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出自开封的成语故事五则经典20篇

浏览

7769

作文

1000

何郎傅粉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何郎傅粉

成语拼音:hé láng fù fěn

成语用法:作宾语;指美男子。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傅粉:抹粉。原指何晏脸色白净,如同擦了粉一般。后指美男子。

成语来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

何郎傅粉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曹操的女婿何晏长得十分俊美,他经常涂脂抹粉。曹丕称帝后,想亲自检验一下何晏有多美,在一个烈日当空的中午,他请何晏在宫内喝酒,让他吃加辣的热鸡汤面。何晏一边吃,一边不停地擦汗。一碗面吃完,脸上的脂粉全部被擦干净了。

何字开头的成语

何郎傅粉

包含有何字的成语

无可奈何    成也萧何    干卿何事    欲加之罪    不知有汉    何郎傅粉    为虺弗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三生有幸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有一个和尚,号国泽,对佛学有高深的造诣,和他的朋友李源善很要好,有一天,二人一同去旅行,路过一处地方,看见一个妇人在河边汲水,那位妇人的肚子很大,已经怀孕了。圆泽指着妇人对李源善说:“这个妇人怀孕已经有三年了,等待我去投胎,做它的儿子,可是我一直避着,现在看见她,没有办法再避了。三天之后,这位妇人已经生产,到那个时候请你到她家去看看,如果婴孩对你笑一笑,就是我了。就拿这一笑作为凭证吧!再等到第十三年那一年,中秋的月夜,我在杭州天竺寺等你,那时我们再相会罢。”他们分别后,就在这一天夜裹圆潭果然死了,同时那个孕妇也生了一个男孩子。第三天,李源善照看圆泽的话,到那位妇人家里去探看,婴儿果然对地笑了一笑。等到第十三年后的中秋月夜,李源善如期到达天竺寺去寻访;

刚到寺门口,就看到一个牧童在牛背上坐看唱歌,道:“三生石上旧情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现在一般人凡是比喻有特别的缘份。或朋友闲在一种偶然的机会里或特殊的环境中相识,成为知己,又能够帮助自己的,就以“三生有幸”来称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成语故事:欲速则不达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成语指的是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多指违背客观规律或不按应有的程序行事。

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子录篇》。“子曰:‘无(wù,勿)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事不成’。”这段话是孔子教导弟子时说的,意思是:不要只图快,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图快,则达不到预期目标;只顾眼前利益,则办不成大事,这里还有一个古老的阿拉伯故事呢。

从前,有一个到欧洲去卖货的阿拉伯商人,他的生意挺兴隆,他带去的一马车的货物不几天都卖完了。他喜滋滋地买了些给家人的礼物装进马车,驾车往家赶去。他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深更半夜他才投店休息;第二天一大早又忙着赶路。店主帮他把马牵出马棚时,发现马左后脚的铁掌上少了一枚钉子,就提醒他给马掌钉钉。商人说:“再有十天就到家了,我可不想为一颗小钉耽误时间。”话音未落就赶车走了。

两天后,商人路过一个小镇,被一个钉马掌的伙计叫住:“马掌快掉了。过了这个镇可不容易再找到钉马掌的了。”商人说:“再有八天我就到家了。我可不想为一个马掌耽误功夫。”离开小镇没多远,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马掌掉了。商人想:“掉就掉了吧,我可没时间再返回小镇了。就要到家了。”走了一段路后,马开始一瘸一拐起来。一个牧马人对他说:“让马养好脚再走吧,否则马会走得更慢的。”“再有六天我就要到家了,马养伤多浪费时间呀。”

马走得更跌跌撞撞了,一个过路人劝他让马养好腿再继续赶路,可他说:“老天,养好腿得多长时间?再有四天我就要到家了,别耽误我与亲人见面!”又走了两天,马终于倒下了,一步也走不了了,商人只得丢下马和车子,自己扛着东西徒步朝家走去。

结果,马车走两天的路程他走了四五天,到家的时间反而比预定时间晚了两三天,真是欲速则不达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或字多两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开卷有益成语故事_500字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 “开卷”就是翻开书,表示读书。比喻读书有好处。

故事:宋大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的时候,各地还存在着一些割据 政权。统一全国的任务,直到他的弟弟赵光义当皇帝后,才完成。赵 光义即位后改名赵光灵,史称宋太宗。宋太宗统一全国后,立志宏扬传统文化,下令整理各种古籍。同 时,又重视各种古代文化资料的收集。在太平兴国年间。下令编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大类书,从 而为保存和发扬我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太平御览》中引用的古书,十之七八现在已经无法看到了。所 以,又可以说它是北宋前文化知识的总汇。 这部书原名《太平编览》。编成后,宋大宗对它非常重视,规定自 己每天看三卷,一年后全部看完;因而改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太 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宋太宗的政事非常繁忙,经常因处理其他事情而未能按计划阅 读这部书,于是就在空暇的日子补读。侍臣怕他读得时间太久,影响身体健康,太宗说:“只要翻开书卷阅读,就会有收益,所以我不觉得疲劳。”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开卷有益成语故事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开卷有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这个成语来源于《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历史故事与成语故事2两败俱伤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陈轸(zhěn)的人。他非常聪明,遇事总是能想出很多好办法。有一次,他受到楚王的派遣,出使到秦国去。当时,韩、魏两国互相攻打,打了一年多,仍然没有分出胜负。秦惠王打算出兵干涉,可一时也拿不定主意。秦惠王知道陈轸很有见识,便向他请教。

于是,陈轸讲了卞(biàn)庄子刺虎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叫卞庄子的人看见两只老虎正要咬一头牛,卞庄子见了,马上拔出剑来,想冲过去与老虎搏斗。旁边的人劝他说:“这两只老虎正在争吃一头牛,争着争着就会互相撕咬,结果一定是小的被咬死,大的也会受伤。到那时,你再去刺杀那只受了伤的,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解决了。”卞庄子觉得这个人讲得很有道理,就远远地看着那两只老虎。不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互相打斗起来,小老虎被咬死了,大老虎也受了很重的伤。这时,卞庄子冲上去,刺死了受伤的大老虎,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消灭了。

陈轸讲完了这个故事,然后对秦惠王说:“现在韩、魏两国长期战争,最后必然是弱国灭亡,强国受到很大的打击。到时候如果您乘机把遭到削弱的强国打垮,不就一下子灭掉了两国吗?”秦惠王听从了陈轸的意见,果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便以“两败俱伤”作为成语,比喻斗争的双方都受到了损伤。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成语故事2:河清海晏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天竺国下郡的白米四钱一石,麻油八厘一斤,可是三位王子借孙悟空三人的兵器去打造时却被人偷了。八戒说:“定是这伙铁匠偷的!快拿出来!略迟了些儿,就都打死!”铁匠们说:“我们连日辛苦,夜间睡着,到天明起来,就不见了。而且我们是凡人,怎么拿得动?希望爷爷饶命!”国王说:“这城里军民匠作,也很懂得法度,一定不敢欺心,希望神师再思。”行者道:“不用再思,也不须赖铁匠。我只问殿下:你这城池四面,可有什么山林妖怪?”王子道:“城外北,有一座豹头山,山中有一虎口洞。有人说洞内有仙,有人说有妖。我们不知到底是什么。”……孙悟空三人经过苦战,收降了九头狮子精,夺回了兵器。

国王大开素宴答谢唐僧一行,又将狮子肉分与百姓瞻仰。王子说:“感谢神僧施展法力,扫荡了妖邪,除了后患,现在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了!”

河清海晏”指黄河水清了,大海平静了,比喻天下太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成语故事读书笔记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在赵国都城邯郸,每个人走路的姿势都很优雅,个个风度翩翩。有个小伙子住在燕国寿陵,他想去邯郸学上几招,回来显显本领。他终于到了邯郸,看见没个人走路的姿势都很优美,之后他就每天上街学人家走路。总是这次觉得这个人走路好看就学这个人走路,一会儿觉得那个人走路好看又学那个人走路。最后什么都没学会,就连自己本来怎么走路的都忘了,只好爬着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东西不能三心二意,如果机械的去模仿别人,不但学不会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

这一次,我就跟这个小伙子犯了一样的错误,我爸爸教我学毛笔,叫我先练横,我才练了三天,就想练竖,连着连着就又想练点,最后什么都没学会,爸爸生气的说;“做什么事都这么三心二意,这样能学好什么?”我跑到小房间把门用力的一关,趴到了床上,嘴里嘀咕着;“只不过是一个毛笔吗,有什么好计较的,切!”

就这样,我跟爸爸僵持了一天没说话了,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跑去像爸爸道歉爸爸也原谅了我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之后我们又开始学毛笔,听了爸爸的话,我的毛笔字写得越来越好了。

我一定会好好学,把毛笔学会,不会再三心二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我见犹怜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wǒ jiàn yóu lián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大将军桓温平定蜀地,娶李势女儿为妾。桓温老婆十分忌妒,知道后立即前往蜀地李的住所,拔刀像要杀了她。看见李在窗口梳头,姿貌十分端庄秀丽,神色自若,慢慢地向桓妻走来,桓妻丢下刀说:“我见汝亦怜,何况老奴。”

【典故】我见汝亦怜,何况老奴。 南朝宋·虞通之《妒记》

【释义】犹:尚且;怜:爱。我见了她尚且觉得可爱。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动人。

【用法】作定语;用于女性

【成语举例】此即吾家小主妇耶?我见犹怜,何怪子魂思而梦绕之。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巧娘》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三的成语故事:白璧三献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楚国珠宝匠卞和从山中发现一块璞玉原料,兴高采烈跑到宫里去进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认为这根本就是石头,就命人砍了他的左脚。

楚国珠宝匠卞和不甘心,他笃定这是一块上等的玉,于是他又把这璞玉原料进献给楚武王,楚武王也同样砍了他的右脚。

最后只有楚文王识货,命人加工成为有名的和氏璧。

白璧三献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bái bì sān xiàn

【出处】《韩非子·和氏》

【解释】楚人和氏得玉璞,两献楚王,两遭刖足。 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为璧,世称“和氏璧”。比喻不识良材或怀才不遇。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怀才不遇

【近义词】怀才不遇

【反义词】将遇良才

【押韵词】逐机应变、百闻不如一见、豕分蛇断、听而无闻,视而无见、笔墨纸砚、条修叶贯、千呼万唤、长吁短叹、高雅闲淡、天真烂漫

关于三的成语故事:白璧三献点评

我们都希望天下的统治者和管理者能够学会善于识别人才,不要让千里马怀才不遇伯乐的惨剧屡屡重现。我们要相信在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千里马常有,伯乐也一样常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破釜沉舟的成语故事由来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下面,讲一个项羽破釜沉舟故事

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啦。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拼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画龙点睛成语故事主要人物

全文共 43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主要人物是梁代画家张僧繇

成语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龙画得特别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现在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巨龙,那龙画得活灵活现,非常逼真,只是都没有眼睛。人们问张僧繇:“为什么不把眼睛画出来。”他说:“眼睛可不能轻易画呀!一画了,龙就会腾空飞走的!”大家听了,谁也不信,都认为他在说大话。后来,经不起人们一再请求,张僧繇只好答应把龙的眼睛画出来。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刚点出第二条龙的眼睛,突然刮起了大风,顷刻间电闪雷鸣。两条巨龙转动着光芒四射的眼睛冲天而起,腾空而去。围观的人,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对张僧繇更佩服了。

成语“画龙点睛”就是从这个传说中来的。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写作、讲话时,在关键性的地方用上一两句精辟的语言来点明含义,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这种手法也称为“点睛”之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成语故事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成语拼音:yǐ xiǎo rén zhī xīn,duó j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分句;指看人。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小人:泛指道德不好的人;度:揣测;君子:道德高尚的人。用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的胸襟。

成语来源: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

成语造句:辛显令《喜盈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看到这种人就够了!”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514年,晋国魏舒继任执政大臣,他派魏戊去当梗阳县令。魏戊把一桩不好了断的官司上报给魏舒。官司的一法方送一个漂亮的女乐人给魏舒。大臣阎没和女宽借吃饭之机,劝谏魏舒,说他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以字开头的成语

以子之矛 以小人之 以五十步 以天下为 以身试法 以强凌弱 以貌取人 以卵击石 以德报怨 以逸待劳

包含有以字的成语

失之毫厘 挟天子以 星星之火 以天下为 以五十步 以小人之 以子之矛 自以为得 不以一眚 贪天之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出自三国的成语故事精选

全文共 5747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这个乱世里,出现了很多英雄人物,很多经典战争,当然留给后世的成语故事是非常多的。今天小编就收集了出自三国的成语故事【精选】,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出自三国的成语故事【精选】

1、【妄自菲薄】

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刘禅胸无大志,没有治国才能,诸葛亮深表忧虑,出征前夕写《前出师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情,应该发愤图强,不能妄自菲薄。

2、【智取陈仓】

诸葛亮第二次上表伐魏国,领精兵三十万奔陈仓道口而来。陈仓口守将郝昭有勇有谋,更得大将王双相助,诸葛亮造云梯,制冲车,填城壕,掘地道,强力攻城,但所有能用上的办法几乎都用上了,陈仓口还是久攻不下。

诸葛亮郁闷至极,一时无措,无奈问计姜维。姜维仔细分析了陈仓城池坚固,兼守将郝昭坚持防御战,防御工事牢固,更得王双相助,认为不能硬攻,只能智取。

于是建议诸葛亮暂停攻城,派大将依山傍水下寨固守,分兵把守关隘要道防止敌方从街亭进攻,自己派人献书诈降魏国大都督曹真,暗里袭击曹军大本营祁山。曹真中计,损失兵折将,于是祁山攻克。祁山一克,攻克陈仓口指日可待。

3、【巢毁卵破】

在东汉末年孔子的后代孔融。他自幼聪明知书达理,明礼数。至今还流传着“孔融让梨”的故事。可是这么一个贤人不幸被曹操手下杀害,被灭了全家。那时,曹操发动五十万大军,准备南征刘备。孔融提出不同的主张,却遭到曹操的拒绝。孔融不服气,背后讲了愤愤不平的话。曹操知道后,便下令处死孔融全家。

当时孔融的两个不满十岁的孩子正在家里下棋。突然面临此大祸。横眉冷对上前护住爹爹,孔融请求曹操官兵放过两个小儿,自己愿承受一切惩罚。儿子却高声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宁死而不屈”。这句话的意思是,鸟巢倒了翻在地下,怎么还有完好的鸟蛋呢?!

“覆巢无完卵”,也成“巢毁卵破”,就是说家已被毁了,那还有个人的安危可谈!

4、【顾曲周郎】

东汉末年,吴中有一位名将叫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他出身士族,少与孙策友善,后归孙策,为建威中郎将,助策在江东创立了孙吴政权。

孙策死后,周瑜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周瑜和鲁肃坚决主战,并亲率吴军大破曹兵于赤壁。两年后周瑜病死,终年35岁。

周瑜不但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而且精于音乐,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据载:周瑜听人演奏的时候,即使多喝了几杯酒,有几分醉意了,也能听出那怕是很细微的差错。每当发现了错误,他就拿眼睛看一下演奏者,示意他演奏错了。因此,当时有句歌谣说:曲有误,周郎顾。

5、【一身是胆】

东汉末年,刘备和曹操在汉水一带交战。刘备的老将黄忠前去曹营劫粮,被曹军团团围住。黄忠左冲右突,没能突出重围。

刘备的大将赵云带了几名骑兵赶来营救。赵云杀进重围,救出黄忠。赵云回到营地,埋伏了大批弓箭手,然后大开营门。自己单枪匹马,站在营门外。追过来的曹军见了,不敢前进一步。只见赵云枪一挥,营里的箭好似飞蝗般射向曹军。赵云和黄忠乘势追杀,获得大胜。

第二天,刘备来到前线视察。他夸奖赵云“一身是胆”,意思是胆量极大。

6、【三顾茅庐】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7、【桃园结义】

东汉(25-220年)末年,天下大乱。朝廷发布文告,下令招兵买马。榜文到涿县,引出了三位英雄。刘备,是汉朝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一天,他边看榜文边长叹,忽听背后有人说:“男子汉大丈夫不思为国出力,在这里叹什么气?”并自报姓名说:“我叫张飞,靠卖酒杀猪为生。”

刘备说出自己姓名后说:“我想为国出力,又感到力量不够,故而长叹!”张飞说:“这没什么可难的,我可以拿出家产,招兵买马,创建大业。”刘备听后非常高兴。

二人来到一个小店,边喝酒边谈,正说得投机,门外突然来了一个红脸大汉,威风凛凛,相貌堂堂。刘备、张飞请他一同饮酒。交谈中得知,此人名关羽,因仗义除霸有家不能归,已流落江湖五、六年了。他们各自抒发自己的志向,谈得十分投机。

隔日,三人来到一个桃园,点燃香烛,拜告天地,结为兄弟。按年龄刘备为大哥,关羽为二哥,张飞为三弟。并发誓“同心协力,报效国家。”此后,三人果然作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8、【草船借箭】

周瑜非常嫉恨诸葛亮,总想找个理由杀掉诸葛亮。

一天,周瑜让诸葛亮造10万枝箭,并说10天内就要。诸葛亮痛快地答应了,说:“我3天之内就送10万枝箭过来。”周瑜很吃惊。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快船,600名士兵,把每条船用布蒙上,两边堆满一捆捆的干草。周瑜得知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怀疑,不知诸葛亮又在玩什么花样。

到第三天,天还没亮,诸葛亮便派人将鲁肃请来,说:“请您和我一同去取箭。”然后,把20条快船用长绳连起来,一直往江北驶去。当时,长江上雾云很大,对面看不见人。鲁肃心里不明白,问诸葛亮怎么回事。诸葛亮只是笑,并不回答。

不久,船靠近曹操的水寨。诸葛亮命令将船头朝东船尾向西,一字摆开。又叫士兵一起敲鼓呐喊。曹操听了报告,说:“雾天作战,恐怕有埋伏。先让水陆军的弓箭手向他们射箭,雾散后再进军。”于是,箭像雨点一样射向那20条船。

箭头准确地落在草捆上,排得密密麻麻。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命令船头掉过来,再由西向东排开,于是,另一面又被射满了箭。等到太阳要升起来时,雾也快散了。诸葛亮命令军士开船,并一起大喊:“谢谢丞相的箭!”

船到了南岸,周瑜已经派了500名军士在江边等着搬箭,卸完后共有十二三万枝箭。鲁肃见了周瑜,把诸葛亮借箭的事说了一遍。周瑜叹气说:“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实在不如他啊!”

9、【七擒七纵】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谙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

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给你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

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他料定盂获今晚准来偷营,当即布置好埋伏。

孟获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些老弱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已经看清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

当天夜里,孟获挑选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进蜀军大营,什么阻挡也没有。孟获暗暗高兴,以为成功在即,不料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接连被擒,再也不敢鲁莽行事了。他带领所有人马退到沪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沪水,没有船不能过去,天气又热,困难重重。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装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对岸射来的箭立即退回来,随后再去渡河;一面将大军分成两路,绕到上游和下游的狭窄处,渡过河去包围孟获据守的上城。后来,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虽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气。诸葛亮还是不杀他;款待他后又放他回去。将士中有人对诸葛亮的这种做法不理解,认为他对孟获大仁慈宽大了,诸葛亮向大家解释说:“我军要彻底平定南方,必须重用孟获这样的人。要是他能心悦诚服地联络南人报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万大军。你们现在辛苦些,以后就不必再到这里来打仗了。”

孟获这次被擒又释放后,下决心不再跟蜀兵作战。但时间一长。营里快断粮了,他派人向诸葛亮借粮,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获亲自出来,与蜀军大将一对一比武。孟获接连打败了几名蜀将,但刚到大堆粮食旁,被绊马索绊倒被擒。蜀将当即传达请葛亮的命令,让盂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

在这种情况下,孟获终于从心里佩服诸葛亮。为了让各部族都归顺蜀国,他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

就这洋,孟获等终于顺服蜀汉,听从管辖。

10、【六出祁山】

祁山,东起盐官,西至大堡子山,横卧在礼县西汉水北侧,绵延25公里,扼陇蜀咽喉,控南北要冲,是三国时蜀魏相争的古战场。祁山堡武侯祠距礼县县城25公里,塑有诸葛武侯神像,名人题写的匾额条幅气势恢宏,警句炙口,书艺精道。

三国时,魏、蜀争相掠夺陇南人口。曹操先后掠夺、迁移陇南人口30多万入居关中,侨置武都郡于扶风郡美阳,又移至兴平县小槐里。诸葛亮亦迁移西县人口1000余家还居汉中。后又有武都王苻健率众入蜀,蜀将张尉往迎,安置于昭化之白水,而陇南为蜀所有,武都、阴平2郡仍存,属益州。所以,三国时,魏蜀各有一武都郡,魏之武都郡在关中小槐里,蜀之武都郡治下辨。另外,又于今礼县东北置祁山县,亦属武都郡。

三国时期,蜀诸葛亮为夺取关中,进图中原,在渭水流域多次对魏军进攻作战。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春,诸葛亮统军10万,进驻汉中,图谋攻魏。

次年春,诸葛亮率军出祁山(今甘肃东南部西汉水北岸地区)。天水、南安、安定等三郡皆背魏归属蜀。魏明帝震恐,亲赴长安(今西安)督战。当蜀军在街亭与魏军交战时,前锋马谡擅自改变部署,弃城守山,被张合乘势困败,失去要地。诸葛亮因初战受挫,失去前进的依托,乃退兵汉中,斩马谡,整治蜀军。

同年十二月,诸葛亮统军数万再度攻魏,出散关围陈仓(今陕西宝鸡境),攻城二十余日不下,粮尽还师。诸葛亮为孤立祁山魏军,并开辟军资来源,于建兴七年(公元229年)春三出祁山,夺回武都、阴平二郡。后又派兵西入羌地,安抚羌人。建兴九年春,诸葛亮率军四出祁山。魏大将军司马懿督军迎击。

诸葛亮于上邽(今甘肃天水)击败魏军,抢收小麦,充实军粮后撤回祁山。魏将急躁,率军尾随追击。待魏军逼近时,诸葛亮五出祁山,歼敌3000人,司马懿只得收兵退回上邽。正当诸葛亮率部乘胜追击魏军时,中都护李严假传撤军圣旨,只得退军,于木门(今甘肃天水南)设伏张合后,还师汉中。经过3年休养生息,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春六出祁山,率军10万,与魏军20万对峙与渭水南。

诸葛亮数次挑战,但司马懿却率部渡过渭水,背水筑垒拒守。诸葛亮识破司马懿以逸待劳的阴谋,进驻五丈原。这样,魏、蜀两军相持4个多月。八月,诸葛亮病故在军中,最后蜀军还师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长达7年之久,虽苦心筹谋,但最终因国力不济等原因,以致师劳而功微。

11、【舌战群儒】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

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

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

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当时在东吴的阵营中,对于曹操的百万雄兵压境,文臣武将有两派主张,即投降派和主战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昭、顾雍、虞翻、步骘、薛综等,要说服吴侯孙权,不说服这些整天在孙权耳边散布曹操威胁论、散布曹兵不可战胜论,并吵嚷着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谋士是不行的。但要说服这些满腹经纶的人物,也决非是一件易事!且看诸葛亮是怎样一步步取得论辩的胜利的!”

第一个回合:昭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第二个回合: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第三个回合: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国天下;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伤弓之鸟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伤弓之出处:这个故事,载于《战国策·楚策》。

伤弓之鸟这个故事,载于《战国策·楚策》。

战国时代,有一个时期,赵、楚、燕、齐、韩、魏六国,实行“合纵”政策,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为此,赵国特派魏加到楚国去会见楚相春申君黄歌,商谈有关军事联盟等问题。魏加见了黄歇,问道:“你们已经考虑过主将的人选了吗?”黄歌说:“已经考虑过了,我准备叫临武君担任主持。”

魏加想,临武君是跟秦国打仗吃过大敗仗的,对秦国心存畏惧,怎能当主将呢?但是不便直说,只得笑着向黄歇说:“我年轻的时候爱射箭,我来讲个关于射箭的故事吧。”说着,他就讲了下面的故事。从前魏国有个著名的射手,名叫更蠃,他的箭术,真是百发百中。有天,他和魏王在京台上散步闲眺。忽见几只小鸟在天空飞过,更赢对魏王说:“我光用弓,不用箭,也能把鸟射下来。”魏王不免怀疑,问道:“行吗?可以试试吗?”更赢说:“可以。-一会儿,有一群雁从东方飞起来,更嬴就举起弓来,对着雁阵中最后的一只,空拉了一下弓弦,只听得“冬"的一声,那只雁就应声落下来。魏王又惊又喜,说道:“奇怪!空弓虚射,怎么也能射击下鸟来?”更羸说:“这只雁,是受过伤的,我见它飞得比较慢,叫声也很悲惨,知道它的创伤还没有痊愈,惊心还没有平复,所以它~听弓弦响,就吓得往高空急飞。这样一只伤弓之鸟,想竭力高飞,心里又一急,当然支持不住,掉下来了。”

黄歌听了这个故事,觉得很有意思。魏加便说:“目前的临武君也是伤弓之鸟,他是被秦国的弓伤过的。请他作抗秦主将的问题,希望你重新考虑!”

伤弓之鸟,又作“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恐,见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志存高远成语故事

全文共 281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zhì cún gāo yuǎn

成语故事】明朝时期,李时珍背弃父亲要他读八股文科举入仕的愿望,一心阅读医书《神农本草》,发现其中很多中药没有详细记载,决心认真编写一部详尽的医书。他对书中的每一种中药都十分认真地考证,经过30多年终于完成《本草纲目》巨着。

【典故】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美趣?何患于不济?(三国·诸葛亮《勉侄书》)

【释义】指立志很高远,有雄心壮志。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人的志向

【反义词】好高骛远

【成语例句】

◎ 他志存高远,将来能成大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七步之才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曹植是曹操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同母弟弟。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有非凡的文学才华。曹操曾几次打算把他立为魏世子,继承自己的事业。

曹操第二个儿子曹丕一心想当魏世子,一些拥护他的人一再在曹操面前说他的好话,最后终于促使曹操改变主意,立曹丕为魏世子。

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曹丕想尽方法使曹操对曹植反感。曹植生性随便,不注意遵守禁令,几次遭到曹操处罚,从而没有机会使曹 操改变对他的看法。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继任丞相。 就在这一年,曹丕废献帝自立为帝(即魏文帝)。

曹丕称帝后,借口曹植在父丧期间礼仪不当,把他拿下问罪。这罪犯得很重,当时要被处死。在审问的时候,曹丕指责他仗自己有才学,故意蔑视礼法,接着说:“父亲在世时,常夸你的诗文,我一直怀疑有人为你代笔。今天限你七步成诗一首,如若不成,休怪我问你死罪!”

曹植点点头,说:“请皇上赐题。”

“就以兄弟为题,但不许出现兄弟二字。”

曹植略一思付,便迈开脚步,走一步吟一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要煮豆子作豆鼓,抱来豆梗当柴烧。豆梗在锅下呼呼燃烧,豆子在锅里被煮得又哭又叫:“咱俩都是一条根上长出来的,为什么这样狠心地煮我不轻饶?”

曹植吟完,正好走了七步。曹丕听了,羞愧难当,免去了他的死罪,将他贬为安乡侯,曹植七步成诗的事很快传开,人们也因此而称赞他有“七步之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老妪能解的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lǎo yù néng jiě

【典故】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一

【释义】妪:老年妇女。相传唐朝诗人白居易每作一首诗就念给老年妇女听,不懂就改,力求做到她们能懂。形容诗文明白易懂。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通俗易懂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通俗易懂

【押韵词】囊萤映雪、尺兵寸铁、傲霜斗雪、冷面寒铁、飞鸿印雪、囊萤照雪、斗霜傲雪、洪炉点雪、沉冤莫雪、一针见血、......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唐朝大诗人白居易28岁中进士当官,官越来越大,但因为得罪了权贵,被贬到江州做司马。他的诗作风格和语言深入浅出,平易通俗,让人一看就懂。著名的《母别子》就是根据他家老保姆的见闻而写的,最终是她能听懂才定稿的

【成语举例】居易急求人知,意陈于词,遂令老妪能解。  清·王闿运《湘绮楼论唐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蝇营狗苟成语故事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营:像苍蝇到处乱飞比喻某些小人得到名誉,到处钻营的意思。 苟:苟且,这里是不顾优容的意思。 比喻为了追逐好吃的东西,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像狗一样的不知羞耻。 (贬义词)

“蝇营”出自《诗经·小雅·青蝇》诗。诗共3节,每节都以“营营青蝇”开头,第一节四句:“营营青蝇,止于樊。恺悌 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形容往来频繁之状;青蝇,蝇类中最惹人厌恶的绿头苍蝇;樊,义同“藩”,即篱笆;恺悌,亦作“岂弟”,和乐平易之意,《左传·僖公十二年》: “《诗》曰‘恺悌君子,神所劳矣’”,杜预注“恺,乐也;悌,易也”。这四句大意是说,绿头苍蝇真讨厌,嗡嗡营营停在篱笆上面。和善明理的君子啊,决不可 听信谗言。 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诗人把播弄是非、颠倒黑白的小人比作“青蝇”,把谗佞小人为争逐名利无孔不入、不择手段的行为称之为“蝇营”,说卑鄙小人象营营往来的青蝇一般,讨厌之至,正人君子要警惕。

“狗苟”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送穷文》“蝇营狗苟,驱去复还”,他在“蝇营”之后添了“狗苟”二字,这个成语从此流传。《送穷文》是一篇颇有寓意的文章,文中说要送走五个穷鬼“智穷”“学穷”“文穷”“命穷”和“交穷”,“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兴讹造讪.....,蝇营狗苟,驱去复还”。狗苟,是形容苟且、贪婪下作、偷偷摸摸。“蝇营”和“狗苟”二字均同音相连,在字面上组合得较巧妙。“蝇营狗苟”一般都用来形容没有廉耻的卑污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成语故事

全文共 1462 字

+ 加入清单

北宋时,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叫欧阳修,庐陵(今江西永丰)人。欧阳修幼年丧父,家贫,买不起纸笔。欧母便以荻草在泥地上划字,教欧阳修认字。 欧阳修十岁时候,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一次,他在一家姓李的人家借书,从那家的一只废纸篓里发现一本旧书,他翻了一下,知道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文集,就向主人要了来,带回家里细细阅读。 欧阳修觉得韩愈的散文文笔流畅,说理透彻,跟社会上流行的讲求华丽,内容空洞的文章完全不一样。于是他就认真琢磨,学习韩愈的文风。 到了二十多岁的时候,欧阳修在文学上的声誉已经很大了。他官职不高,但是十分关心朝政,正直敢谏。当范仲淹得罪吕夷简,被贬谪到南方去的时候,许多大臣都同情范仲淹,只有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应该被贬。欧阳修十分气愤,写信责备高若讷不知道人间有羞耻事。为了这件事,他被降职到外地,过了四年,才回到京城。

后来,欧阳修为了支持范仲淹新政,又出来说话,这使朝廷一些权贵大为恼火。他们捕风捉影,诬陷欧阳修一些罪名,于是欧阳修又被贬谪到滁州(今安徽滁县)。他写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便是这时作作。

十多年后,宋仁宗才想起欧阳修的文才,便把他调回京城,担任翰林学士。欧阳修趁此机会,积极提倡改革文风。有一年,京城举行进士考试,朝廷派他担任主考官。他认为这正是他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好机会,在阅卷的时候,发现华而不实的文章,一概不录取。那些落选者,对欧阳修十分不满,他们将欧阳修拦住,吵吵嚷嚷地辱骂他。后来,巡逻的兵士过来,才把这批人赶跑。 就在这次考试中,后来的大文豪苏轼崭露头角。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二十岁那年,他的父亲苏洵带着他和苏辙到京城去考进士。在考试中,苏轼写了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欧阳修看到这篇文章后,大赞苏轼是个人才。后来,欧阳修又读了苏轼送给他的一些文章,更加觉得苏轼是个难得的人才。

有一天,欧阳修跟他的老同事梅尧臣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大意是:像苏轼这样出众的人才的确难得,我真应该让他高出一头呢! 欧阳修这番话一传出去,一些读书人听了都不服气。京城里这样多的人才,难道比不上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后来,大家读到苏轼才气横溢的诗歌和文章,才不得不服输。

苏轼先后当过杭州、湖州(今浙江吴兴)等地方的刺史。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兴修水利,减轻赋税,提倡生产,做了一些对人民生活有益的事。 苏轼在湖州时,看到地方豪强官吏的横行霸道,很不满意,便写诗进行讽刺,没想到这些诗传到京城,被几个反对苏轼的官僚从中摘出几句话,诬陷苏轼诽谤朝廷,大逆不道。于是苏轼被撤职,押到京城大狱里,受尽了折磨。后来,因为实在算不上什么大罪,宋神宗才下令把他释放,将他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 黄州有一个地方名叫“赤壁”,苏轼听说后,便邀友人前去游览凭吊。在那里,他想起三国时期曹操和周瑜大战的情景,触景生情,十分感慨。回来以后,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赤壁赋》。

苏轼不但是写散文和写诗的能手,而且在词的写作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词开创了词风中的豪放一派,他在游赤壁之后写下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词风的代表之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掠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在文学史上,人们把欧阳修和曾巩、王安石、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合起来,称为“唐宋八大家”。“出人头地”这句成语就是出自欧阳修的“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而来,原意是让这个人高出一头,现在常用来高人一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成语火中取栗的故事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比喻被人利用,替人冒险出力,自己却一无所得。

十七世纪法国作家 拉·封登的预言诗《猴子和猫》中说,一只狡猾的猴子把栗子放在火里烧熟,然后骗猫替它取出来,猫把脚上的毛烧掉了,却吃不到栗子。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注意’:①“栗”不能写作“粟”(su),

②不能用于比喻高风险的投资行为。

从前有一只猴子和一只猫看到农家院中正在炒栗子,猴子馋得口水直流,就问猫喜不喜欢吃栗子。猫表示想吃,猴子叫猫趁主人不在场时去烧着火的锅里拿栗子,猫忍着烫把栗子一个一个拿出来,猴子则在一旁乐呵呵地一个个吃栗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