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感动中国2021观后感作文【汇集20篇】

祖国是祖先开辟的生存之地,人们崇拜、爱惜和捍卫这片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土地,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感动中国2021观后感作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浏览

8117

作文

1000

2024年央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全文共 2100 字

+ 加入清单

电焊枪发出的刺眼蓝光晕染着飘散的烟尘,已获得“中华技能大奖”以及多项发明创新奖项的李万君,如今依然手握焊枪活跃在生产一线,以精湛技能打造最安全可靠的中国制造高速列车。这位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自从拿起焊枪到现在,始终不懈地兢兢业业、孜孜以求。

工人劳模怀抱热爱与执着

1987年8月,19岁的李万君职高毕业,被分配到长春客车厂电焊车间水箱工段。焊枪喷射着2300度的烈焰,瞬间将钢铁融化。焊工们在炎热的盛夏焊着客车上供水的水箱、制动的风缸,车间里火星四溅,烟雾弥漫;声音刺耳,味道呛鼻。

披挂着厚重的帆布工作服,扣着封闭的焊帽,李万君和工友们在烟熏火燎中淬炼意志。一年后,当初和他一起入厂的28个伙伴,25个离了职。李万君留了下来。师傅们都说这孩子黏人,问问题问得太细。厂里要求每人每月焊100个水箱,他总会多焊20个;厂里两年发一套工作服,可他一年得磨破四五套。

入厂第二年,李万君在车间技能比赛中夺冠。1997年,他首次代表长客公司参加长春市焊工大赛,虽然是最年轻的选手,三种焊法、三个焊件、三个第一轻松收入囊中。此后,经常与不同单位焊接高手切磋的李万君技艺越来越高,并顺利考取了碳钢、不锈钢焊接等6项国际焊工(技师)资格证书,成为全能型焊工。20米外,只要听到焊接声,李万君就能判断出电流电压的大小、焊缝的宽窄、焊接质量如何,绝无差错。

很快,李万君小有名气了,厂里的尖端活、关键活都找他。有一年,工厂水管冻裂了,水一直哗哗地流,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可修理的时候,带压焊接一焊就噗噗冒气儿,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也没了主意。车间主任找来了李万君。他仔细观察,反复琢磨,在裂口处焊上了一个带螺纹的管座,让气体从中排出,解决了难题。

直到今天,李万君还是常常提起当年厂里流行的一句顺口溜,“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是水箱工段的”。李万君说,焊工是非常苦非常累的工作,只有感兴趣才能热爱,热爱才能敬业,才能豁出去,让技术在手中升华。

首席技师传承技能与精神

在短短6年时间里,中国高铁完成了时速250公里、350公里、380公里的“三级跳”。高速度需要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撑,李万君主动请缨,传技能,教绝活。2013年,长春市焊工比赛的前三名都出自李万君门下。多名徒弟岗位成才,成为技师、高级技师和操作师,在高铁生产中挑起大梁。

2008年,长客公司引进德国西门子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技术,但与之相匹配的大量高技能工人却一时难求。德国人提供的转向架焊接试验片,只有李万君一人能焊出来。为了新项目,公司成立了新产品车间,抽调高素质人员,还从技校招来了400多名学生让李万君培训,要求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生产能力。

德国的工艺标准是全新的,李万君从头学起,常常彻夜不眠,思考如何将复杂的工艺操作过程分解成具体的步骤教给学员。那时候李万君上厕所都一路小跑,生了病就用药顶着,体重掉了20多斤。最终,400多名学员全部提前半年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德国西门子的焊接权威布鲁诺竖起了大拇指说:“李,你创造了奇迹!”

现在,这些经过李万君培训的员工已成为时速380公里动车组的生产主力,也使长客公司焊接技术整体水平和欧洲西门子实现同步。“李万君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了,这里既是传承技术的培训站,也是解决企业生产难题的攻关站。不仅培训企业内部和吉林省内其他企业的焊工,李万君还赴新疆阿勒泰地区对400多名技术工人进行培训,把自己的技能变成社会财富。

“我的技能传给企业和社会才更有价值。”李万君说,大国工匠就应该把本事总结出来,把技能传承下去,把创新开展起来,为中国梦提速。

大国工匠追求极致与创新

2007年,作为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主力车型,时速250公里动车组在长客公司试制生产。列车转向架横梁与侧梁间的接触环口,是承载整车约50吨重量的关键受力点,按常规焊法焊接段数多,接头易出现不熔合的缺陷,质量无法保证,一时间成为阻碍生产的拦路虎。

“能否一枪把这个环口焊下来呢?”李万君提出这个想法,来自阿尔斯通的法国专家认为不可能。经过1个月的反复钻研摸索,李万君总结出“构架环口焊接七步操作法”,一枪焊完整个环口。这连最先进的焊接机械手也无法完成的操作,让倨傲的法国专家也对中国工人竖起了大拇指。

中国高铁搭载着中国梦提速,而高速度更要有高质量做保证,李万君在质量管理创新上大显身手。“原来我们生产的列车时速80公里,只要焊结实就行,外面的焊碴都不用清理。”李万君说,现在时速300公里的高铁,掉一个焊渣都可能造成重大事故,所有焊件必须表里如一、没有瑕疵,每一个焊件都得是艺术品。

为了做到这一点,李万君编辑了图文并茂的《焊接典型质量问题汇编》,制定了《转向架铆焊工标准操作手册》,提炼出《焊接艺术化标准》,让严谨的制造态度成为焊工标准规范的操作习惯。他随时发现生产上的问题,创新工艺填补了我国氩弧焊焊接转向架环口等方面的空白,以高超技能和实践经验完善大国制造。

2011年以来,李万君带头完成国家发明专利21项,革新70多项,重大技术创新10多项,取得五小成果150多项,获奖104项。在打造中国高铁金名片的路上,大国工匠李万君们坚定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国梦祖国颂2024国庆特别节目个人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祖国妈妈__岁的生日。看了国庆__周年的大阅兵,作为一名21世纪的小学生,祖国今天的强大和繁荣昌盛使我感到深深的骄傲和自豪,我由衷地说声:“我爱您,祖国”!

我的祖国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她有960万平方公里广袤无垠的疆土;她有上下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她有饮誉世界的四大发明;她有三山五岳的秀美江川。千百条悠悠流贯的河川是她飘散的长发;绵延的山脉是她硬朗而精神的脊背;洞庭湖的水、西湖的波是她明亮的眼睛……当然,她也有黑暗、痛苦和屈辱的过去,但是历代中华儿女的努力和奋斗,使她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祖国母亲踏上了新的征程。经过血与火洗礼过的祖国伟大而坚强,面对灾难,她坚定不挠,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和冬天的雪灾,体现出祖国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昨天是一页翻过的历史,今天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弹指一挥间,__年过去。今天,我们的经济高速发展;我们的科技硕果累累;我们的教育日新月异;我们的体育突飞猛进;我们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再创了中国航天技术的辉煌。__周年国庆大阅兵的壮观场面,创造了新中国的神奇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国梦·祖国颂”观后感作文

全文共 699 字

+ 加入清单

我唱响了一支歌,那是祖国颂。

这是一个古老悠久的国度,几千年的古国文化,唱响在世界之东。那是我们的本,那是我们共同的根。我们就这样被根联系在了一起。有了这,咱们有底,有家本,咱们可以拍拍胸脯,骄傲地对着洋人说:我们是团结的中国人。

这是一个美丽的国度。每天,当清凉的风拂过水面,当每天江水退去石头显现,你会禁不住吟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美丽诗篇,每当你行走在戈壁,望黄昏时的落日,也会联想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别样风情。

这是一个坚毅的国度,在与外族侵略者的斗争中,是你的坚毅与博大,鼓舞着万千儿女积极斗争,共创敌人。在一次次的炮火硝烟中,壮大起一个繁荣坚毅的祖国。

这也是一个智慧文明的国度,是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儿女,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创造了影响世界的各大发明,使人类一次次进步,征服了世界。

正在崛起的中国,跨入了世界的步伐,进入了新世纪的祖国,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的祖国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向着辉煌前进。就像一艘飞速航行的大船,向未来驶去。

回首过去,有太多的事值得我们留恋

,展望未来,我们又满怀激情,憧憬的想象。未来的中国,必定是一个超级大国,这是历史必然性,当前的中国,正朝多向发展的目标向外发展,稳定边疆,扩大外交,驰骋海洋。中国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祖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又是世界上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样的优势,赢得未来的发展个机遇,然后缔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国家,相信伟大的人民可以,伟大的祖国做得到。

我唱响了一支歌,一只振奋人心,充满期待的颂歌。啊,祖国颂,你的明天,将是天下开平的盛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

全文共 849 字

+ 加入清单

张桂梅同志参加工作以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地区教育特点的方法。她没有子女,生活节俭,把自己的工资拿出绝大部分来接济困难学生,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吗,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献给了学生和孤儿。她不仅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爱她们。

在观看张桂梅同志事迹的视频时,我的眼眶就一直是湿润的:当她寒暑假天天走了那么远山路只为了去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告知家长孩子成绩很好,只要考上了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高中,就能免学费就读时;当她夜晚在手脚关节处涂完治疗风湿的药酒,躺在办公室冰冷、坚硬的条椅上时;当她面对镜头,说出的愿望“我想要再多活两年,把这些孩子送入大学”时,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同为教师,自问难以到达张桂梅同志这样的大爱无私的品德和高尚奉献精神境界。

我们应该学习张桂梅同志“扶弱济困、大爱无疆”的精神。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自己和身边有许许多多的人,都投入了这场脱贫攻坚之役。早在我在大学时代,我也有幸参加过一次为贫困山村的贫困群众献爱心的公益活动,对贫困有了初步的直观感受,心中萌发出了自己该为此做点什么的真情实感;而在我毕业之后,来到了农村教书,一晃眼,十五年过去了。身体力行的投入到了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将“所想”变为了“所做”,不仅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还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到了扶贫工作。但我所做的一切,和张桂梅同志比起来,却显得相形见绌了。所以,我们都应以张桂梅同志“扶弱济困、大爱无疆”的精神为指引,再接再厉,努力奋进,让更多的困难群众过上好日子,因为我们都知道,消除贫困,需要有你有我也有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645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种回忆 叫做感动,有一种真情 叫做温暖 ,有一种尊严 叫做承诺 。这,这就是洗礼人类心灵 的盛典,这就是真情的温暖。

《感动中国》中,涌现出了很多伟人,但最令我感动的还是信义兄弟 孙水林、孙东林。

孙水林在腊月26,拿着20几万元钱,去给一些农民工发工资,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去的路上,突然发生了车祸,孙水林的妻儿当场死亡 ,自己也在抢救过程中去世了。弟弟 孙东林听到这个不行的消息后,并不是悲伤 ,而是记急着完成哥哥 的遗愿,把这些钱送到每个农名工手里。因账单在车祸途中已丧失,所以孙东林告诉农民工们,希望 他们能凭良心拿钱。当孙东林手上的20几万元钱发完后,还有些农名工没法到钱,这是孙东林就拿出自己几万元的积蓄,老母亲 也拿出自己的一万元养老金。最后每个农民工都分到了钱。

我想,这对信义兄弟不仅感动了我的心,也感动了全中国人的心。推选委员说:“这是一面镜子,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照,值得我们整个社会 去照,值得我们把心掏出来照。”

虽然它们不是什么伟大的人,但是它们有一颗伟大的心。他们用炙热的心照亮我前行的路,是他们,教会了我怎样做人 ,做一个怎样的人。

每一次付出 都是一次旅行,每一个故事 都是一道美丽 的风景 ,每一位感动中国人物都是国人心中的一杆路标。相信 每个看了《感动中国》的人都会有一种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时,走路的脚要结实一分,就像使一次年度的充电,一个缺电的电池再度内心 充实 ,于是,又可以支撑自己,也希望可以可以帮助 别人。这,正是感动的一种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800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这一首炙脍人心的歌曲在下午放学时再次回荡在我的耳边,不禁令我想起了在星期天晚上所播放的《感动中国》看完这一部影片后,不禁令我充满无遐的联想,在我的心中有着千丝万缕的感想与体会。

还记得获奖的人分别有:勇于救助生命的魏青刚、坚持助学的丛飞、勇于为国奉献的黄伯云、为人们健康服务的李春燕、自强自立的洪战辉、信守承诺的陈健、残疾而不自卑邰丽华、为国鞠躬尽瘁的杨业功、邮递员楷模的王顺友、为国奉献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还有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他们的事迹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展示了中华民族朴素而真挚的人性之美。

保家卫国,为国家鞠躬尽瘁的杨业功让我受益匪浅,尽管他已经离开了我们,到达了遥远的天堂,但他的事迹与他那光辉英勇的形像将会永远烙印我的心中,永不遗忘,他是中国军人的最佳楷模,他为了工作废寝忘餐,为了工作日夜奔波,为了工作而劳心劳力,他对国家的心血比他的家庭重要多得很,就连在逝世的前一刻,他仍然惦记他的工作,惦记着他曾经无私奉献过的国家,他是人性中一束束光辉,令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司令而自豪。 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足以令我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是一个最美好的时光,令我的心海如巨浪般澎湃,滔滔不绝,一直在我的耳边回荡着,回荡着......

在这此获奖者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残疾艺术家邰丽华,邰丽华2岁时因高烧而成了聋哑人,失去了一个美好的童年,在我们局外人看来是很悲惨,但邰丽华却度过了这些难关,从不幸的沉渊到艺术的顶峰。她每天辛苦地练习,强迫自己去练,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十倍的努力与心血来完成自己理想,她以实际的行动与相对的能力打破了人们对她的可怜与同情,让群众对她刮目相看,向他们证明了残疾人的能力,展现了尽管有缺陷的生命的蓬勃,显示出一种高尚的品质,向我们表达出了心灵至美与震撼,让我们感受到了没有语言的美与魅力,散发出从失中刺眼,令人崇敬的光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5月31日晚,在马里执行维和任务的河南籍战士申亮亮不幸牺牲,其英雄事迹成为我省高校这几天的热点新闻,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学子们纷纷表示,英雄身上有很多东西值得同为热血青年的大学生学习。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杨睿楠说,申亮亮在生死关头,做出了一名军人光荣而无畏的选择,他的牺牲精神、敬业精神、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值得大学生学习。将来无论身处什么岗位,只要有了这些精神,年轻人就一定能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作出贡献。

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大三学生王猛说,申亮亮的英雄事迹给大家传递了正能量。平时大学男生关注最多的是科技、游戏,这几天申亮亮的英雄事迹成了朋友圈的热点,自然而然地引导大家去关注精神价值、内在美、理想、奋斗等充满正能量的东西,引发了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

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电子商务系大四学生黄敏说,申亮亮舍己为人的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学习。英雄已去,希望我们能抚慰英雄家人失去至亲的伤痛,给他们帮助,给他们安慰,给他们关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这是《感动中国》给予万佐成熊庚香夫妇的颁奖辞。

在江西南昌肿瘤医院旁边的一个小巷子里,有一个爱心厨房。每到饭点总有许多病人家属在摊子前忙碌,为的是让在医院救治的亲人吃到来自家乡的味道。万佐成熊庚香夫妇想用自己的力量给这些病人及家属一个短期的家,这样一做就做了18年。这18年里摊子从开始的免费,到5毛,再到现在的1块,夫妻俩勉强维持收支平衡。但他们从没怨言,他们想只要病人在这里,它们坚持一天算一天。夫妇俩的事迹很令我感动,它们的奉献精神更令我感动。在与病魔抗争,在与亲人相守相伴的日子里,一定有份温暖和欢乐来自爱心厨房。医院里亲人间互相守护,院外爱心厨房完成了另一种守护。我想这就是爱心厨房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种温暖,不需要语言,就能传递,叫感动;有一种力量,不求惊天动地,却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动。

——题记

在2015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感动我的有10个人,他们是于敏;朱敏才、孙丽娜;赵久富;张纪清;陶艳波;木拉提·西日甫江;肖卿福;朱晓晖;陇海大院;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

其中于敏很让我感动,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是: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收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于眼泪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语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国机长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75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晚上,我们去看了我期盼已久的一部电影?——《中国机长

进影院之后,已经有许多人在等这部电影了,我找到座位坐下,激动不已!还有人陆续进入影院,在电影开始前几分钟,影院已经坐满了人!就在这几分钟的等待时间里我感觉像等了几个世纪!

终于,电影开始了!首先介绍了乘务员、机长、空姐。之后他们进入飞机检查氧气、门、光线、座位等是否安全,确定安全后,游客才开始登机,机长就位,一切准备就绪,飞机起飞,机长冷静的驾驶,飞机慢慢升高,亮的空姐微笑着给乘客发饮料、食品等,乘客们也是兴致勃勃,互相交谈着,正当人们高兴的交谈着,飞机出现了轻微的颠簸,乘务长告诉乘客,飞机正穿过气流层,不要惊慌!三个机长不慌不忙,熟练操作,不久飞机顺利穿过气流层,飞机在云层上端正常行驶!三个机长也亲切交谈。

突然,飞机前边的挡风玻璃出现小裂纹,紧接着裂纹变大,后来啪的一声,整个玻璃碎掉,副机长一下子被吸出窗外,幸好有安全带才没有被甩出来,但是上半身危险地飘在窗外,头磕破了,脸划伤了,一只眼睛肿了!机长一手拉着副机长,一手操纵着飞机!飞机开始剧烈颠簸,乘客害怕,出现暴乱,有个乘客情绪失控,机智的乘务长说:“我们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请相信我们!”

乘务长和空姐费了好大才使乘客平静下来,多亏了机长经验丰富,沉着冷静,在恶劣的强气流的冲击下,寻找着冲出云层的机会,飞机转了一圈又一圈,在零下几十度的雷电交加的云层中,机长的胳膊几乎冻僵,他顽强的坚持着、忍耐着、寻找着机会,

终于厚厚的乌云中出现了一条缝隙,机长就顺着这条缝隙,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飞机在剧烈的颠簸中艰难的行驶!乘客们在极度的恐怖中度过分分秒秒!机长不负众望,驾驶着这架飞机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安全降落!

看了这部电影,我感动,我佩服这位中国机长,从他身上我学到了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931 字

+ 加入清单

2016年10月17日,我国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同志驾乘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在进行33天太空飞行,完成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开展一批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后,于11月18日顺利返回地面。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首次实现了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展示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最新成果,展示了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最新成就,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科技实力、民族凝聚力,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凝聚着参加工程研制、建设、试验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员、干部职工、解放军指战员的智慧和心血。景海鹏、陈冬同志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团结协作、迎难克坚,体现了一流的、过硬的素质。景海鹏同志忠诚使命、顽强拼搏,先后3次执行航天飞行任务,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陈冬同志坚毅果敢、勇于挑战,精心精细操作,出色完成各项任务。为褒奖他们的卓著功绩,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给景海鹏同志颁发“一级航天功勋奖章”,授予陈冬同志“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景海鹏、陈冬同志是投身建设航天强国事业的飞天勇士,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征程上的时代先锋。中央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爱党报国、忠诚使命的坚定信念,学习他们勇挑重担、恪尽职守的奋斗精神,学习他们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学习他们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扎实作风,努力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传统的饮食文明与其它文明共同在历史中轮回。在东方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度,那里有令人垂涎的山珍,那里有令人回肠的美味,无时不刻的触动着亿万人的神经和味蕾。

在观看《舌尖上的中国》过程中,弹幕时不时飘过远在大洋彼岸正在留学他国的学生对故乡的思念故乡的食物最能代表故乡,也最寄托了游子的思念。介绍一些菜系时,也总有“这是我家乡菜”之类的话,盛满了对故乡的骄傲与自豪。几千年来,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辽阔的地域也带来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因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们兴奋,也因为从各地的饮食中我们“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从来也是如此。极致的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只要对自然怀着不变的信任和尊重,每一家人,都会获得甘甜的回报。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厨房里没有秘密,注满了爱的就是珍贵佳肴。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

“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638 字

+ 加入清单

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播出了,看完感动中国,我真心觉得,闲着是罪恶的,浪费钱也是罪恶的。闲着,其实就是浪费时间,那么概括起来,浪费是罪恶的,应该怎么办?应该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惜金钱,珍惜资源。当有真的感触的时候,这些词句就不是空话和口号,不空洞也不高大。有的时候我会觉得闲,会觉得不知干什么好,好像找不到意义所在,而现在,在刚看完感动中国人物之后的强烈感情下,我觉得,有一件事,我们可以花大量的精力去做,以后忙完自己份内的事也不会觉得闲得慌,那就是:慈善。有时候我也会想,有什么好捐助的啊,他们有那么穷吗,再说政府干嘛去了?

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没有同情困难人群的感情基础,我没有见过那种场面,或者通过媒体看过几眼已经被岁月冲淡了,但是一旦把那个画面放到我眼前,我会被震撼,然后内心柔软的说不出话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成长环境艰苦的孩子长大了会更加惦念自己当初那种穷乡僻壤,会更加懂得同情困难的孩子,不是说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孩子心硬,而是他们没见过,没有那个触动。所以说,让所谓温室里的花朵去“体验生活”,体验苦,生活的苦,真的是有意义的。

今天晚上含着眼泪看完央视播出的2016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感受颇深!用他们的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坚强,奉献,吃苦耐劳!我要净化自己的灵魂,向他们学习!在有生之年,为大家,为社会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辈子的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716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如期举行,那些为我们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为这个社会增添了无限的光彩,既方便了他人,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个个闪耀的名字刻写了伟大时代的凡人善举。一串串感人的事迹。彰显着推进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首先,是奋不顾身的徐前凯,那一刻显得是如此庄重。因为火车失控了,只见它冲向老人。徐前凯立马扑过去,救了老奶奶。可是徐前凯的右腿被火车碾压,截肢了。做后才得知,原来老奶奶耳朵不好,没听见火车的声音。主持人的演讲稿精彩之极,“心里有阳光,生命是灿烂的。……”

见义勇为模范王书茂、王爱东、吕宝民、徐前凯李道洲等;诚实守信模范尼玛顿珠、曲建武、李洪占、库尔班。妮亚夫、郭建华、唐正亚、阿迪雅、周智夫、梁曾基、林建德、窦兰英;助人为乐模范王红心、王振美、王锦萍、尤良英、叶连平、刘启芳、马旭、李廷俊、肖光盛、张晓艳、周秀芳、夏佋炎等;孝老爱亲模范蓝连青、田琴、吴建智、张水珍、张家丰、郭彩利;敬业模范许杜富国。他们这些人都是平凡中的伟人,他们的事迹让我感动,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间处处有真情,处处有真爱。太多的感人事迹让我目不暇接,他们都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让我们反省着自己。

在众多的事迹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事郭建华。她已经坚持了46年,每天都给村民们放电影。她每天都要拉着400多斤重的电影设备。她说:“虽然很辛苦,为了村民我也是愿意的。”每天都有几万名村民在看电影。有的坐在草地上,有的甚至坐到了树杈上。

正所谓“百善孝为先”,我们还未孝敬父母,父母就早已为我们付出了如此之多。这是我们一生都无法偿还的。所以,我以后一定会多多理解父母,不让父母难过,多替父母分忧,努力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1040 字

+ 加入清单

不过我每年都会看的,我还会动员学生看,毕竟大部分获奖者还是有催泪效果的,有正面教育意义的。但不是全部,有几个获奖者,我真得很不以为然,想敬佩但无法说服自己。如果其他人也有同感,那就只能说明央视权威不足,犹如也有芮成钢这样的货色一样。其实九成以上初中生从来不看这样节目的,颇为遗憾。

近几年,评选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总是缺少维护正义、坚持真理、追求公平、扞卫法治的典型代表,这是为什么?评选的人物,确实有让我感动的,举一个例子,大概前年吧,广西阳朔有个叫何玥的12岁小女孩无偿捐献眼膜(20xx年度),我看后眼睛就湿了,我很感动。但是评选出来的人物,清一色的都是或孝心或助人或敬业或公益的,缺少我前面说的那几种对社会公平正义影响力更大更有震撼力的,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评委会不乏和稀泥的功能,评委会有些东东本身就不具有全民族道德高度的代表性。

最简单一点,那些不畏强权腐官不怕打击报复义务帮助弱势群体维权的律师,才是民族道德的真正脊梁,但是他们连提名权都会被扼杀。上驷被剔除了,当选的只能是中驷,另外还会一两个下驷不知什么原因(可能是为了行业和地域平衡)混杂其中。

如果一定要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是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那只能说这是一部残缺不全的历史,挂一漏十。记得还有一个走廊医生兰越峰,故事发生几年了,至今问题还没有解决,那些道貌岸然的评委有谁有骨气敢提名他?新京报南都报等报纸很有一些不畏强势揭真相说直话的铮铮铁骨记者编辑,为何从来不见他们身影?因为这个评选活动,主旨就是树模范,造神,诱导,歌德,为“我”所用,而不是揭疮疤,洗澡,治病,下狠刀动手术,动真格,这就决定了这场活动,先天不足,后天的评选结果自然就只能嬴弱不堪,道德评判一旦被意识形态宣传绑架,盛装隆重贴过金之后,一切变化不大,并不能给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更高标值的道德符号,因为社会公正正义不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与社会公德也不可能升上去。

也有网友说,今年的太政治化了,到现在除了颁奖词很美,他一点没感动。我没看直播,不好对其内容作评论,但是我能理解他的心境。因为不是我们心硬,而是我们是有鉴别能力的,是有思维的,所以我们的眼泪,也不是那么廉价的,那么容易被赚取走的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评选之一丁点聊想:。但是俺们以前也曾经一边看一边流泪的。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何时能真正无门槛提名、全民海选了,那么评选出来的人物,才能保证个个不仅货真价实还人人皆为选手中上驷,自然届时才能让俺等对每一名年度人物膜拜不已地仰视和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作者:张哲

今天我们早上第三节课和早上第四节课观看完了2017年的《感动中国》其中有很多人让我感动,有的甚至哭了。

让我感动的有卢永根、刘锐、黄大年、兰小草——王珏和黄大发。最让我感动的是兰小草——王珏。

兰小草——王珏是一名合格的医生,他的弟弟为了找他给了一个大公司20万元找王珏,结果找了王珏15年都不见王珏,因为他去世了。王珏为病人治病时都不要钱,看见一家房子非常简陋,给那一家出钱买房。每月11月17日是王珏的纪念日。

卢永根在1930年出生,1941年爆发了一次战争,在他19岁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担任过很多学院长,最后他说要把他们家所有的财产800多万送捐给农学院,把自己和他老伴的遗体捐给医学院。

黄大年是世界的顶级科学家,他制造了很多的机器。他努力工作,有一次他晕倒在了办公室,他吃了药。有一次在回国的路上在飞机上休克晕倒了。在院里,根据资料他的了肿瘤,最后他的身体慢慢恶化,女儿生出来以后,他连看女儿都看不了。最后他这样的人才就去世了。

里面有很多让我感动的人,感觉他(她)们非常的伟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的观后感

全文共 1640 字

+ 加入清单

每一位感动中国人物都有令每一位为中国人为之感动的精神,为国、为群众、为人民无一不体现党的十八大精神: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富强与家人三十年遥遥相隔的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为群众幸福从百万富豪甘心变得一穷二白的全国道德模范的黄淑珍,无依无靠上顿不知下顿饱却为每一位贫困生一分一厘捐助上学的刘盛兰……

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甘心做沉默的砥柱;高龄孤寡“五保”老人刘盛兰,残年风烛,拖着病弱的身躯,拾荒助学子,高贵的心灵在人间写下大爱;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守住誓言的陈俊贵;带领村民致富,甘做老百姓贴心人的段爱平;35年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的沈昌健;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的格桑德吉;20年来坚持每周出诊6天的百岁仁医胡佩兰;为孩子留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的绝症母亲姚厚芝;在轮椅上度过青春,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的方俊明;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一生追随革命、爱情和信仰,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的龚全珍……

他们用毕生践行告诉了我们,作为一名中国公民,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们应该有的精神。如果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有这样的胸襟,我中国人民的未来不是梦,中国梦的实现更是指日可待。

获得殊荣的,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可以说,没有人是为了今天的奖台而选择自己独特的生活。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只是因为忠于自己的内心,缘于爱。

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疲于张开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眼前,就在处理中心,处处都有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有默默奉献、踏实严谨的老前辈,也有积极进取、钻研努力的年轻人,有关怀体恤员工的领导、也有相互关爱的同事,无论是精诚合作,永不言败的团队精神,还是拔得头筹,闪耀着独特的个人魅力,在一点一滴中都流淌着感动,撞击着我们的心灵。张开眼睛,去发现身边小细节中隐藏的,被忽略的感动吧!

爱需要传承。感动不只是一场晚会的激情,一次刹那间心灵的温暖,它需要落实到具体行动。诗人曾经说过:看一眼鸟儿的飞翔,就可以减轻心灵的重压,能激活潜藏在内心的某种渴望。感动,是我们内心被打开时的那一道优美的弧线。

看到那些人面对信仰和追求的义无反顾和淳朴,我们几度眼泪汪汪。或许对今天习惯于功利也擅长于钻营的我们大多数来说,他们很傻。的确,他们傻的让我们为他们价值观的单一感到不可思议(尤其文化多元的当下),因为我们习惯于对社会发牢骚、对他人无尽抱怨、也常常在对国家的指手画脚中和面对社会事件时那犀利的言辞中寻找存在感,其实,你有没有想过,就在你唾沫横飞地做个愤青的时候,就在你以为世界都欠你的而你将所有的怨愤化为对社会的抱怨的时候,而有些人却在为改善这个世界而努力,不单为了自己,更多的是为了将来的那些熟悉的和陌生的你我他,哪怕力量微小,但仍在坚守……所以,请不要抱怨了,美好的社会不会因为袖手旁观而变好,它需要我们指出不满的同时还更需要我们行动,请相信好的建议和有声的监督迟早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请不要将一味犀利的批判当成自己获得存在感的工具,真的,那只能获得一时的口舌之快,我相信,在被吹捧和被转发的虚荣心得到满足之后,你也只能徒留一地无聊和满心的空虚。而真正的高兴,唯有发自内心的喜悦才给得起,接受和付出都是喜悦的来源,但付出后的喜悦更持久。请相信,文明和道德也是可以“装”出来的,装得久了就是你的习惯,也会内化为你的气质和品行,如果整个社会也跟着我们一起装的话,那它们最终会成为一个民族的品质和精神!所以,请相信那些美好吧,相信它们,你和我也会变得更加美好!还有,请在可能的时候,做个理想主义者吧,既为我们自己也为了身边的人,做个理想主义者,首先对自己而言,证明我们是活着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有继续活下去和将会活得更好的希望和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全文共 1930 字

+ 加入清单

20xx年11月4日,长沙的四岁男孩李辰飞丢失。4天后,李辰飞父亲在香港的同学把李辰飞的情况发在了宝贝回家网站上。

网站志愿者进行资料比对,发现李辰飞的照片与长沙警方刚刚解救的一个孩子很相像,便联系家长进行确认。但家长当时根本不相信,发布求助一个小时,孩子就找到了,怎么可能?他们甚至把志愿者当成了骗子,怎么也不肯上网查看比对照片。

最终志愿者与李辰飞父亲的同学取得了联系,由他出面劝说李辰飞的父母。4天5夜没合眼的家长看到照片后,一下就认出了这就是李辰飞,连夜接回了孩子。

1个小时找到丢失的孩子,这一度是宝贝回家的最快寻亲纪录。

随着网站数据库的丰富,这一“最快纪录”频频被打破。很多时候,寻亲信息来了,志愿者在数据库中就找到了相符的资料,核实后就能确认,这就是要找的亲人。

推动多方关注 建立打拐DNA数据库

除了利用遍布全国的志愿者网络帮助寻亲者,张宝艳和秦艳友还想方设法推动全社会对打拐寻亲的关注。

20xx年,他们与浙江卫视携手开办了国内第一家公益寻人节目,先后与浙江卫视、搜狐、新浪、浙江省公安厅、浙江省民政厅联合举办了两届寻亲大会。

20xx年6月1日,组织北京、杭州等百个城市的志愿者进行百城反拐宣传活动。

20xx年全国两会期间,张宝艳、秦艳友夫妇通过全国人大代表拉依萨和全国政协委员濮存昕提交了《加大打击拐卖儿童犯罪及强制救助街头流浪乞讨儿童》的建议。

同年,他们做了一份详细的被拐儿童现象调查,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把失踪儿童立案时间与立案规定做了修改,由原24小时后立案改为现接现立;建立了全国联网的打拐DNA数据库,免费为丢失儿童和家庭做DNA鉴定;首次把打击利用操纵流浪乞讨儿童牟利犯罪列入专项行动。

同时,全国公安机关专职打拐负责人进驻了“宝贝回家”QQ群,与“宝贝回家”建立长期打拐合作机制。目前在“宝贝回家”QQ群里,有全国各地打拐警察100多人。“宝贝回家”的寻子信息和警方实现共享。

20xx年起,在“宝贝回家”的呼吁下,由公安部牵头联合五部委下发了打击利用未成年人乞讨专项行动的文件,开始了对街头流浪乞讨儿童的救助行动,现在只要发现身份可疑的流浪乞讨儿童就可以带到警方,警方会为这些孩子免费做DNA,核实孩子的真正身份。

20xx年12月,宝贝回家志愿者配合吉林省公安厅组织了全省范围内的对流浪乞讨的孩子进行清理救助活动。

在推动关注的同时,宝贝回家还不断完善网站各种搜索匹配功能,将人脸识别系统和催眠恢复记忆等技术应用到寻亲当中。

“20xx年,石家庄有一个孩子,失踪时年纪太小,始终回忆不起有价值的寻亲线索。”张宝艳说,专家对孩子进行催眠恢复记忆,他成功地回忆起儿时走失时的情景,最终志愿者根据这些情景,在成都为他找到了失散二十多年的亲人。

张宝艳说:“其实找到1300多个孩子不是‘宝贝回家’的最大亮点,隐形的社会效应在于推动了公安部门打拐专项行动,使社会上拐卖犯罪得到遏制,更多孩子避免丢失,更多家庭少了骨肉分离的痛苦。”

随着宝贝回家网站影响力不断增大,社会各界给予网站的支持也越来越多。2009年,公安部提供了专门经费用于支付房租、购买设备;通化市委市政府为“宝贝回家”解决了办公场所、车辆,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为网站设立了5个公益岗位;还有许多企业主动上门提供公益赞助。

去年帮助420个家庭团圆 每天至少找到一个孩子

20xx年1月末,张宝艳和秦艳友回到了位于通化的家中。

“这次入选感动中国,对于我们来说是获得了一个影响力更大的荣誉。”秦艳友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有更多人开始关注宝贝回家,开始关注被拐儿童。”

8年多过去了,从最开始几个月才能找到一个孩子,到如今每天至少找到一个孩子,张宝艳和秦艳友有了更大的目标:要在5年内帮助1000个家庭团圆。“目标是2014年底定下的,现在看来用不上3年就能完成。”秦艳友表示,仅是2015年,宝贝回家就帮助420个家庭团圆。

张宝艳说宝贝回家的最终目标是天下无拐。

在朝着这一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她坦言,“我希望网站影响力越来越大,能够帮更多的寻亲者找回亲人。但我更希望失散亲人的家庭越来越少,直到没有,那样就不需要我们了。”

8年多全身心的投入,张宝艳常年坐在电脑前,腰部和颈部会经常犯病;放下饭碗就上网,胃部经常不适。对此,秦艳友会经常要求甚至“胁迫”她离开电脑,去走一走或者休息一会儿。然而每当QQ群闪动,她还是要第一时间去看。甚至家里停电上不了网的时候,她也会拿起手机,去处理各种事务。

没有报酬,甚至要自己搭钱,还要经常遭遇各种非议和谩骂威胁,是什么支撑这对夫妇走到今天呢?

当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张宝艳笑着说,“一开始,我的愿望是能给寻亲者带来一些帮助。现在支撑我的,是找到亲人后,寻亲者脸上的笑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740 字

+ 加入清单

20__年1月,湖北省武汉市通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在几天时间内,疫情迅速蔓延,全国30个省份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实行最严格的防控措施。危险,时刻就在我们身边,大家都在想着逃离与躲避,而“白衣天使”们却选择了逆行!

他们是专业的人。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存在人传人的现象。”钟南山院士最先发出警示。作为抗击“非典”的领军人物,84岁高龄的他,再次来到疫情最前线!有了钟南山,我们就有了主心骨!紧接着,全国上下组成的一支支医疗队,向着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市前进。不管是钟南山院士,还是医疗队员,他们都是医学专业的人,有了他们的帮助,患者能尽早脱离危险,重回美好生活。

他们是勇敢的人。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南方医院千名医护人员“请战书”中的一句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非典”时期,他们曾赴小汤山医院救治,做到了“零感染”!和他们一样,一位位“白衣天使”,不怕牺牲,不计报酬,毫不犹豫的签下“申请书”和“请战书”。在疫情面前,他们不顾生命安危,都是最勇敢的人!他们和武汉医生“协同作战”,共同帮助患者早日回到亲人身边。

他们是有担当的人。

“此事我没有告知明昌。个人觉得不需要告诉,本来处处都是战场。”一位女医生写下“请战书”时,特别注明没有告诉丈夫!她的“请战书”,被媒体称为现代版的“与夫书”!和她一样,这些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也是爸妈的儿女,孩童的父母,在危难之际,他们义无反顾,没有留在亲人身边,而是选择了责任与担当!重任在肩,勇于担当,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白衣天使的职责。

过硬的专业技能,过人的英勇气概,无悔的责任担当,共同构成了逆行者的清晰影像。这些逆行者的身影,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中!我只有以百倍的努力,千倍的坚持,以优异的成绩向我最崇敬的逆行者致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昨晚已经落下帷幕,在这十个人物中有为了保战友而让自我受伤的军人战士杜富国;有见义勇为而身受17刀的鸡蛋老板吕保民;有独留孤岛独守32年的普通民兵夫妇王继才、王仕花;有为了保留西藏各种植物种子将自我生死置之度外而最终意外身亡的复旦大学教授钟杨;有自我面临生命,为了全机120多条人命而沉着迫降的英雄机长刘传健,还有许多许多。

可是这些人中让我感动的还是独守乡村小学18年的将近不惑之年的校长张玉滚。为了能够让村里孩子不辍学,他接过老校长的传家宝——扁担,用这根扁担寒来暑往从需要走12小时才能到达的乡镇上给孩子们买书,也因为妻子带着九个月女儿前往镇上买书给新来的学生,他九个月女儿因车祸永远离开了他们。他一个人几乎承担着所有科目的教学,但他还是没有离开乡村,让更多的孩子走出乡村,让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

当我们在埋怨孩子不好管时;当我们在埋怨待遇低时;当我们在埋怨教育大环境不好时;我们能够想想这个朴实的乡村教师,他经过改变自我,来慢慢的改变环境,最终改变许多农村娃的命运。

记得曾看过一个故事,有个人在他青年时他想改变世界,等到他暮年时,他发现他无法改变世界,他想改变国家,等到他老年时,他发现他无法改变国家,他想改变他的家庭,等到他行将就木时,他发现他无法改变他的家庭。他想如果他一开始就改变自我,能够会影响到他的家庭,在他家人帮忙下可能改变国家,说不定还能改变全世界呢!

是啊,张教师就是从改变自我开始,慢慢影响到了他人,我们也时刻记住,我们可能改变不了他人,我们可能改变不了环境,但我们能够改变自我,作为教师的我们从此刻开始,从我开始改变自我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可能又会是另一番天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3456 字

+ 加入清单

量子之星潘建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存在!

他27岁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31岁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32岁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1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42岁斩获国际量子通信大奖,45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46岁把世界首颗量子卫星送上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的人生履历充满了无数惊叹号。这位超级大牛科学家,如果不是东阳人,如果不是几个月前还站在金华市文化中心报告厅的演讲台上,他的人生一定不会让金华人如此熟知,他的故事也就不会离金华读者这么亲近。其实,从教育思考者的角度来审视“别人家的孩子”潘建伟,满身都是给现今焦虑万分父母的教育启示。

记者从多年前就开始关注和采访这位不断刷新自己的前沿科学家,知道他的一些成长故事和经历,这里例举一些,或许对金华家长来说会有一些启发。优秀的人总有一些共性,在平民化的科学家潘建伟身上,这些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且是可以学习和模仿的。其实,很多人的家里都正有个小小的潘建伟在悄悄地成长。

故事一:从小爱拆玩具

潘建伟生东阳市马宅镇雅坑村,小学读的是马宅镇雅坑小学,地地道道的农村学校。他的爸爸在城里工作,经常给他带回来一些玩具。这些玩具最后的下场总是支离破碎、首尾分家。父母并没有因此多说他,只是让他整理在一个大箩筐里放在床下。他拆烦了也会尝试着把玩具组装,或者重新组合,但多数以失败告终。

启示:拆玩具的熊孩子挺多,就算现在的家长不会太心疼,不过能不因此骂孩子的父母还是非常少,能抽出点时间来一边帮孩子重新组装玩具,一边给孩子讲历史故事的爸爸更是非常罕见!

故事二:漫山遍野地玩

今年4月,潘建伟回母校,有几个东阳的小学生跑去看他,问他怎么走上科学之路的。他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小时候住在山区,经常爬山,漫山遍野地玩,看到新奇的东西就捡回来当宝贝,尝过山里各种各样叶子和果子的味道。有一次看到一只冬眠的青蛙,感到奇怪的同时更为它担心,因为那时候并不是冬天,小男孩很怕青蛙在还没醒过来的时候就被经过的蛇啊猫头鹰啊之类动物的吃掉!直到他成年后,每当陷入思考的困境,也会去林间散步,喜欢捡掉在地上的树枝来闻一闻。留学的时候,他还喜欢在田野里挖野菜,回家做成菜给家人吃。

启示:从这个故事里你看到了那种在平凡的中国人身上缺少的好奇心了吗?都说玩耍本身就是学习,教育专家说了无数遍,可就是没几个家长真的相信,或是真的敢去执行。难道只有坐在教室里才算学习吗?孩子和大自然本身就有一种天生的亲近,但多数家长常常忘记,这也难怪,其实多数正在当父母的成年人小的时候也没怎么真正痛快地玩耍过,难解玩中滋味是自然的。

故事三:补课可以有

潘建伟读初中时进了东阳城,作文不会写,英语没学过,初中第一次写作文只得40分。爸爸妈妈心里有点着急,一边安慰儿子一边给儿子找老师补习。找的老师合适,只补了几次,小建伟就进步了。他在班里是班长,很想学好,有一种不怕输的精神。为了学好英语,就把同学约到家里来学,向老师请教,进步非常快。后来英语成绩一直在学校里领先。

启示:补课是可以有的,不过一定要对自己的症,不能跟风,不能简单地和人家的孩子比。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知道,不过做得好的没几个。如何补课,真是一门大学问。

故事四:把自己的棉衣送同学

潘建伟爸爸和不少媒体记者讲过儿子有一次回家太晚,为了不打扰父母休息就在门外坐到天亮的故事。还有一个故事是好多年前潘爸爸只讲给金华日报记者的:高中的时候,潘建伟是个热心肠,有一次,他把自己穿的棉衣脱下来送给了生活困难的同学,还发动大家一起凑粮票接济那个孩子。他家还有一张高中同学一起骑着自行车做好事的合影呢。

启示:父母善良,孩子才会善良,这种品质虽说并非遗传,但完全可以传递。少年潘建伟情商挺高,不但赢得了高中女同学的爱情,还在后来的事业中凝聚起一支非凡的科研队伍——“梦之队”,在自己做好科研的同时,带领团队共同进步。这需要极高的智商和情商、逆商。他的科研事业做得如此辉煌,队伍越来越大,连卫星都放了,真不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家能做到的。这里包含的学问,是不是藏着一点西方名校要求的那种神秘的“领导力”影子?

故事五: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1987年,潘建伟考入中科大,学的当然是物理。因为他高中的时候就对量子叠加态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怎么也想不明白,想的时间太多,太投入,都没好好听别的课,期中考试差点没考及格。从那时开始,为了搞明白这个问题,他开始自学量子物理,一学就是30年。他曾经对中科大的老校长朱清时说:“只要什么时候能把为什么会有量子纠缠搞明白,我马上就可以死,没有问题。但是现在可能还搞不清楚,所以我就想活得长一点,我想把它搞明白。”

潘建伟大学时代的宿舍墙上贴着爱因斯坦的照片,人家问他最崇拜谁,他毫不犹豫地说是爱因斯坦。1996年,26岁的潘建伟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起初选的导师是一位诺奖得主,但最终改选了这位诺奖得主的弟子塞林格教授。塞林格教授当时只是一位普通教授,潘建伟认为他学识渊博,在新兴学科量子力学方面潜力更大。他对爸爸说,自己是要选准方向,选对导师,不是为了出国而出国,而是要把最先进的技术学回来。他知道导师正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想要学什么。

前段时间,有年轻人问他如何选专业,他的回答是“喜欢学什么就学什么”。

启示:很多时候,孩子的任性中有着一股执著和自信,有的家长会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好心给以纠偏,结果好心办了坏事,让孩子离自己的喜好越来越远。如果父母的家长意识在这时候弱化一些,或许反而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孩子。这似乎是一个共性,不少出身农家的科学家和企业家等成功人士都有体现,可以对号入座。所以,孩子的强与弱,父母的弱与强,挺辨证,挺艺术,个中滋味,当家长的需要调动一点悟性方有体会。

另一点启示是:偶像和榜样,绝对可以有、应该有,这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追星就要追对星。潘建伟追了爱因斯坦几十年,把偶像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他自己也变成了别人眼中的科技明星。

故事六: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

今年4月,潘建伟给金华老乡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记者当时问潘院士:作为成功的科学家,如何解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当时,他想了想说:“这个问题有点复杂,我需要好好想一想,你给我发邮件,我空的时候回答。”后来他就一直没有空,量子卫星的事情过不了多少日子就有新进展,忙到家人都不敢给他打电话,邮件之约也就没了下文。但就在前些天,记者看到他在央视访谈中讲了一个故事,说自己感触良多:“在国外留学的时候,我到阿尔卑斯山大峡谷去游历。一个大概80多岁、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坐在轮椅上,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是做量子物理的。老太太问,你做量子物理的哪一方面?我说是量子信息、量子态隐形传输,就像时空穿越里面的东西。万万没想到,老太太说:我读过你在《自然》杂志发表的那篇文章。这位80多岁的老太太仍然对科学抱有浓厚的兴趣,竟然自己跑去读艰涩难懂的科学期刊,这是一种天生的好奇!”这是不是个例呢?几年之后,潘建伟在海德堡大学做了一个手术,醒过来时护士站在床前。护士说:潘教授,你是不是研究跟时空穿越类似的东西?他说:是。护士说:你能不能给我讲讲?因为他当时鼻子里插着两跟管子,非常痛苦,只好说现在我讲不了,将来送给你点资料吧。这就是普普通通的欧洲人对物理学的好奇。”

在国内,潘建伟也做科普演讲,尝试用最生动的方法讲量子叠加态、量子纠缠,许多学生会说:老师,我很认真听了,但是听不懂。然后,他们就去自拍、刷朋友圈、玩游戏。到这里,这个学生和物理学的故事基本上就结束了。我们国家为什么没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因也许也在其中,对科学没有真正的好奇。

启示:好奇心!这或许就是钱学森之问的答案!潘建伟用自己的故事和遇到的故事很好地做了回答。

不过,也不要太灰心,尽管很多大人已经不太会提问了,但孩子们还没丧失这种能力。4月7日,“潘老师”讲完《神话、哲学、互联网与人类未来》之后,立即就有一群身穿院士服的少科院“小院士”把他团团围住争相提问,“小院士”朱学谦问的问题颇有深度,得到潘院士的表扬:既然时间和空间可以说是同一个东西,为什么都在讲空间上的纠缠而很少有时间上的纠缠呢?潘院士回答:“也是有的。”接着耐心地讲解了10多分钟,最后还问“小院士”们是否听懂了,并给每一个“小院士”写了一句鼓励的话,签了名。如此看来,潘建伟真的是一个幸运的人,遇到了很多贵人,也成了很多人的贵人。我们做父母和老师的,甚至作为这个社会的成年人,都应该努力去当孩子的贵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