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孙中山作文【通用20篇】

导语: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南、北、西三面环山,东临珠江口,距中山市城区20公里,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中山作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浏览

7647

作文

92

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币预约入口网址

全文共 262 字

+ 加入清单

工商银行官网:www.icbc.com.cn

预约地区:上海、内蒙古、辽宁、吉林、 广东 ( 含深圳)、四川

中国银行官网:www.boc.cn

预约地区:天津、山西、福建、湖北、湖南、广西、重庆、陕西

建设银行官网:http://www.ccb.com/cn/OtherResource/rpretreatment/index.html

预约地区:北京、河北、 黑龙江、浙江、河南、云南、甘肃、宁夏

农业银行官网:http://www.abchina.com/cn/

预约地区:江苏 、安徽、江西、山东、海南、贵 州、西藏、 青海、新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孙中山的故事一、创建最早的革命军事学校

全文共 102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最早的革命军事学校,是孙中山先生于1903年8月在东京创立的青山军事学校。

1900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发动了庚子惠州起义后,革命风潮逐渐弥漫全国。当时,自费赴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学生,有不少希望能够进入日本的陆军学校研习军旅。但由于清政府规定,凡投考外国军事学校的学生,必须由各省督抚保送;一切非公费生均不得投考日本的军事学校,并由清政府驻日本公使蔡钧照会日本政府协助执行,因而一般人无法入日本的军事学校。时孙中山先生正在日本东京,感到革命需要军事人材,便请日本陆军少佐日野熊藏帮助,在东京附近的青山设立革命军事学校,以训练有志献身革命军事工作的留日青年学生,并聘请日本陆军上尉小室健次郎为助教。这就是中国第一所革命军事学校。主持军事训练工作的日野熊藏,是当时有名的军事学家,曾发明日本式盒子炮及木炮,因与孙中山先生互相研究南非洲波亚人的游击战术,遂成知己,助教小室健次郎亦系富有军事学识的专家,两人均属义务性质,不领工资。

青山革命军事学校学习期间规定为八个月,所授科目有普通军事学、南非洲波亚式游击战术、夜袭战法及兵器制造学(重点学习制造盒子炮、木炮和火药)。其课程内容包含有阵地战、游击战及兵器制造三方面,课程精简扼要,切合实用。第一期招收的学生有李自重、黎勇锡、翁浩、刘维焘、饶景光、区金钧、卢牟泰等十四人。学生入学时需当众宣誓。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可见这所革命军事学校的教学目的是很明确的。

青山革命军事学校因缺乏有效的思想教育措施,当孙中山先生于1903年9月26日离开东京赴檀香山后,学生之间即各树派别,意见分歧。经日野熊藏及小室健次郎两教员多方调处无效,遂于开办四个月后解散。

青山革命军事学校虽然只办了四个月,对当时中国社会还是有影响的。如学生李自重,于青山革命军事学校解散后不久,即与史古愚(史坚如烈士之兄)等在香港创立光汉学校,在一般课程外,特别增设军事训练课程,以振奋中国学生的尚武精神。自光汉学校在香港首倡对学生实施军事训练,全港学校翕然从风,香港雅丽西医书院及各着名中、小学校,咸先后聘请李自重及光汉学校学生为军事训练教员,使香港学生一度洗却文弱书生气质,振起雄健尚武精神。又如区金钧、卢牟泰在广东担任军事体操教员,黎勇锡随黄兴筹划1908年的钦州起义,刘维焘、饶景光于辛亥革命后在广东担任军职,无疑也会通过他们的工作,在不同程度上把他们在青山革命军事学校学到的军事知识,带入中国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征文

全文共 4282 字

+ 加入清单

涓涓细流,终汇辽阔大海,犹如平凡的脚步,终能达至成功的彼岸。这是一个人成长的故事,也是大国崛起的辉煌记录。

中国这艘巨轮,在浩荡的历史潮流中平稳前行,悠悠华夏,五千载朝代变迁,五千载历史著述,五千载日月兴衰,五千载春秋遗梦。涛涛江河,硝烟茫茫;巍巍高山,战火郁郁。寻常巷陌、殿堂楼宇,在时光的流逝中,渐渐淹没于历史的风尘。

直面历史,总有一些人与事令人感佩与景仰,透过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让我们骄傲与自豪。自近代以降,国力衰弱、政治黑暗,饱受列强欺凌,日益疲敝的政局激发诸多志士仁人希冀变法自强以求救国图存,唤醒中国这头“睡狮”让“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浩瀚的历史星河中,孙中山先生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自建功革命之日起便成为最璀璨的星辰,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未来指引着前进的方向。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时,也结束了封建帝王江山轮坐的历史悖论,开创了一个以民主共和为本的政治新纪元。

翻开中国历史的书页,一幅幅可歌可泣的画卷跃然纸上:秦始皇威武雄霸横扫六国,整饬军队,严明法制,归一文字,大统中国,国泰民安;汉高祖刘邦知人善任平定中原,治内务,明奖惩,减赋税,敌外患,安黎民;汉景二帝雄才大略固守江山,继承法度,完善体制,兼容文化,繁荣经济,帮交友善,稳固民心,坐拥天下;唐二宗武则天海纳百川天下归一,稳体制,举人才,兴科举,重农业,促发展,睦帮交……“雨过幽庭长绿苔,东风时为扫尘埃。无人曾见春来处,门外桃花只自开。”一个个封建王朝,创新着中国的政治文明,不断用政治智慧浇筑着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根基,推动着历史的演进。

这是我们的历史,我们不曾忘记。

当公元1840年帝国舰炮无情驶来的那一刻,皆已物是人非,往昔的“东亚巨狮”已流落为列强口中的“东亚病夫”,一次次战火硝烟,一次次伤痕累累,一次次动荡不安。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民族”之所愿,安在?山河飘摇,法治不昭彰,“民权”安在?生民涂炭,经济凋敝,“民生”之所愿,安在?难道历史之辉煌不会再现?

什么是真正的有血性的中国人?铁骨铮铮,至死不渝;同心协力,众志成城。历史虽已悄然逝去,但其精神不朽不败。凭借着祖先们留下来的宝贵精神,国人又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为复兴中华而努力,为太平盛世而勠力同心。历史是如此的相似,每个时代都不缺乏产生英雄的土壤,而这个时代赋予英雄的责任也更沉重。

孙中山,生于1866年的晚清,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的孙中山就有很大的志向和抱负,励志有所作为,并为天下苍生而奔波。为此,他开始探索自己的人生之路,并为此而操劳一生。

13岁那年,他随母亲来到美国檀香山。他的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美国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当然这种西式的教育无疑拓宽了他的知识面和眼界。17岁的孙中山回到国内后,也恰巧是中法战争爆发的时候,那时的他年轻气盛,斗志昂扬。面对清政府的卖国求荣,专制腐败,怎能甘于心平气和,安然处之,因为受西方先进体制意识的影响,反抗清政府,改造中国的念头从此一直烙在他的心头。俗话说,独木难成林。他开始结交有志之士,诸如早期的改良者之一何启、郑观应等,因为受到他们的影响,不断发表反清言论。26岁,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之后,一面行医,救死扶伤;一面为自己的远大抱负而努力着。他暗地里接纳反清的秘密组织,打算创办革命团体。随后,孙中山上书向清政府提出改革,“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但即使是这些无关封建制度的小小的革新,也遭到了李鸿章等大臣的反对。但28岁的孙中山早已思想成熟,稳重,待人处事都有自己成熟的见地。面对清政府的无理回绝,他深刻地意识到单凭自己一人之力,无疑是以卵击石,毫无用处,创办革命团体看来是势在必行了。于是,在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来到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取名“兴中会”,以表达他振兴中华之宏伟志向。与此同时,他又在香港等地建立兴中会分支。革命的事业才刚刚起步,奈何清政府实力庞大,在广州的起义被扼杀在摇篮里,星星之火也没有了燎原之势。能屈能伸,大丈夫是也。随后,孙中山便开始了漫长的逃亡之路,此间,他也没有闲着,他到处搜集欧美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研究各派学说,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萌生了“三民主义”的理论。之后的他继续结交各国仁人志士,不断发动起义。另外,他还对光绪帝抱有一丝希望,上书光绪帝并要求变法。但变法主张被清廷内部顽固派反对,也基本被扼杀在摇篮里,“百日维新”成了昙花一现。然而时间虽短,但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对民众也是有影响的。

面对种种无奈与挫败,中山先生并没有为此而放弃。而是大声说道:“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百折不挠,愈挫愈奋。”他的精神可歌可泣,被志同道合的能人所赞赏。靠着自己独到的政治思想、坚实的经济基础;博学志坚、虚怀若谷的个人魅力奔走于南洋。此时此刻,他已不是孑然一身,孤军奋战了;而是形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八方拥护的革命盛景。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虽然有雄心壮志,但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暗杀、酷刑等各种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随时都会性命不保。但英雄毕竟是英雄,当国之危亡需要他的时候,他就会为此奋不顾身,浴血抗争。当时的孙中山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一心只想着谋求万世之业,为中华之振兴而努力,为久违悠长的“中国梦”而殊死拼搏。

公元1905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兴中会与在比利时、法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先后建立的革命团体建立联系。同年在这些革命团体的基础之上创建了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会——中国同盟会,他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同盟会机关也开始正式发行《民报》,宣传三民主义思想。在发刊词中,孙中山也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此时的革命焰火已越烧越烈。同盟会的成立让世界各国的团体有了主心骨,明确了奋斗目标。中华大地,革命组织不断涌起,革命思想已被众人所接受和认可,如同火炬般不断传递着共同的梦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革命经费非常紧缺之际,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慷慨解囊。此所谓,天下归一,势不可挡。随后全国上下大大小小的起义风起云涌,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虽然由于组织等原因未能彻底打败清政府,但在全国引起了了巨大的震动,也给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精神鼓舞。革命注定是要流血的,但哪怕每一次小小的成功,也都能够激励成千上万人为复兴中华而奋不顾身。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所有的不满,所有的屈辱在这里一并燃烧;所有的志气,所有的梦想在这里生根发芽……辛亥革命结束君主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扫除中国人走向独立和解放道路的障碍。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无论是袁世凯称帝亦或张勋复辟,都只能是昙花一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业,也不是一个政党故步自封实现的。它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世世代代的坚守,它是各个政党和各种意识形态的相辅相成。1922年,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国民党改组势在必行。孙中山在共产党新理论体系的指导和新鲜血液的协助下,于1924年1月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自此,孙中山先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和工人、农民一起“促国民革命运动之进行”,唤醒中国革命新的活力,走向“中国梦”的事业顶峰。

立千秋新制,创万世基业,革命事业如火如荼。然而,1925年先生久病成疾,在北京与世长辞。他在临终的时候说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总理遗训所体现的至死不渝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充分的发扬。孙中山先生走了,可他的新三民主义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厚的历史积淀、强烈的时代特征,明确的目标导向和精神激励作用,而且在当下,这些内容也为世人所拍手称贺,铭记于心。为了中国梦,为了人民幸福,还有千千万万个孙中山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因此,我们需要铭记历史,需要缅怀先烈,更需要继承和发扬先烈们的精神与“中国梦”的伟大夙愿。

“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历史功绩,使中山先生的事迹彪炳于史册,复兴中华的“中国梦”,是中山先生毕其一生未竟的事业,但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理念的共和政体的建立,使中国成为当时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也为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独立解放事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建立何种政治制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不仅是中山先生的夙愿,更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只有制度,才能决定国家、民族的命运,决定全体国民的未来。

孙中山先生去世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忠诚的继承者、最彻底的实现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三民主义的思想仍然引领着人民调整心态,改变陋习,健全人格,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意识,积极投身于革命或事业,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每一次历史性巨变,站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他们非凡的才智和胆识、无比的胸襟和气度发展和传承着孙中山先生的中国梦。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建立新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赢得实现中国梦的政治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实行改革开放,奠定中国梦的物质基础;现阶段,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梦,成为连接海峡两岸、海外华侨和全国人民的重要精神纽带。

百年天地转,地覆天翻慨而慷。实现先生遗志,弘扬中山精神,复兴中华文化,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促进海峡两岸合作和统一,构建全球华人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是复兴中华的精神要义,是全体华夏儿女的共同目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中国梦”有它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华夏儿女千百年来的期待,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必然,具有顽强的坚不可催的生命力和爆发力。了解“中国梦”的历史与当代,深刻铭记苦难与屈辱,才能使我们更加踏实地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有信心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当代中国民族复兴理想的最新宣示,它不仅是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奋斗目标和几代中国人夙愿的凝结,也是对振兴中华当代价值的新诠释,是引领中国前进的航标,“人类进化,世界大同。”继承和发扬载之身先士卒,为圆梦中国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铭记历史,终究会走出一条大道如虹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宋庆龄与孙中山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宋庆龄的一生当中,革命和国家这两个词语占据了她的大部分时间。为了支持革命,她心甘情愿追随孙中山先生,和他一起扛起起义的大旗;为了国家,她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宁愿抛头颅洒热血。她的这种精神,在接下来的一则故事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1922年的6月16日,注定是一个不安稳的日子。自从孙中山先生决定开始进行北伐战争之后,受到了来自很多方面力量的阻挠和抗争,其中,也不乏许多当年曾经和孙中山并肩作战的同志。而陈炯明,就是其中一位。这个曾经和孙中山先生一起参与过“护法战争”的好战友,因为不满孙中山先生“使用中央集权武力谋求全国统一”的做法,在这一天,他选择进攻了元帅府。

当时孙中山先生已接到密报,知道事态紧急,便要求宋庆龄先行撤退。但是宋庆龄却坚持让孙中山先生先走,因为她知道,如果自己和孙中山先生同时撤离,就会因为移动目标过大而被叛军发现,使得孙中山先生置于危险境地。所以,宋庆龄对孙中山先生说出了那一句经典的话语——“中国可以没有我,但不可以没有你。”

她忍痛将孙中山先生送走,自己和几名部下呆在家中,制造孙中山仍然在家的假象。因为她的勇敢,使得孙中山先生最终可以撤离到安全的位置。而宋庆龄自己,却几次遭受生死的考验,才和孙中山先生会合。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

全文共 1973 字

+ 加入清单

纵观孙中山先生一生的奋斗历程,他的思想和实践中,爱国主义像一根耀眼的红线,贯穿了他一生斗争的每个阶段和各个方面。孙中山的革命是为了爱国。1894年,山兴中会在孙中山的奔走组织下成立了。他沉痛地指出,“方今列强环伺,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日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在1911年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延续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在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的矛盾和争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各自扶持军阀充当代理人,割据一方,彼此厮杀,战乱频繁,中国依然是四分五裂的局面。反对国家分裂,维护国家的完整统一,成了孙中山一项首要和迫切的任务。他萦思探索、梦寐以求和奋斗不止的追求,就是国家的完整统一。孙中山着重把是否维护国家统一作为衡量人们爱国与否的重要标准,强调“国家统一,实关国家之危亡”,反复论证“统一之时就是治,不统一之时就是乱”的道理,把统一作为国家强大的前提,特别指出“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坚决反对任何分裂中国的政治方案。他在1917年和1921年进行的两次护法运动,都是针对国家四分五裂的局势,为打倒军阀,削平叛乱,统一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他一再表示,要“竭志尽诚,以救民国,破除障碍,促成统一,巩固共和基础。”“中国人民再也不能容忍别人瓜分自己的国家,他们希望统一,成为一个强大的和不可动摇的民族。”当前,实现祖国统一,乃是海峡两岸人民的企盼,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凡华夏子孙、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应当深思孙中山所揭示的真理,追慕孙中山为爱国而致力于统一的榜样,为祖国和平统一和振兴中华做出积极的贡献。

爱国必须全心全意致力于建设国家。孙中山的爱国精神不仅体现在革命与维护国家统一之上,还体现于建设国家,改变中国经济的落后面貌,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国民素质的现代化。“为众生谋幸福”,使中国走上富民强国之路。他指出,“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孙中山1912年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一则是为了能和平统一祖国,免于国家形成南北分裂之局,另则是为了能够专心从事实业救国。他提出了用10年时间修筑20万里铁路以奠定中国富强之基础的宏伟目标。为“登中国于富强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他经过多方考察、总结经验,又于1919年提出了《实业计划》这一以国家工业化为中心的、使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的大规模建设规划。虽然先生的诸多计划和主张因时局的限制而没有得到实现,但其盼望祖国强盛,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望却凝聚着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多少世纪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国的繁荣富强奋斗不止,孙中山先生则是他们的集中代表。他一生的奋斗历程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多次起义失败、他乡被难、奸人篡权、小人背叛、他人质疑……所有这一切打击和磨难都未能使他失去为实现救国图强而奋斗一生的坚强意志。反过来他还能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寻找更有益于救国的道路与革命主张。就如孙中山自己所说,“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及至生命终结之时,仍不忘告诫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正在努力实现第三步。但是,我们仍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的综合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还有待于更大的飞跃,国际地位还有待于提高,等等,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还很多、很重,我们仍然需要艰苦努力,奋斗不息。孙中山以超人的意志和毅力,几十年如一日奋斗不息的精神,正是我们今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要坚持和发扬的。

与时俱进、紧跟历史潮流不断进步的精神,是孙中山的又一突出品格。他一生追求真理,不断进步,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顺历史潮流而前进。孙中山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在爱国思想驱使下,他表现出了服从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精神。最初他幻想依靠帝国主义来助中国走向共和,为此奔走他国,多方呼吁;在南北割据时期,他又幻想依靠军阀来维护共和,然而,陈炯明的叛变使他深刻认识到,谋求国家统一进步,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决心“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决定同代表中国新兴力量的中国共产党携手,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一手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其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成为其继辛亥革命之后又一伟大的历史贡献。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一日千里,故步自封就等于落后,而落后就意味着挨打,只有与时俱进,紧跟世界潮流,把握世界脉搏,方能时刻以新的面孔、新的姿态展现于世界面前,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纪念孙中山诞辰的作文

全文共 683 字

+ 加入清单

孙中山,一个不常听到的名字。一个久久落寞,无人再提的名字;他的声音早已沉没于老旧的书本和图书馆中,早已沉寂于研究院的研究者口中。我们听惯了周杰伦、林志玲,以及很多影视娱乐界的当红明星的名字。但是,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一百多年前,他为挽救岌岌可危的中华民族不至于亡国灭种而上书李鸿章,要求变法强国。被拒后,又愤然举起大旗,组织政党,拿起武器,推翻了那个颓废腐朽的晚清王朝,企图唤醒早已沉睡的国民。这样一个人,我们可还记得吗?

孙中山,一个当时被认为不安定分子的人;一个被政府到处通缉,不得不远走他乡,漂泊异国的人;一个不顾个人安危,到处宣扬三权分立,五权宪法的人。一个极力想要推翻君主专制,实行民主共和的人。他知道,一个没有国民自主性的国家,只依靠少数某些人的独断专行,是不会长久的。于是,1911年的一天,在被称为辛亥革命的战役中,他推翻了堕落的晚清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体制的国家。他是第一个主张实行民主共和的先行者,一个极力主张民主自由的伟大思想家。无论他当时惹得了多少人的非议,无论他在当权者的心目中多么不安定,但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历史,最终给了他一个公平的定位——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毛主席说过,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我们应该牢牢记住先生的伟大功绩,并且为此而不懈的努力奋斗。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让我们回望过去的峥嵘岁月,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吧。让我们牢记革命先辈不屈斗争的坚强意志。带着这份勇敢,微笑着踏上我们未来的人生之路吧。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的面对一切,勇于克服一切,未来的美好时光总会到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第一次哭泣:家人反对自己与孙中山的婚事

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1915年6月,宋庆龄从日本东京回到上海。她这次回来有两个目的:一是探望自己的双亲,二是向父母坦陈自己和孙中山婚事。到家后的第二天,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就自己和孙中山的婚事征求父母的意见。

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是老朋友,这一年他已49岁,而宋庆龄才22岁。宋嘉树无法接受这门婚事,他望着站在一旁的女儿,毫不留情地说道:“孙先生是一位伟人,可他又是一个老人,你怎么能同他结合呢?这完全不可能……”一向听话的宋庆龄却执著地说:“不,他才49岁……”

“女儿啊,你真是不尊重自己,不爱惜自己。你的未婚夫已经是快50岁的人了,你为什么偏偏要和他结婚?你为什么不怕亲朋好友耻笑?你为什么硬要坚持这门极不合适的亲事?”宋嘉树生气地说。

宋庆龄憋红了脸说:“孙博士年纪大了点,这又怎么样?年岁大点就不能和年轻女子结合吗?他是我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是一个卓越的不屈不挠的革命实践者,现在是领导人民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的领袖,正在为实现他所提出的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尊重,不值得爱吗?”

宋嘉树摆摆手,打断宋庆龄的话,发出了最后通牒:“宋家门里容不下老女婿,你要和孙中山结婚,就别进宋家的门!”

宋庆龄无法理解自己的父亲为何如此“无情”,而且自己的母亲和大弟宋子文都反对这桩婚事,想到这里,她鼻子一酸,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这是宋庆龄记忆中的第一次哭泣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纪念孙中山诞辰的作文

全文共 817 字

+ 加入清单

当公元1840年帝国舰炮无情驶来的那一刻,皆已物是人非,往昔的“东亚巨狮”已流落为列强口中的“东亚病夫”,一次次战火硝烟,一次次伤痕累累,一次次动荡不安。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民族”之所愿,安在?山河飘摇,法治不昭彰,“民权”安在?生民涂炭,经济凋敝,“民生”之所愿,安在?难道历史之辉煌不会再现?

什么是真正的有血性的中国人?铁骨铮铮,至死不渝;同心协力,众志成城。历史虽已悄然逝去,但其精神不朽不败。凭借着祖先们留下来的宝贵精神,国人又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为复兴中华而努力,为太平盛世而勠力同心。历史是如此的相似,每个时代都不缺乏产生英雄的土壤,而这个时代赋予英雄的责任也更沉重。

孙中山,生于1866年的晚清,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的孙中山就有很大的志向和抱负,励志有所作为,并为天下苍生而奔波。为此,他开始探索自己的人生之路,并为此而操劳一生。

百年天地转,地覆天翻慨而慷。实现先生遗志,弘扬中山精神,复兴中华文化,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促进海峡两岸合作和统一,构建全球华人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是复兴中华的精神要义,是全体华夏儿女的共同目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中国梦”有它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华夏儿女千百年来的期待,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必然,具有顽强的坚不可催的生命力和爆发力。了解“中国梦”的历史与当代,深刻铭记苦难与屈辱,才能使我们更加踏实地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有信心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当代中国民族复兴理想的最新宣示,它不仅是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奋斗目标和几代中国人夙愿的凝结,也是对振兴中华当代价值的新诠释,是引领中国前进的航标, “人类进化,世界大同。”继承和发扬载之身先士卒,为圆梦中国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铭记历史,终究会走出一条大道如虹。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

全文共 932 字

+ 加入清单

在民族危难之际,是谁挺身而出?在列强瓜分中国之时,又是谁挺身而出?是他,他的名字全中国人名都不会忘记,他的名字叫孙中山

孙中山出生在广东中山,是中国政治家、医师、革命家、中华民族主义者。其流亡日本时,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之后转化成为后世常用的“孙中山”惯称。曾任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等职,亦为三民主义思想的创建者。1892年7月23日,孙中山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在北京逝世,陵墓位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这一辈子做出过的最大的成就恐怕莫过于1905年8月20日成立中国同盟会, 推翻晚清政府,结束封建帝制, 建立共和体制、建立中国国民党。创建黄埔军校和中山大学, 领导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提出三民主义和五权分立思想, 创立“中华革命军”。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一生坎坷经历也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探索救国道路的缩影。

就那孙中山的第一次失败为例吧。孙中山革命人生第一次失败是上书李鸿章无果。1894年,孙中山闭门十天,写出了长达万言的《上李鸿章书》。信中,孙中山首先申明自己的不凡抱负和知识背景:“……幼尝游学外洋,于泰西之语言文字,政治礼俗,与夫天算地舆之学,格物化学之理,皆略有所窥;而尤留心于其富国强兵之道,化民成俗之规。”接着,他提出了四条“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即“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孙中山在信上说,如果清政府采纳这些主张,“以中国之人民材力,而能步武泰西,参行新法,其时不过20年,必能驾欧洲之上”。在王韬、郑观应等人的帮助下,孙中山来到天津,把万言书送到了李鸿章的府上,但自己并没见着李鸿章。李鸿章以“军务匆忙”为由,推辞说:“打仗完了以后再见吧。”当时的李鸿章如同现在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孙中山只是刚出道的医生,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前夕不忙里抽闲接待孙中山,很正常。但对孙中山的影响却很大,从此他断了为清廷服务的念头,树立起推翻清朝的理想。

一个真正的英雄不经历坎坷的道路是不会成为英雄的,这就是为什么孙中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与孙中山有关的励志谚语

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与孙中山有关的励志谚语,欢迎大家查看。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

人类要在竞争中生存,便要奋斗。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事功者一时之荣,志节者万世之业。

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学者贵知其当然与所以然,若偶能然,不得谓为学。

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待明日。

古人进步最大的理由,是在能实行。能实行便能知,到了能知,便能进步。

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

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失败是什幺?没有什幺,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幺?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名人“孙中山”名字由来的故事

全文共 1065 字

+ 加入清单

有资料记载,孙中山先生的祖籍是在河源市的紫金县中坝镇孙屋排村,在紫金有一个“中山纪念小学”和“紫金中坝发昌中山纪念陈列室”。孙中山先生“祖籍紫金之说”虽有争议,但亦为世人所知,而关于他的名字由来,却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掌故。

孙中山先生,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初名帝象,稍长取名文,字德明,又有了新意。孙中山先生早年在澳门、广州行医及游历欧美,多是以逸仙为名。后来,革命同志常以“中山”称之。这“中山”本是个典型的日本姓,怎么会变成孙先生的名字呢?这里有一段趣事。孙文到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日本青年宫崎滔天、平山周十分仰慕孙文,经过许多周折,两人在横滨中国革命志士陈少白的寓所见到了孙文。交谈之中,两人深为孙先生的革命热情和深刻见解所折服。他们决心尽全力帮助孙先生,希望孙先生在日本多留一些时日。为了安全,宫崎滔天和平山周提议孙先生改住他们安排的旅馆,孙先生接受了他们的建议。

于是,孙先生在宫崎滔天、平山周的陪同下,前往新的旅馆。他们一路经过日比谷公园,又经过中山侯爵府邸,来到了名为“对鹤馆”的旅舍。住宿要填写登记表,就由平山周代笔填写。填到姓名栏时,平山周为难了。当时,孙先生正在流亡之中,不能公开使用真姓实名,这可怎么办?平山周急中生智,想起刚才路过的中山侯爵府邸。这“中山”是日本人最常见的姓,正好借来一用。于是,平山周就写下了“中山”二字。有了姓,可是名呢?名怎么填?看着平山周焦急的样子,孙先生接过笔,在登记表上的“中山”后面,写下了一个“樵”字。

事后,有人问孙先生,为什么要以“樵”为名。孙先生说:“现在中国到处是榛莽荆棘,我就是披荆斩棘的开山樵夫啊!”就这样,孙文先生在日本就以“中山樵”这个日本姓名进行革命活动。同志们都称他为“中山先生”。“中山先生”这是日本民族常见的称人方式。因为这样称呼习惯了,革命同志也就不再称他为孙文,而是在日本姓“中山”前面另加了中国姓“孙”,称他为“孙中山”。只是在正式的场合,才称孙文或孙逸仙。就这样,一个日本的姓变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文的另一个名,而且是最常用的名。

为了让后人永远铭记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他的家乡广东省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即现在的中山市;我国放多城市的街道、公园。也以“中山”命名;还出现了“中山”为名的学校、医院、舰艇;而一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服装,也被称为“中山装”。由于有了孙中山先生祖籍“紫金之说”,也就有了紫金“中山纪念小学”和“紫金中坝发昌中山纪念陈列室”,并于1986年由任民革中央代主席、中国人民政协副主席屈武同志亲笔书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币预约入口

全文共 71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人民银行今天发布公告称,决定自2016年10月12日起陆续发行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币一套。该套纪念币共3枚,其中金质纪念币1枚,银质纪念币1枚,铜合金纪念币1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预约入口,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6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币预约入口

金质纪念币和银质纪念币正面图案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并刊国名、年号。8克圆形金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孙中山先生像,并刊“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和“1866-2016”字样及面额。30克圆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先生故居,并刊“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和“1866-2016”字样及面额。纪念币规格和发行量方面,8克圆形金质纪念币为精制币,含纯金8克,直径22毫米,面额100元,成色99.9%,最大发行量10000枚。30克圆形银质纪念币为精制币,含纯银30克,直径40毫米,面额10元,成色99.9%,最大发行量20000枚。

金质纪念币和银质纪念币由深圳国宝造币有限公司、上海造币有限公司铸造,中国金币总公司总经销。

铜合金纪念币正面图案为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先生故居,其上方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左下方刊“孙中山故居”字样,下方刊“伍圆”及年号“2016”字样。背面图案为孙中山先生像,其上方刊“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和“1866-2016”字样。铜合金纪念币面额5元,直径30毫米,材质为黄色铜合金,发行量3亿枚。铜合金纪念币采取预约方式发行。对于未预约或预约未兑换的部分铜合金纪念币,采取现场兑换方式发行。

人民银行表示,铜合金纪念币与现行流通人民币职能相同,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征文

全文共 1046 字

+ 加入清单

在神州大地的深处,拂去封面上灰厚的埃,那些旧日章节便幡然醒来,睡眼惺忪地轻声诉说着他们记忆中的悲与欢,绚丽与暗淡。

1840年,美美地做着天朝大国梦的清朝在大不列颠人坚船利炮的威势下,昂着头却又卑贱地签下了耻辱《南京条约》。由此以后,华夏大地就被深深地推进了资本主义的熔炉之中: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一次次战争换来了寸寸土地的流失;《天津条约》、《中法条约》、《辛丑条约》……一份份条约让清王朝离毁灭的边缘越来越近。

但是,中国五千年的瑰丽文化不会因此而消失殆尽,它在等待着一个人,一个能救它于水火之中的人。

那个人便是孙中山

孙中山,原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就是他,在那个时代之下,不甘压迫领导着数以万计的能人志士,创立了中华民国以及中国国民党,从一个又一个的列强手中尽可能多的夺回了中华民族的领土。

同样是反抗封建王朝的战斗领袖,孙中山先生与农民起义英雄及之前的革命先驱的最大不同在于:一是通过其独到的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精华与中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相结合,从以民为本的宗旨出发,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基础学说,还就改造落后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国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作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设想和计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革命理论;二是自发动和组织革命开始,终其一生,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反封建的立场和坚定的革命方向,面对种种困难,在极其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几番组织和改造革命政党,十一次的失败并没有打倒他,相反的,他越挫越勇,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正是如此,他的成功才比他们更为彻底。

现在有很多人都在议论,说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国民革命并未能完全实行革命目标,反而让袁世凯有机可乘。不可否认,确实是这样,但这并不是孙中山本人的思想活动所能左右的,那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所致。那么当今的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妄测那个时代?更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算那确实是孙中山先生的失误所造成的,我们又凭什么去指责他?

总而言之,国父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领导人,是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是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称之为国父是当之无愧的。

慢慢地合上书页,同时也再次合上了那段时势造英雄的历史,不由得沉思起来,耳边又响起了那位严厉而不乏慈祥的老先生的声音,“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们要谨记国父孙中山先生的教诲,踏着他曾经走过的路径,为我们的未来,为我们的祖国,去争取一段辉煌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孙中山不再兜圈子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孙中山的许多文件、声明、函电等等,都出自宋庆龄之手。但她也不是机械地执行孙中山的指示,而是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理解熔铸其中。她对孙中山思想的能动作用与影响,可通过她对斯诺的讲述而窥见一斑:

“他说得很谨慎,而他的着作也是经过编辑的,以免他的追随者闹分裂。我们办事必须慎之又慎,他常常告诫我说:‘要按中国人的方式办事———兜圈子———不能径直冲向目标’。”

孙中山因年龄、阅历以及地位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制约,他迈进的步伐有时会显得十分审慎。受过西方民主思想熏陶的宋庆龄,以她敏锐、活泼而激进的思想,对孙中山肯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孙中山后来制订三大政策和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时,虽然遭到国民党右派的包围和反对,受到国外反动势力的威胁,可是他不再“兜圈子”,而“径直冲向目标”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孙中山:不读书不能生活

全文共 721 字

+ 加入清单

一九〇八年,孙中山先生颠沛流离地到了英国伦敦。

这个消息立刻引起了一些华侨和中国留学生的注意。这些人有的怀着崇敬心情,有的抱着好奇心理,都想见到孙中山这位赫赫有名的革命领袖人物。其中有些迂腐的人推测,孙中山肯定是一个大字不识的“绿林豪杰”。

待到与中山先生见面后,才知道他原来是一位博学多识、勤勉出奇的伟人。

当时,中山先生经过旅途的辗转周折,所带的费用已分文不剩了,眼看着连一口面包都吃不上。于是,一些热心的留学生便慷慨解囊,你凑一点,我凑一点,凑了三四十个英镑送给中山先生,以暂时维持他的基本生活。不料三天之后,大伙儿再去看望他时,却见他已将这些钱买了一大堆新书。一见面,中山先生便津津有味地指着书告诉众人说,这是什么书,那是什么书,这本书怎么怎么好,那本书又如何如何重要。众人见此情景,一个个不禁目瞪口呆,有的为中山先生的好学精神所惊骇,也有的抱怨他不该将吃面包的钱拿来买了书。

这些人哪里知道在中山先生看来,书比面包更重要得多。他曾经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

的确,在中山先生的一生中,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休假,每夭除了饮食做事以外,总是手不释卷。他每次外出旅行,什么行李都可以不带,却总要带上几本最新出版的书籍。即使是在火线上督战,他也要带许多书籍杂志放在指挥所里多军事上的工作一停止,便把书本拿在手上,从容不迫,一字一句地读起来。

他曾经对一位朋友说:“我几十年来,因为革命,居无定所,每年所买的书籍,读完了之后,便送给朋友去了。至于读过了的书籍之种类和数目,记不清楚。大概在我革命的时候,每年所花的书籍费,至少有四五千元;若是在革命很忙的时侯,所花的书籍费便不太多,大概只有二三千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纪念孙中山诞辰的征文

全文共 794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三下午,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参观“纪念孙中山先生图片展”。于是,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不知不觉就到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一走进大门,一眼就望见了“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这是孙中山先生的亲笔写书。从那粗壮的毛笔字中,可以看出孙中山那与众不同的博大胸怀。

观看了图片展后,我对孙中山有了一定的了解。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先驱者,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而奋斗了终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的活动开拓了一个新阶段:提出了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当中国革命历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帮助,把旧三民主义重新作了解释,使之获得了新的历史特点。他的晚年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孙中山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的确,孙中山先生为了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确实是呕心沥血。孙中山先生出生在战乱时代,由于西方教育的影响,使他从小萌生革命思想。他爱听洪秀全的故事,长大立志干一番大的事业。后来经过他的努力,兴中会诞生了,同盟会不久也成立了。在他的一生中只有59年,革命起义就占了一大半。1925年3月12日他因为肝癌而病逝北京。就是因为他不肯休息,才会这样。就是因为他为了中华民国,因劳累而死去。

孙中山并没有因为死去,而从人们心中消失。在他的葬礼上,多少学生打着学校的旗号围在他的灵堂前,场面使人看了都会伤心。人们为孙中山制造了个巨型花圈。在上面那张遗照上,可以看见孙中山先生慈祥的脸。虽然他的地位高高在上,可一点也没有贵人的架势。他一生就为人民作了很多事,他关心学生,关心经济,关心发展,关心所有的事,难怪人们会那么尊敬他,爱戴他。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体系中,就可以体现一切,他什么事都想着人民,想着国家,这真让人难忘。

孙中山先生虽然逝世了,但我们会永远记住这个响亮的名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孙中山诞辰150周年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人物简介: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1866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近代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先行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开拓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结合科目:史纲

考查方式:选择题、分析题

考点链接:(1)同盟会: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2)三民主义(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辛亥革命的失败的原因和教训(5)新三民主义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复习方式:史纲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四章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重点复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和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作用以及辛亥革命的意义和教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纪念孙中山诞辰

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长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

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

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

事物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十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

但是要谦虚。不但现在应当这样,四十五年之后也应当这样,永远应当这样。中国人在国际交往方面,应当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大国主义。

孙先生是一个谦虚的人。我听过他多次演讲,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情况方面,知道他是很虚心的。

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名人故事:孙中山与中华佛教

全文共 842 字

+ 加入清单

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任内函复中华佛教总会申请立案的报告中,没有简单地把佛教视为迷信活动,而是本着信教自由和政教分离的原则,同意它的“揭宏通佛教,提振戒乘,融摄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甄择进行,以求世界永久和平和众生完全之幸福”的立会宗旨,肯定它“阐微索隐,补弊救偏,既畅宗风,亦裨世道”在中国社会和学术研究中的作用。同时,又指出“近世各国政教之分甚严,在教徒苦心修持,绝不干预政治,而国家尽力保护,不稍吝惜。此种美风,最可效法”,以启导中国佛教徒认清守戒清修的正确道路。孙中山还将中华佛教总会申请立案的报告发交教育部存案,使它在法律上取得“社团法人”的地位。这些有关佛教问题的批示和处置,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对佛教与中国社会关系问题的精辟见解和对佛教徒的亲切关怀。

孙中山对佛教与中国社会关系的精辟见解,和对佛教徒的亲切关怀,博得广大佛教徒的尊敬和爱戴,故当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南下广州的时候,广东的佛教徒即推广东佛教总会(后改为中华佛教总会广东分会)会长铁禅领头,于1912年5月在广州六榕寺召开欢迎孙中山大会。孙中山携同家属和广东军政府大都督胡汉民等出席欢迎大会,并给广东佛教徒题赠了“平等、自由、博爱”六个大字,以勉励他们遵守“临时约法”(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任内,于1912年3月11日公布的、属于临时宪法性质的最高法律)上有关宗教信仰的规定,进行正当的宗教活动。

孙中山还乘参加欢迎会之便,登上六榕寺的九级浮屠——花塔游览。他看到花塔从第二级起,每级都悬挂着四字的匾额一方。它们从第二级起,自下而上依次为“二仪高下”、“三光并耀”、“四表光被”,“五岳推尊”、“六合遥观”、“七星凌汉”、“八埏在望”、“九垓一览”。匾额对历史、艺术建筑来说,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而这八方匾额既恰到好处地表达出这座高耸入云的花塔各个层级的特色,又概括地体现了它那穿云插天、九垓一览的高昂气势,是不可多得的文艺杰作。把当年孙中山见过的这些匾额恢复过来,定能使这座中外驰名的佛教艺术建筑——花塔更加生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名人孙中山七则故事

全文共 7077 字

+ 加入清单

一、创建最早的革命军事学校

中国最早的革命军事学校,是孙中山先生于1903年8月在东京创立的青山军事学校。

1900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发动了庚子惠州起义后,革命风潮逐渐弥漫全国。当时,自费赴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学生,有不少希望能够进入日本的陆军学校研习军旅。但由于清政府规定,凡投考外国军事学校的学生,必须由各省督抚保送;一切非公费生均不得投考日本的军事学校,并由清政府驻日本公使蔡钧照会日本政府协助执行,因而一般人无法入日本的军事学校。时孙中山先生正在日本东京,感到革命需要军事人材,便请日本陆军少佐日野熊藏帮助,在东京附近的青山设立革命军事学校,以训练有志献身革命军事工作的留日青年学生,并聘请日本陆军上尉小室健次郎为助教。这就是中国第一所革命军事学校。主持军事训练工作的日野熊藏,是当时有名的军事学家,曾发明日本式盒子炮及木炮,因与孙中山先生互相研究南非洲波亚人的游击战术,遂成知己,助教小室健次郎亦系富有军事学识的专家,两人均属义务性质,不领工资。

青山革命军事学校学习期间规定为八个月,所授科目有普通军事学、南非洲波亚式游击战术、夜袭战法及兵器制造学(重点学习制造盒子炮、木炮和火药)。其课程内容包含有阵地战、游击战及兵器制造三方面,课程精简扼要,切合实用。第一期招收的学生有李自重、黎勇锡、翁浩、刘维焘、饶景光、区金钧、卢牟泰等十四人。学生入学时需当众宣誓。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可见这所革命军事学校的教学目的是很明确的。

青山革命军事学校因缺乏有效的思想教育措施,当孙中山先生于1903年9月26日离开东京赴檀香山后,学生之间即各树派别,意见分歧。经日野熊藏及小室健次郎两教员多方调处无效,遂于开办四个月后解散。

青山革命军事学校虽然只办了四个月,对当时中国社会还是有影响的。如学生李自重,于青山革命军事学校解散后不久,即与史古愚(史坚如烈士之兄)等在香港创立光汉学校,在一般课程外,特别增设军事训练课程,以振奋中国学生的尚武精神。自光汉学校在香港首倡对学生实施军事训练,全港学校翕然从风,香港雅丽西医书院及各着名中、小学校,咸先后聘请李自重及光汉学校学生为军事训练教员,使香港学生一度洗却文弱书生气质,振起雄健尚武精神。又如区金钧、卢牟泰在广东担任军事体操教员,黎勇锡随黄兴筹划1908年的钦州起义,刘维焘、饶景光于辛亥革命后在广东担任军职,无疑也会通过他们的工作,在不同程度上把他们在青山革命军事学校学到的军事知识,带入中国社会。

二、镇南关亲手炮击清军

1906年,孙中山自日本到越南,在河内金碧台街六十一号设立秘密机关,策划了几次武装起义。1907年的镇南关之役,便是其中孙中山亲临前线,直接参加战斗的一次。

1907年,孙中山先生任命熟悉镇南关一带情况的黄明堂为镇南关都督,李裕卿(镇南关附近之凭祥地方土司)为副,何五为支队长,招募勇悍善战的广西游勇为先锋队,计划袭取镇南关为根据地。

1907年12月2日,黄明堂率领广西游勇八十余人,循山背间道向镇南关猛烈袭击,夺取了镇南、镇中、镇北三座炮台,夺获大小炮十四门,步枪四百多支。孙中山随即于同月4日率黄兴、胡汉民等亲临前线,慰劳战士,鼓舞士气,并与黄兴、黄明堂等坐镇镇北炮台,调度指挥,命令李裕卿守镇中炮台,何五守镇南炮台。

翌日,清政府严令清军陆荣廷部四千余人倾巢出动,要夺回三座炮台。孙中山率革命军固守炮台,并亲自发炮轰击清军,第一炮即命中六十余人,清军阵脚大乱。孙中山先生在战斗中感慨地说:“反对清政府二十余年,今日始得亲自发炮轰击清军。”

据守镇南关三座炮台的革命军,在孙中山先生亲临前线的鼓舞下,锐气倍增,以寡敌众,屡挫清军。清政府虽先后调派清军丁槐、龙济光等部增援,伤亡数百人,仍然不能越雷池半步。革命军坚守阵地,与清军血战七昼夜,直至弹药告罄,粮食不继,始忍痛撤退。时清军正向镇南关四面围攻,黄明堂率军殿后,冲围而出,及至半山,军中有一小子回顾炮台上军旗未撤,虑为清军所得,竟一人冒着清军炮火重登山巅,取回军旗。这位童子勇取军旗的英雄事迹,在镇南关起义的革命军中传为佳话。

三、孙中山先生爱儿童

孙中山先生平日为人题赠墨宝,喜欢写“博爱”二字。孙中山先生对“爱”曾经作过这样的解释:“仁爱是中国的好道德,古人有所谓‘爱民如子’,有所谓‘仁民爱物’。”从这里可以看到孙中山先生的“博爱”也就是爱人民的意思。而爱儿童则是孙中山先生“博爱”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山先生爱儿童,一方面固然出于他“民胞物与”的高尚德性,而更重要的是本于他为解除人民被恶劣政治压迫的崇高理想。据康德黎(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的老师)的儿子堪勒斯康德黎的回忆,孙中山先生因奔走革命,流亡英国,居住在他家的时候,常常慈祥地爱抚着他的头发,有时还亲切地和他谈话,即使在和别人谈论问题或沉思苦索救国救民道理的时候也是这样。由于流亡国外,孙中山先生不能爱抚在清政府专制统治下的中国儿童。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政府。1912年1月,孙中山先生被选为革命政府的临时大总统,他普爱天下儿童的素愿得到初步的施展。在孙中山先生的号召提倡下,全国各地纷纷举办儿童教养院、儿童学校。为了鼓舞儿童教育和福利事业的发展,孙中山先生还于1912年为广东人民捐资创办,由女革命党人徐慕兰、邓慕芬、黄扶庸主持的广东女子教育院儿童部,并亲笔题赠“幼吾幼”三个大字。这三个含意深远、语带劝勉的大字,不但勉励了当时广东女子教育院儿童部的工作人员,鼓舞了广大的儿童教养工作者,也抒发了孙中山先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伟大胸怀。

由于帝国主义支持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孙中山先生被迫于1912年4月1日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孙中山先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宏愿,也和他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一起,由于政权的丧失而遭受挫折。

1924年,孙中山先生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在广州成立国共合作的革命政府,中国革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孙中山先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宏愿同样获得了进一步的实现。那时,革命政府所在地的广州,不但陆续增建了一批小学和儿童教养院,还开办了广东女子师范学校等培养儿童教育师资的专业学校。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对广东女子师范学校的一次演讲中,恳切地指出:“要使孩子们自出生至成人,都能受到国家的教育。为了提高儿童的文化知识,普及儿童教育,不仅要办小学,还要办平民学校,普及全体人民的教育,让成年人也知道普及教育的重要性。要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使父母们都能安心让孩子到学校里受教育。”可以想见他发展儿童教育事业的宏伟设想。令人惋惜的是:由于革命道路的曲折,孙中山先生要使全国儿童都能幸福地成长的理想,终孙中山先生之世都未能实现。

今天,中国已经是受到全世界人民尊敬的大国,中国儿童已经得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孙中山先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愿望已经成为现实。孙中山先生虽然不能像辛亥革命那样及身而见,但是孙中山先生素来是以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公仆自任的,只要人民能获得幸福,他个人能否及身而见,在孙中山先生自己来说,自然是无关紧要的。

四、孙中山先生与佛教

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任内函复中华佛教总会申请立案的报告中,没有简单地把佛教视为迷信活动,而是本着信教自由和政教分离的原则,同意它的“揭宏通佛教,提振戒乘,融摄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甄择进行,以求世界永久和平和众生完全之幸福”的立会宗旨,肯定它“阐微索隐,补弊救偏,既畅宗风,亦裨世道”在中国社会和学术研究中的作用。同时,又指出“近世各国政教之分甚严,在教徒苦心修持,绝不干预政治,而国家尽力保护,不稍吝惜。此种美风,最可效法”,以启导中国佛教徒认清守戒清修的正确道路。孙中山还将中华佛教总会申请立案的报告发交教育部存案,使它在法律上取得“社团法人”的地位。这些有关佛教问题的批示和处置,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对佛教与中国社会关系问题的精辟见解和对佛教徒的亲切关怀。

孙中山对佛教与中国社会关系的精辟见解,和对佛教徒的亲切关怀,博得广大佛教徒的尊敬和爱戴,故当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南下广州的时候,广东的佛教徒即推广东佛教总会(后改为中华佛教总会广东分会)会长铁禅领头,于1912年5月在广州六榕寺召开欢迎孙中山大会。孙中山携同家属和广东军政府大都督胡汉民等出席欢迎大会,并给广东佛教徒题赠了“平等、自由、博爱”六个大字,以勉励他们遵守“临时约法”(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任内,于1912年3月11日公布的、属于临时宪法性质的最高法律)上有关宗教信仰的规定,进行正当的宗教活动。

孙中山还乘参加欢迎会之便,登上六榕寺的九级浮屠——花塔游览。他看到花塔从第二级起,每级都悬挂着四字的匾额一方。它们从第二级起,自下而上依次为“二仪高下”、“三光并耀”、“四表光被”,“五岳推尊”、“六合遥观”、“七星凌汉”、“八埏在望”、“九垓一览”。匾额对历史、艺术建筑来说,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而这八方匾额既恰到好处地表达出这座高耸入云的花塔各个层级的特色,又概括地体现了它那穿云插天、九垓一览的高昂气势,是不可多得的文艺杰作。把当年孙中山见过的这些匾额恢复过来,定能使这座中外驰名的佛教艺术建筑——花塔更加生色。

五、“与国同春”——孙中山先生勖勉报界人员的题字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中山先生因形势所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以革命尚未成功,仍以国民一分子身份,周游各省,广事宣传,以期唤起群众,把革命进行到底。

在唤起群众上,孙中山对报界人士特别寄予深切的期望。1912年5月初,孙中山自福州抵达广州。广州、香港等地报界人士于5月4日联合假座东园(故址在今越秀南路,系一所具有文化公园性质的巨大庭园)开会欢迎,孙中山在欢迎会上致辞勖勉报界人士,恳切指出“舆论为事实之母,报界诸君又为舆论之母,望诸君认定宗旨,造成一健全之舆论。”时革命党人冯自由等在香港创办《大光报》,以广东全省(包括香港、澳门)及国内外各大城市为行销对象,孙中山特给它题赠“与国同春”四个大字,勉励它为民主共和国的巩固和发展而大造革命舆论,务求“与国同春”,也就是要与民主共和国共存共荣。孙中山在勖勉广州、香港报界人士的同时,为新创办的《大光报》题赠“与国同春”四个大字。

不少报界人士没有辜负孙中山的期望,刚正不阿,为巩固民主共和国而尽到应尽的责任。其中尤以《大光报》执着“与国同春”的精神持正义以抗强权,威武不屈,甚得读者好评。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俄国爆发革命,成立社会主义政府,世界观感为之一新。《大光报》敏锐地觉察到社会主义已经登上世界舞台,适时地站在时代的前列,开展以“社会主义与中国”为中心的宣传活动,予读者以社会主义及劳工解放问题的新知识,颇能唤起社会各界人的注意,也受到孙中山赞许。

1920年1月,《大光报》发行年刊,孙中山应邀为之撰《大光年刊题词》,借报名“大光”立论,申述报刊对国家与人民责任。题词说:“……光明者,不外是使人认识实在,认识真理之工具。苟有工具而不用,或遗其实而鹜其名,则无益而有害。抑且以光明与人者,其功固大而责任亦重。苟挟其成心而以先入为主,则非光明主义,而祸患将由是而始。‘大光’之名吾固深喜之,而又望其能与人真实之知识,互助之精神,不负其名也。”这篇题词进一步发挥了“与国同春”的含义。

六、香港西医书院与孙中山的革命哲学思想

孙中山先生从1887年开始在香港西医书院(今香港大学医学院)攻读医学,至1892年以各科考试均满一百分的成绩名列第一名毕业,获医科硕士学位。其毕业证书由教务长康德黎亲笔注明各科满分字样,并由校长及教员十三人,试官八人及牧师、书记署名,由香港总督罗便臣于1892年7月23日亲自发给。

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即于澳门、广州等地悬壶济世,成绩斐然,人咸誉为国手。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五年,奠定了他坚实的医学专门知识的基础,同样奠定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哲学思想的基础。关于这个问题,分析研究的还不多。

香港西医书院系广东南海人何启按照英国大学医学院制度创办的医科专门学校。何启早年留学英国,得医学博士学位及大律师证书,回国后任香港议政局议员,兼执律师业务,又在香港西医书院教授医学、法律等科目,在报刊上发表过很多批判封建政制的论文,后来汇编为《新政真诠》出版。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活动,受他的影响不少。后来,孙中山先生发动的乙未广州起义,对外宣传和起草英文的宣言书,也得到其大力帮助。

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所学的科目:第一年有生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理学、药物学、临床诊察。第二年有生理学、解剖学、医学、病理学、外科学、妇科学、产科学。第三年以后,学科渐减,仅有法医学、公共卫生学、实用初级外科,但外科、产科的课时及内容均有所增加,特别偏重实习(见罗香林:《国父之大学时代》)。从这里可以看到: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的五年学习期间,所学的几乎尽为自然科学,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必须通过实习才能掌握的医学知识。这种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着重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育,一方面使孙中山先生能够较完全地接受与封建思想对立的近代科学思想,另一方面又锻炼了孙中山先生注重实践的精神,推动了孙中山先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行学说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孙中山先生一生注重实践,哪怕是阐发革命理论,也决不无的放矢,为理论而理论。把孙中山先生历年的着述、演讲与中国近代史联系起来观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孙中山先生发表的言论,总是针对革命的实际问题,或者为完成某一种实际任务而发。如孙中山先生于1918至1919年所写的《孙文学说——知难行易说》,据他自己说是“恐今日国人社会心理”,“依然有此知之非艰,行之维艰之大敌横梗其中,则其以吾之计划为理想空言而见拒也”,“故先作学说以破此心理之大敌”。因而提出“知难行易”,鼓励人们努力去“行”,从实践中求知识。孙中山先生这种着重实践的思想,与他在香港西医书院所受的着重实践的科学训练,无疑有着密切的关系。

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期间选读的课外读物,对孙中山先生革命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同样有所影响。据孙中山先生当时的同学关景良忆述: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的学生时代,最喜欢看《法国革命史》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对后者尤感兴趣。1897年,孙中山先生写信给英国剑桥大学翟尔斯教授说:“文早岁志窥远大,性慕新奇……于中学独好三代两汉之学,于西学雅癖达尔文之道”。《孙文学说》(知难行易)这部哲学名着,就是孙中山先生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和他过去所学习到的自然科学知识(主要是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的科目)写成的。这部哲学名着阐述了世界的起源和人类的出现,是自然历史的行程,不承认有任何来世的力量和上帝、神等的存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哲学名着中有关“知”、“行”关系的论证。孙中山先生在这部分的论证中,引用各种科学的发展过程,论证了“行”的作用,阐述了“行”在“知”先,“知”在“行”后,从实践中,也就是“行”中求得知识,运用知识考验实践,不断探求、不断进步的哲学原理。这是孙中山先生革命哲学思想的精华,也是他一生勇于抛弃过时的、旧的方案,探求和接受革命的、新的方案的认识论的根源。

由此可见,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所受的教育,对他的革命哲学思想的影响。

七、中山先生和中山装

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迄今,五十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男子最通行和喜欢穿着的服饰。

谁是中山装的创始人?他就是中国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1923年,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不但式样繁琐,穿着不便,又不大适应当时中国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用要求,而中国原来的服装(对胸式短衫袴,大襟式长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现当时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在实用上也有类似西装的缺点。于是主张以当时在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在企领上加一条反领,以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这样一来,一件衣服上便兼有西装上衣、衬衣和硬领的作用,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还裁制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多少而涨缩的“琴袋”式样。孙中山先生说,他这样改革衣袋,为的是要让衣袋放得进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孙中山先生设计的裤子是:前面开缝,用暗纽,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后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这样的裤子穿着方便,随身必需品的携带也很适用。

协助孙中山先生创制中山装的助手名叫黄隆生,广东台山人,原在越南河内保罗巴脱街开设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孙中山先生到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其店购物,相与攀谈。黄隆生获悉当前顾客即为革命党领袖孙中山先生,大为倾倒,恳切要求参加兴中会,为革命出钱出力,1923年随孙中山先生在大元帅府任事。孙中山先生设计中山装时,曾请他帮助和负责缝制,顺利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

当中山先生穿上自己设计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时说:“这种服装好看、实用、方便、省钱,不像西装那样,除上衣、衬衣外,还要硬领,这些东西又多是进口的(当时这些东西多是从外国进口),费事费钱。”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即使在服装这样的日常生活用品上,中山先生也是立足于从本国的实际条件来考虑的。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学习的。

中山装由于具备好看、实用、方便等优点,所以一经孙中山先生提倡,就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我心中的伟人孙中山作文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他,最早提出了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主张;他,一生都在为中国革命奔走;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心中惦念的依然是未尽的事业。他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载之, 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他早年就读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但祖国的衰败,让他痛心疾首,他觉得医国比医人更重要,因此投身于革命。从此,孙中山走上了为复兴祖国而努力的革命的道路。就在这一年,他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1911年4月,孙中山、黄兴等领导的黄花岗起义失败。1924年冬,孙中山扶病北上,发表北上宣言。要求“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之统一和建设”。孙中山到北京后,继续为召开国民会议、反对段祺瑞的卖国政策进行斗争。但因患肝癌医治无效,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起共和而终帝制”孙中山先生用他那坚定的语气说出了这句话,同时,他也用他的生命来创造了中国,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发愤图强,努力学习。先辈们用血肉铸就新中国,我们也应该回报他们,让新中国更加强大,更加富强。联系现在的国家军事,日本要占领钓鱼岛,我们要好好学习,研制新武器对付他们,我们有权利保护自己的国家,我们要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国”,让那些瞧不起中国的国家,看看我们中国的实力!

岁月在流逝,事物在改变,可孙中山先生在我心中依然是永垂不朽,是他创造了中国,我会永远记得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