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一成语典故(20篇)

我们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有着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武术就是其中的一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一次练武术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4093

作文

152

成语典故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

东汉·班固(编撰)《汉书·霍光传》:“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

原文

贺者,武帝孙,昌邑哀王子也。既至,即位,行yin乱。光忧懑,独以问所亲故吏大司农田延年。延年曰:“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而立之?”光曰:“今欲如是,于古尝有此否?”延年曰:“伊尹相殷,废太甲以安宗庙,后世称其忠。将军若能行此,亦汉之伊尹也。”光乃引延年给事中,阴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图计,遂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未央宫。光曰:“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田延年前,离席按剑,曰:“先帝属将军以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今群下鼎沸,社稷将倾,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如令汉家绝祀,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光谢曰:“九卿责光是也。天下匈匈不安,光当受难。”于是议者皆叩头,曰:“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汗流浃背的成语典故

全文共 608 字

+ 加入清单

汗流浃背,形容满身大汗。也形容极度惶恐或惭愧过度。成语出自出处《汉书·杨敞传》

“敝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浃背徒唯唯而已。”

【成语故事】

汉大将军霍光,是汉武帝的托孤重臣,辅佐八岁即位的汉昭帝执政,威势很重。

霍光身边有个叫杨敞的人,行事谨小慎微,颇受霍光赏识,升至丞相职位,封为安平候。其实,杨敞为人懦弱无能,胆小怕事,根本不是当丞相的材料。公元前74年,年仅廿一岁的汉昭帝驾崩于未央宫,霍光与众臣商议,选了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作继承人。谁知刘贺继位后,经常宴饮歌舞,寻欢作乐。霍光听说后,忧心忡忡,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大司马田延年秘密商议,打算废掉刘贺,另立贤君。

计议商定后,霍光派田延年告诉杨敞、以便共同行事。杨敞一听,顿时吓得汗流浃背,惊恐万分,只是含含糊糊,不置可否。杨敞的妻子,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女儿,颇有胆识。她见丈夫犹豫不决的样子,暗暗着急,趁田延年更衣走开时,上前劝丈夫说;“国家大事,岂能犹豫不决。大将军已有成议,你也应当速战速决,否则必然太难临头。”

杨敞在房里来回酸步,却拿不定注意。正巧此时田延年回来,司马夫人回避不及,索性大大方方地与田延年相见,告知田延年,她丈夫愿意听从大将军的吩咐。田延年听了后高兴地告辞走了。

田延年回报霍光,霍光十分满意,马上安排杨敞领众臣上表,奏请皇太后。第二天,杨敞与群臣遏见皇太后,陈述昌邑王不堪继承王位的原因。太后立即下诏废去刘贺,另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君,史称汉宣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成语典故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关于他的名字有很多有趣的传说。

据说老子的母亲理氏有一天正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八十一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来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就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对母亲说:“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后来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的官。这是一个管理藏书的官职,因为这个缘故,老子知识渊博,在当时名声很大。孔子年轻时曾经专门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周朝的礼仪。

老子写过一本只有五千字的书,名字是《道德经》。书中讲了很多能启发人的道理。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说,双臂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芽开始长成的;很多层的高台,是从第一筐泥土开始垒起来的;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才能走完的。在这里,老子用生动的事例,说明事物都是从小到大发展变化的。

后人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成语,比喻事情总是从头开始,逐步发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千载难逢的成语典故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千载难逢,释义“载”,午。“逢”遇。千年也难得碰到一次。形客机会极其难得。故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小时候就成为孤儿由他的嫂子抚养。他刻苦自学。年轻时代就博览群书,在学问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5岁到京城,担任国子监博士,后来又被提升为刑部侍郎。当时佛教盛行,连唐宪宗也很祟尚佛教。他听说有所寺院里安放着一块佛祖释迎牟尼的遗骨,便准备兴师动众,把它迎进宫里礼拜。韩愈对此很反感,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加以反对。其中提到,佛教传人中国后,帝王在位时间都不长;想拜佛求保佑的,结局必然是悲惨的。

唐宪宗看了这表。十分恼怒,认为韩愈不只是故意与自己作对,而且用历史来影射自己活不长。为此,要将韩愈处死,亏得宰相为他说情,才改为贬职,到潮州任刺史。

唐朝中期,中央统治权力日益削弱。宪宗执政后,改革了前朝的一些弊政,因此中央政权的统治有所加强。被贬到潮州的韩愈,针对这一情况,再次给宪宗上了《潮州刺史谢上表》,极力为宪宗歌功颂德,以便重新得到信任,回到朝廷工作。

在这道表中,韩愈恭维宪宗是扭转乾坤的中兴之主,并且建议宪宗到泰山去“封禅”。封禅,是一种祭祀天地的大典。古人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登到山顶筑坛祭天称“封”,在山甫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掸”。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和汉武帝。曾举行过这种大典。韩愈这样建议,是把宪宗当作有杰出贡献的帝王。

韩愈还在这道表中隐约地表示,希望宪宗也让他参加封禅的盛会,并说如果他不能参加这个千年难逢的盛会,将会引为终身的遗憾。

后来,宪宗把他调回京都,让他担任吏部侍郎。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专心致志

Yi Qiu was known as the most famous expert at chess throughout the land.

Once he gave lessons on chess to two men. One of them was netpletely absorbed in

his teaching, listening attentively to Yi Qiu while the other, who seemed to be

listening, had his mind on something else. In fact, he was having a fancy that a

swan was flying towards him and he had in his hands a bow and an arrow, ready to

shoot. As a result, though he was having the same lesson together with the first

man, yet he turned out a much inferior(差的,自卑的) pupil.

If one does not give single-hearted devotion to it, no skills will be

learned.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入木三分

Wang Xi-zhi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alligraphers(书法家) during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of China. When he was very young, he practiced his art every day and

never stopped.

Later he absorbed the strong points of all the other schools of

calligraphy, and developed his own unique style of writing. Because of his

achievements, he has been honored as one of Chinas sages of calligraphy. One

time, Wang Xi-zhi sketched in wood for an engraver to cut. Then the engraver

found the ink had penetrated one centimeter into the wood.

"Ru Mu San Fen" is got from this story, which means the calligraphy is

penetrating.

Now it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expressing sharp ideas or profound

views.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成语典故-盲人摸象

全文共 1068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máng rén mō xiàng

【释义】: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出处】:《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例句】:~的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不能凭自己主观的片面了解就作判断;应了解事物的全貌。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成语典故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冬,邾黑肱以滥来奔,贱而书名,重地故也。君子曰:“名之不可不慎也如是。夫有所有名,而不如其已。以地叛,虽贱必书地,以名其人,终为不义,弗可灭已。 是故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齐豹为卫司寇,守嗣大夫,作而不义,其书为“盗”。邾庶其、莒 牟夷、邾黑肱以土地出,求食而已,不求其名,贱而必书。此二物者,所以惩肆而去贪也。若艰难其身,以险危大人,而有名章彻,攻难之士,将奔走之。若窃邑叛 君,以徼大利而无名,贪冒之民.将寘力焉。是以《春秋》书齐豹曰“盗”,三叛人名,以惩不义,数恶无礼,其善志也。故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婉而辨。上 之人能使昭明,善人劝焉,淫人惧焉,是以君子贵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大公无私的成语典故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大公无私出自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无私。” 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晋平公在位时,任命祁黄羊为晋国大夫。有一天,他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应该派谁去比较合适呢?”祁黄洋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吧,我觉得他最适合当这个官。”晋平公非常惊讶,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还推荐他?”祁黄羊说:“您是问我谁适合当这个官,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呀!”不久,平公又问祁黄羊:“朝廷里缺一个法官,你看谁适合呢?”祁黄羊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平公说:“你怎么推荐你儿子呢?”祁黄羊说:“您问的是谁适合做法官,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呀。” 解狐和祁午受到推荐当官后,把事情做得很好,很受大家喜欢。

孔子听说了这两件事,对祁黄羊大加赞赏。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从才能为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心存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就不敢推荐。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大公无私!”

启示:

中国有句古话,“举贤不避仇,举贤不避亲”,意思是说在为国家推举贤才的时候,不考虑这个人跟自己的亲疏关系,只要对国家有利就可以。祁黄羊举荐他的仇人,不是为了向人讨好;安排推荐自己的儿子,不是为了营私,真可算品德高尚的人了。墨子云:“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可见人才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成语典故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世说新语》译注[南朝宋]·刘义庆:殷仲堪父病虚悸,闻床下蚁动,谓是牛斗。孝武不知是殷公,问仲堪:有一殷,病如此不?仲堪流涕而起曰:“臣进退维谷。”

注释

①虚悸:(身体)虚弱,心跳微弱。原注说殷父有精神病。

②进退维谷:进退两难,这里指不知所措。

译文

殷仲堪的父亲有病,身体虚弱,心跳微弱,听到床下蚂蚁活动,认为是牛在斗架。晋孝武帝不知道是殷仲堪的父亲,便问殷仲堪:“有一位姓殷的,病情这样这样,是吗?”殷仲堪流着泪站起来回答说:“臣不知说什么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读书的成语典故

全文共 4673 字

+ 加入清单

1.牛角挂书

形容勤奋读书典故。《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2.负薪读书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3.带经而锄

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4.挟策读书

比喻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策,写书的竹简。博寒,古代的一种游戏。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5.高凤流麦

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6.温舒编蒲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7.凿壁偷光

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8.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9.囊萤映雪

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10.悬梁刺股

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11.韦编三绝

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12.下帷读书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13.三余读书

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4.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习),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15.十年窗下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6.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17.三十乘书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18.枕中秘宝

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19.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平御览》,该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宋太宗曾经通读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20.读书种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语,特(只不过)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21.束之高阁

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yì)、殷浩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22.三坟五典

指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职名,倚相,人名)趋过(快步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好好对待他)。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23.寻章摘句

形容读书只顾及文中的片言只语而不深究其精神实质。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赵咨)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4.断章取义

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古谊同义)”、“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25.梦笔生花

比喻文人文思大进,文笔优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因此,后人多以“梦花”、“梦生花”、“彩笔生花”、“笔花入梦”、“花从笔生”等比喻文思大进。

26.文不加点

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语出张衡《文士传》(唐徐坚等编《初学记》引):“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点”、“不加点”、“万言不加点”、“不加点窜”等。

27.著述等身

形容读书或著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遂用“等身书”形容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来形容著述极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28.一字千金

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千予千金。”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悬秦市”、“悬金”等。

29.洛阳纸贵

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拜访)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世说新语·文学》也有:“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与《二京赋》鼎足而三,与《三都赋》并列而四)。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30.藏之名山

形容作品很有价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视的典故。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1130 字

+ 加入清单

一技之长

Gong sun Long , is a famous scholar lived in the State of Zhao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221BC). He had kept a circle skilled people around

him. He often said, "A wise man should welnete anyone with a specialty."

One day, a man dressed in tattered(破烂的) and dirty clothes came to see him

and said to him:" I have a special skill. "

Gong asked: "What is it?"

"I have a loud voice and Im good at shouting."

Then Gong turned to his followers and asked," Who is good at shouting?" But

none of them answered "Yes ". So the scholar took the man in.

Some days later, Gong and his followers went on a trip. They came to a wide

river and found the ferryboat wa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 All of them

had no idea. Suddenly, Gong thought of the shouting expert and turned to him,

"Can you have a try?" The man realized it was the chance to show his skill. He

shouted to the ferryman as loud as he could, "Hey, ferryman, nete here, we want

to cross the river." As his voice ended, the ferryman came to fetch them. Gong

was very satisfied with the new follower.

Later, people use it to describe anyone who has a special professional

skill.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新年的成语及典故

全文共 2046 字

+ 加入清单

爆竹声声 灯火辉煌 万家灯火 车水马龙新年钟声 除旧迎新 新春佳节

欢乐时光 开开心心 五色六色 礼花怒放 拜年叙旧 春回大地 万象更新 其乐融融

流光溢彩 张灯结彩 忙忙碌碌 热热闹闹 回味无穷 亲意浓浓 年年有余 彻底清扫

一尘不染 繁文缛节 络绎不绝 噼噼啪啪 三五成群 熙熙攘攘 干干净净 里里外外

欢歌达旦 烟花爆竹 此起彼伏 大红灯笼 家家户户 老老少少 移风易俗 走亲访友

临近年关 有说有笑 红红火火 年味十足 高高兴兴 喜气洋洋 皆大欢喜 万事如意

和和美美 走亲访友 火树银花 锣鼓喧天 张灯结彩 热热闹闹 歌舞升平 鼓乐喧天

合家团圆 喜气洋洋 欢天喜地 欢歌笑语 合家团圆 热闹非凡 门庭若市 鞭炮齐鸣

满溢着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败,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成语故事之大义灭亲的典故

全文共 1169 字

+ 加入清单

大义灭亲出处

《左传隐公四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大义灭亲释义

为了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对犯罪的亲人不徇私情,使其受到应得的惩罚。

大义灭亲典故

春秋时,卫国的州吁弑兄篡国,无故兴师伐郑,闹得众叛亲离,人心不附。为了改变这种孤立困境,他与石厚商议对策,石厚说:“我父石碏(que鹊)做上卿时,人人服他,现告老在家,若能请他出来辅政,您的君位就稳了。”

州吁取出白璧一双,命石厚去聘请石碏。石错推托有病,坚决不肯入朝。州吁无奈,又命石厚去向石碏求教稳定君位的妙计,石碏说:“诸侯接位,应得周天子许可,只要他点头,众人就不能不服。”

石厚点点头说:“好主意!可就怕周天子不允,若有人从旁说情就好了。”石碏感到除恶的机会到了,就巧妙地说:“陈桓公与周天子很亲密,跟我们也有交情,你先去陈国,请他在周王面前周旋,然后再去朝见,还怕此事不成?”

石厚把父亲的主意告诉州吁,州吁听了拍手叫好。君臣俩带了厚礼,亲自来到陈国。陈桓公命大夫子铖接待他们。

子铖早已收到好友石碏的密信,要求他为民除害。他向陈桓公请示后,立即把州吁和石厚带到事先安排好的太庙。门首—蠢一块白W,上®鸯奢:“木忠木孝,羌德羌义者,不准入庙!”

州吁和石厚大吃一惊,问子铖立这牌子是什么意思。子铖说:“这是敝国先祖遗训,没有别的意思。”他们这才放心进庙。

到了庙堂,州吁刚要鞠躬行礼,站在陈桓公上首的子減大喝一声.捉拿試君乱国之贼!

话音刚落,两边武士立即上前捕捉。州吁先被逮住,石厚想拔佩剑,一时不能出鞘,只得用手格斗。左右伏兵一齐拥上,将石厚绑缚。

子铖拿出石碏的信,当众宣读:“外臣石错百拜致书陈侯:卫国不幸,出现弑兄篡权丑事,闹得众叛亲离,这都是州吁和石厚的罪孽。我老了,无力处治他们,只求贵国

秉持正义,为民除害

州吁和石厚这才知道中了石碏之计。陈桓公想把他雙轉神正法,子铖说:“且慢,石厚是石碏的亲儿子,我们坤不太好,还是通知卫国自己处置吧。”陈桓公吩咐把他俩分两处关押起来,一面派使者通知石碏。

使者来到卫国,石碏召集众大夫商议,大家一致If元老石碏作主。石碏果断地说:“他俩犯的都是死罪,应亨上派人去陈国执行!,,有位大臣说:“乱臣斧心,我愿去执法处斩州吁,不过从犯石厚还请从宽处理。

石碏大怒:“岂有此理!州吁的罪过全是我那个逆子造成的,你替他求情,岂不是疑我有舐犊之私?我纵有爱子之心,也不能顾私情而忘大义!不要多说,谁去执法?”

问了几声,没人响应。石碏气喘吁吁地说:“没人去执法?我老骨头自己去!”说罢拿起拐杖要走,几个家臣拦住他,表示愿意代劳。

家臣来到陈国,先斩了州吁。石厚央求说:“我虽该死,但求你们让我向父亲求个情。”家臣说:“我们是奉你父亲之命来执法的。”说罢,手起刀落,将石厚斩了。当时人们赞扬说:“石碏,纯臣也,……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马的成语故事三:汉血马经典故事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汉血以前脖子流出的汉有红色物质,像流血一般,故称之。中国古代称为 「大宛马」、「两极天马」,现称为「阿哈马」。 二千年前,世界马种处于原始土种状态,中亚土库曼斯坦干旱少雨的沙漠绿洲中,已曾有十分优秀的快马——汉血马。

张骞出塞发现了汉血马。当张骞向汉武帝汇报大宛马后,武帝便命张骞带百余人的使团去了大宛国(今土库曼斯坦)求马,带一尊黄金马的模型,希望以此重新换回大宛马。结果大宛国不允,归途中汉使被杀,金马遇劫,大宛国是一封闭小国,并不知中国的强大,此种行为使汉武帝大怒,逐作出武力取马的决定,从此爆发了两次大宛马战争。

李广利将军率兵数万人首次惩罚失利,第二次大获全胜,大宛国献出三千匹马给汉朝,二次战争始得大宛马,可见汉朝重视马匹到何种程度。当今纯血种中含有百分之二十多的汉血马血统,而今汉血马是最长寿马,可活到二十三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成语典故:蓝田生玉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蓝田生玉”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名门出贤良。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拼音]lán tián shēng yù

[释义]蓝田:地名,在陕西省,古时蓝田出产美玉。旧时比喻贤父生贤子。

[出处]《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例句]自从他们家父子俩前后被延揽入阁后,蓝田生玉的美名便在乡里流传开来。

“蓝田生玉”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名门出贤良。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吴书.诸葛烙传》,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权见而奇之,谓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三国时,东吴大将军诸葛瑾,字子瑜。他有个儿子叫诸葛恪(ke),从小聪明伶俐,口才极好,善于言辞,孙权对这孩子很宠爱。

有一次,孙权在朝廷设宴,六岁的诸葛恪随父参加。诸葛瑾的脸长得特别长,孙权想开他的玩笑,乘着酒兴,命人牵来一头毛驴,在驴的长脸上写了“诸葛子瑜”四个字,借以讥讽诸葛瑾脸长似驴。众人见了,捧腹大笑,诸葛瑾也感到很尴尬。诸葛恪见了,走到孙权席前,跪请添写二字。孙权命人将笔拿来给他。诸葛恪在“诸葛子瑜”四字后面添写了“之驴”二字,这样就成了“诸葛子瑜之驴”。满座大臣见了无不惊讶叹服,孙权见诸葛恪如此机敏,十分高兴,当场把毛驴赏赐给他。

又有一次,孙权问诸葛恪:“你父亲和你叔父诸葛亮相比,到底是谁高明?”诸葛恪答道:“我父亲高明。”

孙权要他说出因由,他不假思索地说:“我父亲懂得事奉明主,而我叔父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当然是我父亲高明。”

孙权对诸葛瑾说道:“人们都说蓝田生美玉,名门生贤良,真是名不虚传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

全文共 311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关于《论语》中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0个成语故事,欢迎阅读,谢谢!

1.暴虎凭河 《论语.述而》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赤手空拳与猛虎相搏斗,泅手渡河,死了也毫不悔悟,我不能和这种胡作非为有勇无谋的人同进同出。

2.举一反三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用一个四角形作譬喻,列举一个角而不能推想其余三个角的人,我是没有兴趣再教导他了。) 3.巧言令色 《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口头上说些甜言蜜语奉承谄媚的话,是缺乏德性修养的人。

4.过勿惮改 《论语.学而》贤者勇于认错勇于改进,并时时警惕自己不再犯同样的过错。

5.三十而立 《论语.为政》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孔子言他三十岁的时候,不论在精神或物质上都能独立自主,且合乎礼节的要求。)

6.温故知新 《论语.为政》追溯过去并研讨当时的情状,作为发掘将来新思想、新方式的基石。

7.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立志成为伟大人物,应避免自己变成像器皿一般只有单一用途的人。

8.周而不比 《论语.为政》与人交际应酬,应该一视同仁公正无私,不偏袒一方或结成党派树立敌人。

9.见义勇为 《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被利益所诱感或为保护自己而畏缩不前是没有勇气的人。)

10.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对于己经成为过去的事,不要再苦苦追究、或说些悔不当初的话。

11.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遇到困惑难解的事情,恭敬地请教比自己年轻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并不是不件可耻的事。

12.闻一知十 《论语.公冶长》回也闻一以知十。(形容颜回十分地聪慧,有推演事理的能力。)

13.文质彬彬 《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后天修养的文彩与天生朴 素的本质,两相调和适当的人,才是名符其实的君子。)

14.先难后获《论语.雍也》有仁德的人凡事总比别人先尝苦头,而对于应得的利益从不斤斤计较,这便是仁者的风度。

15.知者乐水《论语.雍也》有智慧的人欣赏流水悠然自得的姿态,他的心灵也如同水一般清莹透澈。

16.仁者乐山《论语.雍也》仁者的心如同山岳的万古坚贞,绝不因一时的利害和荣辱,而动摇自己的意志。

17.行不由径《论语.雍也》选择快捷方式的人,往往因操之过急而走头无路。

18.箪食瓢饮《论语.雍也》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形容颜回饮食简单安贫乐道。)

19.任重道远《论语.泰伯》背负沉重使命,迈向遥不可及的旅程,以贯彻仁道作为自己终身的任务。

20.后生可畏《论语.子罕》年轻人只要肯发愤苦读努力工作,将来的前途无可限量,是令人敬畏的。

21.苗而不秀《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幼苗虽然发芽,不抽穗不开花,有的虽已抽穗但却不结果实。喻人人称其神童的人,长大成人后,可能变得平庸无能)

22.功亏一篑《论语.子罕》未成一篑,止,吾止也?(堆聚一座山只差一笼土沙即可完成,但半途而废,则前功尽弃。)

23.过犹不及《论语.先进》道理应该力求中庸,不偏不倚,过与不及,同样不合理。

24.非礼勿视《论语.颜渊》对待没有礼貌的人,应当避免接近他,一但人适应了非礼的事,便会渐渐失去坦白公正的心,不能主持公道。

25.克己复礼《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尽力克服私欲的诱惑,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作法,凡事保持适度与社会民众的精神合一,这就是实践仁道的善政

26.成仁之美《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不发掘别人的缺陷,反会表扬别人的优点和善行,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27.察言观色《论语.颜渊》洞悉对方的言谈,并考察他的动机原由,才有深入的了解。

28.风行草偃《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上位者的德政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风加诸于草上,草必定会随风仆倒。)

29.以文会友

30.以友辅仁《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交友以诗书、礼乐的修养做为朋友情谊的基础。以朋友的学问道德作为自己的榜样。)

31.知者乐水《论语.雍也》有智慧的人欣赏流水悠然自得的姿态,他的心灵也如同水一般清莹透澈。

32.近悦远来《论语.子路》近者说,远者来。(治理国家道先使周遭的人士,对您的政绩满意欢愉,远方的民众也会感佩您的仁政来归顺你。)

33.行己有耻《论语.子路》对自己的过失,有羞耻反悔的心,随时自我警惕。34.刚毅木讷《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公正无欲、果敢坚忍、性情质朴、言谈迟钝,是接近仁者的风范。

35.怨天尤人《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不埋怨上天对我苛薄,也不责怪别人不能体谅我。)

36.以德报怨《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应该以公正报答仇怨,以恩惠报答恩惠。)《老子三章》报怨以德。(对于自己有怨雠的人用德来回报他,最后也会被感化。)

37.言不及义《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一群人整天聚在一起,没讲一句正经的话,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不会有什么成

38.当仁不让《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在为仁的大道理上,虽然面对师长,也不必谦让。)

39.驷不及舌《论语.颜渊》一旦失言犯了过错,纵使鞭策四匹马的快车去追,也追不上了。一言即出四马难追,讲话宜特别注意,免得祸从口出。

40.升堂入室《论语.先进》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升堂入室喻研究学问,已达高明精微的境界。但此句言子路未入室,即说明子路尚未达到孔子的理想境界。)(同豋堂入室)

41. 六尺之孤 《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做人应该达到这种地步,把年幼的孤儿托附给你,而你能使对方放心完全信任你。)

42.战战兢兢 《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形容凡事小心谨慎。) 43.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受教育不分贵*、贤愚,机会都是均等的。 44.金声玉振 《孟子.万章下》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孟子称赞孔子才德兼备,学识渊博,正如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乐,集众音之大成。)

45.始作俑者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俑者,古时制作用于殉葬的木偶,孔子觉得俑的面目与人非常相似,用以殉葬十分残忍,故孔子厌恶创始者的不仁。)后引申以作俑指创先制造坏事、首开恶例。现今孔庙的神龛内不设偶像崇拜,亦无孔子塑像。台中孔庙正殿内有书写雕刻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神位牌为贴金箔九龙所蟠护,是民族艺术薪传奖木雕大师李松林先生之作品。

46.万仞宫墙 《论语.子张》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寓意孔夫子学问道德高深,若要求取上进,并无快捷方式,唯有进黉门或泮宫(皆古代学校)潜心修习,才能窥其堂奥。

47.道听途说 《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随便听来的话,又随便传说出去,那是不能修德的事。)

48.患得患失 《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未得到官位时,处心积虑谋取官位,得到官位则忧心失掉官位,那便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49.里仁为美 《论语.里仁》选择风俗淳朴的居所,人才会如沐春风,德行才会有进步。

50.见贤思齐 《论语.里仁》遇到比自己贤能的人不应嫉妒,学习对方的优点,使自己改进向善,成为贤能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成语典故:不合时宜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不合时宜”这则成语的时宜是:当时的需要。不符合时势的需要,与世情不相投合。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哀帝纪》,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汉哀帝刘欣是汉成帝的养子,二十岁即位做了皇帝,定年号为建平。自做皇帝以后,哀帝经常生病。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亲丁太后得病去世。担任“黄门待诏”的顾问官夏贺良向汉哀帝上奏说:

“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落,应当重新接受天命。成帝当时没有顺应天命,所以他没有亲生儿子。现在,皇上您生病的时间已很长了,天下又多次发生各种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马上改变年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灾祸。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不照着做,各种灾祸都会发生,人民就要遭受灾难。”哀帝听了夏贺良的一番话,也盼自己身体健康,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日,即丁太后死后的第四天,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三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把计时的漏上的刻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改变年号以后,哀帝还是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预朝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调查,知道他们实际上是一伙骗子,于是在八月间又下诏书,说道:“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国家永远安定,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定,但是并没有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元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成语暗箭伤人的典故

全文共 505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郑国的郑庄公得到鲁国和齐国的支持,计划讨伐许国。(许国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许昌市。郑国在许国的北边,今河南的新郑就是它当时的都城。)

这件事情在《左传?隐公十一年》里有记载。那年夏天,五月里,郑庄公在宫前检阅部队,发派兵车。一位老将军颍〔yǐng〕叔考和一位青年将军公孙子都,为了争夺兵车吵了起来。颍叔考是一员勇将,他不服老,拉起兵车转身就跑;公孙子都向来瞧不起人,当然不肯相让,拔起长戟飞奔追去。等他追上大路,颍叔考早已不见人影了。公孙子都因此怀恨在心。

到了秋天,七月间,郑庄公正式下令攻打许国。郑军逼近许国都城,攻城的时候,颍叔考奋勇当先,爬上了城头。公孙子都眼看颍叔考就要立下大功,心里更加忌妒起来,便抽出箭来对准颍叔考就是一箭,只见这位勇敢的老将军一个跟斗摔了下来。另一位将军瑕叔盈还以为颍叔考是被许国兵杀死的,连忙拾起大旗,指挥士兵继续战斗,终于把城攻破。郑军全部入了城,许国的国君许庄公逃亡到了卫国。许国的土地于是并入了郑国的版图。

象公孙子都那样趁人不备暗放冷箭的,就叫做“暗箭伤人”。不过,作为成语却并不限指以暗箭为凶器,凡是采取任何不光明的手段暗地里伺机伤害别人的,都可叫做“暗箭伤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成语典故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有个杰出的弓箭手,叫做更赢。他的射箭本领在当时可称是举世无双。有一天,他和魏王并肩站着,天空中忽然飞过一群鸿雁。更赢很自信的对魏王说:“我可以用弓声就把飞鸟给打下来。”魏王很怀疑。正在那是,一只孤雁很低很慢的飞过。鸣声凄惨。更赢见了,就张着弓,扣着弦,砰的一声,直入云宵。那孤雁果然应声落地。魏王惊叹之余,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更赢解释说:“那孤雁飞得低且慢,因为它已经受过伤;它鸣叫的声音悲而哀,因为它离了群。身伤心碎,使它心跳加速,两翼无力,体重失去平衡,正如人们吃饭时,突然听见雷声,筷子落地的情况一样自然而平常。”

后人根据上面的故事,做成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形容先前多次受过惊吓的人,忽然遇到同样可怕的事物,就吓得魂飞魄散,惊惶失措,不知如何去应付新的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典故成语故事8:熟能生巧

全文共 765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的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杓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翁很谦虚的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