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不可救药成语故事的感想是什么(合集20篇)

你有没有听过关于马的成语故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不可救药成语故事的感想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2419

作文

1000

带有植物成语故事

全文共 123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是中华文化组成一部分,时至今日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文化食粮。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带有植物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成语名字】枯木逢春

【汉语拼音】kū mù féng chūn

【成语解释】

干枯的树木遇上了春天,又恢复了生命力。语本敦煌变文《*山远公话》。后用“枯木逢春”比喻虽处于绝境却重获生机,或劣境忽然转好。

【成语典故】

敦煌变文《*山远公话》(据《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引)

是日远公由(犹)如临崖枯木,再得逢春。亦似钩锢(沟涸)之鱼,蒙放却归江海。天生意气,不与凡同,骨貌神姿,世人之罕有。重声钟罄(磬),再举经题,为众宣扬。

【成语注解】

1、远公:指释慧远(公元334~416),俗姓贾,东晋雁门楼烦人。初学儒家、老、庄,二十一岁往太行恒山参见道安,听讲《般若经》,遂从而出家。后入庐山住东林寺,领众修道。善于般若,并兼倡阿毗昙、戒律、禅法。因此中观、戒律、禅、教及关中胜义,都仗慧远而流播南方。曾与刘遗民等人,在阿弥陀像前立誓,共期往生净土,故后世净土宗尊为初祖。著名弟子有慧观、僧济、法安等,另有雷次宗传其礼学。

2、由:通“犹”。

【成语出处】

1、元.刘致〈端正好.众生灵套.货郎〉曲:“众饥民共仰。似枯木逢春,萌芽再长。”

2、明.梁辰鱼《浣纱记.第一九出》:“谁料积霾见日,枯木逢春。仗范大夫之奇谋,赖我国家之洪福,吴王放赦,得还故乡,实为天幸。”

3、《喻世明言.卷九.裴晋公义还原配》:“两口儿回到家乡,见了岳丈黄太学,好似枯木逢春,断弦再续,欢喜无限。”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比喻虽处于绝境却重获生机,或劣境忽然转好。

使用类别    用在“出现转机”的表述上。

【枯木逢春造句】

1、经过名医的诊治,原本生命垂危的老王,好像枯木逢春,又恢复了健康。

2、王老先生自从去就读银发族大学后,竟似枯木逢春般,整个人都年轻起来。

3、也许是认识了新女友,原本萎靡不振的他,突似枯木逢春般,重新有了活力。

4、近年政府重视地方文化的发展,许多沉寂已久的地方戏曲都枯木逢春,渐放异彩。

5、由于国人越来越重视户外运动,原已衰落的自行车工业,有如枯木逢春,又渐渐复苏了。

6、正当走投无路之际,突然收到慈善机关送来的救济金,让我们有如枯木逢春,燃起了希望。

【近义词】:枯树生花,起死回生,绝处逢生

【参考词语】:枯树逢春

【汉语拼音】:kū shù féng chūn

【成语解释】:即“枯木逢春”。见“枯木逢春”条。

1、《五灯会元.卷一四.含珠哲禅师法嗣》:“唐州大乘山和尚,僧问:『枯树逢春时如何?』师曰:『世间希有。』”

2、元.无名氏《冻苏秦.第四折》:“我争些儿有家难奔,恰便似旱苗纔得雨,枯树恰逢春。”

【枯木逢春的成语故事】

《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山远公话》中的“是日远公由(犹)如临崖枯木,再得逢春”二句话,是描述慧远重新登上高座为众人讲经,就像干枯的树木遇上了春天,又恢复了生命力。后来“枯木逢春”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虽处于绝境却重获生机,或劣境忽然转好。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寸木岑楼成语故事_600字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寸木岑楼”成语由“方寸之木可高于岑楼”变化来,出自《孟子·告子下》。

有一位任国的人向孟子的学生屋庐子问礼与食哪个重要的问题,屋庐子随口答道“礼重要”。任人又问道:“娶妻与礼哪个重要?”屋庐子答道:“还是礼重要。”

随后,这位任人便一本正经地说道:“要是按着那些礼节去找吃的,恐怕就要挨饿、甚至饿死;如果不按着那些礼节去找吃的,可能就会有吃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难道还要按着礼节去行事吗?再有,假如按照亲迎礼,就得不到妻子;要是不行亲迎礼,就能得到妻子,还一定要行亲迎礼吗?”

这一问,屋庐子没有答出来。第二天,便去邹国,转告了老师孟子。

孟子听后,说道:“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的?如果不揣度基地的高低是否一致,那么一寸长的小木头也可能比顶端的高楼还要高。说金子比羽毛重,但是,岂能说三钱多重的金子也比一车的羽毛还要重?拿吃的重要与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与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娶妻重要?你去这样回答他:‘扭折了自己哥哥的胳膊而夺取了他的食品,自己便有了吃的;而不扭折,便得不着吃的,那么他会去扭折吗?越过东邻的墙去搂抱人家的女子,便得到了妻子;而不去搂抱,便得不着妻子,那么他会去搂抱吗?”

后人用“寸木岑楼”成语来比喻差距悬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怀璧其罪成语故事_300字

全文共 26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臣子张丑在燕国当人质,燕王要杀他,他乘机逃走,在燕国边境被守卫抓住。张丑心生一计,说燕王要杀他是因为他藏有宝珠,燕王想占为己有,如果你不放行,就说你吞下了宝珠,燕王会把你剖腹的,守卫只好放行。

【典故】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左传·桓公十年》

【释义】怀:怀藏。身藏璧玉,因此获罪。原指财能致祸。后也比喻有才能而遭受忌妒和迫害。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有才能而遭忌妒、迫害

【近义词】怀璧之罪

【相反词】任贤使能

【灯谜】藏宝罪

【歇后语】匹夫无罪

【成语示列】修贡之余远争寄,怀璧其罪渠敢当。宋·张扩《谢人惠团茶》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于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127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入木三分的主人公简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生长于江苏无锡,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后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其书法师承卫夫人、钟繇。王羲之无真迹传世。著名的《兰亭集序》等帖,皆为后人临摹。

成语故事入木三分的典故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成语故事入木三分的启示

王羲之的字写得好,虽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的结果。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摹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这种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勤奋好学的精神,使王羲之达到了这种入木三分的书法最高境界!小朋友们要向他学习,坚持不懈,天天向上精神哦!

成语故事入木三分的延伸

【发音】rù mù sān fēn

【出处】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诗句: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评价《聊斋志异》

【解释】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三分等于1厘米) 深。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文章或见解深刻、透彻。

【近义词】力透纸背、铁画银钩

【反义词】略见一斑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成语举例】鲁迅不但“入木三分”的揭露了旧的“蒙童读物”对儿童毒害,为“打掉毒害小儿的药饵”作出了贡献,而且对新的儿童读物的创作,也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同时他自己曾亲自搜集儿歌,翻译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科学小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不常见的励志的成语故事:歧路亡羊

全文共 434 字

+ 加入清单

杨朱是战国时期的一位着名学者,人称杨子。杨子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于是,这个邻居的全家人都去找,同时也请杨子的仆人帮着一块儿去找。

杨子说:唉,不过是丢掉一只羊而已,何必要让那么多人去找呢?丢羊的人说:因为岔路太多了。

那些找羊的人回来后,杨子问道:找到了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杨子问:为什么找不到呢?他们说:岔路中间又有很多岔路,我们不知道羊往哪一条岔路上去,所以就回来了。

杨子听了,很有感触,脸上露出了很不愉快的神色,沉默了很长时间,整天都没有笑容。人们觉得特别奇怪,便对杨子说:羊又值不了多少钱,更何况丢的也不是你家的羊,你为什么这么闷闷不乐呢?杨子没有回答。

有一个名叫心都子的人在一旁边听了说道:道路因岔路多了,容易使羊丢失;学者因为不能专心致志,可能会迷失人生的方向。(原文是: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杨子闷闷不乐的原因难道你们还不明白吗?

歧路亡羊这一成语由大道以多歧亡羊演变而来,比喻事情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歧路,岔路;亡,丢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历史典故成语故事8:熟能生巧

全文共 765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的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杓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翁很谦虚的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学期我和老师、同学们共读了一本书——《成语故事》,这本书有七十九个成语,每一个成语之后都有一个发人深省的历史故事,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读。

读完这本书,我的收获很大。“程门立雪”讲的是尊师重道的故事,表现了杨时和游酢学习的刻苦及对师长的尊重。也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一定要谦卑、刻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真本领。“对牛弹琴”则告诉我们,跟不同的人说话应该采用不同的方式,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负荆请罪”讲了廉颇故意在人前羞辱蔺相如,但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所以避开廉颇。廉颇后来明白蔺相如的良苦用心,负荆向其请罪,最终两人结为生死之交的故事。它启示我在集体中生活应该顾全大局,做了错事要及时改正。

“高山流水”让我明白知音难觅的道理。如果在学习生活中能遇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岂不是一件快事?“覆水难收”更让我明白做决定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口出狂言,做让自己后悔的事;也让我明白人无完人,不能将不如自己的人全盘否定……

成语是多么美妙又是多么深奥,我希望我以后能学到更多的成语。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树倒猢狲散成语故事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shù dǎo hú sūn sàn

【出处】宋曹咏依附秦桧,官至侍郎,显赫一时。……咏百端威胁,德斯卒不屈。及秦桧死,德斯遣人致书于曹咏,启封,乃《猢狲散赋》一篇。 宋·庞元英《谈薮·曹咏妻》

【解释】树倒了,树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靠山一旦垮台,依附的人也就一哄而散。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社会现象

【结构】复句式

【押韵词】千斤重担、听其自便、方领圆冠、香火不断、饰非拒谏、调良稳泛、群芳争艳、牵衣肘见、质疑问难、数米而炊,称柴而爨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南宋时期,奸臣秦桧做丞相,许多势利小人都依附于他作威作福,秦桧的亲戚曹咏因善于拍马屁而当官,十分得意,唯独曹咏的大舅子厉德斯不理他那套。秦桧死,曹咏被贬职,厉德斯写了一篇《树倒猢狲散赋》派人送给曹咏。

【成语示例】你要知道‘树倒猢狲散’,现在树还没有倒呢! 巴金《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恶人先告状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恶人告状

【汉语拼音】è rén xiān gào zhuàng

【近义词】:贼喊抓贼

【反义词】:据理力争

【成语出处】鲁迅《两地书》:“经我强硬的答复,没法对付,便用最终的毒计,就是以退为进,先发制人,亦即所谓‘恶人先告状’也。”

【成语解释】谓侵犯别人的人,往往倒打一耙,先行诬告。

【恶人先告状造句】你就不要恶人先告状了,大家都已经知晓一切。

【恶人先告状的成语故事

《两地书》系作者鲁迅与景宋(许广平)在1925年3月至1929年6月间的通信结集,共收信一百三十五封(其中鲁迅信六十七封半),由鲁迅编辑修改而成,分为三集,1933年4月由上海青光书局初版。作者生前共印行四版次。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姑妄言之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gū wàng yán zhī

成语故事】宋代文学家苏轼早年在杭州做官,因写诗讽刺朝政,得罪了皇帝,被贬到黄州。晚年又再次被贬到海南儋州。苏轼到儋州后,因偏远荒凉,常读书写作,邀请朋友“姑妄言之”讲笑话,晚年写笑话集《艾子》。

【出处】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亦以妄听之奚。 《庄子·齐物论》

【解释】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

【用法】作谓语、定语;与“姑妄听之”连用

【近义词】随便说说

【相反词】姑妄听之

【英语】tell some body something

【成语举例】这不过姑妄言之罢了,哪一个能办这件事? 《九命奇冤》第二十九回

【成语造句】

◎ 这方面的原因笔者姑妄言之,可能有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饮犊上流成语故事

全文共 392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yǐn dú shàng liú

【出处】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故浮游俗间,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而饮之。

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

【解释】指蔑视爵禄名位,风操高洁。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结构】补充式

【相近词】许由洗耳

【同韵词】晏婴之狐裘、一蛇两头、不忮不求、供过于求、雨恨云愁、牙签万轴、鼠目獐头、诒阙之谋、马上墙头、隔山买老牛、......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远古时期,尧听说德高望重的贤士许由很有本事,就想让他当九州长。许由坚决不从,觉得耳朵被弄脏就跑到河边反复冲洗耳朵,他的好友巢父牵牛到河边饮水,问他为什么要洗耳,许由告诉了他,巢父怕污染了牛的口就牵到上游去饮水

【示例】饮犊上流奔轶者,何年来此结茆堂。

元·张简《破山涧上听水》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金瓯无缺成语故事_500字

全文共 416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

jīn ōu wú quē

【出处】

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  《南史·朱异传》

【解释】

金瓯:盛酒器,比喻国土。金瓯没有残缺。比喻国土完整。

【用法】

作宾语;比喻国土完整

【相近词】

完整无缺

【相反词】

残山剩水

【押韵词】

撒村骂街、不暇应接、瓮中捉鳖、箴规磨切、大信不约、进身之阶、茅室土阶、目不暇接、居穷守约、妥妥贴贴。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大将军萧衍杀死南齐的最后一个皇帝萧宝融后自己称帝建立梁朝,成为梁武帝。他重用奸臣朱异,北方降将侯景叛乱,他没有采纳谢举的打落水狗的建议,而称自己的国家像个没有缺陷的大金瓯,结果被叛军侯景所杀

【成语举例】

但各州之地,俱半错卫屯,半沦苗孽,似非当时金瓯无缺矣。  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

【其它使用】

◎ 近百年以来是中国社会剧烈变化的时代,北京是这变化的中心,许多名门望族、将相王侯都在这翻天的剧变中灰飞烟灭,不知所络,唯有梨园八大家──舞台上的帝王将相,金瓯无缺,历劫难而复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佣中佼佼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佣中佼佼

【汉语拼音】yòng zhōng jiǎo jiǎo

【近义词】:庸中佼佼、鹤立鸡群、 出人头地、人中龙凤、出类拔萃、 独占鳌头、 登峰造极

【反义词】:碌碌无能、滥竽充数

【成语出处】出处 《后汉书·刘盆子传》:“帝曰:‘卿所谓铁中铮铮,佣中佼佼者也。’”李贤注:“佼,好貌也……言佼佼者,凡佣之人稍为胜也。”

【成语解释】指在平凡之人中才能较为特出。

【佣中佼佼造句】 小刘从小学习努力一直在孩子们当中佣中佼佼。

【佣中佼佼的成语故事

帝说:“你真不愧是那种铮铮的硬汉子,庸人中的优秀人才啊。”又说:“各位大为无道,所过之处,诛死老弱,对社稷撒尿把井水锅灶都污秽了。但还有三个好处:攻破城邑遍于天下,没有抛弃原来的妻妾,这是一个好处;立君主能用刘氏宗室,这是第二个好处;别的盗贼立了君,走投无路时往往拿着他的首级投降,自己以为立了功,你们却让盆子活着来降我,这是第三个好处。”于是令他们各与妻子住到洛阳,每人赐住宅一区,赐田二顷。

这年夏天,樊崇、逄安谋反,被诛。杨音在长安时,对赵王刘良有恩情,赐爵关内侯,与徐宣都回乡下,死于家中。刘恭为更始杀了谢禄,自缚下狱请罪,被赦免不杀。光武帝怜爱盆子,赏赐他很多东西,以他为赵王的郎中。后来眼生病,眼睛瞎了,就赐他荥阳一带的均输官地,开设铺店,让他终身食用这里的税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模棱两可成语故事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模棱两可是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对问题正反两面态度模糊,下面是其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成语】:模棱两可

【拼音】:móléngliǎngkě

【解释】:模棱:含糊,不明确;两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

【成语故事】:

唐朝时代,栾城有一个人,名字叫苏味道。他九岁的时候就会写文章,以后和他的同乡李峤都以才学出名,当时的人和称他们为苏李。苏味道在二十岁的时候,考取了进士,曾做到吏部侍郎的职位。后来在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做了宰相。根据“唐书”的记载,苏味道做了宰相以后,只求保持个人的地位和安全,处理事情总是这样办也行,那样办也可以,却从不表示明确的态度和意见,更谈不上什么创建和改革了。他还常常对别人说:“处理事情不能做明确的决断。因为如果发生了错误,就要负失责的责任,只要保持“模棱”两端就可以了。”当时的人听他这么一说,都叫他“苏模棱”或者是“模棱手”。“模棱”是指方向可左可右的意思。因此,后人在遇到有人说话或处理事情不作明确的决断,也不表示显明的态度,可以或不可以都行,这就叫做“模棱两可”。

这故事只是用来说明成语的出处,可千万别学这种人的处事态度,而成为一个不负责任的人喔!

用模棱两可造句

一、我来说一个模棱两可的东西,你叫什么?

二、大家听了这个方案,有的立即赞成,有的模棱两可,有的直接反对,因此大家议论纷纷,说长道短。

三、这种模棱两可的说法似乎自相矛盾。

四、请别怪我模棱两可,因为两边我都得罪不起啊!

五、他给了我们一个模棱两可的答复。

六、他们必须承认,毫不含糊地或不模棱两可地,该组织是唯一代表巴勒斯坦人民的。

七、你说话模棱两可,我无法了解你的真实意愿。

八、他说了半天,尽是模棱两可的话,让人搞不清楚他真正的想法是什么。

九、虽然这回答仍模棱两可,但是比刚才的回答进了一步。

十、 他父亲的看法好象也模棱两可。

十一、别模棱两可了。有什么事出了问题?

十二、这在他那篇模棱两可的开场白中暗含着

十三、图像的模棱两可既考验你的想象力又考验你的观察能力,从不同角度来观察能够得出不同的图像。

十四、别再向我报告模棱两可的情报,教授。

十五、年之后,直到年之后,人的概念变得模棱两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分庭抗礼成语故事

全文共 1725 字

+ 加入清单

分庭抗礼”这则成语的“抗”原作“伉”(kang),是对等、相当的意思,表示宾客与主人分处庭中两旁,相对行礼,以示平等对待。后来比喻地位平等,互相对立。

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敖之容。

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在树林里休息。弟子们读书,孔子独自弹琴。一曲未了,一条船停在附近的河岸边,一位须眉全白的老渔夫走上河岸,坐在树林的另一头,侧耳恭听孔子的弹奏。孔子弹完了一支曲子后,渔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子贡、子路到他跟前,并且问道:“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

子路高声说道:“他就是我们的先生,鲁国的君子孔子呀!”

子贡补充说:“他,就是以忠信、仁义闻名于各国的孔圣人。”

渔夫微微一笑,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呀。”

渔夫说完,转身朝河岸走去。子贡急忙把渔夫说的话报告孔子。孔子听后马上放下琴,猛然站起身,惊喜地说:“这位是圣人呀,快去追他!”

孔子快步赶到河边,渔夫正要划船离岸,孔子尊敬地向他拜了两拜,说:“我从小读书求学,到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过高深的教导,怎么敢不虚心地请求您帮助呢?”

渔夫也不客气,走下船对孔子说:“所谓真,就是精诚所至,不精不诚,就不能动人。所以,强哭者虽悲而不哀,强怒者虽严而不威,强亲者虽笑而不和。真正的悲没有声音感到哀,真正的怒没有发出来而显得威,真正的亲不笑而感到和蔼。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所以真是非常可贵的。从此用于人间的情理,事奉亲人则慈孝,事奉君主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

孔子听得很有启发,不住地点头。最后,孔子卑谦地对渔夫说:“遇见先生真是幸运。我愿意做您的学生,得到您的教授。请告诉我您住在哪里好吗?”

渔夫没有告诉他住在哪里,而是跳上小船,独自划船走了。这时,颜渊已把车子拉过来,子路把上车拉的带子递给孔子,但孔子全不在意,两眼直勾勾地望着渔夫的船影,一直到看不见船的影儿,听不见划水的声音,才惆伥地上车。

子路对孔子出乎寻常的表现不理解,在车旁问道:“我为您驾车已经很久了,还没见过像渔夫这样傲慢的人。就是天子和诸侯见到您,也是相对得礼,平等相待,您还带有点自尊的神色呢!但今天,那个渔夫撑着船篙漫不经心地站着,而您却弯腰弓背,先拜后说话,是不是太过分了呢?我们几个弟子都对您这举动觉得奇怪:对渔夫怎么可以这样恭敬呢?”

孔子听了子路的话很不高兴,伏着车木叹口气说:“唉,子路,你真是难以教化。你那鄙拙之心至今未改!你靠近一点,我告诉你听:遇到年长的不敬是失礼,遇到贤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爱是造祸的根本。今天这位渔夫是懂得道理的贤人,我怎么能不敬他呢?”

“赴汤蹈火”这则成语的赴是走向;汤是滚水;蹈是踏。赶汤蹈火,指即使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于践踏,形容不畏艰验,奋勇向前。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嵇康,字叔夜,谯国铨(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源(山涛)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从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骑常侍时,想请嵇康出来代理他原来的吏部侍郎官职,遭到了嵇康的坚决拒绝。

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

接着又写到自已倾慕尚子平、台孝威(后汉隐士),不涉经学,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视虚伪的礼教,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见有驯育服从的,大的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拿佳肴来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马氏请他做官,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糜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表达了坚决不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的决心。由于嵇康时常发表一些讥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论,司马氏统治集团对他十分忌恨。

景元三年(262),曾经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以言论放荡、毁谤朝廷等罪名对嵇康横加诬陷。嵇康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入狱,不久便被杀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一死一生成语故事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yī sǐ yī shēng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廷尉翟公为人豪爽,喜欢结交天下有识之士,因此家中宾客很多,因而有人嫉妒进谗言,汉武帝罢免了他的官职。平时门上的常客不上门了,而且绕道而行。后来翟公官复原职,那些人又回来,翟公在门上写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出处】太史公曰: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史记·汲郑列传》

【解释】指有关生死的关键时刻。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两极变化

【成语举例】情知白日不可私,一死一生何足算。 唐·王翰《相和歌辞·蛾眉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成语故事精选读后感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这本书,内容丰富,平且配有插图,使我更容易理解。

里面的成语故事有300多条,例如有不可救药,爱屋及乌,初出茅庐,南柯一梦……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黔驴技穷》,故事讲的是在古时候,贵州这地方没有毛驴,有一个人就从其他地方呆了一头毛驴来到贵州,并且把它放在山底下,当地的老虎看见驴子长得比自己还高大,以为是什么怪物,不敢接近它,只是藏在树林深处偷看。有一天,老虎正在偷看驴子,驴子突然大叫一声,老虎以为驴子发怒了,要咬自己,吓得赶紧逃走了,后来,老虎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驴子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便一步步靠近驴子,驴子大怒,并用蹄子踢它,这时,老虎终于看透了驴子,原来驴子的本领不过如此啊!于是,跳起来把驴子吃掉了。这个故事比喻只有一点本领也用完了。所以,我们在做事情时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必须要经过长时间观察和深入了解,才能获得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成语故事10、呆若木鸡

全文共 54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释义】原意指已训练好的斗鸡能心神安定,镇定自若,跟木雕的鸡一样。后形容呆笨或因恐惧、惊讶而发呆的样子。

【成语来源】周宣王喜欢看斗鸡。他听说齐国有个训鸡能手,就要他尽快训练出一只常胜不败的斗鸡。训鸡人挑了一只鸡,并告诉宣王,在他训鸡时不要有人去打扰他。

十天后,宣王叫人去问:“鸡可以斗了吗?”训鸡人说:“不行,它还非常骄傲恃气。”

又过了十天,宣王再叫人去问,训鸡人说:“不行,它还会敏捷地作出反应。”

又过了十天,宣王等得不耐烦了,就把训鸡人叫来问他,训鸡人仍然说:“不行,这鸡还会怒视而盛气。”

宣王疑惑不解,说:“这不正是勇猛善斗的表现吗?”

训鸡人说:“陛下过去养的那些勇猛善斗的鸡,有哪一只是常胜不败的呢?”

又过了十天,训鸡人主动跑来对宣王说:“现在这只鸡听到其他鸡的叫声毫无反应,精神度高度凝寂,就像木鸡一样。别的鸡见了,没有一只敢跟它交锋。”

周宣王好像明白了什么。后来,逐渐改掉了好大喜功的毛病。

【近义成语】呆头呆脑、目瞪口呆

【反义成语】生龙活虎、动如脱兔

【成语接龙】呆若木鸡→鸡飞蛋打→打抱不平→平起平坐→坐井观天→天真烂漫→漫不经心→心旷神怡→怡然自得→得心应手

【道理升华】故事中被训出的斗鸡虽然可以吓住对方,使别的鸡不敢与其交锋。但它毫无反应、呆头呆脑的样子又怎能称得上是胜者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背城借一的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bèi chéng jiè yī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顷公被晋鲁卫三国联军打败,就派上卿宾媚人带上玉器及土地册子,去向晋军求和,并嘱咐不能屈服受辱。宾媚人来到晋国军营见到中军主将,晋国趁机提出无理要求,宾媚人说如果这样就只好收集残兵,背城借一,死战到底。

【典故】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左传·成公二年》

【释义】背:背向;借:凭借;一:一战。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作最后一搏

【相近词】背水一战、破釜沉舟、垂死挣扎

【相反词】重整旗鼓

【示例】合家细弱,依栖于此,屡被封家女子,横见摧残,今欲背城借一,烦君属檄草耳。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绛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励志简短成语故事破釜沉舟

全文共 547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

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啦。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

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

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神鬼不觉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神鬼不觉

【汉语拼音】shén guǐ bù jiǎo

【近义词】:神鬼不知、神鬼不测、神鬼难测、神鬼莫测

【反义词】:众所周知 、昭然若揭 、有目共睹、 尽人皆知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成语出处】

三国演义˙第二十回:“陛下可制衣一领,取玉带一条,密赐董承;却于带衬内缝一密诏以赐之,令到家见诏,可以昼夜画策;神鬼不觉矣。”

【成语解释】形容极秘密,连鬼神都无法察觉。亦作“神鬼不知”。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事物等

【神鬼不觉造句】

1. 我们神鬼不觉地打开门。

2. 这事儿得神鬼不觉。

3. 许多电视节目甚至神鬼不觉红到了国外。

4. 神鬼不觉,你看起来依旧完美。

【神鬼不觉的成语故事

昼夜指白天黑夜,喻马不停蹄,就是连日不断的筹划计策。密诏是在带衬里的,就是衣袋里。衣服都是一层一层的材料做的,就好比羽绒服外层是那啥光滑的,里面有羽毛。古代的衣服虽然不是羽绒服但里面也能塞东西的,塞玩再把衣服缝好,当然要看不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