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历史纪录片《东京审判》观后感【通用20篇】

浏览

5292

作文

765

大国工匠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2310 字

+ 加入清单

范文一:大国工匠纪录片观后感

在这几天中,班主任让我们看了《大国工匠》,他们的技术精致,记忆高超,我真为咱们国家拥有这种工匠而自豪,一个国家,支撑着这个国家制造业能力的,最重要是技术,是掌握了技术的工人!

大国工匠,工匠筑梦。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 。就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峰林来讲,他绘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的第一人,他他有着如此高的技术,让人感到服屈,他的精神让我们感到惊讶,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这些大国工匠,基本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聪明才智、坚忍不拔,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社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让我们为之叹服,为之佩服。

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为社会作贡献的精神。

范文二:大国工匠纪录片观后感

《大国工匠》讲述了八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这是一群这样的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1.钳工胡双钱的手,工作30多年来,老胡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

2.捞纸工周东红的手,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30年来,周东红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东红

3.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港珠澳大桥钳工 管延安

4.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师傅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锋

5.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张冬伟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张冬伟

6.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从事该工序的工人全国不超过10人。他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44列高速动车组,奔驰8.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2000圈。——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宁允展

7.焊工高凤林35年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推动下顺利飞入太空,其中就有送嫦娥卫星去月球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0.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记录。——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特种熔融焊接工 高凤林

8.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 顾秋亮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当前的我们缺失工匠精神,“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而在这个过程中,代表中国实力的制造工程,其顶级工艺技术确实十分精良,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领域,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础制造业优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的缺失。

范文三:大国工匠纪录片观后感

在这周晚自习期间,班主任老师同我们一起看了今年五一期间的特别栏目《大国工匠,匠心筑梦》,看完之后感慨很多。

大国工匠,技艺精堪,令人叹为观止,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等等。就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总装广高级技师高凤林来讲,他给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2.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密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高凤林如此高超的焊接技术,不田人不折服!这些“大国工匠”,基本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是饯行劳动精神的最好引路人。他们以其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让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让我们为之震惊,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为之点赞。

我以后一定努力好好学习,学习他们的刻苦认真精神,把这些精神应用到我的专业课学习中来,刻苦扎实的学习专业课知识,在实训时积极认真参加实训,多练习,以创造出一个优异的成绩更加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年央视纪录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让党员干部接受廉政教育,让干部明白作风建设没有“红灯停”,永远在路上。

专题片《永远在路上》通过叙述典型违纪案例,采访专家学者、纪检干部等方式,讲述了多位因违反党纪国法而受到严惩的官员从人民公仆到阶下囚的整个工作作风腐化和心里蜕变过程。案例以鲜活的事例直指官员腐变根源,直达腐变“病根”,对我镇党员干部产生了强烈的警示作用和良好的教育意义。

集中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后,党员干部受到了强烈震撼和深刻教育,经发办主任周华表示:要从中汲取深刻教训,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拒腐防腐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和增强自身廉洁自律意识,筑牢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全文共 1977 字

+ 加入清单

让技艺背后的人“活起来”

2015年10月,时值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故宫方面破例让摄制组将镜头对准最为保密、最为神秘的文物修复单位——故宫博物院科技部。据导演萧寒介绍,其实早在五年前他们就酝酿了做一部关于故宫文物修复纪录片的选题,让那些修复大师走到公众面前,“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被大家称为全世界最昂贵的工作,他们经手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无价之宝”。回忆去年马不停蹄、星夜兼程的拍摄经历,导演萧寒的脑海里至今依然盘桓着一个“赶”字。萧寒笑称,“当时是因为故宫院庆,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希望跟我们合作拍这部片子。最头疼的是工期太紧,包括后期都在赶。”

由于采用了长时间跟拍的方式,在人员配置方面,团队主创规模很小。用导演叶君的话来说就是,最多7个人,常态是5个人,“一个人在现场,两个摄影师各带两个助理。每个人要身兼数职,就像足球场上一个人要踢好多个位置一样”。主创团队又以80后、90后居多,正因为都是年轻人聚在一起,《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在叙事方法和剪辑节奏上颇具新意,它融合交叉了多门学科知识、技术和极富时代感的流行元素。导演萧寒表示:“在一件件冷冰冰的,几百上千岁的文物背后,其实是有鲜活的人,而这些人身上又有很鲜活的故事。我们拍文物,拍修复技艺,但我觉得更多的是希望这个技艺背后的人能够‘活起来’。”

导演叶君更爱用写作文来设喻,阐述他的创作理念。“小学语文课就就教我们怎么写好人文速写,怎样用寥寥几笔把一个人写得特别可爱。创作中,我们先描述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然后慢慢引导观众去意识到文物背后的人更有意思,再逐级给予这个人物以‘戏份’,观众投入的感情就会逐级递增,最后变得爱上它。”

5年做田野调查写10万字资料

实际上,早在开机之前,两位导演就用了5年时间去做田野调查,一趟趟地游故宫,光是调查资料便写足10万字。尤其是叶君在拍摄时总是秒变“十万个为什么”,故宫工作人员送他一个“叶问”的雅号。再次听到“叶问”的称号,叶君面呈赧颜,“拍摄涉及到十个工艺组,每个工艺组都要构思一个文本,很多问题要问。我就老是在各个工艺组串来串去,问来问去,我又姓叶,所以得名‘叶问’。”

即使提前五年功课做足,即便头顶“叶问”的大名,创作团队还是遇到了很多棘手难题,最头疼的就是“突发事件”。导演萧寒举例称,也许团队在拍书画修复组的时候,瓷器修复组发生了一个特别棒的事,可错过了就只能是一个遗憾。再比如拟定拍摄星空的晚上,突然下起雨来,结果并不是推迟几天拍摄就可以解决的,“错过了这个时间,又要再去申请,因为故宫的安保非常的严格。你申报的拍摄周期错过了,又得重新再去申请。”这些都是萧寒在实拍过程中的真实境遇。

顾名思义,《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现的主人公就是一个个“我”,工作在故宫一线的文物修复者。导演萧寒表示,团队在人物跟拍上的手法就是融入到拍摄对象的寻常工作和生活中去。“差不多小半年的时间,我们和故宫工作人员工作、吃饭在一块儿。一开始他们也会觉得我们是一个闯入者,到我们拍完走了,他们甚至觉得少了点什么,因为每天相见就像同事打招呼似的。”萧寒说。

除了记录文物修复者在宫墙内施展精湛手艺,他们在宫墙外的日常生活也纳入拍摄的视野。导演叶君认为这是一种接地气的表达:“他们上班也会换乘五种交通工具,他们也会遭遇堵车,他们与我们是一样的现代人,只是他们在故宫这样的场所,从事着外人看起来非常穿越的工作”。

故宫修复文物的女孩气质最好

在与这些文物修复者长达半年的朝夕相处中,叶君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虽然这个直爽的汉子在表达起来有点欲说还休。“我觉得在故宫工作的女孩子气质很好。”追问其个中缘由,萧寒替叶君做了补充,“这个工作性质决定了她们对任何东西都是轻拿轻放的。她们的动作、仪态、气质,就像流水一样柔和的状态,而且认真细致工作中的人是美丽的,在文物修复的工作环境与氛围当中,你会觉得她特别的棒。”

在人物的选择上,纪录片第一集就把镜头对准了青铜组的王有亮师徒、陶瓷组的王五胜和两个80后年轻人、钟表组的王津师徒。纪录片播出后,像钟表组的王津,精湛的技艺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征服了很多网友,观众再次领略到了久违的“匠人精神”。谈起拍摄对象的遴选,叶君指出,三集纪录片主要是按照文物修复工艺的门类来划分,“某个主人公可能在这一集是主角,下一集就成为了配角。这是一个多线索并进的叙事结构。好比拧麻花,两三个拧成一团,然后再下一个。”

有豆瓣网友在观后感中感慨,“用来丈量他们一生的,不过是数量不超百的书画,或者器皿,这样的一生,走得好谨慎,好珍重,好讲究,又好舒服。”至于网友对纪录片主人公的热捧,萧寒认为这是当下凡事求快求高效的互联网时代,人们从“慢节奏”中收获到的感悟。“可能这个社会,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急功近利,浮躁。所以,看到这一刻的时候,大家才觉得显得珍贵,才会被打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纪录片《同心战疫》个人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疫情肆虐的日子里,我们感受到了疫情之痛。在跟疫魔作斗争的日子里,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谱写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

我们应该学习医护人员面对病毒毅然逆行的精神,应该学习爱心人士乐于奉献的精神,应该学习社会各界人士为了隔离病毒夜以继日工作的精神。当疫情退去以后,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生命,爱护自然,懂得跟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疫情初发之时,张敬轩医生最先诊断并坚持上报,李医生在各个网站提醒他人,是他们吹响了防护的第一哨。疫情蔓延之际,84岁的钟南山院士铁肩扛重任毅然走进武汉,拉响了人传人的预警。

人群恐慌之中,医务工作者宵衣旰食,分离出第一柱新型冠状病毒,获得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图,为战疫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学们崇尚知识,崇尚科学,崇尚英雄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当灾难来临的时候也是见证“知识就是力量”的时候。因此,年少的我们更应该勤学苦读,黑发能知勤学早,白首不悔读书迟,学好知识和本领不但是立身之本,也是展现自我价值,赢得众人尊敬的必由之路。

疫殇也是国殇,在全国人民齐心抗疫的同时,令我们欣慰的是,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得到我们身边的人被感染的消息。

也许通过这次疫情,我们蛰伏在家里,可以深入思考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比如说我们一直都以为岁月静好,这一次疫情的突然降临,让我们发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比如说当考验和变故突然来临的时候,顺风顺水的我们如何学会站稳脚跟沉着应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英雄儿女》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462 字

+ 加入清单

70年前的那场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中国人民志愿军18万将士血染疆场,把生命留在了异国他乡三千里江山,其中包括开国领袖的长子毛岸英烈士。

是血与火铸就了我们这个的不屈民族。历史不会遗忘。据新华社报道,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我很高兴的是,85岁的老父亲也是受奖人员之一。父亲几年前患有老年痴呆,一时清醒一时糊涂。刚刚把碗放下来,还说母亲没有给饭他吃。但只要提到朝鲜,提到在三八线、开城、上甘岭,父亲混浊的眼睛好像突然明亮了许多。

朝鲜,这个陌生的国度,是他一生最刻苦铭心的记忆。我见过父亲得过的一枚志愿军奖章,记得上面有一个和平鸽的图像。小时我常常拿在手中玩。父亲曾告诫我:不要玩丢了,这是要随他入土的。不想后来真的被我弄丢了。直到现在我一直后悔不已。

我父亲是1956年入朝的。这时朝鲜停战协议签订已有3年。因此,他上过战场,扛过枪,但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战功。但朝鲜半岛上留下了他的足迹,洒下了他的汗水。他与他的战友们一样,时刻准备着冲锋。他把他的青春和最宝贵的年代,留在了三八线附近。

当美军的铁蹄踏过三八线时,中国发出严厉警告,“美国军队果真这样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称,“中国绝不可能默许美军挥师朝鲜边境,因为朝鲜是历史上入侵中国的必经之地,特别是日本就是以朝鲜为基地占领满洲,侵略中国北方的。况且美国出兵朝鲜在战略上还意味着中国在台湾海峡和朝鲜半岛两线受敌。”

美国《国家利益》网站刊发评论,列出美国的6大教训,其中之一是不与你的对手对话是愚蠢的。文章称,1950年10月,朝鲜战争似乎戏剧性地提前结束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占领了平壤,并逼近与中国接壤的鸭绿江边界。中国决定,它不会容忍美国军队在其边境,并警告美国必须后退,但没有成功。直接谈判可能会产生一个暂时的解决办法,也许是一条从平壤到元山的新边界,为中国保留一个缓冲国家。可惜,这是不可能的;成千上万的中国志愿军的加入,加剧和延长了战争。

抗美援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自1840年至1945年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不是被八国联军侵略,就是被日本鬼子侵略。多少亿两白银被掳走,多少珍宝被豪夺,多少生灵被涂炭?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才使中国有了今天的地位,抗美援朝一战保证中国的70年和平。新中国成立后,没有一个列强把新中国看在眼里,就连战败的小日本也没有把中国放在眼里,但抗美援朝一仗,让日本对新中国刮目相看。

朝鲜战争还起到了威慑作用,在中苏交恶最严重的时期,苏军边境陈兵百万中苏境,都不敢轻举妄动。中国以不公开的两次地下核试验,结束了苏联最后的幻想。直到前苏联解体,都没有任何一个苏联领导人,敢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争一较高下。

1840年以后我们屡战屡败,1949年以后我们战无不胜。抗美援朝不仅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一种精神,那种精神是不信邪、不信神不怕鬼的自信精神,是不畏强暴、敢于亮剑的英雄精神。它说明,貌似凶猛的美帝国主义并不可怕,的确是一只纸老虎。中国人从那时开始,就不再害怕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支军队。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前国际形势下,尤其不能忘记开国领袖的话: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狭路相逢勇者胜,保家卫国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神圣义务与光荣使命!

就如今的中美关系而言,这个纪念章颁发的时机恰逢其时!这是向以美国为首的、蠢蠢欲动的一切反华势力发出的一个强烈信号:美国非要把我们当敌人,我们一定要做个合格的敌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全文共 1437 字

+ 加入清单

2016年4月看这部片时,它已经红火一阵,评价9.4。起初看时心态摆得不正,对于被众人传呼其神的东西,难免会抱有过多期待,用批判的眼睛审视它,看这盛名之下是否有难副之处。但随着进度条推进,镜头在木器、铜器、漆器、钟表组的人和事间不断切换,那种硬要评个好坏的小儿心态便羞答答藏了起来。不管是为了庆祝九十周年庆还是招揽人员需要,或是给大众普及些文物常识,或是职业宣传,这部片已真正做到全面兼顾,且不失格不掉品,既没有用力过猛硬要灌输些什么,也不像以往纪录片那样沉闷严肃。总的评价:叙事逻辑稍有混乱,但胜在内容角度新颖别致,画面宜人,观赏舒适度高。一部纪录片该有的客观、科学、普及品质都不缺,有意无意输出的价值观也不让人反感,9分以上实至名归。

如果让我给这部片标记一些关键词的话,应该是联结、短暂、隔绝和矛盾。

一、【联结】

这部片里,瓷器组的纪东歌在故宫骑单车的镜头是被点赞最多的。纪很符合大众眼里学艺术的古典女生的形象,面容淡然,气质超脱,笑起来有点现世安好的感觉。她穿线衫长裙在偌大的故宫里骑车的画面,一截图就是一张妥妥的宣传照,当时旁白说“”在她之前是溥仪在骑车。这让人产生一种奇妙的联想,好像透过纪看到了小小的溥仪在旁边玩耍,过和现实有一瞬紧紧结合在一起。这种用旁白和画面调动观众想象的手法,能够促使观众目光在过与现在之间往返,脑海里呈现的画面比现实所见丰富,视野延展向更深更远处,会有眼界大开的满足感。导演叶君在很多处用了这种方式,如他们走的路,就是当年妃子冷宫的地方,他们喂过的猫,可能就是当年御猫的子孙,还有说要啥头的时候,就是一场古今对话,一场现代匠人嬉笑古代匠人偷懒的日常对话。现在人常说活在当下,每时每刻关注现在,通过片子突然贯穿古今,目光在古今间往返,视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想这部片子让人觉得清新的原因之一。促使我想象,回味,可以说这几个镜头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我观后最常回忆起来的。

一人一生不能修几件东西,尤其是他们修的是记忆时间的钟表。当时看到这,看到温和瘦削的王师傅静静修钟表的样子,便有些人如沧海一粟的感慨。王师傅长的就是我想象中的钟表师傅样子,温和少话严肃,那么多人喜欢他,应该就是他匠人气质非常浓的缘故。用一个十年来描摹一副画,我看到这时,有些质疑这样做的意义,一个人能有几年啊,都耗在这上面有没有意义?我写这片文时,刚刚问了我同事一个问题,每天办案有没有意义,解决一个问题有没有意义,他说有时候人都要骗骗自己吧。这并没有根治我的迷茫,但这是在我迷茫时自我催眠的安眠药,意义什么的无所谓了。

看片时我会觉得时间很缓慢,对于观者如此对着他们更是如此。屈峰出观展时,就好像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她说进来的人都不适应,一天都在这上面好着,太静了。故宫仿佛是一个桃花源,与世隔绝进出就是一个世界。这门手艺是与过对话,即使用先进科技也没有改变他的本质,师徒值,原料,手工歌丝这样传承方式,与工业社会是流水作业是格格不入的。

说缺乏匠人精神,推崇起来,但匠人并不是终极目标,普通人都有跳脱格局的臆想,更不用说中央美院学艺术的学子,他们的抱负更是灼灼,最小干预,做旧如旧时他们的职责,也注定他们不能通过这份职责发挥自己创新的空间,或多或少会有遗憾吧。一个人自己标签的东西。

第一集里他说我们这些人的指甲里有泥巴,修铜器的有绿锈,笑得呵呵。陶渊明在数千年前说洞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部片为我们来了口子,让我们一窥故宫里这些匠人们在做什么,告诉我们这个职业身上的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六,爸爸带我到历史博物馆去参观,刚走进博物馆,一位慈祥的奶奶出现在了荧屏上,嗬!上面还有许多按钮呢!原来,这位奶奶是用高科技造出来的,她讲述在1921年,嘉兴的南湖的游船上,中共一大便在这儿召开的,会议使当代中国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嘉兴南湖也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摇篮,那艘船也被后人誉为“红船”。再往前走,陈列着一把把革命先辈用过得刀、枪,上面都生锈了。刀枪前面还有一位解放军叔叔哩!走着走着,转眼我们就走进了监狱里,我对这监狱里的革命先辈望了一眼,看到他们表情很淡定,意志很坚绝……

不知不觉地,我们就把博物馆给参观完了,通过这次参观我知道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所以,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保家卫国,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写历史影/视观后感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回顾历史的沧桑,中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洗礼。像甲午海战对是日本主动挑起的战争,中华民族并没有就此屈辱着,忍受着,而出现了想邓世昌等热血男孩的奋力抗击,他是我们民族的英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那宁死不屈精神者的模范代表,体现了伟大的爱国精神,他主动请求迎战,毫无腿缩的那种无畏精神也在他身上描绘的栩栩如生,邓世昌并没有因慈禧,李鸿章的求和政策而放弃战斗,而是代替旗舰亲临指挥,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

虽然这场海战并没有打退敌人的进攻,但给我们中华民族塑造了良好的爱国形象,所以说,中国人民并没有失败,而真正失败的人是那些卖国求荣,临阵退缩的败类,他们给中华民族丢尽了脸,这种人应当被众人唾弃,遗臭万年,就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而造成即将成功的海战失败,如果不挪用军饷给慈禧半万寿庆典,不给官兵发物资。这场海战会失败的那么难堪吗?会让我们民族英雄就此牺牲吗?会让帝国主义看不起吗?会让他们欺凌吗?我想他们不敢,只有国人团结一心,就会傲立于世界强国民族之林!

但是因为这些软弱无能的领导者,我们失败了,而且一败涂地,对中国对日本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被迫签订了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甲午海战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求富”的梦想最终化为泡影。自此,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勇敢先进的中国人,也在血与火的交织中奋勇抗击,和争取民族独立,拉开了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序幕。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央视2024同心战疫纪录片第一集《令出如山》观后感

全文共 801 字

+ 加入清单

扛起使命大旗

——我为“00后”代言

文/赖琳

乳虎啸谷,有百兽惶恐之威;幼鹰展翅,有扶摇直上之能;“00后”的新一代,同有别具一格的个性,开天辟地的能力,扛起新时代使命的大旗,勇往直前。

故作深沉者曾言:“21世纪的新一代,是固执己见,脆弱自闭,沉溺手机的‘垮掉的一代’。”不可否认,时代的染缸让我们时刻身处诱惑之中,少数者更不幸失足坠入深渊。只是,如同一张纸币不会因被践踏而失去价值,“00后”的我们,同样不会因为一些黑子,而失去大放异彩的机遇,如此,“只能看到细微的缺陷,却对星球的万丈光芒视而不见”的人,可是狭隘?

青春朝气的“00后”,献出年华,打磨雕琢自我,洗去污垢,为自我镀上新边,只为新时代蓄势待发。

我们打破旧制的禁锢,创造个性鲜明的英才。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味的追寻过去,最终沦为历史的重复。“人工智能”的漫漫征途,离不开我们的大胆创新实践;日渐衰微的传统文化,离不开我们的推陈出新。个性,是时代对我们的召唤,是我们必须铭记内心的宗旨,“不创新者难得活。”

我们形成系统的知识,成为立足实践的行者。

“才者,德之资也。”空有异想天开,却无助其成真的能力,夸夸其谈者,时代将其抛之脑后。屠呦呦心系疟疾,凭借卓越医术,求得济世之方;南仁东心朝宇宙,依靠杰出能力,铸得“天眼’神器。“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成大事,必有凌世之才。在这个信息网络,教育资源丰富的年代,我们更应掌握真正的技术,报效国家。

我们怀着美好的憧憬,扛起复兴民族的大任。

将个人投入到广大人民的事业中,一个人才真正有了价值。黄大年抛弃国外优越条件,用毕生知识助力祖国核潜艇事业;于敏千方百计回国,用个人能力助推祖国氢弹事业。此等先辈,是报效祖国的代表,亦当成为我们的坚定榜样。民族复兴的路上,我们一个都不落下。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_洋。”“00后”的我们,必将在知识的武装下,担起使命大旗,在未来之路,走得稳稳当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年长征纪录片的观后感

全文共 802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胜利50周年、60周年、70周年以及其他的时期中,电视上都播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也包括一些大型纪录片。在今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中央电视台不同频道,不同栏目制作播出了不同形式的报道,各个地方卫视频道以及新媒体和各种影视剧制作机构,也纷纷推出了长征主题的电视作品,形成了长征胜利80周年报道热潮。相比之下,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八集大型文献纪录片《长征》,集中地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学习和传承长征精神所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总结了各地区、各行业发扬光大长征精神新经验、新做法。这部片子使观众全面地认识到,伟大的长征精神正在指引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齐心协力完成共筑中国梦的新长征而努力奋斗。

由于立意高远,视野开阔,央视《长征》一片,不仅是在挖掘历史细节上有了新发现,展现英雄情怀上有了新形式,更重要的是在解读长征精神上有了新高度,在将英雄史诗与今天的新长征中的火热生活结合起来上有了新突破,成为用长征精神打造影视精品的一次成功实践。该片总导演、制片人闫东说:“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把握创作方向,我们是立足当下解读历史,同时也要让历史照亮当下,让历史告诉未来。”

在长征这部英雄史诗中,最为光彩照人的是那些经历了千难万险的红军老战士。在片子拍摄过程中,闫东和他的团队,对红军老战士进行了抢救式的采访,一共采访了49位老红军,至现在播出时止,已经有三位老红军相继去世。在第一集和第二集中,有同期采访的老红军31人,其中百岁以上老人10人,当年红一方面军卫生员刘福已经106岁,当年兴国模范师战士刘光芹已经104岁了。去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当抗战老兵经过天安门广场时,全体观礼代表自发起立鼓掌。今天,当屏幕上再一次出现这些红军老战士们坚毅的面孔时,敬仰与信仰、崇敬与崇高、感动与激动瞬间化为一股暖流,回荡在每一位观众心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纪录片《1921点亮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778 字

+ 加入清单

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5集电视专题片《1921点亮中国》,将于6月27日、28日分别在上海电视台和东方卫视首播,向建党九十周年献礼。上海最新发现的中共建党早期人物陈独秀、瞿秋白、刘仁静等人的影像资料,将随着该片的播映首次亮相荧屏。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望志路106号召开,后转至嘉兴南湖游船上宣告会议闭幕。

历时半年拍摄的电视专题片《1921点亮中国》,讲述了1919年到1921年间中国共产党创立于上海的艰辛历程。该片共分《风起》《潮动》《选择》《曙光》《星火》5集,总计150分钟。

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评论部副主任、《1921点亮中国》导演施喆说,这部专题片吸收了最近五年来党史研究的学术成果,同时专门访问了70余位中外权威专家学者,试图创新党史的叙事方式,不仅展现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寻找救国道路的上下求索,也对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正式诞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据介绍,为梳理中共建党历史的脉络,摄制组不仅采访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权威机构,还远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法兰西学院、荷兰皇家科学院、日本京都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地,采访历史学、新闻学、工人运动史、中外关系史等领域的外国学者。

该片真实还原了陈独秀、共产国际等在中共建党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随着电视专题片《1921点亮中国》的播出,上海广播电视台节目资料中心在俄罗斯发现的中共建党早期人物珍贵影像也将首次向公众披露。这些影像资料包括:共产国际“四大”举行期间,陈独秀和瞿秋白与各国代表合影的画面,陈独秀和刘仁静与代表进餐的画面,等等。党史研究专家指出,这些影像资料的发现过程有如“大海捞针”,意义重大,它有助于今天的人们了解中共党史,强烈地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纪录片地球脉动观后感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生存的法则是什么?是迷惑敌人,还是隐蔽自己?NO!《地球脉动》这部纪录片告诉我:生存的法则是速度和耐力。

在《地球脉动》中有这么一个场景:一头狼对一头和妈妈走散的小驯鹿穷追不舍。那头小驯鹿拼了命地快速奔跑,只要它可以坚持跑1000米,狼就会放弃。这注定是一场速度和耐力的较量战争。可是最终那头小驯鹿还是没有坚持下来,这也意味着他将会走向灭亡。果不其然的,狼最终扑到了驯鹿的身上……看到这我不禁想着:如果那头驯鹿能够一鼓作气坚持下来,狼也会就此放弃,也许就不会有这场悲剧的发生。

是啊!速度和耐力都是生存的法则,生活中也不正是如此吗?那次跳绳比赛,练习集体跳的我因为站在最后,而那位甩绳的同学又甩的很高,所以我跳的有些吃力。“一、二、一、二、一……”口号又喊了起来。我心里想着:为了班级,为了集体,我要坚持!“啪”,绳子打了下来,我便再次跳起,我跳过去了!事实上,我跳过去的不只是绳子,还有一道催我放弃的坎儿,还有成功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是的,生活中既需要耐力,又需要坚持。只有锲而不舍,才能催开希望之花,结出胜利之果。

《地球脉动》这部电影让我知道生存的法则是速度与耐力。同时他还让我体会到成功的法则是努力与坚持,只有努力与坚持共存才能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83 字

+ 加入清单

听着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的歌曲,观看《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感受着铁道兵35年的历史和中铁建近30年的辉煌。

铁道兵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荣的战斗序列中,一支承担着特殊使命,以忠诚敬业、奋勇向前、志在四方为精神的英雄部队。无论是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面对艰苦的环境工作条件,铁道兵指战员以不怕苦不怕累、无私奉献、无限忠诚的高尚情操,以四海为家、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高昂斗志,建设打通了无数的钢铁通道,为建立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祖国的繁荣昌盛立下了赫赫战功。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已成为铁道兵和铁建人的真实写照。

解放前,铁道兵是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工具的战士,敌人来了拿枪打,敌人退了修铁路,把铁路修到敌人家门口,把战争补给及时运到前线,为革命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无论走到哪里,他们没有任何的怨言,只要国家需要,他们必先勇往直前。他们在艰难的岁月里,天当被、地当床,用手抓,用肩扛,修筑了一条又一条的“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解放后,国家落后的工业基础和交通设施,严重制约着国家的发展。为了打通国家交通运输线,深山里、大河边到处都可以看到铁道兵的身影。工地的便道没有修通,铁道兵战士们就肩挑人扛,水运马驮,把大批机械、材料搬到隧道口、桥墩旁。大型机械搬不动,就把它“化整为零”,拆成小部件,一件件抬上人迹罕至的高山,打通了一条条隧道,修筑了一座座大桥,为新中国铸就起了一条条钢铁运输大动脉。

铁道兵84年专业到中国铁建,成为筑路工人,“军魂不散,再展雄风”是这只队伍继承下来的光荣传统。虽然他们脱下了军装,摘下了军帽,但是他们没有丢下铁道兵的作风,没有忘记铁道兵的传统。我们这些新生代的中国铁建员工永远不会忘记铁道兵的辉煌历史,将继续传承铁道兵光荣传统,在中国的铁路建设中再创辉煌,续写着铁道兵的传奇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3385 字

+ 加入清单

粗放型煤炭燃烧是造成霾的主要原因

调查指出国内雾霾的主要原因:大量来自散煤燃烧,其中80%的污染来自20%的散煤燃烧。这一观点基本正确。

散煤燃烧即粗放式的直接燃烧,主要来源为小锅炉和居民用煤。

这里我引用《煤炭使用对中国大气污染的贡献》(以下简称《贡献》)的数据。《贡献》指出2012年,中国煤炭使用对空气PM2.5年均浓度的贡献估算在51%至61%之间,均值为56%。其中,约6成的PM2.5是由煤炭直接燃烧产生的,约4成的PM2.5是伴随煤炭使用的重点行业排放的。煤炭使用对京津冀PM2.5的贡献为51-62%,长三角的结果为54%-61%。

既然控制直接燃烧即可降低煤炭对大气污染的60%,那么降低散煤使用是控制煤炭污染的重中之重。事实上,国家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中都提出了关于2017年关停全部10蒸吨以下小锅炉,以集中供热的热电厂取代小锅炉,禁止高硫高灰散煤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使用和销售。如果这些法规能够得以全面执行,降低15-20%PM2.5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监管不力亦是雾霾的主要罪魁祸首之一

调查中指出如果要留住APEC蓝,需要将2013年的污染排放物降低60%。调查同时指出如果燃煤企业的减排100%到位,尘和二氧化硫排放将降低低60%,氮氧化物排放低35%。所以,如果燃煤企业全面使用减排装置,APEC蓝指日可待。

我国有几乎为世界最严苛的电厂排放标准,到2015年末,我国电厂脱硫装置安装率几近百分百,降氮脱硝安装率也要达到75%。去年起,一些地区的电厂试运行的超净排放技术使得燃煤电厂达到燃气电厂的排放标准成为可能。严格来讲,电厂如果100%使用排放设备,除了二氧化碳这个指标,电煤对大气的污染贡献甚少。因此,国家在能源规划中提出提高电煤在煤炭消费中的比例也是减排的主要手段。

然而环保需要经济成本,要谨防燃煤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将排放设备闲置成为摆设。去年四月推出的新环保法提高了对超标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而环保部门对燃煤企业尤其是电厂排放都已实现实时在线监控,那么,如何提高燃煤企业排放设备使用率完全取决于监管部门的执行力度。不幸的是,在中国,法规是一回事,执行是另一回事。

褐煤亦可以清洁利用

褐煤对大气污染最严重的问题是二氧化碳排放。但调查所举的哈尔滨供暖首日的PM2.5高达一千的例子并不能把所有责任归于褐煤。一是如果这个理论成立,那么哈尔滨的供暖季就不该有蓝天。其次,褐煤由于热值低、磨煤用电高等因素主要用于掺烧,其经济掺烧比例在20%到30%间,说什么褐煤也不能承担全部污染责任。

此外,2014年10月颁发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褐煤不得运输到超过600公里的范围外使用。如果执行严格,鉴于东北到蒙东超过六百公里的运输距离,从2015年1月1日起哈尔滨将不可能再消费蒙东的褐煤。那么褐煤将不再对哈尔滨2015供暖季的PM2.5负任何责任。

实际上,褐煤在中国,更有效的使用方式是就地转化为其他能源如在褐煤生产地蒙东建发电厂。还是那句话,严格执行排放要求的燃煤电厂是清洁用煤的有效途径。

英国治霾经验不能照搬

调查指出,英国烟雾事件发生后20年中,石油替代了20%以上的煤炭,天然气替代了30%以上的煤炭,煤炭在整个国家能源结构中从90%下降到30%,而重工业占GDP的比例也下降了10%,很多煤矿和燃煤的工厂关停,这里曾经有上百万人就业。1960年到1970年,在英国治污的前十年,经济不但没有倒退,GDP反而增加了一倍,之后十年终,英国进入了油气时代,他们的经济总量翻了四倍。

我承认,控制煤炭总量和能源结构调整都很重要。但是不要忘记英国1952年的煤炭需求量约为两亿吨,而中国当前的煤炭消费量是其20倍。如此大的能源需求量转换为油气都能瞬时扭转该能源市场的供需平衡。一旦市场由供给过剩转为紧张,价格变会飞升。缺乏经济可靠的可替代能源,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2030年前不可能改变。

我们目前还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即便我们有条件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也不可能实现英国当年的GDP增速。国际需求低迷,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各主要工业产品结构性过剩,如果加上能源成本攀升,我们拿什么同世界竞争?

片中英国的能源大臣说要给新兴的产业给他们公平竞争的机会,他们会带给你惊喜。事实上,国家对于新能源产业一直扶持,煤电在取电顺位中排名倒数第二(末位是油),如果没有补贴,光电风电高居不下的成本根本无法和煤电竞争。新能源清洁但利用率低,靠天吃饭及电能无法储藏的特点使得新能源极不稳定,对电网冲击很大。因此,近三十年内期待新能源成为能源主力只能是梦一场。

能源结构转变尚需时日

调查指出,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占22%,石油探明量是一次能源的38%。这些都对,且不说石油和煤炭一样属于化石能源,变用煤为用油并不可取。仅就探明储量并非可开采储量这点而言,二者之间还有技术、地质条件、运输等一系列鸿沟。因此,油气能源在我国的茁壮发展依然遥远,而远水解不了近渴。

更重要的是,我国地大物“薄”,这点能源得省着用,利用当前国际能源价格低迷的契机在不改变市场供求状况的状态下多进口些油气,去政治风险不高的国家的并购些能源矿产是正途。

此外,对于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我国十三五能源规划的目标之一是到2020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结构比重占10%。目前我国气电为煤电燃料成本的近三倍,受国际油价暴跌影响,这个比例有望调整到两倍左右。即便如此,又有多少企业和个人用得起气电?

洁净用煤,去霾正解

实际上,调查阐明了解决雾霾的途径:严控排放,转变能源结构。我想修正一下——严控排放是当务之急,转变能源乃长久之计。

针对我国国情,煤炭因其可靠性、经济性和稳定性,依旧会是我国近二十年内的主要能源。在通过提高能效、降低能耗、增加其他能源供给的同时,清洁利用煤炭将是未来中国治霾的主要途径,其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

一、降低或去除粗放式煤炭燃烧比例。坚决取缔小锅炉,减少民用煤消费,以此减少60%的煤炭对大气的污染。

二、严控煤炭排放,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推动电厂超净排放。此举将降低至少20%的煤炭污染。除了在线排放监控外,环保局应要求每个电厂上报煤炭消耗量和脱硫、脱硝原料、除尘袋的数量及相关单据,由此监控电厂对排放设备的使用。

三、提高煤炭入洗率。目前我国煤炭入洗率不到40%,煤炭洗选可脱除煤中50%-80%的灰分、30%-40%的全硫(或60%~80%的无机硫),以大约8~20元每吨的洗煤成本降低煤炭对大气的污染是经济可行的。

四、鼓励对电厂碳捕集的研究及使用。碳捕集是指将大型发电厂所产生的二氧化碳(CO2)收集起来,并用各种方法储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被认为是未来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最经济、可行的方法。商业化的二氧化碳捕集在国际上已经运营了一段时间,技术已发展得较为成熟,而二氧化碳封存技术各国还在进行大规模的实验阶段。目前由于碳捕集成本较高,在我国尚处于试验阶段。中国如要达到美中《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2030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封顶的目标,必须抓紧对电厂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的研究和实施。

五、鼓励高质进口煤在沿海地区的使用。从海南到山东的八个沿海省份的煤炭消费占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的越30%,而这些省份亦是低硫低灰的进口煤的经济半径市场。煤炭是我国唯一可控制全球价格的能源,如能利用这一优势,撇开保护国内煤企的因素,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多进口洁净煤,将开采的污染留在他国,岂不两全。

去煤治霾,二十年够不够?

调查指出英国用二十年时间从煤炭时代进入油气时代。给中国二十年,我们能够去煤治霾吗?答案是二十年去煤有困难,而治霾根本不需要二十年之久。只是这个时间长度的答案需要政府和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如果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治霾,在中国缺乏其他经济可靠能源的情况下,为何一定纠结于改变能源结构?

《雾霾穹顶下》是一部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调查,她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如果这个调查能够唤醒政府加大减排治理的力度,才能不辜负柴静做这个调查的诚意。让我们再次回顾下调查的结束语——

“如果我们目前环保设施(和法律),就目前全100%都到位了,我们的尘排放跟我们的二氧化硫排放应该比现在低60%,我们的氮氧化物排放应该低35%。”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大国重器》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052 字

+ 加入清单

听说为纪念国务院《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颁布30周年,拍了一部大型高清工业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以宣传中国装备工业3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共六集。《大国重器》讲述了十八家装备工业企业的成就,以及他们的领导人、技术工人的学习先进技术并加以创新、创造的精神,鼓舞人心,他们的事迹成就值得效仿。

花了几天时间看完这部系列片,感触很多。

首先,虽然这么多企业获得的这些成就都很值得说道,但除非是与之密切相关的人员,知道这些企业的国人是非常少的。可以看到,这些企业基本上都已经上市,对这些企业的宣传,一是在全国树立一个可以学习的典型,二是鼓励更多的中国企业能够在当代的企业转型中实现自主,三是为中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指出方向。

其次,这次宣传的主要还是一些先进装备的制造,宣传的目的性很强。这些企业都很典型的在一些领域站在了世界一流水平,甚至是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这充分的说明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制造业水平上的极大提升,从一个基本没有重工业基础的制造业弱国,到现在的制造业大国,我国的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和基层的技术人员经历了很多,也有了非常多的发展,应该说是基本上完成了进入跨国企业行列的初始积累并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再次,这些记录篇针对企业的领导者和技术工人的篇幅很多。一方面是对他们在促进中国制造业发展中做出的贡献,更主要的是为中国众多的企业领导和广泛的技术工人树立一个先进典范,告诉他们只要“真的”想要完成一个目标,凭着中国人的能力和智慧,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完成,只是实现的时间的长短不一。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做人必须要有相当强烈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够完成自己的目标。

最后,这些企业多是打破了某些领域的垄断而获得相当大的成功的。当今的大企业大多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勇气在一个有垄断的领域中创建一番事业,这部纪录片的宣传,不仅宣传了正能量,更是要让人们有一种打破垄断,开创新事业的信念。

总体来说,我看到了装备工业的几个方向的发展,一个是总体的、大型的、集成的装备制造,一个是材料的、零部件的基础装备部件的制造加工,还有一个是小型精密仪器装备的制造加工。但不论那一个,只要有成为世界一流的愿望,都要做到更高的效率、更高的精度、更低的成本,最主要的是有自主的先进的核心技术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有光明的未来。未来的制造装备业可能会竞争的极其激烈,但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火中出金,实现自身的升华。我们不仅要成为制造业大国,更要成为制造业强国,以实现中国梦,实现共产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走进新疆的吐鲁番盆地,脑子里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个字“热”。

气候是热的,吐鲁番的一年约降24毫米(不确定)。这种热是干燥的热,凉爽的热风拂过,热气立刻消失的无影无踪;而不是像我们杭州,风一吹,热气传染上了风,风也是热的。因为那儿气候好,那儿的葡萄像放了无数斤白糖或是放了百来颗的冰糖。甜进嘴里,甜进心中。

地是热的。《西游记》曾说“那猴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推下,其炉化作火焰山”。那火焰山,山形似火,连山的颜色也是红的。那儿还有“煮”蛋项目。何为“煮”蛋项目?我记得有年练习,阅读的短文说得就是这个——将蛋埋于火焰山土中,经过地热将其“煮”熟。你想知道吐鲁番盆地的地心温度吗?马上揭晓,约为60度。

气候是热的。地是热的。人,不用说也是“热”的。人“热”是因为当地人热情好客。不过对于女生来说,不是好事。因为当地还是重男轻女。男的坐上方,女的坐下方,太不公平了。不过作为当地习俗,还是不错的。为什么我这样说?因为我被收买了,被葡萄收买了。在这种地方走,人会变胖才怪。虽然葡萄甜,它的糖分高于我们这儿的葡萄。既然水果是甜的,那人为什么不胖?因为天气太热,胖人怕热,于是会出很多的汗。热将会使这块地繁华昌盛。

我爱新疆,爱它的气候、爱它的土地、爱它的热情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东京审判》观后感

全文共 814 字

+ 加入清单

昨晚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东京审判》这部电影,令我的心情十分悲痛,从始至终我都是怀揣着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情看完《东京审判》的,看完之后我终于明白了这部戏为什么是中国人必看的。

《东京审判》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苏联、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印度、荷兰、菲律宾等11个国家的法官对28名日本甲级战犯长达2年的审判过程。影片的结尾,各国法官在量刑问题上产生了重大大分歧,中国法官梅汝璈从法律和人性的角度痛斥了日本战犯在对华战争期间大肆掠夺中国资源以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有违人道的滔天罪行,在投票决定是否执行死刑时,最终以6比5的票数将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7名甲级战送上了绞刑架。

我从来都没有看过一部这样沉重的电影,心里充满暸愤怒和可怜,为日本战犯的冥顽不灵而愤怒,也同样为他们的冥顽不灵而可怜。最让人气氛的是,东条英机居然说道,“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是正确的,我们还会继续发动战争”,每一个中国人听了这句话后,只会更加激起对日本人的仇恨和对东条英机的憎恨,所以可以理解我们的国民直到今天为什么还拥有如此高的反日情绪。中国人没有错,我们的反日情绪全部是日本人带来的。

在《东京审判》这部影片中还有两位人物让我记忆深刻,他们不是法官、不是审判长、也不是战犯,他们只不过是两位日本平民。“正夫”是从中国战场回来的士兵,从他的行为中我看到日本人的忏悔,当他在小酒馆里向三位中国人下跪并用中国话骂出“狗日的日本鬼子”的时候,我确实感动,也感到欣慰。并不是每个日本人都在执迷于战争的错误,有很多日本人是清醒的。现在的确有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在反省着日本的错误,有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在反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而像影片中的“雄一”是典型的保守主义者,不肯承认他们犯下的过错,实在是太悲哀了。

东京审判历时两年多,经过817次庭审,终告结束!

希望《东京审判》的上映能让中国人铭记历史,能让日本人看清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342 字

+ 加入清单

大概也是去年的这个时候,开始看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当时就被这种从未有过的视角所感动,才明白原来我们的生活并非是完全的理所当然。

第一次观看到这种与以往不同的纪录片,确实有不少的惊喜与感动。它远不像我们之前所接触过的关于科幻、宇宙方面的纪录片。视角中的每一个镜头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或者里面的故事主角就是我们自己。我们那么贴近生活,我们那么切实地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可这又并不是简单的存在感,它会引发我们思考因何而存在,我们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平常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隐藏着那么深刻的生活哲理,看似简单的一道盘中餐,是需要多少人付出多少汗水才可以得到。也许是生活在安逸年代的我们,从未尝试过因为饥饿而带来的折磨,虽然长辈们已经不止一次向我们口传那些已经尘封进历史的记忆,可是我们到底还是无法切实的感受到当年的那种岁月的艰苦,即使偶尔会为了体型刻意饿上一两顿,但这与我们所说的艰苦岁月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从前,总是认为谈吃之人喜言材料、火候与调味,很少研究刀工,这不是没道理的。讲材料也是须见多而识广,山珍海味,荤素酱料,博通者当世已是几希,略知一二足可夸夸其谈,是为“权威”;论火候,则是以心传心的独门工夫,要有天份才可领悟其中意境,像禅趣机锋,最为引人入胜;论调味,则是魔术师之流,被誉为“味味有根,本无调理”,味要“入”而不能“调”,能入才是真,调,就是假了。或者说,其材料、火候与调味,在烹煮时自是有其天地玄黄,发为文字也饱藏余韵,但就刀工而言,也实是一门易学难精,永无止境的庖膳功课。

由此可见不得不让我们开始意识到这部好的纪录片,相比肥皂剧与娱乐秀,不仅收视率可以更高,经济效益也可以更大。“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不只是名字取得有新意,也不只是因为“吃货”越来越多;而是因为这一部对美食充满了敬意的纪录片,它满溢着对自然馈赠的感恩,或者说是对草根劳作的歌咏,以及是对中国饮食文明的礼赞。

馈赠

我们很少思考,为什么我们可以拥有这么多。因为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今天和同学讨论关于信仰的问题,无论佛教或者xx教,都以不同的方式来感恩我们所得到的一切,虽然我们不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信仰来感恩佛或者上帝赐予了我们一切,可是作为大自然的一员,我们的确有必要时刻提醒自己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东西,生命,食物,甚至生存的机会。而我们,也应该对这样的馈赠时刻报以感恩的态度,才不至于迷失了自己,认为一切所得就是理所当然。

传承

我们的时代在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我们渴望接受知识,渴望接受科学,但是我们总是容易在追求的过程中,丢弃自己本应坚持的东西。那些代代传承下来的智慧,甚至微不足道的手艺,我们都应该好好珍惜。可是,我们很多人却往往忽视了这些最宝贵的东西。

在我们年轻一代人的眼里,那些飞速发展、充满新奇的大都市才有足够的吸引力,哪怕我们背井离乡,挤在狭小的空间里,也阻挡不了我们奔赴大城市的愿望,所以渐渐地我们离我们的家乡越来越远,离我们的传承越来越远。

坚持

其实你处在社会上层也好,或者只是一介平民,靠自己的劳力存活,都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持之以恒,终归会找到自己的地位的。至于人上人或者人下人,只要自己过得欢喜,又有何妨?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950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两周年之际,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四集电视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正风肃纪纪实》在央视热播,引起了网友的大量关注。专题片中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歌功颂德,有的只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客观讲述了执纪监督的故事,片中无论被采访人是举报者还是违纪者、还是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均坦诚面对镜头,没有誓言旦旦,却认识深刻,没有宣传标语,却发人警醒。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会赢得满堂彩,也在意料之中,因为这是人民群众对于党风建设最朴素的期待,是八项规定出台后,人民对执纪必严的关注,希望有人来抓,有人来管,希望长期保持下去的热切期盼。今天,我们最大的社情民意,是执政党要清正廉洁,国家要向前发展,百姓要过上更好的日子,而四风现象是滋生腐败的温床,阻隔党和群众联系的高墙,作风之弊,侵蚀执政之基,正风肃纪,刻不容缓。

前几年,我们党员干部相互吃请的风气比较盛,吃吃喝喝之间,形成了小圈子,拉近了关系,却助长了不正之气,脱离了群众。为什么以前几十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八项规定就管住了,实践证明,靠文件管嘴没有用,关键要抓住党风这个根本,刹风肃纪,要动真格,绝不放过每一件小事,很多党员干部,以前没有见过因为一餐饭,一顿酒,几张卡,几日游而丢乌纱帽的,而现在却成了“常态”,吃吃喝喝消失的同时,我们党又迎来了民心。当然根治吃喝问题,虽初见成效,但这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长期抓下去,摒弃部分党员干部的侥幸心理,严防死灰复燃。

细节决定成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必须抓细节,抓节点,用禁令看住元旦春节,看住小小月饼、卡片、鞭炮、年节礼,让干部群众感受到我们党说到就要做到,承诺就要兑现。在我国,有八千六百万共产党员,如果我们的执政党出现作风问题,绝不会是小事。毛泽东曾说过: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着我们学。而网友对本片的关注度如此高,也是要看看我们党今后要怎样走,作风要怎样抓,是一阵风,是一个运动,还是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今后的路怎样走,“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将不断自我净化,不断加强作风建设,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一起创建美好“中国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年纪录片浦江先锋观后感

全文共 863 字

+ 加入清单

为进一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南部行政综合支部积极响应院党委的号召,在9月19日至26日期间,组织全体党员同志观看了《浦江先锋》教育片,学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深化思考、获得提高。

这部专题片是以今年本市受到表彰的全国“两优一先”为主要对象,集中展示了优秀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计算机软件专家何积丰学成归国,报效祖国;社区党总支书记梁慧丽服务百姓尽心尽力、不辞辛劳;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汤臣栋甘做鸟类守护神,关爱自然;洋山深水港的80后桥吊司机张彦工作兢兢业业,十年如一日,屡破世界纪录……多方位展现了我市各行各业所涌现的优秀代表及他们的先进事迹,彰显了共产党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展现了他们对党忠诚、勇于担当、正直无私、清正廉洁的感人事迹。

党员同志们在观看专题片后,被他们的事迹深深感动,深受鼓舞。党员们都纷纷表示,要向优秀党员学习,把他们看作学习的标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热心为患者服务。同时,党员们还说:通过观看这部专题片,我们看到了来自各行各业的许多优秀党员如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奉献力量,有怀着爱国之心毅然回国的拳拳赤子,有保护人民安全而辛劳工作的警察,也有攻坚克难、为研制大型客机而孜孜奋斗的科学家。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尽最大努力去帮助、服务、照顾我们身边的病患。只要我们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借榜样的力量时刻鞭策自己,用先锋模范的事迹不断鼓励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定可以把工作做好、做实,真正得到群众的认可。

最后,支部万文书记总结了大家的发言,指出“两学一做”就是要学好先进的精神内涵、明确努力的前进方向,因此我们要从该片先进人物和组织的典型事迹中,充分汲取精神力量,查找存在的差距与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立足医院本职岗位,不断鞭策自己,积极争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央视同心战疫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的前夕,当全国人民沉浸在马上与家人团聚的喜悦之中,突如其来的冠状病毒,让这个本繁荣昌盛的国家遭受了一次沉重的打击。

新型冠状病毒由武汉一家海鲜市场发现,虽然致死率并不高,但传染率却十分恐怖。疫情发生后,武汉封城,各地政府陆续制定了对策,禁止人们外出,取消聚会,自我隔离。每个人都密切关注着疫情的发展,当然也包括我。

当看了《同心战疫》这个节目后,我便产生了对“医生”这个词产生了新的定义,何为医生?他们也是一群有家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谁会不思念家人,但在小家面前,他们坚定的选择了大家,他们不会畏惧病毒,竭尽全力甚至牺牲自己去救助他人。这是身为一名医者早已在心中根深蒂固的责任,救人就是他们的责任,许多医生因口罩而被勒出了血痕,即使那原本光鲜的脸上布满汗珠、血痕,可却仍然散发着熠熠光辉。是这样的一群白衣天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默默无闻的庇护着我们……

这场战斗就这么无声的进行着,毫不夸张的说,每个人都是这场战争中的战士,在这样一个紧要关头,正是考验全国人民能否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渡过难关的时候,我们要把力量拧成一股绳,尽己所能的去遵守纪律,尽量待在家中,减少外出,出门带好口罩,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对从外面带回来的物品进行消毒。我相信自己的国家,相信人民医生,一定会战胜疫情,愿他们早日凯旋而归!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