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用钱学森写一篇作文(实用19篇)

钱学森是中国导弹之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用钱学森写一篇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2723

作文

107

钱学森观后感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读完这个故事,我感受到了钱学森的伟大。他为了回到自己的祖国,在美国受了很多苦,才达到了自己的心愿——回国,并在中国科技发展中做出伟大的贡献,特别是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发射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了回国,钱学森放弃了自己在美国的金钱、地位和荣誉。我想,只有深深爱国的人,才能做出这个举动啊!为了回国,他奋斗了整整五年。五年啊!对于一个没有意志的人来说随时都会放弃,随时都会改变,可他没有,一直怀着对祖国的挚爱,一直坚持着这种信念。确实,钱学森的这种执着的爱国之心是无人能比的。

说起钱学森,我想起了邱少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痛苦地忍受着烈火的煎熬,一直伏在地上一动不动,没有发出一声叫喊和呻吟,保证了潜伏部队胜利完成任务,可他自己却活活被烧死。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不痛苦吗?不思念家人吗?不思念他的战友吗?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了朝鲜人民,为了全中国人民,他舍己为人。他的死是值得的,是光荣的,是永远让我们怀念的。

读了钱学森的故事,也许你和我一样会被主人公那么炽热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打动。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再想一想我们自己,做事情只要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了,更不会举一反三。我以后要向像钱学森那样,好好读书,长大以后报效我们的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钱学森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感人的故事源于《祖国,我回来啦》。钱学森在美国,金钱、地位、名誉......他什么都有了,为什么他要放弃那里美好的一切,而依然回国呢?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他早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成绩优异,被麻省理工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在美国他什么都有了。可是当他听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毫不犹豫的决定回国,为建设新中国、为祖国的明天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可是美国当局却以种种方式阻止他,他的行为受的限制、信件受检查、电话受到监听,但他仍不屈服于美国当局,艰苦坚持斗争了5年,终于被周恩了总理以9名美飞行员的条件救了出来。钱学森来到祖国的第二天,他带着全家人来到天安门城楼前,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我终于回来了!”

这是一颗多么热烈的爱国心,多么强烈的爱国心啊!

回国以后,他更加用功读书,研制了近程导弹,中程导弹,成为中国第一个研制成功导弹的人。被誉为“导弹之父”,还获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舍弃金钱,舍弃名誉,舍弃地位,只为了一心报国,让祖国日益强大,这不正是与秦桧做了鲜明的对比吗?秦桧是抵挡不住金钱名誉权力的诱惑,反叛了朝廷,害死了一代爱国名将岳飞,秦桧这个名字被遗臭万年。钱学森不怕敌人毒打,没有被巨大的财富诱惑,为了报效祖国,他义无反顾的回国了!

钱学森为国争光,他那赤诚的爱国之心,却深深地感染着我,时时鞭策着我,催我奋进。陶行知说:“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同学们,我们要从小学习钱学森热爱祖国,将来报效祖国。那么我们怎么爱国呢?在家里,孝敬父母,就是爱国;在学校好好学习,就是爱国;在社会上,遵守公德,无私奉献就是爱国。我们小学生应该从小练就好本领,将来为祖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977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第一朵“蘑菇云”的升起,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世纪,迎来了一个航空科技鼎盛的时代。

今天中午,我们坐在教室里观看了影片——《钱学森》。钱学森一个让人敬佩的名字,他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为中国的导弹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影片《钱学森》讲了:钱学森在美国留学,专门攻读科技研究,想着将来能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出一点绵薄之力。在美国,他勤奋苦读,学业成绩非常优秀。当他得知,中国解放了,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之情,急切地想回中国。他怕自己潜心研究的科技资料被美国人盗取,便用一把火给烧了。在临行前,美国人又将他逮捕了,几经波折,钱学森才回到中国。回来后,他不顾辛劳,整日都沉浸在科技研究上。终于,他发明出了核导弹、火箭……不愧为“中国航天之父”。

影片放完了,我却始终忘不了最后一个镜头:钱学森离开了人世,他为中国的强盛付出了自己的一辈子。回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但缺少了前辈们那种强烈的爱国热情。现在的我们,最主要的就是好好学习,心中永远装着祖国,长大后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出一份力!这样,我们以后才能昂首挺胸,自豪地告诉后人:“看,我们为中国作出了贡献,我们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中国,无愧于自己是一个炎黄子孙!”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认准目标,努力去做,终有一天,你会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10月19日下午,单位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观看中央宣传部、广电总局庆祝建党90周年重点推荐影片《钱学森》。该片讲述了我国伟大科学家,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出国、归国、报国的一生。影片场面宏伟壮观令人振奋,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通过观看影片,我深刻感受到新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之心,强国之梦。对老一辈科学家这种坚定信仰,不怕艰辛,自强不息,报效祖国的精神肃然起敬。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失去了信仰,对困难畏首畏脚,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而我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却在当时国内生活水平差,科研条件落后的时期,毅然放弃海外安逸优越的生活,不畏艰险回到祖国。一心不计得失地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出自己全部力量。这种高贵的精神品质值得现代所有人钦佩。现在社会经济基础建设发展了,物质丰富了,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在思想上更应该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每个人都应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怕艰辛,为了下一代的幸福生活,为了祖国的进一步强盛,做出更多努力,更多奉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钱学森-两弹一星

全文共 975 字

+ 加入清单

两弹一星是对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也时常被用来泛指中国近代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创业发展的成果。两弹一星年代中国在导弹、人造卫星、遥感与制控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以后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解释

关于两弹一星不同的解释:

核弹、导弹、人造卫星

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

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

事实上,两弹一星最初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3];后来随着氢弹、中子弹等的相继诞生,前一“弹”逐渐演变为核武器的合称即核弹。

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五六十年代面对外国强权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1956年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的主持下,制订了《1956至195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而毛泽东则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 即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从此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

1962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正式组建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专门委员会(后称中央专门委员会,即中央专委),成为中共中央领导国防尖端事业的最高决策机构。

江泽民在表彰“两弹一星”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提到: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邓小平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为了替未来的科教兴国政策铺路,确定未来政策主轴,中国于1999年成立50周年时,由中共中央、 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或追授给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上述获奖的23位中国科学家均被称为两弹一星元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钱学森-简介

全文共 861 字

+ 加入清单

钱学森Qian Xuesen (1911年12月11日 --- 2009年10月31日),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是浙江杭州。在钱学森 3 岁时,就巳有非凡的记忆力,此时已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邻居相传钱家生了个“神童”。

在小学低年级时期,男孩子最喜欢玩用废纸折的飞镖。每次比试,总是钱学森扔得最远,投得最准。同学们不服气,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原来他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特别规正,所以投起来空气阻力很小;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颖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不仅使同学们,而且使老师也惊叹不已。20多年后,钱学森果然成了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家,这是不是可以从他童年时代玩飞镖的悟性上看出点端倪呢?从这个意义上说,钱学森从小便显露出了良好的禀赋与非凡的天资。

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29年至1934年在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机械工程系学习,1934年6月毕业后报考北京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

钱学森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中国人体科学的倡导者。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 —— 是二十世纪世界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世界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并以《工程控制论》的出版为标志在学术成就上实质性地超越了科学巨匠冯·卡门,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巨大贡献的、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钱学森观后感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钱学森,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令全中国骄傲的名字;一个让世界震撼的名字;更是一个令我们一辈子难忘的名字!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他由于刻苦学习,和惊人的天赋,很快在美国拥有了巨大的成就。

1949年,新中国成立,钱学森与妻子蒋英决定回来报销祖国。1950年8月,正当钱学森一家准备回国之际,美国政府竟以莫须有的罪名扣留了他们,长达五年之久。整整五年,在美国软禁的生活,并没有消磨掉钱学森和蒋英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强意志。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钱学森一边做研究写书,一边想办法回国。在这期间,他写出了堪称经典的《工程控制论》。无论在美国的条件多么好,无论美国政府怎么劝诱他,他都毫不动摇。最后,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

他回国之后,为我国的科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制造出了中国第一枚导弹和原子弹。还做到了两弹结合,他培养出了大量可及尖端人才,让中国科技迅猛发展,他常常工作到深夜,只住在一间破房子里。钱学森在中国的生活条件和在美国的时候没法比,为什么他要放弃在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呢?因为他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呀!在他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是“以国为重”!......

钱学森这个名字我会永远记在心里,因为他那样热爱祖国,我也要向他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人物作文400字:钱学森的故事

全文共 1085 字

+ 加入清单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10多年的辛勤准备,终于到了报效祖国的时候。他向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着名科学家,夫人蒋英也在音乐界享有声誉。但祖国的召唤,使他们毫不犹豫放弃了优越的一切。

1950年8月,钱学森一家人准备乘坐加拿大班机离开美国。但是,美国国防部以莫须有的罪名通过海关扣留了他。之后,美国司法部签署了逮捕令,钱学森失去了自由。

在美国工作的10多年间,钱学森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曾写道:“钱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因此,当得知钱学森要回国时,美海军部副部长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国。”

钱学森没有屈服。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他一方面继续着自己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坚持斗争,寻找回国的时机。1955年5月,他从海外华人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中国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报道,其中有他家熟悉的世交陈叔通和毛主席一起在天安门城楼检阅游行队伍的消息。

钱学森立即给陈叔通写了一封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的信,夹在蒋英写给她在比利时的妹妹的信里,悄悄地寄了出去。陈叔通接到信的当天,就把信送交给周恩来总理。当时,中美正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王炳南大使根据总理的指示与美方交涉。开始,美方不承认扣留了任何中国公民,但当王大使拿出钱学森的信时,美方才哑口无言。最后,美国政府只得无奈地允许钱学森回国。

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他回忆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之后用。我一块美元也不存,许多人感到奇怪。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955年9月,钱学森全家登上克里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国。到达北京后的第二天清晨,他就带领全家来到天安门广场。仰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他无比激动。

作为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钱学森呕心沥血,做出了历史性贡献。1960年,在他具体领导下,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枚导弹。之后,他又亲自主持我国“两弹结合”的技术攻关和试验工作,于1966年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1965年,他向中央提出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于1968年兼任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新中国终于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小故事7:《钱学森》——回国造科技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1955年初冬,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就这一句话,决定了钱学森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他以其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事业的奠基性贡献,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写下了精彩绚丽的篇章。

故事8:《文天祥》——宁死不屈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

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名人故事:钱学森欠一个道歉

全文共 1300 字

+ 加入清单

故事发生在1958年。那一年,中国在搞“大跃进”,粮食亩产要一年翻番,各地都在“放卫星”。1958年夏收结束,各地的高产纪录不断被刷新:6月8日,河南省信阳地区遂平县宣布,小麦亩产2105斤,四天后,这个县又宣称亩产增加到了3530斤。6月12日,遂平县嵖岈山卫星集体农庄实现小麦亩产3520斤,报纸的新闻标题为《卫星农业社发出第二颗卫星》。这是第一次出现“放卫星”这个高产专用词。

就在嵖岈山卫星集体农庄放出“卫星”后的第四天,中国知名度最高的科学家、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钱学森发表《粮食亩产会有多少?》一文,详尽而“科学地”论证说:“现在我们来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亩土地上的太阳光能的30%作为植物可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太阳光能的30%把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制造成养料,其中1/5算是可吃的粮食,那么稻麦亩产量就不是现在的两三千斤,而是2000多斤的20多倍!这并不是空谈。”

在另一篇发表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上的文章《农业中的力学问题———亩产万斤不是问题》中,钱学森进一步从力学专业的角度进行了更细致的计算:“我们算了一下,一年中落在一亩地上的阳光,一共折合约94万斤碳水化合物。如果植物利用太阳光的效率真的是百分之百,那么单位面积干物质年产量就应该是这个数字,94万斤!”

“自然,高等植物叶子利用太阳光的效率不可能是百分之百,估计最高也不过是1/6,这就是说,单位面积干物质的年产量大约是15.6万斤。但是植物生长中所积累的物质,只有一部分粮食,像稻、麦这一类作物的谷粒重量,约占重量的一半,所以照这样算来,单位面积的粮食的年产量应该是7.8万斤。这是说全年365天都是晴天,如果因为阴天而损失25%,那么粮食的亩产量应该是5.85万斤。这是说,作物要在全年都生长,如果仅在暖季才长,也许要再打一个2/3的折扣,那么平均亩产量是3.9万斤了。”

钱学森的论文为各地大放卫星提供了充足的“科学论证”,他的文章还深深影响了最高决策。

“放卫星”的结果就是,到了年底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中国195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250亿公斤,几乎是上一年的10倍,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粮国———实际产量只有2000亿公斤。后来发生的事实就是让人不寒而栗的“三年灾害时期”,因粮食的短缺,农村爆发大面积的饿死人现象。这一切,距今刚刚50年。

我并无意让钱学森承担大跃进或“放卫星”的历史责任,不过,易卜生说,“每个人对于他所属于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至少从史料来看,他的那一份似乎并不小。

此次,凤凰卫视举办的“200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授予他“终身成就奖”,中华网的中华论坛就“钱学森获奖大家有意见吗”进行网民调查,到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4月6日),有326票同意,反对票为零,所有跟帖都充满了对钱老的敬意。

但是我总觉得,对于1958年的那几篇论文以及所产生的后果,钱学森应该有一声道歉

没有这一声道歉,钱学森的伟大人生并不会逊色一分,然而,有了这一声道歉,他却可以给所有的后辈增添一份我们渴望而缺失的财富。

行将百岁的钱学森,度过了一个壮丽而伟大的人生,他所欠的,或许只剩下这一个道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钱学森》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2721 字

+ 加入清单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他的事迹为广大国人所熟知。近期上映的电影《钱学森》重现了这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传奇的一生,是一部客观感人的传记题材电影。下面结合影片剧情的发展阐述我的观点。

影片剧情正式开始于1947年钱学森在上海兰心大剧院蒋英个人演唱会后向蒋英求婚的情节。钱学森将蒋英幼时照片带在身边,一句“家里人”感动了这位上海滩的歌唱大明星,让艺术事业处于巅峰状态的蒋英甘愿随他去美国。“家里人”不是乱说的,钱、蒋二人的父亲钱均甫和蒋百里是旧时密友,钱学森是钱家独子,蒋家曾将三女儿蒋英过继给钱家,所以钱学森是比蒋英大8岁的哥哥,两人青梅竹马最终喜结连理。这种爱情是基于长时间亲密的感情基础上建立的,牢不可破,也是钱、蒋夫妻两62年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加州举行晚宴时钱学森弹奏钢琴、蒋英高歌的情景羡煞所有观众,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钱学森浪漫的一面。而“超音速飞行之父”冯·卡门教授的“他早已脱离了门生的身份,他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做得很好……毫无疑问,他一定会在学术上超过我”足以证明钱学森是一个奇才。

影片花了不少情节描述钱学森在美国被软禁时的生活及心理活动,充分表现出钱学森夫妇的爱国情怀。在蒋英探监的最后,钱深沉的一句“我爱你”,蒋含泪回应“我也爱你”,这个情节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知道他们是因为都有着一颗爱国报国之心才彼此深爱着对方,单纯地因为对方的才华和彼此的呵护是无法产生如此的大爱的,而有家不能回的心情确实是一种锥心的痛。

当罗友来(历史原型郭永怀)打给钱学森的电话里传来梅斯塔纳的交响乐《我的祖国》时,爱国之情激发了钱学森的科研热情,尽管处于软禁之中,1951年至1954年历时三年夜以继日的研究成就了伟大的科学著作《工程控制论》。正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大搞建设的良好形势使得中国人钱学森兴奋不已,认识到自我价值能够在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中得以实现,科研潜力完全爆发,才让这天才科学家攀登至更高的巅峰。

回到祖国的钱学森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创建新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自不必说,聂帅的“朝鲜战争把我们的家底打光了,但是,我们会竭尽全力满足你的要求……”更加坚定了钱学森艰苦奋斗、报效祖国的决心。结合后面的剧情我们可以体会到建国初期人民无限的建设热情,见证国家集中人民力量大搞建设的那一个时代的烙印,用普观天下的视角看,钱学森也是所有饱含热情的建设者中的一份子。

编剧将这样两个细节搬上了荧幕:1.导弹研究中,钱学森在讲解一个问题时,一科研人员完全不懂,钱学森又重新从头讲解,对于毫无基础的张工农也承诺可以随时答疑;而在加州理工大学时,一美国学生因不懂三个公式的推导过程,就受到他严厉的批评。对比两个情景,钱学森对待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态度截然不同,可以此从侧面论证钱学森一直都要将自己平生所学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2.钱学森偶然发现唱西洋歌剧的蒋英学唱京剧昆曲,蒋英解释自己汉语咬字不清,回国后应唱祖国的歌剧。这两个细节事情虽小,却实实在在地影射出夫妇二人骨子里的爱国之情。第二个细节更是触发了钱学森根据国情调整研发系统的灵感。

“我曾经发誓,一定要用我的学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是钱学森的豪言壮语,“手上没有剑,和有剑不用,不是一回事”是钱学森对待核武的态度。他的话铿锵有力,他的话掷地有声,他的话绝非妄语!

要兑现这些豪言壮语,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电影演绎了钱学森在长征系列火箭和核导弹研发过程中的工作情况,其中长征二号的发射遭遇失败,须知火箭发射是当时中国的头等大事,而钱学森的内心并无丝毫挫折感,而是积极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心理素质,只有精神境界达到一定高度时,才能做到宠辱不惊,才能时刻保持乐观、始终让正面情绪支配自己的行动。

在东风二号事故分析会上,张工农准确地分析出了事故原因,对钱学森启示很大:“在我们创造奇迹的事业上,虽然没有那么一大批名牌大学毕业的科学家,但是我们真的有着一批信仰坚定、愿意为共和国国防事业付出终身的理想主义者,我现在信心很大啊!”诚然,张工农本是一位战士,但没过多久就成了科学家,正是因为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才有此迅速而华丽的转身。不是钱学森能创造奇迹,而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坚定信仰创造了奇迹,信念决定目标,目标决定行动,人的区别不在于其他,就在于各自的信念是否崇高!

后来有一群普通战士要一睹钱大科学家的风采,人民的崇拜是对钱学森最大的鼓舞,也是对他的工作、成就最大的肯定。就在此时,喜悦并没有冲昏钱学森的头脑,泪水和笑容同时出现在他的脸上,浮现在他脑里的是他离开美国前一天时的老师冯·卡门教授,教授推心置腹:“你已经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我以你为荣!”多年后的成功的钱学森仍不能忘记敬爱的老师,不能忘记老师对自己的鼓励。虽然技术有国界,但是科学无国界、教育无国界、情谊无国界!

影片的最后,当耄耋之年的钱学森因拖累蒋英的歌唱事业向妻子道歉时,蒋英借用丘吉尔母亲的例子,并表达自己的心声:“我们这个国家,可以没有像蒋英这样的歌唱家,但是不能缺少像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家。我愿意为此,做出牺牲,这不是遗憾,这叫光荣!”

病床上98岁的钱学森说:“我认为,人,不但要有科学技术,而且还要文化、艺术……跟、音乐。”这句话强调了文化艺术的重要性,而最后的“音乐”是停顿许久之后说出的,将音乐与文化、艺术并列,我认为,不是因为年老而不讲逻辑随意说出的,而是出于对妻子的无限愧疚……

这部影片开头和结尾的主角是蒋英,影片虽然名叫“钱学森”,但是蒋英的戏份毫不逊色,钱、蒋二人的命运被牢牢地系在一起。看过《钱学森》的人应该都会被二人的爱情感动,羡慕和泪水是他们爱情带给我的礼物,让我明白何为真正的爱情。虽然世间有很多白头偕老的夫妻,但是真正完全磨合的能有几对?钱学森夫妇从小生活在一起,想法和见解都差异不大,故能互相理解,即使后来一个搞科学一个搞艺术。我认为,将此夫妇定义为武侠小说中所说的“神仙眷侣”毫不过分。

众所周知,《钱学森》是在钱学森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前后拍摄完成的,但是有几人知道就当这部电影公映前一个月,与钱学森携手一生的伟大女性——蒋英,于2012年2月5日去世。夫妻二人的完美人生将会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什么是好的电影?华丽的场景?炫目的特效?搞怪的言行?《钱学森》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每一个情节都是经典,每一句台词都很精辟,每一个人物都很饱满。尽管不乏网友批评作为传记电影,平铺直叙是一大忌,但我要说,这就是生活,平平淡淡在是真,于平凡中见不平凡,于无声处听惊雷,钱学森夫妇的一生就是这样既平凡又传奇的完美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我眼中的钱学森

全文共 1123 字

+ 加入清单

从古至今,我国有数不尽的精忠报国的仁人志士,他们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国捐躯,如果说没有他们,我们的国家可能就没有今日的繁荣与富强。在他们当中令我最敬重的是我国当代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奠基人——钱学森老爷爷。

钱学森,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并从事火箭研究。他在美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钱学森知道后,他便迫不及待地想回国,在当时他受到了美国政府的迫害,失去了自由。当时的一位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机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给他提供了优厚的待遇,可是他仍然想要回国。经过他不屈不挠的长期斗争,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的不断努力,钱学森终于可以回国了!当他踏上祖国的领土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回到祖国后,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在推荐钱学森老人的时候这样写:辗转回国,钱学森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硬劲;力学、喷气推进、航天技术,钱学森展现了一位科学家在研究上的牛劲;东方红卫星、神舟飞船、嫦娥奔月,钱学森给中国航天事业打了足够的底劲;今天,这位中国航天之父所开拓的事业正阔步向前,冲劲十足!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章良,在推荐钱学森老人的时候这样写: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钱老淡出科学第一线后,还十分关心祖国的发展,时刻心系着中国未来的科学蓝图。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爱国人士,让我们每一个中华的炎黄子孙,无不敬仰;让我们像钱学森那样热爱我们的祖国吧!记住,不爱自己国家的人,他就什么也不会爱的!

让我们真挚的热爱我们的国家。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学习了《钱学森》这一课,所以,这个周末,我便看了一部叫《钱学森》的电影,它讲述了“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36岁到98岁的经历,看完这部电影,我的眼眶便情不自禁的湿润了。

钱学森是那么的爱国。在美国,他的生活条件绝对是非常的优越,研究院专车、专房什么都有。当他决定离开美国时,美国人想尽一切办法想留住他,但他却意志坚定,坚持要回国,最后,美国人都让他坐牢了,他也毫不屈服,最终让美国人们无法挽留,把他放回了祖国。

我觉得钱学森的成功也离不开爱他的妻子蒋英,以及与他协力同心的好友。当我想起钱学森80岁时与蒋英的那次对话:“蒋英,对不起,要不是你嫁给我,中国一定会有一位女高音歌唱家。”可蒋英的回答却是:“世界上可以缺少很多蒋英这样的歌唱家,但一定不能缺少像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家,所以我愿意牺牲。”看到这儿,我不仅仅是敬佩钱学森了,还有他的夫人蒋英。

看完电影后,我不由的想到了第一个站起来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詹天佑,他也是为了不让祖国被外国嘲讽而历尽千难万险造成这条京张铁路,最后取得了成功,人们还为他立了一座铜像。相反,像汪精卫、周福海这样的大汉奸永远遭世人唾弃。所以,我认为:爱国者名垂青史,卖国贼遗臭万年。

钱学森,你为中国做出了太多贡献了,“两弹结合”、“东风二号”……我深深地敬佩您,最后,我还要说一句:“钱爷爷,我向您致敬!虽然,您已经离世,但我们现在活着的中国人将会永远记住您,缅怀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钱学森》观后感

全文共 1552 字

+ 加入清单

周星星电影《记不得电影名了、好尴尬》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你这个人有个最大缺点就是爱说实话,不过我喜欢"。哈哈,我也一直爱说实话。钱学森出身在清王朝的倒数第二年(1911年),成长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凭借着出色的天赋,成为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生。1934年-1945年,在祖国经历战火蹂躏的时间,钱赢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的空间,同时得益于美国一贯的人才至上的政策、加上战时全球人才涌向美国,美国一时人才济济的科研环境,钱的理工天赋自然是爆发无疑,28岁(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红军长征后第四年,日本侵华战争第三年,钱留美第五年)就成为了世界级的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随后参加了美国国防部绝密的第一家喷气式飞机设计、第一枚导弹的设计、曼哈顿工程等改变二战进程的一系列科学试验研究。

钱在不到40岁的年纪,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这是典型的天才,而天才最爱做的事情不就是挑战自己么。物质的富足和行业领袖的地位,已经是一般人一生追求的目标,但是在天才的心中,这些不过都是皆可抛的东西。天才一生只期待有更大的舞台,理论知识只有结合实际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作用。这其实也本人喜欢理工科的地方。理工科的学生可以亲手做一个东西,然后亲眼看着它改变世界。

终于在1949年,已经离开了15年的故乡,传来了拨动心弦的消息,毛带领着工农组成的红军战士把蒋总裁的国民政府赶到了台湾。此时的新中国以它开放的姿态和对民主的承诺,深深吸引着大批的各界人士和散布在全球的华人科学家,只要是人才绝对有你发挥的舞台,而军事国防领域无疑是当时最大的一块舞台,观后感《《钱学森》观后感1500字》。

钱心里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这就好比一个顶尖的技术人才,同时有一家成立不久但发展潜力极大的新兴公司,二者的感觉只能用两个成语来形容,相见恨晚、一拍即合。当然,培养大量人才的美利坚集团公司怎么忍心让此等关键人才,被潜在的竞争对手挖墙脚。在采取了一系列下三滥的挽留的手段后,无奈人才的决心已定(这个是关键,决定一个人高度的还是心境,无疑钱比同时期的其他华人科学家高出不少),即使把人留住估计价值也不大了,索性干脆在取得足够对价(朝鲜战争中抓获的美军高级俘虏20多名,这个对价也不便宜啊)后放手吧。

钱和新生中国都如愿以偿。回国后,钱随即通过周总理向董事会上报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董事会马上宣布组建航空事业部(航空工业委员会),钱担任常务副总经理,向总经理聂荣臻汇报工作,而后者直接向董事会汇报工作。

自此钱如鱼得水,钱严谨的学术能力、高效的组织能力和超群的精力得到淋漓精致的发挥。后面的故事我们就都知道了。

一、钱率队研制成功(有的是独立、有的是合作)新中国第一枚火箭、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钱凭他的一己之力造就了新中国的航天事业。

二、钱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航天人才,这为中国在半个世纪后仍能追赶上美俄的航天脚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钱还在此期间写出了诸如《工程控制论》等开创性的科学研究著作。

面对如此成就、无论是董事会、还是美国母校都无法吝啬任何赞美之词和奖励手段。钱亦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爱国科学家代表。钱无论在学术和事业、还是声誉上都达到了最高峰,钱的一生已经无憾。

尽管文革时期,钱的有些做法被人略有微词,但其实这些人是不明白这也是钱的智慧啊。只要是文革期间保全自己挺过来的人都是有大智慧的人,什么环境采取什么策略,不正是一个人最高智慧的体现么。达尔文的名言犹如在耳:能够得以幸存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慧的,而是那些最能够适应变化的。

钱的一生、是天才的一生、更是智慧的一生。

谁是中国的下一个钱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钱学森先当院长后当副院长——时间比职务珍贵

全文共 203 字

+ 加入清单

钱学森的履历介绍上常有“任国防部五院副院长、院长”的字样,可实际上钱学森是先当院长,后当副院长。当年 45 岁的钱院长虽然精力充沛,但他既要为中国的导弹事业举办“扫盲班”,又要带领大家进行技术攻关,还要为研究院一大家人的柴米油盐操心。有时研究院的报告和幼儿园的报告会一同等待他批示。这些行政事务占用了他很多时问,为此他给聂帅写信,要求“退”下来改正为副,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上级同意了他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钱学森-荣誉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9年获“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奖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

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6年10月获“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 。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钱学森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09年钱学森荣获200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爱国名人故事--钱学森

全文共 2777 字

+ 加入清单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美国千方百计要将他留下不让他回国,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就这一句话,决定了钱学森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40多年过去了,如今钱学森已90高龄。他以其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事业的奠基性贡献,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写下了精彩绚丽的篇章。

(一)

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就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发表了精辟的见解。《意见书》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不久,钱学森受命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这正是钱学森回国一周年的日子,国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院长。新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由此开始了艰难的征程。新事业起步,千头万绪。钱学森首先给刚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让这些从未见过导弹的技术人员了解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他拟定了空气动力学、发动机等有关专业的学习计划,并指导建立了导弹总体、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弹体结构等研究室。

酒泉发射场。钱学森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在前苏联突然撤走全部专家的困难条件下,他带领着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在现场的聂荣臻高兴地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66年10月27日,钱学森又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试验,即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成功实现了核爆炸,此举震惊了世界。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作为一代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目光总是具有前瞻性。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后不久,钱学森就组织有关专家就我国地地导弹的发展道路展开讨论,形成《我国地地导弹发展途径的意见》,提出了我国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长远发展规划。随后,地空导弹、海防导弹,以及固体发动机、固体导弹、反导系统和运载火箭等项目,也在他组织和协调下陆续上马。1965年1月,他又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程代号由此被定为“651工程”,钱学森担负“星———箭———地面系统”总的技术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二)

钱学森是中国军事高科技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也对我国军事科学研究提出了高层次的重要思想和观点,并直接倡导了军事系统工程和军事运筹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钱学森就深刻地阐述了“战争是一门科学”的思想。他指出:“我们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战争的规律,研究战争这一门科学,这就形成了现代军事科学。”

经过潜心研究,钱学森在1998年的一次书面发言中,对军事科学体系作了完整的论述。他指出:“在军事科学,基础理论层次是军事学,技术理论层次是军事运筹学,应用技术层次是军事系统工程。”他将军事系统工程的作用和功能定位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更好地去解决贯彻执行军事路线、军事战略中的实际问题”,并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作战模拟;武器装备系统的设计方案论证、战术技术指标的确定与效能评估;后勤系统的组织管理;作战指挥体系的设计;战略问题的定量分析和战争模拟。

1978年5月,在钱学森等人的建议下,我军开始了军事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的研究试点工作,军事科学院成立了第一个军事运筹研究分析机构。如今,军事运筹学和军事系统工程已经在我军战略战术、部队编制体制和兵力结构研究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运用,取得累累硕果。

关于我国的国防战略,钱学森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建议。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局部地区的“小仗”可能是我们到21世纪初主要的战争样式,要搞一些平时必须保留的、精锐的、可以马上打仗的部队,应认真从军队编制、装备上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建议受到军队领率机关高度重视,如今已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对我国国防战略和军事工业改革发展,他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他还提出军工企业要实行“军民结合”,而民用企业要实行“民军结合”的观点,以及用“柔性自动化生产系统”改革军工企业的观点,为我国军工企业的改革和民用企业的战时动员准备提供了重要思路。

钱学森在晚年还特别强调了军事科学要开展跨学科研究的问题。1999年,他对前去看望他的总装和军事科学院领导同志指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相互借鉴。国防建设是个大系统,在实践中遇到的都是大问题,而专家们往往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看问题,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应提倡各学科间的互相交流和讨论。

(三)

谋求中国军事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是钱学森毕生的夙愿。因此,他以科学家的超前目光,对国防和军队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见解。自1985年以来,钱学森曾多次谈起关于“科技帅才”的话题。钱学森说:“现在要求培养一批科技帅才,即是一批工程师加科学家加思想家的人才”;“当帅才的,在领导实现一个明确的目标时,应该从基础应用到工程实践,都能够考虑到”。钱学森支持新学科,扶植边缘学科,每一种创新的观点和设想都能得到鼓励。他说:“要提倡创新思维,正确与否交给实践去检验。”

早在1986年,钱学森就认为,高技术革命必将带来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军队将成为知识密集的部门。未来战争将广泛使用各种先进武器系统,战场情况错综复杂,从而对指挥人员的科技文化和军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他在分析外军与我军军官的文化水平后敏锐地指出,为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军队干部应逐步达到大学以上文化水平,师职干部应是硕士,军职干部应是博士,战士的文化水平也要相应提高。他的远见卓识受到中央军委、总部的高度重视。

今年已90高龄的钱学森,仍时刻关心着国防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他对前来看望他的军委领导同志说,要抓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记者在钱老家中看到,在他卧榻正对面书架上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着一尊“神舟号”航天飞船的模型。透过飞天的神舟,他那智慧的目光将永远注视着祖国腾飞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名人故事:“钱学森之问”与高考录取

全文共 1407 字

+ 加入清单

高考改革最近成了一个热门话题,笔者也想凑凑热闹,谈谈关于我们现行的高考录取

在谈高考录取之前,我们不妨先重温一下“钱学森之问”。200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看望钱老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民国时期能培养出大师,而我们“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多,我们不妨仅从高考录取一个方面来做一个对比。

先看看民国时期几个比较典型的高考录取事例吧。1929年,钱钟书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数学成绩仅为15分,英语、国文成绩却均为第一名,其中英文成绩为满分。按照当时清华大学的录取规定,只要有一门课不及格就不能被清华大学录取。但校长罗家伦亲自批阅了钱钟书的试卷后,认为钱钟书是个奇才,遂打破常规录取了钱钟书,钱钟书后来果然成为饮誉学界的“文化昆仑”。

1930年,臧克家报考山东大学,数学成绩为零分,国文也只写了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随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当时的录取老师,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从这三句杂感中发现了青年臧克家的才气,素以阅卷严格著称的闻一多破例给了臧克家国文98分的好成绩,并破格录取了他,现代诗坛大师臧克家就这样戏剧般地诞生了。

还有,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当年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成绩仅为4分,最后竟然也被清华大学录取了。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兹不一一列举。

回头再看看我们今天的高考录取制度吧。每年高考成绩揭晓后,各省都会根据当年大学录取人数,划出各批次的录取分数线。这个分数线极其严格,那怕是只差一分,招生办公室都不会给大学提供该生的学籍档案。而没有学籍档案,该生当然不能进入大学校门。这种严格的高考录取制度毫不留情地把高考录取过程中的人情关系拒之门外,分数不够,考生父母权力再大、钱再多也无法敲开相应批次的大学校门;同样只能达到某一批次的分数线,考生父母那怕是农民,甚至讨饭吃的,同样可以进入相应批次的大学进行深造,从而充分体现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体现了高考录取工作的公平与公正。

然而,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利必有弊,如果当年清华校长罗家伦、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同样严格按照高考录取标准来录取,钱钟书、臧克家等人无疑会被拒之于大学校门之外,中国历史上也因此必然少了一个著名作家,少了一个诗坛大师,少了一个国学大师。我常常在想,我们今天的高考制度是否也把像钱钟书、臧克家、季羡林等有可能成为大师的考生拒在了大学校门之外?这个问题恐怕很难回答,但钱学森先生所说的我们“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从以上事例不难看出,民国时期的高考录取工作既有一个严格的规定,同时也注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一个人永远不可能成为全才,尤其是当他在某个方面特别突出的时候,其他方面很可能糟糕得一塌糊涂,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必然会毫不留情地把这些天才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如何才能在保证高考录取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把那些在某些方面有突出才能、有可能真正成为大师的青年才俊吸收到高等院校里进行深造,为我们国家培养出各个领域里大师级的人物,这应该是高考改革的终极目标,也是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钱学森观后感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钱学森,1934年毕业,去了美国留学。他在美国享受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读完这个故事,我感受到了钱学森的伟大。他为了回到自己的.祖国,在美国受了很多苦,才达到了自己的心愿——回国,并在中国科技发展中做出伟大的贡献,特别是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发射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了回国,钱学森放弃了自己在美国的金钱、地位和荣誉。我想,只有深深爱国的人,才能做出这个举动啊!为了回国,他奋斗了整整五年。五年啊!对于一个没有意志的人来说随时都会放弃,随时都会改变,可他没有,一直怀着对祖国的挚爱,一直坚持着这种信念。确实,钱学森的这种执着的爱国之心是无人能比的。

说起钱学森,我想起了邱少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痛苦地忍受着烈火的煎熬,一直伏在地上一动不动,没有发出一声叫喊和呻吟,保证了潜伏部队胜利完成任务,可他自己却活活被烧死。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不痛苦吗?不思念家人吗?不思念他的战友吗?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了朝鲜人民,为了全中国人民,他舍己为人。他的死是值得的,是光荣的,是永远让我们怀念的。

读了钱学森的故事,也许你和我一样会被主人公那么炽热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打动。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再想一想我们自己,做事情只要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了,更不会举一反三。我以后要向像钱学森那样,好好读书,长大以后报效我们的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我崇拜钱学森作文700字

全文共 706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敬佩的人,有的同学崇拜歌星、影星,有的同学敬佩科学家、作家,而我最敬佩的人就是中国人的骄傲——钱学森

钱学森他不怕吃苦,刻苦学习。他生于杭州,落地不久便随父母迁居上海,三岁时,全家迁居北京。钱学森很小就有自己的作息表:清晨准时起床,锻炼身体,早饭后母亲教儿子背唐诗。休息时,钱学森会看一些儿童读物,下午画画写毛笔字。每日如此,从不间断。钱学森天资聪颖、悟性极高,记忆力出众,三岁时就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及一些启蒙读物,如《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还能心算加、减、乘、除。所以钱家的聪慧“小神童”打小便名声在外,走到哪里都能得到长辈们的喜爱。

在钱学森小的时候,男孩们都爱玩飞镖,做得好的飞镖,掷出去能像小燕子一样飞行,还会在空中旋转一周。钱学森很快成了高手,他折的飞镖总是又高又远。小伙伴们谁也赶不上他!

老师请钱学森讲解其中的奥秘,钱学森说:“我的飞镖没有什么秘密,我也是经过多次失败一点一点改进的,飞镖的头不能太重,重了它会往下扎,也不能太轻,头轻尾巴沉?”同学们都知道了这个秘诀。果然折出飞行能力更强的飞镖。

最受震动的还是老师,小小的飞镖运用科学基本原理,钱学森无师自通自己却悟出来了,这个孩子不简单啊!

记得有一次,钱学森考试得了满分,但他发现他把Ns写成N,并把试卷退给老师要求扣分。他的成绩一直都是班上最拔尖的。还有一次,美国人瞧不起中国人。但钱学森并不用武力来解决,而是说比谁的成绩好。到头来他们把谈的话咽了回去,因为他们知道他的成绩比不上钱学森。有一次考试,有一名教授把钱学森那张满分的卷子贴在了门上,那些不及格的不服气的美国学生都看傻眼了。

这就是我最佩服,中国人最骄傲的——钱学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我眼中的钱学森

全文共 846 字

+ 加入清单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他早年留学美国,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当时在美国,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钱学森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中国刚解放要什么没什么,现在回去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说:“我们日夜盼望就是祖国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钱学森是一位难得的好科学家,哪个国家都想要。当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得知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说:“钱学森无论在哪,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然而,就算有多大的迫害,钱学森回国的想法仍旧没有动摇!他不断与美军作斗争,收到了无休止的折磨。钱学森的行为感动了美国科学界,不少美国朋友出面营救钱学森,这才把他从拘留所里保释出来。

但是,尽管如此,美国联邦调查局并没有停止对他的迫害。然而,无论怎样,钱学森都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要求: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

终于,钱学森回到了祖国。那一天,他含着幸福的泪花登上了回国的航船。

虽然钱学森爷爷已经不在世上了但他的爱国情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他多次向其学生包括许多院士强调严谨的科学作风重要性,这一点上许多院士在追悼其去世时也多次提到,没有严谨的科学作风,就没有现在辉煌的成就;为人民服务,淡泊名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我们要好好学习,像钱学森爷爷一样用自己优异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的祖国并不落后自己的祖国是强大的、昌盛的!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志,则国志。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国争光。

在他的心里,国为重,家为轻,虽然他受到了美国的迫害,但他永远不怕困难,为了救出自己,他拼命的写作。周恩来总理把他救回后,他花尽了各种心血,来建设祖国,他为祖国贡献,不忘国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