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汇集20篇)

浏览

5723

作文

148

贺龙女儿讲述长征路上令人感动的故事

全文共 3103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红军的女儿,出生在1935年11月1日。

母亲说,那天,在我的故乡湖南桑植,父亲派来照顾她的卫生员因事外出了,屋里只剩下她一个人。就在这时,我急不可待地出生了。母亲蹇先任是个坚强无比的女战士,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什么困难没有经历过?屋里没有第二个人,她自己果断地拿起剪刀,剪断了脐带。

听见我发出第一声啼哭,疲惫的母亲笑了。

一阵嘀嗒嘀嗒的马蹄声由远而近,像风一样刮过来。

父亲贺龙在前线听到我出生的消息,欣喜若狂。刚好部队打了大胜仗,他喜上加喜,骑上他那匹高头大马,火速赶回洪家关的贺家老屋,一进房门就把正在熟睡的我抱起来。我一下被他粗硬的胡子扎醒了,可能那时的我,把他强烈的爱当作对我的侵犯,不禁哇哇大哭。

回到前线,为了祝贺我的诞生和刚刚取得的那场胜利,父亲和伯伯、叔叔们纵情喝起酒来。父亲说:“我家小毛毛出生了,还没有取个名字呢,你们给我出个主意吧!”

部队的副总指挥,我的姨父萧克说:“小毛毛一出生,部队就打大胜仗,是个好兆头。正好总指挥姓贺,就叫她贺捷生吧!”

这就是我名字的由来。

部队马上就要出发了。

父亲把一位最忠厚、最亲近的亲戚找来,对他说:“部队这次要走很远,一年半载回不来,而且越走越荒凉,越走气候越冷。毛毛刚刚出生,实在没法带走,留给你抚养,好吗?”亲戚满口答应,说回去给孩子找个奶妈,过两天来接她。分手时,父亲还给了他一些钱。但两天过去了,左等右等,那位亲戚却没有露面。父亲急了,抱着我登门拜访,却一头撞在门环上。邻居说,这家人两天前就搬走了。

父亲对母亲说:“看来没有人敢收养我们的孩子。罢了,我们干革命,不就是为了下一代吗?这孩子我们自己带走,只是路上要辛苦你了。”这时我正在父亲的怀里撕心裂肺地哭,母亲一把抱过去,紧紧把我搂在怀里,说:“不哭不哭,小毛毛,妈妈再苦再累也要把你带走,无论路有多远,天有多冷,都不把你丢下!”

1935年11月19日,红二方面军从湖南桑植县刘家坪出发长征

那时,我生下来才19天。父亲和母亲把我放在一只由小骡马驮着的摇篮里,让我也成了这支浩浩荡浩荡荡的长征队伍中的一员。

军号响了,部队上路了,我的耳边响起了嘀嗒嘀嗒的马蹄声。那时而敲打在岩石上,时而深陷在泥沼里的马蹄声,真真切切地飘落在我涓涓细流般的血脉里,并让我一生注定与它命运相连。

母亲生下我就没奶,每到宿营地,都抱着我四处找奶。老乡们见红军中还有婴儿,非常稀奇,有奶的婶子和大姐,纷纷把我从母亲怀里接过去,争着喂我。母亲利用这个机会,给她们讲革命道理,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我们千里转战,就是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一个懵懂的孩子,饿了,尿了,骨头被小骡马颠得快散架了,我只会哭,不停地哭。久而久之,如果我不哭了,叔叔、伯伯和阿姨们反倒感到不习惯。因为,一旦我不哭,多半是病了,哭不出来了。有一次,我病得很重,不吃不哭不睁眼,长征路上又没有药。当地老百姓告诉妈妈一个偏方:用百年老灶的土,加上蛋青和成泥,糊在我的肚脐上。这个偏方还真管用,两三天后我又有力气哭了。父母听到我的哭声,悬着的心才放下了。

每到宿营地,大家都安排我和母亲住能遮风挡雨的房子。指战员经过我们居住的屋外,总要停下听一听,看看我在哭,还是在笑。有一次,我又病了,两三天没听到我的动静,大家的脸上笼罩着一片阴云,以为我活不成了,有位叔叔找了块花布,递给我母亲说:“娃儿走的时候用这块花布包她吧,她到底是个女孩。”

三天后,我又哭了。我嘹亮的哭声,使大家笑逐颜开,心花怒放。

长征队伍前面看不见头,后面看不见尾,叔叔阿姨们传递着一句话:捷生又哭了!捷生又哭了!

在乌蒙山,部队趁夜突出重围,走几十里山路不能出声。我被母亲用小被子死死捂住,差点背过气去。过了封锁线,父亲看见我们累得喘不上气,就把我接过去,用大衣裹在怀里,指挥队伍奋勇向前。偎依他那温暖的胸膛,我仿佛回到了母亲的肚子里,仿佛那一路上嘀嗒嘀嗒的马蹄声,仍是母亲的心跳。

在一个山垭口,两边山头上突然出现了敌情。父亲拍马迎战,调动部队迅速把敌人压下去。就在他指挥部队迎敌的时候,我像个飞起来的包裹,从他怀里被颠了出去,重重地摔在草丛中。

离开了父亲温暖的怀抱,山风像水那样徐徐漫来,摔晕在草丛中的我慢慢醒来,那串熟悉的马蹄声已经销声匿迹,周围冷冰冰的。我有气无力地哭起来。走在大部队最后面的几个伤病员,听到了我微弱的哭声。

一个细心的伤员,一瘸一拐地循着哭声找过来,在草丛里发现了奄奄一息的我。“快来看啊!”他招呼同伴们,“是个小婴儿,身上还裹着我们红军的军衣呢!”伤病员们纷纷拥上来,轮流抱着我,端详着我,“看这小可怜,一定是红军的后代。”“对,要是留在草丛里,不被饿死,冻死,也会被狼吃了。我们不能丢下她不管!”

一场紧张的遭遇战过后,队伍继续赶路。松弛下来的父亲习惯性地伸手去掏口袋里的烟斗,却像触电一样,突然发现身上少了什么——他的怀里空了!他心爱的女儿不见了!

父亲汗珠滚滚流淌,带上警卫员,掉转马头十万火急地沿路回去寻找。疾驰数十里,不见我的踪影,他痛心疾首,几乎绝望了。

正在路边歇息的伤病员列队向总指挥问好,父亲一阵风从他们面前刮过去。伤病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惊愕地看着父亲策马远去。没走多远,父亲心里一惊,下意识地勒住缰绳,马在咴咴嘶鸣中掉转身子,又往回跑。完全出于一丝侥幸心理,父亲向路边的伤病员打听:“你们谁见过我的孩子?”

伤病员们一愣,把刚捡到的襁褓举了起来。“是她!是她!”父亲从马上滚下来,抢夺一般把我搂进怀里,两滴浑浊的泪水夺眶而出。

过雪山时,山高路滑,寒风呼啸,母亲背着我,像登天那样一步一步往上攀。千辛万苦翻过雪山后,又听见我的哭声,她激动得哭了。

重新把我放进小骡马背上的摇篮,嘀嗒嘀嗒的马啼声再次响起来,母亲发现我被风雪吹皱的脸笑得像一朵花。

但是我的二舅,红军卫生员,十六岁的蹇先超,却冻僵在雪山上,再也没有起来。

过草地时,荒无人迹,满目苍凉,嘀嗒嘀嗒的马蹄声也变得绵软无力。母亲把干粮分给丢了干粮的小红军;身为总指挥的父亲也断了粮,我饿得嗓子都哭哑了。父亲把干粮袋抖了一阵,抖出一小撮青稞粉渣,与野菜一起煮成糊糊,抹在我嘴里,我的哭声才慢慢止住。父亲笑道:“这伢子得亏牙没长齐,不然把我手指都吃掉了。”

一天,行军中路过一条小河,父亲看见河里有鱼,便想钓几条鱼给母亲吃,帮她催催奶。不料林子里突然冲出一队敌人骑兵,母亲从警卫员手里接过驳壳枪,冲号兵喊:“吹调兵号!”号兵一吹号,队伍前后呼应,顿时山中号声回荡,敌人骑兵以为中了埋伏,慌忙撤回林中,我们才得以脱险。

一年后,在我周岁的日子里,伴随着马蹄声声,我和母亲跟随红二方面军到达陕北。在这里,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会师的三大红军主力,即将改编为开赴抗日战场的八路军。一天,林伯渠伯伯来看母亲,见我又黄又瘦,始终被母亲抱在怀里,奇怪地问她:“孩子一岁多了吧?怎么还要抱?让她自己去玩吧。”母亲对林老说:“孩子跟着我们长征,餐风宿露,吃野菜,喝雪水,发育不良,两条腿至今还是软的,不能站立。”当天,林伯渠伯伯就给母亲送来一条羊腿。此后,母亲每天削一块羊腿肉,用搪瓷缸炖成羊肉汤喂我。慢慢的,我能站立起来了。

军长征胜利80年了,我也80多岁了。因为长征时我实在太小了,所以我的长征,是被父母和无数的叔叔、阿姨抱着或背着“走”过的,是被小骡马驮着“走”过的。长征一年,在这条充满险恶也充满希望的道路上,那日日夜夜回响在耳边的“嘀嗒嘀嗒”的马蹄声啊,早已刻入了我生命的历程中,记忆的底片上,就像风走过,必定会在树上留下风痕;雨打过,必定会在地上留下雨迹——它是我生命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美丽歌谣。

1.发生在长征路上的故事:朱德的扁担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红军长征的故事征文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电影《长征》向现代人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的感人情景,其中有几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彭德怀:‘何止我们在饿肚子啊!主席也断了粮昏迷中的恩来同志也没有吃的......彭德怀的这句话道出了千千万万红军的苦,生活艰难,连最基本的粮食都没有一点,但他们并没有就此倒下,没有物质就用精神食粮来弥补。他们靠自己对革命的忠诚,对全国人民的关爱,对人民的责任支撑着自己,他们告诉自己,要坚持!他们一直撑到最后,一直撑到革命胜利了才终止。

“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没有粮食了,为了救战士们,彭德怀把目光投向了跟随自己多年的战马他想用战马来挽救战士们的生命,终于他横着心,对准自己心爱的战马扣动了扳机。战马倒下了,战士们又重新站起来了。我知道,他们一定会胜利。

......

看着这部感人的电影,读着这篇感人的文章,就如同走一走长征路,就会更加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珍惜这靠无数战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生活,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

全文共 833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长征虽然过去了八十年了,但是那些在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励志故事依旧历历在目。

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经历。红军指挥员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向北挺进,走在前面的部队断了粮还可以挖野菜吃,而走在部队后面的则连野菜都找不到。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负责垫后,他眼看着战士们一个一个因为饥饿而昏倒在地,根本没有力气,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大骡子上。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一直跟随彭德怀的大骡子,一路上又驮粮食,又驮器材,每天骡子的身上都像堆了小山似的,有时彭德怀会抚摸着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来些给骡子吃。

而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就打算把自己的坐骑杀掉,以解燃眉之急。于是他把饲养员喊了过来,问道:“总共还有多少头牲口?”老饲养员回答道:“连你的大黑骡子还有6头。”彭德怀命令道:“好,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老饲养员急了:“什么,杀掉?你不出草地了?”几个警卫员听到后也急忙大声说:“军团长,大黑骡子不能杀呀!”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栓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然后平静的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掉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让更多的人走出草地。”然后老饲养员流着泪对彭德怀说:“别的可以杀,但是大黑骡子一定得留下,因为它立过功。”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对警卫员说:“传我的命令,让张副官负责杀骡子!”6匹牲口集中到了一起,彭德怀背过脸去,枪声没有响,因为没有人忍心开枪。20多分钟后,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就在这天晚上,草地篝火旁多了许多生机。但是彭德怀却没喝一口肉汤。在这漫漫征途中,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

长征精神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重大的影响,即便条件艰苦,也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但我们不可能因为挫折就放弃人生,不能因为烦恼就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而应该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最终会取得人生的胜利,创造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榜样的力量激励我前行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榜样力量激励前行

丘航亮的事迹体现了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的情怀,他的思想单纯且高尚,其职业观、人生观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方向。“看到丘航亮的报道后,我的内心深深地触动了,他忍受病痛坚持在岗工作,是爱岗敬业、不断进取的典范。他始终想着怎样努力、进步,只争朝夕,拼命学习,是一个雷锋精神的践行者。”眭惠千说,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她曾经迷茫、彷徨,甚至想过放弃。“丘航亮前辈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从一名普通司机到一名优秀摄影师,他用拼搏和汗水画起了完美的连接线。任何岗位都有出彩的机会,只看你是否准备充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未来我将朝着自己的新闻理想勇敢前进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长征的故事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哎哟!痛啊妈妈”还没有睁开眼就被老妈拉了起来,“今天又不用上学,干嘛那么早把我叫醒。”看着老爸老妈整装待发,就觉得不幸将会降临到我的头上……“我们今天要去‘长征’!快穿好衣服,准备出发!”爸爸倒是兴致勃勃地。狂晕!长征?搞什么名堂啊!

穿好衣服,老爸故意清了清嗓子,站到讲台上(桌子),大声宣布:“现在,我们的‘长征’计划开始!由我宣布‘长征’路线!”说着,老爸掏出一张纸,展开一看……老天!这是什么东东?一张路线图?画得也太不像了吧!

过了老半天,终于出发了,呵呵!我们三人一路说说笑笑,不一会儿,便来到了山上。奇怪,怎么走哪条路都绕回了亭子呢?难道……我们迷路了?!不会吧。可是,现在每条可以走的路都走了,不,还有一条,但好不是人走的……唉,事到如今,只好试试了!妈呀!这是人走的还是牛走的,竟如此坎坷?“哎呀,会不会半路窜出一只老虎?”我左看看右看看说。“嘿嘿,那没关系,我们就来一个武松打虎!”晕,老爸竟然还懂得开玩笑?

什……什么?走……走了那么久,竟然又绕回了文……文曾路。老天爷!谁来救救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有名的长征故事

全文共 1135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有名的长征故事五:

长征的时候,肖彬在红二方面军 6 师 18 团 9 连当指导员。泽章坝遭遇战中,他负了重伤。过草地的时候,上级给了他一匹马,并安排连里的小通讯员吴玉民照顾他。

小吴这年刚刚 16 岁,个子不高,黑黑的,长得挺结实。别看小吴年龄小,可是很会照顾人。每到宿营地,他都先找到一块干燥或者背风的地方,把自己那床补丁摞补丁的破被铺在地上,扶肖指导员歇下后,马上支起小铝锅烧开水,给指导员洗伤、消毒,然后拿出半小瓶儿红汞(这是当时他们部队唯一的药品)为指导员换药。

部队一天一天朝前走,肖彬和小吴的粮食袋越来越轻了。伤势好一些,肖指导员开始硬撑着帮小吴打些下手,到了宿营地,小吴拣柴火烧上饭,然后肖指导员看着火,小吴就去放马。

这几天,小吴不用肖指导员烧火了,放马走的时候,他总是带上小锅,说是可以边放马边烧饭,两不耽搁。每回,他都是很晚才回来,把小锅里热腾腾的饭盛给指导员吃。指导员一让他吃,他就笑着拍拍肚子说:"看,鼓鼓的,早吃饱啦!"

可是,指导员总是觉得小吴好象越来越瘦弱了。刚出发时,他每天都马前马后跑来跑去,不知道什么是累似的,可这一段,他不光不大跑了,而且走路急一些都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指导员让小吴爬坡时抓着马尾巴,小吴总是笑笑,坚持自己走。尽管他老是帮作笑容,可指导员却看出他在瞒着什么。

这天傍晚,小吴安顿好指导员,又去放马了。

肖指导员悄悄跟上了他。但由于腿上有伤,他只有慢慢地爬,被远远地落在了后头。当他在一处小树林追上小吴时,小吴正端着锅,一口一口地吃着什么。

"小吴!"肖指导员轻轻唤了一声。

小吴吃了一惊,一看是指导员,急忙把小锅藏在了身后,稚气地笑着问:"指导员,你怎么来啦?"

肖指导员没有回答,仍然向前爬着。小吴赶紧起身扶他。指导员顺手端起了小锅。小天急忙用手去捂,指导员用命令的口气说:"把手拿开!"

小吴只好拿开了手。

肖指导员凑着火光向锅里一看:天啊,这能叫饭吗?一锅黑乎乎的草根树叶,即使是饥肠辘辘的时候,见了它也就"饱"了,而这位只有 16 岁的小鬼,为了照顾战友,自己竟用它来充饥......肖指导员的眼睛模糊了,这时,他的耳边断断续续传来小吴低低的哀求声:"指导员,你别生气,你批评我什么,我都接受......"

肖指导员能批评小吴什么呢?他放下小锅,一把将小吴紧紧地抱在怀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激励团队的哲理故事

全文共 685 字

+ 加入清单

英国科学家把一盘点燃的蚊香放进一个蚁巢。开始,巢中的蚂蚁惊恐万状,约20秒钟后,许多蚂蚁见难而上,纷纷向火冲去,并喷射出蚁酸。可一只蚂蚁喷射的蚁酸量毕竟有限。因此,一些“勇士”葬身火海。但他们前仆后继,不到一分钟,终于将火扑灭。存活者立即将“战友”的尸体移送到附近的一块“墓地”,盖上一层薄土,以示安葬。

一个月后,这位动物学家又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到原来的那个蚁巢进行观察。尽管这次“火灾”更大,但蚂蚁这次却有了经验,调兵遣将迅速,协同作战有条不紊。不到一分钟,烛火即被扑灭,而蚂蚁无一遇难。科学家认为蚂蚁创造了灭火的奇迹。蚂蚁面临灭顶之灾的非凡表现,尤其令人震惊。

在野火烧起的时候,为了逃生,众多蚂蚁迅速聚拢,抱成一团,然后像滚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那噼里啪啦的烧焦声,是最外层的蚂蚁用自己的躯体开拓求生之路时的呐喊,是奋不顾身、无怨无悔的呐喊。

在洪水暴虐的时候,聚的堤坝上的人们凝望着凶猛的波涛。突然有人惊呼;“看,那是什么?”一个好象人头的黑点顺着波浪漂过来,大家正准备再靠近些时营救。“那是蚁球。”一位老者说;“蚂蚁这东西,很有灵性。有一年发大水,我也见过一个蚁球,有篮球那么大。洪水到来时,蚂蚁迅速抱成团,随波漂流。蚁球外层的蚂蚁,有些会被波浪打入水中。

但只要蚁球能上岸,或能碰到一个大的漂流物,蚂蚁就得救了。”不长时间,蚁球靠岸了,蚁群像靠岸登陆艇上的战士,一层一层地打开,迅速而井然地一排排冲上堤岸。岸边的水中留下了一团不小的蚁球。那是蚁球里层的英勇牺牲者。他们再也爬不上岸了,但他们的尸体仍然紧紧地抱在一起。那么平静,那么悲壮。

-

[激励团队哲理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重走长征路,我们用文字传播了长征精神、展现了发展成效,同时也让我们自己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没有国便没有家,国家强大了,我们的小家才会幸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岁月可以改变山河,但不朽的精神与世长存。新时期,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任务,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仍然需要时时回望长征,仍然需要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应该坚定信仰、牢固信念、忠诚人民、敢于担当、艰苦奋斗、严于律己、真心实意的为老百姓谋福利。”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站长史宝银在重走完长征路感概地说。

“青丝树叶我的房,青石板上我的床,杀退敌人回山岗,一觉睡到大天亮”,这是记者在途中一处称做“红军床”的大石头上看到的。这首由后人刻在石头上的诗句深深表现了,红二十五军的将士们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在极为艰难的年代里坚持斗争,展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深深地震撼了记者。

作为一个生活在红旗下的当代青年,享受着革命先人的奋斗成果,是幸福的一代。我所理解的长征精神是一种乐于牺牲,不畏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新时期,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任务,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仍然需要时时回望长征,仍然需要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

全文共 1514 字

+ 加入清单

曾经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的传奇将军,88岁的王定烈老人至今仍喜欢在家里穿草鞋。他难以忘怀六七十年前的那些往事。1936年7月,王定烈所在的红四方面军第5军第二次穿越草地。这一次,18岁的他准备了一条拐棍。

“在草地上行走,随时都可能陷入泥潭。”王定烈回忆说,“每走一步,都先用拐棍这儿戳一下,那儿捅一棍,找到一块能够落脚的地方后再迈出下一步。”进入草地后,王定烈患上了重感冒。两天后,师长兼团长郭锡山见他的病情没有好转,借故把他丢弃在荒野之上。

“幸好政委万汉江赶来,与郭大吵一架,几乎动了枪,才又把我找了回来。”王定烈回忆说,郭锡山在后来西路红军血战河西走廊的战斗中当了叛徒。1936年10月,王定烈随部队开始西征。这支由2万余名红军将士组成的西路军,经过几个月的浴血奋战,最终兵败在一个名叫石窝山的地方。

1937年3月,敌人包围了石窝山的西路军余部。王定烈和战友们凭借有利地形进行阻击。上午10时,敌人突然占领王定烈所在团的右翼前沿阵地,七八个敌骑兵挥着马刀冲了上来。“一个敌人拨马冲过来,举起马刀朝着我的头顶斜劈下来。好在一个战友调转枪口,将敌人击落马下。”王定烈回忆说。但,王定烈还是被子弹击中。一颗7.9毫米的步枪子弹从他的左后腰穿进去,打穿左肾,之后向上,卡在脊骨间。他当场晕了过去。

苏醒时,已是下半夜了。王定烈在尸体堆里,又找到两名负伤的战友。第二天,他们找到一个独屋,里面有二三十名红军伤员挤躺在一起。于是,他们走进去,也挤在一起,晕晕乎乎地睡着了。“突然,一挺机枪从窗户里伸进来嘎嘎怪叫,满屋的人立即被扫倒一片。紧接着闯进来的马家军手举马刀一阵疯狂乱砍。”王定烈比划着手势,“我的头被猛击一下,一下子又昏过去了。”

记者注意到了老人的伤疤:耳根上部的一条刀痕深及半个脑门,左右手各有一道伤深及骨的刀疤。当时,王定烈戴的棉帽上,有一个铁片做的“耳朵眼”,恰好挡了一下马刀,才使他的半个脑袋没有被削去。他手上的刀疤,则是在遭到刀击的一瞬间,本能地护住头部而被砍伤的。

等到王定烈再次苏醒时,天色已近黄昏,屋子里的其他人都牺牲了。他挣扎着站起来,摇摇晃晃沿着小路走了。两天后,他还是被马家军俘虏了。王定烈和被抓来的其他西路红军,被关押在甘肃省甘州(今张掖市)。天气渐渐变暖,几乎每天都有死亡的战友被抬出去埋掉。他身上的刀枪伤口,四处化脓,腐烂发臭,生了许多白花花的蛆虫。

“一天,来了一位身材修长的女护士,她仔细地为我擦洗伤口。当擦到腰上时,她‘啊呀’尖叫一声,捂着嘴转身跑了。原来,伤口处生的蛆已经结成了团,扑拉拉地直往下掉。过了一会儿,女护士又转回来,流着泪用纱布将一团团的白蛆从伤口处拨下来,把腐臭的烂脓一点一点地用盐水洗干净,整整用去了一大堆纱布。”王定烈回忆说。

后来才知道,这个女护士是地下党派来专门照顾重伤病员的。在她的照料下,王定烈的伤也渐渐好转。这时,叛徒郭锡山企图劝降他。

“我在团部当书记的时候,和郭锡山打过几个月的交道,知道他的德行。这个家伙打仗不行,平时讲吃讲喝,干部战士对他都很反感。”王定烈回忆说。然而,横在腰脊上的那颗子弹,卡得他始终直不起腰,在叛徒面前只能弓着背。这让王定烈十分恼火。“在叛徒面前挺不直腰杆子算啥玩意儿!”王定烈回忆说,他牙一咬,心一横,硬是一挺,那颗横着的步枪弹头顺了过来,和脊骨平行,如同动了一次手术。

王定烈的腰直起来了!后来,在党中央的交涉下,王定烈被释放了。在之后的革命生涯中,他又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最高职务曾任空军副司令员,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而那颗子弹却一直在王定烈的腰里停留了16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取出来。至今,这颗子弹,仍被他保存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高考作文素材积累:长征故事飞夺泸定桥

全文共 1387 字

+ 加入清单

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这次胜利体现了红军无限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大无畏精神。下面是小编收集的2017高考作文素材积累:长征故事飞夺泸定桥,希望对你们有用!

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下面是语文网整理的具体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

全文共 889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无论在当时、现在还是将来,长征都是一部悲壮慷慨的英雄史诗,一个永远令人惊叹的奇迹。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两年间,中国工农红军用脚步丈量出胜利的征程,转战大半个中国,行经15个省份,翻越20多座高山,渡过30多条河流,穿越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湿地,在“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的困境中,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创造了前无古人的英雄壮举,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长征精神是什么?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长征的胜利,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征程。为抗战的胜利、进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不应忘记,这是一条洒满鲜血的牺牲之路,无数革命先烈在探索民族解放的道路上过早地倒下了,把热血和生命献给了未来的共和国。

80年间光阴飞逝,当长征成为传奇,长征精神已成为我们心灵高地上闪光的灯塔,引领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为祖国的繁荣而奋斗,为民族的复兴而拼搏。

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实现两大目标的征程就是我们的新长征。在这里,让我们重温全军仅存的一支整建制师的西北红军部队代代相传下来的“党的利益永远在第一位”的忠诚;专家学者以他们的视角为我们阐释了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曾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王邦玉以饱满的激情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长征故事;红军的后人讲述了先辈的难忘事迹;来自多个行业的作者,更以他们感怀的文字,向长征精神致敬。

重温80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就是让我们以长征精神凝聚信念信仰,凝聚全疆各族人民的信心和智慧,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在天山南北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黄克诚曝红军长征前绑架土豪的故事

全文共 1286 字

+ 加入清单

黄克诚将军,湖南永兴油麻圩下青村人。父黄清主,性懦弱,凡事犹豫不决,致家境穷困不堪。将军自言,自幼至十九岁,未知过冬穿棉衣是何滋味。二十岁考取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后,才穿上有生以来的第一件棉衣。

熟悉黄克诚将军者,皆称之“黄老”,上至领袖、元帅,下至战友、同事,均以“黄老”呼之。毛泽东亦呼之“黄老”。1958年6月,毛泽东于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说:“我四年未管军事。讲责任,第一是我,第二是彭德怀,第三是黄老……”“黄老”即黄克诚将军也。是时,将军任职中央军委秘书长,五十六岁,毛泽东、彭德怀均年长于黄克诚。

黄克诚将军戴金边眼镜,清瘦儒雅,风骨岸然。因深度近视,目力所及仅三四米,常错认对面之人,故人称“黄瞎子”。将军心善慈悲,待人随和,但不修边幅。军帐中,帽戴不正,衣不扣纽,鞋不拔跟,常事也。衣破,露肌肤;鞋破,露脚趾,照常出没大庭广众之中。与人谈话,喜蹲踞于地,裤腿上卷,如乡村老汉。

红军时期某日,邓逸凡将军至黄克诚处汇报工作,见几位团长正于其屋中闹腾,解包袱,翻箱子,吵吵闹闹。忽然一人大叫:“这里有一条烟!”众皆来抢,你一包,我一包,一散而光。黄克诚将军则安坐一旁,笑眯眯、慢悠悠曰:“不要拿光了,留点给我啊!”其时,黄克诚将军任职红三军团第三师政委。

1931年11月,时任红军第三师政委的黄克诚随王平团部行军。将军眼近视,目力不支,警卫员以木棍拉其手,导其行。某夜,王平与其同行。王平走,他亦走,王平停,他亦停。后王平佯装跳沟,他亦使足气力跳。如此多次,始觉上当,斥之曰:“捣蛋鬼。”此后,凡见王平皆以“捣蛋鬼”戏称,直至古稀。1996年3月26日,笔者至北京访王平将军,王平将军谈及此事仍忍俊不禁。

长征前夕,红三军团于江西苏区绑架一王姓土豪之子,索其财以做军饷。王土豪宁舍其子不舍其财。红军无奈,携其子长征。黄克诚将军善待之,爬雪山,过草地,皆命伙夫以箩筐担其行,并与其同拽马尾巴攀山越岭。解放战争中,王土豪之子升任团长,战死沙场,年仅二十。将军厚葬之,哭之甚切。南方人“王黄”不分,皆以其为黄将军亲生骨肉也。

黄克诚将军长兄,一农夫也。湘南暴动失败,将其弟藏匿于猪圈顶棚。官府追捕,乡绅逼供,无所畏惧也。新中国成立后,黄克诚将军官至总参谋长,兄仍居乡下。乡人劝其进京谋职,兄曰:“他当他的官,我种我的地。”1959年,庐山事件后,黄克诚将军长兄急赴京探望。将军告之已解职,兄喜曰:“这些年,你做了大官,叫人担心死了,现在不做官了,太好了。”又曰:“做官,太险,官愈大愈险。不如青菜萝卜保平安。”一介农夫,有此真知灼见,非凡人也。

1959年8月,黄克诚将军以“右倾反党”罪被解职,以观后效。将军有诗记其时心情云:

少无雄心老何求,

摘掉纱帽更自由。

蛰居矮屋看世界,

漫步小园度白头。

书报诗棋能消遣,

吃喝穿住不发愁。

但愿天公勿作恶,

五湖四海庆丰收。

将军被解职后,虽赋闲在家,仍心忧天下。他极关注农事,常备一花瓷脸盆,置院中接雨雪,以测水量、断农事。久旱逢雨,则喜形于色;阴雨连绵,则愁眉不展。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皆不变其法。雨为天公所降,感天而喜,揽天而悲,为大境界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老红军许义华难忘长征路上的故事

全文共 1414 字

+ 加入清单

“‘走出草地,革命到底’,这是先烈留给我们的‘口令’!”在漫漫的长征路上,无数人为实现革命理想献出了生命,这个口令就是许义华的五叔许庸远过草地时留下的最后遗言。

1934年11月,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红六军团解放了大庸县的岩口。初冬的下午,许义华背着砍来的山柴往家走。忽然,大哥许书生从后面赶上来,兴奋地说:“我到岩口卖柴,见到红军了!红军说话和气,和咱穷人是一家。你看,还送我两件衣服呢!”许书生说着,递给许义华一件:“这件不大,你穿正合适。”许义华看看自己身上那件补丁摞补丁的破褂子,望望红军送的七八成新的黑夹袄,心里一热,泪水止不住涌出眼眶。他都15岁了,还从没穿过这么好的衣服。

就在这一年,许义华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11月,他随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出发,开始长征。

许义华回忆说:“爬大雪山时,才到半山腰,体乏肚饥,寒风刺骨,加上空气稀薄,伤病员不断增加。部队首长把自己的骡马让给伤病号骑,年轻力壮的同志和首长们争着背伤病员的武器弹药。在艰苦的翻越中,不少同志失去了生命。”

过草地更是艰苦。每当忆起过草地时牺牲的战友,许义华都心痛不已。他说:“我亲眼看到一个骑枣红马的病号,一个趔趄陷入泥潭,我们奋力抢救,才把人拉上来。那匹马,我们拉断了缰绳也没救起来。我们班的唐宏阶,一脚踩虚掉进泥沼,我们只抓住了他的枪。”

五叔许庸远是许义华参加革命的领路人。

许义华说:“五叔见到我时,总用苦难家史激励我的革命意志。那天下午快到草地‘上海’———阿坝了,我不知吃什么中了毒,疼得直不起腰,每走一步都头晕目眩,非常吃力。

正在这时,看见远处有个掉队的,身披夹袄,步履艰难,走近一看,原来是五叔。只见他两条裤腿从膝盖以下已经磨成了碎布条,两只光脚踏在水草里,脓血顺腿直流。我鼻子一酸,强忍着眼泪问,‘怎么掉队了?’他吃力地回答,‘不要紧,我能赶上队伍……’我忙把自己剩下的半搪瓷碗青稞递给他,他吃了几口,又从沟里舀了一碗水喝下去,他神情稍好,便催我,‘行了,你走吧!你还有一班人,当班长的掉在后边怎么行?’我要扶着他走,他简直有点急了,‘快赶队伍去牎你现在不是一个普通的红军战士,而是共产党员!一定要走出草地,革命的路还长呢!’我给他拾了一根棍子拄着。

在他再三催促下,我一步一回头慢慢向前赶去。不一会儿,天色大变,雷电交加,一阵冰雹劈头盖脸落下来,砸在头上、身上生疼。我想起五叔,急忙掉头往回赶,终于在一条小河沟边,看到五叔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右手抓着那根棍子,左手护着放置文书材料的皮挎包。

我把他扶起靠在腿上,才看到他鼻口流血,已经停止了呼吸。我禁不住失声痛哭!不一会,收容队的几个同志赶来了,帮我料理五叔的后事。收容队的同志打开他的皮挎包,只见一摞纸的第一页上留着五叔的笔迹:‘今日口令……’”

往日的硝烟已经退去,但是长征的光辉越来越耀人眼目。许义华告诉我们,当年红军之所以能够从雪山草地那样的“绝地”走出来,就是因为胸怀共产主义理想的红军战士,具有顽强的艰苦奋斗作风和高度的团结友爱精神。

1.彭德怀长征路上杀大黑骡子的故事

2.长征路上刘先与宋志刚的感人故事

3.司号员“八斤半”的长征故事

4.老红军王承登被子弹打穿眼窝的故事

5.任思忠草地里过鬼门关的长征故事

6.假团长贺大彬的长征故事

7.刘忠将军谈湘江之战的长征故事

8.老红军王玉清难忘长征那些年的故事

9.杨献珍难忘长征生死路的故事

10.刘发祥与湘江战役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长征故事:红军鞋

全文共 155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来到大雪山下。当地的老百姓把大雪山叫做“神山”,意思是说除了“神仙”,就连鸟也飞不过去。还有的说,有一年天旱,人们抬着菩萨上山求雨,事先没有吃斋,“神仙”一怒,把人都扣下了,一个也没下来。我们不信什么“神仙”,但也感到大雪山有点神秘可怕。

毛主席知道了这情况,教育大家说:“神山”不可怕,红军应该有志气,和“神仙”比一比,一定要翻过山去。这些话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军团首长也向我们讲明了雪山的情况。

出发前,上级规定每人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而且特别强调要认真执行。

我除了脚上的烂草鞋,就剩一双拴在皮带上的“量天尺”了。我把它解下来,用手掂量着,心头涌起很多感想。一首在江西中央根据地流行的山歌在耳旁萦绕着。

送得哥哥前线去,

做双鞋子赠送你。

鞋上绣了七个字:

红色政权万万岁。

想起这首山歌,也就想到我们离开老根据地时的情形。那时候,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十分难过,舍不得离开那里的亲如骨肉的人民群众。老乡们的心情也和我们一样,知道我们要出发,清早就抬着各种慰劳品来送别。一位老大爷拉着我的手,把一双“红军鞋”塞给我。这是双非常结实的布鞋,鞋帮上绣着“慰劳红军战士”“杀寇立功”的字句。他嘴角抽动了半天才说:“孩子,带上这双鞋吧!这鞋一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广,山再高,你们也能把它“量”完。”我看着老大爷,看着手里的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从那以后,这双鞋就挂在我的腰间,成为我最好的伙伴;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它常常鼓舞着我奋勇前进,去消灭敌人。

记得在离开江西的最后一次战斗中,我的脚负伤了,当时既没有医药,也没有担架,我只得每天拖着负了伤的脚,艰难地走着。实在坚持不住了,才第一次从腰间解下“量天尺”,穿在脚上。鞋底软绵绵的,特别舒服。一穿上它,就想起了老根据地人民的希望,也就忘了伤痛。不久伤好了,我的鞋底也磨去不少,舍不得再穿,就又把它包起来挂在腰上。

打遵义,我们连担任攻城任务。打得正有劲,我突然感到腰部有些疼痛。仔细一看,原来从远处射来的一颗子弹,穿过鞋子,紧挨在腰骨旁的皮肤上。要不是这双鞋,这颗子弹一定够我受的。同志们都替我高兴,说这双鞋真是“救命鞋”。没有负伤,我心里十分高兴,可是又很惋惜,因为鞋子被穿了个窟窿。以后,我就更加珍惜它。

现在要过大雪山了,我拿着鞋又想起那位老大爷说的话,心里充满了力量。是的,老根据地人民做的鞋是“量天尺”。我们就是用这个“尺”。从瑞金一步一步“量”到四川来的。今天我们又要用它来“量”这座连鸟也飞不过去的大雪山了。www.gs5000.cn

天蒙蒙亮,我们就开始爬山。朝上望望,只见云雾蒙蒙,山顶直插云霄。再往上走,天气突然变了,狂风吼叫,雪花飘飘。我是江西人,很少看到下大雪,起先,东瞧瞧,西望望,倒觉得蛮有趣。谁知越向上爬,地势越陡,天气也越发变坏了。狂风夹着鸡蛋那样大的冰雹,吹打在我们只穿一件夹衣的身上,真象刀刮的一样。我看雪的兴致早就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这时,只觉得呼吸紧迫,浑身无力,只要稍微一松劲,脚就抬不起来了,但又不敢坐下来休息。我亲眼看见有三个同志作下来抱在一起想暖和一下,但他们再也没有站起来。我暗地里留着眼泪,怀念着被大雪吞没的同志,心里十分难受。我是个炮兵,肩上扛着四十五斤重的迫击炮筒,走起来就更难了。我踏着前面象雪梯似的脚印,一步一步往前移,脚被雪冰得失去了知觉,曾几次跌倒。每倒下,看到脚上的“量天尺”,心里就感到一股热劲,好象有许多老根据地的老乡扶起我,在背后推着我前进。

终于爬过了雪山。我坐在山根下的一棵树旁边,低头看看那双“量天尺”,沾满了冰泥,脏得不成样子,真有点心痛。幸好除了子弹打的那个洞以外,别处还没有破,我赶忙把它脱下来,磕掉泥巴,又挂在腰上。文/江耀辉,选自1975年10月17日《解放军报》,有改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600字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途中仍有不少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仅“血战独树镇”一仗就有百余名将士英勇献身。从泌阳县烈士陵园到独树镇七里岗人民英雄纪念碑,再到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碑,一座座纪念碑、一块块墓地,都在默默诉说着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也正是他们的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通过聆听他们的故事,也让我爱国、爱党的信念更加坚定,勇往直前、无私奉献的意志更加坚强。

在挖掘长征故事的同时,革命老区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让采访团成员感到欣慰。昔日偏僻闭塞的贫困山区,在党的好政策的领导下,道路变得越来越宽、越来越长、越来越平坦。如今,村民们种植的果子、药材,养殖的鸡子、肉牛都能方便的卖出去了;依托青山绿水、环境宜人的优势,不少地方都搞起了景区开发,而周围的村民不仅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还能发展农家乐,从事旅游服务业。群众的腰包鼓了,他们笑的也就更甜了!

重走长征路,我们用文字传播了长征精神、展现了发展成效,同时也让我们自己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没有国便没有家,国家强大了,我们的小家才会幸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林彪长征时跟聂荣臻拍桌子的故事

全文共 1577 字

+ 加入清单

1930年初,聂荣臻任中国共产党顺直省委组织部部长,同年5月到达上海,在中央特科从事艰险而又复杂的地下工作,积极向各革命根据地提供军事情报,及时了解敌情,保卫党中央和地下党同志的安全,营救被捕同志,镇压叛徒、特务。1931年,聂荣臻调到中央军委任参谋长,先后在香港、天津、上海等地坚持秘密斗争。

1931年12月,负责中央特科工作的顾顺章叛变以后,上海的白色恐怖日益严重。聂荣臻根据组织的决定撤离上海,前往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他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第一军团政治委员,并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1932年4月11日,毛泽东主持一军团师长、师政委以上干部会议,布置了攻打漳州的计划。4月20日,我军占领漳州城,国民党49师大部被歼。

在漳州,聂荣臻与林彪发生了共事中的第一次冲突。当时,为了进行下一步的战斗准备,“筹款子”成为部队一项主要任务。漳州是著名侨乡,红军部队纪律的好坏、执行政策怎样,影响很大。因此,聂荣臻在部队入城之前就告诫部队:“这次进城,对我们的纪律、政策观念都是一个很好的考验,大家要特别注意。筹款要筹,纪律更要执行。”还统一颁发了“入城许可证”,没有拿到许可证的官兵不得入城。

部队入城后,总体纪律是良好的。部队有条不紊地发动群众打土豪,扩兵筹粮筹款。然而,不愉快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有的部队在林彪的纵容下,对政策的执行一度搞得很乱。一天,聂荣臻在街上看到几名红军战士正在抽打一些商人,这些人光着身子,身上被打得青一道紫一道。

聂荣臻为了制止这些违反政策、脱离群众的做法,愤然找到军团长林彪说:“林彪同志,在红军里怎么采取这种手段呢?对一些不肯出钱的老财,给予一定惩戒是必要的,怎么能把他们弄到大街上拷打呢?这样不仅得不到普通市民的同情,连工人农民也不会拥护,政治影响很坏,这可是关系到这片新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的大问题呀!”

林彪突然反问:“那我们究竟要不要钱?政委同志,没钱就不能打仗。”

“钱,我们当然要,但我们不光要钱,还要政治。我们是红军,如果政治影响搞坏了,筹的钱再多,也是毫无意义的。”聂荣臻严肃地说。

经过争论,林彪不再吭声,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有所收敛。部队经过教育,也杜绝了只顾弄钱不讲政策的倾向。多年之后,聂荣臻举这个例子说:“林彪这个人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他在战争年代中往往还是兼听则明的。”

“路线”之争

1935年5月,聂荣臻任红军先遣队政委,与司令员刘伯承一起,率部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抢占安顺场,组织突击队强渡大渡河,接着率红一师、干部团沿大渡河东岸北上,击溃川军守敌一个旅,有力地策应了西岸红二师飞夺泸定桥的战斗。6月中旬,他率红一师翻越夹金山,在懋功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会师。

下旬,在列席两河口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聂荣臻拥护中央关于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方针,坚决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

6月26日两河口会议后,张国焘企图破坏一、四方面军之间和一方面军内部各部队的团结,准备把聂荣臻和林彪调离一军团,聂荣臻到31军去当政委,林彪到另外一个军去当军长。

在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聂荣臻始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党性原则。于是,他告诫林彪,我们要注意,张国焘想把我们“吃掉”。

林彪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却有自己的立场。他突然板起脸来说:“荣臻同志,这是什么意思?你是搞宗派主义。”

聂荣臻说:“张国焘和中央的思想一贯不一致,我们应该时时警惕。我觉得这不是宗派主义,这是路线问题。”

一提到“路线”这个敏感的词语,林彪心头“突”地冒上一股无名火,竟然猛地拍了一下桌子,“什么路线问题,你说他路线不对,那么,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呢?我们才几个人?一方面军才有2万多,他有8万多。”

聂荣臻紧握的拳头也猛地在桌子上敲了一下, “人多就正确吗?蒋介石的人更多呢,难道蒋介石的路线更正确吗?”

聂荣臻同志的观点最后终于得到了事实的证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榜样的力量激励我前行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榜样是人们为人做事的一种楷模和规范。良好的榜样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小面积的播种获得大面积的丰收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榜样之所以能成为别人学习的对象就在于它给出了在某一方面。某一行业的行为准则。也就是告诉人们你沿着他说经历过的道路脚踏实地的干下去也就等于你找到了一条通向天堂之门的钥匙。但榜样首先要避开排除一些先天性的因素。

即然存在了我们就要正面的去面对。用到现在就是告诉人们找到个人坐标。做适合自己做的事情。盲目。盲从所得的效果终究都是零。榜样不是一个实实在在引领你怎么做的步骤而是指导你用什么样的状态以什么样的精神去付诸努力的可供借鉴的经验。当然根据自己的情况完全和别人做同一件的事情。如学习榜样。你再怎么做无疑还是效仿别人孜孜不倦。刻苦专研的学习态度。而在当今一些大腕。泰斗级人物面前好多学习的就是人文交际等等的了。可能从事的职业和别人大相径庭。但终极目标是相同的。

对于榜样只能取其一部分。留其一部分才能为我所用。为我服务,学习榜样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名人故事:背着大锅走长征的女红军——刘聚波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前的准备时,“贾老婆”简直想把伙房都搬走。粮食、菜、油、盐统统装满后,还在自己的干粮袋子上缝了许多小口袋,里面装着姜、蒜、辣椒、胡椒等调味品。她一边使劲往里填一边还惋惜地唠叨说:“装不完,咋个办哟。”

有人取笑她,这是行军打仗,不是搬伙房。她说:“妹子们哟,行军打仗也要吃饭嘛。”

“贾老婆”是背上几十斤的食物和一口大铁锅,踏上漫漫长征路的。

渡过嘉陵江,走在剑阁古道,从石崖上凿出来的小路,上是望不到顶的峭壁,下是深不见底的山谷,又逢阴雨连绵,脚下路滑,稍不小心掉下去就会摔得粉身碎骨,加之头顶上敌机不断地轰炸、扫射,这时贾德福背着大锅真有点不堪重负了,一路上她总掉在队伍的最后。

为此,大家要抢她的锅背,她却打趣地说:“背这个锅好处可多着咧!像背了乌龟壳,又落不到雨,又落不到鸡(飞机)蛋!”

大家都忍不住笑起来,这一笑将紧张的气氛驱走了不少。

就这样,“贾老婆”的锅成了长征途中妇女工兵营的一面旗帜。大家看到她的锅时,感到的是安全和希望。

过草地时一些战友因饥饿病倒了,贾德福暗下决心,一定尽最大的努力让每个病号吃上一碗“病号饭”。可当营长林月琴病倒时,她捧上一碗放了一点盐的“病号饭”,林月琴却说什么也不吃。贾德福哀求着,她的泪流出时,顺着因操劳过度而刻下的深深的鱼尾纹滑下,林月琴再也不忍心推让了。

春天的党岭山,时而大雪纷纷,时而飞沙走石。爬山前,贾德福把火烧得旺旺的,在沸腾的锅里将珍藏的辣椒和生姜倒进去。她搅着锅里辣辣的汤,边盛边吆喝:“快爬雪山啦!大家多喝一点,驱赶驱赶风寒。”大家喝过辣椒汤,身上添了热量和信心。

两翻雪山,三过草地,走在最后的永远是贾德福。可是,一次惨烈的战斗过后,贾德福的那口大锅下,血殷殷地流着,她的生命悲壮地定格在这口铁锅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小学生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1952年10月出生的朱和平,8个月的时候就被抱到了爷爷朱德、奶奶康克清的身边,直到爷爷奶奶去世,他在两位老人身边生活了近40年。朱和平对长征和长征中的爷爷有着特殊的感情:“爷爷一直用长征精神来要求我们、鼓励我们、鞭策我们,要求我们一定要刻苦学习。”

朱和平是在听着爷爷革命故事的环境中长大的,他坦言,在众多革命故事中,听得最多的、也是自己最爱听的故事就是长征中爷爷三过雪山草地的事。朱和平在访谈中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年的时候,他经过多次实地考察、采访长征老红军和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出版了《长征中的朱德》一书。

这本书是以爷爷的“人格力量”为主线,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生动鲜活的故事,展现了爷爷在长征中战胜敌人、踏遍万水千山的英雄气概。其中一段提到,作为中央军委主席、红四军总司令的爷爷朱德,带领红军总部和红一方面军的五九军团,三过雪山草地,同时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巧妙地周旋,最终把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全部带到西北,实现了三大主力会师,为长征取得胜利发挥了应有的贡献。朱和平认为这段故事是最为感人、最为震撼的。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长征路上英子魂驻小虹桥的故事

全文共 1273 字

+ 加入清单

出征的队伍绵亘十几里,风萧马嘶秋冷,红军将士们行色悲壮。每次突破敌人的封锁线,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战斗队减员严重,而担架队却越来越长,任务也随之越来越艰巨。一个清瘦干练的姑娘穿梭在队伍里,像踩着风火轮似的,跑前跑后,安排抬担架的、照顾负伤的。这是她的职责,她是担架队队长。

据说她是自己从家里跑出来参加红军的,英子这个名字也是当兵后她自己取的。

20岁的她,已参加红军4年、入党3年麻利、果断、机智、勇敢的作风常让人忘了她是个姑娘。因此在长征前她受领了队长一职。临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权力,而是用性命兑现所有的责任。困难、问题、危险,接踵而来。

担架不够用,伤员有增无减!有的担架员受伤了,雇来的民工逃跑了。十几个担架被扔在路上,重伤员血污模糊地躺着,较轻一点的伤员发出阵阵痛苦的呻吟。触目的情景让她心如刀绞,血直往头上冲。年轻的队长杏眼瞪圆,咬着嘴唇,狠狠地说:“背也要背着走!”她对担架员的任务进行了分配,尽力找回逃走的民工,尽量安顿好每个伤员。

可安排到最后,再也匀不出担架和人来抬一个伤势严重、生命垂危的小战士了。看着前方的路,看着奄奄一息的小战士,英子决定背着他走。队员们反对,劝她留下这个伤员。

因为矮小、单薄的她看上去实在不堪重负,而且这个伤员伤势太重。可英子看着四周的荒山野岭,说:“丢下他,不就等于让他死吗。

决不能!”于是,再没有多说什么,她背着他在崎岖泥泞的路上,迈开了沉重的步子……伤员的手无力地搭在她的肩上,微弱地声音说:“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闻,薄薄的嘴唇坚强地抿起。是奇迹吗?弱小的她,背着比她高、比她重的战士,翻山越岭,竟然走过了许多路程。

而受伤的战士,也顽强地抗争着,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居然开始好转!一路辛苦,一路历险,一路化险为夷。担架队艰难而曲折地前进着。而英子却越来越瘦,她总是将少得可怜的食物分给担架员和伤员;她也越来越弱,她总是将金贵的盐和水送进战友的嘴里……

队伍来到山里的一座小桥时,仿佛春天正好等在这里,娇嫩的小花与新绿扑面而来。劳顿不堪的战士们愣了一下,然后,都恍然大悟似地停下脚步,深呼吸……

那个重伤的战士已经可以拄着棍子走了,也许是受了这美景的鼓励,他走到英子队长面前,说:“队长,我要编个花环给你!”英子笑了,那开心而生动的笑脸让人想起她也只是个孩子,她点点头回答:“嗯,好。”可接着又故意板起脸说:“但是,你现在还需要休息。”这是她一生中所说的最后一句话。

为了给伤员舀水喝,她坠到了桥下的河水里。她坠落的声音那么小,她甚至没有挣扎,就顺水飘去……一去七十年!白云苍狗,世事变迁。很多事情改变了,但有些故事永远不会褪色。

就像此刻——一个垂暮老人,站在小桥边,凝视远方。山青水碧、草青花艳,和平的阳光照耀大地。

他的眼睛湿润了,半晌才说:“不一样了,但又一点都没有变。”过了许久、许久,老人又开口说:“如果英子队长多吃一点东西,可能就能坚持下去,可能就……”老人缓缓地在草地上采来缤纷的野花,用颤抖的手认真地编起一个花环,轻轻挂在桥头……

1.博古李德在长征前夜想甩掉毛泽东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听先辈讲长征路上的故事

全文共 861 字

+ 加入清单

是谁让我们拥有了现在这无忧无虑的生活?是谁让我们拥有了温馨的家庭?那就是为了和平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

《开国将帅在长征路上的故事》这本书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出红军战士在长征的路途中翻越了千年不化的冰山雪岭,征服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的艰难险阻。最后终于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在长征的路途中,他们穿着破旧的草鞋,吃完了带的干粮后,便拔些野菜煮了吃。仍然不能保证一日三餐。

其中有一个小故事,红军在途中把干粮全吃完了,野菜也找不到了,他们饿极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任弼时一眼瞥见李少清身上的手枪背带,他眼睛一亮:“有办法了,身上背的牛皮带不是也可以吃吗?”说完便拿来一把小刀,将牛皮带每隔一寸割一刀,共割下了8块,在找些树枝点起火,亲自烧起来,煮了一个时辰,差不多可以吃了。任弼时带头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还风趣的说:“这东西很有味道。”其余的人也先后吃起,他们觉得这办法真行,于是都吃了起来,暂时解决了一段时间的粮荒。

看,红军战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啊!竟到了如此的地步,再看看我们,现在吃香的喝辣的,无忧无虑的过着幸福的生活。记得有一次,我因为零食吃多了,不愿意多吃饭,就瞒着妈妈偷偷把剩饭倒了,现在想起来,我感到万分惭愧。

记得书中还曾说到:王平带领着队伍要打败敌军,他们有着坚决的口号:“哪怕打到最后一个人,也不能让敌人前进一步!”不一会儿,敌人发起了进攻,三连开始和他们打了起来,接着,一营、二营、也开起了火,激战了四个多小时,虽然有许多同志都英勇牺牲了,但红军战士们却打垮了敌人一个多旅。在王平用望远镜观察敌人的动静时,敌人的一发子弹击中了王平的手。他一回头,一颗子弹从他的后脑勺擦过,擦破了头皮,他知道自己如果不回头,子弹就将打中他的前额!多危险呀!差一点就和其他老将一起上路了。

红军战士就是这么的勇敢机智,为了救国救民,不管面对多少的坎坎坷坷,他们都是那么勇往直前,从不退缩。最终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来了我们现在的新生活。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会勤俭节约,好好学习,认真听课,为建设伟大的祖国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