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炮台的由来【精选20篇】

每年的农历腊月的初八都是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也就是腊八节,但腊八节的形成和宗教也有着紧密的关系,在这个节日有许多不同的风俗习惯,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古炮台的由来”,欢迎阅读与借鉴!

浏览

5869

作文

1000

名字的由来作文400字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名字看似平凡,但却是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爸爸妈妈送给我们的第一份礼物,他将伴随我们的一生,同时名字里包含了爸爸妈妈对我们许许多多的情感。现在就让我来说一说我的爸爸妈妈给我起这个名字的原因和它包含的意义吧。

我姓刘,名叫雨梦。说到“刘”字,我想起了有很多的诗人都姓刘,例如刘禹锡、刘长卿、刘桢、刘希夷等。看来也许是意味着我以后能成为一位诗人吧!但是我现在跟他们还没法相比,我不由得叹到:“唉,禹锡出口成诗,雨梦出口成字,两“刘”相比,没话说。”看来我以后得更加努力学习,不说能做出诗,也要把作文水平提高。

说了我的姓,现在该说一说我的名字“雨梦”了。听妈妈说过我出生的那天正在下雨,而我出生之前我妈妈刚好在睡觉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所以家里人就给我起名“雨梦”。听了妈妈说的我名字的由来,我不由地叹了一口气:“唉,别人的爸妈给孩子起名字都是有寓意的,只有我的爸爸妈妈是这样起名字的,不一样啊,不一样。”虽然我名字的寓意不深刻,但我还是决定好好学习,长大成为一个为祖国做贡献、让爸爸妈妈开心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纪念中元节的手抄报:中元节的由来之鬼节

全文共 776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还是一个民间鬼节。南宋吴自牧 《梦粱录》记载,中元节时,人们要做“麻谷窠儿者,以此祭祖宗,寓预报秋成之意。”中元节因为正值秋收季节,故意含有“收获祭”之意。中元节祭祖的习俗在我国大江南北都很流行。山东中元节祭祖习俗也较为普遍,是乡间祭祖的重要日子,时间一般都在午后。在潍坊各地家家包水饺,备纸香,或带上瓜果供品上坟祭祖。菏泽单县的祭品尤为丰盛,有竹子做的盂兰盆,纸做的衣帽和一桌素食等;淄博淄川则把祖先请到家里祭祀,家家都在大门顶上插上五谷穗子,据说已五谷为马,祭祀完毕后,好让祖先骑着马回去;在德州则流行放河灯,据记载德州的中元节放河灯场面十分壮观,人们用瓜皮、面碗、纸张制成灯具,并以街巷为单位,制作特大制船,目莲站在船上,手持九环禅杖。中元之夜,人们把灯具和纸船放入河内,河上顿时灯火通明,灯具顺流而下,摇曳摆动,如同天上点点繁星。德州运河两岸的百姓,纷纷拥到河堤观灯,场面颇为壮观。

关于中元节的来历,中元节的由来有许多种说法,但最著名、流传最广者要算是「目莲救母」的故事:从前有个孩子叫「目莲」,从小被地藏王菩萨引渡出家,他的母亲郤因欧打和尚、浪费食物...等等种种过失,死後被打入地狱,目莲知道这个消息时,母亲正在第六殿接受「倒悬」的惩罚,为了报答母亲的乳哺之恩,目莲准备了饭菜要给母亲吃,但是食物一到母亲的嘴边,便化成火焰;目莲无计可施,请求释迦牟尼佛帮忙,佛祖说明目莲母亲生前的种种过失,如果要让她吃东西,则要在七月十五日准备各种斋食,供养十方大德众僧,目莲依法施行後,母亲果然脱离饿鬼之苦;後来这种形式逐渐演变为民间的中元普渡。中元节在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盂兰盆节」一词来自梵文Ulambana,原意即为「救倒悬」之意,南北朝时即有人将「盂兰盆」解为「装饰美丽的盆子」,於是竞相以木竹等材料,雕琢精美的图案,应为佛教徒的误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有关三伏天的由来和习俗

全文共 1796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7月7日节气是小暑,古籍《群芳谱》中说:“暑期之此尚未极也。”因为小暑过后,全年最热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夏至这天白昼长,太阳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夏至后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少了,气温却一天比一天持续升高,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的时候开始入伏,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这段时间叫数伏天。

数伏天气要一个多月,古人把这段时间叫“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例如:2007年初伏第一天是庚子日,时间是7月15日、中伏庚申日,7月25日、末伏庚辰日,8月14日。8月23日是末伏第十天,以后就出伏了,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爽了。

“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入伏以后,暴雨易形成洪水,称为“伏汛”。农谚说:“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农民喜,小暑防洪别忘记”。因此,数伏天气既要防暑,又要防汛。我国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互搭配,六十天为一周期的纪日方法,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据甲骨文研究是在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元月二日已巳日开始,至今从未错记,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个奇迹。由于干支纪日与农历各月无一定对应规律可循,除推算个人生辰八字有用外,在其他领域目前很少使用,只有在推算“伏日”、“出梅入梅”、“分龙”等杂节气时才使用。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人们在三伏天适合吃面,北方有句俗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讲的就是在三伏天这段时间人们应该吃什么。这里的伏日吃面的习俗从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

《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何晏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

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

夏日去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俗话说九天一九,十天一伏。三九天最冷,三伏天最热。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伏日宜吃面,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何晏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这是迷信说法。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六月食汤饼是有科学道理的。

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子,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

伏里还可以吃“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建军节作文400字:八一建军节的由来

全文共 766 字

+ 加入清单

八月一日,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它改变了我国的历史,改变了我们中国人以后的路,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这一天,中华人民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旧社会,它就是八一建军节

81年前的今天,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指挥各路起义军向驻守南昌的******军队发动进攻,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占领了南昌城。这次南昌起义,取得了胜利。南昌起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在和平建设时期,上至雪域高原的铁路,下至城市中的地铁,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也同样扬名在整个民族经济发展的战场上。解放军战士是人民群众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人,尤其是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解放军战士冲锋在前,在抢险救灾中再现军人的风采!1998年夏抗洪当中,展现了解放军战士为了保护国家的财产和人民的利益少受损失和不受损失,与洪水搏斗的英雄壮举!2008年2月当滞留的旅客需要返回家乡与亲人团聚的时候,当道路被积雪盖住了,阻挡了人们的出行,解放军战士奋勇破冰打开通道。2008年5月在汶川大地震中在第一线救人的还是解放军战士,他们冒着楼房随时可能坍塌的危险救出了一个又一个伤者。

我们应该清楚的记得,当国家和人民群众碰到最困难的时候,最需要支持和帮助的时候,解放军战士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解放军战士的身影;哪里需要帮助的时候,解放军战士伸出了温暖之手。我们这一代是幸福的,没有战争,没有硝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跟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做国家的栋梁之才!把我们国家建设的更美好,才对得起战士们用鲜血染红的国旗,用身躯建造的新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二十四节气文学常识之大雪的由来

全文共 891 字

+ 加入清单

“大节气,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二十四节气文学常识之大雪的由来,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在24节气中,除了有小雪以外,还有就是大雪。小雪,在二十四节气中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与程度。而大雪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往往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甚至暴雪。可见,大雪节气是表示这一时期,降大雪的起始时间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二十四节气之大雪的由来

关于大雪:

“大雪”节气,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东北、华北地区12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几毫米,西北地区则不到1毫米;大雪,雪的大小按降雪量分类时,一般降雪量5.0~10毫米。

大雪节气的三候:

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呜;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呜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大雪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解读八一建军节由来:最初只是反帝战争日

全文共 2480 字

+ 加入清单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了创建人民军队的新时期。

但从1927年到1933年前,“八一”并没有作为人民军队的建军节,当时红军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成立纪念日。直至1933年,“八一”才被确定为红军成立纪念日,成为人民军队的建军节。那么, “八一”是如何被确定为建军节的?

1933年前,“八一” 并没有被作为建军节,仅仅是被确定为“反帝战争日”来纪念的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共产国际认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必然引发新的帝国主义战争。所以,共产国际决定于8月1日,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与被压迫民族,都要动员自己战斗力量,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拥护第一个工人阶级的国家苏联,反对帝国主义一切进攻苏联与瓜分中国的阴谋。

1929年7月27日,中共中央响应共产国际的号召,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八一国际赤色日宣言》,呼吁8月1日举行反帝示威活动,号召:“全中国的劳苦群众,准备一切的力量,反对国民党向苏联的进攻,反对帝国主义出兵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世界大战!”。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决定,从此,将每年的8月1日规定为“八一国际赤色日”,也称“八一反战日”,“八一反帝战争日”。

此后,每年8月1日,中共中央和各苏区都要举行纪念活动。1931年6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关于动员群众扩大反帝运动的决议》,要求各地尽力建立反帝群众性组织“反帝同盟”,以便在八一召开全国反帝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提出反帝同盟纲领。

1932年6月8日,中共临时中央作出了《关于“八一反帝战争日”决议》,提出各级党组织要成立“八一”反帝战争筹备委员会和“八一”行动委员会,组织“八一” 罢工与示威。8月1日,中共临时中央又发表了《关于“八一”反帝战争日宣言》,强调“八一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及被压迫的劳苦群众,反对帝国主义强盗战争的日子”,号召全国工农兵劳苦群众,拥护红军,反对国民党第四次“围剿”,“在苏维埃的旗帜下,以革命的战争去推翻国民党反动的统治,争取苏维埃革命在全中国的胜利!”。

1933年,中共中央提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建议,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批准,规定“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中共中央提议,“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1933年6月23日,中共临时中央作出的《关于“八一反帝战争日”决议》中指出:“今年八一反战日适为红军成立纪念。应向广大群众指出,只有中国的工农红军才是中国劳苦群众的唯一的救星,并发动白区群众庆祝红军的胜利,反对国民党的围剿······同时应充分利用苏维埃政府及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宣言,开展拥护苏区与红军的工作。”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八一”为红军成立纪念日。根据中共中央的提议,中共中央宣传部拟定了《“八一”纪念宣传大纲》,指出红军是“苏维埃运动的柱石,起了中国革命运动的组织者的作用”,“是中国工农劳苦群众自己的武装”,应当隆重纪念红军的成立日。还要求各地党组织,在红军成立日期间,开展慰问红军、优待红军家属工作。6月26日,中共苏区中央局也作出《关于“八一”国际反战争日及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的决定》,要求在“八一”运动中,各级党组织和红军的政治机关,应该根据中央宣传部印发的宣传大纲进行最广泛的宣传鼓动。7月14日,中共临时中央又发布了《为“八一”反帝战争日与红军纪念日告红色战士书》,号召“全中国的工农劳苦群众武装起来加入红军,拥护我们百战百胜的红军,慰劳我们红军的家属”。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向全军发布命令,决定“八一”为红军成立纪念日。6月3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关于决定“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的命令。命令高度评价了“八一”南昌起义的重要历史作用,“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发生了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领导的南昌暴动。这一暴动是反帝的土地革命的开始,是英勇的工农红军的来源。”同时指出:“中国工农红军在历年的艰苦战争中,打破了帝国主义国民党的历次进攻,根本动摇了帝国主义国民党在中国的统治,已成了革命高涨的基本杠杆之一,成了中国劳苦群众革命斗争组织者,是彻底进行民族革命战争的主力。”“命令”决定将八一南昌起义的日子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本委会为纪念南昌暴动与红军成立,特决定自一九三三年起每年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并号召全体红军“要学习与提高军事学术和政治知识”,以造成百万铁的红军,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为苏维埃新中国胜利而奋斗等实际行动来纪念这一光荣的日子”。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批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建议,规定每年“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属的军事机构,要将“八一”规定为红军纪念日,必须经过最高权利机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批准。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作出了《关于“八一”纪念运动的决议》。《决议》指出:“八月一日是全世界反帝国主义战争纪念日,同时是中国南昌暴动纪念日,中国工农红军即由南昌暴动开始,逐渐在斗争中成长起来。”宣布“中央执行委员会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的成立及奖励与优待红军战士起见,特为决议如下:(一)批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建议,规定以每年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并于今年八一纪念节授与战旗于红军各团,同时授予奖章于领导南昌暴动的负责同志及红军中有特殊功勋的指挥员和战斗员。(二)责成内务人民委员部制定红军家属优待证,发给一切红军战士的家属收执。”

根据中共临时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指示和决定,中央苏区军民广泛开展了纪念“八一”的活动。

1933年8月1日,中央苏区举行了隆重的阅兵仪式,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向有特殊功勋的红军指战员颁发了红星奖章,向红军团以上单位举行授旗典礼。“八一”这一天,其它苏区的红军也举行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庆祝红军成立纪念日。

从1933年起,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植树节的由来

全文共 72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植树节,因时代的演变,先后作了三次改定。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辛亥革命后,民国4年(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由农商部总长周自齐呈准大总统,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经当年7月21日批准后,通令全国如期遵照办理。

民国17年(1928年)北伐完成后,4月7日由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嗣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民国18年(1929年)2月9日农矿部又以部令公布《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各省植树暂行条例》16条。而国民政府行政院农矿部长易培基遵照孙中山先生遗训,积极提倡造林,于民国19年(1930年)2月呈准行政院及国民政府,自3月9日至15日一周间为“造林运动宣传周”,于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举行植树式。北方地区以3月初旬,寒气未消,还不适于栽树之故,特规定植树式仍于3月12日举行外,造林宣传运动周延至清明节行之。并由该部公布《各省各特别市各县造林运动宣传周办大纲》7条,以便全国照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9年2月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林业总局局长罗玉川提请审议《森林法(试行草案)》和对“决定以每年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进行说明后,大会予以通过。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作为一项法律开始在全国实施。次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较大,各地适合植树的时间也不相同。因此,许多省市还规定了自己的植树日、植树周、植树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当代关公”由来

全文共 1067 字

+ 加入清单

1944年的一次战斗中,日军的机枪击中他的腿部,没有药,肉都烂了,根本没办法治,只好回家。最后他自己动了手术,没有任何麻药,自己用剃刀划开肉,取出六块残留在肉里的碎骨。

我们知道,1800年前,有一个人这样做过,他就是三国名将关羽。不同的是,关羽下着棋,任华佗刮骨,而司凤悟是自己把骨头拿出来,真不愧为“当代关公”。

早就听说河南辉县大山深处有个罗姐寨村,风景秀丽,一直想去看看。

初夏得闲,和几个朋友驱车上山。上山是水泥路面,依沟傍山,蜿蜒曲折只容一车通行,车时临深渊、时悬绝壁。路边依稀可见已废弃的羊肠小道,可以想象,没有“村村通”以前,住在大山里的人们是如何在这些小道上艰难跋涉的。

相传,隋唐年间,一个姓罗的武将不满隋炀帝杨广的*政,来这里安营扎寨,将军死后,女儿罗桂香执掌帅印,她在通往山西的要道两侧扎了南观营和北观营,就是现在的南窑、北窑。这就是罗姐寨的来历。

车行约二十公里,终于到了北窑村。原来,罗姐寨是由北窑、南窑、葫芦霸、上封丘等几个自然村组成的一个行政村。北窑村口有一个石头小庙,供奉的山神,据说始建于清中期,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了。内有香烟缭绕,外有鞭炮碎屑,看来香火仍然很旺。

没有想到,山神庙前竟有一块平地,大约能停八九部车的样子。下车四周看了看,山上,山下。已到山上,还要上山。

山神庙后是后窑村的一条小街,土路,很窄,空气中有一股山里特有的清新和猪粪混杂的气味。同伴调侃地说,这才是地地道道的农家风味。

第一家的墙上挂着一块招牌,上面写着兆清居客栈,我们顺便走了进去。

主人是一对已近花甲的夫妇,慈眉善目,待人热情,小小院落整理的干干净净,树木葱郁,有鸡有鸭有菜地。一看就是城里人向往的那种清净无谓,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

看了看住宿条件,挺干净,吃住一天25元。没说的,就他了,当天我们就住到了司兆清家。

饭后,村里闲逛,忽见一户人家门前有挽联,可能有人刚去世不久。上联是“以正气,还天地,将心身献人民”;下联是“化悲痛,为力量,继遗志,写春秋”;横联“风范永存”。我感到奇怪,一般有人去世,挽联大都是成仙得道,或家人悲痛之类,深山里的人去世怎么会写这样的挽联?回去一问,这才知道了房东司兆清的父亲——司凤悟老英雄的事迹。

司凤悟,本地人,少年习武,年轻的时候人高马大,虎背熊腰,抗战时期加入八路军武工队,攻碉堡、炸飞机、杀鬼子、除汉奸,杀敌无数,威震太行。小R本对他恨得咬牙切齿,甚至在太行山地区叫嚷出了:‘活捉司凤悟钉城头’的口号。他们的战斗故事曾经被拍成电影《平原游击队》,司凤悟的战友郭兴就是影片中游击队长李向阳的原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端午节赛龙舟的由来作文700字

全文共 736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我们中国民间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相传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楚国大夫、著名爱国诗人屈原。

我们老家过端午节的时候,家家都在门的两旁挂上艾草和菖蒲,用来避邪,小孩子胸前还要挂上染红的咸鸭蛋,戴上用彩色丝线缝制成各种形状的香囊,以求吉祥。

过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南方各地共有习俗,只不过粽子的做法,各地都不相同,有的地方用芭蕉叶包粽子,有的地方用荷叶包粽子,江浙这边有些地方用芦苇叶包粽子,而大多数地方都是用一种专门能用来包粽子的竹叶,这种竹叶除用来包粽子,以前还用来做斗笠和渔舟上的雨篷。粽子的形状也有差异,有些地方做成长方形,像个小枕头,大多数地方都是做成四棱形。我太婆说过,做成四棱形是喻指古代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灵,护佑屈原大夫平安。包粽子除了用上等圆糯米,里面的馅也是不一样的,有枣泥的、豆沙的、咸蛋黄的、肉馅的……我们家包粽子是用肉馅加花生米做的,十分好吃。

每逢端午节,家家还要把屋子打扫干净,洒上雄黄水,防止毒虫兹生。我听爷爷说,过端午节还要喝雄黄酒。由于爷爷曾经看到过一条资料,说喝雄黄酒对人体有害,因此,我们家不再喝雄黄酒了。

过端午节那天,我国南方各地还要举行赛龙舟活动。我们老家江西抚州的风俗是每年农历五月初八,都要在抚河举行一次临近乡村的龙舟大赛,冠、亚军还要颁发奖状和证书,同时还有一些物质奖励呢。

赛龙舟可有意思了,每条船上除了20人左右的桨手和一个舵手外,我们老家龙舟的船头上还要放一面大鼓,船尾放一面大锣,用锣鼓指挥桨手们行动一致,鼓声,锣声“嘭”落桨。因此,划龙舟比赛时,河面上锣鼓喧天,加上两岸观众的呐喊声,真可称得上热闹非凡。我们抚州市临川区的河西乡女子龙舟队,还在国际比赛中得过冠军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文化习俗作文:立春的由来和习俗

全文共 1853 字

+ 加入清单

立春由来

立春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天文意义上它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

对立春的理解,古籍《群芳谱》中这样解释的:“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春天的序幕还没有真正地拉开。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立春节气各地的习俗

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历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当时,祭祀的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那么,为什么要到东郊去迎春呢?这是因为迎春活动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东方。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比如宋代的《梦粱录》中就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这就证明,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更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一、句芒神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

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从乡村抬进城后,人们夹道聚观,争掷五谷,谓之看迎春。山东迎春祭句芒时,根据句芒的服饰预告当年的气候状况:戴帽则示春暖,光头则示春寒,穿鞋则示春雨多,赤脚则示春雨少。其他地区则贴"春风得意"等年画。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

二、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迎春设春官,该职由乞丐担任,或者由娼妓充当,并预告立春之时。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上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三、鞭春牛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另外还有采茶祭春牛活动,湖北地区还举行龟子报春活动。除了皇历上有春牛图外,各地年画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图,作为春节期间的吉祥图。

浙江地区迎春牛有其特点。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叩头。拜毕,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抢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栏内。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一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就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四、咬春

立春时还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卖春卷的小贩。此处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过去认为咬春就是吃萝卜,其实也包括吃春饼;二是所谓讨春就是迎春之意。为什么要吃萝卜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气,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盘是由五种辛辣食物组成,用葱、蒜、椒、姜、芥等调和而成,作为就餐的调味品。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文化习俗作文:立春的由来和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复活节英文由来

全文共 685 字

+ 加入清单

easter is a religious holiday that commemorates 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 christ three days after his death by crucifixion some 2,000 years ago. for christians, easter is a day of religious services and the gathering of family.

the genesis of easter was rooted in pagan gods that were worshiped prior to canadas existence; but for canada, easter began and continues to be celebrated as a christian event.

in many churches easter is preceded by a season of prayer, abstinence, and fasting called lent. this is observed in memory of the 40 days fast of christ in the desert. in eastern orthodox churches lent is 50 days. in western christendom lent is observed for six weeks and four days.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我名字的由来作文100字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名字是外公和奶奶起的,我叫刘兆华。

名字的“刘”是姓,为什么要姓“刘”呢?因为爸爸姓“刘”,中国的孩子习惯跟父亲同姓。

名字的“兆”是“肇”字的同音字,因为妈妈是肇庆人,但是“肇”字太多笔画了,外公就选了一个暗示“好又多”的“兆”字代替。

名字的“华”是奶奶要求需要有的字,另外“华”字还表示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比如精华、才华等。

大家有没有发现我的名字还隐藏着一个秘密呢!就是每个字都是六画,它深含着家人对我的祝福,希望我一生平安、六六大顺。

[我名字的由来作文1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说明文:全国爱牙日的由来

全文共 1034 字

+ 加入清单

爱牙日是1989年由国家卫生部等部委联合签署确立的,时间是每年的9月20号,宗旨是通过爱牙日活动,广泛动员社会的力量,在群众中进行牙病防治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口腔键康观念和自我口腔保健的意识,建立口腔保健行为,从而提高全民族的口腔健康水平。建立爱牙日是加强口腔预防工作,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举措。

我国的龋病、牙周病患者众多,而口腔保健的人力、物力、财力十分有限,因此,解决牙病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预防。

龋病、牙周疾病是损害我国人民群众口腔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更是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和生长发育最常见的口腔疾病。

据调查,我国约有6-7亿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牙病,其中以患龋病为最多,人均有2只龋齿以上,全国约有20多亿只龋齿;牙周疾病患病率高达80%。又据1982年全国中小学生龋齿与牙周疾病调查数据显示(1)7-9岁乳牙患龋率城市为79.60%,农村为85.50%乳牙龋均城市为3.8只,农村为2.7只。(2)7岁恒牙患龋率达21%。(3)12岁恒牙龋患率城市为45.90%,农村为31.60%,恒牙龋均城市为1.04只,农村为0.65只。(4)17岁恒牙患龋率为41.00%。(5)15岁牙龈炎患病率70-90%。(6)15岁牙石检出率50-90%。(7)小学生刷牙率城市为50-90%,农村不足10%。(8)学生口腔卫生不良率城市为65-85%,农村为70-90%。

以上数据表明:一方面,我国人民群众,尤其是学生的龋齿与牙周疾病情况严重,并且有随年龄增长而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中国口腔预防保健的人力、物力、财力非常有限,各地口腔预防保健工作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地区甚至还存在口腔预防保健工作的空白。为此,我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和有关专家认识到,牙病唯一出路是预防,预防的首要任务是展群众性的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又考察了国外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活动的做法和经验,呼吁要建立“全国爱牙日”。

在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和顾问组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1989年由国家卫生部、全国爱卫会、国家教委、文化部、广电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全国老龄委九个部委联合签署,确定每年9月20日为“全国爱牙日”。其宗旨是通过“全国爱牙日”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支持口腔预防保健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口腔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自我口腔保健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全国人民口腔健康水平。

建立“全国爱牙日”是中国开展群众性口腔健康教育活动的一个创举,是推动我国牙病预防保健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六一儿童节的由来优秀作文

全文共 582 字

+ 加入清单

六一儿童节,也叫“六一国际儿童节”、“国际儿童节”、“儿童节”。每年的6月1日,是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

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十六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一百四十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九十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遇难的儿童,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利迪策村遭屠杀时的6月的第一天为国际儿童节。

在此以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就有儿童节。1925年,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倡议建立儿童纪念日,英国、美国、日本等国积极响应,先后建立了自己国家的儿童节。英国规定每年的7月14日为儿童节,美国规定5月1日为儿童节。日本的儿童节很特殊,分男女儿童节,男儿童节为5月5日、女儿童节为3月3日。我国在1931年也曾经规定4月4日为中国儿童节。

自从1949年确立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以后,世界各国纷纷废除原来的儿童节,而统一为“六一国际儿童节”。我国中央政府1949年12月宣布:以“六一国际儿童节”代替原来的“四四儿童节”,并规定少年儿童放假一天。

[六一儿童节的由来优秀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圣诞节的由来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据说有一位农民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圣诞夜里接待了一个饥寒交迫的小孩,让他吃了一顿丰盛的圣诞晚餐,这个孩子告别时折了一根杉树枝插在地上并祝福说:“年年此日,礼物满枝,留此美丽的杉村,报答你的好意。”小孩走后,农民发现那树枝竟变成了一棵小树,他才明白自己接待的原来是一位上帝的使者。这个故事就成为圣诞树的来源。

在西方,不论是否基督徒,过圣诞节时都要准备一棵圣诞树,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圣诞树一般是用杉柏之类的常绿树做成,象征生命长存。树上装饰着各种灯烛、彩花、玩具、星星,挂上各种圣诞礼物。圣诞之夜,人们唱歌跳舞围着圣诞树,尽情欢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招财猫的由来作文

全文共 714 字

+ 加入清单

招财是一种摆设,那你知道它的由来吗?

话说很早很早以前,猫是埃及人的最爱。后来才分散到各个国家,包括日本。

招财猫是日本人先起的名。其中有一个很感人的传说……

有一户人家养了一只猫,名叫“小茶”。

那只猫的主人非常爱赌博,但赌了总输。日子久了,债主都拿着菜刀追进家中,房子被砍得像一张薄薄的纸。现在唯一的家产就是这只猫了。

一天下午,大门突然被撞开了,一个下巴长满络塞腮胡子的汉子挥着拳头大喊:“钱呢?我的钱!什么时候还啊?你说!”“大汉,大汉放心,我……我明天就还……明天就还。”主人连忙点点头,还向后退了几步。

“砰”!大门被甩上了。

“唉,钱!都没钱了!”主人跑到香炉边拜了几拜,嘴里碎碎念叨着什么。

小茶见了,默默地扭头走了。

第二天一早,主人发现香炉边的地上多了一枚金币。“啊!金币!金币!”主人激动地捡起来,眼里闪着光芒。小茶以为主人会去还钱,没想到又去赌场,结果可想而知。回到家,主人沮丧地又念叨着:“钱!钱!”

小茶听了,又默默离开了。

第二天下午,主人又在香炉边捡到了两枚金币,他惊奇不已。跪在香炉边,拜了几拜说:“啊!伟大的神呐!谢谢您啊!”主人扭过头望望小茶,它好像逐渐消瘦了许多。主人疑惑了。

两天后,主人垂头丧气地回家来,欠了许多债。

主人思索过,心想:一定是小茶在帮助我!于是他又跪在拜拜,想一探究竟。

主人悄悄跟着小茶走出门外,只见它翻过十座山,过了九条河,绕过九九八十一条小路,到了一座寺里。

小茶对着神像,跪了下来,烧了几支烟,拜了拜,说:“换换手,换换脚,换一些金币;换换身子换换心脏,给我一些金币。”说完,身体逐渐瘦小了小茶消失了,留下了三枚金币。

主人懊悔了,从此好好工作挣钱,再不赌博了。

日本的招财猫就是这么个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元节的由来

全文共 940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七月十五,民间又称为“七月半”,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旧称之为“鬼节”。

中国道教,全年的法事盛会有三次,合称为“三元”。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是天官紫微大帝赐福日,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日,称“中元”,是地官清虚大帝赦罪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是水官洞阴大帝解厄日,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相传,七月,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主的回家去,无主的到处游荡。七月十五日,人们以诵经、作法事,“普度”以超度孤魂野鬼,防其为祸人间;间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保佑家宅平安。封建时代,地方官府令寺庙道观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

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家弟子,实行追先、悼远的俗信旨意。

流传“目连解救母厄”的故事:目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饿鬼。目连知后,很伤心,把饭菜给母亲吃,可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求教于佛。佛祖释迦牟尼告诉他,每年七月十五,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济度解脱。久而久之,从供养僧人演变成供养鬼魂,就有了“盂兰盆节”。

民间,“七月半”俗称“鬼节”,又称“亡人节”。民间俗传,去世的祖先在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烧纸钱冥财,以便“祖先享用”。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民间认为七月为“鬼月”。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民间有路边点火、河中放灯、点灯引路等活动。

吴地旧俗,在七月十五,家家要在五更天用素菜祭祖,如先人新亡,祭祀时间更早。有的人家请和尚道士设坛打醮、焚烧纸钱锡箔。庙宇举行盂尝兰盆会,夜间放河灯习俗,届时众人群集城河两岸,争看河灯。往日,七月十五“虎丘中元庙会”,是很热闹的。

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民间的“鬼节”,虽有不同的习俗形式,而这“三节”共有祭祀祖先、崇尚忠烈,以奉亲、敬养、普渡的文化内涵。“中元节”的祭祀,不仅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又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得到人们的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感恩节手抄报内容:感恩节的由来

全文共 205 字

+ 加入清单

感恩节是美国和加拿大独有的节日。它的起源于300多年前,批100多人的欧洲移民到了美国,饥寒交迫很难活下来,大部分人在头一年的冬天就冻死饿死了,剩下的50多人,在当地原居民印第安人的帮助下,学会了钓鱼、打猎、种玉米和南瓜,这些人在第二年喜庆丰收的时候,举行了感谢上帝的庆祝活动,并且邀请印第安人一起参加。这就是感恩节的由来。后来,美国林肯总统宣布每一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感恩节,从此美国就有了新的公休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万圣节南瓜灯的由来作文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一度的万圣节就要来,瞧!南瓜灯都摆出来了,你知道万圣节南瓜灯的由来吗?万圣节上为什么要用南瓜灯?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万圣节南瓜灯的由来,以供大家参考。

南瓜是万圣节的标志性象征。南瓜是橘黄色的,所以橘黄色也成了传统的万圣节颜色。用南瓜雕制南瓜灯也是一个万圣节传统,其历史也可追溯到爱尔兰。

万圣节南瓜灯的故事

传说有一个名叫杰克的人非常吝啬,因而死后不能进入天堂,而且因为他取笑魔鬼也不能进入地狱,所以,他只能提着灯笼四处游荡,直到审判日那天。于是,杰克和南瓜灯便成了被诅咒的游魂的象征。人们为了在万圣节前夜吓走这些游魂,便用芜菁、甜菜或马铃薯雕刻成可怕的面孔来代表提着灯笼的杰克,这就是南瓜灯(Jack-o-lantern)的由来。

爱尔兰人迁到美国后,便开始用南瓜来进行雕刻,因为在美国秋天的时候南瓜比芜菁更充足。现在,如果在万圣节的晚上人们在窗户上挂上南瓜灯就表明那些穿着万圣节服装的人可以来敲门捣鬼要糖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服装由来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万圣节的服装起源于恶作剧,大人带孩子一起出门(一般是大人驾车停在路边,小孩说:“不给糖,就捣蛋(trick or treat)。大人事先要求孩子只许去门口有节日布置的并点了灯的人家,否则不许打扰。另外讨糖过程中必须始终站在大门口等待,不许进屋,讨回的糖也要交给大人检查后才许吃。对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给自家制作的食品,也不给未包装的食品。

万圣节的服装,万人万相,不只是单调的大鬼小鬼。制作最简单的鬼服就用一张白床单顶在头上,抠两个洞留出眼睛;若要扮演魔术师,就穿上黑衣黑裤,再戴上黑礼帽,并在礼帽与头顶之间藏一只绒毛小兔备用;小孩穿上白衣白裤,再在背后绑一个手电筒在头上就打扮成了小天使;也有家长把孩子打扮成他们喜欢的卡通形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译名由来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赛珍珠除了教学之外的成就就是埋头翻译《水浒传》。前后耗时五年,终于将《水浒传》翻译成了一千多页的英文。而书的原名"水浒"通常被译成"Water Margin",指的是书中许多事件的发生地。赛珍珠认为书名这样去译,西方读者肯定不知所云,她先后试用过《侠盗》、《义侠》等名,但自己都不甚满意。直到出版前不久,她才突来灵感,想到了《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于是在纽约庄台公司1933年出版这本上、下两卷的译著时即以"All Men Are Brothers"为名。这是《水浒传》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在美国很是畅销,从中国杀将过去的这批"梁山好汉",一下子就"窜"上了美国权威的"每月图书俱乐部"的排行榜。

[成语故事:四海之内皆兄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