产党员,出身于贫农家庭,从小历尽风霜,磨练出了一种刚强、坚毅的性格。40多岁的他经验丰富,遇事能出主意,每当大家伙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的时候,只要有老宋在场,就能“逢凶化吉”。

1935年8月下旬,红一方面军进入草地。所谓草地,是指川西北草原。历史上一直为四川松潘所辖,故有松潘草地之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连接地段,面积约为1.52万平方公里,海拔约在3500米以上。

他们好不容易筹到一点粮食,每人分到了5斤青稞,把它炒熟装进了干粮袋。

就凭这5斤青稞,要走七八天的草地是根本不可能的。老宋凭着小时候给地主放牛时挖野菜充饥的经验,寻找能吃的野菜。第二天他发动大家动手摘了一大堆野菜,晒干了又使每人增加了10多斤半干半湿的野菜叶子。

8月下旬的一天,部队开进茫茫大草地,举目一望,草丛里河沟交错,积水泛滥,青草浸在紫黑色的泥水中,散发着腐臭的气味。在这广阔的泽国里,看不到树林和人烟,更找不到人行的道路。

进入草地后,有一天由于行军太累,没留神,脚下一滑,刘先掉进了一个脏水坑里。真糟糕,干粮袋里的炒青稞浸透了脏水,臭味熏人,没法再吃了。刚进草地就没有了干粮,以后可怎么办呢?年轻的刘先看着弄脏的干粮袋,不禁发起愁来。

突然,一个干粮袋从后面套在他的脖子上。他回头一看,正迎着老宋那温暖慈祥的目光。他用手拍着他的肩膀,安慰说: “没关系,你用这个吧。”他拾起臭水浸过的半袋炒青稞,迈着吃力的步子向前走去。刘先望着他那瘦弱的背影,仿佛觉得有一股热浪从心里往上翻滚。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激,泪水像断线的珠子一样落下来。

傍晚,队伍露营在一个斜坡上。大家围着篝火,用搪瓷缸子煮一点开水,吃一点青稞充饥。老宋同志把开水缸子端到一边去,背着身子,把臭水浸过的青稞和野菜叶子泡在缸子里,费劲地嚼了半天,艰难地咽下去。

刘先实在看不下去,站起来提着干粮袋对他说: “老宋啊,我不能要你的粮食。”老宋拉着刘先的手,又把干粮袋挂在刘先的脖子上,笑着对刘先说: “小家伙,我年龄比你大,难吃一点我能行。你还年轻,要保住身体,走出草地好北上抗日。”

刘先没顾老宋的再三阻拦,还是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排长汤平同志,汤平同志建议全排每人给老宋分出一点粮食。老宋再三推让不肯收下,最后党支部决定,硬把分出的粮食装进他的干粮袋里。

以后几天的草地行军中,老宋的身体越来越瘦弱。每到宿营地,别人都吃一点青稞,老宋同志总是悄悄地煮一点野菜吃,野菜不好消化,一直在闹肚子。

越往草地中心走,困难越大。时风时雨,忽而漫天大雪,忽而冰雹骤下,夜晚的严寒,更使人难以忍受。从江西瑞金出发时,发的一套单军衣早已破烂不堪。晚上宿营,再也找不到烧火的柴火了,战士们只好挤在一起,背靠背取暖。寒风吹来,浑身直起鸡皮疙瘩,每一个人都盼望天快亮,快出太阳。

在夜里同志们冻得难受,老宋同志抽着旱烟,讲起江西老家的故事来。他那趣味横生的故事,把大家逗乐了,似乎也驱散了我们身上的寒冷。

长期的劳累和饥饿,再加上风雨、泥泞、寒冷的折磨,严重的胃溃疡和风湿性关节炎在老宋身上一起发作了。他比进草地前更消瘦了,两腿已经瘫软无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体力。李辉高等几个同志硬从他肩上夺过步枪和手榴弹,让他轻装前进。实在无力行走,就扶着他走。

第六天,天色阴暗,突然下了一场雨夹雪,每个人全身都被雨水浸湿了。中午,又遇到一条宽约一百多米的河流,水深过胸,水流很急,部队发扬团结友爱精神,手臂挽着手臂,强忍着刺骨的冰冷,趟过了激流。老宋同志被扶过河后,开始发高烧,直打哆嗦,后来神志不清,昏迷不醒了。

同志们轮流背着老宋同志前进,走了十多里路,他有几次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发现别人背着他行走,想挣脱下来。他用微弱的嗓音恳求地说: “我是不行了,你们放下我吧,不要因我一个人拖累了大家。”

李辉高同志安慰他说: “老宋,放心吧,只要我们活着,就一定要把你背出草地。”老宋脸色苍白,嘴唇抽搐了几下,想说什么,但由于身体太虚弱了,又昏迷过去。当时,部队根本找不到一点药品,生了病只有靠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去战胜。

就这样,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坚持背着老宋走,有几次差一点陷进泥潭里去,经大家帮助,又拉出来继续前进。几经周折,终于坚持到了宿营地。

刘先永远也不会忘记草地那个寒冷的夜晚,老宋同志突然急促地喘息起来,他们立即围拢在他的身边,他已面无血色,两眼深陷,断断续续地说: “我不行了……感谢大家对我的照顾……我们一定能胜利地走出草地,我们党一定会胜利,中国的革命一定能成功……我已经看不到全国胜利的那一天了,有可能的话,写封信告诉我的家人,就说我没有辜负他们的希望……”老宋同志垂下冰冷的双手,停止了呼吸。

刘先不禁失声痛哭起来,同志们站在旁边也泣不成声。在掩埋烈士的遗体时,刘先突然发现老宋同志干粮袋里的青稞没有吃,还是那么多。原来他知道自己不能走出草地,只吞咽了一点野菜充饥,把青稞节省下来留给了大家,是饥饿和病魔夺去了他的生命啊!

像他这样刚强的红军战士,怎能不使后来这些活着的人们永远地敬佩他呢!

像他这样为中国革命无私无畏奋勇献身的红军战士,怎能不使这些活着的人们在心里永远地怀念他呢!

1.彭德怀长征路上杀大黑骡子的故事

2.老红军许义华难忘长征路上的故事

3.司号员“八斤半”的长征故事

4.老红军王承登被子弹打穿眼窝的故事

5.任思忠草地里过鬼门关的长征故事

6.假团长贺大彬的长征故事

7.刘忠将军谈湘江之战的长征故事

8.老红军王玉清难忘长征那些年的故事

9.杨献珍难忘长征生死路的故事

10.刘发祥与湘江战役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任弼时长征时三过草地的故事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路最长,三过草地,第一次过草地时,我的右脚便被反动军队布下的竹签阵穿透了”。

那是一次夜间急行军,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任老带着一支十几人的队伍迅速向阿坝前行。任老走在最前面,他小心地穿过反动军队布下的铁丝网,突然脚心一阵剧痛,落在地上再也迈不动步子。战友提来马灯一看,一根近0.1米长的竹签穿过了他的右脚脚掌,脚背上还露出长长一截。

受伤只是一瞬间,此后几个月任老被伤脚折腾苦了。队伍连续行军,根本没有机会停下来养伤。伤口化脓了,战友便将纱布裁成窄长的细条,蘸了水穿过伤洞,来回扯动,清除里面的脓血和息肉。每拉扯一下,都伴随了钻心的疼痛,但有什么办法,那是缺医少药环境中遏制进一步感染的惟一办法。 和平年代现在的年轻人谁还能忍受这样的痛苦呢?”讲到这里,任老喃喃地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长征小故事红军女战士“接受检查”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翻越岷山,到达甘肃宕昌哈达铺。

部队进入宿营地之后,所有小贩都向红军部队围拢过来。为避免买卖拥挤,各部红军战士都只派出采买员去购买东西,而且买卖用现大洋。群众觉得红军说话和气,买卖又公平,这样多的人马一点不嘈杂,都感到有点惊奇。

在这里更有意思的是几位汉族、回族农妇对于红军中做政治工作的女战士产生了兴趣,她们觉得这些女战士言语行动明明是女子,但细看她们穿着戎装、麻鞋,又缠上绑腿,配着手枪,雄赳赳地又引起她们怀疑。于是几个农妇格外亲热地拉着一个女同志向他们家里跑,因为她们对女战士是男是女还抱一点怀疑态度,所以向女战士“实行检查”。红军女战士当时被弄得莫名其妙,大家哗然一笑,然而那些“执行检查”的农妇们则更进一步“亲热”,请那些红色女战士上炕(北方睡土炕,凡有客人来了都请上炕,但女人的炕只请女客)。女同志不仅被请上炕,而且被农妇请吃了晚饭。

一般的战士们虽然没有农妇请吃晚饭,但各个伙食单位都买到了羊肉和白面、盐、油,与雪山草地吃野菜、青草,数月不尝盐油之味的情形比较起来,简直就像“困于囚笼之鸟儿,一旦逃脱而翱翔空中一样”。

红军经过短暂的休整,由此继续向陕北行进,由于宣传北上抗日的主张,由于秋毫无犯的纪律,沿途都受到群众的欢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高考作文素材积累:长征故事飞夺泸定桥

全文共 1387 字

+ 加入清单

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这次胜利体现了红军无限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大无畏精神。下面是小编收集的2017高考作文素材积累:长征故事飞夺泸定桥,希望对你们有用!

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下面是语文网整理的具体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长征故事:突破乌江

全文共 1168 字

+ 加入清单

1934年的最后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瓮安县猴场 ( 今草塘镇)宋家湾召开扩大会议,再次否定李德等人回头东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错误主张,作出强渡乌江天险、攻占遵义的决定。

乌江又叫黔江,是贵州的第一大河,素有"乌江天险"之称。两岸山体呈墨乌色,乌江就像一条蛟龙从山涧奔腾东下,当地的老百姓又叫它"乌龙江"。

把守乌江对岸的黔军教导师认为:乌江素称天堑,红军疲惫之师,必难飞渡。还吹嘘什么:江防工事,重叠坚固,扼险固守,可保无虞。

1935年1月1日晨,红1军团2师师长陈光率红4团逼近乌江江界河渡口。江界河渡口是瓮安河与乌江的汇合处。两河汇流,一清一浊,所以叫江界河。

红4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为了了解对岸黔军的部署,进行火力侦察。之后,决定在江界河渡口上游500米处,由3连连长毛振华率8名红军进行试渡,探一探江水的情况,为架桥做准备。

结果,红军战士携带的缆绳在江心被黔军的迫击炮炸断,一名战士牺牲,7名战士只好游回了南岸。缆绳没有拉过江,也就没有办法架浮桥了。

入夜后, 18名红军战士在3连连长毛振华的率领下,分乘3个竹筏,偷渡乌江。结果,第2、第3个竹筏被江水卷了回来,只有3连连长毛振华率刘昌华、钟家道、温赞元、丁胜心4名战士登上北岸。但是,漆黑的夜晚,部队领导并知道他们成功渡江。

1月2日上午,红4团紧急绑扎了60多个竹筏,以3个竹筏为先导,强渡乌江成功。当2连连长杨尚坤带领机枪班、步枪班冲上河岸,才发现躲在峭壁下、隐蔽了一夜的3连连长毛振华等5人。见战友过来了,毛振华如虎添翼,一口气爬上山,拿起轻机枪一阵猛扫,占领了黔军的主阵地。

黔军组织两个营的兵力,向红军发起反扑,妄图夺回阵地。刚刚过江的红军英勇还击。江对岸的红1军团炮兵连长、神炮手赵章成连发3炮,压住黔军的反扑。1营乘势反击,最终将黔军击溃,强渡乌江成功。

占领渡口后,红军工兵营开始用竹子搭建浮桥。

红军刚到江界河渡口时,当地老乡不了解红军,按照老黄历:兵匪一家,三十六计走为上,全都躲到山上去了。

一个叫周世昌的年轻船工,上山的时候,家里的猪崽跑了。好不容易挨到了天亮,他就一个人来到乌江江边找猪崽。就见一群穿着破烂衣服的部队,也在江边找什么。周世昌刚想跑,就被几个当兵的给抓住了,对周世昌说:我们是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专打王家烈匪兵。说着,红军还把自己穿的两件破棉袄披在周世昌的身上,又给了周世昌一大块盐巴。那时候,盐巴可是比金子还贵。周世昌想:肯送我盐巴的兵肯定是好人,我还跑什么。后来,周世昌上山招呼乡亲们,把沉在江边的船捞上来,用门板、竹子、石磨帮助红军搭浮桥。

浮桥终于架成,红军渡过乌江,把"追剿"之敌远远地抛在了乌江以东、以南的地区,马不停蹄向遵义进军。

后来,王家烈黔军"双枪兵"为了推脱责任,说什么红军有"水马",有刀枪不入的铠甲,所以渡过了乌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刘忠将军谈湘江之战的长征故事

全文共 2290 字

+ 加入清单

11年前的元月,我来到北京国防大学,拜访心仪已久的刘忠将军。望着眼前这位88岁的共和国有功之臣,我不禁想起杨成武将军对他的评价:“他的戎马生涯可以说是我军的一个侧影。”

如果说,在参加长征的闽西子弟兵幸存者中,武平的刘亚楼(红二师政委)、长汀的杨成武(红二师四团政委)以其作为全军的前锋一路斩关夺隘,在军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那么历史同样不会忘记来自“中央苏区第一模范区”——上杭才溪的刘忠。刘忠原任红二师五团政委,长征前夕受命担任红一军团侦察科长,率部一直走在前头,是红军的“千里眼”“顺风耳”。1934年11月中旬,红二师突破敌人第三道防线后,以100公里急行军奔袭道县。红旗很快就飘上了道县城头。随即,军团首长下令红二师参谋长李棠萼率五团向湘江前进,占领界首的各个渡口,相机占领全州。刘忠自然责无旁贷地率军团侦察部队走在五团前头,侦察全州、桂林的敌情。

前有湘江阻挡,后面和左右两侧有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情况万分危急,红军能否突破湘江,冲出敌人的重围,绝处逢生,关键在此一仗!林彪、聂荣臻给红二师下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突破湘江,为部队行进打开通道。

27日,红二师在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率领下,出其不意地突破敌人封锁线,未遇困难便渡过了湘江,并控制了界首至觉山(脚山铺)间的渡河点。在红二师的开路下,一军团和三军团的精锐部队也都伤亡不大地跨过了湘江。恰在这时,国民党桂系白崇禧从兴安把他的部队向南移动,佯作保卫桂林,实际上是为保存实力,避免与红军作战,因此开放走廊,让红军从兴安前往全州。此时,红军先头部队与中央纵队前后相距100公里,白崇禧的及时撤退给红军提供了涉水过江的条件,湘江渡口一度向红军敞开。按理中央纵队在两天内就可以过江,而且可能不会有多大损失,可这良机被洋顾问李德错失了,笨重的、不适当的、多余的辎重部队也改变了有利形势。28日,在蒋介石的严令下,何键派了4个师猛攻红军的北翼。最令人吃惊的是,白崇禧重又卷进了这场厮杀,他们要夺回渡河点,把红军拦腰斩断,击红军于半渡,消灭于湘江两岸。

红一军团奉令保卫渡口,阻击国民党部队,掩护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及红军大部队全部过江。红二师在全州附近的觉山打响了阻击战。于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恶战在湘东两岸展开!

激战到第二天拂晓,即30日凌晨,红一师渡过了湘江。一小时后,红一军团两个师都进入了阵地。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离开军团指挥所,同红二师政委刘亚楼一起在黄帝岭阵地上指挥战斗。

11月30日和12月1日这两天,被聂荣臻认为是长征途中最危险的时刻。敌机的轮番轰炸,重磅炸弹把红军震得耳鼻出血,敌人在指挥官的督战下,疯了似的潮水般冲来。为了红军的生存,为了中央纵队顺利渡过湘江,从军团首长到每一个战士,都投入了最紧急最紧张的作战准备,生死存亡在此一役。

开始,敌人猛攻红一师三团阵地,见没得利,转攻红一师和红二师的结合部,终于突进四五里地。红一师三团两个营被迂回其后的敌军包围,红二师也面临被敌包围的险境。刘亚楼和师长陈光命令二师指战员:即使用刺刀也要顶住敌人,守住阵地。

大约正午时分,中央纵队终于渡过了湘江,并越过桂黄公路。接报后,红二师和红一师交替掩护,边打边撤。

湘江之战,是红军离开中央根据地打得最激烈也是受损失最大的一仗。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多人,减员到不足4万人。

湘江之战,除了上面所说有一个缺口可使红军避免重大损失外,还有一个时机。刘忠将军说:“我红二师攻下湖南道县后,二师参谋长李棠萼奉命率五团立即向湘江前进。我率军团便衣队仍走在五团前头,弄清全州、桂林的敌情。11月20日,我们到达湘江边的界首村,横渡过湘江,到全州附近侦察。21日上午,我派参谋化装进全州探实,城内只有民团,国民党正规军尚未到达。这时,李参谋长率五团已进到界首村停下,但未渡湘江。我面告他速渡湘江,占领全州。他犹豫不决,说须电报军团指挥部,听候命令再行动作。我再次建议机不可失,进全州城后电报军团首长不迟,但他坚持己见,还是先电告军团。在关键时刻,军团首长也要被动地听候红军总部也就是李德的命令。第二天,等‘渡过湘江,进占全州’的命令下达时,良机已失。国民党中央军前卫已进全州城,并在城外占领了阵地,布置了警戒。我红五团只好抢占脚山铺。事后,我向刘亚楼政委说了此事,他也感痛失良机,说如果占领全州城,通过敌封锁线可能会顺利些,红军肯定不会在湘江之畔流那么多的血,死那么多的人!”

接到军团“渡过湘江、占领全州”的命令后,刘忠暂时放下一肚子“怨气”,率部从全州城郊绕道插到全州以西的才湾、庙头、资源一带,以控制有利地形,钳制敌人,掩护全军渡江。在资源,刘忠的小部队被敌人包围了一天,他沉着指挥,派出化装便衣夺占梧桐要隘口子,连夜通过隘口向西急进,摆脱敌人的围堵,追上了后卫部队。

刘忠将军告诉我,在湘江之战中,闽西子弟兵牺牲壮烈。担任殿后任务的红三十四师在此役中几乎全军覆灭,鲜血染红了滔滔湘江,而该师多由闽西子弟兵组成。他感慨地说:“如果没有湘江之战,解放后我们福建的将军,不知要多出多少!”当年三十四师的指挥员之一韩伟(解放后授衔中将)逝世后,特地叮嘱要将骨灰运送闽西安葬,以陪伴那些早就长眠在地下的闽西部属。

刘忠在长征中带领侦察部队深入敌占区,在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抢渡湘江乌江、攻取遵义城、四渡赤水河、通过彝民区、夺占晒经关、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通过大草地、突破腊子口等着名战役战斗中,冲破重重难关、种种险情,出色地完成了侦察任务,受到中央首长的表扬,刘伯承称赞他“功不可没”。

如今,刘忠将军已逝,但他的业绩和英名,将与红军长征精神共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

全文共 1287 字

+ 加入清单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过去了大半个世纪。爱思范文23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它特有的魅力就像是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回首风雨来时路,漫漫征程,说不完的艰难困苦,道不尽的严峻险阻。冰封的皑皑雪山、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峡谷急流、有乌江天险、有弯弯赤水、有大渡激流……加之蒋介石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粮食的严重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可长征中的人,却利用自己的两只脚,长驱直至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他们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攻占腊子口……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二万五千里血与汗的洗礼。所到之处,哪里没有浸透着红军战士的不散热血?哪里没有谱写着一曲动人的壮歌?长征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才是英雄好汉。他们排除万难,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激烈战斗,战胜了任何人都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他们在一条布满荆棘和鲜血的道路上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

那,是什么让长征中的人们明知征途有艰险,却毫无畏惧、万死无辞,前仆后继地奔向一个目标?是什么让他们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万水千山,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是坚定不移的信仰、不屈不挠的求素、无所畏惧的前行、向着理想勇敢奋斗的精神。是老人们口中述说的长征精神。

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

岁月的年轮沉淀了斑驳的痕迹,冲天的狼烟留下了悲壮的回声。时值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历史,不由感慨万千。红军长征的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但是,长征精神却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那烙印在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长征精神”,与我们党和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进程中创造的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奥运精神、三峡移民精神、抗非典精神、神五神六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和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成为中华民族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发奋图强、坚忍不拔、战胜一切困难的支柱。

现在,党中央领导集体正在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为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让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进行着新的长征。我们仍然需要在21世纪里,争取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腾飞这一现代历史主题。为此我们相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伟大征程中,我们仍然需要努力实践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长征精神,将激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振兴。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长征那英勇的足迹镌刻在为人类追求解放的历史中,始终为中国人民铭记;长征那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夺取成功的基础,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朝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辉煌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长征故事作文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知道两万五千里长征吗?它是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0日开始由江西的瑞金出发,到1936年10月19日达到陕西吴起镇的路程。

这段长征路是多么艰苦啊!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吧。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红军开始了漫漫的长征之路,就在这个月,红军渡过了长征第一河——都河,11月29日,红军开始抢渡湘江了,这次战斗,为了保护领导战士们和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争,战后,湘江上漂起了许多红军的尸体,湘江也被血染红了,真令人伤心,1月,红一方面军做了竹排,准备强渡乌江,最后,倔强的乌江也屈服在了红军之下。突破了重要关卡娄山关的红军,又假装成了战败的敌人,智取了遵义城,还用智慧四渡赤水,战胜敌人,红军战士渡过了金沙河,又强渡了大渡河,之后,翻越了大山夹金山,来到了草地,红军三次过草地,遭到了敌人的八次攻击,可恶的敌人总想把共产党彻底消灭,经过了千辛万苦,红军终于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我要向这些红军战士学习这种爱国报国、不惜自我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女英雄贺子珍的长征故事

全文共 2590 字

+ 加入清单

一九三四年十月,国民党步步紧逼,瑞金城十分危险,中央红军即将转移,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和贺子珍都要随红军队伍转移,家中的父母和孩子必须托给可靠的人。

贺子珍心中焦急,想跟毛泽东商量一下,但毛泽东却已经随先头部队出发了,还捎信来嘱咐她安顿好父母和孩子后,抓紧赶来。

当时,贺子珍的父母和妹妹就住在瑞金下肖村里,贺子珍赶到那里,把父母和孩子托给妹妹照顾。正好妹妹要留下开展工作,可以照顾家人。贺子珍放了心,但看到孩子,又想到即将离别,不禁泪如雨下。

这些年,他们随着军队大江南北的跑,很少有时间陪孩子。小毛跟着爷爷奶奶,知道爸爸妈妈忙,很懂事地不吵不闹。他是个很可爱的孩子:圆圆的脸蛋,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的,特别是那张小嘴巴,笑起来嘴角微微上翘,说起话来非常响亮。

这些日子在瑞金,才多了点时间陪他,但还没几天,部队又要走了,就这么离开幼小的孩子,一向坚强的贺子珍也不禁十分难过。

贺子珍和妹妹商量好了,战争太危险,不能把小毛带在身边,只能先把他寄养在他的奶妈家,以后再做打算。贺怡(yí)见姐姐难过,就赶紧劝了几句,让她快去接孩子。

贺子珍回到家,收拾好了小毛的东西,带着他送到奶妈家。

“小毛就麻烦你了,我们安顿好了再写信来。”贺子珍忍着泪意,拉着奶妈的手说。她实在舍不得孩子。

奶妈也跟着掉泪,说:“你们去吧,早点打了胜仗回来,好好陪陪孩子。”

小毛听懂了,妈妈又要走了,还要把他留在奶妈家,就哭起来。

“我要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我不留下!”

贺子珍心如刀割,也抱着小毛哭成一团。不知为什么,这一次离开小毛,她感到从未有过的难过。

她想起从小毛出生起,就没有好好享受过父爱母爱。

自己和毛泽东都很忙,小毛一见到他们就特别开心,连晚上睡觉时都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怕一放开了就又见不到了。

他缠着爸爸,让爸爸教他写字时的聪慧;他站在门口送爸爸妈妈出门的懂事;他抱着自己的脖子撒娇,甜甜地叫妈妈……“小毛乖,不要哭了。等打赢了仗,爸爸妈妈一起来接你回家。”

“我不听,妈妈骗人。”小毛哭喊着。

“妈妈不骗你,你跟着奶妈在这里,要好好学习,长得高高的,等爸爸妈妈来接你时,你就是个大孩子了,比妈妈还高了,好不好?”

贺子珍耐心地哄着,珍惜着和孩子的相聚。

“好,我要学写好多的字,等爸爸回来时给他看。”小毛不哭了,还带着泪的眼睛一眨一眨,十分可爱。

“这就对了!乖小毛,跟妈妈说再见,要听奶妈的话。”

贺子珍把孩子的手交到奶妈手里,又看看了看可爱的孩子,毅然转身,走了出去。她哪想到,这一走,就再也没能见到孩子,战争从她的手里夺走了孩子的生命。

当天下午,转移的红军队伍出发了,百姓都出来送红军们,拉着战士们的手热泪长流,不停地说:“这么快就要走啊?”

“一定要再回来埃”

“千万要回来呀。”

……

贺子珍在队伍中频频回头,深情地回望着这片红色的土地,然后坚定地对老乡们说:“乡亲们放心,我们一定会回来的,我们绝不会放弃中央苏区!”

同时,她也在心中默默地向小毛和父母深情告别:“爸,妈,小毛,等着我们胜利回来吧。革命一定会胜利的!”

长征开始后,红都瑞金落入敌人的手中,收留小毛的奶妈的家乡,也成了敌人的地盘。由于敌人憎恨红军的领导,就四处搜捕红军领导的家眷(juàn),连与红军接触较多的人都不放过。贺子珍的妹妹贺怡和红军干部毛泽覃怕小毛有危险,就秘密地把他转移到一个警卫员的家里,后来毛泽覃在战争中牺牲,小毛就从此下落不明了。

贺子珍听说这个消息后失声痛哭,这位不怕苦不怕累,不怕伤痛的女战士,再也没能见到自己的孩子,连他是生是死都不知道。那时正是革命的重要时期,她强忍着巨大的悲痛继续工作,但这种痛失爱子的心痛一直跟随着她,成为这位女英雄的隐痛。

贺子珍的身体里有几块炸弹的碎片,一直没有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另一份记忆。那件事让所有人都佩服这位女英雄的坚毅和忍耐力。

那是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地区,刚刚想整理队伍,停下休息。一群敌机突然从山后飞过来。

“快趴下!”有经验的女战士立刻大声喊着,与此同时,拉住身边的同志一起卧倒。但敌人的飞机已经发现了她们。其中一架飞机快速俯冲下来,一阵子弹迎头扫射下来,同时三枚炸弹一起投向了休息营地。

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隐蔽自己。但有些伤员伤得太重,根本动不了,只能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下。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坡下的,但她看到伤员们还在路上躺着,就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

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炸开了。

敌机轰炸了一会儿,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尘土渐渐散开,只见贺子珍浑身是血,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染得殷红,已经昏迷不醒了。

同志们赶快开始抢救。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了李芝医生救治贺子珍。

李芝先给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十七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

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太差,没有麻醉药,但李芝医生从没有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给伤员动这么大的手术。贺子珍见她犹豫,想说话,却没有力气,就拉着她的手使劲儿点点头。

李芝没有办法,就让一个战士在一边做助手,给贺子珍擦汗。于是,手术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开始了。

一块又一块,弹片从贺子珍的身体中取出,李芝忙得满头大汗,把取出的弹片放在一边。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línlí),眼里噙(qín)满泪花,苍白的手紧紧握着旁边一个女战士的手,却坚持一声不吭。

她的精神和意志力让医生十分敬佩,更加投入地工作。一旁的助手紧握着她的手,不停地流眼泪。贺子珍颤抖着嘴唇,挤出一缕笑意:“傻丫头,哭什么。”说完疼得浑身发抖。

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了,但深入体内的弹片却没能取出,最终留在了她的体内,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贺子珍就是这样一位坚强而又坚韧的女性,在战争中,她表现出的精神和意志力,值得所有人为她喝彩,她是一位真正的女英雄。

1.贺龙在长征中让人敬佩的故事

2.女将军李贞的长征故事

3.少年老红军王新兰的长征故事

4.爱国民主人士周素园的长征故事

5.2016年开学第一课:贺龙女儿贺捷生的长征故事

6.2016年《开学第一课》:“百折不挠”秦华礼的长征故事

7.2016开学第一课:梁天文的长征故事

8.彭德怀长征路上杀大黑骡子的故事

9.长征路上刘先与宋志刚的感人故事

10.老红军许义华难忘长征路上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