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范仲淹火烧咸鱼庙的历史典故【实用20篇】

关羽一生忠义无双,所以被中国人称为关公,奉为武圣,文武庙中与孔子并祀,可见他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多么完美的形象。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范仲淹火烧咸鱼庙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浏览

8109

作文

1000

关于宝莲灯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华山脚下有一座雪映宫,雪映宫里供奉着一位三圣母娘娘。三圣母娘娘有一件神奇的法宝——宝莲灯。这盏宝莲灯是当年女娲娘娘补天用的五色神火化身而成,它有无穷的法力。

以前华山脚下的百姓经常受瘴雾危害,每年都要死不少人和牲畜,自从三圣母娘娘来到华山,用她手中的宝莲灯驱散瘴雾,人们才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三圣母在雪映宫住了下来,她为人们驱除瘴雾,求签问卜。华山脚下的百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去雪映宫求签解忧。雪映宫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人专程从很远的地方赶来求签问卜。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孔子拜七岁小孩为师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67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

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

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活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起提了40多个问题。

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

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内容,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连叹到:“后生可畏也”。

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

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多个历史典故推荐

全文共 7189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典故是存在有真实性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多个历史典故推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 曲江宴

曲江池以水流曲折得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汉武帝所凿。唐代开元、天宝间,曾于池岸广筑楼台亭阁,花木繁茂,烟水明媚,风景佳丽,为长安胜景。每逢中和(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等节日,帝王将相以及商贾庶民,游者接踵。唐制,新科进士放榜后,皇帝赐宴游赏于曲江池旁的杏园,时人称为“曲江宴”、“杏园春宴”。后遂被专指进士及第。唐刘沧《及第后宴曲》:“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唐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诗也有云:“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典见《唐国史补》、《唐摭言》)

2 雁塔题名

长安慈恩寺西院塔,高三百尺,俗称大雁塔,为唐代名僧玄奘收藏从印度带回的佛经和佛像,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建造。从武则天神龙年间开始,新科进士在曲江宴以后,即集于慈恩寺塔题名,请同科进士中擅长书法者将全榜诸人姓名写于塔上。后遂成为考中进士的代称。《唐摭言》引白居易诗云:“慈恩寺塔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又元杨载《送完者都同知》诗:“姓名题雁塔,谱牒记龙沙。”(典见《唐摭言》、《雍录》)

3 龙虎榜

唐德宗贞元八年(729)会试,当时天下名士韩俞、李观、李绛、崔群、王涯、冯宿、瘐承宣、欧阳詹等二十三人同登进士第,得人才之盛。于是时人称为龙虎榜。后凡会试中选者亦被呼为登龙虎榜。在北宋孙仅举进士第一,王禹偁以诗贺之,曰:“粉壁乍悬龙虎榜,锦标终属鹡鸰原。”龙虎榜亦称虎榜(但清代以后,虎榜专指武科),元方回《石峡书院赋》:“领袖者谁?予同姓兮,又同登于虎榜”;萨都刺《及第谢恩崇天门》“虎榜姓名书敕纸”,均用此典。(典见《新唐书?欧阳詹传》)

4 破题

唐翰林学士李程初应博学宏辞科,试题为《日五色赋》,李程试卷的首句云:“德动天鉴,祥开日华。”时人称之为破题。又,宋诗人梅尧臣,应范仲淹邀宴。席间赋《河豚鱼》诗一首,诗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评此诗道:“河豚常出春暮,群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故知诗者谓只破题两句,已道尽河豚好处。”后因称诗文起首数句点破题意曰“破题”,明清八股文更以破题为-想象作文固定程式。破题又常被引申为第一次之意。如《西厢记》:“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遭别离。”(典见《国史补》、《六一诗话》)

2 青钱万选

唐代著名传奇小说《游仙窟》作者张鷟所作诗文,不仅流行国内,日本、新罗使者纷纷购求。他曾八次应试,均登甲科,当时文人员半千说他的文辞如青铜钱,万选万中。世人因称他为青钱学士。后人因以青钱万选喻文才出众。晏殊《假中示凌判官寺丞王校勘》诗:“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典见《唐新语》、《新唐书?张荐传》)

6 破天荒

唐代荆州文风不振,每年解送举人应考,均未中试,时人称为“天荒”。后刘蜕以荆州解送的举人登第,打破了该州多年无人中举的局面,时人称为“破天荒”。荆州刺史崔铉特奖励刘蜕七十万贯破天荒钱。刘蜕答谢说:“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又自宋朝以来,江西地方无人以状元及第,后有何昌以对策居第一,有人以诗寄何昌言云:“万里一时开骥足,百年今始破天荒。”后用以指前所未有或首次出现。如清黄遵宪《番客篇》诗:“平生不著袜,今段破天荒。”(典见《唐摭言》、《北梦琐言》、《独醒杂志》)

7 八百孤寒

唐朝大臣李德裕,出身阀阅世家,晚年位居宰相,官高爵显。史称其对家世寒微、无以依恃的读书人常能施以援手,为他们的科第仕进开方便之门。因此,故深得孤寒士子好感。后李德裕在党争中失败,被贬为崖州(今广东琼山东南)司户,蒙恩士子对他被贬荒远,都一掬同情之泪。当时有人作诗云:“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后因以“八百孤寒”指贫寒之士或喻处境困难、极需要提携的人。清黄景仁《岁暮怀朱笥河先生》:“小谪陈芳现在身,人间何事敝精神。幔亭仙客休相待,八百孤寒要此人。”(典见《云溪友议》、《唐摭言》、《全唐诗话》)

8 冬烘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曾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封为鲁郡公。后李希烈拥兵作乱,受命前往劝谕而被害。晚唐懿宗咸通间,郑薰主考,时徐州一代战乱频仍。郑薰意欲激发士人之气,特选一忠烈之后作榜首,藉作矜式。误将考生颜标当作颜鲁公的后裔,取为状元。发榜后,颜标按礼拜见主司,郑薰在交谈中方知其出身寒素,非功臣之后。时有无名子作诗嘲郑薰云:“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冬烘”后遂常用以形容迂腐糊涂不达事理。如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即用此典。(典见《唐摭言》卷八、卷十三)

9 倒绷孩儿

宋人苗振考取进士后,出仕多年,将参加馆阁考试。馆阁为文学儒臣所处之地,录取者皆为饱学多才之士。丞相晏殊谓苗振曰:“君久从吏事,必疏笔砚,今将就试,宜稍温习也。”苗振不以为意,曰:“岂有三十年老娘而倒绷孩儿者乎?”晏殊俯首笑而不语。后经考试,果未中选,晏殊闻其落选笑道:“苗君竟倒绷孩儿矣!”绷即包扎婴儿,为老娘所熟谙。“倒绷孩儿”意为将孩儿包扎颠倒。比喻多年老手,因一时疏忽大意,亦将失误。《朱子语类?杂类》所记事同人异,云是陈易赴试,宰相韩珂对陈规劝事。后世文人常用此典,尤多见于通俗小说。(典见《东轩笔录》、《事文类聚》)

10 悔读《南华》

唐宣宗时宰相令狐綯曾以一典故询问温庭筠,温曰:“事出《南华》,非僻书也。或冀相公燮理之暇,时宜览古。”令狐綯遭到轻薄,怀恨在心,上书朝廷,言温庭筠有才无行。于是温终身不得登第。后温庭筠作诗云:“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南华》,《南华经》,即《庄子》。后人因以“悔读《南华》”为学问高深、直言忤人而遭嫉忌的典故。如宋陆游《怀镜中故庐》:“从宦只思乘下泽,忤人常悔读《南华》。”(典见《唐诗纪事》、《北梦琐言》)

11 沆瀣一气

唐人崔沆主乾符二年进士科考试,榜中录取考生崔瀣。同时被录取的同姓考生中,崔瀣最为崔沆相知。时人有“座主门生,沆瀣一气”之谣。后人因称气味相投为“沆瀣一气 ”。今多用于贬义。(典见《南部新书》、《唐语林》)

12 名落孙山

吴地有人名孙山,为人滑稽多智。试期至,离乡赴他郡应举,乡邻中有人托其携子同往应试。试毕,乡邻子落第,孙山居榜末,先期回家。乡邻探询其子是否考中,他吟诗两句道:“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后因称考试落第为“名落孙山”。诗文中常用,通俗小说中尤多用此典。(典见《过庭录》)

13 梁州梦契

元稹和白居易均为唐代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两人友谊深厚,常以诗文互相酬和,世称“元白”。元稹任监察御史,于元和四年三月出使梓潼勘察案件,时白居易在京于同月二十一日与弟白行简及知友李杓直等游慈恩寺后至李家饮洒。席间,白居易忽停杯道:“微之(元稹字)当已至梁州了。”随即题诗一首于壁上:“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白居易作诗之日,元稹果恰至褒城(今属陕西,即梁州境)旅次梦与白居易、李杓直同游曲江及慈恩寺,醒后作《梁州梦》诗云:“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曲江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两人遥隔千里,但神交若合符契。后人形容知友梦魂相交,常引此佳话。(典见《本事诗》)

14 东涂西抹

唐人薜逢晚年仕途失意,曾骑瘦马赴朝。正逢新科进士列队而出,前导见其形相落拓,就吆喝道:“回避新郎君!”薜逢派从者传言:“报道莫贫相!阿婆三五年少时,也曾东涂西抹来!”东涂西抹,本指妇女装饰,薜逢以此为喻,说自已少年时也曾凭文章取过功名,新科进士何足为奇。后以“涂抹”为自谦诗文拙劣之词,金元好问《自题写真》诗“东涂西抹窃时名,一线微官误半生”,即用此典。(典见《唐摭言》)

15 锦囊贮诗

中唐诗人李贺,为人纤瘦,但作诗异常刻苦,常清晨骑弱马,一小奚奴背破囊相随,边行边吟,每得佳句,即写下投于囊中。日暮归家后,取出诗句,构成全篇,除有重大事故外,日日如此。其母使婢女检讨锦囊,见所书诗句甚多,即怒:是儿要呕出心乃耳。后人称好诗为锦囊佳句者本此。锦囊又称奚囊。杨维桢《感怀》“尽取江山锦绣句,呕心沥血入奚囊”,即用此典。(典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唐书?李贺传》,《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16 鸡肋糜人

三国魏杨修,字德祖,好学,有俊才,为曹操主簿。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引兵攻汉中,刘备据平阳坚守,因久攻不下,操乃意欲还军。适逢军将问军中口令,遂随口云:“鸡肋”。众官属莫知所谓,独杨修已解其意,整装待发。问之,则曰:“夫鸡肋,弃之为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返也。”后因以“鸡肋糜人”喻虽嫌乏味却又不忍舍弃之物。唐罗隐诗:“鸡肋曹公怒,猪肝仲叔惭”,即直咏其事;宋苏辙诗:“官如鸡肋浪奔驰,政似羊毛尚黾勉”,乃取其意用典。(典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一》注引《九州春秋》、《后汉书?杨震传》)

17 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柯,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遏,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置锁无人。惆怅之余,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代诗文中因常以喻男子邂逅一女子,后不复再见的怅惘心情。白仁甫、尚仲贤均有《崔护谒浆》杂剧演此事,明清传奇中亦有《题门记》、《人面桃花》等剧,皆本此。(典见《本事诗》、《唐诗纪事》及《全唐诗话》等)

18 本色当行

宋代诗人陈师道曾云:“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耳。”意为苏轼作词,亦如韩愈作诗,虽好而不是词的本味,惟有秦观、黄庭坚之词,方是作词正道。同时的晁无咎却说:“苏词虽稍不谐律吕,盖横放杰出,曲子中缚不住者;而黄山谷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乃著腔子唱和诗耳。”南宋诗论家严羽要求作诗“须是本色,须是当行”,即本陈、晁两家之说。本色即诗文体裁的本味;当行,犹言内行。后来诗文中常用“本色当行”形容恪守体裁而能致精妙之作家作品。(典见《后山诗话》、《滹南诗语》、《沧浪诗话》)

19 章台柳

唐代诗人韩翃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居京时得一姬柳氏,才色双全。后韩翃为淄青节度使侯希幕僚。时值安史之乱,他不敢携柳氏赴任,分别三年,未能团聚,因寄词柳氏云:“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许尧佐《柳氏传》作“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柳氏也有和词云:“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她因自己貌美独居,恐有意外,就出家为尼。不久被番将沙吒劫去,后赖虞侯将许俊用计救出,始得团圆。后人就名韩翃寄柳氏词的词调为“章台柳”。“章台柳”亦被用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墙花而专妓  女这类的人物。(典见《本事诗》、《柳氏传》、《唐诗纪事》、《全唐诗话》)

20 吊柳会

柳永初名三变,以填词名世,与兄弟三复、三接号为“柳氏三绝”。因他常涉足花街柳巷,所作大抵为偎红依翠的艳词,歌台舞榭常演唱其词,歌妓舞姬,均爱慕其才华,但为时论所不许。后改名柳永,中进士第,官任屯田员外郎,但一生流落不偶,最终客死襄阳,埋骨异乡。相传他死时家无余财,身后萧条,靠昔日仰慕他的妓  女集资营葬,草草料理后事。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群妓相约各携酒菜食物赴其坟地祭扫。识与不识均奔集墓地,相沿成习。乡间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古今小说?众名姬春风吊柳七》及清王士祯《真州绝句》之五“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均叙此事。(典见《独醒杂志》、《方舆胜览》等)

21 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太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卖镜都市以谋昭合。未几,陈果为隋所灭。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典见《本事诗》、《古今诗话》等)

22 响遏行云

古代传说:薛谭拜歌唱家秦青为师,学艺未成自以为得奥妙,而向老师告辞。秦青并不挽留,将他送到郊外,途中为他抚节悲歌,表达师生依依之情。其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知己之不足,于是恳求秦青允许他返回继续学习,终身不敢言去。“响遏行云”,形容歌声高亮,似乎能阻止行云的前进。苏轼《减字木兰花?咏庆姬》词“响亮歌喉,遏住行云翠不收”,即用此典。(典见《列子?汤问》)

23 渔阳掺挝

汉末文学家祢衡,少有才辩,长于笔札,孔融曾向献帝表荐,曹操多次召见。祢衡恃才负气,称病不往,又以言词讥讽。曹操深为嫌怒,但因他才名远播,杀之恐招害贤之名,欲借机轻侮之。时方正月十五日,曹操大会宾客,乃命祢衡为鼓吏,在席上击鼓助兴。祢衡扬槌击鼓,作《渔阳掺挝》,音调悲壮,铿锵如金石之声,四座为之动容。依惯例,鼓吏当易衣,衡便于众人前脱衣裸身而立,然后徐徐著鼓吏之服,颜无作色。后人因称《渔阳掺挝》为鼓曲中妙品,又用以比喻慷概悲壮乐曲。北周庚信《夜听捣衣》诗“声烦《广陵散》,杵急《渔阳掺》”,下句即用典。(典见《世说新语?言语》、《后汉书》注引《文士传》)

24 春月胜秋月

宋哲宗元佑七年(1093)正月,苏轼知颖州(今安徽阜阳)时,堂前梅花盛开,月光皎洁。夫人王氏因谓:“春月胜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王氏平日未尝作诗亦不言诗,苏轼却以此语实诗家语。欣然相邀欧阳叔弼、欧阳季默兄弟饮酒赏月,又作《减字木兰花》词一首云:“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专咏春月胜于秋月,一时传为佳话。元梁寅散曲《人月圆?春夜》“三春月胜三秋月,花下展清阴”句,即用此典。(典见《侯鲭录》、《艺文类聚》、《后山诗话》等)

25 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颔联即用此典。清黄景仁《濠梁》“梦久已忘身是蝶,水清安识我非鱼”,也用此意。(典见《庄子?齐物论》)

26 梦游华胥

相传黄帝即位三十年,因思为天下大治之难,乃寡欲清心,顺其自然,三月不理政事。曾梦中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元首,亦无贵贱贤愚之分。人民无所嗜好,既不恋生,也不畏死;既无亲疏向背之隔,亦无爱憎利害之心;水火难伤,鞭斧无损;云雾难遮其眼,雷霆不扰其耳,是个没有人世利害得失的奇妙极乐世界。黄帝醒后若获养身治物之道。廿八年后,终至天下大治。后因以“梦游华胥”喻到达理想王国。唐李商隐诗云“不见华胥梦,空闻下蔡迷”,即用此典。(典见《列子?黄帝篇》)

27 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如李白《感兴》“蛾眉艳晓月,一笑倾城欢”,又《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均用此典。(典见《汉书?外戚传》)

28 司空见惯

唐代诗人刘禹锡某年从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罢官回京,司空李绅因仰慕其名,邀至府第,盛宴款待。席间,李绅命歌妓劝酒,刘禹锡即席赋七绝一首,诗曰:“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李绅听罢,就把歌妓赠给了他。此事范摅《云溪友议》卷七、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七均作扬州大司马杜鸿渐与刘禹锡事,不能详考。后人因以“司空见惯”比喻对事物的习以为常。苏轼《满庭芳?佳人》词:“人间何处,有司空见惯,应谓寻常。”(典见《本事诗?情感》)

29 梅妻鹤子

北宋诗人林逋,为诗风格淡远,其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传诵人口的名句。他不趋荣利,终身未仕,初放浪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的孤山,二十多年足不及城市,死后赐谥和靖先生,人称“梅妻鹤子”。后遂以“梅妻鹤子”为隐者清心寡欲的象征。明徐复祚《偶寄》“紫绶高轩虚富贵,梅妻鹤子自风流”,即用此典。(典见《诗话总龟》、《梦溪笔谈》、《宋史?隐逸传》、《西湖游览志》)

30 驿寄梅花

三国吴名将陆逊的族子陆凯,与范晔(非《后汉书》作者)是好友。两人一处江南,一居长安,山川阻隔,常怀思念。冬日适有传递公文的驿吏南来,陆凯便折了一枝寒梅,命驿吏携往长安赠与范晔,并作《赠范晔》诗一首。诗云:“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后因以“驿寄梅花”喻向远方友人表达思念之情。如宋秦观《踏莎行》词:“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舒亶《虞美人?寄公度》词“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一枝梅”等,都用此典。(典见《太平御览》卷九七零所引《荆州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高考经典素材:40个历史典故

全文共 982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 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40个历史典故相关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1、卧薪尝胆

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2、爱媵贱女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儿怀赢给晋公子,准备了非常丰厚的嫁妆,光穿着有华丽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晋国时,晋国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个陪嫁的女妾抢回家去,却认为秦国的国主还不如女妾漂亮,而轻贱秦国的国主。这是则故事是韩非借齐国传墨子学说的田鸠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时讲的一则故事。所举的“秦伯嫁女”一例与“买椟还珠”一起说明一种办事的道理,即切勿怀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后世常以此比喻办事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3、白虹贯日

出自《战国策之魏策四》:聂政是战国时韩国轵人,因为杀人避仇,逃到齐国,以屠宰为生。韩卿严遂与韩相韩傀有隙,想要报仇,听说聂政侠义勇为,便送黄金百镒做为聂政母亲的寿礼,并说明欲请聂政刺杀仇人之意。聂政以母亲尚在需要人奉养为由没有答应。后来聂政的母亲死后,聂政独行仗剑刺杀韩傀,碰上了白虹贯日的现象,刺中了韩哀侯,他自己也自杀身死。白虹贯日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就是现在所说的日晕。古人迷信,常把此做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异兆,也附会为精诚上感天道。

4、毕万昌大

出自《左传 闵公元年》:春秋时,晋献公灭掉魏,把魏地赐给大臣毕万。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说:“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现在把魏地赏给毕万,是天意要启发他的后代,使其昌大。”后来,毕万的后代果然建立了战国时的魏国。其实这些都是古人附会之说。后世就常以“毕万昌大”的典故指人后辈发扬,繁盛昌大。

5、抱冰握火

出自《吴越春秋 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常常以艰苦的生活条件来磨砺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内修军政,外结诸侯,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后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厉,也用指生活艰辛。

6、常存抱柱信

出自《庄子 盗跖》屋生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相约于河桥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涨潮时都没有来,而尾生则宁愿抱梁柱而死都不愿失约。尾生忠于爱情,信守约誓,但头脑僵化,不知变故,故抱柱而死。后以此为坚守信约的典故,特别多用于男女间的爱情信誓方面。

7、表里山河

出自《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时,晋楚决战之前,晋文公的谋臣,他也是晋文公的舅舅子犯劝文公参加决战,他认为即使仗打败了,凭太行山和黄河之险,也可固守无虞。原话为:“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指晋国外黄河而内太行山,地理形势使国防极为稳固),必无害也。”后世常用“表里山河”说明地理国防之固。而元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者,意踟蹰。中的“山河表里”即用此事,一方面说明潼关形势的险要;另一方面反衬诗人一路所见秦汉宫阙的破败,百姓处于战乱之际的无边苦难。

8、甘拜下风

出自《左传 僖公十五年》: 在秦晋韩原之战中,晋军大败,晋惠公被秦兵所俘获,晋大夫头发蓬乱下垂的拔帐随行。秦穆公劝说道,:“二三子何其担忧也!寡人准备请晋君去我秦国,岂敢太过分呢(这是表面上安慰晋国大夫等人的放话)?”晋大夫于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实际上晋大夫这番话,是与秦穆公约誓,希望他说了话要算数。“下风”的意思就是你的诺言不仅天地共鉴,我们在下这些做臣子的也都听见了,希望你不要食言。“拜下风”原是谦恭卑怯的举止,后逐渐又演化成“甘拜下风”的成语,用为甘居下列的自谦词。

9、悬梁刺股

出自《战国策 秦策一》:苏秦游说秦王,上书上次,秦王没有采纳他的主张,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他伤感之余,刻苦自励,夜以继日的努力攻读。夜里读书至困欲睡时,就用锥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来,继续学习。这种勤苦自强的精神,历来被人称颂,成为旧时劝学的典型事例。后世常以“刺股”用为勤苦读书、奋发自强的典故。

10、操刀伤锦

出自《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想让自己的一个小臣尹何,担任私有领地的邑大夫的官职。因为郑子产是他晚年举荐而执政的,可能认为提拔尹何,子产不会反对。郑子产主张“学而后入政”,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坏,才是用人稳妥的办法;如果“以政学者”,那就是拿“政”去开玩笑,这是对“政”的不负责任,这将给“政”造成危害。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子产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锦不使人学制“作比,阐明不可本末倒置。以今天的眼光看,学而后作虽无可厚非,但干中求学,干也是学,也是不能偏的。后人“操刀”“伤锦”合二为一,用来比喻才薄力单,难以预胜任。

11、楚幕有乌

出自〈左传 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郑,郑国得到其他诸侯国家的援救,迫使楚军连夜撤退。楚军为了防止郑军及诸侯国援军的援救,军队于夜间悄悄撤走,却留下了空空的营幕作为掩护。军幕空虚,所以乌鸦才栖止在上面,郑国人由此判断出楚军营内的虚实,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后来用这个典故,常指败退或军事力量的空虚。

12、丁公凿井

出自《吕氏春秋 察传》:春秋战国时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因为家中无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觉得这样一来,洗涤和取水就不需要专用一个人了,说是等于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有人听到这话后就把它传讹了,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后来就以此比喻以讹传讹,或主观主义凭空解释,把事情搞得颠倒悖谬。

13、大义灭亲

这个故事就比较有名了,在〈东周列国志〉上也有记载,不过我要讲的则是出自〈左传 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同与,就是一同处死的意思)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14、东施效颦

出自《庄子 天运》:说越国有一个绝色美女名叫西施。她长得非常漂亮,无论怎样打扮,一举一动都是美丽动人的。西施有个心口疼的毛病,犯病的时候,总是用手按着胸口,皱紧眉头。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来,疼得紧皱眉头,便不知不觉地用手按着胸口处,咧着嘴似笑非笑的。正巧,迎面走来一位叫东施的丑姑娘。东施看见西施皱着眉头,用手接着胸口在笑,觉得样子十分好看。于是,就照样模仿起来。东施本来没有胸口疼的毛病,却也用手按住胸口咧嘴笑,把眉头也照样紧皱起来,自以为这样就美丽了。村民们看到她一反常态的样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两眼,丑姑娘东施却以为人家喜欢上她了,于是她更加紧皱眉头咧开大嘴强笑,这一下,把别人都给吓跑了。后以“东施效颦”来比喻“丑拙”盲目机械地效仿“美巧”,结果适得其反,闹出笑柄。李白就有: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

15、呆若木鸡

《庄子 达生》: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子帮他训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庄子用这个故事,愿意是指为了说明有些事情不必亶承天生自然之理,经过人为的训练,也能积习成性,达到改造“物”的目的。但是传到了后世,却用“呆若木鸡”来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神态,则全用为贬义。

16、盗憎主人

出自《左传·成公十五年》:春秋时,晋伯宗(晋大夫孙伯纠之子)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讳,妻子常劝他说:“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好直言,必及于难。”后来伯宗果然因为结怨过多而被杀。“盗憎主人”是说盗贼憎恨被他盗窃、抢劫的主人,后来就比喻坏人怨恨正直的人,无道恨有道,恶恨善,丑恨美,坏人恨好人。

17、得鱼忘筌

出自〈庄子 外物〉:庄子说:“筌(就是一种捕鱼的竹器)所以能捕到鱼,是因为得鱼而忘筌;蹄(捕兔的哭具)都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指语言,言词)所以在意(要表达的意思、事理),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人言哉(就是说深悟其道、专心致意却并不侈于言辞的人,其实难得,故庄子希望能找到这样的人和他交谈)!’”庄子在这里以“得鱼忘筌”“得兔忘蹄”为比喻,并不从消极的意义上使用,承上启下,目的在于比照说明“得意忘言”的道理。后世用“得鱼忘筌”却改变了原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在消极的意义上,比喻办事情一旦达到了目的,便把赖以达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抛弃。

18、背城借一

出自《左传 成公二年》:公元前五八九年,晋、鲁、卫三国的联军击败齐军后,齐顷公派大臣宾媚人(即国佐,曾主持齐国之政)带上贿赂去见晋军主帅却克,当晋方提出屈辱齐国的苛刻条件(必以萧同叔子就是齐侯之母为人质,并且将齐国境内田间的垄亩变成东西走向,这样道路、水渠都将成为东西方向,以便晋军的行动)时,宾媚人本着维护齐国尊严,坚决地加以拒绝,并准备决一死战(原话中为背城借一)。鲁、卫两军主将,都劝告却克与齐停战求和,晋终于放弃了继续进攻的主张,签订了盟约,齐国得以转危为安。后来以“背城借一”表示誓与敌人决一死战。

19、班荆道故

出自《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时,楚国伍子胥的祖父伍举与蔡水师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儿子公孙归生是好朋友。伍举娶与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后,楚人皆言:“王子牟逃亡实为伍举护送之。”于是伍举也因受牵连而逃奔到郑国,然后准备到晋国去。恰在这时,公孙归生也将要去晋国,二人在郑国郊国相遇。他们“班荆(扯草铺地)相与食(坐在上面,一面吃东西),而言复故(一面攀谈返回楚国的事情)。后以“班荆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话旧情。

20、苌弘化碧

出自《庄子外物》 苌弘是春秋时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的大夫。刘氏与晋范氏世代通婚姻,在晋卿内讧中(所指为公元前490年即周敬王三十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苌弘曾帮助过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他,晋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苌弘杀死。苌弘死于蜀(今四川),蜀人感之,以柜盛放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及精诚之至也。当然化碧之说为后人的演义。后来常以“苌弘化碧”来比喻忠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为国献身,忠烈精神长存。像明末著名将领袁崇焕就有死后,鲜血化碧一说。

21、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2、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3、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24、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25、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26、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27、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28、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29、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30、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31、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32、断织(孟母继织)

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及〈列女传〉:孟子是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姓孟名轲,由于赏识渊博,道德高尚,被后世誉为“亚圣”。孟子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地位,与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关。孟子年幼时,他的母亲非常注重对他的教育。有一次,孟子由于贪玩而没有上学,他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当即拿起剪刀,割断正在织布的织线。孟子孝敬母亲,看到母亲如此生气,既害怕又难过。孟母看到儿子有悔改之意,就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你废弃学业像我剪断布线,一个人要专心读书,才会有知识,如果现在不用功读书,将来就一事无成。”从此以后,孟子发奋苦读,终于成为大学者。后来就用“断织”为勉励努力求学,不可中道荒废的典故。此外人们也用断织来表示贤妇劝学。

33、高山流水

出自于战国时期,郑国列御寇的名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琴却只弹出了音符,却少了神韵,少了对音乐透彻理解,他的老师成连先生于是带他到蓬莱岛去找成连的老师方子春,以便给伯牙指导。伯牙来到浩瀚的大海,极目无边,波涛绚烂,而树木郁郁葱葱,飞鸟悲号,伯牙顿时心旷神怡,完全融入了对自然的陶醉之中,音随意转,琴随心动,一首《高山流水》自然的抚于琴上。同王羲之醉后作《兰亭序》一样,《高山流水》也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完全由作者随性而作,表达了作者最真挚的情感和最高的创作水平,堪称绝唱。

一天夜里,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不禁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弹得正是那一首《高山流水》,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伯牙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凡伯牙琴声所表达的,樵夫就能感受到,并发出同样的感叹,伯牙兴奋极了,二人融入了同一个世界,一个只有琴声的高雅世界。这个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二人成为知己。

后来,子期不幸去世,伯牙悲痛欲绝,认为子期是唯一能听懂他琴声的人,而现在这唯一的知己也离开了。于是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最心爱的琴,并终生不抚琴,以谢子期。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遂成千古绝唱!

34、天下无双

出自于《史记·魏公子列传》: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长平之战,赵国残败,损失惨重。而秦国在长平之战后不久,就发动了对赵国首都邯郸的攻势,妄图一举拿下邯郸,灭亡赵国。赵国平原君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大军前往救援,但经不住秦王的威胁,命令部队带赵国边境停留下来。而魏信陵君决意救赵,遂盗得魏王兵符,杀死魏军首领,自己带领大军救援赵国,经过殊死战斗,打败秦军,解了邯郸之围。信陵君在胜利之后,因为盗兵符,杀大将的原因,不敢回国,便在赵国住了下来。公子在赵期间,礼贤下士,寻找藏匿在市井之间的能人志士,与他们结交。平原君甚为不解,故说了上面这句话。

大意是有看不起信陵君的意思,信陵君知道后,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平原君门下的门客也大约有一半的跑到信陵君门下去了。总的说来,信陵军是四君子里面最礼贤下士的一个,也是最善良最具同情心的一个,他领导了山东六国的最后一次合纵伐秦,并取得胜利。应该说,用“天下无双”来形容他应该是不为过的。

35、高枕无忧

出自《战国策·齐策》: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冯谖是投奔田文的一个门客,在没有任何功劳的情况下,再三向田文提出丰厚的待遇,田文都满足了他。他后来担任了替田文向农民收租的任务,但是他却将所有的契约,免去了农民的负担,为田文在国民中赢得了好的名声,而在田文受到齐王怀疑的时候,田文封地的民众争相迎接。

而冯谖在这个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他通过让梁国重金聘用田文,从而使齐王害怕田文为梁国服务而使其国家强大,就命请田文为齐国相。于是田文在其后的十年间都在齐国为相。

《战国策》中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因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有很多地方都显得有一定的牵强,其可信性值得怀疑。《战国策·齐策》也是如此,有很多可疑之处,以上的事件未必没有添油加醋之嫌,具体的就不一一在此辨别了。

36、窃符救赵

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37、朝秦暮楚

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38、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39、兵不厌诈

出自《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春秋时期,齐国自齐桓公称霸之后,因为后继不力,退出了霸主地位。在整个中华大地,一个新的霸主呼之欲出。而楚、秦、晋都是有力的争夺者。

这个时候,楚国与晋国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楚欲称霸必须向北进,而晋又如何肯向楚国低头。公元前633年。楚攻宋,宋虽然不失为一个二等强国,但也绝非是十七正盛的楚国的对手,宋向晋求救。这个时候,晋国出了个公子重耳,他在王位的争夺中败下了阵来,无奈之余。晋国并未派出大军与楚国正面交锋,而是攻打了楚国的附庸国曹和卫。楚国于是派并前来与晋决战,战争初期,楚占据上风,晋却使用灵活的外交手段,使得秦齐皆助晋国。此时,楚成王见局势对己不利,便下令撤退。但是楚军主将子玉一心与晋决战,于是带领部队前来与晋军交战。

晋文公重耳当初争夺王位失利,被迫离开晋国落难他国的时候,一些小国却并不礼遇他,而楚王却给了盛情款待了他。楚王问重耳,如果他日你当上晋国国君,如何报答我?重耳恭敬的回答:如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出于此时),再与您交战。

晋国面队来势汹汹的楚军,就主动的退后了三舍的距离,到达城濮。晋军的主动后退起到了诱敌深入(这个词的典故应该是出自于毛泽东,而不是战国时期)的目的,也履行了当初重耳的诺言,可谓一石二鸟,得了便宜还卖了乖。最终,晋在城濮大胜了楚军,战争的过程就不必讲了,大家都清楚。楚国完败,子玉继承了楚军主将在战败后自杀的传统,但也不能用“惨”字来形容楚国,毕竟楚军主力还在,并未太多的伤及筋骨。这一战确立了晋的霸主地位,楚国也并未完全退出霸主的争夺,但秦晋在此一段时间内成为争霸的主角。

兵不厌诈”近乎完美的表现在了整个大战过程中,这也是晋国的优良传统,也是“诈”的最完美最忠实的执行者,秦楚等国常常是其玩弄的对象,例如赵盾先迎秦军,以立襄公弟,后反悔,不迎接不说,反而派并攻打护送的秦军。晋之后,秦国人优良的学习传统得到了发挥,也在“诈”字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和氏壁、骗楚王入秦扣押等等,可谓学有所成;而楚国在“诈”字上自然比不上前两位了,吃亏当然也就是不计其数了。

40、马首是瞻

出自于:《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春秋时期,晋国作为中原大国,处于天下的政治中心和地理中心,其他大国如要称霸,必须要过晋国这一关,反之,如果晋国要确立其霸主地位,也必须击败其他的挑战者。所以,秦、楚都与晋国发生过多次的大规模战争,总的来说,各有胜负,任何一方都没有确立绝对的优势。

在周灵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的时候,晋国率领着其鲁、齐、宋、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及郑等附庸国向秦国发动进攻,并且一路打到了咸阳的附近。秦军的顽强的拒绝求和,并在泾水上下毒,联军伤亡不少。联军统帅荀偃于是下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意思就是说:“鸡鸣套车,填塞水井,铲平土灶,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前进”。但是联军并不是团结一气,各国军队只是拼凑起来的,并不齐心。栾黡首先就违抗命令,带领下军回国了。荀偃没有办法,也就只好下令诸侯军队全部撤离了秦国。 总的来说,荀偃大有破釜沉舟,团结一致,共同对秦军发动致命一击的决心,无奈,诸侯军队各怀鬼胎,哪能按照他的意思去办,失败是必然的结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典故:名气害了荆轲

全文共 869 字

+ 加入清单

荆轲一直想成为名人,他不明白名人其实就是个人名。如果荆轲听了可能会反驳,我出名了也会这么说。

当时要想出名路子很窄,没有“武林风”“星光大道”这样贴近大众的出名平台,这让草根荆轲很为难。

但这并没影响他想出名的热情,荆轲采取的第一种方式是傍大腕。他游历到邯郸,与象棋大师鲁勾践下棋,又跑到榆次与剑术高手盖聂论剑,可大师们个个眼界高,都不带他玩。

看来此路不通。荆轲到了燕国,转而搞行为艺术,与一个擅长击筑的乐师高渐离混在一起。天天酗酒,喝高了,高渐离击筑,荆轲发酒疯飙歌,经常唱着唱着旁若无人地哭起来。

想起现在许多人通过搞怪曝丑赚名气,鼻祖可能就是荆轲了。姜太公在渭水边“钓”到了文王,荆轲也有收获,“钓”到了燕国的太子丹。太子丹认为荆轲了不起,想让他担当刺秦王的重任。

于是太子丹对荆轲进行拉拢,封他为上卿,珍宝、车马、豪宅、美女,要多少给多少。从街头流浪歌手一下子就大红大紫,荆轲是出名了,可刺秦的棘手活儿也非接不可啊。

荆轲心存侥幸,原计划先答应下来,再想办法拖,最好能拖到燕国玩完,自己既享受了荣华富贵,也不用去玩命。可时局并未按照荆轲预估的发展,秦军火速灭了赵国,把军队驻扎在燕国的国界线上,却没有进一步攻打燕国。

太子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再不去刺杀秦王,就等着做亡国奴了。荆轲这时提出要地图、人头,他以为这些拿不来,事情还可以缓一缓。没想到人头和地图很快就送到了他面前,连淬有毒液的匕首都准备好了。万般无奈,荆轲只得出发。

荆轲自知胜算不多,面前还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到秦国后玩“人间蒸发”;二是跑到秦国后把太子丹搞谋杀的事儿给抖出来,谋求政治庇护。

荆轲不是傻子,这两种方式他早就做过评估,其危险系数更甚于直接刺杀秦王。第一种结果,荆轲家人被太子丹所杀,荆轲本人被太子丹派去监视的大批高手所杀;第二种结果,荆轲被秦王所杀(秦王留他有什么用呢?),荆轲家人被太子丹所杀。只有刺杀秦王,无论成功与否,都能赚得名气,保全家人。

后来的事就不用说了,这个速成的名人活儿干得一团糟,但对爱名气的荆轲来说,他还是赚了,他的侠义情怀至今仍被许多人津津乐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窦娥冤》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835 字

+ 加入清单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下文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x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为了与窦娥成婚,张驴儿想毒死蔡婆。蔡婆有病,想吃羊肚儿汤,张驴儿把毒药倾在羊肚儿汤里,蔡婆因呕让让给张驴儿的老子吃,把他老子毒死了。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舞台上常演的有《斩娥》一折。

民女窦娥,自幼死了母亲。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是个穷秀才,因要上京赶考,没有路费,借了寡妇蔡婆的高x贷二十两银子,谁知一年后竟变成了四十两,无法还债,就把窦娥半抵半送给蔡家做童养媳。十年后,窦娥长大后嫁作蔡家媳妇,不到两年,丈夫就死了。窦娥守寡在家,与婆婆同住。两代孀居,婆媳两人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贫苦。

楚州有个流氓叫张驴儿,与父亲张老头一起欺负蔡家婆媳,有一天,蔡婆去找赛芦医索债,赛芦医谋财害命,蔡婆被张驴儿所救。从此,张驴儿仗着自、己救了蔡婆一家人,持恩逼婚,要蔡家婆媳坐堂招婚。蔡家婆媳不肯,张驴儿便想毒死蔡婆,好霸占美貌弱小的窦娥。于是他设计陷害窦娥。一天,蔡寡妇生病,窦娥做羊肚汤给婆婆喝。张驴儿在汤里放了毒,想先毒死蔡寡妇,然后逼窦娥成亲。谁知蔡寡妇忽然呕吐,不想喝汤,张老头夺过碗,喝完了,不一会儿就毒性发作,倒地身亡。蔡婆为了免除灾祸,给了张驴儿十两纹银,让他买棺葬父。张驴儿却以这十两纹银为证据,讹诈蔡婆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他买通当地县令,对蔡婆横施酷刑。窦娥怕婆婆年老体弱,经不起折磨,只得含冤忍痛自己承担,被判处死x。在窦娥被押往刑场时,一路上满腔悲愤地咒骂着天地:「地,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刽子手过来了,明晃的大刀高高扬起来。这时候,窦娥向天发出三个愿望:一是若她是冤枉的,要刀过人头时,一腔血都不往下洒,要全飞到旗的白布上,不让鲜血沾到肮脏的地面上;第二,六月天要降三尺白雪,遮住她的尸体;第三,她死后,楚州要接连三年大旱,以证明她是冤死的。

刽子手的刀砍下来,窦娥的血真的全飞到白布上;接着,六月的楚州天降大雪,遮住她的尸体;第三,她死后,楚州果然三年大旱。窦娥的愿望得到实现,证明她真的是冤死的。六年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京城应试高中,做了很大的官。窦天章奉旨去到楚州,探察民情。到楚州,他发现这里竟然三年间一滴雨水也未降,心想定有冤案。当夜,他在灯下翻窦娥的案卷,忽然见灯影一闪,窦娥出现,细说冤情,求父亲主持公道。

窦天章细审此案,为冤死的窦娥平反,宣布窦娥无罪,将张驴儿判死罪,楚州大守受罚。宣判刚完,大雨从天而降。

窦娥冤故事情节

楔子:女主角窦端云七岁时因为父亲窦天章为了考官名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而无钱还债,被送到蔡家当童养媳,并改名窦娥。

六月飞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天为之下霜。”

第一折

婚后不到两年,窦娥丈夫去世;窦娥与蔡婆相依为命。蔡婆向赛卢医讨债,不成功之余反而更差点被勒死,恰好获张驴儿父子俩所救。不料张驴儿是个流氓,趁机搬进蔡家后,威迫婆媳与他们父子成亲,窦娥严辞拒绝。

第二折

蔡婆想吃羊肚汤,张驴儿想藉毒死窦娥婆婆而霸占窦娥(张驴儿以告发企图勒死蔡婆之事威胁,向赛卢医讨来毒药),不料反而被父亲误吃、毒死了父亲。张驴儿于是诬告窦娥杀人之罪。太守桃杌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心婆婆连同受罪,便含冤招认药死公公,被判斩刑。

第三折

窦娥被押赴刑场。临刑前,窦娥为表明自己冤屈,指天立誓,死后将血溅白练而血不沾地、六月飞霜(降雪)三尺掩其尸、楚州亢旱(大旱)三年,结果全部应验。

第四折

三年后,窦娥的冤魂向已经担任廉访使的父亲控诉;案情重审,将赛卢医发配充军、昏官桃杌革职永不叙用,张驴儿斩首,窦娥冤情得以昭彰。最后窦娥的冤魂希望父亲窦天章能够将亲家蔡婆婆接到住所,代替窦娥尽孝道,窦父应允,全剧结束。

[《窦娥冤》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鲁班造伞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828 字

+ 加入清单

鲁班从小就跟着爸爸学木工。他很聪明,又很用功,学了几年,就会造房子了,还会造桥。造桥,造房子,都是露天的活儿。他想:我们做工,难免雨淋日晒,那出门赶路的人,就更苦了。要是能做个东西,又遮太阳又挡雨,那才好呢。鲁班开始动起脑筋。他跟几个木匠一起在路边造了一个亭子,亭子的顶是尖尖的,四面用几根柱子撑住。接着,他们隔一段路造一个亭子,造了许多亭子。这样,走路的人就方便多了,雨来了,躲一躲,太阳晒得难受了,歇一歇,喘口气儿。

鲁班给大家办了件好事,大家都很感激他。可是鲁班自己挺不满意。他想,要是雨下个不停,那该怎么办呢?人们总不能老蹲在亭子里不走吧。

还得再想办法!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很小,让大家带在身上,该多好啊!可是得用什么法子才能把亭子做得非常轻巧呢?为了这个事儿,他吃饭不香,睡觉不甜。

一天,天气热极了,他一边做工,一边抹汗。忽然看见许多小孩子扑通扑通跳到荷花塘里去玩水。过了一会儿,他们上岸来,都摘了一张荷叶,倒过来顶在小脑袋上。

鲁班觉得挺好玩,就问他们:“你们头上顶着张荷叶干什么呀?”小孩子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鲁班师傅,您瞧,太阳像个大火轮,我们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

鲁班抓过一张荷叶来,仔细瞧了一瞧,荷叶圆圆的,上面有一丝丝叶脉,朝头上一罩,又轻巧,又凉快。鲁班心里一下亮堂起来,赶紧跑回家去,找了一根竹子,劈成许多细条,照着荷叶的式样,扎了个架子;又找了块羊皮,把它剪得圆圆的,蒙在竹架子上。“好啦,好啦!”他高兴得叫了起来:“这玩意儿挡雨遮太阳,轻轻巧巧。”

鲁班的妻子听见他大呼小叫,赶紧从屋里跑出来问他:“出什么事了?”

鲁班把刚做成的东西递给妻子。他妻子说:“不错,不错。不过,雨停了,太阳下山了,还顶着这个玩意儿走路,可就不方便啦。要是能把它收起来,那才好呢。”

“对,对!”鲁班听了很高兴,于是他跟妻子一起动手,把这玩意改成一个可以活动的东西,用着它,就把再它撑开;用不着,就再把它收拢起来。这东西是什么呢?它就是今天人们所用的伞。

展开阅读全文

篇7:50个历史典故

全文共 4928 字

+ 加入清单

十分钟让你读懂半部中国史,此文录有50个历史典故,从黄帝时期至南宋。存下来,慢慢看。

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受舜禅让

成为新的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可考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相传《周易》为其所著,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12.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太子即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13.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与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14.“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情。

15.“秦晋之好”指春秋时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就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其中最出名的是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ying)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16.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17.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22年,复仇雪恨灭吴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

18.范蠡(li),是勾践成就霸业的主要谋士,跟随勾践20多年,殚精竭虑。相传范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夫差,使其沉于美色,越由此灭吴。勾践成霸业后,尊其为上将军。但范蠡认为:“大名之后,难以久居”,并意识到越王“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后隐退到陶邑经商,身家巨万,人称为“陶朱公”,被后世商人奉为保护神。

19.“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的兵力虽然强大,但“政出多门”不能统一力量重振霸业,多年后被“韩、赵、魏”三家分割而亡。

20.商鞅变法:商鞅(yang),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

21.孙膑与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献谗言于魏帝,并将孙膑的髌骨挖掉,孙膑装疯避难被齐国营救,后有“围魏救赵”的事迹,并在一次战役中设计大败魏军,诛杀了庞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此事给后人的启示。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22.战国时期四大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

23.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于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便“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连横”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4.屈原投江:屈原名平,楚国王室贵族,我国伟大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爱国人士,因遭谗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国家(楚国)沦亡,于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石自投汨(mi)罗江,百姓乘舟寻尸不遇,为防鱼儿蚕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为赛龙舟、包粽子。屈原著有《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篇,被后人整理为《楚辞》流传至今。

25.蔺相如完璧归赵,廉颇(po)负荆请罪。

26.赵括纸上谈兵:秦国攻打赵国,老将廉颇据守,秦无策,后秦使离间之计,调离了廉颇,赵国命赵括统兵,此人只识纸上谈兵,并无实战之能,被秦将白起打败,40万赵兵,除240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杀于长平,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27.毛遂自荐:毛遂,赵国平原君赵胜门客,因秦攻打赵国时,说服楚国合纵抗秦,而“锋芒毕露”且“脱颖而出”,“颖”指锥子的柄。

28.信陵君窃符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都邯郸,平原君一面与楚合纵(毛遂),一面委托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国威胁未允,信陵君窃取兵符,假魏王将令出兵救赵,事成后留在赵国未归。

29.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执政后,灭韩、赵,并攻占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图穷匕见”,刺杀未果,丢了性命,可他英勇机智、不畏强的暴、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

30.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山东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决定采用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临洮(tao)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实行愚民的政策;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秦朝在他死后不久便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31.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hai)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兵夫屯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32.西楚霸王项羽: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布、吕臣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

33.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从范增之计预设鸿门宴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fan)哙(kuai)赴宴,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项伯、樊哙的掩护下得以逃脱。

34.萧何月下追韩信:汉王刘邦谋士萧何月下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刘邦做了皇帝后,以韩信匿藏项羽部下将其治罪降职,后萧何与吕后(刘邦妻)设计将韩信处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35.霸王别姬: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攻,大败汉军,擒获了刘太公和吕雉(zhi),刘邦求和,范增未允,刘邦用反间计离间了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诱救回老小,后采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困在垓(gai)下,项羽爱妻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一代名姬香消玉损。项羽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其退回江东称王,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西楚霸王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36.吕氏之乱:吕雉,刘邦结发之妻,其子刘盈即位,吕氏便执掌大权,进入了吕后时代,吕后为人阴险毒辣、残酷无情,残害刘氏家族,欲将刘氏天下改为吕氏天下,其中,将刘邦爱妾戚夫人,砍手足、挖出双目、熏聋耳朵、弄哑喉咙,扔进猪圈,做成“人彘(zhi)”。吕氏执政16年,死后,刘氏势力消灭吕氏家族势力,迎立刘邦之子刘恒为帝,恢复了刘氏家族的统治。但吕氏继承了汉高祖开创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和对外和亲”政策,是历史上值得肯定的一面。

37.飞将军李广:汉朝猛将,一生抗击匈奴,赢得飞将军美名,后在漠北之战中迷路未能参战,愧而引剑自刎。有唐诗人王昌龄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说的就是李广。

38.卫青和霍去病:均为西汉时期抵抗匈奴的将军,“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是霍去病一生的写照,霍去病病逝年仅23岁。

39.张骞通西域:西汉张骞是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二次出使西域,对开辟丝绸之路卓有贡献。

40.司马迁写《史记》:西汉司马迁秉承父志编写《太史公记》(《史记》),因替大将李陵求情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忍辱含垢(gou)地生存,深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6年出狱后奋发著述,终于完成了《史记》,历时10余年,共130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1.昭君出塞:王昭君,汉元帝时宫女,名王嫱(qiang),字昭君,因未行的贿画师毛延寿而被丑化,不得宠幸。后汉室与匈奴和亲嫁给匈奴单于,出塞途中因曲哀人艳,南飞大雁为之驻足,故有“落雁”之称。和亲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60余年,王昭君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42.王莽改制:王莽是汉成帝母亲王太后的侄子,西汉末期的大司马。公元8年,王莽篡汉位称帝,改国号“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均未成功,公元25年,汉宗氏子弟刘秀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了东汉王朝。

43.马援老当益壮:东汉大将马援,曾言:“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其以“堆米为山”分析战局也是战争史上的创举。

44.班超弃笔从戎:班超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探险家,通军事,有胆气。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历经31年,招抚了西域鄯(shan)善、于阗(tian)、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45.党锢(gu)事件:指东汉汉桓帝时期,以李膺(ying)、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结成朋党,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官宦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迫害,史称:“党锢之祸”,时光荏(ren)苒(ran),党人“杀身以成仁”的气节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46.黄巾军起义:东汉晚期,官宦和外戚两大集团交替专政,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冀(ji)州巨鹿人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举行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规定义军以黄巾缠头,故称“黄巾起义”,后被官军镇压,余部作乱了20余年,使得东汉王朝奄奄一息。

47.董卓专权: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以镇压黄巾为名,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割据一方。凉州军阀董卓以铲除宦官为名进京驻守,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汉献帝),董卓自封相国,独揽大权。骁(xiao)骑校尉曹操,联络冀州袁绍,聚集各州郡人马,选袁绍为盟主,进军洛阳。董卓得知,迁都长安,烧毁洛阳城。

48.袁绍尽灭宦官:东汉末年,宦官当政,大将军何进召前将军董卓进京协助诛灭宦官,反被宦官谋杀,袁绍、袁术引兵入宫,大杀宦官两千多人,宦官张让、段珪(gui)挟帝出逃,后被逼投水自尽。

49.王允巧诛董卓:董卓挟天子专横当道,发展到“董卓不除,国无宁日”的地步,司马王允将义女貂蝉同时许给吕布和董卓(义父子关系),使之反目,并挑唆吕布将董卓诛杀。(正史中未有貂蝉的记载,只说是吕布与董卓婢妾私通,二人终至反目)

50.挟天子以令诸侯:王允定计诛董卓,执掌朝政,董卓部将郭汜(si)帅大军攻陷长安,吕布出逃,王允被杀,郭汜当政,国舅董承及部将杨奉护汉献帝出逃,被曹操接至许昌为都,曹操自封大将军,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历史典故

全文共 827 字

+ 加入清单

李时珍自幼聪颖善对,还没上学就跟着父亲认熟了好多字。他刚入学时,私塾先生望着被树木环抱的远山,出了上联:“远声隔林静。”李时珍当时虽然只有八岁,但见朝霞分外明媚,过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脱口对道:“明霞对客飞。”先生大为吃惊,决心加倍关照。

有位药铺主人,膝下有一个女儿,聪慧而美貌,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才华出众的男子结为伴侣,决定用药名作上联征婚:“玉叶金花一条根。”许多求婚者望联兴叹。其中有一位姓马的青年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时珍帮忙。李时珍少年助人为乐,脱口对道:“冬虫夏草九重皮。”铺主见马公子比较英俊,又交给他上联,限一天对上。这上联是:“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马公子只得二请李时珍对出下联:“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铺主看后非常高兴,随即再出上联“白头翁牵牛耕熟地”,限半天对出。马公子无奈三求李时珍。李时珍为了成全这桩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红娘”作下联。铺主十分满意,当即答应订婚。

当地郝知府对医药略知一二。一次中秋赏月时,风吹灯笼熄,原来是灯笼破了三个窟窿,便口占上联:“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是防风。”因一直续不出下联,只好找李时珍对出下联:“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又有一天,郝知府去拜访李时珍。走进院后,看到从竹不禁赞叹:“烦暑最宜淡竹叶。”李时珍随口对道:“伤寒尤妙下柴胡。”

郝知府看到几株玫瑰,不胜感叹:“玫瑰花小,香闻七八九里。”李时珍笑着答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郝知府是外地人,见李时珍如此投机,又吟出一联:“做官者四海为家不择生地熟地。”李时珍笑道:“行医人一脉相承岂分桃仁杏仁。”

郝知府拿起李时珍为他开的处方,自言自语:“纸白字黑,酸甜苦辣五味皆有。”李时珍手中毛笔尚未放下便说:“杆硬尖软,采晒炒切炙百合俱全。”

就这样,宾主唱和属对,沉浸在妙思雅兴之中,不觉天色已晚,郝知府起身告辞出门说道:“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李时珍笑道:“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典故:花无百日红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huā wú bǎi rì hóng

【成语故事】宋江杀了阎婆惜后投靠有钱有势的柴进,柴进特别款待他,他喝酒到深夜起身去上厕所碰到武松。武松破口大骂,旁人告诉武松他是大官人最红的客官,武松大发感慨:人无千日好,无百日红。他们同去见柴进,相识后成为要好的朋友。

【出处】几曾见柳有千年绿,花都说有百日红,枉费春工。 元·谷子敬《城南柳》第二折

【解释】花不能长开不败。比喻好景不长。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青春易逝

【相近词】人无千日好

【成语示列】正是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 明·罗贯中《平妖传》第十二回

[历史典故:花无百日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韩信胯下之辱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72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二世纪的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中国的万里长城就是在这个朝代初具规模的。但因为父子两代皇帝的暴政,秦朝的统治仅有15年。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出现了许多英雄人物,韩就是其中一位有名的军事统帅。

韩信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军事统帅,他出身贫贱,从小就失去了双亲。建立军功之前的韩信,既不会经商,又不愿种地,家里也没有什么财产,过着穷困而备受歧视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他与当地的一个小官有些交情,于是常到这位小官家中去吃免费饭,可是时间一长,小官的妻子对他很反感,便有意提前吃饭的时间,等韩信来到时已经没饭吃了,于是韩信很恼火,就与这位小官绝交了。

为了生活下去,韩信只好到当地的淮水钓鱼,有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见他没饭吃,便把自己带的饭菜分给他吃,这样一连几十天,韩信很受感动,便对老太太说:“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老太太听了很生气,说:“你是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谁还希望你报答我。”韩信听了很惭愧,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来。

在韩信的家乡淮阴城,有些年轻人看不起韩信,有一天,一个少年看到韩信身材高大却常佩带宝剑,以为他是胆小,便在闹市里拦住韩信,说:“你要是有胆量,就拔剑刺我;如果是懦夫,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围观的人都知道这是故意找茬羞辱韩信,不知道韩信会怎么办。只见韩信想了好一会儿,一言不发,就从那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当时在场的人都哄然大笑,认为韩信是胆小怕死、没有勇气的人。这就是后来流传下来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其实韩信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他看到当时社会正处于改朝换代之际,于是专心研究兵法,练习武艺,相信会有自己的出头之日。公元前209年,全国各地反对秦朝统治的农民起义爆发了,韩信加入其中一支实力较强的军队。军队的首领就是后来成为下个朝代开国皇帝的刘邦。最初,韩信只是做了一个管押运粮草的小官,很不得志。后来他认识了刘邦的谋士萧何,两人经常讨论时事和军事,萧何认识到韩信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于是极力向刘邦推荐,但刘邦仍不肯重用韩信。

一天,心灰意冷的韩信悄悄离开刘邦的军队,投奔别的起义军。萧何得到他离开的消息后,也没向刘邦汇报,赶忙骑马去追韩信。刘邦得到消息,以为是二人逃跑了。过了两天,萧何和韩信回来了,刘邦又惊又喜,责问萧何是怎么回事。萧何说:“我是为您追人去了。”刘邦大惑不解:“过去逃跑的将领有几十个,你都不去追,为什么单单去追韩信呢。”萧何说:“以前逃跑的将领都是平庸之辈,容易得到,至于韩信是难得的奇才。如果您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您就再也找不到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刘邦说:“那就让他在你手下作个将领吧”。萧何说:“让他做一般的将领,他未必肯留下来。”刘邦说:“那就让他作一个军事统帅吧。”从此,韩信由一名运粮官变成了一位将军。在后来帮助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他每战必胜,立下了赫赫功勋。

史书中记载: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熟视之,俯出裤下匐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一言九鼎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711 字

+ 加入清单

一言九鼎的意思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那么一言九鼎有什么典故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一言九鼎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一言九鼎的典故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一言九鼎的解释

[释义] 一句话的分量就有九鼎那么重。形容能起决定作用的言论或意见。

[语出] 《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辨形] “鼎”的上部不能写作“日”。

[近义] 一字千钧 一言为定 金口玉言

[反义] 人微言轻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主语、谓语、定语。

用一言九鼎造句

1) 诚信是诗圣李白的“一诺千金”;诚信是古代皇帝的“一言九鼎”;诚信是儒家学中的“事实求是”;诚信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坚守原则;不是固执死板,而是仁爱负责。

2) 老厂长向来说到做到,一言九鼎。

3) 你的话一言九鼎,只要您说一句话,我就可以获得这份工作了。

4) 你的话一言九鼎,我们相信。

5) 能不能参加校合唱团,您是一言九鼎,您就同意了吧!

6) 的话一言九鼎。

7) 诚信就是说话算话,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8) 他在政界德高望重,一言九鼎,很受大家的爱戴。

9) 永恒机械遍布全国矿区的营销网络,稳固的营销团队,一言九鼎,诚信服务;高素质专业服务人员,快速高效的专业服务车队,是您坚实的后盾。

10) 古时候的皇帝在全国上下任何地方说话都是一言九鼎的人。

11) 自古以来,人们就推崇“一言九鼎”、“驷不及舌”、“言而有信”的做人之道,讲究诚信则是理想的高等境界,它是为人处世的必备条件,亦是人们几千年来的强烈追求。

12) 我虽然不算什么正人君子,但是我觉得我说话还是算一言九鼎的。

13) 老王是一言九鼎之人,说话绝对可信。

14) 这些德高望重的人一般说话都是一言九鼎的人。

15) 你会发现我这人一言九鼎。

16) 中国成语中有"钟鸣鼎食"和"一言九鼎"之说,反映了鼎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

17) 只要你能够手握大权你就能够一言九鼎的号召任何人。

18) 你若是专家或者要人,一言九鼎,那自当别论。

19) 一言九鼎是一个男人应该做到的最基本的准则,但是你没有做到。

20) 他是会中大老,向来一言九鼎。

21) 我很风光,能一言九鼎,所有人,都对我称臣。可,那不是我的现实,只是我独自的幻境。

22)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铜是源于母语和历史的精华,古代就有"一言九鼎"的精髓,"一尺青峰,正气凛然"更是将语言文化的精炼推向一个后人无法触及的高峰。

23) 但这样的荒唐论调被一道诏书给废止了,颁布这道诏书的正是一言九鼎的西奥多.罗斯福。

24) 肠道之小脑,和我们大脑相连,有时它能决定我们的精神状态,有时对某些疾病,更是一言九鼎。

25) 八一建军节:一心一意跟党走,一寸丹心护家国,一丝不苟干工作,一日三省正己身,一言九鼎立人品,一身正气树形象,一日千里求进步,一鸣惊人创伟业。

26) 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满腹经纶,不如一善在心。高谈阔论,不如一言九鼎。长篇累牍,不如一字千金。

27) 古往今来,信守承诺一直是人们处世待人的根本,正因为此,才会有“一言九鼎”的成语,才会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佳话,才会有“孟母不欺子”的典故。古人做到了,后人又怎能忘却?

28) 三年后,在带领民众推翻了法国王室之后,丹东被任命为司法部长并成为国会中一言九鼎的人物。

29) 也就是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历史典故

全文共 324 字

+ 加入清单

张融是南朝齐国的官员,深受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一次,皇帝派人给他送来一件旧衣服,说是自己以前穿的,叫裁缝根据他的身材改好了,一定会合身的,张融收到后非常感激齐太祖的知遇之恩。

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也讲了一个“量体裁衣”的故事:从前,京城有个裁缝匠,他在给人做衣服时,对穿衣人的性格、年龄、相貌,以至这人什么时候中举等,都要详细询问一番,别人感到不理解,他说出了一套“短长之理”:如是年轻时中举,他必定性情骄傲,连走路都要挺胸凸肚,因此衣服要做得前长后短;如果年老才中举,大都意志消沉,走路难免要弯曲腰身,衣服要做得前短后长。体胖体瘦,腰有宽有窄;性急性慢,衣服长短有别。钱泳认为这个成衣匠很高明,不单单机械地量尺寸,而根据对象的特点决定衣服尺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历史典故:倚门倚闾

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典故既有神话传说,也有表现民族英雄薛仁贵、岳飞精神的“征东图”、“忠贤图”,传达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之魅力。今天,小编为您带来的是历史典故:倚门倚闾,欢迎阅读!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六》。

【释义】闾:古代里巷的门。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历史典故】

战国齐湣王时,燕、秦等国联合攻齐,燕将乐毅领兵侵入齐都临淄,齐湣王逃亡卫国。楚国派大将淖齿率领军队前去援助齐国,其实楚国并非真心救齐,淖齿杀死了齐湣王,和燕国分占齐国领土和宝器。直到田单大破燕军,才收复了齐国的失地。

齐王的宗族王孙贾,十五岁就被召进宫当齐王的侍臣。他母亲很爱他,每当他入朝,总要再三叮嘱他早些回来。如果他回家晚了,母亲就会焦急地倚在门外等他。

齐湣王外逃时,王孙贾没有跟在身边,后来想要去寻找的时候,却失去了齐王的消息,于是便回家了。王孙贾的母亲见儿子回来了,便问他:“燕兵来了,你为何不保护齐王?”王孙贾回答说:“我不知道大王在什么地方。”

母亲听了很生气地说:“平时你早上出去,回来晚了,我都会倚在家门口等你;如果你傍晚出去,好半天不见回来,我更要到巷口去等你。你十五岁起就跟在大王身边,身为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里了,那你还回家干什么!”王孙贾听了,很惭愧,连忙去寻找齐湣王,多方打听下落。当得知齐湣王已经被害时,立即号召百姓,宣誓起义,当场就有四百人响应。

【成长心语】

没有水的世界,生命荡然无存;没有母爱的世界,生命岌岌可危。面对母爱,任何语言似乎都是苍白的;面对母爱,任何艰难困苦都是不堪一击的。对母爱的鉴赏和领略,是我们一生永远做不完的作业。

当你在外面玩疯了、忘记时间时,母亲一直站在门口等你回去;当你闹别扭不吃饭,母亲热了又热,只怕饿坏了你;当你过生日邀请同学来家里的时候,母亲忙前忙后,准备了丰盛的饮食,只为了让你与同学玩得开心……你平安、快乐,便是她最大的幸福。不要再嫌弃母亲唠叨,因为她的衰老是你成长的前提,感恩母亲,就从这一刻开始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典故:天鹅仙女的故事

全文共 3003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住着三个美貌的仙女,她们是同胞姐妹。老大叫恩固伦,老二叫正固伦,老三叫佛库伦。三个仙女都玩够了那天上的宫殿和彩云,没有地方可玩,想找个地方玩一玩。到什么地方去呢?她们早就听说地上果勒敏珊延阿林①山上有个天池,池水象镜子一样清澈透明,池周围飞禽走兽,树木花草样样都有。怎么才能从天上下来呢?三仙女佛库伦聪明伶俐,她用采来的白云做羽毛,用披上羽毛的胳膊当翅膀,摇身变成一只雪白的天鹅。两个姐姐也学着她的样儿,从天上飞下来,落在了果勒敏珊延阿林山上的天池旁边。

满族神话:天鹅仙女的故事

三个天鹅仙女下凡来,正赶巧被三个猎人看到了。这三个猎人是同胞三兄弟,老大二十岁,老二十八岁,老三十六岁。兄弟三人都能射猎、斗兽,他们整年在果勒敏珊延阿林山里钻来钻去,靠打猎为生。

兄弟仨朝天鹅落地的地方奔去,追到天池边上,见三只天鹅变成了三个美貌天仙,脱下衣服“扑通”、“扑通”,跳进天池水里。立时把三个兄弟惊呆了:从长这么大还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姑娘呢!老大说:“让她们给咱们做媳妇该有多好啊!”老二说:“就怕人家不干。”别看老三小,心眼最灵,他说:“咱们把她们的衣裳偷偷拿走,她们回不去天,就得留在地上。”老大、老二觉得老三说的办法好,就一起悄悄来到天池旁边,将三个姑娘的衣服拿走了。

三个仙女在天池里洗澡,边洗边玩,越玩越乐,等到日头快落山了,大姐恩固伦说:“咱们该回去了。”正固伦、佛库伦说:“走吧!”可上岸一看,衣服没有了。三个仙女急得哭了起来。正在这时候,兄弟三个走到姐妹三个跟前,老大把自己身上的兽皮衣服脱下来,披在恩固伦身上;老二把自己的兽皮衣服脱下来,披在正固伦身上,老三把自己的兽皮衣服脱下来,披在佛库伦身上。

三个兄弟领着三个姐妹离开了天池,在大森林中架起干柴,烧烤野鹿、野牛、野猪的肉。再拿出石刀把烤熟的肉拉成小块块,请三个姐妹吃。吃完,老大扯着大姐,老二扯着二姐,老三扯着三妹,各自进了自己的小马架子。

三个姐妹过腻了天上的生活,从来没穿过这么暖和的兽皮衣服,没吃过这么香的烤肉,更没有过丈夫的恩爱。她们舍不得这人间的生活,干脆不走了。

三个姐妹在人间一年,学会了钻火、烤肉、缝皮衣,又都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她们和丈夫相亲相爱,过得很美满。

一晃又过了两年,一天,大姐对两个妹妹说:“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咱们已经出来三天了,哪天给玉帝知道了,就要受到天规惩罚。趁时间不算长,快回去吧!”

两个妹妹也觉得不回去不行了,弄不好丈夫、孩子也得受连带。三个姐妹找出了丈夫收藏起来的衣裳穿在身上,胳膊一抬,两脚起空了。地上的三个孩子,都两岁多一点,刚会答答话,见三只天鹅在头顶来回飞,一齐扎撒②着小手,说:“鹅,鹅!”www.gs5000.cn

兄弟三人打猎回来,不见了妻子,只听孩子说:“鹅,鹅飞走了!”一找衣服也没有了,知道三个仙女回天上去了,就对孩子说:“那鹅,就是你们的娘,知道吗?”

传说满族人管母亲叫鹅娘,就是从这儿起始的。后来受到汉族人称呼母亲为“妈妈”的影响,叫成了“讷讷”。

兄弟三人的妻子走后,三个孩子渐渐长大了。后来这三个孩子顺松花江走到与牡丹江汇合的地方,觉得那里宽敞,就定居下来。后来兄弟三人的后代家口越来越多,三支人分开,各支都有了自己的姓,三支人分为三姓。因此这地方就叫做“三姓”③了。

三个仙女回到天上,吃饭不香,喝水不甜,日夜想念人间的生活;可又不敢把真情泄露出去,只好藏在心里。就这么过了九百九十九天,正赶上王母娘娘开蟠桃会,天兵天将们把守不严,姐妹三个一核计,无论如何也得到人间看一看,就是看上一眼,也免得这样牵肠挂肚。

姐妹仨还是采天上的白云做羽毛,变成三只天鹅飞了下来,落在果勒敏珊延阿林山上。她们找丈夫、找孩子,都不见了。她们在人间时夏天住的小马架子,没有了影儿;冬天掘的避风寒的地窨子,也早已填满了泥土。姐妹仨不禁落下泪来,边哭边沿着松花江往下飞。冷丁在一处密林中有个百十户人家聚居的部落。一打听,才知道这地方叫三姓,正是她们姐妹三人的后代。天上九百九十九天,地上九百九十九年,不但她们的丈夫早已不在人世,儿子也早就死去了,已不知传了多少代了。三姐妹见三姓人虽然象自己的丈夫样勇敢,却不象三兄弟那样和睦相处。他们生性好斗,常互相抡刀动捧,打得头破血流。仗越打越凶,仇越记越深。

怎么才能让他们不打仗呢?三姐妹很着急。一边往回飞,一边想,不知不觉飞到了天池边。她们脱去外衣,跳进天池里,一边想着心事,一边洗起来。

正洗着,三仙女见天边飞来一只喜鹊,飞到天池上空,将嘴里衔着的东西吐在她的衣服上。她本来已经不想在水中多呆了,就游着上了岸。见衣服袖上放着一枚熟透了的红果,大得出奇,红得透亮。她在山上呆过三年,还没有见过这样的果子,拣起来含在嘴里,准备穿好衣服等大姐、二姐上岸给她们看。谁知红果一含进嘴里,哧溜一下从嗓子眼滑进肚子里去了。

大姐、二姐穿好衣服要回天上了,三仙女身子发沉,说什么也飞不起来。大姐、二姐知道她是误吃红果怀了孕,劝她不要着急,等生完孩子再来接她。说完后先飞走了。

三仙女留在人间,渴了喝天池水,饿了捕野兽、采野果,冷了点篝火,一过过了十二个月,生下一个浓眉大眼的孩子。这孩子下生就会说话,不一会儿就满地跑,过了不几天,竟和十七、八岁的小伙子长得一般高大,非常英俊了。三仙女见孩子这么快就长大了,心想这一定是天意。她知道人间最贵重的是金子,就说:“孩子,你就姓爱新觉罗④吧。”她又望望眼前的布库里山,说:“你的名字就叫布库里雍顺吧。”她想起正在成天打仗的三姓人,又说:“天生你,是要你停止械斗,平息战乱,统领人民过安定日子,你懂吗?”

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点点头,三仙女指着松花江说:“孩子,你就顺这条江下去吧!”说完,她变成一只天鹅飞走了。

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砍下天池旁的小树做成筏子,折下柳树枝叶盘成套圈戴在头上,然后跳上筏子,盘膝端坐上面,顺着山口进了松花江。小筏子穿过九十九道弯,闯过九十九道滩,经过九十九天的漂流,来到了三姓地方。

小筏子搁浅了,岸边一个汲水的姑娘看见他,跑回村子,告诉了村里的人们。大家争着来看,见他头戴柳枝围成的圈,盘膝端坐在筏子上,那模样很象一尊天神,便问:“你从哪儿来的?”布库里雍顺一指江上头,说:“从上边来的。”大家寻思是说他从天上来的,布库里雍顺想起讷讷嘱咐的话,就势说:“我是天女生的天童,来管理你们的。”大家见他英俊魁伟,确实与众不同,就相信了他的话。布库里雍顺又指着汲水的姑娘说:“是她先看见我的,我就到她家去了。”大家把他让进了姑娘家,姑娘的父母听说布库里雍顺还没成家,就把姑娘许给了他。几位穆昆达⑤也认为这样合适,就做了主婚人,当天举行了婚礼。他们将猪在祖先前领了牲,在院子里架起火堆,全村的人都来上礼,通宵唱歌跳舞,从此以后再不打仗了。

布库里雍顺在三姓地方居住下来,劝大家和好。各家之间发生纠纷经他排解,大家都和和乐乐,都拥戴他,推举他为部落长。他带领三姓地方的人们,建立了鄂多哩城。

布库里雍顺就是满族的祖先,他的传说也一直流传到今天。⑥

讲述人:李成明

流传地区:岫岩一带。

搜集整理者:张其卓、董明

后注:

①果勒敏珊延阿林:满语,长白山。

②扎撒:张撒变音,即摊开。

③三姓: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在佳木斯西南。

④爱新觉罗:满语,金子。

⑤穆昆达:满语,族长。

⑥这篇传说和满文老档及《清史稿》记载相同。但它当然是口头流传下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历史典故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一天,贾岛骑着毛驴走在京城长安的大街上,随口吟成一首诗,其中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吟完之后,又想将“敲”字改用“推”字,犹豫不决,于是,一边思考,一边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动作。

当时韩愈做代理京城地方的长官,正带着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韩愈的仪仗面前,还在不停地做着手势,结果冲撞了韩愈的马队,被左右的侍从推到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地将自己刚才骑在驴上所得的诗句告之,还把因为斟酌“推”、“敲”二字而来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一遍。

韩愈听后,转怒为喜,深思片刻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显得夜深人静。”贾岛连连拜谢,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并且两人并排回家,一同议论做诗的方法,韩愈因此与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历史典故:柳宗元被贬柳州

全文共 191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经常能接触到柳宗元的诗,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柳宗元被贬柳州,欢迎阅读!

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去当刺史,他倒是很平静的。这不能不归功于他在永州(今湖南零陵)的经历。

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所以人们也称他柳河东。他从小就非常聪明,能写一手好文章。十三岁的时候,他写过一篇文章呈给唐德宗,唐德宗看了非常欣赏,大家都传着看,都认为了不起。他在二十一岁的时候考上进士,在京城做官。后来因为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关系,王叔文倒了台,柳宗元受了牵连,跟刘禹锡一样发配到边远地方去当刺史。

公元805年,柳宗元到永州当刺史,心情一直不好。怎么样才能使心情舒畅一些呢?他在公务完成后,就到附近的山野去游玩。有一次他到冉溪,果然景色宜人。他非常喜欢,就在那里安了家。但是,给这个地方取个什么名字呢?他想来想去,还是取了个“愚”字:溪称为愚溪,丘称为愚丘,泉称为愚泉,沟称为愚沟。他觉得他是因为“愚”而被贬官的,所以得用这个“愚”来命名。他终究没有让自己高兴起来。

柳宗元还游了小石潭,听到流水的声音,就像身上佩带的玉环碰撞发出的丁当响声,真叫人高兴啊!他看到潭中的小鱼,大约有一百条左右,就好像在空中游动,阳光照着,影子落在石上,一动也不动。有时突然游得好远,就好像跟柳宗元逗着乐似的。美景叫他流连忘返,他应该是很高兴的了,可是一想到自己被贬,他又很痛苦。

但是,柳宗元毕竟心里关切着百姓,常常到民间去考察百姓的生活。永州出产一种很毒的蛇,把它风干制成药,可以医治许多疾病。他特地访问了一个姓蒋的以捕蛇作为职业的农民。那个姓蒋的农民说:“我的祖父因为捕毒蛇,稍不小心被毒死了;我的父亲也是这样死的;我捕毒蛇已经有十二年了,差一点死去的次数也有好多次了……”

他说着说着,脸色变得悲哀起来。柳宗元看他痛苦的样子,非常同情,就说:“你既然怨恨捕蛇,那么我去跟当官的说一说,更换这个捕蛇差役,恢复原来的赋税,怎么样?”

不料那个姓蒋的慌忙摇着手,更加悲伤了,他说:“您千万别这样!我虽然苦,但是比我的邻居要好多了。我只要捕到蛇,还能太太平平过日子。我的邻居们天天有死亡的危险啊!我就算因为捕毒蛇死了,也要比我的邻居们死得晚一些……”

柳宗元听了非常有触动,写了一篇名为《捕蛇者说》的文章。他由衷地说:“官府的赋税对人民的毒害原来比毒蛇还厉害啊!”

柳宗元对当时社会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除了写游记外,还采用寓言的形式写了不少作品进行讽刺。他的《临江之麋(麋,鹿的一种)》,写一只麋得到主人的宠爱,狗怕主人,所以只能跟麋玩但不敢吃它。三年后,麋外出,见到其他的狗还以为是同伴,结果被狗吃了。柳宗元借这个寓言讽刺那些依仗权贵得意忘形的小人。在永州,他还写了不少其他寓言,有的讽刺贪官污吏,有的讽刺剥削人民的封建地主。他的寓言,大家都很爱看,流传很广。

就这样,柳宗元在永州呆了十年。

公元815年,柳宗元又回到长安。他当时还想为朝廷做点事。可是他怎么也看不惯那样官僚只顾升官发财,拍马奉承的坏风气。不久又被排挤,贬到更远的柳州(今广西栉州)。

柳宗元已经养成了习惯,常常到民间走走,了解一些情况,为老百姓做一些好事。一次,他看到几个凶横的家伙抓住一个中年汉子,后面,这个中年汉子的妻子和儿女在悲惨地哭哭闹闹。一打听,原来这个中年汉子欠了债,到期还不出,债主就把他抓去当奴隶。柳宗元实在看不过去,就下令全带到官府去。经过审问,柳宗元才知道这是柳州的一种陋习,有许多奴隶和奴婢就是这样失去自由的。柳宗元非常心痛,他决心要改变这种情况。他下令,所有的奴隶或奴婢一律可以由亲人或朋友按原来所借的债还清赎回;要是因为贫困一时没有能力赎回,可以为债主打工,等工钱和债务相当的时候,就应该解除债务关系。柳州的贫苦人民听到这个消息,都高兴得奔走相告。

可是不久柳宗元就发现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因为有些奴隶或奴婢,已经失去劳动能力,他们没有办法打工,又怎么能赎回自己呢?看到这种情况,柳宗元心里非常悲痛。他拿出自己的俸禄,送到债主家里,把赎回的奴隶和奴婢送回他们的家中。柳宗元在柳州废除了人身典押的陋习,对附近的州县也有深远的影响。柳宗元还引导人民发展生产、兴办学校。柳州人民怎么能不爱戴他呢!人们都亲切地称他“柳柳州”。

公元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重去世。

在唐代,柳宗元还跟韩愈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对改变当时只注意形式不重视内容的文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写了不少寓言、传记、政论散文,还写了许多诗歌。有一首诗是我们熟悉的,其实也是他为人的象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莜面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97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汉武帝时期战事不断,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匈奴经常骚扰汉地,造成了大量的人畜损失,人民苦不堪言,正常的生产生活无法继续。消息传到中央,汉武帝大怒,随即命大军前去征讨。可是游牧地区的匈奴大军忽东忽西,作战不定,给汉军造成极大损失。军队屡战屡败,加上汉军的补给全靠长安从内地及各郡征调,补给环节薄弱很容易遭到打击。而游牧民族的骑兵,靠掳掠为主,随军自带干粮,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越战越勇,令汉军十分头痛。于是武帝采纳了大将军卫青的建议,命随军驻地垦荒,以供军需,并从各郡征调大批劳力调往当时的河套地区,使汉军的实力大增。当时别的农作物在当地产量有限,大量种植,此种一经播下,生长迅速产量很高。汉军食后,军力大增、耐饥寒,经酷暑,最后大获全胜。汉武帝非常高兴,亲自率众到河套地区,犒劳三军,并封敬献谷物的大臣莜司为大将军。并亲自为这种谷物取名为为莜面。

从此,这种谷物在中华大地扎下了根。

隋朝末年,隋文帝杨坚偏信奸佞之言,要立次子杨广为太子,唐国公李渊力谏不纳,被贬为并州(太原)留守。途经灵空山时,不料身怀六甲的李夫人要临盆分娩,只好借宿灵空山古刹盘谷寺,生下公子李元霸。李渊滞留该寺,常与老方丈谈论天下大事。一日,老方丈对李渊说,我夜观天象,天下大乱,群雄恶战,将军应养精蓄锐,将来必成大业。今日我让香积房给你做顿稀罕饭,吃了之后定会精神焕发,体强力壮。午时将莜面“蜂窝”筒筒端了出来,李渊蘸上辣椒吃后,顿觉神清气爽,便问是什么饭。老方丈说是用莜麦面做的,形似“蜂窝”,所以称其为“莜面窝窝”。又叫“燕麦窝窝”。后来李渊当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主持。老方丈带领众僧赴任中,路过静乐县,时值秋收季节,看到当地盛产莜麦,便上前问询一位中年男人,得知当地人的吃法仅仅是把莜麦磨成面,然后加水和好再蒸熟,就和吃馒头一样。特别单调。于是,便把“莜面三生三熟”的加工,制作方法和莜面的各种吃法传给了他,此人名叫“袁焕”静乐人。从此莜面窝窝成为静乐人的待客饭。后静乐人看见这种窝窝象存放东西的直筒“栳栳”,故将窝窝改称为“栲栳栳”。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的更替,袁焕的子子孙孙为躲避战争一大部分迁徙到了大同的天镇,随后又迁到了张家口的张北县,日久这种民间美食传遍了山西、陕西、内蒙、河北等地,成为山区人民的家常美食,现如今袁焕的第二十二代传人袁博已定居在张北县二泉井村,还保存着“莜麦”传统的加工,制作方法。是属于全人类的“民间文化”。来自唐朝的“味道”。

相传,清代康熙皇帝远征噶尔丹,在归化城吃过莜面,给予很高的评价。乾隆年间,莜面作为进贡皇帝的食品被送往京城。20世纪50年代,朱德总司令两次来察哈尔视察,都主动要求吃莜面。他说,当年在晋西北转战,曾多次在老乡家的热炕头上吃过莜面,也听说过莜面是“张家口三宝”之一的传说。那又筋又细的莜面,支持过晋察绥陕根据地革命将士的伟大斗争,总司令一直在怀念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一问三不知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37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人们经常用“一问三不知”来指责某人对有关情况毫无了解,那么一个问题如何带出三个不知,三个不知又具体是哪三个,历史上最早的“一问三不知”的人又是谁呢?

话说春秋时期的晋国在经历的文公时期的辉煌之后,便就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晋平公以后,晋国的朝政逐渐被掌管六卿的六姓家族把持。

等到晋出公即位的时候,晋国国君已经基本沦为傀儡。此时,晋国六大家族里的范氏和中行氏已经衰落,剩下的四大家族里,以智氏家族的实力相对较强。

智氏家族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主要人物是智瑶,智瑶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人,他在公元前475年做上了晋国的正卿,大权在握,他带领晋国军队南征北战,立下了很多战功。

公元前472年,智瑶带兵攻打齐国,大胜而归,斩杀齐国统帅颜庚,在智瑶的领导下,晋国国力呈现明显回升,大有恢复中原霸主的趋势。

击败了齐国之后,智瑶又把矛头对准了郑国,与赵氏的赵无恤多次联

手击败郑国,先后夺取郑国九座城池。

很多原先已经逐渐疏远晋国的小国诸侯,看到晋国如今的实力大为增强,又重新依附晋国,为了能早日重夺霸主,智瑶决定乘胜追击,于公元前468年,又一次帅兵出征,打算一举消灭郑国。

郑国也是个很悲剧的国家,它夹在齐国、晋国、楚国等大国中间,经常沦为各路诸侯政治游戏中的炮灰。

在春秋刚刚开始的时候,郑武公由于在烽火戏诸侯之后,帮助周天王复国有功,大受重用,而武功的儿子郑庄公也是一代枭雄,他们父子二人共同将郑国推向了一个顶峰时期。

可是如今,郑国早已衰弱,面对晋国的强大攻势根本无力阻挡,因此郑国决定向齐国求援。

齐国面对晋国如今日渐强盛的趋势,十分清楚如果郑国一旦被晋国消灭,将会对齐国构成强大的威胁,于是便排出大夫田常立即率兵火速支援郑国。

田常原先是陈国的贵族,其祖上在陈国灭亡后逃往齐国,如今爵位传到田常时期,齐国的大全基本已经被田常控制。

田常奉命出击后,带着军队一路冒雨行进,在他的坚持下,部队终于强度淄水,在战争开始之前抵达郑国城下。

智瑶看到齐国的军队竟然从天而降,且经过一番急速行军之后,依旧军容严整,知道齐军是有备而来,如果强行开战,自己一定占不到便宜,于是便下令退军,郑国之围也由此而解。

在智瑶下令退军之后,有一个名叫荀寅的人,他本是晋国六卿中行氏的后人,中行氏衰落后便辗转逃往齐国。

此刻荀寅见到晋军已经撤退,为了向田常谄媚,便告知田常说:“我听说晋国智瑶已经准备了1000辆战车来袭击我军营门,要把我军全部消灭。”

田常听了他的话以后非常生气的说道:“出发前国君已经对我下了命令,不要害怕敌军的大批人马,就算晋军的兵力超过一千辆战车,我也坚决应战,你刚才的话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我一定要把你的话禀报给国君。”

荀寅听后,知道自己说错了话,便感叹道:“君子谋划一件事,一定会将事情的起因、过程和结果都了解清楚才会上报,如今我‘三不知而入之’,难怪自己会被骂。”

由此可见,“一问三不知”的“三不知”最早是指对事情的开始、发展和结果都不知道,后来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后,变成了今天的对所有情况一概不知的说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狄仁杰桃李满门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84 字

+ 加入清单

武则天对于反对她掌权的人,进行无情镇压;但她又十分重视任用贤才。她经常派人到各地去物色人才。只要发现谁有才能,就不计较门第出身、资格深浅,破格提拔,大胆任用。所以,在她的手下,涌现出一批有才能的大臣。其中最著名的是宰相狄仁杰

狄仁杰当豫州刺史的时候,办事公平,执法严明,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武则天听说他有才能,把他调到京城当宰相。

一天,武则天召见他,告诉他说:“听说你在豫州的时候,名声很好,但是也有人在我面前揭你的短。你想知道他们是谁吗?”

狄仁杰说:“别人说我不好,如果确是我的过错,我应该改正;如果陛下弄清楚不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幸运。至于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并不想知道。”

武则天听了,觉得狄仁杰器量大,更加赏识他。

来俊臣得势的时候,诬告狄仁杰谋反,把狄仁杰打进了牢监。来俊臣逼他招供,还诱骗他说:“只要你招认了,就可以免你死罪。”

狄仁杰坦然说:“如今太后建立周朝,什么事都重新开始。

像我这种唐朝旧臣,理当被杀。我招认就是了。”

另一个官员偷偷告诉狄仁杰说:“你如果供出别人来,还可以从宽。”

狄仁杰这下可生了气,说:“上有天,下有地,叫我狄仁杰干这号事,我可干不出来!”说着,气得用头猛撞牢监里的柱子,撞得满面流血。那个官员害怕起来,连忙把他劝住了。

来俊臣根据逼供的材料,胡乱定了狄仁杰的案,对他的防范也就不那么严密了。狄仁杰趁狱卒不防备,偷偷地扯碎被子,用碎帛写了封申诉状,又把它缝在棉衣里。

那时候,正是开春季节。狄仁杰对狱官说:“天气暖了,这套棉衣我也用不上,请通知我家里人把它拿回去吧。”

狱官也不怀疑,就让前来探监的狄家人把棉衣带回家去。狄仁杰的儿子拆开棉衣,发现父亲写的申诉状,就托人送给武则天。

武则天看了狄仁杰的申诉状,才下令把狄仁杰从牢监里放了出来。武则天召见狄仁杰,说:“你既然申诉冤枉,为什么要招供呢?”

狄仁杰说:“要是我不招,早就被他们拷打死了。”

武则天免了狄仁杰死罪,但还是把他宰相职务撤了,降职到外地做县令。直到来俊臣被杀以后,才又把他调回来做宰相。

在狄仁杰当宰相之前,有个将军娄师德,曾经在武则天面前竭力推荐他;但是狄仁杰并不知道这件事,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普通武将,不大瞧得起他。

有一次,武则天故意问狄仁杰说:“你看娄师德这人怎么样?”

狄仁杰说:“娄师德做个将军,小心谨慎守卫边境,还不错。至于有什么才能,我就不知道了。”

武则天说:“你看娄师德是不是能发现人才?”

狄仁杰说:“我跟他一起工作过,没听说过他能发现人才。”

武则天微笑说:“我能发现你,就是娄师德推荐的啊。”

狄仁杰听了,十分感动,觉得娄师德的为人厚道,自己不如他。后来,狄仁杰也努力物色人才,随时向武则天推荐。

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说:“我想物色一个人才,你看谁行?”

狄仁杰说:“不知陛下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武则天说:“我想要找个能当宰相的。”

狄仁杰早就知道荆州地方有个官员叫张柬之,年纪虽然老了一些,但办事干练,是个宰相的人选,就向武则天推荐了。武则天听了狄仁杰的推荐,提拔张柬之担任洛州(治所在洛阳)司马。

过了几天,狄仁杰上朝,武则天又向他提起推荐人才的事。狄仁杰说:“上次我推荐的张柬之,陛下还没用呢!”

武则天说:“我不是已经把他任用了吗?”

狄仁杰说:“我向陛下推荐的,是一个宰相的人选,不是让他当司马的啊。”

武则天这才把张柬之提拔为侍郎,后来,又任命他为宰相。

像张柬之那样,狄仁杰前前后后一共推荐了几十个人,后来都成为当时有名的大臣。这些大臣都十分钦佩狄仁杰,把狄仁杰看作他们的老前辈。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都出在狄公的门下了。”

狄仁杰谦逊地说:“这算得上什么,推荐人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个人的私利啊!”

狄仁杰一直活到九十三岁。武则天很敬重狄仁杰,把他称作“国老”。他多次要求告老,武则天总是不准。他死去后,武则天常常叹息说:“老天为什么这样早夺走我的国老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袁绍尽灭宦官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628 字

+ 加入清单

经过黄巾军起义的冲击,东汉王朝本来已经摇摇欲坠,到汉灵帝一死,外戚和宦官两个集团闹了一场大火并,加速了它的崩溃。

公元189年,年才十四岁的皇子刘辩即位,这就是汉少帝。按照惯例,由何太后临朝,外戚大将军何进掌权。宦官蹇硕(音jiǎn shuò),原是禁卫军头目,想谋杀何进,没有成功。何进掌权以后,把蹇硕抓起来杀了。

何进手下有个中军校尉袁绍,是个大士族的后代。他家祖上四代都做过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一级的大官,许多朝廷和州郡的官员是袁家的门生或者部下,所以势力特别大。

蹇硕被杀以后,袁绍劝何进把宦官势力彻底除掉。他说:“以前窦武想消灭宦官,由于泄漏了机密,反被宦官杀了。现在将军执掌兵权,应该替天下除害,可别错过了机会。”

何进不敢作主,去跟太后商量。何太后说什么也不答应。

袁绍又替何进出谋画策,劝何进秘密召集各地的兵马进京,迫使太后同意除宦官。何进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决定召各地兵马来吓唬太后。

何进的主簿(管理文书、办理事务的官员)陈琳听了,连忙阻拦说:“将军手里有的是兵马,要消灭几个宦官,还不是像炉火上烧几根毛发那样容易?如果召外兵进京城,这好比拿刀把子交给别人,不闹出乱子来才怪呢。”

何进不听陈琳的劝告。他想了想各州人马中,数并州(今山西大部,内蒙古、河北的一部分)牧(州的长官)董卓的兵力雄厚,找他帮忙错不了,就派人给董卓送了一封信,叫他迅速带兵进洛阳。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宦官的耳朵里。几个宦官商量说:“再不动手,咱们全完了。”他们就在皇宫里埋伏了几十个武士,假传太后的命令,召何进进宫。

何进一进宫,就被宦官围住杀了。

袁绍得知何进被杀的消息,立刻派他弟弟袁术攻打皇宫。袁术干脆放了一把火,把皇宫的大门烧了。大批的兵士冲进宫里,不分青红皂白,见了宦官就杀。有的人不是宦官,只是因为没有胡须,也被错认为宦官杀了。

经过这场火并,外戚和宦官两败俱伤。何进召来的董卓却带兵进了洛阳。

董卓本来是凉州(约当今甘肃、宁夏和青海、内蒙古一部)的豪强,在凉州结交了一批羌族豪强,称霸一方。黄巾起义以后,他又靠镇压起义军,升到并州(约当今山西大部和内蒙古、河北的一部)牧的职位。他本来有侵占中原的野心。这次趁何进征召的机会,就急急忙忙带了三千人马来了。

董卓进了洛阳,就想掌握大权。可是人马太少,怕压不住洛阳的官兵。他就玩弄一个花招,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人马悄悄地开到城外去。到了第二天白天,再让这支人马大张旗鼓地开进来。这样一连几次进出,洛阳的人都闹不清董卓到底调来多少兵马。原来属何进手下的将士看到董卓势力大,也纷纷投靠董卓。这样一来,洛阳的兵权就全落到了董卓手里。

为了独揽大权,董卓决定废掉汉少帝,另立少帝的弟弟陈留王刘协。他知道洛阳城里的士族官员,数袁家的势力大,就请袁绍来商量这件事。

董卓说:“我看陈留王比现在的皇帝强,我打算立他为帝,您看怎么样?”

袁绍回答说:“皇上年纪轻,刚刚即位,也没有听到有什么过失。您要废他,只怕天下的人不服。

董卓碰了个钉子,气得瞪圆双眼,把手按着剑把,威胁着说:“大权在我手里。我要这样做,谁敢反对?难道你以为我董卓的刀不够快吗?”

袁绍也气红了脸,说:“天下的好汉难道只有你姓董的一个人!”一面说,一面拔出佩刀,走了出去。他怕董卓不会放过他,就匆忙奔往冀州(约当今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端和河南北端)去了。袁绍的弟弟袁术听到消息,也逃出洛阳,出奔南阳(在今河南省)。

袁绍兄弟走了以后,董卓就召集文武百官,宣布废立的决定。刘协即了皇位,这就是汉献帝。董卓自己当了相国。

董卓原是极其残忍的家伙。他担任相国之后,纵容兵士残杀无辜的百姓。有一次,洛阳附近的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举行庙会。百姓齐集在那里赶集。董卓派兵到那里,竟把集上的男子都杀死,还把掳掠到的妇女和财物,用百姓的牛车装载着,耀武扬威地回到洛阳。一路上高呼万岁,说打了大胜仗回来啦。

董卓的倒行逆施,造成洛阳城一片混乱。一些有见识的官员纷纷离开洛阳,其中包括洛阳的典军校尉曹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