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简短的幼儿成语故事八篇 作文怎么写(汇总20篇)

书香门第旧时指出自读书人家庭,泛指好的家庭背景。小编整理的简短的幼儿成语故事八篇 作文怎么写,希望大家喜欢,谢谢!

浏览

895

作文

1000

幼儿成语故事选集

全文共 5239 字

+ 加入清单

教育应该从幼儿时期抓起,那么有哪些成语故事适合幼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成语故事选集,欢迎阅读!

成语一《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成语二《万死不辞》

出处:《三国演义》第八回蝉曰:“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今晚又见行坐不安,因此兴叹,不想为大人窥见。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

释义:意思是虽然有一万次死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故事:东汉末年,朝政大权落在董卓手中。董卓骄横跋扈,出入宫廷用皇帝的仪仗,并让弟弟、侄儿统率禁军,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论老小一律封为列侯。他还征二十五万民夫为自己修筑宫室,又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纳入宫内。

成语三《安居乐业》

春秋时,有一位着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并反对当时政治革新,他怀念着远古的社会,认为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痛苦。他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他的“小国寡民”社会大概的样子是: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多的器具,人们也不去用它。不让人民用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上面的这段文字就是安居乐业的大概意思,这个成语来源于《老子》,原文是“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成语的意思是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成语四《拔山举鼎》

“拔山举鼎”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力强气壮。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今骓(zhui)不逝。”

项羽,名籍,秦末下相人。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成语五《安如泰山》

“安如泰山”这则成语来源于的《上书谏吴王》,原文是“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着名的文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吴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野心很大,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很有才能的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其他的几个诸侯准备叛乱。

枚乘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磊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公元前154年,刘濞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

枚乘在此时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叛军。吴王刘濞被杀。

成语六《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x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x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成语七《必恭必敬》

“必恭必敬”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态度极为恭敬,后来也形容十分端庄和有礼貌。

这个成语来源于《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周幽王姬宫涅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国君,他昏庸暴虐,政治腐x。

公元前779年,褒国进献了一个姓姒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十分宠爱她。褒姒一向不爱笑,幽王用音乐歌舞、美味佳肴都不能让她笑。有人献计点燃报警的烽火台,召来各路诸侯兵马,使他们上当,让褒姒笑一笑,幽王欣然同意。

他带褒姒到行宫游玩,晚上传令点燃烽烟,各地诸侯见到烽烟,以为有盗寇侵扰京城,纷纷率领兵马赶来相救。到了一看,只见幽王在喝酒取乐。幽王派人对他们说:“没有什么盗寇,让你们辛苦了!”诸侯受骗,匆匆地来,匆匆地去。褒姒看了不由大笑,幽王也很开心。褒姒生了个儿子叫伯服,幽王废掉申后,立褒姒为王后;废掉申后生的太子宜臼,立伯服为太子。

宜臼遭到废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里。他对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满怀忧愁,心中十分痛苦,写了一首题目叫作《小弁》的诗,抒发自已的心情。

诗的第三节说:“看见屋边的桑树和梓树,一定要必恭必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亲,我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谁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谁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处找寻?”由于幽王无道,诸侯纷纷叛离。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联合犬戎的军队进攻镐京。幽王下令点燃烽烟,但是诸侯受过骗,都不派救兵。犬戎的军队攻下镐京,杀了幽王,掳走了褒姒。

“必恭敬止”后来演化为“必恭必敬”,也有写作“毕恭毕敬”的。

成语八《专横跋扈》

汉大将军梁商的儿子梁冀,肩膀上耸,眼角倒竖,说起话来口齿不清。他从小放荡不羁,喜好喝酒、打猎、斗鸡。靠了他父亲和当皇后的妹妹的权势,官越做越大。

梁商死后,汉顺帝任命梁冀为大将军。接着,顺帝也死去,梁冀为了掌握朝政大权,强行把年仅八岁的刘缵立为皇帝、这就是汉质帝。质帝虽然年幼,但很聪明。他见梁冀非常骄横,有一次召见群臣时,看着梁冀说:“这位是跋扈将军!”“跋扈”,是霸道、不讲理的意思;梁冀听到质帝这样责骂,恨透了他,他命手下人把毒酒加入饼里。质帝吃了,当天就死去。

在决定立新君的时候,大臣们又联名上x,要求立刘蒜为帝。当时,蠢吾侯刘志正在和梁冀的小妹议婚,于是粱冀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当众宣布立刘志为皇帝。这就是汉恒帝。接着,将力主立刘蒜为帝的两位大臣害死。

刘志因梁冀的关系而当上了皇帝,自然封他的小妹为皇后。这样,皇太后和皇后都是他的妹妹,他的权势更大,也更胡作非为了。梁冀利用搜刮来的钱大造豪华的住宅园林,开辟大片的猎场。仅仅一座兔苑就造了好几年,绵延几十里。

后来,梁冀当皇太后和皇后的两个妹妹先后去世,梁贵人受到桓帝宠幸。梁贵人本名邓猛,父亲早死,母亲宣氏改嫁给梁冀的亲戚梁纪。梁冀的妻子见她得长美,就认为干女儿,改姓梁,并把她送进宫中,结果受宠。梁冀怕她母亲宣氏泄露真情,派人去暗杀她,不料刺客被她家隔壁人家发现而逮住。

宣氏得知这个情况后,进宫向桓帝哭诉。这时,桓帝对梁冀的横行霸道已非常不满,就召集一些大臣商仪,决定除掉梁冀,并立即派出一千多武土包围了梁冀的府第。梁冀和他的妻子知道自己罪孽深重,当天自杀身死。

成语九《为虎作伥》

唐穆宗长庆年间,传说有个处士马拯,听说衡山祝融峰人住着一个伏虎长老。他带了一个童仆,上山去拜访那位长老。

他登上祝融峰,见到一座佛寺里,果然有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热情,一定要留马拯吃饭,可是厨房里的油和盐正巧用完了。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买油盐。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门。马拯独自一人站在寺边观赏山景。

这时,从山下又来了一个叫马沼的隐士。两人互通姓名之后,马沼说他在半山腰看见一只猛虎在叫人……马拯问了那人的年龄、容貌、衣着,惊叫道:“那是我的童仆!”马沼又说:“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后,忽然变成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不一会,老和尚回来了,马沼轻声对马拯说:“正是这个和尚。”

天晚了,老和尚要请他们住僧房,两人却喜欢住在斋堂里。他们把门紧紧闩上,观察着外面的动静。半夜里,有只老虎几次来撞门,两人用力顶住,门才没有被撞开。两人决心要除掉这只吃人的老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一早,两人说是后院一口井里传出怪声音,把老和尚骗到井边。当老和尚凑到井口看时,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水,立刻变成了老虎。两人搬来大石头,把它砸死了。两人下山时迷了路,后来幸亏遇见一个猎人,就住在搭在树上的窝棚里过夜。

半夜里,马拯突然被树下的人声吵醒。他借着月光一看,竟有几十个人,叫嚷着要替老虎报仇。猎人告诉他们,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后却替老虎开道,成了伥鬼。马拯骂道:“你们这些伥鬼,死在老虎嘴里,还要为它痛哭、报仇!”

古代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还要为老虎效力。成语“为虎作伥”由此而来,现比喻为坏人做帮凶。

成语十《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小学生哲理成语故事

全文共 1301 字

+ 加入清单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

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幼儿必读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70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一《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成语二《万死不辞》

出处:《三国演义》第八回蝉曰:“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今晚又见行坐不安,因此兴叹,不想为大人窥见。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

释义:意思是虽然有一万次死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故事:东汉末年,朝政大权落在董卓手中。董卓骄横跋扈,出入宫廷用皇帝的仪仗,并让弟弟、侄儿统率禁军,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论老小一律封为列侯。他还征二十五万民夫为自己修筑宫室,又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纳入宫内。

成语三《安居乐业》

春秋时,有一位着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并反对当时政治革新,他怀念着远古的社会,认为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痛苦。他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他的“小国寡民”社会大概的样子是: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多的器具,人们也不去用它。不让人民用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上面的这段文字就是安居乐业的大概意思,这个成语来源于《老子》,原文是“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成语的意思是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成语四《拔山举鼎》

“拔山举鼎”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力强气壮。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今骓(zhui)不逝。”

项羽,名籍,秦末下相人。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成语五《安如泰山》

“安如泰山”这则成语来源于的《上书谏吴王》,原文是“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着名的文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吴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野心很大,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很有才能的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其他的几个诸侯准备叛乱。

枚乘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磊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公元前154年,刘濞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

枚乘在此时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叛军。吴王刘濞被杀。

成语六《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wu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bai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成语七《必恭必敬》

“必恭必敬”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态度极为恭敬,后来也形容十分端庄和有礼貌。

这个成语来源于《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周幽王姬宫涅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国君,他昏庸暴虐,政治腐bai。

公元前779年,褒国进献了一个姓姒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十分宠爱她。褒姒一向不爱笑,幽王用音乐歌舞、美味佳肴都不能让她笑。有人献计点燃报警的烽火台,召来各路诸侯兵马,使他们上当,让褒姒笑一笑,幽王欣然同意。

他带褒姒到行宫游玩,晚上传令点燃烽烟,各地诸侯见到烽烟,以为有盗寇侵扰京城,纷纷率领兵马赶来相救。到了一看,只见幽王在喝酒取乐。幽王派人对他们说:“没有什么盗寇,让你们辛苦了!”诸侯受骗,匆匆地来,匆匆地去。褒姒看了不由大笑,幽王也很开心。褒姒生了个儿子叫伯服,幽王废掉申后,立褒姒为王后;废掉申后生的太子宜臼,立伯服为太子。

宜臼遭到废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里。他对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满怀忧愁,心中十分痛苦,写了一首题目叫作《小弁》的诗,抒发自已的心情。

诗的第三节说:“看见屋边的桑树和梓树,一定要必恭必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亲,我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谁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谁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处找寻?”由于幽王无道,诸侯纷纷叛离。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联合犬戎的军队进攻镐京。幽王下令点燃烽烟,但是诸侯受过骗,都不派救兵。犬戎的军队攻下镐京,杀了幽王,掳走了褒姒。

“必恭敬止”后来演化为“必恭必敬”,也有写作“毕恭毕敬”的。

成语八《专横跋扈》

汉大将军梁商的儿子梁冀,肩膀上耸,眼角倒竖,说起话来口齿不清。他从小放荡不羁,喜好喝酒、打猎、斗鸡。靠了他父亲和当皇后的妹妹的权势,官越做越大。

梁商死后,汉顺帝任命梁冀为大将军。接着,顺帝也死去,梁冀为了掌握朝政大权,强行把年仅八岁的刘缵立为皇帝、这就是汉质帝。质帝虽然年幼,但很聪明。他见梁冀非常骄横,有一次召见群臣时,看着梁冀说:“这位是跋扈将军!”“跋扈”,是霸道、不讲理的意思;梁冀听到质帝这样责骂,恨透了他,他命手下人把毒酒加入饼里。质帝吃了,当天就死去。

在决定立新君的时候,大臣们又联名上shu,要求立刘蒜为帝。当时,蠢吾侯刘志正在和梁冀的小妹议婚,于是粱冀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当众宣布立刘志为皇帝。这就是汉恒帝。接着,将力主立刘蒜为帝的两位大臣害死。

刘志因梁冀的关系而当上了皇帝,自然封他的小妹为皇后。这样,皇太后和皇后都是他的妹妹,他的权势更大,也更胡作非为了。梁冀利用搜刮来的钱大造豪华的住宅园林,开辟大片的猎场。仅仅一座兔苑就造了好几年,绵延几十里。

后来,梁冀当皇太后和皇后的两个妹妹先后去世,梁贵人受到桓帝宠幸。梁贵人本名邓猛,父亲早死,母亲宣氏改嫁给梁冀的亲戚梁纪。梁冀的妻子见她得长美,就认为干女儿,改姓梁,并把她送进宫中,结果受宠。梁冀怕她母亲宣氏泄露真情,派人去暗杀她,不料刺客被她家隔壁人家发现而逮住。

宣氏得知这个情况后,进宫向桓帝哭诉。这时,桓帝对梁冀的横行霸道已非常不满,就召集一些大臣商仪,决定除掉梁冀,并立即派出一千多武土包围了梁冀的府第。梁冀和他的妻子知道自己罪孽深重,当天自杀身死。

成语九《为虎作伥》

唐穆宗长庆年间,传说有个处士马拯,听说衡山祝融峰人住着一个伏虎长老。他带了一个童仆,上山去拜访那位长老。

他登上祝融峰,见到一座佛寺里,果然有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热情,一定要留马拯吃饭,可是厨房里的油和盐正巧用完了。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买油盐。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门。马拯独自一人站在寺边观赏山景。

这时,从山下又来了一个叫马沼的隐士。两人互通姓名之后,马沼说他在半山腰看见一只猛虎在叫人……马拯问了那人的年龄、容貌、衣着,惊叫道:“那是我的童仆!”马沼又说:“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后,忽然变成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不一会,老和尚回来了,马沼轻声对马拯说:“正是这个和尚。”

天晚了,老和尚要请他们住僧房,两人却喜欢住在斋堂里。他们把门紧紧闩上,观察着外面的动静。半夜里,有只老虎几次来撞门,两人用力顶住,门才没有被撞开。两人决心要除掉这只吃人的老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一早,两人说是后院一口井里传出怪声音,把老和尚骗到井边。当老和尚凑到井口看时,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水,立刻变成了老虎。两人搬来大石头,把它砸死了。两人下山时迷了路,后来幸亏遇见一个猎人,就住在搭在树上的窝棚里过夜。

半夜里,马拯突然被树下的人声吵醒。他借着月光一看,竟有几十个人,叫嚷着要替老虎报仇。猎人告诉他们,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后却替老虎开道,成了伥鬼。马拯骂道:“你们这些伥鬼,死在老虎嘴里,还要为它痛哭、报仇!”

古代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还要为老虎效力。成语“为虎作伥”由此而来,现比喻为坏人做帮凶。

成语十《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成语十一《天经地义》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札,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释义“经”指常规,原则“义”指正理,准则。天经地义比喻正确的,不可改变的因而也不容置疑的道理。

故事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贵死后,按习俗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姬敬继位。但是,景王生前曾与大夫宾孟商讨过,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长子姬朝为世子。这样,姬朝也有资格继位。于是,周王室发生了激烈的王位之争。

在这种情况下,晋顷公召集各诸侯国的代表在黑壤盟,商讨如何使用王室安宁。参加商讨的有晋国的赵鞅,郑国的淤吉、宋国的乐大心等。

会上。晋国的赵鞅向郑国的游吉请教什么叫“礼”。

游吉回答说:“我国的子产大夫在世时曾经说过,礼就是天之经,地之义,也就是老天规定的原则,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动的依据,不能改变,也不容怀疑。”

赵鞅对游吉的回答很满意,表示—定要牢记这个道理。其他诸侯国的代表听了,也大都表示有理。接着,赵鞅提出各诸候国应全力支持敬王,为他提供兵卒、粮草,并且帮助他把王室迁回王城。后来,晋国的大夫率领各诸侯国的军队,帮助敬王恢复王位,结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争。

成语十二《奋不顾身》

“奋不顾身”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奋勇向前,不顾个人安危。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司马迁传》,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着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从,无奈投降了匈奴。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他常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

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

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司徒王允见董卓如此嚣张,很为汉玉室担心,但又无法除掉董卓,心中十分烦恼。一天夜里,他到后花园散心,忽然听见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走近一看,原来是家中的歌妓貂蝉。王允问道:“深更半夜,你为什么来这里唉声叹气?”

貂蝉回答说:“承蒙大人恩惠抚养,为我训习歌舞,并以礼相待。我虽然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万一。近来见大人双眉紧锁,知道必定是为国事操心,所以心中忧伤,但不敢询问。今晚又见大人行坐不安,因此也长吁短叹起来,想不到被大人发现。如果大人有用我的地方,我一定效力,虽万死也决不推辞。”

王允听了貂蝉的话,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马上朝貂蝉跪下,纳头便拜。貂蝉慌忙扶起。王允流着眼泪说:“眼下朝廷危如累卵,贼臣董卓将要篡位,朝中文武元计可施。董卓有一个义子吕布,骁勇异常,天下无有敌手。方才听了你的话,我想出一条‘连环计’来,先把你许配给吕布,然后再暗中献给董卓。你去离间他们父子两人,让他们因为想得到你而互相仇恨,最后挑拨吕布去杀死董卓。如此方能除掉大害,为国效忠。不知你意下如何?”

貂蝉缓缓站起,态度坚决他说:“我已许下大人虽万死也决不推辞,如果不能遵计杀死董卓,以报国恩,愿意死在万刃之下!”玉允和貂蝉共同谋划,实现了“连环计”,结果除掉了奸臣董卓。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呆若木鸡的成语解释及故事

全文共 718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dāi ruò mù jī

【出处】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庄子·达生》

解释】獃:傻,发愣的样子。獃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用法】作谓语、状语、定语;指呆板。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呆头呆脑、目瞪口呆。

【反义词】活泼可爱、神色自若。

【押韵词】间不容息、寸阴可惜、同休共戚、跂行喙息、旰食宵衣、二者必居其一、百无失一、发昏章第十一、以防万一、感今怀昔。

【年代】古代

【谜语】最愚蠢的鸡

成语故事】西周时期,纪渻子专门为宣王养斗鸡,宣王一再催问纪渻子养的斗鸡如何样了?40天过后,纪渻子养的斗鸡像一只木头做的,不惊不动,别的鸡见它都吓跑了,这只鸡天下无敌。

【示例】匪首侯殿坤,在得知这个噩耗之后,特别是知道了老妖道的落网后,当即呆若木鸡。 曲波《林海雪原》二八。

【成语造举】

1、旁边的光绪呆若木鸡,面如土色。

2、他们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往往能处危不乱,急中生智,化险为夷,而那些心理素质欠佳的军人则可能恰恰相反,他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常可能手足失措,目瞪口呆,呆若木鸡、或者乱作一团。

3、阿明坐在前座,一副呆若木鸡的样子,范学锋几次想叙述我们昨夜如何把阿明架回酒店的经过,均被阿明厌烦地打断,范学锋又提到他跟BAR里的某小姐约好了如何再见面,阿明恶狠狠地说:"白给也不要!"又说:"那二锅头肯定是假酒,以前上学喝个半斤八两的一点事没有。"

4、如果面对一个缺乏想像力的人,音乐也只好呆若木鸡地矗在那里。

5、王强被闪电击中了,呆若木鸡。

6、蒲松龄听着呆若木鸡,待髭神停口后,蒲松龄似被彻底摧垮了,突然,他拍案而起。

7、这噩耗犹如晴天霹雳,使小青蛙呆若木鸡。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出神入化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1088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chū shén rù huà

【典故】我不曾出声,他连忙答应。金圣叹:‘真正出神入化之笔’。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

【释义】神、化:指神妙的境域。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文艺或技艺高超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炉火纯青

【反义词】平淡无奇

【同韵词】名重天下、饿死事大、星言夙驾、久居人下、留中不下、冠上履下、九泉之下、高自骄大、誉满天下、不绝如发

【年代】古代

【灯谜】纸船明烛照天烧

【日语】蕑神(にゅうしん)の域(いき)に達(たっ)しいる,絶妙(ぜつみょう)の域に達しいる

【语文同步】说到底,其本色不外乎是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出神入化的手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 鲁冲《神奇的极光》高中二册·课文·11

成语故事】张君瑞与崔莺莺一见钟情,互相爱慕,强人孙飞虎来围攻普救寺抢莺莺为妻。崔夫人答应将莺莺许给退贼有功之人。张君瑞请故人杜确解了普救寺之围。崔夫人备酒致谢,叫红娘请张君瑞。金圣叹评论王实甫描写张君瑞的心情是出神入化之笔

【示例】不知道这位老画师是观察了多少的活虾,才能够画虾画得这样出神入化的。 秦牧《虾趣》

【成语造句】

◎ 它倾注了艺术家相似的审美情感,从而造就出一种令审美主体在精神、意志上为之一振的存在于审美主体的思维想象中可感而不可即的一种出神入化,超凡脱俗的神态、意象。

◎ 剧院上演过数百场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她场场必看,已"偷"来了几般舞艺,剧院上演的剧目,她都能把每个角色从头跳到尾,外婆用罐头盒给她做了一个红灯,小"铁梅"便惟妙惟肖,出神入化起来。

◎ 她说一口完全不带鬼子腔、倒带点她婆婆安徽腔的普通话,将中国的煤球炉、搓板、擀面杖、鸡毛掸用得出神入化,

◎ 在片中,他从青年演到老年,无论是化妆、造型,还是动作、气质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 看到四肢酸疼、七窍生烟了,看到出神入化了,他就明白了这个机器还有哪些毛病,也就知道了该在哪里拿个零件下来,该在哪里再装个部件上去。

◎ 当他自信已经把孙叔敖模仿得出神入化时,便趁楚庄王置酒之机穿扮出场了。

◎ 就在"众赞歌"出神入化之际,突然,保险丝断了,教堂里顿时一片漆黑。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饮醇自醉成语故事_800字

全文共 757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吴国的名将周瑜,年轻时就才华出众仪表堂堂,容貌美好。他自小与孙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帮助孙策向江东发展,建立了孙氏政权。公元198年,周瑜来到吴郡。孙策亲自迎接,并封他为建成中郎将。这一年周瑜才二十四岁。当地百姓见他年轻有为,英俊大方。都亲热地称他为“周郎”。不久,周瑜跟随孙策攻克了皖县。皖县的乔公有两个非常美丽的女儿,孙策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由此可见两人关系之密切。一年后孙策遇刺身亡,他的弟弟孙权统理政事。从此,周瑜辅佐孙权,帮助掌管军政大事,在朝中获得了很高的声望。周瑜性格开朗,气度宽宏,待人接物谦虚和气。为此,朝中文武大臣都爱和他交往,只有程普对周瑜不满。程普也是东吴的名将,很早就跟随孙权的父亲孙坚,后来又帮助孙策经营江南,是孙氏政权中的元老。他见周瑜年纪轻轻,地位却处于自己之上,内心不服,所以常常倚老卖老,给周瑜看脸色,借以抬高自己身价。周瑜是个宽宏大量的人,不愿和程普闹矛盾,所以处处克制,事事谦让,始终不与程普计较,更不与他发生冲突。

一次,周瑜乘车外出,途中正好迎面碰上程普坐车而来。周瑜赶紧命车夫将车驶到一旁,让程普的车先过。程普目睹这个情况,以为周瑜在向自己讨好,非常得意。公元208年,曹操率兵二十余万南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被东吴和刘备的联军击败。在这次战争中,周瑜和程普分任吴军左右都督,但战斗的策略主要是周瑜制定的。事后,程普却贬低周瑜,夸耀自己。周瑜知道后不仅不予辩白,反说指挥这次战斗时自己还年轻,没有程公的帮助是不能取胜的。周瑜一再谦逊忍让,终于使程普有所触动。为了消除隔阂,周瑜又多次拜访程普,表达了自己对他的良好愿望。在这种情况下,程普终于抛弃偏见,对周瑜非常敬服,并与他融洽相处。后来,程普对别人感叹说:“跟周公谨相交,好比饮味道浓厚的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成语作舍道边故事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 作舍道边

【拼音】: zuò shě dào biān

【解释】: 在路旁筑室,和过路人商量。比喻各有各的说法,事情没法做成功。

【成语故事】:

汉帝在位时,他觉得当时朝廷的礼仪制度不够完善。想重新制定,使之更加完善。但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太过于弱小,于是他命令文武百官都来提议关于废旧立新的想法及建议。

这时,朝中有位大臣提议:“京城读书人很多,他们对礼仪方面都颇有研究。不妨多找些人来议一议。”

汉帝回答:“不妥,人多嘴杂,意见不统一,什么事都办不成。”

另一个大臣说:“我知道有个人从小就研究礼仪方面的知识,现也取得了不少成就。要不就叫他一人来做这件事如何。”汉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派大臣将那个研究礼仪的学士叫进了宫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仰各知照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仰各知照

【汉语拼音】yǎng gè zhi zhào

【近义词】:上情下达、上传下达,上映下复

【反义词】:对牛弹琴

【成语出处】在古代的下行公文里,“仰”有命令的意思,“知照”指通知、关照。布告属于下行公文,因此,传统的布告在结束正文时要求下属知晓并遵行布告的内容,就会用“仰各知照”一语。这个词语在纯语体的公文里较少人使用。

【成语解释】仰各知照,一体遵行。意思就是,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大家知道就好了,照着办就是了。另一个意思也是,你们大家抬着头听好了,乖乖听话喔!好一副高高在上的官威啊。

【仰各知照造句】公司的文件大家都仰各知照的执行下去。

【仰各知照的成语故事

县衙门外贴出一张告示,上面写着:“兹有赵老汉失窃一案,经本衙追查,殊难破案。今念赵某孤老无依,实属可悯,望离赵老汉家五百步以内的乡邻,务在今日辰时,齐到县衙内院商议赒济之事,仰各知照,不得有违。”告示一出,整个街坊就热闹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洞烛其奸成语故事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dòng zhú qí jiān

成语故事】明朝嘉靖时期,奸相严嵩专权,朝廷里尽是他的党羽,这些人上下勾结、狼狈为奸。松江府华亭县董传策上书弹劾严嵩,希望嘉靖皇帝洞烛其奸,消除朋党。昏庸的嘉靖听不进忠言,将董传策打入大牢,发配云南。

【典故】(严)嵩稔恶误国,陛下岂不洞烛其奸! 《明史·董传策传》

【释义】洞:透彻;烛:照见;奸:奸诈。对别人的阴谋诡计看得很清楚。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看问题敏锐

【近义词】洞察其奸、明察秋毫

【相反词】不明真相、制造冤案

【示例】他有一双洞烛其奸的眼睛。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成语攻难守易的故事

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攻难守易”,是近代还在使用的军事熟语之一。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这然句话了,可以说是在当时的军事技术装备条件下,通过战争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因为决 定战局优劣的有三大要素,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一般情况下,守的一方是据有地利条件的。如果双方军队的数量和战斗力,相差并不悬殊,攻方没有全面优势, 确实是难以战胜守方的。这在战国兵争中不乏实例。请看这则故事

赵国在长平战役惨败后,打算通过掠夺燕国的领土,来补偿自己遭受的损失。平原君问他的大将冯忌说:“我要出兵攻打燕国,您看怎么样?”冯忌回答说:“这是 不可以的。您看,秦国乘着连打七次胜仗的威风,在长平和咱们交手,事后又用全部兵力来围攻邯郸城;咱赵国呢,只靠收集到的散兵败卒,守着一座破城。可是尽 管这样,秦兵到底也攻不下邯郸,反而把他们的锐气消耗尽了。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攻起来困难守起来容易啊!现在赵国并没有连战连捷的威风,而燕国也没有受 到象长平战役那样的损失。现在我国多次战败的元气还没有恢复,却想用疲惫的军队去攻打强大的燕国,那样的话,就是叫弱小的赵国仿效强大的秦国去攻城;而叫 强大的燕国效法弱小的赵国来守城;结果反而给了秦国休息兵马的机会,让他们再钻空子找赵国的便宜。因为这个,我看不出您这个作法有什么可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竹头木屑成语故事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竹头木屑

成语拼音:zhú tóu mù xiè

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小东西。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屑:碎末。比喻可利用的废物。

成语来源:宋·郑樵《上宰相书》:“竹头木屑之积,亦云多矣,将欲一旦而用之可也。”

成语造句:梁实秋《养成好习惯》:“更要知道物力维艰,竹头木屑,皆宜爱惜。”

竹头木屑的成语故事

陶侃,字士行,东晋鄱阳人,后来迁居庐江浔阳,是晋末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曾祖父。由于他为西晋统治者“一贯尽忠”,从县吏一直做到荆、江二州刺史,并掌管其他六州军事,成为当时最有实力的人物。但他戎马生涯四十余年,却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还经常勉励部下珍惜一草一木,为国为民多做贡献。

竹字开头的成语

竹头木屑

包含有竹字的成语

势如破竹 胸有成竹 罄竹难书 竹头木屑 抱鸡养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成语故事:恣蚊饱血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吴猛是晋朝豫章(今江西南昌人)。从小就非常孝顺父母。吴猛家里很贫穷,床塌上没有蚊帐。南方蚊子多,每到夏天,又大又黑的蚊子咬得一家人睡不好觉。

八岁的吴猛心疼劳累了一天的父母,为了让他们睡个踏实觉,他想了一个办法。每到晚上,吴猛就赤身睡在父母身旁。小孩子家细皮嫩肉的,蚊子都集聚在他身上,且越聚越多。吴猛却任蚊子叮咬吸血,一点也不驱赶。

吴猛认为蚊子吸饱了自己身上的血,便不会去叮咬父母,八岁孩童的这种想法真是可笑,却让人笑不出来。虽然其法不可取,但只有对父母爱到极点,才会有痴傻的行为,这是一颗多么纯净的童心啊!

从一个孩童的心灵表现出人性的纯真一面,即是孝,这种骨肉之情的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3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故事中说到一个大财主大摆酒宴。席间划拳行令喧闹如潮,一个老头因牛肉没嚼烂而卡住喉咙,顿时大汗淋漓,翻白眼,众人纷纷为他想办法处理,把老汉左右折腾,老头儿气得大喊而吐出牛肉,财主见状要各位回家说:“有了前车之鉴,要想不再发生这样的灾祸,酒肉不可吃,三餐不可有”。

读了这个故事之后,我想起了爷爷跟我讲小时候学走路的事。当时我刚学会了走路,没走几步就会摔倒,但是当时自己都站不起来,然后爷爷把我抱起来放在地上让我接着走,现在想想自己不想站起来,可能是再也不想学走路了,但是我并没有因为摔倒而放弃了学走路。

因噎废食,故事中的财主,因为老头儿被噎着,而放弃了三餐时,我意识到不能因为受到挫折而放弃做这件事情,虽然老头儿因为吃牛肉噎着了。但是是老头儿急于说话所造成的,所以财主因此放弃三餐是不对的,而是要找到事情的原因。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知道两个道理,酒肉不可吃,三餐不可有是不对的可以在请别人吃饭的时候尽量不要说话,还有要是想说话就等到嘴里没有东西在说话才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成语故事:守株待兔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很久很久以前

在一座大山的山脚下

住着一个农夫

他每天一大早就到田里干活

特别辛苦

有一天,农夫正在田里干活

一只野兔从草丛里跑了出来

野兔看见农夫,吓了一跳,心慌的四处逃窜

结果,一头撞到树桩上,撞晕了

农夫放下手中的活儿

走过去,捡起兔子

他觉得,自己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

晚上回到家,农夫把兔子交给了妻子

妻子做了一锅鲜美的兔肉汤

第二天,农夫又到地里干活儿

可是,他不像以前那么专心了

干一会儿活,就朝草丛里看一看,听一听

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

第三天,农夫不再干活了

从早到晚都守在树桩边

希望,再捡到兔子

但是他等了一天都没有等到兔子

从那以后,农夫就天天守在树桩边上等兔子

结果,他再也没有等到兔子

可是,地里的庄稼都枯死了

农夫不想努力干活,天天盼着能碰到好运气

从而,能得到以外的收获,最后却什么也没得到

宝贝们,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成语故事》,书中有很多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小故事,其中《自相矛盾》这个故事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课,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在推销矛和盾的时候,一时说他卖的盾坚固无比戳不破,一时又说卖的矛非常锋利戳无不破。由于说话绝对化,前后矛盾,被人一问:用你的矛攻你的盾会怎么样?结果不能自圆其说,陷入尴尬境地。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想事情或讲话不注意,也常常会自相矛盾,比如有时说妈妈对自己很好,放假时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有时又说妈妈很坏,开学以后什么事都管得很严格,中午不睡觉要管、放学回家晚一些要管,作业没完成要管,越想越愤愤不平。

又如回老家乡下我很喜欢那里的青山绿水和小朋友,但又很害怕那里的凶恶的山蚊和可怕的狗;从以上的事例中可以看到:如冷静下来想到底对妈妈是爱还是恨?能把妈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看成是一种爱,就不会说妈妈坏;只要对乡下有深厚感情的话,山蚊和狗就并不可怕了,农村人世代相传都能生活下去,回去住几天有什么可怕?

矛盾存在生活中、学习中,随处可见,到处都有,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对待,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不要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这样才不会被人笑话,才不会尴尬和出洋相。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清醒头脑,方向正确,步伐坚定向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望梅止渴中班成语故事教案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活动目标】

1、学习成语故事“望梅止渴”的含义,理解故事内容,理解词语“望”“止”“沉思”的含义。

2、通过故事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3、初步体会成语的结构特点,对成语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梅子每人一颗。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60—44、磁带/CD。

【活动过程】

一、品尝梅子,通过提问,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师:你吃过梅子吗?你感觉吃梅子的时候有什么感觉?(请幼儿品尝梅子,说说自己的感觉。)

师:你听过有一个成语,叫做望梅止渴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个故事。(如果有幼儿知道这个成语,可以鼓励他说说自己对成语的理解。)

二、教师讲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出示挂图,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故事。

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

师:究竟什么事望梅止渴呢?

—教师再次进行讲述故事,边讲述,边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播放故事CD,请幼儿看着图书,进一步理解故事。

—请幼儿打开幼儿用书,看着图书,试着说一说望梅止渴的故事。

三、通过讨论,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师: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它是什么意思?

四、拓展经验,进一步了解成语。

1、鼓励幼儿积极说出自己知道的成语以及含义。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成语的结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战争的成语故事_3100字

全文共 2951 字

+ 加入清单

【坚壁清野】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

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如火如荼】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项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红简直就像深不可测;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国学经典成语故事

全文共 123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学经典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老汉粘蝉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到楚国去,路上经过一个树林,在树林中有个驼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轻松,就像在地上捡知了一样。孔子问:您的动作真是巧啊!有什么门道吗?老人说:我确实有自己的办法,我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十次也不会超过一次;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就会像在地上拾取知了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立着的断木桩,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大地大,万物品类繁多,但我一心专注于知了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这样为什么不能成功呢!最后孔子转过身来对弟子说:“专心致志,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

感悟: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xiàn)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

天长地久,他写出了两本书,引起了轰动,别人问他读书有什么窍门。

他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àn)。”

人们很佩服他,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的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感悟:现在有些人总找借口说:“我白天那么忙,工作压力那么大,生活节奏那么紧,哪有时间学习?”其实,只要你自己肯学,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爱因斯坦和鲁迅说过同样一句话: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有个著名的“三八理论”,就是一个普通成年人的一天应该分为“三个八”: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八小时自由安排时间。前面两个“八”,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并无多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剩下的八小时怎么度过。

黄香温席

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感悟:用孝顺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对待众生,众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成语故事

全文共 213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楚庄王率领军队攻打宋国,因久攻不下,决定撤军。这时,替楚庄王驾车的申叔时建议说:我们如果在宋国的土地上建房种田,表示要长久地驻扎下去,宋国就会屈服的。

宋国得知楚军的动态后,派大臣华元前去告诉楚军主将子反:虽然我们已经到了吃孩子充饥、拿人的骨头当柴烧的地步,但绝不会听命于你们的。

最后,两国签订了盟约。盟约中写到:楚军后退三十里,两国和平相处,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保证两国互不欺骗)。

诈、虞:欺骗。这个成语形容互相欺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成语分道扬镳故事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故事

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

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

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并不买李彪的账,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一个洛阳的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

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了。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呢?

孝文帝听了他们的争论,觉得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笑着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释义】“分道扬镳”这则成语的扬镳是举鞭驱马前进。分路前进,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各的事。

【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子志与御史中尉争路,俱入见,而陈得失,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成语故事新编六年级作文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一窝兔子,不过近来正在发愁,因为有一只凶猛的狼,一直在他们家附近晃悠,想找机会吃掉他们,就因为这件事,兔子家已经好久没出门了,家里的粮食已经吃光了。

“如果再不去找粮食,我们就会被饿死的。”兔爸爸说。“我要去找吃的了,你们等着。”说完,兔爸爸就走了。

兔爸爸很怕茂密的丛林,一直提心吊胆,看见草动了,以为是狼来了,就拼命地往前跑,结果一头撞在树桩上,死了。

一个农民从田地里回来,看见了这只死兔子,于是就拿回家吃了,老婆见了,问:“兔子哪里来的?”农民把一切都告诉了她,她说:“尽有这等好事,咱们在等等,一定会有更多兔子上钩的。”于是,他们每天等呀等呀,的确等来了一只兔子,那就是兔妈妈。话说兔妈妈等不到兔爸爸,于是就自己出来,结果也撞到树桩上了。夫妻俩看见又来一只兔子,高兴得不得不得了,于是就在这里盖了房子,连田地都不管了。

但是,从这以后,再也没有兔子撞上树桩了,于是,夫妻俩就被饿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