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用钱学森写一篇作文(通用20篇)

钱学森是中国导弹之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用钱学森写一篇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2749

作文

107

钱学森先当院长后当副院长——时间比职务珍贵

全文共 203 字

+ 加入清单

钱学森的履历介绍上常有“任国防部五院副院长、院长”的字样,可实际上钱学森是先当院长,后当副院长。当年 45 岁的钱院长虽然精力充沛,但他既要为中国的导弹事业举办“扫盲班”,又要带领大家进行技术攻关,还要为研究院一大家人的柴米油盐操心。有时研究院的报告和幼儿园的报告会一同等待他批示。这些行政事务占用了他很多时问,为此他给聂帅写信,要求“退”下来改正为副,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上级同意了他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钱学森观后感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钱学森,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令全中国骄傲的名字;一个让世界震撼的名字;更是一个令我们一辈子难忘的名字!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他由于刻苦学习,和惊人的天赋,很快在美国拥有了巨大的成就。

1949年,新中国成立,钱学森与妻子蒋英决定回来报销祖国。1950年8月,正当钱学森一家准备回国之际,美国政府竟以莫须有的罪名扣留了他们,长达五年之久。整整五年,在美国软禁的生活,并没有消磨掉钱学森和蒋英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强意志。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钱学森一边做研究写书,一边想办法回国。在这期间,他写出了堪称经典的《工程控制论》。无论在美国的条件多么好,无论美国政府怎么劝诱他,他都毫不动摇。最后,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

他回国之后,为我国的科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制造出了中国第一枚导弹和原子弹。还做到了两弹结合,他培养出了大量可及尖端人才,让中国科技迅猛发展,他常常工作到深夜,只住在一间破房子里。钱学森在中国的生活条件和在美国的时候没法比,为什么他要放弃在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呢?因为他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呀!在他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是“以国为重”!......

钱学森这个名字我会永远记在心里,因为他那样热爱祖国,我也要向他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小故事7:《钱学森》——回国造科技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1955年初冬,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就这一句话,决定了钱学森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他以其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事业的奠基性贡献,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写下了精彩绚丽的篇章。

故事8:《文天祥》——宁死不屈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

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钱学森之母:让儿子成为忠诚于祖国的人

全文共 1143 字

+ 加入清单

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从小天资聪颖,悟性极高,3岁时就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而且计算能力与记忆力极强,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应该说,钱学森的超人天赋有来自他母亲的遗传。

章兰娟在钱学森很小的时候,就让其置身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中。钱学森最爱听母亲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陆游仗剑去国、杜甫忧国忧民、诸葛亮忠于汉业,为辅佐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故事。每当听到这些故事时,钱学森是那么认真、投入,稚气的脸庞上充满了对古人的崇敬。他们的高风亮节在幼小的钱学森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长期浸润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钱学森的心底滋生了对民族灿烂文明的崇敬和热爱之情,同时也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深厚的民族自豪感。

193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赴美学习,他渴望以自己的知识来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现状。临行时,家人特意为他买了《老子》、《庄子》、《墨子》、《孟子》以及《论语》、《纲鉴易知录》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母亲嘱咐他:“熟读这些书籍,可以对祖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摸到一些头绪。”母亲和父亲一样,还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观,都具体体现在它的历史中。因此,精读史学的人,往往是对祖国感情最深厚、最忠诚于祖国的人。”父母的勉励,给钱学森极大的力量支撑。

在美国的日子里,钱学森学习起来游刃有余,但生活上他有些不习惯,特别是某些美国人瞧不起中国人的傲慢态度令他生气。一次,一个美国学生当着钱学森的面耻笑中国人抽鸦片、裹脚,钱学森立刻向他挑战:“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你们谁敢和我比。”周围的美国学生听了这话后,都伸了伸舌头,再也不敢小看中国人了。钱学森怀着一颗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只用一年时间就拿下了飞机机械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学宗旨,各专业学科的学生都要在学期内到对口的工厂、科研部门实习。钱学森本来应该去飞机制造厂实习。可是,他没有想到,美国的飞机制造厂只准许美国学生去实习,不接纳外国学生。这种民族歧视是钱学森在美国遭受的又一次沉重打击。但是,挫折和困难并没有动摇他为祖国强盛而发愤学习的决心。既然学习航空工程走不通,他决定改学航空理论,并大胆地毛遂自荐,投奔到加州理工学院任教的世界航空理论权威冯·卡门教授门下。不久,钱学森在导师的培养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虽然美国方面为钱学森提供了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物质待遇,但身在美国的钱学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始终没有忘记报效祖国的愿望。远在国内的母亲每次在给钱学森写信时,都提醒他早日回国。钱学森始终把母亲的教诲牢记在心头。多年后,钱学森几经辗转,终于回到了祖国,投身于“两弹一星”的研究,为我国的航天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钱学森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感人的故事源于《祖国,我回来啦》。钱学森在美国,金钱、地位、名誉......他什么都有了,为什么他要放弃那里美好的一切,而依然回国呢?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他早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成绩优异,被麻省理工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在美国他什么都有了。可是当他听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毫不犹豫的决定回国,为建设新中国、为祖国的明天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可是美国当局却以种种方式阻止他,他的行为受的限制、信件受检查、电话受到监听,但他仍不屈服于美国当局,艰苦坚持斗争了5年,终于被周恩了总理以9名美飞行员的条件救了出来。钱学森来到祖国的第二天,他带着全家人来到天安门城楼前,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我终于回来了!”

这是一颗多么热烈的爱国心,多么强烈的爱国心啊!

回国以后,他更加用功读书,研制了近程导弹,中程导弹,成为中国第一个研制成功导弹的人。被誉为“导弹之父”,还获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舍弃金钱,舍弃名誉,舍弃地位,只为了一心报国,让祖国日益强大,这不正是与秦桧做了鲜明的对比吗?秦桧是抵挡不住金钱名誉权力的诱惑,反叛了朝廷,害死了一代爱国名将岳飞,秦桧这个名字被遗臭万年。钱学森不怕敌人毒打,没有被巨大的财富诱惑,为了报效祖国,他义无反顾的回国了!

钱学森为国争光,他那赤诚的爱国之心,却深深地感染着我,时时鞭策着我,催我奋进。陶行知说:“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同学们,我们要从小学习钱学森热爱祖国,将来报效祖国。那么我们怎么爱国呢?在家里,孝敬父母,就是爱国;在学校好好学习,就是爱国;在社会上,遵守公德,无私奉献就是爱国。我们小学生应该从小练就好本领,将来为祖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观《钱学森》有感

全文共 782 字

+ 加入清单

上次看这类似的片子已经记不得是多久了,或许是因此感触颇深……

和许多后来有深远影响的人一样,钱老小时候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神童。十二岁就曾赴美留学。也是同样的十二年,成功通过了留学考试,成为那一批留学生的1/20,之后在美国著名麻省理工大学学习。再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的学生。在学术上完成了一些有建设性的话题。被聘为加州大学教授。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病床上的他曾说到,我们不仅要搞科学,搞技术,还要搞艺术,搞音乐。

在此,我们不得不提到他的妻子蒋英,一位女高音歌唱家,她和钱老是青梅竹马,两人的父亲也是关系很好的同窗,可为了学业和工作等原因,1947年他们的婚礼才在上海举行。那时的钱老已经三十六岁了。后来他们有了两个孩子,哥哥钱永刚,妹妹钱永真。

幸福的日子总是那么的短暂,成了追忆,在美国定居几年后,他被指控为中国共产党,并被阻断回国。拘留在特米那岛上的拘留所里,一度受到残酷的精神折磨。

在后来辗转不安的五年中,在妻子蒋英的悉心陪伴下,甚至完成了著名的《工程控制论》一书。钱老对科学的热爱与激情令我折服。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显示了钱质朴又坚定的爱国心。

在被特务监视的空档,钱巧妙地运用“信中信”的方法把自己不能回国被拘五年的煎熬经历传到国内,被周总理知道后,中国方面毅然用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交换,美国移民当局才不得不同意放钱回国。

抵国后,在回答围观记者问题时,愤怒地拒绝一个中国人的提问。说到中国之间说话还要用外文?所以我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在钱老身上体现的爱国和对科学的执著醍醐灌顶般震撼着我。反省自身,真的需要向钱老学习,向钱老看齐。

之前,对于“钱学森”这三个字,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的只有“两弹一星”孤零零几个字眼。我很感慨老师用宝贵的上课时间给我们看了这样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电影。使得钱学森的名字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我崇拜钱学森作文500字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敬佩的人,有的同学崇拜歌星、影星,有的同学敬佩科学家、作家,而我最敬佩的人就是中国人的骄傲一一钱学森

钱学森他不怕吃苦,刻苦学习。他生于杭州,落地不久便随父母迁居上海,三岁时,全家迁居北京。钱学森很小就有自己的作息表:清晨准时起床,锻炼身体,早饭后母亲让儿子背唐诗。休息时,钱学森会看一些儿童读物,下午画画练写毛笔字。每日如此,从不间断。钱学森天资聪颖、悟性极高,记忆力出众,三岁时就能背百首唐诗、宋词及一些启蒙读物,如《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还能心算加、减、乘、除,所以钱家的聪慧“小神童”便名声在外,走到哪里都能得到长辈们的喜爱。

在钱学森小的时候,男孩们都爱玩飞镖,做得好的飞镖,掷出去能像小燕子一样飞行,还会在空中旋转一周。钱学森很快成了高手,他折的飞镖总是又高又远。小伙伴们谁也赶不上他!

老师请钱学森讲解其中的奥秘,钱学森说:“我的飞镖没有什么秘密,我也是经过多次失败一点一点改进的,飞镖的头不能太重,重了他会往下扎,也不能太轻,头轻尾巴沉……”

最受震动的还是老师,小小的飞镖运用科学基本原理,钱学森无师自通自己却悟出来了,这个孩子不简单啊!

有一次考试,有一名教授把钱学森那张满分的卷子贴在了门上,那些不及格的不服气的美国学生都看傻眼了。

这就是我最佩服,中国人最骄傲的人——钱学森!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钱学森的名言警句摘抄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1、我没有时间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

2、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

3、科学工作千万不能固执己见。缺乏勇于认错的精神,是会吃大亏的。

4、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5、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6、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7、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8、我在美国前3、4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9、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10、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

11、中国大学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843 字

+ 加入清单

“我发誓,要用我的学识改变中国的命运”。

“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行,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

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

“学森学森,学问像森林”。

......

这些感人、朴实、震撼人心灵的话语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观影人。这就是观看《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之后,给人留下的印象。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电影以人物传记形式记录了钱学森先生一生的丰功伟绩,场面宏伟壮观、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钱学森先生身上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上进心”为之震撼,值得我们学习,有了这样的“三心”,无论是研究导弹还是去种苹果都会是顶尖的人才,正所谓“行则将至,做则必成”。

集团在2017年确立了建成600亿建工的目标任务,这是在集团领导班子打造品质建工取得重要成果的大背景下,放眼长远前景,审时度势后作出的基本判定,是新一届党委迎难而上的勇气担当和主动作为的发展自信的集中体现,更是建工人在追逐百年企业梦想道路上必将迎来的崭新局面。“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魏董事长在工作会报告中不但系统地回顾了过去,还对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集团面临的内外发展形势进行了深刻剖析,并做出“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趋势向好”的基本判断。

在集团的快速发展中,除了资本、设备、技术、市场、营业收入、盈利能力、企业的文化、制度、组织、协同、体制机制等方面,还需要每一位建工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的付出,为集团发展壮大添砖加瓦。学习钱学森先生的爱国爱企情怀,学习钱学森先生的爱岗敬业,学习钱学森先生的勤奋笃学,时时将“责任心、事业心、上进心”牢记心头,敢于担当、勇于责任,在建工发展中当标兵、做模范;在建工全面振兴中当先锋、做表率、创佳绩,为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集团打造品质建工的号角已经吹响,宏伟的蓝图已经绘就,企业的长远追求已进入新境界,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全体建工人期待着下一个辉煌壮丽的建工故事,历史期待着我们这一代建工人用智慧和汗水浇筑成功的丰碑。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人物作文400字:钱学森的故事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人民科学家。1911年,他出生于上海,这象征着我们中国的航空、火箭、导弹事业将得到改善。毛泽东曾对钱学森说过一句话:“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35年,钱学森留学于美国,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博士学位。他在火箭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在美国,金钱、地位、名誉,他都有了。

一听到中国成立了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1950年9月,美国移民局发给了钱学森一个通知:不准回国!他被退掉机票。美国海关硬说他是间谍,他们把他关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看守人员隔十分钟就来开一次灯。半个月后,他的体重就下降了十几斤。

后来,经过美国人的帮助,美国移民局把他释放出来了,但并没有停止对他的迫害。他的行为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

经过五年的迫害与挫折,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他望着天安门城楼,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的,我现在终于回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钱学森观后感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读完这个故事,我感受到了钱学森的伟大。他为了回到自己的祖国,在美国受了很多苦,才达到了自己的心愿——回国,并在中国科技发展中做出伟大的贡献,特别是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发射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了回国,钱学森放弃了自己在美国的金钱、地位和荣誉。我想,只有深深爱国的人,才能做出这个举动啊!为了回国,他奋斗了整整五年。五年啊!对于一个没有意志的人来说随时都会放弃,随时都会改变,可他没有,一直怀着对祖国的挚爱,一直坚持着这种信念。确实,钱学森的这种执着的爱国之心是无人能比的。

说起钱学森,我想起了邱少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痛苦地忍受着烈火的煎熬,一直伏在地上一动不动,没有发出一声叫喊和呻吟,保证了潜伏部队胜利完成任务,可他自己却活活被烧死。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不痛苦吗?不思念家人吗?不思念他的战友吗?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了朝鲜人民,为了全中国人民,他舍己为人。他的死是值得的,是光荣的,是永远让我们怀念的。

读了钱学森的故事,也许你和我一样会被主人公那么炽热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打动。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再想一想我们自己,做事情只要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了,更不会举一反三。我以后要向像钱学森那样,好好读书,长大以后报效我们的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钱学森

全文共 277 字

+ 加入清单

著名科学家。(1911年——)1935年留学美国,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返回祖国。由于在应用力学、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诸多技术科学领域以及为发展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的开创性贡献,使他获得来自国内外的很高荣誉。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中央军委授予的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同年,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批准,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763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钱学森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观后感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当我读完这本《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时候我对钱学森伟大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打动了!

他身上最值得人去学习的是他那种爱国精神。1935年他去美国留学,曾经还受到美国人歧视,还被关押在一个小岛上14天,美国人不准钱学森回到自己的祖国,这次经历让他的精神和身体都受到损伤,但钱学森并没有因此改变回到祖国的决定。钱学森在美国时,是美国空气动力学冯·卡门最聪明的学生。当时他在美国享有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想早日回到的祖国。经过许多挫折后,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10月回国。他为我们的祖国付出卓越的贡献,并被人们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看完这本书,我从钱学森身上看到了:只有坚持自己信念,永不放弃的做人,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最令我难忘的是钱学森在美国说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现在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祖国、人民多做点事。”钱学森在美国完成学业后,放弃所有权位、钱财。为的就是回到祖国!为国奉献!

钱学森的爱国精神真值得我们去学习!长大以后我们要像钱学森一样“为国奉献”!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爱国名人故事--钱学森

全文共 2777 字

+ 加入清单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美国千方百计要将他留下不让他回国,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就这一句话,决定了钱学森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40多年过去了,如今钱学森已90高龄。他以其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事业的奠基性贡献,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写下了精彩绚丽的篇章。

(一)

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就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发表了精辟的见解。《意见书》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不久,钱学森受命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这正是钱学森回国一周年的日子,国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院长。新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由此开始了艰难的征程。新事业起步,千头万绪。钱学森首先给刚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让这些从未见过导弹的技术人员了解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他拟定了空气动力学、发动机等有关专业的学习计划,并指导建立了导弹总体、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弹体结构等研究室。

酒泉发射场。钱学森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在前苏联突然撤走全部专家的困难条件下,他带领着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在现场的聂荣臻高兴地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66年10月27日,钱学森又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试验,即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成功实现了核爆炸,此举震惊了世界。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作为一代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目光总是具有前瞻性。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后不久,钱学森就组织有关专家就我国地地导弹的发展道路展开讨论,形成《我国地地导弹发展途径的意见》,提出了我国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长远发展规划。随后,地空导弹、海防导弹,以及固体发动机、固体导弹、反导系统和运载火箭等项目,也在他组织和协调下陆续上马。1965年1月,他又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程代号由此被定为“651工程”,钱学森担负“星———箭———地面系统”总的技术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二)

钱学森是中国军事高科技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也对我国军事科学研究提出了高层次的重要思想和观点,并直接倡导了军事系统工程和军事运筹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钱学森就深刻地阐述了“战争是一门科学”的思想。他指出:“我们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战争的规律,研究战争这一门科学,这就形成了现代军事科学。”

经过潜心研究,钱学森在1998年的一次书面发言中,对军事科学体系作了完整的论述。他指出:“在军事科学,基础理论层次是军事学,技术理论层次是军事运筹学,应用技术层次是军事系统工程。”他将军事系统工程的作用和功能定位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更好地去解决贯彻执行军事路线、军事战略中的实际问题”,并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作战模拟;武器装备系统的设计方案论证、战术技术指标的确定与效能评估;后勤系统的组织管理;作战指挥体系的设计;战略问题的定量分析和战争模拟。

1978年5月,在钱学森等人的建议下,我军开始了军事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的研究试点工作,军事科学院成立了第一个军事运筹研究分析机构。如今,军事运筹学和军事系统工程已经在我军战略战术、部队编制体制和兵力结构研究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运用,取得累累硕果。

关于我国的国防战略,钱学森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建议。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局部地区的“小仗”可能是我们到21世纪初主要的战争样式,要搞一些平时必须保留的、精锐的、可以马上打仗的部队,应认真从军队编制、装备上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建议受到军队领率机关高度重视,如今已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对我国国防战略和军事工业改革发展,他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他还提出军工企业要实行“军民结合”,而民用企业要实行“民军结合”的观点,以及用“柔性自动化生产系统”改革军工企业的观点,为我国军工企业的改革和民用企业的战时动员准备提供了重要思路。

钱学森在晚年还特别强调了军事科学要开展跨学科研究的问题。1999年,他对前去看望他的总装和军事科学院领导同志指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相互借鉴。国防建设是个大系统,在实践中遇到的都是大问题,而专家们往往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看问题,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应提倡各学科间的互相交流和讨论。

(三)

谋求中国军事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是钱学森毕生的夙愿。因此,他以科学家的超前目光,对国防和军队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见解。自1985年以来,钱学森曾多次谈起关于“科技帅才”的话题。钱学森说:“现在要求培养一批科技帅才,即是一批工程师加科学家加思想家的人才”;“当帅才的,在领导实现一个明确的目标时,应该从基础应用到工程实践,都能够考虑到”。钱学森支持新学科,扶植边缘学科,每一种创新的观点和设想都能得到鼓励。他说:“要提倡创新思维,正确与否交给实践去检验。”

早在1986年,钱学森就认为,高技术革命必将带来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军队将成为知识密集的部门。未来战争将广泛使用各种先进武器系统,战场情况错综复杂,从而对指挥人员的科技文化和军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他在分析外军与我军军官的文化水平后敏锐地指出,为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军队干部应逐步达到大学以上文化水平,师职干部应是硕士,军职干部应是博士,战士的文化水平也要相应提高。他的远见卓识受到中央军委、总部的高度重视。

今年已90高龄的钱学森,仍时刻关心着国防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他对前来看望他的军委领导同志说,要抓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记者在钱老家中看到,在他卧榻正对面书架上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着一尊“神舟号”航天飞船的模型。透过飞天的神舟,他那智慧的目光将永远注视着祖国腾飞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名人故事:钱学森欠一个道歉

全文共 1300 字

+ 加入清单

故事发生在1958年。那一年,中国在搞“大跃进”,粮食亩产要一年翻番,各地都在“放卫星”。1958年夏收结束,各地的高产纪录不断被刷新:6月8日,河南省信阳地区遂平县宣布,小麦亩产2105斤,四天后,这个县又宣称亩产增加到了3530斤。6月12日,遂平县嵖岈山卫星集体农庄实现小麦亩产3520斤,报纸的新闻标题为《卫星农业社发出第二颗卫星》。这是第一次出现“放卫星”这个高产专用词。

就在嵖岈山卫星集体农庄放出“卫星”后的第四天,中国知名度最高的科学家、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钱学森发表《粮食亩产会有多少?》一文,详尽而“科学地”论证说:“现在我们来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亩土地上的太阳光能的30%作为植物可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太阳光能的30%把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制造成养料,其中1/5算是可吃的粮食,那么稻麦亩产量就不是现在的两三千斤,而是2000多斤的20多倍!这并不是空谈。”

在另一篇发表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上的文章《农业中的力学问题———亩产万斤不是问题》中,钱学森进一步从力学专业的角度进行了更细致的计算:“我们算了一下,一年中落在一亩地上的阳光,一共折合约94万斤碳水化合物。如果植物利用太阳光的效率真的是百分之百,那么单位面积干物质年产量就应该是这个数字,94万斤!”

“自然,高等植物叶子利用太阳光的效率不可能是百分之百,估计最高也不过是1/6,这就是说,单位面积干物质的年产量大约是15.6万斤。但是植物生长中所积累的物质,只有一部分粮食,像稻、麦这一类作物的谷粒重量,约占重量的一半,所以照这样算来,单位面积的粮食的年产量应该是7.8万斤。这是说全年365天都是晴天,如果因为阴天而损失25%,那么粮食的亩产量应该是5.85万斤。这是说,作物要在全年都生长,如果仅在暖季才长,也许要再打一个2/3的折扣,那么平均亩产量是3.9万斤了。”

钱学森的论文为各地大放卫星提供了充足的“科学论证”,他的文章还深深影响了最高决策。

“放卫星”的结果就是,到了年底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中国195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250亿公斤,几乎是上一年的10倍,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粮国———实际产量只有2000亿公斤。后来发生的事实就是让人不寒而栗的“三年灾害时期”,因粮食的短缺,农村爆发大面积的饿死人现象。这一切,距今刚刚50年。

我并无意让钱学森承担大跃进或“放卫星”的历史责任,不过,易卜生说,“每个人对于他所属于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至少从史料来看,他的那一份似乎并不小。

此次,凤凰卫视举办的“200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授予他“终身成就奖”,中华网的中华论坛就“钱学森获奖大家有意见吗”进行网民调查,到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4月6日),有326票同意,反对票为零,所有跟帖都充满了对钱老的敬意。

但是我总觉得,对于1958年的那几篇论文以及所产生的后果,钱学森应该有一声道歉

没有这一声道歉,钱学森的伟大人生并不会逊色一分,然而,有了这一声道歉,他却可以给所有的后辈增添一份我们渴望而缺失的财富。

行将百岁的钱学森,度过了一个壮丽而伟大的人生,他所欠的,或许只剩下这一个道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钱学森亲笔信相邀

全文共 718 字

+ 加入清单

拒绝了美国移民局高薪和房贷的诱惑,1956年8月25日,刘源张从日本舞鹤港乘坐“兴安丸”抵达天津新港,刚开始的想法是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搞质量管理。没想到,9月11日钱学森来信邀请他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新建的运筹学研究室工作。

1957年,我国第一个质量控制研究组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诞生,刘源张任该组组长,致力于管理科学的研究、应用与普及。1958年,他响应国家“理论联系实际”的号召到北京国营第一棉纺织厂去实践锻炼。那一年,棉花收成不好,质量下降,厂里提出要“用低级棉纺优级纱”。

厂里的棉花来自全国各地,棉花纤维的长短粗细都不一样,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把各地棉花的长短粗细程度确定下来。各地棉花样本的测量数据出来以后,刘源张根据所学公式算出来的棉花纤维的长短粗细的范围,引来工人师傅的哄堂大笑。一位老工程师说,他干了一辈子棉花检验工作,从没见过“这么长、这么短、这么粗、这么细”的棉花。后来刘源张才明白,他搞错了公式的适用范围。

从那以后,他就非常注意向工人师傅请教。理论联系实际,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基础。

1976年,“文革”结束后,刘源张去清河毛纺厂搞质量管理。进厂一开始,就提出跟班劳动,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学。一年多以后厂里出了个质量问题,生产出来的涤纶面料有“纬印”,即横向颜色一道深一道浅。已对工序谙熟的刘源张经过调查,成功解决了问题。

清河毛纺厂在质量管理上所做的科研和技改受到关注,刘源张的讲座在各地受到欢迎,《人民日报》和《北京日报》都在头版报道了他在清河毛纺厂的工作。

此后,刘源张成了“工厂大夫”,许多企业纷纷要求刘源张担任质量管理顾问,并在他的建议和指导下开始采用这一新的质量管理。一年12个月,他有10个月的时间都在出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钱学森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40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这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漫长岁月,在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作文400字:爱国科学家钱学森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他,一个视世界上最便宜的东西为钱的人;一个恪守--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人,是他使中国拥有核武器的大国梦得以实现。他就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次年赴美留学。在美期间,他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1949年中秋之夜,月圆夜静,在美国的十几位中国留学生围坐在钱学森周围共度中国的传统佳节。他们怀念故国,传递着新中国诞生的喜迅,一个个归心如箭。当夜,他们悄悄地商议了回国的计划。

美国海军部次长金布尔知道后,气急败坏地说:“钱学森知道得太多,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然而,阻力在于他来说便是动力,疯狂的迫害,百般的阻挠更激起他归国的意志。1955年10月1日,坚持了五年回国斗争的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后,钱学森撰写了《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论第六次产业革命通信集》等作品。

“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的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是钱学森,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肺腑之言,一位人民科学家的真诚心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观后感

全文共 284 字

+ 加入清单

6月21日上午,执法局组织党员干部观看电影故事片《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该片讲述了我国伟大科学家钱学森出国、归国、报国的一生,影片主题积极向上,场面宏伟壮观令人振奋,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通过对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一生的了解认识,学习感受新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之心、强国之梦,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宣传作用。

执法局把观看本片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巩固拓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当前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利用本片的宣传教育作用,使全体党员干部职工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求实奉献的工作作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钱学森观后感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钱学森知道自己的祖国正在建设中,正需要他这样有新技术、新知识的人,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中华儿女,他身体里流淌的是炎黄子孙的热血,在个人发展与祖国建设的决斗中,他毅然站在了祖国的土地上,所以他不仅是一位“中国导弹之父”,也是一位爱国赤子。

掩卷沉思,浮想联翩,从新中国成立起,正是因为有像钱学森这样无数先辈和一代代建设者们热爱祖国,甘于奉献的精神,才使我们的国家欣欣向荣。李四光迎酷暑,斗严寒,历经勘探,科学论证,一举甩掉了中国“贫油国”的帽子;袁隆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研制出高产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粮食难题;更让人振奋的是,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努力攻关,我国三位航天员乘“神舟”七号飞天,太空漫步圆满回归,成就了中国人的又一壮举。

而当今不少有学问的人出国留学就不想回来,还改了国籍,在他们眼中,外国的星星和月亮也比中国的亮,外国的什么东西都比中国的好,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

我们伟大的祖国日新月异,宛如一颗明珠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科技水平名列世界前茅。中国人也早不是“东亚病夫”,受人歧视。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

钱学森可以为祖国献出一切,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尽自己所能,为祖国做一点贡献呢?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高高屹立于世界之林。我也更加懂得:我们要刻苦学习,用过硬的知识充实自己的生活,为祖国的美好明天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钱学森的谦逊

全文共 274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科学工作者张沁文在一起搞农业系统工程的研究。钱学森对张沁文起草的论文从观点的阐述,材料的选择,到层次的安排都细致推敲,并亲手修改。但在署名时,钱学森坚持要把自己的姓名排在后面,他说因为发明者主要是张沁文。

名言

1、谦虚是藏于土中的甜美的根,所有的崇高美德都由此发芽滋长。(苏格拉底)

2、真正的谦虚是最崇高的美德,是美德之母。(丁尼生)

3、一切真正和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逊的。(别林斯基)

4、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保罗)

5、美德往往以谦虚镶边。(拉布吕耶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