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感动中国2021观后感作文【最新20篇】

祖国是祖先开辟的生存之地,人们崇拜、爱惜和捍卫这片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土地,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感动中国2021观后感作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浏览

7991

作文

1000

舞蹈中国妈妈观后感

全文共 175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妈妈》是一部史诗,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这是一个阐述爱的舞蹈,这种至高无上的爱称之为大爱,它摒弃了仇恨,抹平了悲伤,跨越了国界。

在这个舞蹈里.无论是在动作上,表情上,还是情感表现上,都完美的用脸部表情以及肢体语言,细腻的塑造了这个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成功的的反映描绘出了中国母亲最伟大、最本真、最淳朴的胸怀,和对每一个弱小生命的珍视。

《中国妈妈》,讲述的是一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母亲抚养日本遗孤的故事。全舞围绕着主题“母爱”发展开来。在情感上运用不夸张造作而又具有真实感的表情,动作完整的表现出了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的复杂变化。憎恨、接纳、养育、送行四个环节紧紧相连。憎恨时的家恨悲痛,接纳时的拒绝挣扎,养育时的真情奉送,送行时的恋恋不舍。脸上诚恳而又丰富的表情,细腻而极具表现力的动作完美的演绎了这段过程,把“母爱”的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一段跨国的母爱,一位善良的中国妈妈抚养令人发指的日本鬼子的遗孤,显彰出了女性的伟大胸怀。爱能超越国界、超越阶级,母性的包容强烈的震撼每个人心灵。

一,憎恨

一群衣着简朴的中国妈妈弓着腰,在激昂的音乐声中,迈着沉重而整齐的步伐,向所指的同一个方向迸发尖锐的控诉和撕心裂肺的呐喊,控诉日军滔天罪行令人发指,这样的血海深仇无法宽恕,不能原谅,不共戴天!那弯曲的背,绝望的眼神,舞蹈深刻表现出中国妈妈遭受的苦难,失去亲人的痛苦。

二,接纳

音乐嘎然而止,人群中出现一个穿日本和服的小女孩,她蜷缩着身体蹲在地上,怯懦而可怜!然而,她是侵华日军的孩子,她的和服上还沾着中国人的血,一方面是对敌国的国恨家仇,另一方面,看着幼小可怜的孩子,本性善良的中国妈妈感到不忍与同情,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对于饱受家园洗劫、亲人被杀戮的中国(河蟹)母亲来说,能向仇人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给予这些孩子超越仇恨的亲情和关爱,已经超出了常人范畴,实在很难做到!但最终,无私的母爱使中国妈妈接纳了这个日本孤儿,演员围成圆后再散开,瞬间她的和服换成了中国小女孩的衣服。

中国母亲是善良与母爱的代表,这样的母爱称之为大爱,是跨越国界、化解仇恨的旷世情怀!

三,养育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当养育遗孤孩子时,中国妈妈表现出的那种真情流露及无私奉献,让所有人都能感到中国女性的伟大精神。在寒冷的冬天,母亲们插秧、割草,在田间辛勤劳作,同时也忘不了对自己“女儿”嘘寒问暖。妈妈将孩子的手捂在怀中取暖,而自己却被冻得瑟瑟发抖时,一个中国妈妈对孩子的疼爱不言而喻,无关国界,这是真正的“大爱”。此时,当年的异国小儿郎已经成了一个地道的中国姑娘了,她的活泼与懂事,让中国妈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简单的播种收割动作,让人联想到妈妈辛勤劳作,抚养这个本不属于自己的孩子,憎恨与母爱的矛盾碰撞,母性的伟大瞬间体现。尤其是那几句歌词“老玉米,金黄黄,养活了异国的小儿郎。我捧着玉米回头望,地里站着的是我娘……”“女儿”一把抱住正在地里劳作的母亲,由于常年劳作含辛茹苦的养育,母亲的手磨出了层层老茧,“女儿”把妈妈的手紧紧贴在自己脸上,对母亲的心疼和体贴溢于言表,接着,“女儿”弯下腰,模仿母亲的动作开始为母亲分担劳苦,以求回报深沉的母爱。这一刻观者饱蘸泪水,妈妈也欣慰地潸然泪下:懂得感恩,知恩图报,不是亲生胜似亲生!接着,家喻户晓的东北民歌《摇篮曲》的旋律响起,旋律如泣如诉,悠扬感伤,轻柔的音乐让人回想起童年的往事,还有妈妈温暖的怀抱。

四,送行

然而,当年的小儿郎已经长大,可以帮妈妈干活了,可是中国妈妈却并没有就这样让孩子留下,白发苍苍的妈妈弯着背,一步一步蹒跚着步子拿出了当年的和服,告诉她当年的身世。女儿终将离去,离开这片养育她的厚实而深情的土壤,回到那个生下她却未能抚养她的陌生的国度。当她狠着心将女儿推出自己的怀抱时,她不舍,她心痛,那是她养了十几年的孩子啊,是她的儿啊。谁能体会她的心疼与无奈,在送行时,突然,女孩一个转身,回奔到妈妈身边,紧紧抱住妈妈双腿不忍离去,此刻别离让所有妈妈怆然泪下。母亲、孩子的恋恋不舍,让人为之动容。漫天大雪中,亲手抚养日本鬼子遗孤的善良的中国妈妈依然在痴痴地守望,守望那个曾喊过“地里站着的是我娘”的女儿。母亲长久凝望的身影,让我体会到了中国妈妈的博大胸怀。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年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1683 字

+ 加入清单

2020年5月17日晚8点,《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四川木里火灾中牺牲的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当地扑火人员、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顾方舟、浙江省嘉兴市盲人中医师朱丽华、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来凤支行离休干部张富清等人获得“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荣誉。

感动一座城,感动一个国家,也感动了14亿中国人,他们获得“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荣誉,实至名归。大半生献给莫高窟的樊锦诗,“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功业凝成糖丸一粒”的顾方舟,载着新中国的孩子渡过病毒劫难,何其伟哉!“逾古稀而不辞,虽千万人而往”的伍淑清,一颗心爱国爱港,是美心,更是良心;从不放弃,永不言败,女排姑娘身上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

《感动中国》节目被誉为“年度精神史诗”,就在于获奖者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无论爱国还是敬业,无论诚信还是友善,无论积极进取还是崇德向善……他们身上的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的价值坐标,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醒目的精神标识。

看到那一幕幕细节,我们无法不感动。比如,1949年10月1日,杜岚在濠江中学升起了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澳门回归祖国当天,已经87岁高龄的杜岚,放下拐杖亲自升起国旗,把对国家的爱传递给澳门濠江中学的孩子们。再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回乡工作的黄文秀,主动选择当驻村第一书记,从帮村里引进砂糖橘种植技术,到教村民做电商,带领贫困户脱贫,可惜壮志未酬——因遭遇突发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

每位获奖者都是可敬的,他们的精神力量震撼人心,不只是感动了我们,还温暖、鼓舞和启迪了我们。

我们有理由向他们衷心感谢。“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每位获奖者都在所处的领域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他们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让我们生活的社会更有温度,让我们更有动力前行。比如朱丽华,她因伤失明,遭遇不幸,但不被命运摆布,而是自学成为当地盲人中医师,从事推拿工作30余年,开创了自己的诊所,为100多名残疾人提供工作岗位。非常了不起。更可贵的是,朱丽华坚持做慈善,截至目前已资助贫困学生480人次,为希望工程捐款达373万元。

恰巧,17日是第30个全国助残日。朱丽华本身是残疾人,靠双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又为残疾人提供了巨大帮助,不仅推动了残疾人事业发展,也让这个社会更美好,可敬可赞。

我们有责任用感奋回馈他们。每位获奖者身上都蕴藏着“精神富矿”,他们用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坚守,诠释和定义了平凡中的不平凡,那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特别在当下,更有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面对这场大战和大考,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举世瞩目。比如,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以及各方面人员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展示了拼搏奉献的优良作风、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同样的逻辑是,从获奖者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我们就更有勇气走过苦难,走向胜利。

我们也有必要感悟人生。获奖者中,既有名人,也有普通人,共同点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有些人的高度,我们永远无法企及,比如在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的张富清,再比如拿了十个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但是,他们对国家的热爱,他们的责任感,他们的拼搏精神,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换言之,我们达不到他们的高度,但可以像他们一样顽强奋斗,可以像他们一样把个体命运与国家需求结合一起。

获奖者中有一名美国人,名叫潘维廉,1988年起在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任教,后来成为福建省第一个拿到“中国绿卡”的老外。潘维廉令人感佩之处在于,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他热情地为厦门、为福建代言。他带给我们的启发是,无论在哪里,能够做推动社会进步、推动国际合作的事,就是有价值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是无尽的。”如果说主流媒体发力道德模范宣传报道,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体现了媒体责任,那么从中不断获取精神的力量,把这种力量融进工作岗位中,则是我辈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

全文共 867 字

+ 加入清单

1997年4月,是个不幸的日子,张老师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腹腔迅速膨胀,疼痛难忍。她一面吃止疼药,一面把工作量加到了最大限度。当她知道自己生命垂危时,面对一纸无情的病检报告(当时医院诊断为癌症),她没让领导、同事、学生知道,而是默默忍受着身体和心灵上生与死的煎熬。在这几个月里,同事们经常看见她在通往教室的路上一步一步往前挪。她给学生加大了复习量,也加大了自己的工作量,她每天早上6点多钟起床,晚上批阅作业试卷到12点。这样,一直坚持到7

月份,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向领导说明情况,住进了昆明的一家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切除的子宫和肿瘤重达2公斤多。手术后,医生要求她至少休养半年,可是手术后的第24天,她就回到民中上班了。由于手术失血过多,伤口没有完痊愈合,巨大的疼痛折磨着她,可她仍然坚持在讲台。由于过度劳累,97年12月,张老师的病情复发,领导、同事、学生多次劝她住院治疗,她不肯。她说:"我的事业是教书,我的希望是学生,不把他们送出学校我是不会先走的"。这段时间,她的工作量达到了极限,每天工作10多小时,更不存在星期六、星期天,全年休息的时间只有过春节的3天。直到98年3月,她的病情己恶化得特别厉害。人们劝她住院,她仍

然拒绝了。她说:"学生刚有起色,我不能离开他们,我的生命就是讲台"。领导、同事们说:"我们需要你活着,华坪人民需要你活着,请你服从安排吧。"冲着这份真情,她才进了华坪县中医院,这时,她仍然一边治疗一边坚持工作。每天都是一拔下针头就走向讲台,从没有在医院安稳地躺过一天。看了不到一个月,医生告诉她医院无法控制她的病情,需要转院治疗。为了节约国家的医疗费,她毅然决定出院。为了即将毕业的学生,她拒绝再到任何医院治疗,仍然坚守在岗位上。就这样,张老师调到华坪两年多了,虽然她一直带着重病,一直承受着痛苦,可她从没有请过一天病事假。人们常不解的问她:这样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处?什么力量使她这样坚强?张老师总是笑着说:"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感动中国2024十大人物事迹观后感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颁奖词】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人物事迹】王锋,男,38岁,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广阳镇古城村人。2016年5月18日凌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突发大火,浓烟迅速吞没了整栋楼房。租住在一楼的王锋发现火情后,义无反顾地三次冲入火场救人,20多位邻居无一伤亡。第三次从火场出来时,王锋已快被烧成了“炭人”,浑身都是黑的,神智已不清醒。从住处到临近的张衡路口,大约五六十米的距离,一路上都留下了他血染的脚印,王锋的事迹报道后,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捐款相助,至5月底捐款达250余万元。10月1日下午,王锋因多脏器衰竭离开了人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合伙人观后感

全文共 1870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看的很激动,不是因为上过新东方,不是因为经历相似,而是因为唤醒那个时代自己的记忆。

经历过崇洋媚外,经历过外国梦的幻灭,经历过好胜的失败,经历过谁都不是的折磨,走到今天,才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自己,这就够了。

影片描述了三个胜利:

1、自己对他人的胜利--三个主人公开始都是向往着他人设定的梦想或标准,最终实现的都是自己的梦想和标准。

从学习别人开始,超越别人;从说yes开始,学会了no;从输了自己开始,到赢了自己;最终的胜利,其实不是成名,不是上市,甚至不是合伙,而是剥开自己最脆弱的一面,接受自己的失败,坦然地做自己喜欢的,玩出自己的风格。

2、中国对美国的胜利--新梦想的成功其实是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化的成功,也凸显了两国文化的差异。

中国是集体文明,美国是个人文明。中国是群众文化,美国是精英文化。中国文化的优势是复制--这也是美国人看不起中国的地方:拷贝仿造;美国文化的优势是创新--这也是中国人崇拜美国的地方:英雄奇迹。

但是还

有另外一面:在中国复制的文化中,体现着一种生存的平等:一群人可以从一个人的成功中获取梦想与经验,人类的成功在这里被最大程度的共享与传播,这背后深层的精神理念其实是共产主义式的分享:在集体的利益面前,牺牲个人的利益。而在美国的创新文化中,体现着天生的不平等:极少数天赋突出的人成了英雄,而一大批天资平庸的人甚至都不敢再有梦想,因为成功既然与天分有关,那么对于普通人,人生简直是生而绝望的。这精英文化的背后,其实也体现了资本主义多数人服从少数人的理念。

信息技术为世界带来的革命是共享的革命,从这个角度看,西方国家的产权保护其实代表了落后的生产力。我们都崇拜英雄,美国盛产英雄,从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都能创造让世界震惊的科学技术产品。但是,英雄,是不可以复制的,因为文化定义了,复制的不是英雄。所以,这种文化,永远只能传播给少数人。但是中国这种拷贝的文化却是包罗万象的,甚至连这种精英文化也一股脑地在拷贝过来。我们在美国电影里看到的很理想的积极、平等、创新与奋斗,其实在美国对大多数人而言也只是理想,但是现在已经潜移默化成了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的行为理念。虽然我们的行为还

有差距,但是我们在飞速的成长,过去在国外吐痰是中国人的标志,现在在国外买名牌成了中国人的标志--如同电影中新梦想的上市,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就像成东青对波诺先生讲的,我们已经在改变了,可你们还

陷在过去中看不见现实。中国的文化的确毁了少数英雄,但是能够被毁的英雄也注定迟早被湮没。但是中国文化更造就了千千万万个笨鸟的成功,造就了普通人的成功和勤劳朴实的成功。美国文化是强者文化,你赢了你才有资格说话;中国的文化是弱者的文化,中国站起来,是因为团结了大多数--大多数总是弱者。从互联网发展的今天可以看到,它的胜利在于集体文化与个人文化的平衡--大多数人的声音总是最强大的,同时最有影响力的个人也是最精英的。

中美文化的对决,取决于谁能先学会对手的优势。集体文化要吸收个人文化的优势,关键在于释放一直被压抑的自我。释放集体文化中压抑的个人意识就像释放人被压抑的本能一样,虽然艰难,一旦释放能量巨大。个人文化要吸收集体文化的优势,关键在于抑制被放大的自我,而关注大多数人的需要--一粒种子死了,才能有千万颗种子长出来。但是在英雄主义中,这种抑制是很难的,因为这可能要牺牲作为多数人梦想的少数英雄的光环。其实东西方目前要做的,都是打破自我的限制,东方需要打破的是外界给的限制,西方需要打破的是内在膨胀的EGO限制。谁战胜了自己,谁就赢了世界。依我看,前者更容易些,中国的希望更大些。

3、领导对专家的胜利--领导者是让别人更强的人,而专家是让自己更强的人,当然,他们测成功都需要战胜自我。

刚好上周末邀请一位美国耶鲁毕业生分享耶鲁经验,他分享了两点:一是做领导者--能够帮助别人的才是领导者,你能帮的人越多,你就是越大的领导;一是发掘你的天赋,让兴趣发展成技能与知识,玩成专家。领导者古如刘备,今如成东青,貌似没有专长,其实他有,那就是成就别人,从为兄弟挡拳开始;而专家总是有所长,他们成就自己在先,所以总是被局限在了自己的领域。这两个角色,如果对号中国与美国,你的答案又会是什么呢?

影片最后,对于哈佛讲师Ben TAL的那句名言体会更深了:learn to fail, or fail to learn.

感恩我生命中的失败与错误,没有你们,我还 是谁都不是。感激自己还 有犯错的机会,说明我们还 没有放弃我们的人生。今天是圣体圣血节,感谢天主安排,阿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444 字

+ 加入清单

作者:张涵琪

今天我们学校观看了《感动中国》,每个人都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使我最难忘的就是——黄大年,他后来成为了有名的科学专家,他放弃了去伦敦研究回国,说服了妻子留下在读大学的女儿!回国后我看到了满满的工作计划表每一天都有自己的工作,科技强国别的国家有我们国家也要有,有一次他在工作室晕倒了,最后去了医院以后检查出来了,是癌症。因为每天很晚睡觉,过了几年他进了严重室,过了几天黄教授突然病情加重,过了几年黄教授去世了!颁奖词是: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作祖国的栋梁。天妒英才,你就在这七年中争分夺秒。透支自己,也要让人生发光。地质宫五楼的灯,源自前辈们的薪传,永不熄灭。

我也有过这样的事,当在期末考试之前,我简直是腰酸背痛,手写的非常的累。但是我坚持了下来,我想我要获得一个好的成绩才能对的起自己的老师和父母。所有我就坚持不懈,吃完饭拿着纸条来背,晚上熄灯前也背,后来期末考试后感觉这些累还是值得的。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得到满意成果!

今天我的领悟很多懂得的道理也很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年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感动中国后,总觉得那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2014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有十个,有……;有……;有……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

讲述人物事迹……

还记得那撼动心灵的颁奖词(今年还有每个人7个字评价):……

是他(她)让我感受到了……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感动中国作文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开学了,我们怀着好心情,回到了学校。今天又要看一年一次的《感动中国》节目。

今天下午的第二节课就开始播放了。令我最感动的是一对夫妻,丈夫叫朱敏才,妻子叫孙丽娜。大家都认为他们俩退休后会回到北京过日子,可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不仅没有回到北京,反而还到了一个村庄去教学。夫妻俩把所有的心都注重在了孩子们的成长之上。后来,因为孙丽娜长期受紫外线的照射和长期吃不到菜,所以视力就开始慢慢下降。有一天,一个孩子来给孙丽娜送菜,但是那个孩子本身家里就穷,吃不上菜,好不容易弄来的白菜叶,就给老师送了过来,这让她非常感动。不久,与她风雨同舟的老伴终于坚持不住,倒下了。经过医生们的抢救,朱敏才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我们的老师又何尝不是这样,虽然没有他二人做得多,可是,老师们也在为我们的前途着想啊!并且我们生病的时候,老师还费尽心思的照顾我们。可是,我们就是不听话,不像那些孩子,知道老师生病了,自己家明明穷的都快不行了,却还要照顾老师。我们呢?老师让我们帮他干些活,我们还不情愿干。

老师说我们,我们心里还不服,光想跟老师吵一架;老师留的作业总不能按时完成。我们若要有那样的老师,便是我们把肠子悔青也不会安心的。

今天看《感动中国》节目,我颇有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年中央卫视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人们选择坐在电视机前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心情似乎一直很沉重,眼泪总是停不住,但典礼结束以后,人们又恢复了之前的一切,内心平静的没有一丝波澜似乎人们把感动中国变成了一种情绪的宣泄途径,把一年的泪水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流干净,第二天重新回到自己的小世界,麻木不堪地活着,期待着下次感动中国。

孙家栋 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1929年4月出生,1956年8月入党,大学文化。

孙家栋同志是著名的航天专家,“两弹一星”元勋,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在我国自主研发的100多颗卫星中,由他担任技术负责人的就有35颗。50年多来,他倾注于我国的航天事业,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的辉煌。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他先后担任月球探测工程一期和北斗导航工程总设计师,建成北斗导航第一代系统。他担任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等3个我国第二代应用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解决一系列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各项工程均取得圆满成功。他提出的2020年前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三个阶段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路线图,为我国突破卫星基础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础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孙家栋同志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07年被授予“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称号,2010年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作者:杨茜

感动中国人物都是那么伟大,他们甚至把自己的生命和时间奉献给了人民和祖国,其中梁建益这个人让我最感动。

梁益建,他是四川省成都市三医院骨科主任,亲自主刀挽救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治好了很多患者,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了幸福。近可能的为患者着想,是梁益建的工作守则。到医院求治的病人,很多经济条件都不好。为了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外,还常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捐钱,四处化缘。碰到有钱的朋友,他会直接开口寻求帮助,甚至尝试过在茶馆募捐。

因为很多畸形患者家里没钱,付不起那么贵重的医疗费用,所以梁益建就挨家挨户去出诊,给患者治疗。

2009年,梁医生在凉山州木里县遇到一个年轻患者刘仁富,当时即给他许诺,“你等着,我帮你找到钱就回来接你。”一年后,梁益建去木里县接刘仁富,为他实施了手术。一个年轻患者,让他直起了腰,能昂首挺胸的走路,能看清了给他治病的人,帮他铸造了未来。

畸形手术的风险很大,有些患者甚至被某些医院拒绝了治疗,但是他不会放弃,他要尝试治好每一位患者。

医生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医生也是白衣天使。他们救治了多少病人,给患者看到了生存的希望,给了我们健康。如果没有医生那我们就会生老病死,就会绝望。

如果我是医生我就会像他那样,给更多人治病,给他们带来健康,不会嫌弃病人,不会放弃治疗,要无私。

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让我明白了很多,医生是那么无私,那么功德无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全文共 842 字

+ 加入清单

你要相信,终有一天,我们都会上岸,阳光万里,路边鲜花开放。

---题记

黄昏的天空很美,斜阳下的光亮印在白墙。虽正处在深渊,但光明就在眼前。在2020年的开年之景,声势浩大的新冠病毒席卷人心。人人皆惧,但总有人在默默守护。绝不向命运妥协。

一个能够升起月亮的身体,必然驮住了无数次的日落。中华儿女多奇志,如有可能,我愿是医护人员,在前线与死神斗争;如有可能,我愿是人民卫士,尽心尽力保护国家安全;如有可能,我愿是志愿者,给有需要的人送去他们所需的帮助。可惜的是,我并不是其中任何的一员,我只能在英雄的保护下,去瞻仰他,去以笑容给他希望,我会带着我的热情和向往,等待那个风雨夜归的人。

在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可当你心向光明时,光明也会奔向你。把脸一直向着光明,这样就不会见到阴影了。请你一定努力,在尘埃落定前奋力一搏。因为你呀,需要坚定,为了更好的遇见,才赠予了距离和时间,那一天,值得等待,那一眼,满载星河。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无论我,在这里,在那里,却明白此刻应该做些努力,当听到你说,还有你在,忽然我满怀希望,开始期待,开始仰望未来,这世界也填满色彩。当乌云和阳光拥抱,便化出满地繁花。

我感觉到扑面而来的风,我看见点点星光,以及那道无限向外延伸、延至天边的光。他们用坚硬的外壳挡住世界上所有的恶意,他们是心底柔软的人,一尘不染。可他们,也只是比我们大不了多少的孩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穿上大人的衣服,去保护自己崇敬一生的祖国。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为了遇见更好的成功,而每一次的成功,都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星星是银河送给月亮的礼物,而你会是世界赠予我的恩赐。好好等,会晚些,但会更好些。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我的祖国,五岳向上,江河滚滚向东,向着热腾腾的太阳,跟你一样。你站立的地方,正是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生种花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感动中国2024十大人物事迹观后感

全文共 1617 字

+ 加入清单

连续几年的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都会有为我国国防、军事做出巨大贡献的前辈,今年也一样。那位前辈就是--于敏,他用最好的年华专注做了一件事,尽管他的名字并非如雷贯耳,但他的事业却世人瞩目!他参与了研究氢弹,在当时,他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经验的核武器研究权威人士,还被其他国家的人嘲讽,而且他还有即将研究成功的原子弹,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犹豫选择了毫无经验之谈的氢弹,他就是为了打破美国的核威胁和核垄断。他靠天分和勤奋为我国的氢弹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由于身体原因,89岁高龄的于敏没到领奖台。他的儿子于辛代为领奖。当主持人白岩松问:“当知道要把感动中国这个奖杯给爸爸的时候,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于辛回答:“他觉得他已经老了,他更希望年轻人去得到这个奖项,去激励人。”目前,89岁高龄的于敏仍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以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咨询和建议。我想“淡泊名利”“宁静致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对他最好的写照吧。

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也有一位人物,他就是师昌绪。他研究出来的空心涡轮叶片,被业内称为航空发电机第一关键阶,我国成为第二个掌握这个技术的国家。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辞是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但2014年11月10日晨7时7分,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让我们为这位老人深深的鞠上一躬吧,感谢他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母爱是天底下最深的爱,陶艳波把此爱发挥到了极致。他的儿子杨乃彬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从此,陶艳波成了儿子的耳朵,成了儿子最好的同桌,这一同桌就是12年,她陪儿子从小学读到了中学,如今杨乃彬已成为成为了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学生,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的母亲啊。在颁奖典礼上她笑说道,我陪儿子读书都比当年我自己读书时都认真。因此感动中国给她的颁奖辞是: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48岁的陶艳波,辞职陪着失去听说能力的儿子一起上学,12年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

在郑州市二七社区有个和谐的老院落--陇海大院。在这个院子里有一个持续了39年的故事。二七区陇海大院居民高新海,1976年在农场插队时,突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随后,命运的打击接踵而来:1983年,家里的顶梁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亲患结肠癌;1997年,大哥患肺病;2005年,父亲患上老年痴呆;2008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继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当不幸开始笼罩这个家庭的时候,大院里的邻居们就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个自发形成的爱心群体自觉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洗澡、理发、上车下床……生病时,大家不分昼夜轮流在床前守候,至今38年从没间断。虽然这都是些小事,但是39年始终如一日的坚持下来就不再是一件小事!“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陇海大院里的邻居,给了父母不在人世、高位截瘫的高新海一个家。”这是感动中国给予的颁奖辞。

除此之外还有在今年埃博拉病毒的救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医疗队,十三年如一日守护父亲的朱晓辉,像一名战士一样治疗麻风病的江西赣州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肖卿福,还有为我国新疆地区人命安定生活而坚持的木拉提?西日甫江,更有好心人“炎黄”--张纪清,“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

这些人物都用自己的行动甚至是一生诠释了“仁智礼义信”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正能量,让我们行动起来向这些人物学习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645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种回忆 叫做感动,有一种真情 叫做温暖 ,有一种尊严 叫做承诺 。这,这就是洗礼人类心灵 的盛典,这就是真情的温暖。

《感动中国》中,涌现出了很多伟人,但最令我感动的还是信义兄弟 孙水林、孙东林。

孙水林在腊月26,拿着20几万元钱,去给一些农民工发工资,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去的路上,突然发生了车祸,孙水林的妻儿当场死亡 ,自己也在抢救过程中去世了。弟弟 孙东林听到这个不行的消息后,并不是悲伤 ,而是记急着完成哥哥 的遗愿,把这些钱送到每个农名工手里。因账单在车祸途中已丧失,所以孙东林告诉农民工们,希望 他们能凭良心拿钱。当孙东林手上的20几万元钱发完后,还有些农名工没法到钱,这是孙东林就拿出自己几万元的积蓄,老母亲 也拿出自己的一万元养老金。最后每个农民工都分到了钱。

我想,这对信义兄弟不仅感动了我的心,也感动了全中国人的心。推选委员说:“这是一面镜子,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照,值得我们整个社会 去照,值得我们把心掏出来照。”

虽然它们不是什么伟大的人,但是它们有一颗伟大的心。他们用炙热的心照亮我前行的路,是他们,教会了我怎样做人 ,做一个怎样的人。

每一次付出 都是一次旅行,每一个故事 都是一道美丽 的风景 ,每一位感动中国人物都是国人心中的一杆路标。相信 每个看了《感动中国》的人都会有一种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时,走路的脚要结实一分,就像使一次年度的充电,一个缺电的电池再度内心 充实 ,于是,又可以支撑自己,也希望可以可以帮助 别人。这,正是感动的一种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观看了20---20--年度"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这是一个很好的电视节目,每年我们全家都聚在电视机前关注那些令我们感动的人物。他们有的家境贫困却品德高尚;有的重病缠身却还想着帮助他人;有的终生献身于科技事业,却英年早逝……

有一位78岁高龄的老人,他因终生扎住大漠边缘投身于核试验而不幸患上了绝症,他叫林俊德,曾参加过45次核试验。因为工作,年近80的老人放弃了3次手术治疗的机会,但是面对医院方面的劝阻,林俊祥老人只重复着一句话:“我不能躺下,我还有工作要做。”医生们只好流着泪让他做,终于老人还是离开了,他是完成了他的工作才走的。‘感动中国’大屏幕上出现“纵死终令汗竹香”一句话,充分的形容了老人辛苦且充实的一生。

这样的一个人还有,他和普通人一样,是父母的儿子,是女儿的父亲,是妻子的丈夫,是姐姐的弟弟。但身为普通人的他,却不能常陪伴在家人身边,母亲总是听他说忙,却不知道他到底在忙什么。直到他再也没有回家,母亲才知道他一天到晚的忙的是国家大事。他就是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罗阳同志。20--年11月25日12时48分,在执行任务时,因疲劳过度而突发心脏病,在辽宁舰上光荣殉职,享年51岁。他用生命换来了歼-15的完美升空,为了国家事业而光荣殉职。他是全人民的英雄,人们会永远记住他的名字。“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他这样的评价: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次“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还有陈斌强,何玥,张丽莉,高秉涵等人。他们用真情甚至用生命感动了我们的心,世界因他们的存在而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感恩中国高中生观后感

全文共 1282 字

+ 加入清单

平凡的生活中,总有一种爱让人感动,岁月的沧桑中总有一种感动让人为之震撼,就像风的力量,那种感动足以让整个民族为之动容,无须张扬铺排,却能让人铭记于心;无须渲染夸张,却能使人感动不已。扛起一份职责,献出一份爱心去诠释和谐、诠释人类的理性、诠释2008的感动。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看完节目后深受感动,那十三个农民兄弟用纯朴、善良和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兄弟”的含义。千钧一发,四面危机之时,彰显出经大忠心系百姓、忠于职守,临危不惧的共产党人的本色,年轻的战士武文斌用生命履行了他对老百姓和共和国的承诺,而金晶用她那残弱的身躯捍卫了奥运精神,触动了所有人的心弦,用美丽的微笑,传递力量。她让全世界读懂了奥运的神圣和中国人的骄傲。韩惠民用百姓最朴素的方式,回答了生活中最为深奥的问题:34年的光阴,青丝转成白发,真正诠释了普通人的大爱“神七”航天员的太空漫步用中国人坚韧、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力量。

中华民族的篇章中总有一页记的是他们的历史,大家会用代代相传的精神把他们铭记,颁奖早已不再重要,感动却常留心中。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会被感动洗涤得清澈,被感动净化着心灵。

尽管获选的十个感动中国人物和群体有着不一样的社会和职业背景,也用着不一样的方式感动着别人,但从他们身上,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他们所表现出来令人感动、为人景仰的高尚精神,奠基和建构着和谐社会及其所特有的和谐文化。

而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感动中国》“和谐为美”的基本的创作审美观,节目从社会实践和普通群众的生动创造中吸取了丰富营养,把和谐理念和精神融入到创作当中,热情地讴歌真善美,充分展示出了人性的善良和社会的完美,体现出了昂扬向上的正气,引导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他们的这些行为贴合了中国人共同的价值标准,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贴合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并和社会所倡导的道德价值取向完全一致,它触动了所有人的心灵。

细细品味感动人物的事迹,我以为还有一个特质是相通的,那就是“职责”二字。他们也都是普通人,和我们大多人一样。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很普通的工作,是他们份内的事情,甚至自我也能做到。可由于我们中不少人往往有始无终,中途因自身或外在的一些原因而不得不中断,坚持不下,所以,很多人往往难以到达类似获奖感动人物的事迹或境界。

而今,有一种现象令人担忧。如社会生活中,当人们遇到一些问题困难时,总有不少人一味地抱怨、埋怨问题及体制,甚至有人不是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反而玩世不恭,得过且过。这是极不可取的。也许我们会遇到一些困难,大至大范围的天灾,小至局部的个人苦难;也许国家还存在不少潜在问题,如体制不完善,局部落后、甚至不公等;也许社会还欠缺完美完善。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一份为国为民的义不容辞的职责情愫,如果每个人都认真本着负职责的态度,我们的一些问题何愁难以解决;我们的社会何愁不提高,充满完美与人性。这也是每一个有梦想、有抱负的成熟公民应切实履行的职责。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人人能够感动自我、感动别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观后感

全文共 6148 字

+ 加入清单

生于1913年的王定国,可谓中国革命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在那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接受寻求民族复兴的感召,倔强顽强的小女子毅然走上革命之路,成为一名红军女战士。她是“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的夫人,经历艰辛长征路;她是著名导演谢飞的母亲,养育了七位优秀的儿女。她的故事传奇而多彩,留下一个时代的感动

在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再度复兴之际,离休的王定国积极参与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发起组建中国长城学会、中国文物学会,进而推动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国老年法》和《国家文物保护法》的出台……十八大后,在中国稳步行进于民族复兴之路时,这位百岁老人早已开始了她的“绿色之路”:近十年来,她每到国内的一个地方,都会亲自种下一棵树苗。2012年年初,她又以发起人的身份,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

见到王定国时,她刚好吃完早饭,看见记者便问“你们吃过了吗?”

2013年2月就满百岁的王定国,精神依然矍铄,潇洒是老人留给记者的深刻印象。看到记者给她带去的《人民画报》和画报《十八大图讯》,她马上仔细翻阅起来,看到熟悉的面孔,便会停下来,手指利落地在上面一点,报上名字。

如今,王定国依然忙碌,每天一睁眼就问生活秘书:“今天去哪?都有什么安排?”王定国是出了名的“热心肠”,愿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人们都亲昵地尊称她为王妈妈。在记者采访的一个多小时中,总共有三拨十几号人来看望王妈妈,不大的客厅里很快就挤满了来客。看到有人进来,王妈妈都会微笑地招呼,“来,请坐!”退休后她迷上了书法绘画,而且自成一派,有人向她求字,她总是“每求必应”,这让大家都十分欢喜。闲时,王定国最爱打麻将,身边的人都说,她只要一上麻将桌,立马精神百倍,“大杀四方”。

长征途中雪山上的严寒曾冻掉她的一根脚趾;河西走廊的血战敌人弹片击断了她的小腿;72岁时,一起意外车祸使她脊柱受伤;75岁时,她因患乳腺癌动过大手术……记者采访前几天,一位中医看望王定国,惊诧于老人的好身体,指着她身边的年轻人说,“你们的身体还没老人好啊!”王定国血糖高,但她最不喜欢的就是别人提少吃糖,我们采访的时候,她还潇洒地喝上几口酸奶。大儿子谢飘说:母亲一切都看得开,没有烦心事,知足常乐是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她一年几乎很少生病,就算生病也不吃一颗药,生扛下来,感冒冲剂要儿女硬冲给她喝。“两万五千里长征都走过来了,还有什么挺不过来的。有人说,这是不讲科学,我说,百岁老人活得健健康康,就是最好的科学。”王定国说。

对命运说,不!

“我清楚地记得在漆黑的夜晚,在蜿蜒曲折的路上,我们点燃了火把,长长的队伍像火龙一样,把天地照得通红……我一直在寻找这生命的火种。”晚年的王定国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1913年2月4日,王定国出生在四川省营山县安化乡贫苦家庭。那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王定国也难逃厄运:妹妹活活饿死;因为没钱安葬病逝的父亲,三岁半的二弟被卖掉,换回四块做棺材的木板和两升麻豌豆;六七岁便要通宵为面食馆推磨挣钱;15岁,被卖去邻村李家做童养媳,洗衣、做饭、砍柴都要做,做不好就挨打……

那个时代,嫁人、生子是绝大多数山里妹子的命运轨迹,而王定国却对命运说了,不!王定国做了两件事——放脚、剪辫子。她说:“脚小走不动,大人拽着辫子我们跑不了。”

那是因为王定国舅舅的朋友“杨布客”——以卖布作掩护的地下党员杨克明——给她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山那边小孩上学不要钱,女娃儿不包脚,有钱人不许打人欺负人……这样的生活让王定国心向往之。后来,舅舅和朋友凑了40多块银元,终结了王定国和李家的婚姻关系。

重获自由的王定国,配合当地的农民协会四处宣传放脚、剪辫子、男女平等,让妇女劝男人不吸鸦片,动员妇女参加农民协会。1933年10月,红军解放营山,王定国参加了红军。让王定国至今难过的是,那些让她命运出现转机的人,却都没能亲眼看到革命的胜利。

1933年12月,王定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心情激动的她感觉自己终于有了依靠,有了人生奋斗的目标。后来,王定国先后成为营山妇女独立营营长、川陕苏区保卫局妇女连连长,为红军送弹药、在山谷巡逻清剿土匪、女扮男装混进正规部队打仗……1935年,平时爱唱爱跳的王定国被调入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前进剧团,开始了那一段艰苦卓绝的长征路。

一路行来一路歌

王定国描述下的长征就像一段“奇幻旅程”:

“没有吃的时候只好杀马,煮一锅马肉,我们一群女孩子就跑去‘偷’肉吃。

“随身携带的东西要看好,稍不注意,猴子就会跑来把你的食物抢跑,我们只能用扫帚头做的假枪吓跑抢食的猴子。

“行军时,每个人背上都会写着不同的大字,这是大家在学认字。

“贺龙跟我们一起过草地的时候,他骑着马在水塘边钓鱼,我们就跟在后面捉鱼,然后架锅煮鱼汤喝。

“毛主席跟我们行军的时候,也不骑马,徒步前行,用浓重的湘潭口音给大家鼓劲儿。主席爱抽烟,长征途中没烟叶,小战士就去找能抽的树叶子,背在背上晒干给主席。主席一卷就抽,还跟战士有说有笑……”

王定国的长征,是在歌声中走完的。

部队行军时,剧团要在队伍前头赶路,休息时,剧团得回过头来进行慰问演出,从队头一直演到队尾。因此,剧团相当于比别人多走了一倍的长征路,长征路上王定国共翻越了五座大雪山,走了三遍草地。“山高路险,道不好走,剧团走前面,当啦啦队,大家看了唱歌、跳舞,忘了疲劳和艰苦,就走得快了。”她至今还记得当年的歌:庆祝苏维埃发展的歌、骂卖国贼的京剧二簧调、《渡金沙江胜利歌》等等。《八月桂花》的舞是杨尚昆夫人李伯钊教的,跳得最多,走到哪跳到哪。化妆道具简陋,她就用墨汁画眉,用红纸当口红……

1936年1月中旬,剧团翻过夹金山慰问红五军三十七团,那里人烟稀少,野兽成群,他们走了两天才到。“三十七团的战士听说我们冒着风雪,长途跋涉来前沿阵地演出,高兴极了,提前为我们做饭、烧水,并派人迎接。”演出时,风像刀子呼呼地刮在大家脸上,早已冻僵的王定国,一上场就忘却了一切的苦痛,那惟妙惟肖、绘声绘色的表演,拨动着每个战士的心弦。临别时,很多战士流下了热泪。

然而,在王定国的回忆录中,记者还看到了如下的片段:

过草地时,王定国瘦到只有50多斤,“要是胖的话,哪里过得来!踩到泥潭就要陷下去。”1936年,红四方面军翻越雪山时,她的一根脚趾永远留在了雪山顶上。“晚上睡着了,人多被子少,盖不着,脚冻僵了。一摸,就断了……没什么伤心的,死活都说不准了,伤心?又不是我一个人,那么多的人,伤心什么?我们是穿着单衣,一边走一边嘴里嚼着辣椒翻过雪山的。”

2004年,91岁的王定国重走长征路。在四川省天全县红军烈士陵园,儿女雇了顶滑竿要抬她上山,她坚定地大声说:“我是红军,我自己能上去!”在大渡河边,面对湍急的河水和摇晃的铁索桥,王定国推开上前搀扶的人,只身在一百多米的桥上走了个来回。

途中,王定国还找到了长征时借住房子的房东女儿。当年16岁的小姑娘也成老太太了,她依稀记得好多女红军曾经住在她家,教她唱歌跳舞。当她俩共同哼唱《八月桂花》时,不仅都潸然泪下……

情定“八办”

王定国也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她一生的伴侣——谢觉哉。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为过雪山做准备。一天,王定国正和剧团的几位战友在小河边洗衣服,一位留着胡子的老同志拿着一包衣服向她走来。“胡子”微笑着对王定国说:“小同志,请你帮帮忙,要过雪山了,请帮我把两件单衣合起来装上羊毛,缝成一件‘羊毛衣’。”她当时并不知道这个人就是后来被毛主席和党中央誉为“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第二天,王定国送去缝好的衣服时,“胡子”远远地招呼她,还特地嘱咐她要多准备一些辣椒,过雪山时可以御寒。

1936年11月,中央军委命令已西渡黄河的部队组建为红西路军,向河西走廊行进,联络苏联,打通国际路线。王定国所在前进剧团也改成了红西路军前进剧团。12月5日,剧团奉命慰问红九军,不幸遭遇甘肃军阀马步芳部队,寡不敌众,王定国和剧团众人被俘。“白天,不见太阳;夜晚,不见月亮。房阴森森,人孤零零,只有豺狼把牢房。”多年后回忆起被俘的境况,王定国写下了这样的诗句。1937年8月,党中央在兰州成立八路军办事处,大家都亲切地称之为“八办”。在“八办”的努力下,王定国和战友们被救出,也就在“八办”,王定国再度遇到谢觉哉。那时,比王定国大29岁的谢觉哉是“八办”的党代表。

谢觉哉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被俘人员中,有张掖地下党的,有个女支部委员叫王定国。等见了面才知道,王定国就是在长征途中替自己缝过“羊毛衣”的姑娘。时任“八办”处长的彭加伦尽力撮合,以谢觉哉日夜奔波操劳,身边也需要一位好帮手为由,让王定国留在谢老身边。回忆起和谢觉哉的结合,王定国说“同志们关心,组织上安排。”

1937年10月,两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在兰州“八办”简陋狭小的平房里,幸福地结成了一个革命家庭。从此,从兰州、延安到北京,王定国几乎一直在谢觉哉身边工作。

也正是在“八办”,王定国开始学习文化。一天晚上,谢觉哉赶写一篇文章让王定国去找《民国日报》、《西北日报》等报纸。几份报纸,王定国来回拿了四次都不对,最后还是谢觉哉自己去拿的报纸。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谢觉哉自那以后,每天都会抽出一点时间教王定国识字、学文化。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积累,后来王定国才成为谢觉哉工作上离不开的左膀右臂。

如今,王定国打得一手好麻将,也是从“八办”开始的,她师父还是周恩来。当时周恩来从苏联到兰州小住,当他看到年轻的王定国时说,“你现在身份不一样了,是谢老夫人,需要接触国民党高层的太太,所以要学会一种社交手段。”于是,周恩来亲自教王定国打麻将,王定国天资聪颖,一学就会,甚至通过打麻将把国民党兰州省政府主席贺耀祖的夫人发展成共产党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也成为“八办”的一段佳话。

1983年,已经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王定国,想起当年很多被俘的红西路军战友还滞留在甘肃一带,她便自费跑遍河西走廊寻访。当王定国看到这些曾经的战友因为历史原因红军身份得不到认可,日子过得异常艰难,痛心不已。据王定国的儿女回忆,她回京时,身上只剩下了一套衣服,其他的行李全都送给了这些曾经的战友。于是,她与伍修权一起开始为这些人奔走,最终得到了中央的重视,财政部、民政部、卫生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发文,恢复他们的红军待遇。为了感谢王定国,当时还健在的红西路军老战士,男男女女几十人来到北京,挤在王定国家中不大的厅房里,向其表示谢意。而王定国只是淡淡地说:“这是党让我这么做的,应该感谢党。”

八十多岁还出差

“多年来,我一直照顾你们和你们的父亲,从现在开始,我要去做我的事了。”1978年,王定国在整理、出版完谢觉哉的日记、传记等之后,这样在儿女面前宣布。

1971年6月15日,谢觉哉与世长辞。在谢老走后的七年里,王定国先后整理、撰写、出版了《谢觉哉评传》、《谢觉哉文集》、《谢觉哉日记》、《谢觉哉画册》、《谢觉哉书信集》、《谢觉哉诗集》等多部历史文献共五百多万字。

20世纪80年代,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正在寻求民族再度复兴之际。王定国所说的“我应该做的事”便是关注这个国家的未来。

“那时,很多长城周边的居民都拆长城砖盖房子、盖猪圈。”王定国看了痛心不已,便组织人烧砖,然后用这些砖换回长城砖。她还积极各方奔走,呼吁保护长城:1984年,王定国到邓小平家中,请他发一个号召借以推动长城的保护工作,第二天邓小平即题写了“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条幅;1987年6月25日中国长城学会成立,王定国考虑长城要面向世界,请出曾任外交部长的黄华出任会长,自己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长城,她连续三年组织了群众性的慕田峪长城越野赛,为了让世界更多地了解长城,她组织长城沿线十一家电视台,拍摄了三十八集专题电视片《万里长城》发行到世界各国……“长城代表中华民族,我就觉得这些是文物,自家的好东西,要保存下来。”同年,她还参加筹备与成立了中国文物学会,并担任副会长,促成了《国家文物保护法》的颁布。

此外,在中国致力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王定国还看到了老年社会和青少年成长的问题,她参与筹建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她还和陈云的夫人于若木一起积极投身于挽救失足青少年的活动。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王定国的社会工作不断增加。她过上了“空中飞人”的生活,频繁地从一地飞往另一地。

一次在飞机上有人问王定国:“老太太,您多大岁数啦?”

“80多了。”

“您坐飞机去干什么呢?”

“我出差。”王定国答道。

“她一直想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如果没有这种强大的信念,她现在的身体也不会那么棒。”王定国的小儿子谢亚旭这样告诉本刊记者。

70岁的王定国还迷上了书法和绘画。75岁,做完乳腺癌手术第二天,她就让儿女拿来笔墨纸砚,在病床上练习书法。“她很喜欢和书法、绘画名家交流。”谢亚旭说。遇上他们时,王定国还总会拿着自己的作品上前,请名家指点一二。很多时候,王定国自己也在琢磨。她最爱画梅花,花瓣是画上去的,枝干是在挂历背面撒上墨吹出来的,王定国的“吹画”梅花栩栩如生,别有风韵。如今,王定国家客厅、书房和储藏室里,放满了几十年来创作的书画作品上千幅,而她却谦虚地说:“垃圾堆似的。”

“绿色长征”路

九十多岁的王定国开始关注国家的林业生态建设。她开始到全国多个省市了解林业生态建设情况,多次向有关部委提交考察报告并亲自参加植树造林。

2004年,她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察速生林建设,提出我国造纸业应走林、浆、纸一体化的建议。这一建议如今已被中国造纸业普遍采用,并成为一种生产模式。2005年,她到河南省考察黄河故道生态治理有关情况,并在生态园里种植了一棵银杏树。她写出的考察报告,促使国家林业局当年就在河南省召开了现场会。2006年11月,她到湖南省考察谢觉哉的家乡宁乡县,在畅叙乡情时说:“谢老说大树是老人,小树是孩子,我们要像爱护老人和孩子一样来爱护树林,希望家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生态建设得更好。”

2008年,她回四川营山老家,考察南北两河综合整治工程,并在红军公园种植了一棵黄角树;在营山中学和师生们一起,种植了两棵银杏树。2010年,王定国与150万重庆市民一起在长江边植树造林,并亲手栽种了一棵桂花树,“绿化长江全社会都应该参与进来,也只有大家都走上这‘绿色长征’之路,才能真正地为子孙后代造福。”2012年4月22日,在世界地球日这天,王定国老人带领祖孙四代和亲朋好友共一百五十多人,在北京的西郊种下了100棵松树。

为表彰王定国对中国生态建设作出的贡献,2009年4月,王定国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中国生态贡献奖“特别奖”。2011年,在 “生态行动助力中国”的活动中,她被授予 “终身生态贡献奖”。201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正式成立,王定国出任终身名誉主席。

2012年,十八大报告明确将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布局之一。在中国稳步行进于民族复兴之路时,王定国再一次提出建议:生态建设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需要人人参与……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心得体会

全文共 857 字

+ 加入清单

2020年的冬天,悄放枝头的蜡梅不是最美,银装素裹的大地不是最美,最美的是那一群群逆行者,他们挺拔的身影,是这个冬天最美的风景。

当新冠病毒悄无声息地伤害我们身体的时候,我们可爱的白衣天使们,就成了这场没有硝烟战争中的无畏的战士。只要一声令下,他们马上集合,奔赴战场,展开了生与死的较量。

你们看,他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口罩和护目镜,已经认不出谁是谁了,于是防护服有了自己的名字。防护服一穿就是好几个小时,因为一脱下就不能再穿了,于是他们就不喝水不吃饭,一刻不停地抢救病人。当他们脱下防护服和护目镜后,脸上那深深的印迹让人心疼,原本俊俏的脸庞,已是疲惫不堪,汗水已模糊了他们的样子,但是他们面对镜头,露出了美丽的笑容。当看到他们蹒跚离去的背影,我的泪水已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武汉的疫情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于是,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马上请命,带着简单的行装,乘上大巴,坐上飞机,逆行而上,一齐来到了最危险的武汉。为了更好地投入战斗,姑娘们剪去了美丽的长发,于是有了今年最美的发型。“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回家过年了,本想今年回去的,但是我现在走不了,我的家人一定能够支持我的。”“疫情不等人,救人最重要,结婚可以晚一点,领证可以改一天,没事。”……一句句真诚质朴的话语,令人肃然起敬。有一个医务人员,在抢救病人时,得知了她母亲去世的消息,她回到休息室,泣不成声,朝着家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三躬,随后擦干眼泪,拖着疲惫的身躯,又来到了病房。那一刻,我已泣不成声了。

这是一场战争,是战争就会有牺牲。在新闻报道中,我听到有一千多名医务人员被感染,有六人牺牲,这锥心的疼痛无以言表。他们是英雄,是新时代的英雄,他们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他们成了真正的天使,但愿他们一路走好!

2020年春节,谁是最美丽的人?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我们的白衣战士,是最美丽的人。他们逆行而上的坚定的背影,他们一封封请战书上铿锵有力的签名,他们虽已精疲力竭却仍无比亲切的笑容,构筑了今年冬天最美的风景,让人心酸

心痛,又赞叹不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224 字

+ 加入清单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的张桂梅在20年来,为了能让大山里的女孩得到高等教育,让女孩们走出大山,她四处奔波,身体也因过度劳累而患上23种疾病。回想我的老师们,也是这样不求回报,甘于奉献--在课上认真的为我们讲解每一个知识点,课后耐心的解答每一位同学的疑惑。当自己疲乏时,依旧以热情面对同学。像这样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也将努力成为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回报我的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3259 字

+ 加入清单

安静地坐在客厅的一角,向记者伸出的手温暖而有力。挥毫泼墨,“长征万岁”四个大字,一气呵成。更多时候,她会被电视上的画面吸引,挥手让周围人静下来,电视上正播着一部关于长征的电视剧,一个红军战士英勇战斗,不幸中弹牺牲……

她的目光久久不愿离开。

面对她,面对这位百岁红军老战士,如同面对一部中国革命史、民族奋斗史。

王定国,“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的夫人,生于1913年,是健在的年龄最大的女红军。她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新中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法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9月,被评为双百人物之一。

“我清楚地记得在漆黑的夜晚,在蜿蜒曲折的路上,我们点燃了火把,长长的队伍像火龙一样,把天地照得通红……我一直在寻找这生命的火种。”王定国这样回忆。

这是一个忠贞追随者的人生写照。

百多年风雨,从黑暗到光明;两世纪奋斗,唯初心从未变。

蜕变

从童养媳到女红军

王定国的原名叫王乙香,1913年2月出生在四川省营山县的一个佃户家庭。困苦的生活迫使她早早地挑起了重担,六七岁的她,就要到卖担担面的面食馆推磨挣钱。

那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王家也难逃噩运。由于没有粮食,她的妹妹被活活饿死了,父亲也因过重的压力病故了。无奈的母亲卖掉了她三岁半的二弟,才安葬了她的父亲。为了活下来,只好把她给了邻村的李家当童养媳。

川东地下党中心县委委员杨克明以布客身份来山区开展工作。王乙香简陋的家,成了农会活动的秘密联络点。她从退婚、剪长发、解放小脚开始了闹翻身、求解放的征途。

获得自由的王乙香改名王定国,配合农民协会四处宣传放脚、剪发、男女平等三件事,让妇女劝男人不吸鸦片,动员妇女参加农民协会。

1933年10月,许世友率红九军解放营山,王定国参加了红军,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县苏维埃政权内务委员会主席、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营长、川陕苏区保卫局妇女连连长,为红军送弹药、清剿土匪,拿过枪、上过战场……

至今,王定国清楚地记得走上革命道路的那些细节:

“1932年,我跟着王维舟的川东游击队走南闯北。他有一个侄子叫王波,当时在91师,要我跟着他们走,我就跟着他们打游击去了。”“1933年12月,营山县委在消水河地区召开党代表大会期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记得那天晚上,县苏维埃组织部领导找到我,宣布我为中共正式党员,无候补期。他们和我谈了话,鼓励我在今后的斗争中要更加坚强。入党令我心绪万千,心情激动,我感到自己终于有了依靠,有了人生的奋斗目标。”

如果说一个人从平凡到伟大有一个起点,入党就是王定国的起点:“从那天起,我就只有一个想法,跟党走,不掉队!”

长征

五过雪山三过草地

1935年3月,王定国调入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前进剧团,自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

长征,一个震撼世界的艰难征程。在王老记忆中,牺牲与战斗永不磨灭:“草地我走了3遍,翻了5座大雪山,我们文工团要做宣传鼓动工作,行军途中跑前跑后,走的路远不止二万五千里,应该是一倍以上。”王老在雪山上还冻掉一个脚趾头,“用手一拨,趾头就掉了,也不疼也不流血。”

王老记得:“百丈关战斗,当时敌人把路全都堵住了,不让我们走,牺牲了很多人。剧团的人也参战,我们枪很少,大家都背着乐器赶路,手里有扁担之类的棍棒。也不是空手打仗,用棍棍棒棒打。”

艰苦卓绝这四个字,对长征中的女红军来说,考验更大。王老说:“过草地很艰苦,仗打得也很苦。敌人多,我们人少,打得好就赢了,打得不好,人就没了。”

革命路上有艰险,有时更会身临绝境。“我们想的,就是打开一条路,唯一目的就是和其他部队会合。男女没有什么区别,打仗时不是说女的留下男的打,而是大家一起打。”王老如此坚定。

过若尔盖草地时,王老的体重仅剩下50多斤,“要是胖的话,哪里过得来啊!踩到泥潭里就要陷下了。”除了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雪山草地的严酷环境,饥饿、疾病、疲劳也是大敌。历经艰辛,王定国最终还是走出来了。

让王老铭记的,是和毛泽东主席一起过草地,“毛主席和战士们一起行军,也不骑马,徒步前行,还一路用浓重的湘潭口音给大家鼓劲儿。”

王定国的这条路走得心里踏实,步履坚定。

战斗

在危难中鼓舞士气

从长征开始,王定国的战斗方式就是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剧本。

王定国身材瘦小,平时就爱唱爱跳,还担任过地方革命负责人,随中央红军长征后,被抽调到剧团做宣传工作。

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那个时代的战地宣传是怎样的情景,又意味着什么。

王老曾这样回忆,“山高路险,道不好走,剧团走前面,当拉拉队,大家看了我们唱歌、跳舞,忘了疲劳和艰苦,就走得快了。”

一边要长征,一边要作战,一边还要创作、编演、做宣传。部队行军时,剧团必须在队伍前头赶路;休息时,演员们还得回过头来进行慰问演出,从队头一直演到队尾。有人说:宣传队员所走的长征路,有时甚至超过一般部队的一倍。

仓德山是红军战士们翻越的第四座雪山。在那之前,战士们已经翻过了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雪山上空气稀薄,气候变化无常。上山时,还是阳光明媚,爬到半山腰就云遮雾罩,寒气袭人。等爬到山顶时,气温更是急转直下。爬上来时刚出了一身大汗,紧接着被冷风一吹,顿觉腰背冰凉。战士们的双手被冻得僵直,几乎抓不住木棍,耳朵也仿佛是要被冻掉一般。

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王定国和剧团的战友们仍然坚持着为同志们鼓劲,他们用自己的歌声和呼喊唤起同志们的斗志:“打了胜仗以后,剧团要去慰问我们的战士,我们去唱唱歌,跳跳舞,欢迎归来的战士,他们就不想战斗的事了,忘记战斗的苦了。”

1936年1月中旬,剧团翻过夹金山到大炮山慰问红五军三十七团,那里人烟稀少,野兽很多,经过艰苦行军,走了整整两天两夜才赶到大炮山脚下的牦牛村。“三十七团指战员听说我们冒着风雪,长途跋涉来前沿阵地演出,高兴极了,提前为战友做饭、烧水,并派人前往迎接。演出时,风像刀子一样刮着战士们的脸,而脸部肌肉冻僵了,手脚冻麻了,可这喧闹的锣鼓声却振奋着每个战士的心。”王定国回忆。

无悔

生死追随不改初心

在王定国的一生中,更严峻的考验是在参加西路军作战那一时期。

1936年11月,西路军向河西走廊挺进。王定国所在的剧团改称为“红西路军前进剧团”,过黄河后剧团跟总部行动。

“战斗中,我右腿被流弹击伤,剧团从士门到凉州时,我右腿又挨一枪,腿完全麻木了,天冷血流出来也冻成了冰,也不知道痛,包扎了一下照样行军。”王定国回忆说。

1936年12月5日,剧社奉命慰问从古浪突围出来的红九军,不料与马步芳部队遭遇。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剧社余下的30多人被敌人抓入了牢房。

“白天,不见太阳;夜晚,不见月亮。房阴森森,人孤零零,只有豺狼把牢房。”多年后回忆起被俘的境况,王定国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不叛变、不泄密、不出卖组织,千方百计营救战友,是王定国那个时期的全部信念。

1937年8月,党中央在兰州成立八路军办事处,全力营救被俘的西路军官兵,王定国和战友们被救出。当时担任八路军办事处党代表的是谢觉哉。

等见到营救回来的红军官兵时,谢觉哉一下子认出了王定国。谢觉哉日记中曾记载,王定国就是在长征途中替自己缝过羊毛衣的姑娘。经过“同志们关心,组织上安排”,1937年10月,两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在兰州“八办”简陋狭小的平房里,幸福地结成了革命家庭。

从此,从兰州、延安到北京,王定国几乎一直在谢觉哉身边工作。

从此,不识字的王定国有了一个不知疲倦的“识字教师”。

从此,王定国先后生育了7个子女,并全都抚养成才。

1971年6月15日,谢觉哉与世长辞。王定国在谢老走后的6年里,先后整理、撰写、出版了大量谢觉哉文献,总文字量多达500万字。

岁月易逝人易老,但革命者王定国心随党走不觉老。

1983年,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王定国开始了新忙碌。她参与筹建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她还关注林业发展,提出了我国造纸业应走林、浆、纸一体化等建议。2009年4月王定国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中国生态贡献奖“特别奖”,2011年又被授予 “终身生态贡献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作者:李雨涵

今天我们观看了,感动中国,里面的人物有很多人都让我颇为敬佩。

其中,我很敬佩支月英这位山村老师,她因为,要帮助山里的孩子成长,学习知识,能够早日走出大山,坚持在艰苦的条件下,不离不弃,这令我非常的佩服,和感动,还经常自费跑到县城里,给孩子们买学习用品。

每天早上,还经常亲自叫那些懒床的孩子们起床,晚上,还不厌其烦的为孩子们讲解难题,虽然,她在学校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但是,在家里,他女儿们给的评价却不是一个好的妈妈,这对此,让支月英觉得很内疚,很亏欠她的亲生孩子们。

在教学的中间,她也曾动过心,要离开这艰苦的地方,但是因为这些孩子们,她还是坚持留在了这里,现在他到了退休的年龄,但仍担任着教学工作,她一共教育了两代孩子,还是想继续从事这个事业。

想到这里,我也多有感到愧疚,身在这么卓越的生活条件下还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衣、食、住、行,哪一样都不需要管,可还是惹爸爸妈妈生气。

假如,我是一个乡村教师,我绝对,没有像支月英老师这样的坚持信念,有可能,我也会和其他老师一样,因条件艰苦,而不愿在此多留,对支月英老师这样的行为,我对此很敬佩,敬佩她为这个工作的尽职尽责,尽心尽力。

我也应当向支月英老师学习,做一个坚强,有爱心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感动中国观后感初中生

全文共 1273 字

+ 加入清单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这每一个人的心。疫情来临时,鸠江区汤沟镇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辞辛劳,离开家人,积极响应动员,迅速进入战斗角色;他们坚韧不拔,始终坚守岗位,奋战在防疫第一线;他们勇敢坚定,在村民群众都闭门不敢外出时,他们始终在村落间“逆行”,宣传引导,摸底排查;他们既是一名中共党员,又是一名村居干部,他们在大难面前,舍小家为大家,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展现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风采。

疫情就是命令,再危险我们都得上

大年初一,春节假期的第二天,大家都还沉浸在春节的欢乐氛围中,但网络上关于疫情的消息也一直被村居干部关注着,他们某经亲身经历过类似的疫情,面对春节期间大量的返乡人员,加上村里办喜事的、聚会的多,都心里捏着一把汗,随着疫情严峻的消息不断传出,不少村居干部便开始在镇政府的工作微信群中主动询问,是否有防疫工作安排,形势不容乐观。

当日下午,镇党委政府开会传达部署防疫工作,要求各村居立即进入战时状态,迅速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刚结束,现在正是检验党员干部初心使命的时候,面对疫情,如果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算什么共产党员,怎么对得起群众的信任。”

会议结束后,个别村居书记给自己打气,得到在场人员的一致“点赞”。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镇 14

村居于大年初二上午,全部组织召开了“两委”会议,把疫情防控工作安排布置到位,明确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具体措施。全镇各村居干部,立即从春节假期的氛围中抽出身来,迅速调整思想状态,全部到岗到位,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的战斗中。“某某某某指出:‘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疫情来了,我们不上谁上。”在三元村“两委”干部会议上,村党总支书记姚清海面对个别人员的担忧,严正表态。

防控就是责任,当最接地气的“逆行者”

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各自把各自的网格管好、管严、管紧,各自把各自网格内的人员排查清楚,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最后到我这汇总签字上报。”某村党总支书记汪贻平明确“两委”干部网格责任,把属地管理责任进一步细化压实。某村充分利用“向心聚力、三网共治”载体,全村划分为

6

个网格,每个网格明确一两名“两委”干部包保,同时发挥党群议事点作用,发挥党员、村民代表作用,把疫情防控的各项任务都交给网格,像一颗颗旗子下在网格点上,时时掌握网格动态信息。全镇

14 村居依托“三网共治”113

个网格,明确村居网格员属地责任,汤沟镇武汉返乡人员信息排查人员准确、上报及时、信息全面,与村居干部落实好网格责任是分不开的。

“到村入户务必做好自我防护,你们不是只为自己负责,也是为了大家负责,这个时候,不能逞强。”每次下网格,到村入户排查摸底,陪同医务人员跟踪检查在家自我隔离的武汉返乡人员前,早映村党总支书记汪贻武都会多唠叨几句,生怕大家放松了自我防护。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有太多“逆行者”,村居干部算是其中最接地气的,他们面对的是春节前广大在外务工返乡人员,这个春节农村很宁静,但情况也很复杂,形势似乎比村干部们认识到的更为严峻,他们丝毫不能懈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