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光棍儿节的来历【通用20篇】

浏览

6058

作文

856

清明节的来历作文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 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附:春联的来历故事

全文共 1085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海经》里,有一个鬼域的世界,中间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联的资料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汉族特有的文学形式。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春联起源于桃符,是华人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余亚飞《迎新岁》称:“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传统春联是用毛笔书写,但亦有印制的春联。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

春联的起源与发展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 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二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秋节的来历作文500字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这个名字是因为中秋节这一天正好是在秋季的中间,就是阴历八月十五。而且秋天也是丰收的季节,人们为了庆祝这个季节,所以才把阴历八月十五——秋天的最中间的日子定为”中秋节“这个节日。

既然是丰收的季节,就肯定有很多很多好吃的。比如:苹果、梨、葡萄、毛栗子……说到中秋节,大家肯定会想到一个好吃的东西,也很甜腻的东西,那就是月饼。月饼有莲蓉馅的,有奶黄陷的,也有牛肉馅的,还有我最爱吃的巧克力馅。我最喜欢跟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一起看月亮。

可是十五的时候我没有看见月亮,十六的那天还是没有看见月亮,今天我依然没有看见月亮,我想我该去问问科学家了,问他这几天怎么都没见月亮姐姐呢?她很忙吗?还是被云雾这个淘气的娃娃遮住了?最后我终于知道原因了,原来是被云雾遮住了。

我这几天放了大假。第一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了爷爷和奶奶,并且还和叔叔、姐姐一起吃了一顿大餐,晚上,我们一家人就在院子里赏月,一边吃着月饼一边赏月,好幸福。晚上我回到姥姥、姥爷家,小姨带着弟弟也来了,我们一起开心的玩耍。第二天我们去了财神庙,还有楼观台。晚上我们又一起吃了冰淇淋月饼,月饼很好吃,外边是脆皮,里面是冰冰凉凉的冰淇淋,好过瘾。

今天我在家里写作业,中午爸爸和妈妈带我去吃了老必,也就是必胜客Pizza,我们吃了美味的披萨饼。反正我这三天过得挺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圣诞节的来历英语作文

全文共 1429 字

+ 加入清单

the history of christmas

christmas is a christian holiday that celebrates the birth of jesus christ. no one knows the exact date of christ‘s birth, but most christians observe christmas on december 25. on this day, many go to church, where they take part in special religious services. during the christmas season, they also exchange gifts and decorate their homes with holly, mistletoe, and christmas trees. the word christmas comes from cristes maesse, an early english phrase that means mass of christ. the story of christmas comes chiefly from the gospels of saint luke and saint matthew in the new testament.

the history of christmas dates back over 4000 years. many of our christmas traditions were celebrated centuries before the christ child was born. the 12 days of christmas, the bright fires, the yule log, the giving of gifts, carnivals(parades) with floats, carolers who sing while going from house to house, the holiday feasts, and the church processions can all be traced back to the early mesopotamians.

many of these traditions began with the mesopotamian celebration of new years. the mesopotamians believed in many gods, and as their chief god-marduk. each year as winter arrived it was believed that marduk would do battle with the monsters of chaos. to assist marduk in his struggle the mesopotamians held a festival for the new year. this was zagmuk, the new year‘s festival that lasted for 12 days.

[圣诞节来历英语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元宵节的来历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人民传统的元宵节。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挂彩灯、放焰火;大街上高挂千万盏琳琅满目的花灯,东北和新疆等寒冷地区,还要制作千姿百态的冰灯,到了晚上,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品尝各种元宵的风味。那么,这个有趣的节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们称元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者灯期。因为上元之夜,又称为元夜或元宵,因此后人才管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其实正月十五这个节日,起初是由灯引出来的。

西汉以前,皇帝的宫殿里到处是花花绿绿的宫灯,汉武帝在创造《太初历》时,就把正月十五日作为一重大的节日。每逢这一天,皇宫里的所有灯盏,都要大放光明。当时,元宵节玩灯、赏灯,还仅仅局限于皇宫,并没有形成一种民间风俗。元宵节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是以后的事。

过去每逢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皇帝还要大宴群臣,酣歌曼舞,彻夜游乐。因此,当时的玩灯、赏灯,是一种独特的享乐。当时,首都长安规定,每天夜晚街鼓鸣响之后,所有人不许在街道上走动。但是,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夜晚,长安城内却允许人们上街观游,尽情欢娱,直至天光大亮。这样一来,元宵节的玩灯、制灯、观灯,便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的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小雨点的来历作文450字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一滴在水池的雨水,我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有一天,我发现在太阳公公的照射下,我和许多同伴都变成轻飘飘的水蒸气升到了天空。

我们越升越高,忽然,我的身体感觉越来越重,但还很小。我和同伴们慢慢地聚在一起,就组成了一朵朵白云。云好像就是我们的家。它把我们大家都聚在一起。可是这个“家”太小了!大伙儿你挤我,我挤你。当我们相互碰撞时,我们的身体都合在了一起。渐渐地,我发现我们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大,同伴们也越来越多了。我们的家也从白云变成了乌云。“啊!”不知道谁发出了惊叫声。我和我的同伴们从家里掉了出来。像是坐上了惊险刺激的“过山车。”大伙儿兴奋极了,一会儿尖叫,一会冒冷汗,心惊胆战的。不时耳边还传来几声“轰隆隆”的雷鸣声,原来是雷公公在为我们呐喊助威呢。

忽然,“扑通”一声,大家都掉落到了地上。有的同伴掉到了草地,有的落在屋顶,有的落在树叶……不一会儿大伙儿又聚在一起,越来越多了,我们慢慢地流向远处。“咦!怎么感觉这么眼熟。”一个同伴惊叫道。大伙儿一看,原来这就是我们曾经住过的水池呀!

现在,我终于明白自己从哪里来啦!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父亲节的来历英语作文

全文共 990 字

+ 加入清单

Father‘s Day is a fairly new celebration in the British calendar compared with Mother‘s Day, which has been a very popular and well celebrated festival in the UK for a very long time.

The origins of the celebrati on are American and it was inspired by the actions of a man named William Smart. He was a veteran of the US Civil War and his wife died giving birth to their sixth child. He raised six children alone without remarrying, which was undoubtedly unusual back in those days.

His daughter, Sonora Dodd, realised when she was an adult what her father had sacrificed for his children. It was in the early 1900s and she was actually at church one day, listening to a sermon on Mother‘s Day. She thought there should also be a Father‘s Day celebration.

And so the tradition was born, on the third Sunday every June, close to the anniversary of Sonora‘s father‘s death. Britain took the idea of Father‘s Day from the American celebration and it has been celebrated officially since the 1970s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国际护士节的来历及意义

全文共 1195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世界各国的医院和护士学校将举办各种活动纪念护士职业的创始人、英国护理学先驱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南丁格尔出身于富有之家,却不顾家庭和当时社会的非议,选择了为之献身的护理事业。1854年至1856年,英、法、土耳其联军与沙皇俄国在克里米亚交战,由于没有护士且医疗条件极差,英军伤病员死亡率高达50%.在这种情况下,南丁格尔率领护理人员奔赴战地医院,通过健全医院管理制度,提高护理质量,在短短数月内把伤员死亡率降至2.2%。

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圣多马医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她撰写出《健康护理与疾病护理》《农村护理保健》《护士札记》等多部护理学专著,使护理学成为一门科学。她的办学思想由英国传到欧美及亚洲各国,南丁格尔被誉为近代护理专业的鼻祖。

为纪念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发展的业绩,她的生日5月12日,作为世界各国的医院和护士学校纪念南丁格尔举行各种活动的日子。最初称“医院日”,也称“南丁格尔日”,在中国称为“国际护士节”。医学教|育网搜集在这天,大力宣传护理工作,鼓励护士们学习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护理界的一件盛事。

1912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决定,每两年颁发一次南丁格尔奖章和奖状,作为对各国护士的国际最高荣誉奖。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是英国护理学先驱、妇女护士职业创始人和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1820年,南丁格尔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一富裕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1850年,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到德国凯撒斯韦尔基督教女执士学校学医。1853年出任伦敦患病妇女护理会监督。1854至1856年,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南丁格尔以其人道、慈善之心为交战双方的伤员服务,被战地士兵称为“提灯女神”。

战争结束后,她被视为民族英雄。1857年,在她的努力下,皇家陆军卫生委员会和军医学校成立。1860年,她用公众捐助的南丁格尔基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南丁格尔护士学校。随后,她又着手助产士及济贫院护士的培训工作。她的《医院笔记》、《护理笔记》等主要著作成为医院管理、护士教育的基础教材。1901年,她因操劳过度,不幸双目失明。1907年,为表彰南丁格尔在医疗工作中的卓越贡献,英王授予她功绩勋章,使她成为英国首位获此殊荣的妇女。1910年南丁格尔逝世。

1912年,国际护士理事会将南丁格尔的诞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目的在于激励广大护士继承和发扬护理事业的光荣传统、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搞好护理工作。

为纪念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发展的业绩,她的生日5月12日,作为世界各国的医院和护士学校纪念南丁格尔举行各种活动的日子。最初称“医院日”,也称“南丁格尔日”,在中国称为“国际护士节”。在这天,大力宣传护理工作,鼓励护士们学习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护理界的一件盛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元宵节的来历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祝新春的延续,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元宵节我和奶奶、爸爸一起做“元宵”,我认为元宵其实是和汤圆一样的。都是那么园,那么白,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小娃娃。我觉得包元宵好好玩,在元宵里放入各种馅儿:芝麻,豆沙,桂圆,果仁等等,然后再包好。我想“元宵”这个“元”和团圆这个“园”是谐音,大概就是要把元宵搓得很圆才行,包好的元宵再放入锅里煮。这样元宵就做好了,家家户户就围在一起吃元宵了。就像这句话“闹元宵,煮元宵,骨肉团聚,满心喜。”

元宵节那一天最热闹的无过于放礼花了。街上人很多,每个人都站在了最佳观赏烟花的位置。放烟花的人来了,他点燃了烟花,“呯呯”开始放了。看,一只像老鼠一样的烟花冲上天了,一炸五颜六色的花点儿就在天上飞舞,过了一会儿又不见了。

紧接着,又飞上了一朵花像流星雨一样从天而降,就像天女散花……人越来越多了,笑声越来越响了,一朵朵“花”也越来越好看了……大伙儿沉浸在欢声笑语的元宵夜之中。

元宵节家家户户聚在一起,累了,困了,一会儿就进入了美妙的梦乡,我想,人们也一定会笑得很开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父亲节来历作文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父亲节是每年6 月份第三个星期日,在这一天,我会想到我的爸爸,天天还在忙碌,他总是说一句话“累,铺天盖地的累,每天累得身不由己。”我总是很心疼他,每当这时,我总想到爸爸真的像座山,再累再难的活,他都能克服,我很敬佩他。

“爸爸是座山,有山的体魄,有山的伟岸;爸爸是座山,有山的力气,有山的威严;以前我站在这座山头,去爬长城,去游大海,去看祖国的名山大川。”这些话说得一点儿也不错。我的爸爸的确很能干,特别能吃苦耐劳;爸爸也很幽默,总是和我、妈妈一起开玩笑;爸爸还经常带我们一起出去旅游,去海边兜风,去爬庐山,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我和爸爸在一起已经有好多年了,但他这两年在外地工作,我很想念他,也很惦记他,也时常在心里默默地祝福他,祝他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我也经常想他一个人也没人照顾他,我感觉他一定很寂寞,想去陪陪他,但是我平时还要上学。如果我能有一种飞行器,可以飞到他那里去看看他,该有多好啊!可是这一切都不能成为现实。我只能在话筒里和他说声“节日快乐!”他竟然不知道今天是他的节日,爸爸听到我的祝福,感到既激动又兴奋。

父亲节也是我和爸爸的节日,因为我长大了也会成为父亲,我也会成为像座山一样的父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端午节的来历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端午节,我们全家在吃粽子,看得这么好吃的粽子,我问爸爸:“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爸爸说:“这是一个传说,你自己上网找找。”

吃过饭,我就上网去查,原来是这样: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援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蓝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公元278年,秦国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秦国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传说屈原死后,百姓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的还拿出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因此,在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屈原。

我把查到的传说说给了爸爸听,爸爸夸奖我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

全文共 1079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是在 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到了春秋时代,晋国公重耳逃亡在外,在饥寒交迫之时,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的随从,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

晋文公无奈只好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带母亲出来,谁知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于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便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禁火吃冷食。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各地的不同,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浙江南部各地采摘田野里的棉菜(又称鼠曲草),中草药书上称“佛耳草”,有止咳化痰的作用,拌以糯米粉捣柔,馅以糖豆沙或白萝卜丝与春笋,制成清明果蒸熟,其色青碧,吃起来格外有味。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扫墓时用来祭奠先人的。在我印象中,清明节的到来就意味着能品偿那青绿飘香的清明果了。在一些地方,于清明头一夜,把鸡鸭卵煎熟,染成蓝黄杂色,在卵壳上加以雕镂成画,作为冷食礼品赠送。据说吃画卵,在隋唐时盛行全国。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清明节的英文标准译名:Tomb-sweeping Day或者Pure Brightness。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粽子的来历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

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出现杂粽。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着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八一建军节的来历作文:八一由来

全文共 1338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因此也叫“八一建军节。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 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 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1933年6月26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发出了《关于“八一”国际反战争斗争日及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的决定》。决定指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纪念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暴动,已确定‘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的日子。”尔后,中央革命军事委会员针对为什么确定“八一”为建军节作出这样的解 释:“1927年8月1日发生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南昌暴动,这一暴动是反帝的土地革命的开始,是英勇的工农红军的来源。中国工农红军在历年的艰苦战争 中,打破了帝国主义国民党的历次进攻,根本动摇了帝国主义国民党在中国的统治,已成了革命高涨的基本杠杆之一,成了中国劳苦群众革命斗争的组织者,是彻底 进行民族革命战争的主力。本委会为纪念南昌暴动的胜利与红军的成立,特决定自1933年起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7月1日,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作出《关于“八一”纪念运动的决议》:“批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建议,规定以每年‘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 随后,中共中央、中央政府、中央军委就如何搞好第一个建军节作出了一系列决定。苏区中央局宣传部还特别统一拟定颁布了16条宣传标语和31条口号,出台了 《“八一”纪念宣传大纲》。苏区党、政、军领导纷纷作出动员,毛泽东专门撰写了《新的形势与新的任务》一文,发表在7月29日的《红色中华》报上;博古作 了以《战斗的纪念节,战斗的任务》为题的多场专题演讲;张闻天到机关、学校作了《“八一”与帝国主义战争危险》的专题报告。与此同时,苏区各级政府组织群 众开展了集会、 晚会活动,红军各部的宣传活动更为热烈。

1933年8月1日,第一个“八一”建军节庆祝活动在叶坪红军广场举行。凌晨,苏区军民打着火把,从四面八方朝叶坪村涌来,工农剧社组成的欢迎表演团站在 红军广场入口处,边舞边唱。 庆祝活动分阅兵式和分列式,为防敌机轰炸,决定阅兵式在天亮前进行完。4时整,阅兵式开始,军乐奏起,礼炮齐鸣,毛泽东、朱德、项英三位领导策马而行,检 阅长达六百余米的红军队列,红军指战员以注目礼相迎,欢呼声、口号声响彻云霄。第二项是宣誓。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向新成立的红军工人师和少共国际师授军 旗,向两个师发出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的战斗命令,工人师和少共国际师组成两块方阵,指战员高举拳头进行宣誓。第三项是授旗授奖。中革军委领导分别给各红军学 校授校旗,给红军各团队授战旗,向功勋卓著的红军指挥员颁发红星奖章。此时,天已大亮,中央政府和各党、群团体代表致祝辞,分列式随之开始。红军方队在一 面面战旗引领下阔步通过检阅台,战士们一面高呼着口号、一面向检阅台上的首长行注目礼。长长的受阅队伍从检阅台前整整走了一个多小时。坚定的步伐踢落晨 雾,踏碎尘土,踹动着这个令人难忘的清晨,把“八一”两个大字嵌入史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清明节的来历作文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来到了, 爸爸妈妈带我给阿太扫墓。我们将墓地周围的杂草拔净,落叶扫尽,供上鲜花食品,表达追念之情。

妈妈告诉我清明节的来源和历史人物介子推有关。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从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做了国君,为晋国公,奖赏所有跟随他的随从,只有介子推拒绝奖赏,带着母亲隐居在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防火韶山逼他出来,谁知却把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把寒食和清明合二为一,清明节也便成了一个清明扫墓纪念祖先的节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春节的来历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立秋的来历

全文共 1109 字

+ 加入清单

2015年8月8号就是24节气-立秋,立秋一过,昼夜温差大。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此时中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

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其实,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己快到新年元旦了。“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 ,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当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除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 一次速效肥外,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以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正常成熟吐絮。

茶园秋耕要尽快进行,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秋挖可以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结合施肥,可使秋梢长得更好。立秋前后,华北地区的大白菜要抓紧播种,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的热量条件,争取高产优质。播种过迟,生长期缩短,菜棵生长小且包心不坚实。

立秋时节也是多种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蟆、稻飞虱、棉铃虫和玉米螟等,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应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备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尔邦节的来历汇编

全文共 3139 字

+ 加入清单

古尔邦节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

“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或称为尔德·阿祖哈。“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古尔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这个节日叫“牺牲节”或“宰牲节”。

古尔邦节是宗教节日,在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伊斯兰教使用的历法,分太阳历和太阴历,太阳历用于农耕,一年365天或者366天,与公历基本相同。太阴历用于教事,一年354天或者355天,跟四季的轮回总相差十来天。先知穆罕默德入主麦地那的第二天(公元622年7月16日)为伊斯兰教历的元年元旦。由于古尔邦节与肉孜节的日期与公历之间的差异,使这些年节有时候是在冬天,有时候却又是夏天。季节不同,节庆的色彩也不同,这就使得年节也异常的多彩。

古尔邦节起源于一个伊斯兰教故事:真主为了考验先知伊卜拉欣的忠诚,在夜里降梦给伊卜拉欣,叫伊卜拉欣宰杀自己的儿子献祭。伊卜拉欣毫不犹豫地照办了。在他要用刀子害断亲生儿子伊斯玛仪的喉管时,真主便派使者用一只黑头绵羊替代了伊斯玛仪。因为有此渊源,在过古尔邦节的时候每户穆斯林都得至少宰杀一只羊,有的还宰牛、骆驼、马(萨克族与柯尔克孜族),家里实在太穷的也得宰杀一只鸡。但是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现在的城市穆斯林只好在市场上购买宰杀好的牛羊肉了。

临近古尔邦节的时候,家家户户的主妇就忙碌起来了,她们要制作大量的油炸馓子和各种精美点心,为节日期间来家里贺节的亲朋好友和远方的来客准备好充足的美食。盛大的节日也是主妇们的手艺与持家德行的大展示和大竞赛。

古尔邦节期间大家都要相互串门贺节,每到一户,主人必会为客人端上来一盘清炖大块羊肉,而客人即吃得再饱,也得尝尝主人家的羊肉。亲朋好友相聚,视歌舞为饭食的新疆各民族人民,就会弹起琴,唱起歌,跳起舞,到处是一派欢乐的景象。

大聚礼之后,各家各户都要到墓地去祈祷,怀念并祝福死去的亲人。

古尔邦节这一天清晨的礼拜,是一年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礼拜,所有的成年男人都得去当地的礼拜寺参加聚礼,场面蔚为壮观。最著名的有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大寺前的大聚礼,聚礼之后,乐师们登上艾提尕尔清真大寺的门顶,敲起纳格拉(铁壳鼓),吹起苏奈依(唢呐),大寺前广场上的男子们就跳起了热情奔放的萨满舞。

维族古尔邦节习俗

古尔邦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宰牲"或"血祭"。

古尔邦节前, 人们要做各种准备特别是作为"献牲"的牲畜要预先买好。节日的早晨,人们进行沐浴全身的"大净",然后盛装到清真寺参加聚礼。聚礼之后,人们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杀牲血祭。至于是宰牛杀羊还是杀鸡杀鹅,这由各家的经济实力来决定。通常人们把血祭的牲畜宰好、把大块大块的连骨肉炖到锅里之后男子们才开始互相拜节,妇女们则留在家里炖肉和摆上节日食品,烧茶等,准备迎接客人。节日的第一天,首先给在近期内发生过丧葬等家难的乡亲拜节,表示慰问,其次是给夫妻双方的长辈拜节,再次,就是给近邻和长者拜节。在这种礼节性的拜节活动中,除了给夫妻双方的老人拜节是夫妻同去之外,其他的拜节活动往往是三五成群,男女分开进行。在维吾尔民间礼俗中,一般是不允许男女混杂的。

这之后,才是同辈的亲朋好友之间的拜节。大家除了互相道贺,彼此问候之外,还要共餐痛饮,吹拉弹唱一起娱乐。维吾尔民间的拜节是维吾尔人增强社会联系,严守礼尚往来这一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族古尔邦节习俗

“古尔邦”,阿拉伯语音译“尔德?古尔邦”、“尔德?阿祖哈”,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献牲节”、“忠孝节”、“尔德节”。宁夏南部山区等地的回族称为“大尔德”,云南等地的回族称为“小尔德”,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七十天举行。这个节日属于穆斯林朝觐功课的仪式范围。伊斯兰教规定,教历每年12月上旬,穆斯林去麦加朝圣,朝觐的最后一天,开始举行庆祝活动。

回族为什么要宰牲过古尔邦节呢?相传,伊斯兰教的古代先知之一——易卜拉欣夜间梦见安拉命他宰杀爱子伊斯玛仪献祭,考验他对安拉的虔诚。

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闪闪发光,非常锋利。当伊斯玛仪侧卧后,他把刀架在儿子的喉头上。这时他伤心痛哭,泪如溪流。第一刀下去只在儿子的脖子上留下了一个白印印,第二刀下去刮破了一点皮。

伊斯玛仪说:“我的父啊,你把我翻个身,让我匍匐而卧,这样你就下决心吧,顺从真主的命令。”

易卜拉欣听了儿子的劝言,把他翻了个身,然后解下刀子使劲宰时,真主受感动,派天仙吉卜热依勒背来一只黑头羝羊作为祭献,代替了伊斯玛仪。这时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头一宰,羊便倒了。从那以后,穆罕默德就把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规定为宰牲节,这就是传说的“古尔邦”的来历

我国回族人民的古尔邦节,就是根据这一宗教来历内容,长期发展演变的一种传统的民族节日:有多重复合的内容,已与单纯的宗教节日有了很大的区别,而且主要内容已不再是宗教内容。现在我国回族人民不论信教与不信教,都按照各地不同的习惯,欢度古尔邦节。规模一般较大,多以村、乡、镇、巷等为单位进行,有的地方按照传统习惯要过三天,有的地方只过一天。

节前打扫室内外卫生。家庭院落、大街小巷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东西堆放得井然有序。家家户户在节前都要炸油香、馓子、花花等。孩子们换上节日的服装,欢乐地奔跳。

节日拂晓,沐浴净身,燃香,换上整洁的衣服赴清真寺参加会礼。

回族当中流传着一句俗语叫做:“当不了月回回,总得当个年回回。”这话的意思是,无论多忙,这一年一度的会礼和庆祝活动要参加。即使你不懂回族的风俗习惯,那么,你也得随俗。

古尔邦节的会礼和开斋节一样,非常隆重。大家欢聚一堂,由阿訇带领全体回民向西鞠躬、叩拜。如果在一个大的乡镇举行,可谓人山人海,多而不乱。在聚礼中,大家要回忆这一年当中做过哪些错事,犯过哪些罪行,阿訇要宣讲“瓦尔兹”,即教义和需要大家遵守的事等,最后大家互道“色俩目”问好。

会礼结束后,还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这就是节日里,除了炸油香、馓子、会礼外,还要宰牛、羊、骆驼。一般经济条件较好的,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宰牲时还有许多讲究,不允许宰不满两岁的小羊羔和不满三岁的小牛犊、骆驼,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选体壮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

我国穆斯林在斋月吃肉、在古尔邦节宰牲的这种习俗,过去是普通中国人所诧异的,而对伊斯兰教义有正确认识的唐人杜环在《经行记》中,特别点出这两件事,说是“食肉作斋,以杀牲为功德”。

宰牲典礼举行后,家家户户又开始热闹起来,老人们一边煮肉,一边给孩子吩咐:吃完肉,骨头不能扔给狗嚼,要用黄土覆盖。这在古尔邦节是一种讲究。肉煮熟后,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烩成菜。而后访亲问友,馈赠油香、菜,相互登门贺节。有的还要请阿訇到家念经,吃油香,同时,还要去游坟,缅怀先人。

这种庆贺节日的形式多种多样,各地互有异同。有些地方除了参加聚礼和访亲问友外,还组织各种文娱体育活动。新疆地区的回民在古尔邦节,无论男女,喜欢组织各种游艺活动,欢天喜地,格外热闹。新疆农村一般还举行叼羊、对唱等活动,对唱时,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特别爱唱《花儿与少年》等歌曲。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回族青年,在节日里唱“花儿”。

各地伊斯兰教协会在古尔邦节,一般都要举行招待会,邀请回族知名人士、阿訇等人参加。我国人民政府还明文规定,古尔邦节给回民放假一天,并给城镇户增供羊肉、香油、优粉等,予以特殊照顾。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还和回族群众一起参加节日庆祝活动,畅叙情谊,祝贺回族节日幸福、快乐,增进了民族团结,给回族的传统节日增添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父亲节来历作文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六,我看了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影片的名字叫做《了不起的爸爸》。

电影中的小主人公是一个叫研研的小女孩,她很小时就失去母亲,她爸爸像母亲一样照顾她。可是研研一天天长大了,她爸爸却总是猜不出她到底是怎么想的,老是不回家。于是就问同事,同事说:“你可以偷偷的跟着研研,看她去哪。”可不幸的事发生了:研研的爸爸在跟研研的时候,被研研发现了,研研还说爸爸为她丢脸。可是,她爸爸为了研研,受过多少耻辱?后来因为研研闯了祸,两次被人抓去。研研的爸爸就装做名人去救研研。最后,爸爸的行为感动了研研。

人家都说世上只有妈妈好,可在这部电影中,研研的爸爸也像妈妈一样照顾研研。虽然经过许多风风雨雨,可他仍然关心研研。

看了这部电影,我的感受是:我觉得这部电影中的爸爸也很了不起。因为研研从小没有妈妈,没有了母爱。可是,我们知道:因为母爱事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研研她爸爸看见研研走错了一步,就很想把研研从那条黑暗的道路中拉回来。可是研研不听,根本就不理爸爸。在这最后的紧急关头,研研的爸爸用爱感动了研研,使研研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爸爸都不管自己的孩子,自己却和同事在外面玩。看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研研爸爸看见研研有了不对的地方,就会寻找错的地方和帮助她改错的方法,而失去了业余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压岁钱的来历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我想大家可能都知道压岁钱是什么,那就是过年收的红包了!

记得第一次看全民开考时,它让我懂得了压岁钱的由来。故事的大概是这样的:

有一种小妖叫年,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年。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大年三十夜晚,他们怕年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年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年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压岁钱知道是什么了,也知道压岁钱的由来了!你知道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拗九节的来历

全文共 1140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阴历正月廿九日,是福州传统的“拗九节”。福州民间称正月初九为上九,十九为中九,廿九为后九,故此节又称“拗九节”。福州方言中“后”与“拗”谐音。福州人认为,逢“九”不顺利,因此每年这天,岁数逢九或九的倍数的人都要过“九”。家里要为其煮“拗九粥”与太平面,以祈其逢凶化吉,除去晦气,羁上好运,平安地跨过“九”的门槛。已婚妇女也要为父母送上一罐“拗九粥”,以示其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及对父母的孝敬之情。

福州的“拗九节”历史悠久,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地方节俗,但有不少年轻人不懂此节的来历

“拗九节”主要是从民间流传的《目连救母》故事而来。据传,古印度僧人目连之父常年经商,家中骡马成群,财宝无数。其母青提则反之,她最恨出家人。目连一心向往佛、法、僧。长大后,一次他外出经商,临行时对其母说:“孩儿出外求财,母亲在家要积德积善,对出家人要如同对孩儿一样。”其母应允。谁料目连走后,其母依然如故,凶悍地把登门化缘的僧尼全都赶走,吝啬到一顿饭也不肯布施。半年后目连返家,听说其母对出家人极不友好,遂向其母查问原因,其母一听大怒,斥道:“你竟不信你母亲?我要是对出家人不好,七日之内不得好死,死了坠入阿鼻地狱!”七天后其母果然暴死。目连大恸葬母,随后他抛弃了荣华富贵,归依释迦牟尼,修成了阿罗汉,成了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经打听知道其母死后果真坠入阿鼻地狱。他在地狱找到已变成饿鬼、正受苦刑的母亲,悲哀异常,当即用钵盛饭喂其母。可饭未入口即化成火炭。目连悲号涕泣。如来佛见目连至孝,便对他说:“你虽修成了罗汉,但靠你一人的力量救不了你母亲,须广造盂兰盆会,使天下饿鬼全能吃饱,你母亲才能得救。”于是目连请十方僧众广设盂兰盆会,超度众饿鬼,其母方得脱离地狱。

目连每天送饭奉母,饭屡被小鬼吃去。后目连设法煮了表面难看的“拗九粥”送去,小鬼见状就不吃了。其实“拗九粥”是用荸荠、花生、桂圆、红枣、红糖、芝麻等一起煮成。从这天起,青提才吃到儿子送来的粥。这天是正月廿九日。乡人赞叹目连的孝心,遂仿其孝行。于每年正月廿九日煮“拗九粥”孝敬双亲及邻里长辈,并相沿成俗,演绎出“拗九节”这个民俗,流传至今。

“拗九节”又叫“送穷节”,意送走穷神。传说上古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为穷子,他后正月晦日(即正月初六)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却穷子。旧时以阴历正月晦日为送穷日,后不知如何演变,至明、清改为正月廿九日。早年每逢这天,福州城总是挨家挨户大扫除,清理家中破烂尘秽,并将之作为垃圾倒掉,谓之送穷。

不管是正月廿十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