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孔子,我们永远的神往(汇编20篇)

导语:说到孔子的智慧,我想首先是他学识上的渊博。孔子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生活当中。下面是yjbs作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作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浏览

681

作文

439

北京孔子庙观后感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找了好久,才找到这个即神秘又壮观的孔庙。看着人是越来越多,我的心情也是越来越激动。

人都到齐以后,我和曲梦鸽,李如一等一同进入了孔庙。首先一眼望见的就是孔子的尊像,下面有着他的介绍。

接着右边的碑文,保留的完美无暇。那儿的老师说这是以前元,明,清三代的进士的名字,都刻在上面,同学们也都纷纷相继拍照。然后,我和同学又进了"圣贤屋",那里有好多关于孔庙和孔子的书,还有一些孔庙的装饰品。接下来,我们还到大殿前,参观了一些诗词名画,看到了以前历代的科举产生的著名人物。最后,我们来到了大殿,在那里,有人给孔子“磕”了几个响头。

天气虽然炎热,但我们还是高兴的。我们虽然没有完全参观其中的内容,但就如灰太狼的一句经典台词:我一定会回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

全文共 728 字

+ 加入清单

日月星辰,沧海桑田。回望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瞻仰中华大国五千年的先人,哲思与智慧孕育了一批批伟大的人才。他们用辛劳与智慧凝成的结晶,在现代化的今天依然如钻石般熠熠发光。而这些伟人中,对当时的时代和现在的中国影响深远的,当属万世师表-孔子了。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

孔子一生信奉仁义礼智信,更为了国家,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孔子虽出身贫贱,但他一直十分勤奋,孜孜不倦,拜老子为师。中年被鲁军驱逐出境,一生颠沛流离,直至晚年才又回到他的故乡鲁国,终年73岁。

他有许多很著名的格言,十分发人深省。例如: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意思是兰花生长在冷清偏远的山谷之中,却不因缺少他人的观赏而停止芬芳开放,品德高尚的人修生立人,不会因穷苦的境遇而改变自己高尚的品节。说明了君子应如兰花,保持高尚情操,即使面对穷困也不会动摇自我的崇高品性。告诫人们要坚持洁身自好,不应随波逐流,丢了气节。孔子在他的一生中也经常以此要求自己。无论生活条件多么艰苦,他都一直保持高尚的情操,从未丢了气节。

孔子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要取他们身上的优点,来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以完善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有长处,我们应该学习别人的长处,别人的短处来激励、要求自己。

让我们走近孔子,去倾听梅花在风雪中傲放的气息,去聆听水滴在岁月中滴穿石头的声音。让我们向孔子学习,学习他那虚心、好问的品质和始终保持崇高气节的秉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孔子学堂观后感

全文共 1132 字

+ 加入清单

我趁暑假的时间读了《叶圣陶作品精逊,我觉得这本书特别好,也很有创意,我很喜欢看。而且这本书的封面也设计得不错,上面画了一个稻草人,还有几只蝴蝶在飞舞,很美,很漂亮。

叶圣陶,大家一定听说过吧?他就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在我的眼里,他写的作文都是很棒的。据我所知,叶圣陶爷爷写的散文、小说、歌谣、童话等作品一共差不多有七八十篇呢!打开书本,第一、二、三页上画的栩栩如生的图片顿时吸引我的眼球,加之书本中的几十篇文章写得楚楚动人,我看得津津有味,还从中学到了许多好词好句呢!

其中,我最喜欢叶圣陶爷爷写的那篇《三棵银杏树》。书中的银杏树生命力非常强,经历了30年的风吹雨打后还能保持原来的样子。而且这个银杏树结出的果子可以拿来听,虽然不甜,但是有一种清香的味道。叶圣陶对银杏树的喜爱可见一斑。银杏树开出的花并不起眼,容易被人忽略,可这些美得不起眼的花儿却成了叶圣陶眼里耀眼的明星。叶爷爷细致的观察加之细腻的描写,使得黄里透白的小花一下子折煞群芳,似乎成了花中之王。

作为小学生,平时写作文和日记是我们最头疼的事了,但看到叶圣陶爷爷通过自己的悉心观察,把平凡的银杏树写得那么可爱,美丽。我想,我们也应该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切身感受写到文章中去。

同学们,请用心热爱我们的生活,从生活出发,写出真实、优美的文章来。

我趁暑假的时间读了《叶圣陶作品精逊,我觉得这本书特别好,也很有创意,我很喜欢看。而且这本书的封面也设计得不错,上面画了一个稻草人,还有几只蝴蝶在飞舞,很美,很漂亮。

叶圣陶,大家一定听说过吧?他就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在我的眼里,他写的作文都是很棒的。据我所知,叶圣陶爷爷写的散文、小说、歌谣、童话等作品一共差不多有七八十篇呢!打开书本,第一、二、三页上画的栩栩如生的图片顿时吸引我的眼球,加之书本中的几十篇文章写得楚楚动人,我看得津津有味,还从中学到了许多好词好句呢!

其中,我最喜欢叶圣陶爷爷写的那篇《三棵银杏树》。书中的银杏树生命力非常强,经历了30年的风吹雨打后还能保持原来的样子。而且这个银杏树结出的果子可以拿来听,虽然不甜,但是有一种清香的味道。叶圣陶对银杏树的喜爱可见一斑。银杏树开出的花并不起眼,容易被人忽略,可这些美得不起眼的花儿却成了叶圣陶眼里耀眼的明星。叶爷爷细致的观察加之细腻的描写,使得黄里透白的小花一下子折煞群芳,似乎成了花中之王。

作为小学生,平时写作文和日记是我们最头疼的事了,但看到叶圣陶爷爷通过自己的悉心观察,把平凡的银杏树写得那么可爱,美丽。我想,我们也应该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切身感受写到文章中去。

同学们,请用心热爱我们的生活,从生活出发,写出真实、优美的文章来。

[孔子学堂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孔子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91 字

+ 加入清单

被热炒了很久的《孔子》最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传活动中,愈发“老来俏”的主演周润发扬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这番话让本次评审团的成员们不禁诚惶诚恐。我却只感觉到欣赏了一场冗长的“百家讲坛”,而且很显然,胡玫导演讲故事的潜力,远远不及于丹老师。据观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气还算不错,影迷们对电影如何展现孔圣人的一生更感兴趣,也不乏慕发哥之名来观影的粉丝。我想从散场之后大家的反应来看,《孔子》这部电影给了怀揣这两大期盼的观众一个交代,但是,没人想到,过程却是如此枯燥沉闷。

CCTV-6电影频道有一句着名的广告语:“打开电视看电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开电影看电视”则更为恰当。电影故事从孔子得到鲁公赏识担任大司寇开始,前半段主要讲述了孔子在鲁国意欲用自我的方式治理国家,然而处处受掣肘,只得远离故土,与弟子踏上周游列国的路途。后半段则集中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遇到的种种困境,欲寻明主而不得,历经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颜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叶落归根回到鲁国传道授业了此余生。如此复杂的资料想要用一部电影表现出来,原本就是个艰难的任务。而擅长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显然并没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观众们便在电影院里花费了两个半小时“欣赏”到了一场“电视剧”。

平心而论,电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剧情,透过保护小童、齐鲁会盟、平息公山狃叛乱等段落,集中表现了孔子的仁爱、智谋和军事上的才华。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从鲁国出走,众弟子赶来追随等一组戏,起承转合之间颇为流畅,算是片中的亮点。但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却成为了一场支离破碎的桥段集锦,影迷们均认为这一部分毫无主线可言,零散且琐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迟迟不见高潮出现,也总是看不见电影将要结束的征兆,期间有几位观众陆续离场,一去不复返。我想有相当一部分的影迷认为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苍白无聊的剧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孔子的名言警句

全文共 1688 字

+ 加入清单

1、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4、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5、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6、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7、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9、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20、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21、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22、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23、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2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6、不学礼,无以立。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0、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31、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3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3、小不忍则乱大谋。

34、匹夫不可夺志也。

35、道不同,不相为谋。

3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7、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8、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0、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4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4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5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5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54、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经典语录 www.lz.cn)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5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58、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59、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60、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6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2、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6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64、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65、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我眼中的孔子小学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推人道,复周礼,功比三皇五帝;

创儒手,育桃李,才领万世风骚。

“复八百载先周礼之乐,创五千年华夏之瑰章。”孔子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文化,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之中,虽经无数风雨洗礼,但仍熠熠生光。

在一个礼乐崩坏,征伐不止的时代,孔子放弃了隐退归林的消极做法,以一颗赤诚的社会责任心,带领着他的弟子们,积极用事,推行改革。“明知不可为,却偏要为之”用来形容他或许再恰当不过。

他走在世人的最前列,倡导只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方会使百姓“有耻且格”;他奉行以信取天下,认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他憎恶僭越之行径,痛恨“八侑舞于庭”的大不敬做法;他向往灿烂的周文化,坚信“文王既没,文在兹矣”;他远离小人,主张“道不同,不相为谋”;他悔恨“没世而名不称”,感伤“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揽五美于一身,屏四恶于万里”,圣人以其高尚的精神品质,为万世之楷模。“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是他坚持真理、永不放弃的品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他严于律己、非理不为的品质;“正名、顺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他正己修身,模范带头的品质;推“三年之丧”,行“孝悌”之名,是他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告的品质;“以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是他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品质……“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样让人遵循”。孔子以一种孜孜不倦的精神,问心无愧的顽强,一路走来,并将继续走下去,永远不停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孔子的忠信名人故事_700字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天,孔子师徒从卫国返回鲁国,在桥上停车观赏河上风景。河上的瀑布高悬,水流旋转,鱼鳖不能游动。这时,他们却看见一个男子正要从那里泅渡过河。孔子担心,赶忙让人去阻止。男子却坚持泅渡,最后游了出来。孔子感到奇怪,问:“你在如此湍急的水流中泅渡,有什么技巧吗?”男子说:“始吾之入也,先以忠;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措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以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也。”意思是说遵循水性,顺从水流,没有任何差池,这就像用“忠信”托着身躯,在急水湍流中平稳前进一样,所以能游入水中而又安全游出。

这一场景,连见多识广的孔子都感到吃惊。于是,他告诉弟子说:“你们记住,用忠信成就自身尚且可以用来亲近水,更何况人呢?”这里的“忠信”便是掌握自然规律,顺势而为,不可不尽心竭力,不可偏离规则。这就是“忠信”的本义。

弟子谨记孔子的教诲,并在为政生涯中加以实践。子路治理蒲地三年后,孔子经过那里说:“好啊,仲由恭敬而有诚信。”进入城邑,孔子说:“好啊,仲由忠信而宽厚。”孔子到了子路的官署,说:“好啊,仲由明察而果断。”子贡拉着缰绳,疑惑地问:“夫子还没有看到仲由怎样施政,就如此称赞,说来听听?”孔子说:“进入蒲地,看到田地都得到了整治,沟渠都得到了深挖,这说明他为政恭敬而诚信,因此百姓尽力劳作。进入蒲邑,看到城墙房屋都很坚固,树木很茂盛,这是因为他忠信宽厚,因而百姓毫不懈怠。进入蒲地,看到官署内很清闲,手下人都听从命令,这说明他明察而果断。”子路为政,以“忠信”治理蒲地,不仅自己恭敬诚信,而且以“忠信”教化百姓,使他们毫不懈怠,尽心竭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孔子论语读后感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我从小学时候知道了这个人。后来随着阅历的丰富,对他的了解越来越多。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看了《孔子》这部电影之后,对这位儒学大师更加了解。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很安静地看完。

电影的情节是从孔子在鲁国为官开始,是孔子一生比较顺风顺水的时候,一系列的从政治到军事的作为可以看出这哥们确实有才干,胆识过人、政绩突出,被鲁定公非常赏识,却因触犯了作为既得利益者的权势季孙斯的政治利益而被排挤驱逐。孔夫子这一点也被后世很多天真地相信儒家治国的知识分子天真地继承,中国历来的政治一向是一边打一边哄,一边用法家斗你一边用儒家哄你,学而优则仕这种说法一开始就是错的。孔子在一番政治作为之后终于成了悲剧,但这段在鲁国的戏因为符合剧情冲突的的要素,说白了就是有正派有反派,是和胡玫之前拍的宫廷斗争一脉相承的,胡玫拍起来也驾轻就熟,把当时很多名字拗口难记的人物拍成了活人。而到了出鲁国流浪的时候,没有了与孔子直接冲突的反面人物,剧情冲突并不激烈,如同很

本文由赵彬言撰写如果觉得还不错,请评价,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孔子的民间励志小故事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着名的文学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27岁建立私人学校,三千多弟子中72名是中状元的人氏。一身坎坷不定,周游了列国,在各地的不同时期都进行了教学,留下了孔子文化的踪迹。传说;一开始在江南,因为那是年轻气势正旺的时期,所以叫出来的弟子的学问最高。之所以南方人相对聪明,文学水平至今乃仍高。在北方的时候,就稍晚一点,北方文化就列次于南方。在后来就到了日本,那时已是接近晚年,所以日本文化就是一半是中国字,一半是日本的特色文化。甚至一个不成熟的中国字。老年时期,周游到了外国,那是已经头昏眼花时期,所以只能用自己的创新文化教学了,完全用的是;圈圈,道道,所以现在的外国文化就是成了现在的英文,等文字形象。在后来老年时期,眼花看不清东西,回到了新疆、蒙古=西藏,以无法写作,想了一个办法,抓了一条蜈蚣沾上墨水在竹签上一爬,就是一个字,之所以这三个地区的字样就象一条蜈蚣的摸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

全文共 769 字

+ 加入清单

陶醉在古文的世界中,领略古代语言的魅力;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体会圣人思想的开明。通过这单元的学习。我在领略到古汉语魅力的同时,也对孔子这位大哲学家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享年七十三岁。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还影响了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如今,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论语》已经成为中国人在生活学习修身方面的不朽经典。

我认为孔子是一个好学的人。他三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授其教。少时家境贫寒,十五岁立志于学。长大后,常学无师,谁有学问,有长与他的地方他都会虚心请教,特别好学。在三十岁时就已经博学多才,成为当时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

其次,他是一个见多识广,知识渊博的人。他的许多格言警句都是具有极强的正确的先进道理的观点。这些道理,在我们现代还依然沿用,常被用来做我们的座右铭。由此可见,孔子关于学习与教育理念的先进性。

孔子对于人生的道理领悟的太深刻了,我想,这与他的一生坎坷经历有关。意志在少年时期得到磨练,从此勤奋好学,才成为了一代儒学宗师。

再者,他是一个懂得教育的人。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待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他生平教过三千多弟子,最著名的有子鹿、子夏、子贡、子有、子我等七十二人。他们都对推动我国文化发展和发展入学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见孔子是一个大教育家,学而不倦,诲人不厌。他对弟子们的悉心教导,让我很敬佩。孔子死后,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对待孔子,为其服丧三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了六年。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在他死后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

我从孔子身上也学到了很多,我也会像他一样,像他所说的名言一样,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无愧于心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咚咚喹,令我神往作文500字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翻过大山,再走过一条条小路,趟过几条小河,在我爸爸的带领下,我和张恩树终于来到了田彩和奶奶家。

田彩和何许人也?她是咚咚喹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看,她用左、右手各执一根亲手制作的咚咚喹,用嘴唇衔住两根乐管的舌簧,均匀吐气,一双手指灵巧的控制节奏,运行旋律,其娴熟的演奏技艺,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她一会儿吹双管,一会儿吹单管。单管对她来说更是轻而易举,她吹出的每个音符都是那么清脆明快,婉啭动听,欢快处如画眉闹春,柔和时如燕语呢喃,舒展时如泉水流响,悠扬处如山风徐来,吹奏时,她的眉毛都要飞了,样子陶醉得我都快碎了。

不一会儿,她的孙女彭茜媛也拿出一根咚咚喹和她站在一起,合奏一首曲《摇篮曲》,真如百鸟齐鸣,春风激荡,令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这首歌温馨柔和,充满母爱……

田奶奶告诉我,她从小也没读过书,更不懂得乐理知识,是她伯伯教会她吹咚咚喹的,她五六岁时,常常一边纳鞋垫一边用脚掌控弟弟妹妹们的摇篮,吹咚咚喹哄她们睡觉,后来,吹着吹着,就越吹越好听,嘴里的咚咚喹就越来越有灵性了。我太惊讶了,没有文化的奶奶居然就这样成为高手了。

从田奶奶家回来的路上,我悟出了一个道理:真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孔子的论语读后感

全文共 2858 字

+ 加入清单

这段话里面的很多句子后世经常被引用,有的甚至化为了成语。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只是经过2500年的演化,部分句子的意思发生了一些变化。

我感觉现在人们引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时候,这个“寡”就是被理解为物质“贫乏”、“贫穷”,它暗含的意思就是“如果不均就会不安”。而我理解孔子这里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其意思是只要能做到财富比较均衡,不贫富悬殊,国人就能拧成一股绳,即使国家人口不多,对外也能形成力量;还有就是孔子认为只要能人们能各自恪守纲常秩序,国家即使物质贫乏一点,也不会有致命的威胁。

于是我在这里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孔子是认识到了财富均衡对于治国的重要性的,而且其价值取向明显也是倾向于均衡。但是在后来的中华帝国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崇尚儒家思想的统治者执行的都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经济制度。而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行的是“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其效果就是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当然就是贫富悬殊,远离了均衡状态,共同体失去了凝聚力,国民一盘散沙。

为什么造成这种实际执行的政策与其理念的背离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大一统的中国周边几乎没有可与匹敌的对手,这就导致了中国历代精英的“任性”,而且他们的”任性“可以在100年乃至300年的时间里不需要承担后果。所以我甚至认为,清末西方列强打进来的时候中国一盘散沙,这个状态恰恰不是因为中国的落后,而是因为中国的优越——因为当时中国生存状态的优越。庄子讲“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我认为“一盘散沙”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相当于“相忘于江湖”——而欧洲在中国那么大的一块地盘上,小国林立且打成一锅粥,他们那些国家的人肯定也想过“相忘于江湖”的生活,但是做不到啊。

我同样认为,欧洲人殖民美洲之前的印第安人也处于一种“相忘于江湖”的生存状态。为什么印第安人后来基本被灭绝了,而中华民族经过百年沉沦之后又昂然崛起了呢?我以为原因有二。其一是印第安人比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更好,更加“相忘于江湖”;其二是中华民族经历过春秋战国的大争之世,祖先遗留的大争之世的武器可以帮助子孙脱离死亡之地。这些武器虽然遗忘在库房里2000多年不用,甚至已经生锈了,但最终还是被毛泽东他们那一代人上下求索、翻箱倒柜的找了出来。所以老师您说即使没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他们也能建立一个新中国,我认为乃是深刻之论。何新先生也说过类似的话,“正是由于有了毛泽东,中国才仍然是中国。也正是由于创生了毛泽东,中华文明才再一次向世界最雄辩地证实了它的智慧、辉煌、它的魅力与永恒的生命力!”其实,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是因为它与中华文化是契合的。

到了毛泽东就更有意思了。他真正实施了平等、均衡的理念,从而把中国打造成了一个“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万里营”的凝聚力极强的国家。但是这种生存状态反过来说就是“相濡以沫”的状态,并不是那么舒适的(如“斗私批修”并不只是针对官僚阶层,而是针对所有人,对所有人的灵魂开战啊!)。但是随着“相濡以沫”的中国人民取得国家建设的一个个伟大成就,随着国力的强大,事情就一步步的往相反的方向转化。因为这个过程中,在国家财富不断增长、国防日趋巩固的同时,国内精英阶层也在壮大(如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实现,会产生多少管理精英和技术精英啊!)更要命的是全体人民的“相濡以沫”之心也在消退,而越到后来精英阶层越有足够的财富引诱人民放弃自己的核心权利。于是,一切都无可挽回的向“相忘于江湖”的方向转化了。于是,毛泽东从凝聚中国人“相濡以沫”搞建设的伟大领袖一下子变成了阻碍精英们(还包括被引诱和蒙蔽的人民)奔向“相忘于江湖”美妙生存状态的恶魔——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就这样铸成了。然而,毛泽东不同于历史上其他政治家的最伟大之处在于,作为一个伟大的辩证法大师,他洞悉了这一切,并在他的垂暮之年发动“文革”这样亘古未有的运动试图遏制这种转变。

有人说文革失败了。但在我看来,文革并没有失败。说文革失败的人,是因为他们的眼光只是盯住了1976年的军事政变。但是如果我们站得更高一些,在更宏大的历史视野中去考察,就会认识到文革并没有失败。其实就是毛泽东本人也不认为文革能毕其功于一役,他也认为文革只是“演习“。因此我认为,文革只是在当时既定历史条件下在中国大地上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或者换一种说法是为人性的善与恶的大对决拉开了序幕。1976年的政变就是资产阶级的战略突袭,同时相应的也开始了无产阶级的战略退却阶段。而毛泽东发动的文革(以及之前的土地革命、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革命及经济和国防建设成果)为日后无产阶级的战略退却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使得无产阶级如抗战时期的中国抵抗力量一样,没有被彻底消灭(毕竟我们国家现在还没有正式改旗易帜,因此就不能说已经被彻底消灭了),能够以空间换时间,节节后退,逐次抵抗,不断的熬时间:熬到苏联解体、熬到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熬到薄熙来被打入大牢,熬到习近平上台主政,最终熬到了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在我看来,这场大对决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有两个标志:在国际层面就是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其实1840年以后中国所有的重大事件都不再自外于世界,而是都与国际大环境紧密相关),在国内层面就是薄熙来被打入大牢以及几乎同时发生的习近平上台主政。毛泽东开拓的回旋空间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新自由主义的全部恶果(亦即人性之恶泛滥的恶果)在中国演了一个遍,中国还能保持大体的稳定。这就为人性善的回归赢得了时间,也积蓄了力量。而且文革还有一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就是它为人民从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进行了理论准备和人才储备,而且也在亿万人民心中埋下了善因萌发的种子。

还有如“既来之,则安之。”,孔子的意思是既然把远方的人们招来了,政府就要采取措施让他们安心的居住下来。但是现在的意思变成了“既然到了那个地方,就要随遇而安,就要把心安顿下来”。

而“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当然不能说不对,但是我觉得儒家的一个不足之处就是喜欢把文武这两手对立起来。其实没有武备作为后盾的文德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一定要生硬的将二者割裂开来,在我看来,要么是出于愚蠢,要么是因为虚伪。

后来的成语“祸起萧墙”应该就是从“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演化而来的吧?这说明了一个团体、一个国家把内部利益关系摆平、理顺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拥有核武器的大国,不可能从外部被征服,只可能因内乱被摧毁。苏联殷鉴不远。

至于冉有说的“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我觉得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姑且不说季氏这样想的对错,但是后世那些最厉害的皇帝很多不仅是这样想,而且是这样做的。如汉武帝的击匈奴,唐太宗的征高丽,明太祖的诛戮功臣、康熙皇帝的削藩等等。还有,毛泽东发动文革,是不是也是有这样的考虑呢?

论语的上面这段话我记得中学时是学过的,其内涵、容量确实是很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我眼中的孔子

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我去过孔子传播思想,教育子弟的圣地——曲阜。或许由于相隔的时间太久了,我只记得孔府比皇宫还高的门槛;孔庙的满园银杏树,孔林的子贡手植树和旁边那块使我流泪的石碑;还有那条在树荫下长一华里的路,路的一边种了73棵树,代表孔子享年73岁,另一边种了72棵树,代表孔子三千弟子中的72贤人。但是是我永生难忘的是那一股如烟雾般飘渺的书香,和那一片让人不忍破坏的宁静。我现在才明白孔子对人的教育意义绝非只在《论语》之中,还有那种好学勤奋的精神和气沉丹田、平静祥和的气质。

我曾经十分崇尚墨家思想,因为我认为“兼爱、非攻”比孤零零的一个“仁”字更富有血性。我觉得儒家学说太中庸了,有时表现出一种懦弱。随着我理性思考能力的提高,我意识到虽然“儒”和“懦”两个字很相像,但他们的意思却不可同日而语。我了解到,墨家思想是从儒家思想中分离出来的,它们的本质都是躲避争端,崇尚和平,它们可以融为一体。其实儒家思想并不难理解,就看你怎么看它。我以往的看法有些消极,实际上儒学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大度和宽容,宽容并不等于懦弱,具体来讲就是:不是争不过,而是不喜欢争斗”。

在我的眼中孔子永远是那个穿着布袍,拄着拐杖,头顶上有丘的老头;永远是那个性格沉稳、天资聪颖、顽强固执的人。但是,他的灵魂却穿越了亘古的长空,向我们诉说着“是谓大同”的理念。每次我读时就会想起柏拉图的理想国,但孔子与柏拉图毕竟是不同的。我想引用于丹的一句话:“孔子没有色彩,只有温度”。没有色彩,在我看来就是适合一切的色彩。“天下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你能想象没有这位失去色彩的哲人的世界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有关国学的作文:孔子,我想对你说

全文共 804 字

+ 加入清单

“颡似尧,其项类陶皋,其肩类子产。”你的出生,你的相貌仿佛已经注定了你的不平凡。你姓孔,叫孔丘。

你有你的政治理想你的抱负,你要恢复周礼。整整十四年,你周游列国,经历坎坷,却始终没有被重用。在那样一个纷乱的年代,你的选择是什么?

屈原,他的国家已快走向灭亡,他的抱负给了他绝望。最终,他纵身一跃沉入了汨罗江之中。

陶潜,他在官场失意后选择了远离尘嚣的社会,成了一名隐士。

你不是屈原,你不是陶潜,你没有选择逃避与退缩,你选择了坚持与面对。与此同时,这也注定了你历尽坎坷的一生。

你最令我感动的地方便是你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你的心目中,理想比生命来得更重要。你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不被诸侯任用,还险些丧命的你仍然没有放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

你曾经被围困于山中,粮食断绝,弟子们都饿病了。这时的你也并不向命运屈服,以琴代饭,直至与弟子们一起熬过难关。

你曾经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你宁可贫穷也不会放弃道义,我读出了你的安贫乐道。“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论富贵贫贱,我读出了道在你心目中的地位。

虽然人人称你大学问家、思想家、圣人,但你却一点也没有骄傲。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耽。”你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谁有知识,你就拜谁为师,并不因为你是圣人就“耻学于师”。学而不厌,想必这也是你成为一个大学问家的必要因素吧。

人生多不如意。子路、颜回均先你而去,这是对你莫大的打击。你后来选择了不再做官,教书育人。循循教导、诲人不倦,你的因材施教等主张,我们现在还很受用。你把你的思想无私地传授给你的弟子,你把你的理想寄托给后世。

读你的传记,读出了你的学识渊博、学而不厌、坚持不懈,你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你的诲人不倦。

假如我能与你见面,我真想大声对你说:“夫子,你的心声,我们都听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常泽茹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的历史悠久,何其辉煌,那些辉煌被记载在一册册书中。可从未被尘封,中华上下五千年,他们一直活在人们心中。

今天看了关于《孔子》的历史的电影,它狠狠的抨击着我的内心。将近两小时的影片,却道出了孔子不凡的一生,每一个细节,每一段文字,从他口中说出的一句又一句经典无不刻画了一个鲜活的形象。

最打动我的有两个镜头,孔子被放逐出境,当时连老天都映衬着孔子的处境下着倾盆大雨,气氛沉重又让人不禁揪心,抛开妻女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多么不易。马车走了半路,车轮陷进了泥中,孔子师徒试图拽马使其摆脱泥淖,却不料被马踢翻在地,他笑了,笑得那么释然,又令人悲悯,这是一个失意之人最后的畅然!

第二个镜头,孔子及其弟子驾着马车过一个大冰河的场景,不料,冰面开裂了。竹简都掉进了冰河里。颜回想都没想直接跳入湖中捞取竹简,天寒地冻,下着鹅毛大雪,所有人眼睛上,眉毛上都有一层冰霜,在这极寒的地方,别说跳入湖中了,生着火都觉得受不了。

颜回一刻不曾停过,他极力摆动双臂在冰湖里游动,将一卷又一卷竹简打捞上来。竹简都捞回来了,可颜回再也没有上来,永远被封在了冰层中。孔子一声又一声绝望地喊着颜回的名字……牵引着人们的心灵,我不禁鼻子一酸,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孔子后来的生活是在风餐露宿中度过的。就连一碗清可见底的汤,大家都一人一口的喝。他的一生是凄惨的,可以是光辉的!

跳进历史的长河,追溯孔子的一生,我愿化作一个标点,结束最后一个长卷。不让光鲜的背后只剩空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眼中的孔子作文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很多人知道春秋末期,有一位非常儒雅的圣人。他有着“仁”的思想、“儒”学的精华。他的一言一行,更是通向幸福的指标。虽然离我们有2000多年的距离,但是,这个名字我们终生不忘——孔子

孔子,是春秋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刚刚学习的《论语》就是记录了他和弟子言行的一本古书。书中所讲的,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内容,让我受益匪浅!而孔子这位圣人,在我的眼中,更是高大、尊严的形象!

孔圣人教导“诚实守信、厚道人意、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他所倡导的思想也正是我们如今最需要的。象他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圣人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道德的修养和心态。让我们的品德高尚,升华。也正是这一点,让孔子,一个平平凡凡的人,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孔圣人”。在不知不觉当中,我对孔子的话了解了一番,对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是深切的感悟。这就是我们应有的做人根本!自己不能做的事不能施加给别人。也正是孔子的这一翻令人受益匪浅的话,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顺利前行!

我也十分敬佩孔子。因为孔子对我的帮助则是胜过一切的!我的一切成功都离不开他的帮助。孔圣人不但对我有着莫大的帮助,对整个中国的“现代文明”都有着重大帮助。所以,孔圣人就像是一盏明灯,不仅把我的人生照亮,还把整个中国的历史照亮,让我们的文明达到了高点。

在我的眼中,孔子、孔圣人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的。他的每句话都是对我的极大的感触!如果说,秦始皇是对我们国家发展产生了重大贡献,那孔子就是我们文明发展不可缺少的贡献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789 字

+ 加入清单

代苏雅

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他处处不得志,一腔报国热血付诸东流;他饱尝忧患遭受了太多非议和世人的误解,也承担了太多责任,但精神从未磨灭……这位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这一生处处碰壁,历经沧桑,一路失去也一路拥有,不断升华。

开篇时,他用巧妙的语言和他的机智将漆思弓救下,运用计谋与他国抗衡,展现出他的智慧和过人的本领。却也因此受害,从此开始周游列国。孔子依旧坚持以礼治国的信念。他十分执着。

在雨中离开,历经风霜雨露,却又仰天大笑。颜回等其他弟子的忠心跟随令他感动不已;在列国间传播思想却也天不随人意;弟子不断离开选择从政,颜回的是逝去使他痛心不已……十几年的漂泊之旅,颠沛流离,尝遍人情冷暖,事态世态,使孔子明白更多。正如南子所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的境界。”从始至终,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理念,这令我感触颇深。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支撑着他的精神世界?我明白了,是信仰!他从未放弃。我们所缺乏的正是此般精神,对于信念摇晃不已,经受不住磨难,没有耐心。孔子的精神感染了我,每个人都应不忘初心。

“告诉我,我做错了什么?”

“您错就错在过于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鲁君系身上。”

“如果改变不了世界,那么就应当改变自己的内心。”

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孔子终于回到故土鲁国。他须发皆白,当他跪在故国国门前呐喊:“鲁国,我的父母之邦,我终于回来了。”我听到了,那是来自颤抖的灵魂内心的呼喊。这声呼喊使我如此真切的感受到孔子这十几年的痛苦。从此不再过问政事,致力于整理文献、从事教育。他这一生背负太多,坎坷磨难无一不施加,纵使遭受世人误解唾弃,依旧初心不改。他希望通过教化影响人们。他是伟大的。

公元前四百七十九年,孔子逝。弟子遍天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给孔子的一封信750字优秀作文

全文共 859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孔老先生:

您好!

我知道给您写有些冒昧,但您知道吗?你的儒家思想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的好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把儒家思想推到了最高点。以至于后来的每个朝代都以儒家思想为统治之良策,这是一种多么高的荣耀啊。您的“因材施教,”,使多少莘莘学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您在九泉之下,也能开心的笑了吧!也就像歌词里唱的“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流行化”。就是您,带动了世界上得多少的人在学中国话,多少的孔子学院纷纷在世界各地建起。每天,有多少的外国学生在学中国话。每当中国人去到国外,见到了外国人,外国人都会说:“哦,孔老夫子的后人。”当然,听到这一句话的中国人反应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感到自豪,有些人感到羞愧。

我们身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应该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我们现在的一些所谓的“祖国的花朵”,却认为保护传统文化没什么用,就连当初韩国媒体爆料出的,他们国家要把书法这项我们中国的艺术瑰宝,申请为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气愤的事。

但有些人,却不以为然,说什么:“韩国想要就要吧,反正这事和我有什么关系。”您听听,这些人还配是您的后人吗?如果您还在世的话,那您一定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去和韩国进行严正交涉的,可现在的有些中国人却连最基本的民族自豪感都没有了,这多么令人寒心啊!

我不知道,我们现在的人除了玩电脑、唱歌跳舞、学那些英语以外,还会干些什么。有多少人会在课余的时间里学学书法,练练毛笔字。也许会有人说:“现在英语在是最热门的,学好了英语,将来什么工作都好找。”我不想否认这种事实。但我不明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把我们的,那些留住我们传统文化的心的热情抹去吗?我想不会。想当初,您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劝说各国国君,停止战争,除了避免为战争而造成生灵涂炭以外,也许还为了保留各国的文化遭受战火的焚烧吧!而我们生在和平的年代,免受战火的袭扰,那我们为什么还不尽力保存我们的传统文化呢?但愿我们的醒悟还不晚。

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孔圣人。您的思想永远在启示着我们!

祝您

精神永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我心中的孔子作文700字

全文共 754 字

+ 加入清单

我心中的孔子,不是神也不是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字或者膜拜的木牌,反而是一个静静聆听人的内心与漠漠观察世界的智慧老人。说是老人,那是从我这个两千年后的人类眼里追溯回去的结果,不管从哪方面,他都足以教我、育我去领略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与根。

说到孔子的智慧,我想首先是他学识上的渊博,面对他高深的学问,颜渊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试想,这是怎样的一种学问能让这位孔子最欣赏,最器重的学生发出如此深刻的感叹。当然,孔子作为一位老师,他的智慧也体现在他的教育之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原来2500年前的孔子早已指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纵然孔子是诲人不倦的,但这一份"不倦"却是建立在一个学生对学问痴心向往却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诚然,细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他自身就不想学,那么硬逼着他又能有什么大的效果呢?都说言教重于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处于那样的乱世,孔夫子以笑面对,乐观地在思考中漂泊。因此不会在铜镜前流连,不会看到头上的银丝,不会在意何时离去,智慧的光辉洗去了一切,生活因知识而富足。并非什么也没有,而是什么都知足。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人无完人,只能说夫子在某一个角度,是一个完人。辉煌的文化遗产,传承千年,教育后人,这个过程是艰辛而具有意义的,它的价值体现在: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知识每个人的见解都不尽相同,却无一是不受益的。夫子的智慧不仅绚烂,并且源远流长。

孔子,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发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被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是我们都敬重的伟人,他知识渊博,意气风发,是我们敬仰、敬佩的著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孔子出生于没落的鲁国贵族家庭,幼年丧父,家道中落,饱经人生苦难。但他奋发向上,努力进取,尊师重道,被后人尊称为"圣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多人,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历史上有"七十二贤人"之说。

在这段时间对孔子的了解和认识中,我更深的走近了孔子,走近了这位圣人的思想。

在那个群雄争霸的时期,孔子主张各国君主以德治国,触犯了很多人的权利,因而才能一直没能得以发挥。在他五十五岁时,带领他的一批学生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涯。在各国的民众中赢得了好评,创立了儒家学派。他把"仁"和"礼"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主张有教无类,晓得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即为中国的现代教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说明了孔子思想的先进性,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孔子这位鲁国的老人,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的方略施展而奋斗的伟大先贤,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二千五百年的时光弹指一挥,孔子的思想却永远东立,并已走向世界!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一定要信守孔子的思想,把孔子的精神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给孔子写的一封信格式

全文共 1976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孔子:您好,近日怎样?

在小的时候,常常听到别人谈论您及您的各种著作。我时常眨着眼睛思考着:你究竟是何许人也

,为何大家会如此崇尚您。小小的我,脑海中充满了疑问,努力地想要寻找到其中的答案。终于在我七岁时,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获得了一本带有拼音及注释的《论语》。从此,我便与《论语》有了不解之缘。

尽管刚开始时,那一本书有拼音,也有注释,但是我依旧读不懂它。虽然我每天背诵、朗读,满嘴的“之乎者也”,但是我还是读不懂它。那时,我小脑袋中猜想了起来:也许您不过是一个只会“之乎者也”的老者;也许您不过是一个满身铜臭的地主老头;也许您不过是一个当朝为官的大老爷;也许您不过是一个······脑袋中充满了幻想、充满了疑问、充满了种.种可能。

由于读了您的《论语》,我小的时候可闹过不少笑话呢!不,您喏——那时,我正好八岁。偶然间看到了您《论语》中的一句话,叫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割不正不食······”当时,读了您下面的注释,原来这是一种饮食习惯。然后我就在想:怪不得别人会崇拜您,原来您是靠这种饮食习惯才被别人崇拜起来的。如果我也照这种饮食习惯,会不会也一样被人崇拜呢?说干就干。于是乎,我开始监督起了妈妈,非要让她照着您书中所说的去做饭,否则我就坚决不吃饭。没办法,为了那时长身体的我,为了不让我的骨骼发育遭到破坏,只能依照我的话去做(您不要以为父母很溺爱我哦)。

那天我折腾了妈妈一上午,才做出了您那所谓好的食物。吃饭时,我觉得这跟平时的饭菜没什么区别,那您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令人崇拜的对象呢?不一会爸爸回来了,看着心不在焉的我,立即知道我心中有事。所以,他毫不犹豫的开始盘问起我,无奈之得从实招来。听完我精彩的“演说”后,爸爸竟哈哈大笑,只笑得我心惊胆战。我不理解爸爸为何大笑,不理解我的“演说”有何问题,也不理解您到底为何云者。而后,我又开始了大调查。

在我十二岁时,我在一家书店中无意看到了您那厚厚的一本《论语》,这本书比上一次的那一本更好、更大、更重,而且书中没有拼音,连注释也比那本细、多、易懂。我看了看那不菲的价格,狠了狠心买下了这一本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您、了解您、看懂您、明白您的书。

有了上一次看书的经历,我开始对书中有些知识看得懂了,但同时却又不明白它的道理。有一次,为了弄懂您书中的意思,我也闹出了笑话。不信,您瞧那天,我正好全神贯注地看着新买来的那一本书,以至于我竟然没有听见妈妈的叫喊声。无法,妈妈只得把饭端到我看书的屋子里,妈妈一边叫我快点吃饭,一边又嘱咐我小心眼睛别看坏了——您可是不知道,只要有书我就会不管三七二十一,也要把书看完,又何况这一本还是关于您老的。我一边应答着,一边又心不甘、情不愿的不放下您的书,只能边吃饭,边看书。因为是书桌,我正好写完作业,还没来得及收拾便看起了您的书。我正津津有味的品读着。哎呀,不好!“一个非法分子”——橡皮趁机进入了我的口中。没事,拿出橡皮继续啃读。可谁知,这一切竟被偶然间进来的妈妈看得一清二楚。

啃读完您书中的一点点,只能出去休息、休息了。后果可想而知,刚出了房间就被家人看到,一个个笑的前俯后仰。我一时蒙住了,为何?这到底是为何?看着一脸迷茫的我,妈妈强劲地捂着肚子和嘴,尽量不让自己笑出来,也给我讲了事情的原委。虽然听得不太清楚,但也略知一二,只得跑回屋子。刹那间,脸红了、心跳也加速了,谁让自己这么出丑呢!想想妈妈刚才做动作、讲故事的情景,脸更红了、心跳得也更快了。

您看,我对您的著作痴迷的样子,就知道我与《论语》的不解之缘了吧!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懂得了您那些“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割不正不食······”的含义。这些话现在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阅读品位、一种审美倾向、一种人生追求。它使我明白:只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对生活另一种美的阅读品位和审美观点,对人生的一个理想、一个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充满意义、充满追求、充满美丽的好人生。当然我现在也明白,你不是一个只知“之乎者也”的老者;不是一个满身铜臭的地主老头;不是一个当朝为官的大老爷;而是一位学者,一位谈天论地、精通天文地理的学者。您创建了儒家学派,留下了无数可以受益一生的精神财宝,您是为了天下众生而生,所以才受到尊重,并不是所谓的什么饮食习惯。您受到天下所有人的尊重,您当之无愧。

谢谢您及您的著作,有了它们,我才会与书交上朋友,并且成为好朋友;有了它们,我才会了解您及您不平庸的一生;有了它们,我才会有如此多的感慨。

我想:(当然这里不再是我随便的猜想)您及您的著作一定会永远流传下去,因为您是值得骄傲,当之无愧的东方伟人,而您的著作也是使人受之一生、用之一生的知识宝库、精神财富。我依旧会继续将您及您的著作研究和挖掘下去。

祝您开心快乐! 某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