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冈仁波齐朝圣纪录片(通用20篇)

《客从何处来》讲述了明星嘉宾追溯家族历史的过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3900

作文

691

一带一路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5日起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陆续播出。

该片是首部以全面解读“一带一路”重大构想为主题,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以反映“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及沿线国家地区带来巨大变化、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纪录片。

该片共分六集,分别是《共同命运》《互通之路》《光明纽带》《财富通途》《金融互联》和《筑梦丝路》。摄制组历时一年,累计行程20万公里,跨越亚、非、欧、美四大洲,运用多种创新手段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合作项目、重点工程、历史遗迹进行拍摄,记录了沿线国家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的努力与实践。

全片对“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进行了拍摄,涉及巴基斯坦卡西姆电站、斯里兰卡科伦坡南港、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肯尼亚蒙内铁路等几十项重点合作项目以及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古城、埃及亚历山大港、西班牙足球学校等社会经济、历史人文内容,反映了中国与沿线国家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经贸金融产业合作、增进人文交流生态合作等方面的重要进展。

同时,摄制组对新疆、福建等20多个省区市的“一带一路”建设工作进行了实地拍摄,记录了国内外60多个普通人物与“一带一路”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cctv纪录片大明宫观后感

全文共 738 字

+ 加入清单

大明宫》,由大明宫遗址公园投资金铁木导演的剧情纪录片。国庆前最后一个周末的电影院里空空荡荡,一共只有五个人。

唐朝,又是那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唐朝。虽然大明宫已经变成了一片连地基都找不到的废墟,仍然值得让人哪怕在废址上修公园评logo地把它铭记。那是中华民族在全盛时期的标记,也是一千年来再未超越的伤心。占地五百个足球场的大明宫,花了高宗年间十五个州税赋收入和百官一月薪俸的大明宫,拥有中国到目前为止最宏大单体建筑——麟德殿的大明宫,从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到延英殿的大明宫,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大明宫,那一个后宫的太液池,就能比得上多少个明清故宫后花园的规格。含凉殿上的飘飞裙角,太液池中的春雾秋风,梨园舞台上的太白豪饮,明皇月宫,现在都只不过是中华民族再未复制的美好。我们只能听听辛酸的《梦回唐朝》,想象世界中心的长安的八方宾客海容百川,

《大明宫》就是这样一部预设立场的纪录片,并非站在第三方的角度讲述故事。当然,我们不能要求中国人可以在回首那些巅峰的年代时可以做到客观,所以与其说这是纪录片,不如说是宣传片。影片的3D技术对大明宫的重建可谓用心良苦,虽然我无从比较,但是完全可以感受到“飞重檐以切霞,进而仰之,骞龙首而张凤翼,退而瞻之”的大气稳重,而人物的加入也让影片更为生动,尤其开元盛世时时官员“凌晨上朝,那灯笼中流动的灯光彷佛长安城里的繁星”那样的细节。只是一直站在歌颂和怀念者的角度痛惜一千年多前的繁华,从立场上就失去了纪录片创作者的眼光。作为对建筑的赞美无可非议,但升华到历史的怀念就让人觉得多少有点遗老遗少了。毕竟过去的事情不能以对错来评判之,要不然《罗马帝国兴衰史》也不会成为经典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每个人看了之后都会想去西安的,大明宫这个宣传算是成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600字左右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在如此幸福的时代,有多少人还记得70年前的那份壮烈 那份执着 那份无畏一切的勇气

以及那一群最可爱的人?70年前,抗美援朝战役在鸭绿江边打响。百废俱兴,保家卫国,前仆后继,冰天雪地……一个一个关键词,勾勒出那段腥风血雨。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弘扬和光大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歌,而且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每当我们纪念抗美援朝时,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感慨的层次,应该更深入的去挖掘中国人民内核的精神本质——那种敢于拼搏的勇气与大国的担当。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要学习祖辈的精神,怀着最崇高的信仰与坚守,努力开创一个更加和平开放的新中国。

铭记历史从来都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激励自己不断的向前 向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纪录片家园的观后感

全文共 2141 字

+ 加入清单

家园》是法国生态学家、著名摄影师扬阿尔蒂斯-贝特朗(Yann Arthus Bertrand)的杰作,是他那对人类、对地球那宏大的悲悯心的结晶。20年来,贝特朗坚持不懈地在空中拍摄地球生态的变化。而《家园》就是他经历了15年的准备,经过18个月共217天,穿越54个国家,120个拍摄点的拍摄之后诞生的。有人说,《家园》展现的是美国人的理性和法国人的感性,堪称完美。

在这里我不想评论本片的艺术性和文学性,我也有感性和理性想表达。感性是指我们要以一颗包容之心、一颗悲悯之心去对待我们的地球母亲。理性是指我们要以一种客观的眼光去看待现实,即我们地球目前的资源消耗情况以及100年以后整个地球被掏空现实:20%的人消耗了80%的资源。全球每年军费开支总额超过了对落后国家援助总额的12倍。每天有5000万人死于饮用水污染,10亿人喝不到清洁的水源。接近10亿人面临饥荒。全球50%的谷物被用于制造动物饲料以及生物能源,如果这些谷物作为食物,可以养活全世界的人。40%的可耕农田遭到长期破坏。冰盖减少了40%。四分之三的渔场已经枯竭和减产。

但是,地球已经追不上人类的欲望。诚然,欲望的确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许许多多科技发明都是因满足人类的欲望

而推动、而实现的。然而,时至今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切事物彼此关联”。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相互关联。任何事物的衍生、发展都不可能无视他事他物,这就是平衡。一旦打破了这种平衡,意想不到的变化便会发生,终将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这正是《家园》所宣扬的核心观点之一。

其实,平衡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理念早已提示了的真理。一维持自然的均衡,才是人类发展的道路。人类发展的20万年,早期也遵循了这样的一条道路。但是从一万年前农业发明开始,人类渐渐走上了另外一条路——牺牲家园,换取利益。进入近代,尤其20世纪以来,石油,机械,电力相继被发现,这一百年科技的突飞猛进,人口的爆炸增长,对地球资源的依赖前所未有,这100年的开采和破坏,比过去的总和还多。100年,几乎就耗尽了地球前40亿年丰富的积累。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几节课前我们在课上专门拿出时间来讨论一条小河的变化。我们家乡的小河最大的变化不是环境被污染,正是它本身的资源被耗竭。不知从几年前起,河上多了一条两条的挖沙船,接踵而至的是七八十条上百条。这只是一条宽不过几十米的小河啊!小时候的我们经常到河里去游泳,去嬉戏,而如今,一下水就是深不够底的河床和飘满油污的河水。更令人气愤的是,这几年间水平面生生下降了一米!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利用的弊端已经显现,鱼类大量死亡,农田灌溉出现困难,甚至牲畜饮水都出现困难!

然而,迪拜、中国、纽约、洛杉矶,这些国家或者城市,成了人类发展的最好代表。依靠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迪拜这个荒凉之地,却成为了西方发展模式的顶峰,无数的摩天大楼,无数的人造岛屿,人对自然的远离与对自然的依赖都空前的加剧了。膨胀的人类世界,导致了各种变相和扭曲的发展模式。贫穷的国家砍光了树木出口来换钱,结果水土流失,森林所剩无几,复活节岛上的居民,连出海的独木舟都没有了木材可以制作。无数国家就这样衰败下去了。那些繁荣的幻影还能支持多久?我们都不知道。人类的本性之一就是对于灾难即使提前知道也难以采取行动,滞后性太大,不是懒惰就是推脱,结局就是谁也没有做什么。

“要悲观已经太迟了”。事实已经如此,悲伤只是徒劳,我们也无法改变过去既定的事实。本片导演也坦言,“我设法把《家园》拍摄成为我们对地球的一次凝望,希望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电影。不是恐吓人们失去了那50%森林有多么可怕,而是要人们明白我们该如何对待剩下的一半。同时,我更希望《家园》能唤起我们心底的爱,建立分享、智慧和节制的生活。”是啊,人类本就是悉知一切而不去改变哪怕从现在开始。

虽然影片的最后,导演依然从世界看到了诸多的希望,并且对人类的未来提出了美好的期望与憧憬:以色列人用地灌技术在沙漠中种植优质的粮食作物,赞扬了哥斯达黎加政府成为第一个放弃军队的国家,将全部军费开支用以国民教育和绿色旅游,展现了韩国通过全民性植树,重建战争中被无情摧毁了的森林,使

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65%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开始有节制、可持续、再生地伐木和捕鱼,通过替代、再生、循环、回收的方式,推动生态环境和国民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家园》试图告诉人们,希望是有的,希望就在于我们的行动。然而前途到底如何,路确实是在人类自己脚下了。

只要我们放下包袱正视问题,希望还是有的,未来还可以拥有。既然悲观已经失去意义,我们所有人类需要一起,尽我们所能,用尽我们的智慧,为地球母亲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不能再恣意妄为,要敢于承担责任,珍惜手中的财富,运用知识和教育的力量,依靠我们的智慧与努力,大胆尝试,积极应对。时间已经不多了,为了后代子孙,为了哺育我们的地球家园,也为了我们自己,该做些什么了。微薄之力,也可起一定的作用。每个人类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首先从节制与分享开始,保护一切资源,爱护地球的每一寸土地。

是的,行动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在地球早已追不上人的欲望时,我们更应该早点行动,多点行动!

[纪录片家园的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纪录片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90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去喀纳斯湖玩,我很高兴,因为“喀纳斯”在蒙语中是神奇、美丽而富饶的意思,顾名思义,这个景点是新疆之旅中最美的了!

可“天有不测风云”呀!我们一到喀纳斯景区,就下起了大雨,好不容易等到雨小了点儿,才在喀纳斯河的下游下车看第一站“卧龙湾”。

站在河边,水中的天空似乎映成了灰蓝色,山峦、大树把卧龙湾环抱在中央,树木笼罩在蒙蒙细雨中,真是“万重雨雾擦淡绿”呀!只见湾中有一小岛,形似龙之脊背,疑有龙卧其湾,故名“卧龙湾”。

第二站是“月亮湾”,也就是“喀纳斯河”的上游,它既像张飞的丈八蛇矛一样弯弯曲曲,中间又有一段很像一个弯弯的月牙,水面不时地闪烁着银色的光,让“月亮湾”更加显眼、秀丽。

我们上车继续往里走,坐在车上,我不禁想起神秘的喀纳斯湖“水怪”的故事。据说常有马匹在饮水时被“水怪”拖进水里,“水怪”最长的达到10多米呢!“水怪”可能有两条像章鱼那样的足……我正想着,“呜——”汽车的开门声打断了我的思绪,车到了喀纳斯河的源头——喀纳斯湖,我们便下了车。

这时,雨停了,太阳也出来了。我呼吸着雨后清新甜润的空气,环视四周,云蒸霞蔚,远峰耸立,墨林倒影,但我的目光还是被喀纳斯湖水深深吸引去了。

湖水湛蓝而平静,反射着太阳耀眼的光线。微风拂过,湖面时不时地泛起点点微波,这时湖水是软的;不一会儿,湖水静了,变硬了,成了一面镜子,倒映着天空中的白云、高处的观鱼亭、连绵不断的山峦、岸边的苍松……真像一幅美丽的水彩画,让人“爱不释目”。

但要鸟瞰喀纳斯湖全景,还得上山顶的观鱼亭。我们上了1600多级台阶,终于来到观鱼亭,只见远处云雾迷漫,隐约有一座草屋竖立其中,宛如仙境,仿佛有仙人居住,那便是“神仙湾”。俯视喀纳斯湖,好象一大块碧蓝色的宝石,十分瑰丽。

喀纳斯湖约大45平方公里,海拔1374米,最深处可达118多米,是我国最深的高山湖泊。喀纳斯的林海之中,宝藏不可计数,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就有37种之多,简直就是一个珍稀动物的天堂!

纯净的蓝天,变幻的湖水,秀丽的桦林,翠绿的树叶,几近绚烂的饱满色彩。还有着动听名字的“卧龙湾”、“月亮湾”、“神仙湾”,这就是喀纳斯,一个我喜爱的美丽、富饶而神秘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全文共 733 字

+ 加入清单

人的最终结点就是死人不可能活到一千岁一万岁这是自然的新陈代谢如同毛泽东说的:“人要是不死那从孔子年代算起到现在这个地球就塞不下了!”毛泽东用自己面对生老病死的态度诠释了他的“辩证生死论”,1976年9月9日00:10分这个为亿万人民所景仰的一代伟人离开了他的群众和人民,毛泽东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指导了一次次解放战争,战争的胜利正说明他的这一指导思想的正确性。

今天我作为一名人民记者,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真正的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尽管我认为这世上没有什么值得去欣羡的,任何人在本质上是不能拿来相比较的个体,但是我依然羡慕那位苏联记者斯诺他是毛泽东的朋友更是诸多关于让人们了解毛泽东人生的见证者是文字的记录者。

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幕:美国记者问及毛泽东相当苛刻的一个问题是你凭什么领导你的人民发动革命?毛泽东不假思索的回答因为人民信任我一直在想他所说的信任到底是他对人民的信任还是人民对他的信任呢?直至我现在坐在这里敲击这些文字的时候才恍然觉悟到这一信任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不是么?

“思想决定一切态度决定成败”电视剧《毛岸英》以及纪录片《走近毛泽东》《打倒四人帮》《毛泽东逝世全程记录》等一系列催人奋进的影像记录让我更加从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开拓和人物中得到启迪人生重要的是过程人终有一死在我看来这是相通的那不同的就是这个所谓的过程思想在这个过程中相当的重要轰轰烈烈和平淡无奇是两种人生境界就看你怎么去演绎,在许多错误面前人不必掩饰人都会犯错误就连我们伟大祖国、党的开拓者毛主席都犯过错误他发起的“文化大革命”这场错误的政治性运动制造了多少冤假错案而在事物面前要果断要持有自己的思想主见既然选择了就开始干不去想以后会怎么样不去顾及后果如何如果不做谈何后果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2017 字

+ 加入清单

报告大家,柴静的《穹顶之下》我已经认真看完了,汇报下感想:

首先,说说我赞同和支持的部分:

1. 在大气科学方面(比如雾霾的时空分布、来源、成分、二次反应过程等),至少在我的认知领域内,没有错误。对于一些曾经引发争议的热点话题,没有一味迎合民粹化的观点,而采用了符合科学事实的陈述。比如:

(1)不少人认为PM2.5完全是工业时代的特有产物;而片中提到了自然界本来也有PM2.5。

(2)不少人认为机动车排放对于雾霾而言并不重要,关键因素应该是工业生产排放;而片中提到机动车是北京本地PM2.5的最大来源。

(3)不少人指责政府隐藏和瞒报空气质量检测数据;而片中提到,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在线空气监测系统,而且获取这些数据并不困难,任何人都可以在手机APP上查询并举报超标单位。

——至于其它涉及医学知识、煤品油品等内容的,我不懂,请其它专业人士把握吧。

2. 态度严肃、积极。

之前微博上的雾霾话题,有两个倾向:

第一是过分娱乐化,把雾霾的严重性稀释在众多段子和哈哈哈哈哈中无迹可寻,老百姓这么着勉强算是苦中作乐也就罢了,很多主流媒体官V也乐衷于此,久而久之显得雾霾问题很轻佻、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第二是过分政治化,一说到雾霾,就把个体行为撇得一干二净,纯骂政府,一边开大排放车一边购买因违规排放而降低成本而廉价出售的商品一边吃露天烧烤一边放鞭炮…一边骂政府,骂完抽支烟。

有鉴于此,柴静制作本片的态度,在现今中国还是很难得的。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作了严肃的调查报道,将公众重新拉回到思考模式中;在质问“油怎么了”“煤怎么了”“环保部去哪儿了”之后,也强调了每一个普通市民的积极作用——“再强大的政府也无法独立治理好雾霾,要依靠的是普通人的选择和意志!”,片尾那段“我能为空气做什么”大赞,真心希望大家都行动起来!

3. 引述严谨。

片中所引用的数据,基本都来自于权威科研或监测机构。

现在有些媒体,动不动就“小编为了证实真假,也买了个PM2.5监测器,在办公室一测才发现,原来真相是…”,或者“小区张先生对此有异议,他告诉我们,以前感觉…现在感觉…”,诸如此类的无厘头实验和个人感观描述。

柴静在这方面跟他们比起来真的已经强太多了。

其次,说说我不赞同的部分:

片子中有几段,很鲜明地传递出一个意思:空气都差到这种地步了,你们还在烧劣质煤还在违规排放还在污染空气你们是不是疯了?!

这个“你们”,理论上应该包含两类:第一类是利欲熏心的黑企业黑工厂黑作坊黑老板——柴静重点关注的就是这一类。

但是柴静似乎忽略了第二类,就是那些注定无法选择的、只能用健康换取金钱的一群人。你不要笑他们蠢,他们虽然不懂化学和医学,但是耳濡目染也早就看明白了,积年累月地烧炭出去卖、开黑作坊、烧劣质煤,一定会严重损伤健康——问题就是,很多人并没有选择,对于他们来说,这不是环境,而是生计。

城市居民,尤其城市年轻人,经常以为城市就是全世界,根本不知道在城市和旅游风景区以外的中国现状。空气好不好?这只是已经远远跃出温饱线一大截的城市居民才会关心的话题。是的,城市居民有呼吸新鲜空气的权利,不过你也别忘了,城市周边大把的贫困带村庄也有出卖新鲜空气换钱的自由。

对于这部分人而言,环保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

所以,仅仅局限在城市小圈子视角里讨论环境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城市霸权。

最后,说说我疑惑的部分:

我从昨天到现在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上述这些观点,我都在过去一两年时间中写文章表述过,比如:

“古代也有霾,虽然在成分和比例上跟现代的霾有所区别,但是就霾本身的定义而言,并不需要指定其来源。”

“北京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在20-30%之间,根据站点、季节、年份等不同,数据会有一些变化,但其作为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

“日本爱知大学李春利教授的研究显示,东京的轨道交通出行率为86%,而北京只有12%;北京中心区市民每天乘坐私家车上下班的比例是34%,而东京中心区只有5%都不到!也就是说,北京的机动车出行率更高,排放也就更多。”

“空气治理,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而更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以及社会问题,也就是说,为了治理雾霾,一个城市及其市民,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经济损失,牺牲多少生活舒适度?”

“雾霾的治理,不可能是一纸政令快马加鞭的奇效,更不可能在我们自己不付出任何代价或者只付出微小代价的前提下实现。”

……

——哎为什么我当年写出来的时候,被骂成“五毛洗地”;而柴静说出来,大家就说“非常震撼”呢?

我也被这种巨大反差“非常震撼”了,陷入深深思考中。

目前能想到的答案是:在公共传播技巧方面,柴静作为专业人士,确实很厉害:

比如PPT做得超赞;

比如罗列数据时,往往伴随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或经历,让数据和结论本身异常生动;

比如自我视角选择得很巧妙,一个焦虑的母亲、执着的居民、自费制作者;

比如一些素材和表达,额,的确比较让人动容,增加了情感认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年纪录片永远在路上第七集观后感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第七集——《天网追逃》将于今晚8点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开播。

本集讲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追逃追赃列为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遏制腐败蔓延的重要一环,通过建立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协调机制、开展天网行动和发布百名嫌犯红色通缉令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反腐败的决心,对外逃人员形成了强烈的震慑。

通过剖析王国强、李华波案件,介绍程慕阳在加拿大的生活变化和乔建军、赵世兰在美国被提起公诉等案例,反映了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

片中通过讲述中央印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加强对“裸官”的监督管理,多部门联合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向境外转移赃款等举措,在国内建立起防逃机制,把人看紧,把门关死,向腐败分子释放出断其后路的强烈信号,警示外逃者迷途知返、投案自首,震慑企图外逃的人断了念头、放弃侥幸。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年荣获纪录片大奖《含泪活着》观后感

全文共 207 字

+ 加入清单

父亲丁尚彪

母亲陈忻星

女儿丁琳

1996-2005年,华人导演张丽玲耗时十年之久

记录下这一家三口的聚散离合

制作成一部名为《含泪活着》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创富士电视台历史记录

改变了许多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误解和偏见

荣获“日本放送文化基金奖”纪录片大奖

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访问日本时

曾给与了这样的评价

“我看了这部纪录片后,深受感动。”

一名普通的日本大学生意外地“发现”了它后

投资帮助《含泪活着》走进电影院

上映后,几乎场场爆满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大国崛起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935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五百年来,世界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的大国,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顺,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看完大国崛起这部十二集的纪录片,再纵观大国崛起之路,回望中国的近现代史。的确感慨万千。也想到了这么几个问题:大国崛起之谜底是什么呢?怎样的国家才是大国?中国目前是不是大国GDP是衡量经济状况的最佳标准吗?新世纪的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应该怎样树立爱国心。

那么以经济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富裕为标志的大国崛起之谜底是什么呢?

思想文化的进步,吹响大国崛起的号角。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我们情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英国正是有了莎士比亚的文学、牛顿的力学和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等思想文化的进步,才有了大国的崛起。纵观各大国之所以能够崛起,都有其理论观念的更新和思想文化的进步,这是吹响大国崛起的进军号角。

社会革命的兴起,推动大国崛起的步伐。

各大国的崛起都经历了种种阵痛,为了政治民主而进行的国内社会的变革和战争及两次世界大战造就了大国的崛起,这是不争的事实。苏联是在一战和国内推翻沙皇的战争后崛起;美国是在国内南北战争和二战后崛起。可见社会革命是带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人们要求实现民主政治是大国崛起的推动力,而战争便成为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经济体制的创新,开辟大国崛起的途径。

英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美国反托拉斯的政策出台,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等,都是由上至下的经济体制创新,市场经济不是不要计划,计划经济更不能离开市场机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这是开辟大国崛起的重要途径。

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大国崛起的基础。

500年间,从航海技术开始,全球经历了以蒸汽化、电气化、信息化为代表的三次工业大革命,这些科技的发明创造及推广运用,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事实完全可以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大国的崛起,因此重视科学,重视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美国有4000所大学就足以说明教育和科学技术在大国崛起中的显著地位和重要作用。

民族精神的宏扬,掀开大国崛起的篇章。

任何大国的崛起都想谋求世界霸主的地位,都想从本国和本民族的利益出发来调整世界格局,因此民族精神在大国崛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份量。自强不息和秀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精神为大国的崛起谱写了一幕幕新篇章。当然本民族利益和全球利益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其距离也是越近越有生命力。正如德国的考问世界是伟大的,而拷打世界则以失败告终。所以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离开全球利益的民族利益是没有出路的。

怎样的国家才是大国?大国崛起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业先进的科学技术指引并加快经济的发展,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增强军事力量,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来威慑世界。那么很明显了,只有有着健康并且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显赫的政治地位的国家才是大国。现在很多人都在说GDP说中国的GDP怎么怎么样,的确,中国百分之八甚至高达百分之十的GDP增长率很是让人眼红,但中国的经济并不健康跟不均衡。1840年前,中国的GDP总量是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但结果呢?就连甲午海战前,都是日本的六倍,但甲午一战,是败得那么的耻辱。也许有人会反问,美国日本为什么强大,难道与GDP没关吗?不,有关,但总要的是她们的产业结构,我们看看。美国的GDP构成是什么,航空航天,造船,钢铁,生物科技,现代农业。日本呢,钢铁,电资产品,汽车。再看看中国,纺织,简单的制造业,和清王朝时的茶叶,陶瓷没什么区别。怎样的国家在强大,怎样的国家才能在变化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是看一个国家能否在更短更快的时间内,将经济转化成暴力。通俗而讲,就是你的钱能不能换来更多更先进的武装力量。很明显,只有一个国家有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的重工业体系才能做到。因为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关键时刻,只有靠自己。现在中国还在用3000万条裤子去换别人的一架飞机。到了真正的战争时期有谁跟你换,就算能换,那架飞机还是那样的价钱吗?到时候是不是真的要像国歌里唱的那样,用我们的热血铸成新的长城。强大不等于肥大,何况中国的肥大还是用的别人的脂肪呢

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该怎么做?其实,在我们的思修书上早就写得明明白白了。可能有人会说我怎么总说祖国的这不是那不是,外国这好那好,是不是崇洋媚外啊?不,并不是,居安思危是一个国家和名族的品质。孟子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认为只有始终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优点,才能有自己奋斗的方向,才有可能后来居上。正如人们上说的,狼来了,你是否准备好了猎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971 字

+ 加入清单

14岁的泽清外公外婆是大学教授,妈妈是学医的有留学经历,爸爸是事业单位,本科毕业,这样的几乎的顶级配置的高知家庭,泽清说,我来是因为有跟踪报道,因为这样有存在感;我来是因为这里有家长课堂,我觉得他们才是要呆81天的人,我只需要呆6天就可以了,我为他们付出了这么多。。。

泽清的爸爸说:这个家庭需要改变,但我觉得我不需要改变,至少不用改变很多。

家明的爸爸不想去家长课堂时说,公司领导安排的事情要做啊,很多人在等着我面试呢!你们谁会同意让孩子不上学去当背包客,难道让我放弃他不管他的学习么?

妈妈说,我觉得江校长说的儿子的关键在家长课堂上,我觉得太夸张了,没有那么多。

心理咨询师李老师说:“我们做律师需要执照,开车需要考驾照,可是我们做父母却不需要,但这是我们要做一辈子的职业,父母们都没有意识到我们也需要学习。”

那么需要学习的是什么呢?

1.尊重个体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因为他们除了是我们的孩子,还是他们自己,要象尊重你的朋友一样尊重他们,包括尊重他们的感觉。

2.正确表达爱

当江老师带着两个教官去接家明的时候,大家看到一个细节,家明在家里声嘶力竭的喊着“让我见他们!让我见我爸妈!”,而门外的父母拿掉眼镜趴在墙边掉眼泪。

他们不爱对方么?爱,只是用这样扭曲的形式表达出来了,反弹回去让他们自己也难受。爱的正确表达,就是带着爱一点点的放手,让孩子在引导而非控制的环境下寻找自己的人生。

3.纠正行为前先连接感情

邻居有个老太太想要老头名下的房子,未果,这个老太太天天有一空就坐在窗户前大骂老头子,几乎没有间断过,左邻右里不甚其烦。大家觉得这个挨了骂的老头子会开开心心的把房子给老太太么?你自己会对批评你的领导说:领导你批评的太对了,我真是等不及要照你的话去做了,你对我太有帮助了”你不会的,所以也不要指望你的孩子会在被批评指责的情况下心甘情愿去改正错误。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要相信他们,要和他们做朋友。

4.请把指责变成鼓励,把命令变成启发式提问

给孩子时间和机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让孩子用脑子想问题解决问题,哪怕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更糟,要给孩子从错误中学习的好机会。

5.言传身教

家庭环境是竞争的还是友好的,取决于父母。孩子从一出生就通过观察在学习处理关系,看到父母总是指责对方他学到的是什么?所以一个问题学生背后,肯定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至少是有问题的父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民族团结纪录片《暖春》观后感

全文共 1186 字

+ 加入清单

暖春,就是温暖的春天,那不正是电影《暖春》里那位慈祥的老爷爷吗?

一个衣着褴褛的小女孩在空旷的原野上奔跑着,她手里的风车不停转动着,好象在述说着一个个凄惨的故事。忽然,小女孩摔倒昏过去了。好心的农民把她抬到村子里,问村长怎么办,村长想了半天,也不知怎么办。这时,一个衣着朴素而干净的老人站了出来,说要收养这个孩子。

老人就这样,他不顾家庭的贫苦和儿媳的反对,坚持要收养小女孩。女孩的名字叫小花,她的父母去世了,继父继母虐待她,后来,直到她奶奶也去世时,她才逃了出来。小花会做许多事,洗衣、洗碗、做饭。但是,婶婶不顾这些,好几次把她送走,小花不敢回到原来的家,又跑了回来。

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令人感动的镜头却很多。忘不了,小花为婶婶生孩子而去抓蚂蚱;忘不了,爷爷和小花在雨中相依相伴的情景;忘不了,村长抖出宝柱不是爷爷的亲生儿子的情景;忘不了,村民捐出粮食、钱财的情景……忘不了的镜头太多太多,可使我最感动的是一个字:“暖!”

不可否认,《暖春》是不可多得的一部好影片,其让人感动的镜头在当前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尤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给人以有力的震撼和深深的思考。

首先,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我们的领导干部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手中的权力来自哪里。这个权力并不是光靠你自己个人奋斗就能得到的,而是人民群众认可你、信任你才交给你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群众。《暖春》中陈立生有句话:“我一个人奋斗到今天,容易吗?”是不容易!要想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确实需要非常辛苦的付出甚至牺牲。(www.lz13.cn)只有你实实在在地做出成绩,确实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才会承认你,才会信任你,你才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为人民做事,为人民造福。

其次,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民赋予的权力是用来干什么的。是用来谋取个人私利,满足一已贪欲,还是用来为人民群众服好务,谋好利,办好事?不同的选择必然导致不同的结果。换言之,是象孔繁森同志一样把老百姓当作自己的亲人,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还是象陈立生那样,把自己的贪念和私欲凌驾于人民利益之上,最终被人民唾弃,这是需要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深长思之的问题。田家英同志曾经说过:“共产党员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只能老老实实地为人民服务,没有欺压老百姓的权利。”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认识: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公仆,公仆就应该老老实实给人民办事,掌好权,用好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最后,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不断加强党性锻炼。我扪心自问:我能像他那样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当中,和他们同甘苦,共患难,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吗?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我要不断提高自身政治敏锐性,在现有岗位上,尽职尽力地为党、为国家、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好事,服好务,绝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培养,绝不辜负“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的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年红军长征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10月13日,央视播出了“不忘初心 走好新的长征路”的八集《长征》系列记录片。

14日下午,公司党委立即行动,开展了“集中学习”活动,组织生产销售一线不当班党员15人观看第一集《英雄史诗》,鼓励党员学习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在当前煤炭市场略有好转的形势下,主动作为,发挥潜能,继续保持安全生产的良好势头。会后,党员还就即将开展的“红歌颂党恩 共筑锦兴梦”活动的节目选取和开展形式进行了讨论。“集中学习”活动是公司党委更进一步深化党员学习教育,加强党员党性修养的又一举措,主要学习内容为紧跟党内最新动态和公司生产经营发展大局的相关资料,旨在开阔党员眼界,加强对党员的形势任务教育,提高党员服务中心工作的信心和能力。

下一步,公司党委将继续组织党员观看《长征》系列纪录片,鼓励党员“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公司的中心工作作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纪录片《英雄之城》观后感作文摘选1000字

全文共 845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文明的大观园万紫千红,多样文明争奇斗艳。人们往往依据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等而区分出千千万万个不同的群体。其实,在这无数个“不同”的群体背后,人类却有一颗“大同”的心。这个“大同”就是心灵深处的人间大爱。为了这样的大爱而担当,这样的担当给人温暖、令人赞美。反之,背离大爱的担当,只能让富于正义感的人们感受到阵阵寒意。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担当,是爱中国人民的担当,也是爱世界人民的担当,给普天之下、四海之内的人们传递着疫情逆流中的温情暖流。

有了人间大爱,就有了最为博大的胸襟和最硬核的担当。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尽锐出战,奏响了人间大爱与中国担当的壮丽交响曲。因为有人间大爱,中国始终坚持公开透明原则,及时发布信息,向国际社会通报有关情况,快速识别病毒并分享基因序列,协助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各国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减少疫情的国际蔓延。因为有人间大爱,中国在某些国家对华“断航”的情况下,紧急协调争取通过恢复航班或派出包机等方式协助滞留人员回国,尽一切努力把海外“游子”接回家,同时对在中国特别是疫情比较严重地区旅行、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外国公民,及时掌握其动态,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帮助其应对疫情或积极协助办理出入境手续。因为有人间大爱,我们对来自海外的“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的呐喊所感奋,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肺腑之言所感动,为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合作应对危机的共同担当所感激,为国际正义力量展现的“我们都是一家人”的温情所感怀。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国家和民族是这样,全人类必然也是这样。对于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英雄,无论他们的国籍和肤色是什么,人类终究会铭记和欢迎他们。中国将永远记得那些在疫情严峻复杂的关键时刻伸出的一双双援手,中国为世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作出的最大牺牲和努力,也正在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赞誉。因为,我们的心中,都跳动着同样的人间大爱;我们的肩上,都扛着为全人类创造幸福的重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山西火种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059 字

+ 加入清单

集中观看了省委宣传部制作的六集文献纪录片火种》,给全体党员上了一堂特殊的党课。学院领导、院党委成员、在校的师生党员、院团委学生会主要干部参加了本次集中教育,活动由院党委书记吴华英主持。

党课开始之前,党员和学生干部们就陆陆续续地来到了学院会议室,先后以党支部为单位签到、就坐,显示了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党课伊始,吴华英书记传达了校党委组织部关于组织党员集中观看《火种》文献纪录片的相关通知,强调了这是开展“两学一做”之“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知党才能更加爱党跟党走,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思想与行动高度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性,才能更好地把“两学一做”的学习教育成果化为指导学院改革、矢志成才的具体行动。

吴xxx还代表院党委提出了:遵守会场秩序、认真观看视频、边看边思考边对照、课后各党支部分别组织党员进行专题讨论、每个党员都要撰写不少于1000字的观后感等观看专题视频、上好特殊党课的一些具体要求。接下来,按照院党委的部署,副书记强汾生就近期党支部全部完成“两学一做”第三专题研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宣传校党委符惠明书记的学校党代会工作报告、继续以多种形式开展好“党员先锋行”主题实践活动等工作事项,进行了详细安排。

随着《火种》文献纪录片的一集集播放,把在座的党员和学生干部的思绪吸引到了二十年代那个特殊的年代:辛亥革命播下了“科学与民主”的火种,开辟了近代中国寻求变革、自强的新纪元;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五四”爱国学生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播下了火种;以高君宇、王振翼和贺昌等为代表的山西早期革命先驱,以开展各种学生运动、创办进步刊物、组织革命社团等形式,发动了山西的革命运动并与全国的革命活动遥相呼应,给山西的革命工作播下了火种……观看过程中,会场鸦雀无声、秩序井然,人们时而神情凝重,时而小议讨论,很多教工党员还不时地低头笔记,课堂气氛浓烈。随着视频一集一集地播放,师生们再次领略了山西这块古老土地上重视教育、人才辈出、人杰地灵、革命发端早、文化底蕴深的特殊省情。

最后一集纪录片的结尾音乐响起,党员和学生干部们依然恋恋不舍,三五一群地讨论着、交流着文献纪录片的内容及观后感。从师生们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本次特殊内容、特殊意义的党课,让大家受益匪浅,收获良多。我们相信,随着我院“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一定会得到加强,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一定会得到体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良好成效,也一定会转化为推进学院改革创新、跨越发展的实际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909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一个普通人,虽没什么大智慧,但总归还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之中的,只要不是在真空之中生活,难免也会对日常的一些所见所闻产生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但是这两天工作压力着实又些大,昨天的凌晨两点,才果断结束了早就应该完成的“作文”(一篇领导的讲话稿),草草睡了四五个小时之后,新一天的工作又要开始了。

也许是一直压在心头的任务完成了的缘故,心情开始变得轻松了起来大脑才又正常的开始活跃了起来,很有效率的处理完了一些积攒下来的工作事务之后,终于可以喘上一口气。

随手点开网页、翻翻微信。网页已经渐渐被两会的新闻所取代,对一批军中老虎的开打,让我们继续保持着对掌舵者的信心和信任。而在微信里,刷屏最多的,依然还是柴静!

但是《穹顶之下》的大热,带来最多的,却不是对雾霾的思考,正在逐步演变成为了两种或者多种观念的碰撞。

有的人认为这部片子,带出来的正面意义是划时代的;有的,则是谨慎的保持着中立,一方面肯定了柴静的努力,同时也对其中的观点提出了考证的意见;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则是完全的持反对态度……

这部片子,我看了两遍。

依然很感动,我看到了一个母亲对于生命的传承的执着,我看到了一个新闻从业者的“专业”(这个词我之所以划上引号,并非贬义,只是我并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专业的新闻从业者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而这里的专业,我指的是她在制作这个片子的过程中,很多技巧,很多手法都值得我这个门外汉学习),我还看到了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深刻思考……

当然,这些也是很多反对意见所诟病的,之所以质疑,是因为他们认为这只是一个演员,在舞台上的精彩表演。而对于我来说,不管其背后有或者没有什么东西在左右这一切,但我依然感动了,这就已经说明了我的立场。

而儿子的立场更加简单,对于片中的那段关于PM2.5的动画,他印象十分深刻,而且能够从头到尾把一部所谓的有推手、有政治意义的片子给看完了,而且聚精会神程度不亚于玩《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这又说明了什么?

反对者如是说:“说明你被‘洗脑’了!说明柴静成功地利用自己所谓的‘第四方’身份把政府对环保的责任给引开了!”

反对者还说:“里面的数据很多都是假的,该女为人不咋地……”

作为一个严谨的人,对于这些质疑,我也通过无所不能的百度进行了一番考证,在如云的数据之前,这种考证其实并没有太多实际的意义,但我只是想证明一点——这个世界,是否存在对与错,换言之,这个世界是否存在真理?

什么是真理?

百度百科头两句,“真理是永恒不变唯真正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维基百科则是这么说的“真理通常被定义为与事实或实在相一致。然而,并没有任何一个真理的定义被学者普遍接受。许多不同的真理定义一直被广泛争论。许多与真理定义相关的主题同样无法获得共识。普世价值与绝对真理是两个不完全等同的概念,尽管它们经常性地被人们所混淆。”

我还搜到了很多和真理有关的条目,如“真金不怕火炼!”

而最有名的还是那一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突然发现,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和想法寻找下去,这个世界其实并不存在真理,也无所谓对错。也就是说,《穹顶之下》的对错争论,其实结果并非只是争论出个所以然,之所以有这么多的争议,其实还是人心在作祟。

突然想起了《笑傲江湖》里的东方不败,想起了《天龙八部》里的丁春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一统江湖”最终只是一个笑话。

那,还争什么?

必须得争论下去,因为柴静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成功,成功的吸引了亿万人的视线,成功的把目光聚焦到她的身上,她因此,由人变成了“女神”。

苍穹之下,由有多少人不希望自己成神?如果自己成不了神,至少证明神并不完美,那也是很过瘾的一件事情。换了这个角度去思考,又发现,柴静如果作为一个娱乐人物,她成功了,成功的登上了新浪的八卦版块!柴静如果作为一个媒体人士,她也成功了,成功的开创了自媒体时代的奇迹!柴静如果作为一个呼吁环保的公众人物,她成功了吗?算是吧,她把环保变成了娱乐事件。柴静如果作为一个母亲,她怎么样?片子的引子就说来源于此,但是我却不知道怎么评价这是否算是成功。

一个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后代活在一个好的环境里,为人父母,我相信这个动机很纯正。

而且,她去做了,她成功的在自己所擅长传媒领域,用心的对除了父母外所有人都关心的环保话题,认真的搞了这么一个调查(抑或是纪录)片,并且付出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和百万计的金钱……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也真真实实的感染了我。她做了很多父母根本连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所以,理应收获得到一份属于对为人母的尊重。

而对错得失,在苍穹之下,自有各式各样的人在看着。

最后用《道德经》的一句话来作为观后感的结语:“道可道,非常道。”

继续去做吧,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

全文共 7311 字

+ 加入清单

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相关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关系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此文曾于2000年10月10日作为校报增页印就,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之际)

(一)

抗美援朝战争,是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

视察过“三八线”军事设施后,1950年6月19日,美国国务卿顾问杜勒斯,在韩国国会演说称:“自由世界正在注视你们,如果与共产党妥协,等于选择导致灾难的道路。”“只要你们在人类自由的伟大事业中继续发挥有价值的作用,你们决不会是孤立的。”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对此,当过“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在其回忆录中明确断定:“在朝鲜,共产主义已经向自由世界发动第一次挑战了。现在是下决心的时候了。现在,同过去任何时候一样清楚,这是一场反对共产帝国主义的战争”。“如果我们在亚洲败于共产主义,则欧洲的命运将岌岌可危。……我们现在必须行动起来,否则我们将灭亡。”美国记者约翰·托兰在其《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中,就此写道:“为了阻止共产主义,哈里·杜鲁门总统不宣而战,迅捷地采取了人们所称的警察行动,加入了这场冲突,劝说不大情愿的联合国批准他的行动,并使15个国家参加了美国同北朝鲜和中国的战争。”

中国人都记得,正是这个杜鲁门,在当年6月27日,声称“共产党部队的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及在该地区执行合法而必要职务的美国部队。因此,我已经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而且抛出了“台湾地位未定论”(连麦克阿瑟都认为,这是不正确的,是有背开罗协定的)。同年7月底,麦克阿瑟又专门跑到台湾,“在讨论到的问题中有一个问题是国民党中国迅速而慷慨地提出要派遣军队去参加朝鲜的联合国部队。……见到了上次战争中我的老战友,蒋介石委员长,我感到非常高兴。他那抵制共产党统治的不屈不挠的决心引起我由衷的钦佩。”

由上可见,朝鲜战争的性质,在美国人是毫不含糊的。朝鲜战争与中国的关系,在他们也是一清二楚的。

1950年9月15日仁川登陆后,麦克阿瑟率领的侵朝美军曾经一度得逞、十分张狂,无视中国政府再三严正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大举进犯朝鲜北方,并迅速向朝中边境推进,还扬言“从历史上说来,鸭绿江并不是把两国截然分开的一道障碍。”

在这个严峻的历史关头,在领导下,中共中央毅然作出战略决策,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1950年10月8日,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迅速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揭开了入朝第一次战役的序幕,是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参战纪念日。

事情正如1950年11月4日中国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所说:“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相关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关系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这就是白纸黑字记载下来的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由来的历史真相。

(二)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惊天动地顶天立地的伟业。

人们爱说:“财大气粗”。迄今为止,美帝国主义是世上最为“财大气粗”者。人们又爱说“实力决定一切”。迄今为止,美帝国主义是世上实力最为强大者。50年代初,美帝国主义在这两方面更是无可匹敌。不仅如此,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一手操纵联合国,打起了“联合国军”的旗号,更是气势汹汹、不可一世。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不过一年,战乱刚刚平息,台湾、西藏等地还待解放,百业待举、百废待兴,国力极度贫弱,渴求和平安定,亟待复兴建设。面对美帝国主义这样一个庞然大物,面对这样一种突如其来的武装进犯,敢不敢抗衡?能不能抗衡?这显然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不说别的,即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内也不无疑虑,林彪称病怯阵就是一例。

在这种情况下,领导中共中央做出抗美援朝的决策,需要何等的勇气和胆略!中国人民及其子弟兵,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义无反顾、不惜牺牲,坚决响应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与朝鲜人民和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共同抗击世界上最强大凶恶的帝国主义势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英雄气概!

拿中国老百姓来说,在50年代初那样艰苦的年代,广大劳动人民刚刚翻身解放,远远没有摆脱贫困状态,但全国上下、男女老少,硬是节衣缩食、慷慨解囊,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飞机大炮,捐款所得可以购买3170架战斗机。人们只要想一想这一件事情,就可知中国人民有着何等样的博大崇高的胸怀。依靠着这样的人民,还有什么不可战胜的敌人?

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正是可以由之“看海洋”的“一滴水”。他所记述的志愿军战士在松骨峰的壮烈战斗场景,人们能够轻易忘记吗?他所记述的志愿军战士的崇高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以及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人们能不肃然起敬吗?所以,毫不奇怪,这篇报道一经发表,就全国传诵,历久弥新。“最可爱的人”,自然地成了志愿军战士的代称。《谁是最可爱的人》,也当之无愧地编入了中学语文教科书,年复一年地教育、熏陶着无数青少年学子。

请人们记住这样一点吧!那就是,当朝鲜战争的炮火燃烧到中国边境,中央做出抗美援朝决策,应朝鲜政府的要求向朝鲜派遣志愿军部队时,不少急促组建的志愿军部队还来不及换上冬装、来不及补充给养,就急如星火、星夜就路,奔赴前线的啊!所以,初期入朝参战的志愿军部队,冻死冻伤在战场的远过于战死战伤的啊!前不久,我就读得20军史话《百旅之杰》中这样一段记述:1950年12月9日,在黄草岭之战中,我20军180团二连指战员,在守卫1081高地时,全部壮烈牺牲。用日本人编纂的美军在朝作战史的话来说:“这个阵地的中国第60师,忠实地执行了它的任务,顽强战斗到底,无一人生存。”原来,“在第二天打扫战场时,才发现这个连全部冻死在阵地上。他们都俯卧在冰雪堆起的工事旁,一个个手握着枪支,许多战士的手冻结在步枪的枪栓上都无法分开。几个昼夜,摄氏零下40多度的严寒,没有一点热食进口。这样,众多的血肉之躯与冰雪一起形成了冰雕的英雄群像。”我们志愿军的年轻战士们,就是这样地支援朝鲜人民,这样地抗击帝国主义侵略、保卫自己新生的共和国和父老乡亲的啊!“为有牺牲多壮志”。中国人民志愿军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永载青史、万古流芳。

《杜鲁门回忆录》中说道,当侵朝美军遭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次战役迎头痛击后,1950年11月30日,杜鲁门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一个声明。其一开头就称:“朝鲜最近形势的发展使世界面临一次严重的危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已经自满洲派遣他们的部队到朝鲜,对在北朝鲜的联合国部队进行一次强烈的、组织得很好的进攻。虽然经过长期的、认真的努力,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相信联合国或美国绝没有侵略中国的企图,他们还是这样做了。由于美国和中国人民之间的历史友谊,一想到中国人竟被迫和我们在联合国指挥下的部队作战,不免使我们不寒而栗。”这个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美国“白皮书”式的声明,要多荒.唐就有多荒.唐。但是,其“不寒而栗”之说,却是并不虚假。正是中国人民奋起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协同朝鲜人民军,先后组织了五次战役,即杜鲁门所说“强烈的、组织得很好的进攻”,把美国侵略军及其仆从军队赶回到了“三八线”以南,粉碎了他们侵吞朝鲜、进犯中国的美梦,才使他们惶惶不可终日,不得不坐下来进行停战谈判的啊。

这场谈判历时两年,时谈时停、时谈时打、又谈又打,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美帝国主义者被迫签订了停战协定,朝鲜战争总算结束。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克拉克,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当时,美国共和党头子塔夫脱却直截了当地认为这是“美国从未遇到的最完全的失败”,“我们找不出比朝鲜战争更悲惨的例子了”。时任美国国防部部长的马歇尔叹道:“神话已经破灭了。美国原来不是像人家所想的那样一个强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首任司令员彭德怀,1953年9月12日在中央人民政府会议上有关报告中说:“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都是可以依靠人民的力量击败的。”在同一会议上,讲话中指出:“我们的经验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个比较正确的领导,就可以用我们的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美帝国主义并不可怕,就是那么一回事。我们取得了这一条经验,这是一条了不起的经验。”

在当代世界历史上,指出的这条经验的意义实在是无可估量的。1960年10月2日,伊拉克《文明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章中说:“中国在各个方面表现了它的伟大,其中最伟大的一点是它戳穿了‘纸老虎’的本质并促使‘纸老虎’失败。”这“最伟大的一点”正是从抗美援朝战争发端的。

50年过去。

回过头看益加清楚。

试想:如果当年中国人轻信“美国绝没有侵略中国的意图”,与之大谈什么“历史友谊”;如果中国人害怕美国这只庞大的纸老虎,不敢奋起抗击;又如果中国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打败了,今天将是一个什么局面。

历史明明白白地记下了:正是因为中国人民顶天立地和世界上最强大凶恶的美帝国主义,在朝鲜战场上进行了惊天动地、艰苦卓绝的直接较量(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期间已经有过间接较量),并且赢得了胜利,胜利之后又继续与之毫无间断的各式各样的反复较量,才有1958年开始的长达12年的中美大使级会谈,才有1971年10月的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才有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中国之行(朝鲜人民领袖金日成当时说:尼克松是打着白旗去北京的。)……。我们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所以今天能巍然屹立于世,中国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声望,都是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下的基础,恐怕一点也不为过吧?

1993年1月,美国《外交》季刊发表了施莱辛格的文章,题为《探索冷战后的对外政策》。这位当过美国国防部长、能源部长、中央情报局局长者写道:“中国是一个独立思考、在意识形态方面多疑的国家,其人口是美国的5倍。仅这一事实,要胁迫它就很困难。而且,中国人从来没有向美国的压力屈服过,这是引人注目的。”“可以肯定地说,美国可以使中国经济遭到重大的破坏,但是,仍然令人怀疑的是,我们能否迫使它改变其在国内的做法,虽然中国没有直接打击美国的有效方法,但我们可以肯定,我们会在其他方面付出代价。……此外,中国有能力挫败美国各种各样的外交政策目标。一个在安理会拥有表决权、而且我们依靠它在其它诸如核不扩散、控制武器和技术交流……等方面进行合作的国家,是惹不起的。”

较之当年杜鲁门、麦克阿瑟之流,施莱辛格的这番见解,显然知趣、清醒得多了,也现实、明智得多了。这也算得是美国人从朝鲜战争以来的一种历史经验的总结吧?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这种见解,正是尼克松以来美国政要共具的。尽管他们丝毫也没有改变帝国主义者的本性、放弃“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中国人不会忘记,台湾乃至西藏等至今还是一个“问题”,其源盖出于此)。

1953年9月12日讲话中就说过:“美帝国主义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要是讲一点理的话,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这也是抗美援朝战争以来屡试不爽的客观真理啊!

上述种.种,不就是铁证如山、有目共睹、胜于一切雄辩的历史真相吗?

但是,近些年来,中国国内有些人竟然撰文歪曲历史真相,诋毁抗美援朝战争,他们究竟是想干什么呢?

据报道,由美国国会授权,从今年6月25日起,美国国防部将在全美各地举行为期3年的纪念朝鲜战争50周年的活动,要全国感谢和牢记“老战士”50年前在朝战中“为全国服役和牺牲”,使“全美公众清楚地了解和认识韩战的教训、历史和传奇故事传说,以及美国为保卫世界和平和自由所作出的军事贡献”,云云。

我们呢?我们中国呢?我们中国人呢?

[附记]

承主编厚爱,此文曾于2000年10月10日作为校报增页印就,但因有关禁令未能发送。

禁令当然有作用,却难禁党心、军心和民心。

同年10月19日至21日,原20军电训队战友,在当年小队长李福桂同志合家倾力操办下,于南京相聚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大家到雨花台拜谒了革命先烈,畅抒了当年(都不满20岁)的战斗豪情和如今的不胜感慨。

2010年11月28日,在有关方面支持下,原《解放军报》驻通信兵特约记者王雄同志,在嘉兴经办了“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战友联谊”。86岁的周文江同志,庄重地以一身满挂奖勋章的戎装与会。这位全国一级战斗英雄、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的讲话语重心长,感人至深。

这两次聚会,我都带去了此文,获得了战友们的共鸣。

15年过去。5年过去。原先与会的几个战友,当年的小队长李福桂同志、老英雄周文江同志,竟已相继去世。但是,正像时为南京中共党史学会抗美援朝研究分会副会长李福桂参与副主编的、南京部分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纪念文集的书名所示,他们投入的那个“血与火的岁月”永载青史、万古流芳。又如2010年与会时获赠的、由魏巍同志题写书名的《最可爱的人新传(一)

在抗美援朝战争65年之际,笔者重发此文,正是着眼于此。

更重要的是,“我们呢?我们中国呢?我们中国人呢?

事情正如彭光谦将军所说: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抗日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一条理由是当年战胜日本鬼子以后,我们对日本的处理半途而废,美国包庇它,没有对它的战犯进行彻底审问,没有把它彻底赶出去,以至于埋下祸根。军国主义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还在。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在安倍的操纵下,今天日本在军国主义道路上依然想重蹈历史。”“今天日本政坛和当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夕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今天的日本一系列动作都是在为战争做准备。”

“跟日本讲道理没用,没有力量的正义是苍白的正义,没有正义的力量是邪恶的力量,我们既要有正义、又要有实力。在精神上,我们一定要发扬老一辈抗战精神,铁血丹心的抗战精神,铲除汉奸。”(9月30日《参考消息》)

70年之后看抗美援朝战争,不也是这样吗?

说来话长。这里只能长话短说。

今年7月25日,在朝鲜第四次老兵大会上,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演讲中,专门“向致力于实现朝鲜人民的自由独立与东方和平、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流血牺牲、帮助朝鲜进行正义革命战争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兵表达崇高敬意。”7月27日,朝鲜祖国解放战争胜利日,他又向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墓献了花圈。7月28日,媒体记者受邀前往朝鲜驻华大使馆采访。使馆内墙显著位置悬挂着1958年以及周总理与朝鲜金日成首相的欢宴合影。此中情意,不言自明。

但是,中共中央党校那个“朝鲜问题专家”,却又一本其多年来的作为那样,对此说三道四,很不像话(见7月29日《东方早报》)。

今年9月11日,此人又以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身份,在《东方早报》发表整版文章,题为《朝鲜半岛“8月危机”及其启示》,一本正经,像煞有介事。其最后的“启示”竟然是:“朝鲜核问题具有使相关事务价值翻转的功效,美国示拳具有双重意义。朝鲜核问题能使国际关系中一般认为积极的东西变为消极,使消极的东西具有积极的意义。如,增进友谊、提供援助、开展经济合作等等,一般认为这是好事,但是施之于坚持核武计划的朝鲜,就变成为其制造核武提供助力,是坏事。相反,制裁、禁运、施压这些通常被认为消极行为,施之于朝鲜,却有助于阻止其核计划,变成具有正面意义的行为。与此相关联,美韩加强军事合作,针对‘核朝鲜’进行军事演习,便具有了双重意义。从表层看,美韩军演示肌肉,无疑会刺激朝鲜,使半岛局势紧张,但也仅仅是紧张而已。因为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头号军事大国,其出击能力及关键时刻的决断能力,会使一些国家望而生畏,从而收敛自己的言行。朝鲜虽然自认为已是‘世界顶级军事强国’,但对朝美军事力量对比还是有清醒认识的。这次危机事实上已证明这一点。从这个角度看,美国在半岛的军事存在,美韩恫吓性军事演习,对防止鲁莽行为导致的军事冲突和战争,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作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如此颠倒敌友、混淆黑白、为虎作伥、助纣为虐,公然站在美帝国主义一边,这该是什么行径呢?这等“战略研究”,又究竟对谁有利,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10月10日,为纪念朝鲜劳动党成立70周年,朝鲜举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阅兵式。美国《洛杉矶时报》说:“朝鲜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国家,不过他会在周六尽全力让世界——特别是美国——相信,它是不容轻视的。”(10月11日《参考消息》)在阅兵式上,金正恩强调,在朝鲜劳动党的领导下,朝鲜将会建设成为世界级军事强国。朝鲜有信心应对美帝国主义挑起的任何战争,保卫国家和人民。

通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见到这个阅兵式的宏伟场面,见到这个像“铜豌豆”一样的兄弟邻邦,显示出如此豪迈的民族精神、无谓的英雄气概、坚强的战斗意志、严正的备战阵势,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无不会由衷敬佩和赞叹。

但是,翻遍10月11日的《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和《光明日报》,竟不见对这个阅兵的只字报道,岂不是咄咄怪事?

更有甚者,如10月11日《环球时报》社评标题所说,“嘲弄朝鲜不是某些国人自尊的表现”。这篇社评本身,又是什么样的“国人自尊的表现”呢?

当然,多年来见惯了上述那个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的那一套,所有这些都不足为奇了。

奇的是,10月12日《新闻晨报》《铭记抗美援朝功绩》的报道中引述道:“英国牛津大学大战略学家罗伯特·奥内尔也说过:‘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如果中国人没有于一九五零年十一月在朝鲜战场上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进程就一定不一样。’”

在这位英国学者如此提醒面前,那个中共中央党校战略研究所教授之流,还有何地可容?

在这位英国学者如此提醒面前,“我们呢?我们中国呢?我们中国人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全文共 1312 字

+ 加入清单

好久没有完整的读过一本小说。刚开始《一个人的朝圣》只是平缓的叙述风格吸引着我,喜欢雷秋·乔伊斯对风景细致的描写,喜欢主人翁在耳边轻轻细语的感觉,喜欢想象他在看到这些文字时的心情。

打破主人翁哈罗德的平静生活是从邮寄一封给朋友奎尼的信开始的,那时我只能看到哈罗德生活的平淡沉寂甚至有点祥和,并不能感受到哈罗德的痛苦。27章之前我一度认为平淡的生活麻木了哈罗德的神经,儿童时期的阴影时不时的袭击着哈罗德,不懂得如何去爱导致哈罗德对生活诸多躲避,一路上,哈罗德回忆着童年对爱的渴望而感到痛苦,婚后对妻子莫林和儿子戴维的所作所为而懊悔不已。直到哈罗德给加油站女孩的那封信,我才知道哈罗德的丧子之痛,才明白为什么莫林和哈罗德产生了无法跨越的鸿沟。那一刻我的心沉重了很多很多,我突然理解了第12章结尾为什么哈罗德会张开双臂在雨中挥打对回忆呐喊:不要。为什么会无法制止痛苦一直私语:原谅我,原谅我,原谅我让你失望。

心路历程啊!哈罗德刚踏上旅程时几经挣扎,徘徊在放弃的边缘,又因为一些小启发,让哈罗德重拾自信。这让我不由的想起了自己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不正是和哈罗德一样吗,选择的,疑惑着,徘徊着,又坚定着。第18章开始,哈罗德是坚定的,他放下了一切不需要的东西,地图、手电筒、胶布膏药送给了需要的人,植物百科记在脑子里,手表,银行卡邮寄回家,哈罗德轻装上阵,卸下了不需要的累赘,欣赏沿途的风景,思考过往的人生,温和的对待相遇的人们。这是我不能及的,我还无法卸下外界的诱惑,甚至有时会因此而感到苦恼。

小狗的加入,朝圣者的加入,正如哈罗德所说,什么人都有。他们搅乱了哈罗德的步伐,旅途充斥着矛盾和商业的气息。哈罗德在人群中感到孤单,唯有夜里独自徘徊才能让心得到自由。读这段时我在想,如果是我也许会选择离开他们一个人上路,但哈罗德却是感激并觉得有责任保护他们,直到朝圣者们一个个离他而去,包括最后小狗的离开,哈罗德终于又一个人了。又一次经历了失去,这让哈罗德想起了父母的遗弃,儿子的孤独,妻子的怨恨,哈罗德崩溃了。我一度怀疑结局是不是哈罗德和他父亲一样老年痴呆,那该多么的残忍啊!幸好,哈罗德只是精神上极大的痛苦,对现实中自我彻底的否认,对徒步意义的极度怀疑进而导致了他如行尸走肉般的行为。终于哈罗德昏昏沉沉的走到了贝里克,87天,627英里(1英里=1.6093公里),靠一双帆船鞋。这时没有欢呼,不是兴奋,相反倒多了许多惆怅,痛苦和不知所措。人就是这样的,这符合常理,比如我们辛苦了半学期,考了个高分,以为会很兴奋却没有高兴。考证书,得奖学金,拿奖金都好像是这样的心情。所有为什么会有过程很重要这句话了。我们应该在过程中多快乐些,到了结果,人总是开心不起来的。

丧子之痛如何放下,我无法想象,但幸好,莫林原谅和理解了哈罗德,也放过了自己。结局是他们回忆第一次在舞会上的一见钟情,还有他们笑到肚子疼。到底是怎样的一句话呢,能让俩个人笑的如此开怀?书中是这样写的:“你说得对,连好笑都算不上。”哈罗德边说边用手帕擦眼睛。有一会他好像正常了。“那就是爱的威力。其实最平常不过的一句话,一定是我们太快乐了,所以才觉得那么好笑。”

我喜欢灵魂跳跃时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纪录片打铁还需自身硬观后感

全文共 1601 字

+ 加入清单

这两天认真看完了《打铁还需自身硬》专题片,该专题片共分三篇:上篇《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中篇《严防“灯下黑”》,下篇《以担当诠释忠诚》。该片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机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把自己摆进去,加强自身建设、坚决清理门户,严防“灯下黑”,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体现“打铁自身硬、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韧劲。

专题片中,朱明国、金道铭、魏健等10余位严重违纪违法的纪检监察干部现身说法,剖析自己违纪违法行为和思想蜕变过程,发人深省、令人警醒。

观看过程中,每位违纪干部的现身说法犯罪经历和忏悔,一幕幕、一出出,触目惊心;一声声、一句句,发人深思。受益非浅,感慨良多。这些党员干部在个人欲望和利益的的驱使下逐步淡漠了法制观念,忘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宗旨,在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子女关面前丧失原则,置党多年的培养教育于不顾,利用职务之便做出有悖于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原则的事情,迈出了罪恶的步子,把自己送入了地狱之门,最终身败名裂,甚至是以生命为代价。从专题片中可以深切感受到教训是深刻的、令人痛心的,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我们一定要从这些案例中吸取教育,引以为戒。滋生腐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其放松了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出现了“只讲实惠,不讲理想;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钱财,不讲原则”等现象。其次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给他们造成了可乘之机。他们原本是国家的执法者,是原则的维护人,在工作前期也曾为党的建设做出过贡献,随着地位逐步的升迁,权利的逐步扩大,逐渐淡漠了自己的责任,忘记了自己的庄严承诺,在金钱、官位、名利的诱惑下,步入了罪恶的深渊,以致身陷囹圄,被人民所唾骂。从他们身上,也同时看到了真诚的悔悟,曾经的功成名就,曾经的家庭美满,曾经的一身正气,曾经的世人敬仰,都灰飞烟灰,他们本身的微分并不低,他们本来的生活也很富足,然而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时的贪恋造就了失败的人生,悔之晚矣!

通过专题片警示教育,我也深刻领悟到,作为一名纪检战线的干部,必须加强学习,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学习,加强理想信念。活生生的事实告诉我们,不学习,思想就得不到改造,心就不静,心不静,欲望就容易膨胀,就拒绝不了诱惑,一遇到诱惑就容易乱了方寸,就容易被诱惑的绳索绊倒。

二是坚定信念,保持廉洁自律。两袖清风,清正廉洁,这是每一名干部最基本的行为准绳。党一直教育我们要廉洁奉公、严格自律,经常向大家敲警钟。因而,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重、自律、自醒,排除非份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三是坚持以案为鉴,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在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观看了警示教育片在自己思想深处受到极大触动。对他们犯罪道路的过程、原因及教训作了反思:一些领导干部不注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私欲膨胀,背弃共产主义理想和党的宗旨,人生观、价值观偏离了正确方向,道德观念失衡,把国家和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当成了谋取不义之财,谋取私利的工具,政治上丧失信念、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腐化堕落,踏上了不归路。“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四是坚持原则,自觉接受监督。作为一名基层纪委委员,要如履薄冰,严于自律,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时刻提醒自己,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诱惑和考验,都要把握自己,洁身自好,清廉自守,千万不要干“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蠢事。随时把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当作是一种警戒,是一面镜子,经常想一想,照一照,检查一下自己有什么不足和缺点,及时加以改进和纠正。

己不正,无以正他人,无以正天下,自己风清气正了,才能有足够的底气去执法执纪,才能在工作岗位上施展拳脚,才能抓出水平、干出精彩,也才能把虚招使实,把干劲用足,把党建工作转化为发展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孔子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91 字

+ 加入清单

被热炒了很久的《孔子》最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传活动中,愈发“老来俏”的主演周润发扬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这番话让本次评审团的成员们不禁诚惶诚恐。我却只感觉到欣赏了一场冗长的“百家讲坛”,而且很显然,胡玫导演讲故事的潜力,远远不及于丹老师。据观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气还算不错,影迷们对电影如何展现孔圣人的一生更感兴趣,也不乏慕发哥之名来观影的粉丝。我想从散场之后大家的反应来看,《孔子》这部电影给了怀揣这两大期盼的观众一个交代,但是,没人想到,过程却是如此枯燥沉闷。

CCTV-6电影频道有一句着名的广告语:“打开电视看电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开电影看电视”则更为恰当。电影故事从孔子得到鲁公赏识担任大司寇开始,前半段主要讲述了孔子在鲁国意欲用自我的方式治理国家,然而处处受掣肘,只得远离故土,与弟子踏上周游列国的路途。后半段则集中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遇到的种种困境,欲寻明主而不得,历经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颜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叶落归根回到鲁国传道授业了此余生。如此复杂的资料想要用一部电影表现出来,原本就是个艰难的任务。而擅长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显然并没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观众们便在电影院里花费了两个半小时“欣赏”到了一场“电视剧”。

平心而论,电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剧情,透过保护小童、齐鲁会盟、平息公山狃叛乱等段落,集中表现了孔子的仁爱、智谋和军事上的才华。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从鲁国出走,众弟子赶来追随等一组戏,起承转合之间颇为流畅,算是片中的亮点。但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却成为了一场支离破碎的桥段集锦,影迷们均认为这一部分毫无主线可言,零散且琐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迟迟不见高潮出现,也总是看不见电影将要结束的征兆,期间有几位观众陆续离场,一去不复返。我想有相当一部分的影迷认为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苍白无聊的剧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孔子纪录片观后感400字

全文共 1689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主要描写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73岁病逝这段经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子观后感400字3篇,希望大家喜欢。 孔子观后感400字1

孔子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一想到国学就会想起论语;一想到论语就会想起孔子。

孔子是一位有德、又有才的圣人。

有德是:他会去救助穷人。比如说在《孔子》这部电影里讲了。孔子解救了一个要给季氏陪葬的小奴,那个小奴为了感谢孔子,最后还当了孔子的学生。这个事情还说明了,只要愿意去帮助别人,别人也会感谢你的。

而有才是:他会通过观察一个国家,来知道这个国家的未来。比如说,在《孔子》这部电影里说了。孔子受到卫国的邀请去了卫国,他通过观察卫国就知道卫国马上会有内乱,所以马上离开了卫国。这个事情还说明了,只要你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许多事情。

孔子虽然很有才华,很有品德,但是一生之中没有受到任何一位君王重用。所以他一生都在和他的学生流浪,直到晚年,才回到故乡鲁国,继续教育他的学生学习,直到七十二岁死去。 孔子观后感400字2

听说妈妈明天要带我去看盼望已久的电影——《孔子》,我心里就像装了无数只小兔子一样“怦怦”直跳。

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跟着妈妈来到电影院。电影开始时先介绍了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的鲁国。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说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气很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这本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影正式开始了,我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鲁国国君鲁定公把孔子从一个平民百姓提升为中都宰,再从中都宰提拔为大司寇,最后又提拔为代相国,希望能实行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也同时制约势力强大的三桓。孔子在当官期间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释放了三桓中季氏的小奴,还废除了活人陪葬的陋习;第二件事是不费一兵一卒收复了被齐国占领的三城;第三件事是铲三桓,还毁了三座高城。后来三桓中的季氏为了权利把孔子赶出鲁国,孔子只好周游列国去了,他的弟子们也一起跟随他。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真是忠心耿耿啊!过了十几年,年迈的季氏意识到自己错了,于是先把孔子的弟子冉求请回鲁国,再把孔子和其他弟子们也一一请回。这时孔子已经七十多了,再加上传来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和最亲密的弟子——子路去世的消息,真是雪上加霜呀!不久,孔子就病逝了,终年七十三岁。

看完电影,我觉得孔子真是个伟大的人物,可惜他生活在动荡的春秋时代,要是生活在唐朝的“贞观之治”太平时期,一定会有更大的成就! 孔子观后感400字3

电影业发展至今,数不尽的风云人物被搬上了银幕,在那黑白的方寸之间重领风骚,却少有人问津儒家始祖孔圣人。一则是孔子已不是单纯的一个名字或是一个人物,而是代表了一种精神和思想;再则该角色实在是难以驾驭,我们可以天马行空的去想象神怪仙魔,可以凭着照片和文字去模仿伟人的风范,可对于这位孕育出了现今华夏数千年文化于思想的孔圣人这一角色,令多少影视人望而却步。

不得不承认周润发的精湛演技,不愧是在演艺界的顶尖大师,他将孔子对世间生灵的珍惜,对家人的慈爱,对知识的求索,均展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孔子的强大智慧生出了对人世苍生的悲悯之心令人刻骨铭心,那眼神中所透出的忧伤与智慧之光,让人过目难忘。

遗憾的是,《孔子》也存在着些许瑕疵。比如在前期宣传时力捧的南子与孔子的感情戏份反倒是枯燥乏味,饰演孔子的发哥和饰演南子的周迅只有一场对手戏,且台词只有寥寥几句。南子乃孔子红颜知己一说根本就站不住脚,整个剧情发展下来,南子一角完全成了“鸡肋角色”可有可无。还有片中出现了像连环弩这样的大汉朝以后才有的“高科技”武器却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多少让人有点接受不了,好看是好看了,可还是注意点尊重历史吧。不过该片的可圈可点之处也颇多,时不时的插进一些典故如“朽木不可雕也”、“苛政猛于虎”,颇有教化人心的意思。

《孔子》从总体上来看还是不错的,也得到了孔圣人后人的认可。当然,跟历史较真的观众也大有人在,指出了片中各人的称谓不合情理等细枝末节的问题。我奉劝各位,切莫计较这些,就当这又是一场豪华的商业巨片又何妨呢?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400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