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汇总汇编9篇 作文题目经典20篇

勤俭自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精神,只有我们勤俭自立,才会懂得怎么去拼搏,怎么去努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汇总汇编9篇 作文题目,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浏览

6753

作文

1000

雷锋名人小故事2:雷锋背残疾人过河

全文共 1283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次,雷锋和战友执行森林防火巡查任务,在一个深山里,有一个小山村,一条小河从村中间穿过,以前这条河上有一座木桥,可不久前被河上游漂下来的木头给撞跨了。村民就只好从水里的石头上过河。

雷锋和他的战友经过这条河时,看到河上没有桥,有只好从水里的石头上过河。雷锋正在过河的时候,河边来了一个人,一个残疾人,从地上爬过来的。

雷锋的战友看到这个人都捂着鼻子,赶紧走开。因为这个人一身猪粪狗屎,披头散发。

那个残疾人在河边停下来,嘴里喊:“解放军同志们,帮帮我,我要过河!”

其他的战友都躲,这人太脏了,只有雷锋不躲,他一把将残疾人背过河,还专门等这个人办事完,又帮忙把他背回来。

战友们都对雷锋同志竖起大拇指,说:“雷锋同志真是好样的!” 雷锋名人故事3:苦练投手榴弹

1960年1月8日,雷锋和新战士们一起,乘火车来到营口车站。这时,月台上锣鼓喧天,口号阵阵。新战士一走下火车,团首长和老战士们就立刻迎上来,热情握手,问寒问暖,争抢背包……

雷锋被编入运输连手工艺新兵排,不久军事训练便开始了。

雷锋所在班的班长是个扎实、苦干的战士。他看雷锋个子小,力气不足,担心他的训练成绩。在开班务会议的时候,他提醒雷锋说:"小雷呀,咱们革命战士最讲互相帮助,你有什么困难可得吱声,别闷着。"雷锋高兴地回答:"放心吧,班长,我什么困难也不怕。"

真叫班长猜着了。练习投手榴弹,人家膀大腰园的新战士只要抓起教练弹,跑上几步,一撤手,教练弹就像燕子似的,打着旋儿飞得老远老远。可是,教练弹抓在雷锋手里,就有点沉重了。几天来,他费尽了力气,投一次,不及格,再投一次,还是不及格。班长再三向他传授动作要领,他左体会,右琢磨,整整练了一上午,胳膊甩得生疼,还是个不及格。

中午,他回到宿舍,心里十分不安。屋子里并不热,他额头上还是腾腾直冒汗。他想:一个人不及格,就影响全班的成绩,当一名国防战士,连个手榴弹都投不好,像话吗?他决定加倍苦练,把一切休息时间都搭上,达不到标准,决不罢休!他一个投来投去,一连投了几天,结果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越投越近了。这可真叫雷锋急得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香。

从班长的传授中,在大家的帮助下,他懂得投弹投得远,全凭臂力。因此,他投一会儿手榴弹,就练一会儿单杠。手握铁杠,刺骨冰凉。管它呢,他咬咬牙,练!练!练!,直到双手磨得再也抓不住杠子了,这才抄起手来暖一暖。他的衬衣被汗水浸透了,北风吹来,寒意沁入骨髓,他都不在乎。

实弹投掷的时候,新战士们集合在靶场上,按照命令,一个接着一个,掀开手榴弹盖,投进假设的敌人碉堡。

"雷锋就位!"指导员发出命令了。

雷锋的心呀忍不住"咚咚"乱跳。最了解新战士的心情,急忙跑过来叮嘱说“可别慌,沉住气,保准成功!"指导员呢,也投来鼓励的目光,好像说:"小伙子,勇敢些,功夫是不会白练的啊!"

雷锋答应一声,拧开手榴弹盖,把小铁环套在指头上,纵身一跃,跳出了堑壕,冲过一段开阔地,猛力一甩,只听"轰"的一声,手榴弹恰好投进了"敌人"的碉堡,得了个"优秀"。

靶场上所有的人都为他祝贺。他兴奋地咧着嘴笑了。他是多么高兴啊!多少天的苦练,终于得到了满意的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我的家风小故事三年级作文600字

全文共 1273 字

+ 加入清单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别人看来,家风是一种规矩。小时候,我也是这样认为的。爸爸妈妈总是对我说:“儿子,要懂文明,讲礼貌,学会宽容与忍让。”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文明之风。 State -owned national law, family rules.To others, family style is a rule.When I was young, I thought so too.Mom and dad always said to me, "Son, to understand civilization, politeness, and learn tolerance and forbearance." This is the style of our family -the style of civilization.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小时候的故事,使我加深了对家风的理解:小华盛顿得到了一把漂亮的斧头,好奇的他想试一试这把斧头到底锋利不锋利,便来到了花园,对着一棵小树下了“毒手”。小树咔嚓一声,被砍断了。正在小华盛顿高兴之际,外出的爸爸回来了。“完了,刚才砍倒的是爸爸心爱的小樱桃树啊!爸爸还要用它做试验哪!”不出所料,爸爸看到了他的树被砍倒,气的怒火冲天:“是谁砍倒了我的树!我要……我要……”看到爸爸这样大发雷霆,诚实的小华盛顿向爸爸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爸爸不但没有打小华盛顿,还把他搂在怀里,原谅了他。从这件小事中,就体现出华盛顿的家风——诚信之风。华盛顿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因为有良好的家风相伴。

文明是我们家的家风,我的父母对这点看的很重,从小就要求我讲文明,懂礼貌。爸爸也总是秉承礼仪之风,遇见同事或长辈,都是自己主动打招呼。听到别人的问候,人们平淡的脸上同时也显现了幸福的笑容。爸爸在严格要求自己,也同时严格要求我这样做。

首先要懂礼貌,见到叔叔阿姨要问好。是啊,每当你送给他人一个微笑,别人就会同样赠送你一个微笑。一个阿姨夸我懂礼貌,还要求她的儿子向我学习。客人走了要送客,这也是懂礼貌的一种表现。一次我沉迷于手机游戏中,客人走的时候忘记送客人,爸爸训导了我,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我错了。

其次要学会宽容,原本斤斤计较的我在爸爸的影响下,也逐渐学会了宽容。同学之间有种“甩笔”的游戏,经常把墨水甩到衣服上,因为宽容,我没有到办公室向老师告状,而是接受了同学的“对不起”,我也会用“没关系”化解了双方的矛盾。

再次要学会忍让,以前的我不会忍让,总认为别人侵犯我,我一定要进行反击。一次在游乐场玩耍时,我刚建好了一座“沙堡”,正在我高兴的时候,被一个小妹妹无意踢散了,当时我非常生气,但因为妹妹小,而且是无意的,我没有对小妹妹发火,但没想到小妹妹随即向我脸上扔了一把沙土,我刚要出手打小妹妹,被爸爸一把拉住。回到家爸爸告诉我,男人要学会忍让。如果我把小妹妹打了,别人不理解,肯定会认为我没有教养,没有素质。通过这件事,我理解了忍让是提高自己素养的一种途径。

文明之风就是我的家风,它会在我成长的路上伴我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有关素养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2532 字

+ 加入清单

1.廉蔺交欢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

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

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起。

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了。

2.程门立雪

杨时(1053年~1135年)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年~1085年)、程颐(1033年~1107年)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 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年~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3.张良拜师

张良(?~ 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五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

素养名人故事

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

又到了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 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想一想:这是一个动人的传说,张良拜师,第三次才见到老师,如果是你,你会去第三次吗?为什么?

4.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路过沔阳湖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

天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

沔阳湖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物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名人宋濂的故事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宋濂小时侯 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到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教师家风家训征文优秀

全文共 1700 字

+ 加入清单

在《家训》中,包公给后世子孙立了一条严格的家规,:“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我曾在想,包公子孙为何能做到居官清廉?是包公包公以身示范的家风影响了后辈子孙,也是他留下的《家训》教育了后辈子孙,这也不断印证了家风的重要,良好的家庭有良好的家风。

看了这些,我开始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后来,我又看了我国现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一家的故事,以及杨家将,曾国藩等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而我们常常听到的卧冰求鲤的故事,也教育我们要孝敬父母,树立良好的家风形象。

听了这些故事,我感受到家风的重要性。良好的家风是一本既多彩又鲜活的教科书,伴随着我们健康地成长。它虽没有文本要求挂在墙上,没有条目细则放在床头,但却在无形和潜在地发挥着教育功能。

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祖上传下来的某种风气、习俗,与这个家庭的兴衰荣辱相辅相成。良好的家风,是通过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耳濡目染,代代相传的无声教育。

我的祖上是从山东登州府海盐县过来的。祖辈拖家带口,长途跋涉,相中了青松岭三道沟这个地方。三道沟有三条沟,其中西南沟最深最宽。沟里长着树,蕴着水,聚集了满沟的灵气。曾祖父把房子建在沟口的平台上,自己脱坯垒墙,燕子衔泥式筑成了温馨的家。我的祖辈在这里扎下了根,生儿育女,一代代繁衍,曾祖父身体力行,勤俭持家,于生活的琐碎中衍生出的纯朴家风世代相传。

祖父的一生似富有传奇式色彩,在父母的讲述中渐渐走进我的记忆中的。祖父在走社会时是个生意人,贩卖杂粮、山货等,牵着一头驴终日行走于崎岖的山道间。祖父那时的理念就很新,不甘心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走南闯北的阅历使他长了见识,也富裕了家庭的生活。祖父终日躲避着生产队长的眼睛,含辛茹苦地往返于**、凌源、平庄之间,崎岖的山道上洒下了祖父辛勤劳动的汗水。

那年夏天庄稼疯长,祖父的担子刮倒了道边的庄稼。生产队长借机把祖父抓了起来,交给公社的工作组。他们盲目缺少温度,却有着狂热的冲动,无数的拳脚雨点般打在祖父的身上。祖父宁肯挨打,蹲大狱,也决不屈服,他是在抗争,用伤害身躯的方式在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清白,虽然最终拗不过那个时代,却在村庄留下了令人震撼的、清晰的印记。我时常想,祖父如果活在现在的社会中,凭着他执着的信念和与生俱来的经商头脑,一定会大有作为的。祖父虽然过世了,但他遗留下的清白家风却警示着后人。

祖父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主动给父亲说媒的人很多,邻村大北沟老任家主动要把姑娘许给父亲,但祖父嫌姑娘岁数大,没答应。姻缘是有一定的定数的。原来是我母亲在等着父亲,一顶花轿吹吹打打,办的是流水席,颇是风光热闹了一番。

祖父去世后,家道中落。父亲继承了祖父生意人精明的头脑,却一心扑在农事上。

西南沟的家远离营子,父亲觉得孤,他决定不再离群所居,队里在营子当中给我家盖了三间土平房,父亲当队里的饲养员。和农村的许多小门小户人家一样,三亩地的宅院,只盖三间坐北朝南的正房。从旧房子搬进新房子,预示着我家在终结一段旧生活的同时,也开启了另一段崭新的生活,我家真正融入了新农村的火热生活中。作为交换条件,父亲当上了队里的饲养员,住在队里,父亲精心地喂养那些牛马驴,与它们的感情与日俱增。看见父亲,羊儿咩咩,驴儿咴咴,牛儿哞哞,张着嘴仿佛要说出许多话来。父亲说,它们虽然是哑巴牲口,但它们也是有灵性的,比世上有些人还懂得知恩图报。父亲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子女的教育。父亲虽然没有念过一天书,却深知文化的重要性,他节衣缩食,把两个儿子都供到了初中。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是一个家庭生活的总基调,是一种潜在的、恒久的、无形的力量。家风在耳濡目染中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着孩子的人格,陶冶着孩子的性情,升华着孩子的思想,开发着孩子的智能。只有良好淳朴、健康向上的家风,才能使人(特别是孩子)找到与生命紧紧相连的全部呼应关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才能为美好的人生奠下坚实之基。

一直梦想着他的孩子们生活得越来越幸福。勤奋的劳作便是他实现家庭梦想唯一的手段,这也足以托起整个家庭的梦想。

我想,勤劳,我应该传承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名人尊师重道哲理故事

全文共 809 字

+ 加入清单

尊师重教的故事——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39;礼制#39;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尊师重教的故事——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数学家华罗庚:修炼成名不忘师恩

华罗庚,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在他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老师的栽培。”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华罗庚在金坛作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座,进会场时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的知遇之恩,华罗庚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他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更是数学界的一段佳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名人故事:刘胡兰,鲁迅

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为国弃医从文及

在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代,鲁迅抱着医学救国的热情东渡日本留学。当他从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寇砍头示众、周围却挤满了看到同胞被害而麻木不仁的人群的情景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他毅然弃医从文,立志用手中的笔来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的灵魂。

分析:个人的理想重要还是民族的振兴重要?鲁迅选择了后者。在那风雨如磐暗故园的时代,这样的选择又是何等伟大。

话题:理想和现实选择

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一位10岁参加抗日儿童团、14岁参加共产党的小姑娘。解放战争时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为掩护革命同志转移而被捕。她坚贞不屈,神情镇定,从容地卧倒在敌人的铡刀下,英勇牺牲,年仅15岁。毛泽东亲自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分析:女性一直是弱小者的代名词,但有谁敢说刘胡兰弱小?因为有了理想,弱小的身躯里也装着无限大的勇气。

话题:生命的价值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我的家风家训作文

全文共 74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在中国,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规和家训。而我家一直有一套家训指导着我前行。

尊敬长辈,以孝为先。每天我的爸爸妈妈都告诉我,要尊敬长者,孝敬父母。每天吃饭的时候,爷爷都是坐在最中间的位置,爷爷先动筷子,我们才可以吃饭。每天,全家人都生活在浓浓的亲情之中,也处处体现着我们对爷爷的孝顺与尊敬。在中华民族,孝敬父母是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也要孝敬父母的父母,也就是我们的爷爷奶奶,还有所有的老人长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美好和谐。

以礼待人,修身养德。妈妈常常教导我,女孩子,要淑女一点,别整天疯玩。妈妈还很严格地要求我,教我学会与人交流,学会以礼待人。我们的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向来重视家教。妈妈曾跟我说:“现在对你严加管教,对你未来的很多习惯都有很大的帮助。”她还说这是家风,如果不重视家风,很难想象未来的我会怎样。她希望可以给我创造一个温馨、节俭、又认真的学习氛围。古人讲,“非学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广才”,知书才能明礼,学习就能升华。要让家里多一分书香气,茶余饭后,看看书,读读报,谈天论事,让家人从中得到更多的教化和启迪。当然,家庭的学习不需要有计划的开展什么活动,但培养家人的读书情趣,在悠静的家庭环境里畅游书海,总能给人心情恬淡的意境,使人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家风不仅是一个家的风气,更是一个国家的风气,一个国家是否强荣繁盛,不单单只看它的物资够不够丰富,风气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衰败与强盛,只有好的社会风气,这个国家才能国富民强。我们应该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端正家风,继承优良的家训家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社会风气更加纯洁,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的国家才会有好的发展,国家的未来才会更加繁荣昌盛、安国富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现代名人的励志故事_名人故事作文3600字

全文共 3441 字

+ 加入清单

名人励志优秀经典故事:三大富豪的财富观

洛克菲勒到饭店住宿,只开普通间。侍者不解,说:“您儿子每次来都要最好的房间,您为何这样?”洛克菲勒说:“因为他有一个百万富翁的爸爸,而我却没有。”

比尔·盖茨和一位朋友开车去希尔顿饭店,发现饭店前停了很多车,车位很紧张,而旁边的贵宾车位却空着。朋友建议把车停在那儿。

“噢,这要花12美元,可不是个好价钱。”盖茨说。

“我来付。”朋友道。

“那可不是个好主意,他们超值收费。”盖茨说。

在盖茨的坚持下,他们最终还是找了个普通车位。

一次,李嘉诚上车前掏手绢擦脸,带出一元钱的硬币掉到地上。天下着雨,李嘉诚执意要从车下把钱捡出来。后来还是旁边的侍者为他捡回了这一元钱,李嘉诚付给他100元的小费。他说:“那一元钱如果不捡起来,被水冲走可能就浪费了,这100元却不会被浪费,钱是社会创造的财富,不应被浪费。”

这三个大富豪都喜欢财富,因为热爱并珍视财富是获得财富的前提条件,他们从来不乱花钱,很重视财富应有的价值,这可以说是他们对财富的基本态度和良好习惯。但他们又不为财富所羁绊,不困于财富,为慈善事业所做的捐献是数以亿计的,他们让财富充分体现它自身的价值,也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名人励志优秀经典故事:崔永元的第一课

名嘴崔永元从央视辞职后,任教于母校中国传媒大学。为了上好第一堂课,他提前三个多月就开始备课,泡图书馆,查阅资料,制作教案,可谓精益求精。开课前一天,他想在网上再淘点资料以完善教案,没想到,输入关键词后,他当时就崩溃了,因为他发现网上各种观点比他想要告诉给学生的还要全面。

重新备课已来不及,崔永元只得硬着头皮走进课堂。大概讲了十来分钟,就有学生站起来提问,那是个在学术界都没有定论的问题。怎么办?是装腔作势地谈出一二三点,还是应付一句“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次课谈及”?显然,这都不是好办法,崔永元知道,如今那个“只有你知道,学生不知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蒙混是过不了关的。相较于主持人,老师的要求高得多,主持人可以说这样的话:“上个世纪有这样一件事。”但大学老师则不能,他们必须说:“一九几几年,几月几日如何如何,某某报纸怎么报道。”也就是说,主持人能够含糊其辞,而大学老师必须提供真实准确的资料。

不过,崔永元反应很快,也很冷静,在那学生提问后,没有再按教案讲课,而是对全班学生说:“刚才,这位同学的问题很好。一件事在历史上说法很多,哪个才是真相呢?下面,大家可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几十分钟很快过去,这堂课在大家意犹未尽中顺利结束。

从备课到授课,崔永元的第一课其实更像一种历险,他之所以能最终涉险过关,关键在于他没有用“著名主持人”的名头去唬学生,而是把自己摆在“新手”的位置上,对教学环节做过较为充分的准备,以至于面对难以解答的学生提问时,能够选择最为恰当的探究式教学法,最终成功完成教学任务。

这就给人们一个启示:一个人,不管他(她)曾经有多么“牛”,在跨界之后,都应该先老老实实地做一只“羊”。

名人励志优秀经典故事:张国立的幽默妙语

2019年,央视春晚主持“新人”张国立的幽默妙语多次赢得满堂喝彩,比如,他戏谑毕福剑时说:“一提到女演员,你的脸上就必浮贱!”仅仅是巧用谐音,即“一语中的”,让人乐不可支。张国立是大型影视颁奖典礼的主持常客,他的幽默风采早已练就。

虚实结合,回避难题

2019年1月7日下午,“把乐带回家2019年暨快乐送”启动新闻发布会在上海举行,品牌代言人张国立、蔡依林等明星悉数出席。由于张国立是春晚团队主要成员,因此,在记者提问环节,张国立便成了焦点。看到一位事先准备好问题的记者拿出字条,张国立先发制人道:“一看你就是主办方的托,提个问还照着字条念,一点都不专业。”哄堂大笑之后,这名记者问:“有消息说,您将担任春晚主持人,是真的吗?”闻言,他先是拿出手机做打电话状,随即又放下手机说:“现在打好像不好,等一会儿我问问冯小刚,看能不能说。”逗得现场一片笑声。又有记者问他会不会在春晚上演小品,对此,他又故技重演道:“我还没有接到确切消息,不过对网上的各种说法,我现在不能去回应。我一会儿给你冯小刚的电话,你直接打给他吧!”于是,又引来阵阵笑声。

由于张国立是冯小刚的铁哥们,既是春晚团队成员,又是主持和表演大家,因此,网上关于他的传闻铺天盖地,记者们又怎会轻易放过?但惯于幽默的张国立,练就了一副绝好的“太极”功夫,面对“主持人”之问,他虚虚实实、假痴不癫,谈笑间便将难题化解;对于“演小品”之问,他在直言“现在不能去回应”后,再次祭出挡箭牌春晚导演冯小刚,于是,难题又一次“灰飞烟灭”。

巧思妙解,表达情意

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电影《私人订制》“优质刚材”新闻发布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张国立应邀担任该场发布会主持人。一开场,张国立便给多年的好友冯小刚和葛优送上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青花瓷瓶,待对方询问原因,他含笑解释说:“在得知要来这次发布会当主持人的时候,我就在想,既然冯小刚‘订制’我做主持人,那我也得礼尚往来,给二位‘订制’一份礼物啊!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小小的瓷质瓶子。”“这里面肯定有什么说头!”葛优忙不迭地插话道。“当然有说头啦!你和冯小刚相交20年了吧?20年在婚姻里叫什么婚?瓷婚!”就在观众都报以掌声时,他笑着制止道,“别急啊,还有呢!要是套用北京话,‘瓷’还能讲成什么?瓷实,也就是铁哥们!现在可以鼓掌了!”于是笑声一片,掌声四起。

此中,张国立从两个层面回答了问题。对“送礼原因”,他援引“礼尚往来”之熟语,巧取《私人订制》之“订制”,既理据充分又契合,自给人以智慧风趣之感。至于“送瓷瓶原因”,解说则更为高妙,“婚姻”之比,可见友情之深。20年“瓷婚”之际,送上一个“瓷实”的瓷瓶,岂不是意义非凡?而张是二位共同的朋友,可谓人所共知。如此,观众便能从礼物中感受到他对友情的珍视,进而由衷地为其巧思妙解而喝彩。

生拉硬扯,营造氛围

冯小刚电影作品音乐会在北京工人体育馆隆重举行。演出串场时,主持人张国立则对冯小刚及到场嘉宾葛优等人极尽调侃之能事。在说葛优时,他先回忆起1988年:“那时候我们一起拍《顽主》,我是男一号,葛优是男二号。结果男一号没火,他却火了。我就开始研究他,发现光头的男演员容易火,我就也光头了。”一片笑声中,他又一本正经道:“拍了《康熙微服私访记》等热门电视后,我还是不如他火呀!于是就继续研究,原来我还在拍电视剧,葛优都演电影了。但对这个研究结果,很多人不认可,理由是真不长头发的光头才能火呢!于是我特地研究了一番他的光头,确实不长头发。摄影机快拍他头顶!”就在笑声、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时,他又自嘲道:“不过,我最近脱发,很可能要火。”随之更是爆笑不止。

不长的几句话,即赢得多次笑声和掌声,其原因则是成功地运用了生拉硬扯之术。众所周知,“光头”与“火”根本没有必然联系,但张国立却一本正经地说“光头容易火”是自己研究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又假借他人之口研究出“真不长头发的光头才能火”,而葛优又恰恰是个真光头。如此出人意料的生拉硬扯,能不让人乐而开怀?再加之他在说话时亦庄亦谐,赢得笑声和掌声自属情理之中。

寓庄于谐,给人教益

由南方电视台主办的“南方盛典颁奖礼”在广州东方宾馆举行,现场揭晓的“‘剧’变50年·十大经典电视剧”中,《西游记》《红楼梦》《亮剑》《金婚》《士兵突击》《上海滩》等赫然在列。由于张国立在《金婚》中饰演的是男一号佟志,其妻邓婕在《红楼梦》众成功地塑造了王熙凤的形象,于是,夫妻二人便代表两个剧组登台领奖。

二人携手上台时,观众则狂呼“张国立,张国立”,考虑到邓婕或有些许难堪,张国立先是风趣地回应:“哎,这么老了还有人叫啊!”惹来全场大笑后,他又高声说道:“恭喜邓婕,‘十大经典’,咱家就占了两个。邓婕老师平时老问我,这么大岁数了,为什么还那么爱拍电视剧?现在我可以当众回答她了,爱拍,就是为了喜欢我们的观众啊!”此言一出,台下掌声如潮。

作为丈夫,不能让妻子受到委屈,无疑是一种责任。于是,面对粉丝只喊自己的姓名,张国立先是以“老了”自嘲,引发笑声后,又极为机智地将观众的目光聚焦到夫人身上。如此一来,不仅赢得了夫人的欢心,而且还能借助于这番诙谐妙语向观众表白——我们的努力都是为了你们!而这种职业操守,难道不是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极为需要的吗?于是,人们在深受感动和教益的同时,自然会回报以更加热烈的掌声。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翟永龄止母念佛名人故事

全文共 924 字

+ 加入清单

翟永龄,是明朝中期一位小有名气的神童。他的父亲是个教书先生,整日以读诗书为乐。翟永龄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幼就养成了刻苦读书的习惯,到七八岁时,写诗作文章就很有名气了。他还有个特点,就是爱动脑子,街坊邻居有了什么难以解决的事,只要让他遇上,保证一会儿就能想出办法来。时间一久,谁家有了难题,都愿意找他出个主意。这年,翟永龄只有十一岁。

他的母亲是个佛教徒,平时,每天都要烧香念佛,而且一念起来,就要从点一炷香开始念,直念到香烧完,才算完事;如果碰上逢年过节,那更是不得了,要设香案,烧纸钱,特别是烧香,要连烧三次,每次也要念三次佛,家中人没有不烦的,但谁也不敢吭声。

这一日,父亲把翟永龄叫到书房说:“你母亲终日这样念佛,有用处吗?”

翟永龄说:“有什么用处!只能是浪费时间,浪费钱财,还招人生厌,我心中早就烦了。”

父亲说:“你有法子让她不念吗?”

翟永龄道:“她脾气那么大,谁敢呀?你要敢的话,你就去制止呀!”

父亲笑着说:“别人家中的大事小事,只要作了难,你都能想出法来,难道自己家的事就没法了吗?”

翟永龄笑着说:“我不是没法,只是不忍心骗她。”

父亲道:“你不忍心骗她,‘佛’可忍心,不仅骗了她,还骗了咱们全家的钱财呢!”

翟永龄说:“那好吧,我这就去。”

翟永龄来到堂屋,见母亲正跪在佛像前,口中念念有词,便走上前去猛地大声喊道:“母亲!母亲!”

母亲没有理睬。照旧念佛不止。

翟永龄又一连大声喊了两次。

母亲这才一边念佛,一边说:“我听见了,什么事?”

翟永龄没有回答。

当母亲问他后,又继续念佛的时候,翟永龄又大声喊道:“母亲!母亲!母亲!”

连喊三声,喊得母亲心烦意乱,不由大怒,立即停下念佛,站起身来,回头对他责骂说:“烦死了,叫魂吗!我又不是聋子,你这么大喊大叫干什么?”

翟永龄见母亲生气,遂笑着解释说:“母亲,不必生气。我只叫了你几声,你就觉得烦死了;可你一天要念‘阿弥陀佛’几百遍,甚至上千遍,佛祖不是更烦吗?这样下去,佛祖烦到一定时候,就会发怒,到那时,可就不得了啊!”

母亲一听,有些害怕,急问:“怎么个不得了法?”

翟永龄说:“佛经上讲,如果教徒得罪了佛祖,活着要遭殃,死后去不了极乐世界!”

“啊!”母亲听后,吓得脸都变了色,从此再也不敢有事无事地念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名人谈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244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八十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

(1)精其选。

(2)解其言。

(3)知其意。

(4)明其理。

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真是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就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听说在中国初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像念五经四书一样,一字一字地高声朗诵。照这个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天也念不完。大多数的书,其实就像报纸上的新闻一样,有些可能轰动一时,但是昙花一现,不久就过去了。所以,书虽多,真正值得精读的并不多。下面所说的就指值得精读的书而言。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必发愁。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对于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从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书,都是经过历来群众的推荐,经过时间的选择,流传了下来。我们看见古代流传下来的书,大部分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心里觉得奇怪,怎么古人写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他们所作的东西,也有许多没有价值的,不过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为历代群众所推荐,在时间的考验上,落了选,被刷下去了。现在我们所称谓“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还要有些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我们只能看现在的榜。

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须要精读的书。这就是要一本一本地读,所以在一个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在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就中国的汉语笼统地说,有现代汉语,有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统称为古文。详细地说,古文之中又有时代的不同,有先秦的古文,有两汉的古文,有魏晋的古文,有唐宋的古文。中国汉族的古书,都是用这些不同的古文写的。这些古文,都是用一般汉字写的,但是仅只认识汉字还不行。我们看不懂古人用古文写的书。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就看不见这道关里边是什么情况,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好在关外指手划脚,那是不行的。我所说的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这一道语言文字关。当然要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这是当然的事,这里就不多谈了。

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比写那部书的人的话少,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简单一些,不能像他所要说的话那样罗嗦。这个缺点倒有办法可以克服。只要他不怕罗嗦就可以了。好在笔墨纸张都很便宜,文章写得罗嗦一点无非是多费一点笔墨纸张,那也不是了不起的事。可是言不尽意那种困难,就没有法子克服了。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比如一个人说,他牙痛。牙是一个概念,痛是一个概念,牙痛又是一个概念。其实他不仅止于牙痛而已。那个痛,有一种特别的痛法,有一定的大小范围,有一定的深度。这都是很复杂的情况,不是仅仅牙痛两个字所能说清楚的,无论怎样罗嗦他也说不出来的,言不尽意的困难就在于此。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书的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仅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死读书的人就是书呆子。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可再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的人的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的主观上的反映。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好像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从前有人说过:“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观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这就是“六经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甚而至于没有得古人所有的意,而只在语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经”。只有达到“六经注我”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名人故事作文300字

全文共 30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妈妈从图书馆买来了一本名叫《中外名人故事》的书,我一回到家就兴致勃勃的读了起来。来源:

哇!这本书的目录上有这么多名人呀!不光有中国的名人,就连外国的名人也不计其数,其中就有爱迪生、瓦特、达尔文、爱因斯坦……名人,这当中最吸引我的属爱迪生了。来源:

爱迪生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我想这也是恰如其分的,因为爱迪生一生中有20xx多种发明,其中有许多发明是我们这个时代很普通的东西,可是他们那个年代很罕见。爱迪生小的时候并不聪明,可是尽管这样他还是喜欢问一些问题,这也使他变得比常人更加聪明了。

《中外名人故事》中的名人都是靠着勤奋学习而成为名人的,所以我们就要学习他们勤奋学习的态度,长大后当一位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名人家教故事

全文共 2492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看得很多,但对于他作为父亲的事迹,却基本很少看到。其实鲁迅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教育儿子的方法非常值得借鉴。

鲁迅因擅写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有人就认为他一脸正气,为人严肃,缺少人情味。其实,鲁迅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他在家庭中,便是一位宽厚的丈夫,慈爱的父亲。因为有鲁迅充满父爱的艺术教育方法,海婴最终成才。

1、给孩子全部的爱。

鲁迅晚年得子,自然喜爱万分,鲁迅对海婴倾注了全部的父爱。每天深夜12时至凌晨2时,他一定要轻轻上楼,察看海婴的睡眠情况,帮忙盖好被子;孩子睡足就逗孩子玩,孩子倦了就抱起孩子,哼着催眠曲,把孩子送进梦乡;孩子病了,鲁迅更是彻夜守护。正如鲁迅妻子许广平所说的:“他是尽了很大的力量,努力分担那可能范围里的为父之责的。”

2、信守承诺,尊重孩子。

海婴渐渐长大了,鲁迅就有选择地带他去看电影。凡是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如《泰山之子》、《米老鼠》及世界风光类的影片,鲁迅常常带他去观看。一次,吃晚饭时,海婴听说饮誉世界的“海京伯”马戏团到上海演出,高兴得手舞足蹈。但鲁迅考虑到马戏团大多为猛兽表演,且在深夜临睡前,怕海婴受到惊吓,终于没有带他去看。海婴为此嚎啕大哭了一场。鲁迅第二天便耐心地对他说明了原因,答应别找机会,白天陪他去看。鲁迅在1933年10月20日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条记载:“午后同广平携海婴去海京伯兽苑。” 这件事给海婴印象很深,以后每提及此事,海婴就动情地说:“父亲对我如此真心的爱,使我认识到一个人如何才能当一个好父亲。”

3、理解孩子。

鲁迅把儿童看作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竭力反对两种因袭的错误教育方法:一种是粗暴压服的方法,对儿童非打即骂,使得儿童从小唯唯诺诺,低声下气,思想愚钝,目光呆滞,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其实这类孩子长大以后,“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另一种是娇生惯养的方法,任其跋扈,放任不管,使儿童在家里成了“小霸王”要什么给什么,待到将来走到社会,“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鲁迅提倡,对儿童要了解他们的心灵世界,懂得他们的兴趣和喜好。他曾经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有一天,鲁迅在家里请朋友吃饭,桌上摆了一盘鱼丸子,海婴面前也放了一小碟,他先夹了一个尝尝,觉得味道不新鲜,就嚷菜坏了。大家从大盘中拣来尝了尝,都说是新鲜的,以为是孩子瞎嚷,就不去理他。但鲁迅却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意见,把海婴碟子里的拣来尝了尝,果然味道变了,赶紧吐了出来。鲁迅说:“孩子说不新鲜,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4、要教导孩子。

鲁迅认为,对儿童要循循善诱,教给他们文化知识,使他们明辨事理。儿童天真活泼,喜欢游戏,有爱美的天性,大人要注意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求知欲。他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因此,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鲁迅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如果问题过于复杂,他就会说 “等你大一点读书了,书本和先生会告诉你的。”

5、让孩子游戏。

鲁迅曾经指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就是从孩子摆弄玩具中,根据儿童的.特点,引导,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促使其健康成材的。

鲁迅发现海婴从小对理工知识有兴趣,便给海婴买来一套木工工具的玩具。小海婴捧如至宝,常常用它敲敲打打,那认真的神态,俨然像一个小工程师在盖房子。鲁迅还常常带海婴到郊外去玩,欣赏清清的河水,鲜艳的野花,嫩绿的庄稼,追逐漂亮的蝴蝶,捕捉有趣的昆虫。野外的新鲜空气,滋润着海婴稚嫩的心田。一次,鲁迅好友瞿秋白送海婴一套苏联儿童玩具,这是一种类似积木的铁制玩具,有上百个金属零件,可以组装出各种各样的玩意儿,小到简单的翘翘板,大到复杂的起重机、飞机等。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在玩具盒上用娟秀的笔体,写明一共有多少零件,如何玩法。鲁迅和许广平慎重地对小海婴说:“这是何叔叔、何叔母从苏联带给你的,你可要格外爱惜。”小海婴迷上了“积铁”,一玩就是半天。他由玩“积铁”开始,迷上了理工技术,小小年纪,就能拆钟、修锁、装矿石收音机了。

出生在那个年代,却有如此先进而科学的育儿观念,鲁迅真是一位大师。

经风雨,见彩虹——李嘉诚的“父教”故事

1940年冬天,李嘉诚一家离井背乡,逃至香港。流离失所来到异地,是李嘉诚生命中第一次转折,也是他经历人间苦难的开始。香港,那是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初到香港的李嘉诚茫然了,举目看到世态炎凉,心里产生很多感想,童年时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天真被现实粉碎了。但是尽管有纠缠不清的困惑,李嘉诚并没有失望,没有失去信心,还是充满斗志地实现自己学业的理想。

在亲友们的帮助下,李嘉诚进入香港的中学继续初中学业,清一色的英语教材使李嘉诚内心复杂世界又添一份学业上的惶恐不安。虽然困难重重,但对于生性倔强、做事从不半途而废的李嘉诚来说,这是一次极好的应战。李嘉诚起早贪黑,抓住点滴时间补课,渐渐地,终于跟上了班里的学习进度。

然而正当李嘉诚踌躇满志、刻苦学习的时候,一个巨大的不幸降临到李氏一家人头上。父亲李云经因劳累过度不幸染上肺病,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拼命温习功课,他想让学业有好成绩使父亲高兴。贫病交加、卧床不起的父亲,视李嘉诚的学业比自己生命还重,他多次嘱咐李嘉诚千万别让为父的病情耽搁了学业。为了不使儿子失学,这个尊敬的父亲将自己的药钱存下来,供李嘉诚读书,由此以往,父亲的病愈来愈重,李嘉诚至今还记得,自己每次去医院给父亲送饭,父亲不是抱怨太多太好,就是将饭盒中的菜塞到李嘉诚的嘴里。

在如此生活重压下,李嘉诚仍然未放弃自己的理想,更加拼命学习,终于“后来者居上”,名列前茅。但是,父亲还是离他而去了。临终前,父亲喘息着,用尽力气抓住儿子的手,嘴里喃喃叮嘱李嘉诚要有勇气,好好做人,说:“阿诚,阿爸对不起你……”还在为自己优秀的儿子学业将从此中断而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名人成功励志故事大全

全文共 212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当人生路上遇到一些坎坷,难免会沮丧萎靡,这个时候请多想想那些成功人士的曲折之路,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成功必须冲破障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名人成功励志故事大全,希望能帮助大家!

《廖昌永》(篇一)

廖昌永——这一响铛铛的名字,为我们中国人在世界歌唱家中搏得了地位,你可知道他原来是农民的儿子。

廖昌永7岁那年,父亲病故了,这对本来就十分贫困的廖昌永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上学后,廖昌永渐渐地喜欢上了音乐,他对音乐的最初了解,来自于农村的大喇叭,每天清晨村头电线杆的喇叭里传出的歌声,如同细雨一样,滋润着他那颗热爱音乐的心。

从此,廖昌永不放弃任何学习音乐的机会。虽然他也曾失败过,但音乐那优美的旋律一次次漫湿了他枯干的心灵,最终他从阴影中走出来了,成为一个着名的男高音歌唱家。

《坚持》(篇二)

坚持到底的最佳实例可能就是亚伯拉罕·林肯。如果你想知道有谁从末放弃,那就不必再寻寻觅觅了!生下来就一贫如洗的林肯,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败,八次竞选八次落败,两次经商失败,甚至还精神崩溃过一次。

好多次,他本可以放弃,但他并没有如此,也正因为他没有放弃,才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此路艰辛而泥泞。我一只脚滑了一下,另一只脚也因而站不稳;但我缓口气,告诉自己,“这不过是滑一跤,并不是死去而爬不起来。”——林肯在竞选参议员落败后如是说。

《创造奇迹》(篇三)

法国名画家纪雷有一天参加一个宴会,宴会上有个身材矮小的人走到他面前,向他深深一鞠躬,请求他收为徒弟。纪雷朝那人看了一眼,发现他是个缺了两只手臂的残废人,就婉转拒绝他,并说:“我想你画画恐怕不太方便吧?”

可是那个人并不在意,立刻说:“不,我虽然没有手,但是还有两只脚。”说着,便请主人拿来纸和笔,坐在地上,就用脚趾头夹着笔画了起来。他虽然是用脚画画,但是画得很好,足见是下过一番苦功的。在场的客人,包括纪雷在内,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纪雷很高兴,马上便收他为徒弟。这个矮个子自从拜纪雷为师之后,更加用心学习,没几年的工夫便名扬天下。他就是有名的无臂画家杜兹纳。

启示:没有手竟然能成为画家,岂不是很不可思议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排除万难的毅力和恒心,你就能创造奇迹,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只要努力、才会出现奇迹。

《是蝴蝶,就不怕翅膀上的雨水》(篇四)

3岁那年,她的父母离婚了。因为家庭的贫困,加上血统的原因,一家人备受歧视。母亲带着她过着四处漂泊的生活,她们因无法支付租金而寄宿在朋友家的地板上。

即使是这样,她却从未掉过眼泪。因为母亲曾是一名歌剧演唱家,小小年纪的她受母亲影响,4岁时,就迷恋上了音乐,常常跟在母亲身后学唱歌。

上学后的她,学习成绩并不优秀。一次测试,她的数学得了6分,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责备了她,但她却理直气壮地站起来,说:“数学对于我没用,以后我要当歌星。”此语一出,立刻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在同学的嘲笑声中,她紧紧地握紧了拳头。

13岁起,她开始了音乐创作,14岁,她找到了几个录音棚,担任他们的后备试音歌手。高中毕业,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带着稚嫩的梦想,到了纽约。

刚到纽约时,她只能在酒吧里做招待,与人合租狭小的房子,自己常常在客厅地板上铺一张床垫过夜;她每周常常只能靠一包干酪通心粉艰难度日,在经济极为拮据的几个月,她甚至只能靠附近熟食店老板施舍的硬面包和冰水填饱肚子。

然而她没屈服,在昏暗的灯光下,她不停地写歌,写到手发麻,累得趴在桌上睡着了。她热切地盼望着有一份合约,出一张唱片。然而她跑遍了纽约街头所有的唱片公司,都被拒绝在门外。

18岁时,她终于在一家热门的俱乐部获得了登台表演的机会,她的完美的嗓音和创作才华渐渐为人注意,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以35万美元的合约成功将她揽入旗下。35万美元,对于她是一个天价,那一刻,她热泪盈眶。

她很快在公司崭露头角,为公司创下排行榜的十大热门歌曲。她的歌曲也越来越成熟,而形象也变得性感自信,她频频出现在各大杂志的封面。这些杂志认为她在音乐和形象上的转变带动了整个乐坛的潮流,并将此种潮流命名为“蝴蝶效应”。20岁,她就获得了格莱美音乐大奖最佳女歌手,此后的10年间,她在世界音乐大奖、全美音乐奖、灵魂列车音乐奖、美国作曲家协会奖、欧洲音乐白金奖等大奖上收获颇丰。

然而,就在她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了。30岁时,她与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分道扬镳,只得寻找新的公司,但不幸的是,两年后,新公司也决定终止她的合约。原因是他们认为她失恋后,精神上出现了问题。

那时的她备受争议,然而在低谷中的她没有放弃音乐,她坚信,是蝴蝶,就不怕翅膀上的雨水。

一年后,她与环球唱片公司旗下的Island唱片签下合约。在新公司,她很受赏识,两年后,她凭借新专辑重新回归到乐坛的巅峰。这张专辑的销售量位居当年全球销量第二位,国内冠军。此后她的歌曲一直在各大音乐榜单上排名第一,她的歌曲受到全世界各地乐迷的喜爱,她因此被称为流行乐坛天后。

蝴蝶有一个特点,它的翅膀上布满了鳞片,鳞片中含有大量的脂肪,仿佛给蝴蝶穿上了一件“防水雨衣”。她一直相信自己是一只美丽的蝴蝶,雨再大都不会打湿为梦想而飞的翅膀。终于,她成功了,迎来了自己绚丽的春天,她就是玛丽亚·凯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吴起的名人故事_700字

全文共 687 字

+ 加入清单

吴起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地位很高,和兵圣孙武差不多,被称为吴子,著有《吴子兵法》。吴起是战国时期卫国人,少年时候家里比较有钱,大概有些虚荣心,倾家荡产谋求当官,却始终没混上一官半职。他家乡的人嘲笑他,吴起一怒之下,杀了三十几个嘲笑过他的人,奔出了卫国东门,与他的母亲诀别说:“我吴起不做卿相之类的大官,决不再回到卫国。”吴起逃出了卫国,拜大儒曾子为师学习仁义道德,他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曾子以为吴起会赶回去奔丧,谁知第二天吴起若无其事照常来上课,曾子惊讶地询问吴起,吴起满不在乎地回答:“母亲既然已经死去,赶回去也无济于事,还不如继续追求学问。”这让曾子很看不起,便与他断交了。

吴起被曾子赶走后,来到了鲁国学习兵法。当时齐国攻鲁,鲁国打算用吴起为将,但是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国君表示出怀疑的意思,吴起了解后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妻子杀掉,于是鲁国用吴起大破齐军。吴起杀妻的行为并不为世人所认可。当年齐桓公威震天下时,易牙杀子烹成美食取悦桓公,管仲认为这种违反人伦的举动十分可疑,以为“人之情非不爱其身也,其身之忍,又将何有于君!”桓公不信,继续信任易牙。管仲死后,桓公有病,易牙作乱,桓公求一饮一食而不得,病死。

吴起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地位很高,和兵圣孙武差不多,被称为吴子,著有《吴子兵法》。吴起是战国时期卫国人,少年时候家里比较有钱,大概有些虚荣心,倾家荡产谋求当官,却始终没混上一官半职。他家乡的人嘲笑他,吴起一怒之下,杀了三十几个嘲笑过他的人,奔出了卫国东门,与他的母亲诀别说:“我吴起不做卿相之类的大官,决不再回到卫国。”吴起逃出了卫国,拜大儒曾子为师学习仁义道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名人小时候故事

全文共 541 字

+ 加入清单

张衡很小的时候,小张衡就是奶奶的小尾巴,不管奶奶走到哪里,后面总会有小张衡的影子。他总是缠着奶奶给他讲故事。老人家似乎有讲不完的故事,又加上十分喜欢这个聪明的孙子,所以只要小张衡提出要听故事,奶奶就给他讲。在这些故事中,小张衡最喜欢的是北斗七星和月亮的传说了,他总是一边抬着头望着天空里眨眼的星星,一边听奶奶讲,还不时地问奶奶:星星怎么不会像苹果一样掉下来呢?星星害怕下雨吗?

对于聪明孙子的问题,奶奶当然也回答不上来,这让他越发觉得浩渺的夜空里会有无数的宝藏,同时也在他的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无数的好奇的问号。从奶奶那里得不到答案,小张衡就急切地读书,他希望能从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他十岁那年,祖母和父亲相继去世了。舅舅送张衡到书馆里去读书。他深知读书对他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因此非常刻苦。不久,小张衡开始作诗了。他作的诗常常受到老师的夸奖呢。为增长知识,小张衡博览群书。一天,他看到一本叫《鹗冠子》的书,被书中按北斗星定季节的四句话深深吸引住了。

从此,他常常仰望着星空,观察北斗星的变化,日积月累,发现北斗星在围绕着一个中心转,一年转一圈。他自言自语地说:“啊,我终于明白北斗星移,是怎么一回事啦!”由于勤学好问,随着一天天地长大,张衡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了,终于成为了科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成功名人的小故事国民宝贝颜如晶

全文共 865 字

+ 加入清单

高晓松、蔡康永和马东三个不务正业的中年汉子,凑在一块做了个很特别的说话类节目,叫“奇葩说”。这款独一无二的说话类达人秀,一横空出世,便在网络爆红。在奇葩说想要脱颖而出真是太难了。但是谁都更难忘的,是一个以黑马姿态冲出的马来西亚萌少女:颜如晶

早在奇葩说的海选现场,貌不惊人的颜如晶一入场,看起来像机器猫一样呆萌,打完招呼就沉默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饶是高晓松这三个人见惯了各种怪胎,也不仅面面相觑,这毕竟是一个以辩论为主打的节目海选,最看重的就是“能说”,可是进来一个打完招呼就断电的选手,简直让人摸不到头脑。这时画外的一个指导老师说,颜如晶有一点自闭。不爱说话……纳尼?不爱说话的人怎么辩论,这好比怕水的人参加游泳比赛,社交恐惧症的人要当交际花,简直开玩笑。但没想到的是,当高晓松抛出一个辩论题目:是要丑而聪明,还是要美但是蠢的时候,颜如晶眼睛一亮,问,我可以开始了吗?

好像忽然被接通了电源,颜如晶不疾不徐、娓娓道来、逻辑严密而且妙趣横生的完成了一场陈述,当场把高晓松说得内牛满面,对颜如晶说,我知道我自己长得丑,但我建立了30多年的自信,被你这一番话给彻底地摧毁了。其实他的话深深地表示出对颜如晶的认可,然后当场给了通过牌。

事实证明他们的眼光不错,颜如晶在高手如云的辩论场上大放异彩,由于她整个人呆萌可爱,一旦切入辩论便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堪称“神一样的队友”,在网络上迅速成名,被人亲切地称呼为“国民宝贝”。

在国际辩论赛中表现抢眼的大神级人物,台湾的黄执中说,他很理解如晶。因为他小时候也是一个有自闭症的孩子。自闭症这个bug,就在于他无法理解在一段谈话中。何时要开始,何时能打断,何时能停止。但是辩论赛把这些规定得很明确,于是当他知道辩论赛的存在时,他就站到了场上。由于自闭的小孩爱把自己封锁在自己的世界中,反而极少受外界干扰,思路极为清晰,逻辑严密,一旦上了赛场,简直所向披靡。

颜如晶的bug是不爱说话,但她恰恰在一个说话类的节目中大放异彩。人生的bug有时候真的不是障碍,不信你可以看看奇葩说中,颜如晶精彩难忘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想出名名人故事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有个年轻人,不愿做艰苦的工作,却整日想入非非,梦想侥幸成名,却总也不能如愿。一天他碰见了大发明家爱迪生,格外高兴,赶忙请教道:“爱迪生先生,你是怎样使自己名扬天下的呢?”

爱迪生猜到了年轻人的企图,故意反问:“看来,你是天天都在想着出名吧?”

“对对,我连做梦都在想啊!我什么时候能像你一样扬名世界呢?”

“你死后就会很快出名。”年轻人吃了一惊:“为什么我非要等死后才能出名呢?”

爱迪生诚恳地说:“因为你只想怎样才能占有一座高楼,而不是想怎样动手去建造这座高楼,那么,你终日想象的高楼是永远也不会自动出现的。可是你如果在空想中虚度一生,你死后就会成为那些只愿空想、不干实事者的一面镜子,人们就会经常提到你的名字,以教育后人,这样,你不就能够名扬天下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描写家风家训初二

全文共 833 字

+ 加入清单

回到家里,吃过晚饭,我依旧座在沙发上看电视,心里却还在想:我的家风是什么呢?妈妈的声音传了过来:“你写完作业了?”我没动。眼前的电视被关掉了,“你现在应该做什么,不知道吗?”唉!这句话我从上幼儿园时就听得耳朵出了茧子了,去写作业吧。“老毛病了,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记不住吗?”——这不就是我的家风吗?

从小,该我写作业的时候,电视从不开着,也没任何杂音打扰我。每次都只能是写完当天作业,才可以看电视或玩电脑,小学以前不管是冬夏,每天晚上8:00是必须睡觉的,想玩,门都没有。现在初中了,也只能写过作业就睡觉,只有周日才可以自由。原来父母想让我养成:认真做事,规律科学的好习惯。又想起来,每次家里来了客人,父母都教我如何打招呼,他们也是热情招待;爷爷奶奶来了,妈妈总是做一大桌子好吃的,而且最好吃的菜总是在爷爷奶奶面前,螃蟹也是给他们最大的,而妈妈只是吃最小的。

现在想想,这就不就是我们的家风之一:尊老爱糼,礼让待客,谦和做人吗?这样想起来,我仿佛记起了很多,我们全家人有时候在一起讨论一下历史,共同看一站到底,并抢答题,最后看谁对了;看最强大脑,讨论那些神奇的记忆。我从来听不到父母讲邻里是非,也从不争亲朋得失。他们只是认真做事,认真做人。

这也是我的家风之一:做有益的事,做坦荡君子,不做戚戚小人。我想:我的家风,不正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美德吗:厚德载物,认真做事,中庸做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也要说:小家塑造大家,大家塑造国家,国家影响世界!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国早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界。孔子提倡:“仁者爱人”,以“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而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如此,有的国家总是以老大自居,总是希望别国乱起来,自己坐收渔利。总是不能以“仁爱”的心态对待别人,今天挑点事端,明天做点手脚。这不正是中国人嗤之以鼻的小人行径吗?呼吁大家都从现在做起吧,用我们民族的精神去影响世界,让世界早日“仁爱”起来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名人故事:彼得潘综合症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丹·基利也撰文描述了这样一个群体:"这类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这些彼得@潘们很爱玩也很好相处,但免不了也有不少孩子的弱点,如优柔寡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绝等。因此他们的行为同年龄很不相称,大多数情况下这无伤大雅,但总有一天,等他们突然明白生活原来并不如想像中那么称心如意时,已经太晚了。这些人就是"彼得·潘综合症"的患者,也就是一些不愿长大,拒绝成熟的人们。

1904年,彼得·潘诞生于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他的故事多次被搬上银幕。彼得·潘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但这毕竟只能出现在童话中,不能为现实所接受。"彼得·潘综合症"患者就是现实中的彼得·潘。成年人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和残酷倾轧,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装嫩",不愿成熟起来。但这种心态如果发展到极端,就被称为"彼得·潘综合症",被定性为一种心理疾病。

帮助患者摆脱"彼得·潘综合症"的最好办法是迫使他面对现实,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告诉他:"没人有义务承担你所应担负的责任;你要是不去银行交费,没人会帮你交;你睡着了,没人会把你叫醒……"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你已是60年前的巴菲特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040 字

+ 加入清单

巴菲特吃一顿饭要多少钱?中国人赵丹阳愿意出211万美元,并于 2009年6月24日“正式吃成”。2010年巴菲特某顿午餐也拍卖出去了,有人愿意出168万美元。

证券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22年,首次给出A+的成绩就被他的得意门生巴菲特摘得。不过,1951年,当巴菲特大学毕业的时候,可落魄了:为了毕业后能继续追随自己的偶像,巴菲特提出了一个似乎无法拒绝的要求:不要薪水为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结果,格雷厄姆竟然拒绝了这一请求。原因是:当年犹太人被华尔街拒之门外,格雷厄姆更想把一些机会留给犹太人。

将老师奉为神明的巴菲特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格雷厄姆不认为与他存在个人交情。

还好,巴菲特有一个混得不算太糟的老爸,他来到父亲开办的巴菲特·福尔克证券经纪公司工作。

可是巴菲特嘴巴很笨,他只能怯生生地向自己最熟悉的人开口,他开始打电话给自己认识的最安全的人——姑妈和大学朋友们推销他喜欢的股票。要命的是,他还让自己的亲戚朋友亏了钱。

而那些大客户们并不把他当回事。都是先从巴菲特那里得到股票推荐,再拿着这样的信息向更资深人士验证,并在其他经纪人那购买股票。

巴菲特开始憎恨这份工作,他要寻找方法让自己对这个工作少点儿依靠。他一直都喜欢做生意,于是和一个朋友合伙买下一个加油站。

《巴菲特传》作者认为,巴菲特在父亲的公司取得的最大进展并不在投资上,而是去听了戴尔·卡内基的公众演讲课。上完卡内基的演讲课以后,巴菲特来到奥马哈大学,听他讲授“投资学原理”的课程。一学一用,巴菲特的“演讲技巧”进步神速。

毕业后的3~4年间,巴菲特一直与本杰明·格雷厄姆保持通信往来,还定期从奥马哈到纽约走访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巴菲特传》中记述道:“像他一样执著于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学生并不多见。”

巴菲特最终被聘用了,他激动万分,当即飞往纽约,来到新的工作岗位上,比正式报到日期提前了一个月。

两年后,巴菲特已经感觉导师的池子太小了,基金规模只有500万美元的公司已经无法给他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了。

到1956年春天,巴菲特不再为父亲或者本杰明·格雷厄姆打工挣钱了,而是为他自己的合伙公司——巴菲特联合有限公司倾尽全力。

当时,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一位投资者向格雷厄姆提了一个人们常常关心的问题:“谁将继承你的衣钵?”格雷厄姆提到了沃伦·巴菲特。这位叫霍默·道奇的投资者,到西部度假时途经奥马哈,他和巴菲特简短地谈了几句,就向巴菲特的公司注资12万美元。

从此,巴菲特第一份工作历程结束,事业真正起步。

展开阅读全文